高中德育教育

2024-10-13

高中德育教育(共12篇)

高中德育教育 篇1

摘要:高中阶段教育不是普通高中一家就可以完成的。国家的政策规定了高中教育的双重任务;培养有素质、有理想、有文化的初级劳动者和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高中教育分流在完成这双重任务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中教育分流不仅如人意, 出现了普通高中“门庭若市”和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所以优化高中教育分流是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优化,教育分流,高中教育,良性发展

一、高中教育现状简析

1. 高考成为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我们无可否认普高中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违背了基础教育是提倡素质化教育的宗旨。当前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的学生无不为了今后的高考而努力奋斗着。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 学生一味最求高分忽视了自身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其他潜能。

2. 高中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最为突出的就是高中教育。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在高中阶段, 考试便是学生的家常便饭, 考试变得功利化, 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考试的内容教材化, 什么东西都以教材为中心, 导致了教师教授的内容死板, 学生上课只知道记笔记和被笔记, 而不能真正利用知识。考试题型千篇一律, 换汤不换药, 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 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普通高中“门庭若市”与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

从每年的高考大军的人数就可以看出, 到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是影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没有多大的出路, 都不是很愿意去此类学校上学。

二、高中教育分流的现况分析

高中教育的分流是一种一考试制度为分流器的模式。在这样一种分流模式下, 学生的分流是一种被动的。这样的分流模式体现出高中教育中的不公平之处。在分流的起点上, 分流的过程显得不公平, 在分流的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偏差。

1. 分流起点不公平

从学生的差异化来看,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上、家庭背景、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那么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会表现不一样, 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学习差, 有的文科学得好, 有的理科学得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性格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有差异, 有时候体现在偏科程度上和偏向科目上。

2. 分流过程不公平

分流的过程主要是在于考试。高中阶段的学生最不缺少的事情就是考试。各种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思想负担、生活负担。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选择座位。每位学生都必须通过毕业会考才可以毕业, 只有毕业会考通过才可以参加高考报名。考试能够说明学生的什么?成绩高低可以表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能够代表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吗?能够通过分数高低来确定学生今后的岗位和职位吗?

3. 分流结果与学生期望之间偏差大

按照现在的分流模式, 出现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最后学生的出路和自己期望的会不一致。如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自己也希望在技术、技能上有所发展, 但是学校没有提供那样的条件和机会给他, 从而他选择了另外的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出路。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身上。这也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偏差问题。

三、优化高中教育教育分流

优化教育分流的关键在于优化教育分流的要素。从优化教育分流三大要素上来解决高中教育入学分流和高中教育后分流问题, 从而促进高中教育长足发展。

(一) 高中教育阶段流入与流出双优化

1. 高中教育入学分流需要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目前的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情况远比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远比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多。这一现象表明教育分流还存在欠妥之处。针对这一现象, 需要通过优化教育分流中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这就需要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大力支持。比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增加;在扩充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师资力量。通过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消除人们对中等教育的偏见, 让更多更适合在职业教育上发展的学生进入。

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现阶段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事业正在进行当中, 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的可能得以实现。初中毕业生进入何种类型高中阶段学校学习, 第一要从自身方面来看, 第二就是教育分流的作用。让合适的学生进入合适的地方学习是教育分流的根本任务。如何把初中毕业生归类进行分流是关键的问题。目前, 考试是教育分流的工具, 不仅是现在, 从我国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就已经把考试定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了, 但是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不是会考试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需要转变。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初中毕业生的分流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单一判定学生质量的标准, 增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价来评定学生, 不仅有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还要有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这样更能全面分析和判别学生更适合普通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从而进行合适分流。

2. 高中教育后分流需要优化

首先是从优化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制度上来进行。现行的高考制度之所以对高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导致高中基础教育方向的偏离,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那么, 怎样进一步优化现行的高考制度, 使其既能保证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 又能促进高中的基础教育, 使之不偏离自己的教育目标呢?第一, 高考实施社会化。高考社会化一方面可以逐步消减学校办学一味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可以是高中教育后分流自主化, 免去一考定终身的情况;此外,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同样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第二, 高考科目设置要全面。高考科目设置既要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高考不一定都是书面的答题形式, 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更应该增加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 让所有的高中阶段学生都有通过高考升学的机会。第三, 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招收更多更合适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 同时高校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可以通过面试和复试的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学生。第四, 进一步保证考试和录取的公平性。这一点对于每一个高中阶段毕业生尤为重要, 避免了有学生通过金钱和权力的手段来进入高校系统。

再则是从优化毕业生就业制度上来进行。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分流, 要么是升学, 要么就是进入劳动市场。不想和不能升学的

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徐超娥 (涟水一中江苏涟水县223400)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 能使课堂生花, 教学增色。学生阵阵发自肺腑的会心的笑, 深深地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事实上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真正能做到幽默的或者说具有实际意义的幽默的并不多。所以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很枯燥, 天天不是背书就是写作文的原因所在。因此可见, 课堂的幽默感是我们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砝码。细细分析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的这种魅力,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语言中的幽默, 既表现了师者的博学机智, 举重若轻, 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一种鼓励, 拉近了师生关系, 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中现代散文阅读中有一篇文章叫《葡萄月令》, 这是一篇说明文, 很多东西城市的学生没有见过, 少不了作比喻打比方等。比如请一个学生朗读:“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浇了水, 不大一会儿, 它就从根直吸到梢, 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 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当听到喝水时, 老师做一连串夸张化喝水的动作, 等到“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老师歪着头, 做流口水的动作……这些幽默的身体语言无疑会给你的课堂气氛调节到最佳状态, 学生会对这些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学生在上课其实更是在享受, 享受课文的美感, 更享受老师的情感。

二、开启学生的智慧

课堂上应该有笑声, 笑声来自教师的幽默。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同时有幽默的才华。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一次, 学生抄袭作文, 这个老师教育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不是说, 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 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 我发现了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 比如, 这个嘴角往下歪, 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种程度呀, 请你们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大笑说:“抄。”这样简单地创造了幽默的效果, 使学生心智顿开, 对所传授的知识记忆犹新。

三、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 比之以苦闷的心情或惶恐的心情参与学习, 效果更好。这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了的结论。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部得到最大的快乐。”要达到这种境界, 妙趣横生、轻松活泼的幽默语言, 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障

毕业生的出路只有就业。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在制定高中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上要合理, 不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够就业, 同时也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出路。

四、结语

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 关键是能够得到国家和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样高中教育分流也离不开国家和人们的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努力。

碍”, 如学生打瞌睡, 出洋相等, 这时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化解一下, 便可消除紧张气氛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某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睡觉, 她没有训斥他, 而是走到他身边, 对着全班说:“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还真是幽默, 我讲对的时候他点头了, 我讲错了的时候他还在点头, 把老师都弄得云里雾里。”同学们一样会哈哈大笑。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沉浸在教师生动的讲授之中, 课堂上洋溢着活泼的气氛。生活需要一点幽默, 语文课应该充满欢声笑语。有时教师和学生开怀大笑, 笑得那么开心, 笑得那么痛快, 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吗?

四、融洽师生关系

幽默的教学语言具有和善性, 可以使师生关系和谐, 有利于促进师生合作, 教学相长。这是因为幽默的语词比较委婉柔和, 轻松自然, 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使教师显得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使学生去掉拘谨、畏惧, 缓解紧张。实践证明, 只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 学生的智慧花朵才能开放, 教学效果才会提高。1999年5月份, 浙江省乐成镇公立寄宿学校向全国招聘语文特级教师而开的选拔课上, 一位老师针对当时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 神情十分拘谨的情况, 讲了以下一段开场白:“同学们, 都说温州的孩子肯动脑筋, 智力水平高, 下面, 我出一个谜语, 看大家能否猜得着。谜语是:“‘有’字靠边站, 耳朵立一边, ‘走’字挤中间, 此字意顺从—打一字。”学生拘谨之态顿消, 开始活跃起来。有几个学生说:“猜出来了, 是‘随’字。”老师说:“是呀, 大家都很聪明, 谜底就是这个字。‘随缘’‘随和’的‘随’字。我们今天能在一起上课是种缘分, 就让我们随缘吧, 彼此之间不要有那么一种生疏感, 随和些、轻松些。”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亲近了, 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整堂课双边活动开展得很热烈, 得到了每位听课者的好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中, 幽默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 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 睿智高雅, 别具艺术魅力, 并因此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当然, 要达到上课时妙语连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余及时给自己充电, 带着热情和责任感博览群书;教学之余找一找孩子般的愉悦感受, 要对这个世界重新审视, 一定会发现幽默其实也很简单。然后用我们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赢得教育的成功不是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其龙, 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06

[2]徐庆豫, 卢乃桂教育分流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06

[3]马健生比较基础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1

[4]李继秀, 江芳基础教育专题解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08

高中德育教育 篇2

刘涛1,王鸿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541004)

[摘要]高中阶段教育不是普通高中一家就可以完成的。国家的政策规定了高中教育的双重任务;培养有素质有理想有文化的初级劳动者和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高中教育分流在完成这双重任务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中教育分流不仅如人意,出现了普通高中“门庭若市”和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所以优化高中教育分流是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优化;教育分流;高中教育;良性发展

一、高中教育现状简析

1.高考成为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我们无可否认普高中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违背了基础教育是提倡素质化教育的宗旨。当前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的学生无不为了今后的高考而努力奋斗着。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一味最求高分忽视了自身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其他潜能。

2.高中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最为突出的就是高中教育。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在高中阶段,考试便是学生的家常便饭,考试便得功利化,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考试的内容教材化,什么东西都以教材为中心,导致了教师教授的内容死板,学生上课只知道记笔记和被笔记,而不能真正利用知识。考试题型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普通高中“门庭若市”与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

从每年的高考大军的人数就可以看出,到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是影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没有多大的出路,都不是很愿意去此类学校上学。

二、高中教育分流的现况分析

高中教育的分流是一种一考试制度为分流器的模式。在这样一种分流模式下,学生的分流是一种被动的。这样的分流模式体现出高中教育中的不公平之处。在分流的起点上,分流的过程显不公平,在分流的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偏差。

1.分流起点不公平

从学生的差异化来看,每一个学生的智力上、家庭背景、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那么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会表现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文科学得好,有的理科学得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在学习上1刘涛,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鸿,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性格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有差异,有时候体现在偏科程度上和偏向科目上。

2.分流过程不公平

分流的过程主要是在于考试。高中阶段的学生最不缺少的事情就是考试。各种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思想负担、生活负担。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先后选择座位。每位学生都必须通过毕业会考才可以毕业,只有毕业会考通过才可以参加高考报名。考试能够说明学生的什么,成绩高低可以表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能够代表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吗,能够通过分数高低来确定学生今后的岗位和职位吗。

3.分流结果与学生期望之间偏差大

按照现在的分流模式,出现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最后学生的出路和自己期望的会不一致。如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自己也希望在技术技能上有所发展,但是学小漫游提供那样的条件和机会给他,从而他选择了另外的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出路。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身上。这也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偏差问题。

三、优化高中教育教育分流

优化教育分流的关键在于优化教育分流的要素。从优化教育分流三大要素上来解决高中教育入学分流和高中教育后分流问题,从而促进高中教育长足发展。

(一)高中教育阶段流入与流出双优化。

1.高中教育入学分流需要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情况远比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远比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多。这一现象表明教育分流还存在欠妥之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通过优化教育分流中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这就需要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大力支持。比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增加;在扩充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师资力量。通过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消除人们对中等教育的偏见,让更多更适合在职业教育上发展的学生进入。

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阶段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事业正在进行当中,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的可能得以实现。初中毕业生进入何种类型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第一要从自身方面来看,第二就是教育分流的作用。让合适的学生进入合适的地方学习是教育分流的根本任务。如何把初中毕业生归类进行分流是关键的问题。目前,考试是教育分流的工具,不仅是现在,从我国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就已经把考试定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了,但是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不是会考试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需要转变。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初中毕业生的分流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单一判定学生质量的标准,增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价来评定学生,不仅有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还要有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这样更能全面分析和判别学生更适合与普通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从而进行合适分流。2.高中教育后分流需要优化

首先是从优化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制度上来进行。现行的高考制度之所以对高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高中基础教育方向的偏离,其主要原因之

一是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那么,怎样进一步优化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其既能保证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又能促进高中的基础教育使之不偏离自己的教育目标呢?第一,高考实施社会化。高考社会化一方面可以逐步消减学校办学一味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可以是高中教育后分流自主化,免去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再有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是也同样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第二,高考科目设置要全面。高考科目设置既要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高考不一定都是书面的答题形式,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更应该增加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让所有的高中阶段学生都有通过高考升学的机会。第三,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招收更多更合适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同时高校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可以通过面试和复试的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学生。第四,进一步保证考试和录取的公平性。这一点对于每一个高中阶段毕业生尤为重要,避免了有学生通过金钱和权力的手段来进入高校系统。

再则是从优化毕业生就业制度上来进行。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分流,要么是升学,要么就是进入劳动市场。不想和不能升学的毕业生的出路只有就业。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在制定高中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上要合理,不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够就业,同时也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出路。

四、结语

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关键是能够得到国家和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样高中教育分流也离不开国家和人们的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其龙,张德伟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6

[2] 徐庆豫,卢乃桂 教育分流论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6

[3] 马健生 比较基础教育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高中数学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3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把我在数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数学中的应用题和一些数学模型,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计算,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2.利用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分析农村情况,用自己掌握的材料写一些小论文。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英明。

3.适时的介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介绍我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杰出的数学人才及他们取得的数学成果(如杨辉、祖冲之、祖恒、秦韶九、华罗庚、陈景润等的成就和事绩)。数学发展史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数学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实数与虚数),量变到质变(圆锥曲线离心率e的变化得出不同的圆锥曲线)、运算法则的互逆关系(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世界,教师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掌握学情,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新授课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实验和直观增强感性认识,循序渐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概率教学时由大量实验培养学生的认识概率,概率可以帮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世界(如破除迷信、揭示谎言等)。

2.数学中应多“授之以渔”,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强化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教会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如在等差等比数列的教学时特别是求和求通项,如、已知在中求。

解:由已知

可變形为

以上各式累加得:当n2时:

=

=

当n=1时21-1=1也适合所以

在此题的教学过成中可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发现其中的差异以及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逐差累加法。再结合数求和,即能解决。

3.教学中充分借助“动”和“静”的相对性分析问题,比如“移动中看空间图形”。参变量的选取大都是根据运动的需要设置的,这些体现动与静的统一的思想在函数、三角、复数、数列、解析几何等数学的各个分支上举不胜举。老师应注意让学生应用。

4.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作好解题后的总结和思考。

如在讲解习题:已知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且

(1)求的通项公式an;(2)求前n项和的最大值。

在求解的二问的时候,我们可利用第一问的结果判断正负项,在求解,也可以求出前n项和公式利用函数性质进行求解。解题后应对两组公式的作用有深刻认识。同时我们将已知条件该变,再去求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方向性,我们要求出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

三、意志品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

高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仅靠政治课、班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不够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把握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1.意志品质的培养。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证,问题的求解,引导学生经历困难、挫折,培养学生学习上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2.道德情操的培养。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市场经济情况,税收问题,时政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可通过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如市场经济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税收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等。介绍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数学家、数学史。古往今来的无数数学家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执着的追求。他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们对事情的深思、认真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不给人以深广的影响;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生的楷模。

高中德育教育的思考 篇4

一、提高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视

1.增强师生之间的民主意识, 促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的强烈, 让学生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 教师也要做到, 形成平等的教育观念。

2.重视学生张扬的个性, 今天的高中学生很有想法, 很难接受批评。教师应充满耐心, 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点, 及时鼓励和表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要调整好心态,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 要学会宽容和忍让,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3.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对德育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时代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 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水平。当然专业水平不仅仅是指学科水平, 还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更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 也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长辈。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 研究教育策略, 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列入教师的工作重点。事实上, 我们十分清楚, 成长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 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 我们在这方面显得技乏力穷。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等。

二、培养良好的高中德育思维

1.培养良好的德育思维, 必须从学生的对社会对生活的角度出发, 从一些能够影响学生的事例去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从一些事例中让学生明白怎么样做才是符合高尚的道德品质, 提高修养。首先让学生获得尊重, 教师不仅仅要学会尊重学生, 还要思考受尊重的品质值, 更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 赢得学生的尊重。不伤害学生是道德的教育的第一条原则, 关注学生的利益, 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2.教师职业的生命是教学, 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 就是强化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个有意义、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把德育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去的。

3.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 也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 德育教育不仅仅要从讲大道理入手, 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 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 用生活的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用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 从事情利害的正反两面讲清道理。

4.掌握学生的秉性爱好, 因材施教。教师做到与学生同步成长, 包括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等都必须与学生一同成长;道德的教育不是一个智商的问题, 而是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 因此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培养良好的德育思维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

1.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 并不是去构建一种道德理论。因此, 假如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 就必须去分析促成这一行为产生的动机背后的动力———人的需要。这里的需要包括学生个体内在需要和学生的社会需要。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人格和品德形成和建构的过程, 也是个人需要和个人社会需要的对话过程。因此, 首先要关注现阶段高中生的个人需要, 分析高中生内在需要的心理源泉, 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高中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 也要增进他们对社会了解需要, 并能自觉地改善自己的德育行为。

2.高中德育工作加强情感教育相结合

高中道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 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 有极强的可塑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 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当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甚至撞车时, 他们就会产生迷茫、徘徊、怀疑, 甚至排斥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既要言传, 又要身教。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并按照道德规范去做, 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首先必须符合规范。只有当德育教育工作者以身试教, 走得端, 行得正, 经得起道德规范的检验时, 讲出的道理才会深刻, 才有说服力, 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 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 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 情感教育便是其中的润滑剂。同时, 强烈而丰富的前提是有情感的道德行为。但是并非有了道德认识就必然有相应的道德行为, 只有当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融合而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时才能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 增强道德的需要、实现道德的行为, 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3.高中德育教育的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一种系统工程, 包括并取代其他学科的教育, 又可以渗透在许多课的教育之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和本质, 科学精神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科学精神是各种科学形式所共同具有的实质精神。求真、实际、坚持、勇于创新等就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及具要有高尚、善良情操与精神等, 这是人文精神的范畴。道德教育工作就是把科学的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体现道德教育的功能和社会的作用。它把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促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体现了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高中德育教育与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高中德育教育与常识性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通过提炼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特殊事例去感染高中生。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虽有了一定的模式和方向, 但是尚未稳定, 激发他们的德育常识确实能增进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飞跃。但大量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同时, 还要在潜移默化中的渗透道德教育, 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学阶段学习所遇到的苦乐、得失、荣辱、人际交往等问题。把立身做人道理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 达到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目标。

高中德育教育论文 篇5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最主要的学科,因此,开展德育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政治教材中的任何一节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而且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哲学常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已任,不管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等,都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当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将德育穿插在其中进行授课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天然职责,这样的教学能够做到润物无声。再如,在讲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有效的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逆境也能成才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结合“青蛙效应”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在一锅滚烫的开水中将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到锅中,就在将要落入锅里的一瞬间,青蛙奋力一跳,竟然死里逃生了。接着,专家又将锅里的水换成温水,将青蛙缓慢地放入到锅中,这个时候青蛙在锅里悠闲的漫游着,但是,随着水温逐渐的升高,这只青蛙却没能跳出水面。”接着让学生分析这只青蛙最后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是否也在上演着青蛙式的悲剧?学生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得出一致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知识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地去思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着的深层哲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优化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又能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促使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到更进一步的落实。政治常识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观的有力阵地,教师可通过大量知识载体,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我们人民、我们党的热爱之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去学习,以此来逐渐地开展德育渗透的目标。要想将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及学习方式和课后反馈等方面都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教学时,还要同时兼顾到教学的导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连续性发展。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的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引导他们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逐步地转移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向上来。设置开放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行为和认知行为的和谐统一,增强他们的认知,强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政治知识的内涵,以此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地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的且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够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既要是知识渊博的智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把这作为教育、熏陶学生品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此外,政治教师也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渊博的知识,坚定的立场以及高尚的情操,实事求是,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着很好的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比如,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还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的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教师这些素养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三、总结

高中化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抽象层面;具体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63-01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他们的可塑性较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被堪称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阶段,德育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定性和基础性作用,高中化学从表面上看,它更加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平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等方面,看上去和德育教育好像相距甚远,其实,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中化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而高中教育工作者只要看到这样一个本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对学生作一个正确的引导,就能收效甚大,同时,起到良好的社会性作用,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言:“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当学生拥有高质量的德育水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就会快速得以提升,同时,也会养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一、从抽象层面来看高中化学中的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有很大的积极性作用,高中时期人的一生中道德情操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一个中国国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爱党、爱国、爱民上,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在不断教授教材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同时,积极寻找有利时机,所以,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不可或缺,更加不可被忽视,只有重视了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才能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能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更好、更快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就指出:“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引,比如,德育教育中常用的根本方法是准确的观察事物,正确看待实际生活中的很多现实性问题,必须恰当的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视角去看待和认识,比如“鬼火”的现象性解释,通过一种能够足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来切入晦涩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此现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认识到“鬼火”现象是由于磷化三氢和二磷化四氢在空气中自燃的结果这一理论性知识,通过现象的剖析,揭开使学生感兴趣的奥秘,学生们会主动并且积极地对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化学现象进行发现、分析并且在思索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和解答,这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晦涩的教材知识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和接纳。其次,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德育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地认识、判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而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师就要适时的帮助、引导、鼓励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才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判断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从具体层面来看高中化学中的德育教育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教学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一个突出的实例就恰好说明问题,随着地球臭氧层不断地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急速升高,南北极冰川融化使得海面普遍上涨,这些现象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基础性生存,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环境威胁,比如,日本的水俣病、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造成的,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我国每年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也有增无减,还有一些城市的酸雨现象也极其严重,光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已经数不胜数,所以,强调环保意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大重视的,只有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我们的德育教育水平才能有效提升,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才能够大大增强。

其次,恰当的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品质提升的德育教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瑞典化学家舍勒凭借着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最终发现了气体并合成有机物。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了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差别甚微,只有几毫克而已,在大多数人都忽略的情况下,他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国家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而易见,德育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需要的是集中教育,人的德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性的历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综合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意义明显,我们必须寓德育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正所谓“教书育人”。

所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高中德育教育 篇7

“十一五”时期, 阳泉市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一个覆盖城乡的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体系已初步形成, 普职两类教育逐步走上了均衡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作为阳泉市招生考试管理部门, 我们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 为阳泉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过编制和实施招生计划五年规划, 调控普职两类教育协调发展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阳泉普通中等教育迅猛发展, 一度出现了“村村办初中、乡乡办高中”的“红火”场面, 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最多时达到近60家。从90年代开始, 我市加大普通高中结构调整力度, 压减整合普通高中学校, 把有条件的转办为职业高中, 到“十五”末期, 全市普通高中压减到15所, 中等职业学校扩大到17所, 但招生状况仍呈现出“普热职冷”的趋势。2005年, 全市共有19611名学生参加中考, 其中普通高中录取8204名, 中等职业教育录取2821名, 普职招生比例为3:1。为扭转这一不良趋势, 由招生部门牵头制定了《阳泉市“十一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五年规划》, 提出在坚持做到每个县区办好一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学校的同时, 严格执行普高招生计划, 不得突破当年省下达的规模轨制计划 (每班不得超50人) 。并规定, 招生计划一经下达, 各县区和学校之间不得进行调剂。这样就把当年初中毕业生的一半甚至一多半留给了职业学校。通过发挥招生计划的导向功能, 使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得以协调发展, 既基本上缓解了“普高热”带来的社会压力, 又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实行招生计划县域 (学校) 管理, 引导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均衡协调

为了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 我市成立了“普通高中招生录取领导组”, 组长由教育局局长担任, 副组长为教育局分管普教的副局长和市招生考试中心主任 (局党组成员) ,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招生考试中心, 负责其工作的具体实施。该机构的职责就是统筹全市普通高中录取, 规范高中阶段招生管理, 严格控制过热的普高教育, 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 我市针对普通高中招生跨县区“择校”的现象, 制定出台了招生计划由市统一管理, 按县域、学校划分的政策, 严禁各普通高中学校跨县区招生。2007年, 又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将优质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县域内所有初中的中考招生改革, 直接分配的比例逐年递增到招生计划的50%。对普通高中招生我们通过取消调节生指标、压减扩招生计划、坚持“四限” (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限时间) 政策、规范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等措施, 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多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两个“集中管理”和一个“统一划定”。所谓两个“集中管理”, 一是普通高中招生全市集中管理 (包括统招生、扩招生) , 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均按我们市考试中心确定的录取批次和录取时间进行;二是招生与学籍相结合集中管理。具体做法是录取期间, 由我们考试中心牵头, 实施市教育局普教科与市考试中心合署办公, 一次性完成招生录取和学籍注册。这样避免了录取和注册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有效地控制住了普高乱招生的现象。同时“普通高中招生录取领导组”明确规定, 没有经市招生考试中心统一录取的考生, 学籍管理部门不得予以进行学籍备案。这样形成了招生部门和学籍管理部门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普通高中录取完毕后, 招生部门和学籍管理部门分别向市纪委报送录取与注册数据, 由纪检部门督察, 同时各普通高中学校也公示录取与注册的学生名单, 以便让学生、家长及广大社会监督。一个“统一划定”就是全市普通高中各个批次的录取分数最低控制线由录取领导组统一划定, 同时坚持“宁缺毋滥、铁板定钉”的原则。生源好的普高学校不能突破本校计划而无限制地招生, 生源差的普高学校也能因计划未完成而降低录取分数最低控制线进行招生。“十一五”时期, 全市每个县区、学校的普通高中招生从未突破省给我市下达的招生计划, 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留足了发展空间。到2010年, 全市每个县区都有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省级合格职教中心, 高中阶段教育从布局覆盖、办学规模、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实现县域间均衡发展。

三、通过实行灵活自主的招生政策, 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们在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同时, 积极采取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中职招生政策, 全力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一是按照招生计划, 结合县区、学校实际, 分县区、分学校进行招生任务责任分解, 招生计划到县、到乡、到校。同时我们每年都要对县及所属初中学校进行完成职教计划任务的考核, 考核的内容包括各县、校输送到各级职业高中、省内外中职、高职以及各级各类技工学校等除普高以外的人数。二是坚持实行“五个放开” (即计划、时间、分数、年龄、地域放开) 招生政策及“随招随注”等灵活便捷的学籍管理办法。三是积极开辟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渠道。如多年来, 我们招生部门规定:中考时考生的志愿一经填报, 任何人一律不得改动。在这个大原则下, 为了引导考生合理分流, 我们又实施执行了以下规定:考生第一志愿一旦填报职业技术学校, 则不能再改报普通高中;而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普通高中, 则可以改报职业技术学校。被普通高中录取的考生可以重新补报职业技术学校而不受任何限制。

通过以上措施, 我们已初步实现了由“重普高”向“普职并重”的过渡, “十一五”期间,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已由2005年的2821人增加到2010年6545人, 年均递增幅度为18%;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27%增长到2010年的48.1%, 年均递增3.6%。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调整发展到17所, 其中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5所, 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7所。阳泉的中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从办学质量上都实现了赶超发展、跨越式发展。

四、通过宣传中职教育发展成就与资助政策, 吸引更多的城乡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为了扭转广大城乡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 我们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的优势, 通过各类电视媒体, 以及组织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深入县城、乡村和学校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展示我市中职教育的办学成就;另一方面, 我们通过编印专门的宣传手册, 积极宣传中职学生国家和省市资助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 我市每年都要组织2-3次中职学校办学成就集中展示活动, 共出动广播宣传车近百台次, 制作宣传版面近百平方米, 编印各类宣传资料近30万份, 确保各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通过我们的努力, 全市中职学校招生中来自农村和农业县区的生源比例逐年上升, 由2005年的不足40%增长到2010年的近80%, 且生源稳定、流失率低,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五、通过发挥招生部门的桥梁引路作用, 创新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渠道、新模式

近年来, 我们充分利用招生考试部门与外省、外市学校联系广泛的优势, 通过为外省市学校与阳泉本地职业学校之间“牵线搭桥”, 积极引导职业学校转变办学思路, 创新办学模式。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们共为市一职校、市交通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和市工业学校等本地7所中等职业学校, 与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4个省市的13所学校、企业, 以及阳泉本地的阳煤集团、兆丰铝业等重点企业, 组织牵线“联姻”17次, 配合学校发展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新的办学模式, 使阳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省内外就业市场得以充分结合, 进一步推进了地区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如市交通职业学校与天津工业学校、连云港航空学校等联合开设了机械制造和航空服务专业, 招生人数占该校当年总招生数的30%。2011年我们充分发挥招生考试部门的纽带作用, 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校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介绍推荐给我市广大考生、家长, 在我们的努力配合下, 考生、家长和该校双向沟通了解, 2010年我市有50多名毕业生选择了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再如阳煤集团技工学校, 近年来已为地方乡镇煤炭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近千名。目前, 阳泉已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采矿技术等省级示范专业 (点) 11个。其中, 市交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全国汽车工业协会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市体育运动学校连续第二轮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左右。就业范围覆盖煤炭、化工、餐饮、服务、汽车修理等十余个行业, 就业地域从阳泉和山西省内的太原、晋中等地, 逐步拓展到省外的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9省 (直辖市) 16个地市。

总体来看, “十一五”时期, 通过我们招生考试部门和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阳泉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到2010年底, 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59%。普职两类教育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良好态势:

———从招生规模看, 实现了大体相当。2005年, 全市19611名中考学生中, 有8204名选择了普通高中, 占到42%, 有2821名到职业学校就读, 占到14.3%, 普职两类教育招生比例为3:1;而到了2010年, 普通高中招收8420名, 占到51%, 中等职业教育招收7545名, 占到48.1%, 普职比为1:0.91。

———从资源配置看, 实现了整体优化。“十一五”期间, 阳泉各级财政先后投入上亿资金用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办学条件改善, 其中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达3059万, 全部用于各类职业学校、县区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 共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2.6万平方米, 装备标准化车间11个, 添置近700万元的实训设备, 进一步增强了阳泉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

———从布局覆盖看, 实现了均衡协调。全市15所普通高中学校中, 6所学校被评为“山西省示范高中”, 而且均衡分布在全市所辖的两县三区。全市1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 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 省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占到85%。阳泉已基本实现了每10万人口拥有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每个县区分布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 (职教中心) 。

———从生源结构看, 实现了合理分流。普通高中教育在控制规模的同时, 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高考成绩连续十几年稳定在全省领先水平, 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以“出口”带动“入口”, 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左右, 吸引大批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读, 实现了中考毕业的合理分流。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篇8

一、史实要真

“史实要真”这一教学原则是德育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 也是德育教育最为核心的原则。不少教师为达到目标, 人为地夸大史实, 把历史随意打扮成漂亮的“花姑娘”, 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 这种教学方式的危害极为严重。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师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谎言都有可能被拆穿, 学生也会质疑自己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讲真话, 讲实话, 尽量做到“论从史出”, 向学生灌输的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史料支撑。

例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 通过播放一段马格尔尼带领使节团访华的故事录音, 让学生了解到最初英国是想通过和平方式来和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 但是遭到了愚昧无知的中国统治者的拒绝。为了寻求更为广泛的市场, 英国对中国发动了武力战争。这个世界性强国很快打败了日趋衰落的中国, 于是就有了不平等条约。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 而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二、情感要真

“情感要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少数教师为开展德育教育, 会故意夸大情感, 矫揉造作, 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 反而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情感丰富而真挚, 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气氛, 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情感评价。俗话说“动人心者, 莫乎于情”,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 不仅能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 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也大有裨益。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让他们从历史材料出发而非从主观臆断的角度出发去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有关内容的时候, 分析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看到了鸦片战争失败结果的基础上, 就会认为近代中国遭到列强侵略完全是咎由自取, 丝毫不需要同情, 从落后的祖先那里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态度明显过于偏激, 教师就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一讲有关三元里抗英的故事:1841年5月, 英国的军队攻下广州城, 清朝的大军统帅奕山等求和并与英订立和约。转眼间, 英军就去骚扰三元里地区。广大民众奋起抵抗, 诱敌至牛栏岗, 将英军分散包围并用刀砍伤不少印度雇佣兵。通过一些人民群众自发反抗的例子让学生明白, 尽管当时的中国无论在财力、物力、武力都不是英国的对手, 尽管清政府腐朽无能, 但是当时很多坚强不屈的中国人还是英勇抗战, 谱写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中国人, 我们应当为中国崛起而读书, 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求实忌空

学习历史就是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来反思自己的实际生活。历史要联系实际, 这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同样重要。教师不能把知识和德育教育割裂开来, 而是要把历史和实际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会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历史和德育教育都落到实处, 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就会对德育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某教师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幅1799年到1839年期间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的有关情况表。从这个表可以看到, 在这段时间内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量不断增加。教师进而让学生谈谈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很快就能联系自己在新闻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有关吸毒的例子, 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白银外流, 银库亏空;吸食鸦片会让人丧失劳动能力, 过量吸食还会让人丧命;老百姓为了吸食鸦片会去抢劫、偷窃, 不仅让自己妻离子散, 而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总结一下吸食鸦片的危害, 从而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的德育教育。

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分析 篇9

1. 高中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 很多想法都不成熟, 虽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独立意识, 但是很容易走极端, 以自我为中心, 不爱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加上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很差, 所以有很多学生受到了负面东西的影响, 养成了不太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与学生接触最广泛的人, 甚至在高中阶段比学生与家长接触的时间还要长, 这就使得班主任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去了解学生, 进而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但是事实上, 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做到这些, 他们片面的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 不深入学生的内心去了解学生的诉求, 很多学生实际上并不像其表现的那么糟糕, 他们可能只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注视。如果班主任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关心学生的话, 很可能使原本可以改正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帮助而一直错误迷茫。

1.1 德育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德育教育的目标的: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 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德育结果。可是许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却极其随意, 没有明确的目标, 使得德育教育沦为一句空口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班主任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也没有真真切切帮助学生的真心。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男女教师依靠其自身的专业文凭获得了教师的职位, 成为了初中或高中的教师, 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教师的不信任, 造成教师这个行业标准的集体下降, 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重视审核教师的程序, 严禁通过走关系等成为学生的教师甚至是班主任。

1.2 内容陈旧, 没有时代感

德育教育也有其内容, 具体为:能够形成学生品德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等等, 这些教育内容很多都流于形式, 教师和学校应该深刻领悟这些德育教育的精神, 实实在在用心培养学生的这一系列德育教育目标。真正将学生当做一朵朵需要知识和正能量灌溉的花朵, 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 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有利于他们的将来的, 什么是流于形式, 不需要他们去掌握的, 什么是非常错误, 要求他们坚决抵制的, 这都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经历和判断对错的观念。

1.3 师生缺乏交流和互动

我国自古就有一个词语, 叫做“教学相长”, 其意思为不光是教师能够教育学生, 学生很多情况下同样也可以给教师以思想的启发。我们都知道, 人无完人, 即使是班主任, 教师等也不过就是成年人, 他们可能比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深厚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 但也因此很多教师缺失了一份孩子般的热情和真诚, 变得像其他技术职业一样, 将学生看做学习的工具, 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做教学指标。但是教师面对的并不是机器, 而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 他们还很单纯, 他们还很容易做错事, 他们很渴望得到周围人, 尤其是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老师们应该庆幸不用去面对社会上的尔虞我诈, 因为每天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都是一群最单纯的人。教师应该珍惜这份单纯, 努力的帮助学生, 这才是教师最伟大的地方, 不是教授人知识, 而是教给人温暖和希望。

2. 提高德育教育的措施

2.1 明确高中教育中的层次

德育教育是有层次, 有阶段性的, 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 中等层次以及高等层次。处于基础层次的主要是指针对小学生和低年级学生采取的德育教育, 其目标为树立小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而中等层次德育教育对象为已经初步具备了世界观和是非观念的少年, 其目标为公德教育, 培养少年的品质品德。高等教育是指以青年以及成年人为对象所进行的共产主义教育。

而在这三个层次中, 针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为中等层次。高中阶段是人一生当中极其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开始真正形成自己的品质和性格, 这种品质和性格甚至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因此, 高中班主任必须充分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 把握好德育教育的整体基调, 将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提到一个高度,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2.2 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高中班主任应当相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原则, 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 真正做到尊重, 理解和关心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针对学生的方案, 从实际出发, 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 尽到教师的责任。

小结

只有班主任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才能真正的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很多想法还不成熟, 比较情绪化, 偏于极端,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真正可以依赖的成年人, 许多学生把班主任当家人一样信赖和依靠, 如果班主任采用粗暴的解决方法甚至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都会使学生产生信任危机, 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的阴影, 产生对老师的抗拒甚至对学习的厌烦。所以正如人和人之间要互相理解和尊重一样,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公平的, 学生不需要在班主任面前产生畏惧感, 班主任更不应该在学生面前滥用权威。真正的尊重才会换来最纯洁的师生情谊。

摘要:自从我国推行了新课改以来,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前, 我国绝大多数高中实行了班主任制度, 班主任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主要实践者, 可是由于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 致使很多班主任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和升学指标而不得不将所有的时间倾注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进行, 该如何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是一个摆在高中班主任面前的难题。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生活教育,审美意识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高中美术创作的源泉, 也是高中美术教育的真正课堂, 因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中, 既能满足美术教育的需要, 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育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重视对课本教材的讲解, 并没有对实际生活多加关注。所以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中要引入生活教育,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关于生活教育

1. 生活是众多教育的源泉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生活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教育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而生活是众多教育的源泉。

2. 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

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也是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因而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

3. 生活本身是一项教育内容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因而会总结出不同的生活经验, 家长将自己种种的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这样既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又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二高中美术教育在众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这句话道出了美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而美术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式,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道德修养也随着审美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提高。美术教育是以美和情去感化学生, 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道德和审美的教育, 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 美术教育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个好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对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了熏陶。因而在美术教育中, 经过美术老师的教导, 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同样获得身心的感染, 从而促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

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经过高中美术的教育,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作画上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更多的是对美术作品相关文化上的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优秀的美术作品给学生们带来了风格不一的美感, 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优秀文化。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中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既能欣赏到它的美感, 也能感受到它具备的优秀文化。学生在经过美术老师的引导之后, 会更加积极地去欣赏并且创造出美的作品, 然后在长期的美术实践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我的人格和气质展现到美术作品中, 从而形成一种自身具备的文化素养, 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当中

1. 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美术教材内容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最强的, 因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 学校对于美术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格外慎重, 最基本的要求是美术教材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教材的内容既要清晰明朗, 也要具备趣味性, 还要具备美感, 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丰富自身的知识, 同时还能对美术有深入的了解。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去欣赏并创造出美的作品的能力。

2. 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加强生活实践性的提高

艺术源于生活, 我们累积的任何知识, 无不来源于生活这个大环境, 没有生活, 教育独自难行。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课堂上, 生活中的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就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要让高中美术课堂的教育来源于生活, 然后再反作用于生活。因而高中美术教育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要加强生活的实践性, 这样才能将美术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将美术的趣味以及价值完美地展现出来。

3. 通过美术教育创造出生活之美

高中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 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任一角落中, 美术无处不在, 而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在于发现美。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 将美术知识的相关理论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 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够对身边的人和物多加观察, 学会从各个角度剖析出事物所蕴含的艺术气息,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情感刻画出这些美的东西, 创造出带有自己人格与气质的优秀作品, 从而绘制出生活中的各种美。

四结束语

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 老师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 要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当中去, 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然后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倪智林.“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5)

谈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篇11

【摘 要】教育是一项很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德育教育的实施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1.学校教育方法欠妥

一些职业高中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就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知识,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提高道德素质,忽视、缺少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意志的强化,使德育过程中缺失了“情”、“意”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行为,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使学生深受影响。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失落感,所以喜欢接触社会、模仿不良行为寻找刺激、缓解压力。另外,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防不胜防,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3.家庭教育不当

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不对子女提出任何道德、纪律等方面的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不思进取等不良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家长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不考虑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当问到“你对父母提出各种要求时,父母会怎么做”时,有8.3%的学生选择了“全部满足”;在涉及“你如果犯了错误,家长对你的态度”选项时,有6.7%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了也不问”。

4.学生自身的道德意志薄弱

职业高中不少学生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制力差、贪图安逸和清闲自在,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感到难以忍受。一些学生希望将来干一番事业,渴望成才,但却不愿通过吃苦与奋斗去获得成功。比如,一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分配的卫生劳动感到任务多、脏、累,干了一会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趁人不注意偷偷溜走。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到“成功要吃很多苦,您对此的看法是”,仍有多达36.3%的学生选择“不想吃苦但想成功”的选项。

二、高中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其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平时的行为举止上。首先德育教育具有整体性,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全员参与;其次,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三,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它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各阶段。

2.用心关爱学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为独立、叛逆,而且也处在情感的过渡期,渴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情绪上存在不稳定性。对于诸多事物的认识上,高中生也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高中教师的任务艰巨。对此,高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爱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前提,也是高中教师对待学生首先要具备的。教师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惩罚,往往忽视了教育的目的。也有的教师存在偏心的情况,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态度不同,这往往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利于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教师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充满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如有奉献精神、学习好、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不能对学生偏心,不能对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惩罚,要让学生在教师爱心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3.细心观察学生

高中教师需要像母亲一样的细心。教师要细心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高中生都会遇到诸多问题,教师要细心地给学生讲解。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由于高中生处于情感的过渡期,很多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和情感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因而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正确引导,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为每一个学生排忧解难。此外,教师还要细心处理好自己工作中的琐事,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细节,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4.耐心教育学生

作为高中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由于学生众多,每一天都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琐事,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不能够让琐碎的工作把自己的耐心磨灭,在处理琐碎的事情时要相信能够慢慢理出头绪,这样有耐心地慢慢工作,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处理学生的情感问题上,作为高中教师更应保有一份耐心。虽然高中生较初中生而言心智上变得更加成熟,但是他们毕竟没有真正走进社会,没有过真实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处理情感问题时自己虽有了一定的看法,但仍会陷入迷茫状态,毫无头绪。且这时的高中生又处于一定程度的叛逆期,与家长多少会有些分歧,不愿同家长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这时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用我们的耐心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使他们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为其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5.责任心呵护学生

我们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更对自己负责。高中教师,需要处理的事情繁多,学生的安全、学生的学习情况,各种情况都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地处理。而只有用一颗负责的心去处理各种事情,才能保证事情高效高质地完成。目前有些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安全,也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要求多数学生住校。这就要求教师对住校学生在学校的安全负起责任。同时更加关注校外学生的安全,保证他们安全到校,安全回家。

职教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究 篇12

一、转变教学理念, 侧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否能有效实施, 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传递, 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传授学生考试所涉及的所有知识, 并让学生全部掌握。如果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 只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上, 那么,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将难以顾及。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中就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 还要具备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因此, 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传递知识的同时,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 并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 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 受到道德的熏陶, 进而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 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 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 强制学生学习, 将会适得其反, 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 和学生平等地交流,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 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 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 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 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 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但是, 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 不管是什么情况, 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 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 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 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形成合作意识, 端正心态, 正视自己, 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 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 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 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 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 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 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 内涵丰富, 代表性强, 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 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 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 比如, 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 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 学生的眼界宽了, 心灵滋润了, 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四、注重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 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 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 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 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 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 还是情感美、自然美, 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 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 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上一篇:高职教学质量下一篇:二语语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