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质量

2024-10-13

高职教学质量(通用12篇)

高职教学质量 篇1

0 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队伍已经壮大,它占到全国高等院校的近1/2,其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独特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型应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被大家所认识,它带动了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教育领域日益发挥着一般院校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伴随着各类高职院校的发展,如何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特色,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这些特色,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优势,同时搞好教学工作,已经被提到各个院校发展的日程上来了。我现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质量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探索新的办学机制,逐步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我们不应将它作为中学的延续来看,单方面地将中学教育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做法,是不符合我们的客观实际的,中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侧重于应用型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此时应转向技术实践方面,在搞好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区别,从根源上来说,他们完全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培养来进行的。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侧重让学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很显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而不是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它强调应用和实践,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因此,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文化要求,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但应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教学中,应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领域,突出主干专业课程,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另外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要注意加强专业教学和培养人文素质的结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创新、团队协作和创业精神培养,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教育,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2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既要担当教师的角色,更要充当工程师的角色,应尽可能多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其他各项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指导。几年来,我院采取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让老教师带青年教师,把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外派学习培训、定期研讨、定期到企业基地锻炼等方式,不断增强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补充,这对在职教师也是一种刺激和提高的过程。

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并逐步达到1:1的专兼结构,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的比例。采取多种产学结合方式,把教学与实际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据了解,不少国家的技术职业类院校都十分重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作用,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使行业企业的优秀专家有时间到学院兼职授课,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时间,实施早7点到晚11点的授课时间制度,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因此,我们要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优化“双师”结构,还要注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切实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根据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研制专业化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并指导学生积极实践。此外,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注意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 加强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首先,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其次,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4 企业积极参与,扩大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在高职教学诸环节中,加强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已成为各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注重点。有57%的被检查专业都能紧密依托行业建立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借鉴加拿大的DACUM教学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以及课程的定向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构建,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按照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立起能够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专职队伍,有效吸纳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我院也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各大中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咸阳电信今年在学院开设“电信班”,“电信班”由中国电信咸阳分公司与学院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学制结束学生到该公司带薪实习3个月后,签订劳动合同转为正式派遣制员工直接录用到公司,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提升了我院与同等院校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注重实效。

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才能够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通过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增强企业吸纳社会人才的能力,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形成两种良性的互动模式,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洪.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侯晓霞.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认识[J].辽宁高职学报,2005,(05).

[3]吴勇军,谢广山.高职教学质量观与教学质量控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高职教学质量 篇2

向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要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职教育目前的第一追求,本文.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教学考核改革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 者:莫建平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信息科学系,广西,柳州,545004 刊 名:科学与财富 英文刊名:SCIENCES & WEALTH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质量 篇3

【摘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已经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源质量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9-01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兼顾数量与质量,针对近年来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只有坚定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念,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更好服务于社会。

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录取率的持续攀升,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最低控制线显著下降。

从2013年起,河南省将高职高专一批、二批合并,录取控制线大幅下降,均为200分。河南省高职高专由批次间录取分数线相差一二百分,至五年内录取分数线整体下降二百多分,该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的下降,形成了入校新生基础薄弱,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困难重重的局面,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严格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业标准保证教学效果,甚至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而一再降低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

(二)教学管理难度大

为了达到招生计划,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生源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具体表现为:1.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2.自制能力较低,有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等不良行为,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厌学情绪;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难以适应高等教育自主学习的方式。

(三)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较低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发展指标的中期评估综合报告指出,河南省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7%。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全国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1%。同期,麦可斯研究院撰写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全国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4%,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0%,离职率43%。其中,职业期待和离职率较高反映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讲是人才培养质量,是近年来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条件、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规范管理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意: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智力支撑。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在数量和结构上无法满足需求,其根本是需要高职院校对人才培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调整。

2.明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明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对其相应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劳动制度、职业能力、道德操守等形成清楚的认知,切实做到以职业为导向,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3.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基于职业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将其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现在够用、将来能用为度,正确预测未来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二)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以职业资格为基础,以专业为纽带,以课程学业标准为区分、遵循市场规律,拓宽就业渠道,探索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高职院校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特点和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等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基地认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生产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3.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学生毕业前应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取得相关部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关专业的资质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对取得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可以实行“以证代考”。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互通互认。

(三)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要求,2012年我国首次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资源条件、教学服务水平、教学效果等内容予以公开,对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和师生特点,逐步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系统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教育,尽管学历达到了要求,理论知识体系较为完整,但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等关键环节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了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亟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走进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使人才培养愈加符合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效地进行实训指导,使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各界予以支持。高职院校应努力做好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以职业为导向,保障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美长.生源低端化趋势背景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魏小燕.生源压力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篇4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除了具备与其他普通高校共性的特征包括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理论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外, 还表现出了特殊性。比如学术性、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减弱, 实践性的要求逐步增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减弱, 直观体验式的感悟和领会增强。因而,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学生思想觉悟的程度、认知水平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而教师、学生和课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三要素, 能否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及教学绩效, 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以及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诸多课程要素课程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判断的活动。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1. 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依据

近几年, 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 在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继续优化思政课师资队伍, 不断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3-2017年) 》、《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 (暂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

2. 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

首先, 明确教学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于人的全面发展。英国学者麦尔肯·弗雷泽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 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的东西, 包括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理论认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所以, 要综合价值观、人本评价思想、社会评价思想、历史评价思想, 转变原有的思维范式, 从注重外在条件的优化转向内在主体的长远发展, 建立健全以师生发展质量, 尤其是以学生发展质量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其次, 基于心理学分析的教育评价观为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戴维麦克利兰德的成就激烈论、弗罗姆的期望论、以及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学习理论, 对于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 用管理理论来审视和研究师生课堂教学活动, 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一方面, 学校教学管理要服务于师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 采取人本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教学资源, 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最大化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相吻合, 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

3. 基于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特点的现实依据

首先是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属于国家性质的公共必修课程, 承担着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政治使命,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其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而言, 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 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构要素

评价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益。一是立体动态监控, 揭露现存问题;二是全面跟踪调适, 弥补设计缺陷;三是正负激励结合, 实现科学发展。

评价对象。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包括课程建设、师生“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保障;评课程, 包括对教学目标评价、教学内容评价等。一是评价课程建设情况。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网站建设等;二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是评价教学效果。既包括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 学生评教结果, 同行教师、专家评价结果, 家长和社会评价结果, 又包括是否体现教学特色;四是评价教学条件。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网络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经费等。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定教学质量的具体依据和准绳。就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 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思想素质, 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 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贡献程度。就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言, 包括遵守教学秩序和规范等行为养成, 课堂学习态度、学习任务完成质量、考试成绩, 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参加有关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等课外理论学习情况, 参加主题辩论、演讲等比赛项目、主题调研、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情况。就教学效果而言, 具体体现为满意度指标, 即高职思政课能否满足政府、师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它的期望值及其实际满足的程度。

评价方式方法。要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目标评价法、过程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总结评价法、标准评价法、问卷评价法、网络评价法等, 挖掘和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 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评价结果。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报告既是教学质量评价的输出信息, 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结论性文件。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以评价对象为单位, 通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企业和社会组织, 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 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等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责任及影响, 得出教学质量优劣的结论, 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摘要:文章在厘清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的内涵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和实质, 指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法规依据, 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以及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的现实依据, 阐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主体、对象、指标、方式方法、结果等结构要素的内容。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杨晓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4)

高职教学质量 篇5

字数:3172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激发高职师资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健(1964-),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重庆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63-03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三大类型。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基数庞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师素质发展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因为教师达标率低而面临摘牌警告的院校。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教师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发展周期比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办院校的比例。兼职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高,可见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和机制保障,其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各类型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较好的院校。此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从学历结构看也不合理。目前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理论型”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无论是公办、民办或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高职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较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知识更新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也就不高,这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导致高职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但主要的是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客观上的原因。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主要靠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由于社会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到高职学校,学生也不愿就读高职院校,结果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也就上不去,进而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培养体系。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必须达到研究生学历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师法》要求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其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但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等职业学校虽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师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力度仍不够,师资结构与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造成当前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培训需求显著提升,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

“十五”期间,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数超过教师总数的2/3,参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师占到46.2%,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合计约占已培训教师的50%。据调研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培训量比“十五”期间约增加9.2%。除任课教师培训量增加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数量也增长40%左右。教师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任课教师培训的方式选择将主要集中在实训演练培训和理论培训上;从培训的时间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选择中、短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水平;从培训的地点看,除了以往的高校和教育部培训基地外,到企业去培训也将成为教师的一个主要选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还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三)强化培养,增加兼职,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首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教育部还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将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再次,高职院校将加大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的力度。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的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得到较大提高,这将成为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加入高职师资队伍的有利条件。最后,高职教育师资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也将成为吸引企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提高或调整高职教师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通过外聘、进修、内培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学历层次。但是在努力提高用人标准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聘用一些重理论、轻实践的高学历者。应尽可能地聘用那些既有高学历又在第一线工作过的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人员。对于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学历尚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任教的高学历者,应进行岗前培训,给予他们实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使高职教师不仅提高学历或学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

2.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基础文化知识越广,越扎实,越丰富,教师就越能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实现从理论传授到实际操作所要掌握的知识,其他知识是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他知识是外围层次。高职教师需要构建自己向纵深拓展的、多目次的、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由原来的单一“专型”转变为“博+专+新型”的合格高职教师。

3.培养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一是重组与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人才需求趋势走向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高职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应按照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能及时地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二是强化实际专业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学习操作与学习理论不同,学习操作首先表现为动作模仿,而学生模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示范,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能非常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如果高职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就能从传递信息的烦琐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问题,还能更迅速、准确地捕捉和获取科学前沿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四是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自己规划出“最近发展区”,避免随波逐流和盲目发展;再次要注重终身学习。我们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产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知识与技能的贬值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教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实现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引进一系列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改变以往“铁交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主要是业务工作的考核,包括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其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确立一个量化标准。三是实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进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人才单位所有”“学术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为有效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高职院校要制定“面向社会要人才,深入市场挖人才,不拘一格聘人才,事业福利留人才”的“四才”方针。通过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和依法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实现高职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形成制度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上而下统一认识,打破“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束缚。要让中青年教师唱主角,用“一帮一”的办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高职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的政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既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又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去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其进行锻炼和培训,尤其应侧重高技能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一是对于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突出技能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按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大力支持;三是通过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激活教师资源,实现同类专业师资共享,如在职称评聘中对于在不同院校间互相兼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成果予以承认;四是放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通与不同系列职称的复合,鼓励普通基础课教师通过专业进修改行转任专业课教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单位顶岗实践,进行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有关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或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自身高等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关于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思考 篇6

[摘要]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热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在深入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技能型

[作者简介]朱儒明(1965-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网络安全及数据库技术与软件开发研究;单光庆(1974-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数据库技术与软件开发研究;王敏(1975-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技术研究。(重庆40005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30-0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专门人才。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统计表明,当年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在l4%以上,供求差距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将日益增大,而与此同时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市场供求错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科学,培养目标不够准确造成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就业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高职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几年的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计划中缺乏实用的“职业技能”教育环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技能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占到教学总课时的30%~40%。但目前许多高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就是本科的“压缩”,理论课时多,实践教学少。

2.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蓝领,这就要求教师最好具备“双师素质”,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能完全胜任这一要求,深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理论水平高,研究型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缺乏行业经验,对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和掌握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得多,实践指导不足。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但由于资金等条件所限,实践教学基本上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特别是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远不能满足要求。这种资金上的不足,使高职教育很难培养出能直接上岗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很多学生毕业后还必须接受相应的岗前培训。

4.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统的“关门办学”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影响深重,不少高职院校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而是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与课程,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二、提高高职专业教学质量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还不准确,不注重改善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定位培养目标。(1)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l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全面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2)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求规模,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当前发展高职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是符合国情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类型不同,并无高低之分。

2.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有专家以“三不”来概括高职师资状况:一是“不熟”,不熟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与规律,缺乏高职教育的经验积累;二是“不强”,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不强,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不强;三是“不高”,教学质量与教师职称一般不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鼓励教师努力向“三名三高”(做名人、名家、名学者;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方向发展。而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专业类教师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学校应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或参与工程实践,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聘任一些实际担任技术职务的人员讲授相应课程,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工程案例,把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实践教育。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这就需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实现学校与公司的联合办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使学生的实训课有保证。其次,学校和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网络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将部分机房、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工作交由学生负责。可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作品设计等比赛,让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多媒体技术等提供的方便和相对廉价的仿真实训手段,如利用图片、幻灯、录像等创造良好的模拟情景,从而实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5.搞好教材开发工作,突出高职特色。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在高职类教材开发过程中,我们需注意以下问题:(1)要请行业一线技术人才参与教材编写。由于高职学校专业课、实训指导教师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且本身缺少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离岗位太远,所以高职类教材的编写最好组织文化、专业、实训指导等三方面教师共同编写。校内参与教学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企业一线管理技术与工程技术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者结合编写教材能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突出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特点。(2)要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导。高职专业类教材要把实践性知识放到突出位置,应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生产一线,构建专业技能训练模块。(3)要以相关行业部门的标准与要求为编写依据。教材开发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具有直观性、现场性特点。高职专业类学生面向生产第一线,且要求上岗就能胜任工作,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以相关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为准绳。

6.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目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落后,导致教学质量提高缓慢。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成立学术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审定,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比例是否合理、可操作,并监督实施效果;(2)教务处负责学生成绩考核的监控,注意实践成绩的客观性,实践环节的考核可以与职业资格考试密切联系起来;(3)系部负责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可以采用学生代表测评、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听课及业务能力考试或竞赛等方式;(4)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与各系部专人负责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客观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建议,以便在后期工作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苗耀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外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黄鸿鸿.高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保障措施[J].福建高教研究,2007(6).

[3]白志平,闫晓明.论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途径与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12).

[4]朱宝贵.谈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5]殷均平.谈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7

2001年, 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386所。到2013年, 全国高职院校增加到1266多所。通过这些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和可喜成绩。很多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 如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 他们的毕业生具备动手能力强, 工作肯吃苦耐劳等特点, 因此也成为铁路、汽车等行业里专业骨干, 毕业生的高素质高能力也为这些学校的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都体现了高职教育本身的特色, 他们针对特定的培养对象, 以就业为导向提出特定的培养要求, 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但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明确培养目标, 办学条件、教学实际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少问, 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诸多竞争对手时底气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般理论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质量目标定位与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选用和采购、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条件和设施建设等方面。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依据。第一个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身体或精神的全面发展, 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 及人的身体或精神的自由发展。第二个理论是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反映了全面发展的实质, 提高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第三个理论是职业能力理论,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根本所在。职业能力一般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它针对某个专业领域, 重视从业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即职业能力的高低一般用实践能力的高低来衡量。

三、国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国外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有许多独特之处, 例如日本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 法国有短期技术学院, 德国有高等专科学校, 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加拿大的职教模式主要强调岗位所需能力, 对于理论基础则强调个别化学习, 教师要容忍学生出错, 对学生的自学起引导作用。德国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学活动在企业和职业校园里实施,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对国外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言, 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 它们没有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指导缺乏明确性, 注重理论知识, 忽略技能的掌握, 忽视了素养的全程性。同时,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不高, 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盲目的跟从教师, 没有明确方向和目标, 导致学习兴趣不浓, 这个问题也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有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还不是“双师型”,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等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一味的地扩大招生规模, 却尽可能地减少教师投资, 忽视师资职后在岗培训, 这对教师的职后成长是很不利的。

(三) 课程内容结构缺乏合理性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选择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忽视了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其课程应以技能为主线, 而不是高等教育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因此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选择就是大错特错, 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必修课限制过多, 选修课程弹性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运用传统教材或进行名义上的教材改革, 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缺乏现代化

很多高职院校不能够因材施教, 教学进度整齐划一, 不实施分层教学,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与学各成体系,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不能有效的与学生沟通, 课堂讨论与经验交流较少, 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与现代化, 一些高职院校还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的覆盖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创造性等都是不利的。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 树立高职教育质量关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与转变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就业方向,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其所在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全体员工都要树立高职教育质量意识。

(二) 教学过程保障

目前, 高职教学体系的学科型特点还十分突出, 因此建立符合高职发展特色与要求的教学过程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还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 因此,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强调实践性环节, 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 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高职师资却存在诸多问题。切实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应多渠道、多方位吸收优秀师资, 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4.2-8.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篇8

教育部在2006年第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要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1]而近些年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在学生在校时间短, 学习任务重的情况下, 怎样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更合理的问题凸现出来。因此, 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现象

(一) 学校的现象

第一、学生教学评价结果极端化。学校不能正确对待学生评价, 其中一种是特别看重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与教师的评先、奖金直接挂钩, 如果学生评价不好, 老师就有下岗、转岗的危险。另一种是学生评价只作参考, 不作为评价老师的标准。第二、“起哄”现象。高校学生评价怪现象:某教师带两个班, 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 一个班给这位老师全部打100分, 另一个班则给这位老师全部打0分。这种现象纯粹故意起哄, 走两个极端, 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学校领导气愤不已。第三、“恶意”导向现象。某些老师心态不正, 挑拨学生“起哄”, 做恶作剧。曾有学生说:“我觉得这位老师每次讲课都比前一堂课有改进, 但他们不看老师的优点, 而把新老师的缺点故意放大”。有的甚至把学生评教当做整人的工具。因此, 曾有老教授给新来的教师说:“我希望你们少流一点血和泪。”第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没有教材, 也不具备实训条件, 缺乏软硬件设施设备, 硬性开设实训课程, 其实质是老师吃亏不讨好, 学生辛苦效果差。第五、评价无教师参与、评估结果过度量化。学生评教没有安排教师参与, 人为地割裂学生评教与任课教师的天然联系, 人为地制造学生评教与教师的对立氛围。对评估结果采取过度量化的方法, 难以准确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并用二次量化结果作为对教师进行分等的依据是不恰当的。[2]

(二) 企业出现的现象

许多企业很不乐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不仅仅是这类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 更重要的是认为其基本思想素质差, 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并且认为技术能力可以训练, 培养, 但品德的提高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某货代公司的经理曾说, 公司不招聘85年后出生的人员。他们不讲信用, 没有责任心, 其所作所为伤透了我的心。

(三) 高层领导忽视品德教育

有些高职院校领导认为职业院校只重视技能训练就行了, 不需要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只要本校的学生有能力, 企业就会抢着要。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频繁“跳槽”, 有的一年换5-6次工作现象, 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责任心, 不高兴说走就走。还有些因不良习惯和品德问题被辞职。难怪某学院院长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要偏颇, 不要出现今天因有能力找到了工作, 明天因人品恶劣而被开除。”

三、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学生评教”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奖惩手段, 而该制度的推行在教师群体中引发反响较大, 多数教师认为该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偏颇。毛丰付 (2009) 对浙江某校近400次课程学生评教的基础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发现高校学生评教结果是有效的且有偏的。[13]

(一) 教学质量评价对象单一

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想学、愿意学才学得好, 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着重点只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 而忽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 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 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单方面的、不完善的, 只有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才是科学的, 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真实情况。因此, 把“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3]

(二) 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方式一般是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或“网络评教”等形式。但在一所高校很少同时采用三种方法, 多数是选其一种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的高校多数是向学生发放问卷评教的多, 向教师或学生发放问卷评“学”和评“管”的少。由于“问卷”是采用无记名答卷, 这种方式也只能部分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采用“座谈会”的形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也往往是注重评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评学生的“学”和管理人员的“管”。在座谈会上也往往由于“情面”等因素, 评价效果难令人满意。“网络评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实施方便的评价方法, 但其评议结果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评价结果的算法, 很难区分“恶意”现象。如当有学生不满意在课堂上要求较严的教师时, 在对该教师评价时, 就可能在所有的评价指标选中“差”, 这种“恶意”评教行为给其真实性带来严重影响。[4]

(三) 缺乏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室、教学设备和教室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 且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任何因素的变动都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只侧重监控与评价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监控与评价学生的学, 更缺乏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进行监控与评价, 所有的评价指标中, 缺乏对课程、教材、教室、教学设备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评价。[4]

(四) 教学质量评价导向缺失

学校各级领导, 指导学生正确评价, 告知学生给老师提建议, 是要负责任的, 不能随便说说, 对于不负责任的情况,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正如我们出门在外, 如果问路需要被迫询问陌生人时, 则会反复询问几个人后, 再来综合判断他们指的哪条路可能是对的。因为陌生人指路的对错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 回答正确与否没有任何制度来约束, 他们可以不负任何责任。[6]

(五) 其他原因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一些偶然因素, 也能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产生严重影响。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但与同学们的“关系”较好, 有的甚至在评价时前请学生的客, 或是向学生承诺在复习、命题、阅卷时给予“放水, 让学生“过关”, 使得部分学生在投票或回答“调查问卷”时向这类教师“报之以李”, 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公证性。相反, 有的教师教学水平较高, 平时要求较严, 可能对不用功的学生进行教育, 考前不给学生划考试范围, 有些学生就有可能投“恶意”票, 若不能将这种因素去除, 势必影响监控与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还有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教室环境的偶然改变等其他因素,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4]

四、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重在“指导”

有些老师认为高校也是市场, 殊不知我们的学生不是完成好的物品, 还需要我们老师的良好教育和培养, 指引他 (她) 们走正道, 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 也要爱护我们的老师。学校领导在对各单位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与指导时, 不能只限于在“监督”上, 而要重在“指导”。听完课后不要急于给教师下结论, 而应耐心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 并从备课、内容、方法等方面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3]

(二) 美国部分高校教师课堂评估

赵辉等 (2007) 研究显示:美国部分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估指标包括总体、教师教学、课程及书面评价四部分组成。美国高校的教师教学考核不仅包括对教师授课的客观评价, 给学生留出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 并且对课程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限于课内, 对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或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也进行调查。在校期间,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对教师做出真正的评价, 但毕业后,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所学课程的适用性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内容能做更主客观的评价。因此, 教学质量评价更显科学和客观。在新加坡的有些职业院校也进行学生评教, 但他们把评教结果仅作为参考, 不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任何依据。如果某位教师的学生评价低于学校规定的基本水平 (60分) , 就委派培训教师的老师来专门指导, 使新老师顺利度过第一关。

(三) 国内学生评教指标

从学生评教角度的评价体系已经有些学者进行研究。马力等 (2005) 和王学戏等 (2008) 认为学生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学状态等五个方面, [9][10]各指标又包括一些子指标, 如教学态度包括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 教案准备情况, 答质疑活动安排情况,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活动情况等, 而刘惠等 (2007) 认为其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能力等7个方面, 各个方面也包括几个子指标, 上述指标大致包括了学生要评价的内容, 但有些子指标需要适当的增减。

(五) 高职特色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是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目前, 部分学校片面看待学生评价的现在很普遍, 高校教师中流行一句话, 即“学生上帝化, 教师边缘化”。片面看待学生评价教师的情况, 使某些高职院校教师不是教育学生, 而是哄哄学生, 哄学生高兴就行打高分, 高分就表明教学水平高, 这样有违我们教育的初衷。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企业能工作下去。有些学校把学生评教误用为对教师管理的手段, 而学生的评估意见只能作为教学研究的依据, 不能作为对教师采取管理措施的凭据。任何误用学生评教的企图都可能使学生评教走向其反面, 对高校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11]在具体实施中,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做事, 而且更要教学生做人, 促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12]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 应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合理。在构建质量评价体系时, 既要达到评价的目的, 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最为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课堂评价、后续课程或毕业工作的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评价及企业对工作后学生的评价。从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如图1。

五、结语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教很重要, 但学生的意见不具有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对教师进行分等级的功能。因此, 对教师教学质量要进行综合的评价, 并且要客观、公正, 不能出现学生认为讲课好的老师学生评分低, 讲课差的老师而学生评分高, 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本文提出教学质量评价应从学生课堂评教等五个一级指标。为了使教学质量评价能很好的进行下去, 真正发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 在后续的研究中, 将对这五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等进行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卫中.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应对措施[J].成人教育, 2007.249 (10) :74-75.

[2]别敦荣, 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12) :77-83.

[3][8]毕菁华.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探索.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295-297.

[4][5][7]周旭清, 邓春生.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3) :77-78.

[6]谢卓君.供应链信任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07.

[9]马力, 王晓君, 柳兴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5, 195 (8) :68-69.

[10]王学戏.模糊综合评判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7 (4) :50-54.

[11]别敦荣, 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12) :77-83.

[12]王勇.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78 (8) :25-26.

高职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按照全面的教育发展观,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做到适应社会需求, 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较高、社会效益良好, 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这几个方面中, 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 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建设监控体系, 就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是依据高职教育和教学规律, 根据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调控, 反馈与监测, 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协调、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首先, 可以对教学工作的各要素、各环节和全程工作状态获得及时有效地运行信息, 进而实现对质量的实时调控与判断;

其次, 可以动用多种调控手段补偿、强化、奖惩教学工作中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态度和操守, 使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再次, 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反馈出已拟定标准是否符合本阶段人才培养的实际, 进而为下一阶段标准的调整提供依据, 使教学工作的质量始终在可控的状态中运行。

因此,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务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成果相对较少。尤其是在规模扩张, 新专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与此相适应的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严重滞后, 成熟而具有普适性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质量规范、评价标准还很少, 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一) 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大多脱胎于以学科型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指标, 且以宏观层次的管理章法较多, 微观层次管理的规章和操作细则就更少。存在着指标体系的结构缺陷, 参照系缺陷, 规范缺陷, 调控对象唯一指向教师, 忽视其它诸多教学要素。还有就是新创建专业的质量标准普遍缺失, 建构滞后, 和专业发展不能同步, 使质量建设出现参差不齐, 管理紊乱的情况。

(二) 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要素不全

教学质量建设体系过多地偏重于教师教学结果和其他教学条件的评判, 而对于已存体制机制的弊端治理、教师的潜能发挥、主观态度的好坏、教学行为的效力均缺少督查、分析、评价和纠正, 尤其是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教风”、“学风”、“考风”, 教科研分离弱化的弊端被长期忽视, 对普遍存在的教风粗疏、学风敷衍、考风不良、抄袭剽窃等丑陋行为视而不见, “严重败坏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 造成高校社会声誉的负面影响”, 造成育人环境因素不良。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监控体系, 二是院校自主制定的监控体系。国家层面的监控体系主要是宏观的顶层设计, 包括教育方针、法规政策、管理制度、办学规范、专业定位、评估指标等规范。学校层面的监控体系一般又分为学校层面和系 (部) 层面, 通常称为执行层面。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应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以国家管理规范为指针, 着重于制定中观层面的管理规程、考核细则、质量标准、督查制度、奖惩细则、考核程序等指标体系, 重在鉴定标准、鉴定程序、鉴定方法的设计, 要把重点放在过程监管上。

(一) 建构全方位的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本院 (系) 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前提下, 建构三大质量监控系统。一是校内监控系统中, 教师主要监控他的教学文件、治学态度、教学效果, 学生主要监控他的学习动机、学习质量和学习纪律;二是实习实训监控中, 企业实训主要监控过程管理、实训成效和企业评价;校内实训主要监控实践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三是社会评价监控体系中, 主动接受社会的评价和意见, 重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市场意见征询、用人单位评价反馈等制度”, 多渠道地收集信息, 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机制。

(二) 建构运行通畅的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建构运行通畅的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制度是保障, 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全过程监测与控制, 加强教学管理是过程控制的基础。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务处长、系 (部) 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为主体的教学管理队伍, 建立常规检查工作的程序, 发挥好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是营造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应重点完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同行专家评教评学制度、实践技能技师制度、教风学风考风评议制度、教学奖惩制度等, 特别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改善管理提供依据。

(三)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 是教学评价的参照系。为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最核心的是要制定好质量标准和若干规范, 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如课程建设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 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实验报告规范和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规范等。在实践教学方面, 制定实验教学管理规程、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安全守则、生产实习操作规程等, 使质量监控有章可循, 按质量标准执行, 按质量标准检测, 确保各个教学过程、环节、要素与结果质量达标。

(四) 建构畅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信息反馈是对每一阶段教学运行、过程或结果、每一级教学质量状态进行信息采集、评价、纠偏与反馈控制, 使教学质量运行尽量符合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各项制度监控、技术监控 (监控录象) 、观测点监获取反馈信息, 并适时完成信息反馈。同时要建好学生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 客观反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要有专人专设机构负责, 通过机构职能实现。测量数据可采用量化、半量化数据表达或用模糊数学评判法、满意度法进行归类或计算”。反馈的主要问题要督促相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限期加以改进、修正、纠偏、补差, 不漏等措施使其达到前定目标。

高职教育能不能真正走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 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高职教育既要凸显自己的行业、专业属性, 更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地凸显人才的复合属性、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 树立全面的、动态的可持续质量发展观,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教学质量 篇10

一、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却并不能适应这些要求。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对高职教育目标的误解,影响着高职教学质量

按照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 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对高职院校的具体要求,这与本科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有区别的。高职重在“产”与“学”二者结合,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则强调“产”、“学”、“研”三者的结合。然后,许多高职院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方面均按本科院校条件同等要求,如对每个老师要求必须发表了多少文章,主持了多少省级、国家级课题,出了几本书等等,而把教学工作看作是弹性的,搞得再好也只起参考作用,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们自然就不得不重视科研,对教学自然也就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态度了。更有甚者,认为认真搞教学的是糊涂蛋[1]。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不客观,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教学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高低好坏的评价依据,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从而直接影响着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大多都比较抽象、概括,比较模糊不清,评价标准无法完全体现教学质量的总体情况。很多学院都成立了教学质量督查,督查成员每学期听取教师一两堂课,然后对他们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教学质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对教这个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非常细化,缺少对学这个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2. 教学评价过程不够客观

评价过程是评价的中心环节,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个过程的真实客观性却难以得到保证。在评价之前,对教学质量评价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是科学的,对评价要求的领会必须是全面的;在评价过程中,对各方面的材料准备必须充分,收集的评价信息必须真实客观;是否会出现信息丢失现象,如果丢失信息是否还有相应的预案;在评价之后,必须正确地处理评价结果,一分为二地对待评价对象。只有这样,最后做出的评价才有可能真实客观,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但事实上,评价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3. 教学评价主体不够专业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判断的组织和成员,也就是评价的实施者。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必须全面准确,在评价时要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对评价对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做出的评价才能对评价对象起到积极的作用,才能进一步促进评价对象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就会适得其反。

二、转变高职教学质量观,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因素, 高职院校必须遵循高职教学规律, 突出高职教学特色,从高职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转变高职教学质量观,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努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一)从根本上转变高职教学质量观,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前提

要想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认识,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质量观。确立新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 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本科教育的知识质量观, 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的。而高职教育质量观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 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应打破传统的知识型、精英型质量观,不仅要突出培养学生要以敬业为中心, 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以高职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宗旨,以尊重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真正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特征。只有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才能保证高职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学质量[2]。

1. 要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把它真正落实到教学质量评价中。在评价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看到学生眼前的既得成效,还要前瞻到学生未来的长远成绩,只有这样,做出的评价才科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职生的成长成才,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目标。

2. 要建立专业的评价团队

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团队是临时组建起来的,往往是今年谁有空闲谁就参与,明年谁愿意谁就来做这件事,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组织;评价者往往根本不是学此专业的,却要对这门课程,对这个专业教师,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都要做出一个评价。评价的结果就难以准确、科学。这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教与学的作用,反而会挫伤了被评者的积极性。评价团队既要吸收离退休资深教师、专家和领导, 又要吸收教学一线骨干教师。采取日常督导评价与专项督导评价相结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等方式,使教学评价逐步规范化、科学化[3]。

3. 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政策,使教学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的要求,要按规律办事。要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改革精神,符合党和国家在当前对教学提出的要求,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评价标准,它们既有共性,又应有各自的特色。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应从课程本身的内容、规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做到完善、科学、可操作性强。

同时,评价标准建立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各种具体的标准要高低适度,既要体现原则又要切合实际,既要符合统一要求,又要符合被评价对象的总体状况,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姑息迁就;制定具体要求时,要根据教学评价的目的,突出重点,对于关系不大的指标尽量舍弃。

总之,教学评价机制应是为广大师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对教学能真正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更加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性更强,学习更加认真。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正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重建[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8 (2) .

[2]苏晓明, 张成萍.试论新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总第529期) .

高职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61-01

高职英语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职业特色来满足现代社会各个行业对英语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需要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任务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指导精神开宗明义地强调倡导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说它的实施对于改变多年来低效的英语教学状况应该起到众所瞩目的成效。

1 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差等等。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英语的应用性差,很多学生词汇量严重不足,语法知识匮乏,他们既听不懂又讲不出,也写不出通顺的英语,很多学生想好好学,却因为基础差,不知道该从何学起又如何去学。因此,有必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英语的实用性、交际性为主要目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2 任务型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法一直占主导地位,结果是在英语课堂上过多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視语言的掌握大多是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获得的,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近年来,任务型教学的发展体现了语言习得理论,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语言的机会,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

所谓“任务”通常是指以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其实质是: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之一。

3 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1)它注重任务是在真实场景下发生的,有的任务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交际过程相似,所以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来学习。

(3)它对教师、教材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必须设计出合适的任务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它要求教材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任务或活动;学生要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4 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课堂模式

Jane Willis对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Willis用三个步骤描述这一模式。

(1)活动前(Pre-task)

活动前是指教师要做准备工作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图片或谈论等方式引入主题。

(2)任务周期(Task cycle)

任务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学生分成小组或者结对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的作用是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第二阶段是为第三阶段做准备,策划好第三阶段的工作。学生可以提前想好要说的话,或者提前准备好书面材料。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三阶段教师请一至二对/组学生汇报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最后由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评议。

(3)语言点(Language Focus)

语言点的教学分为二个阶段进行,即“分析”和“练习”。所谓“分析”,是教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置某些与语言点有关的任务。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提供必要帮助。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的内容或出现的例子,组织必要的练习活动。

5 讨论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和习得过程,学生使用和接触语言的方式也更接近日常生活。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不宜生搬硬套Jane Willis的这一框架,应当学会灵活应用。

(2)对于初学者,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任务,比如只有听和做。在学习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英语材料,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甚至可以用汉语进行相互讨论,最后也用汉语汇报给老师。

(3)教师设计的任务不一定都是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将任务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师可以先布置任务,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堂上,教师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练习。

6 结语

经过笔者近一年来的实践,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它将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实践时间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加上老师需要大量时间来设计教学任务等等诸多问题,任务型教学法虽然在理论模式、教学步骤比较明晰,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完善它。

参考文献

[1]Num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Willis, D.and Willis, J.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龚亚夫,罗少茜.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

高职教学质量 篇12

关键词:优化,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经过这十几年的不断改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高职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入WTO等, 我国对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为了培养出我国所需的高职英语人才, 我们必须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要求, 逐渐的被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所淘汰, 就像英国语言学家Tom Hutchinson在阐述是引用中国的谚语说到:Give a man a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Teach a man how to fish and youfeed him for a life time,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让其会用知识。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交流能力, 这对高职学生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 可以使高职学生有效的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所以我们要改变我国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构建以高职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辅导的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把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活跃, 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需要高职教师大胆放手,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大胆发言, 甚至可以把讲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讲某一节课, 或者是某一部分,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被动的学习英语、或者是学会了英语知识但是不会说、不会用的现象。当然, 教师大胆的放手也不是不管, 而是对学生的发言、讲课进行指导, 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同时还要指出其中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多媒体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教学设备也相应的有所改善,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设备, 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构建多媒体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 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媒体网络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例如教师可以把本需要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知识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高职学生, 这样节约了教师书写的时间, 利用这些时间教师又可以为学生讲更多的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播放一些动画、电影等视频,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网络的开放也可以使高职学生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知识, 方便学生能够及时的解决疑难问题, 接触更多的英语知识和常识,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自身英语的应用能力;另外,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还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 增加学生基础英语交流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将会大大的提升,

三、构建情感性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都把教师当做长辈, 特别恭敬的和教师进行交流, 甚至在交流时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害怕被教师否定、害怕被教师批评, 这样的教学氛围, 严重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不利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我们构建情感性的教学模式。情感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活跃英语课堂氛围, 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情感虽然是教学活动中非智力的因素, 但是却是影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为它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关联。构建情感性的教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隔阂、没有距离, 可以使学生、教师成为最好的朋友, 可以让学生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告诉老师, 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英语交流能力。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时, 教师师要放平心态, 要站在和学生同一个位置上, 亲切、和蔼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情感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总之, 优化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 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教师的教学内容等, 从而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 还需要我们对高职教育科学理论以及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 采取正确、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 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晓戎.优化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4) :78-79.

[2]方凯.倡导合作学习优化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44-45.

上一篇:负反馈教学法下一篇:高中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