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篇章教学(共10篇)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1
1.引 言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阅读篇章的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篇章教学效果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成败。那么, 如何高效地开展高职英语篇章教学活动? 笔者在基于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框架 (KSCs能力框架) 的理论指导下, 设计了外语篇章教学的教学方案, 并进行了教学尝试, 达到进行实证研究的目的。
2.篇 章选择
笔者选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英语教材《希望英语》中第六单元Text A:A Quest for True Love作为教学范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真爱的追求, 结合这篇文章的特点, 对学生的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词 汇学习
词汇学习不再是只看音标, 要求会读会写, 而更多的是从英文角度体会理解, 特别是在文章中掌握词汇的含义与用法。
从上面的表格中, 我们可以发现:词汇与短语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可以从英文解释、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群等多方面掌握单词的确切含义, 以及其在义群中的运用。在文章中, 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 如:Time If . . . Clause Main ClauseFuture V. (p. t. ) / were;Should + V. ;were to + V. should / would / might / could + V.Present V. (p. t. ) / were should / would / might / could + V.
(1) evolve (Para. 2) : develop gradually.
Synonymous in the context: turn into.
(2) bond (Para.3) :something that forms a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or groups, such as a feeling of friendship or shared ideas and experiences.
Synonymous: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Word group: friendship, companionship, partnership.
如果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英文解释、近义词或反义词, 就更有助于对词汇的理解。同时, 在写作中, 对词汇的选择和用词的变化也有莫大的帮助。
(1) She’s absolutely, positively sure she is in love with this other soul. (Para. 2)
Word group: absolutely, positively, definitely, completely, totally, etc.
(2) Without a foundation a house will surely fall during the first storm, just as a relationship will topple lacking friendship as its base. (Para. 3)
Synonymous: foundation, base; fall, topple.
(3) Friendship creates a foundation on which true love can bebuilt. A house cannot be constructed without a foundation, just as true love cannot be founded without friendship. (Para. 3)
Word group: create, build, construct, found, establish, form etc.
4.语法学习
在处理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时, 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并及时归纳总结。例如:在文章的第四段, 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This special trust could be broken, should the other person chooseto be dishonest or cheat. (Para. 4) 显而易见 , 这个句子使用了虚拟语气, 同时, 又是虚拟语气中的倒装结构。因此, 可以列举一些例句, 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1) Should any visitors come, I would say you are not in.ExpressionsDefinition Syn. / Anto. Word group, ,
(2) Had I known about it, I would have told you.e out (Para. 1) try to cause people to believeclaimstate, ann
与此同时, 可以对虚拟语气的基本知识及时复习, 做到温故知新。something is the causeclare, etc.soul (Para. 2) a person of a particular typeperson, man, individualcharacter, spirit, human (being) , etc.
又如: 第六段中有这样一句:Only after the man and wife vow to honor and obey each other through sickness and in health, is true love discovered. (Para. 6) 这句是典型的以“only”为句首的倒装句式。
如果告知学生形成倒装句的其他条件, 就可以使学生对倒装句型知识结构的理解更深刻。首先, 以“only”为句首的倒装句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Only + adv. 例如 :Only recently have the scientists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lightning.
(2) Only + prep. phr. 例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
(3) Only + adverbial clause. 例如 :Only if I get this job, will I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a new house.
其次, 当表示否定含义的词或词组位于句首的时候, 该句子常常使用倒装结构。常用的表示否定含义的词或词组有:never, scarcely, hardly, rarely, little, nowhere, on no account, in no case, not only, no sooner ... than, in no way, at no time, under/in no circumstances等。例如 :
(1) Never will I do this again.
(2) Hardly can she do anything at all.
再次, 当表示方向、方位或声音的字词位于句首, 且后随go, come等时 , 这个句子也往往使用倒装结构。例如 :
(1) Here the president comes.
(2) Up jumped two little kittens.
(3) Bang! Bang! Bang! Came the knocks at the door.
5.结 语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不仅是对篇章的解析和对字、词、句等的讲授, 更要让学生能够立足整体, 形成整体意识;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做到知识的积累与融合;最重要的是, 能从英语的角度思考, 即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基于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框架 (KSCs能力框架) 的理论支持的外语篇章教学方案, 有效帮助教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英语篇章教学效果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成败。作者在基于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框架 (KSCs能力框架) 的理论指导下, 设计了外语篇章教学的教学方案, 并进行了教学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英语,篇章教学,教学探析
参考文献
[1]Jonathan Winterton, Francoise Delamare-Le Deist, Emma Stringfellow.Typology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Competences: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Prototype[M].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征求意见稿) [Z].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0.
[3]徐小贞.希望英语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92-93.
[4]张成炜.大学英语语法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2
阅读理解
阅读THE ROAD IS ALWAYS AHEAD OF YOU,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Give one sentence to describe it.
2. What did Ashrita achieve recently?
3. Ashrita has been one of Sri Chinmoy’s students. Sri Chinmoy believes that _______
A. it is not so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bodies as it is to develop their minds.
B. there is physical limitation.
C. there is no physical limitation.
D. people just need to develop their hearts and spiritual selves.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Ashrita was asked by his spiritual leader to enter the marathon after doing some training.
B. Ashrita moviation to keep trying to break records comes through his devotion to his teacher.
C. Ashrita broke his first Guinness record in New York’s Central Park in 1978.
D. Before the bicycle marathon Ashrita believed that the seemed to be able to accomplish anything.
5.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________.
A. the events Ashrita participates in are childish.
B. the events Ashrita participates in only cause laughter.
C. people show no respect to Ashrita though he has broken many Guinness records.
D. the events Ashrita participates in really require an enormous amount of strength and fitness as well as determination.
再次阅读THE ROAD IS ALWAYS AHEAD OF YOU,然后完成下面表格。
when facts
As a child Ashrita was _________ and was not at all interested in _________. However, he was _________ by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As a teenager Ashrita began _________ deeper meaning in life. He studied _________ and aged 16, discovered an Indian _________ called Sri Chinmoy.
Since the early 1970s Ashrita has been one of Sri Chinmoy’s students. Sri Chinmoy says it is just a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develop _________ as it is to develop their _________, _________ and _________. He believes that there is _________ to people’s physical abilities.
In 1978 Ashrita _________ in 24-hour bicycle marathon in New York’s Central Park. H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his body was just an _________ of the _________ and that he seemed to be able to use his spirit to _________.
In 1979 Ashrita broke _________ with 27,000 jumping jacks.
Over the last 25 years Ashrita has broken _________ 93 Guinness records. More than twenty of these he still _________, including the record for having_________.
答案:
阅读:
1. Ashrita Furman is a sportsman who likes the challenge of breaking Guinness records.
2. He achieved his dream of breaking a record in all seven continents.
3-5. C B D
文脉理解:
very unfit; sports; fascinated; searching for; Eastern religion; meditation teacher; their bodies; minds; hearts; spiritual selves; no limit; came third; instrument; spirit; accomplish anything; his first Guinness record; approximately; holds; the most records
Unit 2
阅读SAILING THE OCEANS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would seamen use to navigate without modern navigational aids t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at part of nature could seamen use to help navig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How many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are mentioned in search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 4 B. 5 C. 6 D. 7
5. What does the word “random” in “Finding latitude” stand for?
A. organized B. intentional
C. arbitrary D. planned
6. Without secure method of measuring longitude before the 17th century, the British sailors really knew________.
A. how to estimate longitude using speed and time.
B. how to measure speed involved throwing a knotted rope.
C. how to count the knots as a ship advanced through the water.
D. what to do deal with the compass to calculate longitude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he bearing circle was the first instrument to measure position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ship.
B. The quadrant was awkward to handle and used a moving ship as a fixed point of reference.
C. The astrolabe, quadrant and sextant all connected were developed into the most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sextant.
D. The astrolabe was a special instrument to tell the distance among the ship, the sun and stars.
8.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__________.
A. Earliest seamen explored the oceans sinc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made it possible to plot a ship’s position.
B. Earliest sailors only used celestial bodies, the weather, and tides and currents to navigate.
C. The first seamen began to use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to find longitude instead of using nature.
D. In history of sailing the oceans, man mainly used nature to sail before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were made.
再次阅读SAILING THE OCEANS 然后完成下面表格。
Seamen explored the oceans by using _______ and navigational _______.
Using nature navigators could keep alongside the _______, use such celestial bodies as North Star to _______ their positions, as the sun overhead to _______ by, as clouds over islands to indicate land close by. Wildlife, especially _______ could tell how far or close the ship was to land and _______ could be use to show the way. Fog could help identify the _______ of a stream or river and winds direct the sailing. Certain tides and currents could be used to carry ships to the _______.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helped the sailor to find ______. They used the compass to calculate longitude and find the _______ for the ship to go. The _______ was the first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sun’s position. The astrolabe could tell the position of the _______ in relation to the _______ and stars. The quadrant measured how high stars were above the _______ and the sextant was the updated version of the astrolabe and quadrant, measuring the _______ between two fixed objects outside the ship. It _______ to be the most accurate and reliable of the earlier _______ instruments.
答案:阅读:
1. It explains how seamen explored the ocean and what kind of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were used at sea before the 17th century use nature and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to sail the oceans.
2. They would use nature and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to sail the oceans.
3. They could use celestial bodies, wildlife, the weather and the sea.
4-8: B C A C D
文脉理解
nature, instruments, coastline, plot, navigate, seaweed, sea birds, position, destination; longitude, direction, bearing circle, ship, sun, horizon, angle, proved, navigational
Unit 3
阅读课文的五篇短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topic.ruiwen.common to all five text?
2. What does Text 1 “Glimpses Australia” mainly tell us?
3. On Australia Day, ________.
A. people sing and dance together
B. people enjoy Australian food
C. some people from overseas were accepted as the citizens in Australia
D. people can travel all over Australia
4. If you trip from Sydney to Perth, you can see _______.
A. mountains and trees
B. mountains and plains
C. mountains, plains and wildlife
D. plains, trees and wildlife
5. The rock in Uluru is amazing because _____
A. it is very high
B. it is very large
C. it is sacred
D. I can change colour
6. How many World Heritage areas is mentioned in the five texts?
A. 1 B. 2 C. 3 D. 14
再次阅读课文的五篇短文,然后完成下列表格: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
Official name
Capital
Population ______________ million, approximately 80% live in the _________
Area _________km2,the _________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number of states
Two largest cities
Famous for
Australia Day On_________, more people who come from overseas will become _________
Travel from Sydney to Perth View_________,_________ and_________
Travel from Adelaide to Darwin Observe_________, _________ and _________.
Uluru Rock It appears to _________, from _________, _________ and _________
Cradle Mountain National Park It is famous for _________, _________ and _________.
There is a _________ track and _________.
答案:
阅读:
1. The five texts are about some aspect of Australia.
2.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physical features and ecology of Australia and its political organization.
3-6: C C D C
文脉理解: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Canberra, 20 milli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7,686,850; sixth largest, Six, Melbourne and Sydney, it huge, open spaces, bright sunshine, enormous number of sheep and cattle and it unusual wildlife, 26 January; Australian, Blue Mountains; plains of Nulbarbor, a variety of wildlife, the rolling hills, the rusty reds of Australia’s center, the tropical splendour of Darwin, change colour, grey-red at sunshine, burning red at he dusk, it’s mountain peaks, lakes, ancient forests, walking, a range of short walks
Unit 4
阅读Plant exploration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Of the following plant collectors, who had ever been to China?
Robert Fortune, Father Farges, E.H.Wilson, Sir Joseph Banks, James Cook, Dr. Nathaniel Ward, Father d’Incarville
3. Who first sent seeds of the Dove Tree to Europe? And what about the seeds?
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A. The Tree of Heaven in Europe was firstly brought in from China.
B. The first plant collecting expedition recorded in history was unknown.
C. Father d’Incarville was sent to Beijing in the 1740s. And he took some Tree of Heaven seeds back to England.
D. Robert Fortune was the earliest French plant collectors to use Wardian cases.
5. What resulted in the complete change of plant exploration?
A. James Cook’s first voyage.
B. The invention of the Wardian case.
C. The Dove Tree’s growing in Europe.
D. French Catholic missionaries’ set up.
6. Who had ever been to Australia?
A. Ward. B. Banks.
C. Robert. D. Both A and B
再次阅读Plant exploration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然后下列表格。
When Who What
1500BC Queen of Egypt sent ship away to gather plants, animals and other goods.
In the 1740s Father d’Incarville was sent to __________
______ Father d’Incarville had some seeds of Tree of Heaven sent back to England.
In 1769 __________ Collect quantities of plants in Australia which had never been found by Europeans before.
In 1784 __________was introduced in North America.
_______ __________ shipped two cases of British plants to Sydney.
In 1835 Ward made a return trip with some __________ species back to London successfully.
Between 1843 and 1859 Robert Fortune shipped __________ from Shanghai to India as well as introduced __________ of plants to Western gardens.
_______ Father Farges one of Catholic missionaries sent to China from ________, sent the seeds of __________ back to __________.
In 1899 E H Wilson of the western plant collectors to China, also collected many seeds of __________ and many other new plants to __________.
答案:
阅读理解:
1. It’s about plant exploration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and some plant collectors, who came to China and Australia to look for plants species.
2. Robert Fortune, Father Farges, E.H.Wilson, Father d’Incarville
3. Father Farges first sent 37 seeds of the Dove Tree back to France in 1897, but one of them grew.
4-6: A B D
文脉理解:
When: In 1751, In 1833, In 1897
Who: Banks, Ward
What: Beijing, Tree of Heaven, Australian, 20,000 tea plants, over 120 species, France, the Dove Tree, France, the Dove tree, Western gardens
Unit 5
阅读HOW ADVERTISING WORKS,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What is an advertisement and what is its function?
3. Effective advertisements are supposed to _____.
A. appeal to customers
B. identify different target groups
C. use a suitable medium
D. A, B, & C
4.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ertisement “We only have one clear sky and this belongs to us all.” will __________.
A. attract everyone in the World
B. appeal to our conscience or our desire to be worthy citizens.
C. persuade us all not to pollute the air.
D. earn much money
5. Government all over the world pay a great deal of money for ads so as to __________.
A. benefit from ads
B. promote produce sales
C. persuade people to buy goods
D. make people aware of social problems or policies and change their opinions
6.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text implies that ____.
A. ads are found here and there
B. advertising works
C. we can avoid being controlled by ads
D. there are many effective advertisements
再次阅读HOW ADVERTISING WORKS, 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Advertisement A ________ or announcement that ________ or influences people.
Make effective ads ________ the target groups, understand their interest and try to make the product ________ their lives. ________ to varieties of customers, grab their attention and meet their ________. Choose and use a suitable mediu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tising expense/fee.
effective ads If people likely to be ________ to buy products or their opinions to be________ by ads, these ads should be effective.
答案:
阅读理解:
1. The text mainly tells us about how advertising works and the way to make effective advertisements.
2. An advertisement is a message or announcement that informs or influences people. Ads can inform or educate the public; Frequent advertising helps companies to increase product sales or to promote a new product.
3-6: D B D A
文脉理解:
教学五步法 奏响英语复习新篇章 篇3
一、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首震撼人心的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要有吸引眼球的开头,一出叹为观止的戏曲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同样在作为复习课起始阶段的热身环节,老师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尝试运用各式各样的热身运动,如谈话交流式、儿歌式、游戏式、TPR(全身动作反应法)式、竞赛式等,在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激情导入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以PEP六年级上册Unit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这一单元复习课为例,在热身阶段我们选用了TPR式热身方式,让学生听口令做动作复习“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老师边发口令边做示范,学生们则根据口令动起来说起来。TPR的热身方式符合了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它让学生们肢体动起来的同时,思维也跟着一起活跃起来,在活动有序的课堂气氛中顺利转入复习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更足。
二、知识梳理,巩固训练
知识的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步骤,也是区别于新授课、练习课等其它课型的关键所在。知识梳理包括本单元词汇部分知识的梳理以及句型部分知识的梳理,知识梳理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单元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知识的梳理必须讲究策略。为了避免过分的讲解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可采用融复习内容于故事中、以竞赛过关的方式、以及根据单元内在联系这几种方式设计教学主线进行教学。如在六年级上册“How do you go to school?”复习课中,选择两只可爱的小老鼠作为故事主人公,一只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鼠,一只是生活在乡村的老鼠,某天城里老鼠邀请从未出过远门的乡村老鼠来做客,乡村老鼠经历了一番“磨难”最终到达。这故事的演绎把该单元有关交通方式的词汇和问路、交通规则等句型巧妙地串联起来进行了复习。又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My schoolbag”的复习课,因为此单元知识点比较分散,有字母学习、单词学习、和语篇学习。我们以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喜羊羊和美羊羊为人物主线,他们要去青青草原享用美餐,但是路途中灰太狼却给他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于是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关,最终到达目的地。在这过程中我们设置了词汇关、数字关、字母关、语篇关,学生在跟随他们闯关的过程中复习了本单元知识。
三、课本,提升能力
复习课不应只是简单的听说读的活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交际会话、分角色表演,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PEP六年级上册Unit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这一单元复习课为例,在知识梳理后,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罗列与梳理,而是学以致用。教师在板书上画出坐标,标出north、west、east、south四个方位,让学生复习方位词的同时,根据板书提供的地图描述建筑物的位置,并根据人物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方向正确描述路线。学生在运用所学的同时,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
四、练习,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设计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梯度的活动方式进行练习。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是拿来用的,是用来交际的,而绝不是仅仅是通过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的,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让英语的学习回归生活。以PEP六年级上册Unit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这一单元复习课为例,在此步骤创设一个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问路的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帮助外国人给他指路,既真实运用了所学语言,让英语的学习回归生活,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4
本文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篇章阅读体裁、题型、语言处理等的正确率,发掘篇章阅读的错误原因,为改进篇章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借鉴。
1 篇章阅读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第二外语研究现状,多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元认知策略、图示理论、语篇分析、情绪干预等理论解读英语阅读的影响因素以期寻找对策,如丁维莉(2009)[2]等;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将英语教学法提出的相关理论用到英语阅读的教学中,如Anderson(2009)[3]等;基于语料库,定量分析各种策略在大学生阅读训练中所起的作用或分析学生的阅读习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韩美竹;辛鑫(2009)[4]等;以自身教学的角度探索阅读教学技巧和策略,如Grabe(2007)[5]等。
上述研究中,有的过于理论,脱离学生阅读的实际;有的教学法并不适合英语阅读的教学;有的调查样本没有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有的研究成果过于主观等。至今,针对我国高职英语专业学生CET4篇章阅读的实证研究,探讨其错误原因的研究成果不多见,因此这是本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主要问题
借鉴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本文拟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篇章阅读进行错误原因分析,具体回答三个问题:1)篇章阅读的体裁是否影响学生阅读效果?2)篇章阅读的题型是否影响学生阅读正确率?(3)除去体裁和题型,本次实证研究得出的学生篇章阅读错误原因是什么?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参与研究的学生为江苏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一个班,共34人,其中女生30人。他们正在进行为期两周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强化课程,课程结束后会参加CET4考试。
3.2 调查内容
在研究对象的强化课程中,以全真模拟的形式发放大学英语四级历年真题(2002年1月-2010年1月)的篇章阅读部分题目(共56篇,280题),每篇控制在9分钟之内完成。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
1)数据收集
学生的篇章阅读题目答案被研究者保存为文档形式。测试完成后,将学生的阅读答案以篇章为单位进行每一项答案的人数统计、归类。
2)数据分析
研究者将每一题的每一个选项选择的人数与该题的正确选项进行对比,通过定量研究分析采集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题目的正确率,然后对所获数据资料运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可计算出280题的总平均正确率为63.2%。
4 结果与分析
4.1 CET4篇章阅读体裁对学生阅读正确率的影响
历届CET4篇章阅读题型多以说明文为主,超过一半以上。其他为议论文,37.5%,新闻报道10.7%(见图1)。
各阅读体裁的平均正确率以说明文最高,为66.6%,议论文最低,62.4%(见图2),但与总平均正确率63.2%的差距不大。就最高正确率来看,除新闻报道(97.1%)之外,其他两种体裁均为100%。就最低正确率来讲,新闻报道要好于其他两种体裁,为17.6%,其他均为2.9%。
由此可见,篇章阅读的体裁对学生阅读正确率影响甚微,说明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考察何种体裁的文章没有太大的关系,同时也打破了我们原有阅读教学的惯性思维:体裁讲解的重要性。
4.2 CET4篇章阅读题型对学生阅读正确率的影响
1)多数题型对学生篇章阅读影响不大
篇章阅读题型根据《大学英语4级考试历年真题精解》[6]一般包括细节理解、推论、语义理解、主旨、态度判断、段落/语篇理解、作者观点等。就题型分布来看,细节理解占59.3%,具有绝对的优势;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态度判断题,仅0.7%;其余除推论题占16.8%外,所占比列不是很大(见图3)。从最高正确率来看,除作者观点(73.5%)略低于其他题型外,各题型相差无几(见表1)。从最低正确率来看,态度判断由于仅占总题型中的0.7%,所以最低正确率要远远高于其他题型,但是由于分量过少,不足以说明学生对态度判断题的掌握要好于其他题型。其他题型的最低正确率相差不大(见表1)。最后,从平均正确率来看,除态度判断题型之外(原因前已说明),其他题型接近或略为超过总平均正确率(见图4)。
由此看见,阅读题型的最高、最低以及平均正确率相差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学生对各题型的掌握相差不是很大。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多数题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不是很大。
2)细节理解题型对学生阅读影响相对明显
细节理解题型是比较特殊的题型,最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常考题型,占总题型的59.3%(见图3),因而它的平均正确率与总题型平均正确率最为接近。可以说细节理解题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平均水平的高低。于是,课题组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细节理解题型的影响。如图5所示,我们将所有低于总平均正确率的题型做了汇总,发现细节理解题所占份额最大,高达65%;推论题型的比例仅次于细节理解题,所占份额远高于其他题型。这组数据并不能说明学生细节理解题比别的题型掌握差(题型数量不均匀),而是因为细节理解所占比重达,自然就有更多的题目低于总平均正确率。以上数据和分析说明细节理解题型较之其他题型更能影响学生阅读水平。
4.3 CET4篇章阅读影响学生阅读正确率的其他原因
1)学生篇章阅读错误原因的具体分类
研究者从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以CET4新题型2006.6-2010.1试卷为例,其中缺损2006.6、2007.6两份试卷,共六套试卷,12篇文章,60个选项。根据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3],研究者将学生阅读错误原因分为六大类(见表2)。由于每个选项考察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同,部分原因归属不止归一类,因而实际归纳原因的选项共91项。篇章理解(41.6%),语言理解能力(46.2%)占据六大类的主导位置。可见,这两类是影响学生阅读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者将这两类做进一步的细分,期望寻找学生阅读问题的最终原因。
2)篇章理解错误原因分析
如表3所示,学生因整段话的不理解所导致的阅读错误占31.6%,是篇章理解错误的主导原因。2006年6月后的阅读新题型不再侧重于单词、语法等的考察,而倾向于考察学生对整段文字的把握,因而,新阅读题目中,对篇章的考察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即使细节理解题也通常考察学生是否在对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篇章理解错误原因的其他分类,如词句干扰、违背原意、过度引申、指代错误、只理解字面含义等是次要原因。其中词句干扰(18.4%),过度引申(13.2%)是仅次于整段话理解欠缺,构成这一类错误的主要原因。
3)语言理解能力欠缺原因分析
就学生语言理解错误原因分类来看(如表4),文中无提及该选项,而学生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做出的错误判断占38.1%,是主导原因。阅读选项大量考察学生对语言的处理能力,即有无消化文中内容,有无正确处理语言文字的输入。这些选项看起来很有道理,甚至选择较多文中语言,但是内容并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无中生有。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语言认知能力,就很容易犯类似错误。
语言理解不当造成的阅读错误占23.8%(见表4),仅次于“文中无提及”,是第二主要原因。语言理解不当主要是误解或错解或半理解半推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语言知识的处理能力欠缺,即我们通常讲的语言意识不强。
其他分类,如推论错误、以偏概全等也是基于学生语言认知能力强弱进行划分的,隶属于语言理解能力。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出处定位错误占了不少比例,说明他们对语言的掌控能力有所欠缺,即使看懂了题干,有时也无法正确从众多语言信息定位考察信息。
5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CET4篇章阅读的体裁对学生阅读正确率影响不大,不是阅读低正确率的真正原因。同时,由于题型过于集中在细节理解题,该题目类型的掌握就成为提高阅读正确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者将学生篇章阅读错误以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进行重新分类发现:段落理解、语言理解能力即语言元认知能力才是影响篇章阅读的原因所在。
根据上述发现,可以认为提高段落理解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提高语言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是提高CET4篇章阅读的有效途径。两种能力的提高都依赖于学生词汇广度和宽度的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和阅读强化训练。
本研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篇章阅读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篇章结构、体裁、问题题型的讲解。最终是要深入到语言本身的理解,重点在于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提高语言认知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需要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如采样数量、学生人数、统计方法、分类依据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结果只是一种探索性的阶段成果。研究者希望今后能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相关研究,由此挖掘更为科学的篇章阅读错误原因,为阅读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摘要:该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真题为样本,探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篇章阅读的错误原因。结果发现:篇章阅读的体裁对学生阅读影响不大;细节理解题型对学生阅读影响远大于其他题型;影响学生阅读正确率的其它主要原因时篇章理解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文章基于研究结果对CET4阅读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CET4,篇章阅读,错误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丁维莉.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兴界图书出版社,2009.
[3]Anderson,Neil J.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9.
[4]韩美竹,辛鑫.语料库与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4).
[5]Grabe,William,Stoller,Fredricka 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5
【关键词】段落 篇章 词汇教学 语境 效率 策略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段落、篇章与词汇教学的关系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离不开词汇。而词汇在段落、篇章中的理解和自主运用是我们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年高考的关注的重点。2011的浙江高考英语试卷新增词汇100个,对我们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优化词汇教学策略,提高课堂词汇教學的效率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之一。
余德敏(2002)认为,在段落、篇章中,语境信息能把篇章中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从他们的心理词汇中提取词汇,有利于词汇的记忆。难度适宜的英语阅读材料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语境线索,让学生领略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基于段落、篇章的放射式学习所倡导的词汇学习有利于提高词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葛炳芳,2010)。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与所在的备课组在词汇教学上作了些初步的尝试。运用段落、篇章为载体在语境中教会学生熟练自主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以段落、篇章为载体的课堂词汇教学策略
词汇的魅力就在于其灵活性。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它常常有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在学生以单句为语境,学会使用大纲要求的词汇和习惯用语或搭配的基础上,接下去便是着重培养学生在段落中能熟练地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的能力。我们常用的做法是:
策略1 链接课文句群,仿写段落
段落中的句子并不是随意的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在处理课文段落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帮助学生理解段落内容的同时进行逻辑分析,使学生建立起对语段有总分、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的概念,这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去。
例如,以对课文的概括进行填空练习为范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目标词汇和句子结构连词成段。如:
Jo was very delighted to hear from Rosemary who is dying to hear about Jo's life as a volunteer in PNG where Jo came across many difficulties. For example, there is a lack of electricity, water, textbooks and other equipment. She tries to adopt to the conditions and make a difference to the boys' lives. She thinks it's a privilege to have such an experience.
因此,一个单元的词与词之间往往可形成了一个词汇关系概念网,利用这一点,对目标词汇进行连词造句、连句成段,可使词汇记忆效率增长。
策略2 挖掘新增长点,巧用段落
假如教师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学生手头的练习中有很多很好的词汇练习的素材。我们常常就地取材,借助练习进行方法指导,把它作为阅读或写作的一个增长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施展身手。
比如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对词汇的断章取义或词汇的偷梁换柱以及语段逻辑关系的理解错误或忽视,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简单题中失分。
例如 2007年山东高考阅读B 篇中的一段文章:
Reading for fun matters because children who are keen on reading can report lifelong pleasure and loving books is an excellent indicator of future educational success. According to the OECD, being a regular and enthusiastic reader is of great advantage.
教师通过对本片段的话题进行发散,通过说、写几句读后感,交流对作者态度及观点的看法及理由,在新的语境中运用话题词汇,并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学生谈到I don't think that we should say no to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has created a new kind of reading for us. It inspires us teenagers, who might otherwise spend most of our leisure time watching TV, to read and write, for example in BBS and so on. 观点清晰,表达流畅,言语优美。定语从句的使用也很到位。create, otherwise, inspire, leisure等高级词汇的使用也很恰当。
策略3 以话题词汇为引线,把握篇章脉络
在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体裁,帮助学生就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语篇的逻辑框架,如时间表、对比图、概念图,训练他们的条理性。
例如,在预测发散本单元话题词汇的基础上,针对篇章是如何发展主题的我们常这样处理:
How many parts can be divided? Your reason?
Find out the key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What topic words are used to clarify/state the topic?
What are the key words to arrange the passage?
From what words can we know the writer's attitude?
What topics are discussed in the text?
通过这些问题或活动来缩小话题词汇,根据关键词汇摸清篇章脉络。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训练学生通过跳读略读来抓重点词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猜测、概括等能力。
策略4 以篇章话题为源头,找寻词汇活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话题为源头,利用学校齐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有效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信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并对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归纳和分析,创造性地使用资源。
例如,纵看最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书面表达话题分析,我们都可以从教材和时事中找到影子。
基于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挖掘并深化每一单元的话题,为词汇运用找到新的语境。如针对Module 4 Unit 1的话题,在学习了两篇课文后,提问:
①What impressed you after reading the stories of the two great women?
② Find out the useful verbs or sentences to describe a person.
通过这两个活动,帮助学生罗列出描绘人物性格的词汇如hard-working, considerate, determined, perseverant, intelligent, energetic, willing to sacrifice, devoted等(把学生写出的词和句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者随机写在黑板上)和句子描写,如She inspires those who want to cheer the achievements of women. Further reading made me realize that it was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as well s her good nature that had got her into medical school.为下一步写作打好基础。
总之,以段落、篇章为载体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从运用的角度入手,遵循与读写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体现“以话题为中心、以段落、篇章為载体、以读写为手段”的词汇教学理念。在词汇课堂教学中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彩玲,张荣.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6-12.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课程资源质量标准及资源建设研究”项目成果丛书. 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课教学设计课例研究[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8.
[3]胡庆芳. 加强词汇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23-27.
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文学篇章,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中国新高考英语改革的推进,英语学科的教学方向与方法引起广泛关注。按照现在的计划,如果以后高中生的英语高考成绩由其参加的社会化英语考试决定,那么则需借鉴当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模式,改进现有的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做好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过渡。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常被忽略。这主要是因为文学篇章语言结构复杂、思想深刻,很难运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语法分析和学习。然而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包括中文教学中使用的文学篇章的作用,已经证明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文学篇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交际能力。本文就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文学篇章的具体选择及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做初步探索。
一、文学篇章的作用
从语文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发展,语文课外读物的兴起,我们看到文学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但是英语的教学篇章往往只为语法分析服务,落后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不符合二语习得的“i+1”的理论,这无疑使学习者丧失了学习兴趣。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其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传达了本民族的文化诉求,积淀了本民族最深刻的思想与人文精神。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将语言视为工具的层面,而应该通过学习文学篇章,对学生品德与心灵进行人文培养。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能有效进行沟通。高中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其语言学习需要以文化学习为主,为其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高中阶段学习文学篇章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文学篇章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文学作品的情节增加了篇章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吸引学生注意,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自主学习的兴趣。文学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段也会使学生产生模仿的愿望,对学习者产生认知与实践的挑战,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文学篇章有助于学习者文化背景知识与世界知识的积累,提高篇章解读能力
文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富含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所表达出来的形象思维,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其折射出的文化信息会使学生增加间接体验的世界知识,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对中西方的文化异同也会产生自觉的思考,对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都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与体会。学习者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在多角度的解释冲突中,逐步提高对篇章的解读能力。在与外国文化者的交流中,除去生存必需的日常交流之外,真正深层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对彼此文化的认识。
3.文学篇章有助于学习者英语语言本体知识的积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精彩的文学篇章都是语言的精华,文学作品的作者往往都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文学篇章运用语言更加灵活,同时不同风格的作家往往书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简洁、或深刻、或幽默,成为学生揣摩、模仿、实践的最佳“模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语篇都围绕主题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启示或隐含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文化因素[1],学生通过学习文学篇章,能将语法知识活用,对隐喻等词汇的多义性现象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交际能力也会在一次次的体验性实践中得以提高。
二、文学篇章的选择
从我国和世界各国英语阅读教学传统和实践看,学习文学语言对英语学习者是必要的,但是为了发挥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出发,选择最适合学习者的文学篇章的形式、内容及深度。
1.文学篇章的选取应该采取多样式
散文、诗歌、记叙文、戏剧、议论文等都可以选择。多样的篇章形式往往为多样的文化表达提供适合的土壤,因此选择各种不同文体的篇章有利于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层次及类型的文化。但是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在选择数量上还是应该以记叙文为主。
2.文学篇章的选取深度应恰当
篇章的选取深度应该遵循既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又能使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知识对篇章做出恰当的解读的原则。目前英语教材及教辅材料所收录的篇章,往往为了适应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而降低篇章所需的认知水平,结果是只要知道词汇的表层含义,连小学生都能读懂中学生教材里的篇章。这就使篇章对学习者没有任何挑战,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最多的知识,得到最大的成长。
3.文学篇章的节选应适宜
高中阶段教学最主要的记叙性文学篇章的节选应该以选择整个篇章的开头或者是介绍性的部分为主。因为节选篇章的内部语义关系应该有意义,篇章的衔接项通常都是前指,所以篇章的介绍性部分的衔接破坏性最小,最适合教学使用。节选部分的文学价值不在于节选部分,而存在于整个篇章,所以不要以“文学价值”作为选择标准。
三、文学篇章的应用
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1.要选择正确且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恰当使用文学批评理论,能深入到文学篇章本身,同时多元化的批评也能建立一种新的客观评价标准。在当前的文学批评诸理论中,自然化理论、哲学解释学理论及解构主义理论都可以与文学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文学篇章的实用性。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篇章,人们往往都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套既定原则和习惯解读,这就是“自然化”过程。[2]自然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直接、最“自然的”就是假定“表面真实”,即将篇章内容视为对现实的“真实”描述。人们的世界知识使人在读到文学篇章所描绘的人物和情景时,就会与现实关照。比如一提到“英雄”,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种高大威武的人物形象。另外,无论文学篇章描写的人物和故事如何稀奇古怪、匪夷所思,读者还是能找到作品与现实的关联。“自然化”是读者阅读心理与习惯的必然倾向,作者创作时也就利用了这种倾向进行创新。读者会按照自然化过程解读不同的文学篇章,对诗歌和散文的解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哲学解释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所探讨的是作品表面结构之下的人的本质问题,是关于人对存在的理解。说到底,对于英语这种语言的学习也是为了理解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在解读文学篇章时运用哲学解释学理论能培养学习者更多元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也随之获得丰富,变得深刻。如法国哲学家利科的隐喻思想,就将文学作品,比如诗歌等富含的隐喻现象与人的存在相结合。利科认为隐喻不仅传达新的信息,而且是与真理分不开的。世界的客观事实与读者的主观解释正是篇章呈现给我们的可能的世界。
解构主义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开创的批评理论,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批评中。德里达认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篇章,都可以解读出与篇章表面所言之意不相同的双重意义甚至多重意义,一个篇章可能会“背叛”其自身。对篇章意义的解释与批评只能立足于篇章,不能依靠其外部的任何东西。解构主义重视篇章本身,强调读者在篇章解读过程中的作用。在对篇章的“解构”之中,读者不否认他者的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及民族认同,这就避免了民族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3]
根据不同文学篇章的特点,应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解读,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篇章解读能力,对世界的认知和对存在的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学篇章,应该按照篇章的解读规律进行
在具体篇章结构等层面的解读可以按照DeBeaugrande和Dressler提出的篇章的七个标准作为依据:一是衔接,指篇章表层成分,即我们看到的实际词汇在一个序列中互相连接的方式。二是连贯,指篇章事件的成分,即支撑表层篇章的概念与关系结构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方式。三是意图性,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衔接、连贯的篇章以体现作者的意图。四是可接受性,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对篇章接受者有用或与接受者相关的衔接、连贯的篇章。五是信息性,指所呈现出的篇章中的事件在期望之中还是期望之外,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程度。六是情景性,指使篇章与事件情景相关的因素。七是互文性,指对一个篇章的理解要依赖与对先前遇到过的一些篇章的认识和认知。[4]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及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不同文学篇章的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这里提供三种可以实行的教学策略:
第一,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有关作者的生平信息、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在课堂上小组分享,再选人做口头报告。对于有些文学作品,如果有相关的歌曲及电影等资料,可以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影音作品,欣赏后讨论并回答问题。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合学习者认知水平,多样有趣,从语言的表层问题到有思想深度的文化问题都可以包含在内。对学生的答案应该采取宽容及开放的态度,不提供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采用“完形填空”等词汇练习。对于文学篇章涉及的词汇,应该区分简单词汇(通过字面就能理解的词汇)和复杂词汇(如隐喻等具有多义性和深层含义的词汇)。可以设计填写词汇的练习,让学生记忆常用的词语搭配、语法知识,同时体会篇章的衔接与连贯等结构知识;学会利用上下文的情景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
第三,使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手段。利用文学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故事结局的预测、口语对话、情节改写、内容概括等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分配不同任务,尝试采取戏剧表演、辩论、朗诵、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实践等体验性活动刺激学习兴趣,将英语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让文学篇章给学习者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7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 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 对很多人来说, 阅读是其中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阅读是一种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篇章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恰当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篇章阅读教学中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教学策略定义的理解各不相同。邵瑞珍 (1997) 强调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体结构, 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黄高庆 (1998) 从教学策略的使用角度认为, 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 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 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李晓文、王莹 (2000) 则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黄高庆和李晓文的理解虽有分歧, 却也有共同之处, 都强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本文中提到的教学策略指的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 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二、教学策略的应用
使用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每位教师每次面临的教学情景和教学问题不尽相同, 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各不相同。本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使用过多种教学策略, 本文主要探讨在英语篇章教学中使用到的以下四种:“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与“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 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手拿教科书逐句逐字地讲,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把教师从讲解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实施者。在英语篇章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将下节课要学习的篇章布置给学生, 要求他们查找和本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 包括作者简介和本篇章话题相关的扩展阅读。扩展阅读的具体内容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自行确定。上课时, 随机选取一个小组, 并要求他们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环节完成后, 教师要求学习小组积极找寻文章在语言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篇章布局上的特点和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 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达成小组共同目标, 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孔斯 (David Koons) 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 (范革新:2004) 。在英语篇章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和活动的评价者。具体学习活动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完成。教师能否组织和控制好小组的活动是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每个自然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建立学习小组时, 教师应该注意小组成员在成绩和个性等方面的差距, 合理均衡地分配小组成员, 尽量使这种差距成为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小组长归纳总结每个组员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经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 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记录在课堂笔记中。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小组长为每位组员布置任务和责任, 课下想办法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记录在课堂笔记中。只有当所有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后, 才算完成学习任务。经过个人探究和小组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帮助解决。此时, 教师也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合作学习的一部分。
每次小组讨论后, 讨论结果由组长搜集整理, 由组员轮流向全班汇报, 由此达成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不同组员轮流汇报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团结各小组成员, 又可以监督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 避免某些学习自主能力不高的组员偷懒。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和归纳, 并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析, 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探索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探索研究, 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 发展智力能力, 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布置学生准备作者简介和与本篇章相关的扩展阅读, 该过程本身就是鼓励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讨论并解决自己整理的本篇文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篇章, 探究篇章所承载的各类信息的内涵和外延。探究过程中既有遇到难题的苦恼, 也有解决问题的欣喜。对于在探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终通过查找课本、搜索互联网等方式解决。问题解决了, 自然就享受到了探究与发现的快乐, 并享受了探究与发现的成果。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众所周知, 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文化的学习, 学习英语不了解文化, 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众所周知, 英语的每篇文章都包含着很深的文化烙印, 大到文化、制度、宗教、习俗, 小至某一单词的背景和感情色彩。文化知识的欠缺很容易造成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偏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 还取决于对文章所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教师根据英语语篇中涉及到的文化信息指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 了解本语篇中涉及的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联系生活”教学策略的运用拉近了学生与语篇的距离, 原本抽象的文字内容成为自身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联系生活”教学策略的使用才使得抽象的英语篇章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篇章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英语、获取信息的一项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恰当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制定, 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也影响到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效果。没有一成不变的完美教学策略, 只要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范革新.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高庆, 申继亮.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 1998, (11) .
[4]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论大学英语篇章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8
1.1 高校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许多中国学生同英美人士进行言语交际时,有时会发生文化冲突,产生误会甚至闹出笑话,根本原因就是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所致。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2 高校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现今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们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及精力都相当的多。可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这些都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3 大学英语篇章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喜忧相杂的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在篇章教学中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如语法学习和单词记诵之类)而不注重向学生传授与篇章背景相关的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忽视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导入。
因此,改变落后的英语教学现状,导入英语文化,方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文化导入遵循的准则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一般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主要涉及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文化导入应该遵循实用原则、比较原则和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我认同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取精的原则,即拿来主义原则。
首先,要一视同仁客观对待中西方文化。我们对待外来的文化不能盲从,对待本国文化不要忽略。每一种文化都要与时俱进,都要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和学习,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相互尊重是基础。
其次,求同存异是重点。“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和实施,学生也容易理解和记住。难的是存异,人们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文化而难于接受外来的东西,所以这是教学中应该侧重的方面。
最后就是要注意取其精华和去之糟粕。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信息,重视正面的和积极的文化信息。
3. 大学英语篇章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设计
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篇章为基础,英语教师们主要通过教篇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教篇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相当大部分的教师采用“以句子为主”的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句子层面上,过分注重词义解释和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而忽视文化层面的教学。下面就如何在大学英语篇章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作个简单的探讨。
我认为大学英语篇章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
大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该以实用为主,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
就以委婉语为例,例如拿old(老)这个字为例。正所谓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对于“老”这个字的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在中国,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称呼那些有一定资质或者年长有一定威望的人为“老X”“X老”。看得出中国人对于“老”这个字眼不太忌讳,认为被人家称为“老”是尊称。而在西方,情况则大不相同,“老”这个字眼需要用委婉语来形容。人们不希望太早地被社会遗忘,不希望被当作弱势群体,哪怕到老了也要和年轻人一争高下。所以人们都会用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这种委婉的说法。
所谓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Samova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Smaova, et al.,1981:155)非言语交际包括面部表情、触摸、凝视、手势、姿态、语调和声音高低等。就以身体语言———拥抱为例。中国人普遍都比较含蓄内敛,很少会用拥抱来示意友好;而西方人却常常会在见面时给对方一个友好的拥抱。这正反映了美人士对身体语言的理解也不同,学会这些,和老外交流才不会表错情、会错意。
3.2 词语的文化内涵。
我们一般给“词”下定义会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称意义”是指词的字面意义,而“内涵意义”是指词的社会和文化含义,所表述的是词语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相关的关系。由于文化不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联想也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就拿“梅”这种植物来说,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孤傲及顽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梅这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plum指梅树或者李树,plum这个词在基督教文化中有“忠诚”的意思。plum在英语俚语里还有“有利的”意思,例如:Judd has got one of the plums in the agricultural circles.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翻译成“贾德已在农业界获得了李子。”它的意思是贾德已在农业界找到轻松而待遇又好的工作。本例中的plum(可数名词),是口语,意为“轻松而待遇又好的职位,美缺”。这种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
3.3 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和当代社会概况。
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四册第一单元“Fighting with the Force of the Nature”涉及两段历史时期非常重要的战事:Napoleon’s Russian Campaign (1812)和Hitler’s Russian Campaign (1941—1944)。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介绍拿破仑和滑铁卢战役Waterloo (scene of Napoleon’s defeat in 1815),以及这个词后来用来形容失败的意思。例如:“七连胜后,这个球队遭遇滑铁卢。”(After seven straight victories, the team met its Waterloo.)通过这种文化导入的方式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学生既可以丰富文化知识还可以学到词汇用法。
3.4 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以宗教为例,宗教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映,正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委婉语。如:death(死亡)为例: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本义)安睡在上帝的怀中,to be called to God(本义)被召唤到上帝那,to be taken to paradise(本义)被送进天堂,the call of God(本义)上帝的召唤,to go to heaven(本义)进天堂,with God(本义)和上帝在一起,with their Father(本义)与圣父在一起。上述委婉语里都出现了God, heaven等宗教词汇。这都与西方社会长期信仰的基督教有关。
基督教对于英美的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它是一神论宗教,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唯一的造物主。只有笃信上帝耶和华的信仰才是唯一的真实的信仰。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采取宗教上的不宽容精神,毫不留情地镇压各种异端,维护对“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教条。
正由于这种长期的宗教专制,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表达。即使不信神的人,也不愿故意用不敬的语言“触犯”上帝或魔鬼撒旦,犯“亵渎神灵”(blasphemy)之过;说话时毫不顾忌,经常使用诅咒语或者满口damn, hell的人毕竟为数不多,有些人在极端气愤的情况下会用darn(“该死”或“真气死人”)这样的词语,而darn实际上是damn一词的委婉语(damn原本是“上帝罚……下地狱”这一诅咒语中的动词,牵涉到上帝,故避用之)。为了避免直呼其名地提到魔王,一般也都用委婉的词语,如God of this world, his sable majesty, old gentle-man in black, old Harry。
同西方相反,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极富包容性。对于外来文化,包括宗教并不排除。当然,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宗教思想与宗教势力的冲突,但不曾有过宗教战争。
无可否认,我国特别是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有其特殊性的,没有形成足以同政权分庭抗礼,以至压倒政权的教权。但这只是宗教在不同国家表现形式的不同,它不能说明汉民族宗教信仰的一向淡薄。
4. 结语
在大学英语篇章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把注意力深入书本中文字背后的内涵意义。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就应该从课堂着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交际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批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即不单单是具有专业技能还要有沟通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Lado, R.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2]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 Brace&Company, INC, 1921.
[3]萨莫瓦 (Larry A.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1.
[4]何自然, 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6.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9
根据体裁结构潜势理论, 正确的说话或写作的方式不止一种, 具体变化应视具体的语境而定。这一理论也可用来解释篇章的连贯性。篇章分析是将篇章分析的研究理论、方法、成果结合, 对篇章的形式和功能、篇章的生产和解读过程加以研究的科学。任何一个篇章都属于一定的体裁, 篇章结构就是体裁结构在具体语境中现实化的结果。
2 篇章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高中英语写作逆向训练的具体操作不应强求—律, 应该具有灵活性。但从笔者的实践经验看, 高中英语写作逆向训练应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第一, 层次分明, 阶段侧重。在篇章整体写作教学阶段, 教师的批改重点要放在篇章层次上, 即内容的完整性、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联等方面, 不要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 如单词拼写, is还是was, have还是has, arrive还是arrive at等。实践告诉我们, 面面俱到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胡子眉毛一把抓并非上策。
在句子写作教学阶段, 要侧重句法, 即句子成分的完整性, 动词句型的正确性, 单复数的正确性和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语气等方面。概括地说, 就是先大后小, 先韧后细。
第二, 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因为在任何一个班里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 因此, 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如对较差的作文提出“书写基本规范”、“语言基本正确”、“达意”的基本要求, 对好的作文则应提出“通畅”、“地道”、“优美”等高层次的要求。随着学生的进步, 教师对他们的要求要不断地提高, 这样,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第三, 基础性原则。所谓基础性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是要特别重视英语书写的基本功。虽然学生已经学了三年英语,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书写是不过关的。因此, 在高中第一个学期, 一定要抓好学生书写基本功训练, 如字母的书写规范, 大小写、标点符号、单词拼写等。基础性原则的第二层意思, 是从单句开始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句子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 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写出段落和文章。高一整个一年都要重视写句子的训练。句子的关键部分是谓语部分, 汉语没有动词词形变化,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最困难的部分。“写”的特点之一是精确, 因此通过“写”可以使学生对语言形式有深刻的印象, 这是因为“写”不仅动用了动觉记忆, 同时也利用了视觉记忆。
3 篇章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传统上写作教学总是先写句子, 然后写段落, 最后写篇章, 因为句子是段落的基础, 段落是篇章的基础。句子写不好就谈不上写出好文意。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书面表达训练自然地沿袭这一“从小到大模式”。综观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作文的论著, 尚未发现有超越这一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笔者发现,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采用“从大到小模式”, 即从篇章整体写作着手再深入到句子层次这样的模式效果更好。理由有以下三点:
1) 篇章整体写作符合中学生在表达上的心理需求
我们知道, 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他们希望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较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对句型操练式的写作已不再太感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顺应高中生这种心理变化, 满足他们的表达需求。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有完整思想内容的表达写作教学, 而不是单句的汉译英或用给定的词或短语造句这类机械性的操练。运用篇章分析手段进行写作教学需要采取循序渐进分步骤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篇章分析的理论, 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文章进行审题、构思, 列提纲, 安排好文章的层次结构。好的篇章结构才能突出文章主题。
2) 篇章整体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讲解英语知识点外, 还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对比英汉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由于中学生的写作问题常出在照应、替代、连接、省略以及词的搭配上,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对比。从照应的类型来看, 这两种语言没有明显的差别。从具体的照应手段在篇章中出现的频率来看, 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而汉语通过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使用来表达照应关系的现象远远超过英语。在篇章表达时表达者必须去寻找每个句子间的连接词 (connectors) , 如:however, therefore, as a result, on the contrary等, 以使句与句之间有一种合乎逻辑的关系。单句写作是元法做到这一点的, 最多只能是硬性的规定。
3) 篇章整体写作有利于训练大小写、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
学生英语写作中最常见,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错误就是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其中又以逗号的误用最为严重。这可能不是个别学生或个别学校的问题, 而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单句写作教学较少会碰到逗号的使用问题, 但正因为这样, 逗号的用法才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顺便提一下, 逗号在英语中的用法跟汉语中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篇章整体写作教学提供了较多的练习使用标点符号的机会, 字母大小写显然跟逗号和句号的使用有直接的关系。而且, 标点符号大写规则相对语法规则来说较容易革捏, 因而易取得成功感, 这对下一步语法错误的纠正有着积极的意义。
4 结束语
从以上的篇章结构分析理论中可以看出, 高中阶段的写作课教学可以以篇章模式分析为中心, 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 通过篇章结构构成、语言的表现特点、写作情景和读者意识等方面, 让学生掌握写作时正确的结构和特点, 写出逻辑结构清晰、内容表达连贯的作文。
摘要:写作的关键在于了解各类体裁写作的结构特点、写作的情景与对象等高层次的篇章内外因素以及谋篇布局的策略。写作中, 某个词、句甚至段的信息加工要受到整个篇章内容和形式图式的影响。如果在写作课教学中引入话语分析中的篇章宏观结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对写作课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入手, 借助自上而下的篇章处理途径, 提高写作水平。该文以篇章结构分析理论为出发点, 结合具体的写作课教学, 探讨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提高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能够以此为辅助进行独立的写作任务, 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关键词:篇章分析,高中,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程晓棠.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郑小艳.从衔接和连贯看英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8) .
高职英语篇章教学 篇10
关键词:篇章语言学;英语阅读;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成为了各国之间沟通的主要语言,然而,不少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只注重句词教学,不注重篇章的解读等,篇章语言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论篇章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了几年英语的人虽然掌握了语法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词汇,但却不能写一封完整的英文信件或不能和外国人进行对话;不能对一篇没有多少生词的英语文章及时做出理解和反应。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只注重句子和词语的掌握,不注重篇章生产与解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我国课堂教学中英语的学习评价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因此,学习者现在仍将语法作为优先学习的东西,忽视了英语整体的阅读技能。
二、篇章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语言学理论被广泛运用到语法、词汇、写作、阅读及翻译教学中。从篇章语言学理论成果中选取可以指导我国英语教学的那部分成果,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这些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对教学的启发,使英语教师的注意力从单一的句子教学法转移到篇章层次上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篇章主位结构对阅读的启示
一个句子从功能角度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主位和述位。主位是说话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开展的部分。主位是信息安排的纲,述位则是负责传达信息的目。篇章生产中,作者无论以什么作纲都要有序,不能随心所欲地传达同样命题意义的句子或将信息聚拢起来。可见,篇章的主位结构安排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服务,为一定的体裁服务的。由于篇章主位结构能够为作者提供描述事件的特殊角度,凸显篇章的文体风格,限制阅读者的解读方式,那么就有必要将主位结构理论引进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篇章作出最符合作者写作目的的解读。
2.图式理论对阅读的启示
篇章语言学非常重视宏观层次的解码,已补充微观层次的教学方法之不足。在宏观层次中,出现了“图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就是用读者的现有知识和作者的线索来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现有知识是指一个人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人所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在阅读理解中起作用的现有知识被称为图式。根据图式理论,信息加工过程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自下而上,从字、词、句到语篇的语言理解过程;第二种是自上而下,从语篇到词的认知过程。两种结合出现的阅读是最有效的。在阅读中,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地去认识篇章,即使阅读中出现很多生词,也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一词一句自下而上地读文章就会忽略文章的整体结构,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3.语境对阅读的启示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有一定的语境。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篇章的理解过程,不能对篇章的语境进行正确理解,就不会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语境是指对篇章生成和理解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也指认知语境,比如提到某一个场合,自然而然的就联想到在这种场合所应用的语言。有时,文章比较简单,但没有具体的语境,读者就无法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见语境在英语阅读中非常的重要,在阅读中掌握文章的语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平时接受语境的训练,习惯利用语境知识积极构造语境统一体,在阅读中就不会被几个生词扰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词汇重复模式对阅读的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重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等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词汇重复是词汇衔接最直接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会出现许多词语的连接,不同的读者会对其有不同的认知,一旦出现不能认知应该认知的连接,就会影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这个方法时,如果不需要全文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篇章的中心句中的词语,教师就应让学生在篇章中寻找相同意思的句子,把这些句子集中起来,就可以运用词汇重复模式理论进行指导。往深层次讲,词汇不仅具有语篇连接意义,还能表达情感,一般在文献中,为了强调概念的正确性,也会重复词语,可见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之,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篇章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若将其正确地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更有效的方法对阅读进行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J].上海教育报,2001(3):56-58.
[2]朱永生,康刚明,卢凡凡.系统功能语言多维思考[J].上海外语教学报,2008(4):1-4.
[3]胡壮麟,黄斌兰.大学英语短文写作与范文赏析[J].广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