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2024-07-09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共12篇)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1

一、引言

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外贸政策支持下, 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持续增长。因此, 中西部地区涉外企业对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掌握外贸运作知识的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使命, 而我院位于引领中西部经济的大省四川,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历经了十来年的发展, 其专业人才培训目标根据企业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成都及周边德阳、绵阳等地区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以“外贸业务+涉外文秘”为核心, 以中小型涉外企业“外贸业务员+涉外文员”为岗位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贸英语基础》课程为6学分, 96课时, 开设于第二、三学期。它是一门融合经贸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 能够读懂英文报刊的经贸文章或新闻报道, 能用英语撰写商务信函、商务文件, 能够正确翻译经贸术语、商务信函、商务合同和单证材料, 同时能够在一般商务活动中进行口头交流。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紧紧围绕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EBP教学模式

根据《经贸英语基础》的课程目标定位, 突出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 以外贸单证、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为线索, 我们确立了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EBP是由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 “E”代表“English”, “B”代表“Business”, “P”代表“Practice”, 即“英语优先·经贸通识·技能熟练”的原则。

1. 英语优先原则。

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主要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 因此, 英语是本课程的核心, 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要凸显英语优先原则。但是,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采用“渐进式·交互性·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渐进式教学方式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到深, 从了解改革开放、广交会、关税、世贸组织、电子商务等经贸背景知识到掌握整个外贸流程的操作, 比如利用现代商务信函进行询盘、报盘、还盘, 对价格、支付方式、包装运输等重要条件进行磋商。另一方面, 课堂教学语言从60%英文+40%汉语到80%英文+20%汉语再到100%全英文, 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交互性首先体现在英语技能和经贸知识交互融合。教学内容一定是与经贸知识相关, 但通过英文呈现;其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互, 共同提高。在课程教学之前,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面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经贸知识水平, 根据结帮互助原则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 在任务型教学中, 以随机抽查任意组员方式检查各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和评定成绩。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之间会取长补短, 达到教学相长。

模块化教学方式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合理性的特点。目前经贸英语类教材主要以经贸阅读为主, 其实用性不强。因此, 我们根据外贸业务员岗位能力要求, 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经贸背景知识、商务信函、报盘还盘、国际支付、包装运输、商务合同、海运保险、海运提单、投诉与索赔九大模块, 模块之间呈渐进方式。每个模块都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任务型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通过模块化方式, 弥补了教材实用性不强的缺陷, 增强了内容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其针对性更强, 更加紧密切合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定位。

2. 经贸通识。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学生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 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 本课程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经贸知识的通晓度。为了达到该目的, 我们将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在一起, 理实一体化。目前外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 有剑桥商务英语、外销员、国际商务师、国际贸易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本地区外贸人才需求状况和我院学生实际情况, 我们为学生挑选了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和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考试 (中级) 两种资格证书, 它们都是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颁发。融入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可以让学生对国际贸易方式、贸易术语、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出口贸易实务、单证制作、信用证审核、成本核算等实务技能熟练掌握。同时本课程的交互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商务英语能力的提高, 通过国际商务英语等级 (中级) 考试可以有效和直观检测学生运用商务英语的综合能力。

3. 技能熟练。

众所周知, 要想达到技能熟练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熟练的重要途径。然而, 校内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商务中心, 校外企业也不可能接收大批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在校企合作道路上一直很难打开新局面。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变通方式———一种方式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派专业课程教师到本地涉外企业单位进行2~4周的学习, 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和资料, 提高教师双师素质。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实现, 首先学院大力支持并提供经费保障, 其次企业有能力接收和安排几个人的实习。虽然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阶段亲身到企业去实践, 但实习回来的老师可以把最新最真实的案例带入本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解和分析, 让学生的技能熟练, 从而达到就业“零距离”。另一种方式是将优秀毕业生请回来, 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给在校学生讲讲他们的从业经历, 增强学生对外贸行业的信心和学习动力,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三、EBP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EBP教学模式在我院商务英语2011级和2012级中实施了两年, 各方面已初见成效, 2011级商务英语44人中, 有36人次参加了国际贸易业务员和国际商务英语等级 (中级) 考试, 国际贸易业务员通过率为85%, 国际商务英语等级 (中级) 考试通过率为100%;目前2011级学生已签了就业顶岗实习协议, 过半的学生是在德阳、成都、重庆等地区从事外贸业务和涉外文员工作。2012级商务英语学生刚刚结束本课程的学习, 其中有10位同学在课程未结束之前就参加了国际商务英语等级 (中级) 考试, 并且也100%通过;还有三分之二学生正积极准备参加今年5月的考试。课程结束后, 我们对教学效果做了调查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习更有动力, 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巨大提高。教学督导反馈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 教学设计和过程控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实践证明我们的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效果明显, 也说明课程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当然,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 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香萍.“黄牌”背景下构建“课证融合”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 (26) .

[2]谢朝龙.论TNC经贸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8) .

[3]严俊, 廖国强.西部复合型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4]王巾.从市场需求的视角探讨经贸英语课程的设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2

摘 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近几年高职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该文从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设计参数多组化、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 教学改革 绘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66-02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的水平。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和带轮的设计计算。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参数多组化

以往的设计参数虽然也有很多组,但数据相差不大,最开始学生对设计都很感兴趣,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增加,有的同学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和设计指导书也相差不大,渐渐就会失去兴趣,等着别的同学做完了直接抄写敷衍了事。可以把设计的参数变动大一些,每组的参数选择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互相抄写。比如在带传动的设计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一个组的同学必须选择不一样的数值,带传动设计完了之后,让这组的同学互相对比,启发他们思考参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找出合理化参数设计。设计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不同的参数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了设计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不是简单的抄写,达到设计的目的。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设计的成果,评定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设计是提前布置,参数选择让学生选择不一样,但如果不答辩,也难区分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机械地抄写设计指导书。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弄清楚设计中每一个数据和公式的使用,对图纸上零件的结构有着清楚认识。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的图纸和说明书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答辩,才能看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有的同学设计带传动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选择带轮直径,但缺乏整个系统的考虑,有的同学的小带轮半径比电动机的中心大,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修改带轮直径,继续按这样的参数进行后面的设计,导致后面很多数据都不合理。设计完成后,答辩就是引导学生对整个系统一个全面的考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CAD绘图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装配图和两张零件图,大多数都是手工绘图。由于设计说明书错误多,边绘图边修改说明书,有的尺寸是绘图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反复修改数据,部分学生感到烦,设计数据太多,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个数据。机械地参照指导书绘图,导致设计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不吻合,细节地方错误多。

如果设计任务及早布置出来,学生做完一个零件的设计就用CAD绘制出零件图,并让老师检查。比如齿轮的零件图,只需要修改轮毂的孔径就可以了。最后集中几天到机房完成装配图的绘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CAD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尺寸,和说明书也吻合,达到设计的效果。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并进行装配。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转化,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于修改。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能较大程度改变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把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参数选择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了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基础会计 能力 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首先提出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其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即能力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教师从教学的“前台”走向“后台”,由主讲的角色转变为“导演”的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脚本在教师的引导下“行动”起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师只靠熟知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课堂任务,只有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树立全局观念,才能组织学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演好“课堂教学剧”,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时不感到单一枯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中学习,不仅能学会怎样做,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感知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二、基于行动导向视角的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以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围绕任务讨论,有目的有意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中建构起知识结构,培养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课例——采购业务的核算

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学生学过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会计核算岗位,即采购业务核算岗位。采购岗位业务核算的学习将对后续其他专业岗位业务核算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因而,以基础会计课程中“采购业务的核算”专题为例,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一)教学目标

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认知采购业务活动及其原始凭证,准确确定使用的账户,能编制会计分录。采购业务相关账户设置与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购业务票证的填制与传递是采购业务核算的关键,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架构

教学设计理念为:以“任务”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目的是提高学生会计岗位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习惯。

采购业务的核算安排三个教学任务:首先,引领学生认知采购业务岗位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原始凭证的填制与传递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始凭证、运用会计语言描述经济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其次,学生在掌握基本采购业务后,引领学生解读有关财税文件中关于运费处理的相关规定,继而学习采购业务中的运费涉及增值税、运费拆分业务。第三,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核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将预付款、差旅费等业务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采购业务核算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课时安排上,三个任务各2课时,共6课时。

采购业务的核算分设的三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第一个任务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第二个任务是在第一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延伸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运费的相关规定,完成采购中运杂费的处理,学会采购费用分配表的编制以及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通过归纳总结、实训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第三个任务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预定货物的经历,简要描述采购过程。结合任务中基本采购的业务流程,讨论预付款采购业务可能会涉及哪些相关的原始凭证,采用案例引导,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组完成相关业务的处理。差旅费的核算和基本采购业务流程紧密结合,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采购员填写借款单预借差旅费、归来报销差旅费,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启发学生思考在报销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一是原借支数与报销数相等,二是原借支数大于报销数,三是原借支数小于报销数,三种情况在报销单上如何体现,其账务处理有何不同,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并总结,最后教师简要点评。第二、第三任务的教学理念与第一任务基本相同,即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等,因而,下面仅以任务一为例介绍其实施过程。

(三)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确定“采购业务的核算”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包括:转账支票、入库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等,指导学生熟练填写常用的原始凭证,能识别分析原始凭证并能正确写出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都有采购方与销货方两方,采购方有采购部、财务部、仓储部,销货方有销售部、财务部、仓储部,制作卡片,写明岗位部门。购销双方每一部门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以及须填写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购物的经验,思考购物的流程以及原始凭证传递程序,为角色扮演做好准备。

2.账户介绍。经济业务需借助账户加以反映,学生要明确采购业务核算须设置的账户,包括“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交税费”等账户。首先要求学生清楚各账户的用途,账户的用途界定了各账户核算的范围,掌握了账户的用途,在会计核算时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用“T”字形账户介绍结构,明确借贷各方登记的内容以及余额方向和表示的内容。

3.案例导入。创设单货同到的情境,明确购销双方,提供开户行名称及账号、采购材料名称、数量、单价、价款、增值税税额等信息。

4.角色扮演。学生进行各岗位职业角色演练,学生填写相关原始单据并进行凭据传递。实验步骤为:(1)销售员与采购员进行业务洽谈,签订购销合同。(2)采购方出纳人员开出转账支票支付货款,销货方财务部为购货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部开出库单通知仓储部发货。(3)购货方仓储部收到货物验收入库,填制收料单。

5.自主探究。各小组采购方财务部代表发言,说明传递到财务部的单据,教师点评,引领学生对采购流程再回顾,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始凭证,运用会计语言描述业务流程,分组讨论所使用的账户,并做出账务处理。

6.层层深入。在领会单货同到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入库、货款未付;材料未入库,货款已支付;材料未入库,货款未支付;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支付前欠材料款等情况下采购方财务部分别有哪些单据。这些单据先用会计语言准确表述,再做出账务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7.对比总结。要求各小组把基本采购业务的会计处理列在事先准备的表格中,表格内容包括:经济业务的类型,涉及的原始单据,账务处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意识到账务处理的依据是原始单据,单据不同,会计语言描述就不同,自然账务处理也就不同了,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8.拓展训练。为了查漏补缺,巩固所学,增强运用能力,课后作业布置包括:与“基础会计”课程配套的能力训练,虚拟企业实习教学软件中关于采购岗位的实务操作。

9.反馈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反思学生自身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整合

本专题教学在分析教材、教学目标、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导学卡、多媒体课件、虚拟企业实训教学软件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和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与课堂,缩小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能主动思考问题,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填制原始凭证,分析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

为保障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分组,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性格等诸多因素,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利于提升课堂效果;二是课前准备应充分,学生填制原始凭证越熟练,越能提升课堂效率;三是创设恰当的“情境”,合理设置分配各项任务;四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使学生的“行动”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且自然、紧凑和流畅,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在柏.基础会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燕.行动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4-36.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

链接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一文指出: 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采用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的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传授给学生跨职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就好比一把“钥匙”能迅速和无阻力地开发不断变化的专业知识。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4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 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 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刘黛琳, 2008) 。由于这个特点, 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这个方法在工科教学中实施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在相对抽象的文科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综合英语》这样的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 更是难上加难。坚持以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 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旨在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探索有效途径。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简单地说, “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完成任务和效果评价。这4步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

这个方法本身的原理以及无数的实践表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 由浅入深, 从理论到实践, 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易于接受。同时, 通过共同合作, 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后, 尤其是得到了其他学生或教师的好评, 他们会获取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而且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从教师的角度说, 以往“满堂灌”式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胜其累, 学生不胜其烦, 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采用新方法, 教师本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中, 乐在其中。同时, 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能够给学生提供支持,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 教师也能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探索, 大胆尝试, 推陈出新, 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都在实践中获益匪浅。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英语是我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综合英语教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结合一些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 旨在将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具体体现与实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之中。可以说是一门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课程, 相互融合, 共同发展。这套教材的前两册相对容易, 但是第三册在难度上就上了一个台阶;在第一、二册的基础上, 第三册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又加入了如产品销售、商业保险等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此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同时, 由于教材编排的跨度较大, 学生在接触到这本教材后, 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对教师而言, 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 并且能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这是一个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将目前高职教学中提倡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 以下是这次实践的具体内容, 见表1。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上, 结合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任务, 通过帮助和引导学生, 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热情洋溢,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从在网上搜集资料、记录并整理信息到最后在班上做汇报, 大家各司其职, 各尽所能, 有商有量,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 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是一次成功的活动。但在实践中, 笔者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如何趋利避害, 将这个方法更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值得思考和商榷。

1.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实施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 然后在这个前提下, 提出任务, 进一步完成任务等。所以它是至关重要的, 为后面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我们也不可能总是把课堂搬到校外去, 让学生在那里进行实践。这里强调所谓真实的教学情境, 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任课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而且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工作的对口单位、在单位中任职的具体岗位以及在这个岗位上需要完成的典型的工作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有所用”, 才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才能最终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 教师提出的任务要切实可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围绕任务展开, 所以教师在提出任务时要慎重, 要注意把握难易程度。任务太简单, 学生没兴趣。任务太复杂, 学生完不成, 会产生挫折感。这些都不利于教学。同时, 教师在提出任务时, 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 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在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做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3. 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 要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知识的获取不是依靠自身的探究, 而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以任务作为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 以此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海无涯,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 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无论现在做学生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学习,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教师要重新定位, 发挥“多面手”的作用

在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尤其在任务完成的阶段, 不能布置了任务, 就袖手旁观, 等着学生汇报结果。在这个关键阶段, 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如解答学生的疑问, 提供网络供学生查询信息, 鼓励组员之间协同工作等。同时, 还要在提出任务之前做好铺垫工作, 提供一些知识上的准备, 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因此,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各种角色, 从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助手、管理员到记分员、裁判员等,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意细节, 更要从宏观上把握。所以,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加重了。但实施中也要注意教师不能干涉太多, 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否则就流于形式, 失去探究的意义了。总之, 过犹不及, 教师要对自己的作用把握适中, 拿捏到位。

5. 教师要全方位地做出评价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环节——效果评价, 教师对结果和过程都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顾名思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任务的目标性, 所以对结果做出全面、认真的评价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忽视完成任务的过程。这里就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后者, 无数事实证明, 只有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才能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不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督促, 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在评价任务时, 教师也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树立团队精神的意识, 逐渐在今后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 这也是高职教育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结束语

本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作了一次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但是通过这次活动, 使我们看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文科类的语言教学, 只要找准任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就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 (1978-2008)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李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刘滨.浅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0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5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本文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入手,阐述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注重启发式教学、教材知识整合、鼓励学生自学及理论结合实践等几种方法,提出了本门课程进行方法改革及继续创新的必要性.

作 者:杨娟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探讨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税收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31-1

税收应用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涉税经济业务处理的思路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税收现象,理解政府的税收政策,能为经济和管理的決策、经营和核算服务。随着国家税收法规的完善和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的加强,各种涉税事务的处理能力相对于企业会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急需既懂会计业务处理又熟悉税收法规和纳税业务的会计人才。因此,如何提高税收应用基础此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重点工作。

1高职院校税收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税收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以教材为标准,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训练量总体偏小,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实践环节滞后

实践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是重理论,轻实践。尽管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应加强税收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操作,但受个人技能素质和教学条件限制,致使目前的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把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或是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不高。

2改进税收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2.1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税收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政策性和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高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税收进修,或利用假期下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2.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2.2.1实例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因涉及了多种税收法规和细则,信息量大且内容细致又难于理解。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可以大量举例说明,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讲练结合,注重实效针对于此门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计算繁琐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法规知识和计算原理后,在教材配套练习或其他参考资料中选取习题让学生做,选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做到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掌握知识要点,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不断出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向学生直接展示各类税收票据,或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展示抽象复杂的知识点,通过这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快乐学习。

3增强实践力度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实训经费投入,在校内建立全方位模拟税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实训室,并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场所。

随着国家税收法规的完善和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的加强,税收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愈发重要。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师更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会计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和会计执业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则文.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3):84-85

[2]丁蔚.高职税收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3):74-75

[3]胡晓东.工商管理大学科中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101-104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析 篇7

1 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及改革构思

1.1 现有课程的弊端

现在的课程体系, 是从学科派生出来。在我国, 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是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 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 从而不能从职业本质出发,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 我国的课程体系改革本身也存在严重弊端, 一直是知识添加型, 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造老课的做法, 使课程内容越改越多, 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看, 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知识体系, 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 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 使高职课程失去特色。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 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70%以上, 而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毕业前用两个星期做模拟实习。最后给出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基本上是在做表面文章, 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做上一遍, 而更多的学生就直接将他人做好的作业抄一遍就算了事, 这能提高动手能力吗?再说到单位实习, 目前各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 将学生向社会上一推了事, 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习单位意见, 但水分不少, 单位出具假证明、假意见现象严重。通过这种实践,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提高吗?

1.2 改革构思

1.2.1 改革教学内容

在普通高等教育会计学教学中, 主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 重在知识和理论, 枯燥抽象, 与实践相脱节, 学生学完以后, 无法掌握会计的实际运作方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动手能力差。而高职教育的重点恰恰是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运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的教学紧扣职业能力需求, 推行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 以模拟企业为依托, 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教学实践为纽带, 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 教、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进行调整。在简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后, 可以一套模拟账务资料为例, 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 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循环步骤, 讲述会计期初的各种初始设置工作、日常经济业务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期末会计资料加工及前后会计期间的衔接方法, 将各类具体会计核算方法融入各操作步骤中, 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应在何时、做何事及如何操作的账务处理能力, 实现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1.2.2创新教学方式

(1) 以事例引出概念。

例如, 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 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 指导学生完成建账过程。一个企业要开展会计工作, 首先必须建账,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初设置, 其主要内容是设置企业所需的各类账簿并将相关初始资料登记到账簿中, 为日常处理作好必要的准备, 在此我们就引出会计账簿的概念、分类, 以及“划分会计科目和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建账”等相关理论, 在此基础上介绍建账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进行期初设置。完成期初设置后, 即可对日常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2) 以日常处理引出核算方法。

当日常经济业务发生时, 首先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会计凭证, 在此引出关于会计凭证的相关理论知识, 讲授各类经济业务发生时应取得或填制何种原始凭证, 以及如何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处理相关的会计凭证。然后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接着介绍各类账页格式的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 以及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程序, 并由此引出账务处理程序的相关理论知识, 如:“日常业务处理——会计凭证”、“日常业务处理——账簿登记”, 以及各类账务处理程序下总账的登记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按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来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

(3) 以期末处理引出会计循环。

在会计期末, 必须在日常处理的基础上对会计资料进一步加工, 并在对账无误的基础上进行结账, 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报送各利益关系人所需的会计信息。首先介绍期末账务处理的内容和程序, 包括账项调整、成本计算与结转、结转损益确认本期财务成果等;然后介绍期末对账的内容和方法, 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从而引出财产清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最后介绍各类账簿期末结账的内容和方法, 实现上下会计期间的衔接。同时, 指导学生根据模拟资料以及前期处理结果作出期末处理, 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账务处理。“期末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等各项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在一个会计循环各步骤中的综合运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经过改革, 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重心已从由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 转变为以实际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为中心, 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2 采用“学训结合”的教学方式

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提出了“学训结合, 相互促动”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 在学习完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后, 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一套模拟账务资料, 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 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循环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设置账簿、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账务处理、对账、结账, 直至编制出会计报表为止的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 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实训过程, 让学生边学边做、学以致用, 边做边学、融会贯通, 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以实际工作步骤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 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 始终围绕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及内容, 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 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 融入实际工作需求中, 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 同时又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2.2 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企业资料是以来自于实践一线的案例为基础, 精心组织挑选的, 要求学生完成从建账、日常凭证账簿处理到期末处理、报送会计信息, 并顺利过渡到下一会计期间为止的各项工作, 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完全相同, 因此通过该任务的完成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真实地反映了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

2.3 课程实践的仿真性

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仿真性, 力求实现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包括:

(1) 创建真实的工作情境, 课程实践所处的会计实训室按企业会计部门形式布置, 把课堂变成虚拟企业会计部门的办公场所, 在课程实践中采用真实的账证单表资料, 能够从市场购买的如各类账簿报表等直接购入, 对无法购买的如销售发票、支票等按实物形式自行印制模拟单证。从而给学生建立起仿真的工作场景, 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工作情境。

(2) 突出课程内容实践性, 按企业真实的运作模式组织会计核算流程, 课堂所采用的与企业实际运用的会计方法、技能保持一致。例如对原材料出库业务, 在传统教学中, 会直接根据领料单或发出材料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相关账簿, 从理论角度来讲是完善的, 但不具备实际操作性, 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吻合。我们在教学中则会分析此类业务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采用根据领料单直接登记明细分类账, 月末对领料单分类汇总后编制材料发出汇总表, 据以编制记账凭证, 并据以登记除原材料以外的其他明细账及总分类账的处理流程, 这一处理方式与企业实际做法是一致的。

(3) 按实际会计工作方式展开课程实践, 还会计工作真实原貌。传统的会计教学中, 一般会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提出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 并在期末对会计数据的加工阶段详细地描述处理业务内容, 往往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误导, 因为实际工作中, 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以原始凭证来表达的, 而在会计期末对会计数据的再加工, 则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 在课程实践中, 我们对这两个环节都按实际工作情况加以调整, 日常处理阶段以原始凭证方式向学生提供业务资料, 学生通过原始凭证来解读业务内容并进行必要的后继处理。在期末处理阶段, 要求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前期实践结果, 自主分析判断处理。

2.4 教、学、做、练相结合

前已述及, 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 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会计工作, 针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引入相关知识,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 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 为了操作而学习知识, 从而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

2.5 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和行业动态

在教学中密切关注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动态, 及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并与河南省财政局会计处、开封市国税局、地税局、外汇管理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积极的联系, 河南地区各单位会计核算将相关要求的变化, 实时体现在课程教学中, 以保证教学内容实时反映实际工作的变化。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一方面克服了会计教学抽象、枯燥的缺陷, 将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 学生在课程中训练的就是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所运用的,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能力, 符合职业教育注重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达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3 结 语

综上所述, 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要, 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边做边学, 手、眼、脑并用, 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 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达到看不出某节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教学改革正在向这个方向推进。

摘要: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与此相应的, 高职会计学课程应调整教学重点, 重构课程体系;采用“学训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会计凭证

参考文献

[1]肖俊.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 2008 (9) :201-203.

[2]毕金星.《会计学原理》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J].经济师, 2004 (12) :96-98.

[3]张艳萍.会计学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论高职《基础会计》课程趣味教学 篇8

对《基础会计》这样的学科入门课程的教学, 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 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的现状, 运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往往会使初次接触会计的高职学生对学习望而却步, 认为会计就是枯燥的会计原理、晦涩的专业术语、抽象的业务分析、繁杂的会计报表, 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 甚至厌学。因此在会计教学中, 特别是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 如何运用趣味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质量, 是会计专业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数年的会计教学实践, 分析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点, 笔者从以下几点尝试增“趣”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趣味学习。

1 趣味课堂导入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趣味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当然, 课堂导入仅是课堂的引子, 设计的导入不宜理论长谈、天马行空。会计教师在开始新课程内容的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环节, 有助于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 授课前首先发放凭证、账页等实物给学生看,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 并提问要求学生观察凭证、账簿有怎样的特征、登记内容等, 使学生眼见为实的学习, 更专注的听课。再如讲解现金清查时, 授课前先让学生猜一个字谜“坐着轮椅花钱———打一会计术语”, 提示字谜答案 (坐支) 在本次课堂内容中会出现,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带有思考的进入课堂内容的学习, 而认真听课。

2 趣味举例分析

会计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而理论来源于实践, 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理论学不好将会导致实践很难展开。《基础会计》课程理论部分是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 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对于晦涩难懂的会计理论, 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化, 巧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解,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

基础会计教学中, 不乏妙趣横生的例子。例如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三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时, 以一个种田的农民收入来源举例, 农民种植粮食卖出的稻谷是农民的“主营业务收入”, 有时还卖出稻草取得的收入是“其他业务收入”, 这都是农民在辛勤耕作的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而稻谷是主要产品, 稻草只是附带销售的。若有一天农民种田突然挖出一块金币, 那么这块金币就是农民的“营业外收入”, 是意外获得的, 带有偶然性。此类幽默风趣的例子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中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3 趣味资源利用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引入高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优化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 在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利用课件授课, 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点的讲解, 更可适当插入一些动画、录像等,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中接受知识, 并通过播放的内容参悟知识点。

如开篇接触基础会计课程时, 学生对“会计”一词都是陌生的, 若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翻开书本听老师讲会计概述, 往往容易使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一脸茫然, 一开始就浇灭了学习热情。而更好地方法是首先播放一段《会计的奇妙旅程》动画, 在生动的动画中让学生了解“会计”概念、会计职业、会计核算流程, 寓教于乐, 老师再讲授教学内容时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播放视频等不能占用太多教学时间, 教师应发挥其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掌握课堂气氛。

4 趣味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动探索、发现会计知识。

对于较简单的章节内容, 可以让学生当“老师”给同学上课。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让学生体验老师这个职业, 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讲完后, 教师对其讲述的内容进行补充总结、不足之处予以纠正。这样互动教学使学生有紧迫感地熟悉内容, 对自己叙述的知识点记忆犹新,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会计科目, 记忆会计科目是学习基础会计的必备基本功, 教师在检验学生的记忆效果时, 可以老师当裁判, 学生分组比赛背记会计科目, 输的小组受到一定的惩罚, 赢的小组给予相应奖励, 让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团队精神。

5 趣味实践体验

《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需要理论结合实践, 通过创设仿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按要求完成任务, 不仅加深学生对岗位职责的理解, 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讲解凭证的使用时, 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境, 如差旅费报销业务, 分别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有的学生是车间出差人员, 有的是管理部门的出差人员, 设置一名出纳会计, 一位财务主管, 让学生模拟差旅费报销流程, 亲身实践凭证的填制, 比较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不同。再如在学习支票的填写时, 安排一名学生扮演银行的柜员, 另一名作为公司的出纳, 根据业务来练习支票的填写、印章的签盖, 真切感受会计工作。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效果,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该真实地设置会计的工作场景, 不仅准备好模拟实习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主要的实习用具, 而且应考虑周全, 准备一些实训过程中需要的小工具, 如点钞纸、印章等。

总之,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在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 趣味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和满足。

参考文献

[1]甘素芳.浅谈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J].经营管理者, 2013, (11) .

[2]赵连灯.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10) .

[3]赵文革.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笑着学《基础会计》[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1) .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9

1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教育模式, 仍以“重理论、轻实践”为主

高职院校现存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依据, 注重基础会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按部就班地以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为主要内容讲授课本知识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 缺少为巩固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 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等到课程全部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 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缺乏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会计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科来讲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专职教师多, 兼职教师少;中低级职称的人数多, 高级职称的人数少。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只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知识, 从来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 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历。在实训教学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脱离实践, 缺乏权威性。由于目前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局限, 从而造成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教学的方法。

1.3 缺乏运用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 高职院校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 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 (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 以及简单的报表) , 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的手工记账模拟实践。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 主要原因是安排的课时少、实验教材和设备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 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仍习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要重要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手段己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迫切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适应不断更新的会计内容。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正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 对于难以表达清楚的基本理论、方法可利用计算机的幻灯片形式进行辅助讲解, 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专项经费不足, 设备不齐全, 高职院校真正投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很少。

2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树立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并重的发展教学观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进一步转变会计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 并将其落实到会计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真正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 使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于会计教材、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及教学考核的全过程, 努力扭转长期以来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会计理论, 轻会计实践的局面。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学生通过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 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推广案例教学, 加强模拟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基础会计学一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案例导入, 启发来掌握各个知识点。如“复式记帐法的运用”一章学习内容多, 就讲清每个帐户的核算内容和用法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讲解在不结合实际, 会使教学内容枯燥, 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讲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疑问来引出问题, 指导学生经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对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而会计模拟教学是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 分章节组织模拟实习,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通过实践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各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认识。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其师资应该是双师型教师,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既要求教师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 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首先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 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他们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 探讨会计教学的方法。同时, 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开发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以真正缩短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距离。

其次安排教师要定期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 寒暑假集训、社会兼职等业务实习, 从而掌握会计重要岗位的实际工作, 在专业能力上与会计实际工作要保持一致, 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综上所述, 要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优势, 只有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学生才会真正从中受益, 巩固理论知识, 掌握实践技能。这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实现, 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薇.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15) .

[2]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2) .

[3]李利.财经职业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4]付黎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5) .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10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面

高职教育在教育层次上仍属于高等教育, 但是生源素质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 因此, 对于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要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选用的教材在内容组织、编排方面, 对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应进行适当删减和弱化。目前, 部分教师似乎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致使后期的课程及毕业设计不知从何下手;在工作中, 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导致应用操作不合理甚至发生重大错误[1]。但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实验设备, 课程实验和理论教学不同步, 实验效果不佳[2]。

1.2 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学习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存在主动性差, 动力不足, 对学习缺乏自信等特点。另外, 《机械设计基础》各章节相互独立, 知识点联系不紧密,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加上一堆枯燥的理论公式推导与计算, 久而久之, 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此课程的斗志和信心[3]。

1.3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自多媒体流行以来, 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做笔记, 课上完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同时, 由于依赖多媒体, 造成了老师在停电时不知道该如何讲课的情况。另外,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设计单一, 延续了几十年的齿轮减速器从未改变, 由于网上关于齿轮减速器的资料众多, 学生大多是抄袭, 抑制了创新设计的思维。

2 解决问题的措施

2.1 营造兴趣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 对课堂充满激情, 对学生热爱, 把讲课作为一种兴趣和动力。另外, 优化课堂内容, 突出重点, 综合运用项目教学、真实情景教学、辅导答疑式教学方式, 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局面, 把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 教师要随时给学生以肯定和表扬, 这不仅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重要, 对学习有进步的暂时落后学生或者在某些方面做得好的学生更为重要, 影响效果更加良好[4]。

2.2 教学手段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手法普遍实行开来。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展示机械加工过程、机器工作原理动画和图片, 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具体、直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可适当运用三维CAD软件制作二维零件图和装配图、三维装配图、动画等, 为学生操作演示,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机构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5]。

2.3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螺栓连接这一节, 关于螺栓连接拧紧力矩的计算。拧紧螺母时, 需要克服螺纹副的螺纹力矩T1和T2, 因此拧紧力矩T=T1+T2, 因为

将不同螺栓直径d2, d0, D1, ψ值代入, 并取ρv=arctan0.15, 求得kt≈0.2。对于上述复杂的理论推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理解。因为不理解课堂内容, 可能使得学生降低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公式, 让学生会用这个公式即可, 减少理论知识的推导计算, 强调应用, 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2.4 实践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是先导, 实践教学是关键。这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企业看中的就是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到岗后经过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工作, 所以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和课程设计。其中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首个环节, 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次尝试。教师应在课堂上讲清楚课程设计的步骤和做法, 引导学生自行计算, 同时还必须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差异。

3 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学院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课, 通过对现今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并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在以后的教学和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 使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化, 为学生学好这门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阚璐.谈《机械设计基础》课改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 2013 (24) :8-9.

[2]范君艳, 程志青, 石玲.独立学院《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5) :21-23.

[3]练缤艳, 黄书生.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2 (5) :90-92.

[4]孙勇, 唐俊, 胡照海, 等.基于学习动机分析的《机械设计基础》学习兴趣培养[J].大学教育, 2013 (15) :113-114.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1

高职新生计算机水平也很不均衡,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已不适应学生要求。由于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及计算机文化水平差别较大,使得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技能成为高职生求职就业的优势,同时,也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统一教学计划。即对学院各专业制定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针对专业特点,拓宽为专业服务的部分模块,作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要求。统一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备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及目标要求,并对每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具体教学课时做出规定。

统一教学要求。即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过程及教学目标做出统一要求。一是通过专家组、同行和学生三个方面监控、评价来达到要求。二是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检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统一教材和统一考核取证。即要求配备统一教材,教材内容应与信息行业技能鉴定或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相配套,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信息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证书,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使用计算机的应用型人才。学习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使计算机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工作的一种现代工具。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施教,更要注重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的传授,重点培养高职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大纲开始。在对计算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编写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提出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及实现目标要求,既要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又还强调计算机技能实践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教学大纲要每年组织研讨修订,以使教学内容更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现有计算机文化水平及不同生源间计算机水平的差距。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照“保基础,重能力,尊重个体差别”的原则。保基础是指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重能力是指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学习研究服务。尊重个体差别是指在前两个原则基础上,教学内容编排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其发展提高的空间。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依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结合信息行业技能鉴定和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内容、企事业单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满足其计算机信息技能鉴定和专业对计算机素养的要求。

2、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程序”改革中,要实施“任务驱动”。传统教学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列实例。即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方法,是一种“先基础,后应用”的金字塔模式。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以搭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应采取新三部曲教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即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方法,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来组织课程模式。如,对于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网页设计等。因涉及实际应用内容多,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精选案例,注重“精讲多练”,注重启发,注重教学系统设计。事实证明,这种以模块教学为主导,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改革教学“中心”,要开展“主导-主体”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逐渐地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学习型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有限的“课内学习”变成“全程性学习”。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自主学习型策略、网络协作学习策略及基于资源学习策略等。这些策略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适合计算机素养个体差别较大群体的教学实施,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产生“立体化”的教学效果。

3、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黑板加粉笔、计算机加大屏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改善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化教学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要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运用多媒体开展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系统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实现这种多媒体系统数字化教学,以便实现电子教案讲解,做到图文声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各种软件实时操作教学,使学生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实现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演示过程,真正实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直观互动,提高效率。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 教学内容零起点, 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 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 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 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 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 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授理论课时, 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 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 教材内容滞后, 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 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 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的教材内容滞后, 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 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 Office软件已从2003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 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2000与Office 2000的内容。有些教材包罗万象, 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不符合教学规律。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 但可操作性差, 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 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 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 改由学生自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 舍弃过时的内容, 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层次化, 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 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 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 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 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 以应用为驱动, 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 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因此, 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 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 学习兴趣才会提高,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 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 让学生在网上完成, 直接提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 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 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 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 迅速且准确, 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其次,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 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 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 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不断补充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此外, 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 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开展教学科研,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 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 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 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 积累实践经验。

4. 结语

总之, 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 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更新知识层次,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 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 :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 2007, 23, (3) :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27-28.

[4]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10-114.

上一篇:复杂装备费用下一篇:参观兵马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