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2024-10-17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精选12篇)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1

高职商务英语立足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最终目标。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为原则,专注于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的商务人才,相对而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发展性。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相关的商务英语的教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工作方面的能力要求。

一、目前商务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宽泛的课程开设。很多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并没有具体的概念,对商务英语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大概的体系认知上,无法真正地顺利开展商务英语的自主学习。在商务英语课堂上的学习也只是针对一些基本词汇和知识,缺乏真正的商务实训,在真正需要用到商务英语的时候,学生由于自身限制而缺乏经验,导致在日常商务英语交流实际中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没有系统的深入理解商务英语的学科内涵,那么在实际运用时就会与实际严重脱轨,无法达到满足岗位需求的目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率低的问题,阻碍商务英语专业的持续发展,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

2.过大的语言类比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较为看重学生的语言基础,因而更多的是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有些学生本身语言的基础较差,又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的词汇及相关的知识便知之甚少,影响了商务技能的提高。其次便是专业教师力量的缺乏,现在很多的商务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而是后来自己自学或者是进修的,缺少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资格。要发展商务英语课程,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3.三明治式的课程。商务英语教学的分为语言类课程教学和商务类课程教学,若想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专业的商务英语人才,就不能仅仅是将两类课程的教学简单地叠加起来,而是需要兼顾二者,使二者相互统一和结合,形成一个互辅互助的有机整体。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将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商务知识技能的学习相结合,并找到一个合适的制衡点和结合点,突出商务英语的特点。

二、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核心的设计思路。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就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商务英语技术能力,迎合市场经济需求,以帮助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就必须首先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高端技能型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发展迅速社会的职场需求。

2.理论结合实际的设计思路。商务英语是一门实际使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设计教学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可能会发生的真实情景进行虚拟设计,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后能够及时进行运用和巩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最终使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的水平。

三、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环境模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授商务英语时,若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目前已有的素材,设定相应的情景模拟,将学生真正的带入真实情境下,找准相应的角色进行对话和演练,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加深对于模拟情境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商务技能的使用和操作,能够更加深刻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商务英语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使用。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在以后的商务交际中灵活地使用。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相关情境和场合下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教师来说,这就需要他们在兼顾监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熟练把握的同时,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他们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很多时候,商务英语的实际使用含义会因为场合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学生需要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下勤加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场合,根据情境,表达出适宜的话语,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

3.分配任务,加深理解。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分配任务是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为学生分配相应的阶段任务,任务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自己努力取得进步的同时,配合其他同学的相关任务,通过互助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更加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同时使得学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兼顾和同学的配合互助,在加深自我学习意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同学之间的互助意识。这样不仅仅是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更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认知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具备商务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高职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就需要立足于实践,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在立足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优化和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成长为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推动下,对于企业来说,提高员工整体的商务英语水平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商务英语人才在市场上也具有很高的竞争力。相对于普通意义上的英语教学,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2

摘 要:随着教育体质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了在突出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已经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的进行人才培养策略的改革与创新,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完成课程体系的重构,才能促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主要是就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高职商务英语专?I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创新创业素养课程

高职商务英语创新创业素养课程主要涉及商务礼仪、汉语读写能力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综合英语、就业形势分析等给个方面。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核心,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综合英语》这一基础课程,不仅要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进行重点的培养,同时还应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在选择创新创业方面的教材时,则应该在详细介绍成功企业的创建、发展历史的同时,要求学生深入的了解企业在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艰辛,积极的吸取前人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以后的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利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获取和分析创业政策信息的能力,才能促进其把握创业机会能力的不断提升。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课程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相关课程,主要是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基础,采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将创办外贸企业为基础,充分发挥仿真教学软件的优势,将真实案例作为主要教学素材,严格的按照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开展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外贸企业创办过程中必须经过的法律程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外贸业务知识与技能的稳步提升。谈判技能不管是创业初期还是后期的业务开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国际商务谈判》利用真实的业务案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业和企业经营谈判技能进行了重点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全面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为了促进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入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在高职商务英语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将进出口贸易操作务实、国际商务英语函电、电子商务基础操作等课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的结合子啊一起,构建出全新的集专业课程实训、模拟综合实训、创业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实战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同时充分利用相关专业教学软件,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商务贸易的流程以及运用商务英语模拟完成国际商务贸易活动,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其后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这几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将其重合在一起,而是应该以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课程为基础,将三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

4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必须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基础,建立综合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力度,进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估,通过多维度、动态的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同时在量化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创业指导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创业团队互评、行业专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目标的基础上,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5结束语

总之,由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将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出具有创新特色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将学生的商务与英语职业能力训练作为核心,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实用英语 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实用英语课程考核即对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及其判断方式。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实用英语课程还在采用比较单一的课程考核体系。实行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导,基于试卷,以分数为主的评估和测试方式。

一、传统考核方式与基于职业倾向的高职实用英语课程特点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考试内容重语言输入轻能力输出,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念相违背。高职英语教学一直以书本为主,以语法为纲,不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钩。2.考核环节及指标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考试形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开卷为辅,内容大都包含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几个传统的项目。3.应试教育的导向造就了“唯分数论”的滋生和发展。“唯分数论”泛滥成灾,考试分数不仅成为老师考核学生的标准,更是学校行政单位对教师的考核标准。4.学生的自我评价流于形式,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进行英语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

高职实用英语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考核体系设计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进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进行考核体系的设计。

1.转变考核观念,树立以“语言能力运用考核”为中心的观念。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师都应该要树立“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这种观念。高职实用英语课程有着其特殊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一线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因此,考核应该以“语言能力运用考核”为中心。

2.转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提倡多元化考核体系。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多元化评价的解释是: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样,多元化评价不仅要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到知识。此外,教师应该结合了英语学科系统性的这样一个特点,分别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个更为全面的考核。比如,阅读方面,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的阅读理解的笔试的形式,给出一个小说的文本,让学生课后去看,或者布置一部电影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之后写出读后感。这样的考核方式,既生动有趣,也能督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考核翻译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是平时课上提问,也可以进行小测试,或者通过翻译真实的信函等方式进行考核。总而言之,考核的维度应该多样化。

3.改革考核内容。考核的内容应该要将“知识、技能、素质”结合起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技能、素质”是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因而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传统的考核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以一张试卷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趋于片面。

4.教师考核和学生自评。为了更好地进行考核,可以将教师考核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是课堂评价的权威和主宰,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评价“唯命是从”,不能自主地评价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肯定自我。课堂上缺乏学生的充分参与,也就缺乏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真正在“学”的学生是“从真实生活中有所发现,然后把这发现变成自己财富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课程考核可以与职业技能大赛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考取证书,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和检验自己学习的知识的机会,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考核是为了解学生对知识创新与运用的学习效果,既要考基础知识,更要考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其考核内容和形式也应多样化,要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兵艳,刘士祥,吴丽,郭汉英.高职体验式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50-54.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篇4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商务英语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英语语言类课程以及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特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概念,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命题。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着力点在于 (1) 构建语言与商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满足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体现“厚外语基础、强外贸技能、高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核心职业能力及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和支撑性课程;(3)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及实践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使专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合理匹配、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5)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满足教学及实践环节所必须的实训室、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网站、实训软件等教学资源库;(6)课程评价和特色建设。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适时评价和反馈,逐渐形成课程特色。

二、构建商务英语专业EBS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几门不同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考虑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系统及应用的交叉和立体建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构建了以英语为主线、商务为内容、能力为核心、实践为途径的EBS课程体系,形成了满足语言、商务和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实现了语言与商务,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在课程的编排上,遵循语言学习和技能培养规律,语言类课程采用渐进式,保证三年不断线,并按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进行编排;商务和外贸技能类课程采用流程式、一体化编排;综合素质类课程按并列式和融入式编排,确保各模块之间有效衔接、相互融合、互为拓展。商务英语专业EBS课程体系架构见表1。

三、商务英语专业的《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建设

根据广东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外贸能力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提出了“能说、能写、会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能说”,强调涉外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和洽谈能力;“能写”,强调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商务信函和进出口业务函电拟写能力;“能做”,强调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为此,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并作为培养外贸专项技能的职业能力必修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在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营造技能训练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课程性质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准确的课程定位和明确的目标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定位为“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外贸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项外贸业务技能(进出口业务谈判)的强化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所涉及的语言和技巧,而且能够学习和了解整个外贸业务活动,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环节; (2) 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所涉及的词汇、术语和常用语; (3) 掌握基本的谈判方式和谈判技巧; (4) 掌握并遵循基本的国际商务礼仪; (5) 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 能够比较自如地用英语进行商务接洽和业务谈判。

2.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以外贸业务活动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谈判的流程、环节和涉及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学习活动和训练项目。通过语言和外贸技能的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并举;通过模拟仿真训练与真实外贸项目的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再现真实商务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功能。

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虚拟公司成立、外贸部门架构及职责、建立业务关系、询价与报价、数量与价格谈判、交货与运输谈判、付款、保险和仲裁谈判、合同起草、修订和签署、宴请与庆祝等10项内容,形成能够呈现真实进出口业务谈判流程和内容、体现外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设计。此外,通过课程中和课程后的外贸项目实践和外贸技能大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拓展。

3.教学和实践环节设计

根据“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与外贸实践”一体化的特点,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包括: (1) 业务洽谈文本 (text) 的学习与演练:外贸英语词汇、常用句型、贸易及谈判术语及英语表达; (2) 商务背景知识及外贸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出口业务基本流程和主要环节、营销知识及谈判技巧、国际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等; (3) 外贸技能专项训练及演练:外贸实训软件模拟训练、进出口业务谈判情景模拟演练; (4) 综合实践:校企合作外贸项目实际操练; (5) 外贸技能大赛: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为基础,综合运用其它语言和商务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以真实或虚拟的公司和产品为对象,呈现整个进出口业务谈判的过程和环节。这是对学生从知识到技能、从语言表达到谈判技巧、商务礼仪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和评价。

实践环节的设计遵循从模拟到真实的顺序设置,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主要环节包括: (1) 认知实习。通过参观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各类展会和交易会,认知公司架构,了解外贸发展趋势和外贸公司对外贸人员的素质要求; (2) 模拟仿真训练。在以实训室为课堂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训练、商务英语和外贸实训教学软件,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强化训练; (3) 真实外贸项目。借助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合作企业的外贸实践。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通过网络开展外贸业务,发布企业及产品信息、接收和回复网上商务信函、进行真实的营销、真实的贸易接洽等; (4) 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学生利用假期和第六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和外贸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岗位实践来内化学习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综合素质,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根据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的交际性、交互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和要求,课程教学要真实呈现外贸项目实践等符合语言和技能培养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课程的训练与实践环节大多以小组为单位,按买方和卖方演练英语谈判过程。因此,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模拟演练,还是拟写和修改英文谈判文稿、课后复习巩固,小组成员必须充分协调和沟通,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促进同伴教育,增强团队精神。 (2) 案例分析法。在商务知识和外贸技能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引导教学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外贸知识的理解。 (3) 互动式教学法。课程教学与训练是在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小组之间、小组内买家和卖家之间以及买家和卖家内部成员之间互动不断变换中进行。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个教学之中,从不同角度体验和强化进出口业务谈判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4) 模拟仿真训练和真实外贸项目实践。模拟仿真重在专项技能和谈判各环节的操练,真实外贸项目重在营销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 网络自主学习。借助互联网和以网络课程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实训软件等,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和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建设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ESP)”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语言与专业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实践教学的强化,避免了语言与商务的割裂和纯语言训练的单一模式,体现了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工具性功能,实现语言与外贸业务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商务英语专业“商英结合、商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建设为实例, 探讨专业英语 (ESP) 与外贸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专业英语,外贸实践

参考文献

[1]吁娟.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开放性[J].教师, 2008, (24) .

[2]周洵瑛, 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 2010, (4) .

高职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论文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3]马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4-79.

[4]陈学春.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2):279-281.

[5]杨香花,谭艳薇.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在线旅游行业认知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1-3.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6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的开设,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应运而生的。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商用语言,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专业类英语毕业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了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要求,要求在教授基础英语的同时,要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教授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英语语言的训练上。金融英语专业是英语语言学类和金融类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新兴专业。金融英语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也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专业词汇、句式和文体风格,而且具有金融行业的内在知识体系,具有融思想性、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特征。

一、宽口径、复合型模式

就金融英语专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而言,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十分独特,既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也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金融英语专业跨多门课程,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根据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金融英语专业的定位是“外语+专业”,其课程体系应当是涵盖金融英语、财会英语、金融、银行、证券、会计、计算机等“外语+专业+技能”的宽口径、复合型模式。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国际金融、银行、证券和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成为思想素质好,德、智、体全面发展,英语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流畅,初步具备用英文进行业务谈判、处理金融业务以及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和数据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高金融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三方面要求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对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以现代人才观和课程观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多门课程知识的融合性,强化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课程体系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几个层次,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握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专业特色的形成,实现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五大内涵

1.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就是围绕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发展以及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提供有利于高职学生有效学习的广阔空间。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准确定位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开发、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自然衔接和过渡、理论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课程内容要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要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强调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2.课程体系构建的复合性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复合性,对于真正实现金融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意义重大。在跨专业的基础之上,系统完整、科学优化、有效平衡地设置复合性的金融英语专业课程尤为重要。在构建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突出专业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高职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金融英语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使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借鉴“整合能力观”的课程理念,采用大专业、多方向、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综合化系列课程与专门化模块课程。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改变纯语言教学模式,增加金融、财会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技能操作课程”四大板块构建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增强高职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金融实务操作的能力。

3.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性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技能,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金融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应以职业标准中包括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构建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结果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使高职学生具备与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为保证实践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应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保持良性运行。此外,高职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由“双师型”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和环节,并对实践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全程指导。

4.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性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意志品德、科技文化、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责任等提出明确要求,教学模式应从单纯“教学”向全面“教育”转变,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加强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的模式发展,安排出课程模块和培训时间,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要突破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对教材的束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加强教材的适用性研究与建设,选编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学习者需求的金融英语专业教材,为高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训练。

5.课程体系构建的优化性

课程体系的优化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效应,高职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各自的横向逻辑关系和纵向逻辑关系,更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一个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里,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在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在多样性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调控,使课程体系富有弹性,使金融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融合,使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激励与评价机制。评价指标除了注重课程的学术要求外,还应关注其社会实践性要求,遵循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等原则。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7

在实用英语教学方面,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指出:“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多年来, 高职实用英语教学一直以此作为教学引领。但是,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职教育在大好的形势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不断出现的教学新情况对该文件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 改革迫在眉睫。

学院自2003年创办高职以来,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班级数量年年攀升, 班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英语教学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矛盾:

1. 规划教材与教学学时。

目前各大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 一套四册的模式不变, 要完成教学至少需四、五个学期;而教育部对各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则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一比一。学院是工科学校, 实践教学的比例占得更多, 因此, 英语教学的总学时不仅偏少, 而且离《基本要求》的180-220学时也有一定距离。

2. 学生实际与培养目标。

随着扩招的连年开展, 高职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不仅参差不齐, 多数人成绩偏低, 而且成分复杂:高考生居多, 其次还有五年制高职生和对口升学的职高生等。这后两种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如高考生以外, 在自学能力和行为规范方面与高考生也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对这样的群体和高考生一样对待, 按照《基本要求》, 采取同一种目标同一种进度同一种方法去进行教学, 一定会适得其反, 事倍功半。显然以前制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与现在学生的实际脱节。

3. 师资结构与教学任务。

综观高职英语师资结构, 失衡现象普遍存在:职称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初级职称多, 青年教师多的“二多”现象, 给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此同时, 师生比高居不下的现象带来的繁重教学任务, 又促使教师们对于教学忙于应付而无暇去钻研探讨。这种只追求教学进度不关心教学效果的教学, 制约着教改的深入开展。

4. 传统观念与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 外语教学片面地强调知识传授, 热心于应试教育, 在能力培养方面始终是以读写为中心。教师们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居多。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活学生的元认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同时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作为教学目标, 并为之作出努力。

针对上述出现的种种教学问题, 学院教研室在系部的直接参与和领导下, 组成了专项研究组, 在申报了院级教研课题的同时, 于2009年初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课改实践。

(二) 明确指导思想, 修订教学大纲, 构建基本框架

任何改革的实施都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 它关乎改革的成败, 不容小觑。首先应经常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高职教育的文件和文章, 透彻理解《基本要求》的原则, 把“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和“学一点, 用一点”的观念反复强调, 力求深入人心, 使改革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同时结合学院实际, 开展教学目标、方法、内容以及模式的讨论, 制订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把三学期教学制改成了两个学期, 削减了教学学时, 规定了两册十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按照“分类指导, 分级教学”的原则重新修订了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时刻把突出语言应用能力放在第一位, 进而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阶段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设想和框架, 为以后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指明了方向。

(三)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优化实用英语教学模式

教育观念转变以后, 如何将思想落实到实处是关键。目前语言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把课内的事情办好是第一步。为了促使教学重视听说, 改变“满堂灌”的现象, 在期末考核试卷中设立了直接与教材挂钩的听力与会话试题。这样一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在听说训练方面要多花时间和精力, 对以往教材中一带而过的听说章节认真备课, 想方设法在课堂上调动每位学生, 指导培养他们的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

现代化教育技术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特点, 对于它的有效利用是教改实质的体现。针对相对较枯燥的语法和写作课, 则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学课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 改善教学手段, 活跃教学气氛。此外, 将教学内容上网, 在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放听说材料, 组织学生在课外去语言实验室进行口语人机对话训练等。目前我院初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补充为辅, 利用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 听说领先, 应用为主的实用英语教学模式。

(四) 开展分层、分级教学, 坚持教考分离

教学对象是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院的办学宗旨。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只有围绕学生展开: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 为学生服务才能卓有成效, 彰显其价值。为此, 教研室建立了《实用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演讲课制度, 规定新生入学第一堂英语课为教师演讲课, 介绍英语教育改革的形势, 课程的目的、特点和教材体系, 提出英语学习的要求, 使新生重视实用英语的学习。同时针对不同成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现状, 开展分层、分级教学:首先将语言学习分成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制定出高职学习三个语言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然后确立分级的标准和依据, 对现有班级进行层次调整, 尝试分级流动式教学, 力求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经过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学过程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为了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在考核方式上摈弃了任课教师或系部出题制, 坚持教考分离。一方面组织教师仔细研究教材, 掌握其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按照分层教学目标完成好试题库的出卷任务, 为院考务中心组题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加强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辅导工作, 并且赋予其B级考试成绩占总评70%的权重, 以促进教学向实际应用方面良性发展。

(五)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建立教学成果评定制度

课改方案明确提出:“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英语师资资源配置极其重要。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职称、年龄、学历等要素, 要把好关。同时, 还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在职进修、脱产攻读学位、参加轮训和培训, 使他们安心英语教学, 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应带领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 以点带面, 提高科研水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教研室完善了随堂听课制度和观摩教学制度,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不致流于形式。此外, 还开展校际听课活动, 邀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性演讲,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积极参与科研等。在双方的努力和帮助下, 目前已有多位青年英语教师在院组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奖。

为保证教学质量, 使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教学激励制度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调研和讨论, 系部出台了教学成果评定方法, 见下表: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系部还给出了一些细节说明, 并将总评成绩与教师奖金分配挂钩, 这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从而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

在短短一年多的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读书;而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教考分离而受到影响, 期末考核及格率在不断攀升, 尤其是B级考试的一次通过率, 由历年40%左右一下猛增至80%, 开创学院历史新高, 因此面对课改坚定了信心。

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实践得知:在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应用性、技能性等特点, 造就一批“教学+科研”型的高水平英语师资队伍的同时, 还必须优化教学管理,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以发展的眼光预见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使教学跟上新时代。只有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高职实用英语教学才能走出困境, 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8

关键词:改革,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路径思考

高职英语课程的开设, 遵循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是高职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 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整体课程体系的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旨在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高职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 是一种语言的表达, 以说为主, 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最终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1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历程

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有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在最初阶段,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基本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 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纲领, 也没有专门为高职学生设置教科书, 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 导致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混乱局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由以前的生搬硬套发展成为今天的“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而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记”和“写”为主要学习目的, 现在则以“听”和“说”为主, 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在运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和业务交流的时候, 能够使高职学生广泛展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应变能力, 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2 改革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符合语言教学规律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的对象, 例如涉外岗位的学生, 就要在教学中多运用口语实训的方法, 培养涉外岗位的学生运用英语对外交流时的应变能力和使用技巧的能力。总之,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 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在特定的专业和职业中更好地运用英语的能力。高职英语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主要目的, 通过语言学习和岗位语言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人才做好坚实的基础。

(2)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必须以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为准绳, 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概念。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总称, 因此, 在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上, 要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特点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素质。

3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几个要素

改革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必须要在以办学为指导思想的方针政策下进行, 通过编辑教育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教育教学实训条件和设定。

(1)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办学指导方针是:以优质的服务为办学宗旨, 以学生的最终就业为指导方向。专业性的设定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以终身学习为教育教学的理念,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在实际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高职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高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水平,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教育教学大纲的编写方面, 要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和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编写。制定出具有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在社会中的运用, 主要表现在涉外岗位和非涉外岗位两个方面。其中涉外岗位包括国际金融贸易、商务英语、涉外文秘、涉外导游、酒店管理等, 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严格要求;非涉外岗位包括除涉外岗位的所有英语应用岗位, 需要高职学生对英语有较好的掌握。通过分类教学, 就可以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 体现出行业与岗位的不同特点, 培养社会各阶层的有用人才。

(3) 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实训条件上, 要运用语言学习的规律, 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进行教学, 设定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进行口语和听力的训练。例如:英语学习网站、英语广播电台、语言实训室等。利用高职院校的有利资源, 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英语实训,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在校外时, 利用社会中的各种实训设备, 通过老师和企业的指导, 进行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英语实践教学。

(4) 由于高职英语学生岗位的不同, 所以要求老师要适应不同类型及专业的学生。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老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英语教学水平, 还要具备在各个专业、企业、行业中的实际工作经验。高职英语老师只有有了实际工作经验, 才能更好地为高职英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际岗位中运用英语知识。

4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1) 实施分类教学

因为英语专业的岗位分为涉外专业和非涉外专业两种, 所以高职院校要依据不同的类别, 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教学大纲、目标、计划、内容等。对涉外专业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还要有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在具体事件中的运用、应变能力。所以对涉外专业的学生要求相对要严格很多, 可以鼓励涉外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相较于涉外专业来说, 非涉外专业的英语教学更容易些。

(2) 实施分阶段、分层次教学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是针对学生自身特点, 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分层教学方案, 合理分配老师和教学资源,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英语语言实训能力培养。依据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后,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再次进行层次划分, 这样做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就业问题。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项目化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由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讲, 发展到现在的学生为主体, 由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和写, 转变为现在的以说为主。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 要让学生通过使用英语, 更好地了解英语, 更快地把英语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利用项目化教学, 是实践教学的一种, 老师和学生在完成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 通过运用英语语言, 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考核, 应加重英语口语部分的比重。学习英语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 更加顺利, 更加出类拔萃, 所以英语口语显得尤为重要。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技能和走进社会的职场技能, 又要运用适合改革形势的考核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5 结束语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改革。在这项改革中, 即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思想, 又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英语老师不但要有专业的知识水平, 还要有在企业、行业、岗位等中的工作经验, 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 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使学生在走进职场或岗位的时候, 能够把所学的英语知识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出来,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 闯出一条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S].2000.

[2]安小灿, 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010 (4) .

[3]侯园.探讨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有效过渡[J].职业与教育2011 (6) .

[4]李鸣旦.职场英语课程理念及实践[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1 (7) .

[5]彭茜茜.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12 (1) .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9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英语课程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对本专业所设课程理解能力的态度、用人单位对旅游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学生对就业的职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 认为目前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1 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并不是在旅游英语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而是在具体的旅游活动方面从事各种服务工作。所以, 对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但是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仅仅只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缩减版”, 在课程设置上, 大多还是传统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三段式的课程结构, 过于注重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性、学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因此, 或缺了应用型和急需型的人才培养, 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教学特点, 使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旅游市场里不能适应职场的迫切需求[1]。

1.2 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和整合化程度不够

目前基本上还是旅游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简单组合, 构成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设置只不过是简单的机械的交叉结合, 而没有将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使其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实践性的课程与理论性的课程以及旅游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有机结合和衔接, 在职业态度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培养两个方面相结合的综合程度不够, 现实职业岗位没有结合到旅游技能的训练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难以在职场中得心应手。所以, 必须优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旅游知识和英语技能间的平衡, 从而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之中, 体现在对各门知识的整合之中。

1.3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现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相对薄弱, 大部分仅仅流于表面现象, 形式化相当明显。具体的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课堂实践教学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不能有效地得到开展, 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实训因为缺乏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实验实训基地, 而常常只是走个过场, 因此, 没有体现出实践的意义。

2) 实践课程的课时所占整个课程比例较小, 不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实践课程缺乏相关的实用教材实施有效指导, 没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3) 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单调, 甚至有些如同摆设, 而考核的结果常常只是起到参考作用, 而不会起到有效的督促和监督作用。

2 合理的课程设置

建立完善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 首先着手于课程设置。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与就业需求相结合, 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向相结合, 与行业标准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并且还要充分地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表现出来。这需要始终贯彻将“语言和技能互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改变以前课程设置和本科院校雷同的弊端, 摒弃重复的课程设置[2]。可以把高职教育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语言基础课程设置都包含在内, 可以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任选课和限选课这些模式。

2.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改革评价方式和标准, 要蕴含弹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制度, 建立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就现在的课程评价方面而言, 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考核和评估学生的方法, 只是英语卷面考试, 而且考试标准接近本科院校的基础语言性考核评判标准, 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这种教学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对学生的评判过于片面。要想对学生所掌握技能与知识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 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现在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不仅仅只是检验期末考试的成绩, 也要重视平时表现;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更需要重视对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的操作水平, 从而使实践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2.2 加强配套资源的建设

在建设具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特色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来挑选适合的教材, 根据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同时积极开发和编写难度适中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教材, 把具有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教材与当前使用教材相结合, 把通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 使其优势互补, 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开发出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考试系统、教学素材库、音像媒体、网络课件、试题库等的立体化教材[3]。

2.3 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未来岗位发展, 还要确保当前学生的就业。就业导向要始终坚持“多方向、宽基础”原则的课程体系, 还要考虑学生以后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 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构建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要坚持能力优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结合“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参加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对现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探讨和研究, 结合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外语课程以及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 构建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又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为培养出具有该专业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有利保障。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出入境旅游更是发展迅猛。为满足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先后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这样,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就越发显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惠芳, 郑文, 瞿华.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 (11) .

[2]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4) .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10

(一)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注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共识, 随着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高职《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服务专业乃改革所向。

(二) 公共英语服务专业的功能。

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而忽略服务专业的职业性, 但也有部分院校直接用行业英语甚至是专业英语替代《大学英语》。笔者认为, 这两种课程定位要么顾此失彼, 要么矫枉过正, 在保证该课程的基础课、人文性的同时, 兼顾为专业服务的职业性的宏观定位才是科学的。它要求英语老师面对高职学生所在的具体专业, 主动学习与研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后职业取向, 在此基础上, 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搜集整理历届毕业生岗位适应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反馈信息, 调整授课计划与教学资料的筛选, 虚心接受行业专家的指导与引领, 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等。如此, 才能有效实现公共英语服务专业的功能。

二、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 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 是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 也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根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公共英语教研室成立五个教学小组, 信息方向小组 (面向软服、物联专业) 、机电方向小组、电子方向小组、管理方向小组、文秘方向小组, 公共英语教研室教师分别加入其中一组, 根据各行业特点展开行业化教学。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模式即指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联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 是构建培养方案的重要问题。笔者主张《大学英语》课程在进行教改的过程中, 应明确以“能力本位”来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理念, 按照“三个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采用“外语+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结构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在这个课程结构模式中, 人才培养的规格即“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一目了然, 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虽然根据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设置了两个不同的课程结构模式, 但各个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对三个模块的分量进行调整, 避免一刀切。每个课程模块大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听、说、读、写、译等, 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三是突出应用性。在外语模块里, 从外语基础课里专门列出“外语听说课”, 加强外语听说训练, 以突出外语教学“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传统特色。在专业知识模块里设置专业方向, 并与相关考证挂钩, 以利于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 获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 与行业、专业的对接。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 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 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引入职业英语、行业英语的学习与实践, 以实现基础英语、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自然衔接, 增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果。同时, 要结合各行业、专业特点, 在完成大学英语 (1) (2) 课程后, 公共英语教学在第三或者第五学期采取选修课的方式, 实现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高职英语课程既要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更要关注不同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的需求, 这就需要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可选择性。模块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专业要求、就业趋向选择不同类别的课程, 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公共英语教研室针对六个二级学院 44个专业, 设计了264个模块, 供学生选择学习。

(三) 多元化教材与各专业的对接。

教材改革是实现公共英语服务专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将直接影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材极度紧缺的现象在近几年有所好转, 出现了一批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于一身, 尽可能注重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性相结合的较高质量的教材。

1.精选教材。

教材内容是语言文字和知识的呈现.也是情感、文化和理念的载体。精品教材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 也注重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 唤起学习者的共鸣, 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结构编排应当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基础, 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设计教材内容中的词汇、语法、阅读技巧、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及主题难度和深度, 还要体现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引导性。

2.优化教材。

精选后的教材发放给学生, 但教师应该将平行参考教材、网络资料平台、校本教材等立体运用, 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 对现用教材进行删减、增补、替换、合并、重组等。具备对身边环境、偶发事件、人际组织等生成教学资源的能力。

3.开发校本教材。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专业是目前高职大学英语改革的主向, 结合不同的专业, 制定贴合不同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开发不同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校本教材, 例如《计算机英语》、《机电英语》、《电子英语》、《文秘英语》、《管理英语》等, 但与ESP不同的是, 该教材兼顾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以基础英语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为主线, 补充与渗透学生所学专业的英语术语、未来岗位要求的英语表达句式等, 为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课程与证书对接 (四六级、AB级、PETS) 。

随着国际间经济、商业、文化等的交流日益增多, 国内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及对其各项英语技能的资格鉴定, 推出了各种证书的考核。长三角地区流行的英语等级证书主要有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SIA) 、剑桥商务英语证书 (BEC)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 (CET)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AB级) 等。

鉴于各类英语证书均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大学英语》课程应以专业调研为基石, 在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的考级考证需求的基础上, 将相关证书的考前辅导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以合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考级考证需求。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证书不等于能力的客观事实, 在进行考级考证辅导的同时, 也要大力探索培养和提高相关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考核学生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是一张笔试卷。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改革侧重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发展, 根据不同时期对学生的不同要求, 全面多样考核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学生在校考核采用笔试+听力测试+口试的方式, 考察学生英语知识, 职业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的完成情况, 工作流程或英语服务流程的得体运用能力;考察学生职业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情况。学生在岗位实训考核: 以口试为主, 主要根据实际工作需求, 考察学生在岗实际操作能力。考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 对学生职业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的评价, 教师在学期总评时, 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

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测查是必要的, 但是同时更要考查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增加口语测试, 听力考查, 应用文写作, 专业语言材料翻译的比例, 而且也要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把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计入总成绩, 引导教与学向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方向发展。

(一) 面向各个专业的基本英语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英语能力包括“接受能力”、“产出能力”和“互动能力”。“接受能力”即听与读的能力。能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及其使用的表达技巧;能参与日常话题的讨论;能够听取普通语速的讲解、朗读与说明;能阅读非专业性的某种程度的事实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书, 能看懂与自身专业技术有关的英语材料的技术信息。“产出能力”即说与写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发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处理诸如寒喧、迎送、购物、问路之类的日常情境;能够就工作中例行的活动、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经历之类的话题进行会话;具有就日常工作的领域和熟知题材进行简单会话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互动能力”即书面与口语的直接交流。具有能适应各种情境、目的的适当的写作能力及与他人进行沟通、协商、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

(二) 面向职业岗位 (群) 的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专业英语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能力基础上, 为适应自己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的知识技能涵盖相关专业知识的多个不同侧面, 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各个职业岗位群。

四、结语

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对接, 进行高职高专的“基础+行业”教学。在教学目标上,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高职高专不同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可以综合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实际效果上, 则谋求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实际效果。教师根据不同职业要求, 按照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 改革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的知识接受有一个很好的对接过程,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朝晖.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职业目标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3].刘洪, 杨东铭.能力本为与工学结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教育与职业, 2008

[5].马树超.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6].温希东, 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42-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should be up to dat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course structure of a vocational English major and makes a positive probe into how to construct a cours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Voc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nd its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Business English, course system

课程建构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作出重构或调整。如何从“多而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止至2005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从1998年432所递增到2005年的1078所,其中有近500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或英语与贸易方向或与某一行业相结合的双专科。近两年来,我们对江苏六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作了调查,其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课程目标不清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上手快的中高级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应围绕其教育目标创造性地确定课程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目标是以语言能力为主还是以贸易知识为主?如果两个目标兼顾,应是怎样的比重?在贸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重点是一般贸易知识还是行业的贸易知识?调查显示,这些问题在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模糊不清,50%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语言与专业方向的关系。如在被调查的一所学校中,商务英语专业第一学年每周英语总课时只有6节,英语课程的总课时数仅占专业总课时的20%,与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总课时数相差无几。其课程目标模糊了商务英语专业和经济贸易专业的界限,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失去了与其它专业相比的语言能力优势。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目标除了对学生和社会岗位需求的研究外,还要对语言规律进行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已经阐明:语言学习是要大量积累和训练的,没有一定量的输入,要培养、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简直是天方夜谭,更无法保障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技能和国际贸易能力,其中语言运用能力是专业的关键能力。

2)学科型痕迹明显。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过分强调英语学科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性;课程内容只是简单复制或压缩本科段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在被调查的6所高职院校中,三分之二的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院校相差无几,只是课时减少,如开设课程包括《英美概况》、《英美文学选读》等,基本采用分科教学模式。泰勒(1994)曾指出学科中心课程目标往往容易过于专业化,学科专家常常把学生看作是将来要在该领域从事高深研究的人。如果高职院校背离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行业为专业背景来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其实践课程必然偏少。

3)课程内容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针对性强,其培养目标面向某个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某一行业的岗位要求。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内容以英语应用能力和一般商贸知识为主,缺乏对贸易商品的了解。我们对常州周边地区高职院校的160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有85%认为在学校学习的外贸知识过于理论化,操作性不强,且对贸易商品不够了解,无法很好地适应外贸工作;70%的毕业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定位没有指向性。不同行业(如纺织业与机械业)有不同的商品规格、性能、工艺,只注重传授商贸知识,忽略英语在不同商品贸易中的应用,将使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失去“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的竞争优势。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离。课程实施是课程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课程中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在实施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时应把实践课程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调查显示:许多学校清楚地知道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时没有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矛盾;即使教学计划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完全隔离,实施时也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高职语言类专业有别于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依据和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作了明确的说明。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尤其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初步确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模式,即“以英语运用能力为核心,以纺织服装行业为背景,以国际贸易能力为支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了解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与技能,能胜任纺织品贸易的随行翻译、涉外文秘、商务接待等岗位的高等复合型英语人才。我们在课程开发时紧紧围绕这一建设目标开展,坚持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针对性原则。依据专业教育目标,我们认真分析现代纺织行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素,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和学院的发展定位,剖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聘请纺织服装贸易专业人士及课程设计专家共同研究和开发专业课程,明确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加上以纺织行业为背景的国际贸易能力。要求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展开,使本专业学生毕业时无需培训直接能从事与纺织品贸易相关的工作岗位。

发展性原则。基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思想,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加入了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了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激发和扩散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独立创造、合作共事的能力,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创新思维、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课程上体现了多样性、灵活性、可选择性,使学生在校不仅学习到谋生的本领,而且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实践性原则。《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课程开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这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在课程开发时,我们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将相关的工作岗位分解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依据不同的任务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手段,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打破传统的实践是理论延伸的概念框架,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非记忆知识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乐趣。

3.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体现办学特色。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根据“针对岗位定课程”的方针和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发展性原则,实行滚动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采用了美国学者本尼斯(W. Bennis)的有计划课程变革方案,将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文化素养、国际贸易、纺织知识、实践应用和素质拓展五大模块,并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五大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互为融合。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见下页表格)

本课程体系有以下几大特点:

1)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本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不同于其它高职专业,到企业实习受到工作岗位和空间的限制,且实践教学贯穿于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具有“持续性”、“零散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我们遵循语言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淡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拓展了教室单一的理论教学功能。同时我们强调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制订了实训课程标准,包括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如外贸单证这一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各种单证的能力,操作性很强,需要大量的实习。但由于客观原因,与涉外企业难于协调,我们采用了模拟实训的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学练练,将课堂根据需要设计为贸易公司,进行大量的仿真训练。

2)整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你争我抢,课时不够,矛盾重重。新的课程体系,在认真研究岗位素质、分解岗位能力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模块和各模块中课程设置。如我们将《英语写作》与《外贸函电》整合为《实用商务写作》,要求利用商务来往函电为依托,讲解写作技巧;将通用英语口语与商务知识整合,编写了以纺织服装行业商务活动为背景的《商务英语口语》,将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置于真实的商务情景中。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又突出了能力培养,将商务活动搬进了课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开发并重

隐性课程不仅从宏观上注意到学习者身心特征之外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如学校组织特征、学习文化、师生关系等),而且还从微观上注意到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和技能以及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现代课程观认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们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建构主义强调环境学习,强调在环境中实现目标。我们在制订和实施“正式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发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构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设施,营造一个能导致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开发并利用学校潜在的 “隐性课程”。如我们有计划地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讲座、外语节等社团活动,创办英文广播、英语社团、英语角,英文网页、英文报,努力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开辟多层次、全方位接触英语的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感受到英语无处不在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技能水平,拓展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也要满足新一代的多元需要和个性发展。课程模块中素质拓展模块旨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铺垫。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或职业方向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个人素质拓展课程包。学院素质拓展课程共有106门和商务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22门,包括就业英语、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步入商界等课程。广泛的素质拓展课程使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之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

4.课程的评价模式和评价

新的课程体系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有新的变化。传统的评价手段或标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客观地评价。为此,我们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做了以下工作。

1)研制课标,采用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的评价原理认为,确定目标是目标评价最为关键的一步,一切评价都是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的。在课程评价过程中,首先,我们认真分析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担当的角色和作用,对所有的课程编写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拓展了原来教学大纲的内涵,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1)前言部分:课程特点、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的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与教学方法;3)内容标准:课程主题、具体内容、知识点、技能点及预期学习效果;4)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5)教学载体:教材使用和建设、参考书目、教学场所等。课程标准由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规划和建设以及课程的管理。与此同时,我们明确课程负责人的岗位职责,旨在层层落实,把握每一个人才培养环节,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2)注重过程评价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传统课程体系的评价面向过去,关注学习的结果。新的课程体系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新课程评价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运用动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淡化考试结果,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如《综合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到学院自主学习中心,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每周进行自主学习不少于8小时;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提高语言能力,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期间,中心管理员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自主学习过程、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纳入课程考核。老师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意志力、查阅资料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因此学生的《综合英语》学业成绩是学生学习的总体评价,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客观评价。

3)注重评价方法多样性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考核方法、考核重点。我们鼓励教师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避免以往单一的笔试形式,以全面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涉外礼仪》课程,我们采用卷面考试和现场考试相结合;《商务英语口语》,教师将纺织企业的商务活动分为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情景对话,将课堂变为商务活动现场,在测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测试学生查阅信息、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和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评价内容从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5.结束语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2003年启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以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商务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如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艰难,在校企合作中“单相思”的情况屡屡发生,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训水平等。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郝德永. 课程研制方法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2005.

金双秋. 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思考[J]. 职教论坛,2004(1).

马庆发. 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泰勒[美].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王明伦.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俞瑞钊. 走自己的路[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篇12

(一) 行业英语教学特点。

行业英语教学是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之上, 包括所学行业相关术语专业方面知识, 以及行业岗位能力方面的培养, 它以所从事行业专业课知识为基础,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行业常用英语来阅读行业英语类书面材料, 培养学生在一定行业内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最终达到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需求。教学模式又称为教学结构, 是构成教师活动及教学实践的规范及计划。

美国学者乔伊斯认为,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它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为指导, 教学结构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凸现整体及各要素在教学活动当中显现的关系和功用, 教学活动程序是在一定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五个因索, 教学模式就是由这五个方面有规律的互动所构成的。

(二) 当前高职行业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单一的评价方式。

当前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大多侧重于知识领域方面, 重视书本上知识的学习, 忽视对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等的学习与评价,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层次永远停留在浅层水平。

2. 评价主体的错位。

现存的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以学校的教师为评价主体, 教师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期末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 影响评价和学习的效果。

3. 评价方法不科学。

目前的行业英语教学中, 课程评价以理论知识为评价标准, 主要采用考试量化的人工评价方式, 每学期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异主要依靠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 这种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成绩的课程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 对新时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明确说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确定了人才培养“高层次, 职业性和应用型”的培养特征, 以及“培养适应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因为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现存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 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职业性、技术性的学科特点, 高职教育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逐步需求。因此, 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符合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偏重于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设计, 从而使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仍然围绕着语言基础知识为中心, 未形成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过程中, 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建设特色课程评价体系不但要依靠课堂知识的学习, 还应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 导致教学目标设置与岗位需求能力需求相脱离, 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的方向和要求,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三、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建立明确的指导原则来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导向性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应具有导向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它的职业性特征应是课程评价体系突出强调的内容,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和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 课程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使课程评价体现出社会办学特色, 并依据行业发展变化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体现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目标, 使评价体系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二) 层次性原则。

学生卷面学习成绩评价和专业课程评价这两个层面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当中被作为评价体系的重点, 这种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不能具体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层次性不明确, 整体评价缺乏, 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不能有效整合评价资源。因此, 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应具有实质性的评价指标和具体化的考核方式, 达到课程评价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辅助, 体现这一过程的动态发展和学生的阶段性进步。

(三) 多元化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方面,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以一元化的认知标准来进行评价, 而是将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应包括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并将其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在整个评价过程当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计划、实践教学环节、评估计划等的制定过程。多样性体现在评价需求上, 在课程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 不但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评价要求, 还应充分体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价需要, 能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岗位中实际存在的一般问题, 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所需的行动能力为目标。

四、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特征

(一) 能力化的评价目标。

行业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 其课程评价目标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围绕语言应用能力展开。既有以考核语言应用能力的操作考核, 又有语言基础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 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特点, 还应侧重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及评价。能力化的评价目标应将学业成绩和职业资格相结合, 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将学校学业成绩考试与实际就业考试相结合, 将英语各类等级考试与行业考试相结合, 体现出职业特点与职业能力的评价, 并实现各类评价内容的量化考核。

(二)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依据互动性原则, 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不单包括学生、教师, 还应包括、行业专家和社会部门, 细化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行业专家及社会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现代职教理念,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行业学科设置及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评价组成, 强调以评价对象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主体。

(三) 多样化的评价时间。

评价时间即解决何时对考核对象进行评价的问题。全程化的评价时间要覆盖到整个学习的全过程, 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 (譬如某个特定学期) , 也应该包含到评价当中来。全程化的评价使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 查找出自身与相关标准的差距与不足, 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全面提升英语学习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岗位需求能力。而且, 应该把学生的每个阶段的学习状况都纳入到评价范围当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随机安排和专门安排评价时间。

(四) 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即解决如何对考核对象进行评价的问题。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方法采用语言知识测定的试卷考核方法, 而行业英语评价体系应该摒弃这种一刀切的形式, 转而采用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与实作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 将传统化的总结性评价方法转化为创新式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和结果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多角度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真实考核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特长表演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各自英语特长, 同时把其表现纳入形成性评价范围;真实项目法通过使学生参与真实的岗位角色来培养其岗位需求能力, 以实现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五) 多功能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是解决谁来用的问题。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可以根据评价目标采用多种方法灵活组合, 并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参考课程评价结果来了解自己的缺点, 老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采取措施对学生的不足与差距进行改进和提高;二是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及时对课程目标, 课堂内容的设计上作出调整, 为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做好准备;三是行业、企业可以参考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录用岗位需求的合适人才。多功能的评价结果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 动与静结合, 教育结构考试与就业考试结合。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基础和保证, 基于能力本位的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解决当前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具体实施时, 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同时提出了挑战, 创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需要全体师生不断学习, 提升素质, 共同努力,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摘要: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乎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确保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行业英语教学特点、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特征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经验, 分析如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的多元化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能力本位

参考文献

[1]杨喜存.高校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2]王雁君.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9

[3]周芹, 曾祥麟, 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0, 35

[4]何振海.论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原则[J].教育与职业, 2005, 12

上一篇: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下一篇:复合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