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文化

2024-05-09

高职英语文化(通用12篇)

高职英语文化 篇1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局印发的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也就是说,在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可能直接和外国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打交道。那么,他们能否从打招呼、道谢等简单的日常生活进行到深层次的交际中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而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作为英语学习者,没有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就无英语交际能力可言。所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显得尤其重要。

二、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成功地进行文化导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只注重要求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语言内涵、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交际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淡薄;第二,英语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方法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忙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及应付各种考试而无暇顾及;第三,缺乏文化教学的有效手段。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的讲授、语法语言点的教学,再加上大量机械性的模仿练习,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针对这个问题,各校在根据《基本要求》制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时,可以把英语界定为一门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有意识地强调文化教学对培养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组织英语教师学习,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自然会注意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钻研文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教师就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与测试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文化的氛围。

(二)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和解释文化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教科书中出现的难理解的文化点,然后讲解给学生。比如,教材中出现的fireplace, pudding, sandwich都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一提到landlord,我们马上会产生“地主”这个贬义的概念,但是英美人却不会产生这种联想。再如课文“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描述了一群流落纽约街头的妇女形象和生活,她们性情古怪,好交际,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当被问及该课文有什么意义时,学生会认为没什么意义,或认为是反映了美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但再问他们为什么作者说这群妇女是“潦而不倒”,他们却无言以对。这就需要联系她们赖以生存的美国文化以及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由此来看,作者是怀着对这一群体抱着积极甚至欣赏的态度来写作,因为她们具有“享受自由,不受社会约束”这些性格特征,而独立和自由正是美国人性格的写照,是他们价值观念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疑惑和误解就全然消失了,对美国文化就有了更多了解,对原文的理解就更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学习一门语言和文化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画面、语言、音响和形象紧密结合的特点,把社会的真实场面带进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景和使用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电影电视、VCD和网上的精品内容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直接获取鲜活的语言和交际要素,开阔了视野,从而能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身临其境地体会外来文化的细微之处。

(四)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有关英美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杂志是了解当前英美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问题最直接的途径,通过阅读可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三、结语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该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还包含着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的获取。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目的语的文化渗透,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其今后顺利使用目的语和胜任跨文化交流工作打好基础。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加强文化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找到适合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4.

[2]孙宝玲.论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教学, 1998, (1) .

高职英语文化 篇2

周芷羽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316000)

摘要:“原生态”文化旅游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里旅游的新动向,面对这种新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很有必要渗透原生态文化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关键词:原生态;旅游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Original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ism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ou Zhiyu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ipcode: 316000)

Abstract: “ Original ecology ” cultural tourism is a new trend of traveling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ime.Facing such new demand for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permeate “ Original ecology ” culture to tourism English teaching and adjust the teaching goal in tim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not to be washed out by the market.Key words: original ecology;tourism English

“原生态”文化旅游已是当前旅游业追捧的一大热点,也由此出现了旅游市场熟悉原生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作为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面对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这既是高职院校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实现自身又好又快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本文着重就原生态文化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原生态”文化及原生态文化旅游

1、“原生态”文化

所谓“原生态”就是指自然状态下的、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原生态”已成为地球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梦境里的“香格里拉”,成为天然美、原始美、自然美的代名词。“原生态”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与上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生物多样化、物种多样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物种濒危和消亡,已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生存等现象有着重要的关系。

20世纪初,北欧国家就出现了一种保护乡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等国家又兴起了生态博物馆运动,将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的静态保护理念推广到一个著名文化社区、古村落整体动静结合的保护中。生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末引入我国,我国贵州先后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汉族的生态博物馆。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了文化多样性宣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原生态文化”,获得了人类杰出的文化评价,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改过去无足轻重、不登大雅之堂的评骘,进入到人类文化的高端。

2、“原生态”文化旅游

随着“原生态”一词进入人们的视线,由此而出现的“原生态”文化旅游也日益升温。如我国丽江东巴谷生态民族村,东巴谷生态民族村集原生态民族文化和雪山峡谷于一体,建有以全宅搬迁形式的纳西、藏、傈僳、普米族及彝族他留人、纳西摩梭人六个民族院落和一条汇集能工巧匠的“匠人街”,以及展示自然生态文化的集科普性、趣味性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森林浴道。各民族院展演生产、生活习俗的,充分展示民族的原生文化。作为丽江新兴的文化旅游景区,东巴谷生态民族村以民族文化产业切入旅游业,赢得了中外广大游客的信赖和好评。开业两年多来已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600万元的良好局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这种以“原生态”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已是我国各地旅游发展趋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各地吸引国外游客的一个亮点。可以这样说,原生态文化旅游的地位正在逐年提高,并作为当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各地作为“原生态”文化旅游的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储备远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既懂“原生态”文化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才奇缺,特别是面向国外游客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其缺乏,人才断层问题十分突出。

二、原生态文化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面对“原生态”文化旅游对特殊旅游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如何紧扣市场培养人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怎样贴近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改革步伐严重滞后于市场要求,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无法顺利进入社会,真正为企业所欢迎。据有关材料统计,在2003年全国108余万人的高职毕业生中就业率仅为61%,低于本科生的84%,更低于中职生的90%。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困境,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水平达不到市场要求,高职学生正经受着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由此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却十分畅通,这里有几条重要的信息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一是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不赶时髦,专业设置跟着“未来的市场”转。二是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企业需要怎样的高职人才,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人才需要正随着旅游市场的新动态,发生着新的变化。“通用”性的旅游人才已经供大于求,而能够应对旅游市场新需求的人才却很“抢手”,如具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又熟悉地方文化资源、旅游专业知识更新快,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专业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很多是以培养“大路货”为主,特别是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动向,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如这几年旅游市场最具亮点的“原生态”文化旅游,相关的内容基本上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相应的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课基本都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列入教学之中,学生毕业后不知如何去应对这个“原生态”文化旅游。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为例,作为一所地处浙江省舟山海岛的高职院校,其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舟山各旅游企业,舟山旅游业的发展趋向及旅游人才市场的要求,应是学校旅游专业培养的一个主要着力点。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是舟山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41亿元,相当于GDP的22.58%。“原生态”的海洋文化旅游是舟山旅游保持发展强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专家认为舟山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有密切关联,没有“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就没有海洋旅游,只有依托“原生态”的海洋文化,才能开发出独特的海洋旅游产品。舟山只有保持“原生态”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才能长久不衰,越放光彩,也就是说,舟山今后旅游发展的方向在于“原生态”海洋文化旅游。这也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原生态”海洋旅游市场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而且目前“原生态”海洋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也已经呈现,“原生态”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那么,作为浙海职院旅游专业如何面向舟山独特的“原生态”海洋文化,如何服务好众多的国外游客,是旅游英语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旅游英语教学也只有把舟山独特的“原生态”海洋文化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才能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应对这个客观存在的旅游市场及特殊人群的要求。

三、原生态文化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关系

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渗透原生态文化符合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除开设通用英语外,都开设了旅游专业英语,在旅游专业英语中加入“原生态”文化内容,与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方向是一致的。如导游英语口语课程,不少高职院校都使用由关肇远主编《导游英语口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Lesson Twelve Tourists Events and Festivities(旅游节庆),教材以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北京奥运)、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上海世博)、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传统春节)、Bo’ao Forum for Asia(博鳌亚洲论坛)等为主要例子,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些旅游节庆当然是必须能够用熟练的英语口语来表达,但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趋向主要是以地方旅游企业为主,那么,在教学时就完全可以把当地“原生态”文化作为教学例子。以浙海职院旅游专业为例,舟山当地丰富的具有“原生态”海洋文化特色的一些民间文化、民俗活动,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舟山锣鼓”、滑稽诙谐的“跳蚤舞”,激扬慷慨的渔民号子,热情奔放的舟山渔歌,细腻精致的临城剪纸,神情生动的渔民画等,就是很好的学生口语训练材料。

2、高职院校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完全有条件进行教学改革,完全可以把“原生态”文化内容结合到日常教学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对“原生态”文化教学有疑虑,有畏难情绪,以为“原生态”文化没有现存的教材及资料,其实相关学科专业的图书资料等都可以综合利用,如图书资料中的动植物生态类、自然资源类、可持续发展类等相关图书资料,学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和图文信息中心,为旅游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教学手段。只要加强对这一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该专业教学资源的改革。

3、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原生态”文化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原生态”文化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高职学校生源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现有学习内容已经有点困难,那我们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原生态”文化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要考虑如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原生态”文化教学,在原来教学内容之上,必定会增加一定的教学内容,而教学时间相对没有多大变化,那怎样提高教学效果?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切实转变教师职能。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不应当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转向帮助者与服务者的职能。教师应当帮助好服务好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去争取并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同时,合理组织“原生态”文化教学课堂,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态平衡课堂,因为课堂中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这些生态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就能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紧跟市场需求,围绕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真正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米莎.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应用性特点[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4)[2]刘爱服.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J].邹德志社会科学家,2005,(1)[3]邹德志.浅析“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9)[4]关肇远.导游英语口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作者简介: 周芷羽(1965-),女,大学本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中心

高职英语文化 篇3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高技术人员的责任,还要承担培养新一代有文化、具有世界眼光、视野开阔及着眼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要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在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更有效地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新一代的大学生应当站在文化的前沿, 站在时代的前沿, 时刻保持其对文化的先觉性;“文化自信”是對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当代大学生应勇于并主动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而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高校教师的肩上。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英语教学上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提高其文化自觉与自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阐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第二,阐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第三,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含义

对于“文化自觉”的诠释纵说纷纭, 而大多都偏重于从学理的层面解释,把“文化自觉”限于“大学之道”, 而对其实践的层面有失重视, 这就容易导致忽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会文化自觉精神内涵的功能, 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所追求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止于至善”, 而要更加深入, 更加具体的“明明德”、“新民”。而“新民”则是“文化自觉”的目的所在。在此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整个文化建设的意义。个人的“文化自觉”, 从其自身来说是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的所觉所感,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则是对其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正如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所指: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 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

所以,对文化的自觉从某一层面来讲其目的就是塑造人格,是人格的一种自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是一国精神之所在。由上所述,“文化自觉”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 “文化自觉”是个人的一种自知之明,如费孝通所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其二,“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的特质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除此之外, 它也是以本民族为基点对多民族文化关系的一种理性的把握;其三,文化自觉的目的是要形成人格自觉,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所形成的民族灵魂正是一个民族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化自信”各家阐述基本相同。“文化自信”是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的高度认同, 不盲目屈从其他民族文化。本文强调的是“文化自信”,并不是鼓吹唯我独尊的“一元文化”,是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进行合理的对比和比较之后, 得出理性的结论,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 对本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最终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开始注意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外语教师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更加关注, 这无一不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全息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对于大多说学生而言,特别是对理论基础不强的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还只是停留在其工具性上。

语言学家所定义的文化是:文化包括行为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模式不论外现或内含,皆由后天学习而得,学习则通过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 可见:语言皆是所谓“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文化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学习的, 语言是文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语言的理解受限于对于文化的认识, 而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受语言的限制,即语言和文化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是互为结果的。语言是一把人类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是一种文化模型。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真谛是可能的;反过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不同是合理的, 而这一观点正是英语教师们得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文化, 更深入地通过语言的学习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气质和灵魂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在以上理论的支持下, 有意识地将所感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在做翻译时,遵循两个语言系统的不同,使学生更加注重英语的“形合为基”和中文的“形散而神聚”,即重“意合为上”。注重对学生地道的英文表达的积累而不是单纯的单词积累, 重点解说英文的习惯搭配和词句应用范围而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机械翻译。在语法讲解中不再以英语语法为主, 努力使学生找出英文和中文异同,而是使学生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两套系统, 不断提醒学生不要企图在中文的结构中找出英文的影子, 更不要拿英语的语法系统来解释中文。

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觉醒不够,自信不足。外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学会区分两种语言,发现两种文化的不同。只有认识到不同,才可以进一步谈对自己文化理性的觉醒和认同, 才有能力对他国文化进行鉴别和汲取。

【参考文献】

[1]钱冠连.语言:最后的家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冠连.语言全息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谈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篇4

一、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基础部分, 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构件, 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每种语言都是一定民族或群体传承文明的载体, 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必然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点点滴滴, 不仅体现在称谓、寒暄、介绍、告别、祝贺和禁忌语等日常用语中, 还体现在思维模式、理念观点与口头表达方式等方面。

2、增加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提高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职校园英语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把握并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 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实用能力。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试图从外围的环境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实践与交流的环境。如我们可以举行校园英文幽默故事会, 这样寓学于乐, 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有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高职院校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够高, 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最初出发点与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输入量, 通过“英语故事会”、“英语角”、“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与“英语晚会”等形式, 为课堂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弥补, 增加英语刺激的时间和空间, 大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二、加强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做法。

上面就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那如何加强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呢?笔者对此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校园英语文化的构建必须以学校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教学始终以特色教育为关键点在常抓不懈, 为进一步牢牢掌握专业技术特色, 就必须从教育的主导地位上加以强化, 确立以学校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管如何转变教育形式或改革教学模式都必须抓住这一根本, 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如果偏离了这一准则就很难构建出优质的校园英语文化。

2、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实用为纲, 够用为本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中最为突显的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的出发点决定的, 高职院校不仅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而且在课堂之外的校园英语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将英语有关的语法、句法和章法融入到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当中, 让学生多用、多体验、多表达, 为英语文化建设的实用性提供导向参考。

3、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强化基础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英语文化建设中既要借鉴其他各类院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的有益做法, 又不可盲目攀比寻求更多更全, 或者照葫芦画瓢地盲目照搬照抄, 失去自己的特色。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具体硬件和软件条件, 进行量力而为的建设, 例如根据自己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学生配置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校园英语广播站、校园英语网上论坛等等。

4、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必须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特别加强草根英语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学生全体, 不可只顾少数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 要扩大参与范围, 争取人人参与, 每一次校园英语活动都必须关注到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让学生“能参与、会参与、敢参与和善于参与”上下功夫, 通过氛围熏陶、情景引导、奖励刺激等形式积极鼓励学生们投入到各个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当中去, 比如, 让爱好唱歌的学生进行英文K歌活动, 让有表演天分的同学进行英语短剧表演等等。从而让大家都融入到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 从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学生, 为国家、社会和企业输送多种技术技能兼备的人才。英语作为基础性工具型学科, 对职业技能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而高职院校教学目的与中小学教学目的有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 高职院校教学必须采取“授人渔”的教学方式, 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主自学习的能力。本文就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浓厚校园英语文化, 以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 并提出了一些原则做法。

关键词:高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天放,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文化因素探究——对比中美大学生在外语自主学习上的差异[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4) :124-129.

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 篇5

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

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可分离,相辅相成.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结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论述了在高职英语课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义,原则及策略.

作 者:王雪然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001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文化因素   高职英语   跨文化交际  

西方文化因素导入与高职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导入;重要性;方法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交际。它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因为语言与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掌握语言。

一、西方文化因素导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基本要求”强调的是学生英语实用能力。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传授好知识,达到授课的最佳效果?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与该国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主要部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的差异,才能真正把英语学懂、学通,避免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传授英语语言本身的基础知识,还应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避免因受我国文化习惯的影响,造成学生形成中式英语。

二、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对大多数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外语教学中通过以下方法导入文化因素:

1.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实例,使学生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习惯,避免以东方的文化观念去理解西方文化,犯错误。

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很容易这样说:“I and Li Ming are in the same class.”笔者用 “A short Course in Human Relations”中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为什么应改写成“LiMing and I are in the same class.”

(1)—What are the six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I admit I made a mistake.

(2)— What are the five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You did a good job.

(3)— What are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What is your opinion?

(4)— 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If you please.

(5)— What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Thank you.

(6)—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d in English?

—We.

(7)— What is the least important word in English?

—I.

这是由英语中的“先人后己”原则决定的。在当今西方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大多数人不得不先人后己,否则就难以生存。但同时也应教会学生在你和别人受到指责或承担某些责任时就无须遵循上述准则了。如:“I and LiMing did this mistake.”了解这些学生就会格外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惯用表达。

2.写作中引入文化对比。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笔者在讲授名片书写时,就及时向学生讲解中西方在称呼使用上的不同。汉语中“姓+头衔”的称呼是很普遍的,这在英语中则表现为“头衔+姓”。但是如果被称呼的人具有双重身份,那么英汉语言称呼起来也是有区别。如:一位姓王的人既是教授又是主任,汉语中常称之为“王主任”,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Professor Wang”。这是因为汉语文化中常用职务来突出权势,从而抬高别人的社会地位,以达到尊敬的效果。而在西方文化中常用表示专业的词来称呼以体现对专业人员的尊敬。这样的知识讲解,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同类事物在中西文化环境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内涵及表示方法。

3.词汇讲解代入。

中英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文化因素决定词汇的社会涵义,制约着其使用的得体性。教师但凡遇到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B讲述的是作者对一位老妇人的歉意。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及时讲解课文中反复出现的 “old”这个词,在西方人的概念里,“old”不仅指“上了岁数”,还往往与老态龙钟相联系。在西方社会里,只有参与竞争,有所成就,才会受到尊敬。而人老了就只能退出竞争,因而就失去了相应的尊敬。同时还应告诉学生,在中国这个传统为差序格局的社会中,老人是被尊重,爱戴的对象,因此人不惧老,社会不忌“老”字,反而爱用“老”来表示尊敬与爱戴。通过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老年人的价值的态度,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4.将事物观引入教学。

人人皆知,中西方在对待事物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讲解,学生就没有办法充分理解课文的深层涵义。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四课“I like animals”,通过对动物优点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讲解本课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以“狗”和“龙”这两种动物为例:西方人对狗大都含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英语中常有这样的表述:“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而中国人对狗却少了那份情有独钟,对含有狗的表述大多是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但是中国人对待龙这种动物却是另外一种感情,中国人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拜年的时候也常用“龙马精神”,“龙腾虎跃”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祝福。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邪恶的怪物,中世纪,龙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显而易见,中西方某些对同类事物的观念截然相反,教师要通过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

5.通过测试导入文化。

通过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找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易犯的文化知识错误。

笔者在期中考试听力部分中用一些涉及中西文化知识的题目来考察学生。如: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A]Of course.

[B]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

[C]Don’t say so.

[D]Thank you.

此题浅而易懂,运用经常,但是有近半数的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答案[D]。这是因为受汉语文化影响,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表扬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达谦虚有礼貌。而西方人听到表扬时,总会乐意地说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语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测试等教学方法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文化错误,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导入西方文化。

6.课后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高职英语。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校外实习时间,给以以知识充实,进行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收听VOA 和 BBC等英语广播。学生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中西文化理念以及表达方式,才能在对外交往中正确运用和准确理解英语词句,实现跨文化的双向交流。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师应大量阅读有关中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书籍。各国的语言都有着和其它语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只有了解它们的差异,才能跨越语言的障碍,消除文化差异的壁垒。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学习语言与了解、掌握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只有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工作和生活的对外交往中得心应手。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应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

[1]翟象俊.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1-4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张卫族.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奎武.英美概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高职英语文化 篇7

1. 文化的概念与范畴

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文化”下过定义,据统计:自1871—1951年的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文化”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2]。

近现代的解释包括了如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等方面,宗教、政治、哲学、科学、艺术、建筑、经济甚至还包含了如饮食文化、生活起居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3]。

对于文化的解释及定义很多,实际上所有的有关文化的解释其基本内涵都是相同的。即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以及人类对文明的贡献: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历史、伦理、军事、法律等[3]。

2.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必要性

在古代,由于缺乏有关的文化知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往往往是混乱的,并且经常引起敌意。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较过去次数大为增加,而且由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变得更为重要。人们现在认识到文化对交际的影响微妙而深远,我们的文化知觉与经验既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怎样进行交际。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将越来越频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信息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并交流。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2]”由此看来,语言对于人类活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用语言建立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同时,语言帮我们记住过去,面向现实,计划未来。因此,了解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语法和相当数量的词汇及阅读技巧之后,英语阅读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阅读材料中基本没有不认识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时,对文中的意思仍然不得其解[4]。于是就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语言能力,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会有更大的收获;也有一些学生苦于无法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对于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类似于典故、习惯说法、俚语等不能理解,有些听力材料看似简单,没有特别难的词汇,但是许多学生就是理解不正确,影响了自己水平的发挥。例如:get your hands dirty这条短语的意思绝不是如字面意思所表示的是“弄脏你的手”的意思,而是一种含有特定文化底蕴的比喻用法,意思是“身体力行地做件事”。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及语言发展的情况,当然会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5]。而学生适当学习一定数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其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念、真实的想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都有极大的作用。从此角度来说,了解一些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学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行动持之以恒的源头。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机械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上。据调查,有34.5%的人平均每天花2至4个小时来学英语,但是觉得效果一点儿都不好,最终对英语失去兴趣,从而放弃英语[6];或是勉强过了应用能力考试或四级考试,就把英语束之高阁,等到工作中需要时,再从头学起。实际上,多了解一点英语文化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学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状态,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说,许多学生对英语国家著名的文学作品、电影、节日、城市风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补充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作用。

3. 如何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文化知识;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入可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些简单知识。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5“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教师可以利用此学时讲述一些英语国家人们见面时的习惯。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打招呼往往是以天气开始的,例如:

1stperson:Lovely day, isn’t it?(A:天气很好,是吧?)

2ndperson:Yes, isn’t it?(B:是的,谁说不是?)

这是因为英国是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天气多变。早上还阳光明媚,中午就可能会降下倾盆大雨,因此,英国人习惯了出门带上雨伞,此其一;其二,在英国,人们都不愿意谈及自己的隐私(包括自己的年龄、收入、孩子等),甚至很多人不愿意谈及政治,因为很有可能每个人所支持的政党不同,从而引发争论。

又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7“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Making Friends”,教师可以利用本节课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英美国家的节日情况。比如,情人节(Valentine’s Day)、愚人节(April Fool’s Day)、复活节(Easter)、美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很多西方节日来到中国,让国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更多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而且印象深刻。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普及。实际上,课堂时间必定是有限的,教师上课时还要兼顾到听力内容、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介绍更多的背景文化知识;所以,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开设专门的选修课。

有一些院校已经觉察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主动加开了英语文化知识选修课。据笔者所知,有的学校开了英国文学鉴赏、美国文学简史、美国民歌欣赏、西方国家文化礼仪等选修课;许多学生受到熏陶,会在课下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修满学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自然广受欢迎。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知识活动是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好途径。许多院校都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内容广泛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易于参与等特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文化知识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常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下:

(1)举办英语读书节活动,鼓励大家多阅读英语名著;

(2)排演英文戏剧、小品,学唱英文歌曲;

(3)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4)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

(5)观看英语国家影视作品,包括一些介绍风土人情的文化纪录片;

(6)利用英语国家的节日,举办英语晚会等;

(7)举办英语知识大赛;

(8)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扩展知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4. 结语

著名学者Arensbery和Niehoff认为“nothing more clearly distinguishes one culture from another than its language”(没有什么能像语言那样清晰地区分文化的差异)[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然承载着文化的印记。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经济交往、旅游、人口迁移等各种原因迫使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了解和学习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是时代的需求。

摘要:文章从新时期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及涉外交往快速增长的角度出发, 结合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特点和需求, 指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鉴于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 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 加强高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及普及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 2009, (1) .

[2]Larry 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M].Third editio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Allen, E.D.and Valette, R.M.Classroom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2nd Editio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4]陈金兰, 傅晓玲.大学英语背景知识阅读文选[M].武汉大学出版社.

[5]戴炜栋.立足国情, 科学规划, 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外语界, 2009, (5) .

中英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 篇8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高职英语教学,问卷调查,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中国加入了WTO后,给国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外语教学改革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深化。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如何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促进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师生对中英不同文化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希望对外语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二、相关研究

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掌握英语国家们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黄建华、陈楚祥曾说:“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他们不仅用不同的符合命名同一事物,而且赋予不同的文化语义,亦即尽管不同语言中的一部分词语所指意义(referentia meaning)对全人类来说是不同的,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其蕴涵意义对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背景来说,可能是不同的。”

而张应强也曾在他的《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指出,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教育本身起源于文化。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我们界定环境,确定行为规范。文化的传播、冲突和分化在不断进行,所以几乎所有不同时代都要进行文化整合。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差异,并教会学生中英不同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扫清障碍。

三、师生对中英文化的了解偏差

1. 对文化概念的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教师中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占80.2%,赞同的占18.7%,而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8.3%,赞同占36.9%。从这两个选项的总和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差异不大,但教师非常赞同的比例与学生相比超出20多个百分点,说明教师的认识更深一些。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记忆。

2. 对东西方人性格特点的理解。

对于美国人的直率,中国人的含蓄,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3.3%,赞同的占22%,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赞同的占19.4%。在这点上,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不大。我们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根本差别是,西方人直接(direct),东方人含蓄(indirect)。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学习与比较,然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3. 对西方重要节日的了解。

对于了解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的日期、由来和意义的叙述,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5%,赞同的22.9%,不了解的占40.4%,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20.9%,赞同的占51.7%。师生间差异性非常显著。对于笔者来说,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都被我们所接受,而且学生的思想也逐渐西化,乐于庆祝西方的一些重大节日,然而他们都很盲目,随波逐流,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不多。教师要尽其所能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融入西方的节日文化中。

4. 关于寒暄的理解。

和陌生人碰面主动打招呼,教师中占31%的人和学生中占34.3%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中国文化对师生都根深蒂固,就连教师都不例外。在西方碰面打招呼是非常正常的事,即使陌生人之间。从理论上来讲,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地接受西方文化还有待时日。

5. 关于英美国家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

对于到英美国家旅游自己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已经够用的叙述,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6.6%,赞同的占14.3%,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7%,赞同的占4.4%。这说明高职院校师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学生可谓匮乏。因此师生都要增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识,平时从多方面加强积累。

6. 关于价值观方面。

对于用过的东西或不想要的东西,便宜卖朋友或他人,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2.2%,赞同的占20.9%,学生中非常赞成的占3.7%,赞同的占20.5%。师生双方持赞同观点的人都不多。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推崇节俭,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经济上也都很独立,所谓亲兄弟明算帐,而在中国,亲朋好友间竭尽全力帮助,可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四、如何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1. 增添文化教学内容。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英语课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拓展文化知识的输入面,并重视中英文化比较,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做大型课外作业,充实其文化底蕴。

2. 积累文化学习素材。

对于学习来说,学生是主体,他们的作用无法替代。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收集大量文化知识素材,并把各科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使自己的文化沉淀不断厚实。

3. 创新文化学习形式。

为了避免枯燥,可以采取别具一格的形式让学生们置身于不同的英语文化学习环境中,如举办外教讲座、看英文原版电影、走进国际事物活动场所等,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轻轻松松学好英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教学已受到广大师生重视,但由于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解偏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教学现状还不够理想,本文提出以上建议,希望对师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改进外语教学有所帮助,请广大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楚祥.语词典导论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浅谈 篇9

语言学家Kramsch (1998) 曾说过, 语言表述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都渗透着文化的因子, 让学生体验到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可当前的大学仍然是重视技能测试,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言语, 轻文化”的现象, 即英语教师们惯用传统的的做法, 只注重对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的教学, 把语言和文化是分开来讲解, 备课过程中缺乏对语言中所体现的文化的深层次的挖掘。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材中有一些文化因素, 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文化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一体教师列为教学内容, 但是由于教材中文化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完整性, 而且是不作为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的主线的, 只是穿插讲解。如果没有文化教学, 就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对课文的有时会不理解, 或只懂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不知其深刻的涵义, 不能体会文章的优美之处。应该按照高职英语教学大纲要求, 把教材中有learn to communicate等帮助导入文化的部分精讲,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才能体现了知识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对学生而言, 这是一个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 逐步理解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理解课文透彻, 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 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文化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英语文化学习策略的设计

从学生英语文化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来看, 英语教学策略的设计应考虑到:第一, 如调查所表现, 学生对英语文化存在着兴趣以及十分清楚英语教授文化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需要以此为参考。需要教授文化内容, 但注意课程内容的轻重安排, 同时做到不喧宾夺主。第二, 设计文化的导入, 应注重层次感, 不然则显得神散型也散。第三, 结合学生反映的需求, 教师丰富教科书中文化内容, 编辑加注内容。讨论怎样设计到语言文化的各个层面并总结各种文化教学方法, 提供在课堂上可以应用的具体文化教学方案。

三、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首先, 教师应发掘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的所涉及的文化, 注意中英文化的差别, 尤其是对比比较明显的,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课文中语言难点及词汇语法的同时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 特别是涉及本专业的语言文化;阅读训练, 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书籍, 加深对文化的了解;在听力训练中, 对材料中出现的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文化解释, 让学生积累英美文化素材, 提高听力水平;在口语训练中, 要加强真实性生活用语, 编辑与采用按生活内容相关的对话材料, 鼓励学生可以从杂志、报纸中选编一些新闻报道之类的材料进行课堂口语练习。加强影视赏析, 从中了解英美文化知识。追英美剧是不错的选择。同步的英美剧, 使得话题丰富, 学生更易接受。影视材料更容易使学生直观的看到英美文化特色的生活, 在有些影视作品中, 有涉及到跟文化有关的内容, 屏幕会出现注解, 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进一步会掌握说话的场合、注意事项, 熟识语音语调, 了解英语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其次, 课堂上实现合作学习:情境剧的表演:同学们合作完成英语短剧, 如打电话预定房间, 问路和问诊等剧目。和中文剧目进行比较, 甚至能融合中西方戏剧特点编排剧目。

再次, 学生养成读书好习惯:每学期可以读到除正在学习科目以外的4-10本书籍, 涉及小说、金融、传记、体育各个方面。

还有, 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网络完成交互式学习, 和差不多英语水平的网友交流英语学习心得, 分享英语学习技巧。英语教师可以在课上演示、指导利用网络学习英语, 如现场演示英文邮件的发送。学生以所参加的英语社团为基础, 可以进行有关文化主题的学习或建立文化交流论坛, 文化和英语教学可以融合。一般情况下, 鼓励学生建立一些英语交流组织, 类似英语沙龙、英语角的场所。建议学生按兴趣分组, 如英语戏剧组, 英语演讲组, 英语歌唱组。针对学生其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生疏, 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比较为话题的阅读训练和翻译训练, 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四、结语

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两者相融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使教师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此外, 文化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 使文化教学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UP.Malino-wski, 1998.

[2]Chastain K Developing Second.Language Skills:Theory lo Practice[M].University ofVirginia Press, 1976.

[3]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5]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王国锋.浅析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适应 篇10

如今,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意识到文化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教师来讲, 把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

然而, 由于客观事实的限制, 将文化引入英语教学中并不容易,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花精力去解决。

1 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又叫涵化, 是指由于不同民族的接触而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 其研究的是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1]。简单说就是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文化的感性认识。作为一个非目标语言国家的人要了解目标语言国家, 重点在于两个方面:移情作用和文化适应。所谓的移情作用是指参与者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思考, 并引起情感的共鸣;而所谓的文化适应指的就是参与者能够以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语言使用者应该熟练地调动关于外国文化的敏感性并保持跨文化的意识。

2 现存的问题

在很多高校, 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分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 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正确掌握外语知识, 最终导致他们不能有效地与外国人交流, 不能正确理解英文文章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主要着眼于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3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2.1 在目前的考试系统中缺少跨文化交流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有很多类型的考试, 如CET4、CET6、TEM4、TEM8、TOEFL等, 其中大部分也用于高职学生。这些考试的权威性以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 这些考试并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尽管我们努力去理解, 但是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还是会有问题的。学英语就是为了交流, 然而, 目前的考试系统不能起到这一作用。

2.2 在英语教学中缺少交际意识

包括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是非常重要的科目, 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高分就代表着高能力。教师也一味地强调词汇和语法, 而不是日常的交际意识, 即使学生掌握了词汇和语法知识, 他们还是不能与外国人交流。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甚至有一些教师根本就不让学生去说, 而学生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使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正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缺乏交流的能力, 使其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另外, 学生缺乏练习, 很多中国学生,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自信心, 害羞, 不敢主动去说英语, 他们怕说错, 所以宁愿保持沉默。正所谓“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 没有练习任何人都不能轻松自如地掌握英语。

2.3 缺乏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 中国的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英语和汉语间的跨文化交流, 在现有的国内教育系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书籍中很少有关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书籍。大多数学生即使掌握了英语的发音、拼写以及语法等知识, 他们还是不能透彻看懂英文版的小说, 不能与外国人有效交流。也就是说, 高职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把文化适应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建议

3.1 导入文化知识

在入学前, 学生一般都已经学了五六年英语, 尤其是在高考的影响下, 他们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语法和词汇, 但是他们对于词汇和语法的理解还是缺乏深度的, 基本不能深入到文化层次。文化应该被引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所有方面, 包括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2]。文化导入对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相当大的作用, 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3.2 提升文化意识

在语言学习系统中, 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元素, 它还包括能够影响人们思维的感知能力、价值观以及世界观[3]。总的来说, 这种由较深层次文化体系形成的文化障碍是不容易克服的, 这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每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观和标准, 而这种价值观和标准在这种文化中又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对我们来说, 去评判这种价值观或标准的对与错是非常困难而且没有必要的, 因为它们是相对的, 需要我们用一种灵活的、包容的态度去处理[4]。我们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必须积极去理解每个人, 而不应去考虑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和文化的差距有多大。我们必须要学会打破个人的限制与束缚, 努力了解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经历[5]。因此, 在把文化知识融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时,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文化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 这不是书面知识能提供的。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站在别人的角度, 以那个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并且体会他的感情[6]。

3.3 发展文化技能

在当前的社会中, 学生有很多机会遇到其他文化群体, 比如通过流行音乐、媒体、旅游等, 因此,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地球村”公民的生存技能。发展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是非常适当并且非常值得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教学生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还要教他们文化技能。学生应当学习如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甚至是如何为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教学设备持续输入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阅读外文杂志, 这对他们了解外国文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 我们还可以请一些外教教师做一些关于他们本国的报告, 学生还可以和他们交流并和他们聚会, 鼓励学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

4 结语

由于国内高职院校的现状, 把文化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限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应该努力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 从而弥补不足。英语教学和文化的导入以及文化的适应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在整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 他们扮演着指导以及监督的角色。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思想还不够成熟, 他们对于哪些是适合的, 哪些是不适合的不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容易犯错。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必须时刻在大脑中保持文化意识, 珍惜每次练习英语的机会, 并且敢于在生活中使用英语。切记:“Don’t be shy, just have a try.” (不要害羞, 努力尝试) [7]。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和文化适应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为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有实际应用效果, 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当今高职英语教学正经历着重大变革,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法、词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当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接触时, 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的弊端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时常遇到困难。高职英语教学要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同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特别是要从词汇、语句、语篇等语言层面上做好文化适应工作, 探讨文化适应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从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 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探讨高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意义及关于把文化适应整合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适应,语言和文化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Byram M.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M].Washington:Culture and Curriculum, 1988.

[3]Byram M, Morgan C.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San Francisco:Multilingual Matters, 1994.

[4]Hanvey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shingt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5]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6]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浅谈高职英语中的文化传播 篇11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

一、在高职英语中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1.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里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的问题,缺乏学习英语兴趣,加上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强烈的挫折感;另外,由于英语并非本专业知识,学生不加重视,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以至于出现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局面。

目前我国广泛关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问题。新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文化内容进行了强调和增加。但是,因为很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对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加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觉得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词汇量就能如鱼得水,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当做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在院校里,教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是按照统一的英语教育标准和思维,课堂中比较强调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多采用交际法,对文、理科的英语教学一刀切,使学生现有的运用英语能力和基础无法与之匹配,无疑出现尴尬结果。所以,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进行激发。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通过语言得以表现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对一门语言所传载的文化不了解,就无法对该语言真正掌握。因此,语言教学应与文化学习密切聯系。通过了解文化来对语言进行掌握,通过掌握语言来对文化进行了解。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中西方文化间有许多差异存在。只有对两种文化的个性和共性了解明白,才能实施有效的语言交际。因此,为了使学生开展语言交际更有效,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更全面,教师在重视能力培养、加强语言基础的同时,应该积极加强文化知识的输人。同时,作为外语教学,它与母语教学不一样,它理所当然对跨文化比较问题、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民族文化问题有所涉及,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在,外语学习者有必要对相应的语言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活风貌、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解。

二、文化内容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1.文化内容导入的原则

①适度性原则。是说在教学内容和措施上的适度。对文化内容教师要有选择的进行讲解,力求“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必须多加重视,详细讲解,举一反三。另外,广而杂是文化内容本身具有的特点,要积极提倡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和实践,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②实用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吸引学生的是那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化,语言交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并加以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使学生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再是难以捉摸、空洞而抽象,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文化和语言的兴趣得以激发。

2.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①课堂外的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于英语教学来讲互联网是对其进行辅助的有效途径。互联网为对西方文化社会进行学习和了解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通过互联网英语教师可以与世界同行交流,共享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料,掌握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国际进行交流,查询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全面促进语言学习。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在课堂上讲到,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以丰富。把优秀的国外读物向学生推荐,使学生了解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等,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会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文化素质上得以进一步提升。

②课堂内的文化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在语言使用中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毋庸置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词汇上会充分体现。因此在对词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其中的文化内涵必须让学生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对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进行传达。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文化对语言交际具有制约和影响的作用,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英语教师必须要有文化意识,应当与所授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有目的、有方法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还能一起学习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汲取知识转变,在实际生活中对语言能够正确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佳,关利.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大家,2011(16).

[2]王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高永晨.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原则 篇12

关键词:英语,文化,语言教学

英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长期以来, 高职英语教学一直以讲授英语语言知识为重点, 采用“听说法”和“翻译法”, 忽略了融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没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职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英语, 而在课堂上和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同学, 这就使他们无法体验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 自然体会不到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性。此外, 高职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所以, 如果在课堂的语言教学中不更多地加入英语文化, 英语文化教学就无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从而导致在实际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因不了解中英文化而闹出笑话。随着交际理论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 也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 就英语文化导入的原则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早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Sapair) 在Language (《语言论》) 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教学既然以语用为最终目的, 就必然涉及到语言文化的教学;语言不能离开文化, 文化必须依靠语言。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语言习惯上。中国人和英国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语言可反映客观世界, 中英文化的差异必然在词义、语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造成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 还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虽然文化的导入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但导入的内容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具体确定, 由浅入深, 从简到难,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满堂灌”不但不会帮助学生进步, 反而会使他们理解混乱。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大跨文化知识传授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较窄, 谈话的内容又多与日常生活有关, 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和语言知识。因此, 应以介绍简单的词汇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为主。而进入高职阶段,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认识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可通过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听英语讲座等各种手段扩大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范围, 帮助他们拓展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英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水平, 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相关性原则。

文化导入不能为了文化而教文化, 而应当以英语课程指定的教材为蓝本, 通过课本内容和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去延伸。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材中文化素材的基础上, 适当扩展有关英语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知识, 以便于学生记住相关的文化知识。在讲授高职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12 (About Western Manners) 时, 可对中西方不同的礼貌行为做比较, 比如, 学生和老师见面时打招呼, 中国人总是叫某某老师, 而在英国无论笔头还是口头, 学生都不直呼教师的名字。如果一个教师的名字叫杰克·史密斯, 那么叫“杰克”是不适合的。英国人也从来不称呼自己的老师为“老师”, 而是“Sir”。如果你的老师是女性, 则应加上姓氏才对。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应本着相关性原则, “语言知识讲到哪儿, 文化知识就阐述到哪儿”。在教授第二册Unit16 (Vocations) 时, 可将英国与中国的节日做比较, 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到赠送礼物时, 可将接受礼物的方式告诉给学生。英国人性格外露, 表达感情直接, 不当面拆封并欣赏礼物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在讲体态语 (Body Language) 时, 告诉学生在中国, 男人和男人, 女人和女人, 只要是朋友或关系亲密的人都会手拉着手, 但在英国人看来, 这是非常奇怪的。背景知识的增加,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 对比性原则。

进行文化导入教学始终要贯穿对比性原则。虽然英语教材主要是为语言教学编写的, 但是,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英国社会文化知识。通过对它们与本国文化的比较, 学生既可以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又可加深对英语语篇的理解。比如, 在教授hot dog (热狗) 这个词组时, 可对狗在中英文中的不同含义加以比较。狗在中文中是贬义词, “狗仗人势”、“狗娘养的”、“走狗”, 都是骂人的话。而英语中, dog却大放光彩, old dog是指有丰富经验的人, lucky dog是指幸运儿, top dog是指出类拔萃的人。因为狗在英国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所以, 英语有谚云: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但英语中狗也有贬义的一面, a dog’s life指悲惨的生活, die a dog’s death指悲惨地死去, dog还有“恶棍、流氓、禽兽般的人”等意思。

在讲授社交礼节时, 也可进行比较。比如, 在英语国家, 拜访某人需要事先预约,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愉快, 甚至拒绝交谈。中国人除了遇到婚丧嫁娶大事, 常常没有预约访客的风俗。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预约访客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英国, 参加宴请或聚会, 早到是非常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工作, 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 会使她感到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 需要向主人道歉。而我们通常习惯于早3或4分钟到达以表示尊重, 如果主人是年长或地位高者尤其要这样。

在教授称呼这一语言行为时同样需要比较。中国文化对称呼很讲究, 而其中权势、地位对称呼又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不平等性也反映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而英国社会重视平等的人际关系, 一致性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两种语言在称呼上存在差异。通过比较, 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称呼这一言行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 也使他们明白了言语行为上的不同是深层文化差异的表现, 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4. 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适度性原则要求我们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英语文化信息浩如烟海, 要求教师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一般话题有关的文化内容。教授这些用语不宜简单地翻译成中文, 要说明其语用及文化内涵。起始阶段不适合灌输太多的内容, 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应该由感性知识入手, 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专门讲解, 同时复习以前的知识,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反馈给教师以后再进行修改和提高。

三、结语

在我国,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但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比如, 如何制定系统的文化导入的英语教学大纲, 如何编写既能促进语言学习, 又适合文化导入的课本, 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等等。我们应尽快调整教学思路,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只有加强英语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导入, 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尽量扫除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消解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达到自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校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山东外语教学, 1990, (4) :16-19.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76.

上一篇:UPS的功用与维护下一篇:正流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