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英语

2024-11-07

高职模具英语(精选11篇)

高职模具英语 篇1

1. 高职模具英语教学现状研究

“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已成为改革高职课程的原则和基准,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理念是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一直探索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模具设计与制造(简称模具)的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英语教学,让学生进行专业词汇积累、阅读相关的专业英语等,以避免该专业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脱离生活、脱离职业发展需要的英语知识(钟润萍,2008;陈志刚,2008;陈辉、王磊,2008)。纵观这些研究,固然从教学内容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尤其是口头/笔头的交际能力,现有的英语水平无法让他们接受专业英语的挑战(田高良,2003;Golnar, M.&Tahririan, M.,2008)。

本研究基于对相关的模具外贸型企业和高职模具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口头/笔头交际能力为主线,通过完成与模具企业相关的工作场所的项目为依托,探索从基础英语教学走向模具英语教学的实践。

2. 交际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模具英语教学实践

通过对浙江省黄岩及萧山十多家模具外贸型企业的问卷调查、走访以及与近年来20多位高职模具毕业生的访谈和笔者对企业人士进行英语培训的经历发现,企业招聘人员与在职人员普遍关注的是与外商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校大学生能直接用英语与外教进行交流的比例不足35%(田高良,2003)。曾有一位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毕业生谈到,在工作初期最尴尬的便是公司里与外商交流时无法理解对方的无奈以及公司每周的英语工作汇报。

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笔头交际能力主线,在完成项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英语汇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本课程开设在高职的第三学期,前面的两学期的英语教学旨在通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学校、假期、节日,运动、信用卡等话题,让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满足一般的交际需求;本课程的话题与模具企业的相关工作场所结合(见2.1),以便于从多方面给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程的后续英语课程便是针对英语有所特长的学生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1 教学内容

让学生尽早接触职业知识,要让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有效地学习(韩秋黎等,2007)。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士商议以及与模具专业教师的商讨,我们确定了与模具市场、模具公司、模具产品、安全指南、工作岗位及求职面试相关的六个话题,以确保学生感受英语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完成项目如下表所示:

从详细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完成的项目内容可以看出,该课程设计顾及到从校园实训室、实习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过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与个人能力发展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同时,不同场景下的商业视频材料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尽早实现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

2.2 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对语言的读与听形式的输入(input),而对学生以说和写为形式的语言输出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2008)提出了以写、说语言输出(output)的形式促进学习者英语技能提高的输出驱动假设。本课程实践中,对于阅读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找主题句,重在理解文章大意,学会写出文章的摘要,并尽量用简单简短的语言进行口头复述。视频材料的教学,学生需在听懂每句话的基础上进行语音、语调模仿,并能仿编类似的对话,进行小组表演、全班表演。在完成每一话题相应的项目中,学生需善于从网络、实训室、公司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并尽可能地收集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同时,鼓励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创作设计并制作相应话题的视频材料,以利用课堂充分的时间进行分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全程参与,在培养英语听与读的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利用简单的单词、句型和段落(即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imple)写作,并在写作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表达,以确保学生在交际的时候有一定的安全感。

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并给出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实现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重在“做”的特点,推行新的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韩秋黎等,2007)。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一点,用一点,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为确保课堂小组活动的英语汇报(presentation)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对汇报的材料在呈现之前给予学生至少两次的指导,确保学生的书面材料与口头汇报材料体现KISS原则,从而让其他组的学习者能听懂、参与呈现过程,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全程参与以及自主创作设计的呈现内容可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2.3 评价方式

有效的评价方式也是促进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的保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以及在各种课堂分享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客观评价,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六个话题的项目展示构成形成性考核的60%,其中个人自评、小组评及教师评各占30%,30%和40%;期末考核占40%,其中笔头作业与期末卷面考核各占50%。该评价方式避免了试卷决定学习效果的单一评价方式,课堂项目汇报、口头/笔头表达、小组合作都将成为评价的内容,考核不再由教师一人垄断,而是与自评、他评相结合,以确保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

2.4 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里,一般的英语课都有50左右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确保课堂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成4—5人的学习小组,确定每一组的管理者,负责在课内外协调小组成员的学习。通过对十来位小组管理者进行小组学习和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指导,让他们对小组成员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并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课程实践的反思

本研究实践以语言输出为导向,在实践以书面/口头汇报的形式,完成与模具行业相关工作场所的英语项目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上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学习中参与。该课程已在笔者所在学院06级与07级模具班级第三学期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台前的演讲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听力的提高受益不小。但课程的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社会给个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培养学习者的持续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项目。对英语课堂而言,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播者已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引领、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每一次课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教学中开发新的教法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意志力,使用同样的教材,为考试采取相同的进度对于老师而言是最简单的(Kazuyoshi, S.&Kleinsasser, R.,2004)。为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小组课堂汇报材料的效果,对英语教师提出了不少的挑战。

同时,由于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离不开对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分析;模具英语的设计与实践也离不开与模具专业教师以及模具外贸性行业人士的沟通、交流;并得到他们在课堂实践层面的一些帮助。这些都是本课题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探索的重点。

摘要:本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笔头交际能力为主线, 完成与模具企业工作场所的相关项目为依托, 通过各种形式的英语汇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交际能力培养,英语汇报,高职模具英语,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Golnar, M.&Tahririan, M.Developing a profile of the ESP needs of Iranian students:The case of students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8:277-289.

[2]Kazuyoshi, S.&Kleinsasser, R.Beliefs, practices and in-teractions of teachers in a Japanese high school English depart-men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 (20) :797-816.

[3]陈辉, 王磊.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4.

[4]陈志刚.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成人教育, 2008:11.

[5]韩秋黎, 石伟平.关注职校学生的“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7:1.

[6]黄成夫.高职英语教学贯穿ESP教学理念的原则、教法与实施途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5.

[7]聂雪琴.如何提高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双语学习, 2007:9.

[8]田高良.21世纪财经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6.

[9]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 2008:2.

[10]钟润萍, 孙建强.能力本位教育观下的多层次高职英语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8.9.

高职模具英语 篇2

李金国 王刚毅 何向华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塑料模具设计》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为了使学生快速的、全面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课程――《塑料模具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取得了预想的成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有效教学;模具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1]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通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和模具设计要领,并能自主设计模具。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塑料模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学习《塑料模具设计》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更离不开实践操作。传统教学方法重点定位在于基础理论部分而非应用,淡化了模具设计的应用特点,作为课程应用部分所占比例很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因此,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怎样才能确保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充满信心,轻松愉快地学习好这门课程呢?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有效教学的措施。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讲清课程的特点、内容、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认为这门课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和探索愿望。在理论教学前,先进行2天的模具装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后续每一部分的讲解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均能在模具实物中找到实证,培养了学生认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对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时,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塑料模具设计》这门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优为重要。教师利用已经搜集到的多媒体素材资源[2],经过Powerpoint或者Authorware等多媒体制作平台的重新整合,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新课件。《塑料模具设计》这门课程的许多章节的内容不能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演示,如讲解注射原理[3]、注射设备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运用声像结合、动画模拟等形式,生动地展示模具生产中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并掌握要点,给枯燥的理论赋予活力,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而活泼。

此外,教学工程中可以借助软件设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讲解比较复杂的模具设计时,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给学生作三维演示。当然,这里要求教师对三维软件UG、PROE等非常熟悉,在备课时,就需将课本上的实例和习题进行三维建模。此类软件设计的模具,具有三维可视化显示效果,通过动画旋转演示,非常适合模具设计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模具结构的动画装配和分解让学生更加清楚模具结构。同时,此类软件具有计算功能、模拟分析功能,通过计算分析功能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模拟分析功能检验模具设计的可行性。利用此类软件,教师可深入浅出分析模具结构与特性,讲解各部分作用与要点,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深奥的结构问题。通过软件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而且效果理想。将设计结果进行软件模拟分析,不但能增强学生计算机设计操作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精讲巧练,启发教学

《塑料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前期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启发学生思维,再次给学生于激励因素[5],激发其思考问题。

案例:本课题以“分型面设计”一节为例,启发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做了一次简单试验。

图1

问题:图1中有四个可选取的分型面,请大家分析一下,那个分型面最合理?回答正确的同学,将酌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

学生甲:选择I分型面和II分型面最好,均为单分型面,模具结构简单。分型面III和分型面IV均需增加侧向抽芯机构,模具结构复杂,因此不可取。

教师:甲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平时成绩加2分。但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点,分型面选择除了模具结构简单外,还要考虑模具成型零件加工是否方便,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一下。

学生乙:老师,选择分型面II最好。如果选择分型面I的话,动模型腔中有凸台,导致数控铣和抛光困难。

教师:乙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不但简化了模具结构,而且方便了模具加工,平时成绩加2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方法下,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在发动思维,加上采用平时分加分的激励因素,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掌握了本次课的要点。

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对整个课程中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6], 包括技术方面的评价、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等等。评价要从客观上以褒为主、以奖为主、以鼓励为主, 要善于总结。使学生具有一种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便于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本课题采用了以下4种方式来检验:

第一、整合策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知识主干,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按照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剪裁、取舍、增删、组合)。只有整合教学内容,削枝强干,才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益。

第二、分层策略:以合作学习和课内个别辅导促进分层教学。任何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学习的个别需求,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体现和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第三、训练策略:以课内有效技能训练控制中下面的形成和扩大。

在课程教学前,先安排一次典型模具结构拆装实验,让学生通过拆装模具来认识模具结构。在完成该课程后,安排课程设计。我校模具教研室购置了大量塑料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确保每位学生塑件结构不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实战模具设计过程,从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案例分析策略。通过解剖具体的学习过程或作业案例,对其中的正与误、优与劣进行评价。师生借此辨析诊断,达成共识,促进学习。

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依据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在结束《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后,课题小组对本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做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信息包括: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好”、“较好”、“中”、“较差”、“差”。调查涉及模具两个班,共90人。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好”的有96%,“较好”的4%,“中”的1%。这个结果也说明了,《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在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后,效果明显。

结束语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除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外,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细节做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学变得有趣味,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让学生尽力掌握所学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禾勤、丁双六.《推进有效教学,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科学教育研究[J],(7):56~57.

[2]台湾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8~15.

[3] 李莹莹,彭 琦. 浅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M].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63~66;

[4]何丽君.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有效教学目标研究[J]. 江苏高教,2006(5): 45~68.

[5]王淑芳.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14~16.

[6]章小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3~35.

作者简介:

冲压模具高职教学方法探索 篇3

关键词 冲压模具 教学方法 改革

一、引言

2007年,《國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职业教育目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所学所讲内容不感兴趣;办学质量不高,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脱节,从而导致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面对这种突出的矛盾,本文对《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应用面广、实用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作者的多年教学经验,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本论文首先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

《冲压模具设计》主要研究冲压模具在完成冲压制件时应满足的冲压成型过程、冲压模具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冲裁、弯曲、拉伸、局部成型等冲压模具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冲裁、弯曲、拉伸和局部成型等冲压模具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过程。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冲裁、弯曲、拉伸和局部成型等冲压模具的设计方法,并能够完整地设计出符合冲压成型要求的冲压模具。

为完成上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或播放幻灯片讲解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为主,教师将每一节的知识点汇集起来,按照教材顺序,准备讲课内容,整理教案,然后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完结后,通过一个课程设计使学生完成设计过程的练习。授课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学生能够理解、活学活用所学内容,而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课堂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价值,学生变得非常被动,缺乏积极性和思考能力。这样的授课方式显然达不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单纯课堂上的讲授,缺乏对实物的感性认识,对冲压件的质量也没有一个感性判断,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模糊,缺乏学习兴趣,不能掌握实践技能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半实践半理论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每一部分前,参观冲压件的生产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通俗的生产过程讲解。然后进行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冲压模具概念、分类和应用;冲裁模具结构;压力机的参数和种类。冲压模具又包括冲裁模具、弯曲模具和拉伸模具等。理论教学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再到实验室做模具的拆装与测绘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知冲压件的生产过程和模具的工作过程,掌握冲压模具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模具相关知识,并能够实际应用。

2、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材、合理地组织。参考企业内部冲压零件图、工艺图和电子文档, 经过认真的挑选和整理,加以补充和完善作为教学案例和训练课题,并以图册、指导书和光盘等形式供学生参考。所选教学案例和训练课题既贴近生产实际,较好地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难度适中。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当中,外派相关老师下企业学习,不仅学习专业课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还要学习企业对新进员工的教育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互交叉,达到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操作和设计技能。同时,强调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去,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3、考核方式多样化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卷面考试确定。在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中,卷面考试既不能全面、综合地反应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使得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根据学生年龄段的心理活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考核方法。下面具体的给出一种考核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包括案例、问答、动手和卷面等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多向评价方式。教师评价由任课教师考核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问答成绩等多项考核指标,该项考核占总成绩70%;自评和互评各占15%。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可以创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活动的信心,增强学生创造力。同时,自评和互评所占比例较小,避免了学生作弊的行为,使总成绩更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能力。

四、结束语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是依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通过本论文对《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相关探讨,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强调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克服冲压模具设计的传统教学弊端,为冲压模具的教学改革提供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看,学生学习比过去有了积极性,更愿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一些改变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还要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梁红日.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2).

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篇4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的技能。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 应该是培养出既深入掌握模具设计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等理论性知识, 同时具备从事典型模具设计, 制造, 装配等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 内容贴近实际需要, 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1 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范围

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教学的实践以及和一些同行的交流, 概括起来, 关键是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1 模具制图的能力现今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仍采用机械

类专业通用教材, 这对于学生打好制图基础是有益的。然而学生在读模具图时仍会遇到很大困难, 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 归根到底就在于制图课程上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机械类专业通用知识, 而模具制图有着自身独特的复杂性。

1.2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熟悉也就是常规机械加工手段的

运用, 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工艺及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奠定技能基础, 也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认知。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普通高校金工实习的认识上, 相关实训组织流于形式, 课时又少, 以至于学生泛泛而过。

1.3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这是整个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目前

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建设,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 部分院校由于不能认清模具教学的特殊规律, 以至于抓不住重点, 事倍功半。有些高职院校仍习惯按照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维, 片面强调设计能力, 理论教学上大而全, 脱离实际。也有片面强调数控技术教学, 以为模具专业就是数控机床加工, 还有有片面强调某些软件的教学, 将某些CAD/CAM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过于夸大, 以至于有些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这些软件就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实践证明,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各方面是一体的, 在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1.4 模具装配与调整基础知识这一能力是对模具结构原理的

深入认识,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检验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环节的得失。为今后从事设计、制造工作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经验。

2 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2.1 加强模具制图、识图能力具体可在制图教学结束后联系模具图形实例, 安排模具测绘实训作为机械制图的后续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 以一副典型注塑模具为例, 安排相应的拆卸、测绘、装配技能实训课题。实训中可先行安排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该模具的装配视频文件, 学生对照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拆卸顺序。拆卸时将动定模分开各自拆卸, 拆卸下来的零件按顺序放好, 并尽快清洗上油。大致的步骤可这样进行: (1) 拆卸前, 应测量总体尺寸, 画出模具的总体结构草图。 (2) 拆卸后对照实际零部件, 按实测所得画出个零部件的结构草图。 (3) 对实测数据分别圆整, 按照圆整后的尺寸绘制各零部件的结构图, 根据装配基准, 确定标注方式。 (4) 按所测尺寸完成拆卸模具的装配图。 (5) 将所拆零件依次复原, 其顺序可参照拆卸的反顺序。复原时对照所绘制的装配图进行, 以便发现装配图的不足之处。

有条件的可在这一环节安排用相应的软件绘制所测图样。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训对模具的基本结构、制图表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2.2 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的课程应紧扣机械加工实训, 二者融为一体, 使学生用所学工艺知识指导实训, 并在实训操作中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

机械加工成型工艺的方法比较多, 关键是选好典型的课题和确定相应的加工手段, 尽量体现常见机床的使用。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V型块的加工这样一个典型课题, 涉及的操作有粗刨, 平面的粗铣和精铣, 平面磨削, 直槽卧铣, 铣V形槽和燕尾槽等技能, 对涉及的刀具、夹具、量具、机床调整在理论教学中予以同步讲授, 学生学完这一课题后, 事实上已经成功的跨入机床加工的入门阶段, 可以在后续作业中安排提高的课题, 以加强其能力。

2.3 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上, 应使学生

在初步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某些典型冲压、注塑模具的设计, 从模仿实例设计到关键工艺零件的自主创新设计, 逐步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熟悉, 并运用模具制造工艺手段加以实现, 在此过程中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

以注塑模具设计为例, 首先应对拟设计的塑件进行设计, 可用三维软件予以造型, 讨论其结构合理性。进入模具设计阶段后, 首先确定成型零件即型芯和型腔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了解相应成型树脂的性质, 核算注塑机的能力, 确定模具的制造方案。

进入模具结构设计环节后, 分别进行模具各结构单元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机构的熟悉。这一过程在相应CAD/CAM软件的支撑下效果更好。

设计完毕后, 就可以输出工程图, 并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作制造工艺性分析, 对其中的型芯, 型腔等需用数控加工的零件做后置处理。

加工中注意发现零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 加以记录, 便于反馈到设计环节。

2.4 模具装配与调整将前述学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模具进行装

配, 调整, 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模、修正, 通过对模具试模调整结果的分析, 总结得失, 有利于形成贴近实际的模具设计思路和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能力。

装配实训前将已经加工的定模及型腔精修, 然后将型芯与固定板组装, 注意保证与固定板安装的形位公差, 然后开始装配导向机构各零部件, 保证其运动精度, 其次完成浇口套以及推出机构的安装, 在此基础上完成动定模的其余装配及总装。

以上完成后有条件的应该安排试模调试环节。可在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模具与注射机进行安装连接, 进行合模与开模距离调整, 闭模松紧调整, 顶出距离调整等调整工作, 然后进行试模, 分析产生的问题, 尤其注意与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问题, 将总结出的经验反馈到相应的前面环节中去。

模具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技术, 因此上述教学环节应着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高新制造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3 毕业学生的跟踪反馈

学生专业能力究竟如何, 要看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在这一方面, 我校坚持经常与毕业的学生及用人单位及时沟通, 了解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一线的吻合情况, 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模具企业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增加模具专业教学内容中机械加工、数控技术、CAD/CAM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比重, 更新实训课题, 与生产一线紧密衔接。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许。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高职模具英语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方法和措施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折期,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建成“双师”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必须提高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并结合本学院特点,探索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企业顶岗锻炼

企业顶岗锻炼是获得全面系统的实践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深入企业锻炼,可以全方位接触生产实践,突破专业课理论框架的限制,了解先进的模具设计理念、现代模具制造技术与装备和生产工艺流程全过程,随时请教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或工人技师,解答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师的工程综合能力有显著效果。学院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每年派出2名专业教师到模具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2个月,并完成顶岗锻炼日志和顶岗锻炼总结。

2.参加技能大练兵活动

依托学院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练兵活动,掌握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和模具拆装的操作技能。在学习中应切切实实放下架子,改变技能操作低于理论推导的思想,虚心向技师们学习,并要求参加劳动部门组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已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3. 企业参观访问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与装备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教学设施和设备十分有限而且落后,不能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先进的设备,单靠学校购买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到天津汽车模具厂和浙江黄岩模具城等模具企业参观访问,这是教师开阔视野的经济、便捷的途径。参观、访问主要针对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方面,观察新设备工作情况,了解新工艺的应用,直接与现场技术人员交谈,获取一些技术信息。这种培训方法对高职原有老教师和企业调入的人员都特别适合。

4. 成立专业技术团队

结合现有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专业教师的爱好与特长,成立机械产品加工制造团队,参与企业设计、生产团队;针对模具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类模具技能大赛,成立模具专业导师团队,以指导高职院校模具大赛和模具CAD/CAE/CAM兴趣小组活动。

5. 参加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

积极参加结合生产实际的科研或工艺、装备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工程综合实践的能力。教师经过一项或几项任务的科研实践,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原有的知识将有一个升华。与此同时,也可搞一些技术服务,面向社会承揽工程,参与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既可提高技能,又可获得经济收入,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这种方法尤其注重发扬团队精神,采用传、帮、带的模式,老教师经验丰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带动年轻教师一起参与科技服务。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

通过企业顶岗锻炼、企业参观访问、技能大练兵活动和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使专业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把握得更准确,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有创新有突破,并且他们将自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得各种问题和心得融入到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中,使得以前枯燥且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课显得生动形象并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也由于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更为灵活,更贴近生产实际。他们采用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手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举一反三”,而且更具有创新的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而且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很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此外,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和《电加工实训教程》等教材也很有特点,非常适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在近几年的各类技能大赛中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自2009年参加山东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模具项目的比赛连续三年均取得二等奖,另外也受邀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和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得到企业的好评。从我们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培养专业教师的思路是正确的,并且培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培养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既要教师自身努力,又要学校政策鼓励。因时间、地域、专业、人员等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培养和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师德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要求;第二,准入制度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保证;第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第四,企业实践锻炼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第五,培训进修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第六,企业兼职教师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伙伴;第七,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第八,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代手段;第九,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证明;第十,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苏茜,李华川.对高职院校高学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2011,(6).

[2]程显风.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培养问题的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9第11 卷第9 期

[3]粟显进.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7).

浅析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1 行业产业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近十年来,中国模具工业的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汽车、摩托车、家电、电子产品、建筑业等工程塑料件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中国模具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天津为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天津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制度,调动了职工和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同时一批国有中小模具企业也加入了改制的队伍。一批民营模具企业迅速崛起。天津市模具行业已形成国有、合资、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截止至2009年底,可统计到的模具生产厂家有500多个。大环境的发展为模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是不利因素也制约了模具行业的发展,缺乏具有掌握高新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高精度模具加工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既能设计又会制作的模具技术人员、高级模具工人更是少之又少。以百人左右的模具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人员占企业人员的10%,其余为制造人员。因此各种档次的模具制造人员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

2 未来发展人才需求趋势

以模具行业每年增长10%的发展速度计算,以天津为例:模具企业到2010年将达到550家,从业人员将到达18000人,模具产值也将超过十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将以每年1000人递增。以大、中型企业发展看,达到这样的水平是完全能做到的。

3 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模具专业主要担负着为模具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模具工艺设计、工艺实施、技术管理能力;具有模具数控加工编程能力;具有注塑模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具有一定钳工操作能力、模具修配能力;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具有熟练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造型设计和加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模具专业将根据模具行业企业现行发展和正常运行的模式,梳理出目前在模具行业从事有关模具技术和制造的创新岗位群,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和制造岗位群,并相应确定所学的知识及技能。

3.1 创新岗位群

随着模具行业的迅速发展,模具正在向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模具本身也正在由单一的设计和制造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由模具独立生产出的产品也越越来越多,那种只要求会编制工艺或只能操作已远远不能适应。快速成型技术,工业设计,产品造型等技术已在模具专业开始应用。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教学也要随着形势变化不断去适应这一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绘图和操作机器,还要深入了解由模具做出的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这就要求在市场机制下,懂得模具企业生存的环境,掌握创新理念并落实到学习当中,对材料、信息、价格、快速成型、快速制模、模拟分析、造型艺术都要进行了解和吸收,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

现今的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会操作,还是班组的骨干。也就是说全面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是学生就业重要的方向之一。

3.2.1 技术岗位

技术岗位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和工艺编制两部分,工艺编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成品或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制订工艺过程,也就是编出制造零部件的生产过程的步骤即程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制图,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基础平台上,掌握二维、三维绘图和实体造型能力,掌握选取模具材料和产品材料的能力,掌握选取模具设备型号和使用的能力,了解在现场如何解决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具体做法。

3.2.2 基层管理岗位

如今各企业纷纷将高职生作为基层管理的重要骨干来培养,在学会工艺过程后,积极让学生参加现场管理,也是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现场管理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发挥班组长或班组骨干的能力。

3.3 制造岗位群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模具专业就业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懂技术会操作,是培养高职生成才的重要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训,使得他们具有如下能力:模具制造和装配及调整,型腔模具、冲压模具的维修和使用,中高级钳工应具备的能力,模具机械的使用与调整,模具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特种加工机床的使用等。

4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指导思想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加强产学结合为手段,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展现模具专业在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模具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2 建设目标

建设以实用技术培养为目标、以企业需求和典型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规范和质量意识为贯穿、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具有产学结合特色的、国内领先的模具专业。通过构建“核心技术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适合生产性实习的核心优质课程。

4.3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正在提速,二十一世纪,技术与工艺的全球化脚步越来越快,职业教育只进行单一的职业岗位培训已经远远不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具有胜任新工作、适应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4.3.1 根据岗位需求,创新“岗课联动,互融互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聘请行业、企业内在专业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品设计人员、生产工艺员、模具调试工等作为我们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并与专任专业教师组成“专项工作组”,挑选企业的典型项目和典型产品,将其引入教学环节,以企业实际项目和实际产品制造为内容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依靠校外实训基地,将模具专业教学搬进企业,利用其技术的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适用性,让学生实际感受企业工作生产的氛围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工艺制订、产品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强化学生的企业经历培养。

4.3.2 完善校企合作,加快实现“校企联动,订单定向”的辐射效应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模具专业就和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麦格纳公司在天津的企业---麦格纳(天津)模具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开始商谈,为该企业定向培养学生,采用以“2+3形式,即两天在校学理论三天在企业进行实训,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单独为他们组建教学班,针对其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经过近两年的运转,学生不论从学习上有所提高,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企业对学校和学生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学校为学生找到了就业单位,学生找到了这样规模的企业感到满意,企业也缩短了寻找和培养技能人才时间,实现了三方共赢。现已办了两届,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模具专业正在将这一新的办学方法逐步推广,扩大它的辐射面。

4.3.3 强化基于工作过程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随着“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体现其中的核心技术职业资格一体化”。最终,使高职毕业生能真正掌握就业本领,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高技能型人才。在促进学历教育的同时,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特别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拿出一半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动手训练。在通往职场中,要经历基础学习,专业基础学习,专业能力学习,设计室设计,实训车间操作,企业顶岗实习若干阶段,最终获得学历证书,各种操作技能证书。充分反应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才能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如此精心培养的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必然在今后的职场上成为各个企业的骨干和精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祝林.新时期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高职模具英语 篇7

“老师, 都是高职毕业生, 为什么有些学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设计、工艺编制等技术或生产管理相关的工作, 有的学校毕业生就只能做机床操作工作?”

“老师, 你好!可以推荐你们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学生到我们公司做设计、制造、管理……吗?”

“老师, 你好!可以帮助推荐其它高职学校的学生到我们公司做机床 (尤其数控) 操作工吗?”…….

“老师, 我们高职生的出路在哪?”……

……

在与学生、企业……或同行交流时,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和要求。作为从事高职模具专业的专业教师, 我沉思:高职高专院校 (后称:高职) 如何构建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大, 制造环节繁琐, 需要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机制来保证正常生产运行 (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 , 工作分工细化, 专业要求高, 如一汽大众公司、南车集团下属各个工厂、美的和科龙电器等企业, 从业人员要求知识能力单一但专业性强;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 经营管理机制简单化, 从业人员要求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专业知识、管理和销售等) , 集研发、设计合为一体, 集制造和销售合为一体等。企业用人通常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低成本用人, 中小型企业尤为突出, 通常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人才, 而不愿意培养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即使愿意接受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 也希望毕业生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培养后能尽快上手并成为骨干、主力等,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对于培养“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大专层次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来说是个机会, 也是挑战。

在珠三角区域, 中小型企业居多, 规模大大小小不等, 我学院培养的模具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珠三角就业, 在模具企业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或与其相关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珠三角是世界汽车业的制造基地, 模具制造业是继世界汽车业发展后得以迅速发展的, 模具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模具专业专门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学院培养适合模具制造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我院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后续发展是良好的机遇。

为此必须剖析模具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类人才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 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从而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以满足模具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1 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分析

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规模不同, 其岗位设置也有差异。纵观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 其组织架构、生产体系和岗位设置如下:

1.1 企业的组织架构

1.2 企业的生产体系

1.3 企业工作岗位设置与岗位分析:如表1

2 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办学历史长、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管理规范的中专升格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为地方和企业承担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 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突出高职特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 (学术型, 偏重于基础理论) 和中职学校 (技能型操作人才, 偏重于实际操作) 。高职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为目标, 其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职业性。

为此, 我们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对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剖析,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高职业素养, 从事模具行业领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和能力需求分析, 结合我学院生源素质较高和教学状况, 我们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 同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后续发展, 培养适合企业向上发展可与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技术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如:模具设计工程师、模具制造工程师、试模或跟模技术员、管理调度员等;向下也能与“中职”的“工人”层次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为辅, 如: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装配;也可从事产品设计、注塑工艺和数控编程等技术工作。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职业性的特点, 构建以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教学模块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设置相应课程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如表2所示。

教学上, 我学院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也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训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以专业理论知识够用, 具有一定模具设计能力、熟知模具制造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为目标, 采用一体化的项目教学,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职业性, 使学生能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企业的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 并为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岗位设置与能力需求分析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加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地不断加快;更好地适应模具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体系和工作岗位剖析, 明确我校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更好地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模具企业,模具专业人才,剖析,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就业,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主编张家祥.《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主编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主编石伟平.《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计划汇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模具设计与制造组织机构》.佛山南海华达模具厂.

高职模具专业教研室实践建设研究 篇8

当前, 高职学院在教研室建设过程中,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对教研室的地位、职责和任务界定不明, 导致教研室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组织结构松散、目标模糊不清、工作重心偏移、集体教研活动减少”等一些不良现象, 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对高职院校教研室地位、职责和任务的认识与思考

1. 教研室的地位

现代高校管理组织呈现网络化状态的趋势, 系统越复杂, 协调越困难, 越是需要人为干预, 就越需要组织和管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组织机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目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构建了学校———院 (系) ———教研室 (实验室) 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基层组织, 是履行高职院校职务行为的行为人, 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2. 教研室的职责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研室制度。依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和教研室的管理工作, 促进教研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中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定期开展教学评估,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大力开展教研活动。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在多层次、从多角度促进教研室工作的提升。四是形成教学科研梯队。要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突出构建结构合理、专业方向明确、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侧重于教学带头人、整体素质、教研工作三个方面, 发挥团队成员的能力水平和效果。

3. 教研室的任务

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管理, 重要任务是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学习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必须遵循“严格、规范、高效”的原则, 确保教学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合人性与合知性”。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 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手段, 只有通过教学研究来了解教学因素的变化以及如何变化, 才能做到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确保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二、模具专业教研室实践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在模具专业教研室建设中, 坚持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 依托教研室工作平台, 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1. 完善制度建设, 规范教研室管理

在教研室建设与改革过程中, 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教研室管理制度。如教研室文件归档管理制度、教研室主任职责、教研室工作条例、教师岗位职责、教研室听课制度、教研室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目标任务、评教评学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等。制订了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程教学行为规范、加强纪律考勤, 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教学评估, 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搭建出规范的教研平台, 促进了教研室的科学化管理。

2. 以教研室为平台开展教师队伍培养

一是每周都在预留时间集中开展教研活动, 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主题, 而且教研形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是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建设研讨, 也可以是教学观摩、说课、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示范课教学研讨, 还可以是组织教研室成员到其他相关院校或企业考察、交流。二是弘扬以老带新精神, 安排新、老教师结对子, 开展“传、帮、带”的新教师结对培养, 规范新教师的教学行为, 帮助新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上快速成长。同时充分利用新教师高学历、新理念、新思维、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得到优势, 通过新教师的示范课、教学研讨等方式, 促进老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 活动以教学方案设计、教案、课件、课堂教学评比为主要内容, 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成员都参与听课评分。既可以对新教师结对培养的成效进行评价, 也有助于教研室主任具体了解教研室成员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情况, 制定出更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

3. 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控

为认真贯彻落实学院教学工作要求, 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室保障教学质量的战斗堡垒作用, 认真开展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讨论。利用集体备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交流和新思路, 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让教师了解专业、行业现状, 追踪专业发展前沿, 经常采取分派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下企业锻炼等方式,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视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十分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性”环节检查。如在学期初, 制定规范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课程授课计划、实验实训计划、下厂实习、跟班实习计划;在学期中做好教研室工作小结、检查教科研工作进程, 检查听课进程和课程建设、教材与论文的编撰等工作;在学期末, 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 提出下一步工作的调整计划等, 有效保证了教研室工作的高效运行。

4. 建立教研室工作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

在规范和加强对教研室的管理, 强化教研室的工作责任落实的同时, 还引入了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让教研室成员都拥有共同的愿景和认知, 激发出教研室成员自我建设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主动、自愿向所期望的目标更加积极地工作, 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一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有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把教师、教研室与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 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明确各自工作岗位职责, 增强各成员的进取心和事业心。二是狠抓责任落实, 创造一种竞争奉献的氛围, 强化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责任认识, 激励和鞭策教师敬业乐业。三是建立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 对教师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 完善一学期一次的教师考评制度, 尽力克服教师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激发教研室成员的责权利意识。特别是以参加学院示范性教研室评比为契机, 从各个方面完善管理制度, 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 促进教研室建设科学发展。

三、模具专业教研室建设与改革运行情况及成效

得益于对教研室的地位、职责、任务的重新界定, 我院模具教研室建设与改革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动性明显提高, 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教科研气氛活跃, 申报精品课程、申报课题、晋升职称、参加各种讲课、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教研活动紧张有序, 有话可说、有题可论。

经过近两年多时间的教研室建设与改革, 我们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工学结合等各项工作都内化成为教研室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例如,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行业企业合作,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目前,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在实训基地建设上, 我们围绕着满足模具专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的需要, 学院出台配套政策, 不断加大投入, 建成了具备工程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较为先进的实训教学基地, 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双证书”教育的开展。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形成了一支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优势凸显的双师梯队。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我们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 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做”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时进行与完成。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宗旨,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屡获佳绩, 学生参加市级、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有200余人次和团体获奖, 其中荣获全国CAD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8人, 江西省模具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和三等奖10余人。

四、面对的困难

当然, 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实际因素, 使教研室的建设受到一些影响, 教研室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首先, 教研室活动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教研室只是一个学术性团体, 学校还没有能够按照管理规律给予教研室相应的权利。责任与权利不相配, 责权利界限不清, 经费落实不到位, 劳动无报酬, 任务落实不下, 教研活动随机性比较大,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 对教研室主任培养、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工作的组织者, 其职责主要是领导和组织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但教研室主任作为专业和教学带头人, 没有行政权力, 只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与业务威信来开展教研工作。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培养和培训途径, 提升教研室主任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

总之, 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基层组织, 是学校完成教书育人的最基本单位, 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我们还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研室实践建设的有效途径, 充分挖掘教研室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功能, 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进一步创新教研室管理, 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 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构建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 实现教研室工作的良性运行, 不断提高教研室内涵建设水平。

摘要:文章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地位、职责和任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结合学院模具专业教研室的建设与改革实际, 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基层组织,专业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杨永鸿.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5) .

[3]曾莉.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华文化论坛, 2008, (8) .

高职模具英语 篇9

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 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学也开始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那么该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既能看懂图纸, 熟练使用Auto CAD、MasterCAM、PRO/E、UG等绘图软件, 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实现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环节的顺利接轨呢?

笔者认为, 必须从高职生的主观心理教育和学校的客观专业体系构建教育两个环节着手, 以适应模具高新技术的要求,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重视心理教育

我们知道, 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职业化水平和职业教育质量。为了规范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 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2.1 专业教育

对于高职生来说, 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都只是一个理论基础, 而大学教育侧重于专业和能力的培养。对于模具专业教学, 学校应该将新生的专业教育和入学教育同步进行。通过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地参观, 着重介绍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安装调试、冲压生产及塑料成型加工等内容, 让学生了解模具行业的实际情况, 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请专家作报告, 观看教学录像,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模具专业课的意义, 树立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让学生知道现在学什么、将来干什么, 所从事的工作前景如何、意义如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模具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就业教育

近年来, 高职生就业态度和动机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但也存在着不切合实际, 对所从事的工作存在过高期望值的情况。诚信意识不强, 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等现象给顶岗实习环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学校还应开展模具专业学生就业教育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肯于吃苦, 做人低调, 踏踏实实的诚信就业意识。

3 重视专业能力培养

面对模具制造与加工业对“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对教师来说, 要完善教学内容, 革新教学手段;对学校来说,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来说, 要理清顶岗实习思路, 学校、教师、学生是一个共同体, 专业体系教育的和谐构建,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三者的积极配合。

3.1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这里, 笔者将教学的内容分为主干线教育和分支线教育, 从而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整合和分散。

3.1.1 主干线教育

市场需求的不仅是懂模具制造、模具组装与调试、模具维护与维修、制品工艺的模具技术工人, 更加需要的是会模具设计、模具仿真模拟分析、模具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模具工艺的模具工程师。对于模具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来说, 在这里, 可以把模具专业教学体系的模式总结为“1:1教学法”。除了要开设与模具紧密相连的专业课基础课之外, 还要大规模增加模具方面的技术训练。在实习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 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一体。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1:1, 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3.1.2 分支线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还应开设少量的选修课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选修课程是学生素质及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另外,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开展“研修班”, 即类似于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将要顶岗实习的时候, 针对企业对某一个紧缺岗位的需要, 学校可以采取“订单班”小灶培养, 奠定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

3.2 革新教学手段

对于高职生来说, 专业课的内容中有些知识较为机械, 并不直观, 推导性不强, 学起来要么乏味, 要么难于理解。为讲好课, 除利用挂图、模型、透明模具教具外, 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有关机械运动、操作步骤、工作过程通过录像、Flash动画, 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另外还要开展实验实训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上模具设计课时, 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采用与之配套的模块化教材, 对基本理论及模具零件的有关设计计算采用传统教学;对模具结构、工作原理、各类零件形状结构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对模具装配、安装调整、使用情况等内容通过组织观看企业现场录像以及增加模具拆装、测绘等操作, 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3.3 理清顶岗实习思路

按照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 高职学生至少要顶岗实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 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企业选择最好的人才, 有利于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对接。强化顶岗实习, 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 互相理解, 默契配合, 协调到位。作为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要一遇到机械专业的企业来招聘, 就晕头晕脑的去企业顶岗。要理清顶岗实习思路, 认清形势。一要了解自己是否已经彻底完成了学校学习任务, 做好了顶岗的心理准备;二要了解企业的行业情况是否可以更好地发挥你的专业特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完成顶岗实习的环节。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模具专业大学生, 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效应明显, 有执着追求精神及良好心理品质, 有独到的专业素养及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 与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广纳贤才。争取引进尽可能多的高职称或高学历的教师, 以迅速扩展专业实力、充实教师队伍。

(2) 创建和维护有利于年轻教师成长的专业氛围和工作环境。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 进行专业研究。创造条件, 支持教师参加定期学术会议和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 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 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 充分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 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可通过加强校企、校校合作, 聘请大型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定期授课, 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 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职教育新的任务: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高职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 实现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环节的顺利接轨需要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崔景贵, 等.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9.

[2]聂志萍, 等.模具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模具制造, 2005, (4) .

高职模具英语 篇10

【摘 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保证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体系;强调教学与职业的关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有机搭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可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并将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应用在教学中。

【关键词】高职 模具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58-03

高职教育定位在人才的技术技能培养上,强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强调知识、技术技能的综合与迁移。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要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操作技术和复杂的操作系统;要能够在生产一线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具体的工作职责,其工作过程有一定的高新技术含量;要能够在岗位上有技术技能水平和能力的表现,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而这些资格以及能力的形成是要通过专门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要突出技能培养,保证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以“需求导向,模式创新;突出实践,双证并举”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教学体系和教学系统,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基本素质要求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进行教学原则、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培养适应专业领域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学用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课之前开设基本工种实训,如金工实习,在专业课之后开设专项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改变“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做法,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子。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合办学和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和社会行业中可聘请相关专家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及专业建设发展等工作。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和安排。通过积极组织调研,把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应用情况,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生产技术发展实际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

(二)强调教学与职业的关系,提倡培养对象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已经势不可挡,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支持与回应这一趋势,即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为其在未来的职业和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在制定培养学生能力分析框架图中,应强调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职业拓宽能力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不厚此薄彼,强调全面的发展。即融专业能力培养与基本素质教育为一体,强调人的基本素质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2.始终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主题,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强调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辨证统一,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又要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本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尝试中应遵循的原则是:理论教学把握好“理论够用”与“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尺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有机搭配。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习专业技能,从事专业工作及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1.学生三年的学习可分为两段进行,第一段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第二段到企业进行全程岗位实习。在校学习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训操作,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如所培养的学生应能获取中级以上模具钳工职业技能证书或中级以上数控机床操作职业技能证书等。

2.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重,实践教学形式有课内实验、参观实习、大作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训。课内实验、参观实习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与理论课程交叉进行,大作业、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一般是理论教学基本完成后,学生根据指导书、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的实践内容,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实践应用训练,每学期都应该安排有一定量的实践实训课程。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

3.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答辩阶段。毕业综合实训,学生根据本专业设定的就业岗位群,顶岗实习,能够有所选择和侧重。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答辩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前述各教学环节的深化和继续。其根本目的是:毕业即就业即上岗。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有利于实现“一书多证制”培养模式,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将行业准入标准同高职高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就业的准确定位,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1.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明确要求学生可获取的劳动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在毕业生质量标准中除明确规定毕业生所必须获取的计算机及英语证书外,还需获取的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积极与劳动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系,为学生培训,考核获取职业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本专业学生可获得模具钳工、车工、高级绘图员或绘图师、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技能鉴定或认证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双证书。

(五)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岗位不断分化、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使相关职业群类之间的工作领域存在大量交叉重叠现象,为适应这一趋势,本专业在进行各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

1.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学习基础与专业课程,构筑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方向上进行强化。

2.充分利用好选修课。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学院和系部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每学期都可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修习。例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教学计划及毕业生质量标准中就规定了“学生必须在学院开设的选修课中自主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取得3个学分”;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也规定“学生必须在系部开设的选修课中自主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取得6个学分”。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益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因此,正确选择和运营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对一些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密切的课程,如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可采用参观教学法与实体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参观和实地考察,可形象、直观地将书本知识表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参观教学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安全、费用等,而实体模型教学法可弥补这一不足,如模具的结构、模具的工作状态、模具零件的拆装等一系列工序制成模型,组织学生观看,可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根据各类课程特点,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普遍应用,如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CAD所用的演示教学法等。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所掌握的原则不变,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全面、正确理解“够用”原则;理论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理论教学要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业技能训练法。模具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技能有:较强的机械制图及计算机CAD/CAM能力;较强的普通机械加工机床操作及数控加工机床编程、操作能力;具有冷冲压模具、塑料成型模具及其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具有动手操作机床加工和装配模具的能力;具有编制和管理冷冲压成型工艺和塑料成型工艺的能力等,这类技能的掌握是通过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来达到。

2.模拟教学法。充分利用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室,如机电类各专业工种实训中心、数控机床模拟实训室等。可根据各实训项目的特点分别采用模拟设备教学方法和模拟情境教学法。

3.项目教学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大作业和短期见习。

4.顶岗实习法。最后一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采用顶岗实习法。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应该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考核方法和标准,其目的就是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与岗位证书制接轨、毕业即就业即上岗。

(三)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上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教育方法和理念带来了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本专业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CAI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的特点大家都熟知,而使用的关键是课件。鼓励教师制作课件,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2.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本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用。(1)教学计划编制中,处理好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的关系,使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2)理论教学强调系统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同时,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列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1(3)

[2]陈善飞.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

[3]唐红春.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4]杨海波.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教育生态学审观[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5)

[5]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

[6]吴恒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7)

[7]姜振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基金项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Y201419)

【作者简介】李卫民(1974- ),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副教授;柳亚输(1982- ),男,河南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讲师。

高职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篇11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通过深入走访一线企业、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等途径, 调查分析岗位群, 培养目标, 形成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确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有创新意识, 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能运用模具专业技术、CAD/CAM/CAE软件等工具, 从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现代模具制造和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培养适应模具、机械、电子、汽车、服务、管理等行业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确定了“1+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金工实训课程的入门学习, 学习模具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2”是指最后两学年安排在宁海产学研基地, 通过“引厂入校”, 在学校校内建立教学工厂, 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习综合技能课程并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职业技能。

二、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 专业应围绕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重新建立课程体系。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修改和整合,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建立以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为主的培养体系。一是以模具设计师职业标准为标准, 将“金工实训”“计算机绘图”整合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Ⅰ” (模具认知实习、模具拆装实训) , 二是将“塑料模具设计”和“模具数控加工”整合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Ⅱ” (塑料模具制造) , 三是将“模具岗位岗前强化”和“顶岗实习”整合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Ⅲ”。

其次, 按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为标准, 按企业岗位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建立专业能力岗位核心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如“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和“塑料模具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企业岗位制定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 同时, 将企业应用到的新材料、新工艺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 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

第三, 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践内容, 借鉴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依托教学工厂和宁海模具城有限公司, 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 深入分析模具制造各个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制定岗位标准, 开发培训项目, 建设模具岗位强化培训课程包, 编写培训教材。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由专业实践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完成模具项目零件制作。学生在学习中以企业项目为目标, 遇到问题应及时交流和互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讲解, 使学生在传统课堂上不易理解的问题在教学工厂中得以解决。

实践课程应紧贴最新生产工艺与技术, 让学生以企业项目为研究目标和载体, 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开始时, 就明确实践课程考核要求, 使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资队伍建设

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探索, 模具专业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青年教师, 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1. 骨干教师培养

选拔熟悉模具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教学效果好、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选定培养方向。采取国内培训学习, 高校进修, 到教学工厂兼职和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 通过主持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技术服务或教研项目等多种途径, 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 兼职教师培养

从宁波地区模具企业聘请行业专家、首席工人、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开展特长生培养和“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兼职教师通过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后, 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或做专题讲座, 并承担实践类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培养与引进并举, 优化了模具专业教师师资结构;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与模具技术培训, 提升了授课能力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五、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模具专业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并对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加以区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 依靠校企合作, 校企共同整合双方设备与人力资源共建“华宝模具教学工厂”, 打造管理水平先进、技术领先的“现代化模具示范工厂”。创新教学工厂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现场有效对接, 保证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学习, 产学研结合真实。

华宝模具作为专业、现代的生产企业, 装备先进、生产组织管理科学、岗位齐全, 完全可以达到校内教学工厂的要求。因此, 学院依托华宝模具资源, 通过“引厂入校”, 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工作, 让学生能够胜任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 使学生走出学校快速找到用人单位, 缩短适应工作岗位时间。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要吸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必须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目前, 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宁波及周边的十几家模具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使相关的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要。

总之,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校和企业需进一步加强教学工厂合作, 在实践中解决如何与企业师傅进行教学上的互动、提高企业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完善的长效实践教学机制、合作开发教学项目等问题, 为人才培养服务, 使学生受益。要完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将教学工厂建成宁海模具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与技术服务中心, 引领当地模具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大华, 孙金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14) .

[2]张萍.江苏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9) .

[3]程方启, 熊运星.基于教学工厂环境下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1) .

[4]伦洪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 2011, (1) .

【高职模具英语】推荐阅读:

高职模具06-25

模具英语06-26

模具保护05-16

模具零件05-25

装配模具05-25

模具企业07-11

模具专业07-31

热锻模具08-04

模具方向09-01

注射模具09-02

上一篇:光纤预警下一篇:舞蹈教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