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企业

2024-07-11

模具企业(精选12篇)

模具企业 篇1

模具是机械制造企业加工产品的基础, 模具质量对企业加工产品零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模具的瑕疵,将会造成产品零件的质量问题,使企业成本加大。 甚至会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质量事故, 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 对模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的数量增加, 模具的成本加大,模具的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要。

一、模具设计成本的管理

模具设计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模具设计成本决定模具制造成本, 而且, 模具设计的先天缺陷会导致产品的批量不合格,产生废品,加大企业成本。 为了提高模具设计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应对模具设计人员进行成本管理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模具设计的重要性, 自觉地降低模具设计成本。 使模具设计既保证产品功能,又要经济合理,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一)模具材料的选择

模具材料的选择对模具成本的影响非常大。 模具可选用钢材有很多种,而且不同的钢材的性能,即优点缺点和价格相差很大。 如果不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功能,一味的选择性能好的材料,就会造成功能过剩。另外,模具加工必须要经过热处理。不同特性的钢材,热处理费也不一样,这样就加大了模具成本。 模具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模具的使用寿命。还应根据产品零件生产的批量的大小选择模具材料。生产的批量越大,模具的寿命要求也越高,应选择承载能力强,服役寿命长的高性能模具材料。

(二)模具加工工艺选择

模具设计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实现,还要考虑适合产品加工,充分考虑加工的经济性。 在制定模具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时候,正确选择机床和工艺设备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 提高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模具精度要求高的,要选择机械化程度高的设备,如采用进口设备进行模具加工,而对模具精度要求不高的,可采用国产设备,这样既避免加工工艺不合理,同时,又降低了模具成本。

(三)从产品结构和工艺编排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设计产品结构时尽量避免废料太多, 工艺编排和模具设计不仅要考虑可以节省模具成本,还要考虑模具加工零件生产中,降低材料的消耗,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要考虑废料的回收和利用。 同时,还要考虑模具的维修和设备的利用率。

二、模具制造成本管理

(一)新产品模具制造成本的管理

新设计的模具需要进行试制,其目的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从而选择最佳方案。 在试制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对不同方案的材料进行选择对比。从中选择出适合模具制造的最优材料。这是保证模具质量的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材料不适合,将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加工零件产品的质量。

为了准确核算模具的成本,在模具试制时,一定要按照模具的设计要求,单独进行试制时材料、费用等模具制造成本的分类统计,不能与其它模具成本混淆,否则,模具制造成本的核算不准确,影响模具设计方案选择的正确性。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市场,必须缩短新产品模具试制时间,这样就提高了产品投向市场的时间。 但是,模具加工需要的工序比较多,需要加工的时间都很长,加工时使用的设备对模具质量影响非常大。 不能靠提高设备的加工速度来缩短模具的制造时间。 例如模具加工中一般用的线切割和电火花机床。 它们的加工时间都很长,而且,提高加工速度会影响模具的精度和产品的质量。 为此,必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可实行一人操做多台机床,设备24小时运转。 保证模具的加工时间,缩短模具的制造时间,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

(二)企业现有产品的模具制造成本管理

新产品的开发是为了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企业现有产品是企业生存,赢得市场的保障。 模具在生产加工中要发生磨损,每年都必须不断更新模具,保证生产加工的需要。

1、模具投产量管理

企业每年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种类和数量,所需模具的种类、数量和完好程度,进行模具投产预计。 模具投产预计涉及到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和模具成本的管理。 财务部门要根据投产计划,制定考核方案,严格控制模具成本。

2、模具材料的管理

材料费在模具生产成本中约占15%-20%,特别是因模具工作零件材料类别的不同,相差较大。 所以,应该正确选择模具材料,使模具工作零件的材料类别首先应该和要求的模具寿命相协调,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

材料是模具制造的基础,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具的质量会出现很大区别,为保证模具质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选择模具加工所需的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 财务人员要按照企业制订的标准成本,进行材料成本的对比分析,严格控制材料成本。

由于市场材料价格的不断增长,造成模具加工成本的不断增加。 为此,对于模具制造必须用的材料和用量大的材料,企业可以采取批量购进,也可以采取期货的方法,防止材料价格上涨,降低材料成本。

3、人工成本管理

人工成本在模具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 尤其是模具装配过程中,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对模具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为充分体现竞争机制, 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缩短模具完工需要的时间,提高模具的质量。 合理制定时间定额,对保证产品加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可以采取计件的方式,及模具一次合格率考核。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4、加强模具成本核算

由于模具的加工期限长,完工模具成本核算很重要,为此,财务人员要及时进行完工模具的各项成本费用统计, 严格按照模具的种类进行汇总,正确进行模具成本核算,保证模具成本的真实。

(三)模具维修成本的管理

任何模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内部零件会逐渐磨损以致损坏,造成模具工作性能和精度的降低。 模具除自然磨损外,还会由于操作者的粗心大意及维护使用不当, 使模具破损或产品质量下降, 甚至造成停产。为保证产品质量,模具必须及时进行维修。因此,模具的维修成本也成为模具成本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模具的加工零件数量,加工零件的尺寸,确定模具的磨损程度,确定模具的维修方式。 对重要的部件磨损,需同财务人员一起确定磨损更换的部件。 如果维修成本大,就要考虑是否新制作模具,提高模具的利用率。

对需要修理的模具,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模具检测情况,提出模具修理计划,并标明需要更换的部件所需加工材料,制定加工工艺,完工期限。 尤其是对易磨损、磨损大的部件,要严格控制更换部件所需材料的质量和加工工艺,保证模具的修理质量 。

为成本核算的准确, 模具修理成本的归集要与模具制造成本分开,尤其是所用的材料,一定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影响维修成本的准确性,不利于模具成本管理。

三、模具使用管理——建立模具库进行专人管理

为了加强模具的管理,企业应建立模具库,进行帐卡物管理。 为了保证模具的质量,模具制造完工后,由质量检验部的检验员和工艺部的技术人员对模具进行合格的验证。 模具管理人员按模具或产品类型,对验收合格的模具登记台账。

对模具的借出与归还, 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模具交接具体事项和手续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要建立工艺装备使用保管卡片。管库员要对模具使用人,进行模具使用情况登记,对模具完好状态进行跟踪记录。 财务人员每月配合管库员对模具进行实物盘点,保证帐卡物的统一。

管库员每月要向工艺技术人员,提供模具完好情况表,为了减少模具制造成本,要做到能维修的模具不重新制作,工艺技术人员要严把模具维修制造的质量关。

为了保证模具的使用效率,对模具的使用,需制定模具管理考核制度。 严格考核模具使用者,对模具使用的状况。 工艺设计人员在设计模具时,要提供模具正常使用情况下,模具加工零件的数量。 对于没有到达工艺规定的模具使用率,由于工作者个人,非正常操作原因,使模具破损的,按照管理规定要进行处罚。 对模具使用效率高的操作者,要进行奖励。

模具是企业一项重要资产,管理好模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必须加强模具成本的管理。

摘要:模具是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零件加工的基础,对产品零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调查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模具品种有上千种,每年的模具制造加工成本很大,一套模具成本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由于新产品的不断试制、投产,模具成本费用在企业成本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模具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加强模具设计成本管理、模具制造成本管理、模具责任考核管理。提高模具的使用率,降低模具费用,保证模具质量对企业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模具成本管理,提高模具使用率,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甄瑞麟,蔡业.模具制造工艺入门[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吴伯良,梁庆.雷日扬.模具机械加工[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周跃华,李建平,周玲.模具装配与维修技术[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模具企业 篇2

在模具的制造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管理的细化,企业的各个阶层对生产计划和进度的及时了解越来越迫切,如高层领导想知道:企业当前剩余的生产能力是多少?能不能透明地看到制造现场?能不能及时地看到生产进度?能不能预测订单的交货时间?管理部门需要了解:制定的生产计划是否能够完成?生产现场的变动会给后续订单带来哪些变化?生产一线部门需要了解:如何组织几百套模具的生产?如何安排数以千、万计的工序加工?应该把这个任务分配给那个班组?各个班组的负荷情况如何?如何最优化地分配任务,以便于在客户交货期内完工?如何及时地得到目前的完工情况?

以上问题涉及到生产计划的编制,也涉及到计划执行进度。企业要面对繁杂的生产信息,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生产计划,需要了解设备使用情况、工件加工情况、员工工作情况、物料使用情况等等。这些信息量非常大,单纯依赖人力来实现几乎不可想象,潍坊模具厂采用ERP和MES系统实现了厂级生产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合理分工、层层细化。

本文结合潍坊模具厂MES系统对车间作业计划的分层管理,将探讨离散型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的分层实现

对模具行业来说,生产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分成了很多种,如:模具制造节点计划――即工厂生产计划、模具设计计划、模具生产准备计划、模具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调度计划等。潍坊模具厂通过应用PDM、ERP、MES系统,逐步将生产计划实现了合理的分工。

1、需求引入

,潍坊模具厂成功实施了PDM、CAPP和ERP系统,模具的设计全部实现了PDM平台上的三维实体设计,经营管理推进ERP,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由于模具的典型特点,即产品生产周期长,需求/技术/设备/人员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多,为模具生产计划的编制带来很大的困难。ERP根据工厂节点计划编制出来的长周期的计划,综合考虑了能力、优先级等客观因素,结合项目管理的思想基本实现了宏观计划的调控,但由于不能及时掌握车间生产实际情况,厂级生产计划下发到制造车间执行时,多数订单的实际生产进度与ERP计算出要求的进度之间产生较大的不一致,导致车间很难按照ERP所定的厂级生产计划对生产任务进行安排。

PDM、CAPP、ERP系统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车间详细排产计划所需的基础数据不准确,生产成本难以控制,工时定额、工具、设备状态以及生产现场状态等进行车间作业计划所需的基础数据不准确;

□ 车间无法实现实时的动态跟踪和控制在制品的进度信息,不能及时向厂级计划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反馈相应的信息以支持其决策;

□ 对机床的使用情况不能进行有效地监控,如机床占用情况、机床停机情况、机床实际负荷、机床累计负荷;

□ 派工单发放及上缴统计不及时,工时的信息反馈也是通过人工录入,造成工时信息带有随意性,不准确且录入时间滞后,厂级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 车间详细排产计划编制采用手工填计划表的形式,编制效率较低;

□ 主生产计划编制是根据工作中心计算出来的一个能力当量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制造天数,只能进行宏观调控计划,不能用来指导车间的实际生产,

为了解决工厂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进度控制、进度反馈、质量反馈等问题,潍坊模具厂开始实施MES制造执行系统,同时对ERP系统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以实现生产计划分层控制的思想。

2、生产计划的分层实现思路

□ 生产计划管理分级,ERP负责厂级生产计划以及MRP运算并给出展望期内工作中心的能力需求,MES负责在主计划的基础上做车间详细计划的排产;

□ 通过PLC控制器等监测,读取机床启停、运转、报警,以及机床主轴的转速,获得机床的运行状态,通过简单的按钮操作实现关键工序的实际开工、完工时间录入。

MES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MES业务流程

3、ERP对工厂生产计划的管理

在没有实施福田模具MES之前,潍坊模具厂ERP系统对生产计划的管理采用了从上到下一起管的思路,即在接到订单以后就开始编制生产计划,设计完成以后根据情况调整生产计划,进行物料需求计划运算,生产车间按照调整后的计划组织生产。

此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计划部门直接编制了车间层的生产计划,造成了两个部门之间的计划差异,而且由于计划部门并没有及时了解车间进度,生产部门并不认同计划部门的计划,造成了两个部门的对立。

鉴于此,我们以模具行业通用的模具节点计划作为工厂生产计划,将其纳入ERP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的运算以此计划为标准,设计、生产准备、车间调度计划全部按照节点计划展开。

4、MES对车间调度计划的管理

福田模具MES系统的主要出发点就是细化车间调度计划,实现快速编制出符合车间实际情况的车间级调度计划为目的,系统采用计划模板与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1)车间排产模板

车间计划人员根据模具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模板,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较粗的车间调度计划,如下图2所示。

图2 北汽福田潍坊模具厂制造执行系统

(2)经验调整

经过初步排产以后,车间计划人员根据经验和车间生产情况对提前期和本日开工偏移量进行调整,调整之后的车间计划已经基本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3)资源绑定

车间调度员根据车间调度计划,将生产任务分派到每个机床或班组,在分派任务时,系统直观地提供每个机床或班组的负荷,帮助调度员合理分配任务,如图3所示。

图3 制造执行系统的资源绑定

(4)进度录入

系统采用简单的WEB方式录入每个模具关键件的开完工情况,如图4所示,及时获得模具加工进度。

图4 进度录入情况

5、生产计划的闭环管理

工厂生产计划经过车间调度计划数据的积累,厂级计划不断修正,形成了一个知识型的管理平台,为后续项目的计划编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模具企业 篇3

关键词:模具 虚拟拆装系统 模具教学 应用

模具教学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其与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其他课程紧密相关,例如金属切削机床、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艺学等。实验教学是模具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模具的内部结构。模具产品有着非常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模具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实验室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模具模型和实物,让学生通过拆装模具的方式来认识模具的结构。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虽然比较形象、直观,但是也受到了模具种类、时间、场地与模型简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实验模具模型、实物的补充、维护、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有较大难度。在模具教学中,应用模具虚拟拆装系统可以提高模具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模具虚拟拆装系统简介

模具虚拟拆装系统是建立在三维数字化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套虚拟系统,具有仿真性与立体性,主要用于模具的虚拟操作和拆装。模具虚拟拆装系统通过使用UG软件,并与复杂的、高难度的实例相配套,实现了对模具结构仿真拆装演示和装备考评,并利用剖面、平移、缩放、旋转等动作让操作者全面、仔细地观察模具的结构。将模具虚拟拆装系统与实验室中的实体模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模具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具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模具虚拟拆装系统使用三维数字化的操作界面,界面具有仿真性、立体性与直观性,各种应用工具与模具零件菜单都在同一个界面中,所以操作比较简单方便。模具虚拟拆装系统使用图形输入法,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自动考核功能,可以实现使用者的自我训练和教学考核的双重作用,而且考核的成绩只能由教师查看,具有较强的保密性。第二,使用者可以利用界面中的知识索引功能对相关案例的采购清单、二维工程图、三维设计等数据资料与模具标准件、设计零件等立即进行搜索与查看。第三,能够通过剖面、平移、局部缩放与旋转等手段,全面、直观地观察模具工作的全过程。第四,可以以动画演示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正确地完成模具拆装操作。

二、模具虚拟拆装实验

首先,观看演示拆装。在进行模具虚拟系统的拆装实验前,学生应首先观看虚拟系统中的演示拆装,并对该模具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提前做好预习,从而可以在实验前对实验的要求、目的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进行自主拆卸。学生应选择系统中的自主拆卸模块,并按照规定的拆装方式进行拆卸。再次,进行自主安装。学生应选择系统中的自主安装模块,将散落在界面中的所有零件按照规定的装配次序进行安装。最后,进行实物拆装。学生应该遵照在模具虚拟系统中的正确拆装步骤,对模具实物进行拆装。

三、模具结构虚拟拆装系统的优点

第一,全面化。应用模具虚拟拆装系统进行模具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实物教学与模型教学受空间、时间、人数限制的问题,能够反复进行操作,从而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模具拆装实验,实现了模具教学的规模化、全面化。

第二,投资小。应用模具虚拟拆装系统的投资比较小,所以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物教学与模型教学需要购置大量的机械模具设备,投资大,只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才有能力实施。而模具虚拟拆装系统仅需要几万元的投资,条件稍差一些的学校也能够承担。

第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具虚拟拆装系统运用三维技术,通过剖面、平移、局部缩放与旋转等手段观察模具的零件、结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模具零件拆装,具有新鲜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模具虚拟拆装系统应用到模具教学中,可以提高模具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得到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根,杨友东,刘福庆.模具虚拟拆装系统在模具教学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1(8).

[2]彭紅莲.虚拟现实技术在模具设计教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浅谈企业模具成本管理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 对模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的数量增加, 模具的成本加大,模具的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要。

一、模具设计成本的管理

模具设计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模具设计成本决定模具制造成本, 而且, 模具设计的先天缺陷会导致产品的批量不合格,产生废品,加大企业成本。 为了提高模具设计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应对模具设计人员进行成本管理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模具设计的重要性, 自觉地降低模具设计成本。 使模具设计既保证产品功能,又要经济合理,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一)模具材料的选择

模具材料的选择对模具成本的影响非常大。 模具可选用钢材有很多种,而且不同的钢材的性能,即优点缺点和价格相差很大。 如果不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功能,一味的选择性能好的材料,就会造成功能过剩。另外,模具加工必须要经过热处理。不同特性的钢材,热处理费也不一样,这样就加大了模具成本。 模具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模具的使用寿命。还应根据产品零件生产的批量的大小选择模具材料。生产的批量越大,模具的寿命要求也越高,应选择承载能力强,服役寿命长的高性能模具材料。

(二)模具加工工艺选择

模具设计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实现,还要考虑适合产品加工,充分考虑加工的经济性。 在制定模具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时候,正确选择机床和工艺设备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 提高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模具精度要求高的,要选择机械化程度高的设备,如采用进口设备进行模具加工,而对模具精度要求不高的,可采用国产设备,这样既避免加工工艺不合理,同时,又降低了模具成本。

(三)从产品结构和工艺编排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设计产品结构时尽量避免废料太多, 工艺编排和模具设计不仅要考虑可以节省模具成本,还要考虑模具加工零件生产中,降低材料的消耗,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要考虑废料的回收和利用。 同时,还要考虑模具的维修和设备的利用率。

二、模具制造成本管理

(一)新产品模具制造成本的管理

新设计的模具需要进行试制,其目的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从而选择最佳方案。 在试制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对不同方案的材料进行选择对比。从中选择出适合模具制造的最优材料。这是保证模具质量的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材料不适合,将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也影响加工零件产品的质量。

为了准确核算模具的成本,在模具试制时,一定要按照模具的设计要求,单独进行试制时材料、费用等模具制造成本的分类统计,不能与其它模具成本混淆,否则,模具制造成本的核算不准确,影响模具设计方案选择的正确性。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市场,必须缩短新产品模具试制时间,这样就提高了产品投向市场的时间。 但是,模具加工需要的工序比较多,需要加工的时间都很长,加工时使用的设备对模具质量影响非常大。 不能靠提高设备的加工速度来缩短模具的制造时间。 例如模具加工中一般用的线切割和电火花机床。 它们的加工时间都很长,而且,提高加工速度会影响模具的精度和产品的质量。 为此,必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可实行一人操做多台机床,设备24小时运转。 保证模具的加工时间,缩短模具的制造时间,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

(二)企业现有产品的模具制造成本管理

新产品的开发是为了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企业现有产品是企业生存,赢得市场的保障。 模具在生产加工中要发生磨损,每年都必须不断更新模具,保证生产加工的需要。

1、模具投产量管理

企业每年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种类和数量,所需模具的种类、数量和完好程度,进行模具投产预计。 模具投产预计涉及到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和模具成本的管理。 财务部门要根据投产计划,制定考核方案,严格控制模具成本。

2、模具材料的管理

材料费在模具生产成本中约占15%-20%,特别是因模具工作零件材料类别的不同,相差较大。 所以,应该正确选择模具材料,使模具工作零件的材料类别首先应该和要求的模具寿命相协调,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

材料是模具制造的基础,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具的质量会出现很大区别,为保证模具质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选择模具加工所需的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 财务人员要按照企业制订的标准成本,进行材料成本的对比分析,严格控制材料成本。

由于市场材料价格的不断增长,造成模具加工成本的不断增加。 为此,对于模具制造必须用的材料和用量大的材料,企业可以采取批量购进,也可以采取期货的方法,防止材料价格上涨,降低材料成本。

3、人工成本管理

人工成本在模具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 尤其是模具装配过程中,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对模具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为充分体现竞争机制, 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缩短模具完工需要的时间,提高模具的质量。 合理制定时间定额,对保证产品加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可以采取计件的方式,及模具一次合格率考核。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4、加强模具成本核算

由于模具的加工期限长,完工模具成本核算很重要,为此,财务人员要及时进行完工模具的各项成本费用统计, 严格按照模具的种类进行汇总,正确进行模具成本核算,保证模具成本的真实。

(三)模具维修成本的管理

任何模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内部零件会逐渐磨损以致损坏,造成模具工作性能和精度的降低。 模具除自然磨损外,还会由于操作者的粗心大意及维护使用不当, 使模具破损或产品质量下降, 甚至造成停产。为保证产品质量,模具必须及时进行维修。因此,模具的维修成本也成为模具成本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模具的加工零件数量,加工零件的尺寸,确定模具的磨损程度,确定模具的维修方式。 对重要的部件磨损,需同财务人员一起确定磨损更换的部件。 如果维修成本大,就要考虑是否新制作模具,提高模具的利用率。

对需要修理的模具,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模具检测情况,提出模具修理计划,并标明需要更换的部件所需加工材料,制定加工工艺,完工期限。 尤其是对易磨损、磨损大的部件,要严格控制更换部件所需材料的质量和加工工艺,保证模具的修理质量。

为成本核算的准确, 模具修理成本的归集要与模具制造成本分开,尤其是所用的材料,一定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影响维修成本的准确性,不利于模具成本管理。

三、模具使用管理———建立模具库进行专人管理

为了加强模具的管理,企业应建立模具库,进行帐卡物管理。 为了保证模具的质量,模具制造完工后,由质量检验部的检验员和工艺部的技术人员对模具进行合格的验证。 模具管理人员按模具或产品类型,对验收合格的模具登记台账。

对模具的借出与归还, 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模具交接具体事项和手续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要建立工艺装备使用保管卡片。管库员要对模具使用人,进行模具使用情况登记,对模具完好状态进行跟踪记录。 财务人员每月配合管库员对模具进行实物盘点,保证帐卡物的统一。

管库员每月要向工艺技术人员,提供模具完好情况表,为了减少模具制造成本,要做到能维修的模具不重新制作,工艺技术人员要严把模具维修制造的质量关。

为了保证模具的使用效率,对模具的使用,需制定模具管理考核制度。 严格考核模具使用者,对模具使用的状况。 工艺设计人员在设计模具时,要提供模具正常使用情况下,模具加工零件的数量。 对于没有到达工艺规定的模具使用率,由于工作者个人,非正常操作原因,使模具破损的,按照管理规定要进行处罚。 对模具使用效率高的操作者,要进行奖励。

模具是企业一项重要资产,管理好模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必须加强模具成本的管理。

摘要:模具是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零件加工的基础,对产品零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调查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模具品种有上千种,每年的模具制造加工成本很大,一套模具成本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由于新产品的不断试制、投产,模具成本费用在企业成本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模具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加强模具设计成本管理、模具制造成本管理、模具责任考核管理。提高模具的使用率,降低模具费用,保证模具质量对企业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模具成本管理,提高模具使用率,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甄瑞麟,蔡业.模具制造工艺入门[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吴伯良,梁庆.雷日扬.模具机械加工[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模具企业 篇5

为了认真做好企业内部技术职称评聘工作,完善规范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评聘原则

1、坚持以职业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为重点,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实际要求相结合。

2、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竞争,公开透明。

3、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任,合同管理,打破技术职务终身制。

第二条 评聘组织

企业建立内部技术职称评聘工作委员会,评聘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技术职称评聘计划方案、激励措施、审定考核合格人选等。下设评聘办公室和专业考评小组,负责制定考评细则和流程,实施对专业各岗位人员职称的审议考评。

评聘工作委员会 主 任:史建嬴

副主任:史革新 徐群辉 徐武辉

委 员:范 峰 孔宏展 张润平史建芬 薛 逢 评聘办公室 主 任:史革新 副主任:薛 逢

成 员:吕江丽 徐微微 专业考评一组 组长:范 峰

组员:杨志军 施 峰 王立权 甄艳芬 刘银芳 专业考评二组 组长:张润平

组员:蒋爱珍 鲁央群 专业考评三组 组长:孔宏展

组员:徐军立

徐建辉

史革威

胡科金

朱伟超

李林冲 张龙龙 夏克俊 黄岳冲 周武丰

第三条 岗位设置的依据

1、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岗位设置。

2、根据工作任务和实际需要,以一个技术人员满负荷为单位划分岗位任务范围,确定岗位设置数量。

3、根据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需求层次确定技术职务等级。

第四条 岗位设置的内容 岗位设置的内容应全面反映在岗位说明书中,主要包括岗位名称、职务档次、岗位编号、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以及任职资格条件等。

第五条 评聘范围及对象

评聘范围为公司各部门各个岗位;评聘对象为在相关岗位上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

第六条 内部职称的类别及级别 类别:工程类、技能类等其它类别。级别:

1、工程类: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2、技能类:高级技师、技师、中级技师、初级技师。

3、其它类:高级、中级、初级。第七条 考评程序

1、制订年度评聘计划,由评聘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年度评聘计划,报评聘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2、申报晋升人员提出申请,填写《晋升职称申报表》,并将申请表和相关业绩、成果材料报到所在部门。

3、所在部门根据职务岗位要求,初审申请人资格及相关材料,对符合条件的报到专业考评小组。

4、专业考评小组全面认真审核申请人相关材料,对通过审核的,公示相关业绩材料和成果。

5、专业考评小组按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进行严格认 真的考评和考试,并对申请人提出考核意见。

6、评聘委员会审定。评聘委员会认真听取考评小组工作汇报,审阅考评材料,对申请人的职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等进行充分讨论、审议,并写出考评结论,填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档案。

7、公示考评结果。第八条 考评方式和内容

1、职业能力考核。重点考核技术人员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在工作现场、生产过程中,采取典型工件加工、作业项目评定、现场答辩、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考题可从国家题库中抽取相应职业(工种)的实际操作试题,并结合岗位实际对试题内容进行调整;对有的职业(工种)尚未开发国家题库的,企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岗位实际要求命制。

2、工作业绩评定。重点评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取得的业绩和成果,以及工作效率和完成产品质量的情况。主要对申请人的技术发明、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成果及论文著作,现场解决技术问题情况和传授技艺培养指导徒弟等方面的成绩进行评定。

3、职业道德评价。重点评价申请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敬业爱岗精神,岗位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可采用技术权威评议和同行评 议、领导评议和职工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理论知识考试。重点考核本职业及本岗位相关必备的职业知识。理论试题可从国家题库中抽题组卷,对不符合企业实际的试题可按企业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尚未开发国家题库的,由企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命制。

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评定、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均实行百分制。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对四个模块设定权数确定合格标准。可对职业能力考核成绩和工作业绩评定结果特别优秀者采取直接认定方式。对掌握高超技能,并在国家级、省级、宁波级获得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或在国家级、省级、宁波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主要名次的优秀人才,可破格或越级参加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第九条 聘任、续聘、缓聘、停聘、辞聘、解聘、延聘

1、聘任。聘任实行择优竞争聘任,聘期一般为一年。对通过考评的技术人员发企业内部技术职称证书,办理聘任合同,并发聘书,执行相应工资标准,按岗定酬,薪随岗变。

2、续聘。聘期将满,经考核合格,根据专业技术工作需要,按相应程序办理续聘手续。续聘工作一般应在聘期满后1-3个月内进行。

3、缓聘、停聘。已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缓聘、停聘。

(1)连续病、事假半年以上,不能坚持正常上班的;(2)违法、违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影响坏,群众意见大的;

(3)擅离职守,不在岗位上正常工作的;

(4)伪造学历、资历、成果或窃取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的;(5)受聘期间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工作分配或不能胜任工作的。

4、辞聘。聘任期间如有正当理由,可以申请中途辞聘。辞聘申请书须提前3个月交人力资源部,报评聘委员会批准。

5、解聘。专业技术人员在任期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6、延聘。根据企业有关政策、规定,因工作需要、本人愿意、企业同意,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到达退休年龄的,企业可以延聘。

对缓聘、停聘、解聘人员,企业根据不同情况,调到合适工作岗位,应按以新聘职务的要求重新考评聘任,实行相应薪酬。

第十条 续聘考核

聘期满后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履约情况,包括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工作业绩和成果、职业道德,重点考核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成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对优秀的可优先晋级;合格的续聘;基本合格的可解聘或续聘3-6个月,到期再考核;不合格的解聘。

第十一条 其他规定

1、企业内部技术职称评聘注重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既可高聘也可低聘。根据岗位技术特点、员工实际技能,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参考员工取得国家、企业承认的证书,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以低职高聘。

2、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档案和续聘、晋级、降级考核档案。

3、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家或技术顾问。聘任时间视情而定,形式为兼职或直接调入企业,待遇可根据所指导的技术项目或解决的技术难题而定,生活上给予优惠。

模具企业 篇6

关键词:模具行业 应用技术型 创新人才内涵

一、引言

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指出:“学校要办出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也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模具行业是高校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归宿,而模具专业是模具行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针对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二、模具行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需求

根据模具行业的需求,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需求,具体应该分为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与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

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重点围绕企业生产设备操作﹑行业实验仪器应用展开。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体现出熟练性﹑精准性﹑技巧性等三个特点。熟练性具体指熟练操作企业生产设备。精准性具体指精准应用行业实验仪器。技巧性具体指:①使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把无法进行的生产,巧妙地解决;②使用行业现存的实验仪器,把无法做的实验,巧妙地实现。

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重点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新品研究开发技能展开。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体现出严谨性﹑实用性﹑综合性等三个特点。严谨性具体指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或新品研究开发时,科学严谨的态度。实用性具体指到企业中,能够独立地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全面负责新品研究开发工作。综合性具体指:①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问题,综合应用全方位的技术,予以解决;②围绕新品研究开发过程,综合使用科研技能和生产技能,予以实现。

三、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

1.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

创新人才内涵应包含学习知识﹑使用知识﹑完善知识﹑创造知识﹑推广知识等五个层次。学习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使用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解决具体的现实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在解决具体的现实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已有知识的不足;通过实践检验正确后,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创造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基于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新的知识。推广知识层次主要指的是将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的实践领域,尽可能的充分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推动人类知识社会的进步。

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应分为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

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包含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与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企业生产设备操作与相关科研仪器使用的人员。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现存相关科研仪器的使用,提出某些改进的人员。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与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高校的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高校相关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人员。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企业的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环节中,可以将自身的娴熟操作,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相关环节之中的人员。

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包含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与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即仅精通某项技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即精通领域内技术,并且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人员。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与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带领生产一线,指导技工型技能人才,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

2.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

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应分为模具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模具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即基于模具操作得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操作具体指现代模具操作,涉及成型模具、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新技术、成型新技术与模具新工艺、模具保养维护与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模具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即基于模具技术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技术具体指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设计与工艺规划﹑产品成形工艺与设备﹑模具典型结构与标准化﹑模具工艺零件设计﹑模具结构零件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装配技术﹑模具测量技术﹑模具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模具操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包含模具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与模具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模具操作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与模具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熟练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模具企业生产设备操作与模具相关科研仪器使用的人员。模具改进型操作创新人才,即可以对模具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现存模具相关科研仪器的使用,提出某些改进的人员。模具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与模具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高校的模具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可以将所学模具专业知识应用到高校模具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人员。模具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在模具企业的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环节中,可以将自身的娴熟操作,应用于产品模具生命周期的相关环节之中的人员。

模具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与模具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专项技术型创新人才,即仅精通模具方面某项技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模具综合技术型创新人才,即精通模具领域内技术,并且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人员。模具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分为模具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与模具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等两个层次。模具技工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模具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模具技师型技能创新人才,即在模具企业生产一线的制造领域,能够带领生产一线,指导模具技工型技能人才,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员。

四、结论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将加深人们对模具专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范钧.CAD/CAM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66-167.

[2]范钧,王雷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3-204.

模具企业 篇7

但是, 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急需模具专业的各类人才, 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未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为企业所用, 还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再培训。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相当多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都不能接受这一点。

为此, 很多高职院校对模具专业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用人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就不难得知,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输出的毕业生距“零距离”应用型人才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拟从模具专业教学新方法入手, 着重探讨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模具专业企业化教学行为的具体措施。

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分析

教学行为和生产行为本属于不同性质的外表活动, 它们的运作机制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往往被割裂开来, 其结果常常导致: (1) 学无所用。学生获得的部分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 造成在生产实践中无法应用。 (2) 学不擅用。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善于观察、总结, 不能顺利地将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现实中表现为常有学生片面强调学校所教的专业知识在企业派不上用途, 这种论调不仅损害了学校声誉, 也打击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加强教学行为和生产行为的联系, 将教学行为企业化, 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企业化教学是在紧密联系企业需求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具有更加接近企业需求的思维方式, 并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事实上, 高职院校既然以输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其教学行为就应以企业生产行为为标准, 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实践展开教学活动, 在教学改革中主动缩短与企业的差距, 将教学行为企业化, 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和擅用所学, 方能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局面。

(二) 可行性分析

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行模式, 其生产行为特点也各不相同, 而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行为也常常不同, 这给教学行为企业化带来诸多困难。

但是, 模具本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业产品, 它以自身的特殊形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原材料成形, 是工业产品生产所用的重要工艺装备。与其他的工艺装备, 如夹具、检具相比, 虽然模具的生产制造更复杂, 专业性更强, 但模具的结构形式和制造工艺都有较强的规律可循, 其设计制造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已经相当成熟。目前, 不同模具企业的生产行为、运作方式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模具专业与其他机械类专业相比, 其教学行为企业化具有可行性。

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的具体措施

(一) 教学内容企业化

高职院校对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往往只注重形式的改变, 而忽视了实质内容的变革, 换汤不换药当然难以做到药到病除。例如, 现在的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产品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 模具从设计到制造每个环节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因此, 在模具设计中图纸被适当地简化了———冲压模具的装配图大多采用按比例绘制的具有一定规范的装配示意图, 模具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和尺寸标注也有一些合理的简化, 这在一些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中已十分普遍。再如, 电火花加工、数控加工、精密磨削及抛光技术在模具制造业中已被广泛应用, 一般情况下模具的某些工作零件常采用线切割加工。若精度要求不高时就采用快走丝线切割加工, 其加工精度一般为±10μm;若精度要求较高时则采用慢走丝线切割加工, 其加工精度一般可达±5μm, 有的甚至可达±1.5μm。而教材中关于确定冲裁模工作零件刃口尺寸制造公差的内容却仍旧沿用传统制造技术的思路。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模具材料、新的加工手段和加工方法以及新的加工设备一直在不断发展, 而我们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速度却远远滞后于企业的实际状况。试想如果我们还照本宣科, 学生毕业后又怎么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呢?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模具专业要想输出“零距离”应用型人才, 首先应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零距离”,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企业元素, 将教学内容企业化。为此, 我们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 定期在地方企业开展广泛的调研活动, 将模具专业理论教学的各项内容与地方企业的实际应用相对照, 将有差距之处记录、整理, 写成讲义, 做为课程教材的补充, 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二) 教学模式企业化

目前, 高职院校教学仍旧未能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应用脱节的问题,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无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所以, 模具专业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企业化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但具体应用于模具专业教学时, 应特别注意围绕项目严密组织教学内容, 使项目实施过程更接近现代模具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产品的加工制造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扎实、灵活。

实施企业化的项目教学法,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现代模具的生产流程, (如图1所示) 。其中, ESI (Earlier Supplier Evolvement) 是指供应商早期参与阶段。

下面就以冲裁模为例来说明企业化的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具体学习项目选择适当的学习项目至关重要。首先, 学习项目应具有实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学习项目应是学生熟悉的事物,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学习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应尽可能广泛但又不过分复杂, 以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教师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如平垫圈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产品,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生对其应用非常熟悉, 但对它的加工制造却不十分了解。平垫圈的冲压加工涉及冲孔和落料两个主要的冲裁工序, 能够承担单工序冲裁模、复合冲裁模、连续冲裁模的教学内容, 且平垫圈结构简单, 其冲模的工艺设计容易被学生掌握。选择平垫圈作为学习项目完全可以满足项目教学法对学习项目的要求。

根据模具生产流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1) 了解项目实施的基本知识。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应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模具专业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项目有初步的了解。例如, 在平垫圈项目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冷冲压概念、冲压工序的分类、冲压工艺特点及其应用、冷冲压材料及其冲压性能、冲压模具的结构和分类, 并组织学生围绕平垫圈展开讨论。 (2) ESI阶段的学习任务。在模具生产流程中, 此阶段主要是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的关于产品设计和模具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探讨, 主要是为了让供应商清楚地领会产品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及精度要求, 同时也让产品设计者更好地明白模具生产能力、产品工艺性能, 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设计。在此阶段, 可以提供平垫圈的零件图和样品,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平垫圈的冲裁工艺性、冲裁变形过程及冲裁件的质量。 (3) 报价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企业而言, 用最合理的成本完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报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模具的价格、模具的寿命、周转流程、设备要求吨数以及模具的交货期等, 更详细的报价还包括产品尺寸重量、模具尺寸重量等信息。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冲裁间隙、排样方法、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几个角度讨论模具的寿命和价格, 绘制出平垫圈的排样图, 确定合理的冲裁间隙和模具材料;比较冲裁模的典型结构, 确定平垫圈的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方案;进行冲压力计算, 选择冲压设备类型和规格。最后, 提供一份企业报价实例, 让学生参考实例制作平垫圈模具的报价单。通过该部分内容的教学, 不但能够完成部分教学内容, 还可以培养学生获得企业所要求的成本意识。而具备成本思维理念、方法的毕业生更贴近企业需求, 也最受企业欢迎。 (4) 订单阶段的评价任务。在模具生产流程中, 订单阶段是指客户订单、订金的发出以及供应商接受订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重点是在成本基础上讨论合理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手段, 并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模具的生产、交付。教师可以在此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相互评价。这个过程可以让各小组学生发现自己小组的不足之处, 总结、完善之前的学习内容。 (5) 模具生产计划及排工安排。该部分教学内容旨在安排学生学习接受订单任务后实施计划, 包含设计、材料准备、加工等各个周期性阶段的考虑。重点培养学生树立企业效率观念, 学会对实际可行性时间周期进行考量。可以提供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排工安排表, 作为引导学生了解模具制造的要求、过程与特点以及模具常用加工手段等内容的学习线索, 安排学生到实训车间现场参观, 进行现场讨论学习。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制作平垫圈冲模的生产计划和排工安排表。 (6) 模具设计阶段的教学组织。冲裁模设计的部分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讨论过了, 如冲件工艺方案、排样设计、模具结构方案等, 让学生根据冲裁模的一般设计步骤, 参照设计实例完成平垫圈冲模的各种工艺计算、冲裁模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和选用, 最后撰写设计说明书, 绘制出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下两点:第一, 设计开始时教师应善于引导, 避免造成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的状况;第二, 设计过程中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发现错误应立即予以提醒, 以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冲裁模具设计的学习特点, 这个阶段的教学形式不必拘泥于项目教学法经常采用的分组讨论形式, 融入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模具加工、装配、试模阶段的实践教学。目前, 高职院校已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但对模具专业来说, 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特别是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严重脱节。一方面使得学生进行模具设计时总是对模具的加工、调试欠考虑, 设计的模具往往不是有的零件加工困难, 就是有些结构不太合理, 甚至造成无法调试。只会“纸上谈兵”成为企业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金工实习、钳工实习的学习项目一般为与模具无关的普通机械零件, 只能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而模具拆装实训的对象则是已经调试好了的模具, 很多模具加工、装配、调试中容易碰到的问题根本无法反映出来。通过这些实训, 学生很难获得从事模具钳工岗位的综合素质。

上述问题在企业化的项目教学法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模具加工、装配、调试整合成综合实训, 安排在项目教学的最后阶段, 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模具零件图制定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 根据自己制作的生产计划和排工安排表亲手进行加工、装配和调试。在制定加工工艺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发现模具设计上的一些问题, 进而及时改进自己的设计, 甚至重新设计;在装配和调试过程中还会发现另一些问题, 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强化设计和制造之间的联系, 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创新的空间。

(三) 教学手段现场化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在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利用三维模拟动画、现场录像、Flash动画等, 可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清楚地认识模具, 明白模具的工作原理、运动过程, 这就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生动。但应该看到, 多媒体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没有语言、手势和表情等互动手段, 过多使用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而将部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训场地对照实物进行学习、讨论, 可以方便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了解学习对象, 有利于学生综合掌握知识, 学习印象也将深刻得多。现场教学造成的耳濡目染还能使学生加强专业意识, 熟悉专业环境, 获得基本的专业心理素质。因此, 现场教学与坐在教室里看幻灯片、现场录像相比, 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和感性认知要多得多。

企业化的项目教学法并不排斥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 强调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总结摸索实践经验, 而不是教师予以灌输, 因此, 采用现场教学, 将学习、讨论地点搬至实训场地, 更加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教学行为企业化就是要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想方设法为学生学习营造企业环境, 采用现场教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 在平垫圈学习项目中, 有关冲件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方案的讨论地点就可以安排在模具拆装实训场地,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快速掌握冲裁模的分类、结构组成以及典型结构;讲授冲压设备的选择时专业术语较多, 有的还不太容易理解, 将相关学习、讨论挪到实习车间对照实物进行, 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对压力机的类型、规格获得全面、综合的认识。

结语

教学内容企业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企业应用“零距离”;企业化的项目教学法将模具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便于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 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总之, 教学行为企业化创造了与模具企业相似的教学环境, 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让模具专业的在校学生身兼学生与学徒两种身份, 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

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现状和模具人才情况以及企业实际需求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的主张, 并在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企业化、教学模式企业化和教学手段现场化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行为企业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企业化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 2006, (2) .

[2]江虹.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20) .

[3]夏家琴.浅议机械专业的项目教学法[J].科教文汇, 2007, (2) .

[4]张宝珍, 樊军庆.浅谈高等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 2007, (2) .

[5]王栓强, 胡宝山.谈高职模具专业课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改善[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模具企业 篇8

目前我国国内针对小微企业“急、频、 短”融资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舒威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根据目前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困扰其生存和发展瓶颈的融资难成因,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在“增加融资供给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一文中提出要以政策支持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商业银行应通过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产品来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胡海峰、赵亚明在“专业化中小银行与小微企业融资研究”认为银行业结构的分散化,有助于广大中小银行通过专业化发展优势与小微企业形成稳定的关系型融资,同时还能促进我国银行业结构的分散化和多样化,增强银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金融创新水平,有效防范融资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是一种多数以家庭式作坊起家的小微企业,在沿海经济城市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类优势产业, 活跃当地经济,解决一部分就业。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模具机器的先进性以及钳工师傅制作模具、研发模具的技术能力,同时,还在于企业主的跑业务能力,因此,很多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在市场饱和前能够安然存活,而在市场接近饱和时,因为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生存艰难,濒临破产。而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僧多粥少,以沿海发达省份浙江为例,浙江的小微企业金融实践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浙江省的3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没有贷款或者贷不到款的企业超过六成,即便拿到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也背负着沉重的非利息融资成本。因此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研究,以及选择一类优势产业的小微企业融资老大难的问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大工程。

1模具制造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大部分由企业主自筹资金购买机器,以家庭作坊式起家, 企业主文化水平不高,但懂一部分模具制造技术。模具制造类小微企业在沿海经济省份中是一重头戏,沿海经济省份作为全国的民营经济命脉,其活跃的民间资本也是小微企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相较其他的小微企业而言,在抵押和担保方面或许存在一定优势,但有其自身的特殊问题和原因。

1.1企业主行为规范问题

2012年4月9日,浙江的40家银行机构签署了“银行业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承诺书”,承诺对信用资质良好等六条标准的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服务。 六条标准指的是: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所属行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信用资质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相对规范;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产品有市场、有销路;主业突出的,无跨行业投资房地产、资本市场等行为;负债适度的,对外担保总额不超过净资产;企业主行为规范的,未发现企业主有涉赌等不良习性。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主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白手起家,创业初期能吃苦耐劳、 勤勤恳恳。但小有成就,积累了一些资本后,便有点飘飘然、不思进取;再加上沿海经济活跃的背景,有那么一小部分企业主染上了赌博的陋习,自制不得,也不乏因赌博输光家产、欠上高利贷,最后妻离子散、远走他乡的。

因此,企业主的行为规范问题是一大考验,不论银行机构的贷款服务,还是民间资本的借款都是一个重要的评估点。

1.2模具制造机器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模具本身不是产品,而是产品制作的工具之一,对于模具的精度、刻度、弯曲度、柔韧度等等各项指标和要求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不断提升和改变中,因此模具制造机器的更新换代速度虽然比不上电脑、手机的更换频率,但也是极快的。模具制造机器在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中占据了一大半的比例,之前的机器贬值了, 如果企业主不能实时跟上机器的更新,势必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会处于劣势;但同时,旧机器的经济价值在实现之前却要不得不报废,那么这样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的生存力也极其有限。因此,虽然模具制造小微企业与其他小微企业相比较,在抵押和担保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这个优势也不是所有模具制造小微企业所具备的, 且即便当下具备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由于机器的更新速度快,保值期也是有限的。

1.3企业内部管理能力薄弱,信用状况及抗风险能力较差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大多数是家庭式企业,大部分是家庭中的成员一人身兼数职,企业内部的人事、财务、产品的加工、 检验、销售,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精力也有限,因此企业内部管理较混乱,缺乏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更谈不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且企业内部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企业财务人员,以及相应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另外,模具制造小微企业主缺乏良好的信用观念和完整的信用记录,因基本没有专职和专业的企业财务人员,因此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拖欠贷款、坏账或逃避债务等现象屡有发生。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的产品多为中间的半成品或零件,还需要业务源头企业检验合格后才能收回货款, 有些外资源头企业要求较高,加工的小微企业往往会因为质量不过关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抗风险能力较差。据研究结果表明,一般的小企业在创办5年内死亡率最高,高至30% 到50%。

1.4融资成本较高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贷款的利率较高、相关费用多。由于信用环境体系建设滞后,银行贷前调查小微企业的成本高,同时小微企业财务不规范, 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状况了解不透彻,不敢随意放贷,即便放贷, 实际利率也远远高于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还需要向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银行三方面支付各类费用,包括登记、 公证费,评估、担保费等等。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如果从民间融资, 则成本要占据更大比例。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信贷中介机构等不但收取高额手续费用,而且为进一步控制风险、变相提高资金利率,往往预先向企业收取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际获得资金减少,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

1.5融资风险大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由于产品生产周期等原因,大部分的资金回笼周期都较长,且常处于三角债等状况中。同时,能筹到的资金多为短期资金,中长期的融资少之又少,这就使得企业频繁得通过偿旧借新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在外部环境上,央行2010年以来不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原因,使得银行有钱也不能贷,小微企业贷款到期后获贷不得。这些内忧外患夹在一起,使得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的资金链锻炼风险很高。

另外,不论从银行还是民间资本获得的融资给小微企业所带来的高昂成本,都不断侵蚀着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微薄的利润,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在所难免。

2商业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存在“急、频、 短”的特点,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在技术和流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对策。浙商银行“一日贷”系列产品,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可以解决小微企业的“急”需;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等网络贷款产品,能够实现小微企业在贷款期间通过网络管理自己的贷款、 随贷随还。华夏银行对小微企业推行年审制业务,即在贷款期到来前对小微企业的授信进行审核,通过的企业无需归还原贷款,也无需重新签订贷款合同,自动延长贷款期限。

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市,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业务模式、创新产品正处于不同的试点推广阶段,但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使得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小微企业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何让全国的商业银行都能学习成功经验,帮扶小微企业非常迫切。目前,各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业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信用环境体系建设滞后,融资信息不对称,银行贷前调查成本高

目前的商业银行青睐小微企业的融资业务,甚至有些争抢小微企业的业务。 但现行的信用环境体系建设滞后,工商部门对银行保密小微企业的相关背景资料; 一些政府部门,例如:税务、商检、海关等都有各自的企业信息系统,但相互之间却不共享。商业银行如若要向小微企业放贷,只能一家家去调查、排摸,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限制服务效率。

做的比较好的有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自1993年以来,摸索出了一套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的经营理念,即“三品(产品、物品、人品)三表(贸易报表、水表、电表)”。这种服务小微企业的模式主要还是依靠人海战术,需要客户经理辛苦奔波, 广泛调研。董事长王钧表示:长期来看,这样的模式存在发展瓶颈。因为政府的信息不公开,民间的报表不真实。

2.2贷款规模不够用,银行有钱不敢放,小微企业存款资源回报少

商业银行全年贷款规模有限,到了一定额度,银行即便有钱也不能放款,一些股份制银行、农村合作社等,很多时候会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导致他们在服务小微企业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再者,银行给大企业或者政府项目贷款,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存款资源,相对而言,小微企业的存款资源回报就少得可怜,针对小微企业的新增贷款额和新增结算存款就会出现“存贷”资金倒挂而无法弥补,对于银行来说,做小微企业业务的成本较高。

2.3政府政策缺乏正向激励,地方政府口惠实不至

银监会颁布的要求规范银行放贷行为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中,可操作性就不强。因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没法按照制度、办法来严格监督管理,如果照章办事,银行放贷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另外,国家政府对于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政策,对于商业银行扶持小微企业限制多多,不允许银行持有企业的股权或期权,使得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得不到正向的激励。

还有一些个别的地方政府在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口头响应,动嘴不动手。 对于积极扶持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银行在考核中、财政性存款方面给予重重限制和打压,使得这些地方的银行在政府干预下,反其道而行。

3模具制造小微企业“互助成长”创新融资模式分析

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的“互助成长”融资模式服务于中小微型模具企业,联合政府、行业协会、银行三方功能,行业协会在政府支持下,联合商业银行,通过产业集群担保帮助那些没法向银行提供有效担保和抵押物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3.1 “互助成长”创新融资运作模式

首先,政府要积极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平台,落实好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

其次,模具制造行业协会内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组成风险共同体,缴纳一定金额的互助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形成 “互助成长基金”。

然后以“互助成长基金”也即风险共同体缴纳的基金总额为限,为成员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

银行对于具备完整工商登记、正常合法经营2年以上、信用良好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给予一定限额的无担保贷款。

3.2 “互助成长”融资模式功能

对于模具制造小微企业而言,降低了融资贷款成本,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只需要缴纳风险金、保证金、风险准备金和互助成长保证金。而且与其他的联保贷款不同的是,互助成长融资模式中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当风险共同体内的其他贷款企业倒闭时,承担的责任是本人贷款额的一部分,风险较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会产生很大的冲击。这些模具制造小微企业通过互助成长模式得到的融资,可以用于企业的制造设备更新,生产规模的扩大, 充裕流动资金,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减少了客户经理出去跑客户、调查小微企业的人力成本, 降低了由单独小微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可能产生的较高的融资风险和坏账比例。 由风险共同体构成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群,可以互相监督、相互担保,既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产业集群的客户源,同时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商业银行在融资额度、融资周期上相较单独的小微企业有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额度,能更好得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同时减少重新签订贷款合同的成本。

对于政府而言,这种互助成长融资模式,能够帮助模具制造类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蓬勃前进,活跃当地经济,解决本地就业,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3.3 “互助成长”融资模式监督机制

互助成长融资模式,手续简单、成本低廉,能受到大部分企业的青睐,但这样的低门槛,随之而来的风险如何控制,是这个融资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近年来,个别企业主沉迷赌博、拆借高利贷等不良行为规范导致企业破产、陷入困境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企业主这样的不良行为在银行的贷前调查中却又是很难发现的,风险共同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共同体内的成员来说,也需要规避这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以上的问题,互助成长融资模式采取公示制度,任何的模具制造小微企业想要加入风险共同体必须通过十天以上的公示期,利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互之间信息相对透明的优势,如果在公示期内有人举报该企业或者企业主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信用问题,一经查实,即刻淘汰。同时,公示期内如果存在多个企业共同申报,则相互之间也可互相监督,对于同时加入的其他公示企业成员能够随时提出异议。

模具企业 篇9

模具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模具加工是材料成型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机械加工相比, 具有工序少、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易生产、效益高等优点, 因而在汽车、能源、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 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 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同时, 模具工业又是无与伦比的“效益放大器”。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 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 即模具发展1亿元, 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在国外, 模具又被称为“金钥匙”、“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等等。

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在各种招聘会上, 模具人才也是企业热衷于标注“急聘”、“高薪诚聘”等字样的少数职位之一, 以致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 “年薪16万元招不到模具技工”的现象。

由此可见, 加强模具人才的培养输出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尤其是需要大量培养具备大专学历的适应模具设计师职位的实用型人才。

结合模具综合技能开发, 进行职业分析,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条件的, 模具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有效提升模具实践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人才。

2 培养模具综合技能人才的意义

2.1 发挥校办工厂对外经营模式, 加强模具专业的职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教育部在2006年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的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就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了高度关注, 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职业院校要实施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韶钢集团企业办学, 有着与企业千丝万缕的依附关系, 已有的校办工厂具有对外经营的独立法人, 一直以来做为韶钢配件公司除韶钢机修厂以外的另一个备件加工厂, 除满足学生正常实习外, 年产值达200万左右, 拥有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 如四轴加工机床、卧式加工中心 (车铣中心) 以及数台电火花和线切割机床, 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 具有较强的模具加工和模具质量检测能力, 对模具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2.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第一条强调“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第一条和第八条也强调要“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过程,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发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带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紧跟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意见, 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2.3 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对高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开发和创新, 符合时代职教理念

基于“综合技能”的理念, 紧密结合工作过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系统开发与创新, 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 以任务驱动下的模具典型零件设计与加工的模具实训活动为载体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以启发引导式教学等多种先进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突出操作性特点, 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形成基于“模具综合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现阶段实际条件的、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模具实训教学体系。

2.4 构建综合实训平台, 拓展学生专业素质, 有益于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有机融合

模具综合实训模块开发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上岗所必须的专业能力 (职业技能等) , 同时又具备丰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通用能力 (尤其是学习技能、信息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 , 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能顺利就业, 快速有效开展工作, 又能形成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 高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计划, 量的膨胀势必导致质量的下降, 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发展到目前规模, 如何以质量的提高来遏制数量的膨胀这是高职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所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提高“双师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查得知, 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以及实训效果控制乏力、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3.1 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

相当一部分实训活动, 是结合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 先天上就存在内容零散的问题, 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但缺点在于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缺乏系统性。由此学生也无法在一个连贯、有序的实训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

3.2 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实训活动的职业针对性不强, 理论讲解与实训内容不对接, 实训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 甚至部分实训活动陷入了追求场面上的热闹而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没有实际帮助的误区。

3.3 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 控制乏力

鉴于自身的利益诉求, 实习老师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 而理论老师又欠缺实操技能, 实训过程已完成任务为目的, 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考试缺乏过程监控体系, 只凭一份实习报告定成绩, 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具有片面性。

3.4 重岗位技能培养, 边缘化职业能力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五个对接”的解读和践行存在片面性, 过于追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高职学生终身教育思想的落实, 导致学生作为“操作工”顺利就业, 但后续的职业转换、提升等可持续发展乏力。

4 发挥校办工厂独立经营优势, 加强模具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能力

4.1 借助品牌专业的东风, 加强校办实习工厂设备的完善, 为实训模块开发创造硬件基础

我院模具专业于2004年开办专业已经过了近十年的历程, 模具专业实训已有近500万的设备条件, 有幸是我系机电维修专业2011年被列为央财专项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广东省专项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 总支持资金达1000万以上, 充沛的资金基础, 我们可以在原基础上增加先进制造加工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等。

4.2 开发模具技能实训模块, 搭建“产、教、学、证、赛”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

利用校办工厂这一经济实体, 为学生营造校内真实性实习环境, 将产品生产、理论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与科学研究、技能鉴定 (模具专业相关证书) 以及校、市、省、国等各级技能大赛为一体, 搭建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考虑到新手在工作之初可能会不知所措的状态, 较之同类的实训方案, 在设计“熟悉企业”、“熟悉环境”、“熟悉岗位”和“认知产品”四个模块, 目的在于帮助新手熟悉工作内容, 掌握工作方法, 缩短实习周期。

4.3 紧贴行业企业工作实际, 开设以模具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等整套模具生产实例的实训项目, 突破单一实训教学孤立的瓶颈

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生产的环境, 全面地练习学生操作机床的能力, 以模具生产的具体案例为载体, 同时要兼顾理论、实践相统一, 有利于使学生知识的连贯。对于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 解决模具专业实践的困难, 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广泛的职业需求性。本方案将大量采集企业模具职业人员典型的日常工作情境及日常工作任务的信息, 遇见的各类问题及其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导入学校培养过程中, 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

4.4 改变传统单调的实训模式, 摈弃传统教学的“只演不练”的教学方法, 实现实训方法的多元化

实训方法既有学生独立操作, 也有协同操作;既有书面写作, 也有口头交流;既有纸质操作, 也有用软件模拟操作, 既有启发引导式教学, 也有任务驱动下的团队协作等, 总之, 将根据模具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完成的任务的特点, 实现多元实训方法综合运用, 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学生各种技能的目的。

4.5 开发综合实训教材, 编写有机组合、五位一体的实训用书, 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采用新型的“五合一”实训用书, 包括四大块: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卡、实训任务工艺卡、实训报告等。实训指导书在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引;实训任务卡上包含真实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为蓝本的实训项目任务;实训报告上须记录实训演练过程, 供日后随时查阅回顾。这样有机组合、四位一体的实训用书, 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4.6 加强过程评价体系建设, 构建教学效果“立体式”考核评估体系

改变原有“终结性考核评估”的模式, 重视过程考核内容, 以实际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为依托, 从各层面进行考核:针对每个流程模块, 设计出能力考核评估方案;构建综合型模具系列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 以利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以产带考”、“以赛促练”、“以证代考”, 既是对能力的综合训练提升, 也是对学生培养效果的总体考核。最终建立起针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动态立体的考核评估体系。

4.7 制定合理的、适于经济发展要求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打破学科界限, 顺应广东省“十二五”发展纲要及贴近珠三角发展规划, 根据就业地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 制定科学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具专门人才。

5 结论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通过项目的开发实施, 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向社会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毕业生。藉此解决高职“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岗位技能培养不足, 职业能力培养边缘化”的问题, 解决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 以及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的问题。

5.1 完善了校内实习的设备种类, 提高实习工厂加工能力

5.2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加工的实训模块,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 依托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 搭建实训平台, 开展了企业模具生产的的实训教学活动, 拓展了学生视野

5.4 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5.5 全面开展模具技能鉴定, 提高专业证书的持证率, 提高了学生就业对口率

5.6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开展各级技能大赛提供了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Z].

模具企业 篇10

基于学生的特点和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 能够有一些企业生产现场参观、讲解的教学部分, 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纯书本、纯理论的讲授, 那么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就会大幅提高, 教学变的简单容易, 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去企业生产现场讲解是不太容易操作的, 企业不愿意, 自己操作也有难度。那么在现有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操场和设备, 系领导牵头, 按企业调研结果和教学要求, 课改小组规划设计拍摄这样一个教学片--完全模拟一套模具, 从设计→制图+制定工艺规程→加工 (金属切削、热处理、电火花等其它加工方法) →装配→试模→制出样品的全过程。再设计成若干模块, 组织全系骨干教师分段实施。再后期制作成模拟现代化模具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的教学光盘。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动员以及企业调研阶段

首先召开相关骨干教师会议, 明确任务和目的, 动员教师积极认真地参与进来。讨论具体操作步骤, 确定进企业调研的项目和人员、时间等。调研时间大致为每个岗位1天, 大致需要1周时间。

2 课题任务的选定阶段

选择一个中等难度,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产品。例如塑料产品最好选择一个有简单抽芯要求的塑件;五金产品最好有落料, 冲孔和弯曲成形或拉深成形的非圆形产品;并绘制产品图纸。最好是在工厂寻找生产已经停止很久不用的产品图纸作为课题任务。这个阶段需要时间1周。

3 计划、大纲的制定阶段

根据调研结果组织系内课改小组和骨干教师分任务的完成各个流程模块的计划、大纲编写。要求以实用为原则, 以服务学生为基本, 结合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改和编订。再组织教师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下来。这个阶段需要1.5周的时间。

4 模具设计阶段

模具设计阶段是高技、预备技师层次模具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 真实的模拟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模具设计相关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准备一间与企业设计部门相似的场所, 几台电脑, 一张讨论桌, 几张手绘图图板, 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一些模具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料 (如各种设计手册) 。教师做角色扮演, 分别为设计者, 部门主管, 客户等角色。先进行产品结构工艺分析, 与客户讨论, 确定模具设计方案并设计出图, 并设置讲解者, 将整个设计部门的操作流程拍摄成一个时间为25分钟~30分钟的短片。同时对设计模块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要分小课题拍摄专题, 每个短片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为后期光盘制作准备好素材。这个阶段需要时间1.5周到2周。

5 模具制作阶段

模具制作阶段是技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了60%的课程量, 所以这个阶段的拍摄非常重要。大概需要时间1个月。

5.1 工艺规程的制定

将实操场一角 (数控实操场) 布置成真实的工作场景, 教师担任工艺员, 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艺规程, 如:装配图、零件图的工艺分析→确定毛坯类型+毛坯尺寸→切削加工的流程 (包括工序余量, 工序尺寸确定)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光整加工 (研磨、抛光等) 。经过讨论后, 得出各零件的工艺规程 (着重在工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等) 。注意工艺规程制定中选用的设备都应是本实操场所有的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电火花、线切割、钳工加工等。

5.2 规程实施

这一阶段是一个中心环节, 加工内容很多。进行加工操作的老师, 要按工艺规程, 规范地操作设备进行加工, 充分展示各种切削加工 (车、铣、刨、磨、钻等) , 钳工操作 (划线、钻孔、攻丝等) 的工作过程。还应包括设备的操作, 工件的定位装夹, 刀具的安装调试、休整, 工件检测等, 必要的细节教学内容必须拍一些特写镜头。对于光整加工, 热处理加工可以去企业现场拍摄。

这个阶段可以拍摄一些时间为25~30分钟的加工短片, 以任务为主, 如车螺纹, 在加工过程中设置几处错误的地方, 如转数, 夹具, 工具摆放等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看, 找出并改正错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6 模具装配阶段

配置一个装配场地-钳台, 必要的工具-钻床、铜棒、手动倒角机等, 教师按照操作流程完成任务, 拍摄成一个25~30分钟的短片。操作过程中要体现模具装配特点, 如修配装配法。

然后再将装配过程的重难点知识分为小课题, 拍摄成15~20分钟的短片。如成型零件的装配;凹模或型芯安装到固空板上后, 再一起磨平的原因和操作方法;滑块抽芯机构和斜顶的装配方法等关键性操作。须讲解演示, 指出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避免的方法。如:顶针的断裂和弯曲的原因以及装配时的注意事项等。这个阶段大致需要时间1周。

7 试模阶段

认真按生产条件, 在注塑机上或压力机上进行规范的试模程序。首先正确安装模具 (安装、定位、夹紧) →调试 (锁模力调试或公称压力行程调试等) →设备的其它工艺数调试温度, 压力速度→试注射或试冲。

对试模样件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 对不足处再调整, 修研, 再试, 直到产品尺寸合格。可以将试模过程分为模具安装、设备参数调试确定、试注射 (冲) 、检测、分析、修改、再重复试注射 (冲) 这样一些小课题, 分阶段拍摄。试模阶段所需时间大致为0.5周。

8 光碟后期制作阶段

对上面所拍摄的各阶段素材, 依据市场实际需求,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 添加必要的语言讲解和文字说明, 配合动画模拟, 制作成系列化课件-教学光碟。其中包括若干小课题的光碟, 供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使用。这个阶段需要时间大致为3个月。

结束语

一个模具设计的总流程教学光盘, 若干个分课题的教学任务式的教学光盘, 一些以加工任务为主, 在操作过程中融入一些错误的教学光盘, 这些教学光盘使得学校教育更贴近市场,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吸引力。同时使得教学效果对教学条件、场室和教师专业水平的依赖变小, 能够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摘要:技校学生没有模具工厂经验, 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差, 加之技工培养目标定位更接近企业实际操作。而传统的的模具教学形式和内容枯燥, 教学效果差。因此, 借助拍摄模拟企业生产流程的教学光盘来改进教学方法, 充实教学内容, 从而使教学更接近企业现场,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关键词:企业生产流程,调研,模具设计,模具制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云程.模具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

工模具优化方案 篇11

关键词:工模具 优化 方案

Tool optimization program

BO CHEN

(chongqing hanguan corporation, chongqing 40132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market customers of the company,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and the demand is huge, according to the customers'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aluminum slitting aluminum, I produced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slitting aluminum strip with circular knives optimized design,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to shorten with knife the time,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litting aluminum withbetter economic efficiency, but also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luminum products for my company after.

Keywords: Tool optimization program

一、工模具优化主要是指剪刀机分切铝带用工模具优化

二、优化的目的:降低配刀难度,提高配刀成功率;增加通过量;降低工模具使用量,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三、现状调查:1、2012年1~7月份刀片的平均修磨量;外委修磨次数。

2、2012年1~7 月份配刀的平均时间,配刀成功的后的平均通过量(月配刀次数、月产量,最高单次通过量)

3、工模具现状:

四、现状分析:1、刀片精度分析;价格分析。现有刀片材料Cr12MoV,硬度55~60,厚度公差要求±0.003,平行度要求0.004,平面度要求0.2 ,现实际加工水平对于平行度和平面度来说未达到要求,研磨平面解决了划痕但是不亮。

2、配刀通过量分析,影响通过量的因素:a、配刀时未将螺母调整到最佳位置,运行过程中刀片的位置发生变化,刀片偏摆。b、刀片运行粘铝。c、刀片损伤。d、运行中润滑油使用不当。

3、影响修磨量的因素分析:a、磨削厂家工粗磨、精磨的工艺尺寸分配不当,内孔公差太大。b、刀片的吃刀量过大,刀盘偏摆造成外沿刃口损伤。c、粘铝未清洗干净。

五、实施方案:1、现有工模具一组试验粘铝对通过量的影响,具体的见清洗粘铝实施方案。

2、取消铝质间隙垫,将工艺间隙集成到衬套中,在未解决刀片精度提高之前和掌握实际的配刀工艺间隙前,多加工3组衬套选用,厚度规格为25.015,25.020,25.022。刀片选用,然后定型。

3、提高工模具精度,刀片选择合适的材质。表面光洁度要求研亮。对比随机-40和我厂现有的刀片在粘铝上的对通过量的影响。

4、磨削降低磨削量,提高成品率。

六、费用预算:1、刀片材质精度检测费用。

2、衬套加工费用

3、高精度刀片投入费用

4、清洗试验用材料费用

七、参加部门: 生产部 技术质量部

参考文献:

[1]陈作模. 机械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5.

模具企业 篇1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民营企业,跳槽,社会保障

近年来, 大量高职毕业生进入沿海城镇的民营企业, 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 给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节约成本、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进步, 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 收入普遍偏低, 在城市里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一大量高职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

699万高校毕业生中, 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 力压“211”院校。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 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 并且从2009年开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上升。其中, 有56%的高职毕业生3年内发生过职位晋升, 略高于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 (52%) 。

浙江台州黄岩以“中国模具之乡”享誉海内外, 作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塑料模具基地, 黄岩塑料模具与制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仅模具生产企业及加工点就有2000多家, 拥有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模具加工设备。模具产业历史悠久, 基础扎实, 特色优势明显。该地区私营企业众多, 大部分为塑料模具相关设计加工及其外贸企业, 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员在一线工作。因此大量高校毕业生来此就业, 特别是高职学生, 因学历和自我认知相对较低, 薪资要求低, 更是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问题

投入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多数地区还未制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生均预算内拨款水平与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因此, 高职学生的学杂费负担仍然较重, 规模扩张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维持生计之道,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投入不足外, 近几年, 生源危机是高职院校无法逃避的话题;由于就业的压力, 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决定走职业教育的办学之路, “不可替代”的高职学校将会面临可替代的困境;生源危机使得招生来源多样化, 高职院校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在中国, 本科以上毕业的属于“劳心者”, 高职以下的属于“劳力者”, 蓝领收入可能不低, 却被整个社会忽视。

三高职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后频繁跳槽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 高职毕业生跳槽率高, 探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政策性影响。高职院校在规模、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还不完善, 培养出来的并非都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不少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授、轻技能, 这种“半生不熟”的培养模式, 培养出来的半技能、半理论型人才, 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第二, 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误解。许多毕业生还没有多少工作经验, 只是把第一份工作作为择业的一个跳板和试验田。其实, 这是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对工作本身缺乏了解和认识、缺少责任心的表现。

第三, 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以及工资福利不高等客观因素。大多数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们较难处理好工作、人际与金钱的关系, 当其中某些方面出现不顺利时, 便会心灰意冷, 想方设法逃避困难和挫折, 而跳槽是最好的“良药”。

第四, 责任心不强。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不勤奋好学, 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不少学生产生了“重享受、轻劳动”、“重地位、轻岗位”、“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思想。工作一段时间后, 感觉是机械式地重复工作, 单调乏味, 就会大失所望, 久而久之, 产生厌倦。

第五, 缺少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进入大一阶段, 就要给予必要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指导。但某些职业类院校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教学体系, 学生只有到了大三才给予有限的职业指导, 这为时已晚, 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很盲目, 即便找到了工作, 对今后的职业规划也是无所适从, 这给跳槽现象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所以, 学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做到早准备、早动手、早规划。

四民营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权益和社会保障问题

民企高职毕业生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发现, 浙江黄岩地区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与工作企业签订就业劳动合同或协议, 有30%的毕业生拿不到加班费, 70%的学生加班费很少 (几乎每天加班2小时以上, 加班费却为每月200~500元不等) , 其中90%以上的企业周六为工作日, 不算作加班。90%的毕业生有工伤和医疗保险, 80%的毕业生不能带薪休假, 90%的毕业生没有享受到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50%的毕业生女生无法享受到带薪产假。

究其原因, 在于民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高效益、低成本, 而有意规避一些法律法规。另一方面, 部分员工认为各种保险的缴纳, 换工作后保险转移手续困难烦琐, 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保障没有明显的帮助。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也与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相关。调查发现, 该地区民营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 毕业一年内跳槽比例高达73%, 更有毕业生一年内跳槽多达5次。

虽然国家已就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 明确了个人跨地区就业时, 基本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 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但由于各地政策不统一, 细节规定不到位, 配套措施不完善, 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然缺乏顺畅的衔接机制, 给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造成阻碍。

五高职毕业生的居住问题

高职学生就业后, 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大多数毕业生居住在简陋的员工宿舍里, 30%在集体宿舍里, 21%的毕业生在家居住, 49%的毕业生选择租房。

这些年来, 大城市的房价一路走高, 远远超出了一般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对于刚刚谋得一份工作或者正处在找工作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来说, 靠自己能力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们一般都选择到城市的远郊租一个相对便宜的房子, 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大量时间;或是在公司附近与多人合租一套房子, 以狭窄的空间换取就近上班的便利。

我国的住房体系是由市场加保障两部分组成的, 对高职毕业生住房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高职毕业生群体基本是刚毕业时处于整个社会的中低收入群体, 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职位的上升, 收入会不断增加, 并慢慢地进入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人群之列。因此, 高职毕业生群体与目前社会上的一般需要保障群体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具有很好的自我发展和改善能力, 他们需要阶段性的帮助。

第一, 建立公共租赁住房 (也可称为“青年公寓”) 。对于约占12%比例的最低收入高职毕业生, 由政府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为他们提供过渡性的廉价租赁住房, 过渡期为3~5年, 设定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第二, 增加大学毕业生的购房机会。针对“房奴”这一类人群的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 可以从大学毕业生、银行、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四个方面的博弈中得出。

参考文献

[1]邹平、谭卫.高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20)

[2]吴新风.高职院校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透析——以某高职院校2001~2005级毕业生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1) :50~52

[3]严慧娟.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通员工的社保问题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18) :58~60

[4]王换龙、周伟文.完善社保转移接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从推进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分析[J].经济论坛, 2012 (5) :70~72

上一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下一篇: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