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

2024-06-25

高职模具(精选12篇)

高职模具 篇1

0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的技能。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 应该是培养出既深入掌握模具设计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等理论性知识, 同时具备从事典型模具设计, 制造, 装配等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 内容贴近实际需要, 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1 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范围

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教学的实践以及和一些同行的交流, 概括起来, 关键是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1 模具制图的能力现今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仍采用机械

类专业通用教材, 这对于学生打好制图基础是有益的。然而学生在读模具图时仍会遇到很大困难, 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 归根到底就在于制图课程上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机械类专业通用知识, 而模具制图有着自身独特的复杂性。

1.2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熟悉也就是常规机械加工手段的

运用, 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工艺及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奠定技能基础, 也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认知。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普通高校金工实习的认识上, 相关实训组织流于形式, 课时又少, 以至于学生泛泛而过。

1.3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这是整个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目前

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建设,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 部分院校由于不能认清模具教学的特殊规律, 以至于抓不住重点, 事倍功半。有些高职院校仍习惯按照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维, 片面强调设计能力, 理论教学上大而全, 脱离实际。也有片面强调数控技术教学, 以为模具专业就是数控机床加工, 还有有片面强调某些软件的教学, 将某些CAD/CAM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过于夸大, 以至于有些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这些软件就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实践证明,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各方面是一体的, 在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1.4 模具装配与调整基础知识这一能力是对模具结构原理的

深入认识,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检验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环节的得失。为今后从事设计、制造工作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经验。

2 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2.1 加强模具制图、识图能力具体可在制图教学结束后联系模具图形实例, 安排模具测绘实训作为机械制图的后续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 以一副典型注塑模具为例, 安排相应的拆卸、测绘、装配技能实训课题。实训中可先行安排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该模具的装配视频文件, 学生对照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拆卸顺序。拆卸时将动定模分开各自拆卸, 拆卸下来的零件按顺序放好, 并尽快清洗上油。大致的步骤可这样进行: (1) 拆卸前, 应测量总体尺寸, 画出模具的总体结构草图。 (2) 拆卸后对照实际零部件, 按实测所得画出个零部件的结构草图。 (3) 对实测数据分别圆整, 按照圆整后的尺寸绘制各零部件的结构图, 根据装配基准, 确定标注方式。 (4) 按所测尺寸完成拆卸模具的装配图。 (5) 将所拆零件依次复原, 其顺序可参照拆卸的反顺序。复原时对照所绘制的装配图进行, 以便发现装配图的不足之处。

有条件的可在这一环节安排用相应的软件绘制所测图样。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训对模具的基本结构、制图表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2.2 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的课程应紧扣机械加工实训, 二者融为一体, 使学生用所学工艺知识指导实训, 并在实训操作中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

机械加工成型工艺的方法比较多, 关键是选好典型的课题和确定相应的加工手段, 尽量体现常见机床的使用。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V型块的加工这样一个典型课题, 涉及的操作有粗刨, 平面的粗铣和精铣, 平面磨削, 直槽卧铣, 铣V形槽和燕尾槽等技能, 对涉及的刀具、夹具、量具、机床调整在理论教学中予以同步讲授, 学生学完这一课题后, 事实上已经成功的跨入机床加工的入门阶段, 可以在后续作业中安排提高的课题, 以加强其能力。

2.3 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上, 应使学生

在初步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某些典型冲压、注塑模具的设计, 从模仿实例设计到关键工艺零件的自主创新设计, 逐步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熟悉, 并运用模具制造工艺手段加以实现, 在此过程中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

以注塑模具设计为例, 首先应对拟设计的塑件进行设计, 可用三维软件予以造型, 讨论其结构合理性。进入模具设计阶段后, 首先确定成型零件即型芯和型腔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了解相应成型树脂的性质, 核算注塑机的能力, 确定模具的制造方案。

进入模具结构设计环节后, 分别进行模具各结构单元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机构的熟悉。这一过程在相应CAD/CAM软件的支撑下效果更好。

设计完毕后, 就可以输出工程图, 并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作制造工艺性分析, 对其中的型芯, 型腔等需用数控加工的零件做后置处理。

加工中注意发现零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 加以记录, 便于反馈到设计环节。

2.4 模具装配与调整将前述学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模具进行装

配, 调整, 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模、修正, 通过对模具试模调整结果的分析, 总结得失, 有利于形成贴近实际的模具设计思路和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能力。

装配实训前将已经加工的定模及型腔精修, 然后将型芯与固定板组装, 注意保证与固定板安装的形位公差, 然后开始装配导向机构各零部件, 保证其运动精度, 其次完成浇口套以及推出机构的安装, 在此基础上完成动定模的其余装配及总装。

以上完成后有条件的应该安排试模调试环节。可在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模具与注射机进行安装连接, 进行合模与开模距离调整, 闭模松紧调整, 顶出距离调整等调整工作, 然后进行试模, 分析产生的问题, 尤其注意与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问题, 将总结出的经验反馈到相应的前面环节中去。

模具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技术, 因此上述教学环节应着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高新制造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3 毕业学生的跟踪反馈

学生专业能力究竟如何, 要看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在这一方面, 我校坚持经常与毕业的学生及用人单位及时沟通, 了解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一线的吻合情况, 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模具企业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增加模具专业教学内容中机械加工、数控技术、CAD/CAM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比重, 更新实训课题, 与生产一线紧密衔接。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许。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高职模具 篇2

李金国 王刚毅 何向华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塑料模具设计》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为了使学生快速的、全面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课程――《塑料模具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取得了预想的成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有效教学;模具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1]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通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和模具设计要领,并能自主设计模具。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塑料模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学习《塑料模具设计》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更离不开实践操作。传统教学方法重点定位在于基础理论部分而非应用,淡化了模具设计的应用特点,作为课程应用部分所占比例很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因此,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怎样才能确保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充满信心,轻松愉快地学习好这门课程呢?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有效教学的措施。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讲清课程的特点、内容、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认为这门课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和探索愿望。在理论教学前,先进行2天的模具装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后续每一部分的讲解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均能在模具实物中找到实证,培养了学生认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对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时,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塑料模具设计》这门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优为重要。教师利用已经搜集到的多媒体素材资源[2],经过Powerpoint或者Authorware等多媒体制作平台的重新整合,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新课件。《塑料模具设计》这门课程的许多章节的内容不能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演示,如讲解注射原理[3]、注射设备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运用声像结合、动画模拟等形式,生动地展示模具生产中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并掌握要点,给枯燥的理论赋予活力,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而活泼。

此外,教学工程中可以借助软件设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讲解比较复杂的模具设计时,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给学生作三维演示。当然,这里要求教师对三维软件UG、PROE等非常熟悉,在备课时,就需将课本上的实例和习题进行三维建模。此类软件设计的模具,具有三维可视化显示效果,通过动画旋转演示,非常适合模具设计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模具结构的动画装配和分解让学生更加清楚模具结构。同时,此类软件具有计算功能、模拟分析功能,通过计算分析功能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模拟分析功能检验模具设计的可行性。利用此类软件,教师可深入浅出分析模具结构与特性,讲解各部分作用与要点,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深奥的结构问题。通过软件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而且效果理想。将设计结果进行软件模拟分析,不但能增强学生计算机设计操作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精讲巧练,启发教学

《塑料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前期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启发学生思维,再次给学生于激励因素[5],激发其思考问题。

案例:本课题以“分型面设计”一节为例,启发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做了一次简单试验。

图1

问题:图1中有四个可选取的分型面,请大家分析一下,那个分型面最合理?回答正确的同学,将酌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

学生甲:选择I分型面和II分型面最好,均为单分型面,模具结构简单。分型面III和分型面IV均需增加侧向抽芯机构,模具结构复杂,因此不可取。

教师:甲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平时成绩加2分。但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点,分型面选择除了模具结构简单外,还要考虑模具成型零件加工是否方便,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一下。

学生乙:老师,选择分型面II最好。如果选择分型面I的话,动模型腔中有凸台,导致数控铣和抛光困难。

教师:乙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不但简化了模具结构,而且方便了模具加工,平时成绩加2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方法下,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在发动思维,加上采用平时分加分的激励因素,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掌握了本次课的要点。

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对整个课程中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6], 包括技术方面的评价、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等等。评价要从客观上以褒为主、以奖为主、以鼓励为主, 要善于总结。使学生具有一种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便于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本课题采用了以下4种方式来检验:

第一、整合策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知识主干,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按照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剪裁、取舍、增删、组合)。只有整合教学内容,削枝强干,才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益。

第二、分层策略:以合作学习和课内个别辅导促进分层教学。任何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学习的个别需求,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体现和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第三、训练策略:以课内有效技能训练控制中下面的形成和扩大。

在课程教学前,先安排一次典型模具结构拆装实验,让学生通过拆装模具来认识模具结构。在完成该课程后,安排课程设计。我校模具教研室购置了大量塑料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确保每位学生塑件结构不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实战模具设计过程,从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案例分析策略。通过解剖具体的学习过程或作业案例,对其中的正与误、优与劣进行评价。师生借此辨析诊断,达成共识,促进学习。

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依据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在结束《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后,课题小组对本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做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信息包括: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好”、“较好”、“中”、“较差”、“差”。调查涉及模具两个班,共90人。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好”的有96%,“较好”的4%,“中”的1%。这个结果也说明了,《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在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后,效果明显。

结束语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除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外,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细节做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学变得有趣味,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让学生尽力掌握所学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禾勤、丁双六.《推进有效教学,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科学教育研究[J],(7):56~57.

[2]台湾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8~15.

[3] 李莹莹,彭 琦. 浅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M].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63~66;

[4]何丽君.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有效教学目标研究[J]. 江苏高教,2006(5): 45~68.

[5]王淑芳.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14~16.

[6]章小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3~35.

作者简介:

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篇3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包涵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各方面的内容,针对每种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思路和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法。并对各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能力培养

0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的技能。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培养出既深入掌握模具设计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等理论性知识,同时具备从事典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等实际应用能力,这样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内容贴近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1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范围

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教学的实践以及和一些同行的交流,概括起来,关键是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1模具制图的能力现今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仍采用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这对于学生打好制图基础是有益的。然而学生在读模具图时仍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归根到底就在于制图课程上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机械类专业通用知识,而模具制图有着自身独特的复杂性。

1.2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熟悉也就是常规机械加工手段的运用,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工艺及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奠定技能基础,也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认知。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普通高校金工实习的认识上,相关实训组织流于形式,课时又少,以至于学生泛泛而过。

1.3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这是整个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建设,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部分院校由于不能认清模具教学的特殊规律,以至于抓不住重点,事倍功半。有些高职院校仍习惯按照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维,片面强调设计能力,理论教学上大而全,脱离实际。也有片面强调数控技术教学,以为模具专业就是数控机床加工,还有有片面强调某些软件的教学,将某些CAD/CAM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过于夸大,以至于有些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这些软件就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实践证明,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各方面是一体的,在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1.4模具装配与调整基础知识这一能力是对模具结构原理的深入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检验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环节的得失。为今后从事设计、制造工作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经验。

2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2.1加强模具制图、识图能力具体可在制图教学结束后联系模具图形实例,安排模具测绘实训作为机械制图的后续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以一副典型注塑模具为例,安排相应的拆卸、测绘、装配技能实训课题。实训中可先行安排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该模具的装配视频文件,学生对照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拆卸顺序。拆卸时将动定模分开各自拆卸,拆卸下来的零件按顺序放好,并尽快清洗上油。大致的步骤可这样进行:①拆卸前,应测量总体尺寸,画出模具的总体结构草图。②拆卸后对照实际零部件,按实测所得画出个零部件的结构草图。③对实测数据分别圆整,按照圆整后的尺寸绘制各零部件的结构图,根据装配基准,确定标注方式。④按所测尺寸完成拆卸模具的装配图。⑤将所拆零件依次复原,其顺序可参照拆卸的反顺序。复原时对照所绘制的装配图进行,以便发现装配图的不足之处。

有条件的可在这一环节安排用相应的软件绘制所测图样。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训对模具的基本结构、制图表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2.2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应紧扣机械加工实训,二者融为一体,使学生用所学工艺知识指导实训,并在实训操作中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

机械加工成型工艺的方法比较多,关键是选好典型的课题和确定相应的加工手段,尽量体现常见机床的使用。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V型块的加工这样一个典型课题,涉及的操作有粗刨,平面的粗铣和精铣,平面磨削,直槽卧铣,铣V形槽和燕尾槽等技能,对涉及的刀具、夹具、量具、机床调整在理论教学中予以同步讲授,学生学完这一课题后,事实上已经成功的跨入机床加工的入门阶段,可以在后续作业中安排提高的课题,以加强其能力。

2.3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应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典型冲压、注塑模具的设计,从模仿实例设计到关键工艺零件的自主创新设计,逐步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熟悉,并运用模具制造工艺手段加以实现,在此过程中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

以注塑模具设计为例,首先应对拟设计的塑件进行设计,可用三维软件予以造型,讨论其结构合理性。进入模具设计阶段后,首先确定成型零件即型芯和型腔的结构形式和尺寸,了解相应成型树脂的性质,核算注塑机的能力,确定模具的制造方案。

进入模具结构设计环节后,分别进行模具各结构单元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机构的熟悉。这一过程在相应CAD/CAM软件的支撑下效果更好。

设计完毕后,就可以输出工程图,并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作制造工艺性分析,对其中的型芯,型腔等需用数控加工的零件做后置处理。

加工中注意发现零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加以记录,便于反馈到设计环节。

2.4模具装配与调整将前述学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模具进行装配,调整,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模、修正,通过对模具试模调整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失,有利于形成贴近实际的模具设计思路和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能力。

装配实训前将已经加工的定模及型腔精修,然后将型芯与固定板组装,注意保证与固定板安装的形位公差,然后开始装配导向机构各零部件,保证其运动精度,其次完成浇口套以及推出机构的安装,在此基础上完成动定模的其余装配及总装。

以上完成后有条件的应该安排试模调试环节。可在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模具与注射机进行安装连接,进行合模与开模距离调整,闭模松紧调整,顶出距离调整等调整工作,然后进行试模,分析产生的问题,尤其注意与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问题,将总结出的经验反馈到相应的前面环节中去。

模具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技术,因此上述教学环节应着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高新制造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3毕业学生的跟踪反馈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 篇4

一、研究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misumi合作共建模具实训基地的研究”课题组对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展开了研究与实践。通过该课题的研究,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的模具专业教学模式, 构建适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按照现代模具企业设计制造的实际过程, 形成产品三维造型与模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试模修模6个任务模块, 如图1所示。

以真实的模具项目作为联合课程的公共教学项目, 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边教边做, 学生边学边做, 一付模具设计教完时, 学生也把模具设计出来。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实训车间中的生产制造设备将模具制造出来, 并投入生产。

为了有效覆盖教学内容, 我们选取了冲压件的模具设计项目和注塑件的模具设计项目。冲压件的模具设计项目涵盖了冲裁模、弯曲模和拉伸模的设计, 注塑件的模具设计项目则包含了两板式、侧抽芯和三板式注塑模具的设计。

二、关键问题的解决

1. 课程标准职业化

围绕“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就业岗位能力”的能力递进路线, 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 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一起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岗位标准与课程标准有机融合, 同时兼顾国家UG、Pro/E模具设计师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 设定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

2. 教学过程工作化

在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中按模具制件设计造型、模具结构设计与CAE分析、模具制造装配来设计单元教学过程, 最后实现制件的产出。采用工学结合、真实项目、模块化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设计与专业目标一致的教学目标。教学项目的制件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制件产出的教学流程可以分别在机械制图、模具CAD/CAM/CAE、注塑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及典型模具零件加工等组成的课程群中依次实现, 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同时, 打破打破传授教学纯讲授理论的模式, 把企业现场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教学课堂, 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产品的制作过程, 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 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一体化。

三、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

1. 以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 培养现代模具设计能力

我国的模具制造企业发展迅速, 在模具设计上, 甩开了以往用手工计算设计、Auto CAD平面绘图的传统方式, 而是采用先进的大型三维设计软件 (UG或Pro/E) 进行模具设计。模具设计师的从业资格也随之提高, 不仅要求掌握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方法, 还要掌握现代化的三维设计软件、分析技术, 以提高模具设计的速度和质量。目前已经成立了由了烟台益恒模具机械厂、烟台骏辉模具有限公司、烟台怡和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组织学校与企业间的研讨。

2. 以生产企业的真实产品为载体, 构建教学项目

选取模具企业所生产的制品作为联合课程的公共教学项目。并以这些注塑件、冲压件的模具设计过程为导向, 模拟企业技术人员的模具设计, 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训练。让学生在设计的工作过程中, 学习模具的设计相关理论及模具设计方法。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模具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 围绕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CAD/CAM技术、机构设计、机械系统及装备设计等各方面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机统一, 形成完整的现代设计知识体系。开展与模具专业相关的课程群建设, 包括机械制图与三维CAD、模具材料、模具CAD/CAM/CAE、模具数控编程与加工、注塑模设计与制造、冲压模设计与制造等。

课程设置改革与整合方案: (1) 将机械制图与三维CAD整合; (2) 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整合; (3) 将液压技术与机械设计基础整合; (4) 将模具数控技术与模具制造技术整合; (5) 将级进模与自动模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整合。同时教学与实习结合实现动态教学, 解决教学内容不系统、前后重复及实践课时低等问题, 着重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 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的实践学习:第一阶段, 机械制图的模具测绘及三维装配实训 (第二学期) 。第二阶段, 冲压、注塑模具贯穿项目实训 (第三、四学期) 。第三阶段, 毕业设计 (第五学期) 。学生自主选题, 构建三维实体, 生成工程图, 进行模具设计, 创建部件工作原理动画演示, 写出设计报告, 经过答辩。第四阶段, 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 。本专业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可以直接受到一线高技术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传帮带,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 通过三维CAD/CAM软件的第一至最后学期的学习使制图、机械设计等技术基础课与数控、模具等专业课、实习课、毕业设计等相关联, 实现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互补和全过程教育。结合项目案例让学生通过learning by doing和teaching others的方式来学习, 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能力、沟通技巧、空间想象力、空间构思能力等, 进而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能力。

2. 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 与模具企业合作, 建立模具CAD/CAM/CAE实训基地, 选用企业真实项目, 以任务驱动引领过程,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且高于企业现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与实用性的前提下, 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加强CAE模流分析、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软件二次开发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学生有望成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 2006, (6) .

[2]张金标, 郝超.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1) .

高职模具 篇5

2014年4月25至4月26日,模具专业派队参加了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此次比赛有广东省19所职业院校共33支参赛队伍,旨在考核选手模具CAD/CAE/CAM技术应用能力、模具加工设备操作能力、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实施能力以及质量控制和团队协作能力。整个赛程包括模具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制造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要求三个半小时内完成给定零件的模具3D结构图、模具2D结构装配图(包括明细表、标题栏、图框)、型腔与型芯的2D结构图、模具设计说明书、零件三维模型处理、充模分析、冷却分析、CAE分析报告;第二部分要求在两个半小时内CAM编程、型芯或型腔实物加工、型芯或型腔加工工艺卡等任务。

此次比赛,我们惨败,和部分兄弟院校的参赛选手差距太大了,我们有一队学生在模具设计部分模都没有分出来,表示我们平时在分模方面训练的难度和时间需加强,软件的应用能力也需加强;这个赛项也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机械制图、说明书的编撰、CAM编程、零件的数控加工及加工工艺卡的编撰、质量控制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经过无数次的锤炼。而我们在教学中,也需要将这些流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竞赛的要求不就是我们模具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的溶缩吗?我们的“教学如何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学生的学习如何以赛促学”,还需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争取下次的好成绩!

机电工程系聂小春、袁根华

高职模具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方法和措施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折期,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建成“双师”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必须提高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并结合本学院特点,探索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企业顶岗锻炼

企业顶岗锻炼是获得全面系统的实践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深入企业锻炼,可以全方位接触生产实践,突破专业课理论框架的限制,了解先进的模具设计理念、现代模具制造技术与装备和生产工艺流程全过程,随时请教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或工人技师,解答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师的工程综合能力有显著效果。学院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每年派出2名专业教师到模具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2个月,并完成顶岗锻炼日志和顶岗锻炼总结。

2.参加技能大练兵活动

依托学院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练兵活动,掌握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和模具拆装的操作技能。在学习中应切切实实放下架子,改变技能操作低于理论推导的思想,虚心向技师们学习,并要求参加劳动部门组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已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3. 企业参观访问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与装备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教学设施和设备十分有限而且落后,不能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先进的设备,单靠学校购买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到天津汽车模具厂和浙江黄岩模具城等模具企业参观访问,这是教师开阔视野的经济、便捷的途径。参观、访问主要针对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方面,观察新设备工作情况,了解新工艺的应用,直接与现场技术人员交谈,获取一些技术信息。这种培训方法对高职原有老教师和企业调入的人员都特别适合。

4. 成立专业技术团队

结合现有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专业教师的爱好与特长,成立机械产品加工制造团队,参与企业设计、生产团队;针对模具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类模具技能大赛,成立模具专业导师团队,以指导高职院校模具大赛和模具CAD/CAE/CAM兴趣小组活动。

5. 参加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

积极参加结合生产实际的科研或工艺、装备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工程综合实践的能力。教师经过一项或几项任务的科研实践,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原有的知识将有一个升华。与此同时,也可搞一些技术服务,面向社会承揽工程,参与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既可提高技能,又可获得经济收入,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这种方法尤其注重发扬团队精神,采用传、帮、带的模式,老教师经验丰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带动年轻教师一起参与科技服务。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

通过企业顶岗锻炼、企业参观访问、技能大练兵活动和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使专业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把握得更准确,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有创新有突破,并且他们将自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得各种问题和心得融入到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中,使得以前枯燥且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课显得生动形象并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也由于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更为灵活,更贴近生产实际。他们采用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手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举一反三”,而且更具有创新的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而且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很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此外,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和《电加工实训教程》等教材也很有特点,非常适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在近几年的各类技能大赛中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自2009年参加山东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模具项目的比赛连续三年均取得二等奖,另外也受邀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和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得到企业的好评。从我们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培养专业教师的思路是正确的,并且培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培养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既要教师自身努力,又要学校政策鼓励。因时间、地域、专业、人员等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培养和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师德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要求;第二,准入制度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保证;第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第四,企业实践锻炼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第五,培训进修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第六,企业兼职教师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伙伴;第七,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第八,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代手段;第九,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证明;第十,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苏茜,李华川.对高职院校高学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2011,(6).

[2]程显风.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培养问题的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9第11 卷第9 期

[3]粟显进.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7).

高职模具 篇7

“老师, 都是高职毕业生, 为什么有些学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设计、工艺编制等技术或生产管理相关的工作, 有的学校毕业生就只能做机床操作工作?”

“老师, 你好!可以推荐你们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学生到我们公司做设计、制造、管理……吗?”

“老师, 你好!可以帮助推荐其它高职学校的学生到我们公司做机床 (尤其数控) 操作工吗?”…….

“老师, 我们高职生的出路在哪?”……

……

在与学生、企业……或同行交流时,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和要求。作为从事高职模具专业的专业教师, 我沉思:高职高专院校 (后称:高职) 如何构建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大, 制造环节繁琐, 需要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机制来保证正常生产运行 (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 , 工作分工细化, 专业要求高, 如一汽大众公司、南车集团下属各个工厂、美的和科龙电器等企业, 从业人员要求知识能力单一但专业性强;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 经营管理机制简单化, 从业人员要求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专业知识、管理和销售等) , 集研发、设计合为一体, 集制造和销售合为一体等。企业用人通常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低成本用人, 中小型企业尤为突出, 通常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人才, 而不愿意培养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即使愿意接受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 也希望毕业生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培养后能尽快上手并成为骨干、主力等,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对于培养“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大专层次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来说是个机会, 也是挑战。

在珠三角区域, 中小型企业居多, 规模大大小小不等, 我学院培养的模具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珠三角就业, 在模具企业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或与其相关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珠三角是世界汽车业的制造基地, 模具制造业是继世界汽车业发展后得以迅速发展的, 模具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模具专业专门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学院培养适合模具制造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我院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后续发展是良好的机遇。

为此必须剖析模具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类人才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 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从而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以满足模具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1 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分析

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规模不同, 其岗位设置也有差异。纵观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 其组织架构、生产体系和岗位设置如下:

1.1 企业的组织架构

1.2 企业的生产体系

1.3 企业工作岗位设置与岗位分析:如表1

2 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办学历史长、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管理规范的中专升格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为地方和企业承担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 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突出高职特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 (学术型, 偏重于基础理论) 和中职学校 (技能型操作人才, 偏重于实际操作) 。高职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为目标, 其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职业性。

为此, 我们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对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剖析,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高职业素养, 从事模具行业领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和能力需求分析, 结合我学院生源素质较高和教学状况, 我们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 同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后续发展, 培养适合企业向上发展可与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技术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如:模具设计工程师、模具制造工程师、试模或跟模技术员、管理调度员等;向下也能与“中职”的“工人”层次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为辅, 如: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装配;也可从事产品设计、注塑工艺和数控编程等技术工作。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职业性的特点, 构建以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教学模块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设置相应课程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如表2所示。

教学上, 我学院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也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训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以专业理论知识够用, 具有一定模具设计能力、熟知模具制造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为目标, 采用一体化的项目教学,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职业性, 使学生能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企业的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 并为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岗位设置与能力需求分析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加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地不断加快;更好地适应模具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体系和工作岗位剖析, 明确我校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更好地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模具企业,模具专业人才,剖析,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就业,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主编张家祥.《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主编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主编石伟平.《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计划汇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模具设计与制造组织机构》.佛山南海华达模具厂.

高职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篇8

1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实践性特点, 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即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备从事模具设计, 塑性成型工艺的编制, 模具开发和制造, 模具生产管理高层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2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 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滞后于社会实际的需要, 大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 很难满足实业界的期望。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模具专业来说, 有一些新的特点。

(1) 注重复合型。模具专业是一门多交叉学科形成的领域, 它含有材料成型科学, 制造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因此, 它培养的人才就应当是复合型的, 使学生不仅具有设计模具的能力, 还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 受到现代工程师训练, 从事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及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科学研究, 生产管理, 经营销售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2) 注重实践能力。目前许多单位招聘技术人员要求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门槛, 同时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面向生产一线和现场管理, 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宽厚的多学科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及较强的实践能力。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 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 不过分强调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知识的艰深, 在学校数学和英语的课时太多, 就减少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时间, 本培养方案做了一些革新, 以体现能力本位、需求至上的主导思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 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设置课程, 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 实现教学管理重心向课程管理转移。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 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衔接, 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综合性。

根据市场需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掌握必需的科学知识和模具设计、制造及制品成型工艺方面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开设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成型设备概论、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等特色课程。

3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针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特点和要求, 新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3.1 金工实习

安排两周金工实习, 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 了解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 了解并掌握车、铣、刨、磨等各种加工机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真正体会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加工的经验, 培养、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实践,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 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3.3 模具装拆实验

要求学生拆卸、测绘和装配一套模具, 通过实训熟悉和掌握各类模具结构关系、工作原理及模具的拆卸与装配顺序。

3.4 数控加工实训

安排两周数控加工实训, 使学生能学会数控车床的操作, 能独立的加工零件, 学生在掌握数控车床操作的基础上, 再学会数控铣削或加工中心的操作。

3.5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

学生在本课程设计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及生产实际知识, 进行塑料模具设计, 熟悉和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培训查阅和运用相关标准、资料、手册等技术资料和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塑料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3.6 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帮助学生具体运用和巩固《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了解设计冲压模的一般程序,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有关技术资料, 训练学生初步设计冷冲压模具的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3.7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完成了全部理论课程和规定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后, 在毕业前所进行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对本专业专业知识的综合认识和总结, 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示”。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及特点;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 突出工程技能、培养工程技能是必然要求。其次, 加快知识更新, 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教师。要改变我国多年来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教师在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下,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启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5 结语

要培养高级人才,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开设的课程和设计合理的培养时间是重中之重, 必须花大力气、长时间培养, 把有限的学时投入到关键的课程上。只有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才能吸引优秀教师、优秀生源来学校工作、学习。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如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问题做了探索和研究, 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型,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熊建武, 周进, 熊芊.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改革方案[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34~35.

[2]夏碧波.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合格模具人才之探讨[J].人才培育, 2009 (4) :76~77.

高职模具 篇9

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 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学也开始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那么该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既能看懂图纸, 熟练使用Auto CAD、MasterCAM、PRO/E、UG等绘图软件, 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实现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环节的顺利接轨呢?

笔者认为, 必须从高职生的主观心理教育和学校的客观专业体系构建教育两个环节着手, 以适应模具高新技术的要求,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重视心理教育

我们知道, 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职业化水平和职业教育质量。为了规范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 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2.1 专业教育

对于高职生来说, 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都只是一个理论基础, 而大学教育侧重于专业和能力的培养。对于模具专业教学, 学校应该将新生的专业教育和入学教育同步进行。通过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地参观, 着重介绍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安装调试、冲压生产及塑料成型加工等内容, 让学生了解模具行业的实际情况, 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请专家作报告, 观看教学录像,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模具专业课的意义, 树立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让学生知道现在学什么、将来干什么, 所从事的工作前景如何、意义如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模具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就业教育

近年来, 高职生就业态度和动机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但也存在着不切合实际, 对所从事的工作存在过高期望值的情况。诚信意识不强, 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等现象给顶岗实习环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学校还应开展模具专业学生就业教育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肯于吃苦, 做人低调, 踏踏实实的诚信就业意识。

3 重视专业能力培养

面对模具制造与加工业对“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对教师来说, 要完善教学内容, 革新教学手段;对学校来说,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来说, 要理清顶岗实习思路, 学校、教师、学生是一个共同体, 专业体系教育的和谐构建,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三者的积极配合。

3.1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这里, 笔者将教学的内容分为主干线教育和分支线教育, 从而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整合和分散。

3.1.1 主干线教育

市场需求的不仅是懂模具制造、模具组装与调试、模具维护与维修、制品工艺的模具技术工人, 更加需要的是会模具设计、模具仿真模拟分析、模具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模具工艺的模具工程师。对于模具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来说, 在这里, 可以把模具专业教学体系的模式总结为“1:1教学法”。除了要开设与模具紧密相连的专业课基础课之外, 还要大规模增加模具方面的技术训练。在实习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 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一体。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1:1, 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3.1.2 分支线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还应开设少量的选修课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选修课程是学生素质及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另外,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开展“研修班”, 即类似于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将要顶岗实习的时候, 针对企业对某一个紧缺岗位的需要, 学校可以采取“订单班”小灶培养, 奠定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

3.2 革新教学手段

对于高职生来说, 专业课的内容中有些知识较为机械, 并不直观, 推导性不强, 学起来要么乏味, 要么难于理解。为讲好课, 除利用挂图、模型、透明模具教具外, 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有关机械运动、操作步骤、工作过程通过录像、Flash动画, 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另外还要开展实验实训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上模具设计课时, 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采用与之配套的模块化教材, 对基本理论及模具零件的有关设计计算采用传统教学;对模具结构、工作原理、各类零件形状结构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对模具装配、安装调整、使用情况等内容通过组织观看企业现场录像以及增加模具拆装、测绘等操作, 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3.3 理清顶岗实习思路

按照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 高职学生至少要顶岗实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 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企业选择最好的人才, 有利于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对接。强化顶岗实习, 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 互相理解, 默契配合, 协调到位。作为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要一遇到机械专业的企业来招聘, 就晕头晕脑的去企业顶岗。要理清顶岗实习思路, 认清形势。一要了解自己是否已经彻底完成了学校学习任务, 做好了顶岗的心理准备;二要了解企业的行业情况是否可以更好地发挥你的专业特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完成顶岗实习的环节。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模具专业大学生, 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效应明显, 有执着追求精神及良好心理品质, 有独到的专业素养及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 与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广纳贤才。争取引进尽可能多的高职称或高学历的教师, 以迅速扩展专业实力、充实教师队伍。

(2) 创建和维护有利于年轻教师成长的专业氛围和工作环境。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 进行专业研究。创造条件, 支持教师参加定期学术会议和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 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 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 充分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 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可通过加强校企、校校合作, 聘请大型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定期授课, 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 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职教育新的任务: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高职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 实现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环节的顺利接轨需要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崔景贵, 等.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9.

[2]聂志萍, 等.模具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模具制造, 2005, (4) .

高职冷冲压模具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1 冷冲压模具教学现状近况分析

《冷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高职高专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现今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实验、实训及大作业等环节。在学习本门课程以前, 学生应具相应的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应力分析、积分、机械制造工艺、简单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原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照理说我们的毕业生应该很快的适应生产, 但是实际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其症结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今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被动式的理论教学和机械的模具实训课程为主。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模具的拆装。如此, 本身就很枯燥的专业课程就更加变的乏味, 对于从未接触过相关的实体模具的学生, 就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传统的理论教学占用课时高, 实训形式、考核形式单一, 仍然以模具拆装和闭卷考核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以上的模具而言有很大的困难。

2 整合传统教学模式, 提出分块式教学新概念

2.1 如今的理论教学参考书有很多, 但多

数都是大相径庭, 很少有理论加上实践的分块式教学, 无法突出产学一体化特色。对此, 我认为理论教学要精简, 以“基础、实用”为落脚点, 挑出这一类理论知识简化后教给学生。比如说, 冷冲压模具设计的课程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即模具认知部分、冲裁、弯曲、拉深和成型工艺部分。我们要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手段, 将冷冲压分为五大板块, 再将五大板块分解为若干子项目进行探讨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 专业课老师作为指导进行学习。前期专业课老师将学生分组, 并且给每组一个探讨式的课题, 这个课题就作为该组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学习就要经过了解、理解和探究几个层次逐渐递进, 但同时, 专业课老师要做好指导, 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他们逐渐靠近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及时跟进, 对学生产生误解或者理解不透的概念及时进行“辅助的教”,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初期将理论教学、模具拆装、模具测绘、简单模具零件的设计自觉的融为一体。布置课题的方式有很多, 比方说充分利用现在PPT、视频等手段, 让学生将所从事的课题做成电子课件, 这样做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全面的了解并且掌握了课题之后才能完成。重视在制作过程中的教学, 以目的为准绳。要求学生“三重”, 即“重概念、重过程、重感受”。这种教学法在学生当中已经过适当的检验, 对于能力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2.2 重视实践教学, 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

实践教学比重换位。传统的冲压模具理论教学有76个学时, 而实践仅为4个学时, 理论教学所占用的比例远远高于实践教学。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 因此, 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 理论为实践服务。我们要将课堂搬到实训场地去, 让学生亲手去拆装模具, 利用三维实体设计软件UG/PROE等软件去做模具零件的造型。理论以“精”为主, 掌握基本概念, 让学生去主动熟悉模具结构, 多做零件草图来掌握软件设计。达到学生与模具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从拆装简单的冲裁模具开始, 让学生对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过程。同时删除或者略讲部分章节的内容, 比方说应力应变状态对塑性变形的影响等章节, 理论性太强, 实际中应用较少;深入浅出的讲解部分内容, 比方说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条件。经过教学经验得知, 这几部分内容高职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而且在传统教学中又安排在前几个章节, 往往会挫败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巧妙运用探索式分块教学, 做到能力培养、课程考核两不误

3.1 探索式分块教学法以立项后所作出的

成果为主轴, 教师在立项之初要充分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 灵活分组, 依次选择较为简单———较为复杂———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作为一个课题小组所要完成的三个课题。选题时首先要注重能带动学生积极性的课题, 培养他们协同作战能力, 多提问, 多交流的好习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共同拆装、共同测绘、共同设计、共同编写零件加工工艺。适时对学生进行考核, 每当完成一个小版块就进行答辩, 并且记录成绩。答辩过程中, 要提问与设计相关的任何问题, 实现课程之间的跨越, 对于尚未回答出来的问题, 可以建议给学生3天的解决时间, 再来确定考评成绩。例如, 众所周知冲裁模具设计的流程为对冲裁件进行工艺性分析——工艺方案制定———排样———刃口尺寸计算——冲压力及压力中心计算———冲压设备选择——凸凹模结构设计——装备图、非标零件图绘制——编写工艺卡片这几个过程, 其实每一个过程或者每几个过程都可以设置为几个项目, 将重点、难点融入到项目当中, 以“提问”——回答”的形式去展开学习的内容。这样, 难点相对分散, 重点却相对集中, 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架构就由这个过程设计全部牵扯进来了, 不会出现知识脱节。

3.2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培养

学生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学生毕业之后, 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独立的去解决, 要引导他们擅于整理和收集和查阅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资料, 同时将自己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并且整理出来, 做一个问题本, 之后将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册”。这样做, 既使他们更加熟悉专业知识, 又让他们养成了善于记录的好习惯。

3.3 现在我国对能力的测试主要还是以书

面的考试为主, 考试可以左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侧重点, 也可以对老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起到引导作用。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也就迫使我们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相配套的改革。建议取消单纯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 改为阶段性答辩测试, 通过答辩, 测试出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概念和设计方法, 考核过程中, 由专业老师组根据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完成时间、完成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最客观、最合理的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出表扬;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要及时进行引导并且鼓励, 引导他们反思在实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

高职模具 篇11

【摘 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保证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体系;强调教学与职业的关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有机搭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可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并将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应用在教学中。

【关键词】高职 模具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58-03

高职教育定位在人才的技术技能培养上,强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强调知识、技术技能的综合与迁移。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要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操作技术和复杂的操作系统;要能够在生产一线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具体的工作职责,其工作过程有一定的高新技术含量;要能够在岗位上有技术技能水平和能力的表现,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而这些资格以及能力的形成是要通过专门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要突出技能培养,保证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以“需求导向,模式创新;突出实践,双证并举”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教学体系和教学系统,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基本素质要求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进行教学原则、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培养适应专业领域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学用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课之前开设基本工种实训,如金工实习,在专业课之后开设专项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改变“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做法,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子。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合办学和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和社会行业中可聘请相关专家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及专业建设发展等工作。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和安排。通过积极组织调研,把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应用情况,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生产技术发展实际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

(二)强调教学与职业的关系,提倡培养对象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已经势不可挡,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支持与回应这一趋势,即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为其在未来的职业和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在制定培养学生能力分析框架图中,应强调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职业拓宽能力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不厚此薄彼,强调全面的发展。即融专业能力培养与基本素质教育为一体,强调人的基本素质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2.始终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主题,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强调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辨证统一,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又要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本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尝试中应遵循的原则是:理论教学把握好“理论够用”与“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尺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有机搭配。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习专业技能,从事专业工作及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1.学生三年的学习可分为两段进行,第一段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第二段到企业进行全程岗位实习。在校学习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训操作,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如所培养的学生应能获取中级以上模具钳工职业技能证书或中级以上数控机床操作职业技能证书等。

2.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重,实践教学形式有课内实验、参观实习、大作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训。课内实验、参观实习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与理论课程交叉进行,大作业、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一般是理论教学基本完成后,学生根据指导书、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的实践内容,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实践应用训练,每学期都应该安排有一定量的实践实训课程。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

3.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答辩阶段。毕业综合实训,学生根据本专业设定的就业岗位群,顶岗实习,能够有所选择和侧重。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答辩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前述各教学环节的深化和继续。其根本目的是:毕业即就业即上岗。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有利于实现“一书多证制”培养模式,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将行业准入标准同高职高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就业的准确定位,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1.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明确要求学生可获取的劳动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在毕业生质量标准中除明确规定毕业生所必须获取的计算机及英语证书外,还需获取的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积极与劳动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系,为学生培训,考核获取职业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本专业学生可获得模具钳工、车工、高级绘图员或绘图师、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技能鉴定或认证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双证书。

(五)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岗位不断分化、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使相关职业群类之间的工作领域存在大量交叉重叠现象,为适应这一趋势,本专业在进行各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

1.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学习基础与专业课程,构筑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方向上进行强化。

2.充分利用好选修课。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学院和系部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每学期都可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修习。例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教学计划及毕业生质量标准中就规定了“学生必须在学院开设的选修课中自主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取得3个学分”;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也规定“学生必须在系部开设的选修课中自主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取得6个学分”。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益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因此,正确选择和运营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对一些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密切的课程,如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可采用参观教学法与实体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参观和实地考察,可形象、直观地将书本知识表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参观教学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安全、费用等,而实体模型教学法可弥补这一不足,如模具的结构、模具的工作状态、模具零件的拆装等一系列工序制成模型,组织学生观看,可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根据各类课程特点,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普遍应用,如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CAD所用的演示教学法等。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所掌握的原则不变,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全面、正确理解“够用”原则;理论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理论教学要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业技能训练法。模具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技能有:较强的机械制图及计算机CAD/CAM能力;较强的普通机械加工机床操作及数控加工机床编程、操作能力;具有冷冲压模具、塑料成型模具及其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具有动手操作机床加工和装配模具的能力;具有编制和管理冷冲压成型工艺和塑料成型工艺的能力等,这类技能的掌握是通过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来达到。

2.模拟教学法。充分利用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室,如机电类各专业工种实训中心、数控机床模拟实训室等。可根据各实训项目的特点分别采用模拟设备教学方法和模拟情境教学法。

3.项目教学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大作业和短期见习。

4.顶岗实习法。最后一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采用顶岗实习法。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应该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考核方法和标准,其目的就是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与岗位证书制接轨、毕业即就业即上岗。

(三)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上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教育方法和理念带来了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本专业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CAI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的特点大家都熟知,而使用的关键是课件。鼓励教师制作课件,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2.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本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用。(1)教学计划编制中,处理好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的关系,使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2)理论教学强调系统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同时,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列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1(3)

[2]陈善飞.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

[3]唐红春.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4]杨海波.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教育生态学审观[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5)

[5]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

[6]吴恒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7)

[7]姜振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基金项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Y201419)

【作者简介】李卫民(1974- ),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副教授;柳亚输(1982- ),男,河南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讲师。

高职模具 篇12

集体合作达标, 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

(1) 协作过程评价与项目任务结果评价结合, 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 如小组信息资料收集、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进行情况。

(2) 小组集体评价与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进一步强化团队意识, 可以是小组成员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结合, 可以从小组活动内容、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对成员的评价主要从个人分担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在小组协作活动中的表现、与同伴互助协作、对项目任务完成的贡献等情况入手。

(3) 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 教师根据各个指标给小组及成员进评价;评价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体现小组和个人的实际。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下的软件项目教学, 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是学生是否能真正落实小组协作, 不走形式的关键。

2. 项目任务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是小组协作的导航线。

劲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及实习教学等进行改革,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 信心十足地面对竞争和挑战,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教育先行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 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选择到高职学习的学生, 多数是由于考不上高中, 上大学无望, 转而求其次, 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 特别是语、数、外一类基础学科, 因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在新生入校时就进行专业教育, 重拾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 激发求知欲。新生对周围的一切既新奇又迷茫, 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专业教育无疑是最佳切入点。在专业教育中, 让学生除了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外, 还对本专业的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有所了解, 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自然而然地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学生对直观、生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我们采取参观企业和观看企业现场生产录像的形式, 着重介绍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安装调整、冲压加工及塑料成形加工等方面内容, 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好奇, 从而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其今后的学习增添动力。

二、教学内容调整

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冲压加工及数控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操作者。知识结构由三大模块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既是本专业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基础, 又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以

3. 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 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对象, 不要把小组协作教学搞成就那几个人的表演活动。

4. 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 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也就多了, 活动就很难驾驭。

总之, “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3]陈小莲.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 (5) :36.

[4]郑淑芳.试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文教资料, 2006, (1) :115.

[5]李庆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及将来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 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块;而像工程力学、金属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相对来说就可以少讲, 有的内容也可以不讲。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可统称为专门知识, 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模具制造技术、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型设计、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它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 是从事模具行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 我们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 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做到广而简;专业知识强调专而精, 针对性强。在教学中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来精选适合的, 做到职业岗位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精”以实用为度, 突出实践性。同时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 补充新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树立他们的前瞻意识, 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 因而在专业教学中, 我们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 为了适应模具制造技术往宜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 教学中还加强了计算机操作、CAD/CAM、数控编程与操作等学习。为使学生成为既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 CAD、Master CAM、UG、Pro/E等绘图软件, 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指导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产品或零件图, 要求学生按正规的设计步骤进行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参数计算和确定、设备选型、模具结构方案分析, 完成模具总装图和主要非标准零件图的绘制, 并撰写详细的模具设计说明书和成型形工艺过程卡。实训基地配备模具制造的所有设备, 从普通的切削加工设备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 (包括加工中心、数控车、数控铣、电火花、电火花线切割等) , 以及零件加工用的专用夹具, 相应的测量工具、仪器。能熟练使用Pro/ENGINEER、Mastercam、UG等软件和机械加工设备、工、卡、量具的双师型教师, 能在学生加工模具的各工序中现场指导。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用六周时间进行数控加工实训, 用三周的时间实习模具CAD、CAM技术应用, 用四周时间加工装配模具四套, 学生装、拆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高精度模具, 主要学习电火花及线切割加工、数控车、铣加工中心加工、精密测量、模具装配和调试等技术, 掌握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 形成较好的感性认识, 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学改革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革新

专业课的内容是高职生从未接触过的, 有些知识较为机械, 推导性不强, 学起来很乏味。为讲好课, 除利用挂图、模型外, 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校园网及采用各类仿真软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有关机械运动、操作步骤、工作过程通过录像、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上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课时, 我们对基本理论及模具工作零件工作部分的有关设计计算内容, 借助实物教具, 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对模具结构、工作原理、各类零件形状结构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而对模具装配、安装调整、使用部分观看企业现场录像, 并增加模具拆装、测绘部分内容。最后通过作业的形式, 让学生用泡沫板制作一些典型模具, 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都有显著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劳动者, 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此, 除了注重加强师资力量, 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外, 在师资达标的基础上, 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我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 充分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 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煅练, 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还通过加强校企、校校合作, 聘请大型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高级技师定期授课, 打造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办学

“产学合作教育”是产业部门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的基地, 学校为产业部门优先培养学生, 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 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一形式有效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 强化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双赢。学生毕业后可以为企业服务, 由于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强, 实验设备完善, 学生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效果显著提高, 毕业后能很快与企业接轨, 适应了多变的工作岗位。

六、加强实习教学

根据培养目标, 我们加大了实验、实习设施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 为实习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为了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 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两次课程设计, 两周的冲压模具设计和两周的塑料模具设计。在实习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 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一体。模具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基本功培养, 要求学生完成一副冲裁模工作零件的设计, 经教师审核后, 全部采用钳工加工方法完成制作;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设计能力,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大典型零件冲裁、弯曲、拉深模具结构的设计;二是模具拆装加工、安装调试能力, 通过模具零件的加工、装配、拆装过程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 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 用Auto 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 并制定出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 经教师审核后, 最后由学生动手制作。对于非工作零件, 我们要求学生采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 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 在校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 其中工件的热处理工序由于受条件限制, 则通过对外作协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 再对模具进行装配, 然后试模, 直到冲出合格的零件。经过这种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 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摘要:我国模具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模具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但一方面是各地高职院校大量开设模具专业, 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 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模具企业招不到他们需要的、合适的、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实用型的模具人才。这一矛盾对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高职院校应在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适应性的改革。为此, 近年来我校模具专业以加强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点, 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改革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第294页.

【高职模具】推荐阅读:

模具保护05-16

模具零件05-25

装配模具05-25

模具英语06-26

模具企业07-11

模具专业07-31

热锻模具08-04

模具方向09-01

注射模具09-02

模具论文08-17

上一篇:中学篮球教学下一篇:电子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