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作过程

2024-07-10

模具工作过程(共11篇)

模具工作过程 篇1

1 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开发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科性课程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 所以我院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塑料成型与模具技术方向为试点,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重点教改课题“重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依托, 开展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改革依据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体系, 结合模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紧跟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 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 通过课程分析、知识和能力分析, 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充分体现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综合, 素质拓展贯穿全程。

2 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 对本门课程的理论、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突破了传统的科学性课程模式,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上实现了由科学体系回归到工作体系的转变, 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项目为载体, 实践知识为明线, 理论知识为暗线的项目课程体系。

3 项目课程的格式

根据提出的课程目标, 分解到项目目标和模块目标中, 通过工作任务的引领, 展示解决任务所需的相关性实践知识、支撑的相关性理论知识和拓展知识、课后练习以及对学习结果评价等。

4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在充分论证项目课程教学实施需要的基础上, 我们确定了项目课程教学实施的五个主要环节: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环境。

第一, “项目化”的教学团队。“项目化”的教学团队直接目标是能承担起该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项目化”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通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来实现。

而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可以采用进修、专项能力培训、工程实践及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 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工作,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第二, “导学导行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依托“项目化”的教学团队, 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

第三, “三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规定项目训练和自选项目训练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按照项目课程的实施规律, 制订项目教学任务书、实施方案等教学过程文件。

第四, “五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了“五结合”的评价体系, 即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第五, “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建立具有教学、讨论、训练等功能区域的项目教学专用教室,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模拟职业岗位情景, 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现场的融合。

5 项目教学的效果

项目课程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通过项目任务,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定计划等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塑料成型与模具技术方向学生在项目课程改革后, 各项能力指标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顶岗实习阶段签约率比以往同期提高了30%, 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3]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 2008 (11) :4-10.

[4]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

模具工作过程 篇2

模具的开发进度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主机厂生产准备中的重要部分。下面从车身数据发布到模具终验收的过程谈一谈模具开发过程及进度管控。1.车身工艺数摸发布

车身设计部门发布产品数模,工程开发部门的工程人员根据产品数模进行工艺预分析和预报价(作为招标对比数据),用车身工艺数模进行模具的招标和相应工艺分析等工作。招标过程在此不做详谈, 下面从定标后(即确定模具厂)浅谈模具开发管理。2.车身件制造工艺可行性分析(模具开发商及工程开发部门)

模具开发商收到车身工艺数模后, 对每个零件进行工艺可行性分析。原则上要求模具厂对所有新开发零件进行CAE 分析(即零件成型性模拟分析)。CAE分析的作用:

a、通过CAE 分析,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观察零件板料的成型过程; b、缩短模具设计及分析的周期; c、预测模具的可能性;

d、采用优化设计,最大限度的降低模具和钢材的消耗,降低制造生产成本; e、在制造前预先发现模具和零件的潜在风险; f、确保模具的设计合理性,减少设计成本;

g、通过零件的潜在问题分析,模具厂可及时提出合理的设计变更建议,更高效的推进开发工作。

开发部门可根据模具厂对零件CAE的分析结果,充分利用现场生产调试的经验,查看工艺参数是否合理,拉延补充是否合理,针对零件的起皱或开裂等风险,及时的提出解决方案。

3.DL图的设计与会签

CAE分析结束后可进行模具DL图设计,多数情况下也可同时进行。

DL图设计即design layout—冲压工序分析设计,也可称为模具工艺流程图,包含:零件料片的尺寸、冲压的方向与角度、冲压的工序安排、送料方向、废料刀分布及刃口方向、废料排除方向示意、CH孔、左右件标识、各工序标注等。

同时,DL图还需体现相关工序的冲压设备、模具高度、模具材质、压边圈或压料板的工作行程、板料的定位方式、完成工序的压力分析等。

DL设计完成后,原则上在模具厂应完成内部审核,内部审核问题整改完成后即可提供给主机厂的开发部门,并进行会签,DL图的会签非常关键,直接导致后期模具的设计,并且对后期模具开发周期也有较大的影响,若DL图后期再更改,则开发周期和成本上都将造成很大的浪费,工程开发部门主要审核零件工艺的合理性、机台参数的正确性、工艺补充的合理性、材料利用率、并结合压机情况审查送料方便性等。4.模具结构图设计与会签

模具结构图会签顺序:拉延模具图会签——整形翻边类模具会签——修边冲孔类模具会签。

因模具的铸造和加工周期是硬性时间,无法压缩,所以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模具结构图设计环节非常重要,应尽可能将模具设计环节时间提前,为后续模具的制造时间争取。模具首次取样一般为半手工样件,只要求成形即可,其余修边及冲孔可线切割完成,所以应该先进行拉延模和整形翻边类模具的设计,再进行修边冲孔类模具图的设计。

模具厂根据DL图指导设计模具结构图,设计完成后同样先通过内部评审,问题整改后即可给主机厂开发部门评审会签。主机厂开发部门应重点关注: a、模具功能性 b、结构稳定性及强度 c、模具生产安全性

d、模具各参数与量产压机的符合性 e、调试和生产的方便性

f、模具主要部件的材质及技术协议要求的条款的一致性

对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应尽量要求模具厂进行整改。部分问题可能对产品功能等影响不大,但可能会影响作业的方便性,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为了赶时间和进度,模具厂可能不是太配合更改,此时,需要主机厂开发人员(工程师)的魄力和决心,因为在设计阶段的更改无论如何都比后期(模具成型后)更改来的快,此时需要模具厂设计人员换位思考,多站在生产部门的角度来看问题。

部分有争议的问题点需要多方进行客观的讨论以寻求最佳方案。在模具图评审的过程中,要求工程开发技术人员立场坚定并且有过硬的技术和现场调试经验,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的许多问题。5.铸造数模发布和泡沫实型(保丽龙)评审与整改

模具结构图设计评审完后,可进行泡沫型的制作。在泡沫实型阶段需要项目组发布铸造数据,以保证实型的可铸造性,泡沫实型是一种由聚苯乙烯经过高温发泡形成的一种材料,依据模具结构图进行NC加工,并考虑适当的模具加工余量(8-10天)和泡沫的收缩率。保丽龙制作周期一般为一周左右,制作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现场评审,一是确保与模具结构图一致性。二是检查在模具结构图评审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或者设计图评审中未发现的问题,保丽龙的评审是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因为它是模具结构更改的最后一关,一旦进入铸造阶段,则模具结构很难更改。6.模具铸造

保丽龙制作整改完成后,即可发运到铸造厂进行铸造,具体过程在此不做详谈,模具铸造周期为15-20天,模具铸造在运回模具厂进行铸件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有大的铸造缺陷,例如铸件裂纹等。其中铸件内部夹砂等缺陷需要加工后才能看出。7.NC数模发布及其模具的NC加工

模具铸造完成后即可进行NC加工,但前提是NC数据已经发布,模具厂可根据产品的NC数据进行数控编程,然后进行模具的NC加工,模具的NC加工大致可分为:龙铣-组立-半精加工-精加工等,在NC的加工过程中,可发现铸件是否有夹砂或裂纹等缺陷,NC加工完成后还需要对模具进行热处理以达到所要求的硬度,模具的NC加工周期一般为20-25天,在项目开发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安排NC加工时间非常重要,工程开发人员,可到现场进行进度管控,监督模具厂编制合理的加工计划。尽量不让数控加工机床空闲,以保证进度。

8.模具钳工、调试、取样过程

模具的钳工阶段包括:模具基准打和—合模—试模—取样等,模具NC加工后仍然为后续钳工留有一定余量,钳工调试主要检查上下模具的研和率、导向的研和率,确保冲压出合格的冲压件,通过模具钳工调试,可鉴定出模具的品质,同时也能确定出下料的尺寸等。9.模具预验收

模具厂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所有承制模具制作并自行调试合格后,可向主机厂开发部申请预验收,模具厂需要提供模具的自检报告和所冲压件的合格率,主机厂开发部在接到模具厂的预验收申请后,组织人员到模具厂进行预验收,主要从模具静态、动态冲压件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验收模具,动、静检验按照标准执行,冲压件检验分为表面质量、形状尺寸精度与刚度三个方面。

在预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原则上要求在模具厂整改完成后包装发运,但部分问题若不影响制作品质,并整改难度小,在进度紧张的情况下,允许遗留到量产地由模具厂自派钳工人员持续整改。

10.模具量产地调试与验收

因机床的差异,模具的型面研和率等的差异,要保证制件品质模具预验收合格后,移动到量产地后需要调试,一般拉延模具的首轮研和时间为1-2月,而整个模具的调试周期长达半年或更久时间,模具量产地调试过程始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需将冲压件在焊接夹具上进行装夹,验证模、夹、检具、检具与焊接夹具的协调性; b、保证冲压件的精度,将冲压件放在检具上进行检查,要求合格率一般在90 %以上; c、冲压件在检具上发现的问题或者在焊接调试过程中反馈的问题或缺陷,需由模具厂负责整改;

d、模具动、静态检查项目的符合性检查;

e、模具在量产压机上连续生产可靠性,即连续生产废品率要求小于2%;

模具调试整改周期较长,将以上几项都整改完成并且生产稳定运行3个月后,工程开发部门可组织模具使用方、保全人员、质量检查人员等进行模具的终验收并签署终验收报告。

模具工作过程 篇3

一、课程设置

1. 课程目标

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确定《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是塑模设计、模具拆装、塑件成型工艺规程编制以及塑料成型机械操作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模具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备塑模设计能力、塑模拆装能力、编制塑件成型工艺规程能力以及塑料成型机械操作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通过对模具企业的工作岗位调研,分析塑模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将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工作岗位。“教学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塑模设计与制造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参照塑模设计、模具拆装,塑件工艺规程编制以及塑料成型机械操作的职业岗位标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工作任务,形成教学项目。把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涵盖了若干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内容。由能力训练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理论为实践服务,融实践训练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源于模具生产岗位,服务于生产岗位的办学宗旨。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将集中实训融入学习性工作任务。打破常规的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分离的方式,把原有的理论教学,设计实训,模具拆装有机整合、序化。利用专业教室固定场所,把以往不能搬到教学楼的塑料模具摆到每张桌子上,使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讲,边对照分析,边动手拆装。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为一体。

(2)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将学时连续性集中安排,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每周6节课改为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全天候连续在专业教室上课。学生在学完之后,在再课堂上就复习并练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辅导、答疑,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普遍易犯得错误,并予以指正。实现“教、学、做、考、评”于一体(表1)。

(3)采用“专业+车间”的人才共育模式。在学习性工程任务实施过程中,适时将课堂延伸到模具企业生产一线岗位。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到校外实习基地的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安装调试、设备操作等工作岗位,以员工角色,分工协作,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达到所学即为所用的效果。

3.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1)选用教材。教材选用的原则是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丰富,而且与本校软、硬件条件相适合的教材。

(2)编写教材。我们还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按工作过程要求一起开发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活页教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设计

(1)“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从校内实训室延伸到模具企业生产工作岗位。按照企业生产岗位工作规范,使学生掌握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途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适用真实工作岗位的能力。

(2)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塑模设计+pro/E核心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塑模设计理论、软件设计应用、现场实际操作三大模块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接受了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塑模设计方法。

2.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一系列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完成任务中,掌握塑模设计的知识和技能。

(2)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上将模具企业典型工程样例引入教学,如典型塑模结构的设计与制造,然后逐个加以分析,使学生从中领会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模具设计、工艺编制、调试安装、设备操作的工作过程中,充当技术员、工艺员、操作员,以员工的角色,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在获得工作经验的同时,形成工作、服从、协作、负责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3. 教学手段

(1)运用真实的实训设备和条件进行仿真的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师生以员工身份,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典型模具零件设计与制造,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营造教学工程氛围和环境,运用视频录像将现场实景搬入教室。让学生提前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过程,为顶岗实习,就业做好准备。

(3)有效利用教学录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上指导。

四、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紧紧围绕让学生具备“模具设计、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数控加工、调试安装、设备操作”技术能力,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1. 校内实训环境

专业配套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配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学生的专业实践锻炼营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现场环境。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实训和应用技术开发的需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创造了条件。

2. 校外实习环境

学院由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主办。学校独有的管理模式,使学院校企无缝结合,特色鲜明。在教学内容上,现场授课,动手操作,学做结合。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既能学习到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又能学习到技师是怎样操作的。在潜入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应职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学与做”脱节的问题。

五、课程改革方向与途径

(1)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建立适用以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以人为本和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体系。

(2)理论课方面突出重点部分增加虚拟教学,通过引进相关软件提高职业理论的仿真效果。

(3)在实训课中加快引进有关塑料成型机械设备和分析软件,完善模具结构拆装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购进有关模具模型供学生拆装。

(4)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采用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老师、师傅三方共同考核。

六、课程建设成效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机械工程系的大力支持下,模具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3年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改革。《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已于2010年11月通过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精品课程的评审,被评为院级示范性精品课程。为我院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性作用。明年准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模具工作过程 篇4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正在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 教学的课程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已经由过去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向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专业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教材的开发建设。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开发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的新型教材尤为重要。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版的教材不少, 但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不多。本教材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在确定职业岗位活动领域、典型的工作任务之后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相匹配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将复杂的知识理论、职业技能简单化, 并且融入到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

2. 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思想, 在工学结合基础上, 科学系统地阐述现代塑料模具制造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 针对高职技术教育的特点, 体现职业教育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之用。

3. 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

3.1 创新性原则

教材开发要充分体现创新性要求。教材开发是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开发的目标定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另外, 教材在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上, 以突出能力本位为目标。

3.2 实践性原则

由于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现, 因此教材开发在内容上要具有可操作性, 做到学以致用。要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术,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 以利于项目任务教学的需要。

3.3 科学性原则

教材开发要及时反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 在实际操作上要切实可行。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去完成调查、实验、设计、研究。

3.4 发展性原则

教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一是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选材时尽可能反映最新、最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让学生了解, 让学生思考, 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教材;二是应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 从终身学习角度出发, 为学生自学、继续教育、深造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教材的特色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专业知识。教材的内容及组织结构, 将围绕着工作任务展开, 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将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相一致;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学习、训练;注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更加强调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1) 工作任务是核心, 但并不否定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合理延伸出来。在任务进行的不同环节上, 将知识点展开。教材中各个独立的部分, 是由完成这几个工作任务而内在地联系起来的。

2) 用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教材选择通过典型产品的制作来实施具体的教学, 从产品的原材料选择与分析, 到工艺方案的制定、模具结构设计、模具材料选择、成型设备选择、产品的加工, 让学生在体验整个工作过程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

5. 教材目标和内容

5.1 教材目标

教材的内容及组织结构, 将围绕着工作任务展开, 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将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相一致;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学习、训练;注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更加强调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 教材内容

根据上面的目标, 按照模具企业组织生产的真实流程 (见图1) , 将教材内容分解为12个项目, 见图2。

每一个项目中又分为四个任务, 分别是:项目引入;相关知识点;项目实施和项目拓展。以手机外壳为例, 从项目一到项目十二, 模具设计贯穿全书, 学生通过完成这一工作任务设计出模具的同时, 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6. 结束语

教材整合了塑料模具、模具材料、模具CAD/CAM/CAE等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基于岗位的工作任务, 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的有机结合, 不苛求知识的完整性, 但力求知识在够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模具员工作规范 篇5

一、目的:使设备能保持最佳的性能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定时检查、维护:需由模具维修、上下模人员进行定时保养和检查。

1. 每日的例行检查和维护:

运行中的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a. 是否有低压锁模保护;

b. 活动部位如导柱、顶杆、行位是否磨损,润滑是否良好?要求至少12小时要加一次油,特殊结构要增加加油次数。

c. 模具的固定模板的螺丝和锁模

夹是否松动;

生产正常状况:检查产品的缺陷是否与模具有关。

下机时要对模具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防锈处理: 抹干型腔、型芯、顶出机构和行位等部位水份并喷洒模具防锈剂或涂抹黄油。

下机后的模具要放在指定地点并作好记录:

(1)模具状况:完好还是待修。

(2)下模时的防锈处理方式。

2. 每季的例行检查:主要是对放置两个月以上没有使用的模具进行清理维护。

打开模具,检查内部防锈效果,有异常情况,须重新进行防锈处理.长期不使用的模具须涂抹黄油。

放回原位并作好记录

三、模具的保养:

1.生产前模具的保养

须对模具的表面的油污,铁锈清理干净检查模具的冷却水孔是否有异物,是

否有水路不通。

需检查模具胶口套中的圆弧是否损伤,是否有残留的异物.运动部件是否有异常,动作是否顺畅。

2.生产中模具的保养。

每天检查模具的所有导向的导柱,导套是否损伤,包括模具导柱、行位等部件,定期对其加油保养。

清洁模具分型面和排气槽的异物胶丝,异物,油物等并检查模具的顶针是否异常并定期打油分模面、流道面清扫每日两次。引导梢、衬套、位置决定梢的给油每日一次。

定期检查模具的水路是否畅通,并对所有的紧固螺丝进行紧固。

检查模具的限位开关是否异常,斜销.斜顶是否异常。

3.停机模具的保养

停机之前须先关闭冷却水路,吹净模具内的水路的余水,检查模具的表面是否有残留的胶丝,异物等将其清理干净后均匀喷上防锈剂,准确填写相关记录。

四、维修注意事项:

1.非专业维修人员或未经专业维修人员允许,不可自行拆模维修。2.生产过程出现小的故障,调机人员可根据情况加以解决。如:

进胶口粘模:应用铜针在进料嘴处敲出,不可用钢针等硬物敲打模具。

型腔轻微模痕,可根据型腔的光洁度选择抛光材料.有纹面不可使用砂纸等抛光材料,一般用铜刷蘸钻石膏或金刚砂浆刷洗,由专业维修人员完成。

产品粘模:一般用热的塑料包覆产品及顶出部位,待冷却后顶出。如用火烧注意不要损伤模具表面。

3.专业人员维修模具时,不可随意更改结构,需要更改结构须经质量工程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

模具工作过程 篇6

关键词:技师学院 模具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模具专业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新的技术、工艺、制模方法日新月异,而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端。

由于模具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所以要强调各个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比如模具加工要涉及车、铣、磨、电加工等多种加工工艺,正是由于模具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传统的教学分科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或者很难使学生获得关于这个学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各科或者各模块的学习中也很难深入下去。

传统的理论与实习互相孤立、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技师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需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对于像模具专业这样实践和理论并重,并且对于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的专业而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二、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要求教师每次课都要有具体的项目,并且提出明确的任务,整个教学活动围绕任务进行。但是一体化的教学流程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准则。大致可以分为:项目导入、项目设计、项目制作实操、项目验收、项目扩展这样几个环节。例如以“塑料模具典型结构——侧抽芯机构”这一知识模块为例,一体化课程大概顺序见下表。

表 模具一体化教学过程示例

步骤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及教师活动教学场地

1项目导入

1.复习之前所学的传统上下分模的模具结构

2.展示需要进行侧抽芯的塑料制件并提出问题:这一塑料制件和之前课程所见到的塑料件有何不同

3.布置任务:尝试用软件对这一塑料件进行建模,并且用之前所学的传统的上下分模方法对其进行分模,看看会有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软件操作。并将自己组的得出的结论告知教师

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进行指导模具一体化教室

2项目设计

1.教师总结各组的结论“用传统的上下分模的方法对这一产品进行分模,最终会造成产品卡死在型芯上无法取下的后果”

2.提出注塑模具的侧抽芯这一概念,从开放式教学平台中,调出侧抽芯模具的视频和动画,以及三维模型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明确这种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

3.提出问题:具有哪些结构的塑料件在模具设计时需要进行侧抽芯。并且提供多个塑料件供学生分析

4.布置任务:每组一个塑料件进行侧向抽芯的分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同一组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分工,如有的进行测绘,有的进行建模

教师:观察各组的进展情况,同时提醒大家在建模分模时要注意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给出步骤或思路而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记录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模具一体化教室

3项目制作实操

1.点评各组所设计的侧抽芯模具的优缺点

2.提出问题:这一类型的模具结构比较复杂在加工和装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布置任务:几组的同学去模具拆装室,对几套侧抽芯模具进行试拆;另外几组同学制作侧滑块的加工工艺流程表

在各自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后组与组之间可以互换任务学生:在模具拆装室的同学讨论拆模方案,也可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方案得到老师认可后进行试拆和测绘。在教室出工艺表的同学在加工工艺和刀路设计得到老师认可后,可以到模具加工实训区进行加工教师:在各组之间进行指导并且审核学生的加工方案。记录在实操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问题模具一体化教室

模具拆装室

模具加工实训区

4项目验收

各组完成项目以后首先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对各组的模具拆装速度和水平以及零件加工的质量进行打分,对各组在本次课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并且总结大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模具一体化教室

5项目扩展

1.在教师演示区对侧向抽芯模具的注塑过程进行演示,并且让学生操作注塑机进行注塑的过程,并且让大家讨论这种结构的模具在进行注塑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向学生展示带有卡扣特征的塑料件(这种塑料件需要在模具中设置斜顶的结构),并要求大家课后进行思考,这种塑料件如何进行分模和设计模具结构教师演示区

上表所列出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次一体化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本次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流程,可以先在模具一体化教室开始课程项目的导入,也可以在教师演示区、模具加工实训区甚至学生作品展示区开始一次教学,总之哪个区域的环境最贴近课程的内容,最适合进行项目的切入,就选择在哪里开始上课。因此,一体化课程虽然给了教师充分的可以调配的资源,但是对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这些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多得多的资源,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亚萍.技师院校产学研结合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作者单位:宁波技师学院)

endprint

摘 要:本文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模具专业实施的必要性、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技师学院 模具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模具专业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新的技术、工艺、制模方法日新月异,而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端。

由于模具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所以要强调各个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比如模具加工要涉及车、铣、磨、电加工等多种加工工艺,正是由于模具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传统的教学分科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或者很难使学生获得关于这个学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各科或者各模块的学习中也很难深入下去。

传统的理论与实习互相孤立、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技师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需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对于像模具专业这样实践和理论并重,并且对于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的专业而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二、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要求教师每次课都要有具体的项目,并且提出明确的任务,整个教学活动围绕任务进行。但是一体化的教学流程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准则。大致可以分为:项目导入、项目设计、项目制作实操、项目验收、项目扩展这样几个环节。例如以“塑料模具典型结构——侧抽芯机构”这一知识模块为例,一体化课程大概顺序见下表。

表 模具一体化教学过程示例

步骤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及教师活动教学场地

1项目导入

1.复习之前所学的传统上下分模的模具结构

2.展示需要进行侧抽芯的塑料制件并提出问题:这一塑料制件和之前课程所见到的塑料件有何不同

3.布置任务:尝试用软件对这一塑料件进行建模,并且用之前所学的传统的上下分模方法对其进行分模,看看会有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软件操作。并将自己组的得出的结论告知教师

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进行指导模具一体化教室

2项目设计

1.教师总结各组的结论“用传统的上下分模的方法对这一产品进行分模,最终会造成产品卡死在型芯上无法取下的后果”

2.提出注塑模具的侧抽芯这一概念,从开放式教学平台中,调出侧抽芯模具的视频和动画,以及三维模型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明确这种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

3.提出问题:具有哪些结构的塑料件在模具设计时需要进行侧抽芯。并且提供多个塑料件供学生分析

4.布置任务:每组一个塑料件进行侧向抽芯的分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同一组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分工,如有的进行测绘,有的进行建模

教师:观察各组的进展情况,同时提醒大家在建模分模时要注意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给出步骤或思路而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记录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模具一体化教室

3项目制作实操

1.点评各组所设计的侧抽芯模具的优缺点

2.提出问题:这一类型的模具结构比较复杂在加工和装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布置任务:几组的同学去模具拆装室,对几套侧抽芯模具进行试拆;另外几组同学制作侧滑块的加工工艺流程表

在各自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后组与组之间可以互换任务学生:在模具拆装室的同学讨论拆模方案,也可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方案得到老师认可后进行试拆和测绘。在教室出工艺表的同学在加工工艺和刀路设计得到老师认可后,可以到模具加工实训区进行加工教师:在各组之间进行指导并且审核学生的加工方案。记录在实操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问题模具一体化教室

模具拆装室

模具加工实训区

4项目验收

各组完成项目以后首先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对各组的模具拆装速度和水平以及零件加工的质量进行打分,对各组在本次课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并且总结大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模具一体化教室

5项目扩展

1.在教师演示区对侧向抽芯模具的注塑过程进行演示,并且让学生操作注塑机进行注塑的过程,并且让大家讨论这种结构的模具在进行注塑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向学生展示带有卡扣特征的塑料件(这种塑料件需要在模具中设置斜顶的结构),并要求大家课后进行思考,这种塑料件如何进行分模和设计模具结构教师演示区

上表所列出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次一体化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本次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流程,可以先在模具一体化教室开始课程项目的导入,也可以在教师演示区、模具加工实训区甚至学生作品展示区开始一次教学,总之哪个区域的环境最贴近课程的内容,最适合进行项目的切入,就选择在哪里开始上课。因此,一体化课程虽然给了教师充分的可以调配的资源,但是对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这些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多得多的资源,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亚萍.技师院校产学研结合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作者单位:宁波技师学院)

endprint

摘 要:本文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模具专业实施的必要性、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技师学院 模具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模具专业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新的技术、工艺、制模方法日新月异,而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端。

由于模具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所以要强调各个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比如模具加工要涉及车、铣、磨、电加工等多种加工工艺,正是由于模具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传统的教学分科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或者很难使学生获得关于这个学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各科或者各模块的学习中也很难深入下去。

传统的理论与实习互相孤立、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技师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需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对于像模具专业这样实践和理论并重,并且对于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的专业而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二、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要求教师每次课都要有具体的项目,并且提出明确的任务,整个教学活动围绕任务进行。但是一体化的教学流程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准则。大致可以分为:项目导入、项目设计、项目制作实操、项目验收、项目扩展这样几个环节。例如以“塑料模具典型结构——侧抽芯机构”这一知识模块为例,一体化课程大概顺序见下表。

表 模具一体化教学过程示例

步骤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及教师活动教学场地

1项目导入

1.复习之前所学的传统上下分模的模具结构

2.展示需要进行侧抽芯的塑料制件并提出问题:这一塑料制件和之前课程所见到的塑料件有何不同

3.布置任务:尝试用软件对这一塑料件进行建模,并且用之前所学的传统的上下分模方法对其进行分模,看看会有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软件操作。并将自己组的得出的结论告知教师

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进行指导模具一体化教室

2项目设计

1.教师总结各组的结论“用传统的上下分模的方法对这一产品进行分模,最终会造成产品卡死在型芯上无法取下的后果”

2.提出注塑模具的侧抽芯这一概念,从开放式教学平台中,调出侧抽芯模具的视频和动画,以及三维模型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明确这种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

3.提出问题:具有哪些结构的塑料件在模具设计时需要进行侧抽芯。并且提供多个塑料件供学生分析

4.布置任务:每组一个塑料件进行侧向抽芯的分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同一组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分工,如有的进行测绘,有的进行建模

教师:观察各组的进展情况,同时提醒大家在建模分模时要注意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给出步骤或思路而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记录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模具一体化教室

3项目制作实操

1.点评各组所设计的侧抽芯模具的优缺点

2.提出问题:这一类型的模具结构比较复杂在加工和装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布置任务:几组的同学去模具拆装室,对几套侧抽芯模具进行试拆;另外几组同学制作侧滑块的加工工艺流程表

在各自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后组与组之间可以互换任务学生:在模具拆装室的同学讨论拆模方案,也可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方案得到老师认可后进行试拆和测绘。在教室出工艺表的同学在加工工艺和刀路设计得到老师认可后,可以到模具加工实训区进行加工教师:在各组之间进行指导并且审核学生的加工方案。记录在实操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问题模具一体化教室

模具拆装室

模具加工实训区

4项目验收

各组完成项目以后首先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对各组的模具拆装速度和水平以及零件加工的质量进行打分,对各组在本次课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并且总结大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模具一体化教室

5项目扩展

1.在教师演示区对侧向抽芯模具的注塑过程进行演示,并且让学生操作注塑机进行注塑的过程,并且让大家讨论这种结构的模具在进行注塑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向学生展示带有卡扣特征的塑料件(这种塑料件需要在模具中设置斜顶的结构),并要求大家课后进行思考,这种塑料件如何进行分模和设计模具结构教师演示区

上表所列出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次一体化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本次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流程,可以先在模具一体化教室开始课程项目的导入,也可以在教师演示区、模具加工实训区甚至学生作品展示区开始一次教学,总之哪个区域的环境最贴近课程的内容,最适合进行项目的切入,就选择在哪里开始上课。因此,一体化课程虽然给了教师充分的可以调配的资源,但是对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这些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多得多的资源,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亚萍.技师院校产学研结合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作者单位:宁波技师学院)

模具工作过程 篇7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号文件颁布后,全国各地各级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高职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启动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项目,本文对笔者参加学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项目成果进行总结,从微观层面,即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这一问题,论述了模具专业基础课《模具CAD》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

1 教改理念

高职教育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取得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处于动态中的、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法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做中通。美国学者EricL.Wang编著的《ENGINEERING WITH LEGO BRICKSAND ROBOLAB》书中有一段话:“TellmeandIforget;Show me 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understand”,基于此,本文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改理念是动脑思考动手去做,全程参与。

2《模具CAD》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2.1 模具专业岗位分析

经过市场调研,整理分析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就业岗位和迁移岗位,具体的岗位群有:模具设计员、数控机床操作员、电火花机床操作员、线切割机床操作员、结构设计员、CAD制图员等(图1),其中加椭圆框的为学完《模具CAD》课程后可直接应聘的岗位,加矩形框的岗位为学完《模具CAD》课程和后续模具设计课程之后可应聘的岗位。

2.2 课程目标设计

在模具专业岗位群里,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是结构设计员、CAD制图员和模具设计员,具体设计课程目标如下:

a)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二维草绘命令和方法;能对零部件结构进行分析,能确定正确的建模顺序,选择合适的建模特征,掌握三维建模命令、方法和技巧;能分析零部件间的装配约束关系和连接关系,装配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产品由20~30个零件组成,零件表面为平面和曲面);能生成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工程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用现代设计方法设计产品,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b)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设计,如图2所示。

2.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本课程分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能力训练,共设计了三个项目,课内项目为齿轮油泵建模和卡丁车设计,课外项目为自由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外项目不规定主题,任学生自由发挥。其中齿轮油泵建模项目中零件涵盖了工程中轴类、盘盖类、箱体类、标准件、常用件等五大类零件,通过对各零件的造型、装配和工程图出图,强化训练学生进行平面产品建模的能力,同时在建模过程中灌输设计的思想;卡丁车设计项目中零件主要是曲面零件,涵盖了曲面拉伸、曲面剪裁等大部分曲面设计知识,主要训练学生进行曲面产品设计的能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给学生工程图样,而是给卡丁车模型,让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里的逆向工程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课外项目在技术上依托于课内项目,但与课内项目同时进行。具体项目设计如图3所示。

2.4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考核旨在建立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目标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以技能和知识并举,以突出技能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并通过考核机制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本课程操作性较强应知知识已在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中掌握,在本课程中的较少,而应会较多,所以考核成绩为平时考核成绩和项目考核成绩之和,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不安排理论考试。具体分值和比例分配如图4所示。

3 结语

本文所进行的《模具CAD》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方案获得学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项目考核优秀成绩,并已在模具专业07级中实施过一轮,效果良好,与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新教学法,学生更有成就感,愿意主动思考,犯低级错误的概率降低,犯高级错误的机会增多,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参加2009年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获得了奖项。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过程毕竟不是真正的企业工作过程,如何将课程教学与企业真正的项目结合,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这任重而道远。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其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核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提出了教改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CAD》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并进行了授课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5):76-78.

[2]邵庆龙,葛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分组分层教学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28-30.

模具工作过程 篇8

1 课程改革的思路

根据模具专业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要求, 本课程的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以校企合作为路径, 以职业能力中心, 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中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个部分, 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 实现了知识与应用,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课程的改革中不仅培养学生的模具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情感,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该课程以前一直使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模具制造工艺学》两本教材授课, 这两门课程在知识上有很多是相互重复和交叉,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从模具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与删去了课程重复的内容, 增加了模具制造实训和模具生产维护和管理。根据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该课程中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整合成《模具制造技术》一本教材。

通过企业调研和专业岗位 (群) 分析, 我们将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从新序化课程体系, 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重构模具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不是以知识之间的不同为边界, 而是以工作任务之间的不同为边界, 即按照模具制造的工作过程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模具制造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设计, 确立了4个工作任务, 任务一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写、任务二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任务三模具装配工艺、任务四模具的维护和管理。这4个工作任务基于模具制造工作流程来实现的, 具体如下。

在讲模具制造工艺规程时, 我们以企业的模具零件为载体, 按照从简单的模具零件到复杂的模具零件的顺序进行讲解, 并选择一定数量, 具有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零件作为编制工艺练习, 以培养学生编制工艺的实际能力。

在讲授模具零件加工时, 为了弥补学生生产实践经验欠缺, 主要进行现在教学, 指导教师或工厂师傅对学生加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指导教师现场全程跟踪, 学生独立操作。

在讲授模具装配时, 安排在校内的模具拆装室现场教学,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实作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

在讲模具维护与管理时, 安排在模具工厂进行教学, 以企业师傅和管理人员亲自向学生讲解模具维护和管理的要点和方法。增加学生的见识和学习的兴趣。

在内容讲授中均重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知识的综合应用。使学生掌握了“模具零件的工艺编制—加工—装配—调试—管理”全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 教室与工厂生产车间一体, 体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 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与专业能力培养过程结合,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

3 模具制造技术实训课改革

通过《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实作训练, 使学生深入、全面和系统掌握已学习的模具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 并将理论知识贯彻到实际应用中, 并将已实训项目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完成“模具零件的工艺编制—加工—装配—试模”全过程。该实训课程选题一般由企业提供模具图纸, 学生分组布置任务, 一般8人为一组, 每个学生完成一个或几个非标准件零件的工艺编制, 每组分工加工出合格的非标准零件。最后装配成一副模具, 并完成试模和调试的全过程。通过模具制造实训, 提高学生现场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解决模具加工制造、装配、试模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真正让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真刀真枪”的干一次, 强化了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了该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课堂理论教学逐渐转换为现场实践教学, 以企业生产实际组织实训,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已与普什模具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零八一总厂等多家单位合作, 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4.1 互动式教学、提问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还安排较多的习题课, 讨论课和思考题,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4.2 现场教学

在讲授模具加工与装配时, 为了弥补学生生产实践经验欠缺, 组织现场参观和亲自操作。

4.3 过程化教学

在模具制造实训中, 采用过程化教学, 使学生完整掌握了“模具零件的工艺编制—加工—装配—调试”全过程, 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中能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降低教学成本;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感受真实环境, 制作真实产品, 一切都是“真刀真枪”, 能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学生项目实施能力, 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杨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5) :47~49.

[2]翟德梅.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9) :76~77.

模具工作过程 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冲压,学习领域开发

1 学习领域定位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按需指导,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手册, 分析工艺特点、制定冲压工艺方案、继而完成模具设计及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文档整理等。学习过程中不断养成认真工作和科学设计心态, 自觉保持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谨遵劳动法规和环保条例, 加强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2]。

2 学习领域内容 (表1)

3 学习情境设计

共设计了3个教学情境完成学习领域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学习情境1的内容见表3。

4 考核方式

主要以过程考评为主, 期末考核为辅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强调学生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掌握技能的能力以及工作态度与表现, 占70%, 期末考核采用卷面考试, 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 占20%。

5 结束语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在培养冲压模具行业人才中具有核心地位。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 结合课程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以典型冲压零件为载体构建了课程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应用了新的考核办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在实施过程当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才能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巫修海.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CAD/CAM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专业教学研究, 2010 (12) .

[3]于云程, 陈剑鹤.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模具工作过程 篇10

课程实施标准的设计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提供活动项目资源, 这些要素构成了教学实施标准。设计课程实施标准时需要考虑学习成果和知识点的细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规范化、评估标准的可行化几个方面。

学习成果、知识点的细化实施标准的制定实际是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进一步细化, 因此, 需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成果 (即职业能力) 、知识点细化到每一次课程的教学中。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经过细化可以形成比较小的课时模块, 当市场要求课程内容有所变化时, 可以通过调整课时模块达到调整课程的目的。因此, 设计课程实施标准首先需要形成课时模块, 课时模块的大小主要根据课程中每一个项目或者任务教学的课时大小而定, 以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教学方法、手段的规范化课程实施标准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应是教师控制的范畴, 不同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应该成为标准中的一部分, 然而, 目前的现状是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都停留在学科体系的状态中, 而且从目前来看, 在教育大发展时期, 许多高职院校引进了不少新教师, 他们参与教学要有必须遵从的规范文件作为参考, 才能更快地适应教学工作, 这些因素要求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以规范, 不过这种规范只是参考范畴,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各自发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德国的行动体系方案, 以项目、任务等为载体,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经验和素质。

评估标准的可行化专业能力评估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行评分, 平时表现可以通过观察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学生作业水平等各种方式进行, 要求对每位学生有关于优缺点的评语, 主要集中体现在大作业的完成上。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 考试试卷需要与评估标准内容相一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应分别占80%和20%。学生需要分成小组, 并且应有相关的组织与分工, 同时小组每位成员要有完成工作的独立性。通过提问的形式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实施标准的设计实践

教学实施标准由基本信息、能力与知识目标、教学实施总表、课程评估等几部分组成。基本信息涵盖课程名称、学时、负责人、课程性质等内容, 能力与知识目标是对课程标准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分解, 将这些分解能力安排到每一次课中, 同样, 课程标准的内容也要重新归纳到相关的能力下面, 并且相应地分解到每一次课中。下面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的部分内容为例, 介绍课程实施标准的具体设计方法。

(一) 专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根据课程大纲总的能力要求, 分解出分项能力 (包括技能) 。具体如表1所示。

(二) 教学总体实施

教学总体实施分为培养目标、课时、知识点、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说明。各部分内容如表2所示。

(三) 评估

专业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如表3和表4所示。

关键能力评估关键能力的涵义是指不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即跨职业的、可转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关键能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能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日益加快, 新的产品服务技术工作岗位不断涌现, 劳动者需要具备这些通用能力以应对快速的变化。在参考英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 可将关键能力归纳为六个方面, 即信息获取、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负责耐劳、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关键能力评估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关键能力的评估方法如表5所示。

评估说明 (1) 专业能力评估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行评分, 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方式获得,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分别占80%和20%。 (2) 关键能力评估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社会方面的关键能力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观察获得。 (3) 评估的重点是设计评估活动, 找到评估标准中的观察点并观察具体表现。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评估虽然是评估不同的能力, 但评估可以集中在一个评估活动中进行观察, 最好以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为载体进行评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实施标准设计应建立在学习者分析和实施课程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课程实施标准要加强针对性。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显著差异, 高职教育的科目课程实施必须紧密围绕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 学科知识要服务于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这是高职教育科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2]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模具工作过程 篇11

1.1 Delcam Electrode模块介绍

Delcam公司是世界领先的专业化CAD/CAM软件公司。Delcam软件是一个集电极设计、加工和检测于一体的专业设计、加工和检测的系统软件,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设计开发三维造型Power SHAPE模块, 专业加工制作Power MILL模块, 方便用户操作的电极设计Delcam Electrode模块, 强大的加工检测Power INSPECT模块。本文主要介绍电极设计Delcam Electrode模块, 用户可通过自定义, 快速生成电极的工作区域, 之后从零件中提取产生所需要的零件特征的外形轮廓, 编辑并设计确定模具的主表面的距离和间隙, 最后确定电极的毛坯尺寸和夹具夹持的尺寸。通常为提高电极设计速度、快速装夹的速度以及电极重复维修精度, Delcam Electrode模块还为系统提供了电极板坯和夹持模板。一般常用的模板有Erowa、Hirschman和System 3R。电极毛坯尺寸设计完成以后, 根据不同的电极规种, 设置相对应的放电间隙, 并为Power MILL提供前道工序所需要的加工偏置量余量。一般电极设计数量为2个, 分别是粗加工电极和精加工电极, 粗加工电极主要是为了快速清除模具型腔部分的残余量, 精加工电极主要是为了精修模具型腔部分的光洁度。Delcam软件系列横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电极设计、产品加工、模具加工、逆向工程、艺术设计与雕刻加工、质量检测和协同合作管理等应用领域。Delcam CAD/CAM系列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家电、轻工、模具制造、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遍布空客、波音/麦道、哈飞、西飞、成飞、Toyota、Honda、Ford、Volkswagen、Mercedes Benz、Pratt&Whitney、Siemens、Mitsubishi、Canon、LG、Nike、Clarks、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珠海格力等著名企业都是Delcam用户。

1.2 EDM成型原理介绍

电火花成形加工是现代模具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加工手段。电火花加工是在液体介质中进行成型加工的一种加工手段, 工件和电极之间通过自动进给调节装置保持适当的放电间隙, 释放脉冲电压 (达到间隙中介质的击穿电压) 时, 介质绝缘强度最低处会被击穿。因放电面积较小, 时间较短, 而且能量集中, 瞬时温度可以达到10 000~12 000℃, 电极表面和工件表面会出现局部碳化, 有时会伴随汽化现象。电蚀所产生的颗粒通过液体介质的工作液迅速冲离工作区, 冷却后沉积到介质底部。来回放电, 同样的加工方式无数次地重复, 工件成型表面的金属材料不断被蚀除, 电蚀复制加工出工具电极的凹凸面形状。

随着现代市场的发展, 产品和模具的研发日趋精密和复杂, 一个大型复杂模具的电极数目往往可以达到上百个, 而电极设计的工作量要占全部模具设计工作量的20%~40%。因此, 电火花电极的自动化、智能化设计对于缩短模具设计、制造的周期, 提高设计质量非常重要。

2 节水灌水器内镶式滴头模具电极设计

2.1 内镶式滴头的介绍

内镶式滴灌带是一种具有流量均匀性好、抗堵塞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的滴灌节水器材。内镶式滴头是内镶式滴灌带的核心部件, 它对产品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特别是其流道的设计, 关系其流量、抗堵塞性能, 外形截面的设计关系其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贴合质量及模具的脱模性能。图1是节水灌水器核心产品内镶式滴头模具的三维模型及端面图。

2.2 电极设计过程介绍

1) 图2为灌水器内镶式滴头模具的定模型腔部分, 浅色是型腔部分, 需EDM设备进行加工。由于滴头产品对于外形尺寸和形状要求高, 同时对于一模多腔的模具要求其同一性好, 所以在设计电极时不仅要考虑放电间隙, 同时也要考虑其电极的加工性能, 以及电极材料的可靠、耐用。电极的设计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方法, 不仅设计周期长, 关键是影响一模多腔的型腔同一性, 以及产品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难以保证, 设计过程冗长复杂。熟练掌握并应用Delcam Electrode软件模块则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电极设计, 并提供电极的自动设计及加工过程。

2) 利用Delcam三维软件的Power SHAPE工程设计模块, 将预先已经完成的内镶式滴头模具的定模型腔工程图输入到Power SHAPE设计模块, 点击链接按钮, 进入到Electrode电极设计模块, 点击工具栏按钮的自动电极设计向导, 选取电极产生的区域 (一般包括凸面区域和凹陷区域两种) , 本文选取的区域为凹陷区域, 设置挤出矢量, A向为0, B向为180。凹陷区域的寻找, 是通过实体造型来提取复合曲线, 将该曲线作为定义电极区域的加工范围, 完成以上步骤后点击下一步, 进入到设置延伸距离选项。在延伸距离选项界面中, 设置延伸距离为0.1 mm, 间隙距离为50 mm。注意延伸距离是根据操作经验和设计经验而确定的, 如果延伸距离的设置太小, 电极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与工件发生碰撞, 系统就自动发出警告, 提醒设计师需修改延伸距离, 包括高度和间隙, 直至设计的延伸距离软件自认为符合后续加工要求, 则直接点击进入指定电极板坯界面, 如图3。

3) 在电极板坯指定界面中, 设计电极轮廓尺寸 (包括长、宽、高度尺寸) 和选取经济实惠、可靠性高的电极材料。电极基准的确定尤为关键, 根据不同的电极的要求, 基准的选取不同。完成上述界面的设置, 进入选取夹持界面, 模块提供有System 3R, Hirschman和Erowa三种类型, 但电极夹持选取是根据机床自身所配置的夹具而选取的, 不同的企业会配置不同的夹具, 并无固定的要求, 由于我公司使用的是爱路华 (Erowa) 夹具, 因此选择Erowa ER-010793夹持。上述步骤完成后, 继续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到一般选项界面, 设定下一步操作过程, 如图4。

4) 在该界面中, 主要是设置电极名称, 设定完成后放置到相应的图层, 放电间隙设定为0.058, 根据电极组界面提示, 产生填充面和设置清单, 显示电极面积为211.531, 电极材料为铜钨合金 (本次加工的电极之所以选用铜钨合金材料, 是因为模具型腔部分比较复杂, 流道尺寸精度和粗糙度要求较高, 铜钨合金相对于铜来说, 其硬度较高, 特别是其放电性能很好, 同时加工时电极损耗几乎可以不考虑, 当然, 如果采用含银的电极材料会更好, 但其成本很高) , 根据要求, 表面粗糙度设置为Ra0.4, 通过用户定义来设置尺寸缩小范围, 粗加工进给量为0.10 mm, 精加工进给量为0.05 mm, 完成以上步骤, 保存所有的设置参数。产生如图5所示电极。

完成电极设计后, 将设计电极输入到Power MILL加工应用模块中, 读取电极材料、毛坯尺寸、放电间隙, 自动产生电极的刀具加工路径, 根据电极加工工艺的不同, 设置不同的加工工序, 生成不同的加工程序, 生成的程序进行相应的编号, 将所产生的程序通过网络 (SD卡、U盘等) 传输到机床, 加工所需的电极。

2.3 根据设计电极完成模具的型腔

根据Delcam Electrode电极设计模块流程, 设计完成电极, 利用电极进行加工, 制作内镶式滴头模具型腔部分, 提高模具精度, 缩短加工周期,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如图6所示为加工完成的定模镶块部分。

3 结语

本文是在进行模具型腔的设计加工过程中, 充分利用Delcam软件的电极设计模块应用于节水灌水器滴头模具型腔加工技术的探讨, 利用Delcam软件强大的加工模块, 配合现代高级的CAD/CAM数控加工技术, 阐述电极设计的过程和步骤, 以及在电极设计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实现电极设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提高设计质量, 降低设计和开发人员的劳动强度, 并能保证在电极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精度要求, 为模具电极的设计与加工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杨应龙.DELCAM软件注射模设计制造中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3 (11) :53-55.

[2]曹凤国.电火花加工技术[M].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3]周驰, 李勤顺.模具电火花电极的智能化设计[J].模具技术, 2010 (5) :56-59.

上一篇:价值与内涵下一篇: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