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业

2024-09-20

模具行业(共9篇)

模具行业 篇1

模具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怎么样的?在今后几年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有没有什么新的要求?这些都关系到我院模具专业今后的发展及发展方向。我们对中山市内外多家企业 (有民营企业、台资企业、外资企业等) 进行了有关企业模具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和岗位需求方面的调查。

1 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针对模具制造及应用所面向的相关行业,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弄清中山市及周边地区, 重点是北部地区的模具、五金、塑胶、家电等模具制造与应用相关企业的模具岗位与岗位群情况, 掌握这些企业相关岗位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 以便及时准确调整模具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 为相关企业培养出适合行业需求的模具及相关专业的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2 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为进一步满足中山市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以中山市机械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家电装备制造业等为重点, 对中山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模具制造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调查方法采用问卷与座谈相结合。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应用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状况、技能结构、技能考核以及工资收入等。我们的调研工作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一是模具制造及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及分布情况;二是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从事的岗位群;三是完成这些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应具备哪些能力;四是模具制造相关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等。调研结果显示, 从事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岗位的人员中技工院校 (职业学校) 毕业生的比例最高。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2.1 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旺盛。

预计中山市未来5年, 模具设计岗位需求量为100人/年, 模具数控加工岗位为130人/年, 模具普通加工需求量为440人/年, 模具电加工 (包括电火花加工和线切割加工) 岗位为240人/年, 模具精细加工岗位需求量为310人/年, 模具装配调试维修岗位需求量为200人/年, 总计1420人/年。

2.2 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岗位群分布广。

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包括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模具普通加工、模具电加工、模具精细加工、模具调试与维修等。

2.3 模具制造更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

中山市大量民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由于人员配置比较精干, 更加需要既懂模具制造工艺, 也懂模具设计, 还能熟练操作各类模具加工设备制造模具, 并能对模具进行装配调试和维修的复合型的模具技能人才。

2.4 职业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中山市每年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约900人, 因此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供不应求。通过以上的调查, 可以看出在模具及相关企业中普铣普磨工、模具精细加工和模具电加工岗位数比例较大, 其次是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岗位, 模具数控铣或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模具设计的岗位数比例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调查中大多数企业对于模具制造及相关岗位都要求有一定的岗位经验, 模具数控加工、模具电加工和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岗位都是紧缺岗位。

2.4.1 我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岗位分布

我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见下表。分析我校本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可见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高, 达到了84%。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零件加工、装配与维修调试或相关专业岗位等工作, 也部分参与模具设计及开发工作。

2.4.2 模具制造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根据调研情况得知, 模具制造专业人才考取的证书是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证或钳工职业资格。其职业定义为:从事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制造、安装及调试整修的工艺技术人员。其职业等级分为四个等级:模具制造中级工 (分冷冲模、塑料模) 、模具制造高级工、模具制造技师、模具制造高级技师。

3 模具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模具制造专业建设应立足中山、服务广东、服务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借学院创建国家示范学校之力, 借助示范学校建设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 改善办学软环境, 优化办学硬条件。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模具制造工艺流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现代制造企业运作方式的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场地;建立学生生产见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人才评价模式, 使模具制造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使本专业真正成为一流技工的培养培训基地, 成为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领先、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国家示范性专业,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3.1 调整该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综合职业能力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 即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3.1.1 专业知识要求:

掌握模具制图与测绘、模具设计 (CAD、UG或Pro/E) 软件应用、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操作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五金模具制造、塑胶模具制造、模具数控加工、模具普通加工、五金成型工艺与设备、塑胶成型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知识;掌握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模具制造前沿技术等相关其它知识。

3.1.2 专业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 (CAD、UG或Pro/E) 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模具制图与测绘能力;具有较强的模具普通加工、电加工、模具精细加工和模具数控加工的能力;具有模具维修调试和五金成型设备、塑胶成型设备的维护调试能力。

3.1.3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 除获得毕业证书外, 还考取钳工中/高级

证、或模具制造工中/高级证、或铣工中/高级证、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3.2 依据综合职业能力, 开发设置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模具制造应用专业根据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模具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照模具制造中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 针对岗位群及职业发展需要, 确定模具制造专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 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模具制造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行“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 突出技能教学, 树立“宽基础、强技能”的理念。围绕模具制造专业所服务岗位群对工作能力的需求, 面向模具制造技术服务岗位群的需要, 以提供公共培训服务、促进校企交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改革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变一次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变学校内部评价为学校、家长、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式评价。

4 加强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4.1 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将其培养成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4.2 培养骨干教师

(1) 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 (2) 支持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每年支持1~2人攻读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或与国内知名大学联办模具及相关专业工程硕士研修班, 为我校及周边职校和企业培养专业骨干人才。 (3) 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委以重任, 安排其负责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通过锻炼提高一体化教学能力, 促使其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中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4.3 建设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1) 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 坚持“先培训, 后上岗”原则, 每年寒暑假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同时,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 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不少于60天。 (2) 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模具制造或相关专业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 (3) 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4.4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

(1) 每年通过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和技师协会, 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参与本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 重点承担模具课程建设和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训教学任务。 (2) 每年从大型制造企业或合作企业引进或聘用具有丰富技能经验的资深专家, 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聘请的兼职专业教师总数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

5 加强模具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

(1) 建设并完善一体化实训场室; (2) 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 (3) 建设并规范模具车间场室; () 建设共享型模具设计实训室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批境外企业的涌入, 使作为支持工业的模具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模具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这就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模具专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模具行业,企业调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林韶春.工作怎么做教学怎样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杜馨.学科系统化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实践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2) .

[5]郑毅, 刘存山, 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9 (02) .

模具行业 篇2

一、我国模具的发展历程

我国铸造模具工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艰辛历程,直到1976年仍处落后状态。自1977年以来,由于我国机械、电子、轻工、仪表、交通等工业部门蓬勃发展,对铸造模具需求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供货期越来越短。因此,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对铸造模具工业高度重视,将模具列为“六五”“七五”规划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派人出国学习考察,引进国外铸造模具先进技术,制定有关铸造模具国家标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得铸造模具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并某些技术方面有所突破。第二汽车制造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为日本五十铃厂制造了高质量大型铸造模具,赢得了良好国际信誉。

1980年上海已能制造一模400个型腔大型热固性塑料封装模,这种铸造模具要求形位误差小,表面粗糙度小于0.1um。随后,家用电器大型复杂塑料成型铸造模具也陆续试制成功;平均刃磨寿命达400万冲次、毛刺0.5um以下硬质合金级进模也被攻克,这种6工位转子片生产用铸造模具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制造出了10多个工位精密级进模,以及精度难度都较高塑料成型铸造模具,并通过消化引进技术,研制微米级精度多工位级进模多型腔塑料成型模。此外,铸造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也开始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个时期,铸造模具工业才真正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铸造模具生产厂点达到了6000多家,职工人数约30万人,生产铸造模具约80万套,标准模架16万多套,我国铸造模具工业已初具规模。

最近几年,不断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设备,零件测绘方面,一般不再用拓印法、样板法,而采用三坐标测量仪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测量设备测量技术,测绘零件不仅准确、迅速,而且可将所测数据图形直接输入计算机,建立各种文件,显示零件三维模型二维图形。设计方面,由于CAD普遍应用,许多企业工厂已经甩掉了图板或正甩掉图板,等三维造型软件大力推广,不仅可为CNC编程集成提供保证,还可以设计时进行装配干涉检查,保证设计工艺合理性。加工方面,数控机床广泛使用不仅保证了铸造模具零件加工精度质量,而且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高加工质量为主要特征加工技术,比传统切削加工效率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一些上规模、上水平铸造模具厂不断涌现,一些无技术、无水准、设备简陋手工作坊逐步被淘汰出局,使我国铸造模具工业又有了长足发展。

金华市现有模具企业300余家,销售额约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余家,销售额达9000万元。市区模具企业单体规模小,研发创新能力弱、产业链不配套及主导企业带动协作能力不强和产业经济总量低是其主要现状。

模具市场集生产、研发、市场于一体,有别于一般的市场和工业项目。新建的浙中模具城首期计划引进12家模具企业,着力解决市区模具企业不能解决的部分技术难题和填补一些产品空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230多家企业进行入驻签约,已进驻185家,有一般纳税人企业16家,集中了市区约70%的模具企业。

二、中职模具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方面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与企业脱节,在工作中,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不能坚持在岗,主要原因是吃不了苦。据模具企业领导反馈,中职专业的毕业生最好在校内要开展岗前培训,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意识。调查表明,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工人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中职毕业生往往动手能力不足,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不能满足工厂的要求。最好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内容能够跟工厂挂钩,以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与工厂衔接。

(二)学生方面

模具专业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学习,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故教学效果有限。当今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平时家里娇生惯养的比较多,学生的职业、就业意识不够浓厚。

(三)教师方面

在我校,从模具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度缺少,大多是从数控、机械专业改行的教师,对模具行业的认识度不高,下企业调研不足,只能照本宣科,使得学生所学的模具专业知识跟不上企业现状的发展,导致学生毕业后跟不上企业的工作要求。

目前,我校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不足。我校目前采取送教师外出培训、鼓励教师下企业调研、课程改革、引进模具师资等措施,一方面使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将纯

数控专业要逐步往模具专业方向引导。

三、企业模具人才需求分析及对中职专业建设等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模具总体情况分析(设备、产品、规模、)

(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需求、人才现状和今后需求、能力需求)

(三)企业模具岗位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和教学建议

(四)中职毕业生对企业模具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学方法内容的建议

四、中职学校模具现状分析

(一)教师方面(调研问卷分析)

(二)课程方面(调研问卷分析)

四、模具课改的建议

河源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河源 模具行业 发展现状 对策

1.概述.

伴随着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日益增强与提高,国家制造行业把模具工业列为中国制造业之母,将模具制造业列为支撑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石,要振兴装备制造业,要节能节材,要改变生产增长方式及改变结构,都需要发展模具。近年来,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世界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的模具标准件生产厂家——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制造企业落户河源,促进了河源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河源有各类模具行业相关企业约二百多家,其中专门从事商品模具生产的模具企业三十多家,比较知名的模具企业包括有:河源港利模具公司、西可通信技术设备公司塑胶模具厂、丰泰模具厂、顺丰模具厂等。此外,还有多家企业使用模具生产产品,如永勤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富马硬质合金有限公司、金霸建材有限公司等。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在河源市“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以模具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等七大工业产业发展。模具工业已成为河源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社会和经济效益日趋凸现。

2.河源模具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实践调查,河源的模具行业与广东省的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模具生产单一化、人才奇缺、设备落后、从业人员创新力不够、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等几方面。

2.1模具生产比较单一化

目前河源市的模具生产比较单一化,主要以塑料和冲压模具为代表,缺少压铸模具等其他模具生产形式。其中塑料模具占模具总量近6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冲压模具以广东河源湧嘉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占模具总量近30%,其它形式模具较少。

2.2缺少模具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奇缺。虽然近年来河源市模具行业职工队伍发展迅速,但仍然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据调查,河源市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约缺口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20%,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中专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与工厂岗位要求脱节,而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没真正实力水平,形形色色的模具培训机构没有系统性和权威性。

2.3模具制造设备较落后,特别是缺少高精密加工设备。

虽然目前模具产业和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向着高精方面发展,许多先进设备已经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上应用,但目前河源的模具产业仍以传统加工设备以及CAD/CAM技术的应用为主,许多企业主要应用UG、Pro/E、MasterCAM、AutoCAD等软件来辅助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但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高精密加工设备还很少应用。

2.4从业人员自主模具设计和创新能力不够,许多模具都有赖于市外其他企业设计和开发。

河源市目前许多模具应用企业都不具备自主设计模具的能力,大多是进行模具的修整及依赖市外其他企业进行模具设计及开发。有些模具企业虽进行自主设计,但模具种类较单一和落后,创新能力不够。

2.5 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企业间协作性较差。

目前,河源市的大型模具企业较少,除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模架外,其他企业生产的模具专业化较差,商品化程度低。许多企业只是自给自足设计及生产模具,并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模具商品。企业之间进行模具设计和交流较少,协作性较差。

3.加快河源模具行业发展的对策.

3.1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为加快河源模具行业产业发展,可先由政府主导出台相应政策,采取政府干预和经济扶持政策,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立法形式在金融、税收、技改等方面给予支持。首先鼓励对发展模具的投资。例如投资模具厂的建设资金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对模具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及生产模具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实行减免进口税来鼓励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引进等。鉴于模具产品净增值率高,模具企业增值税税负比机械工业其他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倍,因此建议减轻模具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或继续执行先征后返政策,或降低增值税税率,例如从17%降为5%-10%。 除塑料模具和冲压模具外,可以尝试引进压铸模具等其它类型模具,扩充河源的模具产业链发展。

3.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端模具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具行业要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河源市主要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理工学校、技工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模具专业,可以较系统的培养模具人才。但因为软件和硬件环境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还不是特别尽人意,尤其是高端模具人才培养较欠缺。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 以区域經济发展为依托,根据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该学院的重点专业,已成功申报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目前正在进行重点专业创建过程中。该专业教师根据河源市人才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功通过学校的专业整体测评,相信未来培养出的模具人才将会更适应河源市模具行业的人才需求。

(2) 在人才培养上要争取政策上的扶持

为培养更优秀的模具人才,需要使用较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这就意味着模具人才培养成本将是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成本的数倍。所以,在对待诸如模具这类急需发展的高成本专业,河源市政府及学校都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采取“政府补一点、学校贴一点、学生出一点”的方式来进行模具专业建设,进而培养适合企业未来需求的优秀模具人才。

(3)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创新教育

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模具行业亟待创新型人才的出现。作为河源市的中高职院校尤其应注重创新型模具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点上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进行了创新改革。该院校在08年就进行了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大部分教师均已通过该测评提高了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除向学生传授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外,模具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最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能力,对CAD/CAM/CAE软件的应用加强了培养。为加强先进设备的应用,还引进了高速铣削机床、快速成型设备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该校模具专业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参加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开展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等,学生毕业条件必须修1个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听讲座、社会调研、发表论文等形式获取创新学分。

为培养优秀的模具人才除相关院校努力外,各企业也应配合实施,多对模具从业者进行新技术新理念培训,增加员工创新意识,提高从业者理论和实践能力。

3.3推广高速高精加工设备的应用

高速高精加工包括高速高精电加工、高速高精切削加工、复合加工以及快速原型和快速经济模具加工等。在未来河源市模具行业的发展中,高速高精加工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势在必行, 这样可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促进模具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3.4大力发展和推广模具制造新技术、新工艺

固步自封永远不能进步,河源模具行业的发展应大力推广模具制造的节能、节材技术,模具热处理、表面光整加工和表面处理新技术等。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应用逆向工程、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技术等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计系统如:冲压工艺设计系统、模具型面设计系统、成形分析系统、模具结构设计系统、模具CAM系统和冲压专家咨询系统等进行模具的设计与开发。

3.5建立河源模具行业协会

为促进河源模具行业发展,需成立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纽带作用,提高模具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增加企业间的协作性。

4.结论.

江苏模具行业资源现状研究 篇4

1 物力资源现状研究

我国模具工业近几年经济运行情况总体上维持了持续增长稳步发展的态势, 2011年完成124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 1800亿元人民币产值, 同比增长约为10%, 出口情况好于总体发展水平, 2011年我国模具进出口总额为52.4亿美元, 比2010年增加了23.06%。其中进口总额为22.35亿美元, 比2010年增加8.39%, 进口量稳中有升;出口总额为30.05亿美元, 比2010年增加36.84%, 出口势头强劲, 显示出我国模具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国外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 推动了我国模具以较快速度走向国际市场。

从江苏省模具工业的生产能力来看, 按模具生产完成情况统计, 至2010年, 模具产值 (模具+标准件) 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8家, 其中:模具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3家, 模具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10家, 模具产值在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有5家。至2011年, 模具产值 (模具+标准件) 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42家, 其中:模具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8家。

由此可见, 江苏省内大规模的模具企业为数不多, 其产值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长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 全省近千家规模型的模具企业, 加入模具协会的企业不到十分之一。省内大部分的模具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式的微小企业发展而来, 甚至于目前还是以此类的企业居多。企业的个人思想占据主导力量, 企业负责人目光不够深远, 思维不够开阔, 决定了企业规模发展必然会遇到瓶颈, 不管是硬件条件上的还是软件条件上的。应该说旧的观念不破除, 企业的发展就得不到更好的保证。

2012年5月31日至6月3日, 江苏模协作为支持单位和国内展商组团单位, 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 协会内的多家会员单位获得了“精模奖”、“优秀模具制造设备供应商”等荣誉称号, 体现了我省模具行业在全国的影响力。由此看出, 现代模具企业要得到发展, 与行业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2 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财力物力的投入实际上最终还需要人力进行实施, 所以模具行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模具工业发展的一块重要的支撑板。从2011年麦可思调研数据可知:以江苏某高职院校为例, 模具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4%, 就业率为97%, 毕业后半年的月平均收入为2573元, 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只有51%, 专业对口率为46%, 离职率为61%。可以看出, 模具专业的人才在省内呈现的状况是高竞争力、低对口率、高离职率。

据统计, 江苏省目前大约有25个院校开设了模具专业, 占到了全省78所高职院校的将近三分之一, 每年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将近3000人。但是, 这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江苏地区模具专业人才需求的总量, 2012年, 仅苏、锡、常地区, 模具专业年需求量就在8000人左右。一方面是人才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是离职率高居不下。这对矛盾事实上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模具工业的发展步伐。经过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 模具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模具人才短缺的现状和原因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机械设备操作工, 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和数控编程的能力, 高校由于软硬件设施的限制, 培养出的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 但实践能力欠缺, 不能满足模具企业的需要。此外, 模具行业人才是通过经验积累方能有所成就, 但经验的积累是相当枯燥和艰苦的, 有相当部分人员因不能吃苦半途而废。

事实上, 很多模具专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是“别家的葡萄更加甜”, 而模具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有诸多的挑剔。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行业信息的不畅通, 行业内各个企业在用人方面都处于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倘若建立一个大的人才资源库共享平台, 人才供求清晰明了, 必然能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 信息化资源现状研究

我国是一个使用、制造模具的大国, 模具生产企业已达数万家, 但还是以中小模具企业居多, 从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还远远跟不上目前高科技发展的需求。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使用了CAD/CAM技术, 但CAE的应用还不普及, 大多数企业都以常规模具作为企业的主导产品, 尚未采用全三维一体化设计技术, 在精密、复杂、模具多工位、多型腔方面与国外先进模具技术相距甚远。在企业管理技术方面差距更大。这些都使我们的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适应性与应变能力较弱。模具信息化管理能降低模具制造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有效地改善客户关系, 进一步拓展模具市场, 同时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中, 还可把员工的知识固化在系统中, 能把员工的智慧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持续优化, 调整企业结构与整合, 能极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保持企业的领先水平。

模具生产管理是模具行业实施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标准化是模具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模具企业生产管理的传统方法, 极需改变与完善, 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模具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需求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要使广大模具企业尽快摆脱传统模式, 应用先进的管理方式, 并要加快开发适应扩大中小模具企业的管理软件, 使这些中小模具企业能买得起、用得上。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使信息化管理得到普及与提高必将取得一定的成果。

事实上, 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在改善供求关系的平衡中是最容易做到的, 只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任何企业或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很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信息。无论是从行业企业的信息, 还是职业标准的查询, 甚至于人才的流转或知识的提升, 都可以一览无余。

4 模具行业资源整合途径

联系省内各模具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就是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 而整合模具行业资源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江苏模协的平台作用, 联合政府、院校、企业, 建立一个完善、不断更新的共享资源库, 即模具行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社会服务资源库以《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会刊和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网站为窗口, 及时发布行业资讯、人才信息、企业信息及产品信息, 进行模具技术的交流及疑难解答;同时整合模具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试卷库和鉴定指南;结合模具行业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试题库与培训教材。

江苏省模具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国家近十几年以来连续的科研投入和1997年至2008年施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虽然基本满足了江苏省制造业发展对模具装备的需求,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模具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苏模具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及综合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更加说明了, 只有加快整合各项资源, 依托江苏模协这个平台, 建设江苏模具行业的共享资源库, 把各企业的优势力量充分汇聚在一起, 为我省模具工业进一步再创辉煌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德普.长三角模具业现状及未来趋势[J].模具制造, 2008, (05) .

[2]程述.长三角模具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金属加工, 2008, (11) .

四年模具行业基层工作总结 篇5

贵公司也许不缺乏各种技术骨干,但他们未必能全面掌握各种技术;贵公司也许有精通各种加工技术的全能型技术人材,但他们未必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贵公司也许有了理论与实际应用技术融会贯通的高级技术员,但他们未必会继续虚心学习新技术(特别是创新型技术)。

若贵公司有了以上所述的人材,那么恭喜您!您的企业在同类行业中很具竞争力。

模具无非就是一台使材料产生物理变化而形成某一具有特定的几何形状(产品)的机器。它也许是液压、气动、机械式或综合式。终归到底,无论采用何种结构方式,一副好模具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结构越简单越好。例如:在钣件侧冲孔工步中使用液压冲孔和机械冲孔,无论在体积上、安装便捷上还是制造周期上液压冲孔都有绝对的优势(购置标准件除外)。

当然,在制造技术和成本上我们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关于技术问题,不在此作详细论述。

2、模具各部件在感观上应具有整体感。例如:在钣件侧冲孔工步中,若只有一侧有侧冲机构或两侧侧冲机构体积相差太大……此时,我们可以将侧冲的方式作一下改动(创新型改进)。具体技术问题另作论述。

3、各部件在保证其应有性能的前提下应更具可加工性。这要求设计师要有很好的理论和实际经验或者公司有一套完善的体制。零件更具可加工性可大大缩短生产周期,而且不容易引起基层技术员的情绪波动。

大多数的工件需要多个工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为使零件整体精度得到保证,并且,后续工序加工能以更均匀的余量加工出合格的产品。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综合每个零件的加工流程(工步)来规范每一工序的工作内容。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从车、铣、磨、线切割这四方面简单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A、车:在冲压模具中,车床做得最多的就是限位柱,其次是各类回旋体(冲裁、成型)凸凹模。再者就是类回旋体的粗加工。

在车床加工中,(内、外)圆柱面若与端面是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出来的话,其轴线与该端面是垂直的。以限位柱为例来讲解一下其工艺:限位柱的高度精度一般以磨床加工来保证。为方便加工和得到误差值最小的垂直度(轴线与端面)。我们可以以限位柱安装在模板上的那一端面作为与圆柱面一次车削加工的端面。然后,磨床再以该端面为基准加工限位柱的高度。更多的操作细节就不作详细论述。

模具行业 篇6

中国模具工业2007年形势喜人

可喜之处之一是行业发展要好于2006年及快于2006年。好于2006年的主要表现是模具向大型、精密、复杂方向发展成果突出 (如已生产出了单套重量达到100t的巨型模具及行腔精度达到0.5μm的超精模具和能与2055次/min高速冲床相匹配的精密多工位级进模等) 。模具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如广东模具企业的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大都已达到或超过了80%等。) , 行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如产品结构和进出口结构正在不断趋向合理化等) , 行业正在形成一个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热潮, 发展后劲充实等。而发展快于2006年是指发展速度要高于2006年的18%, 可望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 其中模具出口增幅有望超过25%。

可喜之处之二是行业骨干队伍正在快速形成, 集群式生产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继2006年中国模协将“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的牌子授予50家企业之后, 2007年又有34家企业被授予了这个牌子, 进入了“重点骨干”的行列, 而且进入这个行列的标准比2006年已经有了不少提高。现在, 年产模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行业也有百家左右。骨干队伍正在起着带动行业的作用。继2006年之后, 全国的模具城 (园区、集聚生产基地) 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模具城的产出要比2006年增长25%以上。模具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06年有20%左右的提高。

可喜之处之三是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 中国模具正在加速融入世界, 因而也为中国模具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出展出访还是来展来访, 中国模具行业2007年国际合作方面的活动都要比往年更丰富, 参与的企业数和人数更多, 成效更加显著。

中国模具工业2007年运行喜中有忧

其忧之一是生产模具的原材料、人工等成本费不断上涨, 2007年又比2006年涨了10%以上, 致使模具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 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有些企业已出现亏损, 显得难以为继。

其忧之二是模具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全行业缺乏, 这已制约了模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总数量的供不应求, 高层次人才的正常流动现在已变得有一些不正常了, 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也显著增加。同时, 人才素质也亟待提高。

其忧之三是在模具行业国内外市场前景良好和现有企业大多利好的情况下, 模具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年复一年不断攀升, 尤其是外资和民间投资更为踊跃投入, 致使某些领域已呈饱和之势和低水平的重复。大量投资的结果虽然对促进模具工业的发展有好处, 但也预示着企业今后的竞争更加剧烈。竞争会不会造成今后的大调整而累及行业发展, 这已引起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目前, 在部分领域, 尤其在中低档市场上, 竞争已造成因相互过度压价而损害成品质量的状况。这已开始累及行业。

其忧之四是中国模具行业总体创新能力薄弱, 综合水平仍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许多, 这对今后发展非常不利。所谓综合水平的落后包括了技术落后、产品落后、管理落后及人的观念和水平落后等。虽然我国模具行业中也不乏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的企业, 有些产品也并不比世界先进水平差,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就大多数而言, 我们必须承认落后, 而且总体来说, 不是落后一点点, 而是落后了许多。总体落后的主要表现是我国模具在结构、精度、效能、寿命及生产周期方面以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水平相比有着较大差距。此外, 当然还存在装备及环境等方面的差距等。

2007年虽然是喜中有忧, 但毕竟是喜占主导地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 模具行业也同样肩负重大使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模具行业也必将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 2008年, 全世界和全国的大环境预测不会有大的改变,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国民经济发展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外模具市场继续看好, 模具行业产需两旺的总态势仍将保持。

2008年发展预测及关注点

2008年, 模具行业的发展, 除了模具产值产量和水平将持续高速发展之外, 下列几方面发展值得关注。

一是在形势发展要求和中国模协大力推进之下, 中国模具企业信息化工作将迈开新的步伐, 预计会有较大发展。除了C A D、C A M、C A E之外, C A P P、P D M、P L M、M E S、E R P及电子商务和网络等技术将逐渐在模具企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这必将促进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是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模具城 (园区、集聚生产基地) 能为广大模具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 所以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凡顺势而生的, 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之下, 就必然会不断发展。

三是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有利于重视创新、品牌、专利、高新技术等字眼, 他们在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的同时, 也必将越来越多地创造出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专利和名牌, 也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

四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快发展, 其各项服务功能和对广大中小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夜间更好显现。

五是随着国家“653”工程的实施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 模具行业教育培训工作将会登上一个新台阶。除了学历教育单位和培训机构及有关人员会得到较大发展之外, 教育培训内容将紧跟科技发展和创新, 更加结合行业特点与实际。

经过2 0 0 6年和2 0 0 7年两年的实践, 已看出中国模具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某些指标已显得落后于形势发展, 但一些发展趋势等还是被证明是符合实际的。2008年, 模具产品将继续向着更加大型、更加精密、更加复杂及更加经济快速的方向发展, 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 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将继续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 模具企业也必将进一步提升个方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开拓市场、苦练内功、提升水平、上新台阶”是模具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任务, 2008年, 行业和企业仍将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模具行业将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提高2008年模具行业经济运行质量, 除了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方面支持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之外, 行业和企业自身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

一是要继续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 加强信息化建设,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开始重视发展有很好前景的生产性服务业, 进一步调整行业内部的各种结构, 以使之更加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道路, 并进一步重视产品质量及品质的提升, 重视标准化工作和人才培训工作。上述几方面工作做得好一些, 模具行业才会更显活力, 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模具行业 篇7

1 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社会服务资源库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 以社会服务平台为基础, 经过周密的设计而开发出的复杂性系统。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资料的堆叠, 它建设的内容应包括面向专门用于行业应用和行业企业技术培训资源库, 包括职业标准、岗位描述、企业信息、专业指南、教学资源等资源。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 学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江苏省模具技术培训中心,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依托常州市模具设计与制造科技服务中心, 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

在行业企业中引入社会服务资源库能够提供一个平台, 使得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享有教育资源与服务、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以及与相关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以在模具行业中引入社会服务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为例, 通过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应用, 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校企合作共同利用资源库指导企业员工培训、参加与企业的技术交流及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利用专业资源库更多地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 提高企业生产力, 在实践中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2 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从2011年开始进行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建设。通过调研江苏省模具行业资源的现状, 从现实基础入手, 研究整合行业资源, 建设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首先, 在学院“四方三层、一园八站、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 充分发挥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法人单位的资源优势, 联合政府、行业企业专家, 整合模具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开发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网上资源, 及时发布行业资讯、人才信息、企业信息及产品信息;协助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定期发行《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会刊。其次, 以江苏省模具技术培训中心为平台, 组建专门团队, 在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基础上, 开发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 (二级、三级) 国家技能题库、模具制造工 (二级) 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及鉴定指南。再次, 结合模具行业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模具钳工》、《模具CAD/CAM》、《模具数控铣削加工》、《模具电加工》等多个职业工种的包含了技能培训试题库及培训教材在内的技能培训包。

3 社会服务资源库在模具行业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自2011年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以来, 社会服务资源库依托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 积极开发建设江苏模具工业网站, 上传模具行业信息资源、模协杂志、行业企业交流信息等内容。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加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会等重大会议, 在会议上积极推广社会服务资源库。据统计, 2011年~2013年, 学院依据社会服务资源库所开发的培训鉴定资源, 共为20多家企业进行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模具钳工、模具电加工、模具CADCAM、模具数控加工等鉴定认证项目20项, 鉴定认证人次达到1000余人次。为常州技师学院、武进职教中心、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师生进行了模具设计师、模具CADCAM、模具数控加工等鉴定认证项目18项, 鉴定认证人次达到1386人次。其中, 依托全国高职高专模具专业国家级培训, 共为来自全国4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6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模具设计师技师鉴定, 为推广和宣传社会服务资源库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近几年来, 学院还联合政府、行业企业进行了《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研究》、《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题库开发》两项省级研究课题。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加模具国家标准制订会议, 在会议上也积极推广社会服务资源库, 取得了巨大效果。

4 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的来说, 借助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建设和推广应用的过程中, 常州及周边地区的模具行业和企业通过应用社会服务资源库的确受益良多, 对于提高企业员工技能和素质, 提升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 在社会服务资源库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例如资源库资源需要不断优化更新, 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度要更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行业企业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社会服务资源库资源也需要随时优化更新, 今后将加大资源库的建设力度, 强化质量管理, 联合行业企业专家, 优化服务资源, 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倩.地方高校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

[2]赵向军, 吕同斌, 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

模具行业 篇8

本文以餐叉模具凹模加工为例阐述了UG软件在模具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介绍UG/CAM环境下进行数控编程和加工过程仿真, 如何消除刀具与零件之间的过切、欠切, 从而达到提高编程的精度和效率、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1 CAM编程概述

在数控加工中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可以选用手工编程或是自动编程。由于手工编程加工对象简单、效率低下, 错误频发, 极大地限制并影响了数控机床的应用, 因此通过软件进行自动编程正逐渐成为主要编程方式。

现代加工中, 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有CNC Software公司的Mastercam、PTC公司的Pro/E、西门子的UG NX。总体来讲主要有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CAD建模, 另一部分就是CAM加工。

2 基于UG的餐叉模具加工工艺与CAM编程

首先应建立模型 (图1) , 并且根据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产品进行模具分模, 产生凸凹模模型 (图2) , 本文以凹模加工的过程为例。

凹模加工首先进行UG软件CAM环境下的参数设置, 需要根据工艺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加工设置, 然后进入相应的操作类型。然后选择刀具、切削方式、设定参数等。

一般对于三轴加工曲面, 粗加工采用型腔铣, 将底面余量设1.0 mm。侧面余量按照刀具的参数给出, 如图3所示。

根据零件几何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刀具进行加工, 如本文举的例子中, 加工区域表面形状变化差距较大, 由平面、曲面、沟槽等组成, 需要采取分区域的方案进行加工。对于模具分型面等水平位置采用平铣刀加工, 粗加工时应采用逆铣及大的刀具行间距以降低刀具磨损并保证加工效率, 精加工时应采用顺铣来保证加工表面。对于曲面位置精加工应采用球面铣刀, 刀具行间距要小于刀具半径, 以保证要求的表面粗糙度。粗加工轨迹如图4所示。

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发现, 加工自由曲面的时候, 使用半径较小的刀具加工出的表面粗糙度反而没有刀具半径大的球头铣刀粗糙度好, 是因为行距S的值导致的。

行距设定时, 在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刀具的半径r大的时候, 刀锋高度H就减小了。如果要使用刀具半径和直径小的刀具, 只能通过加密行距来减小刀锋。一般来讲大曲率的残留高度取0.1mm, 曲率半径小于10 mm的圆弧过渡面残留高度取0.05 mm左右。

对于曲面的精加工采用球刀, 方式可以采用轮廓区域铣削, 驱动方式可以采用曲面。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可以分部分铣削, 灵活性比较高。刀具的轨迹比型腔加工的刀锋残留要小, 不足就是程序段较多, 对于机床连续加工性能要求高。

3 程序仿真与校验

集成仿真与校验是一个全客户化的模板, 用于模拟仿真机床的切削加工过程。UG软件具有强大的加工仿真模型功能, 对于不同刀具在工件上的切削都会用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区分。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每一刀加工后对工件产生的作用、过切以及剩余材料。

最终在加工仿真完成后, 如果有一些细小的部位无法用视觉来进行观察, 可以通过选项卡中的“通过颜色表示厚度” (图5) 的选项进行对工件的分析, 根据右边的颜色标尺进行对比, 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工件加工之后的精度以及欠缺, 可以及时做修改。

实际生产中毛坯料的装夹要与仿真中的XY方向一致。如果装夹方向错误, 可以通过在程序中加入旋转指令来更改方向, 但是最好与CAM环境中设置的一致, 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4 程序的生成与传输

在对程序进行检验确定之后, 程序应进行后处理。UG自带有一些后处理, 包括三轴、多轴的后处理文件, 如果机床不识别UG自带后处理文件生成的程序, 还可以使用UG的后处理构造器进行编辑。

通过后处理器将刀轨转变为G代码形式, 可以将代码储存为TXT文档, 方便对程序的更改。然后通过CIMCOEdit软件进行计算机与设备之间的传输, 将NC代码传入NC贮存器中, 然后进行加工。不同的操作系统有不同的传输软件, 西门子的系统可以用CIMCOEdit的软件来进行数据的传输, 发那科则采用V24INST。有的CAD/CAM软件本身也有传输功能。

图6为软件仿真图, 图7为加工后效果图, 图8为成型产品, 从中可以全面、客观地感受到UG软件CAM模块强大的功能。

5 结语

UG软件技术应用到现代加工制造中, 大大降低了对于工件试加工的成本浪费, 也减少了节点计算的繁琐。IPW的仿真使加工中的过切、欠切, 通过软件提前表现出来, 从而降低了加工中的不必要麻烦, 在加工前实现对程序的修改完善。CAD/CAM的应用是现代加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摘要:论述了利用UG/CAM模块对快餐叉凹模进行自动编程, 并借助软件完成在并联机床上的数控加工, 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成来展示UG软件的高效、实用、便捷及在模具行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加工结果显示餐叉凹模加工质量高, 达到预期加工要求, 表明利用UG生成的餐叉凹模刀轨是正确、合理的。

关键词:CAD/CAM,仿真,程序轨迹

参考文献

[1]康亚鹏.UG Mold wizard模具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苏卫红.UG铣制造过程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卫兵.UG NX数控编程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晓英, 徐诚.UG软件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 2006 (1) :64-66.

[5]王爱玲.数控机床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模具行业 篇9

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合金分会、绝缘材料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和《电工材料》、《绝缘材料》、《模具工业》杂志主办单位, 现已成功入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配合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完善电工材料、绝缘材料、模具行业技术转移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移与转化, 提升三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 现面向全国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以及可转移或产业化的技术成果, 相关事项如下:

一、项目征集范围

本次项目征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863”、“973”、科技攻关计划、创新基金、火炬计划、同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

2. 中央、省、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 (含各部委、省市区委办局) 推荐的可公开的科研计划项目及其成果;

3. 产品中试线及实验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技术和工艺;

4. 适宜于进行市场推广的专利技术、实用技术;

5. 其他可供技术转移的项目。

二、联系方式

如有符合条件且有意愿进行技术转移的成果或制约企业发展亟待解决而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 请填写《技术转移项目信息表》或《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征集表》, 并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传回《技术转移项目信息表》、《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征集表》请在中国模聚网 (http://www.moulds.com.cn/) 或电工材料网 (http://www.e-material.com.cn/) 自行下载]

联系人:崔得锋赵浩融曹雨

电话:0773-58406330773-5888291

上一篇:疲劳状态检测论文下一篇:PN训练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