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精选8篇)
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 篇1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2015年10月16日-17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中钢网、钢钢网、现代物流报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暨2016中国钢材市场走势展望”盛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的演讲。
文字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钢铁界的同行们,大家上午好!
按照会议的要求,希望我介绍一下汽车行业的情况。“十三五”是协会目前在制订过程中,还没有定稿,我想就把治理规划的一些思路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够对钢铁行业,我们上游能够有所帮助,看它是不是有用吧。因为我们说不清楚钢铁的事,我们只能说汽车的事。
分几个方面来介绍。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现状跟基础,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十三五”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
先说说发展现状和发展基础。应该说汽车行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研发体系,信号了基础的研发能力和平台开发能力,具备完备的科研试制、试验、验证、测绘等等硬件条件,具有了应用数字化开发工具的条件和能力。
汽车行业现在拥有20万人的研发队伍,加上汽车制造业员工总数约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1.5%左右,部分骨干企业超过2%。
同时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包括上游的产业能力,也是大幅提升,钢铁、纺织、化工、机械等等体系。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体系也是不断完善,后市场相关业务也在迅速发展,它的产值占到汽车产业价值链,已经超过了17%。
这些年来,中国品牌汽车也是实现了比较快的发展,“十二五”中国品牌的汽车平均增速达到了1.75%,乘用车是4.75%,部分产品向中高端市场拓展,产品的性能、质量也是上升的,市场份额是超过25%。
商用车是我们中国品牌为主,也是形成比较优势,实现了载货类、载客类产品系列发展,促进公路货运发展。
还有就是我们海外的发展,走出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出口在向专业性发展,包括产品出口,海外投资建厂。这5年海外设厂投资累计达到8.5亿美元,并购资金是18亿美元,2012年的时候,出口曾经达到100万辆,但是这几年也持续下滑。
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一下。
应该说汽车行业是公认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贯穿了二三产业。代表上游的基础产业,对我们经济大国是有支撑作用的,而且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高度国际化合作比较多,占比重也比较大。
50万辆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0家,销量前10位的产业集团占到汽车销售总量的接近90%,去年汽车产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10%以上,其产品零售总额3.31万亿元,占到社会消费总额的12.7%。汽车行业连续6年产销世界第一,去年对汽车行业贡献率达到65%。
同时汽车行业也是工业和信息化关键的支撑产业,是我们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和贡献度是远远大于一般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的特质,还是能够破解社会经济原创力不足的难题。
特别是中国品牌汽车的产业发展格局也会带动关键的,我们说的“四基”,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的技术基础等等四基的发展。
汽车产业同时也是“两化”融合的载体,汽车和两化的深入融合,将会促进汽车向轻量化、智能化、电气化、网络化、车联网发展,提高汽车的模块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构建汽车产业体系,也是促进相关工业和信息产业在汽车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全产业链的应用,能够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汽车行业也面临着发展的挑战,挑战是比较严峻的。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市场问题、技术问题和产业拉动问题,体制问题。
中高端市场由跨国公司合资品牌在做,同时低端市场也受到外资企业的挤压。中国品牌轿车比国外晚的多,积累也不够,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不足,这是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产业拉动不足,我们过分依赖直接引进外方技术,先进的材料、关键的零部件、基础元器件,高端的装备基本上也是由跨国公司来控制的。
再有体制问题,汽车行业到现在也缺乏国家战略,到底我们国家汽车产业的战略市场的发展,议论了很多年,到现在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考核方式、老总们任命的方式都对企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有影响。再一个是政策的综合指向性不强,哪个部门都想插手,哪个部门都想管事,也不一定都负责任,也是我们体制带来的问题。
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我想主要是这个,以构建汽车强国为核心内涵,以做强做优中国品牌汽车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投资合作,深化改革,实现汽车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汽车制造向汽车创造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力,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变。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奠定汽车强国基础。
基本原则。汽车行业的“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汽车产业自己的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一个是行业自己的事情,再一个是国家对汽车产业创新环境建设的改善。还有一个坚持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优化产品结构、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立以中国品牌其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同时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面向整个市场。
坚持完善合资合作,要促进合资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以往合资企业主要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人家的技术,甚至用人家的资金,市场也是他们的为导向来设计的,但是合资企业本身的研发是没有的,我们是拿他们的产品来做,这样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竞争也是非常非常激烈,要促进研发能力建设,要形成以合资企业自身为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还有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对汽车产业管理职能转变的进程,促进完善汽车产业市场化机制,促进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的建设。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再有就是加快相关税制的改革。比如说我们的很多税是战略税,老百姓不知道这个车价到底含了多少税,实际上税都从里面拿走了。如果他自己买车交税,他自己很清楚交了多少税,地方政府也不会在消费者使用汽车的时候采取一些过分的措施,因为他只有在生产环节征税,他这个环节没有得到税,他也没有积极性改善这个环境,大家都在纷纷的上汽车厂,通过那个来提高他的GDP的业绩,所以这个应该是不完善的,应该要改革。
汽车行业“十三五”的发展目标,有这么几个。
一个就是到2020年汽车产量规模要达到3000万辆,还有改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合资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占到60%以上,乘用车份额力争达到国内导的地位。
新能源汽车的形成规模,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量销量达到500万辆。要构建出口大国的基础,实现销售包括当地生产300万辆的目标,要建成五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建立起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步伐,实现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水平达到百公里5升的目标。推进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
有几个任务。
一个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大基础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创新投入。
第二个加快车辆的电子控制与车载信息,新能源智能化汽车与车联网相关的技术。
以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基金、资本纽带等多种方式,加强产学研关键技术等等合作。
力争在节能环保、轻量化、电动化等领域,形成先进的开发工艺。
实施中国品牌汽车提升工程,要构建有竞争力的基础,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实现超越。抓住现代汽车服务业的抓住机会,构建现代汽车品牌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全产业价值链的模式。
第三,要加快绿色发展。首先是乘用车节能减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混合动力的发展,我们混合动力是不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是算在传统领域。同时引导小型汽车的消费,向轻量化和节约资源方向发展。
商用车方面加快清洁化的进程。
加快工程化开发,与零部件供应商携手进行产业化准备。
第四,打造国际水平的供应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综合能力,参与国际化分工,积极发展整车和零部件再制造业务,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
在材料和元器件方面,进一步和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电子电器等行业加快相关标准评价体系和交流合作。在车用碳纤维、高性能动力电池等方面,满足汽车传统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
第五,完善投资合作。
第六,促进汽车与“两化”深度融合。
第七是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
第八是建设和谐汽车社会,包括推动网络化电气化为载体的智慧型城市建设,实现汽车与交通信息的联动,提高道路交通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汽车文化的宣传,提高汽车社会人文水平。
今年一年来,今年是汽车行业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我们1到8月份的产量是0.4%的下降,销量是百分之零点零几的下降,1到9月份,产销是1700万辆,产量还是负的0.8%,销量是正的0.3%。
由于汽车行业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9月份的时候,我们也受到领导的指示,我们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提振汽车行业,进而提升我们水平的短期刺激性的政策。按照汽车协会的观点,短期政策不要出了,长期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就可以了,这么大的体量,再怎么增长好像也不是我们今后的任务了,但是由于今年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汽车行业还要发挥一些作用,又根据要求,我们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包括老旧汽车更新的补贴,包括农用汽车、三轮汽车的转型消费升级的补贴。
在十一期间的七天,有的企业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200%的增长,有可能4季度会有所回升。我们年初曾经做出的预测,7%的增速,汽车从来都是过去GDP的1.5倍,我们半年调整成3%,后来感觉也不行,恐怕这样下去的话就是负的,但是这次提振政策出台以后,我们觉得到今年年底,2015年汽车行业能够实现3%的同比增长,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 篇2
为加快推进我省塑料行业转型升级, 引导塑料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 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时期, 我省塑料行业快速发展,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成为全国塑料原料、设备、制品、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基地。按新统计口径, 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218家增加到2015年的1329家, 年均增长2.9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60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32.83亿元, 年均增长13.38%;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1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8.2亿元, 年均增长9.52%;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9.67亿元, 年均增长10.99%。2015年底, 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第二位, 仅次于广东;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46%、3.44%、4.33%和-8.83%。
2.重点支柱产业和产品优势明显。
农用薄膜、编织制品、管材、土工合成材料、一次性塑料手套、塑料绳网等为山东省塑料制品的重点支柱行业, 生产总量均列全国第一。在全部塑料制品总产量中, 编织制品占比超过30%, 管材、薄膜等分别占比13-16%, 比重相对较大。塑料制品生产和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相对发达,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有较好基础;挤出类产品生产设备有比较优势。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开拓, 部分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向其上游塑料原料的生产领域发展, 如塑料编织袋生产企业投资生产聚丙烯粉料, 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十二五”末, 全行业共有中国名牌5个、山东名牌产品6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3个。
3.产业集聚发展, 规模效应明显。
“十二五”末, 全省塑料行业共有国家级特色区域和产集群12个, 省级6个。18大产业基地以塑料编织、农膜、PVC增强软管、管材、塑料绳网等产品为主, 分布在淄博、昌乐、聊城、德州、滨州、枣庄等地, 汇集了2270多家企业, 从业人员12万多人, 全部生产能力560万吨。2015年度完成产量350万吨,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亿元。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为山东塑料工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注入了新动力,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塑料产业的壮大发展, 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 存在的问题
我省塑料产业虽然规模总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但与南方省份相比, 在研发投入、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1.产业大而不强, 高端品牌和龙头企业少, 发展受制于上下游产业。
在全省万余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中, 85%以上为中小型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0%, 企业单体抗风险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总体呈现大而不强态势。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 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均有一定差距。我省塑料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制于上下游产业, 汽车、家电、电子行业是注塑行业的重要客户端, 我省虽是家电产业大省, 但受模具产业水平制约和相关配套产业不健全的影响, 对本省塑料注塑行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研发投入不足, 新材料研发滞后。
一是我省塑料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 设备改造更新缓慢, 产品单耗高、浪费大, 资源利用率低;科研开发投入比重低, 龙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不足2%, 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满足汽车、家电、医疗、航空航天、高铁、海洋等快速发展行业领域对塑料新材料的高要求、高需求。三是由于研发投入及政策扶持的落后, 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整个行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发达省份水平。
3.高级技术人才短缺, 自主创新能力弱。
一是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供给短缺等问题, 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较大, 招工难、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我省塑料行业万余家生产企业的65万员工中, 技术员工仅占1/3左右且多为初级工, 技工、技术员、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仅占4%左右;80%的企业缺少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操作员工。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 企业用人成本压力较大。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12个, 数量、实力与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4.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低附加值产品 (如农地膜、编织制品、普通管材、PVC塑胶手套等) 比重偏大,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汽车、家电、医疗、航空航天、高铁、海洋等行业领域配套产品) 比重偏低;挤拉吹工艺产品比重大, 附加值高的注塑产品比重较小;制品加工能力过大, 专用设备及模具加工能力不能满足制品生产的需要, 在主要塑料产品企业中, 80%以上的产品产能利用不足。在全省全部塑料制品总产量中, 日用制品、包装、泡沫塑料、板片材、型材等分别占比仅为5%左右, 比重过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档次不高, 附加值较低, 许多高档塑料制品仍然需要从外省市或外国调入。企业产品品种更新换代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创新产品发展缓慢, 不符合整体行业发展水平。
5.塑料机械、塑料模具等配套产业落后于塑料制品加工。
塑料机械是为塑料制品提供加工装备的, 是整个塑料产业中最能体现核心技术价值的领域, 也是最能影响我省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域。目前, 我省塑料机械产业发展落后于塑料工业, 不能满足塑料工业较大的市场需求。我省现有塑料制品加工企业80%以上的装备来源于国产塑料机械 (主要在宁波—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 年产量占国内注塑机年总产量的50%左右, 占世界注塑机总产量的1/3) , 其中先进设备仅占20%-30%, 而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只有20%, 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价值仅为进口产品价值的1/2左右。除此之外, 塑料模具的精度、型腔表面的粗糙度、生产周期、寿命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生产出的产品品质总体水平较低。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 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
当前, 世界经济已进入转型调整期, 全球处于摆脱旧增长、重构产业结构新时期, 世界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引擎, 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要素流动、治理变革,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新常态”。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加大, 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全面加强,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创新能力不足, 原有的成本优势和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 支撑塑料工业高速发展的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常态下, 塑料工业已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塑料行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
(二) 世界制造业格局重构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现象突出, 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 双重挤压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多国已经制定制造业或工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和规划, 我国也已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 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这为塑料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当前, 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的重要节点, 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 是塑料加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
(三) 绿色低碳环保, 清洁生产和生态化推动塑料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 坚持节约、清洁、低碳、安全发展,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力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 企业更加注重从资源投入和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后端治理等环节, 全过程、全方位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确保全产业链的环保健康发展。
(四) 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是未来塑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新材料革命中, 塑料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配套材料。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及低碳经济时代飞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轻量化的需求, 各种高强、高韧、耐高温、耐磨、耐腐蚀、导电、绝缘、导热、纳米合金等特种工程塑料, 以及各种具有更多新的特殊功能的智能轻量化、薄壁化塑料产品将顺应而生。新的环境友好、轻质高强材料加工技术成为实现轻量化及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轻量化技术将为塑料工业发展带来重大便利。毫克、微纳米尺度、微结构成型技术的微成型代表着当代塑料加工业从设备到成型工艺的技术集成。塑料材料相比更具有优势, 以满足材料更昂贵、零件更细微、更节省空间的高端精微结构零件的应用需求。
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不仅是世界塑料加工业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更是世界塑料加工业先进成型技术的体现, 引领行业未来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的方向, 对塑料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以加快塑料行业转型升级为重点, 以提高塑料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重点, 大力实施赶超战略, 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 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突破, 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塑料行业的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塑料工业产业方向, 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发展战略, 推进塑料工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全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牢牢把握“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成型”的高技术发展方向。
3.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提升要素质量, 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综合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 推动塑料工业有序梯度转移, 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三) 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 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5亿元, 年均增长8%;利润总额260亿元, 年均增长7%。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完善挤出和注射等塑料产业链条, 加强塑料机械、模具产业配套能力和上下游合作程度, 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和加工水平, 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注塑产品比重。
3.整体研发投入逐步增加。塑料制品加工企业设计研发和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投入加大, 龙头企业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自主研发团队或平台。到2020年, 全省塑料制品业研发费用投入平均占比达3%, 龙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达到5%, 行业技术研发平台达到5个,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达到15家。
4.品牌优势明显提升。企业品牌建设成绩明显, 企业差异化定位更加清晰, 产品档次及品牌包装明显升级。到2020年, 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山东名牌产品达到8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60个。
5.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塑料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 业态布局更加完整, 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 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 国家级产业集群达到15个, 省级产业集群达到8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 山东省塑料工业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发展重点, 以提高塑料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发展方向, 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 全面提高产业素质, 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 重点发展领域
1.材料领域。
围绕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加快高端聚烯烃管道专用料、多规格滚塑专用料、3D打印塑料耗材、医用塑料、生物塑料包装材料等专用料的开发、生产;加快导电、导热、耐温、抗菌、防霉、高韧、超强、阻燃等多功能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加快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特种工程塑料及高性能改性材料等生产和应用;围绕高效、低毒及无害化,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增塑剂、热稳定剂等的生产和应用。
2.制品领域。
加强选择性多孔薄膜开发, 力争在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膜材料和组膜取得突破。力争在高端电池隔膜、新型光学膜、新型柔性屏膜等取得突破。重点发展生物基塑料汽车零部件、生物基塑料包装制品、高性能聚氯乙烯建筑模板、大口径高强度聚烯烃排水、排污管道的生产。进一步推广水性聚氨酯、无溶剂等生态合成革的生产和应用。加强废旧塑料, 特别是车用工程塑料的改性、高附加值应用。
3.装备制造领域。
加快塑料装备智能、数字化改造力度, 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 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在迎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同时, 要为“新硬件时代”打好基础。
4.加工工艺领域。
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的开发, 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础加工技术, 加快CO2超临界发泡工艺的推广应用, 加快电磁感应节能技术等的推广。
(二) 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
1.农用塑料。
优先发展农用塑料,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托骨干企业, 加快农用塑料 (农用大棚膜、地膜、饲草膜、养殖膜、灌溉塑料管材、塑料节水器材等) 的高性能化及其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我省优势, 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栽培等所需的各种功能性棚膜、地膜和饲草用膜;发展节水灌溉器材、渠道防渗管材及防渗膜、微灌 (滴灌、微喷、渗管等) 器材。重点支持山东企鹅塑胶集团有限公司、聊城华塑工业有限公司、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庄园塑料制品公司快速发展。
2.塑料包装材料。
着重开发各类功能性和专用化的薄膜、高阻隔性包装材料, 保鲜包装材料, 渗透性包装材料, 耐高温、耐辐射材料, 无菌包装材料, 可溶解、可自分解的材料, 防霉、防虫、抗菌材料。重点支持山东齐旺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山东齐高塑胶有限公司、昌乐盛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潍坊宏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潍坊乐富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3.塑料建材。
重点发展大中口径上下水管、新型室内上下管、热水管、燃气管、复合管与复合型材、各类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装饰材料、大型地下排污管道以及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 以及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系列化、标准化管材、管件和型材, 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山东汇晟管业有限公司、潍坊现代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文远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塑业有限公司、山东环球塑业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塑胶有限公司、山东华信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4.工程塑料。
提升汽车、电子电器、信息产业领域工程塑料制品的档次。重点发展聚酰胺 (PA) 、聚碳酸酯 (PC) 、聚甲醛 (POM) 、聚苯醚 (PPO) 、聚酯 (PBT) 和特种工程塑料。重点支持山东泰峰塑料土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宏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现代塑料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5.汽车用塑料。
加快开发热塑性弹性体、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等耐老化、耐变形新材料, 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推广使用低压成型、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等先进技术, 加大轿车保险杠、仪表板、发动机罩盖、散热器隔栅、座椅、内饰件等塑料功能件的开发生产。重点支持山东恒信基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宇能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润兴塑料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森荣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6.塑料及轻量化新材料。
以导电性、电磁屏蔽性、磁性、导热性、透光、感光性及阻燃性作为功能性塑料发展方向, 发挥功能性塑料质轻、柔软、易加工、价廉等优势, 扩大电、磁、光、热等功能性塑料的应用领域。加强改性塑料材料的研发, 通过填充、共混、增强改性塑料多功能母粒 (包括色母粒) 材料, 重点发展以塑代钢、以塑代木、以塑代替各种金属与非金属, 在家电、电子电器、汽车、飞机、通讯、医用、玩具、工业配件等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促进机械制造、助剂等行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山东省塑料研究开发中心、山东春潮色母料有限公司、山东汇通达塑业有限公司、山东博拓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中南塑胶有限公司、山东英科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7.日用塑料制品。
开发各类物美价廉、绿色环保的日用塑料制品和仿真塑料制品, 力争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的铁、木、竹、藤、纸等材料。重点发展荣成市兴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聊城市科信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三) 重点发展技术
1.创新思维, 改造和替换传统生产加工技术。
采用大型多层共挤双向拉伸技术装备, 发展高档包装膜材料;采用多层共挤、多层复合、蒸镀氧化硅等工艺技术, 生产高档保鲜包装膜材料;采用高速、高精度、共挤复合等技术, 生产各类型材、管材;采用大型注射气体辅助注射等技术, 生产大型塑料制品和大型机电产品配件;采用新的配方和技术生产防老化、防雾滴、光转换、保温等新型复合型多功能农用大棚膜;采用改性、复合等技术, 利用废旧塑料生产各种塑料制品。
重点支持发展压延宽幅多功能农膜及防渗材料、双向拉伸聚酯膜、新型农用节水器材、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在新型包装材料上, 大力开发新型、环保型塑料包装容器及塑料薄膜类包装材料, 积极推广无毒、无味、无环境污染塑料模具网柔版印刷工艺, 提高产品的包装档次和附加值。
2.循环经济、资源代替和拓展技术。
加快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 推动再生、改性、高附加值应用。加强对车用等工程塑料的回收、改性技术的研究;发展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医疗塑料废弃物灭菌回收再利用新技术、多功能塑料降解技术、农作物秸秆生产降解塑料新技术;建立工程塑料回收、改性、高附加值应用体系等, 以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能源和社会资源。
3.塑料新材料技术。
加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推进生物基塑料制品的生产应用。加快包装材料、餐具和膜材料等应用, 特别要集中力量, 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生产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快对塑料助剂和填料的无毒、低烟、低腐蚀、无菌、无重金属性能的研发。
4.塑料机械、模具的设计加工技术。
重点发展包装材料、高档建筑材料和工程塑料制品挤出机械;农用宽幅薄膜、大口径塑料管材机组, 异型材、木塑复合板材、拉伸塑料土工格栅生产线、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成型机。积极推进青岛、济南、临沂等塑料模具制作集中区域的企业联合, 提高塑料模具综合设计及加工能力和水平, 为塑料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四) 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围绕区域特色产品, 着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巩固发展现有的1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淄博一次性塑胶手套、泰安和莱芜塑料土工合成材料、临沂塑料小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产业基地;重点引导、规范莱州、昌乐、莒县、章丘等地的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通过产业园区建设, 将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引入园区, 规范管理, 借以减轻环保压力。重点培育济南、章丘、青岛等塑料模具加工集群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现有塑料工业企业, 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 加大技改投入,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 提升生产装备水平,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生产高档优质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鼓励塑料产品应用企业特别是土工、建材企业, 积极采用新型塑料产品, 加大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注重科技创新, 加快产学研步伐,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着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生产和使用, 重点在塑料包装、汽车用塑料、塑料日用品等领域实现突破, 促进塑料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二) 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加快塑料装备和模具的研发
集合行业优势力量加快创新、研发步伐, 积极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依托现有行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和塑料模具加工制造中心, 依靠企业研发力量做好专项技术的攻关创新, 加快塑料装备智能、数字化改造力度, 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 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
(三) 实施标准化战略,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督促企业依标准促研发、搞生产、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条件具备的企业, 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申请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采标的监督检查, 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四) 加强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 建立和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管体系
促进节能环保, 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区化建设, 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管体系, 强化对废弃塑料产品的回收利用。加大回收技术引进、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 努力提高再生利用产品档次, 拓宽应用范围, 节省能源和资源;争创医疗塑料废弃物灭菌回收再利用国家级试点, 推进山东省塑料研究开发中心与塑料生产企业的合作, 研究开发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重视环境保护,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创建清洁生产、节约高效型企业。
(五) 完善协会职能, 搞好协调服务
光伏:行业“十三五”规划待出等 篇3
光伏“十三五”规划方案制定在即。近日,国内三大光伏行业协会联名提交关于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内容包括上调光伏发电目标、简化补贴发放程序、增加光伏电站用地优惠政策等。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73万千瓦,同比增长133%。光伏产业整体回暖,光伏企业盈利水平也有所提升,多家光伏上市公司业绩预计良好。
教育:政策利好推动行业全面发展
继8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后,在8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相关政策集中落地,无疑使得“教育”再度成为社会的最热词汇。
物流:国务院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
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 篇4
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领域的先导和灵魂,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促进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作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传统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现代高端服务业、高新科技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贯彻实施蓝色引领、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开展勘察设计,扎实服务城乡建设,对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对促进城乡协调科学发展、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青岛全域统筹的发展格局全面拉开、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进青岛市勘察设计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在剖析全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背景、环境和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未来五年行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行业经济指标增幅明显,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现有工程勘察设计企业226家,企业数量比2010年增加48.7%。2011年至2015年,勘察设计行业完成合同产值分别为70.51亿元、110.39亿元、134.14亿元、147.89亿元、140.4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8%;行业完成利税分别为3.44亿元、5.29亿元、5.55亿元、6.86亿元、7.97亿元。
2.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勘察设计企业中,甲级(或一级)勘察设计企业78家,乙级(或二级)勘察设计企业126家,丙级(或三级)勘察设计企业22家。人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至2015年末,全市勘察设计单位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8203人,比2010年增长56.8%;各类执业注册人员合计1763人,比2010年增长54.3%,占全省注册人员总数的11.7%,总数仅低于济南市。全市99%的勘察设计单位顺利完成改企,并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模式和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部分企业率先进入资本市场。
3.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勘察设计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积极落实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先后将资质审批、抗震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和合同备案等业务纳入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优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执 2
行《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地方规范性文件,行业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开放勘察设计市场,率先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强化动态监管,不断加强市场管理力度。积极推行行业自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积极营造良性竞争的市场大环境。
4.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稳步提高,质量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措施不断创新,坚持开展专项质量检查,充分发挥施工图审查、初步设计审查等勘察设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作用。深入贯彻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勘察设计质量要求。勘察设计企业质量意识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半数以上企业进行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或通过了ISO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5.健康科学的设计理念牢固树立,创新创优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强化学术引导,在全行业牢固树立“坚固安全、舒适便利、美观大方、节能环保”设计原则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2011年至2015年间,持续组织开展年度勘察设计评优,共评选一等奖192项,二等奖310项;积极鼓励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优,“十二五”期间全市勘察设计行业共获得省部以上专业技术奖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32项。
6.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积极探索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扶持企业自主科技研发投入,在化工石化医药、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环境工程设计、消防设施工程设计领域具备较为领先的技术水平,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等先进技术逐步得到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普遍应用,多数企业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协同设计、三维辅助设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总体实力较弱。行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弱小、资质单薄、业务单
一、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缺少把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实力的大院、强院,尚无企业进入全国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百强。全市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80人,虽高于全省平均的69人,但明显低于先进省市每家企业的120人左右的规模水平。
2.高端人才较为缺乏。我市目前仅有5位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尚无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与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优秀人才流动频繁,设计原创力较弱,创新创优水平不足,在高端建设项目的竞争中缺乏优势。
3.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对“让市场配置资源”内涵领会不深,“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和小富 4
即安的落后观念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对新技术、新趋势、新业态缺乏主动深入研究,危机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大多数企业在经营战略、人才、技术等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
4.行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局面,政府的帮扶引导政策还不够精准,尤其在争优创先激励、吸引留驻人才、提升行业地位、信息化应用指导、科技研发扶持、产业集群建设、融资投资引导和“走出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制定,缺乏更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分析
“十三五”是国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开放市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国民经济增长模式重大变革期。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的转折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大规模工程项目建设量也将随之持续减少。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
“十二五”末期以来,包括放开设计取费、资质管理改革、招投标改革、统一市场建设等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行业内生产要素、竞争特点和基本生态,充分体现国家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力度,随之而来的客户需求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将推动和加剧勘察设计行业的震荡、分化、整合、跨界、重组,甚至转岗、分立、裂变和剥离。未来五 5
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将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将进入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的阵痛期,面临着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倒逼,需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落实到行业管理中,保持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当前还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经济自贸区、“互联网+ ”和“中国工业 2025”的时代进程中,我省以及我市也将继续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国家和地方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勘察设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的趋势,具体体现在:行业监管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深化,行业企业更加关注建筑产业化、产业链后端延伸、技术产品化等方面的探索,更加关注对上市、登陆新三板以及PPP模式等对接资本的探索,更加关注国内市场的精耕细作、国际市场的深度拓展,更加关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信息技术的融合。
未来五年,我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机遇和危机并存,行业创新改革、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特别是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政策调整,市场深度开放和竞争加剧,行业诚信体系进一步健全,“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优胜劣汰机制加快形成,要求企业必须 6
紧跟形势,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规范自身行为,做好战略规划,重新架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升级。同时应密切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对勘察设计质量、绿色环保、资源集约等方面提出的技术要求,以及建筑产业化、BIM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工程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兴技术的研究实践,加快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健康科学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全市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质量为核心、管理为基础、人才为根本、效益为目的,加快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建设事业,助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质量第一原则。牢固树立质量红线意识,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勘察设计多方主体责任,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市场导向原则。深刻掌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根据市场需求科学探索行业、企业在专业领域拓展、精细化设计、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战略发展规划,提升服务水平。
3.创新驱动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业技术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动行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4.绿色生态原则。坚持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勘察设计原则,加强“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文化传承原则。坚持世界眼光,瞄准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突出青岛建筑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
6.人才兴业原则。积极培养、引进优秀勘察设计人才,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青岛勘察”和“青岛设计”两个品牌建设,创新打造行业的运行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努力把我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设成为区域领先、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高端服务业。
1.行业发展目标。保持行业和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全行业产值保持年均递增 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达到188亿元。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内资源优化重组,推动企业做大最强、做专做精,优化企业队伍结构,到“十三五”期末,甲级资质设 8
计院的比例比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力争突破半数。
2.人才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人才扶持政策,构建行业高端人才聚集地,培育和引进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十三五”期末,全行业执业注册技术人员达到3000人,力争吸收、培养5名以上国家级或省级设计大师,引进和培育1-2个院士(大师)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支由高端人才领衔、人才结构梯次分布合理的知识密集型人才队伍。
3.质量安全目标。建立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新建项目负责人的勘察设计全过程成果质量负责制,实现 100%的勘察设计企业构建“责任到人”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力争“十三五”期间不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勘察设计成果合格率达到100%,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勘察设计质量投诉。
4.技术创新目标。力争每年获得省部级专业技术奖项达到15项;加快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技术、BIM技术等的推广应用进程,建立新技术研发或示范基地1个。推动企业规模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培养特色化和专业化企业,实施“青岛设计”品牌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取得较大突破。
5.经营创新目标。鼓励创新理念观念,发展多维业态模式,积极扶持企业探索延伸产业链,引导推行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策划+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9
→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业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尝试“勘察设计+资本运作”、“互联网+勘察设计”等跨界融合的行业发展模式。
6.信息化建设目标。完善行业诚信评价管理信息化考核办法,实现行业诚信评价及管理信息系统与省、市建设领域一体化平台的深度对接,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探索、试行数字化出图、审图;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开展行业云计算、大数据应用。
四、主要任务
(一)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1.严格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坚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勘察设计市场;加强企业准入后的监管;严厉查处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出卖图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杜绝质量安全事故。
2.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国家、部省及全市关于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深入贯彻“两个条例”,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行为和质量行为的动态监管。
3.深入施行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覆盖的企业、人员及项目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诚信系统与社会诚信管理系统的对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发挥信息效用,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
4.提高行业自我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市勘察设计市场中“以政府监管与行业协会协调、企业自律与行业自律结合,资质管理、注册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诚信管理有机联动”的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综合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开展行业自律,提高行业自我管理水平,推动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二)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1.强化质量监管,优化常态机制。强化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完善施工图审查的质量信息上报制度,不断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检查力度和审查结果的抽查力度,确保施工图审查质量;继续发挥初步设计审查、抗震专项审查等技术审查环节的质量保障作用;加强勘察作业现场管理,建立勘察、设计项目负责人对勘察、设计全过程成果质量负责制度;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重大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2.强化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引导强化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推动企业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控能力;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最重要责任主体的产品质量负责制,严格落实校审制度,确保勘察设计成果质量;加强质量安全培训教育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培养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建立保障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强化设计企业现场服务质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设计后期服务机制;坚持开展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工作,促进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3.建立健全保险、担保配套制度,落实质量责任制。积极稳妥地构建完善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工作和工程担保制度,努力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应对”机制,增强勘察设计企业和从业人员抗风险能力,保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安全及质量安全。
(三)推进企业转型创新发展
1.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构建高效的产业支撑平台。不断优化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平台。研究制定促进勘察设计行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勘察设计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勘察设计企业积极参与,打造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聚集区。
2.引导和鼓励资源优化重组,促进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多元化发展。支持重点勘察设计企业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 能力,打造一批拥有先进技术、自主知名品牌和较强发展实力的领军企业;二是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向产业链“两头延伸”,鼓励采用全过程、全周期的工程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国门”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和国际化市场竞争。
3.鼓励中小勘察设计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在勘察设计细分行业里树立标杆,推出拳头产品和特色服务品种,逐步强化细分领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及 开拓新兴细分产业,把握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和行业进步。
4.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搭建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交流平台,引导企业学习及掌握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宏观决策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促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指导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动行业由单纯的“人才+技术”模式,向“人才+技术+管理”、“人才+技术+管理+资本”等复合发展模式转变。
(四)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1.营造行业人才集聚的良好氛围。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大师、院士工作室的相关制度,吸引高端设计人才在我市设立工作室,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攻关;探索开展优秀设计师的评优工作,设立优秀设计师奖项,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和设计人员科技创新、精品创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评优在勘察设计工作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2.强化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并举的策略,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的工作力度和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培训进修、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加快人才培育及成长速度;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将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合理分配,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加大骨干型、复合型、创新型和特色型人才的培养及激励力度。
3.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补充作用。鼓励行业自发开展优秀人才激励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开展跨境学术交流活动;引导行业协会探索开展行业人才规划编制以及人才评价、人才代理服务等工作;探索建立人才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建立全市行业人才技术档案库,大幅降低人才交流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五)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1.大力引导企业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激励机制,研究出台勘察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对于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勘察设计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力度,把科技进步情况列入到经营业绩考核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勘察设计优秀论文和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等,促进 建设科技提升和创新发展。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建立技术研究应用与标准制定有效衔接的机制,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果、试点示范工程等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探索建立建筑创意创作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转让制度,维护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大推广应用的宣传力度和政策激励力度,促进行业技术创新。
3.探索建立创新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要承载体的技术研发设计、14
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打造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实践基地。
4.强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准制定参与程度。制定激励机制,鼓励青岛勘察设计单位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鼓励重点领域参数化设计研究投入,形成一批标准设计软件及产品包并产业化,推动形成新的发展增长点。
(六)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1.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健全、完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修改完善勘察设计诚信考核管理办法,发挥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的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实现行业管理全面化、智能化和动态化。
2.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协同勘察设计和企业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图档管理、知识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科研管理、市场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和协同设计等集成应用系统,提升企业管理运作水平。
3.推进 BIM 技术应用推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索建立 BIM 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操作指南,吸纳和培养一批 BIM 应用高级人才,培育一批具有 BIM 应用创新能力的勘察设计技术服务型企业,打造一批 BIM 应用示范工程项目。
(七)强化行业宣传,扩大品牌影响
1.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与先进地市的勘察设计交流合作制度,推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间沟通交流和信息共 15
享;鼓励勘察设计企业之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协作与互动,在方案创作、创意碰撞、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
2.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继续举办好“走近大师”、“为青岛而设计”等系列活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勘察、设计理念,提升本市本行业国际化水平。
3.充分运用行业宣传媒介。运用网站、会刊、年鉴、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论坛、讲座、交流会、推介会等,总结及展示勘察设计行业在城乡建设事业中所起作用和所获成果,大力宣传和推介“青岛勘察”、“青岛设计”品牌以及本市知名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协作
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协调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分工,细化主要任务及具体指标;加大行业宣传推动力度,形成行业舆论氛围,共同推进行业创新改革发展工作。
(二)突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勘察设计企业作为本规划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具体承担者,应当根据本规划总体部署,结合企业各自实际情况,秉持“合法经营,守规履约、诚信从业、优质服务”的基本理念,注重企业科 16
学管理和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自身变革及创新驱动发展,勇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促进规划落地实施。
(三)不断强化行业协会功能
论文(十三五规划) 篇5
(一)项目基本现状:内蒙古天野住宅新区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天野化肥厂生活区东北角,北临世纪大街、东临兴安南路。本工程总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高层住宅共计20栋,其中A区9栋、B区11栋,建设共1896套高层住宅,建筑容积率2.5,配套建设两个大型地下车库,车位1891个,小区总计建筑面积29.096万平方米。工程涉及土建、装修、采暖、给排水、电气等多个专业内容,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设有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包含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各一名,下设财务科、资料室、质安科、技术科、工程科、经营科、办公室共计七个部门,统筹负责现场施工质量、生产安全、施工进度、原材供应、工程款结算等工作;现该项目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已经施工完成,装饰装修部分正在施工中,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二)发展环境分析:
(1)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国家通过采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实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调结构、补短板,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力争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规模达到1.5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万亿元。积极推进包钢350万吨稀土钢冷轧、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1000个亿元以上新建续建项目,争取新投产400个。
2、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为主攻方向,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推动煤炭生产企业与下游转化企业深度合作、战略重组,实施煤电、煤化联合发展,提高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水平。扩大煤电冶、煤电化、煤电硅等特色产业链规模,形成成本竞争新优势。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现代煤化工,力争新开工煤制烯烃220万吨、煤制气280亿立方米、煤制油416万吨。
3、全方位扩大开放。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带来的机遇,找准我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做好与国家规划的衔接配套,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同俄蒙的合作机制。编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将我区向北开放重大事项和项目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加快建设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办好中蒙博览会。加大口岸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与俄蒙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扩大商贸往来和人员交流,全面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协作。抓住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机遇,在乌兰察布、赤峰等地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发展“飞地经济”。进一步完善京蒙合作机制,加强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
4、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百姓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步伐,下大气力抓好包头北梁、赤峰铁南、兴安盟阿尔山等重点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确保新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4.2万套、基本建成16万套,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7万户。
(2)规划分公司“十三•五”布局
在“十二•五”规划中,内蒙古分公司主营业务突破了十亿大关,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我们要利用自治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坚持“以化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为主业”不动摇,积极承揽工程;利用自治区实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政策,发挥我公司在严寒地区施工积累的经验,积极参与蒙古、俄罗斯工业及民用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我公司房地产开发施工积累经验,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参与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努力打造“绿色建筑、绿色小区”。
(三)发展能力分析:
1、公司优势:(1)公司长期在内蒙地区施工,过硬的施工质量赢得了业主的广泛赞誉,我们的重要客户如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西北能源、内蒙古伊泰化工等都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两大国家能源综合基地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产生新的施工项目,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我们能更容易地参与其结构升级中;(2)公司的管理人员普遍年经,精力充沛,富有冲劲,学习能力强,能更快地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保证施工活动有序进行。
2、公司劣势:(1)公司由于进入房地产市场比较晚,在现场施工、分包施工队管理等欠缺经验,相比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公司在投标过程中,为了增强竞争力,压低投标金额,导致施工利润过低;(3)公司大量工程欠款未收回,为公司资金安全带来风险。
(四)“十三•五”总体战略
1、愿公司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使公司“三极”发展战略得以更好、更快的实施。
(五)“十三•五”规划实施
1、建议成立公司“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监督小组,领导监督各科室、各项目部按照“十三•五”规划实施生产经营活动;
2、科技兴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应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依托国家、省、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篇6
一、切实增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责任感
“十三五”时期,既面临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宏观环境,又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因此,科学编制和实施好xx县“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区域经济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一)总体思路
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xx县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基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路径,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功能定位、抢抓机遇。要立足于我县四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编制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充分体现xx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南革命老区的特点和需求,围绕把xx打造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方式的创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和联动发展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增强综合实力,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转型,抓住重要机遇,推动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实施必要的科学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少编或者不编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规划主要着眼于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实政府主导领域的规划,特别是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是政府职责所在,要切实规划好,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项目支撑。从xx实际出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研究解决突出矛盾为突破口,突出重点、难点,达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要把项目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民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主要领域,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纳入国家和省市级“十三五”规划范围。
四是坚持科学前瞻、操作可行。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突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重在从操作层面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尽量少谈经验、少分析理论,做到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翔实,措施具体实在、务实管用。
五是坚持远近结合、可持续性。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谋划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展望到2025年甚至更长时间,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使经济更有效率、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任务
(一)总体规划。全县“十三五”总体规划是指《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编制全县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十三五”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5年。总体规划由县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经县政府审议后,2016年初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公布。
(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十三五”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以根据需要展望到2025年或2030年。各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工作建议出台后,由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具体编制单位见附件),与县发展改革委进行充分衔接后,报县政府批准,由主管部门自行印发。各专项规划原则上在2015年底前完成,2016年6月底前印发。对于已完成编制的且有效期展望至2020年之后的专项规划,可重新修订或向县政府申请同意后可不再编制。
(三)乡镇规划。各乡镇规划由本级政府组织编制(修订),要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两城八镇”要在产城共生、宜居宜业方面突出特色,努力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规划编制进度以及规划中的地区支柱产业、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开发项目等要与上一级规划进行衔接。
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步骤
我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5月中旬前,为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十三五”规划编写班子;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重大问题前期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宣传。
第二阶段:从2015年5月中旬至7月底,为基本思路形成和规划框架起草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广泛吸收专题调研成果、社会各界意见以及在对上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形成“十三五”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框架初稿,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
第三阶段:从2015年8月至11月,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县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工作建议,起草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衔接。同时,按照有关程序,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阶段:2015年11月以后,为规划审议阶段。主要任务是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送审稿,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批准,颁发实施。同时,按照有关程序,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审定和印发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是扎实做好规划前期工作。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规划的质量。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必须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内外部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我县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充分论证本地区、本领域“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前期研究课题,抓紧启动研究工作。各有关课题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完成研究任务。
二是切实提高“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市场主体和网民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充分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汇聚民智,引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科学论证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规划工作的灵魂,是适应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做好“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必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满足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四是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省级规划的衔接,在政策保障和项目储备上做好争取工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综合性规划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与市场主体的衔接,多听取吸纳市场主体的合理建议;加强与重点工作的衔接,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使规划上下结合更紧密、左右衔接更有效。
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 篇7
为此,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于9月23日在京举行了“建材行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动员部署会”, 乔龙德会长就“十三五”规划必须坚持的方向、原则、目标与措施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乔龙德会长着重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建材行业“十三五”所处的时期与特征:“十三五”是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既全面展开同时又完成阶段性目标的重要转折时期;建材行业主要的传统产业将处在一个总量相对稳定, 且总量需求开始走向有所减少的时期;绿色建材将成为行业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绿色建材的生产和使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步伐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将开始化解并出现新的转机,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将会更加有力, 改变生产力布局和“走出去”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将促进兼并重组和节能减排出现新的转折;建材行业现代化、智能化、互联网+”将成为新的加快发展的动力。
乔龙德会长明确提出了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必须坚持的六个方向和原则:坚持以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导目标, 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建材行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坚持“十三五”发展的宗旨和目标与2030年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目标一致的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将建材制造业和建材制造服务业“两业并举”发展的方针, 把提升自身发展与延伸至其他领域、把跨国经营和拓宽国内市场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作为新的增长点的发展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统领, 发展不再单纯追求速度, 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品档次提升, 坚持附加值型, 坚持质量效益型, 坚持能源、资源有效利用型, 坚持绿色节能环保型的发展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建立在建材行业各产业全面进步与全面提升, 建立在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瓶颈的攻坚与突破两个关键点上, 形成点面互动和相互带动的发展原则;坚持“十三五”发展支撑在拓展发展空间, 支撑在产品生产和市场应用融为一体的发展原则。
乔龙德会长还从行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科技研发和主要产业技术创新, 节能减排达标实施, 绿色建材生产和使用行动方案实施, 淘汰落后产能与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大企业和兼并重组, 信息化、智能化和“互联网+”的建设与应用, 国际化竞争力和“走出去”等方面, 分别提出了“十三五”发展所需确立的经济、科技、结构、节能减排、绿色建材等八大目标与结合点。
乔龙德会长强调指出, 建材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应把握的重点、重点突破的领域及重要的创新举措是:紧紧把握与紧紧扭住发展方式转变与转型路径的方向;致力攻坚行业发展瓶颈并对已经实施的行业重点攻坚目标任务必须做到落地;千方百计开辟与拓展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 千方百计增加绿色建材生产和打通应用的通道;着力政策研究方式的创新, 注重靠政策推进行业发展;紧紧扭住节能减排达标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手。
建材联合会孙向远、徐永模、叶向阳、张东壮等驻会领导及各部门 (分会) , 各直属单位、专业协会, 中国建材、中国中材和北京金隅等重点企业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建材行业协会负责人, 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十三五”规划新看点 篇8
备受各方关注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在这份长达148页、历次篇幅最长的五年规划纲要中,一些新看点、新提法引起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新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始终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共计20篇、80章,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各个章节,此外,规划还专设一章详解新发展理念。
点评:“新发展理念是未来发展的‘航标,因而也是此次五年规划的‘纲和‘魂。”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而五年规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蓝图和愿景,必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经济年均增速设底线目标
看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预期目标为6.5%以上。与“十一五”时期的7.5%和“十二五”规划中的7%相比,增速预期目标首次由具体“点目标”转变为“区间目标”。
点评:“‘十三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小康关键阶段,要交出合格答卷。为了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速度依托,所以与以往相比,这次五年规划增速的设定带有‘底线意思。当然在目前形势下,目标不宜定得太高,6.5%以上是符合实际和需要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写入规划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点评:“‘中等收入陷阱一词出现在国家的五年规划里,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极端重要性,凸显‘十三五规划必须承担的独特使命。”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贾康认为,今后5年是我国迎接“中等收入陷阱”历史性考验最为关键的5年,必须采取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摆脱陷阱的潜在威胁。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按照既定增速,5年后我国人均GDP将站上1万美元大关,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PM2.5首入规划凸显治污决心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气化工程,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这是PM2.5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引发代表的热议。
点评:“以前我们有减排的目标,现在有了与百姓更息息相关、对公众环境改善更为具体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董事夏玉洁认为,空气质量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过去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治理没有同步跟上。这份规划不回避问题,设定了5年减少25%的目标,显示出治霾的坚定决心。
人均预期寿命增加1岁
看点:“十三五”规划中的25项主要指标中,有一项指标格外抢眼:人均预期寿命5年内增加1岁。
点评:“人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规划提出人均寿命增加1岁,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是一份‘民生规划。”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指出,在我国现有人均预期寿命已不低的情况下再增加1岁,意味着国家在医疗、养老等方面还会有更多投入。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岁。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6岁,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五年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看点:“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望五年内实现。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点评:“这是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国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的又一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看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仅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保障水平,而且将快速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且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0年,这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远低于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水平。
科学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看点: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设一章强调强化水安全保障。草案提出,科学开发利用地表水及各类非常规水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点评:“地下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令人感到振奋,这是国家五年规划的战略性体现。这也意味着这一问题将得到更多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说。
近年来,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严重,北方多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
5年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设目标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根据规划,五年内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里,我国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规划还提及,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专辟一章应对老龄化挑战
看点:针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规划专辟一章阐明应对之举,提出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引发代表关注。规划具体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
点评:“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5%,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养老涉及每个人,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应对老龄化正当其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方玮峰说。
打造1小时通勤都市圈
看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1小时通勤都市圈,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点评:“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打造1小时通勤都市圈,可使城市群中各个节点的交流更加便捷,发挥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辐射带动,还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看点:不动产登记关乎百姓利益,关乎楼市走向,因此备受各界关注。提交大会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此也有涉及,提出要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推荐阅读: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07-25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1-11
模具行业09-20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05-28
“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08-24
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05-20
十三五(2016-2020年)中国蔬菜育苗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目录)05-15
十三五(2016-2020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06-12
模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09-13
豆粕行业发展规划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