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业人才需求(共12篇)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1
各位专家及有关单位:
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合金分会、绝缘材料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和《电工材料》、《绝缘材料》、《模具工业》杂志主办单位, 现已成功入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配合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完善电工材料、绝缘材料、模具行业技术转移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移与转化, 提升三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 现面向全国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以及可转移或产业化的技术成果, 相关事项如下:
一、项目征集范围
本次项目征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863”、“973”、科技攻关计划、创新基金、火炬计划、同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
2. 中央、省、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 (含各部委、省市区委办局) 推荐的可公开的科研计划项目及其成果;
3. 产品中试线及实验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技术和工艺;
4. 适宜于进行市场推广的专利技术、实用技术;
5. 其他可供技术转移的项目。
二、联系方式
如有符合条件且有意愿进行技术转移的成果或制约企业发展亟待解决而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 请填写《技术转移项目信息表》或《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征集表》, 并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传回《技术转移项目信息表》、《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征集表》请在中国模聚网 (http://www.moulds.com.cn/) 或电工材料网 (http://www.e-material.com.cn/) 自行下载]
联系人:崔得锋赵浩融曹雨
电话:0773-58406330773-5888291
传真:0773-5888296电子邮箱:cuidfl0@126.comglesizhr@126.com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2
新车型的开发对模具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了级进模具、多工位模具逐步普及外,高强度模具越来越多,锐棱制造技术、铝板成型技术、碳纤维成型技术、热成型技术等,都已经提到模具厂的日程上来。
对于碳纤维成型技术来讲,这是和钢板成型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目前受成本和效率的影响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材料研发和技术的提升,这种材料和技术一定会更广泛地应用到汽车上,到那时候我们在冲压工艺上很多不易解决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同样3D打印技术也一定会在模具制造上大放异彩,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打印镶块、打印模座、打印涂层,可以把不同的材料叠加在一起等等。国外前几年已经实现用3D打印技术打印镶块模型,由于打印精度高,镶块的加工量很少,而且把螺丝孔都直接铸出来,销钉孔留少许加工量,实际等于传统的精密铸造。3D打印技术的发展,会解决像模具热处理、外板模具镀层等许多难题,会促使我们的模具制造技术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汽车轻量化对主机厂、模具厂来说,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冲击。在这次北京车展上,长城花冠推出了命名为“前途”的纯电动轿跑车,采用的是碳纤维结构车身,并正在苏州投资建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工厂不是一个传统的四大工艺工厂,而是一个他们称之为新四大工艺的工厂。这个公司的董事长陆群在一次谈话中提出:“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将带来汽车产业结构上的全面变化,特别是由于产品成本结构的改变使汽车对于轻量化的要求完全不同,这也导致了对汽车的轻量化材料、工艺和工装设备有了新的要求,比如说相较于传统钢板材料,大量轻质化的材料如铝镁合金、塑料、碳纤维等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电动车上。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来安排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我们当然在做四大工艺,但却不是传统的四大工艺。传统四大工艺是钢板的冲压、焊接、油漆和总装,而我们现在做的是复合材料、碳纤维、铝合金的制件与焊接,以及新材料的涂装、总装。”
高大厂房、自动化的冲压线不见了;火花四溅、几百台机器人的焊接线不见了,涂装不用电泳了;总装线上发动机、油箱、变速箱不见了,代之的是电池、电动机,工艺流程简化了。新的四大工艺把传统的四大工艺冲击得面目全非,当然这种新四大工艺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四大工艺,但是新能源汽车由于轻量化的需要,走这种工艺路线恐怕是必由之路。而且碳纤维的广泛应用,也是将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模具厂何去何从,只有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新的模具技术,才能满足主机厂现在和将来的需求。
工信部、财政部最近共同决定对2016工业强基工程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其中就有金属粉末增材制造工艺、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型工艺等项目。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模具制造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模具行业从小到大,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模具制造大国,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叫做中国模具的第一次腾飞。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自主品牌向中高端进军,新能源汽车兴起,市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我们从低端模具迈向高端模具,从模具大国迈向模具强国,实现中国模具的第二次腾飞。如何实现从低到高、从大到强的转变,如何实现中国模具的第二次飞跃,是值得每个中国模具厂、每个中国模具人思考的问题。
目前,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意大利这六大模具制造国的模具产值占居全球的绝对地位,中国的模具产值是世界之最。
下面我们把中国模具和世界主要模具制造国家、地区做一个比较: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具制造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人员精简,欧美日模具企业大多数规模不大,员工人数超过百人的较少,模具企业人数一般都在20~50人。企业各类人员的配置十分精简,一专多能,一人多职,企业内部看不到闲人。
(2)采用专业化,产品定位准。大多数模具厂都是围绕汽车、电子等产业对各类模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每个模具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产品,并都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欧美日大多数模具企业既有一批长期合作的模具用户,在大型模具公司周围又有一批模具生产协作厂家。
(3)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欧美的模具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模具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等,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公司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
(4)工艺管理先进,标准化程度高。与国内模具厂大多采取以钳工为主或钳工包干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同,欧美的模具生产厂家是靠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工艺路线确保零件精度和生产进度。欧美模具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使其生产的大型、精密、复杂模具,对促进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给模具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美国模具行业
美国现有约7000家模具企业,15人以下占60%。15-50人占30%。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美国模具业早已成为成熟的高技术产业,处于世界前列。美国模具专业化分工很明确,每个模具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基本都是专攻一路,以我们曾经合作过的美国Synergis模具厂为例,他们就是专门做底盘副车架类模具,做级进模和多工位模具。我们曾经合作的一个车型副车架,分别制造3份,一份在美洲用,一份在欧洲用,一份在亚洲用。我们负责加工、组装,达到初验收程度交付,由美国模具厂负责最终调试。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我们也在大型多工位模具的设计制造方面学到不少东西。
美国福特汽车模具工厂加工的侧围模具,制造周期只用8周。这在我们来看简直是奇迹,但他们做到了。模具前期的工艺、设计不在模具厂,在研发部门,模具厂只负责从泡沫模型开始的制造过程。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好,加工中很少改动,这就给模具制造节省了不少时间。模具厂加工出泡沫模型送铸造,铸件回来开始数控加工,由于是多工作台自动转换,24小时不停机,加工效率非常高。而且由于前期工作如回弹、变形等考虑得比较细致,再加上精算技术,所以加工出来的模具直接上压机调试,首件合格率就可以达到85-90%,由此可见美国专业化加工技术之高。
据资料统计,2014年美国模具人均产值约127万人民币。
日本模具行业
据日本通产省工业统计,日本共有模具生产厂约10000家,其中20人以下的占91%以上,即日本模具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靠专业化分工,完成高质量的模具设计、加工。由于日本的专业化分工做得好,中小模具企业的整体制造水平较高,使日本模具在世界模具市场占据较高的份额。
笔者在1988年曾到日本模具厂、实型铸造场学习,模具厂只加工大件主件,其余都分到下面小厂去加工,设计有专门的设计公司,如缺块钢板,只要一个电话,很快就会加工好,并送到指定位置。缺螺丝或者钉子,也是一个电话,也很快被送到指定位置,分工体系、配套体系非常完善。
但是由于中国、韩国模具的崛起,凭借价格优势对日本造成了很大冲击,在中低档技术含量的模具巿场上更已成为日本中小模具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正因为此,日本模具企业不得不致力于高档模具的生产和技术升级,以避开价格竞争。即以小而精、小而专的技术积累作为竞争力的源泉,促使中小模具企业不断创新,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日本许多模具厂家都在积极扩大设备投资。在加工方面,大量采用无人看管的加工单元,或者通过计算机进行联机控制。模具的技术开发主要向高精度、高速度、长寿命、复杂、大型、一体化和高性能诸方面发展。
据统计2014年日本模具人均产值约120万人民币。
德国模具行业
德国是欧洲最早从事模具生产的国家之一,其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质量受到全球使用者的肯定,在全球享有盛名,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端模具供应国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德国模具制造厂商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全行业必须协调一致,群策群力,技术创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挥好整体优势,才能取得行业的成功。此外,为适应当今新产品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德国不仅大公司建立了新的开发中心,而且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这样做,主动为客户做研发工作。在研究方面德国始终十分活跃,成为其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不败的重要基础。在激烈竞争中,德国模具行业多年保持住了在国际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出口率一直稳定在33%左右。依据德国机械工厂制造协会(VDMA)资料显示其模具厂商数约5000家左右,但该国模具产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人以下占80%,20-100人占19%,100人以上占1%。据统计2014年德国模具人均产值约200万人民币。
台湾地区模具行业
台湾地区模具行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专业分工精细,生产协调工作紧密,客户相对稳定。每家企业只生产某一类模具,各家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利于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模具厂所需的模具标准件都是外购的,有些零件加工业则由其他协作厂合作生产。模具企业带件生产比较普遍,台湾模具业注重模具与产品一体化,模具与产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利于模具企业的发展。
紧跟主产品需求开发模具,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台湾模具工业发展较快。其中,紧跟主产品需求来开发、制造模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台湾模具的发展。目前台湾模具产值的76%源自电子产品和汽车。
笔者曾经考察过台湾的数控机床厂,主机厂只负责组装和一些精加工(局部刮研)。床身是钢板焊接的,有专门的工厂负责下料,然后送到焊接厂,焊接后送到退火厂,退火后送到加工厂,加工完成后送到主机厂装配。除主机厂规模大些外,其他厂规模都很小,每个厂只负责一道工序,由此可见台湾制造业分工之精细,协调之紧密。
中国模具行业
我国的模具行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模具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模具的生产大国。在大多数领域,中国模具已经占领了相当大的份额。但是在高端模具,仍然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从模具行业整体而言,我国模具的整体水平仍然是以中低档模具为主。
从中国模具厂的发展历史来看,建国以后,我国并没有专业的模具厂,五、六十年代随着汽车厂的建立,逐步建立了附属于主机厂的工具厂,基本都是参照苏联模式建立的大而全的工具厂,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这些工具厂逐步转为模具厂。
以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北汽为例,六十年代叫北汽工具分厂,八十年代成立北京吉普,叫工具车间。主要生产量具、刃具、冲模、锻模、铸造型板芯盒,压铸模、注塑模、橡胶模及各类卡具,90年代末逐步转为冲压模具厂。
90年代以来,民营模具厂崛起,数控机床大量引进,CAD、CAE、CAM逐步实施,模具行业蓬勃发展,中国一跃成为模具制造大国,但这些工厂的生产方式大多还是大而全或小而全,制造的模具基本都是低端模具,中高端模具很少,大家基本都在低端市场中恶性竞争。
是什么阻碍我们做强、做专、做精呢?其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我们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我们的模具生产没有专业化分工或者说专业化分工不充分。
目前我国模具制造厂点约30000家,其中国有企业约占5%,合资企业约占10%,民营企业约占85%,从业人员约100万人,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约5000家。2015年模具总产值约1700亿元,企业自用模具产值约400亿元,加起来是2100亿元,模具人均产值约21万元。根据中国模协统计的2014年82家重点企业资料显示,这些企业2014年模具总产值90亿元,共有员工26800名,人均产值约33.5万元。
从模具人均产值比较,日本模具是120万元,美国模具是127万元,德国模具是200万元,也就是说模具人均产值美国、日本是我国的3-5倍,德国是我国的5-9倍。
人均产值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生产的绝大多数模具是低端模具,附加值低;二是我们的生产效率低。我们的设备不比他们差,为什么附加值低,效率低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专”。所谓熟能生巧,“专”能出技术。“专”能出精品,“专”能出效率。人家专业分工好,所以模具质量好效率高。我们是大而不强,广而不专,什么都干,什么都不精,这就造成了我们技术提升慢,质量提升慢,效率提升慢。所以模具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是模具企业提升技术、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向大而强、专而精转变的必由之路。
随着模具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模具种类会越来越丰富。任何一个模具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技术,所以未来的模具制造行业必然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
由现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的模具制造模式,逐步向大而强、专而精转变,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模式。即以一个模具中心,带动多个小模具厂和多个工序加工厂,形成大而强、小而专的生产局面,各个中心又有专业侧重,如侧围模具厂、门板模具厂、梁类模具厂等。市场细分的规则有很多,有些会按照不同成型材料来分;也有可能会按照模具类型来分;有些也会按照内板、外板甚至是车身的各总成来进行分类等等。
模具专业化生产是一个必然趋势,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原动力,发展“专、精、特、新”模具企业和模具产业集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高端模具市场,我国才能由模具大国转变成模具强国。这种转变除了市场的筛选和模具厂的自我选择之外,模具协会也应采取各种方式加以引导。中国模协的精模评比可以增加专项模具评比,如最佳侧围、最佳翼子板、最佳车门、最佳梁类等等,给模具厂以引导,给主机厂以推荐,这样的评比会更有意义,会助推模具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企业也要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在地具体情况实施差异化策略,使模具生产朝着集约化、专业化、精品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去年底参加吉林省和长春模协会议,一汽模具提出了建立区域模具联盟、模具生态圈,来提高整体水平,满足高端模具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建议,在模具行业带了一个好头。
湖北先锋模具是一个以生产高强板类模具为主的工厂,去年9月参观该工厂时,该厂领导就提出要把先锋模具建成一个高强板类模具专业厂,不再参与其他类模具的竞争。
河源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河源 模具行业 发展现状 对策
1.概述.
伴随着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日益增强与提高,国家制造行业把模具工业列为中国制造业之母,将模具制造业列为支撑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石,要振兴装备制造业,要节能节材,要改变生产增长方式及改变结构,都需要发展模具。近年来,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世界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的模具标准件生产厂家——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制造企业落户河源,促进了河源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河源有各类模具行业相关企业约二百多家,其中专门从事商品模具生产的模具企业三十多家,比较知名的模具企业包括有:河源港利模具公司、西可通信技术设备公司塑胶模具厂、丰泰模具厂、顺丰模具厂等。此外,还有多家企业使用模具生产产品,如永勤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富马硬质合金有限公司、金霸建材有限公司等。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在河源市“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以模具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等七大工业产业发展。模具工业已成为河源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社会和经济效益日趋凸现。
2.河源模具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实践调查,河源的模具行业与广东省的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模具生产单一化、人才奇缺、设备落后、从业人员创新力不够、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等几方面。
2.1模具生产比较单一化
目前河源市的模具生产比较单一化,主要以塑料和冲压模具为代表,缺少压铸模具等其他模具生产形式。其中塑料模具占模具总量近6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冲压模具以广东河源湧嘉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占模具总量近30%,其它形式模具较少。
2.2缺少模具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奇缺。虽然近年来河源市模具行业职工队伍发展迅速,但仍然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据调查,河源市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约缺口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20%,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中专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与工厂岗位要求脱节,而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没真正实力水平,形形色色的模具培训机构没有系统性和权威性。
2.3模具制造设备较落后,特别是缺少高精密加工设备。
虽然目前模具产业和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向着高精方面发展,许多先进设备已经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上应用,但目前河源的模具产业仍以传统加工设备以及CAD/CAM技术的应用为主,许多企业主要应用UG、Pro/E、MasterCAM、AutoCAD等软件来辅助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但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高精密加工设备还很少应用。
2.4从业人员自主模具设计和创新能力不够,许多模具都有赖于市外其他企业设计和开发。
河源市目前许多模具应用企业都不具备自主设计模具的能力,大多是进行模具的修整及依赖市外其他企业进行模具设计及开发。有些模具企业虽进行自主设计,但模具种类较单一和落后,创新能力不够。
2.5 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企业间协作性较差。
目前,河源市的大型模具企业较少,除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模架外,其他企业生产的模具专业化较差,商品化程度低。许多企业只是自给自足设计及生产模具,并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模具商品。企业之间进行模具设计和交流较少,协作性较差。
3.加快河源模具行业发展的对策.
3.1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为加快河源模具行业产业发展,可先由政府主导出台相应政策,采取政府干预和经济扶持政策,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立法形式在金融、税收、技改等方面给予支持。首先鼓励对发展模具的投资。例如投资模具厂的建设资金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对模具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及生产模具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实行减免进口税来鼓励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引进等。鉴于模具产品净增值率高,模具企业增值税税负比机械工业其他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倍,因此建议减轻模具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或继续执行先征后返政策,或降低增值税税率,例如从17%降为5%-10%。 除塑料模具和冲压模具外,可以尝试引进压铸模具等其它类型模具,扩充河源的模具产业链发展。
3.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端模具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具行业要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河源市主要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理工学校、技工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模具专业,可以较系统的培养模具人才。但因为软件和硬件环境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还不是特别尽人意,尤其是高端模具人才培养较欠缺。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 以区域經济发展为依托,根据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该学院的重点专业,已成功申报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目前正在进行重点专业创建过程中。该专业教师根据河源市人才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功通过学校的专业整体测评,相信未来培养出的模具人才将会更适应河源市模具行业的人才需求。
(2) 在人才培养上要争取政策上的扶持
为培养更优秀的模具人才,需要使用较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这就意味着模具人才培养成本将是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成本的数倍。所以,在对待诸如模具这类急需发展的高成本专业,河源市政府及学校都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采取“政府补一点、学校贴一点、学生出一点”的方式来进行模具专业建设,进而培养适合企业未来需求的优秀模具人才。
(3)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创新教育
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模具行业亟待创新型人才的出现。作为河源市的中高职院校尤其应注重创新型模具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点上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进行了创新改革。该院校在08年就进行了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大部分教师均已通过该测评提高了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除向学生传授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外,模具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最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能力,对CAD/CAM/CAE软件的应用加强了培养。为加强先进设备的应用,还引进了高速铣削机床、快速成型设备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该校模具专业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参加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开展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等,学生毕业条件必须修1个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听讲座、社会调研、发表论文等形式获取创新学分。
为培养优秀的模具人才除相关院校努力外,各企业也应配合实施,多对模具从业者进行新技术新理念培训,增加员工创新意识,提高从业者理论和实践能力。
3.3推广高速高精加工设备的应用
高速高精加工包括高速高精电加工、高速高精切削加工、复合加工以及快速原型和快速经济模具加工等。在未来河源市模具行业的发展中,高速高精加工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势在必行, 这样可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促进模具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3.4大力发展和推广模具制造新技术、新工艺
固步自封永远不能进步,河源模具行业的发展应大力推广模具制造的节能、节材技术,模具热处理、表面光整加工和表面处理新技术等。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应用逆向工程、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技术等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计系统如:冲压工艺设计系统、模具型面设计系统、成形分析系统、模具结构设计系统、模具CAM系统和冲压专家咨询系统等进行模具的设计与开发。
3.5建立河源模具行业协会
为促进河源模具行业发展,需成立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纽带作用,提高模具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增加企业间的协作性。
4.结论.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4
1 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针对模具制造及应用所面向的相关行业,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弄清中山市及周边地区, 重点是北部地区的模具、五金、塑胶、家电等模具制造与应用相关企业的模具岗位与岗位群情况, 掌握这些企业相关岗位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 以便及时准确调整模具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 为相关企业培养出适合行业需求的模具及相关专业的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2 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为进一步满足中山市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以中山市机械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家电装备制造业等为重点, 对中山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模具制造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调查方法采用问卷与座谈相结合。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应用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状况、技能结构、技能考核以及工资收入等。我们的调研工作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一是模具制造及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及分布情况;二是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从事的岗位群;三是完成这些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应具备哪些能力;四是模具制造相关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等。调研结果显示, 从事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岗位的人员中技工院校 (职业学校) 毕业生的比例最高。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2.1 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旺盛。
预计中山市未来5年, 模具设计岗位需求量为100人/年, 模具数控加工岗位为130人/年, 模具普通加工需求量为440人/年, 模具电加工 (包括电火花加工和线切割加工) 岗位为240人/年, 模具精细加工岗位需求量为310人/年, 模具装配调试维修岗位需求量为200人/年, 总计1420人/年。
2.2 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岗位群分布广。
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包括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模具普通加工、模具电加工、模具精细加工、模具调试与维修等。
2.3 模具制造更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
中山市大量民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由于人员配置比较精干, 更加需要既懂模具制造工艺, 也懂模具设计, 还能熟练操作各类模具加工设备制造模具, 并能对模具进行装配调试和维修的复合型的模具技能人才。
2.4 职业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中山市每年模具制造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约900人, 因此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供不应求。通过以上的调查, 可以看出在模具及相关企业中普铣普磨工、模具精细加工和模具电加工岗位数比例较大, 其次是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岗位, 模具数控铣或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模具设计的岗位数比例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调查中大多数企业对于模具制造及相关岗位都要求有一定的岗位经验, 模具数控加工、模具电加工和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岗位都是紧缺岗位。
2.4.1 我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岗位分布
我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见下表。分析我校本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可见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高, 达到了84%。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零件加工、装配与维修调试或相关专业岗位等工作, 也部分参与模具设计及开发工作。
2.4.2 模具制造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根据调研情况得知, 模具制造专业人才考取的证书是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证或钳工职业资格。其职业定义为:从事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制造、安装及调试整修的工艺技术人员。其职业等级分为四个等级:模具制造中级工 (分冷冲模、塑料模) 、模具制造高级工、模具制造技师、模具制造高级技师。
3 模具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模具制造专业建设应立足中山、服务广东、服务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借学院创建国家示范学校之力, 借助示范学校建设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 改善办学软环境, 优化办学硬条件。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模具制造工艺流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现代制造企业运作方式的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场地;建立学生生产见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人才评价模式, 使模具制造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使本专业真正成为一流技工的培养培训基地, 成为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领先、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国家示范性专业,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3.1 调整该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综合职业能力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 即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3.1.1 专业知识要求:
掌握模具制图与测绘、模具设计 (CAD、UG或Pro/E) 软件应用、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操作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五金模具制造、塑胶模具制造、模具数控加工、模具普通加工、五金成型工艺与设备、塑胶成型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知识;掌握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模具制造前沿技术等相关其它知识。
3.1.2 专业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 (CAD、UG或Pro/E) 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模具制图与测绘能力;具有较强的模具普通加工、电加工、模具精细加工和模具数控加工的能力;具有模具维修调试和五金成型设备、塑胶成型设备的维护调试能力。
3.1.3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 除获得毕业证书外, 还考取钳工中/高级
证、或模具制造工中/高级证、或铣工中/高级证、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3.2 依据综合职业能力, 开发设置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模具制造应用专业根据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模具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照模具制造中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 针对岗位群及职业发展需要, 确定模具制造专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 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模具制造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行“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 突出技能教学, 树立“宽基础、强技能”的理念。围绕模具制造专业所服务岗位群对工作能力的需求, 面向模具制造技术服务岗位群的需要, 以提供公共培训服务、促进校企交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改革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变一次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变学校内部评价为学校、家长、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式评价。
4 加强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4.1 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将其培养成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4.2 培养骨干教师
(1) 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 (2) 支持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每年支持1~2人攻读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或与国内知名大学联办模具及相关专业工程硕士研修班, 为我校及周边职校和企业培养专业骨干人才。 (3) 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委以重任, 安排其负责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通过锻炼提高一体化教学能力, 促使其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中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4.3 建设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1) 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 坚持“先培训, 后上岗”原则, 每年寒暑假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同时,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 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不少于60天。 (2) 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模具制造或相关专业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 (3) 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4.4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
(1) 每年通过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和技师协会, 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参与本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 重点承担模具课程建设和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训教学任务。 (2) 每年从大型制造企业或合作企业引进或聘用具有丰富技能经验的资深专家, 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聘请的兼职专业教师总数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
5 加强模具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
(1) 建设并完善一体化实训场室; (2) 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 (3) 建设并规范模具车间场室; () 建设共享型模具设计实训室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批境外企业的涌入, 使作为支持工业的模具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模具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这就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模具专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模具行业,企业调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林韶春.工作怎么做教学怎样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杜馨.学科系统化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实践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2) .
宁波五金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篇5
发布时间:2013-5-22 8:05:55点击率:5 本文作者:慈溪塑料模具
本文地址:http:///newsdetail.asp?id=53
模具是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制造业之母”。由于模具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模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都由模具成型,绝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区域间生产要素也出现了快速流动趋势,经济实力雄厚的“长三角”将率先成为产业和资源转移的重要基地,这给宁波市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宁波市建设一个高起点、多功能、集约化的模具产业集聚基地提供了必要条件。宁波市模具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其总体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装备、经营管理都有了很大地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市规模以上模具企业(且模具为主业)家数近100家,资产总计近50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剔除规模以上企业家数增加的因素,年均实际增幅40%;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大大小小规模以下模具企业以及模具为非主业的企业,到2009年底,仅余姚、慈溪、宁海、北仑、象山等宁波市五大主要模具加工区域模具加工的企业近100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余人,模具产值达到150亿元,商品模突破80亿元,其中模具出口2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宁波是我国主要的模具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一直以25%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新时期宁波模具行业发展形成了5大特点,并对宁波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1、区域特色明显,模具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宁波市模具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宁海的大型塑料模、北仑的压铸模、余姚的精密塑料模、慈溪的家电模、象山的铸造模、鄞州的汽车零部件模等特色模具在国内已有较大影响。国家有关部门还分别授予宁海为“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余姚为“中国轻工模具生产基地”,北仑为“中国模具之乡”。也有按各地模具特色称北仑为“压铸模之乡”,余姚、宁海为“塑料模之乡”,象山为“铸造模之乡”等,宁波市被授予“中国模具之都”。宁波建设模具生产基地已初见成效,目前宁波已拥有宁海模具城、余姚模具城、慈溪模具科技园区(范市)、北仑开发区模具园区、江北创业园区模具园、西郊海曙模具市场、浙东模具市场(慈溪)等多个模具基地。模具基地建设对一大批中小模具企业起到了培育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扩大了宁波市模具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6
关键词:过程导向;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对策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杨国华谈到模具人才的培养目标时,提出“模具人才与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于人才培养体制上”。提升模具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从模具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着手,从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上,就模具设计、制造、以及模具自动化等方向的研究,来探索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工作过程来优化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职业院校在模具人才培养与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上,参照企业模具生产的过程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探讨模具专业学科及课程体系的构架,分别从模具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核心课程的设计上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过程导向模具基础与专业课程内涵能力研究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对于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方向的研究,特别是从行业发展前景上来明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对模具设计分析员、模具现代加工操作员等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能力的分析,遵循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获悉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标准,应该与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相适应,才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二、基于过程导向模具专业核心课程内涵能力研究
就业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各专业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往往是学生能力的竞争,能力作为学生职业素能的重要体现,在构建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围绕工作过程,从基础课程知识与核心课程知识中强化专业能力。模具专业在人才竞争上更体现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对比上,尤其是在竞争压力凸显的今天,如何从专业课程内涵能力上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参考标准就显得尤为迫切。一是具备在塑料模具及成型工艺技术。基于过程导向下的模具设计专业,其核心课程及能力标准主要体现在:高分子材料特性研究、对塑性构建及结构的研究、对塑料成型设备的选用、基本的模具设计能力和生产过程管理,在实训及实习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建立关联,能够从塑料制品中进行辨别缺陷,对不良成型品中的问题及原因能够解决。二是具备金属塑性材料的加工与设计,对于过程导向下金属材料及金属成型的模拟与实践,能够从模具设计中了解加工理论及成型 方法,能够理解金属塑性成型过程,并在教学中对于特殊的物理现象进行合理解释,能够从基本原理的掌握上完成物理模拟和仿真,增强生产模拟验证。三是具备冲压成型及模具设计能力,针对冲模设、金属冲压及连续冲压、冲压模自动化等课程,要能够从实践冲裁模具设计中,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改善冲裁工程设计目标,提升弯曲模具设计技术水平,对于拉伸模具具有相应的拉伸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完成对连续冲压模具的设计,冲压模具分析中应该掌握必要的仿真能力、软件使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冲压组件的设计重在母模的设计,其他冲压组件以标准化组件为主,从而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四是具备模具加工技术,能够掌握模具的制造与装配技术,能够对模具进行调试和维修。在模具的加工方法上,要能够从生产上逐步掌握必要的加工方法,明白加工原理及应用;理解不同工艺下模具加工构造方法,能够参与到企业实际,加强对电子束加工、雷射加工、水刀加工等方法的学习。五是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特别是对CAD/CAM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CAE软件,完成对相关模具设计的基本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对于CAE工程分析方法的学习,要能够从实际案例教学中获得验证模拟,以修正对软件的工程分析。六是在模具课程设计上能够完成基础课、专业课、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来提升模具设计能力,如对模具材料的分析、对配合公差的运用,对模具、金属热处理、标准件查询等知识的掌握。七是能够对模具设计方法进行优化,特别是从工程应用上,能够从工程意义上来对设计方法进行优化,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
三、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参考体系
模具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促进了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专业人才教育中,要凸显人才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在模具设计上强化对模具造形、制作技术的应用,冲压模具的设计等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借鉴相关文献,从模具专业能力的归纳中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一是图学能力,具备识图与制图的能力,并具有图学的相关知识,能绘制各类模具所需图面;二是制造能力,具备各类机械加工的知识与技术,并熟悉模具专用加工机械操作技术;三是机构能力,对于一般的机构原理与动作方式,均有深入的认识,并对于标准零件及模具组件有充分的认识,且能适当的应用;四是设计能力,对于设计规范有深入的认识,并具备设计能力;五是分析能力,对于模具加工中各项结构能作恰当的分析与了解;六是检测能力,熟悉各类机械性质的检验方法,并对模具的各项精度测量都较熟练;七是热处理能力,了解各类热处理方法与特性,并能对所需的械性质或力学性能,采取最适
当的热处理;八是CAD/CAM能力,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及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软件,并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九是成型技术,熟悉各类成形制造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能选择适当的成型方式。通过对模具工作过程中模具专业课程内涵能力的研究,从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和核心能力上来划分为九项技能,并依此来参考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身职业能力上来熟悉和掌握相应的制造技术,具备相应的检测及校准方法,更好的胜任企业、行业人才的用工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梅,程晓宇.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教学法的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2(04).
[2]吴游丽.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1.
[3]陈庆焦,吴中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初探[J].职业.2013(26).
[4]柳亚输,王荣,秦新雨.浅谈如何提高《塑料模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质量[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7
“老师, 都是高职毕业生, 为什么有些学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设计、工艺编制等技术或生产管理相关的工作, 有的学校毕业生就只能做机床操作工作?”
“老师, 你好!可以推荐你们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学生到我们公司做设计、制造、管理……吗?”
“老师, 你好!可以帮助推荐其它高职学校的学生到我们公司做机床 (尤其数控) 操作工吗?”…….
“老师, 我们高职生的出路在哪?”……
……
在与学生、企业……或同行交流时,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和要求。作为从事高职模具专业的专业教师, 我沉思:高职高专院校 (后称:高职) 如何构建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大, 制造环节繁琐, 需要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机制来保证正常生产运行 (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 , 工作分工细化, 专业要求高, 如一汽大众公司、南车集团下属各个工厂、美的和科龙电器等企业, 从业人员要求知识能力单一但专业性强;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 经营管理机制简单化, 从业人员要求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专业知识、管理和销售等) , 集研发、设计合为一体, 集制造和销售合为一体等。企业用人通常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低成本用人, 中小型企业尤为突出, 通常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人才, 而不愿意培养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即使愿意接受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 也希望毕业生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培养后能尽快上手并成为骨干、主力等,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对于培养“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大专层次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来说是个机会, 也是挑战。
在珠三角区域, 中小型企业居多, 规模大大小小不等, 我学院培养的模具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珠三角就业, 在模具企业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或与其相关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珠三角是世界汽车业的制造基地, 模具制造业是继世界汽车业发展后得以迅速发展的, 模具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模具专业专门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学院培养适合模具制造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我院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后续发展是良好的机遇。
为此必须剖析模具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类人才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 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从而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以满足模具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1 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分析
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规模不同, 其岗位设置也有差异。纵观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 其组织架构、生产体系和岗位设置如下:
1.1 企业的组织架构
1.2 企业的生产体系
1.3 企业工作岗位设置与岗位分析:如表1
2 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办学历史长、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管理规范的中专升格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为地方和企业承担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 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突出高职特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 (学术型, 偏重于基础理论) 和中职学校 (技能型操作人才, 偏重于实际操作) 。高职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为目标, 其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职业性。
为此, 我们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对模具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剖析,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高职业素养, 从事模具行业领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和能力需求分析, 结合我学院生源素质较高和教学状况, 我们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 同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后续发展, 培养适合企业向上发展可与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技术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如:模具设计工程师、模具制造工程师、试模或跟模技术员、管理调度员等;向下也能与“中职”的“工人”层次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为辅, 如: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装配;也可从事产品设计、注塑工艺和数控编程等技术工作。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职业性的特点, 构建以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教学模块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设置相应课程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如表2所示。
教学上, 我学院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也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训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以专业理论知识够用, 具有一定模具设计能力、熟知模具制造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为目标, 采用一体化的项目教学,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职业性, 使学生能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企业的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 并为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岗位设置与能力需求分析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加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地不断加快;更好地适应模具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体系和工作岗位剖析, 明确我校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更好地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模具企业,模具专业人才,剖析,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就业,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主编张家祥.《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主编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主编石伟平.《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计划汇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模具设计与制造组织机构》.佛山南海华达模具厂.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8
模具行业产品更新频繁, 随着技术的进步客户对产品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使得模具企业对客户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1]。对模具企业而言, 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往往比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大得多, 因此减少客户流失对模具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模具产品大多是定制的, 模具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订单信息 (主要包括客户的合同信息和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数据) , 它们实时地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动和企业的运营情况。基于这些数据从企业内部挖掘出导致客户流失的因素对模具企业赢得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据挖掘是为了建立商务决策支持系统, 从大型数据库中抽取以前未知的、有效的和可控的模式或知识的过程[2]。分类作为数据挖掘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已被广泛用于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客户流失预测, 且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3]。这类研究主要采用决策树、Logistic回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建立客户流失模型。然而采用这些方法建立模具行业客户流失模型则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不同于常见的金融、电信等行业, 模具企业客户数量往往比较少, 但一个客户往往会带来多个订单;且模具客户流失往往不会是一次性彻底终止往来, 通常是逐渐减少订单, 降低订单交易的频率和金额, 此时, 同一个客户不同订单流失的可能性往往大不相同, 因而导致对客户流失状态的划分很难准确。其次, 模具企业对客户的人口学信息收集得较少, 而且很多都不精准 (如客户的区域分布、客户的信誉等级等) , 因此, 基于客户信息来进行数据挖掘很难找出对模具业客户流失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最后, 客户流失预测是二分类问题, 上述方法在追求较高预测精度的同时往往忽略两类样本数据分布不平衡的差异, 而普适分类方法对这种不平衡数据集进行预测时会产生较大的错分代价[4]。
考虑客户人口学数据建立模具业客户流失预测模型的不足, 基于模具业大量的合同信息和业务数据建立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帮助模具企业从内部分析导致订单流失的原因。另外针对模具订单中流失样本与非流失样本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 在Logistic回归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元分类器方法, 以降低Logistic回归模型在进行订单流失预测时的错分代价, 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大型模具企业的订单流失分析, 并通过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分类方法进行对比来验证此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1 模具业的订单流失分析及定义
模具企业客户往往针对不同模具产品选择不同的供应商, 并依据各供应商在交货期、质量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质量来不断调整订单的分配。对模具企业而言, 从企业内部分析客户订单流失的原因, 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对赢得订单十分重要。模具制造业是典型的订单式小批量生产行业[5], 模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订单信息, 这些订单信息实时反映了客户的需求变化和企业本身对订单的完成情况[6]。因此考虑基于模具企业大量订单数据建立模具业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基于客户合同信息和业务数据预测订单在未来发生流失的概率, 为模具企业减少订单流失提供决策依据。图1为本文进行模具业订单流失分析的架构, 包括数据输入、模型、分类输出和决策支持四个部分。
模具可重复性制造程度较低且产品种类繁多, 企业通常基于产品特征将订单分为若干类型, 比如可将订单类型分为全套类型、部件类型、配件类型、返修类型等, 并根据实际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小类。各个行业对客户流失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结合模具业客户的特点, 在模具专家的指导下, 基于模具订单的产品类型将订单状态划分为2个类别:“未流失的订单”和“流失的订单”。其中流失的订单包括: (1) 与当前年同比, 上一年出现过, 当前年没有再出现的订单类型; (2) 与上一年同比, 当前年订单的数量减少50%以上的订单类型。
图1订单流失分析架构
本文以国内某大型模具企业为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从其ERP系统中抽取某个5年期共5 000条订单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订单属性预测订单发生流失的概率, 因变量为订单的流失状态, 该订单流失预测是一个二分类问题。若订单状态为未流失取值为1, 订单状态为流失取值为0, 则根据之前对流失订单的定义, 抽取的5 000个样本中订单状态取值为1的占85.5% (共4 275条订单) , 取值为0的占14.5% (共725条订单) , 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流失样本与非流失样本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
2 改进Logistic回归方法
2.1 Logistic回归方法
本文以订单属性为输入变量来预测订单的流失状态, 因此选用分类算法来建立模型, 在常用建模方法中, 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虽然预测精度较高, 但其得到的规则可解释性太差, 需要借助合适的规则抽取算法才能提取易于理解的知识[7]。决策树算法由于采取贪心算法而得到较多的规则集[8], 模具订单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往往对订单属性进行较多的划分, 如果用决策树算法会基于属性的分裂对样本大量的划分, 而这种划分可能对于订单分类是没有用的。Logistic回归不仅能有效地处理二值因变量问题, 还可以进行模型精确度和拟合优度的检验[9]。这样不仅可以方便了解属性变量对订单流失的预测能力, 而且还能分析订单流失状态对属性变量的响应程度, 因此本文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
若用第1类错分率表示模型将流失的订单错分为未流失的订单的比例, 第2类错分率表示模型将未流失的订单错分为流失的订单的比例。对于建立的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如果第1类错分率较高, 则会增加模具企业挽留具有较高流失风险订单的机会成本, 如果第2类错分率较高, 则可能导致模具企业针对未流失的订单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而对模具企业来说, 开发一个新客户来新增订单和挽留一个老客户来减少订单流失, 前者的成本要大得多。因此, 从模具企业实际出发, 所建立的订单流失预测模型应该将第2类错分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 尽可能降低第1类错分率。然而, 传统的Logistic回归算法在分类过程中假设这两种分类错误的代价是相等的, 处理模具订单这种样本分布极不平衡的数据集可能会产生较大的错分代价。
2.2 多元分类器方法
针对模具行业订单样本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以及传统的Logistic回归算法在处理模具订单流失分析问题上的不足, 本文借鉴文献[10]的方法, 提出一种多元分类器的方法来降低流失预测模型的错分率以及由此产生的错分代价。该方法的描述如下。
(1) 对于一个包含N个样本的训练集S, 若其中少数样本与多数样本的数量之比为1∶x, 则产生一个期望的分类比1∶y来将多数样本均匀、随机的划分为x/y个部分。此时, 由每个部分的多数样本加上S中所有的少数样本组成一个训练集, 则可将S划分为x/y个训练集, 每个训练集包含N/ (1+x) 个少数样本和 (N×y) / (1+x) 个多数样本。
(2) 对于划分后得到的每一个训练集, 分别用分类算法建立流失预测模型。对一个新的测试样本每个预测模型都能独立输出一个分类结果, 再用多元分类器来组合分类结果就可实现对测试样本的全面预测。由于研究旨在尽可能识别流失风险较高的订单, 因此本文考虑使用加权的策略来组建多元分类器, 对于未流失的订单C1和流失的订单C2, 给C1赋予一个权重w1, 则C2的权重为w2 (w2=1-w1) 。用n1和n2分别表示x/y个模型中将样本订单状态预测为未流失和流失的模型个数, 当w1×n1>w2×n2时, 多元分类器将测试样本预测为未流失的订单, 反之则为流失的订单。
(3) 随着权重w1的不断变化 (单调递增或递减) , 多元分类器的第1类错分率和第2类错分率也将随之变化。
本文提出的多元分类器通过调整权重w1的大小可得到不同的错分率, 基于两类错分率不断变化的数值可以绘制一条检测误差权衡曲线。模具企业可根据实际错分代价的不同从曲线中确定合适的错分平衡点, 以建立更切合实际的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3 方法应用和结果分析
3.1 变量分析
在本文样本数据库中, 有关订单的属性有近50个, 由于属性过多会增加计算的复杂程度并降低模型的有效性, 故属性数量需要精减。因此应用专家评判法来挑选最为关键的主要属性, 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最后确定表1所示的共12个属性变量用于建模分析。
表1中, 编号X1到X5是从客户合同信息中挑选出来的属性变量。其中, 合同所含的产品类型分为全套类型 (A类) 、零部件类型 (B类) 、返修类型 (C类) 共3个大类;结算方式指客户支付货款的方式, 包括现金、电汇和其他抵押方式等;订单来源是指订单对应的客户是来自境内还是境外;收款类型指客户所支付款项的用途, 基于客户支付款项中是否含质保金来对收款类型分别取值。
X6到X12的共7个属性来自订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其中, 加工方法是指根据订单的产品类型和技术要求, 模具企业所采取的生产加工手段, 一般包含精铸、电火花加工、直接雕刻等;质量统计指订单在生产过程中, 是否出现了与订单要求不相符合的不一致品 (如次品、废品等) ;催款次数指由于客户没能按合同付款, 业务员对其进行催款的频率;客户投诉指客户对订单完成情况进行的反馈, 投诉途径主要分直接投诉和间接投诉两种, 投诉问题主要包含产品加工不良、图纸信息不够等。
3.2 数据预处理
对于挑选出来的12个属性变量, 用交叉表可进一步分析每个属性变量对订单流失影响的程度。将全部样本放在SPSS11.0上用交叉表技术进行分析, 得到每一个属性变量各自识别流失订单的概率大小如表2所示。表2中, “全部样本的百分比”指在全部样本中实际拥有某一个属性的订单的比重, “流失样本的百分比”指已经流失的订单中由该属性识别的订单所占的比重。比如, 在全部订单样本中, 有16.2%的订单没有准时交货, 而已经流失的订单样本中, 交货期取值为不准时的占82.7%。用各行的“流失样本的百分比”除以“全部样本的百分比”可以得到“比率”, 这个“比率”值可以有效地反应各属性对流失样本的识别能力[8]。从比率排名可以看到产品类型、交货期是否准时、客户对订单的投诉次数这三个属性的“比率”值较高, 表明这些属性能从具有这一属性的所有订单中识别出很大比重的流失订单。因此研究将这3个属性作为能够显著影响订单流失的变量, 其他属性由于不能显著地识别将要流失的订单而在分析中被排除。
3.3 建立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将5 000条样本随机分为两部分, 其中的3 500条样本 (其中508个为流失订单) 用做训练集, 1 500条样本 (其中217个为流失订单) 用做测试集。根据Logistic函数的定义, 设订单不流失 (订单状态取值为1) 的概率为P, 订单发生流失 (订单状态取值为0) 的概率为1-P, 则P与影响订单流失的各变量X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Logistic回归模型表示:
其中β0为变量无关的常数项, β1, β2, βn是回归系数, 订单不流失与发生流失的概率之比为:
这个比就是事件的发生比, 将它取自然对数可得到一个线性方程:
对于训练集数据, 将交货期 (JHQ) 、产品类型 (CPLX) 、投诉次数 (TSCS) 作为输入变量, 订单的流失状态 (LSZT) 作为输出变量, 在SPSS软件上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以下模型:
由于产品类型分为A、B、C三个大类, 故对应三个不同的回归系数。此时模型输出的卡方统计检验值X2为12.725, 显著性值Sig=0.000 5<0.001, 因此可认为模型中这三个属性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此时选用10折交叉验证法得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79.32%, 第1类错分率为52.44%, 第2类错分率为18.82%。用训练集数据得到模型的具体参数之后, 对于测试样本将其对应的参数代入方程 (1) 或 (2) 便可预测每个订单发生流失的概率, 从而得到订单流失状态的输出。
为解决样本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 研究使用多元分类器方法。数据集中流失样本与非流失样本的比例接近1∶6, 为平衡两类样本分布可将期望的分类比设为1∶1。此时, 未流失的样本被均匀、随机地分成6个部分, 加上流失的样本可构成6个训练集。对6个训练集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将测试集的新样本分别输入这6个模型, 则每个样本都可得到6个分类预测结果。当赋给未流失订单的权重以0.01的增量从0.01增加到0.99时, 根据之前的多元分类器算法可得到一条基于两种错分率的检测误差权衡曲线, 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到, 随着未流失订单权重的增加, 第1类错分率在不断上升而第2类错分率在不断下降。
3.4 结果与分析
将订单的相关属性作为输入变量, 应用交叉表技术进行分析, 发现在模具企业运营过程中交货期、订单的产品类型、客户的投诉次数对订单流失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建立的回归分析模型反映了这些属性与订单流失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模型识别出的流失订单特征, 模具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来预防订单流失。
另外, 在图2中标示用传统单个分类器建模时获得的第1类错分率和第2类错分率, 可以看到对于多元分类器建立的模型, 在第1类错分率为52.44%的时候第2类错分率为15.67%, 第2类错分率为18.82%的时候第1类错分率为43.82%。由此可见本文的多元分类器方法对降低预测模型的两类错分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图2所示的检测误差权衡曲线, 模具企业可根据实际来选取合适的错分率, 从而得到更有效的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图2检测误差权衡曲线
Response图和Lift指标可用来评价模型的性能, 如图3所示, Response图横轴表示抽取的样本占订单总数的百分比, 纵轴表示所抽取样本中的流失订单占流失订单总数的百分比, 对角线表示不用模型随机抽取的预测效果。用本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时得到图3模型1所示的Lift曲线, 当横轴抽取10%总订单数时, Logistic回归模型能识别出45.85%的流失订单, 此时模型的Lift指标为:45.85%/10%=4.585, 由此可见与随机抽取相比预测效果有了较大提升。为方便与其它普适分类方法进行对比, 研究假定预测模型的两类错分代价相等, 在多元分类器中给流失订单和未流失订单赋予相同的权重 (即w1=w2) , 此时用多元分类器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得到图3模型2所示的Lift曲线。显然, 模型2比模型1获得了更高的Lift指标, 实证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基于Logistic回归的多元分类器方法对模具行业的订单流失分析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4 结论
针对模具行业用客户人口学数据进行客户流失分析的局限性, 本文基于客户合同信息和业务数据建立了模具业的订单流失预测模型, 对模具企业的订单流失现象进行了分析。另外研究在Logistic回归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元分类器的建模方法, 以解决模具订单样本分布极不平衡及其产生不同错分代价的问题。该方法在建立流失预测模型时能够为模型的两类错分率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分类算法建模时默认两种错分代价相同的不足, 提高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大型模具企业的订单流失分析问题, 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1]鲍明飞.模具企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J].模具工业, 2012, 38 (10) :1-4.
[2]Berry M J A, Linoff G.Data mining techniques:formarketing, sales, and customer support[M].NewYork:Wiley, 1997.
[3]刘志妩.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学生成绩的预测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2, 29 (11) :312-315.
[4]Elkan C.The foundations of cost-sensitive learning[A].Proceeding of theSeventeenth International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200l:973-978.
[5]胡钰松, 胡常伟.模具制造企业备件库存分类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 (11) :236-238.
[6]陈少镇, 陈庆新, 毛宁, 等.考虑进度协调的模具订单投放控制策略[J].机电工程技术, 2012 (10) :17-22.
[7]张旭梅, 石瀚凌.基于分类挖掘方法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流失分析[J].工业工程, 2011, 14 (6) :126-132.
[8]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9]蒙肖莲, 蔡淑琴, 杜宽旗, 等.商业银行客户流失预测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 2004, 22 (12) :67-71.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9
1 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社会服务资源库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 以社会服务平台为基础, 经过周密的设计而开发出的复杂性系统。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资料的堆叠, 它建设的内容应包括面向专门用于行业应用和行业企业技术培训资源库, 包括职业标准、岗位描述、企业信息、专业指南、教学资源等资源。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 学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江苏省模具技术培训中心,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依托常州市模具设计与制造科技服务中心, 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
在行业企业中引入社会服务资源库能够提供一个平台, 使得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享有教育资源与服务、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以及与相关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以在模具行业中引入社会服务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为例, 通过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应用, 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校企合作共同利用资源库指导企业员工培训、参加与企业的技术交流及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利用专业资源库更多地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 提高企业生产力, 在实践中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2 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从2011年开始进行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建设。通过调研江苏省模具行业资源的现状, 从现实基础入手, 研究整合行业资源, 建设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首先, 在学院“四方三层、一园八站、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 充分发挥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法人单位的资源优势, 联合政府、行业企业专家, 整合模具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开发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网上资源, 及时发布行业资讯、人才信息、企业信息及产品信息;协助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定期发行《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会刊。其次, 以江苏省模具技术培训中心为平台, 组建专门团队, 在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基础上, 开发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 (二级、三级) 国家技能题库、模具制造工 (二级) 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及鉴定指南。再次, 结合模具行业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模具钳工》、《模具CAD/CAM》、《模具数控铣削加工》、《模具电加工》等多个职业工种的包含了技能培训试题库及培训教材在内的技能培训包。
3 社会服务资源库在模具行业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自2011年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以来, 社会服务资源库依托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 积极开发建设江苏模具工业网站, 上传模具行业信息资源、模协杂志、行业企业交流信息等内容。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加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会等重大会议, 在会议上积极推广社会服务资源库。据统计, 2011年~2013年, 学院依据社会服务资源库所开发的培训鉴定资源, 共为20多家企业进行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模具钳工、模具电加工、模具CADCAM、模具数控加工等鉴定认证项目20项, 鉴定认证人次达到1000余人次。为常州技师学院、武进职教中心、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师生进行了模具设计师、模具CADCAM、模具数控加工等鉴定认证项目18项, 鉴定认证人次达到1386人次。其中, 依托全国高职高专模具专业国家级培训, 共为来自全国4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6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模具设计师技师鉴定, 为推广和宣传社会服务资源库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近几年来, 学院还联合政府、行业企业进行了《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研究》、《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题库开发》两项省级研究课题。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加模具国家标准制订会议, 在会议上也积极推广社会服务资源库, 取得了巨大效果。
4 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的来说, 借助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模具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建设和推广应用的过程中, 常州及周边地区的模具行业和企业通过应用社会服务资源库的确受益良多, 对于提高企业员工技能和素质, 提升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 在社会服务资源库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例如资源库资源需要不断优化更新, 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度要更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行业企业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社会服务资源库资源也需要随时优化更新, 今后将加大资源库的建设力度, 强化质量管理, 联合行业企业专家, 优化服务资源, 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服务资源库的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倩.地方高校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
[2]赵向军, 吕同斌, 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10
3D打印技术起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是快速成型技术的重要分支, 也称为“增材制造”。1986 年Charles Hull开发和生产出第一台3D打印机, 2005 年ZCorp公司成功研制出国际上首个彩色3D打印机。在最近的5 年, 3D打印产业快速走入人们的视线,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逐渐在实验室、企业、家庭等领域蔓延开来。模具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3D打印机来加工和生产模具, 几乎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结构和形状的复杂程度, 尤其是在加工曲面时, 具有其他成型加工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而且随着3D打印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原型材料和性能也日渐完善, 在模具生产和加工中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1 3D打印技术的特点
3D打印技术将是促进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特点包括:
1) 产品生产周期短:3D打印技术可以简化传统加工制造工业中的部分工序, 设计过程及其修改完善过程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完成, 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2) 制造精度高:3D打印技术制造后的模型结构更合理, 其形状精度、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更高, 这点是传统加工制造方法不能比拟的。
3) 复杂模型直接制造:利用3D打印机来加工和生产模具, 几乎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结构和形状的复杂程度, 尤其是在加工曲面时, 具有其他成型加工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2 3D打印过程
简单来说, 3D打印工作过程主要可以分成3 个步骤, 如图1 所示。
1) 3D建模: 利用UG或Pro/E等3D建模软件确定产品的三维数字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一定要保证3D模型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后续打印产品的质量取决于3D模型的质量。
2) 3D模型分层:打印机中的自动分层软件将3D模型沿着平行于XOY面的方向上进行分层, 每层都记录着产品的二维数据信息, 因而, 所分的层数越多, 产品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就越高, 但相对来说打印速度也越慢, 生产效率也越低。
3) 3D打印:利用打印机自带的读取程序, 识别出每个分层内的数据信息, 将原始粉末材料或片状材料等相互黏合在一起, 通过层与层之间的累积结合, 最终形成产品。
综上所述, 3D打印的过程是二维分层的黏合材料经过逐层的累积叠加后形成的最终产品造型。
3 3D打印技术原理
目前, 比较常见的3D打印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 熔融沉积快速成型。熔融沉积快速成型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 也称为熔丝沉积, 其主要原理是将丝状热熔性材料加热融化, 融化后的热熔性材料通过喷嘴上的喷头喷出, 沉积在前层已经固化的材料上, 如此往复进行, 材料层层堆积形成最终产品。这种方法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和生产成本也很低, 是目前3D打印机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 如图2 所示。
2) 光固化成型。 光固化成型 (Stereolithigraphy Apparatus, SLA) 的工作原理是采用激光或其他光源照射热敏性材料, 逐层扫描照射固化, 最终获得所需产品。这项技术是研究最深入也是发展最成熟的快速成型技术之一, 非常适用于生产结构复杂、精度高的零部件, 如图3所示。
3) 三维粉末黏结。三维粉末黏结 (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Gluing, 3DP) 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平面上先铺上一层粉末材料, 然后通过喷嘴将黏合剂喷射到待成型区域, 使待成型区域内的粉末材料黏结在一起, 形成所需的截面形状, 此过程反复进行, 最终获得产品, 其粉末材料可以为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粉末等, 如图4 所示。
综上所述, 上述几种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3D打印技术, 其最根本的原理就是层层堆积, 获得最终的产品。
4 3D打印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
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主要基于CAD软件设计, 根据所设计的各个零部件 (标准件和非标准件) 进行组装和调试, 这一过程费时费力且成本高, 如果设计存在缺陷, 将造成很大的损失。
随着3D打印技术逐步成熟, 以逆向工程的思路改变传统模具的加工方式, 利用其在复杂结构模型中的显著优势, 可以很好地解决模具加工过程中难以加工复杂母模的问题。利用3D打印技术就减少了模具制造过程中的设计环节, 提高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 3D打印模具如图5 所示。
未来模具行业传统的加工方法可以与3D打印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并且伴随着3D打印机的发展与普及, 3D打印将在模具制造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 3D打印在模具设计领域的优势
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 3D打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 个性化。市场上的产品大都千篇一律, 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产品, 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必然也会对制造业产生影响。从手机、笔记本电脑到汽车, 个性化和创新化的需求和趋势逐渐明显, 但这是传统加工制造业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 这为3D打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也是未来3D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必将引起一场技术的革命。
2) 创新化。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对产品的创新和创意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各种产品, 都是在可以制造出来的设计和制造理念下生产的, 也就是说, 从这个产品的设计到生产, 我们都必须要考虑其加工制造性。3D打印技术不但可以使一切创意成为可能, 也会大大地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 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可以将电脑设计出来的创意产品直接在3D打印机上快速打印出来, 实现产品的并行设计制造。
6 3D打印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虽然3D打印技术具有其他加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未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 3D打印的模具产品的各项精度有待于提高, 如产品的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各项力学性能等。
2) 3D打印机都自带测量和打印软件, 但由于不同厂商各自开发的软件,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且互换性较差, 因而开发一种可靠性较高的软件显得尤为重要。
3) 现阶段的3D打印还仅局限于单机工作, 研究网络化服务与远程控制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热点和重点方向。
3D打印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但其一定会成为未来模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7结语
目前, 伴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 模具行业也应与时俱进, 将3D打印技术与测量工程、逆向工程有机地相互融合在一起, 促进模具设计领域的技术革新, 推进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与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提高模具设计和加工过程的效率。
摘要: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 其逐渐在实验室、企业、家庭等领域应用, 在加工曲面时, 具有其他成型加工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原型材料和性能也日渐完善, 在模具生产和加工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未来模具行业传统的加工方法将与3D打印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关键词:3D打印,模具行业,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丽, 马剑雄, 李萍.3D打印技术及应用趋势[J].自动化仪表, 2014, 35 (1) :1-5.
[2]王成焘, 李祥, 袁建兵.三维打印技木与制造业的革命[J].科学, 2013 (3) :21-25.
[3]王春玉, 傅浩, 于泓阳.玩转3D打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78-79.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 篇11
一、模具工业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业装备,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末来模具技术的发展应为适应模具产品“交贷期短”、“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低”的要求服务。为此,需要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充分发展高速铣削加工,电火花铣削加工,在利用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等方面有大的发展,即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不断开发应用,促进模具技术不断进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从事冲压模、注射模、压铸模的设计与制造。为了构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对珠江三角洲等地模具企业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爱岗敬业和较好的与人协调共事能力;基础理论扎实,着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再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外语,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
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模具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模具专业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坚持以就业为向导,面向各类企业,培养爱岗敬业,实践能力强,具备机械及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据此,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验研究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
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打破“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确保核心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增开新技术课程。既避免了各学科内容上的重复,又保持各学科内容的完整性。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以职业岗位针对性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有如下思路:
“一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模具工程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应用性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为中心,把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创新精神和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三年的教学全过程。
“二支撑点”:指方案分别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这两个体系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支撑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更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协调效果。
“三循环”: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三次循环。即理论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模具认识实践;理论教学→专业生产与模具拆装实习;理论教学→先进制造技术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三个循环,体现了三个层次和三个飞跃,但始终都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纽带,安排上合乎认识规律,内容上从基础到专业,能力培训上从传统到先进。
“四强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四个方面的技能强化。即机械制图的技能、机械工种的操作技能、计算机运用技能、特种加工和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的强化。
“五模块”:是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下各自的五个课程模块。理论教学体系下有思想与文化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下有工种认识实习模块、专业认识实习模块、生产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模块和毕业设计综合实训模块。这种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明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横向分工合作、纵向衔接贯通,有利于课程的整合。
在确定了以上课程体系后,我们在课程内容上采取了以下新举措:
机械制图包含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极限与技术测量的公差部分内容,把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结合起来,首先在计算机上完成三维图形,然后由软件组成二维图形。
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机械工程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的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等知识有机地组合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控制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动与气动内容,把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将所有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知识在专门化学习前作一简要概述,便于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就业需求选择专门化方向,同时避免因选择专门化方向而缺少对其他模具知识了解的弊端。
模具制造技术专门针对模具的制造加工,将模具制造工艺、模具的特种加工、模具的线切割加工与编程组合进行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模具制造能力。
冲压工艺与装备、塑料成型工艺与装备、其他型腔模具及装备等主干课程均将工艺知识、模具设计知识和成型设备知识有机地组合进行教学,避免了分开教学知识脱节的弊端,同时也避免了模具中讲授设备,设备中学习模具造成重复教学及课程膨胀的现象。
模具设计与模具CAD/CAM/CAE/CAPP教学结合,采用从企业来的模具设计实例进行模具CAD/CAM/CAE/CAPP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模具CAD/CAM/CAE/CAPP使用方法。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在确立了高职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后,必须通过创新的高职教学模式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应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应积极参加模具行业活动,了解行业信息,扩大知识面,参与模具行业的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不断提高学术和技术水平。同时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模具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2.为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与行业专家一道制定详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题。
3.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原则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组织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模具研究所和模具生产厂家的专家教授,按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编写能体现先进性、体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容,学生易学,教师易教(卡通式)的定位准确,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的教材。
4.建立综合型实践教学法基地,创建良好的教学实习条件。通过打造校内产学结合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初步形成“校内综合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一,校内产学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与学工结合合一,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实现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手脑并用,工学合一”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发技能训练、竞赛等活动,以巩固实践知识和技能。
5.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变相对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具备先进教学应用软件和模具CAD/CAM/CAE/CAPP等软件的多功能教室和模具CAD/CAM实训室,通过仿真模拟和网络进行交互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专业主干课程采用相对完善CAI课件,教学挂图、教具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的配合来进行教学。加强现场示范教学,凡是能到实验现场或模具加工现场教学,尽量到现场组织教学。
6.推行导师制,探索分层教学。学生除了有班主任、辅导员外,每8-10位学生指派一位懂专业的教师或工厂师傅作导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高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千差万别,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发展学生的特长。根据实际情况除在高等数学和英语课开展分层教学外,由中职学校升上来的学生其它课程通过考核免学,而根据兴趣重点学习其它理论或技能课,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考取高一级的技能等级证书。可另外开设选修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服务,做到在人才培养上“上不封顶,下能保底”。
7.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修正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培养掌握信息化技术、受企业欢迎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
8.考试方法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书面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结业考试与阶段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技能方面注重对学生最终制作的考核。
五、结束语
紧跟时代发展,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所述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产学合作与循环加强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色,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一种好办法。
3.改变了原期末考试一次性评价的传统作法,可促使学生改变只应付期末考试的习惯,把精力放在平时的不间断的努力学习上,体现了“在评价中学习”的特色。
4.把导师制运用到高职教育上,能进一步地保证教学质量。
5.有力地推动了老专业的改造,使工科传统特色的老专业在教育思想和办学实力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老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方法。
浅析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1 行业产业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近十年来,中国模具工业的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汽车、摩托车、家电、电子产品、建筑业等工程塑料件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中国模具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天津为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天津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制度,调动了职工和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同时一批国有中小模具企业也加入了改制的队伍。一批民营模具企业迅速崛起。天津市模具行业已形成国有、合资、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截止至2009年底,可统计到的模具生产厂家有500多个。大环境的发展为模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是不利因素也制约了模具行业的发展,缺乏具有掌握高新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高精度模具加工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既能设计又会制作的模具技术人员、高级模具工人更是少之又少。以百人左右的模具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人员占企业人员的10%,其余为制造人员。因此各种档次的模具制造人员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
2 未来发展人才需求趋势
以模具行业每年增长10%的发展速度计算,以天津为例:模具企业到2010年将达到550家,从业人员将到达18000人,模具产值也将超过十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将以每年1000人递增。以大、中型企业发展看,达到这样的水平是完全能做到的。
3 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模具专业主要担负着为模具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模具工艺设计、工艺实施、技术管理能力;具有模具数控加工编程能力;具有注塑模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具有一定钳工操作能力、模具修配能力;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具有熟练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造型设计和加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模具专业将根据模具行业企业现行发展和正常运行的模式,梳理出目前在模具行业从事有关模具技术和制造的创新岗位群,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和制造岗位群,并相应确定所学的知识及技能。
3.1 创新岗位群
随着模具行业的迅速发展,模具正在向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模具本身也正在由单一的设计和制造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由模具独立生产出的产品也越越来越多,那种只要求会编制工艺或只能操作已远远不能适应。快速成型技术,工业设计,产品造型等技术已在模具专业开始应用。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教学也要随着形势变化不断去适应这一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绘图和操作机器,还要深入了解由模具做出的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这就要求在市场机制下,懂得模具企业生存的环境,掌握创新理念并落实到学习当中,对材料、信息、价格、快速成型、快速制模、模拟分析、造型艺术都要进行了解和吸收,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
现今的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会操作,还是班组的骨干。也就是说全面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是学生就业重要的方向之一。
3.2.1 技术岗位
技术岗位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和工艺编制两部分,工艺编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成品或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制订工艺过程,也就是编出制造零部件的生产过程的步骤即程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制图,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基础平台上,掌握二维、三维绘图和实体造型能力,掌握选取模具材料和产品材料的能力,掌握选取模具设备型号和使用的能力,了解在现场如何解决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具体做法。
3.2.2 基层管理岗位
如今各企业纷纷将高职生作为基层管理的重要骨干来培养,在学会工艺过程后,积极让学生参加现场管理,也是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现场管理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发挥班组长或班组骨干的能力。
3.3 制造岗位群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模具专业就业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懂技术会操作,是培养高职生成才的重要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训,使得他们具有如下能力:模具制造和装配及调整,型腔模具、冲压模具的维修和使用,中高级钳工应具备的能力,模具机械的使用与调整,模具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特种加工机床的使用等。
4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指导思想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加强产学结合为手段,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展现模具专业在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模具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2 建设目标
建设以实用技术培养为目标、以企业需求和典型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规范和质量意识为贯穿、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具有产学结合特色的、国内领先的模具专业。通过构建“核心技术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适合生产性实习的核心优质课程。
4.3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正在提速,二十一世纪,技术与工艺的全球化脚步越来越快,职业教育只进行单一的职业岗位培训已经远远不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具有胜任新工作、适应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4.3.1 根据岗位需求,创新“岗课联动,互融互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聘请行业、企业内在专业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品设计人员、生产工艺员、模具调试工等作为我们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并与专任专业教师组成“专项工作组”,挑选企业的典型项目和典型产品,将其引入教学环节,以企业实际项目和实际产品制造为内容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依靠校外实训基地,将模具专业教学搬进企业,利用其技术的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适用性,让学生实际感受企业工作生产的氛围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工艺制订、产品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强化学生的企业经历培养。
4.3.2 完善校企合作,加快实现“校企联动,订单定向”的辐射效应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模具专业就和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麦格纳公司在天津的企业---麦格纳(天津)模具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开始商谈,为该企业定向培养学生,采用以“2+3形式,即两天在校学理论三天在企业进行实训,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单独为他们组建教学班,针对其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经过近两年的运转,学生不论从学习上有所提高,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企业对学校和学生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学校为学生找到了就业单位,学生找到了这样规模的企业感到满意,企业也缩短了寻找和培养技能人才时间,实现了三方共赢。现已办了两届,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模具专业正在将这一新的办学方法逐步推广,扩大它的辐射面。
4.3.3 强化基于工作过程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随着“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体现其中的核心技术职业资格一体化”。最终,使高职毕业生能真正掌握就业本领,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高技能型人才。在促进学历教育的同时,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特别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拿出一半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动手训练。在通往职场中,要经历基础学习,专业基础学习,专业能力学习,设计室设计,实训车间操作,企业顶岗实习若干阶段,最终获得学历证书,各种操作技能证书。充分反应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才能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如此精心培养的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必然在今后的职场上成为各个企业的骨干和精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祝林.新时期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模具行业人才需求】推荐阅读:
模具行业09-20
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05-20
模具行业十三五规划08-16
模具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8-26
行业最终需求07-23
医药行业人才需求分析10-13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05-10
行业市场需求分析09-08
尚贤达视角:中国出版行业人才需求分析07-22
教师行业人才调查报告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