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精选7篇)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1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进入“十二五”以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克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种种实际困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玻璃纤维行业,在池窑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制品深加工发展成为所有企业的关注焦点,全行业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实现。复合材料行业,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扩大。随着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延伸,“十三五”期间,作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的主体,将全面实现整合和提升,并由此带动整个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玻璃纤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行业进行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从以发展池窑为中心,转移到完善提升池窑技术、重点发展玻纤制品加工业为主的方向上来”的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此战略规划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型池窑企业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能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球窑、坩埚等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全行业积极培育和打造大型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1、玻纤纱:
经过努力,全行业成功扭转了玻纤纱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产量增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个位数。同时,玻纤纱产能结构明显优化,池窑拉丝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玻纤纱品种由普通中碱和无碱纱为主,转变为以无氟无硼高性能玻纤纱为主,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实现差异化生产,满足风电、化工、电绝缘、建筑、热塑等不同领域。
代铂坩埚纱产能持续减少。球窑及坩埚生产企业环保、能耗及招工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在产品结构方面又逐步受到池窑生产企业的挤压,因此近年来球窑产能规模持续萎缩。截止到2014年底,球窑产能规模约为35万吨,其中无碱球窑产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大批坩埚拉丝生产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转产转型。
池窑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稳定。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池窑企业21家,池窑产能总规模达到331万吨,其中三大玻纤——巨石、泰山、重庆的合计产能约210万吨,产能集中度达到63%。此外,“十二五”期间新增海外池窑产能约16万吨。
2、玻纤制品:
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共识。巨石、泰山、重庆三大池窑企业纷纷加大对制品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投入,江苏九鼎、江苏长海等专业制品生产企业已成功上市,四川玻纤、陕西华特、常州宏发、兖州创佳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打造玻纤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玻纤用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多轴向织机等先进制品生产设备纷纷实现国产化,并在行业内获得迅速推广,织物涂覆处理技术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应用、实现差异经营的核心。此外高硅氧玻纤、耐碱玻纤、低介电玻纤、高强玻纤等高性能玻纤制品研发与应用也成为行业热点。
伴随着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玻纤纱产量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借助制品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行业各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3、市场结构:
随着外贸出口的持续低迷和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将出口比例降至30%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玻纤企业的内销比例明显提升。而在国际市场方面,一方面国内玻纤及制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玻纤织物等深加工制品出口比例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重庆国际通过收购或控股,先后在巴西和巴林拥有了玻纤纱池窑生产线,巨石集团则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4、技术进步
在池窑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大漏板、纯氧燃烧、电助融、物流自动化等已有技术基础上,以三大池窑企业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在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玻璃原料检测分析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与减少铂金损耗、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余热利用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国内池窑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泰山玻纤8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为例,借助最新池窑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降低35%,生产人员由1000人降低到413人,铂金损耗率及浸润剂耗量均有大幅下降。
在制品生产技术与装备方面:以浙江万利、广东丰凯、常州宏发、常州润源等为首的国产装备,在运转速度、价格、产品品种适应性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5、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纯氧燃烧、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窑炉设计和运转更加注重节能效果。行业各主要工艺环节平均能耗为:池窑拉丝单位综合能耗粗纱低于0.55吨标煤,细纱综合能耗低于0.75吨标煤,坩埚拉丝吨纱综合能耗低于0.37吨标煤;此外无碱球和中碱球综合能耗分别低于0.4吨标煤和0.3吨标煤。
企业环保意识逐步加强。球窑及拉丝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或有组织达标排放,池窑废丝全部实现回炉再利用,窑炉烟气在实现除尘、脱硫、脱氟的基础上,部分实现脱硝处理。
6、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全行业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意识不足,差异化经营意识差。
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已经成为玻纤行业发展共识。然而在企业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科研能力较弱,应用研究积累不足,企业一味追求规模化、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的结果是:有的企业盲目的向电子布、短切毡、网格布等成熟制品领域转产,导致这些制品产量过快增长,形成产能过剩和低价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则是盲目的不知道往哪里转,已有的规模化市场要么已经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要么正在处于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中。在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企业不论大小,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品深加工转型之道。
(2)以次充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陶土坩埚拉丝工艺禁而不止,影响行业发展。
多年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陶土坩埚玻璃纤维。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产品多年来禁而不止,不仅影响了玻璃纤维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部分企业用陶土玻纤纱作原料,生产劣质的玻璃钢制品,造成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频发,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市场拓展和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多年来,企业和行业协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来淘汰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但因不具备执法能力,仅靠引导规劝、书面检举、媒体曝光等方法来处理陶土坩埚拉丝生产个案,成效甚微。全国范围内的陶土坩埚拉丝生产规模,仍然较大。
(3)企业生产和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能源、环保压力以及人工成本正在快速提升,不断地考验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同时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东南亚、拉美、东欧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高端制造业正在向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回流,中国实体工业正在遭遇夹层效应。为此,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行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并探索实施工业智能化,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网络,助力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和发展。
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复合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对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全面提升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复合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受国民经济转型调整、应用市场需求升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复合材料行业产量增速逐步由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与此同时,行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
在工艺装备方面,拉挤、缠绕、模压类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产量稳中有增,连续压制、液体模塑及热塑类生产工艺有较大突破和发展,产量快速增长。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化成型工艺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已经由“十一五”末的69%提高到2014年末的78.6%。
在产品结构方面,仍以热固性复合材料为主,但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已经占到纤维复合材料总产量的37.2%。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复合材料行业企业大约有3000-40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180余家,年销售额在20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仅中复集团、中材科技等几家。产业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面向产业的集成技术创新薄弱,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中低档制品居多。
在市场结构方面,产值在几十亿以上的规模化应用市场主要包括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1、拉挤工艺及其制品
拉挤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20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39.1万吨。产品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塔杆、复合材料桥架、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电力绝缘类产品,以及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型材产品等。近年来,聚氨酯拉挤型材成为研发热点——聚氨酯树脂体系应用于拉挤成型工艺,具有更短成型周期,生产率高,生产现场无苯乙烯挥发等优点,产品包括聚氨酯拉挤窗框、聚氨酯轨道枕木、聚氨酯梯子等。此外,连续拉挤板材类产品,尤其是采光板类产品在工业厂房、农牧业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缠绕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缠绕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71.5万吨。产品主要包括输(排)水管类产品、石化及食品用贮罐、高压管道、脱硫塔、车载气瓶等。近年来该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重点包括:双壁储油罐——河北可耐特、冀州中意、山东中意等单位研发的玻璃钢双壁储油罐不仅具有寿命长、防腐性能好、自重轻、免维护等优点,还可通过在双壁间夹层装设连续监测系统,来监测和防止成品油的渗漏;大型储罐——连云港中复、胜利新大等单位在大型玻璃钢储罐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整体缠绕成型了一批容积在5000立方以上的特大型储罐,用于化工、食品酿造等领域。
3、压制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压制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41.6万吨。产品主要包括SMC/BMC模压汽车部件、电力开关柜、电表箱和绝缘零部件、建筑人造石等。近年来,压制板材类产品异军突起,尤其是夹层板类产品在轨道交通、商用车、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应用快速增长,成为兼具结构与功能性的轻质高强材料。
4、液体模塑工艺及其制品
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是指将液态聚合物注入铺有纤维预成型体的闭合模腔中,或加热熔化预先放入模腔内的树脂膜,液态聚合物在流动充模的同时完成树脂与纤维的浸润并固化成型为制品的一类制备技术。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树脂浸渍模塑成型工艺、树脂膜渗透成型工艺、结构反应注射模塑成型工艺,是最常见的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当前该类制品年产量约为20万吨,其中最主要的产品为风电叶片,尤其是用于海上风电的大型化风电叶片,成为研发热点。此外,由于液体模塑成型具有成本低、工艺灵活、可成型大型复杂制品、可加筋加芯及插入物、整体成型等优点,逐步用于生产各种大型部件,应用于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5、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碳纤维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超过30家,碳纤维产能已近14000吨,但产能利用率不足20%。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等。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应用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等市场约10%,一般工业市场约30%,体育休闲用品约60%。随着低成本商业碳纤维的开发和供应,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建筑、汽车、风电、电力、大型装备、基础设施等一般工业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当前应用研究重点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
6、热塑性复合材料
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其发展速度逐步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91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1.5万吨,在纤维复合材料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7.3%。其中,工程塑料仍是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主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GMT、LFT、LFT-D及CFRT相关工艺与装备的逐步成熟,其产量和应用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截止到“十二五”末,非工程塑料类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年产量已达到25万吨以上,产品主要包括汽车部件、建筑模板、畜牧养殖地漏板、风电叶片、输水管道等。
7、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确定行业发展政策导向,突破欧美技术装备封锁
复合材料行业由于生产工艺路线较多,市场应用领域范围广泛,行业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当前行业产业集成度较低,大型企业较少,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工艺技术、应用研发及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热固性复合材料制品,尤其是手糊制品比例较高,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相对滞后。热塑性复合材料是当前全球复合材料研发与创新热点。由于热塑性复合材料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尤其是其可回收特性,解决了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受到航天,汽车,能源,体育用品,国防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应用。目前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外已占到总量的50%到60%,而国内只占30%左右。
(2)规模化应用市场较少,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在制造技术、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行业产能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中低档制品居多,下游市场分散等问题,影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反观欧美,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相对稳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合理稳定的市场结构。例如,美国的复合材料应用市场主要为汽车、航空和建筑业,三大市场约占美国复合材料市场总规模的55%以上。而交通运输与建筑业,支撑起欧洲纤维复合材料68%的市场份额。因此,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对于促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面临形势、市场预期及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
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经济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低成本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企业单纯依靠增加设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成本潜力,实施低价竞争和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行业必须加快实施转型发展,走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全球工业化进程来看,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力求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实现工业智能化,建立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应当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市场预期
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获得较大规模应用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逐步推向深水区,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提升消费需求和解决民生。而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获得快速发展。未来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市场的领域包括:
车船轻量化市场:包括汽车、船舶、轨道交通、飞行器等,需求规模约150万吨;
建筑工程市场:包括轻质住房、工业厂房、景观建筑、建筑卫浴、桥道铺装等,需求约150万吨;
电气绝缘市场:包括电力设备、电网建设、仪表控制,以及家用电器等,需求约120万吨;
水处理工程市场:包括市政工程、海水淡化、海洋工程等,需求约80万吨;
化工防腐市场:包括高压油气管道、化工储罐、食品酿造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能源环保市场:包括风电、农村清洁能源、烟气处理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其它市场:包括体育休闲、现代农牧养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需求约50万吨。受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的带动,国内玻璃纤维表观消费量也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各类玻纤消费需求合计约310万吨。其中:
各类热固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5万吨;
各类热塑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0万吨;
电子覆铜板,需求约50万吨;
各类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约35万吨。
(三)行业目标
积极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的整合与提升,保持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其中:
鼓励大型池窑企业稳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全球产能布局。在此基础上,将国内玻纤产量增速控制在较低水平上,同时降低国内玻纤及制品的出口比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热塑性玻璃纤维,以满足国内下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积极进行复合材料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的推广普及,将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提升至95%以上。努力提升企业的应用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借助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大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引导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扩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中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确保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约5到6个百分点,即截止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及措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随着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两个行业的相互延伸融合,未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个行业整体,要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即“完善提升池窑技术,做好玻纤制品的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热固性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积极拓展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提升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二)发展重点
1、完善提升池窑技术水平,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差异化市场的应用研究
“十三五”期间,池窑企业一是要合理控制产能扩张,努力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水平,做好池窑产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要做好应用研究与市场拓展,尤其是配合下游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不断提升浸润剂自主研发与生产供应的能力;三是要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尤其是要通过智能化工厂建设,利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物流,来实现节能降耗和提升效率,并逐步转变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
2、以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制品深加工的专业化和差异化
大型池窑企业具备原料和成本优势,适宜于规模化增强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在积极扩大制品深加工生产规模的同时,企业要以下游复合材料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增强用玻纤制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积极参与下游产品及应用研发,满足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相对有限,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生产灵活。中小企业能够深入各个细分市场的细枝末节,贴近顾客,针对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随着时代进步和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客户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中小企业来不断开拓和经营。玻璃纤维不是工业基本材料,而是先进代用材料。除了用于增强复合材料,亦可以充分发挥其机械力学性能与绝缘、隔热、耐腐蚀、耐磨、耐候等功能性俱佳的特点,借助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涂覆、浸渍、覆膜等后处理加工工艺,生产玻纤深加工制品,用作各种产业用纺织制品。据统计,全球已有五千多个品种六万个规格,并以平均每年一千至一千五百个规格的速度递增。玻纤行业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模式,尤其适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
3、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推动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要引进、消化吸收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及装备,克服一切阻力,建设行业示范线,提高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在积极做好GMT、LFT、LFT-D等成型工艺及装备的完善及推广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CFT)的拉挤、缠绕、压制成型工艺及装备研发,取得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
要加大对热塑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确保优质的热塑增强原料供应,改善热塑性树脂体系,配合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需要。
要在完善生产技术的和提升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基础设施、建筑、船艇、医疗器械、体育休闲等,扩大市场规模。
4、积极扩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未来重点培育市场包括:
风电用复合材料
中国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对绿色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部署政策,包括下方风电项目审批权,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电网企业接纳风电,探索风电供热、风光互补并与火电打捆跨区域远距离外送,以及启动海上风电等,将带动风电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汽车用复合材料
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当前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措施是采用轻质材料,包括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以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好、成型周期短、可循环利用、设计自由度高等诸多优点,已被国外汽车工业证明为汽车轻量化的最好解决方法。
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性,其在制品轻量化、资源综合利用等人类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及建筑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电气绝缘用复合材料
随着全社会对于工业智能化的重视和发展,其对于电网建设、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精密控制仪表的需求也将不断的升级和扩大,带动相关复合材料制品发展。
农牧养殖用复合材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当前热点。由于其涉及面广,非常值得进行相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如畜牧养殖地漏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措施建议
1、积极推进行业智能化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传统产业均要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对此,美国推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 “工业4.0”战略,中国也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15”发展战略,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启动。作为传统行业,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行业必须积极主动迎接此次工业变革,尤其是要借助工业智能化,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建立智能工厂。一方面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控制,通过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生产;另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整合物流资源,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物流。
2、积极开展重大工艺技术与装备突破
热塑性复合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在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及应用拓展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实施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研究和突破。
要联合上游玻璃纤维、热塑树脂,下游复合材料,以及成型装备生产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研究。尤其是要通过协同配合,积极探索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拉挤、缠绕及压制生产工艺,实现相关装备的国产化,突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瓶颈。
同时,在推广普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基础上,探索复合材料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物流,不断提升复合材料机械化、自动化成型比例,进而实现行业产品结构、产能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积极做好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
要主动实现与下游应用行业的对接,跟进下游产业转型发展及其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对于个性化需求较高的中高端客户,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其发展动向,做好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进而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满足客户个性化新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更加重视应用研究,积极引导开展应用创新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材料应用创新是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进代用材料,必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应用。要主动引导,积极开展纤维复合材料在新领域内的应用创新,进而不断拓展新市场和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4、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经营
做好企业生产和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随着能源、环境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要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是要解决好节能环保问题,确保行业发展不会受到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约束,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原料、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控制,确保产品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引导不同类型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尤其是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通过差异化经营,避开大企业的规模化竞争,避开其它企业的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彻底甩开低成本竞争市场。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中小企业也可赢得大企业的尊重和重视,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有力地支持和促进大企业发展。
5、做好节能减排,发展纤维复合材料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复合材料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产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增多,另一方面是生命周期结束、丧失功能的复合材料制品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应用拓展和市场扩大。因为人们对于不可回收材料,正在逐步敬而远之。国外企业对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或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种:
1、能量回收方式——焚烧,又分为液体床技术、旋转炉技术和材料燃烧技术等。
2、化学回收方式——热解,即将复合材料废弃物在无氧情况下,利用高温(不燃烧)变成一种或多种物质。
3、粒子回收方式——粉碎,即直接将复合材料废弃物粉碎后碾磨成细粉,重新利用。
6、积极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增强行业协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为行业争取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具体包括:
积极开展行业发展研究,明确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级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编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外部环境。
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在做好玻璃纤维行业准入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在复合材料行业进行准入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准入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行业大局观,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行业转型升级,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秩序。
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争取出台鼓励政策与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玻纤深加工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引导玻纤制品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纤维复合材料进出口税目税率的出台和完善,鼓励高附加值复合材料制品出口增长。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为导向,将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订与市场自主制订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提高现有标准的内在和应用性能指标,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加快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出台,保障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积极通过重视与发展企业标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协会标准,将部分先进企业产品指标上升为行业标杆,有利于引导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努力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国际话语权。
7、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均已实现了产量世界第一,受到世界关注。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快速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国内产能也将逐渐从外贸出口转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未来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并实现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必须由外贸出口,转为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海外投资,企业产品可以减少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的几率,更直接便利地进入当地及其他海外市场,扩大了国际市场的份额占有率,使企业产能可以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得以更合理分布。同时,通过实施全球化发展,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树立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日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2
为加快推进我省塑料行业转型升级, 引导塑料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 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时期, 我省塑料行业快速发展,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成为全国塑料原料、设备、制品、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基地。按新统计口径, 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218家增加到2015年的1329家, 年均增长2.9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60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32.83亿元, 年均增长13.38%;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1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8.2亿元, 年均增长9.52%;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9.67亿元, 年均增长10.99%。2015年底, 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第二位, 仅次于广东;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46%、3.44%、4.33%和-8.83%。
2.重点支柱产业和产品优势明显。
农用薄膜、编织制品、管材、土工合成材料、一次性塑料手套、塑料绳网等为山东省塑料制品的重点支柱行业, 生产总量均列全国第一。在全部塑料制品总产量中, 编织制品占比超过30%, 管材、薄膜等分别占比13-16%, 比重相对较大。塑料制品生产和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相对发达,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有较好基础;挤出类产品生产设备有比较优势。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开拓, 部分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向其上游塑料原料的生产领域发展, 如塑料编织袋生产企业投资生产聚丙烯粉料, 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十二五”末, 全行业共有中国名牌5个、山东名牌产品6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3个。
3.产业集聚发展, 规模效应明显。
“十二五”末, 全省塑料行业共有国家级特色区域和产集群12个, 省级6个。18大产业基地以塑料编织、农膜、PVC增强软管、管材、塑料绳网等产品为主, 分布在淄博、昌乐、聊城、德州、滨州、枣庄等地, 汇集了2270多家企业, 从业人员12万多人, 全部生产能力560万吨。2015年度完成产量350万吨,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亿元。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为山东塑料工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注入了新动力,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塑料产业的壮大发展, 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 存在的问题
我省塑料产业虽然规模总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但与南方省份相比, 在研发投入、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1.产业大而不强, 高端品牌和龙头企业少, 发展受制于上下游产业。
在全省万余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中, 85%以上为中小型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0%, 企业单体抗风险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总体呈现大而不强态势。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 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均有一定差距。我省塑料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制于上下游产业, 汽车、家电、电子行业是注塑行业的重要客户端, 我省虽是家电产业大省, 但受模具产业水平制约和相关配套产业不健全的影响, 对本省塑料注塑行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研发投入不足, 新材料研发滞后。
一是我省塑料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 设备改造更新缓慢, 产品单耗高、浪费大, 资源利用率低;科研开发投入比重低, 龙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不足2%, 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满足汽车、家电、医疗、航空航天、高铁、海洋等快速发展行业领域对塑料新材料的高要求、高需求。三是由于研发投入及政策扶持的落后, 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整个行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发达省份水平。
3.高级技术人才短缺, 自主创新能力弱。
一是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供给短缺等问题, 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较大, 招工难、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我省塑料行业万余家生产企业的65万员工中, 技术员工仅占1/3左右且多为初级工, 技工、技术员、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仅占4%左右;80%的企业缺少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操作员工。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 企业用人成本压力较大。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12个, 数量、实力与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4.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低附加值产品 (如农地膜、编织制品、普通管材、PVC塑胶手套等) 比重偏大,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汽车、家电、医疗、航空航天、高铁、海洋等行业领域配套产品) 比重偏低;挤拉吹工艺产品比重大, 附加值高的注塑产品比重较小;制品加工能力过大, 专用设备及模具加工能力不能满足制品生产的需要, 在主要塑料产品企业中, 80%以上的产品产能利用不足。在全省全部塑料制品总产量中, 日用制品、包装、泡沫塑料、板片材、型材等分别占比仅为5%左右, 比重过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档次不高, 附加值较低, 许多高档塑料制品仍然需要从外省市或外国调入。企业产品品种更新换代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创新产品发展缓慢, 不符合整体行业发展水平。
5.塑料机械、塑料模具等配套产业落后于塑料制品加工。
塑料机械是为塑料制品提供加工装备的, 是整个塑料产业中最能体现核心技术价值的领域, 也是最能影响我省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域。目前, 我省塑料机械产业发展落后于塑料工业, 不能满足塑料工业较大的市场需求。我省现有塑料制品加工企业80%以上的装备来源于国产塑料机械 (主要在宁波—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 年产量占国内注塑机年总产量的50%左右, 占世界注塑机总产量的1/3) , 其中先进设备仅占20%-30%, 而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只有20%, 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价值仅为进口产品价值的1/2左右。除此之外, 塑料模具的精度、型腔表面的粗糙度、生产周期、寿命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生产出的产品品质总体水平较低。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 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
当前, 世界经济已进入转型调整期, 全球处于摆脱旧增长、重构产业结构新时期, 世界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引擎, 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要素流动、治理变革,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新常态”。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加大, 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全面加强,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创新能力不足, 原有的成本优势和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 支撑塑料工业高速发展的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常态下, 塑料工业已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塑料行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
(二) 世界制造业格局重构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现象突出, 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 双重挤压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多国已经制定制造业或工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和规划, 我国也已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 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这为塑料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当前, 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的重要节点, 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 是塑料加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
(三) 绿色低碳环保, 清洁生产和生态化推动塑料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 坚持节约、清洁、低碳、安全发展,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力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 企业更加注重从资源投入和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后端治理等环节, 全过程、全方位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确保全产业链的环保健康发展。
(四) 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是未来塑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新材料革命中, 塑料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配套材料。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及低碳经济时代飞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轻量化的需求, 各种高强、高韧、耐高温、耐磨、耐腐蚀、导电、绝缘、导热、纳米合金等特种工程塑料, 以及各种具有更多新的特殊功能的智能轻量化、薄壁化塑料产品将顺应而生。新的环境友好、轻质高强材料加工技术成为实现轻量化及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轻量化技术将为塑料工业发展带来重大便利。毫克、微纳米尺度、微结构成型技术的微成型代表着当代塑料加工业从设备到成型工艺的技术集成。塑料材料相比更具有优势, 以满足材料更昂贵、零件更细微、更节省空间的高端精微结构零件的应用需求。
功能化、轻量化、微成型不仅是世界塑料加工业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更是世界塑料加工业先进成型技术的体现, 引领行业未来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的方向, 对塑料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以加快塑料行业转型升级为重点, 以提高塑料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重点, 大力实施赶超战略, 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 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突破, 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塑料行业的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塑料工业产业方向, 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发展战略, 推进塑料工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全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牢牢把握“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成型”的高技术发展方向。
3.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提升要素质量, 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综合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 推动塑料工业有序梯度转移, 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三) 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 全省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5亿元, 年均增长8%;利润总额260亿元, 年均增长7%。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完善挤出和注射等塑料产业链条, 加强塑料机械、模具产业配套能力和上下游合作程度, 提高塑料模具的设计和加工水平, 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注塑产品比重。
3.整体研发投入逐步增加。塑料制品加工企业设计研发和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投入加大, 龙头企业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自主研发团队或平台。到2020年, 全省塑料制品业研发费用投入平均占比达3%, 龙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达到5%, 行业技术研发平台达到5个,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达到15家。
4.品牌优势明显提升。企业品牌建设成绩明显, 企业差异化定位更加清晰, 产品档次及品牌包装明显升级。到2020年, 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山东名牌产品达到8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60个。
5.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塑料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 业态布局更加完整, 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 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 国家级产业集群达到15个, 省级产业集群达到8个。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 山东省塑料工业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发展重点, 以提高塑料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发展方向, 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 全面提高产业素质, 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 重点发展领域
1.材料领域。
围绕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加快高端聚烯烃管道专用料、多规格滚塑专用料、3D打印塑料耗材、医用塑料、生物塑料包装材料等专用料的开发、生产;加快导电、导热、耐温、抗菌、防霉、高韧、超强、阻燃等多功能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加快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特种工程塑料及高性能改性材料等生产和应用;围绕高效、低毒及无害化,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增塑剂、热稳定剂等的生产和应用。
2.制品领域。
加强选择性多孔薄膜开发, 力争在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膜材料和组膜取得突破。力争在高端电池隔膜、新型光学膜、新型柔性屏膜等取得突破。重点发展生物基塑料汽车零部件、生物基塑料包装制品、高性能聚氯乙烯建筑模板、大口径高强度聚烯烃排水、排污管道的生产。进一步推广水性聚氨酯、无溶剂等生态合成革的生产和应用。加强废旧塑料, 特别是车用工程塑料的改性、高附加值应用。
3.装备制造领域。
加快塑料装备智能、数字化改造力度, 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 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在迎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同时, 要为“新硬件时代”打好基础。
4.加工工艺领域。
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的开发, 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础加工技术, 加快CO2超临界发泡工艺的推广应用, 加快电磁感应节能技术等的推广。
(二) 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
1.农用塑料。
优先发展农用塑料,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托骨干企业, 加快农用塑料 (农用大棚膜、地膜、饲草膜、养殖膜、灌溉塑料管材、塑料节水器材等) 的高性能化及其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我省优势, 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栽培等所需的各种功能性棚膜、地膜和饲草用膜;发展节水灌溉器材、渠道防渗管材及防渗膜、微灌 (滴灌、微喷、渗管等) 器材。重点支持山东企鹅塑胶集团有限公司、聊城华塑工业有限公司、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庄园塑料制品公司快速发展。
2.塑料包装材料。
着重开发各类功能性和专用化的薄膜、高阻隔性包装材料, 保鲜包装材料, 渗透性包装材料, 耐高温、耐辐射材料, 无菌包装材料, 可溶解、可自分解的材料, 防霉、防虫、抗菌材料。重点支持山东齐旺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山东齐高塑胶有限公司、昌乐盛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潍坊宏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潍坊乐富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3.塑料建材。
重点发展大中口径上下水管、新型室内上下管、热水管、燃气管、复合管与复合型材、各类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装饰材料、大型地下排污管道以及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 以及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系列化、标准化管材、管件和型材, 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山东汇晟管业有限公司、潍坊现代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文远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塑业有限公司、山东环球塑业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塑胶有限公司、山东华信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4.工程塑料。
提升汽车、电子电器、信息产业领域工程塑料制品的档次。重点发展聚酰胺 (PA) 、聚碳酸酯 (PC) 、聚甲醛 (POM) 、聚苯醚 (PPO) 、聚酯 (PBT) 和特种工程塑料。重点支持山东泰峰塑料土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宏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现代塑料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5.汽车用塑料。
加快开发热塑性弹性体、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等耐老化、耐变形新材料, 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推广使用低压成型、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等先进技术, 加大轿车保险杠、仪表板、发动机罩盖、散热器隔栅、座椅、内饰件等塑料功能件的开发生产。重点支持山东恒信基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宇能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润兴塑料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森荣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6.塑料及轻量化新材料。
以导电性、电磁屏蔽性、磁性、导热性、透光、感光性及阻燃性作为功能性塑料发展方向, 发挥功能性塑料质轻、柔软、易加工、价廉等优势, 扩大电、磁、光、热等功能性塑料的应用领域。加强改性塑料材料的研发, 通过填充、共混、增强改性塑料多功能母粒 (包括色母粒) 材料, 重点发展以塑代钢、以塑代木、以塑代替各种金属与非金属, 在家电、电子电器、汽车、飞机、通讯、医用、玩具、工业配件等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促进机械制造、助剂等行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山东省塑料研究开发中心、山东春潮色母料有限公司、山东汇通达塑业有限公司、山东博拓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中南塑胶有限公司、山东英科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7.日用塑料制品。
开发各类物美价廉、绿色环保的日用塑料制品和仿真塑料制品, 力争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的铁、木、竹、藤、纸等材料。重点发展荣成市兴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聊城市科信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
(三) 重点发展技术
1.创新思维, 改造和替换传统生产加工技术。
采用大型多层共挤双向拉伸技术装备, 发展高档包装膜材料;采用多层共挤、多层复合、蒸镀氧化硅等工艺技术, 生产高档保鲜包装膜材料;采用高速、高精度、共挤复合等技术, 生产各类型材、管材;采用大型注射气体辅助注射等技术, 生产大型塑料制品和大型机电产品配件;采用新的配方和技术生产防老化、防雾滴、光转换、保温等新型复合型多功能农用大棚膜;采用改性、复合等技术, 利用废旧塑料生产各种塑料制品。
重点支持发展压延宽幅多功能农膜及防渗材料、双向拉伸聚酯膜、新型农用节水器材、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在新型包装材料上, 大力开发新型、环保型塑料包装容器及塑料薄膜类包装材料, 积极推广无毒、无味、无环境污染塑料模具网柔版印刷工艺, 提高产品的包装档次和附加值。
2.循环经济、资源代替和拓展技术。
加快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 推动再生、改性、高附加值应用。加强对车用等工程塑料的回收、改性技术的研究;发展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医疗塑料废弃物灭菌回收再利用新技术、多功能塑料降解技术、农作物秸秆生产降解塑料新技术;建立工程塑料回收、改性、高附加值应用体系等, 以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能源和社会资源。
3.塑料新材料技术。
加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推进生物基塑料制品的生产应用。加快包装材料、餐具和膜材料等应用, 特别要集中力量, 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生产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快对塑料助剂和填料的无毒、低烟、低腐蚀、无菌、无重金属性能的研发。
4.塑料机械、模具的设计加工技术。
重点发展包装材料、高档建筑材料和工程塑料制品挤出机械;农用宽幅薄膜、大口径塑料管材机组, 异型材、木塑复合板材、拉伸塑料土工格栅生产线、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成型机。积极推进青岛、济南、临沂等塑料模具制作集中区域的企业联合, 提高塑料模具综合设计及加工能力和水平, 为塑料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四) 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围绕区域特色产品, 着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巩固发展现有的1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淄博一次性塑胶手套、泰安和莱芜塑料土工合成材料、临沂塑料小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产业基地;重点引导、规范莱州、昌乐、莒县、章丘等地的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通过产业园区建设, 将塑料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引入园区, 规范管理, 借以减轻环保压力。重点培育济南、章丘、青岛等塑料模具加工集群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托现有塑料工业企业, 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 加大技改投入,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 提升生产装备水平,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生产高档优质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鼓励塑料产品应用企业特别是土工、建材企业, 积极采用新型塑料产品, 加大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注重科技创新, 加快产学研步伐,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着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生产和使用, 重点在塑料包装、汽车用塑料、塑料日用品等领域实现突破, 促进塑料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二) 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加快塑料装备和模具的研发
集合行业优势力量加快创新、研发步伐, 积极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依托现有行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和塑料模具加工制造中心, 依靠企业研发力量做好专项技术的攻关创新, 加快塑料装备智能、数字化改造力度, 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 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
(三) 实施标准化战略,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督促企业依标准促研发、搞生产、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条件具备的企业, 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申请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采标的监督检查, 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四) 加强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 建立和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管体系
促进节能环保, 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区化建设, 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管体系, 强化对废弃塑料产品的回收利用。加大回收技术引进、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 努力提高再生利用产品档次, 拓宽应用范围, 节省能源和资源;争创医疗塑料废弃物灭菌回收再利用国家级试点, 推进山东省塑料研究开发中心与塑料生产企业的合作, 研究开发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重视环境保护,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创建清洁生产、节约高效型企业。
(五) 完善协会职能, 搞好协调服务
光伏:行业“十三五”规划待出等 篇3
光伏“十三五”规划方案制定在即。近日,国内三大光伏行业协会联名提交关于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内容包括上调光伏发电目标、简化补贴发放程序、增加光伏电站用地优惠政策等。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73万千瓦,同比增长133%。光伏产业整体回暖,光伏企业盈利水平也有所提升,多家光伏上市公司业绩预计良好。
教育:政策利好推动行业全面发展
继8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后,在8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相关政策集中落地,无疑使得“教育”再度成为社会的最热词汇。
物流:国务院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4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铁路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这些都对轨道交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预计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相关产业链规模将达到万亿元。
在轨道交通行业大力发展背景下,多个相关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产业链依次受益的行业分别为:基建施工、工程机械、基建配套设备、机车车辆及其配件、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但最看好的,是处在产业链时序末端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设备行业。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认真总结企业“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梳理分析企业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管理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提高,在品牌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建设等方面是否有所发展,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对企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
其次,编制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无疑将迎来快速增长,但是期间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企业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做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准确编写“十三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现状及发展环境:企业基本情况(概况、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资源状况、主要经济指标、业务构成、权属企业构成及效益);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环境、行业、市场与竞争对手等);企业竞争力分析等。
2)企业发展战略:战略定位与战略描述;业务战略;职能战略。3)企业发展规划目标:远景规划目标;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如总体目标、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目标、业务发展目标、产权结构调整目标、科技创新目标、人力资源目标等。
4)战略实施路径与执行计划:体制机制改革计划、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计划、业务发展与结构调整计划、投融资和资本运作计划、研发计划、国际化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其他计划等。
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围绕发展战略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编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规划。
第三,在产业链布局上做好文章。
从产业发展上看,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物资产(关键性设备)、无形资产(设计咨询服务等)等环节的企业发展效益较差,导致轨道交通建设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应全面分析自身在产业链的位置,找出可能存在的发展机遇。企业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怎样利用目前的资源、能力、渠道等,进行产业链拓展和延伸,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个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面前的一道大课题,解决好了,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第四,重点考量企业在资本运作上的途径。
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想要获得飞跃式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自主研发、国产化,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应努力拓宽引资合作渠道,大力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包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厂房、场地、闲置资产,利用企业特有的“实力品牌”和潜在的内部市场优势,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商家进入,分享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蛋糕,同时企业也在与外部资金的合作中积蓄自身的能力,获得快速成长。
总之,企业战略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规划相一致,相应进行编制。通过企业层级的“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能够明确企业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产业振兴的有利时机,进行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黄山头镇十三五规划汇报材料 篇5
为更好地推动黄山头镇在“十三五”期间健康快速发展,经镇党委、政府集体讨论,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黄山头镇地处鄂南湘北两省三县市结合部的沃野上,南望洞庭湖涛,北枕荆州古城,扼湖广之咽喉,居南北之要冲,是公安县的南大门。全镇版土面积117.4平方公里,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14.3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2.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61亩,东与安乡河顺势,西与甘家厂乡相连,北接藕池镇积玉口村,南邻湖南安乡黄山头镇,辖14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1107人。
黄山头镇区位优势独特,素有“江河数片白,黄山一点青”之美誉。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下湖泊水网星罗棋布,集镇“一街连两省,一步踏两镇”。山青水秀的黄山头风景区,既是周边佛教、道教信徒朝觐的圣地,又是红色教育基地、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解放初期,动用16万大军,仅用75天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南闸腰斩虎渡河,飞卧黄山东麓。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亲笔题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的黄山头镇,商贸旅游经济十分活跃,2014年游客量达45万人次,是观光旅游的胜地,度假休闲的乐园,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口子镇”和“省级卫生乡镇”。
201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9.8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8.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超目标任务9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2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47元,同比增长12%。实现了镇域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二、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项目建设开创新局面。一批事关黄山大发展的项目相继完成和动工,投资1500万元的黄山大顶更新改造工程顺利竣工,投资2390万元的北宫咀村万福广场项目年底正式完工,投资3000万元的游客接待中心项目顺利启动,《黄山头镇沿河大道工程涉河建设方案》正式获得长江水利委员会批准,计划投资5亿元的沿河大道整体开发项目前期的选址、规划、土地审批工作已全部完成,这些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添顺通风、源源制衣成功晋级为规模企业,全镇招商引资实现零的突破。2014年全镇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税2520万元,同比增长21.3%。其中两家规模企业源源服装厂完成产值5200万元,同比增长28.8%;添顺通风完成产值3600万元,同比增长27.2%。
“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始终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立足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快速提升。一是粮棉油喜获丰收。2014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6.5万亩,总产量33781吨,同比增长9.1%,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油菜面积3.2万亩,双低优质油菜面积达100%,总产量7283吨,同比增长12.5%。全镇双膜棉栽培面积达到4000亩。二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镇花卉面积达到3000亩,销售苗木100万余株,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在水产养殖上,实现水产养殖面积2.7万亩,其中精养渔池2.4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8350吨,年产值3.1亿元。三是土地流转渐成规模。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全镇共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4895亩,占全镇二轮土地延包面积的36.6%,成功引进湖北葆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永兴垸村土地1500亩。通过流转,全镇现有3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6户,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户,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户,全镇专合组织达到27家,家庭农场达到21家。
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投资100余万元编制完成了《黄山头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黄山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黄山头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和《黄山头风景名胜区游客接待中心详细规划》等景区规划,为景区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开发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争取黄山头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在景区内竖立标识标牌和界碑界桩,统一了景区临街店铺招牌。成功举办黄山头首届帐篷节。17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骑行俱乐部共338人参加了自行车活动,11支湘鄂两省的户外俱乐部共468人报名参加了徒步穿越和露营活动,150幅作品参加了“秀美黄山”摄影大赛,当日近3万人次来景区观摩旅游,500多辆轿车停留黄山,景区影响力逐步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一是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中心集镇投入1000万元,铺设彩砖20000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000米,栽植景叶白兰等风景树400余株,培植绿化带2000多米,更换路灯50盏,建成了400米的西引堤仿古长廊,镇区内所有主干道已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投资200万元新建了界沟社区和纪念塔社区办公楼,实现了计生、劳保、民政等部门“一站式”办公,按照国家三级客运站标准新建了黄山头镇宏泰客运站,日发班次220次,日均发送旅客6000人,集镇品味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二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投资8200万元的北宫咀新农村示范小区年底竣工,一期工程计划建设住房200套,现已完成128套,所有住房均已落实到本村居民,正在装修入住,建成后的小区将是一个集村部、医务室、超市、休闲娱乐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居住小区,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镇通村公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大沟大渠已全部进行疏洗,2014年全镇又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多万元,疏洗大小沟渠63公里,完成土方25万方,检修大小泵站涵闸17座。白家岗泵站、大湖坝泵站已全部进行更新改造,小虎西电排重建工程和黄山电排底水闸工程已全部竣工,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四是血防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疫情控制达标任务,血防工作顺利通过国检。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一是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全镇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2014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80万元,群众受益人数达到3100人。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参加转移培训和就业培训100余次,培训人数共35000人,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全镇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二是文教卫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东方红”老年腰鼓队、黄山头楹联诗词学会活跃湘鄂边界。学校内部管理逐步规范,教育质量逐步走出低谷,投资155万元中央薄改工程全面竣工,中小学校全部实现了班班通、微机进课堂。医疗硬件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投资255万元的卫生院公共卫生科投入使用,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无一例医疗纠纷。三是综治维稳、计生工作卓有成效。镇党委、政府以创建平安黄山头为载体,加大综治维稳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作用,切实发挥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镇计生工作以优质服务为统领,积极实施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和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项目,认真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机制,普查率和流动人口办证率均达到100%。三、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重点项目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始终坚持走“农业稳镇、旅游强镇、商贸活镇、文明建镇”的发展之路。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着力实施城镇化建设,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永葆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动我镇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二)重点项目
1、旅游产业方面
(1)启动黄山八大景点修复工程;
(2)建设沿河大道建设项目;
(3)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项目;
(4)环山旅游公路建设项目;
(5)建设谢麟文化馆、南闸文化馆和马鞍山村红色革命纪念馆;
(6)黄山沿河旅游新村;
(7)风景区徒步穿越线路、环山绿道慢骑;
2、交通规划
(1)建设沿河大道建设项目;
(2)高黄公路拓宽工程(由县道升级为省道);
(3)上(上升)至八(八家)路延伸工程,与湖南安乡 黄山公路相接,打通江南高速与湖南安乡境内杭瑞高速连线。
3、农业产业方面
(1)建设万亩花卉苗木基地;
(2)建设万亩生态养殖示范场;
(3)启动丁家咀、天保、建红、肖家咀和永兴垸五村整体扶贫开发。
4、社会民生方面(1)请求加大对“省级重点口子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2)联村泵站排水问题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6
景预测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13-2015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综述
一、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成就
三、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实力日渐强大
四、国内外铁矿石对钢铁工业的供应和保障分析
五、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带来的影响判断
第二节 2013-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分析
一、早期中国四大钢铁集团的重组效应
二、2014年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
三、2014年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状况盘点
四、钢铁业在产业整合浪潮中亟需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钢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深入思考
第三节 2014-2015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现状
一、2014年中国钢铁工业经济运行状况
二、2014年我国钢铁企业景气状况透析
三、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总体运行状况
四、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经营绩效剖析
五、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状况
第四节 2013-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二、中国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不足
三、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四、未来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
第五节 2013-2015年促进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对策
一、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三、中国钢铁行业资源整合措施
四、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建议
第二章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市场能源环境
一、2015年我国能源经济运行概况
二、2015年能源经济运行状况
三、我国能源需求形势预测
四、新能源产业崛起下中国的考量
五、2012-2015年中国能源规划重点
第二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市场经济环境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三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市场生态环境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二、2014年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三、2015年我国环境质量状况浅述
四、2015年中国废气废水排放情况
第四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市场社会环境
一、我国居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二、我国低碳环保工作开展走上新征途
三、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
四、国家启动节能减排全民实施方案
五、我国将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全民健康水平
第三章 2013-2015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发展现状
第一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基本概述
一、钢铁工业所用能源分类
二、钢铁工业节能工作的方法
三、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内容
四、钢铁工业的用能原则
第二节 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总体概况
一、节能减排是当前钢铁工业发展的战略使命
二、“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成就
三、能源管理成为钢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
四、废钢再利用成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理想路径
五、我国大力推广高强度钢筋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第三节 2014-2015年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概况
一、2014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成效
二、2014年重点钢铁企业的能耗指标浅析
三、2015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成效
四、2015年重点钢铁企业的能耗指标浅析
五、2015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成效
第四节 2014-2015年中国炼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实施情况
一、2014年中国炼铁工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2014年我国炼铁技术及主要工序节能水平
三、2015年中国炼铁工业节能降耗综合成效
四、2015年高炉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五、2015年中国炼铁工业节能降耗成效
第五节 国内外钢铁工业能耗水平的比较评析
一、正视中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的必要性
二、我国重点钢铁企业能耗状况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国内外钢铁工业能耗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四、我国钢企要着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第六节 2013-2015年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情况
一、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意义
二、2015年中国钢铁落后产能淘汰完成情况
三、2015年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现状
四、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建议 第七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钢铁业开展节能减排存在的难题
二、钢铁行业推进节能减排实施政策亟待完善
三、企业重组成为钢铁业节能降耗的掣肘
四、“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遗留的问题
第八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具体策略
一、钢铁企业的管理节能要点浅析
二、钢铁行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相关建议
三、推进钢铁业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措施
四、日本钢铁业节能减排状况及对我国的预警
第四章 2013-2015年钢铁行业的能源回收与三废治理
第一节 钢铁工业的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综述
一、典型钢铁制造流程的二次能源产生量浅析二、二次能源利用的途径与原则探析
三、中国钢铁工业二次能源利用基本情况简析
四、钢铁工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存在的不足
五、推动国内钢企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对策
第二节 废气治理
一、钢铁工业废气的主要来源及治理简析
二、烧结厂废气治理具体细节分析
三、炼铁厂废气治理具体细节分析
四、炼钢厂废气治理具体细节分析
五、轧钢厂及金属制品厂废气治理具体细节分析
六、铁合金厂废气治理具体细节分析
七、耐火材料厂废气治理具体细节分析
第三节 废水治理
一、钢铁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及治理简析
二、矿山废水处理具体方案解析
三、烧结厂废水处理具体方案详述
四、炼铁废水的具体处理方案解析
五、炼钢废水的具体处理方法浅析
六、轧钢厂废水处理具体方案剖析
第四节 废水“零排放”实施概况
一、废水“零排放”的内涵解析
二、废水零排放的制约因素评述
三、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的支撑技术介绍
四、钢铁厂废水零排放的具体实施方案剖析
第五节 固废治理
一、炼铁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
二、钢铁工业固废综合治理利用基本情况
三、国内外钢铁业固废治理取得的主要进展
四、中国钢铁企业固废综合治理利用的实践经验
五、钢铁固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技术分析 第六节 钢铁工业三废的发电应用
一、钢铁二次能源发电的现状
二、钢铁业利用二次能源发电面临的阻碍
三、国家鼓励钢企开展烧结余热回收发电项目
四、钢渣回收发电利用的效益与可行性探讨
第五章 2013-2015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第一节 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关键技术
一、干法熄焦技术(CDQ)
二、高炉炉顶煤气压差发电技术(TRT)
三、转炉负能炼钢技术
四、冶金炉窑高效燃烧技术
五、烧结矿余热回收技术
六、高炉炼铁节能
七、焦化工序节能
第二节 2013-2015年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研究进展
一、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四项新技术浅析
二、国内外钢铁生产节能减排新技术成果介绍
三、钢铁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成就卓著
四、发改委发布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新技术
五、钢铁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
第三节 钢铁行业走循环经济路线的技术途径
一、钢铁工业发展循经济的概念解析
二、钢铁生产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作用
三、先进产品制造技术
四、节能和高效能源转化技术
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六、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
七、烟尘治理技术
第四节 钢铁工业用水指标与节水技术探讨
一、钢铁工业的耗水现状
二、开展企业用水和节水的科学管理
三、钢铁工业的节水技术浅析
四、钢铁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剖析
第五节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发展应用现况
二、烧结烟气脱硫主要工艺技术及其特点
三、几种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比较剖析
四、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透析
第六节 提高焦炭质量的技术路线探析
一、焦炭对高炉炼铁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炉炼铁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三、提高焦炭质量的技术途径剖析
第七节 “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攻关技术
一、非高炉炼铁技术
二、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三、高炉富氧喷煤技术
四、高炉喷吹焦炉煤气技术五、二 e 英类物质减排技术
六、高炉渣、钢渣综合利用技术
第六章 2013-2015年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融 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绿色信贷”内涵及发展解读
一、中国绿色信贷产生的背景
二、中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三、发展绿色信贷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意义重大
四、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钢铁行业的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一、中英携手开启钢铁业绿色信贷政策咨询项目
二、国内首个地区性钢铁业绿色信贷指南出台
三、中国钢铁业绿色信贷指南重磅出炉
四、山东出台政策为钢企节能减排信贷护航
第三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资金来源
一、国家财政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状况
二、国家鼓励工业节能减排项目向市场融 资
三、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的资本困境分析 第七章 2013-2015年重点区域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第一节 辽宁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一、辽宁钢铁企业的能耗与污染形势
二、辽宁钢铁工业全面向绿色化转型
三、辽宁开建烧结机脱硫工程推动钢铁减排
四、辽宁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项目进入实质阶段
五、辽宁废钢铁流通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分析
第二节 陕西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一、陕西省钢铁工业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二、陕西省钢铁业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三、陕西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路径探讨
四、推进陕西省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河北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一、河北省钢铁业节能减排成效回顾
二、“十二五”期间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三、2015年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降耗指标简析
四、河北省发布钢铁业节能减排“十三五”实施路径及目标
五、推进河北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相关建议
第四节 江苏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一、江苏省钢铁业节能减排取得良好成效
二、江苏省顺利完成钢铁业节能减排任务
三、加快江苏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山东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一、山东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落后产能淘汰状况
二、山东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差距大
三、山东钢铁业开展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第六节 其他地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一、江西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近期目标解读
二、云南钢铁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力促产业升级
三、“十二五”期间湖南钢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四、湖北省钢铁业节能减排现状及未来行动方案
第八章 2014-2015年重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分析
第一节 武钢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武钢节能减排工作完美收官
三、武钢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获批
四、2015年武钢节能减排工作动态
第二节 鞍钢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鞍钢成全国钢企节能减排表率
三、2014年鞍钢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四、鞍钢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第三节 河北钢铁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2014年河北钢铁集团节能减排实施成效简述
三、2015年河北钢铁集团主要子公司节能减排状况
四、2015年河北钢铁集团主要子公司节能减排现状
五、河北钢铁集团二次能源利用取得良好成效
第四节 太钢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太钢节能减排主要指标及未来发展目标
三、“十二五”期间太钢节能减排成效总结
四、太钢携手两企业创建节能减排技术平台
第五节 包钢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包钢能耗创历 史最低水平
三、包钢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四、包钢深化“三废”综合治理利用
第六节 沙钢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沙钢主要能耗指标浅析
三、“十二五”期间沙钢节能减排成效及未来规划
四、沙钢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成果突出
第六节 宝钢节能减排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宝钢注重环保投入与资源循环利用
三、宝钢节能技改项目获得政府专项资金奖励
四、宝钢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分析
第九章 2016-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投资潜力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投资机会分析
一、我国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透析
二、钢铁行业余热利用具有巨大投资潜力
三、钢铁业低碳化发展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四、钢铁节能技术装备发展环境及机会
五、“十三五“期间钢铁烧结脱硫行业投资潜力巨大
第二节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方向
一、优化能源管理网络
二、装备的大型化
三、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
四、消纳社会废弃物
图表目录:
图表:2015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2015年重点湖库水质类别 图表:2015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图表:2015年重点大型淡水湖泊水质状况
图表:2015年大型水库水质评价结果
图表: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级城市比例
图表:2015年二氧化硫浓度分级城市比例
图表:2015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级别比例
图表:2013-2014年重点城市污染物浓度年际比较
图表:2015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分段统计
图表:2015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统计
图表:2015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等值线图
图表:2015年全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
图表:201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图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
图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图表: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
图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图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图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
图表:2015年中国GDP增长预测
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7
201 5年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2016年我们迈向了“十三五”发展新的征程。在这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客观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我国安防行业发展成就、特征及规律,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科学展望“十三五”发展方向及趋势,已成为行业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本文以上述内容进行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谋划行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2“十二五”发展回顾
2.1 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初步测算,201 5年我国安防企业为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60多万人。201 5年安防行业总收入额达到4900亿元左右,五年增长1倍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5.8%;2015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610亿元,比2010年增长90%,五年来年均增长13.6%。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后续因素及近两年来国家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十二五”安防行业总收入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收入总额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加,年增幅大体在450~550亿元之间,从而使我国安防市场规模增加了1倍以上,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从产业构成来看,在安防行业总收入中,201 5年安防产品总收入约为2000亿元,安防集成与工程市场约为2500亿元左右;运营服务及其他约为400亿元左右(图2)。
2.2 各专业领域全面发展,视频监控发展迅速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入侵报警、实体防护、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安检排爆等各个安防领域实现了全面发展。从产品分类和发展情况来看,视频监控发展最快,其次为安检排爆、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和实体防护市场。近五年来,视频监控年增速约为18.5%左右,最低的实体防护增长也在8%以上。初步计算,201 5年我国视频监控产品产值约达到了1000亿元以上,已占到了全部电子安防产品的2/3。其他类产品市场规模约为:实体防护420亿元左右,出入口控制260亿元左右,防盗报警150亿元左右,安检排爆100亿元左右,其他类安防产品70亿元左右(图3)。
2.3“平安城市”建设有力推升了安防需求,国内市场应用向着广度、深度拓展
2.3.1“平安城市”建设活动全面开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愈来愈强大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在公安部的主导和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各应用行业及安防企业积极配合行动,使“平安城市”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多数城市基本实现了对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的覆盖,并向着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延伸。据统计,目前我国全国安装的视频监控摄像机超过了1800万台,其中11%为公安自建,其余近90%为社会各方面出资建设。在公安应用方面,以实现多级联网为目标,大力推动监控报警共享平台及报警监控中心建设,基本满足了各部门、警种进行情报研判、指挥通信、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管理、反恐防暴、维稳处突、规范执法等工作对视频图像信息的需求,成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支撑。初步统计,目前视频监控协助查处刑事、治安案件一年就达100多万起,图侦已成为继刑侦、技侦、网侦技术之后列入公安应用序列的第四大侦查技术。
2.3.2行业应用广泛深入开展
行业应用一直是安防最主要的市场之一。“十二五”期间,行业市场应用既有深度的挖掘,也有广度的快速拓展,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一是应用较早的传统安防领域如金融、文博、交通、司法等开始了新一轮的系统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深化应用,有的实现了行业系统内的大联网并建设了大型的管理平台;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开始走向普及化的发展,如医院、学校、楼宇、场馆、能源、通讯、森林、环保、食品、厂矿企业等市场需求都有了快速的增长;三是许多行业将视频监控成功地融合运用到业务拓展和管理方面,有效扩大了安防产品的应用空间;四是行业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并真正落地,许多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行业事业部,全面调研行业市场需求,从系统平台设计到产品的研发、定制乃至集成施工维护都提供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有的企业将行业进一步细分至上百个应用子领域。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应用水平的快速提升。
2.3.3民用安防的应用加快升温
“十二五”以来,随着视频监控与入侵报警技术的融合发展和三网合一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民用安防愈来愈成为了市场的热点。一是报警运营服务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沿街商铺、ATM机等用户增长较快,初步统计目前市场规模已达到200多亿元,增长率达到了20%左右,超过了安防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二是居民家庭等用户增长较快,许多安防旗舰企业基本上都推出了家居安防产品品牌,并纷纷与IT巨头、电信运营商联合拓展,利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快速推进民用安防市场,使这一安防领域凸显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2.4 安防国际贸易格局呈现“两增、两减”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国际恐怖事件频发,各主要国家对安防技术产品需求都是持续增加,加上中国企业产品品质的快速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安防国际贸易格局逐步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呈现“两增、两减”的新趋势。
“两增”分别为:一是产品出口总量稳定增加。目前我国安防行业约有上千家企业从事出口业务,出口交货值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占产品总值的12%左右,其中视频监控产品占绝大多数。出口的国家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金砖国家,也有不少出口到非洲、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等。二是中高端及品牌产品出口增加。尤其是以海康、大华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市场投入巨资自建渠道,采用自主品牌+本土化团队销售及仓储服务的策略,经营模式也从单纯销售产品向“销售产品+解决方案”的模式延伸,迅速提高了海外知名度,营销业绩获得了飞速增长。
“两减”分别为:一是中低端及OEM产品逐步减少。“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的安防产品基本上都是中低端或ODM产品,尤其是以模拟DVR加矩阵系列产品为主。“十二五”期间,高清化、IP化解决方案快速发展,使中低端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二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呈逐步减退的趋势。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不断受到挑战,外商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本土化运营以及市场响应速度正成为其发展的软肋,有些实力稍弱的企业因失去了竞争优势而退出,绝大多数国际大牌企业近年来都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
2.5 行业科技创新积极性高涨,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安防企业始终对科技创新保持了很高的热情,据《中国安防》对行业景气监测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各季度科技投入的景气度绝大多数都在“较强景气区间”。全行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值达到了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处全国各行业中的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的技术研发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集成技术、解决方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安防产品、系统快速地向着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行业性的解决方案更加普及。安防技术产品性能获得了全面升级,模拟高清技术、4K超高清技术、H265编解码技术开始广泛使用。二是一些超大规模的联网平台技术逐步成熟。在平台架构、软件技术、网络技术、IT相关配套技术及集成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三是高端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一些领域芯片技术及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有了较大提高,如以海思为代表的芯片厂商开发出一系列高清、高性能芯片,满足了低、中、高多档需求。四是数据挖掘、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如在运动目标、遗留物、物体移除、绊线、入侵、逆行、徘徊检测以及流量统计、密度检测、目标分类等智能分析方面有了广泛、成熟的应用;涌现了许多智能感知、比对识别、摘要检索、决策研判、态势分析、业务关联、评估统计等自主创新技术。五是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安防领域,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4G、IT技术、生物特征识别、现代通信技术等众多学科技术不断在安防领域获得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安防技术发展的空间,并加速推进了安防民用化的进程。
2.6 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梯队阵型更加明显
“十二五”以来,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全力塑造企业产品品牌,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苦练内功,使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质的提高,一批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在产品制造领域:“十二五”期间,生产要素及市场份额快速向主流厂家集中,形成了一批卓越的领军企业,梯队式分布特征更加明显。如201 5年海康威视销售总额已超过200亿元,大华也超过了100亿元,形成了行业的第一梯队;其次为10余家销售额在10~50亿元的企业,形成了第二梯队;第三为100余家销售额在1~10亿元的企业,最后为数千家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在系统集成施工及运营服务领域:“十二五”期间,系统集成施工企业、报警运营服务企业产业集中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地域性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有多家集成或综合型公司年主营安防收入超过了1 0亿元,约有100余家系统集成及报警运营服务企业总收入在1~5亿元之间,其余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年总收入在数百万和数千万元不等。
2.7 上市融资、资本运营空前活跃,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十一五”时期,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我国安防企业仅有浙江大立、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等少数几家企业。进入“十二五”以后,先后有20多家安防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另有30多家上市集团企业将安防列为主营业务之一,从而形成了50余家安防上市企业板块。在这些企业中,按照主营业务大概分为4类:第一类是安防产品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英飞拓、安居宝、中威电子、捷顺科技、高德红外、汉邦高科等;第二类为平台产品类,如东方网力、佳都科技、世纪瑞尔、华平股份、鹏博士等;第三类为综合集成产品类,如三泰电子、辉煌科技、高新兴、银江股份、达实智能、易华录、国电南自、中安消等;第四类为主营业务中部分延伸到安防领域的企业,如振芯科技、数字政通、万达信息、星网锐捷、凤凰光学、科大讯飞、同洲电子等企业。
此外,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正式揭牌,为其提供股份公开转让、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服务。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启了一场资本扩容的盛宴。据初步统计,先后有近百家安防及与安防业务紧密相关的公司登陆新三板,其中有不少成功进行了股份转让交易。
上市以后,企业利用融入的大量资金加强研发、扩大生产,有的采用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快速汇集生产要素,进军新的业务领域。这些不仅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积累过程,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综合实力,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2.8 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相互促进,不断催生安防新业态
早期的安防,无论是实体防护、防爆安检、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还是视频监控,主要是为了达到防入侵、防盗窃、防破坏的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手段,视频监控也主要起到事后查看、固定证据的目的。鉴于这些相对单一的技术和应用特征,可以将其称为安防技术与应用发展的1.0阶段。
“十一五”以后,随着电子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安防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包括了应对突发事件、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在内,有可能对人们生命财产产生危害和破坏的技术防范以及相应的预警及管理措施等。这一阶段可以称为安防技术与应用发展的2.0阶段,也有人称之为社会公共安全“大安防”阶段。
“十二五”期间,随着视频监控应用的普及和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提高,安防技术应用又有了新的拓展。主要特征为安防技术产品大量应用到社会管理及企事业单位业务的各个层面,大到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森林防火、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行业的监测预警和业务开展,小到如视频会议、考勤管理、家居生活服务、老幼看护甚至家庭娱乐等。这一阶段可以称为安防技术与应用发展的3.0阶段,也可称之为“安防+”发展阶段。
2.9 市场营销理念、渠道、模式悄然改变
在我国安防行业发展的前期,产品营销基本上都采取了生产企业+经销代理商+工程企业的营销模式,称之为“得渠道者得天下”。此后,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生产企业逐步取消了“总代”及“分销”制,开始自建渠道、自我经营的渠道扁平化战略。与此同时,各种营销创新也层出不穷:如在理念上,许多企业大胆否定了传统营销的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而实行4C (顾客需求、成本价格、方便、沟通);在营销手段上更是各显神通,推出了品牌营销、差异化营销、服务营销、体验式营销、顾问式营销、连锁营销、绿色营销、文化营销等众多模式。
“十二五”期间,市场营销理念、渠道、模式又有了新的改变。一是一站式“解决方案”大行其道。目前绝大多数主流厂家都推出了针对行业、用户整体性的“解决方案”,直接将新技术产品、一站式服务信息宣传至甲方,极大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风头正劲。B2B、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在安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大网络贸易平台几乎都能看到熟悉的安防企业和产品;不少企业自建了网络平台或利用APP等开展自助销售,有的开始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O2O销售模式;同时,各种安防贸易交流网络平台建设也十分活跃,实现了营销网络化、专业化、立体化发展。
2.1 0 不断探索安防行业管理新路,市场秩序逐步好转
“十二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公安主管机关以及相关机构始终不渝地推动安防行业管理工作,以促进安防技术产品应用,提升产品工程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加强立法工作。研究和形成了《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又有不少地方政府通过了《安全防技术防范管理条例》法规或实施细则。二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及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建设应用要求。如针对“平安城市”建设多次发布“指导意见”、“通知”与“任务书”,对学校、医院、金融场所、博物馆、旅店、农村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及联网应用的要求。三是行业标准化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共完成了包括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实体防护、生物特征识别、安防工程等在内的公共安全国家及行业标准165项,其中国家标准49项,行业标准1 16项。尤其是完成了公安视频监控联网与应用有关标准,完成并推广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SVAC),完成了社会治安重点场所如医院、学校、幼儿园、博物馆等建设与应用标准,为平安城市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化技术支撑。四是有关公共安全产品的检测、认证工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扩大了检测、认证的产品种类或品种,在保障产品及工程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也日益加强,有效把住了产品进出口质量关。五是行业协会逐步健全了自律性管理体系。在编制行业规划、协助研究有关行业标准、开展工程企业资质评定、开展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以及推优扶优、倡议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等方面都有了积极的进展。
在公安部主管机关的领导及组织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的安防行业管理的新路,建立了法规、政策、规划、标准、检测、认证、自律相结合的全方位体系管理。“十二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市场秩序有了进一步好转,“假冒伪劣”现象有所遏制,同质化低端产品及恶性竞争现象逐步减少,企业诚信度有所提升,初步形成了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2.1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困难,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或着力解决。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大多数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及形势的变化新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增速趋缓,利润率下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国民经济转变成“新常态”,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复苏缓慢的形势下,近年来安防行业增速由20%以上下降至13%左右,行业平均利润率也降至1 0%左右。在此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既不能通过扩张实现规模效益,又难以在较低的利润率水平下维持,面临生存的考验。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低于预期。近年来,我国在安防服务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行业总收入中的比重仅为8%左右,按照行业GDP指标核算也仅为1 5%左右,低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对安防庞大的投入以及快速提高的产品制造与工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服务及运维能力,说明社会各方面仍然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取向。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不利于技防设施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三是企业实力加速分化,将给行业带来“彻底”的洗牌。随着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大型企业在综合实力、研发能力、议价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已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产业链延伸、横向跨界、行业深耕等方面的优势,强者愈强、强者通吃的趋势已经显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带来行业的彻底“洗牌”,对行业的影响将是重大和长期性的。
四是在高端技术方面仍较落后。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核心芯片、核心器件、自有品牌等方面与国际大牌企业竞争仍处于劣势,在标准制定、市场定价等方面话语权不高;在目标特征提取、前端视频行为智能分析、海量人脸识别与快速比对、大数据视频分析及图侦等许多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并实现真正应用。
五是有些安防领域尚未能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在系统集成与工程领域,地域性特点明显,加上企业资质管理混乱,造成了制度性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在报警运营方面,企业普遍分散、规模较小,缺少行业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知名服务品牌,市场管理不到位,无序竞争比较严重。
3 安防行业“十三五”展望
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最后决胜阶段。为此,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为贯彻落实这些重大战略方针和目标,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规划和指导意见,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推进互联网+行动意见》、《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为我国安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其中还具体涉及到了安防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市场应用以及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许多内容。
我国安防行业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做好行业企业发展规划,争取在“十三五”期间使产业迈上更大的台阶。要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构建平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以产业升级与市场深耕为主线,以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促进安防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要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需求,深入拓展市场应用,塑造中国制造安防民族品牌;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安防服务业,引导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以下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安防产业现实情况,对“十三五”发展趋势作出一些展望分析,供大家研究参考。
3.1 适应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但随着经济调整升级的进一步加快和新兴动力的积聚,经济已不再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多种数据及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大底已基本铸就,经济增速将达到6.5%左右,仍运行在合理区间。
分析我国安防行业发展情况,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 0%~12%之间,2020年行业经济总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左右,安防行业增加值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这主要基于如下判断:一是国内外安防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未来几年对安防技术产品的基本建设需求、系统的升级换代需求以及新业态的拓展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二是与其他行业类比分析,2016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预计“十三五”期间应能保持1 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安防产品大多数属于电子产品,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十三五”期间安防产品的增长速度仍应略高于全国电子类产品的增长。
3.2 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从安防产业分类来看,主要有四大部分组成。一是产品制造业(工业),二是系统集成及工程(建筑安装业),三是报警运营及其他(服务业),四是产品代理贸易及批发(商业)。“十三五”期间,安防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平均盈利率还会有所下降,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的步伐,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快速提升。通过优胜劣汰而生存下来的大型厂商将占据大部分行业市场,将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3.2.1 产品制造业
将以“互联网+”、智能制造、3D打印等为发展方向,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更新现代制造设备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由中低端产品为主转变为数字、高清、智能为主的中高端产品,标清概念以下的系列产品将逐步成为小众类产品;各梯队企业之间在自主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品牌影响力、服务能力等方面实力进一步快速拉大,行业市场每年新增长份额大多将收入领军企业的囊中。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停滞或下滑的困境,“十三五”中后期有一大批技术落后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也会有部分企业通过创新、深耕行业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2.2 系统集成及工程
以大集成化、大联网为发展方向,以系统管理平台软件为核心和引领技术。一些能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满足城市或行业级联网需求,并可实现可视化管理及多元化、海量数据分析的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具有安防大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将成为地区性和行业应用的骨干力量。由于项目工程业务所固有的垫资、本地服务等特点,这类企业行业集中度提升较为缓慢,1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部分企业或将转型为专业运维服务商。
3.2.3 报警运营及其他服务企业
在发达国家,报警运营服务为安防行业的龙头,其收入也占了60%以上的比重。而在我国,报警运营服务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目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知名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以金融、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连锁店、餐饮、物流以及家庭入网用户为主的报警运营服务将获得快速发展。视频监控将作为复核手段在报警运营业务中被普及使用,可以大大提升报警准确率,减少人员巡查成本,并可将服务内容广泛扩大到用户的综合服务信息化管理、客流量测算、视频会议培训系统等。预计“十三五”期间,报警运营服务将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运营服务增加值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15%左右提升至20%以上,将逐步产生行业性的龙头企业和服务知名品牌。
在其他服务方面,各类中介咨询、业务培训、风险评估、施工监理、效能评估服务,以及专业化产品、工程的维修维护服务等将得到大力发展。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营服务公司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城市级的运营服务业务,或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开发出可实现、可增值、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3.2.4 经销代理企业
在安防行业发展过程中,经销代理企业曾经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过特殊的作用,如今在上游产品制造企业渠道下沉和网络销售新模式兴起的双重挤压下,许多企业逐渐淡出,已从6000余家下降到2000家左右,销售额也不增反降,未来仍将继续呈现萎缩的趋势。
3.3 安防市场拓展仍面临许多重大机遇
3.3.1 城镇化及平安城市建设为安防市场带来持续的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据最新统计,我国201 5年城镇化率达到56%,常住人口达到7.7亿,预计“十三五”期间将有1亿左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落户,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也正处于深刻变革的阶段,社会治安、反恐处突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客观要求全社会要持之不懈地加强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不断加强对视频监控、入侵报警、联网平台、图像分析及其他安防技术产品的投入。在九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重点公共区域(一类监控点)视频监控覆盖率要达到1 00%,联网率要达到100%,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要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二类监控点)视频监控覆盖率要达到100%,联网率要达到1 00%。为此,“十三五”期间仍是我国平安城市新建与改建的重要时期,视频监控也将延伸至最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小城镇、行政村、自然村等。“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视频监控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的水平。
3.3.2 智慧城市建设极大拓展了安防市场需求空间
目前,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已经确定了300多个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十三五”期间将会进一步扩大试点或在部分省市全面推广。最近发改委联合八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一是实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和精细化,基本形成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二是要实现生活环境宜居化,提高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形成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在线防控体系;三是要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使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
安防技术应用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和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社会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防盗报警、楼宇对讲4大类设备将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十三五”期间,有关智慧城市应用的安防技术产品年增长率将达到1 5%以上。
3.3.3 行业需求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智能交通、智慧出行:“十三五”期间,智能交通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由智慧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型发展,智慧出行将成为最大的亮点。预计智能交通年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的增长速度。
智能建筑:未来我国智能建筑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前景十分乐观。物联网与其他系统相互融合、实现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为该领域安防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预计“十三五”期间,智能建筑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5%以上的水平。
金融:金融是我国安防应用最早的行业之一,也是安防技术应用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十三五”期间,随着银行业务多样化、营销渠道多元化的发展,金融安防在实现全方位安全管理,在集成平台、主动预警、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十三五”期间,金融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2%左右的水平。
教育:校园安防近年来发展较快,防闯入、防伤害、防劫持成为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智能分析、主动预防与事中控制技术产品应用较为广泛。今后实现监控、报警、出入口控制等众多子系统高度集成联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和管理,以及远程教学等成为了安防应用的主要方向。预计“十三五”期间,学校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2%~15%的水平。
文博体: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在我国已经达到100多万个,其防范重点为防破坏、防盗窃以及应对暴恐、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因此未来方向为改善基础设施,进行多系统集成,构筑立体防护体系,同时提升高清及智能化比重,建立应急指挥管理系统。预计“十三五”期间,文博体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的水平。
能源及厂矿企业:能源及厂矿企业属于安防应用的新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安防应用需求非常广泛,除了进行一般的防入侵、防盗窃、防破坏之外还有生产安全、科学管理及应急指挥等。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提升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功能,并与出入口控制、防盗报警、周界防护、电子巡查等实行联动,对防爆摄像机、热成像、无人机等特殊设备的需求也会快速增加。预计“十三五”期间,能源及厂矿企业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的水平。
医院:医疗为近几年安防应用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智能安防、多媒体统一平台、综合调度指挥中心为发展方向。此外,系统平台还需要集成其他医院业务系统,利用云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形成医疗视讯系统化方案,如120急救车系统、移动救治系统,以及实现远程手术示教与指导、远程会诊、远程探视/监护、查房、医院间协同等。预计“十三五”期间,医院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2~15%的水平。
司法:监狱、看守所等是最高防范级别的单位,需要采取立体化全方位安全防范技术手段,高清智能、无线定位、3D地图、生物特征识别、专用门禁、现代实体防护设备等为发展方向。预计“十三五”期间,司法领域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2%~1 5%的水平。
3.3.4 家居民用安防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的热潮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5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2.2万元以上,并且每年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民用安防产品开始加快发展。我国人口和家庭基数庞大,仅中产收入家庭就达一亿多个,一旦这一需求释放出来就会成为一片巨大的蓝海。近两年,国内一些大型网络运营商及IT企业、大型家电企业纷纷看好并进入这一领域,安防旗舰生产企业也开始下大力气进行民用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这将有力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安全是消费、安全是服务”的观念,从而推动“民用安防”市场热潮的早日形成。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政策将会更加激发居民对安全技术防范的需求。
未来将有更多的安防企业加入这一行列,将与智能家居结合推出安防、消防、出入口控制、家电制动化控制、老幼看护、健康关怀等组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这一领域,将有安防企业、家电企业、IT企业、电信运营商进行市场争夺或联合进行开发。预计“十三五”期间,民用安防市场年市场增长率应达到20%以上。
3.3.5 十年磨一剑,“中国创造”全面挺进海外市场
经过十年创新应用,中国安防企业在解决方案、产品性能、平台软件、智能分析、集成技术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性价比占有较大的优势,为中国企业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将会形成一个进军国际市场的热潮,海外远征军团将更加庞大。“十三五”期间,中国主流视频监控设备供应商将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逐步扩大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及市场份额,改变世界安防市场格局;一些企业也会继续选择OEM和ODM的形式分享蛋糕,或联合系统集成商协同作战。在市场选择方面,将会出现“面向全球、各有侧重、市场细分”的局面,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都会成为不同安防企业角逐的重点。预计“十三五”期间,安防出口贸易额年增长率将达到15%~20%。
3.4 技术创新将引领安防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多年来平安建设的实践,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安防的应用需求,从而带动我国安防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一大批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分析、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集成技术等成功应用到安防领域。未来5年,仍将是我国安防行业技术研发快速提高和深入落地应用非常重要的时期,伴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投入,将有更多的安防产品迈向世界的高端,并引领安防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3.4.1 大数据革命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各类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所形成的大数据正日益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安防视频监控是大数据最为庞大的资源,但视频图片数据由于难以被结构化处理,不能直接用计算分析,以至于大量的信息常常被废弃,如果能够很好地对视频数据进行应用挖掘,不仅能对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出重大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带动形成安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十三五”期间,大数据应用必将为安防行业发展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围绕大数据将进行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行业将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大数据的存储、整理、数据清洗及数据发掘的技术设备投入。公安机关将继续走在各行业应用前面,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部、省、市、县4级视频图像专用通道,构建公安物联网体系,建设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及视频图像信息解析中心等。
二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加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围绕视频数据前端采集与结构化处理,以及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等环节,研发大数据存储与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研发大型通用海量管理软件、可视化智能分析等软件产品,带动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技术核心基础产品的发展。到2020年,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较为健全的大数据视频监控产品体系。
三是大力发展与应用领域业务流程及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在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形成满足重点行业安防应用需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促进安防服务业和其他安全消费的创新发展,开创协作共赢的新业态和应用模式。
四是建立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加快推进数据采集、开放、分类、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在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3.4.2 智能视频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高清与计算技术的快速提升,智能分析技术与应用无论是视频分析类、视频识别类还是视频改善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前端智能化发展,将许多目标跟踪、行为判断、报警触发、数据结构化等功能转移到前端摄像机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智能分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后端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如批量人像采集比对、视频智能搜索、模糊图像处理等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视频智能技术将向着人工智能的高级化方向发展,将建设一批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进一步推动安防应用模式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
一是伴随着高清、超高清系列产品研发及解决方案的完善,新一代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图像优化处理、视频智能分析算法、信息存储与调用、网络控制与传输、嵌入式软件、云计算等技术将不断革新。
二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自动化技术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机器学习实现目标的特征提取、数据分析和实时预警,通过深度学习对人脸、行为、步态以及车辆牌照、特征进行的识别、检测、跟踪并大幅度提高精准率和实用性。
三是热成像与智能视频结合发展,实现7×24不间断探测。
四是智能视频在图像特征语义化压缩存储、海量数据快速检索技术、任意目标的快速检索以及分析、比对、关联、数据挖掘技术将更加成熟,开始在公安视频图侦、视频指挥以及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3.4.3 平台软件
软件产业是本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自身也能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成为衡量一个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安防软件已在互联互通、分布式部署、智能化应用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安防应用系统也逐步从硬件为核心向着软件为核心的方向转变。“十三五”期间,行业上下将更加重视软件平台的发展,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在IT基础架构上,走向DT时代,如采用云存储、云计算的架构,利用先进技术对大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和挖掘分析,在关联中寻找事务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为大众提供创新服务。“增值服务、安全体验”将成为DT时代安防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将激发广大企业无穷的创造力。
二是行业应用软件平台向着专业化和兼容化方向发展,如平安城市安防管理软件平台可与多种警用平台、数字化业务信息系统、GPS系统、PKI/PMI系统等实现关联、整合、协同与互动;在各行业应用领域,也将向着专业化以及与业务管理需求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整体提升安全防范系统效能的同时,实现业务的趋势分析、流程优化、客户分析以及降本增效等“可视化服务”;在民用安防及运营方面,平台软件与解决方案相结合也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三是多系统之间实现应急联动,如通过管理平台和集成实现视频监控、报警、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等设备预警联动和应急处置,及时发现隐患、降低危害,提升防范水平。
四是向着SaaS转变。采用“工具+模型+数据”模式,按照“服务即软件”的理念和目标改造传统的ERP、CRM等,向客户提供在线交付与运维服务。
3.4.4 其他重点技术创新与应用
新一代安防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与应用: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紧跟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安防与核心信息通信设备的联合与规模化应用。
芯片技术: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丰富自有知识产权(IP)和核心设计工具。“中国芯”已不再是梦想,上游企业将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将会研发出功能更加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解决方案片上系统(SOC)、安防专用编解码芯片等,这些核心技术的攻破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安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带动安防产业实现全面升级。
三维空间技术:目前已经出现的深瞳技术产品,改变了传统的视频分析算法,将三维空间视觉识别技术应用到了安防视频监控领域,较好地解决“立体感知”与“智能搜索”瓶颈;有的企业尝试将城市、社区安防管理软件平台与GIS结合,实现立体化安防设备的调度、管理及可视化的应急指挥。对这些与3D空间相结合的安防技术发展走向以及市场需求前景,值得行业关注。
多功能安防机器人:机器人+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分析技术,可以发展出许多新的安防应用和解决方案,如可用于应急救援、反恐防爆,甚至可以在极度险恶环境下代替人去开展巡查及危险源的处置工作,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安防无人机技术:作为低空飞行的航空器,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反恐应急等方面需求的带动下,一些企业尝试将无人机与视频监控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第一代安防无人机,目前主要用于空中侦察、应急指挥等。未来随着安防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如在抢险救灾、消防救援、设备巡查、交通管理、物品投放等方面都可以大显身手。此外,无人机+云视链技术+GIS可以展现三维数字城市的效果,运用得当可为构建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发挥特殊作用。
北斗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目前我国北斗系统已经具备了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十三五”末期,我国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北斗民用方式的逐步开放,在个人定位、道路交通管理、铁路智能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防行业与北斗技术相结合可以开发出许多新的技术产品,在移动警务系统、警务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也能发挥显著的作用。
3.5“互联网+”,引领安防行业进入4.0时代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将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及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对安防行业来讲,“互联网+”将是一场无声的产业革命,为安防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尤其是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互联网+安防”与“安防+互联网”不同,“安防+互联网”主要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营销与信息获得的工具,而“互联网+安防”则完全是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来重塑产业架构和产业形态。因此“互联网+”的到来,不仅对传统制造业、商业模式、企业管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还将极大促进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引领安防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4.0时代。
一是大力促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互联网+”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能够以“零距离”接触,彻底改变消费者只能被动地选择和接受厂家产品的模式。安防产品制造不仅要满足行业级的定制需求,还要满足大量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用户的定制,“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业务流程,大众体验与创新也必将使个性化商品需求获得爆发性的增长。
二是“互联网+”将极大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架构的转型。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工具+社群+电商/微商”商业模式、长尾型商业模式、跨界商业模式、免费商业模式、O2O商业模式、专业平台商业模式等;也有不少企业的商业架构实现了向“客户——需求”转型、向平台转型等。相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还会不断有新的商业模式诞生,有的企业将进一步实现IT服务商业架构的转型等。
三是“互联网+”将促进产业融合和大量新业态的形成。安防行业的本质是为人们提供安全的服务,“互联网+安防”将能更好地将这一价值得以扩展和充分体现。如“互联网+安防”行业应用,将能更好地满足行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安全的需求,创新丰富多彩的业务和服务模式;互联网+家居安防可将自助式家居安防技术产品借助移动互联网与小区物业、保安、网格管理站联合,创立一站式安全服务新模式;互联网+可穿戴安防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老幼看护、定位报警、应急处置等服务模式等。
3.6 资本盛宴开启,引发并购热潮
经过多年的筹备,IPO注册制改革应为期不远。届时,中国深沪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各地股权交易中心、众筹等5个层次的资本市场全部都将采用注册制,企业只要不违背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能否发行股票以及发行时间、价格均应由企业和市场自主决定,国家对股市管理转为强化信息披露和事中事后监管。
注册制将带来一个空前的企业上市潮。在资本盛宴开席之际,安防行业也会不甘落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目前安防上市的企业主要为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未来平台软件企业、运营服务企业以及大量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关的企业都会加入上市的队伍中。预计“十三五”末期,我国安防上市企业将达到500家以上。
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安防产业并购、整合速度将大大提升,并购理念、方式及特点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的并购案多以“横向并购”为主,主要起到实现技术互补、扩大业务领域的目的,今后将大量出现“垂直并购”、“多元化并购”和“跨国并购”等案例。“垂直并购”主要指业务领域内发生的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的并购;“多元化并购”主要指以扩大相关业务领域、占领市场、扩大品牌为目的的并购;“跨国并购”主要指以扩大国际业务为目的的并购。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