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2024-07-25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共10篇)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1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2015年10月16日-17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中钢网、钢钢网、现代物流报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暨2016中国钢材市场走势展望”盛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的演讲。

文字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钢铁界的同行们,大家上午好!

按照会议的要求,希望我介绍一下汽车行业的情况。“十三五”是协会目前在制订过程中,还没有定稿,我想就把治理规划的一些思路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够对钢铁行业,我们上游能够有所帮助,看它是不是有用吧。因为我们说不清楚钢铁的事,我们只能说汽车的事。

分几个方面来介绍。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现状跟基础,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十三五”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

先说说发展现状和发展基础。应该说汽车行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研发体系,信号了基础的研发能力和平台开发能力,具备完备的科研试制、试验、验证、测绘等等硬件条件,具有了应用数字化开发工具的条件和能力。

汽车行业现在拥有20万人的研发队伍,加上汽车制造业员工总数约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1.5%左右,部分骨干企业超过2%。

同时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包括上游的产业能力,也是大幅提升,钢铁、纺织、化工、机械等等体系。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体系也是不断完善,后市场相关业务也在迅速发展,它的产值占到汽车产业价值链,已经超过了17%。

这些年来,中国品牌汽车也是实现了比较快的发展,“十二五”中国品牌的汽车平均增速达到了1.75%,乘用车是4.75%,部分产品向中高端市场拓展,产品的性能、质量也是上升的,市场份额是超过25%。

商用车是我们中国品牌为主,也是形成比较优势,实现了载货类、载客类产品系列发展,促进公路货运发展。

还有就是我们海外的发展,走出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出口在向专业性发展,包括产品出口,海外投资建厂。这5年海外设厂投资累计达到8.5亿美元,并购资金是18亿美元,2012年的时候,出口曾经达到100万辆,但是这几年也持续下滑。

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一下。

应该说汽车行业是公认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贯穿了二三产业。代表上游的基础产业,对我们经济大国是有支撑作用的,而且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高度国际化合作比较多,占比重也比较大。

50万辆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0家,销量前10位的产业集团占到汽车销售总量的接近90%,去年汽车产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10%以上,其产品零售总额3.31万亿元,占到社会消费总额的12.7%。汽车行业连续6年产销世界第一,去年对汽车行业贡献率达到65%。

同时汽车行业也是工业和信息化关键的支撑产业,是我们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和贡献度是远远大于一般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的特质,还是能够破解社会经济原创力不足的难题。

特别是中国品牌汽车的产业发展格局也会带动关键的,我们说的“四基”,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的技术基础等等四基的发展。

汽车产业同时也是“两化”融合的载体,汽车和两化的深入融合,将会促进汽车向轻量化、智能化、电气化、网络化、车联网发展,提高汽车的模块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构建汽车产业体系,也是促进相关工业和信息产业在汽车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全产业链的应用,能够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汽车行业也面临着发展的挑战,挑战是比较严峻的。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市场问题、技术问题和产业拉动问题,体制问题。

中高端市场由跨国公司合资品牌在做,同时低端市场也受到外资企业的挤压。中国品牌轿车比国外晚的多,积累也不够,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不足,这是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产业拉动不足,我们过分依赖直接引进外方技术,先进的材料、关键的零部件、基础元器件,高端的装备基本上也是由跨国公司来控制的。

再有体制问题,汽车行业到现在也缺乏国家战略,到底我们国家汽车产业的战略市场的发展,议论了很多年,到现在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考核方式、老总们任命的方式都对企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有影响。再一个是政策的综合指向性不强,哪个部门都想插手,哪个部门都想管事,也不一定都负责任,也是我们体制带来的问题。

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我想主要是这个,以构建汽车强国为核心内涵,以做强做优中国品牌汽车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投资合作,深化改革,实现汽车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汽车制造向汽车创造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力,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变。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奠定汽车强国基础。

基本原则。汽车行业的“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汽车产业自己的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一个是行业自己的事情,再一个是国家对汽车产业创新环境建设的改善。还有一个坚持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优化产品结构、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立以中国品牌其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同时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面向整个市场。

坚持完善合资合作,要促进合资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以往合资企业主要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人家的技术,甚至用人家的资金,市场也是他们的为导向来设计的,但是合资企业本身的研发是没有的,我们是拿他们的产品来做,这样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竞争也是非常非常激烈,要促进研发能力建设,要形成以合资企业自身为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还有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对汽车产业管理职能转变的进程,促进完善汽车产业市场化机制,促进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的建设。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再有就是加快相关税制的改革。比如说我们的很多税是战略税,老百姓不知道这个车价到底含了多少税,实际上税都从里面拿走了。如果他自己买车交税,他自己很清楚交了多少税,地方政府也不会在消费者使用汽车的时候采取一些过分的措施,因为他只有在生产环节征税,他这个环节没有得到税,他也没有积极性改善这个环境,大家都在纷纷的上汽车厂,通过那个来提高他的GDP的业绩,所以这个应该是不完善的,应该要改革。

汽车行业“十三五”的发展目标,有这么几个。

一个就是到2020年汽车产量规模要达到3000万辆,还有改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合资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占到60%以上,乘用车份额力争达到国内导的地位。

新能源汽车的形成规模,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量销量达到500万辆。要构建出口大国的基础,实现销售包括当地生产300万辆的目标,要建成五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建立起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步伐,实现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水平达到百公里5升的目标。推进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

有几个任务。

一个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大基础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创新投入。

第二个加快车辆的电子控制与车载信息,新能源智能化汽车与车联网相关的技术。

以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基金、资本纽带等多种方式,加强产学研关键技术等等合作。

力争在节能环保、轻量化、电动化等领域,形成先进的开发工艺。

实施中国品牌汽车提升工程,要构建有竞争力的基础,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实现超越。抓住现代汽车服务业的抓住机会,构建现代汽车品牌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全产业价值链的模式。

第三,要加快绿色发展。首先是乘用车节能减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混合动力的发展,我们混合动力是不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是算在传统领域。同时引导小型汽车的消费,向轻量化和节约资源方向发展。

商用车方面加快清洁化的进程。

加快工程化开发,与零部件供应商携手进行产业化准备。

第四,打造国际水平的供应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综合能力,参与国际化分工,积极发展整车和零部件再制造业务,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

在材料和元器件方面,进一步和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电子电器等行业加快相关标准评价体系和交流合作。在车用碳纤维、高性能动力电池等方面,满足汽车传统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

第五,完善投资合作。

第六,促进汽车与“两化”深度融合。

第七是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

第八是建设和谐汽车社会,包括推动网络化电气化为载体的智慧型城市建设,实现汽车与交通信息的联动,提高道路交通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汽车文化的宣传,提高汽车社会人文水平。

今年一年来,今年是汽车行业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我们1到8月份的产量是0.4%的下降,销量是百分之零点零几的下降,1到9月份,产销是1700万辆,产量还是负的0.8%,销量是正的0.3%。

由于汽车行业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9月份的时候,我们也受到领导的指示,我们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提振汽车行业,进而提升我们水平的短期刺激性的政策。按照汽车协会的观点,短期政策不要出了,长期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就可以了,这么大的体量,再怎么增长好像也不是我们今后的任务了,但是由于今年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汽车行业还要发挥一些作用,又根据要求,我们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包括老旧汽车更新的补贴,包括农用汽车、三轮汽车的转型消费升级的补贴。

在十一期间的七天,有的企业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200%的增长,有可能4季度会有所回升。我们年初曾经做出的预测,7%的增速,汽车从来都是过去GDP的1.5倍,我们半年调整成3%,后来感觉也不行,恐怕这样下去的话就是负的,但是这次提振政策出台以后,我们觉得到今年年底,2015年汽车行业能够实现3%的同比增长,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2

具体到短期行业规划, 王卫明表示, 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简称04专项, 即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集研发及典型产品应用) 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 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据了解,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1世纪开始逐步兴起,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13年, 中国取代日本, 以购买了世界上1/5的机器人产量而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有关专家认为:未来30年, 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正因为市场人士普遍看好机器人产业高速成长性, 该板块今年涨幅巨大, 许多个股业绩与股价脱离, 市盈率高企, 有的演变成了数百倍上千倍的“市梦率”。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3

关键词:桐城市;茶产业;现状;规划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17-02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发展茶叶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分别出台桐发[2002]20号和桐发[2005]20号文件,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八字方针,实现了我市茶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市茶产业从政府强力推动,走向持续、自主、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1 桐城市“十二五”茶产业取得的成效

1.1 茶园基地面积迅速扩大 5a来,共新建无性良种茶园766.7万hm2,平均每年133.3hm2,使全市茶园面积增加到3 200hm2,开采茶园面积达2 833.3hm2,使用的品种都是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率达77%,居全省之首。

1.2 茶叶加工能力稳步增长 2015年总产440t,产值1.76亿元,人均茶叶收入4 000余元,全市茶叶加工厂增加到350家,加工产能达1 000t水平,产值和人均收入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指标。

1.3 桐城小花茶品质巩固提高 坚持绿色化发展理念,在大别山兰花茶系同质化中找寻差异化,在建园发展上全部采用适制无性系良种,在茶园管理上提倡生态茶、有机茶和绿色茶栽培模式,全市有66.7hm2茶园获有机认证,2 700hm2茶园获无公害认证,用品质支撑品牌。

1.4 桐城小花茶知名度大力提升 组织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出击,参加茶博会、农展会、茶文化节,利用报刊杂志和电视等媒体宣传。桐城小花茶入选“国礼徽茶”“四加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老四大名茶加新地方名茶)系列。成功举办一届并参加三届大别山名优茶传统工艺制作大赛;成功注册了“桐城小花”地理标志商标;央视七套、安庆电视台为桐城小花作专题报道。

1.5 茶农科技种茶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茶叶办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训茶农1 500余人次,市茶协还缴请安农大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为我市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1.6 启动茶园保险业务 茶园易受自然灾害侵袭,应将茶园保险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2014年在黄甲镇试点,2015年在全市铺开,为茶农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保障。

1.7 营销模式有新突破 从传统店铺走进网上营销,桐城小花进入天猫店有3家,淘宝店有30多家,网络销售总额约1 000万元。

1.8 生产经营主体有所创新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茶叶经营主体也在不断优化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化联合体成长迅速,己达50多家。

2 存在不足

2.1 桐城小花生产加工、营销标准及模式有待规范 茶园施用化肥、除草剂的茶农有所增多;茶叶加工作坊式较多,产品卫生、质量参差不齐。

2.2 茶叶市场存在鱼目混珠 包装生产企业大量生产通货包装,周边价格低廉茶叶仿冒桐城小花;有实力的营销企业外地采购,赚取价差,挤占桐城小花市场份额;还有关系茶、扶贫茶也让桐城小花质价不符。

2.3 桐城小花品牌影响力不强 尚缺产加销一体的扛牌型、带动型龙头企业。

3 桐城市茶产业“十三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茶叶“绿色增长、茶农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着力提质、稳量、强牌、增效,提升桐城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十三五”末,实现山区茶园总面积3 666.7hm2,总产1000t,茶产业总产值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 000元的目标。

3.1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要点

3.1.1 创建特色茶园基地 选择优质区域新建高标准茶园466.7hm2;优选当地群体品种和引进特色品种如“安吉白茶”,优化品种结构,缓解采摘“洪峰”,同时对当地群体老品种加以保护利用。

3.1.2 创新茶园管理模式 分层建设桐城小花特色基地。对海拔300m以上的高山茶园,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按生态有机模式管理,以手工采摘,以质(下转19页)(上接17页)取胜,保持桐城小花传统风格。对海拔300m以下的缓坡地和“茶下田”的平地茶园,培育机采茶园,按绿色食品标准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每kg干茶节省200元的采茶成本,以量取胜,缓解采茶工紧张矛盾,配套加工工艺,满足大众消费。

3.1.3 创新加工工艺 以市场为导向,丰富茶产品种类,除生产桐城小花绿茶,增加桐城小花红茶、桐城毛尖(类似天柱弦月)。对桐城小花绿茶增加整形(龙井的扁茶工艺)和高火提香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培训茶农掌握多茶类加工技术,合理开发夏秋茶;在茶园集中区域设立茶叶加工中心,建立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厂和茶青交易中心。推广电热和秸秆为原料的制茶设备,减少山区林木资源的消耗。

3.1.4 创新营销模式 “十三五”茶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市场拓展和营销上,以销带产,以销促产。一是以桐城小花商标成功注册为契机,加大桐城小花品牌整合力度,在包装模版设计上要突出桐城文化内涵。对桐城小花包装生产采用定额备案制,挤出仿冒茶的市场份额。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抱团发展。支持茶企组团进入合肥华夏茶博城设立桐城小花专营店。三是支持鼓励营销型企业在桐城茶区建基地,联系合作社、家庭茶场,重点培育以销促产引领型的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因势利导建市场,以现有12家茶叶经营店为基础,建立文城东路茶叶一条街。五是利用桐城电商产业园平台,加大桐城小花互联网市场建设,扩大桐城小花网上销售份额。六是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桐舒交界山峰风力发电路网通道,选择有条件的茶园建立观光茶园、自助体验茶园、定制认筹茶园,引导茶叶生产、茶文化、茶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拓宽多元化营销路径。

4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4.1 培育新型组织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着力培育茶产业领军企业。支持标准化茶厂建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带动性强、上规模、上档次的茶企;鼓励重点茶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有侧重的扶持社员达100户以上、规范动作的茶叶合作社,使每户茶农有组织归属感,通过合作社成员的自律和监督,规范桐城小花茶叶市场,提升桐城小花茶叶品质。

4.2 强化技术支撑 开展茶叶生产技术、营销技能培训,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完善桐城小花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推进茶产业发展。贯彻实施桐城小花茶地方标准、桐城小花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

4.3 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茶叶市场管理,维护品牌对外形象,支持茶叶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展评、展销、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在省级及以上报刊、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活动。通过内强质量,外树形象,逐步把桐城小花打造成安徽省著名品牌。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4

——对“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的建议

《土地管理法》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等法律法规都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整治的客观要求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也是其重要内容,土地整治规划是建设法治国土的重要一环。土地整治规划主要阐明土地整治战略,确定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耦合,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和纲领性文件。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应互为补充,各有侧重地共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支撑作用。

我国土地整治规划既有实践基础也有国外经验借鉴

自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已编制实施两轮土地整治规划,分别是2003年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和201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而且,后者由国务院批准实施,成为国土资源领域首个进入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全国构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体系,发布了省、市、县三级地方规划编制规程或要点,明确了当前阶段农田整治、市地整治、村庄整治、土地复垦、土地生态整治五大核心任务,形成了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等多个实施抓手,创新实践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乡低效土地再开发等土地整治实施机制。

“十二五”以来,湖南、浙江等8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土地整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加强和规范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扬州市全域式规划、上海市郊野单元规划、北京市海淀区生态导向型规划、嘉兴市基层规划探索等,都为全国规划编制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同时,广西龙州“小田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广东“三旧”改造、四川郫县村庄综合整治、北京海淀探索规划实施机制等实践探索都为拓宽土地整治模式、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积累了经验。

从国际土地整治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来看,土地整治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并越来越重视促进城乡土地格局、生态景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共同投入机制与产业化运作等,这也为完善我国土地整治规划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具体来看,国外土地整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国、荷兰、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土地整治的时间较早,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土地整治工作。1886年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治法》,土地整治成为实施空间规划的重要措施,空间规划一般会编制控制性详规和更具体的建设规划,这种规划体系类似于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荷兰早在1924年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整理法》,并编制了专门规划,其后颁布的《空间设计规划法案》明确规定了地区空间规划与土地整治项目布局的关系。其他国家,如日本的全国国土形成规划、韩国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等也都明确了土地整治的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土地整治规划既有国内实践基础,也有国外经验借鉴,“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规划应更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需要编制实施型土地整治规划

目前来看,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仍存在实施型规划缺位、多规整合困难、目标管理偏差等三方面问题。就本质属性而言,土地整治规划重在从实施层面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措施,重塑利用不足或利用不当的国土空间。为此,应通过制定实施有期限的土地整治规划,作为五年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一方面,因实施型规划缺位,导致土地利用管理与实践的冲突,需要五年实施期限的土地整治规划相衔接。目前,国土资源部门主要采取“15+1”的规划管理方式:“15”是指规划期为15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项管理的总纲;“1”是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据每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达2~3次用地指标,调控当年全国用地配置。然而,这种“15+1”模式缺少中间层次的实施型规划,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单要制定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还不得不具备极强的约束性和层层落实的强制性。编制内容事无巨细,空间安排落到地块,这明显有悖于长期规划的特性。作为规划的补充,每年计划指标的调控能力有限但弹性却很大,这使规划越到基层越不接地气,规划期越临近实施性则越差。一旦开展某项规划中未涉及的具体工作时,首先面临的工作就是“调规”。

这就意味着更加需要五年实施期限的土地整治规划,衔接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快速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土地利用计划安排,达到合理合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目标。

另一方面,因土地利用规划期限长短不一,导致在规划编制时舍远期求近期,需要土地整治规划针对五年内的区域发展要求,对国土空间实施局部、可操作的调整提升。上世纪末,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融合问题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持续至今,从技术上讲已经不存在太多难点,更多阻碍集中在规划定位、任务设置和职能分工上。当前,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三规”、“四规”合一工作,其逻辑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为指导,与15年~2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安排相衔接,这样的“蓝图”绘到底也就是五年。

对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最“合适”的做法必然是舍远期求近期,规划编制中以最小成本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基本任务,空间安排上则根据后备资源情况,空间充裕则尽可能留白,紧缺则通过调规等方式规避约束,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为此,要实现科学融合,必须要有目标任务、规划期限与之相匹配的实施型规划,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针对五年内的区域发展要求,对国土空间实施局部、可操作的调整提升。

此外,因理解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土地规划只关注指标管理,需要加强对国土空间的立体管理,以土地整治规划重塑国土空间格局。当前,社会上对规划形成了一种认识偏差:五年规划管项目、土地规划管指标、城市规划管布局。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土地资源的主管部门,是要从整体上配置各类、各行业用地,实现总体效率最优、可持续,仅对指标进行管理显然很难达到这一目标。

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全面进入转型升级期,传统农业、制造业正在进入改造升级阶段,后工业化城市的发展进入内部空间的优化阶段,指标、边界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国土空间管理的需要,要转变方式,注重空间效率、空间服务品质的提升,加强对国土空间的立体管理。具体可包括:规划管制、审批许可、市场调节、整治投入四大调控手段,尤其是土地整治工程、措施,通过长期、精确地改造、提升,达到重塑国土空间格局的目的。

“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有制度创新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颁布实施的最后一个五年实施期。新常态下科学部署“十三五”时期土地利用安排,尤其要准确定位土地整治规划,既要顺利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置的主要任务,更要主动适应、调整规划目标,在任务设置、编制程序上与各级五年规划编制相耦合,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上有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建立完善国土规划体系。采取“50+15+5+1”的模式,加快推进国土规划的颁布实施,使之成为国土空间的顶层设计,指导我国未来50年~100年的国家空间战略设计;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定位,从中长期(15年~20年)谋划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型、滚动型定位,转变工作方式,主动衔接各级五年规划;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增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加快改进完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突出区域资源差异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需求,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规划手段,提高决策水平。进一步明晰土地整治范畴,合理部署土地整治布局、工程,加快以空间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格局配置、提升空间服务品质的规划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提升规划科学分析技术水平。

加快土地整治立法工作。我国土地整治起步晚,现行的规范几乎都是以国家政策、规章和地方法规等形式出现,且分布零散,在概念内涵、范围界定上也不够清晰,导致了土地整治实践工作中主体不明、程序混乱、权责不一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相关法律的进程,弥补现行土地整治规范效力低下的不足,以规范指导各类土地整治活动。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5

一、“十三五”期间总体工作情况

截止2020年6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9家,较2015年末新增3家;

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0.53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17.48亿元,年均增速7.08%;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32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34.4亿元,年均增速20.48%,存贷款余额均实现较快增长。

1、落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基层货币政策快速传导作用,形成金融业和地方经济的横向沟通机制。通过货币政策的日常传导,把握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瞄准xx县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了金融的供给适应性,及时引导各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确保辖内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2、贯彻扶贫工作精神,金融扶贫精准发力。“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根据中央及上级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xx实际及时传达贯彻上级行的扶贫信贷政策,要求各行积极支持农村扶贫工作,开展贫困户调查及相关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向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6.75亿元,并积极认真做好扶贫再贷款后续监测及核查工作。在扶贫再贷款的推动下,xx县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了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下岗再就业贷款、烟农贷款、光伏贷等多种金融扶贫信贷产品,精准对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农户生产生活。主要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经济组织从事春备耕生产、农产品加工、种养殖业等,用于贫困户建房、购房等消费资金需要。

3、贯彻绿色金融理念,绿色融资初显成效。“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本着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宗旨,督促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积极与xx县以及各乡镇企业及农户发生业务往来,大力服务xx县农户及可持续发展中小微企业。“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累计向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1.9亿元。截止至2020年6月底,辖内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1.2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7.14%,其中,生态旅游贷款9.46亿元,低碳工业贷款6.58亿元,有机农业贷款3.44亿元,乡村振兴贷款1.66亿元。xx县绿色产业融资总量在全县社会融资总量占比接近40%,绿色信贷余额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34%,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涉及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的贷款余额为零,对于“两高一剩”行业坚决实行退出机制,有效的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4、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为了改善xx县乡村金融服务环境,支持xx县乡村振兴发展,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制定了《xx县乡村信用户创评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社会的整体思路,推进xx县乡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切实发挥信用信息服务乡村经济主体融资功能。通过xx县乡村信用户创建、评选活动,切实提升xx县乡村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优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与共享机制,促进乡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对xx县乡村特色、主导产业经济主体的信用创评工作,在全县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信优获利、信劣失财”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金融动力。“十三五”期间,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xx县金融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与较高的目标定位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金融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距离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金融组织体系尚不够健全;

法人机构规模有待提升,金融发展重大支撑项目较少;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事业的渠道、方式等创新不足;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仍需加强;

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数量不足,创业创新环境还需优化;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防控金融风险上升、强化金融监管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思路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县金融业将呈现出总量稳健扩张、存量加快调整的特点,根据“十三五”全市金融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初步制定以下“十四五”规划目标,争取到“十四五”末,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再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至100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5亿元,年均增速同比均超越十三五期间,存贷款余额均实现较快增长,辖内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金融业态进一步丰富,金融执法队伍基本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对地方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1、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按照国家金融形势发展规律,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做大做强信贷规模一是围绕县域重点项目抓投放,切实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为导向,全面服务县域储备项目,着力发挥中长期贷款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二是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普惠金融抓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坚持回归本源、回归县域,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要降低对抵押物的过渡依赖,逐步提高信用贷款的比重。三是持续推广使用小微客户融资平台,全面落实贷款市场报价(lpr)传导机制,推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2、着力“金融创新”工程,激发全县金融活力。一是激发“链条效应”,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紧紧依托xxxx禀赋优势,继续加大对全县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支持,打造旅游产业链、毛竹产业链、面包产业链、白茶产业链等产业集群。二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企业信贷产品。认真落实银企对接协议,引领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三是引导全县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优势、结合xx发展的实情,切实做好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金融市场潜力。四是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农业”战略,加快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探索适合我县旅游发展的信贷模式,全力支持打造旅游品牌。继续做大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

3、推进“依法行政”工程,切实加强金融管理。一是深入推进生态价值产品实现建设,继续开展好金融知识普法宣传工作。二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新要求,突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切实维护好县域金融稳定。三是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做好重大事项和重要信息上报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大与县委县政府、经贸委、金融办和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沟通,多层次多角度的把握金融风险动向,做到早预防、妥解决。

4、实施“金融普惠”工程,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在“金融宣传”上做文章。改进宣传方式,扩大宣传效果,认真贯彻落实利民惠民便民支民政策。二是继续在“金融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创新人民币反假工作机制。三是继续在“一行一品”上出成效。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充分激发全县金融活力,助推xx科学发展。四是继续强化县域优势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馈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5、打造“信用xx”工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以企业、农村、社区和区域四大信用工程创建为重点,持续开展信用乡(镇)评比、授信工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协助各家银行快速有效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三是构建“银司合作”机制,实现金融维权资源整合利用、纠纷联合调处、消费权益得以维护的目标。四是以培植孵化信用载体,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推动xx县农业产业化。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6

[导读] 9月6日,在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科技部正在制定“十三五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要在下一代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系统、安全、多模式充电技术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以缩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关键词: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9月6日,在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科技部正在制定“十三五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要在下一代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系统、安全、多模式充电技术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以缩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万钢表示,科技部近期制定“十三五”电动汽车规划,目标就是紧跟汽车产业新信息、新能源、新产业的发展,夯实布局,把握关键布点,在下一代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系统、安全、多模式充电技术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公关。

在动力电池方面,一要加强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如开展高电压的材料,副离层的材料,硅碳负极板等等一些多元的新材料的研究和电极、电解质的研究来提高电池的性能。二是要研发高功率的极片、芯结构的电池组,尽早实现专利的布局。三在正负级、铝离子生产方面提质量、降成本的基础关键技术的研发,我们的目标很清晰,我们今天推动电动汽车还需要政府的补贴,这个补贴一定是逐步退脱的,指导意见也是明确这一点,真正达到零排放的,但是又是全市场竞争的时候,最终还是要靠技术进步,还是要打好,所以这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为2020年到时候退出补贴的时候,全要素的竞争上面能够打下基础。

在电机方面要聚焦驱动电机、系统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我们要借第三代功率电子半导体的契机,研发高性能的装置,提高多系统的集成度,开发出高效、量轻的电机系统和电驱动组成,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方面,要瞄准电动汽车与信息化建设相互融合的新趋势,鼓励企业将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结合,将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属于深深的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大力开展智能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研发与应用。

创新商业模式,优化提升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在燃料电池方面要继续加强核心部件在功率密度、低温启动、寿命试验下功夫,继续推进车用燃料电池和加快产业化的同时,要拓展燃料电池在应急电站、备用电源、分布电源、海洋运载工具系统方面的市场化应用,来降低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在继续支持整车企业自主研发各类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驱动的汽车同时,我们还要非常的重视新型的铝镁材料、碳纤维材料,新材料在电动汽车的应用,电动化、轻量化结合将大大改变汽车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也为我们的跃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实现突破

万钢表示,自2001年我国确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实施了重大科技的专项,2009年又实行了促进应用推广的十城千辆,我们逐步形成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整车、电机、电控为主的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构建标准、检测、实验示范三大品牌,在通过十多年的持续研发,我们国家在三大核心部件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前天我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就找出了2007年初,当时作为重大专项组组长的时候,给科技部一个总结材料,当时我记下来当时的电池性能,在当时2007年的时候,电池能量密度是90瓦时/公斤,成本是5块钱/瓦时,2013已经达到140瓦/公斤,电池价格已经降到3 元以下,而且质量保证期间达到5年10万公里以上,动力坚持的正负材料级材料、电解液隔膜都实现国产化,开始进入国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动力电池已经输往世界各地。

电机系统的研发与产品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和特殊用途的电驱动的需求,部分指标达到国际水平,高功率泳池驱动电机达到2.68千瓦/公斤,这个在2007年是1.37千瓦/公斤,产品功率覆盖200千瓦以下的范围,至少有五家企业产能达到万套级以上,并且批量出口欧美。

我国的电机企业开发出双电机同轴组成,使得公交节油、节气超过50%,燃料功率达到1000 千瓦/升,耐久性超过3000小时,写到这的时候经常回忆2004年、2006年我曾经带着我的团队,亲自研发的燃料电子汽车在必比登大赛上,我和我的团队拉力到埃菲尔铁塔,当时我们国家驻法大使就在塔下等着我们到来。但是今年9月3日荣威系列已经远行拉萨。正是这些奠定了我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产业领域的不断技术进步为电动汽车性能不断提升、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好,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在公交、出租、私人用车等领域推广应用节能新能源汽车达到7万辆左右,特别是国务院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指导意见以后,进一步打通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链条,市场销量迅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4万辆,同比增长2.2倍,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

在整车发展的带动下,动力电池的产量也明显增长,半年产量为8.04亿瓦时,远高于2013年全年3.6亿瓦时,在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与国际检的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我国的部分品牌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性能正在走向世界前列,这些成就取得来之不易,不仅凝聚着一代代汽车人的辛勤汗水,承载他们梦想,这些有力见证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我国产业水平迈上新的高度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倍感振奋。

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万钢表示,在我们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征程中,要时刻牢记,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舞台上,尽管我们的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很多方面尤其是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正处于整体提速期和产业变革期,抓住就能前行,抓不住只剩下挑战。在百舸争流的时候,我们必须急流勇进、奋勇前行。2013年全球机车产量已经超过40万辆,比去年翻了一番。

美国在政策刺激下保有量已经占全球总销售量的大概45%,增长速度十分迅猛。日本在电动汽车的技术、产量、产能方面已然领跑全球,充电设施的速度在加快,电动汽车推广进展顺利,德国政府和企业联手建立了联邦级的协调平台,利用平台攻坚技术,制定政策和标准,促进电动汽车新车型先后上市,美、日、德三国企业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开展跨国合作和产业合作,目标就是要依靠技术优势来占领全球市场。

相比而言我国的电动汽车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再到市场拓展,与国外电动汽车的发展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尽管我国单体电池指标先进,但是大批量生产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技术集成还比较薄弱,安全性、耐久性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7

为加快推进我省衡器行业转型升级, 引导衡器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 我省衡器行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产品种类齐全、质量可靠, 重点企业发展及重点产品培育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区, 并具备了一定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 主要成就

1.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按新统计口径, 全省衡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8家增加到2015年的21家;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28.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2.24亿元, 年均增长14.01%;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6亿元, 年均增长15.79%;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6亿元, 年均增长3.98%。2015年底, 全省衡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一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3.67%、15.50%、16.91%和8.24%。

2.质量品牌稳步提高,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我省衡器行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电子衡器、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控制器、电阻应变计、防爆称重系统等。称重传感器和显示器的产量和质量全国领先, 其他优势产业也居全国同行前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优势产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如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金钟”牌、烟台东方电子衡器的“丰收”牌、青岛公平衡器的“公平”牌、青岛精工衡器的“精衡”牌等等。

3.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改造, 我省衡器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通过引进与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 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有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内在品质, 还将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与传统产品相结合, 更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水平和精确度。许多企业与数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不断跟踪世界先进技术, 创新行业产品。

如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了六期技术改造, 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衡器和称重传感器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 拥有各种加工检测设备500余台套, 其中数控加工中心、温度实验装置等高、精、尖装备在亚洲同行业领先, 实现了从产品备料、焊接、加工、表面处理、涂装、装配校验、入库的流水线布局, 彻底改变了我国衡器传统生产方式, 提高了产品制造水平, 其生产的电子计价秤, 通过了国际计量组织的OIML认证。烟台东方电子衡器有限公司的电子衡器被海关总署、中石化确定为定点采购产品, 电子计重秤、电子吊钩秤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青岛帆船赛中被奥组委确认为赛事检验设备, 其数字防爆称重系统通过国家认证。

4.产业专业化协作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集群初现雏形。

全省衡器生产企业较多, 但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 分工协作明确, 产业链条紧密, 配套半径较小, 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和完善, 我省衡器行业的特色产业集群初现雏形, 形成了以济南金钟为龙头的电子衡器和称重传感器生产基地, 以烟台东方电子、烟台三元衡器为龙头的生产基地, 以滕州金鸡、平邑衡器为龙头的鲁南生产基地, 以聊城大华、东昌衡器为龙头的鲁北生产基地, 以泰山衡器为龙头的泰山山口生产基地等。

(二) 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粗放, 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稳定。

企业生产管理落后, 多数企业仍维持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上, 专业制造水平低, 专业配套能力差, 缺乏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低档次产品能力过剩, 高档次衡器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结构性供求关系失衡。

2.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 制约行业发展。

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供给短缺等问题, 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较大, 招工难、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全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足行业人数的10%, 人员结构不适应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管理, 制约了行业发展。

3.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高端品牌少。

我省衡器行业企业中小企业居多, 有一些甚至相当于家庭作坊, 常年以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为主, 处在制造业中的加工环节, 科技投入较少, 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到目前为止行业还没建成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也较少。加上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和培育意识不强, 虽然其产品在质量、品种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但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由于缺乏在国际上的强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行业整体水平提高与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 与国际水平比差距,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 衡器行业称重传感器和显示器的技术与生产有了较大进步, 电子衡器的产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但与国际水平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人、财两弱, 国外在高准确度、高稳定度、动态称重和称重智能化等均有领先的理论研究;二是我国在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的速度与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 高档次衡器产品技术水平要落后8-13年, 低档静态称重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定量自动衡器和高档商用秤, 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国内或省内只有几个规模最大的外资企业或新兴企业, 才拥有先进的制造工艺及技术装备, 而发达国家先进衡器产品的开发、制造、调试、补偿、修正都是在先进程序下自动完成。

当前, 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的重要节点, 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 也是衡器业实施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

(二) “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衡器是融合传感技术、微电子、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加工等多项技术集成产品, 除计量功能外, 还有监测、运算、控制、管理等多项功能, 是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物品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保护正当商贸等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计量与控制设备, 也是物联网的检测终端。“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等新生态的出现, 为衡器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 智能衡器产品的研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

科技高速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衡器产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衡器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国应用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衡器, 还处在依赖进口解决供应的阶段。在技术含量高的衡器产品领域, 我国的衡器制造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智能衡器产品的研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

总体而言, 衡器行业“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要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为指导, 抓住政策机遇, 通过制造业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融合, 促进山东衡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实质性转变。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总体要求, 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推进衡器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整体转型升级;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优化产业、区域、企业、市场结构, 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突破;以服务为宗旨扩大协会的服务面、提升协会的服务效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通过协会的服务促进全省衡器行业的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突出自主创新。瞄准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方向, 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 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积极采用新材料和先进适应技术改造衡器产业, 逐步减少和淘汰落后产品的生产,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支持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流动, 支持带动作用强、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行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 重点培育自主品牌,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改变现有出口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积极创建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和体系, 拓展国内外空间, 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三) 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 全省衡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 利润年均增长不低于10%, 利税年均增长不低于6%。

2.科技创新。在行业内积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行业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1个。在新材料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形成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3.品牌建设。到2020年, 新增山东名牌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

4.重点企业与产业集群。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 培育发展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

5.标准化工作。完成《重力式自动配料衡器》、《电子称重仪表》、《电子台案秤》、《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4个标准的立项和制修订工作。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

(一) 重点发展技术

加强技术创新, 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扩大应用计算器辅助制造技术、计算器集成制造系统。把称重计量测控技术纳入信息采集、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范畴。加强传感技术、计算器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提高电子衡器与自动衡器产品比例, 扩大网络化、集成化的电子衡器的生产, 促进衡器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称重系统的研制能力, 积极开发智能化电子衡器。

(二) 重点发展产品和企业

大力发展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控制器、电阻应变计等, 限制抵档静态称重产品, 鼓励定量包装秤、配料秤、自动重量检验秤等自动衡器和高档商业秤的发展。重点支持济南金钟、青岛公平、青岛衡器、烟台东方电子、泰山衡器、滕州金鸡、聊成大华、临淄齐创、淄博同泰、山东鼎力、平邑衡器等企业的发展。

(三) 重点发展模式

应用“互联网+”思维, 实施电子商务改革, 实现衡器企业管理创新。建立与完善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完成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的改造。加速提高衡器行业专业化生产能力和专业化技术水平, 在行业中形成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合作的能力, 发展产业经济规模, 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四) 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认真总结特色区域经济培育和发展的经验, 根据现有产业布局, 在产业聚集、特色突出的区域与当地政府一起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支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培植产业集群, 增强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群效应。重点培育命名以济南金钟为龙头的全国电子衡器和传感器制造基地, 以泰山衡器、烟台东方电子衡器、青岛公平、青岛精工为龙头的3个省级衡器制造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

鼓励和发展产、学、研一体的有效联盟机制, 加快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科研体系的建设, 抢占行业领域的制高点, 选择基础好, 实力强的企业, 建立国家级企业科研中心, 并带动省级科研中心的建设, 形成合理的行业科研布局。

(二) 加强品牌建设

全面树立衡器行业“精艺设计、精密制造、精细管理”的精品意识, 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品牌, 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 引导企业走出价格竞争的漩涡, 变价格战为质量战、技术战, 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保持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把参与国际竞争提到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以扩大产品出口, 带动企业创新提高工艺制造、生产和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应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做到两手抓, 两手硬。

(四)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注重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国外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形式办厂, 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和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积极围绕国际竞争的需要, 按国际标准, 尽快吸引、培养和发展一支以振兴我省衡器行业为己任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

(六) 完善协会职能, 搞好协调服务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8

但是,还不能讲经济现在已经触底,还不能说这轮U型调整到了底部。因为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两个,一是靠房地产的回升,增速回到5%,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为房地产的投资开发能够占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18%左右,而固定资产投资占到整个经济38%左右。

二是社会融资总额上升了25%,其中包括贷款,贷款增加的一个反映就是广义货币,存款加现金的总量今年一季度上升了13.4%,比国家计划3%还多了一点点。

什么时候经济能够基本见底,从U型往上走?我们增长潜力是7%左右甚至更高,在增长潜力之下,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国家提出的去杠杆任务今年必须切实落实。去杠杆主要指企业负债要降,我国企业负债非常高,占GDP150%,超过当年日本出现经济问题之前的水平。政府的负债不算高,中央政府负债占GDP17%,地方政府负债占30%,总和不到50%,这个水平在全球也是非常低的。为什么去杠杆重要?背后指的是要加快淘汰一大批落后产业、落后企业,这部分企业如果不退出将会占用大量的信贷资金,银行应将新钱投给新企业,投给好企业,这件事情如果不完成的话,经济很难讲见底,明年还会出现增速下滑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一个基本的走势。但不管怎么讲,最晚到了后年,经济能够触底,能够往上行。

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服务业比重已经明显超过整个制造业,整个工业部门,城镇化率每年在提高1%,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新的调整。比如,南方沿海包括传统上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现在增长速度非常好。比如安徽省人均GDP全国倒数第6,但是安徽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前列。同样,黑龙江、辽宁增长慢,因为这些资源类的行业一定会调整,以后大量进口铁矿石和煤,我们自己的资源类行业相对会萎缩,这就是结构调整。

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我认为四件事在“十三五”期间将会影响着我们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我总结为四个特点。

一是绿色。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已经上升成一个五大理念之一,国家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所以落实到汽车行业必须绿色。这既是自己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汽车行业绿色化就是一个词电气化。

二是高端化。因为为了这五年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将会超过GDP,城镇化发展水平超过GDP,所以未来的重点整个汽车行业在往高端化发展。我相信以后中国汽车行业新车往高端走,年轻人买旧车很便宜。

三是新模式。例如,外国人在深圳创办汽车厂是看中第一大市场,看重深圳创业氛围,是看重中国的工程师便宜、人多,是看重深圳有大量配套产业,所以这就是新模式。

四是全产业链的服务化。今后汽车行业不要只琢磨造车,要琢磨全方位给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个产值量,这个附加值远远超过生产汽车的附加值,这就是全产业链的服务业。

“十三五”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前景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冷、空调市场在世界市场风光无限,已经成为全球制冷、空调业的焦点。仅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制冷、空调行业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冷冻空调设备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生产国,无论在生产产品品种、质量还是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从制冷设备的需求层面来讲,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致使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20%,而农产品流通腐损率约在15-30%之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分别为95%以上和5%以下。根据测算主要农产品年流通腐损价值超过5500亿元,即占GDP约1.4%的价值因冷链产业落后而浪费。

未来5年我国冷链需求将步入快速增长期,短期内行业补偿性需求仍将持续,预计冷链流通需求CAGR约为18%。而计入更新需求后,冷链设备行业的增速有望更快。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冷、空调设备行业研究小组表示,尽管空调行业面临调整,需求来自于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大型别墅的中央空调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内,短期内在建与新建商业地产面积仍较快增长,支撑中央空调15%左右的增速压力大不;同时,行业将受能效政策和进口替代驱动。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制冷、空调设备行业将迎来一轮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冷链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对于制冷、空调设备需求会越来越大,制冷行业前景十分良好。

中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思路 篇10

十三五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战略趋势分析

据中国饭店协会统计,餐饮行业的利润率2014年同比增长是9%,2015年同比增长11.7%,这是我们餐饮业的增长。火锅业的增长也高于这个数据,但是最近一个数据看到是,我们的存量火锅店在下降,经营业绩在下降,而增量开店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个在上海尤其是在广州、北京这些城市,甚至超过50%。昨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加入火锅行业的老板,他们今年的开店数据、去年的开店数据非常大。这也说明什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僧多粥少,我们深刻地感觉到摆桌子的数量大大超过了进来光顾火锅、看火锅客人的数量。正因为火锅的门槛低,所以我们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的火锅店的开业大众创业,95%失败得多,成功得相当少,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那么面对这个压力,餐饮业的供给侧改革,国家的政策导向,食品安全以及人力成本的迅速增加还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资本的大规模介入,都给我们这个传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经营模式,追求优质营运,突出我们的优势拉长板,打造筋骨强壮的火锅企业,是目前的一个共识,共同提到的话题就是我们要做强、做强、做强。这是最近一年、半年的话题。

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在一个煎饼价值18个亿的今天,通过观察和研究,餐饮行业毕竟是提供消费者情感消费的场所,毕竟是人们解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地方,因此火锅业一定要回归本质,花里胡哨的只能昙花一现。回归本质就是我们过去这么多年的坚持,我们做好产品,用好产品、好的服务、好的环境,这些都是火锅的根、本质,没有这个根我们不能成为参天大树。老祖宗说了一句话“好酒不怕巷子深”。好像这句话很多人认为过时了,我还是认为把它理解透了,在新的社会里面怎么用好这句话,“好酒”就是好产品,对于我们的火锅发展仍然是管用的。

调整明确的战略目标,构建发展思路

从过去我们行业火锅品牌快速发展和占领市场的角度来看,连锁经营发展模式仍然是火锅业界的占主导的模式,不管是直营连锁、控股连锁还是加盟连锁都是这样,德庄现在逐渐也要做到控股连锁和直营连锁方向。

现在这种连锁模式搞了一百多家、两百多家以后,就停滞不前了,好像都遇到了一个瓶颈,中国火锅企业一般都在三四百家都遇到一个瓶颈。到了瓶颈期企业要涅槃重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多品牌战略

现在的工作是为年轻人搭平台,助推他们发展,最后为他们的成功鼓掌,我就是董事长、投资人就是做这个事儿。因为德庄已经有17年了,跟着我们很多的人没有上升的空间,如果只有一个品牌,没有上升的高度了,就是天花板效应,怎么办?我们多品牌,现在德庄的品牌大概就30多个,火锅品牌就有5个,包括德庄就是6个。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投资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可以很大限度的用好传统业态下的供应链,降低成本,做公司战略布局,占领不同的餐饮市场。由于不同的餐饮市场竞争状态不同,可以保证我们企业的安全,也便于公司应对市场竞争。公司提升为投资型公司,有利于老团队的维护、我们老员工的上升,他们就可以上升成副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是掌握一个团队。这是我们公司目前发展方向的政策,这是我在十年前去香港去学习学到的。

二、在供应链上游发展

在供应链上游发展会使得上下游联系起来,容易多元化。现在很多知名的火锅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连锁基地、原料基地,向上游供应链发展的模式,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自产自销、降低成本、掌握核心技术、稳定公司的发展、在食品安全上面可控、多余的产品可以给同行消耗。尤其是从工业方面发展,它能够有税收方面、管控方面做的很好的话,是上市的很好的材料。

三、走标准化管理模式

绝大多数火锅企业都是做标准化,但是不够彻底、不够全面、不够专业,企业内部标准不仅是产品的标准,还要有服务标准、管理标准、食品安全等等方面的标准,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企业的文化核心。

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一个成功的火锅连锁企业,不管是直营连锁、控股连锁一定要建立在一个功能期权、职能明确、团结协作的连锁总部的基础上,连锁总部成为一个战略主体,承载的是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支持系统和管控系统搭建的核心职能。通过管理模式的提炼与运用,连锁总部一方面可以为整个连锁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整个连锁体系统一性。另一方面可以切实引导连锁管理的支持系统,包括品牌管理、销售管理、信息管理、店面管理等模块的提高,这些模块有效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大大提高整个连锁体系管理的效率。这是第三个做出标准化的问题,之所以重庆火锅在中国餐饮百强里面占据多席,正是因为他们做标准化和连锁化,做得很快很大。

上一篇:phonics自然拼读法下一篇:《幼儿园生活情境化礼仪教育研究》课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