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2024-10-17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精选10篇)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1

摘要:造成目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滞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差和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 使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实现“平等”, 并从制度和法律手段等方面提供应有的保障, 其状况才可以得到改善, 并可以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美术职业教育,观念,平等,实际

一、目前大家对美术职业教育的观念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只要一提到“职业教育”一词, 不管是否在它前面加上“高等”还是“中等”二字, 都会被认为是“矮人一头”或是“低一个档次”。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 这种观念在从初中升高中的阶段就已形成了。长期以来, 在我国社会普遍认为:考上大学才是一个孩子的成功之路, 接受大学教育才是人生正确的和辉煌的开始, 考入名牌大学就可以被传为“佳话”, 甚至光宗耀祖。所以, 初中毕业后, 理应进入普通高中或重点高中继续学习文化知识, 以便去迎接最后的冲刺———高考, 否则就是“歪门邪道”。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很大一部分学生即使分数没有达线, 家长也会选择通过花钱或托关系的办法把他们送入普高, 而即便进入了职业高中, 很多家长和学生仍不肯放弃大学梦。相当一部分职业中学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 最终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双轨”的教育模式, 即发展职业教育, 但同时也不放弃升学率。就读职业中学, 在很多人看来是“矮人一头”的举动, 即使通过参加高考升入了重点大学, 其中的一部分人仍以就读职业中学而不齿。读完高中, 进入高等职业学校, 恐怕又是“无奈之举”的重演, 因为“低一个档次”嘛。如果从家长和学生来说“矮人一头”或是“低一个档次”是偏见, 从学校来讲是迎合, 那么, 从社会大气候来看, 也就是这种观念的实际落实———无论升学还是就业, 晋升还是调动, 几乎在任何的情况下都要与学历挂钩, 学历也因此成为评价机制最为重要的标准和依据之一, 另外, 待遇的分配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评价机制。所以,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高学历, 就没有别人的承认, 也就没有好的待遇和生活保障, 于是职业教育“低一个档次”的观念也就最终形成了, 甚至还和贵贱扯上了关系。为了获得机会, 得到待遇和保障, 赢得尊重, 大家不得不追求高学历, 至少不会“矮人一头”。所以, 对于职业教育的这种观念的形成, 其根本原因不在学生、家长和学校, 而在于社会用人机制。

职业教育的整体状况尚且如此, 作为其分支的美术职业教育也难逃厄运。很多进普高无望的学生, 在家长的支持下, 出于想得到一技之长但又想寻求专业“轻松”的目的, 顶着“矮人一头”的压力而选择了美术专业, 美术专业成了他们的“避难所”。美术专业看似自由, 但其实一点都不轻松, 殊不知这种所谓的“轻松”才是对于美术专业真正的误解。也有一部分学生为了摆脱“矮人一头”的压力而不放弃大学梦, 但是他们的文化课一般都较差, 怎么办呢?这些学生和家长都看到了美术高考统招的分数线一般较低这一现象, 而职业中学的“双轨”教学体制也为他们大开绿灯, 或坚持在学校或参加美术高考培训班, 如愿者大有人在, 于是, 他们选择了美术专业, 美术专业成了他们的“跳板”。不管是普高还是职高, 希望深造时, 由于种种原因, 无奈地选择了高职, 无缘“真正的”艺术院校, 不管是对口升学还是国家统招, 高职的学生都“低一个档次”。这样, 就在或来自社会环境或来自家长、学生和学校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当中, 美术职业教育的观念落后, 最终导致了美术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

二、目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目前, 我国美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教育脱离实际。我们说职业教育的特色或是根本方针就在于直接面对实际, 如果失去了这些, 职业教育必将偏离其航向。从目前职业中学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当中, 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强调、理论和实际的脱节。职业中学的美术教育一般奉行“双轨制”, 这并不是说升学和就业的双轨, 而是通过对口升学或者国家统招升入高一级学府的双轨, 很显然, 中等美术职业教育在这里已经变了调, 由名称上的职业教育变成了实质上的升学教育。由这一思路出发, 在教学中, 传授理论知识仍将作为课程的中心, 而至于美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美术职业素质的提高变成了一句空话。这说明美术的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的教学开始就没有体现出其特色。或许我们已走得太远, 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课程本身的编排是如何严密和系统, 如何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 但是我们忘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于美术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另外, 职高和高职的大多数代课教师根本就不了解这些美术知识应该怎样应用于实际生产, 实际情况还是艺术院校单纯强调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复制, 教学主要在画室开展, 根本谈不上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授课的方式来看, 大部分职业中学的美术专业课, 仍然是按以四十五分钟为单位的语文和数学的课堂进度来规划的, 加之课堂时段分散, 美术专业课反而变成了副科, 成了文化课的调剂课, 这实际上是不了解美术专业学习特点之故, 也就更无从追求“职业”二字了。

在我国美术职业教育当中, 也有着非常有益的关于培养模式的探索, 比如办学和企业相结合。在长期的探索中, 我们发现职高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本行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换句话说, 职高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直接投入本行业或用人单位的实际生产, 或者是培养的人才市场根本不需要, 或者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匮乏。于是, 有人提出了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互动的办法, 使学校成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 使用人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在时间的安排上, 在职高和高职院校的实际学习时间占到总时长的三分之二, 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用人单位实习。这样既可以节省人才培养的时间, 避免岗前培训的资源浪费, 又不会因实习而耽误学业, 真可谓是两全其美之策。但是, 某些用人单位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打着实习的旗号, 将职高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直接变成了雇佣工人, 将学校变成了追求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输出基地。更有甚者, 他们通过办理假身份证等手段, 隐瞒学生的真实年龄, 雇用未成年人长期从事高负荷的体力劳动, 而到头来, 学生根本拿不到生产商承诺的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工资。作为职高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没有学到技术和拿到学历, 而且将时间白白浪费在了无偿充当别人的廉价劳动力上, 这样的实习, 让一些职高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美好设想彻底化为了泡影。

三、结语

造成目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 基本可以归结为观念差和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问题, 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在前面的相关分析中, 我们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说到社会对于学历的认可和在意, 说明社会用人机制是形成此观念的根本因素, 相关部门必须从这一方面着手, 打开缺口, 力图使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实现“平等”。这里的“平等”不仅包含设施及经费投入的平等, 而且包括受教育之后的相关保障及就业机会的平等。只有做到了“平等”才会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 也才能从思想上理顺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美术职业教育作为其分支才可能健康发展。从宏观的角度看, 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事, 只有三者形成合力, 达成默契, 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对于解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问题, 需将工作的中心进一步向实际应用转变, 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必须从制度和法律手段等方面做出努力。有了观念的转变和相关的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滞后的状况将很快得以改善, 并可以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叶小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2

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思考

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关系到我国教育工作的全局.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外语教育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以及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对比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目前外语教育中存在的四对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 者:李宝红 金志茹 徐媛媛 LI Bao-hong JIN Zhi-ru XU Yuan-yuan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刊 名:柳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3)分类号:H319.1关键词:外语教育 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 英语学习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考考生流失高职教育

0引言

2009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考考生流失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普遍关注和社会各方人士的激烈讨论。但毕竟放弃高考的学生中,除了小部分是因为要出国留学深造而主动放弃外,其余的学生成绩都不是特别优秀,甚至有的即使参加高考也达不到大学录取线,放弃高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剩下的那大部分则是在专科线徘徊的人群,尤其是考上高职的可能性较大,为什么这部分人宁愿放弃高考也不愿意通过高考升学来就读高职呢?这值得我们目前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1对高职教育认知不足或观念偏差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主观原因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中,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就是高职。然而,时至今日,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被社会理解。虽然最近10年左右我国高职教育突飞猛进,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势头,办学理念日益成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然而,我们生活在理性的社会,却并没能摆脱世俗的左右:对名牌大学的崇尚是由来已久的偏见。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尤其农村很多地方,高职教育仍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总认为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或者说高职院校根本不是大学,就算是也只能是末流层次的大学,打心眼里瞧不起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连个专科大学都不如,招生录取分数低,学费比较高昂,光花钱又找不到工作,读了也白读,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乏一些家长送子女上高职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施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简单来说就是蓝领人才。很多人就误认为高职生毕业了就是去干农民工干的工作,与农民工就没有区别,高职教育就是培养了农民工,或者是懂技术的农民工而已。在目前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人们对报考高职院校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农村家长宁愿子女放弃参加高考的机会,也不报考高职院校。

2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不高,尤其个别高职院校违规办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客观原因

而由于办学理念不成熟,个别高职院校鱼目混珠,甚至频出违规现象,造成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不高,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生源。

首先是招生的问题,个别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严重不足,就笼络高中老师或者高职在校学生宣传并介绍高中生报考,只要学生被录取到其介绍的高职院校且报名学习,介绍人就会获得相当的报酬,这多少有点买卖生源的商业嫌疑,客观上损毁了高职教育的整体形象。

其次是师资不足,教学与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曾经有报道上称,某高职院校涉嫌虚假办学,该校向省教育厅、教育部上报的71人教师名单中,经电话核实后51人并不存在,就算存在的20人教师多数超过65岁,甚至还有的达到76岁高龄。风烛残年的老学究就算达到“双师型”的要求,恐怕对教学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样明目张胆的欺骗行为,很多家长、学生都感到愤慨。没有一个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师资配备不健全的学校去学习,也没有一个有志青年想去这样的学校虚度光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大师也!高职之高,非高楼之高,高人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施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既有文化知识又拥有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且办学要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但现实中高职院校的师资本身就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工学结合,要求所学知识技能是要能满足当前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工作的要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教学质量跟不上、学生所学无用,或者说所学的知识技能严重老化。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这就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可能发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且必须结合社会实际走工学结合之路,与时俱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能所为。

最后是就业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正逐年上升,甚至比普通本科大学生还吃香,但这里也存在问题。就业的质量不高,存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暗箱操作的可能,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就业率,就与发达地区的工厂企业联系,待实习期结束就以各种理由解雇毕业生,学校对就业的做法极不负责。

3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在高校没有学到或者学不到真本领。以培养职业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是带有很强的培训性质的学历教育,要把解决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师资来源等方面都要依据社会、结合市场来进行,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因为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教学过程也没有真正实行校企合作,学生与企业接触较少,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只强调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缺乏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在校素质拓展不充分,成绩虽好但为人处世差、心理素质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由于高职教育在这些方面没有做好,学生没有学到真本领,而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和相关工作经验,恰恰高职毕业生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所以在就业方面竞争力不足。

农民工待遇较高,吸引了不谙世事但又憧憬美好未来的高中生,经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和怀着对“满地是黄金”的向往,一部分高中生放弃了高考。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有了较大提高,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工作环境也有了保障(国家政策的保护),然而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的工资与农民工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相反高职毕业生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于是一部分高中生放弃继续学习,而选择了走向社会。

4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让人们开始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读书无用论抬头,对上大学感到前途渺茫。大学生就业神话的破灭,让不少人开始怀疑高考、大学在新时期就业的含金量,高考面临公众信任危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刻了。一些高职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或者自己本身就没有学好专业知识,就大事渲染在学校学的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就用不上。众所周知,质疑“知识改变命运”而产生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事实胜于雄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知识“神七”能上天吗,天堑能变通途吗?不是知识无用,是自己不会运用知识,甚至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学会知识又拿什么来运用呢?一部分高中生及其家长盲目听信了读书无用的谬论,而选择了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高职院校学费和杂费较高,很多农村家庭难以承受,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经济原因

目前的高职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大概在6000元左右,加上每月500左右的生活费,一个高职大学生每一年大约花费要上万元。上高职大学的费用对农村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讲压力过大,即使通过助学贷款来缓解学费的压力,但负债的心理压力一般贫困家庭难以接受。有的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家长认为女孩子能上个高中就不错了,还上什么大学,尤其是还有弟弟在读书的家庭,如果大女儿选择继续上大学,儿子就得辍学,因此只有忍痛割爱,让女儿放弃高考。

高职的贫困生问题,虽然国家有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但高职学院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和更广泛筹集社会资助资金,进一步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

显而易见,虽然高考考生的流失其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与目前的高职教育问题也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继续加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提高知名度,从观念上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本身必须按照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美誉度,从实际办学效果上引导大家选择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2).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4

2009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考考生流失现象, 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普遍关注和社会各方人士的激烈讨论。但毕竟放弃高考的学生中, 除了小部分是因为要出国留学深造而主动放弃外, 其余的学生成绩都不是特别优秀, 甚至有的即使参加高考也达不到大学录取线, 放弃高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剩下的那大部分则是在专科线徘徊的人群, 尤其是考上高职的可能性较大, 为什么这部分人宁愿放弃高考也不愿意通过高考升学来就读高职呢?这值得我们目前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1 对高职教育认知不足或观念偏差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主观原因

近年来, 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中, 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它就是高职。然而, 时至今日, 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被社会理解。虽然最近10年左右我国高职教育突飞猛进, 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势头, 办学理念日益成熟,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 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然而, 我们生活在理性的社会, 却并没能摆脱世俗的左右, 对名牌大学的崇尚是由来已久的偏见。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尤其农村很多地方, 高职教育仍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 总认为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 或者说高职院校根本不是大学, 就算是也只能是末流层次的大学, 打心眼里瞧不起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连个专科大学都不如, 招生录取分数低, 学费比较高昂, 光花钱又找不到工作, 读了也白读, 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乏一些家长送子女上高职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施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 简单来说就是蓝领人才。很多人就误认为高职生毕业了就是去干农民工干的工作, 与农民工就没有区别,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了农民工, 或者是懂技术的农民工而已。在目前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 人们对报考高职院校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 尤其是农村家长宁愿子女放弃参加高考的机会, 也不报考高职院校。

2 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不高, 尤其个别高职院校违规办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客观原因

而由于办学理念不成熟, 个别高职院校鱼目混珠, 甚至频出违规现象, 造成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不高, 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生源。

首先是招生的问题, 个别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严重不足, 就笼络高中老师或者高职在校学生宣传并介绍高中生报考, 只要学生被录取到其介绍的高职院校且报名学习, 介绍人就会获得相当的报酬, 这多少有点买卖生源的商业嫌疑, 客观上损毁了高职教育的整体形象。

其次是师资不足, 教学与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曾经有报道上称, 某高职院校涉嫌虚假办学, 该校向省教育厅、教育部上报的71人教师名单中, 经电话核实后51人并不存在, 就算存在的20人教师多数超过65岁, 甚至还有的达到76岁高龄。风烛残年的老学究就算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恐怕对教学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样明目张胆的欺骗行为, 很多家长、学生都感到愤慨。没有一个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师资配备不健全的学校去学习, 也没有一个有志青年想去这样的学校虚度光阴。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大, 大师也!高职之高, 非高楼之高, 高人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施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既有文化知识又拥有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且办学要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但现实中高职院校的师资本身就严重缺乏, “双师型”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另一方面工学结合, 要求所学知识技能是要能满足当前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工作的要求, 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好, 教学质量跟不上、学生所学无用, 或者说所学的知识技能严重老化。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 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 这就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可能发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且必须结合社会实际走工学结合之路, 与时俱进, 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能所为。

最后是就业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正逐年上升, 甚至比普通本科大学生还吃香, 但这里也存在问题。就业的质量不高, 存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暗箱操作的可能, 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就业率, 就与发达地区的工厂企业联系, 待实习期结束就以各种理由解雇毕业生, 学校对就业的做法极不负责。

3 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 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在高校没有学到或者学不到真本领。以培养职业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是带有很强的培训性质的学历教育, 要把解决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此,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师资来源等方面都要依据社会、结合市场来进行, 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与实际需要脱节, 在劳动力市场上, 一方面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 另一方面因为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教学过程也没有真正实行校企合作, 学生与企业接触较少, 缺乏工作经验, 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高职院校只强调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缺乏人文素质培养, 学生在校素质拓展不充分, 成绩虽好但为人处世差、心理素质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由于高职教育在这些方面没有做好, 学生没有学到真本领, 而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和相关工作经验, 恰恰高职毕业生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 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 所以在就业方面竞争力不足。

农民工待遇较高, 吸引了不谙世事但又憧憬美好未来的高中生, 经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和怀着对“满地是黄金”的向往, 一部分高中生放弃了高考。近年来, 农民工工资有了较大提高, 待遇有了明显改善, 工作环境也有了保障 (国家政策的保护) , 然而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的工资与农民工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相反高职毕业生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于是一部分高中生放弃继续学习, 而选择了走向社会。

4 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让人们开始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读书无用论抬头, 对上大学感到前途渺茫。大学生就业神话的破灭, 让不少人开始怀疑高考、大学在新时期就业的含金量, 高考面临公众信任危机, 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刻了。一些高职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或者自己本身就没有学好专业知识, 就大事渲染在学校学的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就用不上。众所周知, 质疑“知识改变命运”而产生读书无用论是荒谬的, 事实胜于雄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知识“神七”能上天吗, 天堑能变通途吗?不是知识无用, 是自己不会运用知识, 甚至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学会知识又拿什么来运用呢?一部分高中生及其家长盲目听信了读书无用的谬论, 而选择了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 高职院校学费和杂费较高, 很多农村家庭难以承受, 是导致高考考生流失的经济原因

目前的高职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大概在6000元左右, 加上每月500左右的生活费, 一个高职大学生每一年大约花费要上万元。上高职大学的费用对农村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讲压力过大, 即使通过助学贷款来缓解学费的压力, 但负债的心理压力一般贫困家庭难以接受。有的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作怪, 家长认为女孩子能上个高中就不错了, 还上什么大学, 尤其是还有弟弟在读书的家庭, 如果大女儿选择继续上大学, 儿子就得辍学, 因此只有忍痛割爱, 让女儿放弃高考。

高职的贫困生问题, 虽然国家有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 但高职学院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和更广泛筹集社会资助资金, 进一步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

显而易见, 虽然高考考生的流失其原因是复杂的, 也是千差万别的, 但与目前的高职教育问题也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方面继续加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 使之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提高知名度, 从观念上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本身必须按照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社会美誉度, 从实际办学效果上引导大家选择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 (2) .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5

笔者近年访游德国时,曾听当地导游介绍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帕雷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即80/20法则。德国教育理念认为,人因先天遗传及各种因素影响智力水平有所不同,只有20%左右的人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其余80%的人只适于从事一般性社会工作。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大多数德国的父母们从孩子出生起就任其自由发展,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智力倾向不同,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喜欢研究的就让他去科研,喜欢唱歌的就让他去歌唱,喜欢美食的就让他去学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入学比是0.25∶0.75,这是一种既关注精英教育、更重视普及教育的教育结构。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热衷于去建造“独木桥”的时候,德国人却执着自己的历史传统,细心去整合八方的教育资源,精心去打造教育的“立交桥”。所以,在德国,不存在我国流行的“普高热”、“学历热”。学生初中毕业后,75%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教育培训,只有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两个体系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2世纪,手工业社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或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

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两者呈“h”型互通。德国通过三个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另外还有相关的法律如《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通过这些法律规定,例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准入和高薪酬制度,保证始终如一的高素质教育水平;通过政府补贴,鼓励企业设立开办培训部门,一方面巩固了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大大减少学校培训设备的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等等。这些法律牢固地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这些法律的规范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学校和企业为并列培训主体的“双元制”职教体制,成为德国职教的通用体制。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会觉得低人一等。

德国,这个世界公认的工业强国,从“奔驰”汽车到“磁悬浮”列车,从西门子电器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质量。这与生产企业中,20%的人即少数人负责开发研究制订规则,而80%的人即大多数人听从命令绝对服从、严格执行密不可分。高质量产品首先得益于整个国家系统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已成为德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柱石”、“民族存亡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却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的原因。综观澳洲及加拿大两个移民大国的移民史,在所需技术移民职业清单上,焊工、厨师、护士、理发师等职业长居榜单,就业率高、收入稳定、需求量极大。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6

一、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从事职业教育的部分教师对教学理论涉猎较少, 忽略了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概念理解不清晰。尤其是近几年借助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名词。一些教师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晰, 比如:不能明确说出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关系、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区别等, 在教学中随便把项目一、项目二换成情境一、情境二。教案首页有填写教学方法这一项, 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 认为空着不好看, 便随意填写, 但所填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本没有采用, 或者与教学内容不适应;还有的教师自己随便命名根本不存在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实践, 因为教学理论可以对教师理解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教学行为的合理之处、把握教学各环节等方面加以指导, 混沌的思维不能正确指引我们行动的方向, 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偏离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每个专业都有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而得来的课程体系, 其中每门课程又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 我们应该严格执行。但在教学中, 有一些教师并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而是按自己的兴趣或对内容的熟悉程度随意增加或减少教学时数。自己擅长的就多讲一些;不熟悉的或者自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便一带而过, 或根本不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教师有意而为之, 明知道很重要的内容, 又不愿意去专研;二是有些教师对企业调研不够, 导致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相脱离, 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求有偏差。职业院校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较之于中小学教师而言, 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因为没有升学压力, 没有每门课成绩的年级排名。由于每名学生都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培养的结果, 其薄弱环节不容易被发现, 这极易容易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的随意性。这种情况教学督导很难发现, 而学生又不知情, 他们只有到了工作岗位才会发现在校期间并没有学到很有用的知识。

三、教师存在浮躁心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巨大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剧烈的冲击, 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评价标准发生嬗变也就在所难免。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使人们在衡量人的地位、价值、意义、作用时, 自觉不自觉地以物质利益作为衡量标准, 形成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在这种大环境下, 教师的思想观念也难免受到冲击, 存在浮躁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的专研上不够投入。而目前的分配机制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老师会认为:课上得再好, 讲师挣不过副教授, 副教授挣不过正教授, 谁还有心思去专研教学内容, 有精力还不如写篇论文为评职称做准备来得实惠。浮躁心理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我们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只管上课, 上完课夹包走人, 一个学期下来连学生都没有认全。有的教师业务水平很高, 可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在这方面, 我自己深有体会。有几位早些年毕业的同学一直和我保持联系, 他们逢年过节会打个电话问候我, 但近两年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是我教的不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所在的院校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院校”, 在创建“百所示范院校”期间, 我所承担的课程被评为了省级精品课, 我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为什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以前亲密了呢?分析其原因, 可能我是所教班级多了, 学生多了, 和每位同学接触的机会少了。但最关键的原因是我没有“用心”来教学, 和学生缺少交流。

四、教师缺乏现场实践

对于职业院校, 我们都知道现场实践经验对教师来讲是何等重要, 目前在职业院校任教的教师都要求有“双师” (讲师+工程师) 资格。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们一些教师虽然号称“双师”, 但距离实际要求还差的很远,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现场部分内容时没有底气。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 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准入制度与普通高校相同, 即把学历和毕业学校的类型层次作为招聘教师的主要标准, 没有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准入标准之一, 因此大量没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入到职业院校教师行列。这些教师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时, 经历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 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 专业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而且, 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方面也与普通院校趋同, 即仅对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 但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 这种现状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五、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 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讲座、教研室研讨、教学观摩、教师自学等多种活动的方式。

在学习现有理论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勇于探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一次成功的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借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有益于教学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

2. 学校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大楼要建, 但未必要豪华气派, 我们更应该注重软环境的建设。每个系部最好能有一个小型的信息资料室, 配备一些电脑、相关专业期刊、参考书等, 以便学生信息查询, 同时还可以展示一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系部的发展历程。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做一些准备工作, 因为如果信息来源不充足, 学生无法按要求完成, 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3. 为了克服浮躁心理要对教师道德取向加以引导, 提升他们的道德信仰。

在利益面前, 领导要做表率, 实现教师道德实践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使教师自觉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惑。要让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浮躁心理会诱发懒惰思想和投机意念, 削弱真干、实干的精神。其实这种心理并没有使我们感到放松和愉快, 反而使人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无法安心学习、工作, 进而引发各种亚健康和身心疾病。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能做不到每堂课都精彩, 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每堂课都问心无愧。课下多准备1小时, 课上就会有30多个孩子受益, 他们的背后又是30多个家庭的幸福, 我们的努力功德无量。

4. 改进考核评价机制。

要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引导教师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促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专项津贴、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倾斜。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更离不开我们从业者的辛勤付出, 只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一定会使职业教育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且前景广阔,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作者通过亲身实践就目前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内容实施、教师心理、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希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浮躁心理,现场实践

参考文献

[1]粟雄飞, 甘日栋.社会浮躁病的症状、特点、成因及其矫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 23 (7) .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7

关键词:初级教育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意识,安全管理制度,环境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 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 从甘肃庆阳的校车事件、银川市细菌痢疾爆发再到重庆冒领事件, 都是大量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这些频发的安全事故, 不仅需要教育机构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校园安全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极其巨大, 如果能建立起比较完善安全的管理机制,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教育机构作为初级教育安全管理的主体, 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其能动性, 就能及时保护儿童安全并且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各种损失。如果事故的直接对象———儿童能够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就能够让他们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地预防, 从容应对一些小事故。

2 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儿童期既是儿童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其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 但是到了后来, 或者是好, 或者是坏, 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可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安全管理对儿童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1 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 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不是环境顺应自己, 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 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 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 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 还是在顺利环境中, 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儿童期作为发展的基础时期, 对于儿童心理及身体发育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 良好的教育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有利于儿童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时期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孩子在儿童期由于安全管理方面出现的漏洞而受到伤害, 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它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今后也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因此, 初级教育机构有效的安全管理有利于儿童价值观的形成。

3 我国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的现状

研究表明, 我国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意识匮乏

目前国内对于初级教育机构安全教育还不够重视, 某些教育机构对于教师的选拔、培训没有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教师对于安全教育的知识匮乏,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家长对于教育机构的选择也不够慎重, 把孩子送进了没有资质的机构, 可见家长的防范意识有多么的薄弱;孩子在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没有自救意识和自救的基本常识。

3.2 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来,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建设部等部门制定了相关的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比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等。除了这些之外, 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 虽然在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我国在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社会各界对于一些法律和规定的认同程度不高, 事故责任难以认定, 赔偿经费难以落实, 引入保险机制转移赔偿风险也困难重重等等, 充分表明我国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3.3 缺乏评估标准和方法

衡量一所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需要借助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手段。但是目前国内教育机构的评估工作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相关的管理部门或者制定的评估标准不够细化, 且过于抽象, 可行性不够强;在评估方面随意性较大, 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方法和手段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评估标准很少采用量化的方法, 大多数都是评价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来评定;评估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整个管理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 加强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校园安全管理作为教育机构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当受到教育机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从各方面加强安全管理意识, 防患于未然。

4.1.1 加强初级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一些微小事故的发生, 也可以把重大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作为孩子在园、校期间的直接“监护人”, 以及发生事故时的最近救助人员, 应当有极强的安全意识。所以, 在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应当把安全意识作为一个选拔和考核的标准, 同时应当把教职工安全意识纳入教职工培训的课程中去, 教育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为孩子创设身体及心理的安全环境。

4.1.2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育机构安全事故主要是指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 而学生作为事故的直接受害人, 如果有危机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救知识, 不仅能使教育机构管理负担减轻, 同时也能降低事故发生时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因此, 每学期都要将安全教育有计划的列入教育教学规划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中, 了解各种自救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一些有趣的漫画、标志符号、图片、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 在环境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安全教育。

4.1.3 加强家长安全意识的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都具有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如果家长有极强的安全意识, 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有一些安全意识。孩子安全教育单靠教育机构是不够的, 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机构应开设安全工作宣传栏和家教栏, 利用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自我安全防范安全措施》等内容,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把家长分为相应的阶段,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安全教育活动。也可以定期组织“亲子安全逃生演习活动”, 在演习中让家长明白事故的危害性, 培养家长的安全意识。

4.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要进行合理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 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

4.2.1 实行分工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

首先, 责任制度落实到人。当有外来人员进入机构时, 应当要求他们登记并且检查其有效证件, 把无证件或者身份不明的人拒之门外。在《幼儿园交接班制度》中, 家长需持接送卡接幼儿。其次, 必须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作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担负起安全教育、检查和指导工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4.2.2 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 对于食品原料的采购和加工进行严格的把关, 不仅要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而且要注意保障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食堂的仓库应当由专人看管, 同时应当安排食堂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 食堂进行定期的消毒和灭鼠除蟑活动, 避免一些传染病危机人员的安全。

4.2.3 建立健全消防、水电等安全保障制度

认真落实消防、水电等安全制度和工作职责。设置醒目的消防安全标识, 对于消防、水电等安全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换, 建立用水、用电、用气、采暖的相关规定, 确保各类设备安全使用。

4.3 组织训练和安全演练

在平常的课程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3.1 加强体育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 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孩子更容易生病或者受伤, 因此, 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儿童动作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3.2 开展安全主题活动

要定期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交通安全主题活动、传染病预防主题活动、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治主题活动等等。使学生了解安全常识, 学习一些逃生或是自救的技能。

4.4 创立安全的环境

4.4.1 创立安全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机构应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用具、绿色环保的玩具。机构内各种建筑设施、活动器材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为孩子创立一个环保安全的内部环境。此外, 教育机构要远离闹市区、网吧、各种大型娱乐场所, 同时周边的道路设施等应当安全, 为儿童提供健康的外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4.4.2 创立安全的人文环境

首先, 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教育人, 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文明良好的形象。其次, 机构要通过安全文化建设,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安全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艳芝.从安全问题谈幼儿园危机管理[J].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0 (01) :450.

[2]王炳照,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2) :103-20.

[3]何凯黎.托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J].学前课程研究, 2009 (72) :120.

[4]詹文华.浅谈幼儿园安全管理教育培养的误区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 2012 (128) :36-20.

[5]吴晓琼.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平安成长[J].科技信息, 2012 (125) :36.

[6]刘虹.浅谈幼儿安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学周刊:A.2012 (96) :23.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8

1 目前我国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1.1 膳食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人民的食物状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 中国大多数人的食物消费仍基本属于高谷物膳食类型, 总体营养水平还较低。动物性蛋白质所占比重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平均水平。中国大学生的膳食结构基本类似, 不容乐观。有学者对某市高校4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年四季膳食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膳食结构中主要以粮谷类为主, 其次为蔬菜, 粮谷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蔬菜则低于全国水平, 蛋类、鱼类、乳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所占比例很小[1,2], 食物来源在质和量的方面较差。有些高校动物性食品摄入量只达到推荐量的40 %左右, 而肉类中肥猪肉占的比例较大[3,4,5]。

1.2 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分配

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 与普通成年人的营养要求基本相似。一般认为,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大供能营养素理想的热能分布比例应分别是10 %~15 %、20 %~25 %、60 %~70 %。而多项调查资料表明, 男、女大学生均不同程度存在蛋白质占热能比不足, 而脂肪占热能比偏高的问题[6,7,8,9,10]。某高校的调查发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热比, 男生分别为7.1 %∶33.1 %∶59.8 %, 女生分别为7.8 %∶31.1 %∶61.1 %[11]。诸多研究已表明, 大学生的三大营养素比例失衡。

1.3 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以及行为的相关研究

全面正确的营养知识是端正营养态度和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前提。大学时期是学知识的时期, 同时也是形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有研究表明, 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不容乐观。辛碧芬等[12]对中南大学236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在营养知识方面, 51.00 %的大学生完全不知道或略微了解, 49.00 %对营养知识比较了解。在营养态度方面, 86.13 %的男生、88.98 %的女生重视合理膳食, 其余的少部分学生不重视营养, 也不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个别学生认为无所谓。在饮食行为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 如不吃早餐、爱吃零食、挑食、偏食、快食和吸烟等, 不经常吃早餐或完全不吃早餐的男、女生分别为25.78 %和15.24 %, 经常吃零食的男、女生分别为11.54 %和34.75 %;有17 %的学生不吃蔬菜、水果, 有41 %的学生不吃杂粮类食物。武颂文等[13]选取同济医学院在校大学生329人作为调查对象, 结果显示医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总体较好, 但低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较低。营养状况越好的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越高。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 接触的医学知识增多, 营养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对安徽、河南、福建、山东、广东等多个大学在校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 尤其是对一些营养学常识性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不高;男、女生营养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医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最高, 与医学生学习的医学课程有关, 医科院校学生优于普通院校学生[14,15,16,17,18]。

2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营养教育研究

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而达到改变营养状况的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它是一种方便、经济的干预措施。在一些国家中, 许多大学开设营养教育的课程, 设有营养专业, 有正规的学校营养教育, 还有面向社会的营养教育, 而且, 营养教育行动从幼儿园开始。我国的营养教育较为滞后, 目前公众的营养知识相当贫乏, 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也没有把营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所以, 为了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应与时俱进, 将营养教育列入素质教育, 并确定目标, 联系实际, 进行达标教育。我国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的学者利用卫生学课程营养实习课的机会, 加强了对临床医学生膳食营养知识的教育, 对比观察学生在受教育前后对膳食营养知识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19]。从膳食行为上看, 通过膳食营养教育, 学生在摄取乳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和早餐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转变, 所有被调查的学生均表示今后将尽自己所能学习并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以改善人民的膳食营养状况, 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者随机抽取某师范院校三年级本科生267人, 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6 h的营养学知识教育后, 发现他们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加, 膳食中维生素A、蛋白质、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和维生素C均显著增加[20]。

3 展望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篇9

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 我国政府颁布和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立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 宪法中的体现

宪法在第十九条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充分说明了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宪法中对学前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 除了政府办学的学前教育机构外, 宪法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的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学前教育。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正是众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的宪法依据。

宪法中对学前教育地位和办学主体的规定, 对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为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

自1995年开始施行的《教育法》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法律。其中关于教育体制的规定, 从法律的高度肯定了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 肯定了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

此外, 教育法中关于教育公平方面的规定, 体现了国家对偏远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 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落后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也提高了我们学前教育行业对老少边穷地区的重视程度。

(三) 全国性学前教育的规章制度及政策分析

全国性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条例最重要的就是1990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 这是我国的第一部专门针对学前教育事业法规制度, 对保障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明确了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学前教育的必要要求, 因此被业内称之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学宗旨。

《幼儿园管理条例》是部门性的条例, 指导性的条款多余强制性的, 对于违反条例的惩处措施涉及较少, 从长期看, 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保障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是指导我国近十年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也为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设计了雏形, 也奠定了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基调。

最后, 全国许多地区也纷纷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和政策规定了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的相关要求和学前教师的权利义务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也间接地反映出了学前教育事业迫切需要全国性立法的必要。

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我国缺乏专门的学前教育法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的制约。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归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学前教育立法的缺失导致了学前教师待遇、地位及其整体素质均偏低。我国学前教育在《国十条》颁布后得以迅速发展, 幼儿园数量显著上升, 幼儿教师的数量也在短时间内激增, 这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来看, 总体上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和素质偏低。

第二, 学前教育立法的缺失导致了学前教育非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表现明显。目前我国许多师范院校都有学前教育专业, 但正规院校毕业的学前教育学生与幼儿教师的缺口比例严重失调, 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很多民办幼儿园过分重视市场化以谋求更大的获利, 忽视了教育行业所需的专业性。非专业化和低素质的幼儿教师, 往往不但没能过做到强化发展幼儿智力和个人素质, 反而造成了许多幼儿由于提前、过度的智力开发而出现的厌学心理, 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 学前教育立法的缺失导致了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够, 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极不合理。学前教育从本质上讲, 仍然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学前教育的主要投入部分应该有政府承担, 其财政来源应该是公共性质的政府财政拨款。但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并与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无法享受专项的教育财政的资金支持。学前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不公平的教育现状。可以说, 目前的学前教育现状继续政府加快对学前教育立法和改革的步伐, 明确政府的责任, 确立并严格审查办学和教师准入的标准, 在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框架下, 构建新的、合理的学前教育法律保障体系,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教师等问题, 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学前教育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性阶段, 是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面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是需要国家从立法的角度来进行保障的。本文拟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现状出发,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希望能够给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学前教育,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归因

参考文献

[1]衡旭辉, 孙法浩, 武晓英.我国义务教育立法对学前教育立法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2) .

[2]曾国.我国学前教育法规与政策的缺失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2) .

[3]李艳霞.论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立法依据[J].法学研究, 2009 (8) .

[4]庞丽娟, 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 .

我国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篇10

意见透露, 根据“中央政策引导、地方统筹安排、积极稳妥起步、逐步推进实施”的原则,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三地州农村户籍的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其他地区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生的25%确定, 中部地区按在校生的15%确定, 东部地区按在校生的5%确定。中央财政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 合理确定行政区域内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涉农专业为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教职成[2000]8号) 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 具体包括:种植、农艺、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林业、园林、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采运工程、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航海捕捞, 以及能源类的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和土木水利工程类的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等2l类专业。

财政部指出, 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 通过财政给予的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获取的收入来解决, 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免学费标准按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 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 给予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 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标准, 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上一篇:协同因子论文下一篇:高职英语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