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2024-08-29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通用9篇)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1

1 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后作业太多,学习压力过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的,这显然有失公允。其实,处于中国社会和历史这个影响巨大的背景下,中国教育所有的单一的改革和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影响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何谈起,我们的教育部门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岂不成了众矢之的。家长的期望和社会评价使我们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来回摇摆,不知何去何从,也造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2 应试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现在的教育体制,“升学率”成了初、高中学校唯一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数十年来,抓升学率似乎成了教育发展的硬道理,一个标杆,好像是一道永无法逾越的鸿沟。在抓升学率的主导下,学校自然就区分了主科与副科,主科让孩子们拼命地学,而副科不是被占用就是得过且过之。“高考”无不牵动着亿万学子与其父母们的心,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考上名府,一个人学习成长经历是漫长、持续的,我们录取制度需要改革,应该把学子们从小学起每个学年段的成绩形成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档案,连同高考成绩一起,作为最后评价是否最终录取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国择才,不误人子弟。

3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是根本,但师资是前提,是保证,但是大量优质师资力量涌向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师资力量仍然非常薄弱。资源本身的配置不公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已非常明显。

4 教育收费问题

教育收费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贫困学生辍学和教育腐败,对于这两个后果几乎是千夫所指,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育收费是谁造成的?办教育是公益事业,应该全部是社会投入,可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社会其他渠道的教育投入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教育不收费何以生存。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可是校长不是企业家,学校也不是企业,不能融资,不能上市,拿什么筹措资金,只有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育腐败和其他行业的腐败一样令人恨之入骨,那么滋生它的温床也和其他行业腐败一样在于制度和环境,都是社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

上大学适当收费本无可厚非,但已大大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搞得多少工薪阶层不堪重负,节衣缩食供养孩子读书;搞得多少贫困地区的农民倾家荡产,四处举债供养孩子读书,有多少工农的子弟在哭泣,有多少贫困的家庭在哀叹,有多少人因上学而返贫。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党和政府也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像银行贷款,社会资助等,但这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5 高等教育问题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它决定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高等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等方面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高等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开展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得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的倾斜。

(3)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

(4)解决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把握时代脉搏,形成创造性思维,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现象,提高高等教育研究质量。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应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引方向。理论的先进性不但表现在理论本身产生于学术研究的前沿,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引领实践的方向。

(6)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6 教育产业化问题

这些年虽然国家在学校办企、乱收费等不良问题上予以改正,但这只限于义务教育的范畴。高中、大学里乱收费、收费过高以致孩子们念不起书的情况,并不少见。除国家正常编制外,上重点高中、大学需交少则一两万,多则十余万的费用。每年下来,学校都将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大量的财源收入与资金支持,自然少不了腐败与违规行为的滋生,为了升学率,许多学校向外省、市购买生源,以增加和提升自己学校的知名度与荣誉。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农村孩子上不起大学的比比皆是,已不是什么鲜闻。西部地区教育环境太差、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太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贫困线上,这些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现迫切需要国家在教育的投资与政策上给予根本上的解决,否则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7 总结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到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我国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同素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我国的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中的一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它涉及到各个行业、产业、领域,方方面面、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治理、协调好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粗浅地谈谈个人观念,不管对与错,终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早日实现科教强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列入世界强国之林!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学生课业负担,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质量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2

摘要:随着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丰富多样的客家民俗文化正快速萎缩,直接导致了客家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缺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抓住机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直面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积极保护客家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充分挖掘客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引导民众参与民俗活动,在传承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中展现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客家文化 建设 现状 弘扬 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曾经像春花般姹紫嫣红开遍客家田野的客家民间习俗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已成昨日黄花。一些在客家社会传承了数百年蕴藏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的民俗活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然作用下的客家社会变迁还在延续,新一轮的由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乡土文化与都市文明的抉择下。客家民俗文化将何去何从?

一、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

清朝武平举人林梁峰先生《一年使用杂文字》(上杭马林兰藏版)②,俗称《元初一》,成书于康熙年间,流行于闽西客家祖地,赣南、粤东等客家聚居地也深受影响。该文共4755字,内容十分丰富.按时间顺序从正月初一说到大年三十。几乎说遍了客家社会民情风俗,是研究闽西客家话和探寻客家民俗的珍贵资料。但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客家风俗已经发生了巨变。

1.受现代经济生活影响,客家传统年节习俗发生质变。《元初一》中描述的客家过年习俗是,“年初一,早开门”,头顶大礼拜新年,“点蜡烛,装香灯”,祖公堂上神坛社庙先祭拜,初三开始拜亲戚;鸡鸭肉圆豆腐糕饼,堆盘满桌,客家美食任你尝;花灯龙灯马灯船灯扇灯,锣鼓笙箫弹琴吹笛,“上乡游到下乡转”。从大年初一开吉门放爆竹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吃喝玩乐热闹非凡,年味十足。在现代经济生活影响下。如今客家乡村的年俗早已经和城市“接轨”了,移风易俗,简单,冷清。从除夕看春晚开始,无论大人小孩,都围着电视取乐,电视节目取代了丰富的集体性的民俗活动,客家昔日的热闹场面、喜庆气氛不见了。客家传统村落唯独最能体现邻里宗族平时互帮互助精神的红白喜事也向城里看齐,宴请亲朋好友到乡镇酒家操办,或请“流动酒家”进村代办,虽然简单省事。但过去一家有事大家帮忙的和谐、喜气和热闹氛围消失了,人情、亲情渐淡漠。

2.技艺性强的民间娱乐活动难以为继。一些技艺性强的民俗,如客家戏剧、客家武术、客家绝技等。虽然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幸运地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因传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不力,现状令人担忧。下面,我们以梅州客家木偶戏为例。木偶戏(旧称傀儡戏)濒临失传。

明朝初年,闽西木偶戏已传入粤东。据《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所载,梅县的木偶戏是由福建上杭传入的。旧时梅县提线木偶戏班有不少,至建国前夕还有6个。即梅城谢发父亲谢瑞庭为班主的“乐尧天”,黄宝师为班主的“奏吉祥”、南口车陂刘伟荣的“荣华堂”、南口圩陈立郎的“富天彩”、隆文李达安的“合一声”、松口童士洪的“乐升平”。19,梅县“奏吉祥”木偶戏班曾由华侨黄双 先生“绰号黄百万”聘请到南海群岛的泰国、新加坡、大北等埠叻去演出。深受华侨的好评。

在受流行音乐、电视影碟影响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木偶剧团的命运遭到严重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时代发展,人们对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最主要的是它受到电视、影碟等竞争,提线木偶艺术存在表演程式是老套套、老传统、舞台设计陈旧等缺陷,以至老人不想看、年轻人不喜欢、演出不景气。从而造成了剧团经济困难,演员们情绪消沉,思想波动。演员们认为同木偶人打交道没出息,木偶剧无前途,会给社会淘汰。有些人跳槽离岗自谋出路。

目前政府对剧团经费实行承包制。就梅州市而言,市级剧团的演员只发八成工资,梅县、五华的木偶剧团属县级剧团演员只发五成工资。演员要增加经济收入,只得靠多演出才能增加收入。

在现实面前,木偶戏这样古老艺术剧种,面临着兴衰存亡的挑战。它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在市场经济大气候的影响下,大埔的专业木偶剧团在1993年解散。

五华县木偶在改革浪潮的逆风中生存下来。虽然剧团现在不景气,但还在惨淡地经营着。该团还继续创作排练适应时代潮流的节目在城乡各地演出。

当今能坚持上演的提线木偶剧团,在祖国大陆也就只有6家了,它是陕西省合阳、浙江省平阳,福建省泉州、上杭,梅州市梅县、五华6家提线木偶剧团。

造成目前境况,一是传承人青黄不接。“高腔”木偶传承人王荣昌现年63岁,“乱弹”木偶传承人刘金寿现年66岁,仍活跃在木偶演出市场的艺人平均年龄在57岁左右。“现在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出工资太低,年轻人不想学这门手艺了。当地民间与政府搞了个木偶戏少儿~班,也流于形式,是闹着玩的,很难寄希望于他们来传承。”④二是政府无资金资助演出,演出场次有限,多数剧目已经一二十年没上演了。三是演出剧目陈旧,缺乏专业创作人员,观众越来越少。

弘扬客家文化的主要途径

客家文化源远流水,内涵丰富,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了解客家先民艰苦的创业的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更深刻的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有助于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客家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弘扬客家文化精神。

1.建立客家学研究中心以及工作平台

客家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客家族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问。要弘扬客家文化,必须有赖于客家学的建立,使用人文及社会科学整合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客家移垦史、客家语言、客家文化、客家族群及其相关课题,诠释客家总体文化和地区性客家文化的特色。政策上,应尽快建立客家文化研究、资源汇集与整合机制,使客家文化的研究学科化、集中化、知识化和信息化。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客家学或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客家学研究,拓展客家学研究空间。其次,拓展客家学文化知识风格,建立知识中心工作平台,整合并利用信息科技,进行甄补、研究工作。再次,客家文化教育应纳入地方教育体系,并把客家语文教育纳入客家知识发展体系之内,使客家知识网络成为客家文化教育的活水源头。

2.客家地区学校设立客家文化教育周

素质教育首先是品德教育。作为客家地区的学校,强化学生客家精神的培养和客家品质的树立是最好最有效的品德教育。例如,台湾有所享誉全岛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就是以“教育周”强化道德教育而闻名,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笔者认为,客家地区中小学和嘉应学院等也可以参照忠信学校教育周的做法,充分利用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3.设立客家人文教育的展览馆和人文景区

客家民系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客家文化属于我国典型的地方优秀文化。因此,在分析和研究我国地方优秀文化传播方面,梅州客家文化很具有代表性。

博物馆、展览馆、旅游景区是对中小学和所有客属后代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场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客家公园、梅州华侨博物馆、梅州院士广场等人文教育作用。

梅州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民风独特。依托客家文化资源优势,除了品牌打造,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及打造古民居——古老的客家围屋,还要光大正宗的客家美食,及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方言,弘扬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

4.推动全球客家文化交流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分,在建立客家文化特色之际,必须与其他文化交流互动。以政策促使彼此之间的认识与交流。政府应当建立公平、合理的族群秩序,谋求客家文化交流与整合。而就海外客家文化之交流而言,客家人散居全球各地,这些散居全球各地的客家人所在之处,都有客家文化,他们都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体。在社会全球化之后,国际间客家人的文化交流,定能提升我国的客家文化,形成全球客家网络,强化玉全球的联系。

二、加大改革力度与政府投入

文化部门对继发展木偶艺术作出了能力。年秋,广州少年文化宫的木偶艺术表演厅建成,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

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剧烈的潮流下,梅县木偶剧团进行了改革,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教育演员们热爱自己的专业艺术,使大家认识到要用艺术精品来博得观众喜爱,这是关系到木偶剧团生死存亡的至关要点。为嬴得和争取更多的观众,立足于社会。剧团对进行舞台改造,提高表演艺术性。其次是剧团进行机制改革,实行多劳多得的措施。剧团坚持送戏下乡,面向农村山区,用多演出多收入的办法来堤高工资,改善演员的生活。

这几年,梅县木偶剧团的足迹遍及闽、粤、赣、湘边区和梅州市各县的乡镇、农村山区、工矿、学校每个角落。所到之处、深受众多观众的欢迎和好评。终于摆脱了困境,获得了生机。

据调查,而今木偶戏还是有人看的,还不至于消亡和淘汰。闽粤客家地区的专业木偶剧团和业余木偶戏班还在城乡各地演出。在客家文化的影响下,农村人对旧时的民俗还在沿用。有些人建楼房迁新居时,也会请木偶戏班来演出热闹一番。有些回乡的海外华侨和致富了的老板、企业家们有时也会出钱请木偶戏班到村中演出。

近两年来,梅县木偶剧团还排演了一批少儿木偶戏,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一个学生》、《狼来了》等一批适合小朋友观看,并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剧目,深入到学校演出受到老师学生的欢迎。

结语:客家人是客家文化的主体,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承者,客家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必须依赖全体客家人的共同努力,还要依靠一套完善的客家文化政策来推动。客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是客家人的专利,而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资产。客家人必须共同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在社会全球化与多元化主义的浪潮之下,思考振兴客家文化,谋求族群和谐与永续发展。李师师进步的、连续的与发展的,客家文化是传承、创新的与前进的,我国与全球的客家文化,都能永续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邱立汉 新农村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及其传承——以闽西客家祖地为例 【J】龙岩学院学报 .03

[2]罗维新 浅谈对客家后代进行客家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1

[3]陈元双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4

对目前宗教问题现状的几点思考 篇3

佛教呈现出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佛教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佛教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制约着佛教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例如部分寺院也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其中高额门票、开光泛滥、拍卖头香现象、拍卖新年敲钟权等充满着浓厚商业气氛的各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与佛教的超然出尘、慈悲精神背道而驰。关于佛教商业化的问题,除了源自佛教界自身存在的世俗化倾向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寺院与周围的风景区委会、地方政府,乃至一些企业等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矛盾日趋加剧,特别是因门票问题而使得佛教名山与周围旅游景区管委会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2009年岁末甚至出现了少林寺被上市和被股份制等新事物,在河北省赵县柏林禅2月21日发出通告声称,“最近几年以来,某些村民在寺院门口乱设摊点,影响进出秩序:无证导游拉扯游客、讲说随意、收费混乱:更有甚者,有些导游和寺外冒充僧人算命卜卦的人内外勾结,诱骗游客钱财。”这些现象,不但侵害了游人香客的权益,而且对佛教的形象及本地区的和谐稳定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以上的这些事件都折射出当前佛教寺院与当地旅游部门和商业开发企业等之间的紧张关系。究其深刻原因,实际上是开发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中的某些资源关系到当地政府的经济利益,因此政府在佛教寺院与地方的开发商或者旅游部门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往往倾向了经济利益的一方,也就是佛教被地方政府当作是集资敛财的工具,被商业化的情况严重。

二、佛教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给人们启迪

中华民族的佛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经书和典籍,教义和教条都凝聚了古今历代大师智慧的结晶,给生活在苦难和困惑中的世人带来了真理和解脱。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渐渐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和碰撞,现代社会的特点要求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更加便捷、实用,而传统的佛教经典和佛教文化内容高深、晦涩,不易理解,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教义需要改革、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传承佛教的根本教理,另一方面要依据现代性话语诠释佛教思想,建立起涵容现代生活的佛教经教体系。很多有识之士提出通过研究佛教思想,希望能够从中发现帮助解决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如何寻找到契机契理,如何让古老的佛教经典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彰显其特有的深刻内涵和底蕴,应当成为红佛教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大课题。从佛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出发,应当坚持佛教与时代共呼吸,与民众同忧患,积极参与和开发各项公益慈善事业,让佛教慈悲的声音和思想不断地被世人谛听和领悟,也可以加强宗教与人们的纽带关系。

三、名山古刹寺院多,弘扬佛法教义经典的高僧少

佛教之所以能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主要就是靠历代大师和高僧将佛教文化口口相传,讲经说法,钻研经典,阐扬正信,从而将佛法的大智慧传播给众世人,而受现代社会商业化和世俗化的影响,诸多寺院往往只注重寺院的商业价值的开发,将扩大受益当作寺院经营的主要目标,反而将寺院的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忽视了对传教佛法的教职人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重视,导致能够真正弘扬佛法的高僧少,佛教的文化也只能停滞不前,不能与时俱进。

四、各个宗教内部存在分歧,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作为每一个宗教信徒都有责任和义务结合宗教和国情,把爱国和爱教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教会的一些举措与普世价值惯例之间存在张力。张力的形成,是由于天主教会在我国的存在,在解决政治正确性、世俗法律上的合法性的同时,未能全面妥善并令人信服地调整好他在宗教上的合法性。究其原因,简单地说,是因为教会内、外,以及教会内部,对中国天主教应该是什么样的团体存在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失,这就需要在现代化转型时期继续加强对天主教和天主教会管理的研究。也需要加强政府在其中的管理和引导的作用,如允许中国的天主教会开设自己的网站,加大宣传力度和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其工作影响,及时巧妙智慧地回应海外呼吁,解答基层教会提出的问题,以便基层教会了解政策走向和未来工作重点,努力做到团结信友弘扬信望爱三德,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道德建设领域多做贡献。尽可能地对当前一些突出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合理可信的解释,以增进教内团结,带领教徒群众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贡献。

五、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干涉正常的宗教活动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要积极地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或者发展宗教,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利益,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保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我们必须做到正确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宗教和民族、风俗的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我国,每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权利,我们要充分保障和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宗教信仰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二是划清了宗教与迷信活动的界限,使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使迷信活动得到打击和取缔,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三把法轮功等邪教与正常的宗教信仰、合法的宗教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予以支持,对于打着宗教旗号进行各种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邪教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参考文献: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篇4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现状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1999年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1100多万人, 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地位清晰,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断推广的人才培养特点, 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上手速度快, 因此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据统计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和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 就业率为64%, 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达84%。其中, 专业对口的逾50%, 专业不对口的约占32%, 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育地位不断提升。

二、目前, 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1.盲目扩大招生。

在此并不是要否定扩大招生, 而是我觉得学校或各系的招生数量应该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相配套。很多学校出于利益考虑, 希望招来的学生越多越好, 但随之而来会面临很多问题:其一, 生源素质得不到保障, 为了能招到学生不断下调分数线, 何况还有一些照顾的学生;其二, 行政班级人满为患, 一个班级四五十位学生是很常见的情况, 这对班级管理和教学效果影响负面较大;其三, 当学校教学设备有限时, 往往要合班上课, 而我觉得一些专业重点课程及互动的课程不应该太多人一起上课, 教学效果差;其四, 教师满负荷工作同样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2.新教师培训较少。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 很多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除教师资格证培训外) , 也没什么授课经验, 为了不至于出错, 这些教师会根据以前的听讲经验来上课, 也就是说以前的老师怎么给他们上课的, 他们也怎么给现在的学生上课。但是这种“不出错”的方法其实问题很大, 教师们的大学至少是本科以上的院校, 而现在所教的是高职的学生, 本身这两种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就不同, 培养的人才也不一样, 更何况学生的素质、世界观、价值观都不相同。因此, 按自己的经历来教学完全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教师任务过重。

当学校招生过快的时候, 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会加重。一周二十几课时是常有的事情, 多的时候甚至会有三十课时, 而且往往是“多头”教学, 即一人一学期承担三门或更多的课程。显然在这种情况下, 要保证每次课都有一份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是很难实现的。更何况, 在为教师排课的时候有时并不是完全按擅长专业、课程安排相应的教师, 而是看哪些课程缺老师了, 临时让某些老师顶上。对于这些老师而言, 本来教授的就不是擅长的领域, 自己都是新人, 如何能做到讲课旁征博引、成竹在胸?而这种情况往往也是学生所反感的。

4.重科研轻教研。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研现象。对于学校而言, 搞科研出成果意味着师资实力雄厚、意味着申报示范性院校有漂亮的材料;对教师而言, 科研成果意味着能力和职称。所以, 有些教师逐步脱离于教学, 专心搞科研、发表论文, 享受其成果。就算是有教学任务的教师, 迫于某些原因, 往往也要承担指定的科研工作的压力。这样一来, 学校的科研氛围逐渐浓烈, 而教学氛围慢慢淡薄。本来教师为了要上好每一堂课,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案等,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时间被大量的科研任务占用, 无暇顾及教研工作。

三、高职院校应对策略

1.加强对新老教师的培训、交流。

我认为光靠教委每年一轮的培训推广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受众有限, 推广速度比较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每所学校要加强对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相关专家开设公开课、讲座等各种形式全方面展示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2.科学合理地为教师排课。

使教师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考虑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经验, 教师第一次教完一门课程后, 会对这门课程做一些回顾和总结。在第二次交这门课程时, 会注意保留之前好的教学经历, 对之前教学效果不好的部分会调整教学方法。因此, 经过几次的授课, 教师对这门课程会很熟悉, 知道什么地方用那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因此, 个人觉得每位教师教授的课程应比较固定。

3.重视教研工作, 视能力安排科研任务。

高职院校并非科研单位, 科研工作不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作为学校和教师, 最大的任务是要教授学生, 培养有用之人才, 而不是对个人的利益孜孜以求。从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角度来看, 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主要也是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学识、有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俱备的人才是首要目标, 这其是也高职院校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 我认为某些教师和领导需要转变一下观念, 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工作教学任务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之下, 再从事一些科研工作。

4.落实校企结合, 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就进入学校任教, 而本科以上的教学本身就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因此, 这些教师从未参与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 知识完全来局限于书本, 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 其知识结构不符合高职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不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 我觉得对于中高职院校而言, 必须要花费较大的精力于教师下企业实习, 参与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 一方面, 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 经过企业实践之后,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真实案例, 并且在教学时比从网上或其他途径引用的案例更有说服力, 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办好学吸引更多的生源是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如果学校教学能按照岗位为本, 实践为先, 重应用、教学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新理念来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拥有一批切实为学生考虑, 善于因材施教, 重视教研工作的师资团队, 那我们的学生将会获益匪浅, 真正能愿意学且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同时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马树超, 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2009, 5.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5

对于国家的未来呢?应该会更好,因为换了一届文科生居多的领导班子,希望对国人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时代高速正向着信息化迈进,缴费都网上进行,连交作业写essay都网上交,甚至连买菜都要网上消费,这样固然有好处,但对于中华文明中所传承的大家庭理念有悖,现在的人们,邻里关系不熟,大家都窝在家里,不愿出来。必然对整个社会的人文有所影响。人们相互不认识,这样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犯罪的道德约束就会小很多,设想如果你在一个社会中出门就可以见到熟人,你还会好意思作违反公德的事情吗?就这点来说未来很可忧!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会提升。这是必然。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6

一、实践教学没有真正实现就业导向

进入21世纪, 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出发, 当代知识观认为,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性和体验性知识。在高等教育教学中, 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1]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高校要通过实践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之所以三番五次地发文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原因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衰, 也关系到学生个人就业, 且首先直接关系到的是学生个人就业。因此不难理解,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更不难理解,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于提高其就业能力。这种逻辑实际上就隐含了一种导向:实践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 或者就业至少是实践教学的导向之一。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甚至在就业市场上, 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受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工有技能, 大学生却没有一技之长。这与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有重要的相关性。

二、实践教学参与者的惰性

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而“大学实践教学则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2]实践教学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它有众多的参与者, 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参与者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工作是保证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高校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参与者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教师应是广义的含义, 即不仅包括一线教师, 还包括教务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和事实上的立法者,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执行者, 高校招生就业管理部门是实践教学的辅助组织执行者, 一线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执行者,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执行者。就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其中, 推动制定了一系列和实践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积极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能够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实施本学校的实习教学, 有实践教学的改革意识, 但只有部分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能将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多数高校的招生就业管理部门在实践教学上无所事事。多数一线教师墨守陈规, 只有部分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案参与实践教学, 但积极性一般。在实践教学系统的参与者中, 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参与, 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 其他参与者的工作离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奔走呐喊, 其他的参与者要么因循守旧、裹足不前, 要么就是无所事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有些学者在研究教育改革时强调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 指出“事实上, 教师如果没有主动参与、研究、反省课程, 没有主动认识、理解‘官方课程’,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把‘官方课程’转变成操作课程, 任何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成功。”[3]实践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 实践教学改革难以取得成功。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教师”作广义的理解, 即不仅包括一线教师, 还包括教务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教师。有西方学者认为“课程变革最大的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 实践教学改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可以说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 (广义的教师) 的惰性。

三、实践教学把关不严, 存在“注水”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和形式:课堂讨论、社团辩论、优秀学生的专业课试教、中学思想政治课试讲、说课评课活动、课件制作、助理班主任、中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4]实践教学在各个环节和形式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注水”的空间。教育实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 近年来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由于师范类专业就业市场日趋饱和,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寄希望于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 导致他们根本不重视平时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更不重视教育实习。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形也传导至高校教务管理部门, 很多高校将大量的人力和实践教学经费用在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上, 而对就业市场相对萎缩的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甚重视, 这就造成了教育实习中的种种“注水”现象。有的学生名义上是自主实习, 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到实习单位, 或者是象征性地实习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就离开实习单位, 最后凭借熟人关系盖章了事。即使是参与了集中实习的学生, 由于实习管理松弛和缺乏全程监督, 实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再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比如学生住宿问题, 影响着学生教育实习的积极性。由于市区中小学只能安排很少一部分学生集中实习, 大部分学生只能到县区或其他地市的中小学实习, 而学生集中实习的中小学大部分是不解决食宿问题, 很多中学即使有宿舍也只能优先解决本校中学生的住宿问题, 无暇顾及实习生。大部分实习生只能自己掏钱解决住宿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集中实习的积极性, 也为实习管理带来了不便,

四、实践教学师资问题成为最大短板

自从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 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就一直存在至今, 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如果说五年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大短板是经费问题, 那么现在的最大短板是师资问题。可以说经过了5至10年的时间, 经费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师资问题却没有那么容易解决, 因为师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不象解决经费问题那样简单。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 实践经验和技能相对不足, 这种状况必将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增加其实际经验的积累, 创造条件给予其实践机会, 大力推进“双师”工程建设, 已经迫在眉睫。

认真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教师乃至学生齐心协力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走出实践教学的困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 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未走出困境, 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没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参与者的惰性、实践教学存在“注水”现象、师资问题成为最大短板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34.

[2]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51.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58.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7

一、高校行政化管理较为严重

所谓行政化管理,主要是指将高校作为行政机关来管理,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其表现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涉,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界不清。如果高校管理过于行政化,高校的发展规划几乎都是建立在行政体系之上的,一切围绕着政府官员的指令办事,管理作风官僚化,这与以学术为主的高校作风大相径庭。另一方面,高校的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官员手中,所以,要争取教育资源,高校的制度规划要按照官员的指令进行,忽视了指令的科学性,使得高校发展方向跑偏,并且,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知识水平及认知结构潜在影响着资源的分配方向,从而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第二,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大学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它必须适合大学发展的氛围与方向。但是现在好多高校领导在被任命之前几乎就没有高校工作经验,这些领导将其管理社会的方法直接挪到大学管理当中,造成高校管理行政化趋向。行政化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的一大失败之处,减少行政化干涉,是现代中国高校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所以,我认为,大学如果要摆脱行政化,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从领导层面“去行政化”,减少领导官员对教育规划的直接干涉。

2. 组建学术委员会,或大或小,尽可能地减少行政人员的参与,大学教授应该是主力军,共同规划学校的学术氛围发展。

3. 减少行政人员的权力,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决策讨论和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会议中去。

4. 鼓励教授进行学术竞争,给予教授更多自由言论和自由教学的权力,改善高校教育氛围,推进高校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二、学术自由受到束缚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对于学术自由有很好的见解。1990年前后,他经常对教师们说,学术自由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培养不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他还说,在学术自由上,政治责任,我负责,学术水平,你们负责。但是像章校长这样敢于承担责任的又有多少?国内大学由于管理较为行政化,学术自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只能是按照“指令”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就形成了一个僵硬化的发展状态。试问哪一所学校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答案是否定的。所以,给学术以自由的环境,是高校一种必要的责任。要做到学术不为体制所羁绊,第一,学校不应该对教师言论进行监管,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为人师表,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和德行,也就没有必要被称为老师了。第二,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投资,鼓励学术发展多元化、思想开放化、体制规范化,减少行政性的干涉。第三,学校应该创造学术自由的氛围,经常性召开校内或校际学术研讨会,相互借鉴,拓宽学术思维发展方向,由学术研究人员而不是行政人员制订明确的研究计划,从而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掌握研究的主动权。如此,学术自由才不会为体制所束缚,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高等教育。

三、教育体制僵硬化

就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来看,普遍还是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思维。就从我亲身的经历来说,大学普遍注重课本知识,注重理论教学。而且,多数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己身见解,毫无目的可言,毫无责任可担,只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硬生生地灌进学生的脑海就行。在这里,我只想说:难道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看不到吗?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大学生基本上将书本上的知识背下,然后考试过了就行,但没有实际能力的培养,纯粹地背课本有何用,难道中国未来的发展仅仅靠纯粹的理论来支撑吗?现在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尴尬:一方面,高校教育讲求的是专业技能与理论思维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习效果完全用分数去衡量,不考虑其他因素,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到最后却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少了解,由于过于追求理论化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甚至无法胜任实习工作,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所学知识陈旧,掌握知识僵化,无法灵活运用。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国内大学同质化较为普遍,教育模式基本上不变。大学应该实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改善教育模式,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嘴皮子功夫。改善教育体制僵硬化状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彻底改变教师上课教授模式,不能只让教师一人独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大学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了,学生应该在师生互动当中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

2. 教师上课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应该有自己独到的思维见解,课堂应该让学生感到有兴趣,不应上成一堂枯燥、乏味、冗长的说教课,这样于教师于学生都不利。

3. 学校应该鼓励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其创造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兴趣学,有信心学,有时间学,做到理论与实际技能的同步提高,从而向综合性素质人才方向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点,改善目前这种僵化的体制,进而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目前的教育状况,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人才。

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素质人才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各种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国内教育是一种要求,更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鞭策。国内大学应该好好向世界顶尖大学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属于自己的教育目标,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与现状,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注重教书,忽视育人,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单方面发展,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育的失败之处。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消除目前的教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以及人们教育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求,但不可避免的是,高校现阶段的发展还存在或者面临诸多问题,束缚了人才和学术的自由发展,这严重阻碍了高校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行政化管理,学术自由,教育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N].2007-12-24(2).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8

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它具有三大特点:幼儿园文学活动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多层次系列活动;幼儿园文学活动具有整合性;幼儿园文学活动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1]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幼教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开展也表现出了一些共有的现象与态势。对当前幼儿园文学活动现状的个案研究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发现自身教育行为的不足,积极探索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教育价值,推动幼儿语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对陇南市几家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并对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陇南市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85所, 其中公办独立幼儿园37所,小学附设幼儿园121所, 民办儿园127所。[2]笔者从中选择了陇南市徽县幼儿园 ( 公立 )、陇南市徽县蓝天幼儿园 ( 私立 )、成县幼儿园 ( 公立 ) 和成县晨旭幼儿园 ( 私立 ) 四所幼儿园作为本调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等,对陇南市这四家幼儿园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的考察、当前幼儿园对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幼儿文学活动实施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1.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的考察

幼儿园教师是文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引导者和参与者,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文学素养尤为重要。[3]笔者从四所样本幼儿园分别选取两位共8位承担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幼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发现: 从文学知识学习经历来看,其中4位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学习过“学前儿童文学”课程,2位在培训中学习过相关内容,还有2位仅靠自我学习获得相关知识;从深度阅读文学作品数量来看,8位教师中达到100篇以上的仅有1人,50篇以上2人,10篇至40篇的5人;从8位教师掌握的共336篇文学作品体裁来看, 有38% 的作品属于童话、故事,16% 属于儿歌,27% 属于绘本,5% 属于寓言,14% 属于其他体裁。由此可见, 我市幼儿园教师的文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文学素养层次较低,文学知识学习背景较浅,文学作品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文学知识的储备量小, 掌握的文学作品体裁单一、数量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为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过于单一化。

2.当前幼儿园对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4]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5]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选择、教师的文学素养以及活动环境的创设等;狭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对文学活动开展以及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来看,多属于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体。[6]文学作品的题材以及内容的选择会影响活动开展方式及其教育效果。在调查中,四所样本幼儿园所选择的60个文学活动的文学作品中,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占80% 以上。

其次,从作品选择的价值取向来看。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发挥其总体功能。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课程价值的探究,有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践中统整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更充分地发挥幼儿文学在幼儿终身发展中的作用。[7]幼儿园文学活动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长久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众多具有多元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没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体,因此幼儿园文学活动常常整合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广大教师注重文学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价值,而淡化了其审美和心理发展价值。笔者在四所幼儿园抽听了8个文学活动课程,尽管在文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儿童通过听、说、看、做、表演等多种途径来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但组织活动的教师对选择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一例外的先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提问:“是这样吗?”通过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潜在地把教师自己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从而淡化了作品的多元价值。调查研究表明,在实践中教师较多的引导幼儿通过听、说、看、做、表演等多种途径来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全方位的理解。与此同时, 却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和个性化理解的存在,忽略了幼儿在文学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与心理发展价值。

最后,从文学活动环境创设来看。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幼儿园一直都很重视环境的创设,但由于幼儿教师对环境概念与功能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和僵化,实践中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就存在许多问题,如将环境创设仅限于物质环境的布置,只考虑教师教育教学的方便,忽视幼儿主体的需要与参与,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等。[8]幼儿园文学活动也要依赖于活动环境的创设进行有效的开展,文学活动环境创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四所幼儿园选取的8位承担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幼儿教师中,能为活动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的占8人,例如制作头饰、提供服装道具支持表演,绘制教学挂图、准备户外活动场地及用具等;仅有4人能创设心理环境, 主要有利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引入情景、换位思考等。 可见,当前教师创设的环境主要停留在表层,以物质环境为主,缺乏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不能更好地促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向纵深方向发展。

3.幼儿文学活动实施

一方面,幼儿文学活动的实施更多注重预设的成分, 淡化了生成的部分。这一方面与教师的驾驭能力有关, 另一方面与教师的理念有关。通过查看8位教师的文学活动方案发现,方案预设完整而系统;但在方案实施中过于注重预设的过程,而忽略了课程中生成的教育契机。 在个案《猜猜我有多爱你》文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讲故事”,一个幼儿将手高高举起的同时大喊:“老师,我会讲,我讲。” 但老师却严厉地说:“坐好,听我讲!”从这个个案中发现在实践中,教师对文学活动的实施控制过严,缺乏开放性。教师往往在活动前就做好了设计方案,在活动中过于注重方案的实施,而淡化了对活动过程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

另一方面,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幼儿园文学活动一般都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 包括学习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及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四个层次。理念上,幼儿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书、观看或参与表演等多种形式与含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学作品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习文学作品、理解体验文学作品、迁移文学作品和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四个层次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调查表明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更注重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迁移文学作品和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往往被忽略了。

二、对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开展的几条建议

基于以上的现状,对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从摇篮开始就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家长和幼儿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于细微之处影响着儿童的精神成长。可以通过加强职前培训、 完善在职教育和提升教师自我学习三个方面来实现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

(2)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典与时代并重。大的时代背景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土壤,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渗透一定的时代要求, 现代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儿童社会性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因而,要大胆选择和利用现代文学作品,甚至是当下幼儿非常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动画片、电影等内容, 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文学教育不光是聆听、 吸收优秀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让幼儿思考与表达。

(3) 加强文学活动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儿童与作品进行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硬件环境和心理环境来优化文学活动的教育效果。

(4) 在关注儿童个体经验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育价值。每一个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化理解,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

(5) 在幼儿文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开展系列活动,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应用。

三、结束语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思考 篇9

关键词:德育教育,责任感培养,角度,过程,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指出, 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时, 明确了一个社会责任感、一个创新精神、一个实践能力, 这三项是对教师培养学生提出的更明确的要求。说明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责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一个人或许知识丰富、技术精湛、视界开阔和富有创造性, 但是, 如果没有责任感, 则肯定不会成为有用之才。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 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成败。如果你在工作中, 对待每一件事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出现问题也绝不推脱, 而是设法改善, 那么你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对待学习和工作, 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还是敷衍了事, 这一点正是事业成功者和事业失败者的分水岭。事业有成者无论做什么, 都力求尽心尽责, 丝毫不会放松。

成人学校的学生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如果他们没有责任感, 则如何能够担当起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任?而就目前大多数成人高校学生的现状而言, 笔者认为成校德育教育中最迫切的一件事情, 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人惟一的可以挖掘内心的需要并启动无比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金钥匙, 责任感是我们成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是指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的心态, 也称作责任心。具体说就是自觉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对他人、对集体负责, 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 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 作为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责任感必须从小、从学生时代就有意识加以培养, 教育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切入角度

(一) 要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在责任感所有的内容中,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最是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都不能负责, 怎么能对其他负责呢?然而, 我们看到, 不少成校的在校学生, 觉得成校是二流学校, 毕业后也是二等公民, 在社会上没出息, 于是自暴自弃自卑自轻自贱。平时迟到早退, 上课睡觉, 作业拖拉, 说谎逃学, 临到考试就千方百计作弊;这些学生毫不考虑家长挣钱的艰辛, 想方设法向家长索要钱物, 而自己却今天同学聚会, 明天朋友生日, 花钱大手大脚;他们毫不考虑家长的苦心与期望, 只要离开家长的视线, 就灯红酒绿、花前月下、醉生梦死、虚度光阴……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 这些人都缺乏责任意识。作为教育者, 就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要学会自尊自重自律, 懂得理解父母, 尊重父母, 关心父母, 从而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 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家庭的期望, 对得起青春对得起家长, 要努力掌握一技之长, 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首先都应该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二) 要教育学生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

一些优秀的学生, 进入成校以后, 学习努力, 成绩优秀, 他们能够热忱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同学生活上有难处, 他们往往会伸出援助之手, 甚至还能够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他们中被选为班团干部的人, 更是以身作则, 以德服人, 热于帮助和团结同学, 对人对事对集体都认真负责, 既不推诿责任也不隐瞒过失。比如班级每天的点名, 每月的出勤情况统计;每天督促班级和包干区卫生的保持情况;晚自修结束后关门窗、关电器、打扫实习工场, 整理工具等收尾工作;负责定期出好黑板报;班团各种活动的组织发动等。而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平常中, 显示了一种对他人、对集体不平常的责任感。而我们一些同学, 却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毫不关心他人, 对集体更是十分冷漠,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优秀同学看齐, 因势利导, 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要主动关心周围的人, 自觉爱护集体, 珍惜集体荣誉感, 加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三) 要教育学生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是责任感中最高层次的境界, 它要求我们在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 见义勇为, 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必要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当国家受到外敌侵略时, 要发扬“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态度, 承担起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在各地的见义勇为英勇事迹中, 也有我们成校生的身影, 他们有时也刚好是路过而已, 当时也没有人逼着他们这样去做, 面对邪恶, 正当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时, 他们却满身正气, 奋不顾身, 见义勇为, 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我们应该好好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认真体验, 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 教育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 下力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就是抓住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 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教育目标来看,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成校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笔者认为以下过程是科学可行的:

(一) 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大家清楚,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道德需求, 道德规范就不可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念。而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的效果, 理解,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 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 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意识, 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二) 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 德育的过程其实是主体的内化与外化交替延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内化是根本,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只注意向学生灌输道德准则, 而不注意学生的接受, 只强调认知, 而不强调转化, 只考虑既定条件下的道德要求, 而不指导具体条件变化时的行为, 只热心于学生外在表现的评价, 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内化。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 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 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道德认识只有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 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 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问题, 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 引导他们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为得到认识和道德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三) 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 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 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关键, 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 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 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一种道德规范要转化为个人行为, 必须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识和自身实践体验为基础。因此, 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三、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一) 教育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当前的素质教育, 大多局限在“能”的范畴内, “德”方面的教育往往被忽略, 其实, “德”育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则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球时打破邻居的玻璃, 父亲要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从此每逢周末便出外辛勤打工, 经过半年努力, 终于挣足了钱赔偿给邻居, 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回忆这件事时, 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还有一件事是我国著名外贸谈判专家龙永图有一次在瑞士上厕所, 听到一连串“哐当哐当”的声音, 觉得奇怪, 他顺着发出声音的地方一看, 只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站在马桶边, 他走上去询问缘由, 小男孩告诉他, 他便后正打算冲水, 却发现马桶坏了, 所以留在这里修理马桶。再看看我们身边, 校园不干净, 应是大家的责任, 这么大的校园, 你不乱扔东西, 我不随地吐痰, 它能脏吗?脏了后, 你我都去打扫, 它还会脏吗?对身边的小事不负责, 未来的大责任又怎能担负呢?真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个人, 对自己负责, 对身边小事负责, 是一切责任心的基础。当日本举办亚运会结束时, 六万人的体育场竟没有一张废纸, 全世界为之惊叹, 而我们开会结束后, 满会场都是废纸, 相比之下, 差距有多大。通过这些身边小事, 让学生懂得, 每一个人一丁点的责任可以体现一个集体强大的责任感。

(二) 因地制宜, 社会调查, 明确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走出校门,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让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 来到企事业、机关单位, 调查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从正面的事例中感受到责任感的重要, 从反面的例子中吸取丧失责任感的教训。譬如, 公安人员即使下班了, 还能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做了三件确保乘客、行人安全的事情, 自己却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而设计人员错写了数据、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的惨重损失等沉痛教训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 也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 让各行各业的人士, 来学校做报告或者现身说法, 用鲜活的事例, 让学生明确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 明白自己该怎样去做。

(三) 聚焦生活, 用各种载体让学生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伟人的气度, 令人敬佩, 身边的榜样, 最让人鼓舞。认真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 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应该聚焦生活, 用各种载体, 结合常规活动, 让学生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活动前重视指导, 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 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 要重视过程, 在过程中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 意义往往也就在过程之中。比如结合主题班会的故事会, 讲述身边富有责任感的故事;比如演讲或辩论赛, 争一争是“有报国心才有责任感”还是“有责任感才有报国心”;比如, 让学生谈谈看了韩国影视后的体会, 引导他们从滚滚“韩流”中, 找回我们内心缺失的家庭伦理责任;再如摄影展或写生图片展, 看一看祖国的环境, 谈一谈每个人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等。让学生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责任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烟草商业公司下一篇:教学反思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