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基础

2024-10-26

高职管理基础(精选12篇)

高职管理基础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学习应用管理职能的教学方法, 创新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

关键词:模拟企业,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 通过将模拟企业引入课程教学, 让学生在组建、经营模拟企业的过程中, 尽早熟悉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掌握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一教学内容设计

1.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依据, 围绕管理的七大职能:决策、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主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而是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身, 融于七个与管理职能相对应的主题项目中。这样不但使多种教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 还使各个看似独立的管理职能通过“模拟企业”这个纽带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2. 主要内容

成立“模拟企业”的主要内容: (1) 成立模拟企业: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企业, 对该企业现状进行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2) 模拟企业组织建设:绘制企业组织结构图, 并对该图进行说明和评价。 (3) 制定模拟企业计划:制定企业某项活动的年度计划。 (4) 模拟应用控制程序和方法: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控制相关的场景, 提出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5) 模拟总公司经理竞选:通过各企业经理竞聘总公司经理, 总结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6) 模拟应用协调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协调沟通相关的场景, 应用协调沟通方法和技巧。 (7) 制定模拟企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根据各企业情况, 制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 如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

二教学活动实施

1. 课前准备

第一, 教师任务。在开展模拟企业专题活动之前, 教师先讲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题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教师需对所涉及的任务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若各小组相互设计模拟场景时, 设计出的场景需在下节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审阅、修改, 保证设计出的模拟场景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

第二, 学生任务。专题活动开始前, 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由各组推选组长1名, 即模拟公司经理, 并将小组成员名单报给教师。然后,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召开小组会议, 对工作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将专题活动任务细化, 并进行任务分配。确保人人参与、各尽其能。

最后, 要将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制作成PPT, 情景模拟的则进行表演排练, 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2. 课堂开展

第一, 教师任务。当学生进行现场表演或展示时,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样坐在台下, 认真观看和倾听。待各小组展示结束, 教师鼓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或点评, 也可就有争论的问题组织讨论或辩论。在课堂上, 教师既是观众, 又是主持人, 但决不能是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交流时的真知灼见加以鼓励和引导, 使讨论不断深入, 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获得启迪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所有学生发言结束, 教师需就本次专题活动进行总体点评。主要是概述本专题的学习重点、难点;点评学生的表现, 指出其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肯定, 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正, 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内容。

第二, 学生任务。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阐述或表演, 需配合PPT或道具。展示或表演结束后, 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和建议。

3. 课后评价

专题活动实施后, 采用与之配套的考评方式, 不但使学生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其有所收获和感悟。

每次专题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本次活动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并留存, 作为期末总评时的参考依据。期末, 当所有专题活动结束时, 由各小组长对本组所有专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打分。各小组成员也对自己和组长的总体表现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以教师、组长、组员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最后的考评成绩。

参考文献

[1]文新跃.讨论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2) :145~146

高职管理基础 篇2

公共基础部思政教研室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高学历的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青年教师比例占73%以上。

公共基础部思政教育服务于全校各专业,承担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目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与人生》、《音乐欣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德育》、《幼儿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另外还开设了诸如《形势与任务》、《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各种专题讲座。

高职管理基础 篇3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课程合作学习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职学生3年的学习时间分为“2”和“1”两个阶段,先用两年在校内学习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再用1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单位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以便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促进高职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对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所教授的管理学课程如何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管理学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

法等问题进行分析。

1 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里,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和《物流管理实务》三门课程,其学时数分别为52、58和64个学时,在课程内容上,《管理学基础》主要包含了管理学科思想发展史和管理职能活动两块主要内容;《物流管理概论》及《物流管理实务》主要对物流管理的一些特殊规律和专业活动进行知识讲授和案例分析,辅以一定程度的校内实训。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和经营实务操作能力,适应物流管理和经营行业第一线需要的物流管理员及相关岗位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物流管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类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包括了解管理、尤其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活动流程,能够制定物流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处理常规物流管理工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将上述三门课程有效整合为1门综合类课程,即《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该课程共8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50个学时,校内实训为20个学时,物流管理公司见习为10个学时,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在1年的校外顶岗实习期间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对物流管理公司的组织管理、运作进行充分了解和实践,使之具备从事物流管理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和职业能力。通过主题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结合物流管理实际了解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能够在物流管理实践中初步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2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2.1 团队合作学习

团队合作学习方法一般是将学生按照某种原则和方法分成一定数量的学习团队,通过对团队成员角色和学习任务的确定,使团队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共享的价值观念,形成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共同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讲授08物流管理班的《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中,按照自由组合原则,考虑异质和男女搭配等因素,将42名学生分为7个团队,并将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进行了进一步的分配,主要包括总结发言人、资料收集员、理解检查员、记录员、鼓励者和观察员,角色名称、功能描述及侧重发展的职业能力内容如下表(表1:团队学习法主要角色及角色功能描述)。在确定分组和团队主要角色后,笔者将每一个主题学习任务转化为团队学习任务,鼓励团队内角色定期轮换,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均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得其各种不同的职业能力均得以有效的发展。

表1团队学习法主要角色及角色功能描述

2.2 主题任务学习

主题(项目)任务的学习强调采取真实性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和以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完成对客观世界、对他人、对自我的意义建构。在《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借鉴了以杜普斯为代表的学者发展起来的教学设计模式,将主题(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分为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陈述性知识的阐述和运用、问题的具体处理以及一般化和建立普遍性联系四个阶段,并以物流管理公司竞标某个公司的物流案例作为具体的任务,开展该课程计划单元的教学活动(见表2)。

表2 《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物流管理营销活动任务教学设计示意图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阶段,主要采取案例、项目、模拟训练以及对情境描述或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有目的地让学生收集一些我国物流管理公司竞标相关公司物流管理的标书及相关材料,并探讨作为一个物流管理企业如何发展壮大的策略问题。在问题的具体处理阶段,让学生以团队为基本单元成立虚拟的广告策划公司,收集各方面有关案例和材料,并形成各自所代表公司的竞标计划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之中,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参观访问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分工合作完成了各自的竞标计划书。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了模拟的竞标会,邀请3名教师和一名企业策划人员,与讲授该课程的教师组成临时的委托方代表,各个团队均以竞标公司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竞标演讲,并回答委托方代表提出的有关提问和要求。最后,由教师和特邀人员宣布中标公司,并对各个团队的竞标书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主题任务学习和团队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具意义,目标更为明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富有学习热情和兴趣,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形式参与到学习和团队活动中去。他们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了对自己团队和所承担的角色的认同,真正地把自己作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渐实现了身份的认同和意义的构建,使得其以积极、协作、自主的热情去完成团队赋予其的职责和任务,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升。另外,笔者也发现,该班学生逐渐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园生活中,也较为固定地采取同样的团队组织,开展一些团队协作的学习和校园活动。

3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改革

作为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的状况,而不能采用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笔者在《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评价考核中,结合主题任务学习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的客观需要,采取了以团队考核为主、个人考核为辅;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的发展性能力评价方式。团队考核约占到总成绩的70%,由平时考核组成,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情况;个人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情况。

为了增加团队考核的象征意义和趣味性,调动团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团队协作精神,笔者在课程伊始要求每个团队成立各自的虚拟物流管理公司,这些虚拟的物流管理公司在各项数值(包括计划科学性、组织合理性、领导有效性、激励有效性、工作效率、受欢迎程度等)和初始资金方面等都相同,各团队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提交团队学习成果等,会使得相应指数和资金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在完成物流竞标管理学习任务后,中标团队所组成公司的计划科学性指数会明显提高,其收益和资金总数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其他团队的计划科学性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虚拟物流管理公司一直处于运营状态,各团队需要通过参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团队学习任务来使得其虚拟物流管理公司的指数和资金总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成为该课程学生团队考核的主要依据。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团队考核约占到该课程成绩的70%,其中公司指数占40%,资金总量占30%,以指数和资金总量最高的团队为满分计算其他团队的团队成绩。每个团队均会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四次改变自己所在公司指数的机会,其提交的成果包括了计划书、组织机构设置图、应急事件处理方案等。而资金总量通过课堂的随机问题回答、课后对所承担的团队任务的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

高职管理基础 篇4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教与学

建构主义源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知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的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即能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 学生的认知发展呈螺旋式前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新的认识, 它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 主动搜集并充分分析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善于思考和总结, 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导变成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这种帮助具体体现在:第一, 教师要能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简短的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第二, 教师要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二、以建构主义创新管理学基础课程整体设计的动因

(一) 高职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内容的自身要求。目前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主要是进行项目课程改革, 即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 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 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但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平台课, 不同于专业核心课程, 没有严格对应的职业岗位, 所以也就不能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加上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 管理知识博大精深, 各种管理思想更是层出不穷,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所有的管理知识, 只是希望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学知识, 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企业以及企业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不是简单的把书本知识或者老师讲授的知识从外界直接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 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 这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一致的。

(二) 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课程设计思路应该要根据教学对象来调整,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虽然理论课成绩相对比较差, 但是大部分学生知识面比较广, 联想能力比较强, 有一定的实践动手经验, 再加上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过专业课, 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他们参与意识都比较强, 形象思维能力要强于逻辑思维能力, 比较喜欢发表自己看法, 也乐于团队学习。求新的心理使得他们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接受比较快, 这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对于学生的要求,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建构管理新知识。

三、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管理学基础》课程整体设计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 分为两大模块, 自主学习模块和课堂学习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主要是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内容包括课程的相关信息以及一些管理知识拓展、管理视频、音频、案例、优秀讲座、论坛交流等,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课堂学习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及课堂同学讨论交流的主持人, 适时的提供思路以及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因此课堂学习模块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进行改革。自主学习模块和课堂学习模块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最后, 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学生的主动及积极参与, 而此关键是建立开放性、全程性的考核体系, 而考核体系又将影响课程的整体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一) 建设网络资源, 搭建自学平台。我们已经认识到, 建构主义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老师的“教”, 而在于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内容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教学文件以及教学媒体, 比如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课程讲义、课程录像、习题库、视频库、音频库、案例库等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团队讨论。我们把这些内容都集中于网络教学资源库, 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库里的内容, 教师要经常更新, 而对于网上资源应该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 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 是主动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帮以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习和知识的自我建构, 提出相关问题, 进而自己可以通过网上资源试图加以解释或者解决, 也可以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论坛里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以充分调动, 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理论联系实际。

(二) 创设学习情境, 重组课程体系。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情境相联系的, 所以学生必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们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要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同化、分析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使得原来建构的知识结构得以拓展以及延伸;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对原来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或重组, 建构新知识。因此教学情境应该选择真实性任务, 即企业的真实案例, 而且案例一定要及时更新, 以解决企业在真实环境中碰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这个思路, 我们重新梳理了《管理学基础》的课程体系, 把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管理思想和管理职能两大块。管理思想这一块从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萌芽到现代管理理论的“百家争鸣”, 从西方管理思想到东方管理思想, 内容博大精深,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掌握学习管理学的方法;而管理职能这一块我们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根据管理职业的实际需要, 收集不同管理工作环境及其不同管理角色的有关案例, 通过案例解析管理者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 以及应该通过哪些环节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并以此作为课程结构体系的参照系。 我们坚持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教师上课不需要面面俱到, 把知识隐含于情境的问题解决中,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教师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与挖掘,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 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 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三) 基于建构主义, 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针对学生在企业实际案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 所以在管理情境创设的课程体系下, 教学方法也要有相应的改变,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案例分析。一般老师在课堂教学模块之前都会布置给学生一个真实企业案例, 而老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案例里碰到了哪些问题, 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资料查询以及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进而小组去解决问题。老师只能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完以后还要求形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进而全班讨论。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切情景模拟活动中的一个基本方法, 我们要求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 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不同的管理角色, 在处理问题时考虑的重点以及所应该具备的管理能力都是不同的, 所以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3.情景模拟。建构主义的重点就是创设情境, 使得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图书馆的自主学习后, 对该情境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通过与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 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提出分析问题的途径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

4.管理游戏。以游戏或共同完成某种任务的方式, 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小组内每位学生的管理技巧、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 从而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5.头脑风暴。教师创设一个情景或者提出一个问题,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发言,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位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6.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安排一组学生为一临时任务小组, 并不指定负责人, 请大家就给定的管理任务进行自由讨论, 以提高学生在自信心、洞察力、说服力、责任心、灵活性、承受心理压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特质。

四、教学改革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根本, “工学结合”教改需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能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型”教师团队。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等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担任和指导实训技能课程, 开展讲座、管理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活动。与行业、企业长期合作, 在互惠的基础上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 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

(二) 建设适应课程改革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良好的、可供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校内实训室和提供教学案例材料、可供学生参观、实践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基于建构主义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学生可以在实训室查阅网络教学资源库、互联网、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信息渠道, 可以和同学讨论, 相互协作和支持, 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 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 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 而学习环境则是一个促进和支持学习的场所。我们的校内以企业经营决策为核心的实训室, 还可以通过模拟及工作实景仿真等软件操作, 及对实训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真实管理案例, 通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专家为学生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管理知识建构。

(三) 采取开放性、全程性考核体系。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纯理论知识的期末考试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采用开放性、全程性的考核体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管理潜能,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搭建自学平台、重组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方法, 而要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则必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设适应课程改革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及采取开放性、全程性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3].秦农.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高职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5

一、学情分析

1.高职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我校面对全省招生,主要生源来自苏北农村地区,在他们就读的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即使有一些计算机,也都是相对落后,所以致使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当薄弱,而苏南地区或者一些城市里的中学,无论是硬件资源的配给,还是重视程度都相对好很多。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

2.高职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动机不强。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因为来自初中中等偏下的层次,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意识不是很强,这是大多数职业学生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更多的是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技能训练,导致学生不主动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推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教学设计

1.帮助高职校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学习将是低效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目的是动力,要达到目的就必须付出努力,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

2.利用多种手段

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游戏,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也是在学习,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学习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设备,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科学规划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过程与环节科学合理的计划与规划,有利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

1.模拟测试,分层次组队,分组教学法

学期伊始,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先不急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枯燥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组织一场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一级B的模拟测试。通过对分数进行数据分析,将高职校班级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10名学生。每一小组由成绩较好的三名作为领队,另配中间成绩4名和成绩较差3名,组成一个有梯次、可互助的小组。这样的小组是一个层次分明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知识也在交流传递。

2.狠抓易拿分项目,各项逐一击破,任务竞争策略

以失分率比较高的选择题为例。如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学习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为此,我借鉴了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益智类娱乐节目,例如,“一站到底”,“开心辞典”,“无敌智多星”等,运用任务教学法与竞争策略,使学生从自身内部找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分析历年真题,采集考点,重点反复练习

高职管理基础 篇6

【关键词】游戏体验式教学法 《管理学基础》 应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管专业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促进科技社会的发展中,管理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也能够不断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结合自身实践,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体验式教学法。

一、什么是游戏体验式教学法

游戏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游戏中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增强某种意识,提高某种能力。

二、游戏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学基础》中的运用和实施

(一)内容的选择

《管理学基础》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支撑和依托,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管理及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与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游戏体验式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教学目标做深入的了解,找到适合采用游戏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就比较适合采用游戏体验式教学方法。

(二)游戏的设计

要增强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要想让游戏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关键在于游戏的设计。把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融入游戏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意识。如果游戏过后学生除了快乐什么都没有感触的话,那么这样的游戏体验也是失败的。因为游戏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只是形式,最终目的还是掌握知识、增强意识、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让游戏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管理学基础》中的游戏进行很好的设计,通过“设计——实施——再设计——再实施”这种方式提高游戏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在《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冲击波游戏。游戏的道具很简单:一副扑克牌和一张桌子(这样也方便实施游戏)。

首先,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管理这么重要,那你们想知道什么是管理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游戏来认识管理。接下来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设计中还注意向学生灌输我们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企业文化——“责任与担当”,以便让学生将来在就业上实现文化方面的零对接;同时允许学生对于游戏规则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教师,教师进行解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旦明白了游戏规则,下面学生就可以进行游戏了。

(三)游戏的组织和控制

游戏活动一般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因为要比赛,同时也是因为班级人数太多,一般情况下要分组进行。按照随机的原则,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可以通过毛遂自荐或推举的方式产生小组长(即管理者)。给各小组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制定计划。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要睁开慧眼,用心去观察学生,用自身的创意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启迪他们的智慧,开启他们的心窗,让他们在游戏的嬉闹中去感悟。如:在冲击波游戏中,教师要发现学生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以争取游戏的胜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长管理好小组,制定好自己小组的作战计划,同时要组织好小组成员的行动,在活动中不要乱了方寸,等等。

(四)游戏的体验和交流

在游戏结束后,趁热打铁,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让每组的小组长(即管理者)谈谈自己在管理中的感受,自己的管理中有哪些做得好的,有哪些做得不好的以及以后如何改正,谈谈小组成员如何更好地服从小组长的管理。也可以让小组成员谈谈自己参与游戏的感受和想法,评价一下小组长在管理中存在的优点和问题。通过评论,可以将游戏中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通过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密切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游戏的总结

游戏由学生谈过体验之后,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先要对学生体验和交流的信息进行总结,对学生予以肯定,同时指出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指导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去做,即所谓的“实践——理论——再实践”。

【参考文献】

[1]邢伟,方晓波.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6).

[2]陈黎琴.“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游戏训练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01).

高职管理基础 篇7

一、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教育本身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亦不例外, 因此在各门课程及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都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在高职教育中, 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亦是首要任务, 《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思想也要和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相连。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这些都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 与管理学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例如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 管理者以及领导者的素质中, 都有诚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的要求,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要重点讲解, 并采用案例分析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素养对于今后工作的重要意义。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的讲授中, 其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紧密相连, 教学内容中关于组织招聘、解聘、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都与学生的工作过程有关, 在学生今后面临应聘、工作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时, 都要保持诚信意识、责任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工作, 实现自身的价值。

职业素养的教育是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 《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特征更有利于推行职业素养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案例、情景教学、管理游戏等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提高职业道德。

二、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尽管《管理学基础》属于专业基础课, 其职业性尚不明显, 但在教学过程中, 亦能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实际管理能力, 这里所提到的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分析的能力;团队协作、与人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建立。

自我管理的能力, 是高职学生应首要提高的能力, 包括事前计划的能力、决策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自我管理的意识的培养, 在《管理学基础》的学习中, 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讲授恰恰为学生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思路;在《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注重学生管理思想的建立, 在布置教学任务时, 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使其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的安排、协调好各种活动, 以计划书、策划书或者案例形式表达或表现出来, 这些任务和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事前计划、决策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提高学生环境分析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环境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 例如SWOT、PEST等分析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得到应用, 使学生遇到问题时, 懂得内因和外因分析, 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提高学生环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 设立场景或者设定环境, 制造“问题”, 让学生分解分析问题的过程, 从而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 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些方法都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团队协作、与人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各项工作的必备能力, 且这些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综合能力的高低。《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中, 当代管理思想和组织、领导职能的内容中均强调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管理游戏等教学方式, 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能力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有意识的增强团队协作, 学会沟通技巧的应用, 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要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注重这些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处理信息的能力, 是当代的职业教育中强调的必备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等, 学生应学会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学会利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分析处理和总结, 学会利用获得的信息去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 在管理者素质和控制职能的讲授中, 都要充分讲解信息处理的重要意义, 授予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创新意识的培养, 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尽管管理职能和部分管理模式有章可循, 但具体的管理工作都不尽相同, 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和艺术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不拘一格。通过进行课堂测试,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新素质;通过创业方案比赛, 激发学生经营中的创新思维;通过课件创作比赛等等,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创新意识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意识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际管理能力方面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从这样的目标出发,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代理念[J].职教论坛, 2007, (5) .

[2]黎春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06) .

高职管理基础 篇8

1 我院原有基础医学实验室概况

在我院刚刚成立时, 建设的基础医学实验室按照学科划分为人体解剖、局部解剖、病理、组织学等几类, 并且每个学科均设有独立的实验室, 由学校的实验管理科统一进行管理, 但是随着教学的开展, 这种管理模式呈现出了以下问题。

第一, 由于分科的细致全面, 导致各个实验室的建筑面积较小, 场地紧缺, 进而让实验人数缩减, 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出率与工作效率, 同时阻碍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横向联系, 让教与学很容易产生学科之间的脱节。第二, 由于实验仪器设备过于分散, 加上学生实验分组人数众多, 让教学设备使用率低, 进而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第三, 由于实验管理人员人数较少, 力量分散, 因此对设备难以统筹管理。第四, 由于基础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多, 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 因此不利于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放性思维。

2 对我院基础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

第一, 医学实验室空间与设备的综合利用。

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科的相应特点进行调整, 让人体解剖和局部解剖合并, 病理和组织学合并, 生理和药理合并为机能实验室等。这样能够让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有着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关系, 比如, 药理与生理医学都用到鼠兔解剖台和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等设备, 这不仅让各学科之间的实验室使用面积增加, 并且能够同时进行12组实验, 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第二, 对实验课教学的时间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 人体解剖、病理、药理和免疫实验安排在单周进行教学, 局部解剖、组织、生理和寄生虫实验安排双周进行教学, 通过这样安排相关的实验室, 不但能够共享空间和资源, 还互不干扰, 并且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第三, 对基础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1) 我院对各学科实验内容进行统筹安排, 提升了实验室利用率。

学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成立了实验中心, 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首先根据相关学科的特点, 通过会议制定了教学计划。然后对可利用的实验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合理安排实验科目与内容, 让相关的专业既能够相互共享资源, 并且互相不影响;既能够拓展实验室的规模, 提高教学条件, 还可以避免了重复建设, 降低实验室闲置频率。

(2) 对资源进行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实验中心需要将各学科的实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让实验资源由分散转变为集中, 相互补充, 以免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 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能够为学院节省财力与物力。对于一些大型的贵重设备, 学校要统一进行管理, 并且不定期对资源设备进行保养与检修, 并且相关人员需要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为下一学期的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

(3) 统一对师资队伍培训,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由于学院刚刚组建, 学院领导相当重视着实验教学发展, 因此为了能够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在学院领导和支持下, 我院对各科任课教师与专职实验员需要负责的工作进行详细制定。在每学期开课前, 各学科教师需要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给实验中心, 而实验中心需要对实验时间进行协调, 并且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 每个教师都要掌握牢固自身的专业, 进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4) 对基础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思考。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是实现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也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出高校教学的质量与科研水平, 这是一个牵动全局性的系统工作。如果我们不能进行统筹策划与系统管理, 那么在教学中的某个环节就会出错, 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效果。为了能够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 必须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实验室建设管理改革中, 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并且实验开出率达到了98%, 各学科的实验课满意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3 结语

总之, 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与系统性的工作, 医学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进而发现问题, 并用创新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出实验室的功能, 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科伦, 梁建新, 朱郇悯.继续教育课件“传染病学网络课程”的构建思路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 2005, (12) .

[2]李晓丹, 韦莉萍, 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 2005, (11) .

高职管理基础 篇9

一教学内容设计

1.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依据, 围绕管理的七大职能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主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 不再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等, 而是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身, 融于7个与管理职能相对应的主题项目中。这样不但使多种教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 还使各个看似独立的管理职能通过“模拟企业”这个纽带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2. 主要内容

内容有: (1) 成立模拟企业: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企业对象, 对该企业现状进行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2) 模拟企业组织建设:绘制企业组织结构图, 并对该图进行说明和评价。 (3) 制定模拟企业计划:制定企业活动的年度计划。 (4) 模拟应用控制程序和方法: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控制相关的场景, 提出应对方法和措施。 (5) 模拟总公司经理竞选:通过各企业经理竞聘总公司经理, 总结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6) 模拟应用协调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各企业根据其他企业设计的与协调沟通相关的场景, 应用协调沟通方法和技巧。 (7) 制定模拟企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根据各企业情况, 制定员工激励相关制度。

二教学活动实施

1. 课前准备

第一, 教师任务。在开展模拟企业专题活动之前, 教师先讲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题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下次课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教师需对所涉及的任务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若各小组相互设计模拟场景, 设计出的场景需在下次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审阅、修改, 保证设计出的模拟场景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

第二, 学生任务。专题活动开始前, 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由各组推选组长1名模拟公司经理, 并将小组成员名单报给教师。然后,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召开小组会议, 对工作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将专题活动任务细化, 并进行任务分配。确保人人参与、各尽其能。最后, 要将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制作成PPT, 情景模拟的则进行表演排练, 在下次课进行展示。

2. 课堂开展

第一, 教师任务。在课堂上, 教师既是观众, 又是主持人, 但决不能当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交流时的真知灼见加以鼓励和引导, 使得讨论不断深入, 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获得启迪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待所有同学发言结束后, 教师再就本次专题活动进行总体点评。主要概述本专题的学习重点、难点;点评学生的表现, 并指出其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肯定, 并就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正, 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内容。

第二, 学生任务。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阐述或表演, 需配合PPT或道具。展示或表演结束后, 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和建议。小组长还需向教师提供本次专题活动小组成员任务分配表。

3. 课后评价

专题活动实施后, 采用与之配套的考评方式, 不但使学生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其有所收获和感悟。

每次专题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本次活动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并留存, 作为期末总评时的参考依据。学期末, 当所有专题活动结束时, 由各小组长对本组所有专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各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打分。各小组成员也对自己和组长的总体表现进行书面评价和打分。以教师、组长、组员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最后的考评成绩。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 如何以模拟企业为载体, 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学习应用管理职能的教学方法, 创新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

关键词:模拟企业,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文新跃.讨论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2) :145~146

高职管理基础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

从1999年开始, 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 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 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明显:集体观念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不断暴露, 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

随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 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不得已”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 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了目标, 就等着熬完三年拿到那一纸文凭, 或者单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 这样的动机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 思想意识不稳定, 集体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仍不牢固, 其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没有成熟, 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明确的定位。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习惯于独来独往, 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 缺乏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 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经常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入校时的分数较低, 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录取分数为例, 普通高校本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345分, 理科355分, 而第一批高职分数线文科类210分;理科类200分, 两者有100多分的差距。考试分数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习兴趣不高, “60分万岁”;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靠抄袭交差;“平时不努力, 考试就作弊”, 平时课堂上下没有多少积累, 临时报佛脚又嫌太辛苦, 为了考试合格, 打起了歪主意:夹带资料、传递纸条、手机作弊、找人代考, 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 自我约束力不强, 组织纪律性差。

“90后”个性张扬, 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约束力不强, 喜欢“随心所欲”,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做事不考虑后果, 易冲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遵守, 迟到、早退、旷课, 违反宿舍管理规定, 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犯了错误不反省自己, 反而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些现象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 这就要求学校在三年中要对学生进行“改造”, 通过教育教学把低水平进来的学生培养成高起点的社会有用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夯实基础, 把握重点, 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一) 把握重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

行为以思想为主导, 要规范学生行为,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加强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三观”, 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 为将来踏入社会积累资本。

1. 关口前移, 开展“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刚入校对学校、专业都不了解, 处于迷茫状态,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完成角色转变, 稳固专业思想, 可以通过举办“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 邀请企业人员、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做就业、专业教育报告会, 讲解就业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 为新生打开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的窗口;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 为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借鉴;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 解答家长疑问, 间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2. 以节假日为依托, 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利用重大节假日的特殊意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缅怀先烈、“五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十一”讴歌祖国、“一二·九”纪念活动等,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远大的理想, 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节日化, 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3. 健全报告制度, 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为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继而引发各种问题,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宿舍;根据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实际情况, 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班级情况一日一报制度, 从不同层面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特别关注“三困生”的思想教育, 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4. 利用信息网络, 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可以建立育人信息服务网, 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通过宣传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树立典型, 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充分发挥服务网在思想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 稳固基础, 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 从日常管理与教育入手, 扎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 学生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 倾听学生反映问题, 消除安全隐患;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及晚就寝检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注意“防火”、“防抢”、“防盗”、“防骗”。通过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演练、观看消防安全科教宣传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 营造“时时讲安全, 处处抓安全, 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2. 从抓学生基础文明入手, 切实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 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 但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学生的基础素质出现很大滑坡,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需要从基础文明入手, 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1) 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 深化文明礼仪教育, 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 提高学生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和争当“文明大学生”等活动, 要求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责任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 摒弃生活陋习,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说文明话, 行文明事, 做文明人”, 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

(2) 推荐先进, 树立典型, 发挥示范作用。要注重舆论引导, 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评奖评优及先进表彰活动, 宣传报道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 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 开展诚信教育, 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引导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催缴学费, 召开考证、考级、考试教育, 助学贷款催款等相关工作, 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 比如通过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规范行为。

3. 从关心学生入手, 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较好, 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 这部分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思想负担, 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 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二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让有限的资助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要鼓励、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等自立行为, 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 既减轻家庭负担, 又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港航论坛, 2007, (1) :72-75.

[2]孙家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问题的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9, (4) :88-91.

[3]李宁, 黄涛.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6, (4) :19-20.

高职管理基础 篇1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基础会计 能力 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首先提出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其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即能力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教师从教学的“前台”走向“后台”,由主讲的角色转变为“导演”的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脚本在教师的引导下“行动”起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师只靠熟知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课堂任务,只有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树立全局观念,才能组织学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演好“课堂教学剧”,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时不感到单一枯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中学习,不仅能学会怎样做,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感知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二、基于行动导向视角的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以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围绕任务讨论,有目的有意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中建构起知识结构,培养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课例——采购业务的核算

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学生学过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会计核算岗位,即采购业务核算岗位。采购岗位业务核算的学习将对后续其他专业岗位业务核算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因而,以基础会计课程中“采购业务的核算”专题为例,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一)教学目标

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认知采购业务活动及其原始凭证,准确确定使用的账户,能编制会计分录。采购业务相关账户设置与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购业务票证的填制与传递是采购业务核算的关键,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架构

教学设计理念为:以“任务”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目的是提高学生会计岗位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习惯。

采购业务的核算安排三个教学任务:首先,引领学生认知采购业务岗位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原始凭证的填制与传递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始凭证、运用会计语言描述经济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其次,学生在掌握基本采购业务后,引领学生解读有关财税文件中关于运费处理的相关规定,继而学习采购业务中的运费涉及增值税、运费拆分业务。第三,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核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将预付款、差旅费等业务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采购业务核算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课时安排上,三个任务各2课时,共6课时。

采购业务的核算分设的三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第一个任务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第二个任务是在第一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延伸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运费的相关规定,完成采购中运杂费的处理,学会采购费用分配表的编制以及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通过归纳总结、实训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第三个任务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预定货物的经历,简要描述采购过程。结合任务中基本采购的业务流程,讨论预付款采购业务可能会涉及哪些相关的原始凭证,采用案例引导,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组完成相关业务的处理。差旅费的核算和基本采购业务流程紧密结合,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采购员填写借款单预借差旅费、归来报销差旅费,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启发学生思考在报销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一是原借支数与报销数相等,二是原借支数大于报销数,三是原借支数小于报销数,三种情况在报销单上如何体现,其账务处理有何不同,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并总结,最后教师简要点评。第二、第三任务的教学理念与第一任务基本相同,即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等,因而,下面仅以任务一为例介绍其实施过程。

(三)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确定“采购业务的核算”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包括:转账支票、入库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等,指导学生熟练填写常用的原始凭证,能识别分析原始凭证并能正确写出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都有采购方与销货方两方,采购方有采购部、财务部、仓储部,销货方有销售部、财务部、仓储部,制作卡片,写明岗位部门。购销双方每一部门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以及须填写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购物的经验,思考购物的流程以及原始凭证传递程序,为角色扮演做好准备。

2.账户介绍。经济业务需借助账户加以反映,学生要明确采购业务核算须设置的账户,包括“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交税费”等账户。首先要求学生清楚各账户的用途,账户的用途界定了各账户核算的范围,掌握了账户的用途,在会计核算时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用“T”字形账户介绍结构,明确借贷各方登记的内容以及余额方向和表示的内容。

3.案例导入。创设单货同到的情境,明确购销双方,提供开户行名称及账号、采购材料名称、数量、单价、价款、增值税税额等信息。

4.角色扮演。学生进行各岗位职业角色演练,学生填写相关原始单据并进行凭据传递。实验步骤为:(1)销售员与采购员进行业务洽谈,签订购销合同。(2)采购方出纳人员开出转账支票支付货款,销货方财务部为购货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部开出库单通知仓储部发货。(3)购货方仓储部收到货物验收入库,填制收料单。

5.自主探究。各小组采购方财务部代表发言,说明传递到财务部的单据,教师点评,引领学生对采购流程再回顾,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始凭证,运用会计语言描述业务流程,分组讨论所使用的账户,并做出账务处理。

6.层层深入。在领会单货同到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入库、货款未付;材料未入库,货款已支付;材料未入库,货款未支付;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支付前欠材料款等情况下采购方财务部分别有哪些单据。这些单据先用会计语言准确表述,再做出账务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7.对比总结。要求各小组把基本采购业务的会计处理列在事先准备的表格中,表格内容包括:经济业务的类型,涉及的原始单据,账务处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意识到账务处理的依据是原始单据,单据不同,会计语言描述就不同,自然账务处理也就不同了,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8.拓展训练。为了查漏补缺,巩固所学,增强运用能力,课后作业布置包括:与“基础会计”课程配套的能力训练,虚拟企业实习教学软件中关于采购岗位的实务操作。

9.反馈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反思学生自身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整合

本专题教学在分析教材、教学目标、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导学卡、多媒体课件、虚拟企业实训教学软件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和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与课堂,缩小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能主动思考问题,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填制原始凭证,分析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

为保障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分组,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性格等诸多因素,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利于提升课堂效果;二是课前准备应充分,学生填制原始凭证越熟练,越能提升课堂效率;三是创设恰当的“情境”,合理设置分配各项任务;四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使学生的“行动”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且自然、紧凑和流畅,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在柏.基础会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燕.行动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4-36.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

链接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一文指出: 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采用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的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传授给学生跨职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就好比一把“钥匙”能迅速和无阻力地开发不断变化的专业知识。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高职管理基础 篇12

1 建立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倡的教学方式。

同时, 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业结合发展道路”为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属于基层管理者, 而专业技能则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可见,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质量高与低, 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与坏。[1]

因此, 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 对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设计是必要的。

1.2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管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落后的要求

首先,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2]可是, 就现状看来, 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多千篇一律, 甚少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属性问题。而这种课程内容统一、教学针对性弱的课程教学往往使教学效果偏弱。

其次, 《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沿用“原理+例子”的案例教学方式, [3]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师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教材, 缺乏灵活性, 进入填鸭式的教学状态, 忽视实践教学。而这种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

最后, 实践教学效果差。在教育部“工学结合”的要求下, 多数高职院校提倡以工作过程导向或校企结合为前提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 但却无法取得好的实践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 校企结合难。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众多, 难以全部参与到企业的一线工作当中。而且, 就算学生能够进入到企业实践, 大多也是临时工种, 难以实现管理技能方面的训练。其二, 校内实训设备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就管理学基础课程配备专业的实训室, 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

1.3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高职院校学生特征的要求

首先, 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弱。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高, 而对于内容枯燥的理论性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他们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大多数学生出现课堂开小差的习惯。

其次,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而且也是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改变。有些学生有着混日子的学习思想, 丝毫激发不起学习动机;而学习困难的学生, 可能存在一定的情意障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最后, 高职学生注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他们明白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与将来的工作岗位连接, 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因此, 学生特别在意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能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因此,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教师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管理学基础》课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2.1 课堂实训项目

2.1.1 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基层管理者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基础知识、核心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要求为准则, 提出按照管理认知———管理技能培养———管理实践的逻辑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内容整合为“管理认知模块”、“管理技能模块”、“管理应用模块”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模块是管理认知模块,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管理与管理职能, 包括认识管理、管理演变、科学决策、有效计划、组织设计、组织运行、有效领导、有效激励、有效沟通和科学控制等十个项目。第二模块是管理技能模块, 主要培训学生的职业管理技能, 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训练 (四个项目:角色定位、沟通管理、时间管理、情商管理) 、团队管理能力训练 (三个项目:团队建设、教练管理、领导力) 、工作能力训练 (三个项目:目标管理、问题管理、绩效管理) 等三大领域共十个项目。第三模块是管理应用模块, 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运用能力, 包括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打破了理论与实务界限, 从认知到应用、单项技能培养到综合应用, 实现能力递进式培养, 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4]

2.1.2 课堂实训项目设计

《管理学基础》的课堂实训项目按照课程模块进行设计, 分成三个不同的实训项目对应课程内容的三个模块。第一个是管理认知实训项目。通过模拟公司的组建于运作来贯穿理论知识的学习。具体做法是:首先,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并模拟组建若干个公司, 由学生担任公司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与职员。其次, 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情景, 模拟公司的营运过程, 如制定计划、组织活动、员工招聘、领导角色扮演、会议现场、汇报现场等。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 体验工作对管理知识的需求。第二个是管理技能实训项目。 (详见表1) 学生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 取得课堂绩效。具体做法是:首先, 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其次,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沙龙、成果分享、管理辩论、视屏分析、岗位见习等多形式的教学手段设立不同的实训项目。最后, 学生通过竞争的手段争取项目的开展, 从而取得课堂绩效。第三个是管理实践项目。主要是运用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室。通过将企业搬进课堂的场景模拟形式, 让学生体验模拟企业全面经营的整套流程, 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2.2 管理素质拓展

管理素质拓展是通过完成精心设计的活动和项目 (详见表2)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的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训练方式。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 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 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5]在《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当中, 管理素质拓展属于课外进行的项目, 贯穿管理认知模块与管理技能模块的知识。它通常放在管理技能模块中团队管理能力训练领域理论知识讲授完成以后在管理素质拓展实训室中开展。管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特色在于:第一, 轻松欢快的培训气氛贯穿始终, 老师与学生高效互动;第二, 情景体验活动、演练和游戏, 启发学生自我学习与感悟;第三, 学生是培训的主角, 有充分机会表演和锻炼, 有利于人才的发掘;第四, 老师的引导和小组讨论, 促进学生体验分享和培训效果的体现。

通过管理素质拓展的开展, 达到以下课程目标:第一,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第二, 让学生认识自身潜能, 增强自信心, 改善自身形象;第三, 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 让学生认识群体的作用, 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 学会关心, 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管理素质拓展结束后,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进行客观、科学总结和评价, 使学生明白通过训练可以掌握哪些理论知识, 得到怎样的能力提高, 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

2.3 学生社团项目实训

鼓励学生组建社团, 并由任课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管理环境, 体验管理工作, 培养综合管理素质, 《管理学基础》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建立了管理精英协会。协会设立理事会、秘书处、策划运营部、设计制作部、公关宣传部、信息调研部、会员管理部等七个部门, 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学生通过管理协会的日常运作和组织协会品牌系列活动锻炼其组织管理、计划、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推广协会品牌活动。管理精英协会配合《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开展, 定期策划与组织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的活动, 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管理沙龙、社会实践、管理讲座等。其中, “管理精英挑战杯”系列竞赛则是协会的品牌活动。根据课程“管理认知模块”、“管理技能模块”、“管理应用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 分别设计了“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管理精英形象挑战赛”、“管理沙盘挑战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 既增强了同学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锤炼了管理素养, 又锻炼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教学水平。另外, 管理大讲堂。聘请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精英为学生开办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涉及管理热点问题、专项管理技能、企业管理个案、管理者成功经验、学生处世哲学、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创业教育等。管理讲座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过程均由学生完成。通过讲座的开设与组织,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拓展了学生视野,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2.4 企业项目实训

企业参观调研活动。其一,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 直接了解企业家的管理理念、真实企业的现场管理, 增强管理的真实感。例如第一学期, 在学生参观企业之前, 教师指导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管理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管理者角色等, 从而达到配合课程学习的目的。其二, 充分利用互联网, 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 了解现实企业状况, 搜集最新信息, 学习最新管理知识, 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

参与企业项目。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性质到合作的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或者参与教学团队的校企合作项目当中, 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操作当中。例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广交会的布展项目, 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羊城健康大讲堂项目等。通过实训, 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战性训练, 通过这种工作体验性实习,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管理需要以及对管理者的要求, 熟悉管理流程, 增强管理责任意识, 提高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 结束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技能提升快速;第二, 校内督导认为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合理, 授课能紧密结合实际;第三, 企业专家认为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知识定位贴近企业需求。但是, 课程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志华.高等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03) .

[2]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8) .

[3]赵微.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实训教学论析[J].商情, 2013 (47) .

[4]叶萍.基于基层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上一篇:双电源切换装置下一篇:呋喃西林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