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高职教育(共12篇)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 篇1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 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愈益提高, 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 全球经济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会计丑闻暴露出当前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不能不让每一个从事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教育者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高职会计职业技能教育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却严重地存在着滞后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加强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卷设计与调研
(一) 问卷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调查范围选取了15所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 对笔者所在学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90位教师 (每校6位教师, 1位德育教师、5位会计专业教师) 300名学生 (每校20名会计专业学生) 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90份, 回收教师问卷90份, 有效问卷9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300份, 回收学生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98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99.33%。
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依据王道俊、王汉澜所编的《教育学》中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分析而拟定, 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 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围绕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
(二) 调研过程
第一阶段:预测。问卷初步确定后, 先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一次预测, 做初步分析和统计, 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筛选, 确定问卷。问卷确定后, 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二次预测。经过两次预测并修改, 最后确定问卷。第二阶段:正式施测。测试以课题组所在学院及山东省内其他14所知名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单位, 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主试发放问卷并按规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进行指导和说明;被试对问卷进行回答, 回答完毕, 当场回收问卷。第三阶段:访谈。主试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 就某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自由发言, 主试作记录。第四阶段:调查结果的统计。全部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微机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调研结果
(一) 教育者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吗?”, 100%的教师表示“有必要”, 其中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
(二) 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所在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吗?”, 有60%的教师表示“开设”, 有40%的教师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 有42.27%的教师表示“进行过”, 有57.73%的教师表示“没有进行过”。
在被调查者中, 对“您认为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1:
在被调查者中, 对“您认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2:
(三) 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会计也在不断发展, 会计职业道德从不被重视到备受重视,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法律制度, 这对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对目前屡见的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案例引起重视。从国内较早的会计造假‘先锋’深圳原野到近年来的蓝田股份、银广夏、国泰君安、天勤证券等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 都说明了我国会计造假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愈演愈烈。在国外, 随着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会计丑闻爆光, 安达信会计公司垮台等, 也说明会计人员的执业操守、职业道德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 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是否有必要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 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了吗?”的回答中, 有62.23%的学生表示“开设”, 并表示开设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有37.77%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的回答中, 有38.89%的学生表示“进行过”, 有61.11%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
(四) 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你愿意以何种方式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3: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 目前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认识有所提高。在被调查者中, 10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 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方面: (1) 高职院校正努力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在对“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 认为应采用专题讲座、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案例分析、融于实习、实训、实践、开设专门课程、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讲座、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方式等。 (2) 社会实践方面还不太理想, 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较难评价。
(二) 启示
(1)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较好的基础。近年来,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改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切实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趋向务实。总体来讲,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教育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 教育方法由单一转向多样, 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以更新和扩充, 这些必将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发展的积极动力。
(2)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 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 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国家教委提出,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全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 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培养, 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 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 如会计法、会计伦理等却很少有学校开设, 即使开设也列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总体上看, 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 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其二, 会计专业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由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 因而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 与自身无关, 且由于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 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 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信息化考试等都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 而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然而, 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与知识, 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其三, 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目前我国的伦理学理论对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差, 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 而没有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 而且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完善人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教育。当前道德教育只突出了规范约束的作用, 只重视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 但忽视了道德不仅是对人的约束和限制, 也是对人的肯定,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 使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充满善意和爱心。由于对社会道德的本质把握存在误差, 也就不能对职业道德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目前所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教科书对职业道德的定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重视了会计行为规范的讲解, 但忽视了对会计职业信念、会计职业良心、会计职业荣誉、会计职业尊严、会计职业情操、会计职业修养和境界的培养。
其四,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职业道德课程, 在潜意识中人们还是认为会计是一门只跟数字打交道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所以, 高职院校对会计学科的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与数字打交道, 在执行会计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与人打交道, 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是经常与企业的钱物打交道, 会计人员经常面临着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正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 学校没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思、责任意识, 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利益冲突时就会无所适从, 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 但却缺乏会计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下降, 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执业能力的发挥。
其五,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仍然注重知识灌输, “老师讲, 学生听, 老师写, 学生抄”, 过度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 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生成为消极的信息接受者。主要表现为: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正统的、有现成结论的东西才能进入教科书, 而现实存在的管理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是急诊式的, 是老师也不能“解”的“惑”。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 上课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 而考试只考概念、定义等已有定论的东西。学生毕业后, 不论是研究理论还是做实际工作, 需要解决的恰恰都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也就是说, 当前的教学过分强调学习基础理论, 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即重理论轻应用, 听课、考试、写论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道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 只知道书本上的现成结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 也不是合格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一旦踏上工作岗位,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0期。
[2]郭扬:《“职业道德风险”与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特征》, 《职教论坛》2004年第5期。
[3]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 篇2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职位竞争激烈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都有报考会计专业的意愿,很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竞争十分激烈。财经类院校以及其他综合性质的院校都不断增加会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加剧了财务类学生毕业后的职位竞争。高职院校相较于一般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高职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以重视考证、应试教育为主的方式,将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尽快做好就业准备,并且鼓励学生突破就业限制,自主创业,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二)创业教育的优越性
创业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其教育贯穿于学习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将人才培养、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会计等其他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就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实际上还是专业教育,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充斥其中,对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优势。但是,学生所选择的学科专业以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对其创业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创业初期。因此,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发挥出专业的优势,也可以满足创业需求。高职院校将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促使创业理论知识与实际专业技能同时发挥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和高等院校逐渐提高了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部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层次,在必修课中增大创业教育的比重。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具有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因为会计专业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创业与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必备技能,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比如,会计专业中涉及到资金筹措与资本积累的有关知识,像打开市场销路与成本核算的方式、核算账款、盘点货物、核算利润等,都是创业中必需的知识技能。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主体,其创新意识与知识结构对这两者是否能够顺利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今后应该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转变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核心,从而挖掘出会计专业教育中与创业有关的因素,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创业知识为基础,找出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另外,可以采取鼓励会计专业的教师深入实际,在创业企业的一线进行学习,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会计专业不断提高的要求了然于胸,帮助教师找出上课重点内容与针对性内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活动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经验。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职业迁徙能力等。
(二)在创业情境下构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很多,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因此,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开创多元化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在创业情境下构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项目作为主体,学生的实际创业需要作为动力,构建专业课程,促使学生将创业与专业结合到一起,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与创业创新的能力,培养出高端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还能促进学生自身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是由于创业是人类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财富的追求所产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驱动性。有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欲望以及学习能力,这种心理倾向十分值得信赖,并且在受到激励或者其他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倾向与能力就会释放出来。因此,在学习内容与自身的实际需要相契合的情况下,学生会主动进行学习。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决定个体行为,所以,创业作为驱动力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创业项目的需要设置课程
将创业需要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驱动力,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将创业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例如,将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作为必修课程,增开一些与创业息息相关的《市场学》、《小企业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学习环境,将创业的知识、所需技能融入到会计专业课堂之中。
(四)在会计专业课教育中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色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在创业情境下,传统教学模式所起到的作用距离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是有一定差距的。由于这些教学依然沿用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实质上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在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下,应当将具体的创业项目作为载体,将教学模块与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创业全过程作为主线,将主线之中所需要的知识进行串联;将课程学习转化为分析创业项目的过程。在完成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导入,将知识转化为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工具。例如,在《财务管理》课中,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教材安排进行逐章讲解,先是投资,再是财务预算与分析,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创业情境下,应该以具体的创业项目为核心,采用分组或者学生自由结合的方式,以小团体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将创业项目的运营过程作为主线,对整个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全面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指导而不是主导的`角色。例如,可以创设具体的创业项目,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个文具店,也可以是小吃店。学生可以想象自己为创业者,根据创业中的实际活动将教材与之相关的章节进行串联,如将筹资管理导入资金筹集阶段,将项目投资分析导入固定与无形资产投资阶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财务管理》教材转化为趣味性、实践性的创业知识。这样学习既能够学到教材内容,还能够完成完整的项目财务分析,增强教学效果。
(五)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开设实训课程
当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课程实训的方式:会计专业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前者的方式一般为教师设计一些会计题目或者会计案例,要求学生将填制原始凭证到做报表这一完整流程亲自操作一遍,而后者只是将前者的手工操作替换为计算机操作而已。这些实训方式虽然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一些复习与巩固,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为实现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应该将创业项目与会计实训课程结合起来;用创业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提高创业能力。
(六)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教育
学校与企业联合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增强对创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内建立创业孵化器与实践基地,促使学生迈开创业的第一步。围绕会计专业开办创业讲座,邀请会计专业的已经取得创业成功的人才来校讲课,分享成功道路上的经验与走过的弯路。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促进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更深层次融合。
(七)开发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
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将两者融合起来。平台的主菜单设计要将两者的内容与需要结合起来,如会计专业标准库、创新创业指导等。栏目的设计应该将两者的特色融合起来,扩充平台信息量,设计美观的网页。另外,该网络平台要为教师提供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的资源,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创业的平台,同时能够满足会计专业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为完善平台建设,还需要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家与创业先锋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与建设性的意见。优秀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推动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还能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结语
创业教育是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符合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应国家的号召,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实践型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探讨[J].中国市场,,(1):113-114.
[2]陈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探索[J].青年时代,,(13):164.
[3]崔艳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21-24.
[4]姜庆.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J].商业经济,2016,(4):158-159.
探究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问题
在我国,会计教育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类型的培养体系,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会计从业人才,从而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但是,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多数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都很难达到。如何做好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是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少高职学校确立培养目标时,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当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部分高职学校,参照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过低
对比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能从事会计分析和会计核算等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3.培养目标定位过宽
过于强调基础教育,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冗余和宽泛,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4.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根据市场需要,仅定位于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开发,也不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动。
5.培养目标笼统模糊
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如,“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等表述。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
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只有确立了培养目标,才能参照目标,顺利、有序地开展高职会计教育活动。培养目标体系是培养模式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出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规格,同时也对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同时又对高职会计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方向、内容、方法等相关问题及其相关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萍萍.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12):164-166.
[2]王红娟,王芳.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2,31(15):274.
[3]黄铁梅.基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价值工程,2009,28(05):48-50.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 篇4
一、国外会计教育的特点分析
1、美国会计教育的特点
(1) 会计教育的目标
美国是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的会计教育仍承袭英国的师徒制。在20世纪二十年代, 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 (CPA) 考试, 大学开设的会计课程与CPA考试课程紧密相关。到1950年, 美国会计教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建立起会计专业, 但是会计教育的重心仍是为学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做准备。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由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大公司经济权力的空前集中等环境因素, 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发生严重背离, 会计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1989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简称AECC) 成立。1990年9月AECC在《会计教育的目标》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 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在将来成为职业会计师, 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 (Life-long learning) 的技能。”也就是说, 会计教育不可能传授职业会计人员应掌握的所有知识, 但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Learning to learn) 的技能, 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2008年1月31日美国商学院联盟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 简称AACSB) 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目标应多样化。目前最盛行的会计教学目标为:专业胜任能力、沟通技能、团队技能、道德规范、企业管理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会计人员能全面分析事物的各个因素, 并不断进行反思, 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或做出合理的决定。
在美国, 会计教育界必须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 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给会计教育界, 并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因此, 美国会计教育总能培养出符合会计职业界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2) 美国会计教育非常重视会计入门教育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EC在1992年6月公布的《会计教育状况公报》中强调第一门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建议各大学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之前, 应开设一门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的课程, 名称可以叫《会计学导论》。它主要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政府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会计入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 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
2、英国会计教育的特点
作为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 在会计教育方面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会计专业多隶属于商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 会计通常与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设置专业, 很少设置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英国本科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 每个学年均包括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 短学期经常开设一些课时较少的专题课程, 聘请客座教授、实务界人士讲授, 开拓学生眼界。
(1) 会计教育的目标
英国各大学会计专业都会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规定的质量框架下, 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应知应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道德修养教育。认知和智力技能主要指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能力。核心和转换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实务操作能力指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自主技巧。
(2)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重视会计入门教育。英国大学非常重视会计入门教育。大学一年级都开设“会计入门课程”, 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 老师会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经济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会计的概念, 日常经济生活中需要掌握什么会计知识, 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了解会计专业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 以及如何学习、如何选课等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文章。
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完美衔接。从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公会获得英国皇家特许资格至今, 英国的特许会计师职业团体已走过了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 英国有六大特许会计师职业团体———英格兰及威尔斯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ICAEW) 、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ICAS) 、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ICAI) 、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ACCA) 、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 (简称CIMA) 、特许公共财务及会计协会 (简称CIPFA) 。各大会计师公会各自组织考试, 一般考试科目达十几门之多。例如, 要获得特许会计师 (ACCA) 资格, 必须通过涵盖了财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十四门课程的考试。
许多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英国当地的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紧密衔接, 学生在获得学位时, 同时能免试多门特许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英国特许会计师 (ACCA) 证书通常是进入大公司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通行证。英国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常与ACCA考试挂钩, 并随着AC-CA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而调整。这样会计本科毕业生在ACCA的14门考试课程中可免试8-12门课程。
“三明治”课程体系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了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在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涯中, 英国大学允许学生休学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 即工作实习 (Placement) 。由于实习期长, 企业也很愿意招聘兼职学生。“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特色课程体系被形象地喻为“三明治”课程。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又缩小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3、澳大利亚的会计教学方式
澳大利亚大学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会计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会计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动手。
“课程计划” (subject Program) 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总体规划。在每学期开课之前, 教师必须运用网络资讯及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发布“课程计划”, 包括课程内容、授课安排、参考文献、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评分标准等内容。强调学生应如何安排与管理自己的学习, 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以使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澳大利亚会计教学以课程学习为主, 安排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授课、小组讨论 (Tutorial Questions) 、课堂练习与辅导。授课, 以教师讲授为主, “授课”的纲要内容可在网上下载, 教师着重讲授课程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及其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小组讨论, 是学生的必修项目, 教师每周都在网上布置小组讨论的问题或列示在“课程计划”的表格中。学生们必须在“小组讨论”课前完成所有的问题, 并为这些问题各准备一份答案, 按时交给辅导教师。讨论交流时, 学生除了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外, 还要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 也要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述。“小组讨论”强调分享思想和相互理解, 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练习与辅导阶段,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老师的任务是随时为学生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二、国外会计教育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
1、根据市场需求确立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我国并没有达成统一权威的认识。根据美国的经验,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由会计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共同协商完成, 会计教育界应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 来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由于我国会计职业团体的影响力弱, 很少参与会计教育的研究, 没有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的权利, 会计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由教育界凭自己的感觉单方面制定的。因此, 我国应鼓励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的研究, 经常向学校提供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疏通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渠道, 制定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
(1) 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
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早期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英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团体 (如ACCA) 资格考试紧密挂钩。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可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 将会计理论教育定位于会计资格证书的培训, 如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并为学生将来完成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做准备。简言之, 高职会计教育应围绕职业资格证书来进行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随着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就业,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加强学生会计实践技能的培训
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会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英国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一般是聘请会计职业界的专家来讲授, 他们的讲课贴近实际, 讲解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可以迅速拉近学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距离。英国的“三明治”课程体系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推行的“工学结合”与英国的做法很类似, 让会计学生直接进入生产企业财会部门实习, 直接向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会计实务知识和工作技能, 逐步完成由学生到会计职业人员的转变。但是, 在我国很多企业不愿接受会计学生进行工学结合, 实习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共性问题。
(3) 重视会计入门教育
英美国家都非常重视“会计入门课程”, 这一做法值得模仿。来自普高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一般知之甚少, 如果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前, 开设一门《会计学导论》, 介绍会计的历史、会计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会计学科的知识框架结构、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律等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3、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相对较低, 积极尝试澳大利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逼迫学生主动学习, 逐步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学生经常大胆地发言回答各种问题,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课堂气氛也会渐渐活跃起来。学生当主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当配角了, 在知识的传授上就不要面面俱到了, 只需讲解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发现问题, 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沿着正确的道路思考问题, 直至取得正确的结论。
4、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会计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会老, 学过的知识也会过时, 因此, 我们必须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会计知识, 更要传授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 并在漫长的会计职业生涯中取得骄人的成就。
摘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会计教育有许多代表性的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会计教育经验, 对我国职业会计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了改进高职会计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国际比较,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06) :60-65.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 2009, (10) :77-82.
[3]陈旻.美英会计本科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通讯, 综合2010, (03 () 下) :152-153.
[4]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4, (08) :66-70.
[5]刘永泽, 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07) (中) :80-83.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5
福建省级示范院校———黎明职业大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是福建省省级精品专业、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和福建省高职示范性专业()。在福建省第一轮高职教育专业质量评价中,名列全省第四。招生录取最低分数近五年来始终保持在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在福建省处于领先地位,呈现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经过多年的持续改革和建设,会审专业与时俱进,立足福建和泉州地方产业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专业与地方服务产业对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会计岗位对接、专业实践与行业企业项目服务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四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会审专业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形成具有自身鲜明专业特色、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且办学成效显著,成为在泉州、福建乃至海西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引领、辐射能力和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优势品牌专业。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
209月起,随着福建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通过对泉州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掌握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依据20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泉州市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财会类职业在服务类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职缺口,在最大的10个地方产业职业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为1.04,说明财会专业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较大;另一方面,20通过针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福建和泉州的行业企业对出纳、收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等会计岗位群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审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抓手,适应行业企业对会计、税收、内审专门人才就业的需要,为此,本专业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养兼具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项“核心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等3项“发展能力”。适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生产性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将主办会计、中小企业出纳、报税员、仓储管理、内审员、助理财务分析师岗位等作为会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使之培养的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岗位群进一步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产业联系更加紧密[3],以充分发挥会审专业在福建省的优势品牌和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基于此,会审专业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体现一条主线、二个驱动、三个能力、四个突出。一条主线,即以会计岗位群(核心岗位群和相关辐射岗位群)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驱动,即技能竞赛驱动和校企共育驱动;三个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四个突出,即突出就业质量、突出企业地位、突出成长培养、突出社会服务。会审专业以会计岗位群为主导,培养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在岗位主导中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等“三大”会计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税收筹划助理岗位等相关会计辐射岗位群的人才培养,重点强化专业三个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开展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实施专业建设与地方服务产业融合,与泉州宏兴记账公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方案等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和完善,强化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在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突出专业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以就业质量评价为主体的专业品牌美誉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四共”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和“政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产学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纳税现实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会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4],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核心课程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诚信等)。同时,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会计课程体系,即构建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发展能力”的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即凭证编制与审核→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涉税申报→审计核查等7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个专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等3个专业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耦合的课程体系,进而强化会审专业核心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会审专业根据地方服务产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支撑的课程体系内容。一方面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涵盖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技能实训、财务信息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工作规程、审计程序实训、财务分析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训、小企业会计技能实训、大中型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以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提升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三个发展能力,支撑三个发展能力的课程包含会计基础工作认知、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分析、会计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纳税筹划、税务代理申报、公司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实训、税务代理流程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职业技术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力支撑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解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养操作技能。二是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占52.58%以上。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已建有“一中心、二实训”的校内实训格局。即会审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软件模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因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职业环境实训结合、专题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来指导职业岗位群实践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机对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技能,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在每学年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学时的40%~50%,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超过50%。三是优化“双证书”教学制度。根据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即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为此,选用财政部门编写的职业考证教材作为会审专业的专业核心或选修课程,目前会审专业的双证毕业率高达97%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
会审专业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学”的“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根据对会计一般职业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员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会计综合实训室、纳税申报大厅的现场,学生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老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等基础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做中学”,通过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采用会计仿真情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课件、讲义、教案、案例、习题与企业纳税申报实训软件上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且学校提供充足的机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设备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校内按照真实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布置和配备,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现场、会计项目等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环境。至今,本专业开展国家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财经在线》建设1项并通过教育部验收。《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ERP应用与实训》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便于教学资源共享。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会审专业符合服务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对会计岗位群的需要,契合培养适应地方服务产业经济和中小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本专业无论是在构建和实施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一,福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会计与审计专业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精品专业;《会计与审计教学改革综合试验》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会计与审计》被确定为福建省高职示范性专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和《ERP应用与实训》(2009)3门课程被评为福建省级精品课程;年4月,专业教师主编并出版的高职特色教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第2版)》和《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第2版)》被为第七届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其二,市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会计与审计教学团队》()和《税务会计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会计与审计双教能力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学校“双教能力”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项目;2012月,专业教师主编的高职教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和《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授予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同时,两本高职特色教材被学校评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其三,专业核心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效。5年来,会审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和校企共育,与行业企业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校本理论和实训教材17部,正式出版校企合作高职特色教材12门。
其四,专业教改科研成果及荣誉取得的成效。一是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19项荣获省部级、市厅级各类教学和专业学会奖励。二是5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市级纵向课题共计15项,企业和政府横向课题12项,进账服务金额24.08万元。
三是专业教师出版专著2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4篇。四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技能竞赛助推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办学质量。5年来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4年,荣获“挑战杯———彩虹人生”首届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2010至2013年省高职技能大赛“会计技能”项目团体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个人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
其五,专业呈现“四高”的办学特点,即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2009至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累计平均就业率为98.42%。据调研计,专业毕业生工资普遍在2500元/月,三年后大多数在3500元/月以上,比同期其他专业高职毕业生待遇高出20%~40%。
内地高职藏族学生教育管理初探 篇6
关键词:内地高职 藏族学生 教育工作建议
藏区一般指西藏和四省藏区(主要是指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四省中藏族和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的区域),是我国藏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地。受多种条件制约,藏区教育相对内地而言,较为落后。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如内地教育援藏,9+3等免费教育计划,促进藏区教育事业发展。从目前藏区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这些政策对藏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藏族学生通过到内地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将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能带回藏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虽然内地高职院校中藏族学生所占比例不大,但于藏区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一、内地高职院校藏族学生特点
内地高職藏族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共性,受地域文化、习俗影响,其又具有明显的特征。研究藏族学生的个性行为特点,应结合藏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展开。
(一) 个性鲜明,压力多重
首先,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藏族学生性格豪迈,喜好喝酒。高寒气候影响外化在藏族学生的体貌上,表现出皮肤较黑、头发卷曲、高原红等外貌特征。 其次,由于内地与藏区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很多藏区学生刚到内地时表现出头晕、“醉氧”等不适应现象。加之,内地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民俗餐厅、藏区同学必须习惯内地饮食。饮食和起居的不同,形成多重生活压力,让藏族学生缺乏归属感。
(二) 法制观念较弱,安全教育存隐患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藏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一旦藏族学生感觉自己的民俗习惯不受尊重时,易产生情绪波动。藏族学生普遍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习惯以民俗的视角去评判事物的优劣,法制观念淡薄,由此衍生出很多的矛盾纠纷。信息时代,分裂势力一直活跃,藏独思想、分裂言论通过网络传播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在错综复杂的成长环境下,藏族学生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加之,藏族有佩戴刀具的习俗,给安全教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隐患。
(三)基础知识差,深入学习困难多
进入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同学一般多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部分藏族学生成绩较差。成绩差的表象是藏族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其根源来自藏族学生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虽然藏区已覆盖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大部分藏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在教学进度一致的高职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藏族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理解晦涩难懂的文字,学习难度的增大,让藏族学生无所适从。
二、藏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藏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是难点更是重点。如何在尊重藏族学生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提高藏族学生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出发:
(一)尊重习俗、融入集体
藏族受宗教影响深刻,并外化在社会习俗中。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其宗教信仰及其衍生而出的社会习俗,借助宗教的积极的社会属性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尊重藏族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饮食习俗。了解藏族学生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对藏族学生特殊的民俗节庆予以关注。如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等,并将相应民俗知识传递给藏族学生所在班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交流活动,让班级同学从正面渠道了解藏族文化、传统,禁忌,避免班级中同学由于猎奇心态过度关注藏族学生,给予藏族学生相对轻松的生活氛围,让藏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增强其归属感。
(二)主动交流,敞开心扉
刚到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当他们面对生活或者思想上的困境时,一般向本民族同学倾诉和寻求帮助。藏族高职学生入学时这一行为特点,要求高职藏族学生思想教育引领者,必须建立多种信息渠道,及时了解藏族高职学生入学初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藏族学生开始出现旷课、酗酒、夜不归宿等违反校纪校规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联系学生家长,访谈学生,做好外围调查,对藏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了解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针对具体事件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拉近与藏族学生的距离,构建起与藏族学生之间彼此信任的桥梁。
(三)积极引导,发挥特长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部分藏族高职学生在文娱、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藏族学生的优势,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竞选学生干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提高藏族学生的积极性和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当今形式下,党和国家对藏区加大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内培外引。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回藏区就业。在就业方面,藏区也给予藏族同学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让更多的高职藏族大学生参与国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大多综合素质较高,愿意为祖国边疆事业做贡献的藏族同学,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归宿。教育者应熟悉地方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引导藏族学生。选用藏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典型事例,对在校的藏族高职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让藏族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四)密切关注,及时干预
藏族高职学生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在一个地区或者一所高校内都有藏族学生的民间组织,且组织机构较为健全。在这些组织中,一般推选威望较高的高年级藏族学生负责全面事务。在处理藏族学生打架斗殴、违纪处分、旷课、考试、表达诉求时在背后出谋划策,同时也兼顾藏族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及时了解掌握这一现象,多渠道获消息,找出藏族学生的民间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密切关注,正面引导。 遇到重大事件时,应及时洞晓藏族学生的行动轨迹,正面引导,及时干预。对藏族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重点解析,帮助其正确认识,消除疑虑。
总之,内地高职藏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无巨细,需要广大的教育管理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夏雪.高校老乡会的特点、成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才智,2014(1).
[2]扎西丹珍.如何加强高职高专藏族大学生管理工作——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藏族学生为例[J].考试周刊,2014,(18):154-155.
[3]王丽丽.内地藏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调试策略——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藏族学生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88-89.DOI:10.3969/j.issn.1672-5646.2013.05.041.
[4]赵佳,陈琳,林梅等.浅论内地成人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与服务——以藏区学生为例[J].商情,2013,(7):229.
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本理论 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高职会计
一、人本化教育教学的内涵
人本观念起源于15~16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运动, 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念。这种思想最早被企业管理者采用, 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此时的意义主要是指企业要把人看成是主体和目的, 要做到尊重和依靠人。我国的人本思想主要是源于西方人本管理理论, 当然也包括很多我们民族传统中的民本思想, 但这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对人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转变。以人为本从教育、科技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已经成为了一种指导思想[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后, 在教育和理论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尽管在教育界对人脉的理论支点、关注重点、核心内容以及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论, 但是人本的教育原则是要求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这些都已经得到各界的认同[2]。人本化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 这是一种从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性和主动性, 从根本上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 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 也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让他们逐渐接受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以及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他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3,4]。
二、人本化教育的兴起
现代西方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对学生的不合理培养过程提出了批判, 认为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不仅对学生的意志、品德、价值以及感情等形成了伤害, 而且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幸福造成了危害。人本主义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研究, 以及现代文明病等依据, 他们呼吁教育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幸福, 而不是只关心社会财富的增长。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是在于御辱强国, 与西方的理性批判是有区别的, 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 这是我国教育的最高追求。人本化教育思想很早传入我国, 被我国教育界逐渐接受。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中, 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所以导致了教育人本化进程出现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和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文化观念的多样化, 教育人已经发生变化了。到了八十年代, 独生子女增多, 他们在一种非常优越的环境下成长, 他们追求偶像, 但是他们的追求又变化无常。所以他们必将会打破传统的旧教育模式和制度, 成为推进我国人本化教育的一种力量。现代教育中, 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发展, 它将人人平等的观念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对人本属性的认知程度。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化教学的现状
21世纪我国的教育是创新、开放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创新思维的高知识、高质量以及高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本化教学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 例如教学的灌装模式, 这样不仅扭曲了学生学习的心态, 而且对教育也是一种损失, 浪费了师资力量和教师资源。教学中老师都过分地重视利益关系, 急功近利, 认为学得知识越多, 学生就越会受社会欢迎, 而他们对知识的界定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 所以这就必然会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忽略人本教育, 会使师生之间产生生疏感, 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孤立, 所以他们的身心会在塑造过程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印象, 这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这种影响会继续延续, 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我国人本教育发展较晚形成的, 道德滑坡的出现也是教育模式不进步、无创新的必然产物。综合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学生素质, 我国的大学生素质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不重视人本化教学的结果。所以我国的人本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是他们很多人的修养不够高、德商低。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缺乏、人生价值观迷失、道德素质偏低以及追求享乐主义等[5,6,7]。导致这些学生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学生自身修养不足、学校教育偏失以及家庭和教育方面的缺失, 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素质整体偏低。
四、人本化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高校的升学率和应试教育模式。说到应试教育, 我们很快就想到了中小学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扩招, 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这些都导致了不能为教育提供一定的条件和需求, 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毕业的分配成为社会问题, 这也影响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行为。所以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很多环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会计专业, 很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教师教课为主的教育模式, 大大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下,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就失业, 这是必然的,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实践加入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 这也是高职院校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只有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提高道德素质;转变学校教育的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口号;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社会, 看清社会的主流;加强培养师德建设, 注重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进而提高德性教育水平。
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教育中成长起来, 并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交流, 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以及情感经验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课堂设置的人文知识、主观价值以及道德价值的培养。面对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 我们应该全面诠释人本教育, 以教育人本化发展为教学理念, 推动我国的教育健康发展。虽然, 目前我国的人本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一定会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邦山.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 (3) :140-144.
[2]曾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职校园[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 (6) :89-90.
[3]杨治华.浅析“以人为本”与高职校园文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6) :1-3.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 篇8
2014年11月14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 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 使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并且从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这四个方面指明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 从管理会计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管理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促进我国管理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 管理会计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现状及原因
1) 当前会计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为主, 管理会计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比较低,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管理会计课程。
高职院校开展会计和财务类的职业教育, 主要还是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类知识为主, 注重学生的记账、做账等财务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管理会计的教育。以我校为例, 之前开设了管理会计的课程, 但是管理会计不属于核心课程, 后来因为开设课程的压缩, 导致取消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究其原因, 在于会计职业教育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 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思维中。
2) 高职类管理会计教材缺乏, 专业管理会计教师等教学资源不够。高职类学生的基础较差, 学生普遍对纯理论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反感, 管理会计的教材很多都是理论化的东西较多, 没有针对高职类学生的经典教材, 相关教学资料缺乏。很多高职管理会计教师并不是研究管理会计的老师, 专业师资不够。
3) 高职类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枯燥, 单纯照搬本科理论式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较差, 教学效果不好。很多高职老师没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 都是毕业就进入职业教育, 对管理会计的实际经验不多, 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没有形成适合高职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同时, 高职教学方法较乱, 各种新教学方法和思想层出不穷, 但真正适合各自学校的方法不一, 大家纯粹为了模仿形式的方法, 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效果。
4) 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差。因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与企业脱节,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和路径, 因为学校与企业脱节较为严重, 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差, 教学方法枯燥。在很多高职院校, 一直在推广校企合作, 但因为会计类教育涉及到企业的核心信息, 很多企业参与学生培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只停留在表面阶段。大量管理会计方法尚未运用到职业化教育中, 如作业成本法、企业价值链管理、品质成本管理、战略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平衡计分卡和EVA指标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5) 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的制度不够健全, 缺乏相应专门组织进行管理会计的推广, 也没有企业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 导致管理会计高职教育的缺乏。
(1) 在职业组织建设方面, 我国迄今仍然没有建立起管理会计的职业组织, 管理会计师协会尚未建立, 也没有开展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均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 每年招开管理会计师年会也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
(2) 在职业管理机构设置方面, 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有正式的机构设置, 而管理会计工作却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设置, 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 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并设置相应的岗位, 管理会计职业教育才会真正繁荣。
2 促进我国管理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 国家应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推出管理会计资格证书, 开展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为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组织, 不断丰富和完善管理会计知识, 组织大家进行资格证书考试, 推广管理会计, 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2) 根据市场需求, 明确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型, 企业越来越注重内涵建设, 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应依据市场需求, 随之转变教学思维, 重新确立管理会计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不应该仅限于培养财务会计人员, 更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大量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日益完善, 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 管理会计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多, 继续以传统的观念将管理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辅助部分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3) 改进和完善管理会计高职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高职教育侧重学生技能的训练,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中的教育内容需要紧跟市场需求, 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工作实际, 侧重学生管理会计技能的训练。管理会计的技能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要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目前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一些管理会计的实践培训, 但基本上还处于仿效模拟阶段, 并没有对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起到指导作用。所以, 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 引入企业到学校, 也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习, 如果没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企业实际环境, 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引入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参与到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中。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界导师来校任教、指导, 培养出符合职业界需要的管理会计新型人才。
4) 改变管理会计现有的考核方式, 更加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技能考核。在当今的中国, 评价学生学习管理会计成绩好坏的传统方式就是考试, 而且试卷均有标准答案。管理会计实践性很强, 需要根据具体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企业预算和决策提供信息。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影响下, 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一到实际工作时就束手无策等现象。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改革的同时, 也要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 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 如案例分析、实地调查、方案讲解, 由学生现场进行分析等等;而对于实训部分, 则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在管理会计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按照学校课程考核标准要求打分,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摘要: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 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 使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管理会计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现状的原因, 并提出促进我国管理会计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职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 (美) 威廉·罗奇.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案例[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刘璟, 刘尚瑜.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J].理论界, 2007 (1) .
[4]袁娟.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 2008 (8) .
中西高职会计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9
一、教育观念
国外发达国家倡导终身教育,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 强调全日制学校教育、半工半读学校教育以及脱产培训在人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协调统一。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不是人生学习的最后阶段, 高职会计教育只是学生会计技能的形成性场所之一, 并非是终结性培训机构。终身学习要求高职会计教育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方式与方法。在美国的大学会计教育中普遍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注重在高职会计教育期间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在我国由于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造成中专招生的萎缩, 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会计高职教育的学生质量不高,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诸方面偏重于职业技能的习得, 而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单纯技能型应用性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目标
美国会计学会 (AAA) 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终身学习。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与国外比较而言,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强调的是就业有技术, 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教学组织
在西方高职会计教育中,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课堂上采用的习题和案例往往是一题多解。在教学方法上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案例研讨、模拟仿真实训、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以完成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以教科书为教学材料, 在日常教学中很少使用其他教学资料。在教学方法上, 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处于探究和试验阶段, 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手段上, 仍然是一只粉笔加黑板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 操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不强, 更谈不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会计教育采用的是制度加解释的教材, 教学中更多的是对会计准则及会计核算方法作一般性的语言描述性介绍和讲解。在教学中采用灌输的方式将规则性的条文传授给学生, 再辅以习惯自动化训练, 培养的学生很难达到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
四、课程设置
美国各级各类大学会计专业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之前开设一门对会计专业作总体性介绍的课程———会计学的第一门课程。会计学的第一门课程与基础会计不同, 也不是所有会计专业课程的概括, 是类似于会计专业导论性的课程。课程主要涉及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历史沿革、会计的职能等问题, 侧重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兴趣, 并使他们产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为他们学习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中还没有开设类似导论的一门会计课。我们的专业学习是从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入手, 逐步深入展开各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样, 学生只有到毕业时才能对本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国外十分强调教材的综合性。如德国职业教育是按照会计职业活动为导向, 建立专业技术知识体系, 注重各专业学科的融合性, 不强求每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这样可避免各门学科在教学上产生不必要的重复。
学科性是我国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显著特征。当前, 高职会计教育课程门类多, 理论课时多, 实践课时少, 这制约着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综合操作技能。按学科性设置课程的弊端是各门课程各自强调学科的科学体系, 很容易造成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教材编撰上的交叉重复。各科各自为战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师资队伍
国外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历要求学士以上学位。强调师范性, 从事专业教育的会计教师必须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课程。强调会计实践技能, 如德国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有实际工作经验。德国大多数高等职业专科会计教师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会计师, 他们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再到大学职业师范专业学习, 才能成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这就保证了德国会计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水平。强调专兼结合, 兼职比例大是国外发达国家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兼职教师数要比专职教师多, 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更少。专业课尤其是实训课教学工作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企业, 其余少量的兼职教师来自于本科大学。兼职教师均有相应的会计师职业资格, 同时有一定的从事相关领域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 他们在教学中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一体化, 教学容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取得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国外高职学校也鼓励会计教师去企业兼职, 如美国的许多社区学院允许会计教师每周有一定时间外出自由谋职, 有的国家允许会计教师兼职做注册会计师, 这些规定目的是使教学贴近实际, 也能够更好地开展会计教学与会计研究, 使高职会计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近些年来,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使然, 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专业不对口。同时“双师型”教师缺口很大。在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很少, 即便是兼职教师多数也来自于本科院校, 来自于企业的很少。再有, 高职院校的许多会计教师毕业于高校非师范类专业,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缺乏, 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加之基本上是大学毕业即成为教师, 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 学书本教书本现象相当普遍。国家非常重视高职会计教师培训工作, 但只是在高校办培训班, 更多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 在师范性教法方面很少涉及, 也没有建立鼓励青年教师带薪轮流到企业兼职锻炼的长效机制。教师传授学生具体工作情景、实际会计工作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 已成为我国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六、教育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一般采用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学校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入学前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 在学校学理论, 在企业学技能。学生会计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学校模式, 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全部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技能, 最后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
七、企业参与
国外高职院校办学的成功在于校企联合办学, 订单式培养, 实现的是校企的双赢。如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办学。德国的社区学院周围一般总有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政府以法律形式要求这些企业接纳学生实习, 各类企业也都非常乐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非但不收费, 还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实习补贴。由于大部分的高专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很长时间, 因此, 他们往往因为工作上手快、适应性强而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与其他专业不可同日而语, 大多没有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即使有企业可以安排学生实习, 多数情况下只是见习, 顶岗实习的情况很少。在实习企业只看不干现象比比皆是, 加上会计职业特点, 每个企业只能接纳几名学生实习, 由于会计签字的责任制度以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多数企业也不愿意给学生创造全面实习的机会, 即使是安排了实习, 也只是做一些基本性的日常业务, 会计实习不能落到实处, 理论联系实际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在毕业后往往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无法独挡一面, 即使找到了工作, 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学生不能直接就业, 偏离了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在校内建立会计仿真实验室, 开展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最后一学期不安排集中的实习, 采取分散实习或推荐就业。而会计实践基地只是书面上的口号, 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现实出发, 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展开中西会计教育的比较研究, 阐明当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中西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傅磊.会计教学的借鉴与思考[J].会计研究, 1994 (5) .
[3]黄日强.中德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 1999 (1) .
[4]宋官东.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0) .
[5]李继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3 (9) .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之现状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以来, 我国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教育也得到不断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中, 高职院校学生所占比重较大, 故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较大, 其会计教学理念及方法能否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 能否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 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而传统会计教学理念及方法目前正表现出诸多缺陷, 这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突显。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新时期的会计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
会计人才市场即会计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其中, 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具体表现。目前, 会计职业资格直接表现为各种证书, 具体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税务师证书等。随着国际大型集团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落户及发展, 除上述资格证书外, 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等一系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逐渐成为会计人员求职的法宝。另外, 会计职业资格还间接表现为各种“经验”, 如事务所经验、行业经验、企业经验等。因此,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带来的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职场准入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着。
二、会计高职教育的现状
(一) 会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 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 但在会计教育目标上却侧重不同。目前, 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通才加专才的教育, 而会计高职教育的则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将会计定位成记账、算账的财务人员。而事实上, 现代会计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而成。一方面, 通过财务会计, 向投资者及相关报表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及经营收益。而随着现代企业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会计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 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而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目前, 会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 目标定位过低。目前, 高职院校偏向于仅将会计专业人才定位成从事会计事务性工作的人才, 这与中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无太大区别。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应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且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型高级人才。
其次, 目标定位过窄。目前, 高职院校侧重“专才”教育, 忽略“通专结合”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才教育由于其特定的工作能力, 在传统型机械化的工业化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专才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会计人才不仅仅拥有会计知识, 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运筹学、金融学、统计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知识面过窄, 必然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 进而影响其就业能力、职业能力。
再次, 目标缺乏前瞻性。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在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 后续教育力度不够, 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从事会计工作的原因之一。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曾经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毕业时成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成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专业人员。所以,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目标应致力于培养社会一贯的持续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 忽视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将此部分作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 且篇幅不大。正是因为这种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 导致许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职业生涯受损、专业会计公司倒闭, 甚至最终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和社会价值危机。
(二) 会计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会计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会计人才的质量。目前, 我国会计高职教育课程己经形成体系并逐步完善, 但仍存在一些缺点。
第一, 过于偏重基础理论, 缺乏实践教学, 或者虽设置实践课程, 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足。
第二, 专业课比重较大, 相关学科比重较小, 甚至空缺, 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学科之间彼此独立, 忽视彼此间的关联性。
第三, 授课内容有较多重复, 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存货管理、变动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及《税法》在基本法律概述、票据支付、税法基本原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重复。而这些课程彼此独立开设, 任课教师之间交流不充分。
第四, 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当今世界各国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 都特别注重通才教育, 无论哪门专业, 都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课程。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分为五大类, 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 显然忽视了对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的学习。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计算机知识不足, 知识面过窄, 也进一步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三) 会计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外, 还必须遵循恰当的教学规律,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相对传统和落后, 大多数学校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板书或PPT演示、学生听课或记笔记为主, 忽视对知识的应用。显然,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能与当下日新月异的会计环境相适应, 反差越来越大, 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四) 会计高职教育的教材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材的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其教材仍有不少是对中专教材的延续或对本科教材的压缩, 自身特色不足, 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 滞后性明显。其中实践性教材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 由于缺乏配套的实践性教材, 大多高职院校采用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往往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职能, 而忽视会计监督职能。由于课程设置重复, 学科与学科间没能很好的划分, 编制的教材知识点重复, 或者由于编写时间以及编者本人实践经验的缺乏, 这些教材在实践适应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 目前的会计实践教材, 其内容几乎均只涉及制造业的一般经济业务, 对其他行业, 如房地产、物流、金融、保险、证券等涉及较少, 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 而更愿意录用具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的主要原因。
再次, 在选择实践资料时, 容易产生两类极端。一是过于强调真实性, 照搬照抄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 而未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导致实践资料缺乏代表性。二是过于强调大众化, 一些教师根据教材编造实训资料, 使得实践教材成为书后练习的延续, 缺乏真实性。
最后, 个别教师缺乏责任感, 以一劳永逸的心态, 为减少备课量, 教材几年不变, 在会计准则每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的现代经济环境中, 这类教材无疑对学生具有误导性质, 何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 会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想提高教育水平, 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随着教育结构的改革, 我国培养出相当数量的会计学硕士、博士, 然而, 这些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却不愿进入高职院校从教。一方面, 较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的课时量高得多, 但收入却低很多, 因此,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获得更高学历完成进一步深造之后, 偏向于流向本科院校或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 较会计实务工作相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跨国企业和大型集团越来越多, 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些企业在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远超高职院校的教师, 而且在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面, 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年轻教师晋升难度相较大型企业而言大得多。
其次, 目前高职院校整体的氛围是重科研、轻教学, 导致许多教师将搞好科研作为事业成功的关键, 而忽视对教学的研究。诚然, 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素质甚至学习名声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教师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学, 科研也应为教学服务。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以教学为中心, 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 并最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最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 他们年轻富有活力, 但同时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在繁重的课时量和科研双重压力下, 许多青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修培训、下厂实践, 导致他们无法在实践操作上对学生作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指导, 这也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实践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高职教育培养应当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为主导, 建立适应新时期会计环境的培养目标, 设置合理的课程,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 编制行使有效的教材, 依赖强大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备从业技能和道德、具备适应岗位能力、具备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我国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环境相适应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富.会计人才市场呼唤会计高职教育目标改革[J].大众科技, 2005, (11) .
[2]毛维筠.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与改革的建议[J].高教论坛, 2009, (2) .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柔性管理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a)-0146-02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教育不断创新改革,以刚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开始显露出弊端,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随着柔性管理逐渐被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缓解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矛盾得到缓解,丰富了高效教学管理的内涵,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1 传统刚性化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很早就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管理服务理念[1],但刚性化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服务人、发展人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并且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导致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办法直接照搬本科教育的做法。传统的刚化性教育以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训,但是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就适得其反,忽略了学生情感、尊严等心理因素,无法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尊重、交流、互动等都无法做到。
2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靠外力,而是从内心深处去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极大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这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为培养全方位的专业化人才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刚性化管理,着重强调制度约束与量化考核,并没有顾及到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和教师工作,不能客观准确的量化考核,形成教育的功利色彩,导致管理出现问题。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折时期,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刚刚形成,刚性化管理简单的灌输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被尊重的心理,半压迫式的管理会使学生更加不愿意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柔性教育却是通过沟通交流等这种非强制性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接受这种管理,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弥补了刚性化管理的不足,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管理那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为了约束学生,将学生控制在规矩的范围内。
3 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3.1 柔性管理中的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为精髓。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民主意识,从思想与行动上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最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自觉性和凝聚力,只有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才会重视教师的存在感,让学生自觉的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
3.2 柔性管理中的互补性
一味刚性化的管理制度自然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柔性管理,必然会导致纪律松散,柔性管理没有了可以依靠的立足点,没有了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也就等同于失去了开展柔性管理的机会。柔性管理下形成的对学生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恒久性,而有了刚性管理管理的基础,当学生与教师成为和谐的一体时,所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也就自然的迎刃而解,所以,只有在刚柔并济、比例适度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去寻找刚柔管理上的融合点,才能真正的、完整的、高效的完成高职教育管理。
4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运用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柔性教学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是通过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此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承受着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而柔性化管理可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明确,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制约被管理人,而是为人服务,所以,必须始终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避和改善传统刚性化管理模式中的弊端与不足,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实践行为[2]。
4.2 提高教职员人的整体素质
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人员,如果只是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制度约束,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的灵活性。教师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地位。柔性管理的基本方式就是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一种认可,想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爱,教师首先就要做出表率作用,走出条条框框的约束,积极创造与学生的宽松育人环境。
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每一个动作行为,对学生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方,一个好的表率作用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在学生之中的威信,还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用自己处事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正面影响,让学生在表率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地改善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
4.3 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柔性管理是以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而校园文化是凝结学生跟老师、学校的精神纽带。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个优秀的、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增强一个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健康发展,还会激发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带入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有利于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认识[3]。
4.4 在柔性管理教育中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目前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以刚化性的模式管理校园,所以,学校内所存在的激励机制也比较单一,偏重于惩戒模式,使其无法发挥出良好的激励效果。将柔性管理理念带入校园的奖惩措施构建中,不断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完善动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加大对其潜能开发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5 在高职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所需注意的问题
柔性管理与刚性化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者则是靠制度的约束,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应用柔性管理时,应遵循管理效果的滞后性,不要忙于求成。同时,也不要制定太多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学生,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制造更多宽松的弹性空间,通过学生的真诚交流、平等互信、感情激励等,逐步实现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地发挥潜在积极性。
6 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鲜明,每个人都在强调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前提下,如果还是坚持利用刚性管理的制度去约束学生,反而会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柔性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学生管工作的主要趋势。但同时,与刚性管理相对比,柔性管理也有自身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综合两种管理方式,不断地思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子.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运用[J].东方教育,2014,111(11):256.
[2]王力.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8(3):203.
高职高专教育管理浅析 篇12
分述:1999年,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54万人, 比1998年增加46万人, 增幅高达42.6%, 从开始扩招到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 大学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 其招生呈上升趋势, 每年递增50万人左右, 尤其是高职高专, 至今年最低的湖北省内的180分即可录取。高等技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导致前几年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人荒”。随着教育格局的逐渐转变, 我国目前注重扶持高职高专教育, 教育部周济部长就说过:“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周部长的讲话为高职高专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教育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 如何针对现有的学生情况有计划、有目地开展教学工作,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等专业人才就成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就从教育和管理两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高职高专的教学
高职教育比较特殊, 不同于一般的专、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 它主要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简单来说, 高职教育就是上岗前的培训。现在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个途径:一是参加普通高考以第四批次录取, 二是中职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参加中职升高职考试录取。第一个来源批次靠后, 第二个来源可能情况更差。目前, 我国中高职教育共同扶持, 在各省市的中考考试录取工作中, 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比例要求要达到1:1, 中低考分的考生基本都压到中职里面去了, 使这类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学到一技之长, 于国于家都有好处。所以, 最终升入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整体情况比较特殊, 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一般学制为三年, 在校学习二年, 校外实习一年。就我校而言, 现在正尝试多种高职教育教改模式, 如:2+1模式 (即传统的二年理论、一年实践) , 1.5+1.5模式 (一年半理论学习, 一年半实践) , 1+2模式 (一年理论, 二年实践) , 无论是应用哪一种模式, 都是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而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 做到:
1.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做好学习定位。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3.要以应用技术操作为重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利用特有专业的学制特点开展教学, 理论联系实践。
4.引导学生关注前沿性技术的最新发展。即在让学生拥有基本技能的同时, 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 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
二、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和沟通
1.辅导员要做好入学时的准备工作:辅导员可在新生报到时做好观察工作, 并自制学生基本情况表, 内设多个项目,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特长爱好、高考分数等, 在第一时间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本班学生, 从而为本班班团委的组建及开展好班级管理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参加校、系、班三级干部竞选及各项活动, 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深入学生中间, 多进班, 多进寝室, 多与学生交心、谈心, 做好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了解班级学生是否存在特殊情况, 将班级管理隐患消除于萌芽阶段。
4.做好班级的核心管理工作, 主抓到课率及常规管理。同时,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结合专业特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5.教育效果受地域差异影响差别较大, 如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与本地学生的差异较大, 管理者应积极引导, 多想办法, 使这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能融入班级, 学习好、生活好。
6.加强实习期间的联系沟通。教师可通过电话、QQ、网络等先进技术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辅助学校和实习基地的管理, 使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
7.做好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工作, 对有升本意愿的学生多给以鼓励、支持, 对有就业意象的学生多讲解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先就业后择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生存, 教师应给他们一些建设性意见, 并追踪他们毕业后的信息, 做好后期服务。
三、结束语
根据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特点、学生的思想特点, 如何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管理, 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 各大高职高专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研讨和研究。而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现在我国正处于上学峰值回落期, 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 高考报考率也逐年减少, 高职高专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我们只能逆风而上, 师生共同努力:学校用实力保存活力和发展, 教师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尝试多种教育模式, 使高职高专更好、更有活力地发展, 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摘要:继1999年国家大量扩招之后, 我国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4年高考录取分数公布, (湖北) 专一文科录取线325, 理科295, 专二180分, 面对越来越低的录取线, 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展好教育教学及管理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管理会计高职教育】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07-23
高职会计教学现代教育06-23
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论文07-29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11-08
高职会计教学档案管理09-23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10-23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11-21
高职教育管理11-15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08-02
高职教育管理理念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