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2024-07-06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精选9篇)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1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课题组通过引入了成绩和试卷分析的方式方法对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开展测试研究,由此阐述了成绩与试卷分析对监督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生高职

教学效果测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3-02

教育部在2008年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两大部分组成[1]。内部质量保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改革重点[2],为检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一系列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3],然而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鲜有通过试卷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相对公正的师生教与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几年来本校医学基础部在评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测试中,进行了基于试卷与成绩分析为抓手,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成绩与试卷分析的指标的选定

结业考试试卷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课程标准凝炼而成的教学文件,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参考标准之一。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能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能促使我们结合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科学选择试卷和成绩分析指标,对试卷和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是决定达到既定分析目的的先决条件,通过总结与尝试,本研究组选择了样本总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均方差、合格率、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成绩与试卷分析的设计思路

怎样对成绩与试卷进行分析,本研究组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逐步深入分析的。

1.通过对统计样本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均方差和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等信息,整体分析得出老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概况。

一般对于课程结业考试,我们设定的理想状态是:平均分处于70-85分之间,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70-89分之间,不及格率小于20%;当平均分<70分,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70分以下,不及格率超过20%,则揭示学生考得不好或是试题偏难;当平均分>85分,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85分以上,不及格率小于5%,则提示试题是否偏易或并未达到检测到学生的实际理想情况。

2.通过对整套试卷及各题型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情况进行分析,查看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从而了解试卷难易程度和试卷是否能区分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的真实水平。

3.通过对问题题型分析,查找题型中各小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从整体了解该题型各题难易程度和区分度。如果难易程度比例失衡或区分度不合理则需对具体知识考点进行分析和较正。

4.针对性分析出现问题的知识考点,查找问题的原因所在。

5.认真书写成绩与试卷分析报告,通过分析后认真撰写成绩与试卷分析报告,从试卷组卷、完善题库建设、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标准、加强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研读教材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师继续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深入分析学情、开展针对性教学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三、成绩与试卷分析的意义

(一)成绩与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环节包括前期分析、选择资源、确定目标、确立步骤、制定策略、分析评价,成绩与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的最后环节,也是下一轮教学环节的开始。只有充分完成了成绩与试卷分析环节,才走完了一轮教学的所有环节,也只有在充分进行上一轮教学的成绩与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才为一轮的教学调整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4]。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能使我们得到学生学习后的理论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差距的准确信息,从而了解我们需要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成绩与试卷分析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课程结业考试后,学生到底掌握如何,哪些课程目标掌握好,哪些课程目标掌握尚有差距,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就能具体掌握有关情况,能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具体学生学情[5],使后续课程教学设计目的性更清晰,以此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成绩与试卷分析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认真分析、总结成绩与试卷分析结果,能促使老师系统完成所有教学环节的教研活动,从而找到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更有的放矢,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们开展课程标准研究[6];使老师们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四)成绩与试卷分析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利用成绩与试卷分析结果,还能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相同知识点的关注程度,从而分析不同专业对同一门专业基础课侧重点,促使教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促进不同专业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不断完善,从而找到通往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的有效途径。

成绩与试卷分析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开展较为成熟,但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还不是很多,有待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经过几年来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的测试,确实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了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正向全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应崧.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李坪.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04).[3]高红梅,赵昕,王瑛.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4]张士.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1(03).[5]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02).[6]文艺.香港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2

1 研究对象

以某卫生类高职院校C校区2014级各专业学生473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针灸推拿专业的49名学生为实验组, 其他专业的学生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均为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入学时两组学生均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摸底测试, 摸底测试采用广东省高等学校考试中心研发的计算机自主学习平台配备的摸底测试试题, 该试题与课程学习后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 (一级) 是同质的。摸底测试后对实验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对照组未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待两组该课程学习结束后 (1年) , 全部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 (一级) 。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组教学改革

(1) 更新教学理念, 修订课程标准。吸取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014年5月至8月, 课程组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 研究和修订了该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 (含实训教学大纲) 和教学进度计划等。

(2) 创新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 使用项目式 (或任务式) 教学和案例教学, 学生利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做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和辅助者。针对针灸推拿专业修订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初步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引进了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并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中全面推行, 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同时针对针灸推拿专业, 我们开发了一批与该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教学案例, 丰富了教学资源。

(3) 组建学习团队, 举办职业竞赛。召开班级计算机学习研究会, 组建了班、小组两级的学习团队, 每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人员搭配的原则是“好中差”学生组合在一起, 由任课教师和学习研究会成员一起负责分组, 各小组的“高手”任组长, 化整为零, 优化组合, 通过小组学生的学习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功能, 增进友谊。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 举办了1次电子小报和1次PPT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加。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和很大提高。

2.2 考试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 全体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 (一级) , 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 不再另行安排期末考试。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针对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通用的、客观的、公正的等级标准, 并由各省统一组织考试。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 (一级) 的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完全对应, 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稿编辑、数据统计与分析、Power Point应用、信息检索与网络信息应用等内容。考试采用标准化命题系统, 支持多题库, 由智能化题库自动生成试题, 每套试题的同质性高, 采用网络自动化评卷, 无需人工干预。广东省每年参加考试的高校在校学生达数万人, 考试成绩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

2.3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人双录入, 并经一致性检验和逻辑性核查、核实。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拟调查473人, 最终实际调查人数470人。实验组49人, 其中女性45人, 男性4人;对照组421人, 其中女性384人, 男性37人。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及开课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摸底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课前的摸底成绩比较见表1。

3.2 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课前后成绩比较

开课前的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与开课后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是同质的 (均由广东省高等学校考试中心命题) , 且难易程度相差不大。为了更好地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效果, 凸显开课的必要性, 我们将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开课前后的成绩进行了配对t检验, 结果发现, 课程学习后的成绩较开课前高 (t=21.12, P<0.05) , 成绩提升显著。

3.3 2014级各专业、不同组别学生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比较

对两组学生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实验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2。进一步进行各专业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 结果显示, 针灸推拿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均优于其他专业 (P<0.05) , 见表3。

3.4 历届针灸推拿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比较

采用多组样本的方差分析, 比较实验组学生 (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 与未进行课程改革的2013级、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结果显示, 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优于前两届同专业的学生 (F=9.143, P<0.05) , 见表4。

注:与针灸推拿专业比较, *P<0.05

3.5 与全省计算机水平考试总体比较

为了更好地评估C校区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 同时了解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效果, 将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与本次全省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 (均分59.76分) 进行了t检验。结果发现, 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高出全省平均分20.63分 (t=19.35, P<0.05) 。

4 讨论

4.1 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确有必要

(1) 当前医疗卫生已经进入智慧医疗时代, 互联网+、移动医疗、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经完全渗透到医药卫生行业, 不懂或对信息技术生疏将难以在该行业立足。卫生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卫生健康人才的基地, 如果培养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不足, 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就业从业能力。同时, 高职与本科不处于同一层次, 生源素质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不能向本科院校看齐。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较为合适。

(2) 学生计算机基础差, 亟须开设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来弥补。通过开课前的摸底测试表明, 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摸底成绩均在30分上下, 与课程开设要达到的测试合格目标相差甚远。学生计算机基础差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该校区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边远山区,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平时很少接触计算机, 少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二是计算机学习的前期教育未受重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应中小学的课程是信息技术课程, 有些中小学根本没有开设该课程, 而开设的中小学因该课程不是升学的考试科目, 因此常常占用该课程, 或者课堂教学很随意, 导致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三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主要是从上网、打游戏和手机中学来的, 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单一有限。比如删除键只会用前删键, 不会用删除键 (Delete) ;大部分学生没用过电子邮件, 不知道什么是IP地址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可行的路径之一。

(3) 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学习本课程, 该校区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均在75分左右, 大大高于课程开设前的摸底成绩 (P<0.05) 。

4.2 课程改革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通过课程改革, 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较开课前高 (t=21.12, P<0.05) ;课程开设前的摸底成绩各专业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课程改革后, 实验组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1) , 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计算机成绩优于其他未进行课程改革的专业 (P<0.05) , 说明课程改革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优于针灸推拿专业前两届的学生 (P<0.05) ;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优于全省平均成绩 (t=19.35, P<0.05) 。

4.3 不足之处

参加全国性统一考试, 尽管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统考不能结合专业, 考试内容姓“公”不姓“专”, 与医学专业没有联系, 不能体现课程服务专业的目标, 这些都是下一步进行课程改革要考虑的方面。

5 结语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3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些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但他们却一定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但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培养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设想如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会计”,能阅读会计信息。而不是“做会计”,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在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工作中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树立学生一种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算、分析、决算及监控等,并立足于通过“懂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会计核算部分,可以适当降低难度,重点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学习和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接触的会计工作更多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应用与分析。将财务报表列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应是较为合适的。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改变,在设计、组织课程内容时,构建“以特定情境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记录—汇总—核实—生成—阅读分析流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以完成该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能力为焦点,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对学生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调节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入案例教学法。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会计核算,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这就需要用到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图表、声音、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账表以及实物等《基础会计》课程中所需讲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3.加强实践性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会计理论。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安排一定课时的模拟练习,以便在学习凭证、账簿、报表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在实践教学中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资料为基础,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模拟,加深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方法、规则的记忆,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执行能力,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丰富教学考核方式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答案,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五、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具备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通过访问工程师、挂职锻炼等方式选送一些优秀教师前往大中型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

友,2008,(04).

[2]朱天高.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4

[摘要]当前高职学校普遍实施了教育课程改革,其中计算机课程也随着在授课理念、授课方式和授课手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教学,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对学生的考查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计算机应用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构建高职学生知识体系,完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我国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已经由于教学理念的变革而相应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从思想和手段上都需要跟随教学改革的潮流。其中该课程最根本的变革需要以学生计算机能力提高为发力点,提高该门课程的实用性。

一、加强和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已经内化为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是该类院校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密切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动态和改革趋势。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够完善他们的能力体系,是今后踏入社会找到满意工作的垫脚石,在很大程度上工作单位都是选择那些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来为其工作。对于社会来说,当前网络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需要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来推动计算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并改革该门课程,是完善计算机应用体系,转变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助力。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课程没有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在当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学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计算机理论教学层面,看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多少,而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多数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版本中,理论性的知识点占据了绝大篇幅,而且所学的面很广,导致学生不能深入地对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点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学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往往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很多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往往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计算机教学实践较为落后。自我国计算机课程开设以来,该课程都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新当中,教学实践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大多数高职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方便授课,往往不会主动地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刻意地忽视需要实践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就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来看,该课程由于经常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而具有明显地实践性,而学校的计算机设施的好坏和新旧程度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都会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及时地更新教学设施,而且教材版本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不符的情况,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的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能力没有匹配。很多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授课时忽视了内容和实践的结合,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过来的.缘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职学校往往没有科学地定位该校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或者对该课程产生了过高的预计,导致实践结果和目标往往相差甚巨,或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估计不足,投入的资源力度不够,导致教学结果不能尽如人意。归根结底,这都是高职学校没有科学地定位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位置,导致目标和结果差距较大。

(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这一方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出现了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实施了单独性的招生政策,这就容易出现生源质量的问题。许多院校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扩大招生范围,增加招生名额,这就难以把控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是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导致那些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只能从形式上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学手段和设施都非常的落后。这样学生对该门课程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再次是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忽视了实际动手操作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实践环节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注重整体性操作程序对培养学生操作思维的作用,导致学生往往对实践课程一知半解,从而主动学习性较差。

三、革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精确市场定位,将教学和市场相结合。高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技术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需要。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将重点放在“学”上,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益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其次学校要找准本校自身的定位,通过深入了解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来精确市场对口,发挥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势,实现计算机人才的定向输出。再次,学校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通过模拟岗位工作实践或者实地进行岗前培训的方式来强化技能,提升素质。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在日后的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

(二)创新教学方式,因生制宜。任何教育对象都不具有统一性,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调整。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要因生制宜,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跟随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来带领学生观摩和领悟信息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有些学生喜欢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开放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轻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教学资源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辅助系统来方便学生自主检测学习进度,这样既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增强计算机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创新教材内容,使其符合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来讲,该课程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很多应用型知识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就会过时并淘汰,因此高职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合理的编制教材内容,突出教材的应用性。首先学校要有效了解最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成立专门化的教材编制小组,对教材的更新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确保教材的编写符合本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其次,计算机应用课程需要教材中有大量应用型的案例供教学使用,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制时需要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点和案例的篇幅,确保二者秩序井然,相得益彰,避免知识点的构架杂乱无章。再次,教材编写小组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岗位实际来选择案例,通过实地搜集资料的方式来提升案例教学的对口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创新考核方式,实行多种手段的考查。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具有其特殊性,因为该课程应用型和实践性较强,不能采取普通的考核手段。在此,高职学校要利用多种考查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在计算机应用考核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实际操作评价,将重点放在学生日常的应用性项目的考核中。同时要保证这种考核方式始终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另外,学校要制定训练化的实践项目,针对此进行专门的项目考核,这样可以更加科学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取得的成就来酌情调整考查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岗位工作中能够增加更多的筹码。

四、总结

本文首先说明了加强和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革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措施。当前随着我国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已经由于教学理念的变革而相应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从思想和手段上都需要跟随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当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学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计算机理论教学层面,看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多少,而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益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6).

[2]赵欣.浅谈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4(5).

[3]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10(8).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5

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以人体系统为主轴的专业课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整合,可减少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技能课比重。为了评价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本课题分别选取72名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和78名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新旧课程体系,用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评价较好,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为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高和强化,有利于将来的临床工作和服务于社会。

三年制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时间为两年,一年临床实习期。目前多数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缩影,并未体现出高职课程以“以能力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

山东协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期间开设理论课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包含10门课程)、职业基础课(包含9门课程)、职业技术课(包含11门课程),总学时为时(不包含选修课),课程设置包括1年专业基础课、1年专业技能课和1年临床实习课,所以课程安排较为紧凑,课程开设顺序合理性不高。

1.课程设计

改造现有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将组织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课程按“人体系统”为主轴进行整合。

2.问卷分析

(1)研究对象。72名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和78名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参与课程整合教师20人,整合前后从事教学的教师6人。

(2)研究方法。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和教师填写, 教师根据亲身体会填写包括一般资料和对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看法两部分。

(3)问卷结果。发放学生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8份。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认为整合后对内容理解程度有“很大提高”的占80%,“有所提高”的占15%,“没差别”的占5%;内容前后衔接“很好”的占78%,“一般”的占12%,“仍然衔接不上”的占10%;学生认为课程整合 “很有必要”的占68%,“有必要”的占22%,“没有必要”的占10%;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的占52%,“有所提高”的占25%,“没有提高”的占23%。发放教师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教师认为学生上课时间有所缩短,同时实践课比例增多,课程整合前总学时2005学时,平均每周29个学时的课程,课程整合后总学时1917学时,平均每周28个学时的课程,学生自修时间有所增多,教师授课时间有所缩短,但是工作压力有所加大。98%的教师认为课程整合 “很有必要”,因为内容重复少,知识体系较完整。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所加大。

3.结果

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教学改革 篇6

《管理学》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抽象性、技术性都比较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应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管理类专业的了解,增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

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介绍,通过管理学科的脉络划分,强调管理学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加强对于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的管理学术演讲及讲座,通过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于管理学的认知。

(二)公开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

公开教学计划,是指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知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明白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目标。

(三)将管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带到实践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指导实践的。比方说管理学中强调期望理论,可以举例学生在为购买商品时总会对所购买的商品价值、功用有所期待,而等到实际购买后,会对此商品进行客观评价:当预期大于实际值时顾客就会觉得满意,对商品的评

1价就会高,反之就会低。贴近生活的实例会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可。

(四)成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最好是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管理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要讲好《管理学》,必须“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教材要通过教案来具体化。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程序等都做出规定。教案一方面要与教材相联系,体现教材的要求,使教材更加具体化;同时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贯彻新政策新制度,吸收新观点新方法时首先需对原规定内容作适当调整;其次,可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如公司要闻、人物、故事、学会、学术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写好教案之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要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下,有效地开展

《管理学》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每次课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这样会起到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参考书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可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讲完后,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付出,体会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此外,还可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及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引导学生“要学”比“学好”更重要,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我国重要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管理学》课程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可建立校园网,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以便学生查阅。

四、改革考试内容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7

一、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关键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在首次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所见所闻, 描述一下对会计的印象。大家都很有兴致地说:会计就是戴着眼镜, 天天埋头算账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认识是片面和落后的, 并结合会计的历史介绍社会对会计的传统认识, 而现代会计无论在理论、技术及社会地位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授课中教师通过不同专家如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对会计的看法, 告诉学生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及会计职业具有良好的前景。如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中, 大约有29%的教育背景是会计专业, 有35%的人是由财务执行官升任的。另外还可以再介绍一些名人如洛克菲勒、耐克创使人等在成功前都从事过会计职业等事例, 学生听后很感兴趣, 也消除了他们部分的畏难情绪, 对未来更充满了向往。

(二) 授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要求教师能时时都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 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 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语说:“要想给别人一碗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会计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新的与会计有关的制度、法规等, 作为会计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熟练掌握本课程知识, 还要熟悉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知识, 同时也要熟悉国家相关的会计制度、法律法规等内容,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 也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又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会计知识专业性及技术性较强, 学生不仅要课上认真听, 还是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要鼓励学生多做题多发问, 多利用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进行开放式学习。高职学生基础较差, 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上课后可以适当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查资料解决。如讲到用票据及支票结算时, 书上没有专门介绍相关的内容, 学生很模糊, 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课外书或上网查找答案, 老师再抽查, 效果较好。

(二) 教会学生掌握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方法

会计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些学生听课时往往“听热闹, 听形式”, 但是对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不记不背, 知识的掌握就像“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对此要求学生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时候要反复记忆, 做到在记忆的基础上反复理解, 强调理解概念时要抓住要点, 在记忆时要善于总结规律。如记忆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时, 可以结合会计公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来看, 等式左边是借增贷减, 等式右边是借减贷增, 通过找规律学生记忆时就相对容易。再比如在记忆理解会计核算组织形式中各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时可以通过其名称来记忆, 多数会计核算形式的名称即代表了其登记总账的主要特点。当掌握规律后学生会发现很多东西不需要再死记硬背了, 这样后续的会计类理论课程才能顺利进行。

三、课件制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 好的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与学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课件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课件制作上可以结合图片、动画等, 既要说明问题, 又要美观大方, 内容生动, 久看后不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比如要讲企业经营过程基本业务核算时, 如果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流程, 那么在后期账务处理中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会容易些。当讲到供应过程核算时, 可以以动画方式将材料从供应单位到采购单位的简单过程演示出, 通过演示告诉学生材料运到仓库叫原材料, 材料在仓库之外就叫在途物资等。通过这样直观的演示,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原材料和在途物资的区别。另外在动画制作中也可以加入漫画的因素, 将要掌握的内容放在漫画之中, 使其拟人化。如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比较、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 这样处理后使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语言通俗化,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且还不失趣味性, 需要在讲授过程中将专业知识通俗化, 让学生明白会计就在身边, 并不高深莫测, 这样才会让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在讲会计要素概念时, 让学生列一张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财产及款项来源清单, 上面主要列示学生的财产、借款等, 学过后让学生将其转换为相应的会计要素;又如会计科目, 学过后让学生对照会计科目将自己的资产作一下分类, 找到相应的会计科目名称;再如讲经济业务的四种变化类型时, 可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例子, 如去取款机取钱, 上街买东西等会涉及到哪些会计要素的变化及变化的类型, 然后让学生自己再找一些例子来说明。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 便于学生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会计毕竟也是一门科学, 作为授课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俗语言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严谨和准确, 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会计知识, 又能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过于片面。因此这些例子中不够严谨的地方, 在后期的学习中要逐步地校正。比如应收账款, 经常举例说张三欠李四钱, 刚开始可以这样说, 方便学生理解, 但当学习到账户的具体核算内容时, 要进行校正, 这时要让学生分辨能不能再通过应收账款核算。

五、“关联讲授”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中运用关联对比分析,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账户”内容时, 可以向前追溯到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会计职能等的概念及内容, 通过这样的关联, 使学生理解上述这些概念之间的来龙去脉及其因果关系, 将前后知识贯通起来, 并对已学过的内容作相应的复习和巩固。学生会发现学过的知识本身就有关联, 再把学过的知识关联运用, 就能提高学习兴趣。譬如, 讲企业销售业务应收账款时, 当站在销售方这一会计主体时, 没有收到的货款用应收账款账户, 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交易的另一方即购买方时, 没有支付的货款应该用什么账户, 进一步思考比较这两个账户有什么区别。通过关联, 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前期所学内容, 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明确会计主体的重要性, 当站在不同会计主体的立场时在账务处理上的不同。

六、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会计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中要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础会计是一门入门课, 学生对很多理论、方法都很陌生, 采用案例教学尤为重要。当讲授会计七大核算方法之一会计凭证时, 可以让学生找一些诸如上学交费单、坐车车票、购物发票等作为案例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及原始凭证内容及种类, 还可以分发一些单据凭证根据假设情境填制。如2013年12月20日, 光明公司从银行提取现金10, 000.00元备发工资, 要求填写现金支票, 并加盖好银行预留印鉴。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高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找到适合的教法, 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法, 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会计的教学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摘要:基础会计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是入门课程, 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语言通俗化等角度进行探讨, 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兴趣,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师银萍.语言通俗化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10) .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载体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3-01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为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成绩考核的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平时成绩的评定为例,可以以其中课堂纪律及考勤占50%、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性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20%分配下去。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再学习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定元,万益,操时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3):4-7.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篇9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困境,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不足,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处境艰难。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作为赢得地位、制度保障,促进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10-05

一、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此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曾受到忽略或引起争议,如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还依然呈现出作用不显、问题不少、研究不深等不足。[1]但是,此情况需深入研究。为此,我们以2011―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申报项目为对象(其中973所高职高专院校申报了1788个专业)开展研究。由于各地申报的学校和专业数差异较大,因此我们按照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站提供的学校和专业自然顺序编码,然后运用黄金分割法则选定待考查的专业,若各地申报的学校和专业超过平均数,对超过的地区再一次运用黄金分割法则选定专业,这样就保证了申报专业在平均数范围内的地区被选出1个专业,超过平均数的地区被选出2个专业。按此规则,总共选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2个专业。通过对这52个专业建设方案的认真分析,我们选取了13项指标来考查专业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情况,指标及代码,见表1。

分析52个专业建设方案,对照上述13项指标,用1表示“是”,用0表示“否”,得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状况的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和图1。

由此发现,在专业建设方案中,针对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52个专业中仅5.77%的专业提到学生素质培养存在不足的问题。如编号为103602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把“如何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素质培养要求,80.77%的专业都有比较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含有素质培养要求。但是,也有近20%的专业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或简单表述为“高端技能人才”。至于何为高端技能人才,有哪些能力、素质要求,在方案中没有细化说明。52个专业中仅53.85%的专业提到关于素质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51.92%的专业提到公共课程;5.77%的专业在主要课程建设中含有公共课程;11.54%的专业有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编号为172802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动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作为本专业课程体系;9.62%的专业有公共课程建设;5.77%的专业有公共课教材建设;无任何专业有公共课教学资源建设;9.62%的专业涉及到公共课教学改革;36.54%的专业将公共课与专业课作为整体进行了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任何专业明确公共课教师培训培养问题;9.62%的专业队公共课程建设有经费预算。

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

在专业建设方案中,80.77%的专业都把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我们运用SPSS19.0软件对A2、A3、A4三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3~表5。结果发现:(1)A2与A3的显著性水平p=0.096>0.05,说明A2与A3不成显著性相关;(2)A2与A4的显著性水平p=0.411>0.05,说明A2与A4不成显著性相关;(3)A3与A4的显著性水平p=0.000<0.01,说明A3与A4显著性相关。

进一步分析可得到A2、A3、A4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见图2)。从中可看出,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有素质要求,但素质培养措施与目标要求不相关,只能说明素质培养措施与目标要求脱节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A2与A4的不相关,也表明人们没有把公共基础课作为实现素质目标要求的途径,或者说当前的公共基础课不合适,与素质目标达成没有关联。但是,A3与A4显著相关,足以表明公共基础课程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总之,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或存在偏离。

(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

即使是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专业中,我们发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是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

1.关注度极低。在所考查的专业中有48.1%的专业在整个建设方案中都未提及公共基础课程,说明接近一半的专业没有关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能把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设计和规划课程体系的仅有36.5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专业都只顾及到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而不关心公共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存在,因此,能单独考虑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的仅有11.54%。

2.建设力度极弱。在专业建设方案中,都有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重要课程建设规划,但其中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比例只有5.77%。所有方案中都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但没有一个专业提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同样,所有专业都有师资培养工程和计划,但几乎都是着眼于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一个专业明确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或培养。在中央财政大力资助和支持下,专业建设经费比较充裕,但能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的专业却不到10%,况且预算经费的数量也非常微薄,编号为112801的竞技体育专业在400万元的经费预算中明确1万元用于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三)公共基础课程处境艰难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处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组织机构改革越改越不健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机构的设置差别很大,有的学校设立基础教学部等综合性教学单位,全面承担思政、体育、文化课等各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有的学校分设公共外语部、公共体育部、社科部等独立教学组织行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职能。但是,更多的学校机构改革调整后只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等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学单位,而像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却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机构,有的设置挂靠在某个系部或行政职能部门名下,有的把公共课教师拆分到教学系部,更有学校干脆就不开设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致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机构不健全现象比较普遍。二是课时压缩越压越少。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专业课和专业教师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无论是利益驱动还是地位使然,专业系部、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保护和扩张心理异常明显,借专业建设和改革之机,大大压缩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和课程性质,把原来的必修课改成选修课程,把选修课程改成免修课程,课时一压再压,直到消失。三是教师边缘化。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公共基础课教师始终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比例仅为36.54%、公共课程自有体系建设的比例仅11.54%就可看出,公共课教师在专业建设中没有多少话语权、没有多少参与机会,这固然也没有多少责任和压力,但必然导致远离中心甚至被转岗或调离的结局。

三、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当前应该是改革谋求新生的大好时机,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考试招生办法;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这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给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勇于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善于抓住大好机遇,敢于向禁锢的思想、守旧的套路挑战,厘清公共基础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和定位,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义务与职责,改进思想,改变思路,改善方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改革,谋求新的出路。

(二)通过作为赢得地位。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实当中有不同的声音和评价,关键是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在全面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功能和作为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有作为才有地位,当前从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做到三个转变:由被动适应变成主动发展、由专业建设边缘走到专业建设中心领域、由上课唯上变成育人为本。同时,做好三件事: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摒弃不合时宜、因循守旧、枯燥难懂的课程,建立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

(三)通过制度保障发展。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专业性质,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组织,要淡化专业对教育者、教育对象的束缚,制定既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建设,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2],为公共基础课程发挥最大能效搭建合适的平台。同时要制定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发展规划、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以及相关考核评价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各项事业,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到位、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到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河灯节优秀作文下一篇:512护士节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