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2024-06-24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精选7篇)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贲春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针对“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 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贲春明(1967-),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双语教学、职业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134-01

“学前卫生学”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我们在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理念基础上,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原课程是延续传统的“学前卫生学”的学科结构,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造成学生厌学等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1)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沿用本科教学的学科结构,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倾向于抽象的理论,难度较大,教师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但学生还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2)课堂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被动记忆,缺少学习主动性。(3)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太少,没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没有体现高职高专特色。(4)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学生易养成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一)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根据“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职业教育原则,从强化结合实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求出发,我们从北京“汇佳幼儿园”“启明幼儿园”和秦皇岛“小金鹿幼儿园”等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幼儿园邀请了行业专家进行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形成一份能力图表,进而形成培养目标。通过“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具备在幼教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根据幼儿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学前教学的能力;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的膳食管理的能力;对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基本急救的能力,进行教育环境创

设及把握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的能力;了解和解决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的能力等。

(二)依据能力培养目标选取、确定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依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所选内容能够有效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纯理论”性的内容。按照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培养将教学内容分为幼儿健康与保育、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矫治、常见疾病及意外的预防处理、托幼园所的卫生制度等五大模块,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主讲,师生互动,参与式教学,同时配合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身心保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学科的学习及今后从事儿童保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从时间安排上,在大约36课时的总课时中,实训课时占14课时;从实训内容上,每一节实训课都有具体的目的、内容、步骤,引导学生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训指导手册规定的项目及要求来组织安排,先由主讲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集中讲解示范操作方法、步骤,提示应注意的事项,再由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指导、检查。最后根据该项目评价标准打出实训操作成绩,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指导教师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实训的目的是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了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

(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应用体现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讲授学前儿童的生理卫生时,涉及人体的解剖结构,单凭口头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就利用挂图、模型,边演示边讲解;在讲到血液循环、呼吸运动等内容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使繁多的形态结构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学生学起来既觉得轻松有趣,又容易理解记忆,效果十分显著。

2.现场教学法。为了增强理论讲授的实效性,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考察,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并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的保育工作中去。如“幼儿健康检查”一节的内容,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以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协助保健教师进行晨间检查,为幼儿查体。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现象教学,增加了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情景教学法。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急救包含许多急救技术和处理方法,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技能,我们设计一定的情景,准备一些工具或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救护者和受伤者,进行现场的急救和包扎。如在讲到“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内容时,除了用多媒体演示操作步骤外,教师还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意外事故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施教措施,并要求学生两人合作轮换完成操作练习。通过这种模拟操作,使学生头脑中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技能。

4.案例教学法。我们通过多种渠道(见习、实习、书上、网上)搜集筛选了许多实际案例,在给学生讲授相关理论时,适时出示有关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写出分析提纲,而后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查明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或对策。这样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每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设施的功能。课程组主讲教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大量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体课件。课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且操作简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逐步建立起网上教学辅导系统。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免费开放,改变传统呆板、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提高。

(五)建立丰富的教学网络资源,提倡开放式学习

在校园网开发和创建了自主学习型网络平台。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在完善教学文件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相关链接信息,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设立,建立起了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网络学习的立体教学框架。在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的同时,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形成过程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为了克服平时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要强化实训技能考核,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如平时成绩10%(包括课堂提问、学习表现、作业),调查报告10%、实训40%、期末考试40%。书面考试内容不要求学生死背概念等,而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课程除书面作业以外,平时也可做一些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的练习,还可以组织做一些专题调查。

[参考文献]

[1]马英玲.高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8).[2]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李彩福,李春玉.社区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8).[4]许莉.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8).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2

一、传统“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学前卫生学”的学科结构, 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 导致学生厌学等诸多弊端。

主要表现在: (1)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理论知识, 忽视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倾向于抽象的理论, 难度较大, 教师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 但学生还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 课堂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学生被动记忆, 缺少学习主动性。 (3) 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太小, 没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没有体现高职高专特色。 (4) 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 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 学生易养成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 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做中学, 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只是结果。应采用体现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

1.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前卫生学”中的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难度较大, 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却联系紧密, 在教学活动中,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不同情境,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卫生知识的兴趣,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兴趣。

比如, 在教学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时, 可收集有关非典、H1N1猪流感、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感受或正在感受的具体事例图片, 利用多媒体制成课件, 给学生创设一种再现生活、身临其境的情境, 让学生感觉到传染病在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从而激发学生寻求相关知识的欲望, 自觉学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不断养成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再比如, 学习了学前儿童呼吸卫生的知识后, 带学生实际观摩一节幼儿园的室内活动课, 并要求学生分析这节课存在的儿童呼吸卫生问题。

我们通过这一联系实际的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种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的情境, 不仅让学生对儿童呼吸卫生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 而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意识, 引发了学生主动学好科学知识的兴趣。

2. 重视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

“学前卫生学”中有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组织操作技能训练活动形式进行学习。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条件,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技能的训练活动。

比如, 在教学血液循环系统中关于血型、血压的知识时, 教师可组织开展血型检测和量血压的技能训练活动;又如, 在教学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及测量、记录方法的知识时, 可组织学生开展对儿童各项指标进行实际的测量训练活动;再如, 在教学常见意外伤的处理办法和常用护理方法的知识时, 教师除了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专业医护人员处理不同意外伤的办法和不同护理方法”的课件向学生播放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 以自身为对象开展方法训练活动。

在组织学生开展上述操作技能训练活动时, 一是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起着指导作用, 教师在示范时动作要熟练、正确、严谨。二是要加强对训练活动的组织管理, 包括如何准备训练用的必备器具, 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 如何提出训练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有序、科学地组织和管理, 才能保证训练正常进行、目标顺利实现。

在“学前卫生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穿插这些训练活动, 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实现了知识迁移, 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习得了多项科学技能, 提升了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3. 加强实践探究活动开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前卫生学”中的许多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形式进行,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内容, 搭建实践探究活动开展的平台, 组织学生大力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 在学习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测量评价和影响因素的知识时, 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某一村子或生活小区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的实践探究活动;又如, 在学习了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后, 可安排学生开展“调查本地区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发病规律”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团队组建→收集预备知识→制作实践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记录收集和测量的资料与数据→整理分析资料和数据→撰写调查结论报告→表达交流调查的结果和体会等八个阶段的工作, 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亲历这些活动, 不仅能很好地学习理解有关知识, 而且能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得到严谨科学态度、团队合作意识的熏陶, 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4. 形成过程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了克服平时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的问题,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要强化实训技能考核, 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 综合评定。如平时成绩10% (包括课堂提问、学习表现、作业) 、调查报告10%、实训40%、期末考试40%。书面考试内容不要求学生死背概念等, 而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

三、结语

“理论有用、能力为重”是职业教育的原则, 我们应从强化结合实际, 注重能力培养,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求出发, 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 帮助学生具备在幼教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根据幼儿解剖生理特点, 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进行学前教学的能力;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 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的膳食管理的能力;对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基本急救的能力;进行教育环境创设, 以及把握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的能力;了解和解决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的能力, 等等。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二版.

[2]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来圣.学前卫生学.科学出版社, 2007.8.

[4]李彩福, 李春玉.社区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育与职业, 2008, (8) .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3

一、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教学枯燥无味,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的学前卫生课程教学多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师生互动,导致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目标不科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学前卫生课又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学前卫生教学中,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甚少涉及,这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都极为不利。

(三)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师资水平较低,导致学前卫生课程教师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幼教职业经验,在学前卫生教学中也无法给予学生实用性指导。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仍然只着眼于学历和证书,这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养。师资队伍素质低下势必影响学前卫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学前卫生课程中的许多知识较为抽象,且难度较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畏惧或厌学情绪,因此,若要提升学前卫生课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前卫生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艾滋病、非典、肝炎、H1N1猪流感等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资料与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展示,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在观看资料与图片、视频的过程中,对这些传染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学前卫生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进而自觉提高课程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学前儿童呼吸卫生”这一章节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的室内活动课,并要求学生自觉总结活动课中存在的儿童呼吸卫生问题。这些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及学习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在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大量人体结构知识,单纯的口头讲解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影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模型、挂图等工具进行讲解和演示。其次,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若要提升学生在学前卫生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考察、观摩和实习,让他们在实际保育工作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一方面可以巩固检测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或自身实践经验搜集丰富的案例,在讲解相关的学前卫生知识时,列举相关案例,并指导学生根据案例积极思考,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鼓励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也可以适时点评或提示。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革新課程评价标准

首先,应当在学前卫生课程评价中将能力、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结合在一起,即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前卫生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也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经验,此外,还应当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其次,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即在学前卫生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要在期末时通过书面检测、实际操作等,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将其与日常评价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提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4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教学存在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杨凤翔 王祥林 陈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 探索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5

设的探索

(动物科学系 任慧玲)

摘要:为达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畜牧兽医类课程《家畜环境卫生》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体会和设想。首先对教学文件的制定,要突出高职特色,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建设与变化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材,建立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适应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职;课程建设;岗位技能

《家畜环境卫生》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动物生产、预防兽医、饲料生产等的学习,并影响学生岗位技能的获取。为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家畜环境卫生》课程建设必须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1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1对应岗位需求,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建立本门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间的联系,按照岗位需要的能力与知识,设立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专业基础课与职业岗位相脱节的现象。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应职岗位主要是动物生产企业养殖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动物生产企业综合管理,饲料企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治,动物生产企事业单位技术推广与技术开发,家庭养殖场的独立创业与经营管理。各岗位都会用到环境生理知识,运用环境控制技能,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具体到不同岗位,可能会有不同的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侧重。所以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改变专业基础课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状。

1.2加强不同专业的针对性

对于专业基础课,通常强调它的通用性,而忽视专业差别。但是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职业取向,在职业岗位中应用的侧重点不同,与本门课的联系则不同,所以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定也应有针对性。例如畜牧专业从事养殖生产岗位的机会大,应用环境控制技能更多,可以将环境控制措施作为重点;兽医专业则更能从事疫病防治岗位,应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1 [1]

以及如何把环境控制作为控病手段(环境生理)作为重点;饲料专业则应更侧重环境与日粮供给的关系以及不同环境下的营养调控。

1.3探索与动物生产类课程的整合高职类《家畜环境卫生》课程很多内容是贯穿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的,如果能把本课程中此部分内容与动物生产类课程融合在一起,更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减少学科间的交叉重复,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都会大大提高。所以在整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需要继续探索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整合这些课程,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以便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2]

2推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计划、大纲以及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环境科学在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也在不断地投入生产实践,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师需要及时地通过各种媒介和对生产一线的调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地把这些新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再将原有的陈旧内容进行删减。对于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使学生真正地能说会用。比如畜牧场初步设计,以及目前在畜牧场防暑降温中通常采用的水帘和风机的安装,可以作为重点内容加以丰富。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要在于使学生真正明确这种联系,了解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解决学生心中为什么学的疑问,才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责任。我院目前推行的教学设计,提出以项目或工作过程为载体,提倡学生做中学,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有我系目前正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以及企业顶岗实习中的现场教学尝试,都是学生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良好助力。

此外,我们尚需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可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发动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家畜环境卫生》课程有很多内容与常识很贴近,对于此部分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畜牧场初步设计则可采用练习的方法。对于新的研究进展可以采用学生撰写论文和做报告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查资料、选题,学生对于自己独立完成的事会从中获得成就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3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变化的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以往的教材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有的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而高职教学要求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为适应教学内容需加强教材建设。首先选用实用性强的高职教材版本;其次通过生产一线和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收集资料,充实教材内容;另外可以自主编写校本教材。[3]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以闭卷期末考核为主,这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难以适应。对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如下设想:一是对平时课堂项目的操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教师评分、同学评分和自我评分三部分加权平均而得;二是对课程论文撰写质量和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由教师统一评分;三是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后,开展“学生命题互测”训练,要求学生出一份试卷,然后学生之间交换做题、相互评分改卷

[5][4]。这种考核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勤复习的学习习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对综合项目——畜牧场的初步设计完成情况的考核,由教师对上交的设计图进行评分。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重要作用。

5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展变化。我们的教育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而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6

近年来, 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党的十八大相关精神的大好形势下, 各种幼托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是, 由于师资匮乏, 导致各机构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 各幼托培训机构为了提升办学水平, 急需大量的幼儿教师, 这就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发展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文化课, 也作为培养该专业学生一项很重要的素质拓展技能的课程, 对于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 也给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但是, 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也桎梏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那么, 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英语基础和具备良好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优秀学生, 就必须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尤其是对当下的英语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探索, 这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学前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基础英语 (词汇, 语法、句型的讲解与传授) , 客观地说, 我们忽略了该专业的职业性, 没有考虑到“学前教育”这一客观限定, 这就决定了我们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未能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挂钩或者说根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没有任何的交集。这种完全按照基础英语课程 (单词学习———对话或课文讲解———练习处理) 模式来进行的英语授课, 让学生反复的学习, 其薄弱的基础, 无明确指向性的知识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教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种教学理念上的偏差, 就算培养出“满意”的学生, 也不过是掌握了基础知识能应对考试的“优等”学生, 而一旦真正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却仍是茫然不知所措, 无法胜任其岗位工作的“青涩果子”, 所以, 最终的结果仍是教师和学生双败, 都苦不堪言, 同时, 也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2) 教学内容偏离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与未来幼儿教育岗位要求的能力相脱节, 职业特色不明显。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 并且能在幼、托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英语课作为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其培养目标还是从事学前英语教育的工作者, 而我们目前高职学前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 没有从岗位出发, 没有认真分析其未来的工作职责, 重知识, 轻实践, 课堂上基本没有听说技能的训练。另外, 学前教育所用的英语教材也有很大的缺陷, 大部分英语教材内容都以酒店、旅游、网络、机械等的服务为主, 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少之又少。这些都是导致学生职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因素。

(3) 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待提高。根据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定义,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由此可见, 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还应包括课外活动的延伸。而学前教育专业无论从学校管理上, 还是学生自我认识上, 都忽略了素质拓展, 导致英语课外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没有达到拓展课外知识, 提高技能的目的。

(4) 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以理论为主, 忽略一线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 除了短期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外, 基本没有实践教学经验, 理论与实践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最终变成“哑巴英语”。

3.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

(1) 模拟情景, 创新教学, 以此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 每节课开始前都会学唱英语儿歌, 结束前会学习与创编英语chant, 根据每堂课的新授知识, 也会根据内容添加相应的英语场景模拟表演, 还可以通过快速循环记忆法、儿童游戏等活动增加所需词汇等知识, 总之, 课堂上补充各种实用有趣的内容,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又学习了知识, 即“寓教于乐”。

(2) 教学内容应突出职业特色,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服务于就业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拓展的英语课, 要体现出其职业性, 即学前性, 作为未来的幼儿英语教师, 首先要了解未来工作的对象及特征等等, 那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也应该考虑以幼儿的日常活动为主线, 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学习如何科学地对幼儿进行英语语言训练的方法, 这种有的放矢的内容安排, 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 有利于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口径。

(3) 加强相近课程的融合, 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以“实用, 够用, 实践”为原则, 尝试将口语、语音及幼儿英语教学法进行整合, 在课时少的情况下, 避免了课程门类过多, 课堂教学单一枯燥, 知识割裂的问题,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紧凑, 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4) 丰富课外活动, 拓展课堂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内容可以弥补由于课时不足而带来的课堂内容少的缺陷, 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与拓展。同时,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 同时, 也给学生指出了获取知识, 提高技能的方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通过双语故事演讲、英语儿歌演唱、幼儿英语微课、英语听写、英语话剧表演、电影对白模仿表演、英语诗文朗诵等比赛, 全方位提高学生了的英语技能及综合素养。

(5) 推广实施校园合作, 开展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实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也要立足于幼儿, 要让学生在未来能快速地适应并融入到将来的工作中, 通过与幼儿园的“零距离”接触, 进行实际教学活动, 就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通过实践理解知识,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在实践中查缺补漏, 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通过这种方式, 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结束语

近年来, 对于英语的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此起彼伏, 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却相对较少, 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与社会脱节。实际上, 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鉴于此, 教学内容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因此,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幼儿的实际 (游戏化与生活化) , 以幼儿的生活为主线, 以培养能用英语组织幼儿日常活动的技能型学生为目的。立足于学生就业, 突出“实用, 够用”特色, 着眼于幼托机构新形势, 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工作, 为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奠定基础。

当然, 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我们还应该重视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评价体系等等方面的改革, 在做好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 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灵活、有效, 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前进.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 2009, (2) .

[2]赵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8) .

[3]邢娅楠, 安志红.关于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 2009, (4) .

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doc 篇7

【摘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文章采用调查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某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现状进行调查,针对高职学前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其他院校此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思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  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改革  改进策略

【基金项目】此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品牌建设(项目编号:MDZD20111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1-02

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两者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等一系列变革,每一种方式或是模式都为教育服务于社会提供了较大帮助,其中“理论实践一体化”更符合我们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利于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教学实景, 将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学前教育作为实践性极强的重要专业,更适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打磨糅合,培养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大路径要求的学前教师。为此,诸多学校学前专业通过专业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来提升其学生专业能力,优化培养效果,但在实际课程改革开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困境

(一)学校方面

1.师生比不足影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师生比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招录量的增多,很多学校出现了严重的师生比问题,师生比例结构上的缺陷不利于课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很多学校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依然无法弥补本专业教师匮乏的局面,一系列问题应运而生。大班授课对于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模拟实训生均指导次数降低使得实训质量令人堪忧,园所见习辅导针对性和辅导时长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诸多不利,忙碌的工作致使教师无暇顾及教学改革的钻研与深思,这些均会降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改的效果。

2.硬件设施不完善阻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

在教学过程中,硬件设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实践、实训场地均有一定要求。而目前部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使用率低、实训室供不应求却是普遍现象。一则,频繁的实习、见习给托幼机构工作带来影响,部分实习基地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减少实践时间。另外,诸多实训室自由活动空间狭小,无法有效地开展模拟教学,除了桌椅摆放基本没有自由活动空间,场地设置不能真实模拟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影响实训效果。

3.教材建设及使用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材作为知识载体,是教师理顺教学程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面。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相应的教材建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建设滞后的现象却较为严重,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原有理论教材,研究者对某高职的35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72.9%的学生表示教材理论内容过重,实践内容和实训项目少,46.3%的学生表示教学案例不丰富,内容枯燥乏味。访谈中教师也反应没有相应文本材料的支撑,改革的实施一般依靠教师个人随意写个实践报告就进行实践,而报告或是改革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确实有待确认,这必然导致理论实践结合存在不适宜和不恰当的情况。

(二)教师方面

1.讲授教学模式的思想惰性难转变

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教师的思想惰性。尽管学校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但部分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更多的依靠传统理论讲授,实践应用较少。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于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对于课程之后的实训实践却处于遗忘的角落,长久的教学习惯使部分教师很难在思想上转变过来,因此尽管在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实际过程中要么依然是重理论,将大部分时间毅然投入到理论讲授中,认为理论教授才是真正的教学,要么在两者之间挣扎,形成以理论为主体的不伦不类的“一体化”模式。

2.教师相关能力欠缺

教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能力,而部分教师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过程中明显能力不足。首先,實践能力欠缺。高职学前专业的教师大多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拥有丰富的理论功底,但一般实践能力确实捉襟见肘,在实践的路上,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个新手,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匮乏。因此,对理论和实践结合这一部分把握不到位,抑或是结合不好,有些教师虽带领学生去幼儿园,但没有能力在实践中挖掘任务项目,见习、实训时随便安排学生讲几节课,自己提出点无关痛痒的意见就草草了事。

其次,建构“理论实践一体化”融合载体的能力匮乏。我国现今已有几类比较成熟且取得较好效果的“理实”融合方式,例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以及领域课程等。在实际调研中,部分教师对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没有提早设计,也缺少“理论实践一体化”具体教育模式的钻研,依然在走理论和实践并行的道路,没能有针对性的利用设置项目、针对实践中的某一领域或任务形成系统性较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还不能设计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的课程项目来完成教学改革。

3.模拟实训缺乏评价反思修正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形式,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地、持久地、周密地思考。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模拟实训后,教师多元化总结评价以及学生对自身活动反思能使学生教学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能力进一步提升。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在模拟实训环节完成后,只有34.9%的学生表示老师会经常评价并组织他们反思模拟实训情况,40.3%学生表示老师偶尔会进行此类活动,24.9%的学生表示老师从来没有给予他们的模拟实训进行过评价。可见,模拟实训后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自身反思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没能有效实施。

二、提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教学改革力度

师资队伍、特色教材、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是衡量一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若想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那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完善学前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打造一批理论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实习实践基地的质量,改造实践中的硬件设施,规划建设丰富有特色的教材,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支持。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改革创新能力

自班级理论授课以来,其在短时间内能传递大量信息的优势是我们教育中始终盛行并遵崇的教育模式,但这种建构在抽象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欠缺或是脱节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这种模式与实践结合,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又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是改革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更新思想,努力学习,真正领会此教学改革模式的核心。再者,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改革创新能力,深刻领会“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的精髓,有创建性将理论与实践情景相结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学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理实”良好发展的模式,培养对学前教育发展有积极价值的学前教师。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并不是单纯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乐学、会学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摘选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层级灵活式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学习意向的引导也十分有必要。

三、结语

人类对教育的每一次思想升华,都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理论应用于实践存有困境的今天,“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以一种较新的模式出现,看似简单实而复杂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重重挑战,但这种方式对于人才培养的良好作用却不可代替,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这样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探索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望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把握时机、改善方式、丰富思想,从而完成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10).

[2]赵军海.从“心动”走向“行动”——幼儿教师应坚持教学实践的反思路[J].基础教育研究,2008(5).

[3]趙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

上一篇:给课堂加点生活气息下一篇:新酒店暗访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