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精选8篇)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1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公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承担着培养未来职业警察的`任务,其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主要包括:适应公安工作需要,明确职业警察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使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设“双师”型的专业教学团队等.
作 者:梁桂英 LIANG Gui-ying 作者单位: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1刊 名: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POLICE ACADEMY年,卷(期):17(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安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改革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2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较为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要求生产者具有适应现代化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包括良好的表达、理解力, 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能力, 社交、自我管理能力, 爱岗敬业, 团队合作, 工作责任感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职业能力。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深入操作, 教学中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 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能达到哪种层次并不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 关键在于自身能否养成决定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 能否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并发挥出最佳效果。
(一) 帮助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择业就业
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劳动资源的总供给量大, 宏观上供过于求, 同时劳动者技能素质结构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相匹配, 微观上供不应求。因此高职院校倾心打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首先要积淀职业核心能力必备的岗位基本素质, 保证自己顺利就业, 学会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立足。
(二)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岗位目标
在就业后一段时间内完成岗位变迁。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他们的毕业生在岗位上要找到和中职生、本科生不同的定位和目标。高职院校只有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越精细, 今后出来的毕业生才越能得到人才市场的认可。
(三) 帮助高职院校打造人才品牌特色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质量高低和品牌特色打造。高职院校可以按照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参加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知识传授和各类实践活动, 尤其是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问题,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并学会运用创新性手段来解决问题。
二、提升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提升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机遇
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 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院一直都在把学生赶到一个越来越狭窄的道路上去, 把学生变成念死书的人, 结果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思考, 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此, 不容易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这一评论正切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二) 提升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日益重视,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活动中, 传统的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以理论说教、灌输为主, 重课堂轻课外, 重理论轻实践, 重说教轻养成;有些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 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 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甚至少数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仅仅做到“形式上”的实践, 或是不知道如何进行真正的且卓有成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如果想让思政课成为一门让学生喜爱的课程, 就必须要构建起既能体现教学要点又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以职业核心能力为背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之探索
(一)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从中感受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及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借助实践教学这个平台, 让学生亲自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 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掌握和接触的知识。
2、能力目标
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分析等环节, 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比如, 通过参与校园、社会调查, 能够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材料组织整合能力以及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型公益活动, 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培养职业服务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的总结,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应变能力以及PPT的制作能力等。以上这些能力, 都是学生今后进入职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 也是我们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目标。
3、素质目标
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开展实践教学, 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以锻炼和提升。如通过校园内外的社会热点的调查研究, 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国情, 了解社会, 认识现实, 养成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动态的习惯, 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服务性公益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走进社区, 走进乡镇等基层, 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 精选实践教学主题
1、因课而异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两门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截然不同的课程。因此, 需要根据这两门风格迥异的课程来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主题和环节。
2、因专业而异
思政课是针对全体高职生普开的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来设计主题。
3、因时而异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和时事政治紧密结合, 即根据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设计主题。
(三)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1、继续完善课堂实践教学
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堂实践教学这块, 存在着“走过场”的弊病, 但课堂的实践教学是最容易操作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如演讲、辩论、才艺展示、情景模拟、观看影视资料等。将课堂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将会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 是需要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参与的各种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社会调研、服务性公益志愿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老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历史文化、现实成就等各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综上所述, 在职业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急需得到进一步完善。做为思政老师, 我们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平台, 让学生的修养、品质和内涵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旭翔, 王钧铭, 徐胤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8, (01) .
[2]朱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种“大思政”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4) .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43-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Methods//Qin Aimei
Abstract From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weak sense of learning and poor self contro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 students, the author elaborated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lass organization skills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Culture Basis, and put forward her own views on forms of class organization for a great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ublic basic compute and put forward her own views on forms of class organization for a great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ublic basic computer cours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based;self-efficacy
Author’s address Beijing Jingbei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1400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很难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注意力又是智力的5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1]。因此,调动一切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举措。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聚集到课堂上,教师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1 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1.1 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内容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弥补了传统学习系统的不足。Novak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将认知结构的组织方式具体化成为概念命题层次网络图模式。教师的备课过程应以学生的学习出发。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内容,首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内容的关键概念,并在各个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然后用具体的知识或事实充实相应的概念。学生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对方的思维,如果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制作概念图则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使得教学相长。
笔者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文件管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前,利用概念图将文件和文件夹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归纳组织。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参照概念图来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概念图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图之间节点彼此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通过概念图的层次结构图,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尤其是对概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促进其知识结构的分化和合理化。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大幅度减少了将文件夹错建成文件或将文件错建为文件夹的现象。图2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概念图和相应的结构性归纳说明(此概念图所使用的画图软件为inspiration软件)。
1.2 生活化、具体化教学内容高职学院学生对抽象化概念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讲解此类知识时要尽可能与具体化教具或对象相结合。如笔者在初次讲解Excel时,发现学生对工作簿和工作表以及行、列、单元格和工作表之间关系的理解很是吃力,但通过相应的实物对比后,学生就很容易的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对比关系解释为:打开Excel文件时就得到了一个工作簿,相当于拿到了一本书,工作簿由若干个工作表组成,就相当于书由若干个页组成一样。此时有的学生对工作簿打开时的工作表个数有疑问,教师可以以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作表来解释,至于工作表个数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就书本的页数来对比,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对工作表中的行、列可以形容为书的行和列,每本书都会有行、列组成。工作表也一样,行和列相交叉的点就形成了单元格的概念,这如同书中每个字所处的位置一样。只不过工作表中单个单元格内所可以放置的数据范围要广,它既可以是汉字、英文、符号,也可以是一系列的数据或符号等。其对应关系用概念图表示如图2所示。
实践证明,教具或者实物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例教学要注意把握联系的时机和时间,切忌不顾内容需要,随意联系,或讲述生活实例的时间过长,冲淡了知识传授,使生活化教学影响了教学进程[2]。
1.3 对学生、教材的分析进行任何一堂课的组织时,在前期准备中必然要分析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所使用的教材——即教学内容的摄取与加工。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其自我效能感不高、学习意识较低等问题,但是,这些学生不是没有要学好的欲望。在他们看来,不是自己不能学好,而是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课堂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因此,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能“一刀切”的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否则效率会很低。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操作性较强,命令较多,教师不能单独的为讲命令而讲教材,否则就会令课堂很枯燥,学生也易出现犯困、感觉乏味而睡觉等现象。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再加工、命令综合化,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制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接受与构建,效果将远比条框式的讲解命令的使用要好的多[3]。如笔者在讲解图文混排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设计了图文并茂的餐馆菜价的价格文档,但讲解之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和朋友要集资开个小茶室,怎么把每种茶的价格以画报的形式量化出来最引人注意?这样学生在听的时候就知道他学的东西能有所用,因此也就会注意力集中的听课、接受教学内容。图3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自己设计的小茶屋价格画报。
2 课堂组织、活跃课堂--激励学生、实施秘诀
2.1 “加分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好面子心理足以让他们发挥其智力的最大限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回答问题和个人遵守纪律情况都与平时分项挂钩的措施,结果发现学生对分数很重视。如在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章节的印象,除了让学生亲自登台创建文件或文件夹,并给它们命名外,还让其他学生上台进行重命名。由于在讲解本部分内容时笔者应用概念图对内容进行组织和讲解,因此学生在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理解上基本没有问题,都能很顺利地按要求创建出文件或文件夹。因此作为一种激励措施就会给表现不错的学生加平时分。但是教师要注意,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常常会主动跑到讲台上进行操作,这样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提问序列,最好事先做好某些内容提问哪些学生的规划。课堂的秩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前组织。
2.2 “一人做对,全家沾光”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笔者在课堂上除了采用个人回答问题加分的措施之外,还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如果能按规定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进行相应的技能演示,除了本人能得到加分的奖励之外,本组内的其它成员也会跟着相应的加分。刚开始学生对分组操作表现出很冷淡的态度和不理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给本组内其他学生造成损失,于是就有压力和动力去学习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
3 上机实践课的组织与利用
3.1 布置任务,巧用对策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机操作在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在上机课前要规划出明确的上机任务,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正确使用对策组织上机练习相关教学内容。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打字练习中,明确提出平均速度不得少于每分钟50字,每分钟50字为及格,每分钟60字~70字为良好,每分钟70字及以上为优秀。有了任务目标后,学生几乎都能很认真地练习,甚至有的学生看到别人打字比较快时会有一种焦急心态,从而迫使自己好好练习。但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在执行标准时要灵活,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即使很认真地练习,想达到标准也是很困难的。笔者采取的方法是给这部分学生两次机会,如果第二次测试能比第一次有进步,也会适当的“网开一面”。这样既让学生学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有效地控制了课堂,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培养。
3.2 优化组合,评优惩懒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分组的目的有利于上机课有效资源的利用[4]。如将学的好的学生任命为小组长,同组内成员有疑问时可以首先向小组长请教。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教师对一些问题的重复性解答。教师可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式让同组的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为了避免在完成大作业时组内个别学生偷懒,笔者采取了点评作业时随机提问的方式。学生在每次上机操作之前都会在FTP上看到全班学生前一次课的作品,教师对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点评。这时教师可对创作优秀作品的小组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被提问的学生是随机性的,可能是组内的任何一个学生,这样就避免了个别学生的偷懒行为。高职学生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他们能做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出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质,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必将需要不断地把计算机的新技术、新思想引入到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以致用,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并终生受用[5]。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软、硬件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马艳梅.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8):25-26
[2]刘红梅.运用任务驱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106-107
[3]袁良凤.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8,6(3):1 232-1 233
[4]赵巧云,余运英.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班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8):179-180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4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时效性,提升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彰显主流引领的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是重中之重,本文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为例,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路径创新。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 实践教学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学生培养为核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为支撑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一)人才培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即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评价和考核人才培养质量,且由政府主导、督察参与来推动人才培养实施的一种模式,强调育人主体不仅是高校还有企业和政府参与的特殊性。
(二)受教育者身份的特殊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授课地点不在是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多的是深入企业厂房,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注重实操能力,这样,受教育者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徒弟的双重身份,既要参加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企业技能的培训。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特殊性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别于普通职业教育的制度,其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模式注重从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来设置学习内容、技能训练等教育活动。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困境
(一)认识困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存在重学生的专业化的偏向,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地位,进而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成效,更有些高职院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课堂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的认识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加大了学徒制模式下思政课实践课教学的操作难度。
(二)制度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其良性运行并能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离不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制度规范与支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的时间、地点、课时安排及教学主管部门的监管等,在一项以“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政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调查问卷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工作机制的问题,5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校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程度。由其可见,制度及体制规范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保障困境
首先,在组织领导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领导和机构,而且需要各系部负责实践教学的分层领导和机构相互配合、协调组织,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则思政教学部门独立完成,导致思政实践教学很难有效、规范、持续进行下去。
其次,在经费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其经费投入与使用应该和相应的专业使用相匹配,而实际是能够投入使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是微乎其微的,根本无法保障学生实践考察的?M用支付。在一项以“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您感到困惑或疑惑的问题还有那些是”78%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费不足,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问题症结所在。
(四)路径困境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事实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等先天缺乏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学科系统化”教学模式,离向“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迈进尚有差距,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是检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基准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徒制模式在加强(学徒)工人考核评价、遵守劳动纪律和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方面的培养。而如何有效提升能力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契合点。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路径
(一)重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践形式与培养目标
“05方案”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05方案”从政策层面说明了实践环节应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独立环节,并且应当具备可持续性、稳定性、可操作性。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办学方向。在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探索一条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思政课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其良好运作不可谓不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应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结合新趋势、立足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重建适应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设计,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中,凸显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5
韦荣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例,探索了文化品牌的建设途径以及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品牌建设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必然选择,它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本文化特色相适应,体现着大学人文精神和教育品位,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开展有特色的可持续的文化品牌建设,以积极应对品牌时代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是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等概念的引申,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一)文化品牌的构成与特征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是指文化品牌理念,它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宗旨、校训等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包括文化品牌的精神实质、目标追求、所要实现的价值等,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魅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层面是指校园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载体等,它是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视觉系统,在展示文化品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行为层面是指以组织制度为主体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原则和考评制度等。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品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形象
和地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标识,是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和复制的,是学校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和校本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次,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包涵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引领和个性特色。再次,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牌的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二)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品牌是经过长期传承、逐步积淀而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高职院校长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晶,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品牌的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继承原有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所共同开拓、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新文化品牌,以及由这种创造所形成的发展性过程。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深深地根植于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又吸收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蕴含着校本文化传统的优势,无不体现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新,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品牌的价值与育人
文化育人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品牌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高职院校每个师生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每个师生产生重要影响,滋养着师生们的人格,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必须发挥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就意味着文化品牌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文化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具体实践中,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品牌的受众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意志、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文化品牌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四)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学会营销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有形展示,文化品牌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关系密切,要通过文化项目活动,生动、形象地把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一是注重媒体宣传,既要注重在省、全国级的刊物上的宣传,也要注重在本地的有关媒介上的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把网站建成校园文化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吸引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关注,通过网站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
近几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贤能人才”为目标,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竞赛”文化品牌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技能竞赛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今,学生在全国、广东省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名次均居全省前列。其中,2008年获全国首届高职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管理模拟项目冠军,201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两个项目一等奖。
(一)以技能竞赛塑造文化品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高职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竞赛源于长期的生产劳动竞赛历史和文化,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技能竞赛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对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大检验,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说明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基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技能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技能竞赛上,紧紧抓住“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文化品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在技能竞赛方面,有师范教育 “八个一”训练竞赛的传统(每天写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一小黑板粉笔字、给一句话注音、一次三分钟演讲、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写一篇周记、每学期制作一份手抄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继承学校传统竞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技能竞赛的丰富内涵,力
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崇尚实践、崇尚技能的兴校方针,大力培育竞赛文化。
(二)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就是将技能竞赛贯穿“教学做一体化”之中,就是将技能竞赛内化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依托数量众多、设施齐全、师资充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全方位保障、举合力推动竞赛工作开展,在全校营造了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浓厚竞赛氛围。
首先,学校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学生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习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其次,以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同学成为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为学校乃至整个地方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三)以赛促教
首先,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竞赛的举办,是激励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是参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而且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其次,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提高操作能力。技能竞赛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以技能竞赛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实习指
导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技能竞赛全员化
技能竞赛全员化就是实现技能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上,注意避免“应赛教育”的倾向,即避免以竞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在校学生都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在重视参赛选手的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
学校实施技能竞赛全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都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确定几项技能竞赛项目,把技能竞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技能考级等工作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充实、更新技能竞赛内容与技能竞赛标准,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二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加技能竞赛、担任学生参赛指导教师等方式,使技能竞赛覆盖每一位专业教师,将技能竞赛的成绩和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与技能考试的结合,将技能竞赛与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综合评价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三、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在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人文精神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
(一)尊重规律,崇尚规则。技能竞赛活动涉及激励理论、博弈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等基本理论,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比如竞赛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用结合,手脑并用,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技能竞赛活动制定了许多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有序、健康开展,参赛选手要正确处理公平公正问题,要按照技能比赛各项规定,严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裁判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就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和自律自觉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对尊重规律,崇尚规则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倡导改革,重在创新。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表现在:
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而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推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创新精神。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一种特殊的考核,其难度远大于一般的考试,要求思维量很大,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可以说,高水平的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智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正视竞争,更重合作。技能竞赛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教育类比赛活动,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不自觉的比较,都有获得较高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工作的肯定与表扬,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技能竞赛对比赛后进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意志力,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技能竞赛中的团体竞赛项目,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有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团队作战。因此,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新、王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 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学风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高职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同时, 高考生源数量整体逐年减少, 招生制度不断改革。高职院校为抢夺生源各显其能,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在统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口单招, 生源主要来自各类中专生、技校生等;提前单独招生, 主要是在高中生高考之前的一批考试;统招生, 正式参加高考的学生;注册入学, 由高职院校自行设定的入学条件等招生种类。由于高职院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日渐减弱, 入学种类复杂, 从而造成高职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学风问题日益凸显, 创新人才培养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 如何加强和改进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学风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现状
本文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477名在校生为样本进行分类统计, 其中提前单独招生人数108人, 对口单招人数86人, 统招人数283人。对13级学生的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基本行为规范、素质拓展等19个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分析。
第一, 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学习目的功利性。调查发现, 不同种类生源学生对学院毕业做出要求的科目还是比较重视的, 因为考试通不过不能毕业。为此, 学生有目的性、功利性地去学习, 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毕业, 而对于毕业不做要求的技能证书考试、理论学习的参加人数少之又少。
第二, 挂科率高, 学习态度不认真。在对学生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对学习成绩不够重视, 对学院奖学金不放在心上, 造成学习通过率低、奖学金空缺等现象。
第三, 基本行为规范有差异, 个人管控能力待提高。对三类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部分数据进行调研, 重点调研了三类学生的胸牌佩戴情况、晚自习扣分情况、缺操情况、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情况。
第四, 参与校园活动不够积极, 素质拓展分相对较高。在调研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方面, 发现刚入学时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较多, 但是到大一将要结束时退出社团人数更多。在大一学年结束时发现, 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对口单招学生参与社团的比例分别为23.14%、29.32%、79.07%。其中, 统招生人数最多, 参加社团人数的比例却很低;对口单招学生人数最少, 参加社团人数的比例却最高。这说明统招生的活动积极性相对于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积极性较低。这种现象从系部素质拓展积分上可以看出。系部对大学一年级的素质拓展积分要求是每个学期30分, 大一结束时发现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对口单招人数的素质拓展积分平均为42.45、35.85、38.5。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素质拓展积分明显高于统招生的素质拓展积分, 这就进一步说明统招生参加校园活动比例低于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比例。从学生获得的院级以上荣誉上看, 提前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学生的比例大于统招生的比列。但是, 从参加社团人数看比例都不高, 说明素质拓展积分的偏高是相对而言的, 说明所有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都有待提高。
第五,平时学习时间较少, 娱乐时间过多。笔者对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为学习时间(不包括图书馆)、图书馆学习时间、网上学习时间、网上娱乐时间(游戏、看电影等)、其他时间(购物、谈恋爱等)。根据调查发现, 学生上网娱乐时间远远多于其他学习时间。其中, 提前单独招生学生在图书馆学习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的大于其在其他地方学习的时间;统招生在图书馆学习时间大于在其他地方学习时间;对口单招学生在图书馆学习时间少于在其他地方学习时间。但是, 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对口单招学生在网上学习时间是最少的, 他们在网上更多的时间用来打游戏、看电影等。
以上数据分析, 只针对13级在校学生的大一学年, 对其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调查数据可能会偏低, 因为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大二学年报考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等考试, 其他数据分析为正常的数据分析。调研所得数据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同时反映了学生的学风建设情况。从整个数据看, 学院学风建设堪忧。
二、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问题分析
由上述调查, 我们可以看出, 各类学生虽然有着相同的年龄阶段, 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 造成他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身心情况也不一样, 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也是多层次的。
第一, 生源地域广, 农村多于城市。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 生源地域更为广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镇和农村, 更多的来自于苏北地区的农村。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兄弟姊妹多, 并且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打工, 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高, 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 与孩子沟通不够。这些原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等有不利影响, 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 影响到学院的学风建设。
第二, 人才培养方案趋同, 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的多种招生模式, 造成其学生来源也是多样的。而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多种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管理措施, 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一样的,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如对口单招、统招、提前单独招生、注册入学等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 学生的基础水平也不一样。在班级分配方面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班教学, 目前, 只有对口单招学生进行组班教学, 而提前单独招生和统招的学生编在同一班级学习, 更有甚者把提前单独招生、统招生、注册入学学生放在同一班级内学习。这些现象不利于高职生的培养和学风建设。
第三, 相互推卸责任, 难以形成合力。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相互推委、扯皮现象。专任教师负责教学, 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管理, 两者对学生上课中存在的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从未深究, 把这种问题简单地向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反映, 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去管理。同样, 学生日常管理部门对学生学习不用功、日常行为不规范和存在的心理问题等不和教学管理部门、专任教师沟通, 存在大家对学生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对称的现象, 学校对学生学风建设难以形成合力。
第四, 学业目标不清, 职业规划模糊。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认为混个毕业证就行, 至于怎么学、学什么一概不管, 对专业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不主动去了解和咨询专业老师, 对人才培养方案置之不理, 对于毕业要求置若罔闻。其中, 对口单招学生对专业了解多于提前单独招生和统招生, 但是纪律表现上落后于提前单独招生和统招生。他们在校三年的学习目标不清晰、未来职业发展模糊, 缺少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造成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把过多的时间用于上网娱乐、玩耍、购物、谈恋爱等方面。
第五, 环境适应性不强, 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过惯了中学阶段的紧张、乏味、被动、机械性的学习与生活, 进入大学后突然放松, 加之职业目标不清, 来学校的目的不明等因素, 造成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 如何合理规划自己时间, 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等现象。从调查数据中发现, 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 更多时间用于其他方面。对高职院校学工结合、理实结合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
三、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风建设实践探索
学风建设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做到有的放矢、统一思想, 对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 让学院全体教职工、学生干部、其他同学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共同为学院创建良好的、长久的、具有规章可遵循的学风而努力。
第一, 因材施教, 改革生源多样化办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称[2011]12)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根据提前单独招生学生、对口单招学生、统招学生、注册入学学生等学生的入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距, 根据专业、专业人数等适时组班,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评价等,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共同提高在校生的综合成绩和能力素质, 为学风建设推波助澜, 共创良好的学风氛围。
第二, 培养目标明确, 发展全面的高职人才。加强学风建设, 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 培养出为人诚实、专业过硬、态度认真、生活朴实、心态平稳等优质人才。一是为人诚实。学院要严格考试纪律, 对于考试作弊行为绝不手软,平时要把诚实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加强学生诚实做人的教育。二是专业过硬。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技术满足于考试及格等现象, 学院要通过专业社团指导, 各类技能大赛等载体, 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三是态度认真。态度决定一切, 在培养学生掌握过硬技术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对有些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却得不到用人单位重用的现象, 学院要模拟职业环境,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让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人才的要求及早融入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明确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形成态度认真、做事稳重的工作作风。四是生活朴实。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居多, 同时是家庭独生子女的也居多, 学生吃喝不愁, 造成生活攀比、贪慕虚荣的心理。学院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 开展比学习、比活动、比荣誉等良性互动活动。五是心态平稳。现在学生入学基本都做心理测试, 越来越多的学生呈现出心理素质低下、浮躁不安、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态。这些因素不但影响学风建设, 更危及到学院的安全稳定, 为此, 学院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技术过硬的心理指导教师,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 加强制度建设, 责任落实到人。构建科学的学院、系部、班级管理模式, 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学风建设, 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清晰、运转顺畅、灵活高效的学风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重顶层设计, 学院党政直接负责, 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制, 建立完善的学风建设绩效考核指标,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学风建设工作计划, 分配学风建设工作任务, 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系部党政领导共同负责, 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学风建设的具体任务, 根据系部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系的学风建设工作计划, 任务分配到人, 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 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 尤其是系部学生会组织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动态掌握学生近期状况, 党政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积极深入学生公寓、了解学生社团活动、定期找学生谈心, 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在班级层面, 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委、团支部的作用, 利用好宿舍长、积极分子的作用,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等管理办法, 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四, 提高教职工素质, 建立激励措施。提高教职工职业素养、完善教职工工作激励措施, 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 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专、能力强、勇于担当奉献的教师队伍, 以其为榜样引领学生学风建设。其次,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等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通过各种平台, 请专家学者进校为其提供业务培训, 提高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学校, 参加校外的各种业务能力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的会议、论坛等, 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
总之, 加强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务必根据多元化生源的实际情况, 把学风建设落到实处。探索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具体措施和提高学风建设的实效性的对策, 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懂管理、精技术的企业一线需要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培养新型人才也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 篇7
一、新形势下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要求
在目前形势下, 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既是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积极做好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的需要, 又是适应高职教育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
首先, 从彰显思政课特性和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要求看,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举国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充分体现十八大精神, 体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战略要求, 必须进行内容的及时更新,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亮点及时融入思政课各科教学的相应章节中, 切实做好十八大精神的“三进”工作。
其次,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看,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特点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在适应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同时, 还要适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
再次, 从思政课的特点和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看, 较之本科,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开设面临着办学层次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学制短、课时少、知识铺垫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且又要恰当体现职业性等难题。同时,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央新精神的相继出台, 思政课开设的整个过程, 其教学内容都充满着变数。要应对难题和变化, 必须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05方案”的实施和改革的深入进行, 和所有高校一样,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 教学内容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一是教学内容与目标定位过于偏重思想政治导向, 而忽视职业导向。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特点。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及就业工作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过于强调统一性而忽视高职教育的特定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本、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其次, 有局部重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横向交叉性和纵向重复性。一是横向有局部重复, 甚至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也有一定重复。内容上的重复, 就会使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这门课乃至思政课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兴趣, 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 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现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不够强, 有的任课老师讲稿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缺乏反映时代特点和现实的鲜活材料;没能运用原理对重大国际国内时事予以分析和评说, 因而在实际上既没能完全凸显思政课的特点, 也没能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
最后, 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高职院校根据“05方案”开设的各由两门课整合而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内容非常丰富, 又由于课时有限,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驾轻就熟非一日之功, 所以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恰当地把握主次和轻重。
三、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新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特点、育人特点和学生实际,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育人为本, 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首先, 在改革原则和思路上,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导向结合起来, 既要坚持根本导向, 突出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实际及职业发展所必需的素质, 着力于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要坚持“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和“与时俱进”的原则, 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使之适合高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 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说, 既要坚持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又要兼顾就业导向, 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既要考虑实用性和实践性, 又要考虑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两者不可有所偏废。
其次,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应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渗透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第一, 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第二, 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思想、学习等情况的了解和研究, 结合高职院校育人特点和培养模式, 尽快编纂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全国统编思政课教材。第三, 鉴于现有思政课程内容庞大, 应依据教学大纲, 本着“少而精”原则,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尽量与学生的专业和关注点相联系, 使学生真切感到思政课与其做人成才、学习生活、未来就业和走好人生之路等都息息相关, 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 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再次, 要保持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增强时效性和先进性。与时俱进是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 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特色就是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实现与时俱进的结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一定要反映我国新时期这一最突出的标志和马克思主义这一最重要理论成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考核评价;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
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因材施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实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二是重视技能培养,但实践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在原有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关系,缩小或避免学校教学与工作实际的距离。实现这一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按照学生能力培养层次,将技能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个体差异性技能三个部分。其中基本技能培养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专业技能培养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中;个体差异性技能培养则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程、第二课堂教育上,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基本技能依照各专业对学生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要求,重点加强两课、数学、大学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主要通过课内实训组织实施,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能力平台,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
专业技能依照各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要求,规划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训练平台,主要通过课内实训、专项实训、课程设计、专(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让学生系统认识专业综合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个体差异性技能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必读书、创业创新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选修、第二课堂等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自主选择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强化技能训练,有效运行创新型
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根据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除纯实践课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部分通识教育类课程,都应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安排相应的实训课时,实训课时既要训练基本技能,又要训练专业技能和综合性技能,将实践教学环节直接融入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师资学历进修和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在校企之间有序流动,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另一方面,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不断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在专(毕)业实习、专项实训、综合性实训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如知识模块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生涯设计、心理素质训练、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同时,选择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顶岗實习、现场参观、学习考察、案例研究、实物演示、模拟实训等,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重视实训教材建设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产学双方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训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高起点地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姻,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利用率高、辐射力强的一流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改善实习、实训条件,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顶岗”实训,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项技能竞赛,展示自我水平,了解同行状况,知己知彼,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凸显个人技能特长;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根据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要求,设置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项目,举办全员参与、大规模的技能节,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个性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一方面,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扩大实践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范围,因材施教,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学生创业园”,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与市场进行“零距离”接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是反映实践教学质量、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公平、公正,突出可操作性和可评定性,更要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促使学生发挥个性,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强调能力本位评价,尽可能在模拟、仿真和全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评价,力求使能力评价方式接近实际工作情境,尽可能反映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突出考核评价体系的与时俱进性。
第二,突出学生个体差异性技能的评价。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创业实践、阅读课外书目以及个人技能特长等作为评价内容,对获得高级专业技能证书、在市厅级以上科技比赛中获奖、参与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通过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个性和特长。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围绕课内实训、专项实训、综合性实训、专(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由教学督导人员、院系(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监控组织系统,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发挥提供监督和保障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督导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学督导专家定期对各系(部)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2.建立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和教学秘书会议,了解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收集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的意见,鼓励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反映实践教学信息,提出实践教学工作建议和意见。
3.建立教师信息反馈系统。鼓励教职员工随时以各种方式反映實践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围绕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各种建议、意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实践教学现状,收集实践教学信息,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组织任课教师定期对所教班级学生技能水平进行测评,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4.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系统。首先,各班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一般为班级学习委员)担任信息员,学生信息员在各系(部)教学秘书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参与实践教学评议,定期反馈意见;其次,教务处、各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实训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收集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和对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意见。
5.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专项工作检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毕(专)业实习、专项实训、综合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6.科学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指标,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生评教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类课程质量测评指标,组织学生对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实训准备情况、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及实训效果。在此基础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7.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考核评比。实践教学工作考核是系(部)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部门和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周期性考评,奖优罚劣,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2006,(7).
[2]柳秉毅,徐锦康.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3]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推荐阅读:
公安高职院校10-08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07-07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06-10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10-29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10-08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07-24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