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2024-07-24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精选8篇)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1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寇向英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

陕西户县 710300)

【摘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基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普遍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型教师队伍不成熟、“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以及新教师比例偏高等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从教师制度改革、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技能培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打造一支优良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建设

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成了市场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型、实践型、科研型的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显的尤为重要。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中专等学校升格而来,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足、骨干教师流失过多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以人为本,确立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地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一只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以教师为本,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来抓,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上来,切实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改革教师的选拔和考核体制,为师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时,要根据本学校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制定符合本单位的教师引进计划。在引进高等学校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还要加大生产、教学一线中高级技术人员的聘用规模。要完善教师的考核和奖惩体系。高职院校行政部门要制定出科学合理可量化的教师考核体系,在考核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还要结合对学生的调研,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可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完成对教师的考核。

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完善科学的激励制度,是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扎实工作,多做贡献。对于在教学岗位上有突出贡献、在科研战线上取得重大成果或者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巨大突破的教师,高职院校积极落实奖励制度,在物质保障、学习深造、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完善的奖励机制,让高职院校教师充满活力、充满信心、充满激情。

二、以德为先,切实加强师风师德建设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处在形成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年来,国内高校频繁出现大学生轻生、投毒以及伤害同学等事件,这些事件都深刻地提醒着我们的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成为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而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显的更加至关重要了。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生产、管理、服务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

师德师风建设有其独有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一是甘于奉献,淡泊名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对于物质、金钱、名利的追求往往让很多人迷失方向。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就要有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应当具有春蚕和蜡烛的精神,甘做学生成才路上的铺路石。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甘于奉献,辛勤工作。二是要为人师表。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关心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则是一名教师高尚品德的又一具体表现。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用自己的真心和真诚去贴近学生,要有耐心去引导学生。而对于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依然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既要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要想更好地传播知识,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本领域内的最新动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的河”便是对教师不断学习的最好诠释。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业务水平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基于此,加强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工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是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高职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在对学科带头人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科带头人深入到学校的专业实践基地或者企业单位和行业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支持他们深入到社会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并将社会调研和实践成果及时和所在学科老师交流分享,争取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师。

二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骨干教师是承担教学任务的重点对象,是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主力军。所以,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可以对应聘毕业生进行详细的考察,尤其关注其在本专业本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对于已经在岗教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轮岗、进修、培训、出国深造等方式,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进而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

三是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年轻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后背力量,年轻教师富有激情、富有创造力,是高职院校宝贵资源。高职院校必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各项要求来培训新入职教师;对于从企业和行业中来的教师应着力培训他们,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新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争取尽快转变角色,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四、多措并举,完善“双师型”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以及实践教学素质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不仅要对本校专任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还要拓宽渠道,广泛从社会、企事业单位聘任专家、领导和客座教授,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实习。对于实践一线教学的指导教师,高职院校应着重从生产企业一线招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来担任。与此同时,还应该鼓励专任教师下基层、到工厂、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人员相对稳定、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高素质的兼职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要广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完善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把企业优秀的一线工人和管理者吸纳到兼职教师

队伍中,把高职院校优秀的教师放到企业进行锻炼;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高职院校要对每一个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现状以及教学成果有一个详细的掌握和了解,对兼职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还要完善兼职教师的考评机制,将兼职教师的考评纳入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考评体系中来,对于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要给于适当的奖励扶持,以促进兼职教师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正处在更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建阶段。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没有变,我国现阶段技术工人短缺的现实没有变,这都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开拓思路,根据办学特色,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学生全面成才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 [2]张铁岩,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结构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04);

[3]王宇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93-95; [4]金丽荣,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优化高校教师队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109-110;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

通讯地址:西安市户县滨河新区渼陂西路1号 邮编:710300 电子邮箱:lhy2008good@163.com 联系电话:*** 029-89028000 寇向英(1973---),女,陕西蒲城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基础课部教师,主要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2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优选出100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引领我国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调研了十余所示范高职院校,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框架体系,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探索和实践表明,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决定着教学质量工程的成败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按照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理念,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和区域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效应,坚持“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进而顺利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打造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 具体措施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由人事处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示范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使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推行“四项机制”,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开展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长效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四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1.1 成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

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联合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所和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双向培养和校企互聘,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新型运行机制。校企双向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双向培训,不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使我院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技能大为提高。截至目前,我院已经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柴油机重工集团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了数十名企业员工;合作企业也为我院培训了30余名专业教师。这为我院示范建设过程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互聘,学院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和职业岗位特点,参与企业项目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聘和双向兼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框图如图2所示。

2.1.2 彰显“前校后厂,校厂一体”办学特色,形成专业教师工程

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校办实习工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师资共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办工厂能工巧匠与学院专职教师实行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等途径,建立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技师定期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格局。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办工厂锻炼一年才能上讲台。此外,针对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对高职教学规律不太了解的特点,积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入取证行列。这些措施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机械系十余名教师参与校办工厂新产品“XMT”咸机牌数控工具磨床研发任务,和校办工厂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充实了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全院11名青年教师下校办工厂锻炼,加深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考取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校办工厂75名员工接受教学方法等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极大地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1.3 内外并举,高起点、多层次,形成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

为了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境)培训、国内重点科研院校进修、大中型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以及参与国家西部项目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大量培训在职教师。

截止2009年,学院先后选派52名教师赴香港、22名教师赴德国、3名教师作为国外访问学者、7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68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9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另有149人次赴国内科研院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009年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院第四届教坛新秀”、10名教师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特夫奖”。其中,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气工程系2008年参加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

2.1.4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院初步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补充办法”、“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2.2 实施“四项计划”,全力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在全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引入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2.2.1 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学院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或聘请国内、省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或领军人物和技术大师作为“银领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发挥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主持制定专业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校际学者交流或访问学者等途径,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其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白领技师”和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

学院专业带头人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共同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院已经聘请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5名企业专家成为我院客座教授,担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在双专业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充实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 实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进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通过双骨干教师培育,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部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0个课件被评为学院优秀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大赛共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

2.2.3 进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

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轮岗、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办实习工厂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我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已达到95%以上。

2.2.4 开展“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

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符合骨干教师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学术顾问,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进行项目案例开发、岗位能力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等工作,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优秀兼职教师参与,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职业规范、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我院已经完成聘请1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院“兼职骨干教师”,从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

3 结语

通过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院已有2名教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聘为研究员级专家,3名教师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为高职组竞赛项目裁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2个教学团队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学团队”。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结合我院实际,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等途径,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可供其他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规划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9(7).

[2]金崇华.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9(16).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5(7).

[4]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张尧学司长访研)———《管理观察》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的访研[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2009,5(18).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梯队 双师型

[作者简介]邱铁平(1955-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8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有一支具有优良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领衔,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具有“双师”素质和优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教育需要合理的师资梯队

如果说教师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那专业带头人就是根本中的根本。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是高职院校教师中的领军人物,是形成高职特色、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通过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抓实抓好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更好的发展。

专业带头人应该具有较高的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术风气正派。他们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思想活跃,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进入了专业前沿领域,并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专业带头人应履行相应的义务:跟踪国内外专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明确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主攻目标,及时提出关于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并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努力建设本专业学术梯队,培养青年教师;积极组织或帮助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个人有义务承担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当然,专业带头人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必须享有充分的权利: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专业建设上的建议权和一定的决策权,有权合理分配、使用专业建设的经费;优先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或与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在条件成熟时可优先赴境外考察和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对申请科研项目等予以优先考虑,重点扶持,给予一定的经费保证;优先参加进修、培训,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享受相应的经济报酬等。

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是教学第一线的重要力量,他们直接面对学生,把知识、道理传授给学生,是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学术思想活跃;对本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有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并有较深入的研究;能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独立讲授多门主干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发表学术论文、主持科研项目等)。学院也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申报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优先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优先推荐出国交流、考察,优先推荐参加有关评优评先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符合专业带头人条件的可优先推荐申报专业带头人等等,以进一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很快,很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教师队伍,有的直接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又一重要力量。他们为师资队伍带来了活力,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矛盾。但由于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理解不够,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要求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速度,是实现年轻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成长成熟”目标的重要举措。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专业造诣较高,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教科研能力高的教师可以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或“师带徒”、或组成带教小组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师德教育,使年轻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应加强年轻教师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指导,使年轻教师逐步熟悉和规范教学规程,督促他们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应指导年轻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督促年轻教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经常下基层、企业锻炼,培养“双师”素质,不断增强实验、实训的指导能力;指导年轻教师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不断增强其工作能力、社会适应性和社交能力。年轻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进取,严谨勤奋,主动向导师请教,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认真钻研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和教研、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与水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高职教育需要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除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需要,这就对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既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是“工程师型教师”“技师型教师”“经济师型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就“双师型”教师而言,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教师个体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既通教学研究,又通生产科技,特别是了解最新的科技应用成果,会使用最新的设备。在目前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实验实习设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要教师达到这样的高要求不易,教师的培养成本较高。二是教师队伍既有以较高理论知识为主并辅以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学型师资,又有以较强实践能力为主辅以一定专业理论的实践型师资。实践证明,第二种“双师型”师资队伍更适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院校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一起,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符合实际需要,企业一线即时可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为实践指导教师,使院校减轻了师资相对不足的压力;利用企业相对先进的设备装备进行实习实践,减少了院校实验实习设备相对滞后的尴尬。另外,企业可利用院校较强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学到了切合实际的知识,可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就业单位,达到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要采取特殊措施建设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1.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上下重视,共同努力。要在院校全体教职工中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院校组织、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职能部门,系(部)等用人单位及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在院校党政领导下,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共同努力。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采用多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制定完善引进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抓住各种机会,加强对外宣传,展示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在继续扩大对外招聘宣传的同时,要主动出击,寻找我们急需的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变“等”为“找”、变“等”为“请”。采用柔性引进与实质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师资引进理念,继续完善和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学校既可采取正常调入的方式,也可采取在一定时间内聘用的方式,还可采用雇员制、双方协议、兼职或共享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3.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及以上学位,在进校工作一定时间后,结合院校的实际需要,申请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与学院签订相关协议后,学院给予经费方面的支持。鼓励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奖学金,通过出国进修、出国访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科研水平是一个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院校应建立、完善有关申请科研课题方面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科研中。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教师中选拔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并形成梯队,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做好年轻教师的带教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加快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工厂和企业,到实践第一线去学习锻炼,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4.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师资开发力度。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编制管理,鼓励合理的缺编,通过聘请兼职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对不适合高职教育岗位要求的人员,限期改进和提高,否则调离现有岗位。引进智力支持,促进院校内外师资资源共享。大力开发院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学生实践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有其特殊性,本文从“梯队”要求和“双师型”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除此以外,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构成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在队伍的培养上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总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全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8).

[2]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3]王敏,韩玉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4

[论文摘要]文章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维度对无锡地区七所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了分析,为适应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提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无锡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 师资结构 建设对策

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动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课程和学生这三大基本要素中,教师是首要因素。师资队伍结构体现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发展的走向、进程及其效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地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质量问题受到高度的关注。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与改革及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已达到新的阶段,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维度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由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方面组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年龄结构上,要求有均衡的年龄结构,每一个年龄段教师都有恰当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峰谷和断层,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中,保持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可持续发展、人才辈出的良性教育生态;在学历和职务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在专业结构上,要求师资队伍满足专业的设置要求,能够支撑专业的开设、发展,充分满足教学的实施;在学缘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的组成成员来自于多类型、多地域的多种学校,以利于教师间的学习和互补,发挥学术上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双师”结构上,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双师”结构。在新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教育部将教师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双师”素质、职业资格等级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评价指标。

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

我们以无锡地区七所公办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通过与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交流等方式,分析了上述维度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

无锡地区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校升格、职工大学改制而来,升级、改制之初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各校研究生缺乏,高级职称很少;教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不突出;专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比例多,专业课教师缺乏,特别是新专业教师少之又少,专业课教师主要集中于会计、机电、电子等老专业;学缘结构不合理,师范类出身教师比例多,综合性大学背景教师比较少。几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条件高标准选聘教师,严把教师进口关,建立竞争机制,加强在职培训等方法逐步优化了教师结构。但教师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还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目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还不尽合理。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指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呈如下特点:

第一,年龄结构上,教师队伍年轻化,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学校的升格、改制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近十年内大量吸纳了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因此,许多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甚至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

第二,学历结构上,研究生比例上升,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前,各校制定了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许多学校非研究生不进,并且校内大批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并已获得了硕士或以上学位。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都已达到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的合格条件,许多学校已远远超过了优秀标准。

第三,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数量增加,职称比例比较合理。由于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快,引进高级职称教师优惠政策的力度比较大。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最近几年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比较多,加上一些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现在大多数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已达到35%以上,但正高职称教师还不多。由于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高职教育历史等因素制约,正高职称比例各校不平衡,有的学校已有十多个,大多学校还只有几个,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在一些引进培养人才力度大、政策优越、办学条件好、办学历史比较长、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正高职称比例就比较高,但也存在着正高职称教师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问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正高职称的数量或者为了实现零的突破,以较大的代价,引进了正高职称教师,却忽视了专业的真正需要,其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学缘结构上,教师来源多样化,但高层次高校背景偏少。虽然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极少,但高层化不够,国内一流高校背景和国外背景教师比例偏少,高技能教育背景缺乏。

第五,专业结构上,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专业设置,但还需要针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适应性研究和准备。当前,无锡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力度比较大,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的实际调整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从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第六,“双师”结构上,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还不够,“双师”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学校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下企业的机会比较少。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大多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不熟悉,对相关机器设备感性认识不强,缺乏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很难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由于教师的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的限制,学校很难从企业引进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专业技术资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人才,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技师少。虽然各校都有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校外实习指导任务,但真正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校内教学、科研的兼职教师比较少,同时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配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教育先行,教师先行。学校应该在分析现有状况、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培养和引进的规划,保证教师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加强预测,提高前瞻性。

专业规划,教师先行。教师的结构应该以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为单位进行考量和架构,避免专业结构调整后,某些专业教师过剩,而某些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例如,无锡地区某一高校,由于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有一门基础课教师有1/3的过剩,而之前学校还每年都在招聘这门课程的新教师。

在专业结构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调整的今天,高职院校常常面临着某专业教师已过多,而某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学校需要科学调整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起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激励中青年教师向相关专业方向拓展,引导教师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研究,提供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跨学科、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短期内弥补教师短缺的现状,也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还可以节约成本。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办法,流动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定期聘任制,人事关系挂靠市人才交流中心,任期届满可以根据需要和履职状况续聘或解聘。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找准所需人才,充分考虑引进人才的有效利用度。学校如果没有优化教师结构的意识,没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时学校应该协调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在待遇方面的平衡,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重实绩、重贡献,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定优秀人才,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氛围。

(二)重视梯队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专业带头人应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态势,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的改造提升步伐,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及其转化水平,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对“岗位案例”“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等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和得心应手的演绎。骨干教师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动态应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流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境外培训拓宽教师“国际视野”,近几年先后选派一百余名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访问、进修和培训,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高水平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并引进“海归”人员和外籍专家、教师来校任教,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青年教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安排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保证青年教师能够有下企业锻炼的机会,使青年教师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内提”“外引”,优化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优化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职称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学历反映了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些国家如德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优惠的条件外引和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内培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逐年迅速上升。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博士、教授提供两室一厅的过渡住房,购房时给予一次性补贴5~15万元,配偶可随调。

(四)畅通“双师”培养途径,优化“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高职教育日益重视内涵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高职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要求更加迫切。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和构建。

目前,无锡市高职院校中有几所为区(县)所属院校,教师的人才流动和评聘需要通过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存在一定的制约,这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灵活处理。需要改革现行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高素质技术人员引进机制,畅通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交流渠道,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问题。

(五)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准确导向高职教师发展

职称晋升条件是教师发展的指挥棒,引导着教师研究的方向。当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虽然已有重大的改革,但还需要彻底摆脱普通高校本科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标准的影响,真正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相匹配。如以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晋升正高职称的必备条件,注重了学术前沿性,高职院校教师晋升教授职称的难度大。因此,结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合高职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是高职教师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呼声。

(六)取得政府和社会支持,畅通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牵扯了学校领导大量精力。提高教师待遇、学校的各项内涵建设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引进和留住高技能、高素质教师也需要经费的保证。学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学校对地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赢得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加强产学合作,注重实际成效,以取得社会对学校真心实意的捐赠和地方对学校的义无反顾的投入,从而实现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地方公办院校是政府的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不是包袱,地方政府理应加大投入,推动学校的运作良性循环,使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七)地方统筹,科学合理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布局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5

陈 航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21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就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合理设置和相关职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提出了建设建议和实践措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建议和措施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Hang(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 Kunming, Yunnan 650211)Abstract: These year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is relatively backward.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the reasonable setting and relativ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at vocation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se, this thesis has putted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and practices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setting;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同时,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确保教学、管理和科研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 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各个高职院校重视及实施。然而,由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也给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一、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学习模仿我国本科院校传统的信息化机构体系建立的,一般来说,负责院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部门是诸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类的学校下设业务部门,就工作职责来说,业务部门主要负责院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校园信息应用支持和维护,即依据院校信息化规划和工作安排进行技术实施。就更高层次的立足院校实际,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实施计划等这些具有学校战略性的工作,业务部门做起来则力不从心,即使勉强为之也很难达到要求,分析原因,一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职权和统筹能力决定其无法达到总揽院校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二是业务部门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日常的校园信息环境维护和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高难度的技术要求也使得业务部门没有过多精力来全盘思考及研究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兼任组长提高权威性,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当然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但由于职责不明确、人员构成不科学、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造成领导小组仅仅起到信息化建设中辅助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关系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把握信息化战略方向、指导和决策信息化建设的职能却没有发挥,院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战备规划和建设方案往往还是交由相关业务部门来完成,依据这种缺乏科学论证及评审的规划方案建设校园信息化存在着极大风险,甚至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损失。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信息化机构及职能定位,其职责主要是根据院校办学的需求提供具体的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辅助,完成校园信息环境的常规管理和应用支持。还无法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现行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也严重的制约着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潜能无法真正发挥,校园信息化难以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我国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笔者又实地考察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昆明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职及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责,结合高职院校的普遍性特点,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适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机构,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理念基础。信息化机构不仅仅是对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软硬件的管理和应用支持,更在于科学规划并指导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新的信息化观念以及管理的新思路,科学组合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同时对信息资源及其有效利用进行充分发掘,探索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重新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提高信息管理决策水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信息机构及其职能。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得以普遍的应用,从而巨大的促进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起以网络为构架,以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共享和即时学习为理念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和教育时空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必须适应变化,在掌握着巨大信息资源和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定位于全面建立校园信息化工作理念,充分统筹应用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信息化。因此,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机构在院校运作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设置权限方面要有更加科学的定位,要把校园信息化纳入院校办学理念,使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

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引入CIO体制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介入,需要科学的管理机构。校级领导直接参与高校的领导决策, 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推进的规划和实施, 是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保证。美国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在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职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高校建立信息管理CIO体制,这种体制在许多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得以引入,成为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成功模式。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国内一般称为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等。美国《CIO》杂志对CIO 的定义是: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CIO 体制是基于CIO 职位的针对组织内信息技术和系统之间全面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这里有一个高校采用CIO体制的案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制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由学院教务长任主席,学院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负责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建议,“教育技术委员会”的权限高于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一模式使学院能够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全面进行优化组合,并有效应用于学院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校园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的改进了学院办学效果和活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职责除了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策略建议和建设方向的指导外,还包括总体规划指导学院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全面建设发展,对信息和教育技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统筹,实验、评估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运用效果。在“教育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涵盖33个不同学科的900多门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向世界范围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今天,遍及全世界的许多高水平大学都借鉴或引入了CIO体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校的CIO 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许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中引入了CIO的建设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借鉴CIO思想,搭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总体来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规模小,师资弱,资金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借鉴CIO模式,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应包括:

⑴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结合院校实际办学要求,规划校园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为院校的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方面的设想和依据。

⑵主导数字化校园建设, 决策院校的信息化规划、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及优化信息服务工作。

⑶探索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调整信息化发展策略,对院校不协调的业务管理流程及时进行适应性改进。

⑷对院校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全校性的信息制度、信息政策、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工作程序。

5、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的一个模式设想。⑴信息化领导机构

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机构设为校级机构,成员由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人由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院级领导担任,为院校首席信息主管(CIO)。

职责:全面领导和决策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审议信息化建设工程方案;预算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跟随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整合信息管理流程和运行(服务)流程;全面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信息资源等。

⑵信息化评审机构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审组,该机构隶属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成员不但要有信息技术专家,也要有管理方面专家,可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与本校专家共同组成,增加权威性与客观性。

职责: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类规划;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检查评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等。

⑶信息化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处),该机构是信息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级别为处(部)级,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职责:为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协调和管理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⑷信息化实施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学院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设信息化具体项目,充分用好校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职责:在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下,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具体信息建设方案的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并最终成为用户。

结束语:

信息化机构,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成效。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不可照搬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更不可想当然的随意应付,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机构,在其具体管理指导下,才能建设成符合自身管理及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 鑫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05专刊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郑真真、马文娜、张芳 试析CIO体制之于高校信息化的意义 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5卷第33 期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6

【关键词】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 岗位设置 典型工作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应积极开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及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老年服务与管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变成了能否完成老年服务与管理产业新一阶段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已设立相关专业和准备申报相关专业的院校中的领导及教师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及实训室建设、实训设施采购等方面还处于摸索过程中,急需明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截止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的老年人1.43亿,占总人口的10.5%。另外,空巢家庭占49.2%;失能老人人数约3300万人。预计到2020年达到2.43亿,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需求分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潜在的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约500万个。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家政、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主要以上门服务为主。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分为两类,对于身体状况比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主要是提供食堂、家庭照顾、法律等服务;而对于生活基本已不能自理的比如独居、失能及高龄等老人则主要提供送饭上门、家务劳动、家庭保健、康复辅具配置、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及安全援助等服务。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必要的重要支撑,主要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服务,主要用于向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社区老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社区养老应结合社区服务平台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养老设施服务网点,增强社区的养老服务能力,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用倡议、引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老人互助,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社区养老应结合城镇和农村发展建设情况,以乡镇级别的敬老院为基础,进行日间照料和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并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转变,向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配餐、日间照料及托养等服务,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则应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进行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机构主要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及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生活照料、生活照料及紧急救援等功能。其他的养老机构主要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养老服务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设置

养老及护理专业中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为:护理、康复护理、保健按摩、常见急症急救、膳食营养与保健、心理咨询、老年心理慰藉、中医保健、评估与规划、机构建立与管理、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临终关怀、养老机构日常事务管理、养老机构公共关系管理、养老机构客户关系管理、养老机构产品营销、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养老机构后勤保障、养老资源开发与整合、养老项目开发与投资等。

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预见老年潜在问题的能力、独立判断并解决老年临床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心理干预和咨询的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机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等。

主要就业岗位:老年护理员、老年居家照护员(家庭)、老年护理师(机构)、老年营养师、老年中医保健养生指导师、老年服务与管理机构接待员、行政秘书或助理等岗位。

相关工作岗位:老年社会工作(含活动策划、心理护理)、老年健康管理师、老年痴呆照护员、老年康复辅助器具训练师、老年康复规划与训练师、护理员培训师、老年产品营销等岗位。

发展工作岗位:老年能力评估师、老年服务规划师、老年服务与管理机构护理部主管、健康管理部(含餐饮部)主管、社工部主管、事业发展部主管、养老机构院长(总经理)、养老项目开发投资等相关岗位。

学习期间可以考取的证书主要有: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7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理念, 是1989年11月底12月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 由澳大利亚利雅德博士提出来的, 开始在美国发展, 到了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有115位教育部长、2, 800多名高等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 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进一步阐述, 为了培养学生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 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 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1999年在韩国汉城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 在会议提交给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的《建议书》中指出, 职业教育要进行教学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 20世纪八十年代就有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1999年达到1, 100所左右, 到2005年初, 有1, 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如今美国的创业教育, 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涉及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项课程。我国的创业教育发源于20世纪末的一些高校自发性的创业活动。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拉开了序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理念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它凸显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 务求使更多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注重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时代紧密联系, 从而适应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教育主客体在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选择。我国学者金立其教授认为, 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 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 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创业教育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业型经济, 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 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只有实施创业教育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开创性的创业人才。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既有利于其本身成功创业, 也有利于带动其他人创业, 还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 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相当的实践管理经验。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 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服务的关键。高校应从创业教育长远发展考虑, 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建设一支专门化、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一, 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扶持, 牢固树立“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育兴衰, 系于教师、教师是兴教之本”的观念, 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社会有利资源, 集中力量抓好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争取政府在拨付教师经费、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 为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建功立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和有力的支持;第二, 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贤纳士, 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人士、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的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 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聘任科研类人员、法律类人员和社会学类人员担任客座教授, 多种形式扩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三, 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工厂企业、创业基地的专业岗位进行调研和锻炼, 让他们能熟练掌握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 提高指导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 还要结合教学, 深入开展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创业教育实践的探索, 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第四, 组织所有专任教师学习有关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落实教学知识技能培训, 分阶段进行考核评比。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 积极和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 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第五, 定期遴选优秀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赴美、德等创业教育成功的国家进行短期考察和交流, 学习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方法和经验掌握国外创业教育的最新动态;第六, 建立健全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的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环境。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不断健全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师培养管理机制, 重视教育教学和科研, 促进教师成长。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 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选拔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根据教师贡献的大小、科研成果的多少等评聘职称、提拔聘用, 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形成良性、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吸引和稳定优秀创业教育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在明确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对高职院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郝平.培养创新人才应作为大学重要职责[N].中国教育报, 2010.5.5.

[2]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理念的新变化[N].光明日报, 2010.3.19.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就业水平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业指导课是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的主要课程,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程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都相对较低,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与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存在联系。

1.师资数量问题

师资数量得不到保证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对新一代受教育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也在显著提高,受其影响,原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数量增长的要求,因此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扩大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2.指导专业化问题

院校的专业指导课教师整体素质往往较低,一部分教师甚至并不具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低与其来源存在联系,调查显示,该部分教师来源十分复杂,辅导员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均参与了就业指导。因此,为提高指导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教师的来源问题。

3.培训资金问题

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通过培训实现,而培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受种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足够的资金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因此,教师素质的提升通常存在限制,他们在就业指导课中,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意见,无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首先,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能够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也就能够就就业问题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更加清晰。其次,学生就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会提升高职院校的信誉与形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对于其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为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扩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与毕业学生数量之间的比例要达到1:500,即平均每500个学生便要有一个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守上述要求,多渠道招聘教师,扩大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教师来源,与此同时保证其专业化程度。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并不存在以就业指导为专业的教育,也没有以培养该类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机构,这便增加了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难度。对此,国家一定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教育部要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以增加该类型人才的数量。当前高职院校应做的是尽可能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专业入手选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3.加大培訓资金投入

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很有必要。培训内容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主,加深教师对就业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金开展社会以及市场就业情况调查,以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保证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鉴于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以及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坚持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选拔一批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家枢.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2):74-76.

[2]张曙光.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1):43-45.

上一篇:什么牌子的板材最环保下一篇:一只青蛙的心声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