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2024-09-04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共11篇)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1

摘要: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师德优秀、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是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搞好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师德建设;评价标准;构建

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样,保定市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师德优秀、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是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搞好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师德是从事高职教育教师所遵循的特定工作环境下的职业道德集合。它包括高职教师在从事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遵照的行为规范、道德要求以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情操和品格。高职教育教师不同于其他阶层的教师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制造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多元不一。有校内专任教师,有效外兼任教师,也有合作企业的行家里手及技术专家。这样的师资结构同时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但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素质差异。因此,教师的个体职业定位也也随之产生了大的区别。要对这样的教师团体采用统一的师德标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有着自己的独有特点,它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特点所制定的行为准则。高职师德评价标准在同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同时,有着更严格和细致的要求,它截然区别于中小学以及本科院校教师的师德要求。

二、保定市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

在当下,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轻师德。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推动下,高职教育的生源不断增加,教育机构的结构整合改革使一些原本非职业教育的学校也积极地转型为职业教育院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很明显不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师资缺乏迫使学校一味地加大科研力度,无形中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象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不同,职业教育对象一般文化成绩差,学习自控能力弱。面对思维活跃、我行我素的现代专科生,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地抱怨,一味地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比较。经过实地调查研究,驻保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是师德高尚,师风纯正。可是部分中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不牢靠,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不能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总是以“朽木不可雕”的眼光看待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甚至部分教师教风不严谨。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多数院校制订了有关的文件和制度,启动了师德建设工作,绝大多数学校研发了师德评价平台,定期对教师个人进行师德考核,同时各院校也相继开展了师德建设方面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师德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方式和手段还不够合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师德研究和评价工作。

三、保定市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敬业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风建设是其载体,和谐合作是其主要内容。我们只有逐步完善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才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师德情况。我们要构建的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可比性、代表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系统性就是要求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兼顾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相互关系,能够反映在教学质量及学生培养中的师德状况;时代性是评价标准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可比性是要求评价标准体系不受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能为今后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代表性是需要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能够反映师德建设状况的评价体系;可持续性是评价标准不要仅仅适应某一时段,要承前启后,对以后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操作性是评价标准体系尽可能的简单明确,把标准做到清晰、准确,同时要求所有的资料便于收取,内容要精确,要做到便于操作运行。一是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有效的考核体系应由学院、院系二级考核构成。重点是一年一度的师德师风考核,新进教师转正定级或续聘前的师德考核,35岁以下教师阶段内的师德考核。教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全员教师师德档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为将来教师的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提供师德方面的依据。二是构建科学的督导体系。科学的督导体系应由学院、院系二级督导构成。课堂是教学一线,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师德情况。因此通过不同层面的听课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院系二级督导定期组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上级领导以及社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全方位体现教师的师德情况。再者,在全国推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教师进行科学、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价更有利于高职师德建设。有评价就有等次,评价机制要采用奖励机制和一票否决相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的督导评价才是科学有益的。三是建立健全有益的激励机制。典型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校组织评选的师德个人先进不仅仅是学院对教师个人的肯定,学校要以树立典型榜样为抓手,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院的整体师德建设。同时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师德榜样”,给予师德优秀教师物质奖励之外的精神激励,这样能为师德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同时合理的科学构建其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柯伟.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2月.[2]陈捍东.高职院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中共武汉电力学院委员会校报,2012年15期.[3]薛金侠,姚芳芳.高职高专院校师德建设之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党史博采(理论),2013年1月.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职业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但体育运动会又是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 所以高职院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发展其个性的最重要场所。因此, 高职院体育运动会应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育人”作为指导思想, 把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要求贯穿于“学校运动会”的全过程。

2对田径项目的改革与创新

1) 保留田径项目中有广泛的基础性、健身性、竞技性和可观赏性项目, 如:100米、200米、400米、800米、跳高、跳远、4x1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等, 这些项目感官刺激性较强, 代表着体育运动的精髓, 体现了人类不断进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2) 改进个别运动强度大、学生不愿参加的田径项目, 如:女子3000米中距离跑、男子5000米、10000米长跑等, 每年学生参加者寥寥无几, 改为4X100米混合接力、4X400米混合接力等。

3) 删除技术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田径项目, 如:铁饼、标枪、链球等项目。

4) 模仿“铁人三项”“五项全能”发明“素质三项”“混合五项全能”降低标准, 把竞技放到第二位。

5) 增设一定比例的集体项目, 增加20X60米混合迎面接力, 增加10人多足60米绑腿跑等集体参加项目, 也可把高职院领导、 教职工拉入比赛当中去, 分开记录成绩。这样即提高教师、学生参与性, 又不失竞技水平。

6) 增设其它综合性项目,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综合性活动, 以开发和展示学生才能与个性。可增加奥运知识竞赛、体育知识问答、体育名人事迹展等抢答赛, 既提高知识水平, 又增加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目的、动机不明确, 功利性强

比赛项目设置不切合在校学生的实际, 与教学内容脱节, 参与对象精英化, 学生参与率较低, 领导不够重视, “开头大张旗鼓”、“结束草草收场”现象较为普遍。就是说, 部分高职院领导只重视运动会的开幕式, 至于运动会的过程从不过问。教师、学生对现有运动会满意度较低是目前多数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1.2传统高校田径运动会, 学生参与率较低

主要受运动会规模、竞赛项目、比赛时间、场地器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由于行政干预过多, 造成比赛时间紧、任务重, 这样就导致比赛项目单一、参赛人数受限等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反应, 最终造成体育教师无所适从, 只有应付差事, 以完成校委交办的任务为目的。

3.1.3淡化“竞技”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正如美国的“全员运动会”一样, 他们过分淡化“竞技”、崇尚趣味、追求快乐, 降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为不让失去运动会意义, 必须结合本校实际, 科学、合理地分配竞技项目、集体项目、娱乐项目和其它项目等在整个运动会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3.1.4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完善和创新

创新是一个学校运动会的改革方向, 只有在运动会的组织、 管理上, 不断完善和创新, 才能不断推出新举措, 不照搬老模式、 老套路, 才能紧跟社会步伐、适应时代要求。

3.2建议

1) 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 每届运动会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有选择地创造出品牌项目和富有实效的组织形式。

2) 根据学校特色, 开展特色项目的比赛要正常化、制度化。 如大学生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游泳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 正确引导。

3) 在校园内开展趣味项目挑战赛、吉尼斯记录大奖赛, 设立学校吉尼斯记录。

4) 改变过去不举行任何颁奖仪式, 领完奖品就不了了事的做法。让“礼仪小姐”引导获奖队员走到领奖台, 有院系领导为他们进行颁奖, 这样教育、激励作用更大, 效果更好。

5) 要以开阔的视野打破学校封闭的界限, 不断延伸和发挥学校运动会的功能, 促进学校与学校间的体育交流, 提升运动会的品质。

摘要:学校为进一步认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 体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打破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精英运动会”、“高水平运动会”、“正规运动会”等陈旧观念, 走出单纯的田径竞技误区;改变传统的学校运动会往往是少数人的舞台, 是体育尖子的“专利”, 多数学生只能作壁上观的状况, 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 让6080%的学生参与进来的“全员运动会”、“综合性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新观念,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 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以及面对挫折、失败, 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决心, 进而达到强身健体, 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熔炼团队的目的, 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盛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运会,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巍.体育运动的内涵及时代意义.江苏科技时代, 2013, 12.

[2]芮松.关于加强校运会在学校体育建设的建议.时代教育, 2014, 02.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双师型;现状;对策

“双师型”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要求,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使得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得到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大量缺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缺少专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高等院校

高职教师素质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保障,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单独进行的,高等院校承担了教师入职前的培养,然后教师入职后,再由教育学院、进修学校等开展教师入职后的培训。随着高校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一体化正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虽然目前全国设有很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但是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专门培养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高等院校。目前,高职教师的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技能培训难以对口,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我国高职院校仍在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对高职“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如基于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培训模式和以普通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

2、师资来源单一,师资流失问题严重

大部分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1]。目前,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数量最多的还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而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大多是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从而加大了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条件较弱,工资福利待遇一般,教师聘用制度不完善等,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师资流失严重。

3、兼职教师队伍流动大,管理难度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聘任了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虽然兼职教师具备了本专业较高的技术水准,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规律不了解,在教育教学中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企业,存在着精力分散、教学时间易变动、流动大等问题,这些都增大了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难度。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着眼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要紧密围绕如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切实运用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实行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既要有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既要充当理论教师,又要指导开展实验实训工作。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健全机制,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科学管理。设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中心,使 “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具有权威性,从整体上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加强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制定符合职教特点或相对独立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系列。

2、深化改革,倡导“校企一体”办学

靠外出进修、到高校学习深造,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好的方法,而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合作,专业建设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十分重要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4

通过对FESTO公司的企业参观,我们认为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通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很多,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尺度、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再此我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管理等工作的提出一些自己建议。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的结合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撑”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面向需求,学校与行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学校自身优势共同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搞好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努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搞好科研工作,同时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同时要求把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实际,例如专业教师科研为企业研发,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专业指导,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艺术院校外语教学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5

近三十年的一线英语教学经历,针对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体会颇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外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艺术文化的发展也迫不及待地需要走出去、引进来,这样,艺术院校的外语教学的现状、任务、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就提到日程了。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艺术院校的学生外语水平现状

艺术院校接收的本科生基本是通过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合格后入校的。但学生入校时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尤其是外语成绩。学生来源不同、背景各异,以美术院校为例,多数学生入校前只知道画画,文化课上花的时间少之又少。入校后如释重负,把仅存的那点精力都用在了专业课程上。对此现状,我深感应在学生一入校就“重新加工”,从零开始,规范教学方法,从严要求学生。诚然,大学课程不止外语一门,还有许多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随着专业课课时的不断增加,学生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往往超出花在文化课上的时间。“八分专业、二分文化”课现象突显出来。由没时间到没兴趣,久而久之,外语学习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那么,面临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呢?

二、教学任务

在分析外语教学现状的同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任务。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肩负着祖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任。学好外语,不仅是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国家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能够用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和技能,通过多渠道获得国外可以为我所用的知识,开阔视野、洋为中用,掌握国外艺术文化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的艺术文化产业必将蓬勃发展,领先世界前沿。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就应该是艺术院校努力追求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外语教学改革必须坚强实践。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状,制定实事求是的具体方针与方法,让外语教学走出一条务实可行的路子。实践得知,专业人员学好外语,如虎添翼;外语人员学好一门专业,才有用武之地。在研究国外外语教学的新形势、新经验时很容易得到一条启示:现在的学习要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去向、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培养和分配是统一的。总而言之,我们所面临的教学任务很明确:

1、打好基础,两年的外语学习结束时,学生要掌握基础的语音、语法知识,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阅读外文资料打下基础。

2、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开阔学生了解世界的视野。

3、培养学生借助外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教学工作最基础的工具和依据。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外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必须落在教材上。社会在发展,语言在进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针对我们自己学生的专业特点探索自己的路子。实践证明,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外语进行教学,一定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当前外语教学教材乱象丛生,鱼目混珠。那么编写为我所用的教材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突出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子,使外语教学向着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大学生的自豪感和喜悦感,然而,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充分暴露在他们的学习热情上。所以,作为教师,就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激发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精神。其次,要因人施教,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地从各自的起点出发,奔向较高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内容。课堂上,听说领先是学好外语的关键。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现象。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声图并用,课堂训练的项目要有讲有练、有问有答、复习巩固。各有特点,又彼此联系。朱熹提倡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也是学好外语的一条捷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不能只是一味地汲取知识,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外语知识会被遗忘,但能力是不会被丢弃的,它将伴随你的终身,在实现自身价值时助你一臂之力。另外,让学生做两种文字的互译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解外语,并训练汉语表达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智能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和创造,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五、三点建议

1、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外文期刊、杂志和书籍,力争开辟第二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扩大词汇量,熟悉常见的专业术语,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

2、建议学好大学语文。汉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表达能力。经验得知,四分外语,六分汉语。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6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关注与重视人文教育。然而高职院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文化精神沉淀并不足,在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较好地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与理论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引进,高职院校已开始认识到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兼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分析与探索着一套能够将“做事”与“做人”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将其不断渗透至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当中。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推出了新型的教育理念―――“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创新为一体”。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尽管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仍然不太完善、全面、具体,但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技术化的迅猛发展,其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人文性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呈现合理化、高效化特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主要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教务处会根据相关教学指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设置出一系列符合“两课”教学要求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除此以外,有的高职院校还会另外设置一些有效增强学生人文认识的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逻辑推理》《女性学概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舞蹈鉴赏》《汉语与华夏文化》等。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还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2问题分析

整体上而言,当代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的,然而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缺少完善的标准化制度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思想观念方面。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意识仍然是较为薄弱的,其中部分学校还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素质培养,并且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当代的高职院校会过度关注国外理论知识而忽视国内理论知识,不太关注与重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一般而言,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主要是交给本校教师负责的,普遍来说课程的规模与整体性并不强,在根本上很难调动起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人文类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者,在院校教师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力度是比较强的,他们会着重关注与强调学生的人文性教育项目,可是他们本身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最后,院校学生方面。新时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思想认识力度不足、拜金思想强烈、缺乏工作责任心等。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地改善人文教育落实质量,就务必要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采取一系列有效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措施,不断加深广大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7

1 调研过程

在调查中, 共向高职学生随机发放问卷450份, 收回446份, 回收率99.11%。主要调查的问题是围绕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对学风建设的认识等方面来开展的。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1~4。

3 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 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发现, 当前高职院校学风状况总体是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 能够结合所学专业思考今后的职业发展, 课堂出勤率较高,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上课并遵守课堂秩序, 学生参加技能型社团和学术讲座的自觉性正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3.1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动力不足

一个人的学习目的越明确, 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越强。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 虽然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有个好的前途和未来, 但是部分学生还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不督促就不会自主学习。所以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待在宿舍或上网, 还有的出去兼职、逛街, 只有近1/4的学生是在晚自习制度要求下选择去上自习。正是因为缺乏学习的动力, 不少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旷课、厌学的问题, 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 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 对自己的学习没有长远的规划。

%

%

3.2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方法不正确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虽然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但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禁不止, 课后也不愿意与任课教师沟通。另外不少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自我控制能力差, 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学习氛围不浓。所以在选择哪种学习方式效率更好时, 许多学生认为首先是社会实践, 其次才是课堂和讲座。

3.3 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 教学的吸引力不足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风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 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要紧密结合专业需求, 既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讲授知识, 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技能[2];但是不少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老师讲、学生听,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 觉得枯燥。此外高职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 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任课教师管理的严格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3.4 实践环节管理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实践实训课是高职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和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但是由于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和师资力量薄弱, 有些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不能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践时, 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够, 相关校内教师对学生给予的指导也较少, 造成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实践教学。

4 学风建设主要影响因素

4.1 社会影响因素

社会影响因素主要是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 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 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尤其对一些学习动力不大的高职学生来说, 存在辛苦读书不如抓紧挣钱, 枯燥学习不如快乐享受的想法。出现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前想方设法蒙混过关的现象, 给学风建设以很大冲击。

4.2 学校内部因素

职业院校本身的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3]。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教书育人, 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缺乏重视,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旧存在, 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再加上学习动力的缺乏, 学生也没有学习压力, 学习状态自然不好。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有时候会更加强权一些,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不少学生选择利用空余时间到外兼职, 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历。

4.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之深, 会比其他人的影响更大, 会让学生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些家长把孩子上高职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觉得学校不能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 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在家长的影响下,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压力不大, 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浓, 自然就会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建设。

4.4 学生自身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整体素质上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学生的心理有一些特点, 例如自我认同的危机, 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心理承受能力差, 价值观有些模糊等, 导致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较低。此外有些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他们往往热心于素质的锻炼培养, 但不重视专业学习, 更不能处理好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造成专业成绩不好, 动手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动力缺失, 缺乏规划;还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整天忙着自己喜欢的活动, 觉得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以上这些都对校园学习风气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5 小结

影响高职院校良好学风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职院校来说, 应该排除外部环境因素, 从学校内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出发, 针对学校内部的不足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改良措施。

摘要:职业教育的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学风的建设状况。笔者对几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在详细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对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学生管理,人才培养,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4 (35) :54-56.

[2]李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4 (6) :32-34.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8

关键词:重要性结构引进培养考核评审体制校企合作师资水平

1我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高度重视

1996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回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1991-2009年在近十九年的立法历程,看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的提升,同时足以肯定对其以立法形势加以规范与完善的支撑力度,我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视程度清晰可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提出“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第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5B指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它的发展是世界教育的总趋势,而不是一个国家的现象。标准分类的颁布,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2008年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教育部1151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数据。占全国高校总数量的68%,高职在校生800万左右,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俗称“半壁江山”多年的发展历程与数据的汇总,足以看到一股强大的高职风暴正应市场的需求而登陆中国的教育舞台。

2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及发达国家水平,而科研技术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能力也不及国际高端水平,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不长,对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虽各有成绩,为我国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若立志形成各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优秀高职院校,将依旧会是一条充满曲折及希望的道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经济前景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了避免高职院校全国泛滥却多而不精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非匠工。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要求,加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院校的师资结构,师资引进培养,师资队伍职业与技能素养等多方面,都对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师资资源作为纽带,将不利于达到我国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

3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良现状分析与改进

3.1新师招纳评审机制不健全,教师考核实效性差高职院校在历年招纳新师时,片面强调学历学位,应聘成功后,经过入校试讲,资格证书考核后,在实战教学的试用期内,对其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实际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阶段性考核力度不够,均以全校通用的诸如教评教,学评教等评教表格加以考核,难以发现其角色转换及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教学问题,同时缺乏对年轻教师的教学监督与指导,不利干其成熟与完善,全凭自身摸索。同时院校任课教师评教表格本就存在不规范不科学合理的设计,需要改进,建议高职院校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和长期的教师评估和考核机制,完善并坚持实施,不走形式化,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建立奖惩制度,根据本期教学水平限定其下学期教学计划,促进教师成长,整体水平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立与完善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有个别院校把对师资的多引进看做为“负担”,但若入口严格把关,入后坚持评审,进来的新教师,则是优秀的,而非负担,可以将知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

3.2优秀教师与企业骨干的“二合一”趋势优秀教师与企业骨干的“二合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是教师队伍内部整体上,是一个专任优秀教师教学群体与外聘企业骨干技师指导群体并存的综合体,二是内部存在一定比例的个体,为优秀教学教师与企业骨干技师双重素质并存的双师型教师。

若干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重视的状态,但缺乏一套完整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校内教师派送企业方案与企业骨干引进方案。同时,由于过于重视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获得的途径,而忽视了双师型教师对自身教学手法的定位与应具备的双师型教学能力。普遍存在将教师派送到企业一线去争取实践工程经验的积极性,校企长期合作的网络不成熟的问题。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应该注意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提高企业方与院校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企业能够再学校内看到人才与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互动效益。让企业技师深入学校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探究高职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特色专业的建设性建议,深入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树立学生的企业实战意识,逐步成熟职业理念与职业素养,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水平,同时力争为合作企业填补人才与技术空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半学校半企业状态培养,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非匠。

3.3重视高素质、针对性师资的引进与培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上,在数量上不够充足,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同时带来教师队伍的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和未有效落实的问题,出现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建立既宽松又有竞争的机制,使教师明确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校甚至对自身的认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校的发展都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对于自身特殊的教学要求理解不到位,导致其教学手法不具有很好的职教性质,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效结合。随着学生数量的膨胀,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基础教学设施实际上应力求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对于此方面,除政府行为外,建议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途径,实现在经济上的进步,同时提升扩充教学资源的实现能力,否则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

同时加强引导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包括参加工程实践、从事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也包括相应领域里的应用技术研究,将知识与技术,技能有效结合,力争使其转变为生产力,实现院校教育的半企业化状态,为学院创收的同时,为企业提高利润,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项岗实践基础。

3.4行政岗位高职称高水平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由于管理体制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许多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忙于压力之大的行政工作没有精力从事教学。从而出现高职院校水平越高的教师,副教授,因委以重任投入院校行政教学管理工作而逐渐脱离原本属于他们的讲台,职称与年度授课数量几乎成反比,对于学生与知识的传播而言,形成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不充分利用,如果能将高水平师资人才在科研工作的同时尽量的用在学院人才培养上,引进包括教学实践,学术讲座之类的诸多传播形式,避免出现明显的教授不教现象,将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大收益。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半壁江山”若要顶天,则不能泛滥其外,空无其内,只有活其思维,严谨体制,有效落实,方能为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及莘莘学子的成才之梦,发挥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许茂祖.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北京,教育部,2008年.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9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地高职院校的社团现状分析,提出了一些社团活动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社团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社团发展缓慢,受多种因素限制。

一、经费与场地的限制

(一)经费问题

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经费的问题。其一,政府和学校对社团的经费支持不够;很少有社团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部分社团能够得到学校经费的支持,但是经费都相对较少。其二,学生社团筹集经费的渠道和能力有限。社团自身筹集经费的渠道主要是会员的缴费,少数的社团可以拉到一些校外的单位的少量经费赞助。

(二)场地问题

场地是限制社团顺利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一,高职院校不重视社团的发展。第二,学校的场地资源比较紧张。第三,由于社团的种类较多,场地的使用和时间的配置上存在冲突。只有处理好场地的问题,社团才能正常顺利的发展。

二、社团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不够专业

根据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高。也就是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高年级的学生来兼任,很少有专业的教师来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长此下去,一定会阻碍社团的专业性发展,有很多社团就是因此被迫逐渐取消的。

(二)指导教师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不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不够重视。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偶尔参与一下,对学生有个交代就可以。其二,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紧张。很多老师会同时担任好几个社团的指导教师,因此其精力非常分散,导致社团指导工作效果不好。

如果想要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角度保障经费和场地的良好使用。经费和场地是社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费不足和场地缺少是制约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积极主动拓宽筹集经费的渠道。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学生缴纳的会费。立足社团的长远发展,仅仅靠扩大社团成员的而获得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社团应该打出自己的品牌,取得一些奖项和荣誉。

其次,加大校外经费的吸收。学生社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社团应该立足校园,有意识朝着为企业服务的方向发展。社团也可以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方法,吸纳一些经费。例如,文艺社团可以参加一些商场或超市的商业演出活动,为社团积攒一些经费。采用这种方式不断可以有效的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团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团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加快社团场地的开发。学生社团如果没有场地,势必会影响到社团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很多社团都没有固定的场地。多数社团表示缺少场地,而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场地。高职院校解决场地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积极争取场地资源,提高场地的有效利用率。学生社团应该积极树立自己的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影响力,以最佳的状态去主动争取场地资源。有条件的学校还需要配备一些与之相符的基本的设备和设施,用来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进行。

加大校外场地资源的开发。学生社团应该积极挖掘校外的场地资源,充分利用校外的活动空间。在必要的情况下,学生社团可以租用一些场地,为社团成员提供服务。

(三)提升社团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教师在社团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指导教师是社团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种监督和保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是非常有意义的。

加大指导教师管理力度。社团指导教师的管理是影响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上述工作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完善规范社团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一系列的有关社团的审批、经费的使用,成员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的管理等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社团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其次,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将指导教师的辛苦工作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把其在社团的工作量与评优和评职称挂钩,并进行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成绩给予奖励,从而有效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逐步实现指导教师专业化。由于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团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指导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配置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和思想理论觉悟高的教师加入到学生社团管理的行列,为社团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语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的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的高校社团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长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3):222.

2.罗一娴.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2.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能否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是值得我们探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现状 问题 对策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经历着嬗变与重组,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开始追求个性自由与开放,对社会需求、国家号召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有人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部分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公共秩序,较少顾及周围环境。更严重的是甚至有学生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完全把诚信抛之脑后。”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面向21世纪的人才,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

(一)学生结构复杂多样

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与结构多样,所以决定了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复杂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由于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让高职院校的招生具有一定的困难,有些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学生的素质也变得高低不等了,学校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二是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现实中表现为文明礼仪、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有所缺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三是价值观趋于功利与现实。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元素纷至沓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容易让他们形成浮躁、功利的心理,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四是学生缺乏自信。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被迫减小,导致学校的建设缺乏合理性,甚至缺少基础性的办学设施,不能达到一所合格学校的标准。考入这样的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和自己都失去了自信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无所追求、放纵自己。

(二)不公正的社会地位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可是,在社会的普遍观念当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太多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再加之他们在高考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人们不会给予高职院校的学生太多关注。

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学生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另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当中,体力劳力总是低人一等,这很容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不需要有什么修养,平时的生活过于随便甚至有些放纵。

(三)承担较大的就业压力

由于社会劳动力的迅猛增加和社会岗位的有限,近些年来,就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虽然好于本科院校,但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不久就忙于与企业签订合同,学生过早进入企业实习,在校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这些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文化素养较低

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与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充满了信心,有较为强烈的改革意识。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中成绩较差,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思想进步。他们对事物缺乏有效的认识手段,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人生观与世界观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近些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比较大,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有明确的计划。可是在实施当中,原有的目标很难实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首先,在前几年的高校合并大潮中,有许多中专学校直接升级为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水平却没有提高,甚至有的学校还从中小学当中调入大量教师,来解决师资的匮乏。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就直接上岗,这种情况很难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其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加之编制控制较紧、专职辅导员缺乏,很大部分辅导员都是聘请专任教师兼任,待遇低、任务重,无暇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教育。

(三)管理者认识落后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与其他管理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只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就完全可以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二是认为院校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育科研、专业建设及学生的就业率上。只有在这些方面取一定成就,才能保证学校的声誉和利益。三是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谁都可以做。他们往往是让一些新毕业的年轻教师来从事这项工作。年轻的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具有蓬勃的朝气,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他们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三、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的认识,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正确的认识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要想增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切实提高学校领导与教育者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高职院校不但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让学生与社会都能切实感受到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本校教师的特点,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让教师提高自身理论素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教师要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学会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之后,就会很容易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从而适时地进行教育。三是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就很难去教育他人,学生也不会服气。实践证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的风度与人格力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三)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

一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各科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机会,把思想政治内容渗透到知识当中去,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应通过发挥教学中教书、管理、育人三功能的作用,把握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选好教学切入点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二要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高职院校不应该取消思想政治课,虽然从表面上看,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大,似乎对以后的工作也没什么作用。其实不然,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政治水平的主要阵地,决定着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决定着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

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作、生活的实践相联系。“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授课的时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愿意听、愿意学、愿意去实践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与快乐,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让学生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四)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各种方法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要发挥党团组织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艺术课陶冶学生的情操。抽象的理论学习与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长此下去,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艺术课能够滋养他们的心灵,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通过有效的宣传,呼吁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具有社会责任感,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予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引导。

(五)加大软硬件的投入,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要进行就业指导。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学生当中造成了恐慌,学生刚入学就想到就业,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完成本职的学业。学校要加强就业的指导,为学生分析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二要完善院校的基础设施。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甚至达不到国家的标准。学校及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济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让学生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避免浪费掉大好的学习时间去从事没有意义的事情。

三要提供心理帮助。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都影响着学生,有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太正常的举止与行为,学生要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站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对自己与社会都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六)加强管理

通过说服教育能够提高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可单凭说教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还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教育同时辅以严格的要求与管理。

总之,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虽然目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努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得到加强和提高。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中发[2004]16文发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长足发展。但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已成为共识,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许多辅导员工作几年纷纷选择转岗或跳槽。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严峻的挑战,而且使辅导员在学生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稳定辅导员队伍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完善辅导员建设管理体制, 稳定辅导员队伍, 对做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特点

1、教育过程具有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过程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自身的素质构成、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等方面也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把塑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贯穿教育学生的始终,真正做好高职学生成长的指导者。

2、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

高职学生素质与本科相比差距较大,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不比本科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脆弱、学习动力不足、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

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一是学生入学分数差距很大,分数的巨大差异,必然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差异和学习动力的差异以及竞争意识的差异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由于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知识基础差,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二、影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稳定的因素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底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选聘机制还不完善,职业准入缺乏专业门槛限制。辅导员往往从本科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拔,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岗位的关联性不大。辅导员工作要求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复杂的精神劳动,但是,应届毕业生往往没有系统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知识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工作中凭经验跟着感觉走,都是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和积累学生工作经验。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洞察力,抓不住问题实质、把握不好教育时机。对棘手的问题和学生,办法不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成效不明显。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压力大

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均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当迁移。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等同于学生“保姆”,日常事务琐碎繁杂,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社会到学生恋爱、卫生等,大事小事多要管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多要去管,学校各职能部门布置的工作,到最后多要辅导员来落实,而一个部门一件事到辅导员身上已事,重负不堪,忙于奔波。学生思想政治的重点、难点工作要辅导员来做,一些棘手的问题辅导员也要冲在前面,工作做的多,承担的责任也多,工作有时甚至出现,做的多,错的多,批评也多,压力可想而知。

3、辅导员队伍工作周期长

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正比。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可以说从早到晚上,从晨跑到晚自修,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保持工作的状态,当学生出现任何状况时,辅导员第一时间到现场,在晚上半夜时常在休息时还在与个别学生沟通交流做思想政治工作。延长工作时间、周末加班加点乃是家常便饭,这无形中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辅导员正常休息的权利。虽然他们付出了如此多的劳动,但是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这与他们的劳动严重不成正比。以至于一些年青的辅导员不敢结婚、生小孩,生怕没有时间来照顾家庭和小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正比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是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4、辅导员队伍科研素养低,晋升高职称难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什么是科研及怎样进行科研,尤其是如何将零碎的学生工作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研究还不够,这可能与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有一定关系。因为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本未接触和进行过科学研究,更不用说进行系统化且正规的科研训练。辅导员对于具体学生工作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素材的收集和资料的整理阶段,问题的解决还处于实践摸索,单纯的经验积累、借鉴,创新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观念不强烈,因此,课题立项少、论文发表少、档次底,影响到职称晋升,也影响到待遇。

5、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

很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就开始考虑转岗问题,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过渡,优秀辅导员的比例较低,很多辅导员抱着过度一下的心态进入辅导员岗位,工作自然不会太尽心,当一旦有转岗或跳槽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辅导员岗位。良性流动并未形成,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就缺乏了基础。

三、高职院校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1、把好辅导员进门关,事业留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辅导员应具备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喜欢学生工作,喜欢学生,应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保持工作热情,尽心尽责。党员,有学生干部经历,从高校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容易认同管理理念,容易贴近学生,开展工作适应快。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吸收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更有利于辅导员发挥聪明才智。

2、明确工作职责,机制留人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作为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理顺辅导员日常工作,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转变职能,做好服务者的角色,让辅导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明确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八项职责[1],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3、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留人

“谁来做,怎么样做,做的怎样”,队伍水平决定工作水平和质量。建设好辅导员队伍很关键,通过内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升。加大专业化培养培训力度,帮助辅导员具备专业化的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水平,从而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一要构建由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构成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二要依托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基地, 定期选派骨干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 三要确立不同专题的培训选题和内容, 形成专题培训菜单, 供辅导员按需选择;四要加强专业化培训考核,规定辅导员每年必须参加规定学时的统一培训,加强培训考核。辅导员参与思政、专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证和在职研究生培训考试。并引导辅导员如何向职业化、职称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4、提高工资待遇,待遇留人

提高待遇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辅导员的待遇同等于或高于同职称教师的水平,同时要给辅导员提供职称晋升的平台,以职称来提高待遇。通过发放月度津贴,辅导员岗位工龄工资,重大节日发放福利等提高待遇。完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等级,实行学期或年终奖励。推荐优秀的辅导员评选全国、省、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学校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并给予物质奖励,起到待遇留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应从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吸引力开始,坚持以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为必要前提,找准辅导员发展的切入点,促进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 号)[Z].2006-7-23.

上一篇:名人名言名句经典下一篇:学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