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2024-09-16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精选10篇)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篇1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建设课程资源、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数据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人才队伍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适应高职院校其他各建设的发展形势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比起本科院校来说一般规模较小,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有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还在初步阶段,这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长远规划与建设的有利一面,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短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会达到充足的水平。但是,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发展不是人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使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发挥到何种程度。”[1]也就是把现有的东西的功能发挥到尽致就是发展,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类型倾向于形象化学习的类型,这一点对实际操作和演示的需求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大的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网上要有很多的影像学习资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终身学习,高职信息化建设应该给毕业生的终身提供有力支撑。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以上鲜明特点,根据其特点,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建立院校级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院校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高级别的领导机构,各部门各自用自己用惯的信息系统,不愿意更换信息系统,部门之间形成壁垒,产生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互通不畅,信息共享困难,作成不应有的浪费。所以,一定要建立院校级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涉及院校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事务,使信息化建设在院校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下顺利推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工作流程优化,必然会导致责权的重新组合、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意味着革新,这是是信息化革命,既然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2],所以要痛下决心,不惜代价执行下去,否则浪费更大,效率更低、开销也会不断增加,越往后越糟糕。因此,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能把院校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在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推进下,学校要建立统一符合国家、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标准的基础数据库,才能保证数据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样这个才能应用到学校各部门,可以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数据库规范制度,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有国家标准的用国家标准,有省(市、自治区)内标准的用省内标准,没有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标准的由学校统一制定,数据库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源分级别共享。

三、建立统一门户网站

从校园网上不论是学生、教职工、校友还是社会人员都能够按用户级别得到有关该学校的信息并能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入学、选课、缴费、成绩查询、看或下载网络课程资源、办离校手续等,教工在网上可以查看人事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图书信息、教务信息等,教工以自己的工作岗位、职务等得到不同权限的操作和查看权。

五、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

校园网络物理中心要早规划早确定,做好全校性的弱电规划,避免搬迁带来的浪费和不便。网络物理中心到各楼宇用光纤有足够带宽,楼内应有足够的信息点,校园内阅览室、实验室、食堂、花园等地覆盖校内无线网络信号。负载均衡,构架专门的视频服务器、点播服务器;以解决外网大量下载造成的网络拥堵现象。

六、建立自动实时收集信息的系统

建立教工、学生等用户的行为信息及时自动汇集到数据中心的实时收集系统,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从数据挖掘中提供决策、管理和时空的信息。比如,学生在食堂刷卡消费信息当中了解学生的经济情况,给有关部门提供助学金的依据等。

七、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

高职生的学习类型、思维形式侧重于形象思维,有足够的视频学习资料给高职生的提供比较大的帮助。建设课程资源网站,使学生在校园网很方便的内看到或听到足够的学习资源。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

要使校园网有效的运行,必须要有一支相对稳定,水平稳步提高的校园网管理、运行建设的专业化队伍。要从学习培训、参与学术研讨、职称职务晋级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方便,使他们安心从事本职工作,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服务能力。

结束语,根据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扬长避短,建立院系级领导信息化建设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自动收集实时信息,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在校生和继续教育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这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杨彩霞,译,21世纪学习的革命,P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11。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17,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3]罗冬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27)。

[4]田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探讨,科技资讯,2012(10)。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篇2

⑴信息化建设意识两极化。信息化建设意识两极化即高职院校内部针对信息化建设存在持有两种意见的人。一方面, 院校的很多资格较深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一般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并不认真进行院校信息化建设, 对与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盲目性, 对于资金的花费存在抵制性。很多院校领导将院校信息化网络的有无作为“面子工程”, 只求拥有不求应用, 仅仅将建设作为一种目的, 将有无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评价信息化高职院校的标准。另一方面, 大部分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推崇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他们更善于接触和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远远超过一般高校所能提供的水平。

⑵忽视信息化应用。通过调查走访发现, 虽然很多高校领导未能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上学校仍然会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 并且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逐年提升。通过对投入资金的流向进行研究发现, 大部分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却相对较少, 这就违背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重基础, 但是更应该重应用, 应该积极的扩大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 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校园网或者学籍管理系统上。

⑶纵向缺少统一规划, 横向缺少建设标准。纵向来看,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规划, 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对项目建设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长远规划, 因此就造成很多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很多基础的网络设备和设施已经购买, 但却没有确定要建设何种信息化系统和应用, 到最后可能系统平台也未建成, 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些学校要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但是在网络教学平台还未实施建设之前, 就已经将学校进行无线网络覆盖, 学生利用无线网络聊天、玩游戏, 丧失了信息化建设的真正功能。

横向看,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没有建设标准。学校众多部门逐渐沟通交流较少, 在购买软件系统或者某些硬件基础时按照自己部门需要或者部门领导喜好进行挑选, 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硬件标准不统一, 软件互操作能力欠佳, 应用服务体系未能形成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非常困难。

2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⑴明确信息化建设理念。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 通过近年来国家在各级院校的政策改变和资金投入上可以明显发现,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在教育上大力推行的一种新技术。通过研究现代本科院校可以发现, 都在积极建设完善校园信息化系统, 大力推广信息化理念, 高职院校更应该以这些本科院校为榜样,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专项进行推行。另外, 高职院校还应该明白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新时期一种教学需要, 更代表着一个新的教育模式时期的到来, 为了不被淘汰, 就要紧跟教育潮流, 不断进行科学实践, 全面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实力。

⑵统一规划, 明确标准。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和标准问题, 院校方面应该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 高职院校领导必须改变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观念, 消除偏见, 切实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综合实力评估和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信息化建设上院校领导要给予最大力量的支持。其次, 在院校领导的组织下建设一支专门负责进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 进行整个建设的预测、分析以及建设等统筹规划工作, 项目小组直接受院校领导的统一指挥, 可以不受他人约束, 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另外, 针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书面文件, 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 由教师进行评价分析, 并且还要参考学生意见, 确定长远规划后进入实际建设阶段。最后, 对于建设的横向标准问题容易解决, 只要项目小组根据系统需要购置统一硬件和软件, 并且将其纳入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将标准不同意问题解决。

⑶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利用率。首先,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进行信息化改革, 使教师明白信息化的作用, 提升使用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技能培训, 加强教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只有通过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解决了个人学术上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升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利用率。其次, 采用优先内部招聘, 再而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拔一些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组建一支能够对全校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修改以及升级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利用他们有效管理信息资源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同时, 通过这些人员的渗透作用, 帮助广大教师提升信息化素质。最后, 鼓励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建设信息化公共资源使用室, 任何教师都可通过数据库查找所需资源, 任何其他部门人员通过专业数据库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而提升广大工作人员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热情。

总之,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紧追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多借鉴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 有长远规划和建设标准, 既重视建设也重视应用, 全面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

摘要: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 并取得较好效果。信息化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果,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通过对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标准落后、机制不健全等, 本文以此为研究重点,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1]翁爱萍.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 (18) .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52-02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智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1]本文就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后勤信息化有利于标准化管理,资源共享

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后勤内部的各项职责、制度、通知等信息化后,职工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登录信息化平台,了解或学习相关制度,明白自己该尽的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这样可以让后勤的管理更人性化,让管理和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使得管理标准化。此外,后勤内部的最新政策、法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工作、信息等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可以让全体后勤职工乃至全校师生及时了解信息,做到资源共享,以便减少由于人工传递带来的延误或滞后。[2]

2.后勤信息化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一直以来,后勤都是一个服务机构,以往的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很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官僚主义、不作为等。后勤信息化后,很多事情都可以借助于信息平台办理,很多服务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申报办理,系统记录了申报时间和办理过程,以及后续的相关事宜,同时也记录了申报者对办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评价。这样就便于后勤领导掌握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对于服务态度较好、服务质量较高的人员,应该给予表扬,宣扬这样的工作作风,保护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后勤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素质

后勤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实时处理系统,它改变了以往手工操作,人工传递信息的管理模式,整个后勤的日常事务处理一般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实现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对后勤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才能跟得上后勤信息化不断房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全体师生。

二、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重要原因

目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层次不齐。在高职院校这样的表现更加明显。有些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徘徊在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是为了满足日常岗位工作需要;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普及了食堂IC卡,并延续到了水、电计费与支付,甚至延续到了门禁考勤,图书借阅等领域。高职院校的后勤信息化已经开始,其在建设的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带来的发展制约

后勤信息化是应该渗透到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方便和各个层次的。虽然说有了计算机网络,有了办公软,正因为有了计算机网络和办公软件,一部分人习惯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对新事物感到很茫然,产生了失落感和危机感,并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有了这些就后勤信息化了,没有必要再做深入发展。高校后勤,尤其是高职院校后勤的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建设过程,这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都会给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带来制约。

2.缺乏统一规划带来的制约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后勤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因为更换了主管领导就更换方案,出现了领导重视就干不重视就不干,后勤部门领导想干却不知如何干,甚至由于没有经费没法干的混乱局面。[3]因此,加强统一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为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铺平道路。

3.与现有信息系统整合的制约

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可能在不同业务开始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高,甚至不可共享,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同时现有系统的整合也出现困惑,哪些该留,哪些该去,留下的又该如何整合等等,这些也是制约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4.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制约

在高职院校中,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工人,他们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中可能是能工巧匠,但是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而后勤职能部门本身缺乏对员工信息化技术培训,导致整体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另外,想要引进这样的专业人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并不管完善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系、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为此,需要建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后勤部门牵头的各部门全员参与的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4]因为是统一领导,因此便可以有效避免因规划部统一、数据或系统接口标准不一致带来的问题或潜在风险。在统一领导下,做好细致的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建设工作。当出现分歧或部门之间利益冲突时,分管院长就可以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后勤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此外,有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在学校发展规划上可以有相应的决策支持,即便是更换领导,这项工作也应该作为发展规划执行下去。

2.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制度,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高校后勤管理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因此,高校后勤的管理应以企业化形式运作,并构建适应高校后勤管理的企业制度,这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要。[5]此外,实施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推进高校后勤可持续反战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场管理的革命,需要全员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后勤部门的管理层人员应更新管理理念,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特别是与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推进后勤部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贯彻,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建设,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并在市场经济中有立足之地,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没有基础设施或者基础设施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仅不能推动建设向前进,反而会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桎梏。另一方面,应加强新技术的引入,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6]

4.培训业务骨干,引进技术人才,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后勤职工专业技能培训和进修制度,根据岗位工作的性质、员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择优选择参加短期培训或长期进修;还可以在校内分批、分专业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指导,快速提高现有后勤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后勤管理的专业性不断加强, 这就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化建设任务。这有这样才能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后勤员工人人参与,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规划和实施,不断丰富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并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2]赵雪群.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方式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0(4):49-50.

[3]宋希博.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点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3):103-105.

[4]程学绩.后勤信息化建设浅谈[J].高校后勤研究,2011(5):82-884.

[5]宗晓武.高校后勤信息化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2(3): 41-42.

[6]赖文渊.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55-57.

(编辑:王晓明)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篇4

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度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年度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4).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篇5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务管理工作内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对教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教务管理必须走上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作 者:廖伟坚 朱扶蓉 黄曦 LIAO Wei-jian ZHU Fu-rong HUANG Xi 作者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0(5)分类号:G717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 信息化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 篇6

在2010年7月23日的“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系主任年会”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全国产学合作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产学合作协会执行副秘书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作了题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报告。陈教授的专题报告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

一、示范院校建设首先要把改革的框架梳理好——目前现状好像仅仅是在搞零部件。首先要把框架搞清楚:

1.高等教育改革主线是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是什么?——校企合作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抓手在那里?——工学结合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是什么?——专业建设

总结: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主线,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抓手,专业建设是平台,课程改革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操作指南。

二、校企合作的体制改革——校企要深度合作

体现5方面:

1.组织基础:校企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立体的,不能仅限于校方合作,而且要在系、教研室、教师等各个层面,要有深度的企业合作。

2.资产基础:要有企业捐赠(资产或设备)。没有资产的运作,不是真运作。

3.系统运作:要建立例会制度;重点要建立作业文件,要保证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且很人性化;要行为化。

4.服务能力:目前校企合作更多是基于个人情感因素,要提高学校为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才能保证不会因为一个人调走了,合作就结束。要注意,培训同样是含有技术成分的。

5.政策支持:在服务能力方面要大力抓产学研,教师必须要提高科研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操作指南

1.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2.人才培养方案有2个结构:主题部分、支撑部分.。所以它有可能是一个文件包。

3.人才培养方案有3个功能:给学生看、给教师看(这两部分应放在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给管理者看。

4.四大要素:

专业成长依据:要逐步建立动态机制。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和任职要求相结合,要协调发展。

内容和方法:主要是课程设置

环境与条件: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关于质量保障,重点是否能将新评估指标行为化。可能的话,把重要数据行为化,便可成为该学校的质量保证,不用从头再干,而是借鸡(数据采集平台)生蛋!

四、人才培养内涵最核心的是教学为主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 篇7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 就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及互联网为主体, 把文字、视频、声音、图像等资料信息存贮在磁盘、光盘、录像带等载体中, 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和终端等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共享, 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便捷、快速、生动、丰富及到位的档案信息服务。而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 就是立足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 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 以现代化科技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点, 以档案信息资源为管理核心, 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充分利用和共享为目标的智能化管理过程。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工具获得、处理、传输和应用档案资源, 提高档案管理效益与效率, 实现资源共享, 逐步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电子文档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高职院校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立体化, 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 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 从而使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二、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1. 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

从思想认识方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较为肤浅, “重教学, 轻档案”的误识还大有市场, 不能正确认识档案工作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意识不到档案工作对高职事业的促进作用, 总认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不用像普通高等学校那样严格, 甚至有个别人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 把工作重点只放在招生就业上。

2. 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存在陈旧落后的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发展而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方式方法上显得陈旧落后。特别是文件立卷归档后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加工、调整与编目, 只是把档案资料收集来了, 存在档案室了, 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 而且因管理方式落后, 导致在利用率上不高。

3. 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存在配置不高的问题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硬件设施方面, 主要是档案设备, 如有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存储器、读卡器、摄影摄像器材及其他必备的设施设备。在软件方面, 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处理系统, 档案信息数据库, 以及相关软件开发运用和处理程序等。目前, 高职院校档案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 硬的不硬, 软的更软, 有的学校所谓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仅仅是摆设几台电脑, 以为这样就信息化了。

4. 在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信息化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水平不高的问题

某些高职院校档案人员属于“照顾”岗位, 等同于后勤部门, 因而工作人员大多年纪较大, 学历较低, 科学文化知识有限, 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基本的信息化知识和微机应用知识, 导致他们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5. 存在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率滞后的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 一些高职院校的档案部门在研究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方面与对档案资源的需求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对称状况。一是在档案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档案整理与被动地提供咨询、查询等占其业务的绝大部分, 而在档案数据库的开发以及档案网站建设方面的工作偏少或者没有;二是档案大多数是反映各部门工作的文书档案, 而能反应学校办学趋势、学科特点、师资力量、管理建设、自身优势等内容的影像、图文及信息化档案涉猎较少;三是部分重组后的院校, 档案不能集中统一管理, 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往往被忽视。

三、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寻

1. 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认识问题。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层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 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开展下去。如果领导不重视, 主管业务的领导知识又不能及时更新, 档案信息化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引路人和明白人, 档案管理现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因此,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要自上而下突破, 从领导突破, 统一思想认识。

2. 加强人才管理, 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

任何工作, 人才是关键。一是从人员结构上改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 选择能够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知识基础相对深厚的人才。二是要大力加强全员培训工作,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基本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 以便主动适应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手段的发展变化, 真正成为一名管理者。

3. 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软硬件及时到位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资金投入是确保高职院校档案机构能否配置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重要条件。学校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档案工作一般经费的预算, 力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学校专项建设经费, 尤其是列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中, 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档案工作部门也应妥善高效地使用来之不易的经费, 在选购信息化相关设备时尽量把钱花在刀刃上, 让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和体现。

4. 推进档案信息化, 制定出台相关标准规范

推进档案信息化, 机制是关键, 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是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并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国家业已出台的相关标准,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信息化标准, 根据自身学校特点对各类电子文档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并负责指导实施。要严格制定出相应的条例规章, 要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使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到档案工作责任重大, 要自觉履行职责, 遵守制度, 把本职工作做好。

5. 发挥好服务职能, 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

档案的终极价值是利用。高职院校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应该转变思想, 积极向每位用户提供主动的档案服务, 特别是在档案的开发利用上应借助现代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分析用户的需求, 评估利用的结果,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目标支持和需求导向。也可探讨建立高职院校数字档案数据库, 将数字档案集中存储于一个共享的数据库中, 各高职院校的档案机构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通过权限分配来共享使用数据库中的信息。也可建立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联盟网站, 通过网络平台为档案用户提供在线的档案利用服务。

摘要:随着信息化突飞猛进的发展, 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开展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成为必由之路。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内涵,问题,出路

参考文献

[1]杨剑, 梁娟.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科技档案, 2009, (4) .

[2]李爱军.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 2006.

[3]黄培.档案信息化有多远[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现在,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系统在我国不同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培育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是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广泛应用,其中建设信息化平台管理高职院校后勤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在对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后勤管理,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效果不是特别好,也没有进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的高职院校还是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的方法,在大量后勤信息的查找和整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必然要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取而代之。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源,信息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可以进行大量的数据的积累,运用信息技术,高职院校可以实现后勤信息的有效管理。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也是高职院校在今后发展的重点。

高职院校的专业多,学生的分布广,因此,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模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要在辅导员不断地传达和重复的过程中,才能将后勤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传统的后勤管理方法不具有时效性,且效率低。而建立信息化平台进行后勤管理,就可以弥补传统后勤管理方法的缺陷,可以将学生的后勤信息进行自动化管理,将管理的内容和结果直接呈现在网络上,学生便于查看,老师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后勤管理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后勤管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含义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将管理人员从复杂的管理流程中解放出来,将大量的信息,有效而及时地进行整理和统计,同时要求信息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平台的同时,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在管理工作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在管理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网页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化改革,使高职院校也能实现网页模式的信息化后勤管理。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要面临不同的环境,学生是不同的专业给后勤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把学生的后勤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进行整合并呈现出来,数字化的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家庭信息等。高等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流程的网络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的后勤信息进行管理的改造和升级,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运行工作体制。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沟通性管理,实现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沟通的时效性。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模块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功能和模块

整个后勤管理系统要以核心功能模块为主,要成立一个数据整合中心,实现对学生后勤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数据库中的数据要包含学生详细的个人信息,同时还包括学生的档案和各种有效的资料。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建设学生后勤管理信息发布平台

后勤信息不仅仅要呈现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同时,也要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呈现出来,要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并将信息公开化,便于管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统一化管理,将管理的权利交予学院的领导,并将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整合。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完善后勤服务系统的建设

每一年,当新生报到时,学校都要对宿舍进行整体的安排,运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住宿费的自动化管理,确保学生都办理了校园一卡通。可以将学生办理学生证和成车卡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防止有任何遗漏。对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进行评价可以采用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行登录后勤管理系统,对后勤管理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四、结语

现在,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高速的发展,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也日益广泛,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管理的时效性,提高管理效率。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多,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后勤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模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要在辅导员不断地传达和重复的过程中,才能将后勤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传统的后勤管理方法不具有时效性,且效率低。而建立信息化平台进行后勤管理,就可以弥补传统后勤管理方法的缺陷,可以将学生的后勤信息进行自动化管理。在建立高职院校后期管理信息化平台时,要建立核心功能和模块,完善后勤服务系统的建设,建设学生后勤管理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智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

[2] 周桂芳.淺析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管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 王国强.浅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4] 孙佩雷.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9).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篇9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论文 篇10

一、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构建高职教师文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的构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双师结构”,就是各专业教学团队中既要有学校的在职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性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高级技能人才承担。二是要求“双师素质”,就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都要既具有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具有企业工程师的素质。构建高职特色教师文化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中,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资格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及教学质量控制等,让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领域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措施,依托行业企业等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强化培养、积极引进、灵活聘用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承德石油高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文化。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说”为主的教师“敬业计划”。“三说”包括:“说人才培养方案”、“说专业”、“说课”。骨干教师要“说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的背景、内涵、要求进行深入解读;专业带头人要“说专业”,对专业的沿革、现状,与产业的联系,与职业和就业的关系,专业技术发展和前瞻等进行深入剖析。“说课”是每名教师都要进行的一项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教师准确把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学情。二是以过“三关”为基本要求的青年教师培养。第一关为“师德关”。高校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按照“高等学校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第二关为“教学基本功关”。全面培养新教师的“备、讲、辅、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功。经过系部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再通过教研室、系部、学校等三个教学部门的“一指导、三级听课”后,青年教师才能正式授课,并要求其不断完善教学能力。第三关是“基本实践能力关”。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通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下校内实践基地、下企业,参加实验实训建设和准备、参加职业岗位操作、参加校企合作应用性技术研发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关”是大学生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基本标准。以“三爱”为基本内涵的师德要求。一是“爱学生”。将其放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之首。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爱学生”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二是“爱岗位”。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都是为人才培养努力工作的育人岗位,只有“爱岗位”,才能愉快工作、倾力奉献、不断创新。三是“爱学校”。学校是办学实体,只有人人爱学校,为学校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才有和谐美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会不断发场光大学校品牌。

二、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文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用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这种课程文化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实施“八个共同”:聘请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以解决生产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以及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等。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以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的生产过程和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获得相应岗位的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的专业,按照技能要求和各工艺流程的需要,设置并安排专业主干课程。

三、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高职实训文化

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注重企业文化融入,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实训文化。建设适于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紧紧依托行业和区域重点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校内各实训基地建设要再现或仿真企业场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局到工位岗位的定点标识,再到材料库房的货品存放,突出企业元素与职场氛围。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环保的生产环境,倡导“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管理规范。实训中,学生上岗实操必须持教师下达的任务工作单或操作票方可开动设备,以此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岗要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遵守上岗规定、安全规程操作、设备保养、工具摆放、物料运送、环境卫生,到员工协调配合、习惯养成等全方位育人。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提升注重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职服务文化

大力倡导构建社会服务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在科技人才和仪器设备上的优势,与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重点为承德市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40项以上。积极发挥学校在师资、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同时作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开展面向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缔结长期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协议。每年派出管理骨干、优秀教师到对口交流院校指导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工作;与同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文化带动了合作双赢,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承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建立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全面开展战略合作。与大唐国际、辽河油田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五、健全以“严实”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夯实高职管理文化

高职管理文化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教育质量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承德石油高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一直以“严实”为基本要求,严肃办学,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理念求实,质量务实,工作踏实。在管理文化上形成了一些特色。如,形成了“一核心、两体系、三合作、四化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核心”——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时刻把握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抓实、抓细、抓好。“两体系”——通过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监控体系,实现管理保障。“三合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参与质量保障。“四化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实施“四级”教学质量分析,即任课教师、教研室、系部、学校“四级”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对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每名任课教师完成了其承担的任何教学任务之后,均需进行质量分析。教研室利用教学工作学期系教学大会、校教学大会的契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并向全系教师宣布分析结果。对问题突出的课程和教师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措施纳入新学期教研活动内容及系、部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在“校教学大会”上作教学总结和全校质量分析,并就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师、同行评课、专家评教、企业评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五评”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五评”工作中,“企业评人”是根本。坚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企业专家进校评价专业办学和课程质量,将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项。

六、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方法文化

上一篇:银行抵押贷款合同下一篇:春节给领导拜年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