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德育教学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 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 也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获得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 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 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参考《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 从信息道德认知、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 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 合作互助, 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自我责任承担, 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 通过“信息的获取”学习,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引用实例, 进行深入剖析,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 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 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 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信息的“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 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 增强信息加工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 通过“信息的管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 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学习, 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学习, 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学习, 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 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识“信息”这一事物, 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 归纳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 具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亲历、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 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 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4) 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挖掘、提炼、统计和分析, 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5)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 有效管理信息, 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6)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体会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 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8)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 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等;再通过《史记》中“增兵减灶”和《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 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 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 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2) 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了解发展的节点, 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穿插介绍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 其开发的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然后介绍国内红旗Linux从1999年8月创办到2014年2月, 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 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自我发展、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3) 一般信息获取, 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 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 可以设计以“家乡特产知多少”为切入点, 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 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 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 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4) 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 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在此章节中, 教师适当将国产WPS Office与微软Office进行对比, 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Office,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展示学生的作品等,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 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户籍管理, 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档案管理, 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售票机构、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通过“选修课我做主”的案例, 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 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 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6) 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 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 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 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不轻信谣言, 不传播谣言, 不误导别人,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 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 启迪智慧, 培养其敏锐的、积极的捕捉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网络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网络、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关心网络环境, 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 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迫切性, 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2) 处在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流通, 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 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 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色情文化和有害、蛊惑、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学生的心灵。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误入迷途, 基于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 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 也存在危机、隐患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 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 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殆尽, 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3) 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 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2014年初, 国内部分.com域名网站、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 “断网”的原因与DNS故障有关, 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DNS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DNS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谁控制了DNS根服务器, 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 不管难度有多大, 都必须迎难而上, 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信息技术价值观
高中德育教学 篇2
现阶段,我国体验式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过知识的学习或者是自身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对思考行为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在某些方面可能深深影响着你的感受。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亲身活动,也是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更为通俗上说,这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所要获得的主体感知行为,作为一种活动结果,也就是通过从主体上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这就主要是包括三层含义,即经历、情感、认知。从本质上说,体验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事先预设下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真实性的学习目标前提下,自身可以进行相应的感受活动或者是体验,之后可以通过反思、感悟和分享,从而实现我国自身知识能力的提升,构建一种知识相对丰富的学习方式。其中可以分为前期分析、项目设计以及场景模拟等几个方面。
2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2.1认知体验环节的设置
在当前我国认知体验教学环节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就对情绪情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感受,并且在感受的环节中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最后才能是自我反省。从而能够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这样也就可以进一步确认真理性标准和价值判断。在当前的教师一定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体验教学是非常关键性的影响因素。高中生可以从不同的体验式角度来进行划分,比如是情感是体验以及课堂外体验和拓展体验,如果是场域来进行划分,可以简单划分为课堂内体验和课外体验。现阶段的大学生情感体验上来看,当代中学生的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广阔,知识储备相对不够,这样就在简单的课堂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能够利用课外知识来进行补充,让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教育中,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当前的社会教育中去。并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够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还要能够在主观需求的引导下,将物化的活动主动转化为主观上的心态。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外体验来实施相应的计划。其中可以让高中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当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能够积极鼓励相应的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体验式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还应该要能够在课堂内部进行开展。为此,我们就必须要能课内体验中出发,注重挖掘体验式教育在高中德育教学工作的潜力。我们还应该要能够注重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通过选取素材,注重选取素材的大众化,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得高中生感受到真正的亲切感。与此同时,还应该要能够主动激起学生的思想变化,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学生对劳动人们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这不仅仅能够培养学学生吃苦的精神,磨练高中生的意志,切实提高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2.2体验式教学的多样化
在当前的社区服务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服务。在参与社区服务主题上可以采用记录日记、开交流会等形式,或者是可以在主题探究的展示写调查报告和小论坛等形式开展活动。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他们对某些观点的看法,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可以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在主进行主题设置,这样就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在分享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从可以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高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探究 篇3
关键字高中体育;素质教育;德育;渗透
德育是素质教育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单一地以技术的传授与技能的形成为中心的体质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现学生增强体质、增长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才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体育教师是通过体育教学去 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的,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中生 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尽的职责。
一、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除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跟其它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是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多数学科的德育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二、高中体育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以教师的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是一个进行说理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作为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常常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无形的德育教育作用。加里宁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自身形象、个人修养、处世原则等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首先应提高综合素质,为人师表,作学生的表率。
2.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因其动作要领、技术要求和练习方法的不同,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但多数学生都具备好胜心强、勇敢、性格活泼等特征,凡是符合他们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征的活动,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首先启发引导,正面教育,抓住动作重点、关键,帮助学生分析害怕的原因,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勇敢地去尝试,并在练习中以 “提字法”的动作要领给予提示,让学生果断完成作,通过不断尝试练习从而掌握动作,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其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是持续、耐久的运动,体力消耗大,又枯燥无味,学生比较厌烦这项运动。针对这项教材内容,我大多采用 1000—1500米走跑交替、变速跑、后退跑、追逐跑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又增强了学生顽强进取的意志品质。拔河、集体跳绳等集体性活动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看哪组获胜,哪组跳的最多,用评价性高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对于失败者,从另一方面用激励性语言,激起他们对活动 的兴趣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体育教学正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意、性格、品德等在体育课中就能极其充分地不自不觉地表现出来。而且信息时代充满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需要团结协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我按身体素质把学生从高到底分成四组,在每节课后 都采取晋级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投入力度,也使同组间、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此外可以组织一些竞赛类型项目,如足球、排球 、接力等比赛,既让学生学会和同学竞争,增强竞争意识,同时要想取得胜利又要和队友团结合作、默契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优势取得胜利。
三、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
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海东,魏兆松.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的相关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6).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篇4
一、高中生的道德现状
高中生的行为规范以及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大的方面来看, 他们的道德主流还是良好的。但是由于受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使得我们的高中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考试时弄虚作假;生活中缺少应有的道德规范;行知不一, 自律性差;公共场合没有公德等等, 这都会使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扭曲, 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滑坡, 有的极端者可能因此走上一条不归路。可见, 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重要。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就说说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二、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善于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情操。
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 我会根据教材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提出各种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相对兴奋的状态。比如, 我经常会用到一些正面和反面的故事来感化学生, 使他们意识到做人以及做学问的道理,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来不了半点虚假, 让他们养成一个学习知识、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良好品德, 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思想明确了, 在学习中也就知道了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该怎样做。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2、运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就是由一些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的某个阶段创造出来的,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含量各不相同。其中, 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有西兰花、白菜心、莴笋叶、黑藻等。其余的蔬菜含有少量纤维素或者纤维素极少, 对研磨没有太大影响。
有部分的蔬菜含有的水分很少, 在研磨时加入的丙酮一旦挥发完全, 则研磨液所剩无几, 西兰花、莴笋叶、韭菜、黑藻等蔬菜就属于这一类。
一部分蔬菜的研磨液颜色较浅, 将研磨液划到滤纸条之后叶绿素含量更少, 层析的效果就很不明显, 甚至不能层析出色素带, 这些蔬菜是生菜、春菜等。
还有一部分研磨液颜色深浓, 滤液线清晰, 但是叶黄素和叶绿素b含量很少, 因此层析出的色素带中, 黄色和黄绿色就不易分辨, 不能清晰的展示四条色素带, 这些蔬菜是茼蒿、芥菜、茴香、薄荷、莴笋叶、韭菜、豌豆苗等。
最后, 在所有蔬菜中, 易研磨, 研磨液丰富, 颜色深绿, 画出的滤液线较为深浓清晰, 并且能层析出明显的四条色素带的蔬菜是西洋菜、油菜心、菠菜、小叶茼蒿、枸杞叶还有红薯叶。
的德育渗透就不可能离开历史人物, 这就给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只是从宏观上阐述历史, 往往忽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知识,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渗透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讲了司马迁受迫害被宫刑后发奋著称《史记》, 后来被人们誉为“史家之绝唱”;祖冲之为了得到圆周率更为准确的数值, 历经了上万次的演算等等。为了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的传统美德, 我讲了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等, 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责任感。
3、运用历史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难的民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也发生了不少的历史事件。同样的, 这些历史事件也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我们善良和正义的心灵。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经常插入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在讲“草原文明”时我会插入匈奴和汉王朝的关系、汉匈和亲、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及民族自豪感等。在讲“联合国宪章”以及“日内瓦公约”时, 我会插入这些“宪章”及“公约”形成的历史背景事件, 像日本偷袭珍珠港、南京大屠杀等, 让学生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破坏及灾难, 从而使我们要更加的维护和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4、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渗透德育。
知识联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 它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引导他们的行为规范, 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对国家、对人民要忠心且富有责任感;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德;热爱关心集体等等。这样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加强, 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而德育教育又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 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努力的将“知”和“德”有机的结合起来,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不断地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为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可以采用的蔬菜中, 最为理想的材料是菠菜, 各色素带分层非常清晰, 并且叶子大, 叶脉少, 易于破碎, 不可采用的部分不多, 较为经济实用。其次是小叶茼蒿、枸杞叶、红薯叶, 这些蔬菜效果也明显, 但是叶黄素的含量没有菠菜的多, 黄色的色素带没有菠菜的清晰。最后是油菜心和西洋菜, 因为油菜心以油菜花和茎为主, 叶子较小而且不多, 实验中所不能采用的部分占了大多数, 对原料是一种极大地浪费, 因此并不是十分推荐采用油菜心作为这个实验的材料。西洋菜叶片很小, 并且特别娇嫩, 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 取材时除去茎的步骤较为繁琐, 所以也不是特别推荐。
经过这个实验, 筛选出的几种蔬菜都可以作为《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 保证了实验的开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反思 篇5
历史学不仅是人文科学与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还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历史教育所要给学生的有两样东西:知性与德性。所谓知性,就是给学生以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作为他们今后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必要的历史资源。这就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这与史料史实有关;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育必须在总体认识与全局把握上具有深刻性与内在逻辑性,这与历史观有关。所谓德性,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让他们崇尚真善美,这与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一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既是历史研究的指南,也可以说是史学的灵魂。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对历史的总体进行解释。在史学研究中,历史的总体起着类似自然科学中理论(或规律)的作用。重构历史的总体,并对其进行解释,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历史观在其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主导作用。
历史教育,不仅要将基本历史知识教给学生,更关键的要把对历史总体的解释方法教会学生。这两个环节,就好比那个点铁成金的著名故事中金子与指头的关系。对历史总体的解释中,虽然也有方法论的因素,但历史观的指导却更为关键。部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足见历史观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历史教育中的历史观,在当今时代,有这么几点尤其值得重视。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学的建设至关重要,但仍有一个完整准确理其全部内涵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有过经典的表述。马克思去世后,针对论敌指责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在不同场合进行过补充:一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既强调经济状况是基础,也强调思想意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历史发展是众多人的单个意志所形成的合力所决定的,而合力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对一切社会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然而,在历史教育中应该克服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唯物史观视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万应灵药,并取代具体而艰苦的史学分析与研究。唯物史观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与提高。它必然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实践而发展。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体系。这种开放,一方面是纵向的,可以汲取前代史学的理论之长与实践之长;另一方面是横向的,一是移植其他学科可为史学研究之用的理论与方法,一是借鉴其他史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来丰富自己。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上涉及所谓规律性问题。但具体的历史总是以其特殊性展开的,大到整个历史的某个过程,小到个别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无不是独具个性、异彩纷呈的,都是黑格尔所说的独特的“这一个”。以往的历史教育,过份强调规律性与一般性,现在看来,应该更多关注历史对象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无论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主要应该致力于特殊性的阐明,否则必然导致历史的乏味与空洞。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历史的统一性与独特性的辨证关系,不妨相对淡化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或规律性,而努力说明其中的特殊性。尤其应该体贴入微地抉发其因果性,原因与结果是任何事物之间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历史解释中的因果性,既是具有客观性的范畴,因为它是对事物客观联系的的一种表述;同时也是蕴涵主观性的范畴,因为它毕竟是认识主体带有主观意识的一种解释。在历史学里,过于强调规律性,往往会陷入决定论的困境。在当代历史哲学中,对历史决定论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例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决定论,不论它被当作自然统一性原理或者被当作普遍因果性规律,都不能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必要前提。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与决定论相对照的概念,也是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历史的人都在参与了历史的选择,尽管有的是主动的选择,有的是被动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表現为个人、集团、党派、阶级、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最后形成历史选择的总合力。在把握历史选择性时,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历史的选择性里有历史偶然性的表现,而说到历史的必然性,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不可避免性。重视历史的选择性,其最大意义在于,有利于阐述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作用,避免把历史的必然性曲解为历史宿命论与不作为主义。二是历史的进步与倒退之间的关系。以往历史教育一味强调历史是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种史观容易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历史进程抱着盲目乐观的单向思维,既不符合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也会对可能出现的历史逆流放松警觉性,削弱人在历史参与中的选择性。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发展中完全可能出现倒退与逆转,产生人类不愿看到的黑暗与浩劫,正是有助于人作为历史参与者在历史选择性中作出理性思考。三是历史合力与个人作用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合力系统,是恩格斯对历史动力的经典阐述,这种合力中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基本动力的作用,也有与其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合力作用,例如意识形态的强大反作用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等。历史合力模式,既把历史上大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正负作用包涵其中,也把每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对历史的选择性囊括其内,凸显了每个历史参与者在历史选择性上的主体作用,彰显了每个人独有的主体价值。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是否传达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比起是否传授准确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但有的历史教材折射出来的历史观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現就是搞笑逗乐,轻佻侮慢。为改变历史课的“枯燥”,当然应该重视讲课艺术,努力讲得好听、耐听,但决不能为了趣味而没有品位,为了通俗而流于恶俗。倘若学生接受这种轻佻侮慢的历史观,在他们今后理解把握历史与参与创造历史时,都会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戏谑态度,这对他们人格的培养与我们民族的明天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
浅探高中德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 篇6
【关键词】高中德育 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
一、高中德育课程教学方法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方面已有不少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平台,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想认识上,我很赞同“主题参与、主导互动”的教学方法,或者称为德育过程民主化。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过程,学生仅仅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到把学生的学习当成外部知识信息主动汇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体验和参与过程。因为一切外在的影响,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追求欲望,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起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引发他们真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真正起到沟通理解,进而受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创设民主的德育环境氛围
德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民主,将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融入课堂,有利于他们展示个性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品质的形成,这是德育对素质教育的有力回应和支撑。除此之外,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互信互动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学生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也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生成和个体品德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德育环境氛围,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平等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讨论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形成敢于说话,认真讨论问题,积极追求真理的氛围。
3、多种教学形式并行
对于德育课而言,课堂教学不应是唯一的教育形式。思想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德育课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践行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要更多的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感悟、意识意志的锻炼和行为的养成,鼓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高中德育课堂教学评价
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及课堂教学的直接结果进行的综合价值制定。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劣,并加以强化发挥。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做到不断优化德育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顺利完成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统率全课的整体性目标,教学目的的正确确定,是顺利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关键。评价要点是:符合教学大纲规定和教材要求的知识范围,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实际,重点突出,明确恰当。
2.教师讲授内容
讲授内容要科学、准确,能正确理解、选择和组织教材,评价要点是:概念、原理、观点的讲述正确无误,准确清晰,并能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内容充实、充分,思想有一定高度,知识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教学举例说明符合观点要求,切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典型性和说服力,新颖具有时代气息。
3.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也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它应包括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要点是:发掘教材的思想性,讲授的理论观点要正确、鲜明。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或用理论加以分析说明,或用实际事例印证理论。并注意利用讲授中联系实际营造的言语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追求。讲授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知识密度要适当。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社会实际问题,改变注入式,提倡啟发式,引导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热烈讨论,并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说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课堂主动活泼,和谐协调,最终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
4.教学效果
德育课应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一个好的德育教师和一节好的德育课应及时反映课堂效果,那就是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如果一节德育课顺利地上下来,并能吸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认真听课与参与,那么也说明了德育课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正是这种特色吸引了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它的评价要点主要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完成了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反应。教学中发挥了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教出了自己的特色,就说明了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德育课堂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吕忠萍.论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从教师的角度[J]. 广西教育. 2009(12)
[2]李云.德育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2)
高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7
一、教师通过言行举止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身作则, 不仅是师德的体现, 还为学生提供了可仿效的榜样。教师教学严谨、思维敏捷活跃, 可以感染和影响学生, 使学生富有朝气, 充满创新精神。高中生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精确度和概括性。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让他们学习目的明确, 有一定的紧迫感;有一定的自制力, 也有较强的理解力,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知识, 能把握高中数学教学的脉络, 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探索出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树立学好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 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 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 学生才会敢于参与, 乐于参与。其次, 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不要有个人的偏见, 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 对学生是最沉重的打击, 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师生关系中, 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三、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 行为上自我修养, 活动上自我组织, 纪律上自我约束, 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可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精神的任务, 使他们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 也是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都是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 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 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 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共同解决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借助中国数学史渗透德育
爱祖国, 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 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学生必然会产生民族自豪感, 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如在复习“有理数”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 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 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这些事例的介绍, 让每个中学生都懂得,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作出极大的贡献, 从而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掌握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解决, 如解方程 (组) 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 “多元”向“一元”转化, 分式方程整式化, 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则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 然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 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 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 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 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 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 我们全校这么多学生, 一天要扔多少个? 一周要扔多少个? 一个月要扔多少个? 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 这样再过几年, 想象一下, 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 学生通过统计、计算, 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 就会自觉自愿地加入抵抗制用塑料袋的行列中, 减少白色污染。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例如, 在讲“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 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 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随着飞船的升空, 学生的心情激动起来, 为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高中生德育教学方法 篇8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但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产生的矛盾, 社会阅历缺乏, 认识上容易片面、看问题偏激对老师、家长对教育理解成“管”, 有逆反心理。针对于高中生的心理、认识方面的特点德育教学应该有的放矢, 投入情感, 讲究教育艺术, 避免浮躁简单, 急功近利。
1 高中生德育教学的现状
1.1 德育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国家大力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 但是有些学校还是错误的认为教学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 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标准单一, 只是强调其学业成绩、考试分数和名次升降。即使注意到德育教学的学校, 也由于种种原因, 比如应试教育带来的利益和短期效益, 而使得许多常规的德育教育不能落实, 无暇顾及, 力不从心, 从而使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社会环境中的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被忽视, 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也就谈不上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所触动了。
1.2 高中生德育教学中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 以便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 而要学生将德育教学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但目前的德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注入式”的现象, 教师讲的苦口婆心,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 就是这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
1.3 德育教学方法陈旧, 不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
德育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 本应是最生动、多彩的。但是现阶段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却是课本上僵死的教条。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脱离, 丧失生活的根基土壤。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 无法学以致用, 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生在这种教育方法下, 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 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1.4 从事德育教学的师资人才不足
目前来看,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了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工作, 然而, 这一课程却不像数理化等和升学紧密相关的课程在学校中受到重视, 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使得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流失严重。
2 高中生德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针对以上所说的目前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空泛、方法单一、过程刻板、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 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
2.1 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德育教学中
传统的德育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强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内容载体, 这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德育教学过程,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敢于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 其中不少可以用作德育的题材, 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并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自身的地方文化, 因地制宜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 力求生动活泼, 使得德育“润物无声”。
2.2 使用案例教学, 开展主体性教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就要注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这种教学运行模式, 自然地调动了学生投入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采取积极的态度, 对问题进行论证剖析。
所谓案例教学, 是指选取经典而富有时代性的事件为蓝本, 在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集体分析、讨论, 它不同于讲授式的教学, 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一个主动寻求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和讨论总结, 而不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方面,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这个过程更加丰富。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拓宽了视野, 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讨论的话题和可展示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 更多的让他们自己去找资料, 得出结论, 然后老师再予以修正、总结, 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不过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需要避开网络会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一点可以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起到合理利用, 趋利避害的目的。
2.3 在德育教学中老师应实现教师多重角色转换, 充分倾听和共情
认知是师生互动的载体, 但师生互动并非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方面的互动, 更深层次的是情感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互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高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已经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判断, 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不足的限制, 他们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到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本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他们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之间进行对比而产生疑惑, 从而对成人社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对现实社会持有批评和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下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教师要把自己视为是和学生一个团体的成员, 拉近距离, 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 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 教师还要时不时的跳脱出来,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及作用的不断转换, 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积极地情感互动。
2.4 鼓励适当的社会体验
德育课大多属于社会科学, 理应走入社会“大课堂”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高中生由于条件的限制, 可以利用放假时间做一些适当的社会实践, 比如参观博物馆、旁听法庭庭审等等。通过体验式的课程, 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也可以让学生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 传统德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冲击, 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新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使德育教学的内容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 从而自觉克服世界观中的不良因素, 有助于道德观念的接受、形成和保持。这样才符合当代德育课教学的要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精神的时代新型人才。
摘要:高中生德育是德育的重要构成体系, 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本文在研究高中德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具体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探讨高中生德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才晔.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8 (10) .
[2]谢富.如何有效进行中学德育教育及其发展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8) .
[3]李爱琴.中学生德育应回归生活[J].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2009 (1) .
高中德育课案例教学特点探究 篇9
高中德育教学几乎都是由政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及班主任担任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况且德育课又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 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 教师只负责讲解, 学生被动地接受,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导致学生对德育课学习消极应付, 教学效果差。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改革, 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德育课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依据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目前关于普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案例比较多, 但是关于高中德育课教学案例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案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 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在这方面作些尝试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及理念探讨, 为一线高中的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优点及其局限性, 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 可以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 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 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 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 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 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 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 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使得学习单调、枯燥, 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 不感兴趣, 不愿听讲, 考试前临阵磨枪, 死记硬背, 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 将理论知识具体化, 形象化, 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 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 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 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 分析彼此的观点, 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 …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 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
(二) 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 (“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 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 使得高中生源锐减, 为了维持生存, 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 造成了上课睡觉, 打闹, 逃课等不良现象, 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时有发生冲突打架, 经常迟到旷课, 不服从教育和管理, 不尊重老师, 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 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 学不学德育知识, 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一言堂”的授课形式, 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 更不要说上好了, 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 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 总之, 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 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 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 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 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 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 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 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三) 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高中应当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能够将书本上学到“死”的德育理论知识与“活”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进而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高中德育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经, 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纪律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能够寻找到理论与实践最恰当的结合点, 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漫谈 篇10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受到教育。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片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我曾设计过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之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得有意义。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相当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阔天地。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是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高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10-01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数学科学和教育科学都处于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更好的整合这两门科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深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针对不同学科之间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成为研究的重点与核心。高中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培养理念,特别是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吸纳数学科学的新观念、新成果和新方法,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数学学科中同时实现德育的培养功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数学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树立自我远大的目标,并激发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目标而不断奋发努力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并针对自身的不足而不断的去完善自我实现自身既定目标,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通过一些名人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
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高中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解题者有着严谨的分析问题以及科学的推理方法,这一点在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通过学习数学的推理证明学生可以真正的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初步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同时,学习数学的推理证明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演绎科学,更是归纳的科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为将来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奠定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形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在数学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定理,概念,方法之后,很多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上都需要学生细心的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与学生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问几个问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好处。
三、通过数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与快乐。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起自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十分简约、明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叙述的准确、精辟;数学公式、定律表达的简单明快,无疑都给人以一种简洁的美感。数学知识中的美学意识和理念。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课时,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中有时追求对称,文学作品中也利用对称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和节律美。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数学中,对称美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轴对称图形它不仅是美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用的。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地方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数学的美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的培养
高中阶段青少年的人生观、时间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客观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机会,例如:两圆位置关系,两圆心距离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将引起变化: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像这样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整个数学知识都可串通起来,在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辩证关系,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发散与收敛、化归与转化相结合,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高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究 篇12
那么,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学科优势渗透德育呢?笔者曾进行如下探究。
一、挖掘课文德育因素, 实现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有机结合
实现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和融合, 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 努力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之中。
以高一年级第17单元阅读训练Alone in Antarctica为例, 课文记录作者60岁生日独闯南极的经历。在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及险恶的地理状况中, 作者在危急关头, 虽感孤独恐惧, 但冷静、顽强、乐观, 最后攻克险境。课文语言清新, 感情细腻, 让学生感受作者科学的探索精神、冷静的处事风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教学本文的目标定位之一, 我确定教学重点如下:
(1) 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顽强的科学探索精神。
(2) 通过教学陶冶、影响学生人生道路、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 指导学生阅读: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挖掘细节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第二部分, 组织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课文信息, 介绍和评价作者的行为和思想;个人活动:用英语描述作者的性格特征、成就等;班级活动:交流、整合学生作品, 准备出一期墙报。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学习偶像的优良品质。第三部分, 利用重点词句和语法训练, 把有关德育思想渗透到语言训练中, 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感染和熏陶。
通过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 不但不会削弱英语知识技能的地位, 反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二者的“双赢”。
二、努力让学生融入教学内容的情感世界
要让语言在生活中起到真正的交际作用, 教师必须在“情”字上下足功夫, 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激活文字生命, 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
高中英语教材节选的文章都颇具思想性,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可以唤起文字生命力;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置身于浓烈氛围之中。例如高一第十单元阅读课Are we endangered!我让学生观看2009年12月9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太平洋岛国斐济代表泪洒会场的感人一幕。那位女代表声泪俱下的诉说感染了所有学生。岛国居民的处境引起他们的不安, 对环境深深忧虑使他们全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以至于当老师以低沉而悲愤的语气诵读“We are not alone in the world, we human being could not survive withou all the animals and plants around us.We often talk about how important it is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 and our planet, but we don’t always do as we say”课结束时, 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 久久不愿离开, 没有了往日的追逐与打闹。我知道, 学生情感的闸门已经被打开, 对环境深深忧虑之情在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渲染之下迸发了……
三、适当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拓展延伸的方法, 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在相关阶段补充一些材料, 例如探讨与课文有关的话题, 讨论课文留下的悬念;通过讲故事,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等。
例如高二The water planet一课, 讲的是地球上水的构成和分布状况。我抓住学生急于了解我国水状况的心理, 及时补充了一些有关我国淡水资源的知识。翔实的材料让人震撼, 无疑给学生上了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他们在材料中读懂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四、重视课堂讨论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善于设疑讨论, 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从德育层面上看, 讨论有利于相互交流与启发, 有利于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Alone in Antarctica一文, 按照习惯思维, 课文的结尾一定是作者战胜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完成了科考工作。可在本文, 作者却出人意料地这样结束自己的文章:“I had to make a decision.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I had to think of my famil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and do the right thing.”让读者自己去书写最后的结局。从段落“had to think of my family”和“do the right thing”的讨论中知道:这位女科学家最后是选择了放弃, 而促使其最终放弃自己孜孜以求的科考工作的是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家人。学生在讨论中至少对三种思想进行再认识: (1) 冷静处事:遇事应该冷静思考, 不要盲目献身做无谓的牺牲。 (2) 对“个人英雄”的重新诠释:英雄能给社会以轰轰烈烈的效应, 但鲁莽、缺乏理智、不顾他人的“个人英雄”会使英雄价值大打折扣。 (3) 真爱:一个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着, 要考虑他人、朋友、亲戚乃至家人的感受。
讨论使学生得以验证自己的看法, 吸收他人的先进经验。通过讨论, 学生得到了德育的熏陶与感染。
五、以角色扮演演绎生活, 在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
角色扮演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种形式, 能让学生走进课文, 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身处地地领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并将获得的正确思想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在Disability教学时, 笔者把教室布置成舞台,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如盲人到规定的地方取物、哑巴遇事向他人求助、无上肢残疾人倒水喝水……参加表演的学生都表示直到担任了角色才懂得残疾人生活艰难的程度;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 当“残疾人”费尽心机但仍然不能达到目标时, “观众们”都忍不住跑向前去帮助他们, 足见他们心中已经燃起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凭着设计好的台词“If I were...I would...I will...”, 在想象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 把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尊重与理解。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生活的体验并检验自己的思想, 对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六、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把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和作业中
长期以来, 教师把多掌握知识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布置主要是为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学习信息, 为此, 我们失去了利用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本人曾以Cultural relics in China作为高一第七单元的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我国文化遗产的情况, 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有一个学生在自己有关赛龙舟吃粽子的作品中写道:“赛龙舟吃粽子是我们中国人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却让韩国把这一传统节日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努力保护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学生迸发出来的爱国情怀何止这一次作业才有?只要在课外活动和作业中融入德育内涵, 学生心中一定有良好道德火花在闪耀。
【高中德育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德育教育政治教学10-06
高中政治德育08-02
高中德育教育10-13
高中德育工作07-29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10-12
高中班级德育计划08-23
高中英语教师德育10-18
高中信息技术德育总结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