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2024-07-12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共12篇)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将之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大课堂容量, 同时能展示物理学科的思维活动过程, 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作为教者,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结合起来, 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的内在价值

1.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符合物理学科特点, 能有效展现物理思维活动的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教材中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非常抽象难懂的, 有不少物理实验, 在现有的学校实验室里很难完成。如果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课堂上不能做的物理实验, 可以将抽象为化直观、形象,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比如, 在讲解粒子散射实验时, 如果教师仅停留在教材实验的讲解上, 那么学生就很难想象, 更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教材中的实验, 将原子物理部分链式反应内容通过课件来模拟展示, 学生对原子模型的理解会更容易些。再如, 在讲解布朗运动实验时, 用投影仪将布朗运动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观察分析放大后的现象,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其实, 电场、磁场、分子运动、原子核衰变、链式反应等知识点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规律, 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 将网络上很多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补充给学生, 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最新的备课资料, 寻找难度适合学生的, 突出教学目标的物理习题。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育论坛与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 扩大教学信息的来源渠道, 提升教学质量。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而又比较抽象深奥的学科, 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难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热情不足。因此, 不少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如果能创设出相应的物理情景,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形象生动, 将图画、音频、视频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 在讲摩擦力时, 学生容易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情况下, 物体相对滑动的动画或视频, 并在动画或视频中显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两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和各物体相对地面运动方向, 把抽象的摩擦力方向问题形象具体化, 可加深学生对“相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1. 切勿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代替教师的指导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使用,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 也造成使用泛滥, 使某些课堂教学演变成视频播放课, 忽视教师的作用, 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交流, 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

2. 切勿本末倒置, 产生教学负效应

多媒体技术能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以及音频等给学生展示丰富的画面,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应该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等角度出发, 突出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 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 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较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切勿用多媒体模拟, 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许多物理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应让师生亲自实践。多媒体模拟实验, 只是那些在现实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实验。

总之, 多媒体技术将图、声、色等融为一体, 将物理学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生动化, 以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和课件制作水平, 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龙.浅议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9) :43-44.

[2]琚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1 (4) :60-61.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2

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之思考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技术108班 杨 畅

【摘 要】高校学生干部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十分重要。高校的半社会化、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变得愈加复杂,所以要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发挥教师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从而使学校教育管理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含义 问题 解决方法

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具有组织和管理广大学生的优势。从心理角度看,学生干部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与同学的关系较之师生关系密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教师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从而使学校教育管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含义

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是指高校学生干部接受学校下发的任务之后,在一定的职责、权限范围之内,通过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影响、带领和协调广大学生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笔者看来,它包含以下深层次的含义:

第一,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活动过程。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半社会化的区域,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化,活动更加趋向于社会化。其工作本身就存在于学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实际活动之中,故学生干部开展管理工作,需仔细把握学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就学生干部自身而言,是一种引导与参与相辅相成的过程。对于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学生干部务必要亲自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完成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学生干部的引导和决策如果建立在自身没有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势必会与学生的意愿和客观规律相违背。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将事倍功半。

第三,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客观而言,是一种影响过程。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赋予其相应的权力,通过权力作用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只能被动的执行,或许并未真正从内心接受及认可。然而如果学生干部靠的是自身在品德、知识、能力、作风等某方面无形的影响力,亦是我们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把自身的工作目标和意图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主观行动,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整个过程,实质上是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在学生被学校任命为学生干部的那一刻,也就被赋予了一种责任与义务,这种责任与义务也就是其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和进行的,最终也将以实现目标而结束。

二、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由于高校的半社会化、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变得愈加复杂,在自身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其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干部职务设计不合理、职位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较低。比方说,对于班级学生干部,在与上级老师、部门的联系中,主要依靠班长和团支书,后续的班级工作也是由这两位进行,这造成很多班级学生干部不做事或者无事可做,间接反映出学生职务设计有待改进,以及上级老师使用学生干部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

第二,在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干部希望的工作环境是“学生团结、拥护”“老师支持、指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干部既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又要得到学生的支持,某些方面务必会有所冲突,而他们为了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成为同学的对立面,极易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判断不清,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中暴露的消极现象隐瞒不报。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方面的不成熟,本身也需要不断的接受工作指导和教育,而现实中,有半数学生干部认为学校、老师给与的指导不够。

第三,在工作交流、平时工作表现中,部分学生干部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导致积极性下降。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干部根本没有积极性。这反映出上级部门和老师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激励政策上出现了问题。

第四,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莫过于得不到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学生干部自身的管理艺术性,喜欢自己的统筹安排,发号施令,忽略了大多数同学的参与,使同学感受不到在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因而导致积极性不高。其次,部分同学复杂的心态:缺乏责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亦或是没有照顾到一己私利而不予以配合。这两方面,都容易造成学生干部与同学之间的不和谐。

三、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上述提到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笔者的建议如下:

第一,认识到学生干部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引导。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是通过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各环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力加强学生干部的指导和培训,真正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学生干部队伍,进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合理选拔和使用学生干部。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精力,尽可能使用学有余力的学生干部,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差但是工作热情、能力极强的学生干部,应该科学的使用,教会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合理调配时间。

第三,对学生干部进行工作考评。建立一套合理、易操作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干部工作业绩、工作作风的考评。从学生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干部档案,及时向其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应予以调整。

第四,拓展学生干部培训的内容。学生干部的培训除开设相关工作指导的讲座外,还应进行一些额外的补差,比方说,市场经济理论教育,使学生干部明确21世纪人才肩负着的责任和应具备的素质,怎样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另外心理素质教育是现代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帮助学生干部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其次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也必不可少,使学生干部学会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协调好学生干部之间以及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学尧,试论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策略,(19)

2.石国亮,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理论思考,(1)

3.朱小娟,高校学生干部工作中几个问题分析,,15(4)

关于开展高中英语合作学习之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1-01

现行的普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费时多,收效慢”等现象,缺乏人际交流,束缚着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近年来对高中英语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高中英语合作学习的模式运用比较少的主要因素

首先,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但是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深层次的认识和学习,目前在课堂上仍然很少见到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然后,部分教师本身能力的有限导致他们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对于合作学习要运用在教学的哪个环节、合作学习的时间多长最为适宜的问题存在很多疑惑等等,因此合作学习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此外,由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不合理的小组划分,有的小组十多个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有的小组都是学优生,并且不愿带后进生一起学习。这样也会影响教学结果。现阶段我国学校的特点是班级数量大,这样对老师来讲,要详细了解学生的进度有些难度。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很多都还停留在原有的上課方式上。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就造成学生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准备不充足,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学生缺乏团队精神,这也是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合作学习模式的原因之一。有的优秀生在唱独角戏,其他组员当听众有的小组是两个人同时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的学生把合作学习的时间作为玩耍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

(一)正确划分小组,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

小组可进行如下划分:(1)指令性划分: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2)随机性划分: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这样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3)自由性划分:学生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科学安排座位。

座位的科学安排可以缩短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便于学生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三)合理分配角色。

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由2~6人组成,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各司其职。例如,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三、提高高中英语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的措施

(一)充分准备,为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1.科学选题,明确活动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选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焦点,各层次学生的比例设计任务,防止把任务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要明确该做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要求,能预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甚至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及时地对任务作出适当地调整,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2. 认真调查,合理分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进行认真的调查,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不可能作出合理的分组。因此,在分组前最好进行一次“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情况”的调查。以此明确学生对合作小组的要求,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分组时,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个性,学习风格与同学的关系,男女生搭配,学习成绩好坏等,以3-5人小组为最佳。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不设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实行轮流担任制,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做到人人参与。随着小组活动地深入,教师可过一段时间后对小组成员的搭配作些相应地调整,以保持其“较合适”和“新鲜”度,更是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严密组织,确保学习目标的完成。

1.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小组过程中的职责重视教师的参与,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以一个活动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学生在讨论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予以及时和适当地帮助,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设计对话,引导他们选择话题,一起对话,表演,以便还能对任务作出及时地调整,给其他的小组做示范,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用母语交流的习惯,更能增进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地交流。总之,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规范行为、发现火花、排除障碍、和引导深化的作用。2.严密组织,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讨论动态,预测到将会发生的问题。比如针对某小组在汇报时,别的小组成员不注意倾听,开小差或者只顾完成本组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其他小组成员布置旁听时的任务,以督促他们认真倾听。如让学生复述其他小组汇报或表演的内容,或让他们找出汇报内容中的好词好句等。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4

一、单词教育的传统性

外语学习, 词汇为本。“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敲门砖”, 故大部分英语教学者十分重视英语单词的教育, 他们花大量时间讲单词的用法, 例与单词相关的词性变换 (如讲create时, 就会讲creation, creative, creativity等相关的单词) , 还有讲词组时, 就会讲与此词组相关的所有词组, 这样做当然是经验丰富的表现, 但很多教师在高一就这样做, 殊不知给高一学生带来多么大的困难呀!另外在讲授单词时, 主要以教师讲、学生记笔记为主的传统讲授法, 学生对单词的背诵、理解和消化主要在课后, 尤其放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的早读课上。这样做结果是费时多、收效低。因为要记的内容离教师讲时隔了一段时间, 不能做到趁热打铁, 待老师抽查时, 中等偏下的学生基本都达不到优, 这样老师为了人人过关, 就规定未达标的学生抄写或继续背读, 直至过关, 长此以往渐渐地造成学生对英语单词学习的反感, , 更糟糕的是, 这些学生开始反感上英语课, 甚至反感英语教师, 这样的学生在英语课上是根本没有效率的。所以,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以下的词汇教学法外 (1) Illustration; (2) Context; (3) Associated ideas or cllocation; (4)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qulities; (5) Synonym; (6) Antonym; (7) Hyponym; (8) Demonstration ormime; (9) Dictionary。还可对单词进行联想和拓展。例教“change”这词时, 让学生想到嫦娥, 这样的词汇教学不仅省时又能让学生愉快地记住了这个单词。

二、教学与考试内容的脱节

我发现平常的考试与教师上课的内容不相一致, 尤其在高一, 学生刚从初中过来, 对英语还不怎么惧怕, 虽说所学的语法-定语从句与初中的语法相比难了些, 但只要在教师的准确引导下, 学生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但往往在两个单元还未结束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学生还未真正熟悉高中的考试题型时, 学校就要开始月考, 而考试分数出来后, 120分的总分平均分只有78分左右, 而且, 一个班55个学生, 在平均分以上只有20个左右, 大多数学生甚至不及格, 这样的考试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呢?经过反复的分析, 我发现高一的出卷老师往往是高年级的老师, 他们出的卷子时是站在他们的所在年级的角度, 故这样的卷子对高一学生来说, 就如同钻进了深海里。另外, 我还发现在试卷考分的比例分配上存在一些问题, 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只有20分左右, 有的试卷还不到20分。接下来期中考试、月考试卷依然如此, 大半学期下来, 学生感到上课听与不听无多大差异, 由此导致, 学生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因此, 在考试时, 我们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提高试卷难度指数, 降低试卷难度。在考试中让学生取得成就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增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三、教学与书本的脱离

现在, 我们教师上课基本以多谋体为主, 在多谋体上有完整的教案, 有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演示教案, 教师在一节课上用多谋体展示教学内容后, 学生就开始做对应试卷练习, 在学生练习完后, 教师对之进行校对, 剩下的时间, 学生对错题进行巩固及复习, 接下来的第二课、第三课……依然这样, 由此, 学生看课本的时间没有了, 所以说, 课本已属辅助工具, 我觉得这一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学生背诵的单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率较低, 如果没有相应的语境, 学生是很难接受的, 即使暂时背出, 也是很快遗忘的, 而如果有了相应的语境, 学生背单词就事半公倍了。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在语境中培养能力 (刘绍中, 1997) , 因为重视语境就是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力求收到语言学习的最大效益。另外, 在对几年的高考试卷的分析后, 我们也发现高考其实还是以书本为蓝本的。只有通过平常的练习, 在考试中, 教师多出些课本上出现的内容, 单选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甚至任务型阅读都可从课文中摘取或改编。这样做让学生尝到读课文, 看课本的甜头, 还有什么理由放弃课本呢?

四、教师教学目的偏差

在教学中, 我们一直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不断地让学生做试卷, 让学生不断地整理错题集, 不断地让学生背诵错题。在日复一日地操练中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 作为新课改下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原有的教学目的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之思考 篇5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发生了难以置信的转变: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社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科学、艺术与文化也打破了原有的封闭,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今天,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与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有力表征.在这个大背景下,民族性与全球性、东方与西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正在碰撞中寻求一种新的整合.这种整合不仅波击教育的方方面面,且其影响至深至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也概莫能外.

作 者:任永泽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 刊 名:班主任 英文刊名:TEACHER IN CHARGE OF CLASS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思考

G633.3

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化的背景下汇集而成的一种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展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如果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不加以注重,仅仅将关注点集中在物质层面的发展,就会使整个国家缺乏精神文化,就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阻碍,那么,实现社会的和谐,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无从谈起的。因此,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谈一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在文化呈多样化趋势的背景下,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网络文化、漫画文化有热衷之情,哈日哈韩现象屡见不鲜,可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不加关注,知道传统文化的学生寥寥可数。因此,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进一步认识和吸收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至关重要。和其他基础学科不同的是,语文这门学科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的载体之一。要想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对高中语文课程的优势加以充分的发挥,想方设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中,使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弘扬,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加以认识的同时,使他们可以吸收传统文化智慧,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且重要。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尚未正确认识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古文的教学中,教师仍旧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传授给学生答题技巧,而不注重在此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注重指导学生对古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加以感受,使古代文学的魅力没有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都属于古代女性中的悲剧代表,她们都具有坚强的内心,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女性的尊严得以维护。而在进行这两篇课文的讲解时,部分教师仅仅指导学生对古诗文的时代背景加以简单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每句话的含义加以理解,要求学生对通假字及其含义加以熟记,而不注重指导学生对《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自爱”进行比较,不注重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意蕴加以理解和感受,既使学生无法体味古代文学的魅力,也消减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师和学生对工具书过分依赖

虽然有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但是往往是过度依赖工具书,照本宣科地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注重指导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加以探究,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静态学习上,没有完整地融合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使得学生们在对古诗文进行理解时,往往习惯依赖工具书对古诗文进行翻译,对古诗文的内涵并不进行深刻的探究。师生这种过分依赖工具书的表现,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弘扬极其不利,对于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内涵能力的提高也极其不利。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对情感因素加以充分的利用

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情感因素,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对情感因素加以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进行《阿房宫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孔子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加以回忆,然后让学生在这篇课文的阅读中将类似的表达找出来。通过认真的阅读和查找,学生可以从文中找到这样这几句话“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通过阅读全篇课文,可以了解到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秦王仅仅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对天下百姓的利益和需求加以考虑”。通过回忆名言和这篇课文的讲授,可以让学生获得这样的情感体验“作为个人,要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对他人的利益加以尊重;作为国家领导人,要实施仁政,要对百姓的利益加以关注……”这样可以在让学生更加全面把握课文的同时,对“民本”思想加以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对语文课本中的文化因素加以充分的挖掘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本中的文化因素加以充分的挖掘,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传递文化信息。例如,在进行《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拓展学习,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进行学习,并将艾青的生活背景和志趣追求介绍给学生,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阅读,让学生有机会从多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以理解,使他们可以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加以深刻的体会。

此外,教师可以在学习《论语》等课文后,指导学生写有关话题的作文,利用作文教学将传統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

综上所述,要注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魅力加以体会,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加以优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指导思想,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建设者——高中生中得以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在使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到培养的同时,使我国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永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之思考 篇7

1 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特点

1.1 管理知识型员工

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是期刊编辑必不可少的资质,由此才能够担任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完成文化的传递与引导过程,是一种主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一特征使期刊编辑成为知识型员工,甚至可以将编辑视为半个学者。期刊编辑工作者对学历有硬性要求,具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高学历人员占据的比例相对其他行业处于领先地位[1]。某种意义上而言,期刊编辑是杂志社的隐形资产,构成了人力资本,也就是说期刊编辑的知识影响到期刊的正常运作,只有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保证期刊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1.2 工作固定性强

期刊编辑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稿件处理的模式是固定的,按照规定和流程要求,有条不紊的展开工作,不能对某一个稿件搞特殊待遇,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其次编排规范的固定性,作品的排版符合期刊要求,保证版面美观、详略得当;最终使得期刊产物也具有固定性特征,如出刊周期、市场定位等。而在这固定性交集的工作模式下,管理层是否能够展开合理有效的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编辑能否在长期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动力。

2 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要点

2.1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

编辑工作具有特定的流程和标准,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杂志社规定,掌握编辑六艺,真正落到实处,而期刊责任编辑需要担负起管理职责,确保每一位编辑能够对工作认真负责,保证稿件质量,在政治质量大前提指导下,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性和专业性,使期刊管理工作符合规范性原则[2]。同时,国内正处于风云变革时代中,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愈发重视,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将出版行业的发展推向文化创造活力中。在创新的环境下,期刊编辑管理层需要积极吸收先进理念,在规范性基础上,融合创新思想,将管理工作的重点聚焦于市场、选题策划等方面。只要这样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吸收更多的固定读者和广告业务,完成市场为导向的转型。

2.2 注重科学化管理体系

责任编辑要展开有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应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管理层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编辑的性格特点、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编辑工作流程,制定出最优化的管理模式,以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为辅助,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在科学化管理体系下,编辑能够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职责,以制度规范为指导,纠正工作中不良习惯,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3]。同时以编辑个人能力和表现调整待遇和工作内容,在差异性安排下,刺激编辑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更多热情投放到工作中去。

2.3 抓“大”放“小”

管理工作的特点即将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领域内,而编辑管理工作需要遵守抓“大”放“小”原则,期刊从稿件编辑到刊登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在这个体系内,涵盖着编辑工作中的规划设计、选题、稿件审核与刊登发行,既有大,又有小。对责任编辑而言,身为期刊管理层,重点要抓“大”,既把握期刊的整体发展大方向,并以此为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约稿等工作内容,建立人脉资源库。而放“小”是指将次要的权利下放,把部分工作内容分配给普通编辑。包括稿件登记、修稿、校稿等。在这样的模式下,使每一位编辑工作内容相对区分独立,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同时不能彻底放“小”,要将两者结合应用。

2.4 重视人才培养

期刊编辑管理层不仅要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同时也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挖据。期刊编辑具有双重性,不仅要求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能够协调读者、作者和客户之间的关系[4]。当前期刊招聘的编辑中,应届大学生占据很大一部分,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经受长期专业知识积累,但是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业务、沟通能力需在工作中不断磨合提升。对此,期刊管理层应当组织定期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帮助编辑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持续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使编辑能在工作中获得乐趣。

3 优化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策略

3.1 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

期刊想要长久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读者和客户的需要,对此,要求期刊管理层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带领期刊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当前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新媒体兴起,期刊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5]。对此要求期刊管理层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勇于接受新鲜思想,改变传统管理观念,调整工作模式,重视创新思维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编辑在领导下,共同进步,大胆创新,使刊登作品更符合时代变化的特点,保证期刊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3.2 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期刊管理层即责任编辑应当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让编辑愿意自发的跟随管理者脚步,为期刊工作作出贡献,因此要求责任编辑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首先要开拓眼界,增加阅读量,累计大量的专业知识,在个人业务水平上,能够为编辑答疑解惑,起到指导作用。其次要锻炼个人管理能力。责任编辑作为管理层,担负着期刊内部正常运转职责,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和编辑、读者、作者和客户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只要重视对个人素养的提升,才能带领期刊编辑展开积极的工作。

4 结论

综上所述,期刊对编辑的个人能力具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展开更加有效的管理工作,对期刊有着直接影响。对此首先要了解针对期刊编辑进行管理工作的要点,并抓住管理过程中的要点,最终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推进期刊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行业佼佼者。

摘要:期刊工作内容特殊,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完成稿件审查工作;另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多方面关系。简而言之,编辑要能够约稿、改稿、审稿和校稿,针对期刊编辑的管理工作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本文简单说明了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要点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以此来提高期刊杂志工作效率,保证出版作品质量。

关键词:期刊编辑,管理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张静.现代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管理工作之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1(23):147-149.

[2]左文霞,曾文君,程子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17-119.

[3]王庆成.对期刊编辑工作的一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5,1(15):78.

[4]喻菁.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个体时间管理[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4):160-161.

e+时代中间生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8

一、e+时代中间生的基本特点

研究中间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心理特征,是我们开启中间生素质教育之门的“金钥匙”。与优等生和双差生相比,当今班级的中间生往往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一)主体性

现代德育观念认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素质结构是一个正常班集体的最基本特征。作为班级素质结构的主体,中间生人数多、比例大,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对象,这部分学生的倾向性行为在班级中具有代表性,其素质状况往往是学生总体素质的一面“镜子”。

(二)不稳定性

素质主体的波动性、可塑性特征,使中间生极易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产生分化。如果措施得当,中间生经过努力很可能实现“正向迁移”,成为双优队伍中的一匹“黑马”,其模范辐射作用不容小觑;但若不引起应有的重视,对这类学生听之任之,不根据个体特点强化教育,就潜伏着扩大后进队伍的危险,给教育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三)弱惰性

如果说主体性与不稳定性是中间生的群体特点,那么,弱惰性则是其最鲜明的个体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

1.求稳:如学生中流行的“先进太吃力、后进不光彩、中间最安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无为而治”思想。

2.从众、不自信:即“随大流”“人云亦云”,少有独特见解。

3.进取心弱: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学生又好逸恶劳造成的。

二、e+时代中间生德育工作之思考

鉴于中间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心理特征,我们在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注意遵循如下思路进行实践探索,收效甚佳。

(一)以人为本,转变观念

“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观念不断丰富、完善的大背景下,其不适应性正日益显现。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及时升级传统教育理念,贯彻德育的“人本主义”精神,确立“重中间、抓两头”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中间生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以爱铺路,以情架桥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能力水平。“以爱铺路,以情架桥”,要求教师从尊重爱护和理解入手,通过向中间生倾注同等的爱,来达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人格魅力,实现正面转化的目标。其具体做法有:

1.提高交流频率。使中间生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远离教师视线、自生自灭的独立群体。

2.重视沟通艺术。及时进行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潜在优点,积极进取。

3.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合作,促进中间生之间,中间生与后进生、优等生之间的交流、融合。

(三)目标管理、因材施教

目标管理模式的贯彻实施,应注意尊重中间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定位自己在管理流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并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四大职能。(如下图)

应当指出,目标管理流程中的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有机整体,是学生由低级目标向高级目标发展的有力保证。

总之,如何搞好中间生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e+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切实加强对中间生个性心理和群体特征的研究,给中间生更多的关爱,确保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是e+时代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而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班集体教育模式却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将中间生推到了“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对中间生群体特点和个性心理的分析研究,阐述了e+时代中间生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并籍此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关注。

关键词:e+时代,中间生,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07.

高校学生工作目标管理之思考 篇9

实行学生工作目标管理, 从其目的和意义上讲, 是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调动院、系两级和全员育人的积极性, 通过目标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起到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工作勇于创新、不断上水平;达到优化校风学风、保障校园良好秩序, 提高办学质量, 增强办学效益的目标。明确了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目的, 就应当在实行学生工作目标管理中体现和遵循几条基本原则。这就是

1. 切合实际, 反映实效, 便于操作。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告诉我们, 切合实际, 实事求是, 是各项正确决策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同理, 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应切合学院学生整体素质状况、教师尤其是政工人员素质状况、校风学风状况、校情等, 既不要定位太高, 也不能标准太低, 具有可操作性。就学生工作目标的标准也好, 还是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作用也好, 都应“镜照”出实际的成效, 也就是一种客观的、实在的学生工作成果与不足的反映。对学生工作目标管理还应便于操作, 这就要求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内容、方法、方式不要繁琐重叠。这一原则是对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整体要求而言的。

2. 刚性与柔性指标的并举, “面”与“点”相结合。

这是对设置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内容上来讲的。我们知道, 学生工作千头万绪, 繁杂纷多, 且与教务、安全保卫、后勤服务、共青团的工作的内容又有相关, 在设置目标管理的内容上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学生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两大块。

3. 自评与互评结合, 平时检查与重点检查结合。

从学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要求分析, 为了达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通过考核各系一年来的学生工作, 既认真总结, 又互相学习交流, 促进全院学生工作整体提高, 就要尽力全面地了解掌握学生工作情况, 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自评与互评结合, 平时检查与重点检查结合。

二、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内容的设置

对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内容的设置, 根据前述的基本原则, 应把握两个基本标准:一是学生工作所应完成和达到要求的基本标准, 二是从工作内容上所能反映出学生工作基本状态的基本标准。应注意三个联系:一是各系学生工作考评横向上的对比联系;二是各系学生工作与前一年工作状况的纵向上的对照联系。运用基本分值、奖励分和扣减分这三种计分方法, 对完成或达到“基本标准”者计基本分。以“基本标准”为线, 工作做得更突出、成绩显著者或具有创新工作或进步提高者予以奖励分计分, 反之则予以扣减计分。三是各项内容的有机联系。因为, 从工作部门来讲, 学生工作内容有联系交叉之处;从内容设置的大项中也有交叉的内容。所以, 既要考虑相关联交叉的内容, 又要在考评操作上不搞重复、多余的劳动, 形成内容分门别类、有机一体的整体。

三、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实际运作中的几个问题

我们若把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看作是“指挥棒”的话, 那么, 它的实际运作就是要将这根“指挥棒”挥动起来。如果不注重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实际的运作, 或实际运作不当, 目标制定得再好也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不但不会有积极效果, 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 抓住抓好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实际运作这个中心环节,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对此, 笔者认为应当明确和注意的是:

1. 平时工作情况的记载。

各系的学生工作情况, 平时应当有记载, 这也就是时常人们讲的“工作日记”。工作日记要尽量全面、详细。应该明确建立学生工作日记制, 一是本身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是到年终工作总结、考核时才“有凭为据”。

2. 日常工作指导督促, 掌握工作状况。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的学生工作部 (处) , 这是本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就从学生工作目标管理而言, 在对各系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促的同时, 也要做好对工作状况的掌握和记载。这项工作状况的记载, 包括上级统一布置的工作完成的情况和各系各自开展较大或具有创新的工作和活动情况。

3.“公平、公正”是做好考评的基本要求。

如果说设置的学生工作目标是一把“标尺”的话, 那么.考评就是用这把“标尺”去“量”各系学生工作的“高度”。前面提到基本原则时其中讲到考评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说是原则, 实际上也包含了考评运用的方式方法, 目的是要体现和反映公平、公正的进行考评。在此, 需要明确的还有统一认识、界定标准、明确条件。

4. 建立考评机制, 做好考评工作。

学院、各系均要组成学生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小组, 分别负责对全院、各系的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考评工作。系的考评小组对本系一年来的学生工作目标管理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学院的考评小组则组织各系进行互相评议, 以口头介绍情况、查看工作日记和有关材料、审核有关情况、综合大家意见、逐项评定记分等方式。

5. 奖励先进, 鞭策后进。

没有奖惩的考评, 则是无实际意义的考评。可以设立一、二、三等奖.对各系的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考评结果, 名列前三名者予以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名列末两名者, 要重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应加强的工作。考评结果还应与系主管学生工作领导的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作为使用、调整、提升干部的参考条件。这样, 以期达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全院学生工作整体逐年迈新台阶的目标。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育人成才是高校的主要功能。高校培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不言自明, 学生工作理应是一所高校的“重头戏”。从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以及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和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来看, 作为一种将全院学生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同各系的任务与职责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方法的学生工作目标管理, 是可行的和必要的。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实践体会, 以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高校为例, 对高校学生工作目标管理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康静文:如何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J)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 (3) :12

(2) 邱正祥、孙松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J) , 思想教育研究, 2002, (11)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10

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龙头, 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高, 业务素质优良, 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 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青年学生尽管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作用尚不明显, 但其潜力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走向社会, 充实到各行各业, 并逐渐成为骨干力量。尤其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影响作用。因此, 高校青年学生始终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拉拢的对象。对于从事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来说, 引导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并使其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党的一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 我国加大了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 青年学生入党的比率不断提高。“低年级有党员, 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基本实现”, 充分说明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进展。但发展工作仅仅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环节, 发展数量并不能成为党建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而言, 加入党组织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教育的过程。通过入党前系统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入党时严肃而庄严神圣的程序和仪式, 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入党后严格的组织生活和优良作风的熏陶, 他们的信仰更加坚定, 思想更加成熟, 真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征

目前, 虽然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但是国际局势跌宕起伏, 风云变幻, 正在进行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使得国内经济形势也变得严峻起来。随着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格化的迅速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社会原有架构在发生深刻变革, 高校党建工作也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征。

(一) 全球经济与技术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的主题虽然是和平与发展, 但充满着更为激烈的新一轮竞争。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 世界各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机遇, 但可能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阻挠, 因此, 加强党的建设, 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成为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共产党人, 是富国强民的重要基石。

(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与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金钱观畅通无阻地进入我们的世界, 这会对青年学生党员思想产生一些冲击, 使党建工作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 传统的教育系统和手段面临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进行“西化”的图谋, 而青年大学生正是他们“西化”的主要对象。现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内学生教育活动不感兴趣, 无不与此有关。因此,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多方位地关怀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改进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指导, 充分考虑学生党员个体、群体的差异和学生党员所处的现实环境, 寻找教育学生党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三) 高教改革进一步深化, 传统教学组织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学分制的实行使班级概念逐渐淡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的居住方式和集体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社团、网络、公寓寝室等日趋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场所。此外, 就业形势的严峻, 学习费用的增加, 学生生活、心理压力的增大都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 为谁而学和如何学习的问题摆在了学生面前,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三、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等教育以党建为保证,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呈现出健康、稳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 党的知识教育的普及率较低, 部分党员理论知识贫乏, 政治修养较低。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对党的基础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党校的培训限于场地、师资力量等原因往往采取择优选取制, 通过指定、推荐等方式, 满足一部分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的要求。而那些被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青年学生则被拒之门外, 没有机会参加这种较为系统的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 我国政治经济在健康稳步地发展, 当今的青年学生党员没有经历过政治风波的考验, 因而不太注重政治修养的提高, 造成有些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淡薄, 政治观念淡化, 政治素质下降, 欠缺政治敏锐性, 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生活糜烂等不良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认识, 导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失落。

(二) 党建活动和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

由于党务工作者人员少等原因, 党支部活动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等, 而对党建工作的其它方面如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建设等触及较少, 一些学生党务工作者把这些当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习的内容, 认为学生无职无权与贪污腐败无关, 忽视了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实际上, 今天的大学生党员可能就是明天企事业单位里握有一定权力的管理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他们时刻都面临着种种不良的诱惑,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廉政自律教育, 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 学生党员再教育工程薄弱。

目前在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中还存在着“重入党前教育, 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在入党前对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 但一旦发展成了就认为任务完成了, 忽略了对党员的再教育工作, 导致了部分党员出现“入党之前拼命干, 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随之, 一些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专业学习成绩下降, 公益劳动、集体活动不如以前积极等。

(四) 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性增强, 有些党员入党动机不纯。

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 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主要表现为入党后容易就业、毕业去向单位的要求、父母之命、从众心理等。

四、以创新精神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面对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和新问题, 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 必须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开拓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 党的知识教育必须普及。

凡是有学习党的知识愿望的青年均可得到应有的培训和教育。部分高校局限于场地、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大批量培训要求的, 可以采取开设专题讲座、选修课、网络课堂, 组织参加学习小组, 建立党刊流动站等方式来解决, 每周要保证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并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真正做到“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 争取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早日加入党组织。

(二) 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党员再教育工程。

针对有的同学入党后产生“松口气”的思想, 高校党建工作一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考察、教育, 建立规范的制度,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 使他们真正达到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要求;通过对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 教育党员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加强党性修养, 提高个人素质, 在学生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在学生党员中树立良好的党风。现在部分学生党员一团和气, 很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通过党组织生活、民主生活等活动, 逐渐扭转这一风气;号召广大同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 在学生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 加强学生党员的廉洁自律教育。

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学生党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多少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而且毕业后会进一步地置身其中。为了防患于未然, 学生党员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的透惑, 在校期间就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廉洁自律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就是将廉洁自律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与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对在校学生党员进行拒腐防变、自我约束的教育, 促使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上,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倡导的爱国守法、文明礼仪、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正是廉洁自律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 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已广泛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 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介入, 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那么将是我们学生党建工作的一大损失。网络给学生党建工作构建了全新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党建工作网页, 设立信箱, 开放BBS, 建立心理咨询、理论园地等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党务工作者和教师要通过网络与学生谈心, 给学生排忧解难, 在网上体现党组织的作用, 从而使网上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乐园。

摘要:目前,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学生党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面对新形势与新问题, 本文认为, 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要从内容、形势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 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要性,新形势,新问题,新举措

参考文献

[1]陈旭英.增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再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3) .

[2]阮俊华等.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1) .

对我国高校德育现状之思考 篇11

【关键词】 德育;高校德育 

中图分类号: G751

高等院校作为青年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正在接受着空前的冲击。这些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脱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应对社会深刻变革和学生特点不断更新的挑战时显得有些乏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对德育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权威词典,如《辞海》、《辞源》,对“德”字的解释之一,均为“道德”,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各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育”,即是“教育”。由此可见,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是关于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准则的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德育”的解释。

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德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是指伦理学上的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是教育学上的德育,其范围已经超越了道德教育本身。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德育的外延经历了从“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再从“社会意识教育”到“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的一系列转变,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上述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2 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

2.1 德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混淆

首先,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德育”与“政治教育”是混为一谈的。由此而产生的重视政治立场而轻视个人修养的现象值得深思。一些学生政治立场坚定,积极追求政治上的进步,在大是大非面前确实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在生活当中,他们却过于“不拘小节”,生活作风懒散,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政治教育只是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并不等同于德育本身。

其次,德育与思想教育相混淆。目前在高校,仍然把思想教育纳入德育的范围之中。但问题在于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强调仍然多于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使不少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矛盾,更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多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以现有的经济差距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标准。这就导致不少大学生轻视品德修养,不能脚踏实地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努力。

再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混淆。目前在高校中,某些教师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完全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忽视了社会生活实践对品德修养形成的重要作用。而且,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不良倾向。

2.2 德育方法单调,脱离社会实践

德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使学生成为社会的人。然而目前高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德育理论的获得作为德育的唯一目的,而将社会实践、经验排除在德育之外,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使德育理论成为脱离社会生活的教条,也使其失去了对社会实践的直接指导能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时,失去了发言权。这种重理论灌输、说教,轻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的状况,使得大学生很难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很难形成应有的判断能力和品德修养。

此外,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还呈现出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过分关注德育的社会功能或社会效果的状况,没有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3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3.1 调整和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体系

就目前高等院校的德育状况来说,包含了政治、思想、道德、民主法制、心理健康等几个大的方面。它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鉴于这种实际,笔者主张,将德育的内容限定在“思想”、“政治”、“道德”、“民主法制”四者即可。同时,使这四者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似可完全从目前的高校德育内容中排除出去,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以保证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样既维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保证了德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做出这样的区分,有利于突出其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2 改进德育手段,提高德育实效

目前在高校中,教师讲授多,学生感受少;强调德育外在目的多,追求德育内在价值少。德育若不能全方位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其实效性就不可能会有明显提高。对此,笔者认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等院校,应该围绕“尊重、动情、示范、实践”这个中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尊重”,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合理合法要求。“动情”,就是对大学生施加情感影响,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教师动之以情,体贴关心他们,帮助爱护他们,可以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使他们内心建立起亲切感和温暖感,使他们产生趋向正常的目标和动机,并在和谐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正确的观念,这就为德育的开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示范”,就是通过能体现品德准则的人和事作为样板,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教师是每位学生品德发展最直接的榜樣,要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的交往中,表里如一,率先垂范,使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强有力的教育,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发现和宣传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学习和讨论,使这些典型身上体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对大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实践”,就是要坚持“知行统一”,让大学生多关注社会,多关注时事,使社会正在发生的事件成为德育的最好教材,使学生面临的道德困境成为德育的最好案例,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使德育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总之,德育应该是开放的,现实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对大学生进行不求实际的德育。

 参考文献: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3、608、433.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 篇12

关键词:美术编辑,工作思路,相互沟通,人情味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已进入多媒介、多元化、多渠道、高速发展的视形时代, 作为传统报刊的美术编辑, 其职责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一般来说, 现代读者都习惯于“以貌取人”, 报刊给读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它直接决定是否能激起读者的购买欲望, 经有关专家调查显示, 在这第一时间, 报刊整体设计水平的高低将起主导作用。因而, 凡是经营成功的报刊, 对美术编辑的工作职责和不可替代作用都格外重视, 在一些知名大报如《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都专为美编设置版式总监职位, 并在编排设计上掌握相当大的话语权。

那么报刊美术编辑应抓住哪几个核心要点才能得心应手呢?笔者根据长期的美术编辑工作经验, 认为有如下三个基本核心要点。

一、工作思路要清晰

一位合格的现代报刊美术编辑, 除了对自己的职责要有清醒的认识外, 工作思路一定要清晰、明确。具体来说, 有以下三个基本点:

(一) 现代报刊整体设计定位要准确。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现代报刊的整体设计也应很好地体现出办报办刊的宗旨和理念, 在形式风格上应与所刊登的内容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这是必须认真强调的。如学生报刊在整体设计上就应体现青春活泼、活力四射的青春风格 (如《中国少年报》、《中学生百科》等) , 都市时尚报刊就应多加入流行时尚的新潮设计元素, 因为它的主要读者群一般都是年轻的都市白领 (如《瑞丽》、《缤纷》等) , 而针对老年人的报刊 (如《老同志之友》) 在整体设计上就应朴素大方、舒缓沉静, 符合老年读者的阅读心理特点。有些报刊内容倒也不错, 可“外包装”实在是不敢恭维, 表里不一、花里胡哨不说, 个别报刊甚至是面目可憎。试想, 读者第一眼看见你的报刊就从视觉上感到不舒服, 怎能引起阅读的欲望?自然更不会自掏腰包去购买。

(二) 重视版式整体结构, 使其形成独特风格。

近几年我国的报刊虽然在整体设计思想观念上有了长足进步, 但版式设计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尤其是不少报刊的内文版式设计还处于功利性划版阶段, 也就是说在版面内以把文字排满为目的, 版式整体结构缺乏系统规划, 文章标题的设计、内文字体的编排及走向、图片的排列和处理、分隔线的型号及运用、版面黑白灰层次关系等版面设计元素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和统一的基本设计元素, 致使版面设计仿佛游离于内容之外, 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面目不清, 在视觉上缺乏必要的和谐感和愉悦感。

这种状况的出现, 虽与美术编辑自身的素质有关, 但规划版式整体结构, 使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独特风格, 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 因为版式风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集体合作的智慧, 在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比较、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后逐渐形成的, 总的来说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1. 借鉴。

大凡新的事物要想发展壮大都有个学习借鉴的过程, 报刊的版式设计也是如此, 除了向兄弟报刊学习外, 还应学习众多艺术, 如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摄影、舞台美术等, 在这些艺术中有许多相通的设计规律、许多好的处理手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报刊的版式设计中, 但借鉴只是学习的最初阶段, 广泛借鉴对报刊的版式设计好处虽然很多, 但一味借鉴模仿也很容易造成拼凑之感, 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2. 吸收。

这是报刊版式设计的第二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 必须要对借鉴来的东西进行一次扬弃。吸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 这里说的简化并不是数量上的减少或是形式上的简单, 而是指对版式整体结构形式上的提炼, 找出符合自己报刊要求的最基本的设计元素, 这就需要美术编辑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能熟练运用抽象形式进行设计, 对版式设计中经常运用的点、线、面基本设计元素的抽象内涵有较为到位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善于总结归纳规律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 出新。

报刊版式的整体结构统一和谐了, 内在的风格特色自然就会有所流露,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 因为报刊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读者审美观的不断变化而逐渐演变的, 在设计中除了需要不断主动强调报刊版式风格特色的体现, 还要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版式风格, 使其能够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已经得到广大读者普遍认可, 已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成熟的品牌报刊版式设计, 不可轻易进行大的改变, 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 在设计手法上只能适当地微调, 如世界知名期刊美国的《时代周刊》, 几十年如一日, 整体设计框架结构基本都没改变过。

(三) 整体设计协调统一, 局部设计灵活多变。

在不违背报刊既定设计的原则下, 应对报刊局部设计采取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 使报刊的整体设计看起来既统一和谐、又不断有新颖感, 不呆板僵化,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读者的阅读要求。以《北京青年报》 (以下简称北青报) 为例:北青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城市青年人, 因此在整体设计上追求一种较强烈的秩序感, 颇有点重金属摇滚乐“酷”的感觉, 版面的分割都是大小不同的矩形组合, 文章之间的分隔线多是3至4磅的黑色竖直线。在康定斯基所著的《点、线、面》一书里, 竖直线是“最简的无尽暖性运动之形式”, 在视觉上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动态的暖性张力, 符合青年报刊的特点要求。其标题文字也基本上是大黑、小标宋两种具有金属质感的字体交替使用, 标题多采用不同深度的灰色底纹, 为了加强视觉冲击力, 每版还将较为重要的短文章 (如重要新闻、言论、编者按等) , 采用小面积的黑底反白字或红底、蓝底反白字处理, 在众多报刊的整体设计中可谓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在整体设计总的基调确定了的同时, 为避免重复和雷同、保持长期的新颖感, 北青报不同栏目在各自的版面设计上都做了不少灵活多变的处理, 如对新闻版面中标题文字的处理, 因使用的字体样式较少, 美编就在标题字体变化上下功夫, 如不同的标题使用同样的大黑体字, 而有的标题做了空心勾黑边处理, 并加上长方形的中灰底纹;有的标题则将大黑体字特意拉长, 让原本有些沉重的大黑体字产生一种向上的挺拔的美感;还有的标题做成一种深灰的立体效果。纵观整个版面, 虽然大多数标题使用了同一类型的字体, 却没有沉闷感, 相反还产生了较为和谐的黑、白、灰层次感, 在视觉上有一种灵动的秩序感, 一眼看去非常醒目, 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二、相互沟通要及时

美编作为报刊形象的总设计师, 为了尽可能地在设计上体现出报刊的内容特色、办报办刊的宗旨和理念, 应经常及时地与负责报刊其他编务的同志做深入的沟通、交流。这样做一是可以互相学习, 对文字编辑来讲增强了设计意识和版面意识, 对编辑的各类文章在版面上如何安排、处理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 对美编来讲提高了自身的新闻工作素养和文化修养, 对所要设计的报刊的定位、内容、主要读者群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文编和美编各自的工作思路可以融会贯通, 便于统一认识, 并在工作中形成默契。如此, 美术编辑在报刊的整个设计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与报刊主编及时沟通。作为一个合格的报刊主编, 应该是这个报刊的灵魂, 他的编辑思想、工作思路会在报刊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作为美术编辑应经常及时地与主编做深入的沟通, 听取他的意见, 使自己的设计更加符合报刊要求。

2.与各栏目责编及时沟通。在总的办报办刊思想指导原则下, 各栏目因要求不同内容有所不同, 相应地, 在不违背既定设计的原则下, 每个栏目的版面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如新闻版应庄重严肃些, 而副刊娱乐版则轻松活泼些。如果美编不了解各栏目之间的内在关系, 不了解各栏目的内容、性质, 恐怕很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 与各栏目的责编经常及时地沟通、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他们是直接的编稿者, 对各自负责的栏目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对美编设计好的每个栏目都会提供极大的帮助。

3.与读者多沟通。对这一点恐怕大多数报刊美编都未引起足够重视, 其实读者才是最后的仲裁者, 如果你的报刊整体设计得不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 那就是失败的设计, 需要认真反思, 对过去的设计思路必须当机立断立即放弃, 并鼓足勇气从头再来。

三、设计要有人情味

现代设计提倡“以人为本”, 意指在设计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注重人情味的体现, 美术编辑在进行报刊整体设计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信息爆炸时期, 现代人越来越习惯于快节奏的浅阅读, 使得报刊内容定位分类呈细化发展趋势, 因而有不同的读者群分类。针对不同读者群的特点和阅读需求, 美术编辑应多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设计形式上多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 最大程度地为读者提供阅读方便。如对低幼学生报刊的设计原则应是, 开本宁“小”勿“大”, 内文字体宁“大”勿“小”。因为低幼学生的个头较小, 课桌一般也较小, 过大开本的报刊会给他们的阅读带来很大不便, 也不便于随身携带, 如果把针对小学低年级的报纸设计成像成人报纸样式的四开大报, 当打开报纸阅读时恐怕大多数小学生都会被报纸所淹没, 从他的平视角出发, 大约也只能看清这张大报五分之二的内容, 而且受双臂展开度所限, 大多数低年级的小学生根本无法将这张大报完全展开。另外低幼学生正处在发育期, 为保护他们的视力, 不适合用过小的字体编排文章内容。

在这方面, 日本的报刊设计者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东京, 工作节奏非常快, 上班族阅读报刊的时间非常少, 可日本人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看报、注重不断学习的民族, 针对这种情况, 日本报刊界及时推出了一系列的地铁报刊。这种报刊被设计成只有手掌大小, 用一只手就可以操作阅读, 每天的各类信息标题都用醒目的较大字号排列, 还经常采用更直观的图片形式传递信息, 很适合在空间狭小的车厢里阅读。他们在各大地铁站还设有专门的销售点, 为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大量上班族在较短时间里了解大量最新消息提供了极大的阅读便利。因此, 在日本大城市报刊的订数不断增长。

由此可见, 美术编辑作为现代报刊整体形象的总设计师, 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如果多从读者需要出发, 多带点人情味, 不但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便利, 还为报刊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益民.略论行业报美编的专业设置和发展[J].东南传播, 2010, (2) .

上一篇:帮忙类节目下一篇:幼儿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