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类节目

2024-07-12

帮忙类节目(精选9篇)

帮忙类节目 篇1

目前在各城市台形成一定气候的帮忙节目, 实际上是各城市台在与央视、省台的竞争中, 创造出来的一种本土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如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凡哥帮你忙》、教科频道的《陆姐帮忙团》, 沈阳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彬斌有礼》, 石家庄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的《小吴帮忙》, 温州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道《闲事婆·和事佬》等, 都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特点, 有的则干脆打出了“为人民服务”、“帮忙就是我的工作”这样的口号, 立足为市民办实事。

一、帮忙节目具有强烈的亲民意识和人文关怀, 是

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创新, 既与央视、省台的节目形成明显差异, 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亲民性, 故而能在各城市台迅速崛起, 并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1. 视角的改变, 观念的创新

帮忙节目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的视角, 站在普通人的立场, 以普通人的心态, 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为难事、着急事。有网民这样评价《凡哥帮你忙》节目:“有些主持人嘴里说的确实让人解恨, 但是没有用, 问题没解决。徐凡很多时候言辞没那么激烈, 即使对待错误的一方也很少咄咄逼人, 但他总是能帮人办成事。”这就是帮忙节目在遇到舆论监督时, 有别于其他批评报道的显著特点:帮忙, 不添乱, 不一味地打板子, 从解决问题出发, 营造和谐环境。

很多帮忙节目在帮助弱势群体时, 发挥媒体信息沟通的社会功能, 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 聚集更多的社会力量, 让帮忙行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氛围和风气。

2. 主持人角色的改变

帮忙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是记者出身, 有着多年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他们与演播室主持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不像主持人, 更像是你的街坊邻居;他们的语言朴实、情感真切, 很容易跟市民打成一片, 让观众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凡哥帮你忙》节目刚开播时, 求助群众还叫不出凡哥的名字, 当他们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后, 开心地拉着凡哥的手, 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 谢谢你们啊!”这种说话的语态和方式, 说明他们把凡哥当成了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电视台主持人。

3. 传播方式的拓展

网络互动。帮忙节目一般都开通了网络社区的讨论版或主持人博客, 作为电视之外的倾听观众心声的平台。热线号码、温馨提示、主持人日志、观众留言, 这一切构成了荧屏之外主持人与观众另一个“约会”的地点。

短信平台。部分帮忙节目还每期提出一个相关话题, 提供几种解决方案或看法, 让观众实时参与节目、发表看法, 主持人选取好的建议和意见在节目中反馈给观众。观众还可以和主持人通过热线电话或短信平台进行现场交流, 并在新闻报道中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短信平台丰富了节目源, 聚集了节目人气。

二、帮忙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要, 但也存在着理性不足和精神意义疏离的缺憾。

帮忙类节目以帮忙为出发点, 因此在采制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因追求收视率而帮忙过度, 丢弃新闻的自身价值, 过分迎合大众, 忽视了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1. 角色越位, 监督失衡。

在一些涉及政府部门的帮忙事件中, 记者往往会有意无意越出自身的本位, 借助媒体的力量, 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 再通过新闻报道形式公开传播, 造成舆论监督失衡。这种越位角色在公众心目中不断强化, 使一些普通百姓把记者误当成执法人员, 把媒体误当成万能的政府机构。

2. 关怀失重, 题材雷同。

帮忙行动中, 为个人的琐事帮忙在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此类帮忙消耗了记者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帮忙事件很亲民, 也很贴近, 但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节目停留在表象上, 没有典型意义, 缺少新闻价值。另外, 节目的选题相对来说比较狭窄, 观众看得多了, 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比如, 刚报道了一个小区下水道不通, 隔了两天, 又是另一个小区垃圾成山, 内容大同小异。

3. 视野狭窄, 止于表层。

观众需要帮忙, 都是遇到了困难, 而且大都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此时的帮忙节目, 还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一些帮忙节目对事件的分析往往止于表面, 不能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使节目的影响力受到限制。因此, 帮忙行为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 特别是涉及到行政程序和法律问题时, 记者的水平决定了帮忙的效率和质量。如果事先没有了解相关投诉程序和政策, 盲目采访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造成被动局面。记者有帮忙的愿望还不够, 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政策和知识, 才能帮好忙, 帮对忙。

4. 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有些帮忙节目受观众之邀去帮助解决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 但电视台的参与往往会加剧双方的矛盾。而节目制作者还打着“民生”、“原生态”的旗号, 把当事人互相辱骂、殴打的镜头播出, 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帮忙类节目 篇2

1.幻想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某一天突然成名,从而无心学习.2.过分崇拜他们,狂热追星,影响日常生活.选秀选秀,选出的女生剃板寸,男生扎小辫;女生言行粗犷泼辣,丝毫没有淑女风范,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一点都没男子气概……这样的选秀,不是在诱导„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记者也发现,“中性风”在杭州中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上身校服,下身宽松牛仔裤,腰上系上一些链子,这就是很多女学生的打扮。一位高中校长说,一些女孩认为流行的就是美。于是,盲目地去效仿,根本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同时,错误地把“野蛮”当成个性,以此来标榜自我。

女生流行“中性风”,男生中则有太多阴柔面。记者在采访一位重点高中的优秀男生时就发现,他戴着眼镜,显得特别柔弱。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记者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他竟然伸出了一根兰花指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现在的男孩子实在太阴柔,再这样下去,所谓的„男子汉‟可能就要在这一代渐渐消失了。目前,国内明星选秀泛滥成灾,电视银屏上到处是选秀节目,鼓吹一夜成名,一日富翁,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孩子幼稚、好奇、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引导不良,就会进入教育的误区。许多孩子为了追星成名,成天疯来疯去不愿学习,结果明星梦没做成,学业也荒废了,黄金时代耽搁了,就业成了大问题,甚至误了终生。家长把罪过归罪于学校,学校把罪过归罪于家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的功夫都不小,孩子仍听风就是雨,效果不理想,而起因就是“选秀活动者本身”和支持的传播媒体,由于隔行如隔山,有关部门不干预管理,学校和家长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

充斥银屏的选秀活动对孩子有巨大的“杀伤力”,人们还没有忘记80年代校园曾刮起追星族旋风,许多学生做痴迷于“明星梦”。今天的“银屏选秀”仍然会诱引众多的孩子入“明星梦”,“旧病”仍会“复发”。自古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正道是沧桑,明星机遇只会给极少数人,硬去拼争不是等于把大批孩子往火坑里推吗?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应理智地看待选秀活动。特别是媒体,要把住媒体教育的关口,不能见钱眼开,忘了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秩序。要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害孩子就是祸国殃民,加大对选秀节目的监管刻不容缓。

帮忙类节目 篇3

一、题材相对局限、内容比较单一。

由于对于热线电话提供的线索过于依赖, 所以节目报道的内容过多地局限于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 造成节目内容单一, 选题范围狭窄, 不是东家漏水, 就是西家寻亲, “帮忙”的程序也八九不离十。虽然节目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困难, 不过, 长此以往不但会造成观众的视觉和审美疲劳, 而且, 更为关键的是, 容易造成舆论引导脱离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和大局, 干扰了受众对于发展形势的认识。

二、过于展现矛盾。

为了能够调解当事双方的矛盾,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双方见面的方式,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 当事各方经常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 有时甚至会互相侮辱谩骂、大打出手。虽然这些现场和过程的呈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也提升了收视的数值, 但是, 如果不能把握好度, 那么,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 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对于这类节目中出现的问题, 电视人又该如何去解决和改善呢?黑龙江电视台的《帮忙》节目通过一系列的尝试, 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增强选题策划, 扩大报道领域。大多数“帮忙类”节目对热线电话依赖性比较强。那么, 对于热线求助信息, 要提前判断, 看事件能否通过节目为当事人以及也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信息, 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选题, 对于家长里短的琐事要选取典型, 帮助真正遇到困难的群众, 回避个别群众自私、无礼的要求, 要特别关注那些影响广泛、可行性强的事例, 如果不能帮上忙, 尽量少涉足, 提高帮忙的成功率。树立“大帮忙, 帮大忙”的思想意识, 扩展帮忙的概念和领域, 帮助党和政府与群众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以“帮忙”这种利于群众接受、受到群众信任和认可的方式, 来宣传政府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 让各个部门认识到这样的电视节目是自己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是宣传自己工作的平台, 通过节目与各个部门的合作, 也能够突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忙》节目就曾与黑龙江省公安厅合作, 针对2012年年底将停止使用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现实情况推出了“帮您办证”的系列报道。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办证的重要性, 一方面协调公安部门主动登门为一些有特殊情况不能主动办理二代身份证的群众办理证件。这一报道不仅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同时也为公安部门解决了实际问题, 树立了良好形象, 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介入不添乱, 帮忙不包办。在“帮忙类”节目的报道中, 记者是参与者, 要介入到事件当中, 但是在介入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度。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确身份和采访目的, 你是作为一名记者来进行采访和报道, 而报道和参与事件为的是化解矛盾、调解冲突, 绝非是增加麻烦;我们是媒体记者, 并不是职能部门, 有些事情能够通过努力帮助解决, 有些事情却帮不到忙, 所以, 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帮忙, 什么事都能包办。但是, 只要记者在帮忙的过程中尽力了, 让观众看到媒体的努力, 让当事人清楚其中的道理和原因, 观众同样能够理解和谅解。《帮忙》节目曾经报道了一所职业中专学校因为老师的做法不当, 导致一名学生离家出走, 当记者帮助寻找到这名学生后, 陪同学生和学生家长到学校沟通下一步如何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时, 学校却是大门紧闭, 拒绝记者和学生家长入内。记者为了协调解决这件事情, 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当中, 从上午九点钟, 一直站到下午的四点钟, 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校方以及学校的主管单位进行沟通, 最终学校终于有负责人出面对这件事进行了协商。报道播出后, 很多观众都打来电话表扬了这名记者的工作作风, 说这个报道让他们在冬日里感受到了温暖。所以在“帮忙类”节目的报道过程中, 要更多地体现记者在介入过程中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是如何制止争吵和冲突的, 是如何从面红耳赤到笑容满面的, 是如何从大打出手到握手言和的, 是如何从针锋相对到化敌为友的, 这样的现场和过程就能够体现出媒体帮忙的社会责任感, 彰显媒体的服务功能。

三、关注细节, 提升品质。

作为电视节目, 自然有它的声、画特征, 也许因为扩大选题来源、丰富节目内容, 在很多帮忙类节目报道当中, 经常会有一些画面、声音指标低下的素材, 偷拍、构图不规整的画面都出现在荧屏之上, 而这些细节, 也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品质, 影响了传播效果。节目应该从基本的细节入手, 提升呈现质量, 对于偷拍画面、低指标素材、需要进行柔化和马赛克遮挡的素材采取少用和不用的态度, 逐步提高节目品质。

四、加强培训, 修炼内功。

年会语言类节目 篇4

(节目表演配合大屏幕照片、字幕)

(红字为快板)

(蓝字为诗朗诵,一人一句循环往复)

起:

民族品牌当自强百年老店换新天 二零一六大小事细数秋林不一般

秋林,是哈尔滨的城市腔调 里道斯,是哈尔滨的味觉名号 一段几乎与城市同龄的历史

在时光的味蕾中交融,既厚重又美妙 随着第一百一十七根蜡烛的燃起 二零一六年的汗水与操劳

在时光中遍历糅合、发酵、等待和烘烤 都变成了香气诱人的面包 和洋溢的,骄傲

内功· 福利培训

2016.1 食堂自营改革 由(10元/餐)变成(3元/餐)(不限量)(该项是否可略过)2016.2 企业年会新起点新征程 鼓舞士气,激励员工,奖励100名员工带薪旅游福利 2016.5 企业组织员工进行《打开慧眼》培训 组织100核心成员前往长春学习,提升全员执行力和思维体系

2016.7 经销商拓展训练开幕 增强经销商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为2017年目标鼓舞士气 2016.10 员工薪酬待遇,福利提升 针对部分员工进行薪资调整,重新确认职能等级,并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

上次年会新起点一百同事带薪玩 组织员工开慧眼一百精英长春团 经销拓展拉开练二零一七卯劲干 福利提升看得见优胜劣汰任唯贤

2016年会,仍旧历历在目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征途 百名同事带薪旅游的欢乐海 百名精英集训长春的殊荣与鼓舞 百名经销商拧成一股劲儿的拓展开幕 升职加薪、能者居上的员工发展路 最需要的时刻,家人都在一起 搭把手,不孤独

内功·强化升级

2016.3 红肠车间改造 升级面积2300m2,更新加工设备31台,节约50人用工成本生产体系erp上线

2016.4 真空车间全新自动化包装设备上线 4条全新包装线引进,提升产量30% 2016.4 配备中心智能化应用上线 海信系统管理,订单系统上线,库存周转,天眼工程完善

2016.11 秋林里道斯安全生产检查 确保安全生产安全,公司严格把控环节

老味道新车间绕遍地球多少圈 更新设备三十一车间扩容两千三 节约人力过五十严格把控安全关 真空车间自动化智能中心好周转 产量飙升近三成全靠四条引进线 透明整合ERP

科技神通开天眼

牵动人心的红肠车间改造,就在春天 老味道,新车间,难数绕遍地球多少圈

大空间升级,自动化设备更新,ERP资源管理上线

真空车间紧随其后,提速运转

老包装,新工艺,熟悉的面孔在祖国各处流转 4条全新自动包装线,30%增效增产

配备中心智能化,海信系统集成总管 老工作,新体验,订单、库存一键搞掂 天眼工程持续增强,助力又一个安全生产年

内功·强中扩渠

2016.4 秋林里道斯市区营销中心上线 走近客户,服务客户,展示企业文化形象、品牌,新品发布,培训客户

2016.4 开拓线上渠道o2o,电视购物,京东商城 开设美团大众点评等o2o渠道已有200家门店引进,开拓全新线上渠道,将产品销售至全国

2016.5 开拓特殊渠道,高铁火车站,仓买便利店,ka渠道,哈药,中石油 哈旅298对列车,哈高铁50对列车,终端零售渠道分销1000余家,辽宁省ka渠道华润乐购家乐福进店50余家

市区中心新上线营销为本出重拳 开拓线上O 2 O 京东大众和美团 电视购网络宣电子商务频开单 特渠仓买高铁站昆仑好客美名传 哈旅对开二九八高铁穿梭不等闲 千帆共进零售网城市名片处处达 华润乐购家乐福省外竞放秋林花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现代商业,销售为王 里道斯营销中心开幕,信心凝聚在平台之上

电视购物、大众点评、京东、美团——开启o2o全国市场 电子商务在老秋林落地开花,馥郁芬芳

中石油,高铁站,哈药,便利店,特渠销售势不可挡

哈旅二百九十八对,高铁五十对,用铁路客车,编织更大销售网 一千多个销售终端,是我们辛劳一年的重量答卷

华润、乐购、家乐福的五十多个分店,为我们的事业集体护航

外功·扩大品牌影响力

2016.3 315诚信宣言活动

2016.8 830秋林里道斯改制十年盛典,店面同步宣传,线上线下直播报道!

2016.9 秋林里道斯参加黑龙江国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 展示形象,宣传品牌 2016.10 秋林里道斯省长质量奖评选 公司上下全力以赴,5天完成近百万字材料 2016.12 中央大街秋林里道斯号冰灯火车登陆冰城

诚信宣言三幺五改制盛典整十年 线上线下齐报道绿博会上有欢颜 五天书成百万字省长质量一肩担 百年老街百年店冰灯火车不夜天

去年的3月15号,我们对社会发表了诚信宣言 去年的8月30号,我们举办了改制十周年盛大庆典 九月,国际绿博会上里道斯从容依旧

十月,以五天狂飙百万字的里道斯速度,参加省长质量评选 十二月,在哈尔滨日内最美妙的季节里,光华璀璨的冰灯火车,载着百年荣耀与沉淀 悄然停驻在中央大街 与全球游客共度嘉年

外功·战略合作

2016.5 2016.5 2016.6 2016.7 2016.8 2016.9 与龙江旅游列车达成战略合作 提升品牌力,共享平台资源,共同发展 与奔驰4s店达成战略合作 提升品牌力,共享平台资源,共同发展 与开心麻花达成战略合作 提升品牌力,共享平台资源,共同发展 与虎峰岭景区达成战略合作 提升品牌力,共享平台资源,共同发展 与马迭尔达成战略合作 提升品牌力,共享平台资源,共同发展 与兴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 提升品牌力,共享平台资源,共同发展 强强联手奔未来战略领先合作赢 猛龙过江旅游列梅赛德斯有贤名 开心麻花开口笑虎峰岭上侠客行 一衣带水马迭尔兴业兴邦手足情

我们的事业不拘一格 我们的伙伴各行各业

唯一的共同点,我们都足够的出色 有日夜穿梭在家乡山水间的龙江旅游列 有闻名世界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 有喜剧大鳄开心麻花的纯粹欢乐 有虎峰岭景区的风光秀色 有比我们小六岁的同乡马迭尔 也有外资银行里的新面孔,兴业 强强联手,合作共赢,锐意开拓

外功·公益慈善

2016.6 秋林里道斯资助贫困学生一杯奶公益活动

2016.12 企业深入帮扶走访慰问送温暖 为贫困家庭捐助物资,扶贫济困

富而有道里道斯不忘公益不忘本 深入帮扶送温暖捐资捐物慰清贫 牛奶一杯看似小健体暖胃少年心 学子有情待来日今日种种为人人 善行善举融社会回归本真民族魂

收获·业绩殊荣

2016.5 秋林里道斯入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重点抽检食品企业 相信品牌的力量,让全社会和所有消费者看到我们坚定的信念和诚意

2016.8 秋林里道斯率先通过“中国品牌与服务”星级认证 服务认证4星,品牌认证4星,同行业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企业

2016.12 秋林里道斯荣获龙江力量企业社会责任榜诚实守信奖 /

2016.11 秋林里道斯双十一销量突破734万 同行业销量第1,天猫食品排名13名 2017.1.22 秋林里道斯22天销量突破1亿元 百年品牌有着强势的上升空间

监督总局评重点全靠信念与真诚 中国品牌与服务同行首证四颗星 龙江力量责任榜诚实守信没毛病 天猫食品行十三单日销量近千万 二十二天一个亿坐上火箭过一七

结: 诸君新年齐努力精诚团结一心齐 勤劳勤思勤动脑献言建策气不虚

电视帮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 篇5

政府机构职能缺位为帮忙类节目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转型期的重重社会矛盾为帮忙类节目提供了主要对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有的利益分配秩序被打乱,并导致了新的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各社会阶层之间差距不断拉大,一系列的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政府服务型职能的转变尚未彻底完成,因此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组织、群体、机构之间冲突不断,各种问题此起彼伏,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公众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有效解决,因此导致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市民之间的各种隔阂与矛盾,而这恰恰为帮忙类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给了帮忙类节目巨大的发展空间。帮忙类节目通过捕捉、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构建起了矛盾各方对话沟通的平台,通过协调矛盾各方的利益诉求,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缓和。

政府机构的职能缺位为帮忙类节目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体制性原因,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型职能转型还远远没有完成,机构职能发挥过程中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分工不清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职能部门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仍不畅通,因此社会公众的大量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反馈和有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的渠道表达诉求、寻求支持,而大众媒体因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强大的传播力量就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无奈选择。

虽然大众媒体并不具备解决诸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权力,却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因此社会事件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就会广为人知,从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正是由于大众媒体在引发舆论关注、集聚舆论力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各级政府部门在维稳的大背景下,往往会对媒体的报道给予高度重视,并以迅速解决问题的方式平息舆论压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大众媒体便被公众视为最为便利、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的利益诉求渠道,“有事找媒体”、“上访不如曝光”等说法就成了公众不得已的选择,甚至有国家级官员也公开发表“凡是媒体曝光的,都有责任查清”的言论[1],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社会对于新闻媒体介入的强烈期待。

从帮忙类节目涉及的领域看,法制咨询、消费维权、情感调解、家庭纠纷等等,几乎包含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恰恰因为政府机构未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履行义务,职能发挥滞后于公众的实际需要,公众才将大众媒体作为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导致了帮忙类节目的迅速发展与火爆。

媒体寻求发展的新空间是帮忙类节目崛起的内在动力

电视业发展到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新兴媒体以超快的发展速度分流着大量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电视媒体无不为争夺更多受众而绞尽脑汁,帮忙类节目的异军突起正是各省市电视台为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路径选择。

激烈竞争推动电视台不断寻求发展空间。我国电视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受众数量最多、发展速度最快、产业实力最强的传统媒体。但是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电视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发展挑战,尤其对于各省市电视台而言,其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无论在政策资金支持还是设备人才积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节目覆盖有限,很难与央视这样的强势媒体正面拼杀,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不断抢占媒介市场,同样也给各省市电视台带来了很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各省市电视台不得不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尽可能多的路径选择,从而在白热化的媒介市场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帮忙类节目正是各省市电视台在激烈竞争态势下谋求发展空间的自觉选择。

电视台为突破民生新闻瓶颈进行新的尝试。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比,地域性、接近性是各省市电视台地面频道的突出优势,因此打造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各省市电视台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但是任何电视栏目都有生命周期,从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播出以来,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观众最初的新鲜感已经丧失殆尽,不断下滑的收视率显示出受众已经逐渐对这一电视新闻形态产生了收视疲劳,而同质化、琐碎化、浅表化、庸俗化业已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致命缺点,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民生新闻已经成为“煽情新闻”、“花边新闻”、“市侩新闻”的代名词,民生新闻正愈来愈失去最初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只有开发新的媒介产品,打造新的节目形态才能突破困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而继续赢得受众的认可与信赖。在这种情况下,各省市电视台纷纷谋划、积极探索新的节目形态,有的提出以“公共新闻”代替民生新闻,从而提升新闻品质;有的提出“TV3.0”概念,试图实现民生新闻深度和广度的转型,而更多的电视台则选择了帮忙类节目作为突破口。电视帮忙类节目延续了民生新闻固有的贴近性、区域性特色,而在内容和传播手段、传播目标上又有所拓展。帮忙类节目在内容上聚焦本地受众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以帮助受众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因为受众能够迅速通过媒体帮忙获得利益诉求的满足,因此帮忙类节目甫一问世就得到受众热烈响应,成为继民生新闻之后各省市电视台又一具有品牌意义的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经济效益良好。试水成功的结果是更多电视台开办此类节目,不仅在原有的民生新闻中增设帮忙类板块,而且开始创办独立的帮忙类节目,在节目形态上也不断突破原有新闻节目的边界,将生活服务、法制维权、情感调解等大量非新闻性内容与帮忙的形式相结合,从而使得帮忙类节目的内容愈加宽广、表现形式更为多元。迄今为止,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帮忙类节目不下几十档,已经成为各省市电视台突破发展瓶颈、吸引受众的重要节目类型。

目标受众的心理和趣味是帮忙类节目火爆的市场动力

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媒介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对受众的争夺,作为传播流程的终端环节,受众对节目的取舍直接关乎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各电视台无不把对目标受众的全面了解和透彻把握作为制作节目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帮忙类节目而言也是如此。应该说帮忙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源于目标受众的认同和持续追捧。

帮忙类节目的目标受众定位。“拷贝社会”理论认为在媒体信息收集制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利润原理”,也就是媒体为了达到获取利润、争取最大多数受众这一目的,往往提供满足最广泛的普遍兴趣的“拷贝”,而最普遍的兴趣即为与性爱、犯罪、冲突、猎奇等相关的本能兴趣。从帮忙类节目来看,对各种社会冲突、家庭纠纷、婚姻矛盾等题材的喜爱和强调满足了目标受众的收视趣味。

目前大多数帮忙类节目都在各省市电视台地面频道播出,其目标受众总体范围为普通市民,这一群体在文化特征上表现为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学历为初中以下。其中作为收视主体的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尤以女性偏多。这一群体在信息接收上更容易关注大量社会化的软性内容,对充满冲突、矛盾的煽情性题材和猎奇性题材颇感兴趣。电视帮忙类节目的内容恰恰在这些方面满足了目标受众的需求。

帮忙类节目迎合了受众的窥私欲望。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人们普遍存在窥伺心理,即对他人私事的一种窥伺欲望,通过窥视他人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私而满足自身的宣泄愿望。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身边的人与物的窥伺心理。对于受众而言,这种潜在的窥私欲望反映在其信息接收过程中就表现为对有关隐私内容的特殊偏好,而这种心理需求反映在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传播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刻意迎合一定受众群的独特趣味,从而制定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决策。帮忙类节目的受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经济地位等特点就决定了其往往比一般的受众具有更强的窥私欲望,因而帮忙类节目的受众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也始于对观众的这种窥私欲望的迎合。

从目前各电视台的帮忙类节目看,无论是脱胎于民生新闻的帮忙类节目,如《范大姐帮忙》、《帮女郎帮你忙》等,还是将情感调解、消费维权与帮忙形式相结合的节目,如《非常帮助》、《石头会说话》等,都越来越热衷于选择有关人们隐私的素材为“帮助”对象,如夫妻矛盾、婚外恋情、怀疑子女非亲生做DNA鉴定等完全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此类题材的表现往往画面火爆、情节离奇、关系错综复杂,个人隐私完全暴露于电视屏幕上,极大满足了受众的窥私心理,对于拉升收视率往往能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帮忙类节目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与窥私心理相似,人们天生对未知的事物存在一种特殊的猎奇心理,这种猎奇心理也是受众的本能心理,尤其是中等文化的家庭妇女对夫妻吵闹、邻里打斗之类的内容有着特定的好奇心。也正因为如此,帮忙类节目的选题往往注重内容的煽情与猎奇,从而吸引目标受众的收视注意。帮忙类节目在呈现方式上往往打出“原生态”的口号,在电视画面上往往充斥着兄弟姐妹大打出手、夫妻之间恶语相向、父子母女怒目谩骂的场景,一些有意设计煽情桥段更是比比皆是,为了强化事件的故事性、突出一波三折的情节性,编导有意识地设计细节和情节以最大限度地强化煽情效果。这样的内容表面看是“帮忙”解决纠纷,实际上是对受众猎奇本能的刻意迎合。

这种娱乐化的处理方式将受众对问题、困难的关注转移到了对曲折离奇的故事的兴趣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和急迫性,也削弱了“帮忙”行动应有的公益性和郑重性,但是对于特定的收视人群来说确实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从而直接导致了帮忙类节目的迅速发展与火爆。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帮忙类节目的火爆并非如一些文章所提及的因为满足了受众的利益诉求,实际上帮忙类节目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各省市电视台的品牌性栏目,有着复杂的原因,有赖于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既包括政府职能缺位提供的现实基础,也包含了电视台应对激烈竞争、寻求发展空间的自觉转型,而对受众本能趣味的刻意迎合也对帮忙类节目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笔者认为,帮忙类节目应在建构公众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平台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在选题、传播形式上有意节制对煽情猎奇素材的关注,从而不断提高帮忙类节目的深度,使其真正成为“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平台。

参考文献

帮忙类节目 篇6

一、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

“寻租是一种典型的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1]美国经济学家J.布坎南和A.克鲁格,将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而形成的超额收入,称为“租金”,将通过权力谋求“租金”的活动,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2]后来,“寻租”一词被广泛延伸到诸多领域,泛指用权力或权利来换取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细忖当下火爆荧屏的“帮忙类”节目就会发现,其节目本质,是底层阶层话语权无法表达或实现而无奈地将权利转租给电视媒介,最终获得权益或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体现出“权利寻租”的本质特征。

(一)底层阶层:

社会的边缘化群体

底层阶层,也称作社会脆弱群体、弱者群体,它由“底层”作为定语修饰核心词“阶层”。从字面意义上看,底层阶层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社会底部的群体层级。那些无资本、无权力、无关系、无声望而逐步沉沦于底层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都可归为底层阶层,而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城乡居民、农民工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甚或大学生“蚁族”等,都是底层阶层的典型群体。底层阶层的存在日渐固态化、边缘化,几乎成为社会竞技场上“几无还手之力”的群体存在,但他们还是以不同的生命态势顽强地存在,以不同形式的抗争表达着被社会边缘化后的生命意愿和生活抉择。

(二)底层阶层:

电视媒介传播中的失语者

在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等媒介的诉求对象主要是消费能力强的城镇居民,为底层阶层叙事的媒介少之又少。电视频道对底层阶层的真实生活关注很少,没有办满足底层阶层所需要的频道或栏目,一些栏目如《农业新闻》等在经济效益的市场化追逐中因收视率低而被删减甚或淘汰。虽然新闻、电视剧、电影、综合等电视频道也对底层阶层进行电视叙事,但这些栏目要么是主流媒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运用,要么停留在底层阶层的丑陋与不文明等行为事件的报道上,要么对底层阶层进行乌托邦式的想象性叙述……少见真实反映底层阶层生活状态与生命质感的电视频道或栏目。底层阶层往往是被“聚焦”、被“关心”、被“同情”、被“和谐”的群体,成为电视媒介的失语者,他们的权利和话语权被限制、扭曲、漠视。

(三)电视“帮忙”:

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

“帮忙类”节目的出现,无疑是底层阶层“权利寻租”的典型表现,是无奈的底层阶层在体制内进行抗争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利益纷争,底层阶层具有寻求帮助的多样需要;另一方面,电视媒介具有贴近民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责以及拉升收视率的需要。内外因的有机结合,促使“帮忙类”节目蔚然成风。综观当下电视节目的“帮忙”内容,无论是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劳动就业、利益纷争、投诉维权,还是生活环境、个人情感等,大多数问题都应通过政府部门或者法律途径得以解决,但由于底层阶层的弱势,他们难以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利,实现自我发展,无奈之下只能将自身的权利“售卖”给电视媒介,通过电视媒介权力的帮助来获得自身权益的维护或实现,典型地体现出“权利寻租”的本质特征。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具有双重的效益:一是求助者“权利寻租”后获得的权益维护;二是电视媒介在将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电视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底层阶层“权利寻租”的背后

(一)被削弱的底层阶层的话语权

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呈现出两种表面上看似相互矛盾的趋势:一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二是细化碎片的不断聚合。[3]社会分层结构细化和聚合的结果,是形成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并且强势群体日渐成型,弱势群体日渐庞大,社会结构正日益向两极化趋向发展、集中。

较数量较少却拥有诸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的结构构成更为多元且人数众多,并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向。弱势群体因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互动等资源占有方面都居于从属地位,使得他们在社会决策上缺少自主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不可避免地遭受歧视和疏远,甚至连法律保障的某些权益方面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切实解决。不仅如此,转型期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又使阶层的发展呈现出固态化趋向,弱势群体中的精英也越来越难以凭借自身的能力进入强势阶层,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底层阶层的话语权。这样,底层阶层群体的话语失语,使得他们既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无力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呈现出日渐边缘化、失语化的态势。底层阶层的话语失语,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继续在现有体制下沉默,要么在沉默中爆发,形成抗争——或通过向政府部门反映或向媒体求助或举行游行示威等方式进行体制内的抗争,也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或暴力或仇恨或报复等方式发生体制外冲突,甚或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给予底层阶层平等的话语权,让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民主社会发展的表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底层阶层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底层阶层本身的问题,更是社会性的问题。在底层阶层数量日渐扩大、构成日渐复杂多元的当下,其命运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此,给予底层阶层平等的话语权,让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民主社会发展的表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媒介权力对底层阶层的话语垄断

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说过:“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4]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媒介权力的力量。媒介具有监测社会、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不仅如此,媒介还借助“议程设置”,实现对舆论的传播、引导与控制,并与社会产生非同一般的联系,甚至使人们形成对媒介的依赖。这样,媒介传播信息的权利因控制了信息传播的资源而演化成媒介权力。

媒介权力的象征性基础是媒体文本,媒体文本既是媒体意义的生产者,也是媒体与受众的连接点。因此,媒介权力是通过媒体文本得以表达和实现的。不过,媒介权力并不一定完全具有“扩散影响”和“行使权力”的能力,它总是受到各种权力的压力,这些权力至少应该包括政治干预、机构规制、市场压力(包括经济与竞争)、国家法律以及受众的反馈和消费等,这使得媒介权力总是权衡各方权力和力量,力求找到信息传播的平衡点。或者说,媒介话语是受各种权力力量的规制之后而形成的意义组合。各种权力和力量相互交织,一起角力,共同建构起媒介权力的信息传播结构。

底层阶层消费能力低下的现实,决定了电视媒介难以为底层阶层建构他们的频道或栏目,这也是底层阶层成为电视媒介失语者的主要原因。不过,“帮忙类”电视节目因其强烈的民生性、故事化以及情感、情趣性而吸引了众多的电视观众观看该节目。不仅底层阶层将之看作是发出自己声音的栏目,也吸引了众多具有消费能力和时尚话语权而自嘲为“新底层阶层”的中层阶层的加入,甚或社会管理者也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对帮忙类节目进行关注,这使得该节目类型的受众群体与阶层骤然扩大,拉升了节目的收视率。于是,打着公益、品牌化的幌子实则追逐收视率和实现经济效益的电视媒介纷纷上马“帮忙类”电视节目,并骤然间火爆荧屏,成为电视媒介“吸金”的重要节目形态。

虽然说,“帮忙类”电视节目因其“维权帮忙”的本质而赢得收视率和品牌价值,但并非所有的底层阶层群体或个人的“求助”都能获得电视媒介的“帮忙”或应答,众多牵涉到政府机关的决策而导致的困民扰民的行为,以及底层阶层反映的高频率“求助”事件,却总是被电视媒介限制、遮蔽、忽略,表现出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对底层阶层话语权的垄断,显示出底层阶层话语权的无力的本质。

三、为底层阶层代言: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底层阶层作为社会阶层群体的存在类型,应该与其他阶层一样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帮忙类”节目虽然体现出电视媒体利用底层阶层的权利寻租实现收视率提升以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一面,但不可置疑的是,电视媒介也帮助底层阶层维护了他们的利益,赢得了一些话语权。事实上,底层阶层与媒介权力一旦联盟,其产生的力量极为巨大,不可小觑。

在新时期,媒介具有更为复杂的身份,它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的引导者、政策的宣传者,还是企业的经营者。虽然媒介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权力机制的规制和影响,但不可否认,媒介仍然具有强大的权力——媒介话语生产的自主权。电视媒介不仅应该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还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人数众多的社会底层阶层代言的社会责任。

(一)强化为底层阶层代言的责任

媒介的职业特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性传播权,即传播信息、评论编辑等专业权;另一项是社会性传播权力,也就是舆论监督权。这就给了媒体控制话语的权力,并在传递话语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话语传播力量。事实上,电视媒介传播的强大力量是由电视受众赋予的,这必然要求电视媒介承担起关注底层阶层的社会责任,树立起电视媒介为民代言、为民请命的社会职责。电视媒介应该尊重受众赋予的媒介权力,不管前面路有多苦,都要竭心尽力地为底层阶层代好言,维护底层阶层的话语权。电视依凭媒介权力而具有强大的话语能力,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声势与舆论影响,对社会产生环境监测、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也使得侵害底层阶层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因忌惮强大的民意而不敢肆意妄为。

不过,舆论监督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电视媒介在维护底层阶层利益的时候,可能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甚或生命危险。不管怎样,媒介应该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责任,担当起社会的良心,不能遇到权力、遇到困难、遇到压力就往后退缩或索性“两眼不看,两耳不闻”,而应该将受众赋予的媒介权力以及产生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真心实意地为底层阶层代好言、发好言,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民主化进程。

(二)强化对底层阶层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舆论监督呈现出“铁肩担正义”的媒介责任的话,媒介的人文关怀则通过底层阶层真实生活的呈现,展现出底层阶层群体的情感与处境,呼唤解决底层阶层处境的对策。目前,众多的“帮忙类”节目还停留在“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办事”的倾诉、投诉的平台层面,只是从做电视节目的角度去呈现底层阶层群体或个人的求助过程,只是为了实现电视的传播,比如难以调解的财产纠纷肯定是寻求律师咨询,由产品质量、价格等引起的矛盾总离不开消费者协会的介入……众多电视节目帮忙方式雷同,甚或节目出现重复“帮忙”,这也使得大多数“帮忙类”节目流于表面,没有介入到事件本质中去。不仅如此,“帮忙类”节目还经常出现有些记者全然不顾求助者的个人隐私以及节目播出

“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众多问题,都体现出电视媒介更多地是从媒介市场化的角度去考量底层阶层的求助,体现出电视媒介对节目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追逐,而没有从媒体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和平民立场的角度去思量。

后求助者要面对的社会生活,以致电视节目满足了电视受众的“窥私欲”却伤害了求助人的情感与态度,严重影响了求助人的正常生活状态。一些“帮忙类”栏目甚至因为求租人不愿意将求助诉之于媒介公共空间,以致这种求助不能带来节目以及收视效益,而对底层阶层的求助置之不理。有些底层阶层因为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的相似性而求助电视媒介,电视媒介却基于播出频率和播出价值的考量,置之一边,不予“帮忙”。“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众多问题,都体现出电视媒介更多地是从媒介市场化的角度去考量底层阶层的求助,体现出电视媒介对节目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追逐,而没有从媒体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和平民立场的角度去思量,这也是很多底层阶层群体或个人对“帮忙类”电视栏目有些失望的原因所在。

媒介“帮忙”应该从底层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角度出发,去叙述他们的情感、心理,从而为底层阶层营造出一个鲜活的话语空间,并能通过帮忙一个,惠及一群,促进国家、社会对求助问题的重视,让社会更趋民主、法制、和谐。“帮忙类”电视节目从做注意力为第一要义提升到做影响力为第一要义,它的生命力才会强盛而长久。

参考文献

[1]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17.

[2]孙国华, 龚刚强.求解权力寻租[J].中国报道, 2010 (8) .

[3]孙立平.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新特点,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aplay/72437.html.

对做好帮忙类广播节目的几点思考 篇7

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大的样式形态, 注重关注百姓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 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内容广泛, 实际操作复杂, 想要从大而杂的事件当中选择典型事例更加困难。帮忙类节目作为民生新闻的一种, 更加注重解决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 体现帮忙的及时性, 让受众感受到“民生无小事”, 从而显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站在听众的立场, 从媒体的角度, 解决您的烦心事, 也许里面某些问题对于帮忙记者来说只是一个小问题、小困难但是对于求助的听众来说也许就是摆在他面前最着急解决的问题。换言之, 只要您在生活中遇到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到节目里求助, 这些求助的听众逐渐壮大节目的受众群体, 从而也更好地体现出新闻媒体工作中“贴近实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大眼睛897电台《男人帮女人帮》节目 (原名:《快乐帮帮帮》) , 作为经济生活频率 (大眼睛897) 一档帮忙类热线服务节目, 长期受到听众的关注, 在同城媒体当中有较高的收听率。在7年前, 南昌本土广播媒体还没有开办此类节目的时候, 大眼睛897电台前期试水做出成功尝试。“生活当中的所有问题, 都可以来问都可以来帮”, 这是《男人帮女人帮》的节目开场口号, 同时此宗旨也一直贯穿在这个节目的运作过程当中, 节目号召听众互帮互助, 如果对于听众反映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专门的帮忙记者帮助找寻解决办法。

一、打造节目品牌

(一) 切实解决听众问题

品牌就是听众对于节目的口碑, 笔者认为帮忙类节目主要分为如下几个范畴:官方信息发布、监督维权以及公益爱心。但是在实际的运作当中, 生活投诉维权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例如, 房屋质量不合格、买车遭遇消费陷阱、劳动纠纷、孩子入学等各类问题, 当然也有咨询如何办理准生证、怎么迁移户口等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的难易程度千差万别, 只有一个个帮助听众解决好问题, 才能更好地打造节目夯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口碑。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此类节目一次性解决, 在这个时候, 无论是直播间里的主持人, 还是后期的帮忙记者, 需要学会转化, 化解问题双方的负面情绪。

(二) 培养主持人黄金搭档

热线节目主持人首先必须具有亲和力, 能和听众打成一片, 让求助的听众在电话听筒里能够感受出主持人的声音是饱含感情的。当然这里的“饱含情感”不一定语调缓慢, 装扮成知心姐姐的模样, 在声音的呈现中除了适当的深情外, 可以幽默、调侃, 通过主持人的表达让求助的听众先得到慰藉和放松。第二在节目的呈现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条理要清晰, 同时主持人也要精通一些生活常见问题的解答。例如, 《男人帮女人帮》节目主持人“王珺和吴波”, 在多年的热线日播节目中已经培养好良好的默契程度, 声音上两人互相衬托, 女主持人温婉大气、男主持人幽默睿智, 两人的搭配使得主持人和节目完美融为一体。

(三) 打造专业帮忙团队

提到广播类帮忙节目, 如何形成一个好的帮忙记者团队, 这是节目生存和发展一定不能忽略的问题。听众希望通过节目中找到答案, 在听众不能互帮互助的情况下, 此时需要专业的帮忙记者带着问题帮助听众找到答案。可以重点培养一些善于解决矛盾问题的帮忙记者打造帮忙团队, 将帮忙的过程进行简单还原, 同时要注重对于同类型节目的有效归类。在帮忙团队中, 记者要呈现出处事干练、思维严谨、作风果断的办事风格。另外作为帮忙记者必须要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 这些部门的一些利民便民的相关政策通过媒体发声, 同时针对听众的个别问题可以逐一抓到对口部门进行解答。

《男人帮女人帮》在节目创办之初, 也开始逐渐规划自己的帮忙团队, 但是帮忙风格并不统一, 经过节目组的规划逐渐打造出一个线性板块《帮女郎》, 每天2期, 针对听众在《男人帮女人帮》反映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例如, 在2015年年中, 节目陆续接到一些新车车主反映南昌个别汽车4S店违规收取新车检测费一事, 帮女郎在核对过实际情况后, 分别采访到汽车4S店、315消协、物价局、律师以及某品牌汽车经销总部, 采写出一系列围绕4S违规收取新车检测费的报道, 一来帮助反映问题的听众进行有效维权, 第二为新手车主普及许多购买车子可以有效规避的消费陷阱, 在听众中取得良好口碑。

二、做好主题策划

作为一档日播的帮忙类节目, 并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有主题鲜明的帮忙话题, 此时要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 又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听众解决问题完成采编任务, 那么对于节目组提出了一项挑战。为此, 做好适当的主题策划对于节目成功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公益主题策划

对于帮忙类节目来说公益主题的选择既能切中帮忙节目的内涵主旨, 又可以通过媒体的公众平台达到良好的帮忙效果。例如, 《男人帮女人帮》节目不定期通过爱心后备厢、爱心球赛、慈善义卖、感恩晚宴等多种途径帮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体, 从患病儿童到流浪少年, 从贫困学子到孤寡老人, 这些相对弱势群体都是固定的帮助对象, 同时这些对象也是策划选题的主要人群。用媒体一系列公益策划的影响力呼唤社会上好心人伸出援手。

2015年6月在《男人帮女人帮》热线节目中, 工作人员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急于出售百余坛大唐清明酒, 每坛均有10年以上陈酿, 但是对方在节目里发布的价位极其低廉。经过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确认得知, 帮助发布卖酒信息的先生为了帮助自己同学的父亲筹措医药费急于卖酒。了解此事后, 897通过线上帮忙节目、线下采访录音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策划主题《200坛救命的大塘清明酒, 你买吗》的公益活动, 短短一周时间筹到善款6万余元, 事后当事人表示十分感谢《男人帮女人帮》的帮助, 使得这个家庭暂时渡过难关。

(二) 事件主题策划

除了常规的采编任务以及公益主题外, 事件策划也是帮忙类节目一个侧重点。如可以根据听众反映几个相关的问题组成一系列关于策划报道, 同时也可以根据当下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组成主题策划。例如, 2015年高考前, 节目组陆续接到很多家长和考生打电话咨询关于高考的备考问题。根据家长咨询的大量问题《男人帮女人帮》策划了《六月你好, 高考加油》的主题报道。邀请心理专家、高三毕业班老师、营养师等在线上为考生解答备考难题, 另外通过897的官方微信发出话题讨论, 聊聊你的高考记忆, 节目播出后收到听友好评。

(三) 环节策划

帮忙节目的有效运行, 除了接听听众作为主要板块外, 还要积极策划一些适合本节目的环节。例如, 《男人帮女人帮》从2015年开始策划了“淘二货”板块, 侧重听众家里的二手物品的买卖、置换的诉求。此环节一经开通成为节目的重点板块, 随后节目组还会根据听众的大量买卖置换的二手物品开通《男人帮女人帮》淘二货的微信公众号, 通过新媒体的融合让听众物品资源进行融合。

三、重视自我宣传

广播媒体通过声音相对单一的传达方式与听众沟通交流, 不过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必须要重视自我宣传。《男人帮女人帮》节目组通过与897另外一个王牌节目《吃香喝辣》进行线下联动, 每周都开展听众见面会, 另外897的官方微博、主持人以及记者的个人微博及时在线, 解答听众咨询。

帮忙类节目 篇8

在电视媒体同仁们不断的创新摸索之中,“帮忙”类节目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中。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新闻,但这种节目的形式突出了“百姓视角”,喊出了“平民心声”,在节目内容上更关注百姓的生存、生活。其信息主要来源于市民的各种求助热线,内容多涉及老人赡养,孩子入学,夫妻情感,邻里纠纷以及一系列生活问题等等。平心而论,此类选题如果从“帮忙”类节目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大都具有共性,节目对一个事例的帮助很有可能引起大范围的共鸣。

从2009年开始,太原广播电视台分别推出了《市民那点事》与《哥俩帮忙》两大板块,借成熟的民生新闻栏目作为孕育平台,使得板块制作可以拥有更稳定的信息线索与更加专业的制作队伍。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以《市民那点事》板块最为明显,到2012年,其播出平台《新闻快车》栏目的年平均收视率达到5,板块瞬时收视率最高超过10。

仔细分析这种帮忙类节目在太原广播电视台可以大获成功的原因,就会发现,这也是城市电视台这个平台的自身优势更加适合此类节目发展的缘故。

1 区域文化特色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点非常突出,但在其内也有各个地域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地域性文化氛围。在这个方面,城市电视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央视以及各个省级卫视相比,城市电视台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贴的更近,对老百姓来说,能够使用同样方言的城市电视台记者更具亲和力。而从“帮忙”类节目来看,这一优点本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

2 类似“真人秀”的体验优势

相比央视与各省级卫视真人秀“大成本+大明星”的运作方式,“帮忙”类节目可以成为城市电视台“另辟蹊径”的选择。当一个衣着、口音、容貌都与你相近的本地人,开始对着镜头讲述他的故事时,这何异于看到了镜中的自己。而当你也面临与他一样的困难时,你又何尝不想知道城市电视台的记者到底能不能帮你解决了这个困难。《市民那点事》曾今接到过一个烈士家属打来的电话,他说自己的长辈拥有毛主席签发的烈士证,却没有一块刻着长辈名字的墓碑。节目中,记者与烈士家属为了这一心愿一同奔波忙碌。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民政部门不仅满足了烈士家属刻碑的诉求,并统一解决了有着相同情况的家属要求。

3 壁垒优势

壁垒这个词源于市场竞争,本意是指基于企业自身的资源与市场环境的约束条件,构建出有效针对竞争对手的“竞争门槛”,以达到维护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的市场竞争活动。通俗说来,就是限制大量竞争对手进入我们已有的势力范围。毕竟地方台在综艺节目、电视剧以及其它节目上,难以与央视以及各个省级卫视一较高下,在这些节目上,央视与各个省级卫视共同铸造的壁垒,使得城市电视台难以逾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城市电视台能否在自己的阵地上建造一个壁垒,答案是可以。“帮忙”类节目的推出,让城市台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回报,不仅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好,最主要的是,地域性这个天然的壁垒使得央视与各个省级卫视难以制作出满足全国所有观众的同质化节目。而且,央视与各个省级卫视也不可能与城市电视台一样,让自己的工作人员终日只奔波在一个城市之中。因此,帮助类节目或许能成为城市电视台独具的优势。

除了太原广播电视台《市民那点事》和《哥俩帮忙》以外,目前,长沙电视台的《帮得007》、南京电视台的《陆姐帮忙团》、济南电视台的《姊妹花》、泰州电视台的《小范帮你忙》、嘉兴电视台的《阿秀嫂帮你忙》、绍兴电视台的《兄妹帮你忙》、温州电视台的《闲事婆·和事佬》等节目都已成为了当地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当然,各个省级卫视的地面频道也都在积极开办帮助类节目,不可否认,这将是城市电视台在这一领域最强大的对手。

城市电视台凭借其所在帮忙类节目的优势,依然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分享到较大的收视蛋糕。但要想把这个收视市场做大,做好,做强,则需要城市电视台的战略决策者做更多的创新,做更深的思考。当电视节目提供的“帮忙”成为一种常态时,也预示着中国电视媒体将超越自身的媒介功能局限,通过一次次有力的介入和执行,最终服务百姓,构建和谐。

参考文献

[1]尹鸿,等.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现代传播.2005(5).

[2]裴艺元.浅谈市、县公共频道的经营策略.声屏世界.2002(11).

如何走出帮忙类民生新闻的困惑 篇9

1.1 帮忙类民生新闻的现状

帮忙类新闻顾名思义就是, 发挥媒体的影响力优势给民众帮忙。这类新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亲民意识。只要老百姓遇到困难一个电话, 记者就上门予以帮助。所以帮忙类新闻因其更为突出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等特点, 已经逐渐替代民生类节目, 不少省级卫视和地市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帮忙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作为民生节目的替代品, 在报道的同时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如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帮助直通车》、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帮忙》, 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另一类是从民生深入到感情, 使新闻更加贴近生活。如吉林电视台的《说实在的》、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这类节目较之上一类更获得老百姓的喜爱。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 帮忙类新闻受到了百姓的喜爱, 赢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 但是在繁荣的背后, 却存在了许多问题。

1.2 存在问题

1.2.1 大包大揽

为了在同类竞争中取胜, 千方百计留住线索, 储备新闻量, 观众的任何诉求统统接纳。在很多帮忙新闻节目里, 我们都经常可以看到, 一些泛化的, 琐碎的, 微观性的, 个案性的报道, 因为这类节目走入只要是有线索就要接的误区。帮忙新闻栏目一般都开设民生热线, 并对提供帮助。因而, 百姓经常积极主动地把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反映给栏目组, 有很多是根本不具代表性的, 因而不能切中要害。为了留住线索储备新闻量, 他们把生活中一些不具有社会意义的诉讼也接纳, 导致定位不够明确。

1.2.2 越权过界, 成了媒体“包青天”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些民生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中, 越俎代庖, 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事件进行判断, 加入了过多的自己主观因素, 导致报道不客观。二是, 一些民生新闻将镜头强行深入到普通百姓的隐秘处, 进行批判与判断, 以记者视角对隐私进行判定。俨然将自己提升为“包青天”的位置, 使新闻的事实及现实画面大打折扣。

1.2.3 帮倒忙

内部的小矛盾一经曝光, 成为公开的大纠纷, 对方逆反心态下态度更坚决, 反而事与愿违。能否通过节目给观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是衡量帮忙类节目成败的重要标准, 它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的优劣。但是一些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 报道过于深入不顾情况背景, 把小矛盾大矛盾化, 给社会带来了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

2 帮忙类新闻的出路

2.1 加强策划一些主题性的公益活动和新闻行动

让更多的人收益, 激发起受众的爱心意识, 参与到行动中来, 使受助对象得到更广泛的“帮忙”。如兰溪电视台生活娱乐频道, 2010年组织的四场大型爱心慈善新闻行动, 其中, “爱心邮差·全民公益大行动”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反响最强参与面最广的。活动从9月6日开始, 一直延续到中秋之日, 历时半个月。掀起了一股爱心热潮:19家企事业单位积极捐款达147400万元, 募集到爱心月饼5373份;各行各业众多爱心人士踊跃报名当“邮差”送月饼, 更有许许多多的民间社团组织及爱心家庭争先恐后要求参与。这场遍布城乡的爱心大行动取得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到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这次活动突出媒体倡导公益慈善行为的引领作用, 强化了市民的公益慈善意识, 推动扶危济困、爱心助人的社会风气, 弘扬了主旋律。这样的新闻行动再次树立起民生频道贴心百姓、彰显关爱、倡导公益的媒体形象, 为构筑和谐社会发挥出媒体应有的作用。

2.2 变被动求助为主动帮忙

“好新闻是长了腿的。”很多帮忙类民生新闻都会运用追踪报道的形式, 追求“帮忙帮到底, 送佛送到西”的境界。现在许多民生新闻都有了“跑腿记者”, 为了咱老百姓不怕将腿跑瘦, 不怕将鞋跑掉。而这种帮忙方式直接导致了上述的种种弊端。“好新闻是长了腿的”帮忙类新闻的新出路必定是变被动帮忙为主动帮忙。舆论的责任只能是引导, 而不是一味的迎合, 更不能只是只是对群众的求助全部予以帮助。我们可以看到, 影响力较大的帮忙类栏目的服务主体都正在符号化、团队化, 不再局限于一个主持人。如河南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栏目, 成立了帮忙团, 成员有“五朵金花”、“五朵小花”。青春靓丽的都市女孩成为栏目的鲜明符号, 极大地聚拢了人气。帮忙类栏目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一对一、一帮到底的具体事务性帮助, 演变为穿针引线、发动社会互助。媒体帮忙也开始向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如江苏城市频道在2008年成立了便民服务网, 设立了服务热线和服务网络。市民拨打城市频道热线或114转江苏城市频道, 就会有江苏城市频道便民服务网的专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

帮忙类新闻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新闻样式,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希望它不断完善, 从而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帮忙类民生新闻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上一篇:就业保障政策下一篇:高中德育工作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