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演说类节目(精选12篇)
电视演说类节目 篇1
1 教学资源的拓展
1.1 优秀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
由北京卫视和能量传播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一季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1月24日于每周六晚黄金时段在北京卫视强档播出, 由张卫健、刘嘉玲、陈鲁豫、乐嘉四位担任导师。被评价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 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综艺节目。第二季华少接棒刘嘉玲, 和鲁豫、乐嘉、张卫健三位导师组成“三生一旦”的全新阵容, 2015年8月28日开播, 节目中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的社会正能量和震撼人心的励志故事在观众当中引发众多好评, 从成熟的节目形态、丰富的节目内容, 到强大的导师阵容、多样化的选手类型, 《我是演说家》开创了中国“演说”节目的新时代。
1.2 演讲教学的资源宝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文化视野、交际视野更加开阔了, 人们越来越需要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 展现自己的才华, 演讲口才是现代人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 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讲授过多, 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足;文字案例多, 鲜活的影像案例少;重视课堂学习, 轻视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等问题, 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成效。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 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 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开拓师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果。《我是演说家》是一档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 获得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 可以为演讲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鲜活案例, 成为演讲教学的资源宝库。节目中选手身份各异, 演讲内容丰富多彩, 直观传授着演讲技巧, 让我们见证语言的力量;导师风格各异, 思维敏捷, 分析点评蕴涵着演讲的基本知识, 让我们体会语言的智慧。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观摩———讨论——实践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入演讲教学,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破。改变原来讲授演讲基本知识和技巧、分析演讲案例、进行演讲练习的模式, 采用观摩———讨论———实践的模式。观摩从《我是演说家》中精选的一些案例, 感悟什么是好演讲;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交流观看得感受, 从演讲内容得选择、材料的组织、语言表达形式、演与讲的结合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总结演讲的基本规律, ;再以亲身演讲实践感受演讲的技巧, 用总结归纳处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寻找自己演讲的不足, 明确提升自身演讲水平的努力方向。
2.2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入演讲教学, 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可以说是对学生演讲学习的引导、指导。《我是演说家》节目播放至今已有一百多个演讲案例, 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在我们教学的新的节目正在不断播出, 有新鲜感、有吸引力。布置学生在课外观看《我是演说家》节目, 设计观看记录, 明确观看任务, 概括演讲者的演讲内容, 评判演讲的优点与不足, 评价节目, 从大量优秀的演讲案例中感受演讲的魅力, 聆听不同导师对选手的分析指点, 感受不同选手的演讲特点, 感受导师不同的语言风格, 汲取演讲的经验和智慧, 从一个个普通身份演讲选手的成功演讲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学生对这样的课外作业感到耳目一新, 对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感兴趣、有收获。
3 教学改革的多重收获
3.1 演讲能力的提升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对演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大量的观摩和上台演讲练习的实践, 学生的演讲能力普遍有了较大提升。摘录几段学生的课程总结:
“在学期的结尾, 老师还用别开生面的考试———每人上台演讲一次, 结束了这门特殊的课程。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忘记这次演讲, 毕竟我们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演讲前我们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在教室里试讲, 一遍一遍纠正自己的错误, 也许多年以后, 我们不经意的回首, 或许也会为曾经努力过的自己而感到骄傲。”
“曾经我一直认为上台演讲是一件极具挑战性, 甚至还满带恐怖色彩的事情, 但是现在我自己终于慢慢走出了这个心理阴影。站在台上, 渐渐地不再哆嗦, 甚至脸上还会带着点自然的微笑, 加上一点动作, 可以从容地站在大家面前, 流畅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期末考试的题目是让我们自己做一次演说家, 说到演说家就不能不提《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了, 在上课以前我从来没看过这个节目, 在老师的建议下无奈地看了, 看了后却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节目。节目里的演说家们个个具有特色, 语言运用很好, 演讲也很吸引人。很感谢老师的推荐, 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 提升了自己的素质。以至于在最后的演讲中我变得沉稳了, 自信了, 勇敢了, 清晰地说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 自认为超越了自我, 做了一次成功的演讲。”
3.2 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批评和创造能力。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促进了大学生媒介选择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说到:“在我看来, 这个节目还是挺不错的, 它可以让各个阶层的各种身份的人站在我是演说家的讲台上进行演讲, 表达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在发现民间演说家的同时, 也圆了小人物的演说梦。我们观众也可以通过我是演说家去放眼观世界”在我们进行演讲教学的同时, 《我是演说家》节目正在播出, 不少同学都是每期必看, 多接触这样的优秀电视栏目对他们十分有益。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评价能力。有同学这样评价节目:“《我是演说家》是一个可以使人变得勇敢、有正义的舞台, 通过观看这期节目, 我深深的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针对一些社会话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做一个有正义敢说话的中国好青年是我观看这期《我是演说家》最大的收获。”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提升了大学生利用媒介为自身成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同学有这样的打算:“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更何况我一个零基础的人。看完这最后一期的决赛, 我忽然有种感觉, 演讲能力好重要, 这不仅仅体现在比赛结果上, 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想在闲暇之余, 把这个节目的剩下所有期看完, 不求打发时间, 而是在其中汲取一点点我需要的、有用的东西。望我哪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 不求站在节目上演讲, 能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的演讲, 吾感足矣!”
3.3 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人”的素质, 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积淀、内化和升华结果。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将《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进演讲教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以下摘录自学生作业:
“各位演说家精彩动人的演讲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原来语言还可以这样说!他们通过语言的力量唤醒我们的内心;他们通过高深的智慧对我们进行启迪;他们通过丰富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简朴深刻的语言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感谢《我是演说家》, 感谢各位演说家, 是他们给予了我一次感受语言力量的机会。”
“在观赏一个个精彩的演讲时, 这是一种快乐, 也是一种享受, 同时也能增进自己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阅历。这些站在舞台上的选手们, 他们敢想、敢说、也敢做, 他们的演讲, 有的述说着人生的艰辛历程, 有的述说着生活的悲惨遭遇, 有的述说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也有的从述说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引出人生大义。是的, 他们在传递着语言的正能量。”
“在《我是演说家》这个舞台上,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 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他们激情澎湃, 他们幽默果断, 他们通过这个舞台展示了睿智, 展示了坚强, 他们深情的表达告诉我, 在这个舞台上, 不管你是善于表达的演讲天才, 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只要敢去表达, 敢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所有人自己的观点, 就能让自己平凡的一生变得不平凡。语言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看了这期节目受益颇深, 先是在演讲的形式和技巧上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一期节目如同一次慰藉心灵的旅程, 让我回味无穷……”
摘要:媒介产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将优秀综艺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引进高职演讲教学,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丰富了教学资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效提升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同时, 提升了媒介素养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演讲教学,电视节目,媒介素养,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13.6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9
[3]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8
电视演说类节目 篇2
谈话 :两个人或多个人在一起说话聊天,话题一般不固定,属于开放式的说话方式。
谈话节目:主持人(固定)与访谈对象(不固定)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有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观众的参与。
与私下谈话的区别:
A、从时限比较:电视谈话节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节目时长为30~60分钟;而私下谈话则无时间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B、从主题比较:电视谈话节目主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展开谈话,陈述事实或表达自己的见解。私下谈话是多个主题或者没有主题。
C、从人为控制比较:电视谈话节目中视主持人把握谈话进展,而私下谈话则是随心所欲,没有一定的轨道。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广播或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
谈话要素——片段性、零散性,表现为小的谈话单元; 谈话节目——连续性、完整性,表现为谈话是节目的主体。
二、谈话节目的来源与美国“脱口秀”
脱口秀=talk show 如《tonight show》《今夜秀》
《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大卫牙擦骚》 以名人嘉宾和幽默小品为其主要特征 美国谈话类节目的构成
话题——大到时事政治、国际态度、种族冲突,小到家庭琐事、吸毒等。话题的选择多是新奇刺激又冲突的。主持人——不以貌取人
嘉宾——嘉宾不固定,上至总统、国会议员,下至妓女,吸毒者,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来到节目当中。现场观众——观众敢言,有的言辞偏激,甚至还在现场争辩谩骂。
三、谈话节目的分类
(一)按内容划分
1、新闻信息类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或新闻事件《新闻会客厅》、《我建议》
2、综艺娱乐类
——以娱乐轻松的话题展开谈话《超级访问》、《咏乐汇》
3、人际关系类
——这类节目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法律、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话实说》、《人间》、专题对象类
——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众或某一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张越访谈》《五环夜话》、《谈“股”论“金”》
(二)按形式划分 叙事型谈话,以讲述故事为主要内容
如《往事》 辩论型谈话,展现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以及观点在交锋中带来的激烈碰撞
如《经济与法辩辩辩》 讨论型谈话,展示嘉宾围绕某个问题所进行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交流与探讨
如《锵锵三人行》
(三)按谈话话题分
1、新闻时事类
2、社会话题类
3、娱乐话题类
4、生活情感类
5、专业类话题
(四)按谈话方式分
1、对话模式
A 一对一人模式:《面对面》、《杨澜访谈录》 B 一对二人模式:《锵锵三人行》 C 一对三人模式:《三个女人一台戏》
2、群言模式
即有现场观众参与,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的“三结合”的大场面谈话节目。如《对话》。
主持人对场面的引导和控制尤为重要。既要启发、活跃场面,又要对表现欲过强的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适当的控制。
四、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的兴起
1、谈话类节目产生的背景(1)我国的谈话传统
(2)社会转型与宽松的谈话氛围(3)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
(4)开放心态和交流欲望的提升
2、谈话节目在我国的发展
(1)从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的创办,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创办,属于开创期。
(2)从《实话实说》的创办发展至2002年,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办起了二百多个访谈节目,属于飞速发展期。(3)2002年至今,谈话节目进入深入探索时期。积极探索新的市场,获得一席一地。个案分析
以央视《对话》节目为例,在电视谈话节目平民化风格兴起之时,《对话》却义无返顾地走了一条“高、大、洋”的路子。
为这些精英阶层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交锋思想的对话平台。凭着“另辟蹊径”后并不高的收视率拿下了较高的广告收入
《龙门阵〃现场》运用视觉动画来增强了故事的可视性,主持人扮演的将不再是单一的“话事人”角色,而是集“说书人”、“访谈者”、“故事主角”于一体的特殊角色,并像演员一样去演绎和讲述故事。
这种既谈又演的创新节目形式是国内首创的,它突破了传统的话题牵引观众思维的方式,以华丽的视觉效果将观众引入另一种奇妙而真实的观赏空间。
《天下女人》关注中国都市女性精神世界的大型谈话栏目 面向25岁―38岁都市女性,纵论新锐观点,探讨深度话题。宣告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众时代已经来临
《一虎一席谈》2006中国电视榜”中摘得“最佳谈话节目”桂冠。它改变了以往谈话节目的“宣讲”式传播,开创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群口时代。
《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形式显现谈话的魅力(辩论形式、观众充分参与、重量嘉宾)惯秉承平民视角的清谈态度,深入透彻,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取向。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惹笑。首播时间:星期一至五 23:30-00:00,节目时段的开发,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锵锵三人行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国际双行线》北京电视台一档大型国际性谈话类节目,主要针对的目标观众是中高知识和中高收入层次的观众。通过话题的设置,引领中外嘉宾谈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感受和认识,并为此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采用了同声传译的技术手段,消除语言障碍。
《东方直播室》是一档将电视手段、网络媒体、短信直播等多种传播手段有机结合的时事辩论民意调查类节目,以实现主流媒体“传递声音,引导舆论”的目的,是一个创新节目。
2010年,《东方直播室》获“中国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2010年创新创优栏目”奖。2011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查组《东方直播室》进行了专题表扬 2010、2011年,连续两年被《新周刊评为最佳脱口秀节目。
3、谈话节目兴盛的主要原因(1)社会心理原因:现代人类渴望交流(2)对于广播电视机构来说,较低的制作成本,较高的经济收益。(3)对于受众来说,满足了参与的机会,获得了资讯与娱乐。(4)受众收视状态的改变:收视家庭化
五、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单向——双向 2 展现时代风貌 利于国家、社会稳定“晴雨表”、“减震器” 4 有利于观照社会文化
六、节目要素:谁在决定成功?
谁说?——谈话者:主持人、嘉宾、观众 说什么?——谈话内容:话题与话语 怎么说?——谈话方式:场景等
(一)主持人:灵魂与核心 角色定位
主人角色:友好、亲切、温暖 主导角色:引导者与组织者
素质:亲和力、感染力、协调力、学识和幽默 主持人
“挑拨离间:挑是挑起每一个人说心里话的欲望;拨是撒播一个种子,去倾听别人的声音;离是离弃,我要让假病离弃中国人过去人前不说话的怯懦性格,“间”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的空间”
(二)嘉宾:
嘉宾角色:谈话主角
嘉宾类型与功能:名人嘉宾 ——名人效应——超人的一面平视效应——平凡的一面——普通嘉宾——凡人之不平凡处
(三)现场观众:重要的配角平等、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
现场观众的功能——营造谈话场——丰富信息源 现场观众的互动可以增加辩论的激烈和热闹。数量:不可太少。
对位:注意与本期节目的一致性。
预选观众:提前精选,让他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在前排安排次嘉宾。
(四)节目的交流形式
多向交流式——邀请两位以上嘉宾进行交流
双向交流式——针对某一嘉宾、某一或几个话题进行 综合交流式——夹杂有歌舞表演等 论辩交流式——专家学者形成阵营辩论
(五)话题的选择
话题样式基本上有三种:
1、社会思潮系列讨论
2、新闻事件延伸讨论
3、新闻人物访谈
电视谈话节目起步阶段的话题选择,大都集中在社会热点上,而进入成熟阶段则逐渐分化。谈话类节目在话题选择上的要求:
1、时效性与针对性
2、引导性——讨论形成观点
3、接近性——谈话类节目话题的选择多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
七、电视谈话节目氛围营造与节目控制 1 氛围营造: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拍摄前的“演练”,穿插游戏的形式,播放室外录像 背景音乐、间奏的运用 2 节目控制
有张有弛、合理运用背景资料
随机应变、注重引导
八、广播谈话类节目中的导播
导播的作用:协调主持人控制节目节奏、选择有价值的电话
导播需要过滤的电话:有明显政治错误倾向的,内容与主题无关的,意见重复的,缺乏表达能力的,其他会导致节目质量下降的
网络在广播谈话节目中的运用
1、网络为广播服务的节目
2、为网络服务的广播节目
3、将网络用于商业推广
网络也成了众多广播公司推销自己的新平台。由于广播公司出产的很多都是音频类产品,因此,网络这一新的推销渠道显得格外具有优势。
《Home Truths》是BBCRadio 4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它的节目内容全部来自听众的个人故事,听众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告诉节目组,节目组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然后请他们到演播室与主持人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由主持人来讲述。这个节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与听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以前是通过写信、打电话,现在互联网担当起了主要的沟通任务,成为连接节目与听众的纽带。
美国ESPN纽约台有一档节目名叫《聚焦梦之队》(Fantasy Focus)。这是一档基于ESPN开发的一款网络游戏而设定的节目。玩家可以在名为“FantasyGame”的互动游戏中设置擂台,各个玩家通过选取真实比赛中的球员来组成队伍参赛,最终根据自己队伍所选队员的得分总和进行排名,排名越高者,奖励越多。该节目的核心是网络游戏。广播节目只不过 是游戏的副产品。它依附于网络游戏而存在,同时又对网络游戏起到了推广作用。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大,可 以预测这类节目的发展空间也会不断地增加。
阅读书目: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拓展与创新 篇3
汇集微博人气 吸纳受众注意力
随着受众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要求与日俱增,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和观点灌输,而是主动发现新闻、爆料新闻线索、搜索新闻当事人、挖掘新闻背景、评议新闻事件,甚至参与议程设置。方兴未艾的自媒体——微博,不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成为大众参与信息传播、行使公共话语权的舞台。正如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名称所概括的《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不少新闻由一般新闻事件上升到热点,也经由微博这一平台点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数量庞大的微博用户中,恰恰大多是正在与电视渐行渐远的中青年群体。
电视媒体对于微博的使用,应当不仅限于找选题,对于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应当让微博成为连接本地受众的一个重要桥梁,在此基础上把受众请进来,让受众成为节目的重要生产力量。具体操作上,既可发挥主持人及节目嘉宾(如知名学者、专家)的名人效应,汇集本地微博人气,也可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微博达人、网络意见领袖。福建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新闻追追追》就通过一系列活动挖掘受众资源,如推出“微博名人堂”“微博达人开讲”等,短期内节目官方微博人气猛增,有效地吸纳了受众注意力。
受众决定议题 跑赢网络热点
在传统的新闻谈话类节目生产模式下,话题由节目主创人员来选定,由节目主创者来告诉受众该关注什么。而在当下,大众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只要动动手指“织围脖”,就能发消息、点评新闻事件、链接新闻背景,甚至发动微博接力,炒热相关议题。
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话题强调贴近性,可以在栏目微博上发起话题征集,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多个话题,最终谈什么,让受众投票决定;也可以由节目嘉宾带着话题来上节目,你关注什么,节目就谈什么;还可以在节目中开设一个专门环节,由草根观众分别就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快评。
邀请以本地微博网友等为代表的受众参与节目话题的选定,可以在相关新闻事件尚在微博发酵升温的同时,第一时间在节目中呈现相关议题,使得节目话题更具新鲜度和原创性,而非该新闻事件已被炒热为社会热点后的事后跟进报道,亦避开了多家媒体同题报道的竞争。节目话题由受众自己参与选定,更符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并通过微博网友的几何式围观效应扩大受众群体,容易与受众形成较牢固的关系,从而提升本土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扩大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从受众即市场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节目的市场卖点。
举例来说,不少人都曾有被出租车拒载的经历,但是由于该现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不是媒体追逐的新闻焦点,更够不上成为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话题。但在微博上,“被出租车拒载”却能迅速发酵升温为热点。曾有福州的一名网友就自己被出租车拒载事件吐槽,连续发微博直播她和的士司机“斗智斗勇”的经历,引发了众多本地微博网友的持续围观和热议。由此可以看出,受众眼中的热点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研判的热点有时并不相同。让受众自己来找热点,往往会有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一样的视角、思考路径和不一样的节目呈现效果。如果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就此制作一期节目,让微博网友们畅所欲言,让被微博曝光的出租车司机或其所在公司作出回应,让相关部门在节目中现场表态,拿出解决方案。在节目录制的同时,还可以在微博上开展节目“微直播”。这样的节目既可以吸引到广大的微博网友,也有不错的节目播出效果。
发掘草根达人 释放“受众话语权”
嘉宾是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重要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对地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由于制作条件限制,难以常态化地邀请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担任节目嘉宾,因此,必须在拓展栏目嘉宾队伍的问题上独辟蹊径。
在嘉宾队伍的培育过程中,应充分释放“受众话语权”,不能只有学者专家类的精英人士,更要着眼于发掘来自草根的百姓发言人,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让草根之声与精英观点同样被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微博等平台,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有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的草根民众,如网络达人、网络意见领袖等,让他们能够在节目中发声,让节目的嘉宾层面更加丰富,同时充分释放“受众话语权”,使节目成为大众的公共话语平台。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栏目在发掘草根嘉宾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与微博结合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节目组曾发起“我来做‘民’嘴”草根评论员选拔赛,旨在发掘有表达欲望、有个人语言风格的草根民众来参与评论每日新闻热点,释放民众言论诉求,激发民众的话语潜能。节目组在节目中植入“民”嘴代表的征集广告,公布节目的微博互动方式,分阶段举办“民”嘴代表选拔大赛,并将此环节作为特殊广告形式进行销售。
《新闻追追追》节目组还策划开展了“进社区”系列活动,将节目录制现场设在本地的某个社区,话题由该社区民众投票决定,参与者是该社区居民代表。在节目进社区的同时,还送服务进社区,将有专业技能的嘉宾,如医生、婚介、家电维修员等组成服务队进入本地社区,开展社区公益服务,让媒体活动变得更有“人情味儿”、更具贴近性,渗透媒体影响力。此外,结合热点话题推出的“微博达人开讲”,微博同步直播,更是稳定了受众群、延展了媒体平台。节目组还定期召集微博粉丝、“民”嘴代表举办讲座沙龙,以提升草根民众的媒介素养,增加他们与节目的契合度。
拿起手机上电视 与受众互动升级
常见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参与话题讨论的只是在演播室的几位嘉宾,像是闭门会议,将受众挡在了电视荧屏之外,受众只能被动观战,而无法介入谈话。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不同类型的媒介本身带来不同的社会影响。微博等自媒体有着与传统电视媒体迥异的传播形态,若将新媒体的互动元素注入传统电视媒体,将使得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由原先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可借助微博等新媒体引入场外受众参与节目讨论,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带热“谈话场”。
目前常见的操作办法有两种:一是栏目在节目录制前公布讨论话题,微博预热,编导整理出观众微博留言,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由主持人读出;二是在演播厅设置微博墙(大多是虚拟的),滚动播出观众微博留言。上述方式可简单快捷地呈现观众观点,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观众声画。
还是以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栏目为例,其通过与福建联通共同开发的“沃直播”软件,实现了观众拿起手机就可“出现”在节目中,参与节目讨论。具体操作办法很简单,观众只要下载相应软件,即可将自己的手机变成电视媒体直播用的摄像机,在通过福建电视新聞频道相关认证后,就能成为节目的场外嘉宾,参与节目的现场讨论,和主持人视频对话,和演播室嘉宾观点交锋。对于地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由于制作力量有限,在日常节目中,往往不能请很多观众到录制现场参与节目,上述的互动方式可弥补这一缺憾,且操作简单,运营成本低,具有实际意义。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价值 篇4
一、记录价值
对电视社教类节目记录价值的认识, 我是从《东方时空》开始的。当年《东方时空》下设《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等子栏目。《东方之子》专注于名人访谈。《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它从奇人异事开始, 逐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在上世纪末社会急剧转型的岁月里, 它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我记得有期节目叫《命若琴弦》, 记录了一个从外地赴京考学的琴童孤单无助的故事, 那份彷徨和茫然至今仍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多年后, 《生活空间》改为《纪事》, 栏目编导再次找到十年前拍摄的主人公, 推出系列片《时间的重量》。十年, 改变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记录, 在这里不仅仅是真实的再现, 它被赋予了历史的内涵, 让人沉思、催人反省。随后, 《纪事》迎来了短暂的辉煌, 它勇敢地触碰禁区, 直面人类的死亡。它曾经无比强悍地记录下了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最后半年的生活, 那位年轻的白领, 微笑地面对镜头谈起过往。那一瞬间,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有尊严地生, 有尊严地死。多年后, 我在BBC的纪录片里, 再次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身患绝症的英国老者, 执意把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留在了录影带上。记录在这里并没有停止呼吸, 而是得到了重生。
二、档案价值
近年来, 原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致力于“口述史”项目的摄制工作。他的团队在全国各地遍访抗战老兵, 讲述老兵的抗战岁月和人生经历, 推出了系列片《我的抗战》。崔永元说:“我们采访他们的时候, 不预设主题, 让他们撒开了讲, 从他们的孩提时代一直讲到现在的生活, 他们的个人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 适当的时候, 我会推出《我的一生》系列, 用影像为历史存档。”
“用影像为历史存档”, 正是社教类节目的档案价值所在。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社教类节目日渐成为留存历史的最佳载体。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在国内媒体上被大力宣扬。偶然间, 我在《三联生活周刊》读到了远征军中有位老乡, 常熟人邹德安, 抗战时, 他大学毕业、投笔从戎, 以随队参谋的身份参加远征军, 赴缅作战。解放后, 他半世飘零、孤老云南。这条信息激起了我拍摄的热情, 但等我在网上寻找这位老兵的下落时, 却遗憾地发现他已告别人世。这样的缺憾在电视人身边一直在上演, 我们没去发现, 但也许更缺乏的是一种留存历史的意识。
这样的人生故事一旦被记录下来, 就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档案, 你能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体温, 深刻地感知一个时代的表情。
三、审美价值
社教类节目除了记录历史, 还会无声地输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编导的社会意识悄悄地渗透到一部片子的灵魂深处, 在冷静理智的客观叙述背后处处留有主创人员的道德判断。一个人的态度、情怀、审美, 在每一部片子中显露无遗。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以《灰熊人》、《白钻石》、《世界尽头的奇遇》三部人物专题片, 深刻拷问了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其中, 《灰熊人》记录了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蒂莫西·崔德威尔在阿拉斯加与灰熊相处的经历, 最后他被饥饿的灰熊吞噬, 葬身于茫茫的野地。这惊骇残忍的一幕就发生在蒂莫西把镜头对准灰熊的瞬间。在片中, 导演赫尔佐格回看了这段由蒂莫西亲手拍摄的影像, 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 最终按下了暂停键, 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人类与自然的沟通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总会有人勇敢地抵达彼此的边界。赫尔佐格告诉我们, 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更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他的片子里, 看不到恐惧, 看不到绝望, 有的只是征服和由此带来的心灵的救赎。每一位主人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有着或大或小的梦想, 一个爱和灰熊待在一起, 另一个却总想着有一天能乘着自己发明的氢气球飞越圭亚那丛林。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导演, 更感动了观众, 这样的片子是有精神的, 它给人以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县市级媒体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制作水准都相对落后, 我们要学习优秀纪录片人的创作理念和专业精神, 有责任、有使命记录家乡的历史, 传播一个城市的人文情怀。
立足本土, 深入挖掘本地资源。2005年, 《福地常熟》推出“老宅印象”系列, 在与城市化进程的赛跑中, 抢救性地拍摄了一批古城区的老宅。许多老宅拍摄时已人去楼空, 住户早已搬离, 没等节目播出, 老宅已被拆除。健康巷巷口的常熟第一家西医院, 东门大街上的八角楼, 狭长拥挤的泰安老街, 都先后消失在镜头背后, 永远成为了让人怀念的影像。这样的记录也许是琐碎的, 它有时甚至都不能形成一期完整的节目, 但它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十年后, 当我回看这些影像时, 街声杂沓, 我甚至能闻到那些熟悉的味道, 一个时代的气息就这样被永久地保留在这些零碎的光影里。记录让历史凝固。
与时互动, 积极见证时代进程。新世纪的十年, 是全国各地义工组织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十年。2006年, 我们开始关注义工, 追踪记录他们的活动, 倾听义工的心声。经过广泛而紧密的接触, 我们知道了大量感人的幕后故事。流水琴川义工团是常熟本土最早也是最大的义工组织, 在它成立六周年之际, 我们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倾听流水》, 镌刻下一群年轻人无私奉献的时代风貌。记录见证生活。
凸显人物, 传播大爱情怀。当你拍摄一个人物的时候, 总是避不开这样的追问:你为什么要拍他?就像赫尔佐格准备拍摄《白钻石》中的主人公格雷姆·多灵顿一样, 他一定是被对方身上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所吸引, 心里暗想:小子, 我就锁定你了!主人公不好找, 这几乎是社教类栏目编导的共识, 那些公众人物一不小心就被做成了枯燥无味的“高大全”, 而稍有亮点的普通人又很容易滑向扁平化。但无论如何,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活出了精彩的普通人, 他们需要你去发现, 为之感动。记录因人而生动。
电视谈话类节目《青春路上》 篇5
制作人:雷红秀
贾珊
多彩天空 激扬碰撞 寓教于乐 引领成长 交流为主 趣味表演为辅
大型谈话类节目《青春访问》策划方案
一、创意
提升一档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如何制作一档为大学生所喜爱的节目呢?首先是节目内容上要贴近大学生,是他们需要的、关注的、有益的,这样,他们才会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观看我们的节目;其次,节目形式要轻松活泼、精彩时尚、寓教于乐;第三,节目要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到节目中来,成为节目的主角。基于以上观点,【青春访问】所进行的谈话主题,是以建立在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整体架构之上,同时辅以游戏、知识竞赛、趣味表演等方式进行的。在制作内容上,着重选取了大学生关注的成长话题、素质教育话题、社会话题,并增加更多的生活信息及新奇事物,辅以更多更新鲜的竞赛、游戏、趣味表演等元素,从而有别于一般的知识化类型、综艺化类型、访
谈性类型节目的单一取向。
二、定位
1、一档主要面向大学生的关于提升学历的谈话节目。
2、【青春访问】将以一种开放活跃的姿态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问题,营造出轻松、温馨的谈话氛围,让同学们各抒
己见,畅所欲言,启迪心智。
3、节目内容锁定在大学生所关心的升本话题、继续教育话题、社会话题,并增加更多的生活信息及新奇事物,辅以更多更新鲜的竞赛、游戏、趣味表演等元素。
4、【青春访问】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沟通,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各种不同的互动环节,不但现场观众可以及时参与到讨论中,场外观众也可以与节目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互动,多角度反映多种观点,倾听多种声音。
5、节目力求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生机勃发、积极向上的风采。
三、名称解析【青春访问】
寓意明确,访谈类节目,阳光、积极、向上。
四、制作手法
1、纯演播室制作和外景拍摄相结合。
2、场景设置:主持人席+主嘉宾席+辅嘉宾席+乐队席+观众席。
3、其中:主持人2名,男女各一。
每期主嘉宾根据节目需要设置,可设2到3人。辅嘉宾席4人:教育专家、校长、家长和学生代表各1名。
乐队席歌手、乐手若干名。
4、节目内容表现采取多元手法,如生活小品、艺术文化、趣味剧情、各说各话、纪录纪实、综艺形式、校园采访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五、节目时长
【青春访问】每期35-50分钟,每周一期
六、节目宣传语
■ 青春访问,快乐成长
■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自由辩手,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 在这里每个人又都是忠实的听众,愿意倾听伙伴的高见。
——青春访问,有你的参与会更精彩。
加入进来吧,还等什么?
■ 走进【青春访问】——阳光多一点,健康多一点。■轻轻松松聊天,无拘无束说话,享受简简单单的快乐。
——走进【青春访问】,生活充满阳光。
七、单元简介
1、本期节目主题:我要专升本
2、表现形式:情感体验、交流讨论、情景表演
3、观众席:3——4所学校学生老师各30名
4、主嘉宾席:三位学生代表
5、乐队席:若干名
6、辅嘉宾席:1)教育专家1名。
2)XX学校校长1名
3)家长1名
4)学生代表1名
八、节目类型
◇演播室/谈话类节目
九、节目内容
◇节目内容锁定在大学生所关心的学历话题、再教育话题、社会话题,并增加更多的生活信息及新奇事物,辅以更多更新鲜的竞赛、游戏、趣味表演等元素。
十、节目风格
◇趣味+轻松+幽默 ◇说理+引导+示范
十一、目标
◇通过深入浅出的探讨、真实感人的对话、情景表演再现示范,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和就业心理,启迪心智,引领成长。
十二、主持人定位
设主持人男女各1名、嘉宾6-8名,整体风格:青春、活泼、精彩、时尚
庄谐相济!机智幽默、亲切和蔼。
十三、节目播出是场外观众互动
◇ 互动方式:a/手机短信 b/热线电话 c/网站留言
◇ 互动内容:a/提供节目选题
b/参与节目探讨
c/节目的反馈
揭穿电视类养生节目的利益和欺骗 篇6
日前,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对电视养生类节目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专家表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整顿养生节目是好举措,但更要监督落实,警惕一些节目改头换面重出江湖,同时应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引导健康理念。
揭秘养生节目四大伎俩
形形色色、品目繁多的养生类节目为何成为一些特效药推销的平台,它又是凭借什么忽悠消费者,让不少消费者“死心塌地”地参照执行的呢?其实,看过一些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节目的忽悠伎俩基本雷同:
伎俩一:专家解读,学术权威。
每一款养生类节目通常都会从大家最关注的健康问题聊起,普及相关疾病知识,进而引起观众的兴趣,在罗列了一些常见症状之后,节目就会转入正题——探寻病之根源,而这时候再出场讲授的,往往不是国内某大医院的专家,就是国外权威机构的负责人。
这些专家的特点也往往比较统一,要么身穿白大褂、眼戴眼镜,拿着一叠资料,以一些看似先进的仪器为背景,讲述专业知识,要么就是打扮得很接地气,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给观众大讲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精华,另辟蹊径发现治疗之法。
这样一副打扮,确实很具有迷惑力,也让一些观众“着了道”,但纵观这些年的电视养生节目,虽然也曾也包装出一批“神医”、“专家”,如“芒硝治百病”的胡万林、“山药薏米王子”中里巴人、“断食排毒法”林海峰等等,但他们总是逃脱不了“因一个节目火遍大江南北,随后又被‘扒皮倒下的命运”,这些所谓专家的可信度,也是一目了然。
伎俩二:平凡故事,感同身受。
产品的推销总是与一些励志故事捆绑出现,这些“取材”于老百姓身边的所谓“真人真事”,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让许多消费者在泪水中受骗上当。
节目中,这些患者往往是被某些疾病所困扰,在反复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几乎选择了放弃,而后又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节目推销的产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把自己成功的喜悦与大家分享,希望某某产品能够惠及更多的人群。殊不知,这样的故事其真实性根本无从考证,而所谓的一些“证据”也非常容易伪造。
过去看一些减肥产品时,总会被一些试用者使用前后惊人的对比照片所折服,但其实这用最简单的PS技术就完全可以伪造,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很多时候,这种“靠戳泪点偏信任”的方法更容易让一些受病魔困扰的中老年朋友相信,甚至是迷信到不听人劝、固执己见的地步,不但给家庭带来了经济损失,更是延误了疾病治疗期,让消费者们破财又误诊。
伎俩三:明星助阵,提升人气。
借助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提升产品的可信度,提升产品影响,骗得更多信任,这是电视养生节目又一惯用的手段。明星的影响力,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容易认可这些节目和其中的“忽悠术”,如屡次被“扒皮”的《杏林好养生》,在老年观众群中很有影响力的蒋大为出任过嘉宾,天津几位相声名家也上过该节目。此前,湖南卫视被禁播的养生节目《百科全说》,也由谢娜等名人担任主持。
伎俩四:广告植入,攫取利益。
把养生节目与产品推销相挂钩,名为普及健康知识,实则推销所谓“神药”,这是不少非法电视类养生节目的“终极目标”。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明确规定,电视养生节目不得由社会公司制作。事实上,国内许多养生节目不是电视台自己策划制作的,这些由社会公司制作的节目中常常夹带“私货”。
据专家介绍,在养生节目中,推荐一些药品或保健品多以软性形式,推荐产品也在所谓的传授保健知识掩护下,极具隐蔽性。2014年6月被总局明令禁止的电视养生节目《杏林好养生》曾在陕西卫视等台播出,节目一开始就有位号称有着高学历的养生专家针对各种疾病讲授真经,再用隐蔽的软广告推销“神药”,节目结尾,总有现场观众饱含深情地讲述“神药”帮助自己战胜病魔的故事,同一产品能让瘫痪多年的中风患者下地,还让老年痴呆症患者变聪明。不少中老年人往往先被节目打动,最后花大价钱买下一堆没用的药。
而事实上,一些被推荐的神药其实只是普通食品。如《健康365》推荐一种号称能治愈心脏病、高血压、脑中风的“神药”,后经调查发现,该“神药”既没有说明书,外包装上也没有批准文号,只有一个食品生产许可标志,产品类型标注的是“糖果”。一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收看这类养生节目后,有的损失不少钱财,有的观看后甚至拒绝正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相关部门重拳出击
针对这一现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拳出击,及时下发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养生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不得由社会公司制作。凡在专家资源、节目资金、制作能力等方面不具备条件的电视台,不得盲目跟风制作养生类节目。”
“通知”还指出,养生节目主持人必须取得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资质,依法持证上岗,演员和社会名人不得担任养生类节目主持;聘请医学、养生、营养等方面专家作为嘉宾的,该嘉宾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副高以上专业职称、资格,并在节目中据实提示;开设的观众咨询热线电话需以本台或本频道申请设立,并只能在节目片尾进行提示,节目中不得出现任何电话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
“通知”明确规定,严禁以养生节目形式发布广告,以及以下变相发布广告行为:一、直接或间接宣传药品、保健品、视频、医疗器械等产品和服务;二、直接或间接宣传以上产品或服务的治疗作用,或借助宣传产品中某些成分的功能来明示、暗示治疗作用;三、明示或暗示治愈率、有效率,保健养生效果等表示功效的内容;四、以医生、专家、现场观众、患者、公众人物或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医疗机构等为产品或服务作证明;五、节目中间以“栏目热线”等形式,宣传或提示联系电话、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六、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形。凡含有以上提到内容或其他变相发布广告行为的养生类节目,一律认定为商业广告,严格按照《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等广告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初探 篇7
当前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缺失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真实不虚假。对于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来说,事件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节目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他人,确保了事件的真实性,才能够做到情感上的真实。目前,情感类访谈节目真实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故事的真实性缺失。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放松了对节目真实性的考量。更有甚者,编导还会添油加醋自己编故事来进行节目访谈,这就使得节目故事的真实性缺失。第二,现场气氛和情感真实性缺失。在节目谈话过程当中,很多的媒体为了加深人们对节目的认识,通过设置情景、渲染气氛等手段来进行情感沟通和故事讲述,主持人和嘉宾也在现场拼命的挤眼泪来打动观众,讲的多是空话大话,缺乏交流质疑的机会,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假象。
2.人文关怀缺失
在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过程中,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主持人故意说一些比较刻薄犀利的话语,从而加深观众对其的印象,但是在这样的节目播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真实的内心情感。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个场面就是一位父亲和情人将自己的妻子杀害以后被抓,当孩子到达现场时,很多记者就问这位小孩:你恨你的父亲吗?孩子本来就因为母亲的离世,父亲的犯罪坐牢,一下子失去双亲而痛苦着,此时记者提出这样犀利的问题,无形之中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很多记者为了增加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素材和话题,往往都是忽视了内心情感美好的一面,导致了人文关怀严重的缺失。
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1.真实性呈现
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进行过程中,要确保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现场气氛和情感的真实性。为此,节目编导在前期的采访中必须做到:了解矛盾的主要内容、背景、涉及的当事人的情况;核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观点,有无矛盾、不合理之处;在节目录制前,编导还必须与专家进行详细沟通,了解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情感、心理等各方问题……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随着故事的发展、推进使现场的气氛、情感的演变逐一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信息,才能够使得观众信服。
2.人文关怀——从微观走向宏观
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提高主持人、编导等相关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通过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对我国当前很多地方存在的问题,比如外来打工者的困境、残疾人士的困境……使得社会增加对他们的关注,使得情感类访谈节目真正地发挥其该有的功效。在选题时,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注意给观众传达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生活态度,增加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大家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珍重别人、关心别人吧!
结束语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社教类节目 篇8
1 节目选题注重新闻价值
选题是新闻社教类节目的第一环节, 确立了选题, 也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线和报道的内容对象, 电视节目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观众作为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 他们的喜闻乐见是衡量新闻报道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群众是电视新闻的立足点, 失去了观众, 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价值, 也就无从发挥其影响力。
在选题上, 坚持及时贴近应该成为新闻报道节目的一大特点。及时就是要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善于发现、发掘新闻热点, 对于容易引起关注的事件、人物、新闻现象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从而抢占先机, 加强节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所谓贴近就是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为此, 我们在选题的时候, 应立足于“群众利益无小事”, 把目光主要投向那些关乎民生和民心的题材, 如老百姓的“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 还有一些关乎民心的事, 如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各项“温暖工程”、“民心工程”, 还有各部门、各单位心系群众, 为社会或本单位职工所做的实事、好事, 同样要成为我们报道的重点和重点报道的方向。也就是说, 我们报道的重点应该是正面的、正能量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宣传。在策划的时候, 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人”作为节目的研究之本, 使新闻理念不断更新;以“人”作为节目的传播之本, 使节目受众常看常新。让社会公众通过观看节目有所收获:原来不了解的事情看节目后了解了, 不仅如此, 也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有误解, 心理不平衡的, 通过看节目对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对事情的处理能够理解了;或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新的生活技巧等等, 通过这样的努力, 保持强烈的观众意识, 贴近观众, 节目才能提高收视率, 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 内容制作精益求精
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 当我们确定了一期节目的选题之后, 接下来考虑的就是节目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来自电视、报纸、网络, 也可以来自其他信息渠道, 无论信息来源是哪里, 首先都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通过工作人员亲临现场, 多方询问了解, 客观记录, 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把新闻事实全面地展现给观众。正如厨师制作佳肴, 首先必须保证真材实料。选材之后的加工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发挥团队优势, 团结协作
栏目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是策划人, 每期节目都要经过多次策划会, 从题材的取舍、主题的确立、计划的制定、方案的实施, 认真研究, 集思广益, 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 打造优质的节目。
2.2 树立品牌意识, 名牌意识
对于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来说, 其品牌的创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名牌效益也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树立品牌观念, 不断提高收视率和竞争力, 这才是市场取胜的基础和法宝。
2.3 整合新闻资源, 突出主题
主题是节目的灵魂, 不论是做人物、事件还是现象都是这样。有了主题, 在选取新闻资源时可通过其他电视节目、报纸、网络, 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讯, 形成长期的多种媒体合作共赢的局面。注重新闻逻辑性, 故事性。
在节目叙述层次上, 要做到思路清晰, 在内容上, 有较强的可视性, 就像讲故事一样, 多设几个兴奋点, 通过主持、采访、评论, 有效串联, 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2.4 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 广度
新闻社教类节目, 不仅要向观众讲清楚“怎么样”, 更要说明白“为什么”。在节目制作前, 需要广泛地搜集信息, 从而能全方位, 多层次进行剖析。通过对新闻人物真实生动地再现和对新闻事件理性地分析、解读, 让观众有所感触, 有所收获。
3 栏目结构形态富于变化和吸引力
新闻报道类节目的结构一般应包括这些内容:
导语在整个节目之前, 通过最有冲击力的画面, 最精炼的内容提示和概括, 起到先声夺人、烘托气氛的作用。
新闻事实即节目关注的焦点。来龙去脉, 发展过程。
新闻背景深度探究新闻背后的原因。
新闻人物让人感动的人物事迹。
人物背景成长历程, 原因, 所思所想等。
焦点事件社会焦点事件。
专家答疑特定事件, 专家学者的解惑答疑, 分析评论。
现场追踪记者新闻现场的跟进报道。
主持评论主持人在播音室进行的开场、串场、评论。
以上列举的只是节目的一些形式,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节目不同, 因时因需而变, 以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感染力。
4 表现形式多样化
任何一种新闻表现形式, 观众都会经历从新奇到熟悉, 再到审美疲劳的一个变化过程。这同时也是节目宣传影响力从很大到普通再到很弱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阐述清楚新闻事实的几大要素, 而要适应观众求新、求变的复杂需求, 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 力求多样化。利用好新的声、光、电技术, 整合电视画面、字幕、解说, 结合网络、图表、动漫、电脑制作技术等, 充分调动多种元素, 合理利用, 力求表现了更加丰满, 更加生动形象。
5 整体风格独特, 突出亲和力
在众多的新闻报道节目中, 要想吸引观众目光, 获得良好的收视效率, 必须在节目的整体风格上下功夫, 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个性风格, 以群众作为关注对象、报道对象和服务对象, 使节目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围绕主题, 浑然一体。每一期节目, 从宣传片到内容主体, 从结构形态到包装形式, 虽然各有侧重, 但都是围绕同一焦点、同一主题, 重点应在挖掘深度, 可以有一定广度, 但必须服务于节目主题, 有益于节目主题;
2) 层次分明, 跌宕自然。无论报道的内容是关于人物, 还是新闻事件, 在整体连贯的叙述之中, 还应该有清晰的段落、层次, 其中应该巧妙地穿插起伏跌宕的情节, 使叙述更具有故事性, 更饶有兴味;
3) 语言干脆利落, 主持风格自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中, 主持人、记者担当的职责就是引导者和解说员。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实说出来, 把自己和栏目组成员的所思所想、所挖掘出来的更深层次事实真相讲清楚, 讲明白。主持人、记者并不是法官, 也不是裁判, 作为事件的观察者, 面对采访对象, 应该做到平等、自然。善于运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解说语言, 同时, 还需充分发挥记者个人的智慧和语言才能;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 篇9
1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特征和缺点
1.1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共同特征
1.1.1 传播速度普遍很快,时效性比较强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时效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求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以确保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1.1.2 语言精练,简单易懂
消息类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需要记者提供时效性的信息外,还需要相关人员对于记者获得的信息运用精简的语言编辑出来,其不同于报纸等用纸质的形式来表达的消息,它的目的就是要用最简短、最精练的语言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传递给广大观众。
1.1.3 选取题材较多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不会受文化、性别以及种族的影响,选取的题材多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选择广大群众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因此,这类电视节目会受到人民的追捧,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2 当今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缺点
1.2.1 报道内容主题不够鲜明
新闻节目的优劣程度完全取决于新闻的内容,现在很多节目仍然使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吸引更多广大群众的关注。
1.2.2 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是当今电视新闻节目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有些新闻工作者投机取巧,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在当前没有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会选取比较久远的事情进行播报,无法使群众对新闻的内容产生兴趣,严重影响了节目的传播和收视效果。
1.2.3 新闻电视的播报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新闻媒体有很多,因此,一个新闻热点可能会有很多媒体进行播报,如果编辑的新闻内容缺乏创新,就会造成广大群众产生视觉疲劳,而且这种传统的播报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1.2.4 自主性比较差
自主性与新闻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自主性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创新。当今社会的形式处于一种争相模仿的状态,群众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初探
2.1 加强员工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是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高低与否的关键,若想使收视率快速得到提升,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不断创新。只有经过创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提高观众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因此,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是重中之重。
2.2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并使其具有现场性
新闻的现场性,使新闻变得真实、鲜活,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这方面,这就需要记者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迅速赶到现场,以对现场发生的所有细节进行报道,从而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此同时,也使新闻报道具有现场性。很多新闻报道都加大了现场播报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例,这就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运用自己优美丰富的语言将现场的画面、声音以及整个事件的过程描述出来,让观众听到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2.3 提升敏感度
若想使新闻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提高收视率,就要求编辑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且提高新闻的敏感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非常优秀的编辑工作人员从冗杂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新闻信息。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编辑工作人员的新闻敏感度,让他们从新闻中挖掘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东西。
3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这类节目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永远立足于实际,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只有不断探究和创新出新技巧、新方法和新思路,才能使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
浅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10
(一)策划
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认为:“策划是一种程序,从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本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定之依据,即决策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策划如同一座桥,它连接着目前与未来的交叉之处。”[1]
(二)文化类节目策划定义
文化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策划者在对市场与观众普查的前提下,根据电视节目策划和运作的一般规律,以文化立意为电视节目选题创意主题,进行拍摄、制作、播出等电视制播总体筹划和论证,并根据播出平台及广播电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策划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其具有统筹性、程序性、协调性、前瞻性等基本特征。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作用
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讲到“电视节目策划”时有一句精警之言:“过去习惯提倡以导演为中心,其实节目策划是灵魂。”[2]所以,可以说电视节目策划是一切电视节目的初始,是电视节目创作和运作成功的关键及保证。一个优秀的创意策划,不仅能使电视节目在筹备之初方向明确、定位准确、执行顺畅,更可以在电视节目直播后收到策划既定的收视效果,甚至会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对打造精品电视节目有很重要的作用
精品节目不仅具有超强的可视性、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信誉度和辐射影响力,做好文艺类电视节目策划对于打造精品节目至关重要。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可以创新丰富文化类电视节目样式
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划创意,首先要考虑节目内容,所有的策划都应该围绕内容服务。为了更好地体现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以达到节目播出效果最大化的目的。例如,讲坛式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样式的成功,大家耳熟能详的《百家讲坛》的辉煌就印证了这一点,节目采用演绎等故事化的手法,以雅俗共赏的沟通方式探讨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文化类电视节目样式的日臻成熟。
(三)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中涌现出优秀的策划人员
“随着电视运作的市场化,发散型思维的电视节目生产者开始变得抢手,有无策划能力往往成了电视媒介招收新人时取舍的一项重要标准。”[3]大批的具有策划能力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生产者涌现,不仅确保了文化类节目的丰富鲜活,同时优秀的电视策划人才也是中国电视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策略
文化类电视节目受众广,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电视节目不仅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市场和经济效益,所以策划就成为其重要的指导方案。策划策略直接影响到文化类节目的质量和制播。
(一)精品策略
精品策略是由文化类节目自身属性决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承担着文化知识宣导教育、政策方针引导等重要功能,它以文化作为表现载体,具备立意清晰、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因此,精品节目成了文化类节目的主要策划理念。
(二)人文策略
当今传媒注重宣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思想”,关注人、关心人、关怀人。[4]在具体的节目策划中,文化类电视节目也曾一蹶不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人文精神,所以观众不接受,备受冷落。而今我们进行节目策划时,就需要吸取经验,以倡导人文关怀、弘扬优秀传统、提升文化内涵与品位为己任。
(三)观众策略
在“受众中心论”的今天,注重观众意识已经成为策划节目的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化类节目策划人,了解观众的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已经成为必修功课。此外,文化类节目也早已从“曲高和寡”向“雅俗共赏”过渡,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已经完成了“从殿堂到学堂”的大众化改良。
(四)创新策略
策划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新是节目策划的灵魂,策划创新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价值为前提、以创意为核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5]而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创新更为重要,其创新主要表现在题材、形式、技术、制播方式等方面。成功的文化类节目策划案例,都是在创新思维模式、先进的影音编辑技术、紧扣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进行策划。这样的节目往往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电视市场资本运作的完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对国家、观众、电视台起着极大影响。它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着力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策引导,在很多方面对社会有着巨大且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文化类节目的策划人,我们肩负着寓教于乐、理论宣讲、弘扬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对于策划必须有足够的重视,认识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惠民工程,这样才能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提供真正有益的策略。
摘要:随着电视市场资本运作的完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对国家、观众、电视台产生极大影响。它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着力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策引导,在很多方面对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本文以文化类电视节目为根本着眼点,从文化类电视节目面临的问题出发,从文化类节目策划的相关定义、作用等方面,探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策略。
关键词:文化,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
参考文献
[1]许永.收视竞争呼唤电视策划[J].视听界,2002(2):9.
[2]张联.电视节目策划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78.
[3]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14.
[4]陈默.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电视演说类节目 篇11
关键词: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素质结构
电视编导的素质应当是其具有的同编导职业要求和职业形象相符合的素质品质。这种素质品质会对电视编导的思维、行为以及意识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对栏目的质量、倾向、内容等造成影响。对于法制节目来说,其编导的素质应当高于其他编导,这是因为法制节目路需要在重视法制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只有具有良好文化、政治等素质的编导才会对法治精神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从而将其内化为节目的一部分,有效提升节目的水平,吸引更多的观众。
一、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的素质结构构成
1.政治素质
作为政治活动主题的个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特别是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编导,更应当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这是由当下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作用决定的,由于法制类电视节目对于法律的普及作用,贯彻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通过法制节目将法制精神传递给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使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升。这与我国的政治目标不谋而合,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导应当坚持将国家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委会国家的形象,特别是在一些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的事件中,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大局为重。
2.职业道德素质
法制类节目本身就是宣扬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以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编导应当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诚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素质的坚守,传达公平与正义。法制类节目首先应当注意坚持公平与正义,要尊重事实,不能为了获得观众的关注或是吸引观众的眼球就捏造事实。而应当努力通过节目形式上的创新来吸引观众。
3.法律专业素质
由于法制类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知识,甚至有的栏目中还设置了法律评论的环节。在进行此类法制类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应当在了解相关法律专业术语的基础上,坚持严谨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其次还应当准确理解法律的内容,由于在法治类电视节目中对于法律的解读、评价等内容,都是需要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实现。如果编导缺少法律素养,就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误导观众。
二、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的素质出现的问题
1.编导缺乏法律素养
法制类节目的电视编导通常和其他节目的电视编导一样,都是毕业于编导专业。而当下我国编导专业几乎不会开设与法律有关的课程,这就导致许多编导在制作法制类电视节目之前根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而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工作业务繁忙,更是缺少时间关注法律内容,导致缺乏法律素养。这一点在节目中会有很明显的体现,一些法制类节目常常会有一些错误的法律概念,甚至为了更好地表达节目自创一些法律概念。在叙事过程中,一些编导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还会使用具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言,反而忽视了法律的严密性。对于一些法律专业术语也是一知半解,在节目中敷衍了事。此外,一些法制节目对于事件的分析仅仅流与表面,不能支出案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也体现了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缺乏法律素养。
2.编导业务水平较低
编导业务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可以从节目中直观地反映出来。随着依法治国在我国进一步的推进,许多电视台都纷纷开设法制类电视节目。这就导致一时间电视机中上演的都是法制节目。但是这些节目的创作往往大同小异,不仅在创作手法、叙事方式上有一定的类同,甚至在专家选择、主持人语言、神态中也十分相像。最关键的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许多法制类节目的电视编导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会选择凶杀案件来进行分析,甚至一个案件在不同的节目中轮番出现。一方面浪费了电视资源,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法制类节目制作的品质。
三、应对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的素质问题的策略
1.提升法律素质
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应当重视对自身法律素质的提升,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层面应当为编导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有关的基础性课程。由于编导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会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组工作,因此提前学习多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高校应当为编导专业学生设置一些法律类专业课程供其选择。另一方面,法制类节目的电视编导也应当自觉地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制作节目之前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查找资料或者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逐渐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
2.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
对于编导来说,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作品受观众欢迎的程度。首先,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应当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法制类节目的精髓,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其受欢迎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其次,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还应当自觉关注生活中的案件,不仅仅是重案、大案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同样能引起观众的重视。此外,还可以自觉学习与编导业务素质有关的书籍,参加专业素质培训、行业交流会等,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其他从事法制类节目编导工作的编导,并通过交流吸取经验与教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在日常的节目制作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用心制作出优秀的法制节目,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四、结束语
当下,我国法制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了诸多观众的主义。但是由于许多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法制类节目的需求。因此作为法制类节目的电视编导,应当从自身做起,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编导专业素质以及法律素质,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使节目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胡爱华.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2]杨文斌.基层电视台法制类节目案件报道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05(06)
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探析 篇12
一、电视文化节目建构的多元认同
1. 电视文化节目建构的政治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 学术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提出了多元化的观点,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尽管观点纷纭, 但有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 即:文艺和政治关系密切。“政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 与文艺一样, 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的关系是互相渗透, 互为条件的。”文化艺术与政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国内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诞生, 具有一个深刻的政治背景, 即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这是自从十七大以来, 中共中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后, 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瞩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文化类电视节目, 其核心都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以关注、重温、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凝聚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根本宗旨。
2. 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在我国电视领域, 一直“韩流”盛行, “欧美派”也有众多粉丝。而体现我国文化的节目并不多, 我国的电视节目, 缺乏创新, 缺乏文化自主性。电视领域自主创新, 展现中国文化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传标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 民族的未雨绸缪”。“文明传递”“未雨绸缪”显示了电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以及文化与民族未来的密切关联, 这其中也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类电视节目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
3.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市场认同
2013年10月20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限娱令”发布后, 各大卫视开始转向节目的调整和创新, 加大了对其它类型节目的开发。2013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等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相继播出, 便是应对“限娱令”的创新之作。文化类电视节目娱乐性不强, 但是从当下电视节目的市场需求来说, 这些节目如果不加上娱乐的元素, 将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娱乐元素和传统文化结合, 是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方式, 获得市场的认同。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热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升华方向
现今电视上成功热播的各类文化节目, 都多多少少掺进了娱乐成分。电视文化节目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娱乐”, 但也必须把握底线, 决不能为了“博眼球”就丢掉文化品格和文化品位。节目内容还是应该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 要保持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纯”度。以《汉字英雄》为代表的益智竞技型文化节目就较好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汉字英雄》的节目成分虽有部分综艺性, 但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该节目能够通过竞技的形式, 将汉字文化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另外, 未来电视台在开展原创文化节目工作时, 应当开阔创作视野和创作思路, 地方电视台可以结合频道定位, 突出当地的地方特色。例如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的《二人转总动员》栏目, 就是典型的地方特色文化节目。该栏目以大赛的形式, 展示真正东北二人转文化, 自2006年开播以来, 不断吸引关东各地超过150万二人转爱好者前来参赛。2014年重磅推出了“首届东北电视二人转大赛”, 在东北平原掀起一股观看二人转的热潮, 一度获得吉林电视台双料收视冠军。
2. 借力互联网的新型传播方式
当然, 有了好的内容, 还要有合适的传播方式。“汉字、成语、谜语、民歌、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累积的智慧、思想、信仰。这些传统的精髓, 只靠学校的教育, 书籍的传播, 影响力仍是有限。”而采用对抗性的竞赛形式, 并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将它们展现在大众面前, 是创新而高效的文化传播形式。
3. 激活传统文化, 唤醒民众心理认同
文化类节目还有一个重大作用, 它让人们看到当下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什么状况。传统文化曾是中国老百姓的“信仰”, 但这种“信仰”在当今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因为种种原因正在被不断削弱。丢掉这种“信仰”会使人们价值观混乱, 导致底线不断降低。躬耕文化之田, 践行媒体责任, 是大力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初衷。“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播出, 以往安静地矗立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字, 开始重新发出夺目的智慧光辉, ”此后一大批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相继亮相荧屏, 建立起媒体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
4. 文化输出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 且绝无仅有。纵观世界文明史, 唯有我中华文明能够延绵千年而不断。因此中国的影响力不能是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 更应该在文化上发扬光大。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即获得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以亚洲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节目的决赛。第二季听写大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散, 决赛队伍扩充了港澳台代表队和五个外籍代表队, 这是我们在文化输出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未来电视文化节目的制作, 眼光都不应只局限在国内市场上, 抓住文化贸易的最佳时机, 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节目走出去, 是应有的战略考量。
参考文献
[1]阎国忠, 张艺声.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J].理论与创作, 2002 (5) .
[2]陈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抵制“三俗”之风中的作用与路径选择[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2012.
[3]刘茜.文化大众化莫失品味[N].中国文化报, 2014-07-17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