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2024-09-01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精选12篇)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1

一、相关定义

(一)策划

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认为:“策划是一种程序,从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本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定之依据,即决策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策划如同一座桥,它连接着目前与未来的交叉之处。”[1]

(二)文化类节目策划定义

文化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策划者在对市场与观众普查的前提下,根据电视节目策划和运作的一般规律,以文化立意为电视节目选题创意主题,进行拍摄、制作、播出等电视制播总体筹划和论证,并根据播出平台及广播电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策划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其具有统筹性、程序性、协调性、前瞻性等基本特征。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作用

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讲到“电视节目策划”时有一句精警之言:“过去习惯提倡以导演为中心,其实节目策划是灵魂。”[2]所以,可以说电视节目策划是一切电视节目的初始,是电视节目创作和运作成功的关键及保证。一个优秀的创意策划,不仅能使电视节目在筹备之初方向明确、定位准确、执行顺畅,更可以在电视节目直播后收到策划既定的收视效果,甚至会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对打造精品电视节目有很重要的作用

精品节目不仅具有超强的可视性、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信誉度和辐射影响力,做好文艺类电视节目策划对于打造精品节目至关重要。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可以创新丰富文化类电视节目样式

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划创意,首先要考虑节目内容,所有的策划都应该围绕内容服务。为了更好地体现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以达到节目播出效果最大化的目的。例如,讲坛式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样式的成功,大家耳熟能详的《百家讲坛》的辉煌就印证了这一点,节目采用演绎等故事化的手法,以雅俗共赏的沟通方式探讨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文化类电视节目样式的日臻成熟。

(三)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中涌现出优秀的策划人员

“随着电视运作的市场化,发散型思维的电视节目生产者开始变得抢手,有无策划能力往往成了电视媒介招收新人时取舍的一项重要标准。”[3]大批的具有策划能力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生产者涌现,不仅确保了文化类节目的丰富鲜活,同时优秀的电视策划人才也是中国电视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策略

文化类电视节目受众广,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电视节目不仅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市场和经济效益,所以策划就成为其重要的指导方案。策划策略直接影响到文化类节目的质量和制播。

(一)精品策略

精品策略是由文化类节目自身属性决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承担着文化知识宣导教育、政策方针引导等重要功能,它以文化作为表现载体,具备立意清晰、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因此,精品节目成了文化类节目的主要策划理念。

(二)人文策略

当今传媒注重宣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思想”,关注人、关心人、关怀人。[4]在具体的节目策划中,文化类电视节目也曾一蹶不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人文精神,所以观众不接受,备受冷落。而今我们进行节目策划时,就需要吸取经验,以倡导人文关怀、弘扬优秀传统、提升文化内涵与品位为己任。

(三)观众策略

在“受众中心论”的今天,注重观众意识已经成为策划节目的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化类节目策划人,了解观众的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已经成为必修功课。此外,文化类节目也早已从“曲高和寡”向“雅俗共赏”过渡,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已经完成了“从殿堂到学堂”的大众化改良。

(四)创新策略

策划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新是节目策划的灵魂,策划创新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价值为前提、以创意为核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5]而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创新更为重要,其创新主要表现在题材、形式、技术、制播方式等方面。成功的文化类节目策划案例,都是在创新思维模式、先进的影音编辑技术、紧扣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进行策划。这样的节目往往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电视市场资本运作的完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对国家、观众、电视台起着极大影响。它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着力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策引导,在很多方面对社会有着巨大且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文化类节目的策划人,我们肩负着寓教于乐、理论宣讲、弘扬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对于策划必须有足够的重视,认识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惠民工程,这样才能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提供真正有益的策略。

摘要:随着电视市场资本运作的完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对国家、观众、电视台产生极大影响。它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着力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策引导,在很多方面对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本文以文化类电视节目为根本着眼点,从文化类电视节目面临的问题出发,从文化类节目策划的相关定义、作用等方面,探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策略。

关键词:文化,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

参考文献

[1]许永.收视竞争呼唤电视策划[J].视听界,2002(2):9.

[2]张联.电视节目策划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78.

[3]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14.

[4]陈默.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5]胡智锋.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09.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2

是很多电视编导的职业梦想,因为全国能过“一”的电视节目并不多。

《非你莫属》与《职来职往》的区别比较以及分析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主持人:要知道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有极其专业的职业技能,更是需要有自己的主持风格以及强大的控场能力,《非你莫属》的主持人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绍刚,张绍刚早年在央视二套主持《今日说法》,常年主持法制节目让他具备严谨、严肃、专业的主持特点,这些要素恰好是职场节目所需要的,再加上他成熟、儒雅的形象更加符合这类节目的定位和需要,但是让观众们欣喜的是,张绍刚在节目中更多是体现了他在表现属于自己符号以外的东西,观众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与求职者以及嘉宾们的幽默调侃,并且尺度把握地恰到好处,这也让原本严肃的求职节目多了分娱乐元素,而这也正是观众们想看到的,观众们不喜欢一始而终的风格,略微而不失本质的改变会让人觉得惊喜。《职来职往》的主持人李响以前是芒果台的知名主持人,他以前的节目大多与娱乐相关,这次主持职场类节目观众们显然感觉不痛不痒,因为在《职来职往》上李响既没有张绍刚的那种成熟儒雅也没有原本属于自己的娱乐风格,这就造成扬短避长的困惑,好在李响的职业素养相当过硬,虽然自己的主持没有太多亮点,但是在控场能力以及随机应变上做得还是非常完美的,总的来说,张绍刚在这类节目的综合主持能力上要稍胜不少。嘉宾:

我个人觉得职场类节目之所以能成功,跟这些嘉宾们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些嘉宾大多是国内知名企业的CEO或者高管,他们在职场是职场达人,但是他们在镁光灯下更是电视达人,许多个性鲜明的嘉宾已经由职场明星变为电视明星了。《非你莫属》以世纪佳缘婚恋网副总裁刘惠璞为代表,而《职来职往》则是以北京天启一方广告公司媒体部总监马丁为代表,但是《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非你莫属》的面试嘉宾大多为各个公司的董事成员,而《职来职往》则为各个公司的高管甚至中层,所以对于在电视上的求职者来说,在《非你莫属》能面对各个公司最顶层的上司,那么接收到信息和内容会更广阔一些,这些顶层上司更多时候会从职业前景和职业生涯角度为求职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解答和帮助,虽然是求职,虽然是面试,但是《非你莫属》的面试嘉宾更显人性一些,如:解决网的许怀哲、聚美优品的陈鸥、人众人的杜葵……这些嘉宾在节目既是老板也是老师,教会了求职者很多也教会了观众很多,相信这也是节目吸引观众的地方吧。而《职来职往》的嘉宾大多为企业的中高层,所以他们所为求职者提供的东西更多是职场上的,而不是更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并且在整个面试的氛围中,《职来职往》的嘉宾会给求职者压力大一些,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在观众看来也好也不好,因为观众会更把这整个过程看成是一场秀,既然是秀并且很职业的秀,那么职业和秀便都不可少了,压力大对于求职者来说会艰难一些,而观众大多都经历过求职者的心境,那么他们肯定会站在求职者这一边,希望嘉宾们给的压力不那么大,这样势必会产生对面试嘉宾的排斥感,一个好的节目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观众对节目里边的任何东西产生排斥感,哪怕一点点的排斥感都会影响到节目的收视率,但是反过来,压力也正是职场面试的真实体现,既具有压力也需要具有缓冲的部分,拿捏准确才能把节目做得职业而不失娱乐,显然《非你莫属》的嘉宾们在这一点上更胜一筹。

节目环节设置:两档节目的环节设置大体相同,都是每晚若干个求职者进场求职,然后由嘉宾灭灯或留灯的方式决定是否聘用该求职者,而两个节目在环节的细节部分却稍有不同,《非你莫属》在其节目三个环节“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中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晰,很多环节都串联在一起,这在编导人看来是有失职业素养的地方,但是好在观众对此倒并不在意。而《职来职往》在其环节部分做得相对完美一些,他们的环节界限明显,每个环节完成该环节需要完成的内容,尤显得非常专业,并且《职来职往》会有“求职故事”这样的视频环节,而这是《非你莫属》所没有的,我个人觉得添加这样的视频环节无论是对于面试嘉宾还是电视观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求职者来面试,整个过程只是该求职者所展现出来的一部分,而视频的这部分正好填补了求职者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以便于面试嘉宾的考察,而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有益的,因为在现场求职过程中求职者本身会收敛自己身上的很多东西,很多有利于自己或者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被表现出来,那么通过视频真实记录下来以后以便于面试嘉宾根据其内容找到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既利于求职者的成长又利于招聘方的确认,再者,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大家相对场上求职者的问题也会将自己对号入座,相信这就是电视与观众一种无形的互动方式。而两档节目也同时设置了第三方的评委老师,《非你莫属》是由国际时尚礼仪专家周思敏、启铭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校代团队总监莫华璋、心理咨询师陶思璇轮流助阵,《职来职往》则是由国际EAPA资质心理学家雷明老师坐镇,两拨评委老师大多都是学习心理学出身的,所以对于求职者都会有现场的辅导和帮助,但是《职来职往》的雷明老师在求职者的求职过程中仅仅只是对于求职者的心态和状态进行分析,并没有准确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观看整个求职局势,所以略显主观一些,而《非你莫属》的老师们则尤为客观一些,他们会真正地站在客观的角度为求职者以及招聘的面试嘉宾们分析各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并对他们提出意见,所以在这一点上《非你莫属》的第三方评审团表现得更为出色,而观众们也乐于看到更为客观的点评。

节目发展前景:

就目前的收视情况来看,《非你莫属》领先于《职来职往》,并且《非你莫属》最近实行了一周双播制,把每个求职者的时间加长,并且更可观的是《非你

莫属》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节目风格,既有内容严肃的求职部分,也有嘉宾相互的良性竞争,例如观众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为做婚恋网站的刘惠璞和慕岩在现场的“对掐”,幽默风趣却并不失风度,观众们就乐于看到严肃职场节目娱乐的一面,而且随着新一批企业老板们的加入,《非你莫属》中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并且新加入的老板们也是更有特色,比如观众们就见到了中国房地产大亨潘石屹的身影,这种不断地更新嘉宾对于观众对于节目组都是特大利好的消息,因为无论是从商业赞助还是收视方面,《非你莫属》节目组都能赚得钵满盆满,而《职来职往》在节目的特点塑造上则略显一般,既没有嘉宾们良性竞争,也没有快速地嘉宾更新,这就导致节目被拖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因为没有好的亮点就没有好的收视,那么也就没有好的商业赞助,也就没有了快速地嘉宾更新,所以关键的关键在于其节目组能找自己身上的特点,并且是《非你莫属》没有的,我个人觉得既然《职来职往》有视频环节的优势,那么就放大或者扩展这一优势,通过对这个环节的改良以增加求职者与嘉宾以及电视机观众的潜在互动,而形成《职来职往》的独特亮点,等有了亮点就有了后续的良性循环,但总体来看,《非你莫属》的前景非常开阔,值得观众期待。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3

一、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为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主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文化。它决定了节目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的指导原则以及整个节目的基调。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正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他文化形态持日渐宽容的态度。主流文化以政权作为强大后盾,将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既有统治体系的“共识”,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主流文化的发展,需要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当面的宣传,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正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以正面宣传为主,嘉宾多为政府官员。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于热点的新闻时事进行评论解读,就政府的方针政策为百姓答疑解惑,解决问题。节目旨在发挥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为领导和群众之间、党委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其节目定位决定了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必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社会主流文化。这样的节目无疑是宣传主流文化的最好阵地。如何在节目的官方色彩和多样化的观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将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受众传播?对此,笔者认为,选题至关重要。角度低、立意高的民生话题是目前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的首选,也是时政类谈话节目回归的前提。

二、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为精英文化的传播与展示提供了平台

精英文化在我国也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它是与大众文化相对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确切地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目前,中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期,精英文化并没有充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精英文化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危机,精英文化开始分化,一部分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与大众文化融为一体,而另一部分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承担起提高民族文化水准和唤起社会良知的重任。

精英文化的主体即知识分子本身具备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修养,他们对于整个社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对于电视媒体有着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希望电视节目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

以郑州电视台开播9年的时政谈话类节目《周末面对面》为例,在2009年曾制作播出5期有关郑州市政府各个局委进行政风行风评议的特别节目。节目筛选出部分知识分子作为特邀嘉宾或者特约评论员,与政府各部门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评论,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了自己的意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本质需求

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文化形式。从实质上说,大众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它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如今,多数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处处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正是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所需要的。无论是在策划过程中,还是在制作过程中,目前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热点已经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过渡,开始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内心感受,关注他们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关注人”使中国的电视传媒与观众前所未有地贴近,而电视谈话节目采取平民化的视角,展示出一种平常心态,使得节目充满了人情味。

综上所述,目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相互冲突的背景下,时政类电视谈话节目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空间,顺应了三种文化的发展要求,必然会迎来它的回归。

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探析 篇4

一、电视文化节目建构的多元认同

1. 电视文化节目建构的政治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 学术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提出了多元化的观点,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尽管观点纷纭, 但有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 即:文艺和政治关系密切。“政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 与文艺一样, 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的关系是互相渗透, 互为条件的。”文化艺术与政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国内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诞生, 具有一个深刻的政治背景, 即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这是自从十七大以来, 中共中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后, 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瞩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文化类电视节目, 其核心都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以关注、重温、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凝聚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根本宗旨。

2. 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在我国电视领域, 一直“韩流”盛行, “欧美派”也有众多粉丝。而体现我国文化的节目并不多, 我国的电视节目, 缺乏创新, 缺乏文化自主性。电视领域自主创新, 展现中国文化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传标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 民族的未雨绸缪”。“文明传递”“未雨绸缪”显示了电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以及文化与民族未来的密切关联, 这其中也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类电视节目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

3.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市场认同

2013年10月20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限娱令”发布后, 各大卫视开始转向节目的调整和创新, 加大了对其它类型节目的开发。2013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等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相继播出, 便是应对“限娱令”的创新之作。文化类电视节目娱乐性不强, 但是从当下电视节目的市场需求来说, 这些节目如果不加上娱乐的元素, 将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娱乐元素和传统文化结合, 是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方式, 获得市场的认同。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热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升华方向

现今电视上成功热播的各类文化节目, 都多多少少掺进了娱乐成分。电视文化节目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娱乐”, 但也必须把握底线, 决不能为了“博眼球”就丢掉文化品格和文化品位。节目内容还是应该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 要保持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纯”度。以《汉字英雄》为代表的益智竞技型文化节目就较好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汉字英雄》的节目成分虽有部分综艺性, 但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该节目能够通过竞技的形式, 将汉字文化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另外, 未来电视台在开展原创文化节目工作时, 应当开阔创作视野和创作思路, 地方电视台可以结合频道定位, 突出当地的地方特色。例如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的《二人转总动员》栏目, 就是典型的地方特色文化节目。该栏目以大赛的形式, 展示真正东北二人转文化, 自2006年开播以来, 不断吸引关东各地超过150万二人转爱好者前来参赛。2014年重磅推出了“首届东北电视二人转大赛”, 在东北平原掀起一股观看二人转的热潮, 一度获得吉林电视台双料收视冠军。

2. 借力互联网的新型传播方式

当然, 有了好的内容, 还要有合适的传播方式。“汉字、成语、谜语、民歌、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累积的智慧、思想、信仰。这些传统的精髓, 只靠学校的教育, 书籍的传播, 影响力仍是有限。”而采用对抗性的竞赛形式, 并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将它们展现在大众面前, 是创新而高效的文化传播形式。

3. 激活传统文化, 唤醒民众心理认同

文化类节目还有一个重大作用, 它让人们看到当下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什么状况。传统文化曾是中国老百姓的“信仰”, 但这种“信仰”在当今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因为种种原因正在被不断削弱。丢掉这种“信仰”会使人们价值观混乱, 导致底线不断降低。躬耕文化之田, 践行媒体责任, 是大力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初衷。“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播出, 以往安静地矗立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字, 开始重新发出夺目的智慧光辉, ”此后一大批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相继亮相荧屏, 建立起媒体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

4. 文化输出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 且绝无仅有。纵观世界文明史, 唯有我中华文明能够延绵千年而不断。因此中国的影响力不能是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 更应该在文化上发扬光大。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即获得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以亚洲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节目的决赛。第二季听写大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散, 决赛队伍扩充了港澳台代表队和五个外籍代表队, 这是我们在文化输出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未来电视文化节目的制作, 眼光都不应只局限在国内市场上, 抓住文化贸易的最佳时机, 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节目走出去, 是应有的战略考量。

参考文献

[1]阎国忠, 张艺声.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J].理论与创作, 2002 (5) .

[2]陈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抵制“三俗”之风中的作用与路径选择[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 2012.

[3]刘茜.文化大众化莫失品味[N].中国文化报, 2014-07-17 (2) .

选秀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5

选秀类策划书:

吉林之星

策划人:董平

一、策划缘由

纵观今日中国电视荧屏,平民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伴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国内诸多城市电视台均忙不迭的角逐选秀这波热潮,如央视《梦想中国》、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视《联盟歌会》、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安徽卫视《超级新秀》、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选秀节目开始了荧屏狂轰乱炸,加上一些地面频道的选秀节目,数量会更为庞大。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市场已经由星星点点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狂飙突进阶段。

面对巨大经济效益地刺激,各大电视台纷纷一哄而上,部分选秀节目出现哗众取宠的献丑、搞怪现象屡见不鲜,节目的门槛便水涨船高,节目整体出现萎缩,节目质量开始下降:节目内容过度雷同化,普遍缺乏新意;节目主题虚无化,低俗化严重;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在平民选秀逐渐走向过剩和饱和的情形下,如何开扩一个全新的特色题材,探索一种独特的创新形式来整合节目,成为当前选秀类节目的最为急迫课题。

二、特色创意

《吉林之星》作为吉林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必须体现浓郁的本地地域特征,展现本地文化风俗。吉林作为东北文化的“领头羊”。其地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包容性。历史上的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和融合性,形成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与交往,养成了吉林文化的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文化品格。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兼之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养成了一种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性格。

节目如何体现本地地域文化呢?节目可以挖掘吉林特有的歌舞,竞技,曲艺等文化宝藏。弘扬吉林人民的动人风采与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二人转”作为一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艺术。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曲调丰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节目可以对“二人转”进行适当的挖掘利用,用“二人转”的形式对节目进行全新包装,让晋级选手参与“二人转”的娱乐表演„„

三、节目宗旨:

节目意在表现浓厚的地域特色,表现吉林儿女优秀的姿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此类选秀节目,充分挖掘吉林优秀特色地域文化“富矿”,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将节目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节目经充分调动电视手段,全方位展现吉林之星的形象与风采。

节目时间

(1)节目时长:30-60分钟

(2)节目举办时间每逢周末上午

节目地点

(1)建议在省人民广场及文化广场等具有代表、标志性的地点举行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供一个醒目、广阔的背景。展现本地地域风情

*节目策划书*

*您的鼓励与支持是我们成功的最大动力*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二)开扩一个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演员和观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营造一个比较融洽的环境,避开大家感到陌生的演播厅,改在观众比较熟悉的环境,拉近舞台上选手和观众参与者的距离,营造一种“星民一家”氛围,调动大家参与节目表演的积极性

(四)利用大环境,展现大手笔,大气势,又可做到因地制宜,节约节目成本。

四、节目形式

1.节目一方面会保留《吉林之星》中观众所熟悉和接受的部分;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中将具体环节细化,使其完整独立。以晋级选手为主题,展现选手的风采。

2.增设新的环节与看点。在已有的文艺性、娱乐性的基础上,加强节目的地域文化色彩。加入一些能增加地方色彩和烘托主题的地方歌舞竞技,这样既可以增加观众新的收视点,又可提高节目质量品位。

本次活动将基层下乡的互动方式,采用户外直播,保持节目的新鲜感、原汁原味。节目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将平民生活化、平民自然化、平民大众化和平民电视化为融为一体,力求欢乐、紧张、刺激、火爆,力争每一个节目都能够使选手全力投入,台下观众兴味盎然,电视观众印象深刻。无论是传统表演节目,还是根据本地地域特点设计的,都必须以现场效果和电视效果前提基准。

五、节目阵营

1.节目评委

邀请著名东北“二人转”笑星,东北著名的歌手,东北表演艺术家等有知名度和代表性人士共同组成。

2.现场观众

(1)来源本市基层代表、各界观众及赞助商派来的观众为主。

(2)粉丝团以青年人为主,活跃的思维,敏捷的身手及澎湃的热潮无疑成为营造节目整体氛围的重要元素。划定各自支持队伍,统一着装。

(3)参与互动现场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成为节目互动元素,增加节目的看点。

3.节目主持

采用一名青春靓丽的偶像型女主播和一名幽默风趣知识型男主持,此外还可以应邀请东北著名的演艺界人士或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共同担当。主持人要求:一具有亲切感,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电视观众群;二,幽默风趣的调侃,能调动观众积极性。三是对本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禁忌的话题上起把关作用。

六、节目环节(本期以“吉林之星走进基层”一期节目为例)

1.本期节目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吉林星辰 用幽默风趣的得体的语言,新奇的电视手段,将选手评委一一亮相。建议用东北特有的二人转展现选手的风采。我们可以根据参赛选手自身特点,精心为他们设计“二人转" 形象。

(2)曲舞传情这是这期节目的开场节目,在选手表演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中营造吉林浓厚的文化特色。让观众感受东北地域文化精华。如女生独唱《芦花》,朝鲜族舞蹈《喜悦》,歌舞《吉林,我可爱的家乡》等

(3)星象专列让选手精彩表演,评委幽默的点评,主持人机智引导构成了此环节高潮。选手表演必须符合吉林地域特点,可以选用一些特色的地方歌舞。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a)说一说,有什么理由成为“吉林”之星?何为“吉林之星”,简短地讲述一些选手自己心目中对吉林的印象、故事等,升值可以用电视手段,加深观众对吉林之星的印象。

(b)听一听选手演唱东北特色的歌曲。天籁般的东北高腔然观众耳目一新,比如请选手倾情演唱一曲东北热歌《东北一家人》,评委进行点评后,再请艺术家与选手同唱这首歌,回顾这段当年轰动全国的故事。

(c)演一演选手表演二人转小品。火辣辣的二人转,红绸绿袄的姑娘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借助当前风靡全国的二人转为节目造势。

可以借助大屏幕,看一看选手在排练二人转幕后的有趣真实故事,将情感和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4)“星民互动”(选手与观众互动)本环节可以包括游戏、竞技、绝招等,具体细节依照选手特点制定,重在表现“吉林之星”的风采。

比如我们设计一下项目:

1.反串 反串知名歌手演唱具有本地特色的歌曲。

2.赛歌。观众,评委与选手展开歌唱比赛。

3.模仿举行模仿比赛,演绎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

我们在吉林之星特有的其乐融融的现场氛围中,在选手与观众互动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本期的节目。

七、节目热点

1.找准自身优势特色,开展科学定位。节目整体必须立足于本地,节目充分挖掘东北区域特色,打出的东北特色“牌”,一方面凝聚自身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结合自身所处的省情、台情以及本身所拥有的人、财、物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确立此特色定位。由此锁住观众眼球,成本低而收视率高。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拓展与创新 篇6

汇集微博人气 吸纳受众注意力

随着受众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要求与日俱增,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和观点灌输,而是主动发现新闻、爆料新闻线索、搜索新闻当事人、挖掘新闻背景、评议新闻事件,甚至参与议程设置。方兴未艾的自媒体——微博,不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成为大众参与信息传播、行使公共话语权的舞台。正如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名称所概括的《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不少新闻由一般新闻事件上升到热点,也经由微博这一平台点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数量庞大的微博用户中,恰恰大多是正在与电视渐行渐远的中青年群体。

电视媒体对于微博的使用,应当不仅限于找选题,对于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应当让微博成为连接本地受众的一个重要桥梁,在此基础上把受众请进来,让受众成为节目的重要生产力量。具体操作上,既可发挥主持人及节目嘉宾(如知名学者、专家)的名人效应,汇集本地微博人气,也可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微博达人、网络意见领袖。福建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新闻追追追》就通过一系列活动挖掘受众资源,如推出“微博名人堂”“微博达人开讲”等,短期内节目官方微博人气猛增,有效地吸纳了受众注意力。

受众决定议题 跑赢网络热点

在传统的新闻谈话类节目生产模式下,话题由节目主创人员来选定,由节目主创者来告诉受众该关注什么。而在当下,大众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只要动动手指“织围脖”,就能发消息、点评新闻事件、链接新闻背景,甚至发动微博接力,炒热相关议题。

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话题强调贴近性,可以在栏目微博上发起话题征集,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多个话题,最终谈什么,让受众投票决定;也可以由节目嘉宾带着话题来上节目,你关注什么,节目就谈什么;还可以在节目中开设一个专门环节,由草根观众分别就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快评。

邀请以本地微博网友等为代表的受众参与节目话题的选定,可以在相关新闻事件尚在微博发酵升温的同时,第一时间在节目中呈现相关议题,使得节目话题更具新鲜度和原创性,而非该新闻事件已被炒热为社会热点后的事后跟进报道,亦避开了多家媒体同题报道的竞争。节目话题由受众自己参与选定,更符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并通过微博网友的几何式围观效应扩大受众群体,容易与受众形成较牢固的关系,从而提升本土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扩大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从受众即市场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节目的市场卖点。

举例来说,不少人都曾有被出租车拒载的经历,但是由于该现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不是媒体追逐的新闻焦点,更够不上成为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话题。但在微博上,“被出租车拒载”却能迅速发酵升温为热点。曾有福州的一名网友就自己被出租车拒载事件吐槽,连续发微博直播她和的士司机“斗智斗勇”的经历,引发了众多本地微博网友的持续围观和热议。由此可以看出,受众眼中的热点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研判的热点有时并不相同。让受众自己来找热点,往往会有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一样的视角、思考路径和不一样的节目呈现效果。如果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就此制作一期节目,让微博网友们畅所欲言,让被微博曝光的出租车司机或其所在公司作出回应,让相关部门在节目中现场表态,拿出解决方案。在节目录制的同时,还可以在微博上开展节目“微直播”。这样的节目既可以吸引到广大的微博网友,也有不错的节目播出效果。

发掘草根达人 释放“受众话语权”

嘉宾是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重要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对地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由于制作条件限制,难以常态化地邀请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担任节目嘉宾,因此,必须在拓展栏目嘉宾队伍的问题上独辟蹊径。

在嘉宾队伍的培育过程中,应充分释放“受众话语权”,不能只有学者专家类的精英人士,更要着眼于发掘来自草根的百姓发言人,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让草根之声与精英观点同样被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微博等平台,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有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的草根民众,如网络达人、网络意见领袖等,让他们能够在节目中发声,让节目的嘉宾层面更加丰富,同时充分释放“受众话语权”,使节目成为大众的公共话语平台。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栏目在发掘草根嘉宾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与微博结合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节目组曾发起“我来做‘民’嘴”草根评论员选拔赛,旨在发掘有表达欲望、有个人语言风格的草根民众来参与评论每日新闻热点,释放民众言论诉求,激发民众的话语潜能。节目组在节目中植入“民”嘴代表的征集广告,公布节目的微博互动方式,分阶段举办“民”嘴代表选拔大赛,并将此环节作为特殊广告形式进行销售。

《新闻追追追》节目组还策划开展了“进社区”系列活动,将节目录制现场设在本地的某个社区,话题由该社区民众投票决定,参与者是该社区居民代表。在节目进社区的同时,还送服务进社区,将有专业技能的嘉宾,如医生、婚介、家电维修员等组成服务队进入本地社区,开展社区公益服务,让媒体活动变得更有“人情味儿”、更具贴近性,渗透媒体影响力。此外,结合热点话题推出的“微博达人开讲”,微博同步直播,更是稳定了受众群、延展了媒体平台。节目组还定期召集微博粉丝、“民”嘴代表举办讲座沙龙,以提升草根民众的媒介素养,增加他们与节目的契合度。

拿起手机上电视 与受众互动升级

常见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参与话题讨论的只是在演播室的几位嘉宾,像是闭门会议,将受众挡在了电视荧屏之外,受众只能被动观战,而无法介入谈话。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不同类型的媒介本身带来不同的社会影响。微博等自媒体有着与传统电视媒体迥异的传播形态,若将新媒体的互动元素注入传统电视媒体,将使得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由原先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可借助微博等新媒体引入场外受众参与节目讨论,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带热“谈话场”。

目前常见的操作办法有两种:一是栏目在节目录制前公布讨论话题,微博预热,编导整理出观众微博留言,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由主持人读出;二是在演播厅设置微博墙(大多是虚拟的),滚动播出观众微博留言。上述方式可简单快捷地呈现观众观点,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观众声画。

还是以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栏目为例,其通过与福建联通共同开发的“沃直播”软件,实现了观众拿起手机就可“出现”在节目中,参与节目讨论。具体操作办法很简单,观众只要下载相应软件,即可将自己的手机变成电视媒体直播用的摄像机,在通过福建电视新聞频道相关认证后,就能成为节目的场外嘉宾,参与节目的现场讨论,和主持人视频对话,和演播室嘉宾观点交锋。对于地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由于制作力量有限,在日常节目中,往往不能请很多观众到录制现场参与节目,上述的互动方式可弥补这一缺憾,且操作简单,运营成本低,具有实际意义。

例谈电视讲坛类节目的文化意义 篇7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讲坛类节目,文化意义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 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档学术普及性栏目。八年来, 该栏目几经改版, 从反响平平到站稳脚跟再到火爆荧屏, 如今已当之无愧成为一个名牌栏目。[1]于是, 电视讲坛节目的出现,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电视在图像、声音的优越性使它比文字更具有传播优势与吸引力。电视灵活、丰富的制作包装方式也使经典文化在这里更为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精英文化通过电视媒介为更多人所接受。[2]而《百家讲坛》现象却在不经意间似乎隐约地昭示了解决精英与大众文化之争的捷径。电视传媒的优越性使讲坛的传播更加行之有效。《百家讲坛》让专家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定位, 让平民学者参与其中, 好莱坞式悬念的突出, 故事化宣讲方式的运用, 主题和内容与社会文化热点的交合共同造就了社会文化热点的王牌节目。

一.讲坛类节目的特征

1. 故事化叙事

《百家讲坛》的讲说过程更像是在讲故事, 呈现的是一种故事化的叙事过程。所谓故事化叙事, 就是借用故事的悬念、冲突、情节等元素, 使叙述的内容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百家讲坛》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始终讲究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以故事来建构每讲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使节目线索明朗, 人物突出, 矛盾集中, 每讲内容基本上可以单独成篇, 观众无论什么时候打开电视都不会觉得不知所云, 并且会被迅速吸引。作为一档学术性较高的栏目, 《百家讲坛》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变成了通俗故事, 并坚持以野说正, 即在戏说成风的影视氛围中, 针对戏说和传说的内容, 以故事的形式把历史真相告知观众。这种故事化的传播技巧, 不仅满足了人们爱听故事的愿望, 也让人们在享受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2. 悬念的设置

将悬念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 使观众永远都处在一种探求的心态里, 是该栏目赢得观众的手段之一。《百家讲坛》就如同一部好莱坞大片, 把每期的节目内容编织成一个故事, 并在每期的节目开头设置一个悬念。该栏目的制作者像制作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每三到五分钟有一个悬念。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误解和谬论, 栏目的主讲人多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来戏说历史, 在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观众的同时, 兼顾史实与细节, 并披露出最新的研究成果, 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经验逐渐接近历史真相。

3. 视觉与语言相得益彰

《百家讲坛》所处的当代中国置身于一个消费文化语境中, 是一个视觉文化开始超越语言而成为文化主流的时代。视觉以其娱乐化、商业化和形象可感的特点为武器开始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猛烈攻击。视觉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业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品位的降低。语言文字具有严肃、高雅、独立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追求, 在传承文化经典、形成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尽管电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影像化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视觉与语言的矛盾,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百家讲坛》独僻蹊径, 达到了视觉与语言的暂时和解。该栏目用语言保证了文化经典的严肃性、历史性和审美性, 避免了电影和电视改编娱乐化、低俗化的不良后果, 而影视镜头和图像的穿插、戏剧化的讲解结构以及视觉化的传播方式, 又弥补了语言文字艰涩与深奥难懂的缺陷, 显得更加生动和引入注目。《百家讲坛》将传统的文言故事用文白并举的讲述方式重新建构了观众的文化信息地图, 使视觉和语言达成了微妙的和谐共处, 各自的优点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4. 选题符合受众的认知结构

中国人非常迷恋历史, 这跟中国多年的传统有关, 电视剧中的古装戏就一直深受欢迎。《百家讲坛》的众多选题都源自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 以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需求。人们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而且在欣赏思维和欣赏习惯上, 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知识和信息要符合观众的认知规律, 只有找到与受众主体现有的知识相互关联或匹配的信息, 受众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第二次解码, 电视传播的知识和信息才真正有效。[3]该栏目的选题多以历史文学为主, 契合了中国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现有的文化知识储备。不仅选取了中华文化为经典的内容, 而且是选取其中具有趣味性与传奇色彩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述。《百家讲坛》不仅传递知识和文化, 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认知需求, 因而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问题与危机

1.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红火, 各级各类电视台纷纷效仿, 相继创办了各种讲坛类节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覆盖全国, 占尽资源优势, 既有充裕的创作经费, 又有最优秀的节目制作人员。《百家讲坛》身处这样的全国性媒介平台, 它的栏目定位和价值取向对其他电视讲坛类栏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电视讲坛类节目盲目地克隆、抄袭已经成功的栏目, 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特点以及收视群体的实际情况, 导致内容定位和形式的单一和雷同, 栏目的盲目开发和数量上的简单扩充并不能扭转电视讲坛节目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的现状。

2.专家资源的抢夺

《百家讲坛》的成功与它所邀请的主讲人是密不可分的, 该栏目遵循可信和权威的选人原则, 邀请的都是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百家讲坛》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 逐渐摸索出一条选拔专家的标准和程序, 栏目的主讲人都擅长用平民化的语言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 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人魅力。这些已经成名的专家、学者纷纷被其他讲坛类栏目争相邀请, 成为了被抢占和争夺的对象。这对于最先启用他们的栏目来说, 意味着专家和学术资源的流失, 而对于后聘用他们的栏目来说, 虽大大节省了节目运作的成本, 但却极不利于栏目的品牌建设。

3.选题的盲目开发

《百家讲坛》多以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作为选题, 原因在于这类题材往往具有故事性, 蕴含一定的矛盾冲突, 非常适合电视这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表达, 易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百家讲坛》成主题、成系列的节目有助于养成观众的收视兴趣和习惯。节目主讲人讲述的过程中, 大多会适当穿插与节目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等。然而, 现在大多数电视讲坛类栏目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单调而重复。在当前电视频道数量过剩的情况下, 只有对栏目不断进行差异化创新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解决路径

首先, 坚持走精品化的道路。当前大批电视讲坛类节目的出现反映出栏目组对自身媒介所处环境和当前的电视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其从别的栏目的收视份额里抢夺一部分观众, 不如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个性精品栏目来分流受众, 以获得稳定的拥护者。在媒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 电视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充满创意和灵性的电视节目, 因而认清自身的媒介资源和优势, 基于目标受众进行市场细分, 努力打造精品节目, 才是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

其次, 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百家讲坛》等栏目因其身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传播优势。各地方电视台的讲坛类栏目应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以及与当地观众与生俱来的贴近性, 突出地域特色。这样, 就具有了其他同类栏目无可取代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不仅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使栏目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是各地方电视台应当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最后, 将传播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创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电视讲坛类节目不仅要向公众传授知识, 还应该将传播文化知识与彰显人文精神并重。电视讲坛类节目应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 将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电视讲坛节目要关注受众的现实生存状况、精神欲求, 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完善人们的道德理想。

要把各种深奥复杂的文化知识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通过当下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来展示历史与文化的现实意义, 必然会对电视讲坛类节目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易前良, 《透析电视讲坛现象关于<百家讲坛>的思考》, 《中国电视》, 2007。

[2]胡忠青、郫顺峰, 《电视讲坛——深度娱乐下的文化传播》, 《社会科学论坛》2007。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8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语言,社会价值

文化本身的淡然冷静与愈加崇尚喧嚣热闹的电视似乎有一定的距离, 但文化类节目在电视媒介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 它是一种传承、一种引导。电视文化节目所要表达的基本内涵是“文化”这个定义广博的辞藻, 因此这类节目的形式是多样的, 在内容上, 文化类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传承或解读文化的某个领域或层次并为观众所认知。文化内涵的广阔性使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十分丰富, 传统的有读书节目、讲座类节目、纪实类节目等, 而涉及某些专业领域的文化知识点, 联合人文、自然、历史、科技等多门类底蕴的节目也成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生力军, 如有庞大收视群体的鉴宝类节目、旅游类节目等, 被称为“非典型性的文化类节目”。电视文化节目纵然略显小众, 但占据电视类型的重要一角,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壮大是必要而积极的, 其发展水平是整个电视行业的人文情怀的基石, 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不仅是节目的参与者, 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电视文化节目从可取的素材上可谓取之不竭, 但在节目的发展上却是十分曲折的。信息爆炸的时代, 能沉下心来关注于精神世界的养分的观众越来越少, 单纯的读书类、讲座类等进行文化宣讲的节目受到极大的挑战, 因此文化类节目在节目策划上, 更多地融合了其他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创办出访谈类、竞技类文化节目等。在丰富节目的同时, 作为节目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持人也在发展,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形象定位、表达方式、语言内容等都随着节目而变化着。

在多数类型的文化类节目中, 节目的表现方式都较简约, 营造的氛围较安静, 视觉和环节的冲击力明显低于时下流行的综艺娱乐类节目, 这也是文化类节目曲高和寡, 相对冷清的主要原因。在环节设置相对简单, 节目进程起伏不大的情况下, 主持人运用语言魅力吸引观众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在传统的读书类节目中, 主持人要完成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赏析, 除了在再现文学作品过程中, 会辅以电视画面和音乐外, 其他如作品赏析等部分大多在演播室内以主持人口播形式完成。在努力加入诸多电视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制作技术后, 电视文化节目的内涵主旨仍然保持由主持人语言体现, 对主持人整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节目风格与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切契合度要高, 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 主持人也完成着从思维到语态的发展, 呈现出多层次的样态。

一、主持人语言与新锐的节目策划相得益彰

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过程中困难之一就在于一种思维的定式, 这种定式来自于两个方面, 节目的制作者和观众。制作者对于节目形式和素材的选择拓展不够开阔, 这种思维长此以往给观众的印象就是文化类节目是古板而程式化的, 一想到文化类节目, 观众就会想到是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注解。打破这种印象桎梏, 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内容要立足时下最新最热的文化现象、文化内涵, 主持人的语言内涵也应该是对最具实效性的文化现象的诠释。

主持人新锐的语言是一种外壳, 内容是王道。以读书类节目为例, 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从节目本质上, 它是单纯质朴的, 就是回归到传统纸质书本中, 而传统与新锐的碰撞正是节目的亮点。节目时长短小精悍, 主持人以八分钟的时长介绍一本书, 这是基于快节奏生活的“快餐式”节目编排, 这一时间限制下, 主持人对语言内容高度的凝练, 符合电视语言精炼传神的要求, 这种精干的语言暗合了现代人的接受心理和收视习惯。节目所有的选题都围绕“新”展开, 推荐的书籍都是有关于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是大众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 主持人在推荐书籍时, 语言契合话题的“新”, 观察全面、思想深刻而语言轻松, 以一种健谈幽默、妙语连珠的风格给节目贴上了接受度高的标签, 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语言, 以交换思维过程的方式, 实则完成了近乎意见领袖引导的功能。主持人以语言诠释新锐的节目理念是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积极探索, 语言是主持人与节目间相互作用的核心。

二、自然生动的语态传递深度文化内涵

施拉姆说:面对面的交流思想是电视最大的长处, 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需要的更多的是口语化的语言。传统的文化类节目, 较多的移植了书面语言, 这与电视语态的丰富多彩不符合。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提出“电视语态”的概念, “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 尝试一种新的语态, 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口语化的表达是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观众拉近距离的重要途径, 听故事、长见识, 是观众看电视的主旨, 适当悬念、故事讲述和互动等要素应是电视读书节目不可或缺的。运用口语化语言, 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 可以改变电视文化节目往日呆板、有距离感、曲高和寡的感觉, 一下子变得亲切自然起来。

想达到这种语态的转变, 对主持人来说要跳出节目策划的条条框框, 主持人不是已有资料文稿的代言人, 不是在转述作者的“语言”, 而是采用一种更加主观化的叙述方式, 灵活地讲故事、串联节目。这种转变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要深入具体, 对内容背景和与之相关的话题要深入挖掘, 更重要的是内化为自己的有见地、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思考, 以艺术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让人很容易就被节目吸引住, 产生继续往下看的欲望。口语化的语言样式接近主持人生活化的语言, 但绝对不是轻易而为之, 其中有个重要的环节是内化, 主持人将节目的内容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怀理念结合, 酝酿充满人文关怀、引导价值观念的想法, 内化的核心成熟后, 以一种最容易接受、最平和的方式叙述出来, 这个内化的过程是不能有任何掺假的, 主持人自己若有不完全成熟的想法, 是不能以自然生动的语言与观众交流的, 更不能有思维上的引导和发散, 这种语言是能将文化的深度和魅力送进观众心中的。

三、内心的积淀决定主持人语言的内核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博大深远对主持人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 这类沉静和缓的节目, 多由较年长的而极具生活阅历的主持人担纲, 以彰显节目的内涵。语言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修养的一面镜子,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绝不只是靠岁月积累的阅历来支撑自己, 而是要从心态出发, 冷静客观地体会节目背后的整个社会的点滴冷暖, 柔软而敏感的心, 细致的揣摩体会是有魅力的语言的根基。

在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总冠军王宁, 一直扎根并成长于文化类节目, 随着在比赛中出色的表现, 王宁被广大的观众朋友所熟悉和认可, 比赛过程中她所展示出的知性优雅令人眼前一亮, 语言风格深切有力, 评委点评她为“表现出了传媒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出众的综合素质是她一路在文化类节目中积淀的成果, 从河北卫视的《读书》、到央视的《文化正午》, 节目的文化背景丰富而深厚, 驾驭这些节目对年轻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王宁以求知探讨的心态, 与观众看似距离遥远的人物聊人生品生活, 语言平静而深入营造了良好的节目氛围。这种语言风格得益于多年的积淀, 万卷书的支撑使王宁从语言到整体风格都有清水出芙蓉之感, 人文情怀是主持人语言最核心的支撑。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9

1 国内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和主持人现状

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出现已久,从20世纪60年代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开办的《生活知识》《医学顾问》《文化生活》等栏目到如今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文化中国》、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山西卫视开办的《老诗你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的电视媒介上一直有着不小的份额和体量,一直折射和体现着我们这个国家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不断发展的文化。

1.1 节目分类

目前活跃在文化类电视节目领域的节目主持人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当然,目前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正是由于优秀的文化节目主持人数量的不足,加之节目整体编排,策划等环节不够完善,导致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竞争力的不足,因此优秀的文化节目发展的空间很大,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2 主持人共性素质

从以上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节目主持人中,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共性,即一个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必定保持极高的自我修养,而且要从各方面入手,让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广知、充满魅力的人。主持人的魅力是让受众对主持人产生审美体验的一种推动力,而主持人的魅力从他们的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能力等各个方面有所体现。

从这些优秀的文化节目主持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以下几点素养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1.2.1 文化素养:

即包含史学、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来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因此主持人必须要努力加强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和学术体系。

1.2.2 新闻素养:

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度、丰富的新闻阅览度。虽然作为一个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但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新闻事件,因为新闻就是纪录历史的载体,而历史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心理学素养:

心理学是一门了解人与人沟通的学科,作为一名主持人,把握受众的心理诉求也是做好这类节目的关键之一。

1.2.4 实践素养:

优秀的主持人一定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生活,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感受和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这种极具真实感的体验会让主持人在解读目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有更强的自信力和更深的理解力。

总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营养,绝不能让自己追求文化知识的脚步有任何的停顿,停顿即意味着被淘汰。

2 文化类电视节目本身对优秀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这其中,文化素质又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播音员主持人是专业人才,但首先应当是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丰富而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这些文化素质会通过语言表达而体现出来,会形成一种传播价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此外,主持人通过对文化素质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够形成个人独特的气质魅力,“读书破万卷,言出如有神”,有良好气质的主持人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喜爱。文化素质是处于底蕴层面的根基,没有深厚文化修养做基础,条件再好的主持人也只不过是经营一栋空中楼阁而已。文化素质又是主持人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基础作支撑,主持人的专业学习尤其如此。无论是有稿播音主持还是即兴创作,其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把握语言的能力都需要文化的支撑,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节目主持中游刃有余。

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主持人自身的修养、学识、掌控力等直接影响着节目内容的进程、整体观感和收视效果,因此一档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于主持人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娄可伟在他的《中国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提升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到:“从电视传播队伍自身来说,我们也不能任由大众文化中不良成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能无所作为。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因循守旧,认为传统文化丝毫动不得。因为传统文化从来就是充满生机活力,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关键是处理好传统文化被侵袭和理性发展的界限。这就需要电视主持人以我为主,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民族文化负责的精神,掌握主动权。强化责任意识和引导功能、树立精品意识和审美意识。”

具体来说,主持人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和审美意识。主持人在创作中应当追求审美价值,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要求,使大众文化实现审美化。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大家》《探索发现》《子午书简》等一批栏目,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节目的审美价值比较突出,而节目主持人在审美价值的构成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文化类电视节目及主持人素质的个案分析

现有的文化类节目的数量已经有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在“限娱令”出台的背景下,各台都推出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其中特点比较突出的就是由湖南卫视汪涵主持的《非常靠谱》,这档节目虽然被安排在每周一深夜0:10播出,但依然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可见有其成功之处。

3.1 关于《非常靠谱》

《非常靠谱》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成功实现了将精深的历史文化知识用观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手段加以传播的效果。首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汪涵的品牌效应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他幽默而不失严谨、机敏而不失沉稳的语言风格以及扎实的历史文化功底,在节目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其次,专家学者在《非常靠谱》中的讲解摆脱了过去那种“坐而论道”的枯燥形式,在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实物道具,这和节目轻松愉悦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最后,《非常靠谱》在其制作过程中还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介的“直感性”特征,通过添加简洁生动的图示、轻松幽默的视频短片以及韵味古朴的现场配乐等娱乐元素,强化了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直观呈现,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性。

3.2 关于汪涵

汪涵是国内优秀的娱乐和文化节目主持人,但分析他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他幽默机智的娱乐风格,也是他平时对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和解读的积累。

3.2.1 贴近距离:

在节目的一开始,汪涵作为主持人首先开场,在介绍本期嘉宾的时候,汪涵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了各位嘉宾的特点,让观众很快了解了嘉宾,拉近了与嘉宾的距离。

3.2.2 家常式主持:

节目当中,汪涵始终与几位嘉宾像兄弟朋友一般聊天,采用的语言都类似于“发财哥”“子东兄”这样的贴近式称呼,并且始终保持开朗亲和的态度,让节目现场气氛融洽。

3.2.3 巧妙植入广告:

汪涵的表现精到之处在于,他能自然地将赞助商广告在节目当中带出,而且很巧妙。例如在节目当中聊到食品,汪涵就故意笑着顺带一句“大家都知道我也爱吃面……”然后屏幕上出现了汪涵代言的某品牌方便面的图片,在调节气氛中,又为赞助商做了宣传。

3.2.4 知识广泛:

作为一档文化类的节目主持人,汪涵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做了大量案头工作,能在节目中自如地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解读姓氏文化、成语典故等,还与时俱进,掌握了许多网络新潮的热门话题,并且在节目中巧妙运用。例如,在节目中讲到“李”姓被某嘉宾选作年度最热门姓氏时,汪涵就引用到网上的流行语“李阳李刚李双江,家暴拼爹冲锋枪”。

3.2.5 方言天才:

文化节目所要解读的文化现象来自于全国各地,所请到的嘉宾也来自五湖四海,如何能最快时间拉近与各地嘉宾之间的距离,汪涵做出了优秀的表率,就是用嘉宾所在地的方言与其交流,这样嘉宾很快就融入到他的节目当中,并且,自然对节目有了好感,能够很好地参与节目,也带动了节目的气氛。

4 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文化类电视栏目在收视率上和娱乐类、体育类等节目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层次等因素来分析,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受众群体属于社会的中高层,他们对于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和收视率的构成肯定会有别于其他的节目。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娜.试论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重构[J].东南传播,201 1,(11):93.

[2]张政法.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3):100.

[3]党毅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文化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5,(10):67—68.

[4]陆综,戚金海.关于主持人素养的几点思考[J].新闻实践,2000,(10):62—64.

[5]陈虹.论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J].新闻界,2006,(6):96—97.

[6]陶茂洲.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与角色定位[J].新闻窗,2011,(1):82.

[7]王秀影,梁晓辉.依托文科优势强化播音主持人文化素质培养[J].衡水学院院报,2010,(3):117—119.

[8]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J].上海戏剧学院院报,2005,(4):73—86.

[9]娄可伟.中国电视主持人传播文化品位提升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7,(6):141-146.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10

与风靡一时的韩国影视剧一样, 韩国的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也开始迅速在我国“全线走红”。国内已有多家电视台引进播出韩国的综艺、娱乐类节目, 如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引进了《情书》, 其他几个韩国娱乐性黄金节目, 如《X-MAN》、《夜心万万》, 也陆续登陆国内多家电视媒体。

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 也感受到了韩国文化的无处不在, 但是因为传递文化的方式很巧妙, 并没有觉得生硬和说教之嫌, 而这也正是节目制作单位的用心之处。从韩国非剧类节目的实践来看, 其节目的文化植入方式是个复杂、系统和技巧性很强的工作, 从节目的宗旨、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表达、细节的考究等方面都在传递着“大韩民国”的理念。

一、文化定位:健康、乐观、和谐

文化定位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根据本国、本地区、本单位文化发展历程、发展战略、人员构成、目前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对文化中的某些要素进行重点培植和设计, 使之在公众或竞争者心中留有深刻印象, 从而树立起具有自身独特个性。“所谓‘文化定位’, 正是基于文化的多元化和差异性特征, 选择有效的具有各自特点的大众传播, 从而满足社会大众不同层面和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简单来讲, 文化定位也就是确定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文化定位是文化传播的前提。

韩国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很明显地向受众传达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态度、精神。这无疑和它文化定位有关, 这种定位可以概括为健康、乐观、和谐。

较之日本、欧美和我国内地以及港台地区的电视娱乐节目, 韩国非剧类电视节目普遍较为健康, 老少咸宜, 很少炒作低俗、偷窥隐私、弄虚作假的问题。它的爱情是优美的, 情节是有趣的, 嘉宾是相对真实的。节目不走庸俗路线, 依然娱乐了大众, 受到观众的欢迎。

明星婚恋节目《情书》曾创造了收视史上的奇迹, 也创造了网上下载、异国受众争相观看的奇迹。究其原因, 除了节目趣味性强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节目的健康娱乐的定位。《情书》从头到尾, 内容都非常积极健康, 从不谈绯闻花边, 也不打色情擦边球, 主持人也不说粗话或者讲黄色笑话, 而是让艺人们真正投入进去的方法来展现有趣的一面。

韩国非剧类电视节目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向受众传达着一种理念就是:乐观。比如通过艺人的访谈、游戏、表演等, 为想了解艺人生活的观众打开了一扇神秘的门, 艺人的艰辛成长过程、繁忙日程、艺人在每个节目中的全力以赴, 都在传达着积极、向上、坚强的生活态度, 通过讲述艺人背后的故事和展示艺人节目现场的表现, 向观众传达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在韩国的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中, 普遍存在着教化意义, 包括对各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对礼仪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 这些都在时时传达着一种和谐社会的信息。“当主持人或出演者普通话不标准时会遭到善意的嘲笑并得到纠正;有大前辈出演时全体起立欢迎。”当有人习惯性地用日常朋友间的语言对话而没说敬语时会像观众道歉;开车时一定首先确认安全带;在那里, 电视娱乐节目不仅仅是一架娱乐机器, 也是一强大的传播媒体, 正在担负着应有的教化职责, 实现着更多的社会意义。

二、内容节目结合文化设置

自从韩流风席卷中国之后, 韩国潮流元素备受部分中国人的追捧, 穿衣韩范儿、韩剧热播、韩星大红等都是受其影响。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 2012年中国国庆长假期间, 中国游客涌入韩国。韩国旅游发展局估测, 该年中国国庆长假期间, 有10万多名中国游客来到韩国, 创历史之最。中秋节和国庆节的假期最长可达8天, 在此期间, 中国游客的消费额达到2000亿韩元。

现在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特别在韩国这一政府积极支持、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的国家, 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以其特有的娱乐性、时尚型、流行性、体验性成为这一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韩国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还不失时机地在剧中将韩国本土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剧中所展现的城市、住所、饮食、生活习惯等, 都表现了独特的韩国文化魅力。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 展示了不同时期韩国社会的风俗画卷;从韩餐的烹饪技法, 到生活常识、医药知识等, 自始至终渗透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文化信息。

在韩国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可以看到美食也是着重展现的文化, 《家族诞生》中每顿饭都是艺人们自己完成, 其制作过程正是展现韩国美食文化的绝佳途径。最后是文化方面, 很多时候会将场地定为历史博物馆、自然科技馆, 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科技发展最好的去处自然是博物馆和自然科技馆, 因此韩国综艺节目是将韩国文化推向世界。

《奇迹的胜负史》、《准备好了》这样的节目内容直接与传统文化相关。《在奇迹的胜负史》中, 拍摄地点选择在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 全部演出者身着传统朝臣服饰, 以传统称呼“娘娘”、“大官”互称, 节目内容也围绕着传统文化展开, 开篇利用传统器具进行游戏, 继而仿照传统习俗进行出演者之间的谈话对决。《准备好了》则选择古代学堂作为拍摄场所, 出演者身着古代学生服饰, 在制作组的授意下学习汉字、成语等, 并接受考试。

三、寓教于乐, 快乐传递

大众文化的杰出理论家杰姆逊看来, 所谓大众文化, “概言之就是后现代时期文化的另一种称谓”, 他断言, “大众文化属于后现代世界的层面”, 其特征则为“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文化。杰姆逊的观点, 指明了大众文化与“后现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读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 实质乃是传播消费和快乐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指向。

娱乐节目要想得到传播并深入人心, 必须突出“娱乐”的本体价值, 把能否引起观众快乐情感视为第一目标。韩国有这样一种说法, 电视人是全体国民的工人, 他的工作就是让全体国民快乐起来。他们认定,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人们的兴趣、观点以及利益诉求各异, 剩下的最大共同点便是娱乐。韩国人一般有这样的共识:娱乐的本质就是让人轻松快乐。可见电视娱乐的意义可以表达, 但这些都必须以娱乐的形式展现。韩国非剧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较为明显地重视快乐形式的表达。

在传播韩国的摔跤文化时, 为了让节目看上去更有趣, 节目往往经过一些改变, 如“输的摔跤”、“打破气球的摔跤”等。所谓“输的摔跤”就是在男女对抗的时候, 为了平衡男女之间的力量, 让比赛具备更多的可看性, 规定输的一方胜利, 即双方要千方百计地输掉比赛才算是赢得最终的胜利。“打破气球的摔跤”则是在比赛双方的腰上系一个气球, 在摔跤的过程中谁的气球最先爆掉即为失败。这些创意的加入让传统的游戏多了一些现代的元素, 在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中也传递了文化。

韩国户外体验节目《家族的诞生》选择农村作为拍摄地点, 制作组每期选择一个家庭, 送老人们出去旅行, 而家族成员替老人做家务、农活、看家, 这也是“家族诞生”的由来。节目流程共有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均配合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展开, 包括农活、饮食、礼仪、风俗等, 按照农家的每日作息表依次进行, 像一首流畅的乡土叙事诗, 为观众献上全新的视听体验。观众在欢声笑语中也接受着节目所传达的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关注老人, 关心老人, 关爱老人。

四、细微之处见精神

韩国的非剧类电视节目在对外宣传本国文化形态方面的意识非常强, 大到节目的定位于内容安排, 小到出演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分外注意对文化、礼仪的尊重与传达。韩国人崇尚儒教, 尊重长老, 长幼有序。看韩国娱乐节目能看到整套非常严密的礼仪体系, 对于年长者或是刚见面者, 必须要使用敬语, 只有在对方允许下才可以使用平语, 其对长幼顺序十分看重。在节目中出演者之间都会使用敬语和标准语, 在重大节日时会穿传统服饰并行跪拜大礼。

在野外生存类节目《两天一夜》长达几年的节目史上, 如果需要饭前准备或饭后需要收拾碗筷, 永远都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在做, 《家族诞生》睡前起来关灯的永远都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其他节目也是如此。出演者都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影响。

五、结语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奈把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 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 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 相对欧、美、韩、日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竞争力不强。我国虽是文化大国, 但却不是文化强国。如何改变我国文化现状, 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韩国非剧类娱乐节目传播文化的方式和技巧的成果给我们带来启发, 只有结合本国的实际, 发掘优秀的文化, 按照现代娱乐产业的规律进行制作, 满足观众寻求快乐的心理需求, 才会获得广泛的关注, 文化的传播也才有可能成功。

摘要:随着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走红, 人们也再一次领略了韩国娱乐节目的影响力。除了国内出现的购买韩国版权的娱乐节目, 更有大量的韩国本土娱乐节目借助电视台和互联网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节目在传递着快乐的同时也传递着韩国的文化。解读韩国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传播方式, 把握其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展现了媒体与大众互动过程中的文化逻辑, 对于我们厘定电视娱乐节目的意义坐标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本文就韩国非剧类电视娱乐节目的植入、承载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剧类电视节目,文化植入,价值观念,快乐

参考文献

[1]李瑞植, 邱秀桐.我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解析[J].新闻前哨, 2004 (6) .

[2]刘星辉.“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2) .

[3]王憬晶.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4] (美) 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篇11

电视导视类节目要增强服务意识

服务观众是电视导视节目的宗旨,服务质量的高低优劣是导视类节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电视导视类节目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成为电视银幕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地位的,同时又深受观众喜爱的一档节目。

电视导视类节目要升级服务功能,就要推出个性化服务。传统的电视导视类节目,一直以对电视台下周将要播出的电视节目的预告为主要内容。而具有个性化服务的电视导视类节目,是一种新型预告方式。它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作,并按特定主题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特色预告。同时,根据观众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分别推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将电视台的少儿节目、老年节目放在一起;将展示女性风采、男性魅力的栏目放在一起;将介绍职业状况、成功业绩的节目放在一起,由此推出别具一格的电视节目预告片。同样是节目预告,经过了编导精心策划和创意编排的个性化预告,就会更加贴近观众的收视需求,也会更加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电视导视类节目要强化内容评论

电视导视类节目要不断发展,还需要将关注视线转向内部,从自身寻求突破与创新。原来的那种“有一说一”的单纯预告的电视导视方式,也同样可以进行第二次的加工与打磨,进行创意推荐。

以CCTV-1频道今年推出的开年大戏《走西口》的电视剧宣传片为例。此剧的宣传、评论语为:“51集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该剧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与此同时,伴随着深沉的画外音以及嘹亮的民歌《走西口》,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是,一幕幕记录着山西人艰苦奋斗的拼搏场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悲欢离合的真实生活。”通过这样一种极富概括力、表现力、感染力的电视节目预告片,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到《走西口》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好戏,而且更会了解到剧作所承载的一段非凡历史与一种独特精神,从而使得观众把收看电视节目预告片当作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收看电视节目预告片的时候就已经在心中选择了这部电视剧。与此同时,这样一种强化评论的节目导视形式,又会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与此剧相类似、曾经炙手可热、动人心魄的《闯关东》。

电视导视类节目要加强观众互动

电视导视类节目要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还要注意倾听电视观众的心声,想观众之所想。因此,不断加强导视类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就成为办好导视类节目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就是邀请电视观众走进电视导视类节目,并且参加特别为他们打造的互动活动。例如,可以在导视节目中开辟一个特定的小板块,让观众自己挑选、评价一档栏目或一部电视剧,并说出他们的理由,评价的原因;也可以举办一些娱乐性比赛,如挑战节目主持人、挑战某某明星,把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观众。“走出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形式,它是由导视类节目牵头组织的栏目主持人、主创人员或者电视连续剧主演、编导与观众的面对面的互动。通过这种形式,让电视人走出电视屏幕,走到电视观众之中,同时借助双方的真情沟通,加强电视观众与导视栏目之间的联系。

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 篇12

从20世纪末期, 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精神层面的消费增加, 为了缓解工作中快节奏的压抑, 广大民众更加注重追求一种新奇的文化, 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也体现了我国公民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能够树立当地旅游景点在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对推广当地旅游文化有积极作用, 电视节目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信息的传播上公信力较高, 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 也日益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旅游文化的内涵

不同的旅游区有不同的文化风貌, 旅游实质就是消费者追求内心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的一种方式, 旅游地点的选择也体现了消费者精神的追求, 是情感的释放, 文化旅游要求利用良好的宣传手段进行景区文化的传播, 旅游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景区文化的宣传能有效地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赋予精神层次的内涵, 自然风貌的宣传是最基础的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最独特的特点是它不仅包括旅游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 地方旅游景区有独特的服饰和饮食, 这是典型的物质文化, 消费者在景区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 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 这是精神层面的要求, 旅游文化具有传播性,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是最有效、最全面的旅游文化的传播通道, 旅游主体也是重要的传播介质, 随着旅游主体的移动, 旅游文化也随之传播和扩散, 移动性的传播方式对旅游文化的传播效率很高, 影响范围广, 长期的积累能形成人群效应。因此,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当地旅游文化形象的打造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旅游文化有阶级性, 不同领域的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理解不一样, 主要受到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层面不相同, 表现出不同的旅游观念。地方旅游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特性, 不同的民族文化主体有不同的时代特性, 旅游者的年龄和经历对旅游文化的追求层次不一样。因此, 在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的宣传中要综合旅游文化的内涵, 客观公正地对地方旅游文化进行介绍和传播, 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旅游产业的特点

旅游产业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不同, 它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 旅游产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能把各个产业通过旅游者联系在一起, 旅游者的需求需要多个部门来满足, 旅游产业的各种服务中必定包括饮食、住宿、景观、纪念品商业等,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住宿、饮食和纪念品加工销售业。

四、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地方旅游产业的影响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地方旅游主观上有积极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通过电视节目对旅游景区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的介绍与宣传, 深化了当地旅游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印象, 增加旅游资源景观的美誉度, 提高当地旅游产业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1) 促进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动机。电视节目是传统的传媒产业, 借助现代化的视频、音频和图像的处理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地方旅游景区的文化风貌和自然环境, 对景区景点进行艺术化的展现, 凸显出自然之美。通过电视节目的印象强化, 将人物精神刻画融入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 赋予物质文化精神层面的灵魂,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完美画面, 通过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的介绍和宣传内容激发观众的情感, 能够促进旅游者产生亲身体验文化旅游类节目中景观的场面, 通过强烈的画面感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动机。文化旅游类节目内容的安排上, 一般选择代表性很强的景点, 具有独特的风景面貌和地理奇观, 独一无二的奇观对旅游者有天然的吸引力, 通过电视节目的展现, 更能强化景观在旅游者心中的地位, 激发旅游者内心对景区的兴致, 亲身去这些地方旅游, 感受不一样的旅游文化, 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2)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协助树立旅游形象。电视节目能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优美的意境, 有强烈的引导作用, 电视节目也是公信力和权威性较强的宣传渠道, 电视节目必定少不了音乐和画面的衬托,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文化旅游类节目素材, 都要进行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的融合, 通过对现代影视画面的加工和处理技术, 能着重突出景点或者景区的自然风貌, 通过半透视或者局部采景的方式进行旅游景点的电视展现, 能增强画面感和感染力, 电视节目独特的视角能对景观的特别美进行着重突出, 能使观众对真实景点有美的感受, 文化旅游类节目运用专业人员解说分析或者景观展现的方式, 对旅游区添加一层梦幻的文化底蕴, 在观众观看的过程中能充分地享受到旅游区的心理美感,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景区景观的艺术展现, 能有效地展现地方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形象, 对游客形成导向作用, 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3) 推广地方旅游文化。电视能通过画面形式展现旅游文化的面貌, 电视节目对地方旅游产业的促进优势在于它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展现形式, 增强了感染力, 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艺术形式, 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随性生动, 有强烈的视觉代入感和真实感,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电视节目的传播, 民众对当地旅游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旅游文化的内涵在心中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对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传播是有利的, 不同民众对旅游文化理解的角度不同, 不同角度旅游文化内涵的交流, 能全方位地传播和发扬旅游文化特色。

(4) 扩大旅游文化的传播范围。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旅游文化的传播速度, 电视节目传播的实时性和方便性, 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景观, 卫星数字传输的技术在电视节目传输中运用, 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扩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空间局限性, 电视节目能通过全方位的视角进行旅游文化的展示和分析, 增强了旅游文化对民众的吸引力。

(5) 增强民众对旅游文化内涵的理解, 增强吸引力。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样性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优越性日渐凸显, 电视节目内容安排可变范围广, 能包容多方面的知识, 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饮食习俗等等多个方面, 在内容的安排上, 通过策划的科学安排, 强化了内容转换的衔接性和逻辑性, 引导民众理解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 增强了吸引力。

(6)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具有广告宣传作用。电视影视文化是现代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 电视信息传播具有公信力强、传播形式多样的优点, 是当代权威性较高的信息传播方式, 是民众信任程度较高的旅游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多样, 包含多种形式的民众关注点, 电视节目内容的信息呈现立体状态, 可以通过不同层次、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 节目的安排上一般有媒体宣传素材, 甚至有明星或者知名人士的参加, 电视节目进行的过程中, 影视外景信息不断展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对旅游文化的宣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强化旅游文化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 增强旅游宣传效应。

五、借助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 借助电视节目的公众影响力, 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 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电视节目的内容安排上要充分了解旅游者的心理和关注点, 对旅游者的兴趣点有充足的把握, 丰富影视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展现形式, 通过媒体的主动报道, 加强电视节目的认识度, 达到信息传播扩散的效果, 借助节目知名认知或者公众人物的自身宣传作用, 扩展旅游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要充分应用文化旅游类节目的节目造势作用, 借助电视影视的影响力, 宣传地区旅游文化形象,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 深入挖掘电视节目的主题, 在电视节目播出前, 要做好“造势”工作, 充分展示地方景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为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充分吸引民众的关注点, 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结语

文化旅游类电视节目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 电视节目有很强的宣传造势作用, 在旅游文化的传播中, 公信力强、传播效率高, 能全方位地展现旅游文化的内涵, 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要充分利用好文化旅游类节目的“造势”作用, 深化旅游文化的内涵, 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宝祥, 欧阳正宇.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 2008 (06) .

[2]谢东山, 刘一梅, 毕华.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效应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5) .

[3]张文, 朱莉.影视剧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03) .

[4]陈萍.基于影视剧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与实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2) .

上一篇:美好班级下一篇:比对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