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传播

2024-06-02

电视文化传播(精选12篇)

电视文化传播 篇1

电视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大众性的传播文化, 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成为一种最受宠信的娱乐形式, 而且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尤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 它正在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地改变着社会, 影响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电视文化犹如一只“上帝之手”使数以亿计的大众痴迷于电视机前, 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使得所有的电视观众面对它都不能不发生思想观念、精神心理、行为表现上的变化。特别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这一电视接受群体, 在享受到电视文化滋养的同时, 其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审美趣味都在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研究电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影响, 揭示它的负面作用, 发掘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因素已显得刻不容缓。电视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有:

(1) 电视文化对现实的简化或歪曲误导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电视文化由于与商业利润越来越唇齿相依, 有时, 不可避免地要用媚俗的方来换取大众的青睐, 电视节目哗众取宠、收视率至上的观念往往导致一种“伪真实性”, 从而误导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大量的“贵族化”的人物, 奢侈的生活方式, 掩盖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苦现实。屏幕上的挥金如土诱发了青少年脱离生活实际的奢华、挥霍的愿望。电视节目中“王子、格格、公子、小姐”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 助长了青少年追求享受、畏惧困难的思想。此外, 一些电视节目往往以性、暴力和权力的交换作为挑起人们消费欲望的诱饵。当青少年吞食这些诱饵的同时, 他们也吞食了一种对世界的歪曲, 往往可能夸大两性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夸大在现实中面临暴力威胁的可能性和暴力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很可能在突然遭遇现实挑战时作出错误或者不恰当的反应 (美国不断发生校园枪击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

(2) 电视文化对视听感官的过分依赖, 不利于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由于在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图像占绝对主导地位, 因而在看电视的时候主要是右脑兴奋, 而左脑则相对抑制。长期沉溺于电视机前的青少年, 面对直观的、震撼力极强的电视画面, 只是十分被动地呆坐着。这种消极被动的接受方式势必不利于青少年左脑的开发。而且, 电视文化在高收视率的驱使下, 追求通俗性和表面性, 极少有深刻沉重促进映像思维的节目。大量调查显示:越不用动脑筋, 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电视剧《还珠格格》、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获得极高的收视率, 而教育性节目、科普片在青少年中收视率不高就说明了这一点。青少年若长时间地在电视机前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 有可能使头脑本身也变得消极起来, 不喜欢思考也不善于对各种信息作出积极反应。长此下去, 最终势必造成想象力肤浅和思维能力的减退。

(3) 电视文化叙事的模式化和制造的流行文化, 影响青少年的创造性和独立个性。电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一种复制的文化, 它不仅仅是对物质的复制, 也是对精神的复制, 它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大同小异的、模式化的流行文化, 为大众造就着各色样板, 提供着同一的认识, 供人追逐仿效, 造成现代社会空前的文化趋同现象。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由此受到削弱,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首当其冲要受到影响。中小学正处于最敏感最容易接受影响的时候, 因而总是从电视中学习到大量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任何位置的流行文化。从卡通人物到体育明星, 到流行歌星, 是中小学生谈论和崇拜的对象;而各种时髦的装束和电视广告中大肆宣传的各种消费品则成为青少年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独立个性、创造力、自信心、批判精神、现实热情和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正在消退。面对强大的电视文化, 青少年越来越失去自我控制、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能力。电视剧《还珠格格》能够在青少年中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 除编剧的成功以外, 电视文化主导的流行文化造成的大规模的相互认同和相互模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种电视信息的影响很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 而要主动出击, 发掘电视文化的积极因素, 对学生看电视加以正确热情地引导,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熏陶下, 增长语文知识,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

一、有心插柳亦成阴

电视节目是一门综合艺术, 知识五花八门, 形式直观生动, 它形象生动地给人知识、智慧和经验, 陶冶人的情操, 这是单纯文字学习所不能匹敌的。许多学生对一些电视广告词可以倒背如流, 运用时妙手偶得、亦真亦假, 而同学间转述电视内容时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可见, 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在学生看电视中挖掘淘洗出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金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电视文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挑选, 娱乐中学知识。兴趣是学习的起点, 更是学习的动力。既然学生对看电视兴趣盎然,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 用品评的心情去想, 逐渐使他们走出迷恋“情节”的怪圈, 学会选择电视节目, 为自己语文能力的提高服务。

二、为记叙作“嫁衣裳”

中学生以练就记叙、描写的功夫为基础, 选入课本中的记叙文又大多是小说和散文, 这与电视剧正好合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昭示人们: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他们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电视剧为学生学习小说、写作记叙文提供了最优的情境。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单纯靠知识讲授有时学生无法理解。而让学生置身于电视剧直观的形象前, 人物的喜怒哀乐是通过直接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出来的, 易于接受, 学得轻松。特别是电视剧擅长的人物“特写”, 更是学生描写人物外貌的样板。电视剧中常通过屏幕画面之外的旁白———“画外音”来补充一些资料或作必要的交代, 这就好比记叙文中的插叙、补叙。画面转换的“蒙太奇”技法正好是学生习作过渡的蓝本,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地看, 去除了兴趣的盲目性,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记叙、描写的技巧,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指导学生挑选电视节目, 诸多内容兼学,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促进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面较宽的人文学科。信息社会中, 新科学、新知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人们袭来, 从“三尺讲台”获取信息确实会落伍。读报刊、看电视正好可以弥补此缺憾, 而电视节目以其形式新、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展示它的“旋转舞台”的优越性, 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收看, 定会使学生获益匪浅。像“动物世界”“全国大中专生辩论赛”“科技博览”“实话实说”等栏目, 学生获取的信息, 接受的熏陶, 无法言述。有的栏目就连解说词也不失为学生仿效的佳品, 在轻松的氛围中, 拓展知识面, 学生“乐学”, 这样比采用“高压政策”和“题海战术”要奏效多了。

变放纵随意为陶冶情操, 娱乐中升华人格。“电视散文”“请您欣赏”等栏目, 具有画面清新、音乐优美、诵读动听、能适时穿插人物的活动等特点, 学生读的是直观、形象、逼真的“教材”, 文字、画面、音乐三管齐下, 既可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又能体味作品的深邃意境, 怡情养性。即使是一则广告, 其中也不乏生动形象的说明文, 也蕴涵不少说明技巧。

电视音乐欣赏节目, 对学习语文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材中与音乐有关的课文约占总数的1/4, 在教学中, 注重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健康地欣赏音乐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增强。课文与音乐配对学习, 边读课文边听音乐, 效果确实不错。例如《渔夫的故事》——流行音乐《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电视剧《水浒》主题歌;《最后一课》——《马赛曲》。只要正确引导, 让学生从钟情所谓的“流行歌曲”, 提升到选择“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 净化心灵, 学习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就会不断提高审美修养, 同时又学习了语文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

只要引导得法, “腐朽”也能变为“神奇”, 更何况“看电视”这样健康的活动。为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树常绿, 教师还是应该对学生乐看电视这一现象多来点正面引导, 少设些禁区, 让“电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精神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3) .

[2]史友红.一个有待开掘的教学资源[J].语文教学之友, 2001 (9) .

电视文化传播 篇2

在蛮荒之地袒露人性的“生存者”

“生存者(Survivor)”节目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5月推出,它等于是将“老大哥”这样的室内共生淘汰游戏拿到了蛮荒的大自然。目前它是“真实电视”节目中风头最劲的一个。CBS公司从近万名应征者寄来的录像带中挑选出十六名参赛者,将他们送到无人居住的熔岩海岛,或是澳洲大陆深处的荒山野岭,在那里生活39天。他们的生活过程由节目组全部实时跟拍,不仅制作成每周一小时的电视节目,还被放到互联网上供随时收看。

参赛者被分成两组,没收掉随身携带的物品,每天的食物配给只有一把大米和两个罐头。他们在忙碌于取火、猎食、搭建住所、对抗天然敌害和恶劣气候的同时,还必须完成节目设置的竞赛项目以赢得额外物资和投票淘汰的免死金牌(见题图剧照)。每三天在各组进行一次投票,各选出一名成员逐出游戏。当两组总共只剩十人时,就合并起来继续进行生存和淘汰的程序。游戏的最后三天,只剩三名选手做最后的角逐,而之前被淘汰的7名选手将组成评审团,投票决出谁是最后胜者。获胜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大奖,而其他参赛者按被逐出的先后顺序也会得到6500至10万美元不等的安慰奖。

“生存者”播出的第二周,即成为全美收视率第一名的节目,而最后一集更创下收视高峰,家庭收视率高达28.2%,估计全美共有将近44%的家庭、5800万人收看“生存者”节目。收视率高,广告价格当然是水涨船高,CBS将最后一集节目延长至二个小时,广告费上涨至每30秒60万美金。

“真实电视”卖什么?

从这些节目的概况中,不难看出“真实电视”在卖什么。首先节目对参与者的“生活”实行完全的监视,等于是将他们赤裸裸地放到所有电视观众面前,很大地满足了凡人都有的窥探欲望。正因如此,许多卫道人士群起反对这种节目,认为它违反人类的尊严,品位低级。更深一层说,所有节目明显的共同点是“票选淘汰”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足以发生说不完的故事。为了赢得最后的大奖,选手们在票选淘汰中用尽机心、玩耍计谋:先组成同盟对付少数人,然后再违背盟誓,对“自己人”下手这样的策略屡见不鲜。在“阁楼故事”这样的节目里更有男女情愫交织在勾心斗角的利益关系中,情况的复杂难以言表。在观众有投票权的时候,他们又要顾及电视机前无数群众“雪亮的眼睛”,使手段之后还得努力设计纯洁形象,以免被他们否决掉。局面由此变得扑朔迷离,微妙的局势变化层出不穷,“雪亮的眼睛”也看不明白、莫衷一是。在一些“老大哥”迷制作的个人网站上,甚至提供了《孙子兵法》的下载文件供大家学习交流。这无疑给了观众在节目外的无穷谈资,对“真相如何、谁最阴暗”的争辩给了他们极大的智力快感。如此,暴露真实的人性阴暗面成了节目诱人不可或缺的道具。而在“老大哥”的观众投票环节里,人们更可以痛快地表达对某人的厌恶,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让他的态度为自己而改变……这是多少在公司或生活中唯唯诺诺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真实电视”其实根本不“真实”。恰如在巴黎大学从事电视研究的弗兰克 ・乔斯特教授所说:“谁会在地铁站里驻足观看挂在那里的闭路监视器呢?”由老练的电视商人设计的游戏规则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欲望,为了满足他们,道德或者社会意义是根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当“阁楼故事”里一个已经爱上了一名女选手的小伙子被观众票选出局时,电视上播出了他黯然落泪的特写镜头。“这不只是窥探隐私,”弗兰克说,“这已经是施虐,他们以看到别人受伤害为乐。”几乎所有的“真实电视”节目都为失败的选手提供了专门的心理治疗师,这首先说明选手确实会受到自尊的伤害,其次它有点自欺欺人――节目所满足的观众的心理是健康的吗?谁又来给大众治疗呢?

商业电视是不可能理会这些的,不知道这些已经有变态之嫌的电视怪胎还能走多远?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06-19)

电视可以有文化 篇3

《汉字英雄》、《爸爸去哪儿》的爆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电视界长期以来只有电视剧、综艺节目、重大体育赛事与新闻事件直播才能创造高收视的思维定式,给了电视人差异性竞争的信心与标杆。电视人过去也未尝不想打破“唱歌跳舞”的竞争怪圈,让自己变得有些文化味些,只不过忌惮于其他节目类型的低收视,不敢轻易创新推出差异性的节目类型。在同质化与差异化的平衡木上,他们更倾向于走安全系数高的同质化竞争的大道,绕开风险系数高的差异性竞争的独木桥。

进一步说,同质化竞争与差异性竞争本身是中性词,并无高下之分,好坏之别,同质化是竞争的基础,差异性是竞争的核心。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市场风险低,但利润率也低,有利于倒逼市场参与者的差异性创新;完全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往往意味高风险,但利润率也高,一旦有差异性产品取得极大成功,便会引来无数的跟风者,竞争激烈程度猛增,从而迅速拉低摊平利润率。

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明年出现20来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感到惊讶,因为同质化竞争是市场的常态,更多竞争者的参与有利于共同做大做强市场,也不必为娃哈哈曾经推出的全新产品“啤儿茶爽”的折戟感到惋惜,因为这是市场创新者必然会付出的代价,开拓一个全新品类的差异性竞争蓝海本身就是勇敢者、领导者的游戏。

电视文化传播 篇4

自从青海电视台藏语节目实现频道化并成功上星以来,青海的藏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新闻、影视剧、文艺娱乐等节目外,根据观众群体的文化及生活特点还开办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服务性栏目《生活视线》。这个于2006年创办的栏目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藏语品牌栏目。从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上说,服务性栏目是各电视台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电视节目不仅是新闻媒介、娱乐工具和教育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服务窗口。

不同的电视栏目由于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因此也应该有其自身的文化定位。而文化定位的准确程度与否,直接决定了栏目收率的多寡。就服务性栏目而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是这类栏目的主要特点,所以它的文化定位也必须锁定在面向大众,为普通人服务的范畴内。用平民视角观察生活,用平民视角做节目,用平民视角与受众沟通。体现平民意识,突出对平民的人文情怀,迅速传播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实解答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及时讲述老百姓迫切关注的问题。拿笔者2006年拍摄的情景再现短片《公路上的陌生人》来说,由于是以当地牧民关心的事件作为突破口,以当地刚刚发生不久的真实骗术为例,以模拟表演的形式曝光了不法分子在公路上盗窃摩托车所采用的最新高智商骗术,提醒广大观众不要受骗上当。短片播出之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10分钟的短片确实起到了不亚于一部电视剧的社会效益。这就是因为短片找准了主题定位,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人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作节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频道如林,各类节目百花争艳的时代,每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是一个商品,做节目的目的不是用来评奖的,而是像摆在商场里的商品一样最终要等候每一个买家的认可。只有真正吃透观众的收视心理,节目才能一炮走红。所以编导编选出来的内容选题和表现手法是否贴近百姓的生活和收视习惯是生活服务类栏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生活服务类栏目的编导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现代社会生活娱乐化发展的趋势而言,服务类栏目除了具有知识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为观众在接受信息和接受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娱乐和轻松的空间。所以服务性栏目的风格应该多元化、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在更贴近生活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就对节目主持人和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生活视线》栏目来说,如果能够把演播室的谈话和现场外拍的画面、专家和权威人士的解答、观众的参与互动等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栏目风格更加轻松自然,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充满知识与服务的味道。相信其收视率会有更显著的提高。

唐县文化广播电视 篇5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的请示

唐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与广电总局(总局令第45号)《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为了促进农村面貌的整体提升,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特别是山区老百姓看电视难的问题,我局拟引进保定索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投资,迅速建设无线网络覆盖全县。及时准确的将县委、县政府的声音传达到群众中去。现报告如下:

一、现在农村电视收看情况的现状

由于我县是半山区县,地理位置特殊。导致老百姓现在靠卫生天线能够接收到卫星电视信号,但无法接收保定、唐县等地方电视台和中央农业、河北农民频道等节目,导致我乡的老百姓在农业技术上接收信息较少,特别是老百姓从未看到过保定和唐县的新闻,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长期与市县脱节,尤其是市县两级的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不能及时准确传达到基层百姓中。

二、电视台节目播放现状 现在我县电视台采用的是模拟信号播出,已经只有极少数老百姓还在用普通天线收看,根据广电总局要求2015必需改模拟信号为数字信号发射。

另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重新确立了我国广播电视“四级办”的格局,地市、县一级电视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服务“三农”、丰富本地农民生活及传递本地政府信息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到省,相当的地市、县一级电视台没有了传播网络,面临生存危机。很多地市、县建设覆盖本地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解决本地节目传输问题,同时解决农民收看电视节目的问题。

三、地面无线数字电视项目的优势

1、农村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与国家对广电技术发展的大背景要求。

2、国标DTMB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已正式颁布,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发文强制执行,要求电视机必须具备接收DTMB信号功能,各级电视台在模转数后必须使用DTMB标准;同时国际电联已批准国标DTMB为国际数字电视标准之一。

3、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主要覆盖农村、城郊、城中村等有线电视未提供有效服务的区域,满足了这些区域群众能看电视、看好电视的需求。用户通过缴纳低廉的维护费用,获得收视保障。切实解决用户的收视难题,满足了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从根本上满足了农村居民长期、稳定、低费收看高质量节目需求。

不少地方政府将地面数字电视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作为政府为民办10大实事之一予以支持。同时一些地方尝试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增加信息服务业务、紧急广播功能,通过公共服务管理系统提升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

4、农村无线广播电视能将地方政策和声音传入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群众受益,及时的了解地方党委、市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

请批示

唐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年 月 日

1、广电总局令第45号《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

2、保定索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3、国家实验室情况简介

4、保定索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

附件1 广播电视我想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简称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简称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

(第 45 号)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经2004年11月2日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2月15日起施行。

局长:徐光春

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保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的正常进行,维护广播电视播出秩序,加强对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的管理,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以下简称无线传输覆盖网)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收转台(站)、微波站、节目传送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地球站、监测台(站)等部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是指利用无线传输覆盖网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活

第三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规划,审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业务,指配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以下称广播电视频率),并对全国无线传输覆盖网

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无线传输覆盖网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并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安全

第五条 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安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建设和使用

第六条 国家对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业务、使用广播电视频率、购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办理有关许可事

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严禁伪造、翻印、涂改、出租、转让。

第七条 国家严禁在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传送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

第二章

第八条 利用地面无线、微波、卫星等方式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业务的,须按本办法规定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

第九条 下列机构可以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

(二)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影视集团(总台)及所属机构;

(三)第十条 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符合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和业务要求;

(三)具有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和基本建设资金、稳定的经费保障;

(四)有必要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五)如申请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还应符合地面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技术规划要求;

(六)第十一条 申请《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应当提供以下文件:

(一)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法人资格复印件;

(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申请表;

(三)拟采用的传输覆盖方式、范围、服务区域和节目内容;

(四)技术方案和技术安全保障机制;

(五)资金保障及来源;

(六)合法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七)(一)合法广播电视节目来源、传输方式、传输范围的证明;

(二)确保广播电视传输安全的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卫星的轨道位置、转发器编号、极化方式、符号率、频率以及入网测试情况;

(四)安全播出、运行维护制度;

(五)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情况;

(六)第十二条 下列业务,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中、短波广播;

(二)调频、电视广播(使用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不含)以上发射设备);

(三)调频同步广播;

(四)地面数字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五)多工广播;

(六)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涉及两个(含)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三条 广电总局委托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以下业务,申请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请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一)申请利用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且覆盖区域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

(二)使用小功率调频、电视发射设备(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含)以下)进行广播的。

第十四条 开展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业务的,应当向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

第十五条 为保证广播电视传输安全,广电总局指定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根据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覆盖的总体规划,统一代理用于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转发器租用或使用事宜。任何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不得擅自租用或使用卫星转发器传输广播电视节

第十六条 为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安全,广电总局可以要求更换或

第十七条 《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应当包含实施传输覆盖业务的方式、主体、传输覆盖的节目内容、传输覆盖的范围、技术手段、工作频段等内容。持证单位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广

第三章

第十八条 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申请使用微波、卫星非广播电视频率等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向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九条 具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的单位,(一)广播电视频率申请表;

(二)申请使用的广播电视频率涉及修改和调整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的,提供技术评估报告和与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协调文件;

(三)第二十条 依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至五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甲类)》。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个月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手

第二十一条 依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务许可证(无线)》的单位,如需拟申请使用广播电视频率,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领取《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乙类)》。

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开展业务的,应于届满前六

第二十二条 获得《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设置无

第四章

第二十三条 持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如需购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应当向核发其《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机关申领《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订购证明》(以下简称《订购证明》)

(一)订购证明申请表;

(二)《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无线)》、《广播电视频率使用许可证》复印件;

(三)第二十四条 无线传输覆盖网中使用的发射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无线电

第二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订购证明》所载明的技术参数生产和销售发射设备,并在设备上加贴《订购证明》编号,同时将《订购证明》回执寄回核发《订购证明》的行政机关。订购证明作为企业生产无线

第二十六条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安装完毕后,设置该发射设备的单位须在二十日内向核发其《订购证明》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相应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发射设备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第五章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广播电视设施的义务。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管辖的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工作,并采取措施,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 因重大工程项目或当地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搬迁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审批相关城市规划项目前,应事先征得

(一)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

(三)满足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要求,避开各种干扰源;

(四)周围环境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电磁波防护标准;

(五)第二十九条 申请迁建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无线广播电视设施的批准文件和申请迁建的理由;

(二)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

(三)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

(四)第三十条 申请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三十一条 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的,依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4年12月15日起施行。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无线电管理暂行办法》(广发技字〔2001〕817号)同时废止。

附件2

保定索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我公司注册地在保定,实力雄厚。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公司情况,现将我公司基本情况及优势汇报如下:

1、公司基本情况

保定索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于2011年在保定注册,注册资金120万元,现有职工23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包括电视节目传输项目服务,广播电视工程安装等符合国家政策,不会超范围经营。

2、成功范例

2011年已经在望都县与望都文广新局合作,投资600万元建设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网,传输河北、保定、望都等地方电视节目与中央、各省电视节目,总计50套。2012年正常播出,现已发展用户8700余,群众反映良好。

3、其他方面的优势

我公司是国家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成员,在技术上有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坚强后盾,在技术实力上达到国家一流。

4、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意向

国家实验室有意投资将唐县、望都、顺平三县联合建设成为国建实验室的实验基地,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唐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保定索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附件3.国家实验室情况介绍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在2009年12月批准组建的;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的数字电视标准研究、数字电视发射前端、芯片及接收终端、测试等研发和生产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由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第一起草人杨知行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采用公司化运作,2010年6月注册成立了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

实验室将根据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研究开发数字电视的共性技术及标准演进核心技术;建立数字电视前端与发射、芯片与接收、传输与网络、测试与显示等四个工程化验证平台,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产业化和业务运营提供系统性支撑;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在海外的推广应用,进行新业务运营的试验与示范区建设;实施数字电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开展数字电视新技术的研究、评估和数字电视发展战略的规划咨询;承担国家下达及企业委托的数字电视技术开发与工程化研究等任务;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实验室先期进行的“国标DTMB的演进与新标准研究”项目,在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关键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系统方案。从系统仿真及FPGA验证结果显示,其主要的性能指标已经超越国际新一代标准。实验室专注于数字电视技术研发,确保国标技术的国际领先,成为占领数字电视国际标准制高点的国家队;培养高素质数字电视专门人才,成为本行业复合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推动DTMB标准海外推广应用,成为我国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成套出口的策源地。

航空文化不是电视秀 篇6

“文化”这个词好厚重,虽说很多人玩儿文化,或者靠文化吃饭,但文化实在不是几个CG动画或者北京798的某个画室就能代表的。就中国的航空文化建设而言,我估计用1200亿未必砸得出来,不用1200亿也未必不能发展出来。

如同过去古人理解不了的现象都归结给了神祗一样,当代我们也把许多不能理解的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归结给了“文化差异”。说起中美文化差异,网上有成堆的段子,能让你笑一天不带中场休息的。但笔者今天想聊的,不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这些文化差异,而是可能影响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一些文化现象。

笔者近期去过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美国最大的飞机“坟场”,就是位于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的PIMA(匹马)航空博物馆。与过去很多人理解的不同,这里的飞机并非废弃在沙漠中任人宰割。这里有4000多架美国各个时期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其中有2000多架能够在3个月内恢复适航并投入使用,足以武装成一支傲视群雄的空中力量。参观当天由于不是周末,导游车上坐的大多是老人,其中许多是图森本地人,他们每个月都要来参观几次,几十年从不间断。他们当中很多人志愿当导游。我很好奇他们哪来的干劲和动力?有位志愿者自豪地告诉我,这个博物馆是民间资助的美国最大的航空博物馆,这里有很多美国航空英雄的故事,作为志愿者,他们引以为豪,并且要将这些故事带给下一代以及全球来此参观的人。

笔者为这些志愿者的精神深深感动,可见,发展航空文化,仅靠堆砌一大堆航空模型来迎合“到此一游人群”还真不是办法,你要让航空文化深入人心,必需要有内涵——英雄主义的内涵、历史的内涵。航空英雄可以是试飞员、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们,首创飞行业绩的人,为国家负过伤的飞行员,为国家当过战俘的飞行员,等等,多得很。可是,现如今,在愚人节到来的时候,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起同是那天牺牲的英雄王伟?比外,美国很多航空博物馆和战争博物馆中都载有飞虎队的事迹,可中国的民众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他们?联想起我们国内的某些传媒,总是拿“明星”说事儿,似乎没有“明星”就没有收视率,殊不知仅靠“明星”带来的收视率对航空文化的深耕是毫无助益的。如果我们连与自己相关的航空人物和故事都不能拿来传承,却反而要依靠明星去炒作,则我们自己的航空文化很难发展,这个值得大家反思。

在美国旅行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百年发展后,美国通用航空业到现在仍然活力十足,不断有惊人的设计和颠覆性的产品问世?后经过参访几个民间实验类飞机的“个体户”,特别是参观了一年一度的阳光飞行大会后,逐步悟到了一些道理:美国的航空文化中,创造力在民间,它以“自由精神”为支撑。

就如同泰勒先生和派珀先生八十年前初刽飞机公司时的理想:每个人都应该有飞翔的权利!他们以创作为乐趣,崇尚自由精神,终成一代飞机艺术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远去,创作逐渐成为后继者的职业,如赛斯纳和派珀,当他们将飞机制造业务弄成吃饭的工具以后,就鲜有创新的机型问世了。

对比国内而言,我们的航空文化里更缺乏“自由精神”;单人纯娱乐用途的轻型、超轻型实验类飞行器几乎是个空白,殊不知这正是更高大上的正常类飞行器的基石。有句话说的好:优秀的通用飞机不是专家们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研究出来的,而是玩家们玩儿出来的。

美国的航空文化虽然崇尚“自由精神”,并不意味着崇尚“牛仔精神”。牛仔精神在美国不是褒义词,它往往意味着“不受约束,不守规矩地蛮干”。但在美国的航空文化里,不推崇“蛮干”,而更推崇“自律”,它意味着两重意思:一方面,通用航空的参与者都要遵守相应的法规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别人的安全;另一方面,通用航空的管理者也信任参与者,相信他们不是恐怖分子或者冒失鬼。因此,牛仔们不但在自己的飞友圈子里混不下去,违法的代价也非常昂贵甚至终身禁飞。类似于国内发生过的。“飞机降在公路上加油,之后还没禁绝,以致于还能继续黑飞,并进一步导致一机两命”的事儿,放在美国可以算是天方夜谭了。

说起美国航空界的“自律”和“信任”,笔者感触颇深,当然这是以美国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为依托的。在这个体系的支撑下,管理方和航空参与方中间有很多局方委任代表在做居间服务。这些委任代表可以是制造商OEM的某些员工,他们尽管拿着厂家的工资,但同时又与局方签署委任检查的协议,独立执法。在工作中,他们往往同时扮演两种角色,经常干着“左手检查右手”的不可思议的活儿。他们同时获得局方和厂家的支持和配合,就是所谓的ODA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局方官员的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被占用极少,他们只需配备一两个人全职参与即可,而通用飞机厂家则可以放开双手研发新飞机,一般来说,从试飞新机型到型号证审定可以在一年内完成,效率很高,且大家都方便。除此之外,在航空器检查,复装复飞以及各种改装审查、文件更改方面都有很多第三方的局方委任代表在工作,其中有一些是机构协会,也有大量的个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相互信任,没有这样的委任机制,“FAA管理包含十几万架实验类、总计多达22万架通用飞机”就很难实现,也不会有如此繁荣和多样化的美国通用航空产业。

纵观各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很不均衡,航空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国家航空制造业是上去了,运营也成规模了,但始终没能形成良好的航空文化,因此也就停留在“大而不强”的阶段。而真正做到“又大又强”的,一定具备发达的航空文化,并形成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他们不是靠肤浅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成的,而是靠一些共同的普适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形成的,这些价值观就是:崇尚英雄、尊重历史、自由飞行、开拓创新、自律信任、自我实现,等等。

电视文化传播 篇7

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

蛋”, 更不是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分辨力的无知群体。从两种经济理论来看, 电视商品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两种情景的转换意味着观众在角色上的变更, 从第一个情景的商品专为第二个情景当中的生产者, 而作为生产者, 他们就不是处于弱势群体, 而是掌握重要权力的一方, 他们可以影响群体的意见、左右对某个观点的看法, 进而影响商品的制作、包装与销售。

菲斯克两种经济理论以电视商品为例, 通过对传统媒体产品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的描述, 点明了两种情景下面受众所具有的身份的双重性:既是电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冬去春来, 大地复苏。在古人眼里, 清明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是一年劳作耕种与生活希望的初始。自古清明耕种、踏青、插柳与扫墓的习俗沿袭至今, 如今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 除了作为自然节气的划分, 清明更多的意义在于, 它是一场祭奠祖先与感怀生命的仪式。清明, 一个简单的字眼, 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 它是这个民族对于春天对于过去未来和生命的共同心理期待。在如今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 图像、影像已经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而电视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 也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承的艰巨任务。

视商品的消费者同时又是文化意义的生产者, 他以此很好的阐释了自己对受众的观点:正式由于不同受众在阶级、地位、教育水平、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对电视文化产品的不同解读, 进而形成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

菲斯克眼里的大众文化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的一种力量, 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之下, 大众能够通过大众文化产生巨大的力量, 进而有能力去和主流声音相抗衡, 创造特别的文本意义, 并且进一步去影响社会、文化, 以及权力的再分配。

他把受众深处积极、主动的主体性

2011清明之际, 央视暨全国各大卫视都相继播出了清明节仪式庆典活动, 各类节目竞相媲美, 在这个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上演着一幕幕清新明丽的生动景像。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幸福的感恩一样, 都是对生命的祭奠与思索。这时, 电视在传统节日中充当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角色, 更多应该是制造一个共同的仪式的场, 做到信仰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共享。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明确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运输和运输方面的隐喻, “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信息传输, 传统的传播是控制, 但在发展的意义上看来, 传

剖析出来呈现给大家, 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受众的影响力,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大大推进了对电视文化中受众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 2005 (4) :78-79.

[2]陆道夫.电视观众: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试论约翰·菲斯克两种经济的电视文化理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杭州310028)

播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共享信息和共享文化, 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共享。因此可以说现代传播的意义着重体现在文化精神的共享, 那么在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传播上, 应该做到怎样的表现和创造。

自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归为法定节假日起, 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被提上议程。电视作为当今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也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 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祭奠与回归上, 各类电视节目也相继问世, 充当着“仪式场”制造者的角色。2011清明来临, 以央视为主导的各类清明节电视节目也在屏幕上纷纷亮相, 如《国宝档案》——苏轼《黄州寒食诗贴》;《文明之旅》——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2011清明诗会;《每日农经》——清明寻寒食;《清明赋家国情》第四届北京清明诗会以及陕西卫视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等, 形式均有不同, 却无疑都是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索。电视节目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不外乎其历史渊源的追溯、节日专题晚会、以及节日活动新闻消息的报道这几种形式。从2011年清明节各个频道播出的清明电视节目来看, 已包括上述各类, 苏轼《黄州寒食诗贴》从古代文人对于寒食节记载与伤怀的角度入手, 对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寒食节的历史渊源作以阐述;《文明之旅》则是以访谈的方式从文化学者苏叔阳述说的角度带领观众了解与认识清明节, 记叙对于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自古以来, 清明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寒食节,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 冷节。《每日农经》则是从清明饮食文化的角度给人们展示老北京的清明特色寒食, 为开发中国传统节日特色农产品开阔思路。

从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讲,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意义是形成共同分享的信仰与文化精神以及共同的价值观, 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而对于清明传统民俗中的祭祖与哀思来说, 这正是对生命感怀的一场仪式, 其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先祖的祭奠, 对于现世的思索以及对于幸福的感恩。而对于先祖的祭奠仪式感则是在陕西台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媒体联合报道海峡两岸祭祖盛典的直播下, 祭祀的仪式感大为增强。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公祭活动又融入了民族振兴等“辛亥”元素, 在公祭典礼乐舞告祭中首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颂扬黄帝的词句谱曲成歌, 既继承了以往公祭典礼告祭乐舞的传统性, 又增添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在祭祀的同时一位长者和百余名儿童联合朗诵《振兴中华赋》, 更表达出中华儿女传承民族精神、崇敬始祖、祝福祖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美好意愿。

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类似有着祭奠仪式含义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则更多的是从民俗的角度表现祭祀与追溯。节目以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为载体, 分为天地清明、浩气长歌、春满九州三个章节, 突出祭奠先人, 缅怀先烈的主题, 引导观众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慎终追远, 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山西长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聚集城市, 是英雄与先烈的威武之地。《长歌行》以诵吟诗歌, 祭祀仪式以及民俗艺术表演的方式传达着清明的文化含义。都城隍下跳迓鼓舞、抗战老人泪洒陵园、潞安大鼓唱响新农村、水库边的热闹“八音会”等传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吟诵则以万人大规模的方阵式排列, 朗朗着《春日》、《春潮赋》、《太行山上》、《英雄谱》等古今名作, 以万人空巷及庞大的人潮气势制造着共同的场的仪式感。其中众人齐往鼎中倒酒则是仪式感的鲜明体现。清明节是思考今天和昨天的一个节日, 思考逝者和今人的一个节日。《长歌行》用对清明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提炼, 以及长治元素的巧妙使用, 以形态独特的传统诗文吟诵、新创诗歌朗诵、表现清明祭奠踏青的特色民俗表演以及展现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风采, 表达百姓对于幸福的祈望。

与打造庞大的祭祀气势感不同的是, 中央电视台《2011清明诗会》则像一泓清泉, 以柔婉诗意的语言, 将祭奠与哀思缓缓道来, 诉说着对于人生的思索和生命的感怀。春开柳明, 《2011清明诗会》选取在了春暖花开、春水旖旎的姑苏吴中太湖岸边, 其以春和景明、清明雨上、游子寻春三个篇章立意了本次诗会“生命与怀想”的主题。清明节不仅仅是对亲人的追念、对血缘的追怀, 更是对生命的敬重与真情的张扬, 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2011清明诗会》既安排了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 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清明》以及朱熹的《春日》等名篇, 又精选了现当代诗人的经典诗作, 如余光中的《春天, 遂想起》、林庚的《春天的心》、何其芳的《慨叹》等, 更呈现了舒婷、柏桦、潘洗尘、阳飏、马莉等中国当代诗坛优秀诗人的作品。诗会广邀了朗诵及表演艺术家、影视演员、主持人等倾情演绎, 丁建华、朱琳、喻恩泰朗诵的古典诗歌风格各异, 梦桐、杨锐、赵普、季小军等主持人的表演则呈现了他们主持之外的另一种风采。老艺术家梁波罗、石维坚分别表演了程宏的《江南》和余光中的《春天, 遂想起》, 情深意切、意蕴悠长, 童自荣、狄菲菲的美妙声音将柏桦《苏州记事一年》的江南市井生活传神再现。诗会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仪式感, 是诗会类节目难以做到和需要加强的。与隆重的仪式化的祭祀典礼相比较, 诗会从形式上似乎更多的只是感性化的吟咏和感叹。而此次《2011清明诗会》则从内容上入手, 制造传统民俗的共同的仪式感。“以诗歌的名义清明, 以清明的名义诗歌”, 《2011清明诗会》以丰富的内容、高雅的品格、唯美的画面、独特的风格给我们制造出一个虚拟的场, 它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诗意的季节里, 怀念故土, 思索人生, 充满着生命的美好与庄严。

清明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是在物候气象上的一个节气, 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 是我们感怀过去与向往未来的一场仪式。2011清明节电视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多样丰富, 但对于传统节日传播仪式感的加强则是这类电视节目应该做到的意义之所在。

北京100024)

摘要: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 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也是电视节目承担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清明节全国各大卫视的清明节目的上映, 更是着重地突出了我国传统佳节与文化的历史地位。笔者即是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清明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作出相关阐述, 旨在阐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电视文化传播 篇8

1 电视主流文化的求变

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所突显的主旋律在大众文化或外文化的冲击下, 电视主流文化因其单调和苍白使其优势减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而存在, 并没有按文化生产的规律占取应有的文化份额, “弘扬社会正气, 讴歌主流价值观”, 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基本是央视新闻节目所表达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主旋律。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大众文化占领文化领空, 主旋律的意识形态的节目受到了冷落, 央视也做了改变, 这一时期《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新栏目层出不穷, 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 向大众靠近, 也赢利了受众群体, 这是一个求变的开始, 但是节目题材所反映出来的还是与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相关的。

近些年, 央视求变的过程是向精英文化靠拢, 《新闻1+1》就是求变过程中的栏目。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有些相似, 但却不完全相同。《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 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议题, 充分挖掘评论的功能。采用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 采用新闻与评论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的时事大政策、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话题、国内特重大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快、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进行解读, 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这是在打造精英文化的过程,

向精英文化靠拢的同时, 也贴近大众文化的所需, 通过老百姓所关心的个案问题来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 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即使是对个案进行问责, 也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举出大量事实作为论据, 议论环节有一定的回旋空间。《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并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虽然《新闻1+1》升级改版, 但笔者认为, 它还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2 电视大众文化的精致化

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而一些理论和思想, 用电视来表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说电视是更具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 制作的主流文化节目、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 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 可以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 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 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 迎合观众口味,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走向低俗。大众文化也需要精致化。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将大众文化更加精致化。

《新闻公开课》是一档创新型新闻节目。《新闻公开课》并没有游离于湖南台节目风格, 快乐、娱乐、清新、新奇、多样化是湖南卫视节目定位, 更多的是吸引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受众群体, 因此它打破严肃的新闻节目形式, 具有话题性;同时, 兼具多种时尚年轻元素, 是一档由大学生亲手制作的新闻评论栏目, 其节目形式是在节目录制现场通过在校大学生与资深知名的媒体人辩论的形式, 每期节目都会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还会邀请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两方进行互动, 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注重节目形式新颖独特性。每期节目有15分钟是留给大学生的, 甚至会让90后和资深新闻主编展开版面头条间的碰撞。该节目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 着力拓展年轻受众群体, 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 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 收效显著。

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的节目, 它所呈现的文化特质就是大众文化占有主体地位, 同时兼顾了精英文化, 通过资深新闻人带动着精英文化, 通过大学生的关注点带动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 与湖南台节目定位相符合。

3 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精英文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梦想破灭后, 一方面对主流文化保持距离, 另一方面又跟主流文化一起批判大众文化[1]。长久以来, 电视精英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 处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境遇。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的收视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 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凤凰卫视以新闻立台, 《凤凰大视野》《铿铿三人行》《开卷八分钟》《一虎一席谈》这些名牌栏目, 从金牌名主持到学者主持, 处处透露着精英文化, 由于落地等原因, 受众群体很有限, 凤凰网的建立, 增加了一部分受众群体, 但受众群体依然有限, 凤凰卫视精英文化大众化非常典型的栏目就是《倾倾百老汇》的开播, 在《倾倾百老汇》三年的嘻笑怒骂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这一档曾为凤凰卫视带来不少“迎客松”的时政脱口秀类节目也将迎来新的蜕变, 开始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结合点。

《笑逐言开》周播栏目, 由凤凰卫视当家男神尉迟琳嘉主持。节目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 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栏目紧跟社会热点, 天下大小事无所不包, 或谈笑风生, 或嬉笑怒骂, 或能唱能演, 或敢言敢玩。升级后的栏目加入了现场嘉宾的这一环设计, 根据嘉宾的特点量身定做了当期节目主题, 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笑逐言开》评论方式与《新闻1+1》《新闻公开课》虽然都在演播室里, 但形式完全不同, 《笑逐言开》放眼全球热点, 评论方式娱乐脱口秀式的没有太多的主观引导, 更像是幽默式地讽刺, 然而娱乐化地给予一些意见, 视角独特, 形式让大众更加贴近, 但所阐述观点还是精英文化的呈现;《新闻1+1》关注国内热点, 很严肃地播报方式, 带有立场地评论, 更多地是站在国家立场上, 反映主流价值观;《新闻公开课》关注互联网排名靠前的热点话题, 追述新闻头条的方式, 去看哪个热点更热, 大家是答辩式地对决, 得出一个结论, 在争辩的过程中有观点有分析有背景反映了一周的热点话题, 没有太宏观的立场说, 更让普通大众所能接受, 贴近大众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是, 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中国文化出现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但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 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 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 批判也好, 漠视也罢, 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无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 三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 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 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所以, 应该避免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各种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改变, “主旋律”的困境与求变, 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谋, 大众由开始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拒斥以彼此寻找契合点, 电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有继续寻找彼此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1]孔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3.

论电视文化张力与“鹤文化”魅力 篇9

我们的电视文化作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信息符号之一,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研究电视文化现象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新概念, 用社会文化、大众文化、传播文化、艺术文化的多重视角来构造全新的电视文化形态与强大功能。在第十届上海电视节首场白玉兰国际电视论坛上, 美国电视艺术科学学院主席兼首席运营官托德·利维特引用珍妮·杰克逊的“露胸事件”来说明美国政府与电视媒体关系时说:“美国有1.1亿户电视家庭, 每天收看电视的平均时间是7小时, 你们可能要问:‘美国人难道没有别的事要做吗?’但看电视的确是我们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习惯。当然, 这几个数据不能和中国市场比”。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论坛上,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叶志康在演讲中引用了最新统计资料:“中国已有3亿多户电视家庭, 电视人口覆盖面已达到94%, 覆盖了中国12亿人口”。因此, 叶志康提出:“一个电视媒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电视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为社会营造一个纯净的电视氛围, 给人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引导力”。显然, 作为北国名城齐齐哈尔市独有的“鹤文化”, 必须融入电视文化, 用电视文化的表现力、引导力来传承“鹤文化”, 只有融合与互动、互动与互补, 才能使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鹤文化”大放异彩, 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作为本乡本土的电视媒体, 必须充分利用好鹤文化资源, 发挥导向优势, 肩负起引领“鹤文化”发展、提升、传播的历史重任。

一、用电视文化形态展现鹤文化特征。

在世界上, 美国、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都有鹤类保护基金会, 鹤类保护与“鹤文化”传承成为这个国家高度文明的一个标志。运用电视文化形态来展现“鹤文化”特征, 就是要充分发挥电视传媒优势, 把“鹤文化”精髓的挖掘、内涵的提炼、交流与发展的全过程置于现代特征的电视文化传播导入系统之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让这种倡导人与自然、文化与文明的符号成为标志。

那么, 要想运用电视文化形态来展现“鹤文化”特征, 我们的电视媒体必须提高对电视新文化形态的多重认识。一是, 要用社会文化视角挖掘鹤文化精髓。就“鹤文化”本身来讲, 它不仅是本土文化产品, 也属于人类的文化产品, 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产物。“鹤文化”作为齐齐哈尔市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公益性、资源型信息符号, 电视媒体毫无疑问地应该从社会学角度、人类学角度来关注它, 比如关注鹤类生存环境条件与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二是, 要用大众的文化视角提炼鹤文化内涵。当今, 电视文化所表现出商业性、消费性、大众性、通俗性、技术性、可复制性和程式化、无深度感, 正是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亦体现出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同质性。三是, 要用传播的文化视角推动鹤文化交流。从电视传播学来看, 电视本身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而存在的, 因此我们的电视节目中反映的“鹤文化”信息符号必须系统鲜明地烙上个性化信息的印记, 同时我们的媒体必须强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个性化信息的印记。四是, 要用艺术的文化视角引领鹤文化发展。这一点, 主要是随着商品化特性在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与蔓延, 电视文化也出现了市场化、反艺术化现象, 恰恰传媒与受众都在重视电视文化的艺术特性, 大口大口地品尝它的味道, 这就是说, 作为本土电视文化, 必须在深层次上赋予“鹤文化”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和可视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电视文化与“鹤文化”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二、用影视传播强势彰显“鹤文化”魅力。

就“鹤文化”资源概念而言, 中国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处, 占地面积21万公。保护区芦苇沼泽广袤辽远, 湖泊星罗棋布, 苇草肥美, 鱼虾丰盛, 环境幽静, 风光绮丽, 是亚洲最大的湿地。世界上现存15种鹤, 在扎龙就有7种, 扎龙湿地的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闺秀鹤、白鹤和灰鹤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物。根据常年监测, 扎龙每年有300余只野生丹顶鹤在湿地中栖息繁衍, 每年四、五月份都有近1000只白鹤来此栖息逗留后继续北迁至俄罗斯境内, 目前, 在扎龙人工驯化的丹顶鹤已达到300只。早在20世纪末, 中国扎龙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地”名录, 引起国际鹤类基金会以及日本、韩国等国际鸟类专家、生态学专家的极大关注, 可见“鹤文化”资源的宝贵, 由此我们想到, 对于得天独厚的“鹤文化”资源, 有一个实现保护、挖掘、利用、再生的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依托强大的电视文化载体来着力构架“鹤文化”影视传播系统, 以独立学科来定位“鹤文化”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力求符合电视节目构成原理和受众心理。具体说, 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着力鹤文化的对外传播、扩散。这是指电视媒体要有策划地开发、挖掘、创作一批不同“鹤文化”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音乐风光片和MTV等, 把这些信息符号优化整合起来, 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发布、发行。如, 20世纪末期拍摄的电影《仙鹤飞来的地方》及电视剧《小鹤飞飞》、《蛙鸣》。再如, 2008年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鹤舞北疆》, 2010年正在拍摄中的电影《神鹤》等。另一方面, 着力自我提升, 增强鹤文化的亲和力。这一点, 我们要立足发挥本土电视媒体优势, 积极营造“鹤文化”影视文化形态的特色语言环境和氛围, 打造特色品牌。试想, 最具优势的齐齐哈尔电视台, 如果在都市频道或影视文艺频道开辟一档以关注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和鹤类种群现状与保护、挖掘“鹤文化”之本源、探究“鹤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展示“鹤文化”内涵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等多种类型、多元信息为符号的板块节目, 就会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鹤文化”资源库和对外传播平台, 进而彰显“鹤文化”魅力, 扩大鹤城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用创新思维引领鹤文化的发展走向。

笔者认为, 当代电视文化需要不断创新, “鹤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继承和发展, 作为本土电视文化必须用创新思维来引领“鹤文化”发展的走向, 把电视文化的创新与“鹤文化”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互为作用。有目共睹, 在国内外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中国 (齐齐哈尔) 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齐齐哈尔观鹤节”和“关东文化节”, 都是以“鹤文化”搭台子、经贸来唱戏的, 还有中国白沙集团的形象广告片和以人、鹤、自然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亚麻服饰发展论坛暨亚麻服饰设计大赛”, 也都是由鹤来唱主角的。2004年, 齐齐哈尔市为丹顶鹤申报“国鸟”和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丹顶鹤和大熊猫以绝对优势当选500万网民心中的“国鸟”和奥运会“吉祥物”, 评选投票总数为2538850张, 其中丹顶鹤得票1648168张, 占总票数的64.92%, 遥遥领先名列第二。应该肯定地说, 这是“鹤文化”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 作为本土电视文化形态中应该确定并突现“鹤文化”发展的坐标点, 理智、创造性地引领“鹤文化”意识流, 构建全新的“鹤文化”意识形态, 为其发展推波助澜。

一是必须突出鹤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作用。在鹤文化研究会领导下, 构架以主流媒体——齐齐哈尔电视台为核心、以齐齐哈尔圣鹤文化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社会化专业影视文化传媒机构为依托的“鹤文化”传播体系, 加快形成专业媒体数字网络化电视文化平台传播, 及与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影音视听文化产品覆盖并举、优势互补的“1+1>2”的格局, 进而确保实现“鹤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目标。也就是说, 作为当地受观众所喜爱的电视媒体, 要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设备、频道等资源优势, 整合“鹤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电视文化“亮点”和“兴奋点”, 有效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为观众注入强大的“鹤文化”视觉新元素、新概念, 引领主旋律,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入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制, 发挥专业影视文化传媒机构的作用, 弥补节目资源匮乏, 开辟多元传播渠道, 提升传播效能, 扩大宣传效应。

二是必须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以“鹤文化”研究会为统领, 调动全社会力量, 激发民众热情, 形成浓烈的人文关怀氛围, 重组、构成“鹤文化”极其丰富的多元化形态。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形态, 是指电视文化作为独具魅力的载体, 要着力体现专业文化艺术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古老文化印痕挖掘与现代文明创新的提升、原生态传承语言符号与现代流派传播语言符号的异同。如, 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电视、摄影、书法、美术、建筑艺术等众多视觉元素, 自然化地融入到产业营销和公益事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中。

三是充分发挥电视文化的渗透作用。要以专业文化团体创作为基础, 依靠舆论引导, 启动“鹤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 实现多元化开发与建设, 把“鹤文化”挖掘、浓缩、传承、光大、发展的强音融入装备工业基地、振兴绿色食品之都、打造生态旅游乡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全过程中, 让“鹤文化”真正成为鹤城经济腾飞的一个新支点, 成为社会高度文明的一种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2005第1期

论电视广告文化及其传播效应 篇10

电视广告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奏感、形象性、视觉化、幽默感是电视广告引人注目的主要特征。广告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 电视广告也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制作而成, 它将声音、色彩、图像等融为一体, 制成一件“复合艺术品”, 以其主题鲜明、色彩对比强、运动节奏快、传播时间短等特点给观众视觉、听觉造成强烈的震撼力和美感冲击, 从而使观众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例如张惠妹主演2004年夏季的康师傅冰红茶广告片——“冰力四射”篇就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张惠妹一身“清凉装扮”——头顶雷鬼头、身穿露背装、热裤与马靴, 装扮非常诱人, 片中展示的是张惠妹正在冰山中举行演唱会, 当麦克风从她面前浮出, 她一手抓住麦克风, 开始载歌载舞, 还拿起麦克风杆在头上旋转, 动感十足。颇具未来感的冰山形象与张惠妹的清凉、激情四射、活力奔放的形象很好地传达了康师傅冰红茶“冰力十足”的产品个性, 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炎炎夏日里的一丝丝清凉, 起到了有力的促销作用。

(2) 电视广告传播面广, 受众广, 老少咸宜, 雅俗共赏, 只要视力正常有条件的人都会看。尤其因为电视广告富于变化, 色彩鲜艳, 篇幅短, 内容丰富, 特别深受小孩的喜爱, 这也正是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心甘情愿地花大笔大笔的钱在电视广告上的原因之一。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富士、柯达、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等。

(3) 电视广告充分显示了信息、娱乐、艺术的完美组合。它既能完全从商品出发, 依据事实, 展示其商品或服务比其它竞争者独特的地方, 即商品独到的价值、特有的信息;又能借助娱乐的表现形式, 使人们从众多广告的厌烦中脱离出来, 重新激发起对商品、服务的热情与冲动;并透过戏剧性的构想, 卓越的创意, 极具感染力和情趣美的艺术表现, 动人的形象与精美的画面效果, 具有强诉求力的音响等等, 使广告从单纯的信息传播, 一跃成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艺术表现, 令受众产生一种审美感受, 造成其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2002年网上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赏心悦目电视广告获奖作品就是这样的:平安保险 (水乡、新疆、东北) 篇、中国宽带 (速度篇) , 特别是其中的娃哈哈茶饮料电视广告 (周星驰、冯小刚沏杯茶篇) , 整个广告片的风格以幽默见长, 集合了周派无厘头喜剧风格和冯氏京味幽默, 外加逼真而有气势的特技效果, 两位“喜剧大腕”以精湛的演技为娃哈哈茶饮料做了精彩的诠释——“娃哈哈茶饮料, 不用沏的龙井茶”。让受众在开心笑之余不由自主地接受了产品。

(4) 电视广告创造时尚理念和展现消费潮流。由于电视媒体本身的特性, 在创导、诠释、演绎、解读时尚方面, 电视广告当仁不让。商家在电视广告片中常用时尚、流行来包装和解构各种新闻资讯及商务生活信息, 特别是针对白领、小资等阶层, 由于他们年轻、新锐、有钱但又不是太多, 家庭负担也不是太大, 对一些新潮、前卫、流行和特色化的东西比较关注, 电视广告在这方面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同步心理欲望, 如夏新A8 的电视广告系列片中这样描述:“在浪漫的气氛中, ‘会跳舞’的手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它的主人——一位魅力十足的男士引以为荣。这时, 美丽的女主角缓缓走向他, ‘能跟你要电话吗?’女士首先开口, 男士自信地掏出名片递出, 女士的手却巧妙地越过名片, 拿走了手机。” 这则广告不仅突出了手机的特点——“会跳舞”, 而且还表现出男士非同一般, 颇具魅力。广告语“夏新A8, 梦幻魅力, 舍我其谁”适时的响起, 强烈地吸引了目标受众, 使他们成为产品的购买群体。另外三星anycall CDMA乐趣X619 (360度旋转) 、菲利普639 (我有我的魔影魅镜) 、联通 (新时空) 、POLO系列电视广告也是这样吸引着目标群体做出消费选择。

2 电视广告的信息传播

广告的文化效应是指广告作品在社会文化中引起的反应和产生的效果。广告活动的传播效果不单在经济方面对商家有一定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对受众的影响也不小, 它已不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和纯商业行为, 它的传播必然会引起商业之外的社会文化效应, 表明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作为最受关注的、传播最广、效果最好的电视媒体, 电视广告在推销商品和服务的同时, 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推销给了社会大众, 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它的影响, 它的影响力越强, 人们对广告信息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1)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体现了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观念, 这是广告文化独有的效应, 它必须最终取决于目标受众的认同, 即目标受众对商品 (服务) 价值的确认。通俗化、本土化、人性化是随广告价值有效传播应运而生的, 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 广告上展现出来的不再是麦当劳叔叔、肯德基上校形象, 而是选择了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福字、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 通过贴春联、拜年等民俗活动, 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 而这种乡土形象, 使中国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人文特征 (信仰、道德、行为准则、习俗等) , 渗透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我国广告中很多时候表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态和行为规范, 如大一统观念、尊老爱幼、人情道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等, 这些民族精神不仅是文学作品所讴歌的主旋律, 也是广告作品所要宣扬的基本观点。中国银行的电视广告“止, 而后能观”篇, 描绘的情境是在金秋丰收时节, 一个敦厚的汉子畅快于一片富饶无际的麦田, 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大气而不霸的民族气节, 同时也渲染出中国银行的财雄势大以及中国人的理财智慧, 塑造出一个浑实却不失飘逸的中国银行形象。

(3)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同时也起到传播人类社会知识的作用, 人类所获得的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 都是靠文化传播一代代延续并发展起来的。电视广告的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 人们通过电视广告可以了解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却不知或没有留意到的知识。乐百氏的“27层净化”的纯净水电视广告就是这样很理性地道出纯净水因何而纯净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理由, 舒肤佳“爱心妈妈”系列片中阐述了注意卫生清洁、保护肌肤的重要性。

(4)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体现着特定的审美价值, 给目标受众一种审美感受, 使其产生情感上的相通和共鸣,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得到灵魂上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消费者在获得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愉悦感。在今天广告特别注重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状况下, 电视广告作品的审美价值就显得十分的突出。云南电视台的形象宣传“大有可观”篇中展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陶醉, 心早已飞向那香格里拉、西双版纳、苍山洱海、蝴蝶泉……

(5) 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目的与其它媒体传播没有什么两样, 都在于说服受众, 改变其原有的观念与态度, 形成群体行为模式, 以影响目标受众的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使其产生广告主预期的购买行为, 行为模式如未能形成, 广告信息的传播就将会失去效果, 这也是电视广告作品追求的文化效应之一。好像宝洁公司的产品虽然众多, 但它一点也不担心各种品牌在同一货架上的相互竞争, 因为在它的电视广告中很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受众在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哪种品牌, 使受众养成一种习惯, 并相互告知, 形成群体意识, 最典型的就是洗发水广告, 海飞丝个性在于去头屑, “头屑去无踪, 秀发更出众”, 飘柔突出“飘逸柔顺”, 潘婷则强调“营养头发, 更健康更亮泽”, 三种品牌个性一目了然, 消费者想让头发更飘逸自然是选择飘柔而不是海飞丝。

3 电视广告的传播效应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电视广告是有责任的传播, 要对时代进程、民族、社会发展负责, 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 电视广告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然而, 当前仍有一些不良倾向的广告, 有的不恰当地鼓励高消费, 甚至宣扬享乐至上;有的在价值取向上把女性当成了男性的玩偶和附属品;有的在广告词中说大话, 甚至说假话, 欺骗消费者;有的广告所传达的价值信息往往是相互矛盾、冲突的, 加之各种夸大、扩张;有的误导、唆使儿童沾染不良习惯和不文明举止;有的在广告中乱改成语, 严重误导了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接受……因此电视广告的导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 电视广告也要讲人文精神, 也要有人文关怀, 但这种关怀不应是肤浅的, 也不应是简单的煽情, 而是要深入人心, 真诚的表示关怀, 另外还要重视人的各种情感:父母子女情、夫妻情、爷孙情、同学朋友情等等, 通过这类情感题材去寻求隐藏在其后的广阔空间和深层内涵, 认真思考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 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

万事达卡围绕其“万事皆可达, 唯有情无价”的广告口号, 特别设计了“四代同堂”的影视广告。在温馨的音乐声中, 我们看到万事达卡娓娓描述了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欢聚场面:小女孩抱着新买回来的玩具熊, 笑面如花;爷爷在试穿他的新西服, 慈眉善目;妈妈为奶奶戴上名贵的珍珠项链, 一切尽在不言中;而爸爸拿出他的新数码相机, 留住幸福的一刻……在每一个动人的情节出现时, 字幕随着画面出现:玩具熊:¥150;珍珠项链:¥2800;单排扣西服:¥6000;单反相机:¥5500;分享四代同堂的欢乐:无价。

在这段广告片中, 事业有成的男主人用万事达卡购买的礼物——无论是给孩子的玩具, 给母亲妻子的首饰, 给父亲的西服, 还是满足家庭需要的相机, 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团聚时刻的浓浓亲情, 享受家的浪漫温馨。万事达卡推出这个广告, 其主题一方面是想促使消费者去办理申请手续, 这是广告主进行广告宣传的最根本目的, 也是最终的经济目的;另一方面却暗示消费者不要随便花钱去购买不必要的东西, 要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 希望消费者在金钱与商品、生活之间能领会到更多新的价值观:那就是有信誉的信贷者不单追求高物质生活, 他们还想追求精神生活, 重视人性化的生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 这就是“万事皆可达, 唯有情无价”的真正意义。

(2)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企业形象竞争, 而企业形象的塑造, 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个高层次后, 必须从文化理念上进行深层内涵的深度挖掘, 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企业形象则需要更具有深意与价值的文化基础来支撑。在21世纪, 谁拥有文化优势, 谁就能把握主动权, 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副院长在2004年首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持久经营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 在电视广告文化中要突出这一点。如飞利浦公司每次做电视广告宣传, 于广告片的结尾处总要在屏幕上打出“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广告语, 表现出了企业精益求精的文化内涵, 道出了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向受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大公司, 会越做越好的, 买我们的东西您尽可放心;我们和您一样, 遵循着这样的人生准则, 那就是“让我们做得更好”。这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其赢得了受众的心, 竖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避开了与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比较, 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3) 越具有民族性和特色的东西, 越具有竞争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植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现代广告, 不仅要适应特定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民族属性, 而且要善于发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把握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 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将民族文化融于电视广告作品中, 让受众理解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取得最大的诉求效果。如早期的“孔府家酒, 叫人想家”, 一句亲切感人的广告语一经当时主演《北京人在纽约》红遍中国的女演员王姬说出, 立刻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和海外游子的心声。而且“孔府家酒”系列的包装以中国民居为仿照, 也突出地表达了浓厚的“家园情结”。

一则创意恢宏的广告, 能囊括上下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精华, 强烈地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兴趣, 张艺谋导演深谙此道, 他不仅在其所导演的2008年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展示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景观, 如长城、北海、故宫、天坛、胡同、钟鼓楼、太极表演、以及正在化妆的京剧人物、中式装束满面笑容的三轮车师傅等等, 而且在奥运开幕式中更是把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通过全球电视转播, 让全世界人民为中国喝彩、加油。

又如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设计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 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 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说的:“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余明阳, 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 .

[2]王汀, 张力平.华文广告语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9) .

非语言符号与电视传播 篇11

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及类别

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各种符号。如各种颜色、人际间的距离,人的衣着、神态、表情、手势、身势,陈设、环境、音响等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

关于非语言符号的分类,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Back的观点,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点头、姿势、微笑、皱眉等都是动态无声的;站、坐、蹲等姿态语以及交际双方保持的身体距离则是静态无声的。而有声的非语言符号是指伴随有声语言的非语词声音,如音高、音色、声调、哭声、笑声、停顿等,这类符号通常被叫做副语言或类语言。但具体到电视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我们一般按照信息的载体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别:

①体态语言

人的身体是一个信息载体,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态度、需求和心理意向,都会及时地从身体或身体某一局部的运动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表情、姿态和举止动作有着不同的含义,显示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也体现出不同的个人风范。而体态语言正是这样一门研究身体各部位姿态动作及其传达的信息的学问。在科学研究和书面表达中,体态语言又称作身势语(kinesics),其研究领域包括目光语、触觉行为、气味行为、面部表情、手势语、身体姿势、人际距离等。体态语是非语言传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种方式。

②服饰语言

服饰语言是指通过人的穿着打扮来传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它包括人的衣着、化妆、发型以及佩戴的首饰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穿着打扮,都有意无意地传播着某种情绪和意图,也就是说,服饰也能说话。在电视节目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个栏目甚至频道的形象代表,他们着装、发型等等的改变,有时会对电视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鞠萍曾因偶然烫发,破坏了“鞠萍姐姐”的形象,在全国小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原因就在于此。

③环境语言

电视传播中,新闻事件、人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同样散发着某种信息,对于烘托气氛、把握人物关系以及揭示新闻主题大有帮助。我们常说,记者要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摄录,目的就在于把新闻现场的环境、气氛、细节以及现场各方反应等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感的优势,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④音响语言

在电视传播非语言符号系统中,音响也是一种重要的表情达意手段,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声源角度来看,电视音响语言可分为新闻客观事实音响和文艺虚构主观音响。对于新闻类节目,我们强调音响的实录、本色,追求纪实性、临场性、真切感,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声音,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星际轨道运行发出的东方红乐曲等等,已成为经典性、纪元性、文献性的音响;对于文艺性作品,我们则可以虚构、制作音响,以实现音响的美学效果。

⑤特技、光线、线条、色彩,镜头角度等主观性具象符号

电视中的特技语言是指电视镜头的转换技巧,如淡入淡出、叠化和叠印、定格等。在节目采编播过程中,尤其是在后期制作中,特技语言被广泛应用,与电视节目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对色彩、线条、光线、镜头角度等的选择和运用,共同构成了旨在体现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主观性具象符号系统。

二、电视传播非语言符号的几个主要特征

在电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不可抑制性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口是心非”,说明有时候人嘴里说的语言和心里所想的完全不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人有一定的控制力,有时候善于伪装自己,“口蜜腹剑”即是此意。而人体的非语言符号如各种体态语言常常是无意流露出来的,是下意识的行为,它往往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很难加以控制和掩饰。有的人在重大灾难中,口里一个劲地说“不怕”,可他颤抖的手脚生动地表述着内心的惊恐,这就是非语言符号的不可抑制性。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发生矛盾时,我们宁愿相信非语言信息,因为由于非语言符号的这种不可抑制性而散发出的信息往往更真实、更客观、更有说服力。这种信息一旦发出,就难以收回,但同时又转瞬即逝,因此在电视新闻拍摄现场,记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失时机地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瞬间镜头拍摄下来。

②情景性

一般来说,语言符号便于表达抽象的概念,越是抽象的主题,越易于用语言符号来表达。它可以不依赖于非语言符号,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但非语言符号不具备语言符号那样高度抽象的功能,而是经常同具体的环境紧密相连,表达一定的含义。施拉姆在谈到非语言符号的一个特征时说:“极难编成符号或写进词典,这部分是由于它经常同当时的情况连在一起。”他举例说,在一种情况下耸耸肩膀同另一种情况下耸耸肩膀的意思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双眼向下看在一种情况下可能说明尴尬,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说明厌烦,还有一种情况可能说明谦虚。这说明了,许多非语言符号是多义的、变化的,对非语言符号的判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一个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经常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义,若对这种现象知之甚少,置身于不同文化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比如,在中国人的习惯中,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而在希腊,则恰恰相反。再比如,中国人跷大拇指表示高度赞扬,而希腊人的意思则是要求对方“滚蛋”。由此可见,许多非语言符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电视传播中,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文化、具体的情景去解读电视文本。

③连续性

电视画面是连续的画面。每一个节目不论长短,都是通过蒙太奇手段,将一个个画面按特定内容的需要组接起来的。画面的连续性,表现了事物的运动方式,非语言符号作为特殊的画面表现方式,随着节目内容的展示,也在连续不断地传达一定的信息。而语言则不同,有时在交谈中会出现停顿、沉默,造成信息的中断,而这时,非语言符号仍在发挥作用。这时的沉默,可能意味着反对;也可能意味着不赞成;或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意;有时也可能表示:话已说完了,你可以走了。总之,在电视传播过程中,各种非语言手段总是在全天候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除非交流活动中止。

三、非语言符号在电视传播中的功能

具有以上特性的各种非语言符号在电视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以下本文以具体的电视新闻报道为例,着重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

①强化功能

强化功能是指在电视传播中,人们运用体态语等非语言手段使言语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以加强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这里的非语言手段同语言手段的内容是一致的,时间是同步的。电视新闻记者可以运用挑、等、抢的手法及时捕捉那些生动、典型的非语言符号,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

《焦点访谈》有一期节目叫《莒南县法院扣留人质》,其中有两个十分典型的细节。莒南县法院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拘禁欠债的厂长,把他们作为人质来要债,这一做法是完全违反法律程序的。当《焦点访谈》记者去采访时,院长既不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还用嘲笑、蔑视的态度对待记者。院长晃悠着记者的采访证问:“这是不是金的?”又用手比划着,装着肩扛摄像机的模样说:“您这是想干什么?想把我的形象向全世界播放?”在这两个细节中,院长的神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形象符号与他的语言相得益彰,再加上后期的定格处理,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观形象地把这个院长的蛮横无理、身为执法者却不懂得法律、不遵循法律原则办事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指代功能

指代功能是指人们运用非语言手段替代了语言手段所传播的信息。在这里,只有非语言行为,没有语言行为,也就是说,不说话,只看到表情、动作等。在电视传播中,恰当利用和发挥非语言符号的这种指代功能,不但不会削弱对事件或人物的表现力,反而会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

《焦点访谈》播出的《难圆绿色梦》,报道了内蒙古的一个小村园子从无林到造林,又从造林到毁林的典型事例。片中82岁的老人徐志民是当地的植树模范,他种了一辈子树,腰弯了,腿瘫了,在他卧病离开园子仅有两三年的时间里,他当年带领大家种下的树被一棵棵砍倒,肆虐的风沙又重新逼近这个小村庄。片中许多现场画面表现细腻、寓意深邃。如面对成片被砍伐的树木,徐志民老人痛苦抽搐的脸部特写,大滴的泪珠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滚落下来……随着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个“人进沙退,人退沙进”的故事,以其强烈的感染力,令人拍案叫绝,成为一警世之作,被评为当年度的中国电视奖一等奖。

这个片子是成功运用各种非语言符号的典范。片中对人物的刻画,对生存环境的描写,非语言符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这些生动的非语言形象相比,任何抽象的语言符号似乎显得苍白无力。

③弱化功能

弱化功能是指非语言手段所传达的信息与语言内容相矛盾,也就是说,说话的内容同非语言行为不一致,甚至相反。非语言符号的这种弱化功能,实际上是由于非语言符号的不可抑制性而形成的对语言传播效果的削弱或否定。前面所提到的中国成语“口蜜腹剑”、“口是心非”,便是指非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的否定(比如冷淡的表情和友好的言词的矛盾)。另外,通过削弱或否定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新的意义产生了。

在《焦点访谈》曾播出的另外一期节目《收购棉季节访棉区》中,记者来到一个非法收购棉花的黑窝点,业主事先得到消息后匆忙撤离,并藏起了物证。摄像师在这一“坚壁清野”的情况下,抓拍了一只正冒着热气的茶杯和椅子上搭着的衣服;当一位姑娘进到院里自称是来玩时,镜头又不失时机地对准了她头上的一缕棉花。在这里,“冒着热气的茶杯”和“椅子上搭着的衣服”相当于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环境语言,用来行使对语言符号的替代功能,非常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这个非法收购棉花的黑窝点的本来面目。而片中姑娘头上的“一缕棉花”(可以看做是一种服饰语言)与她说的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属于非语言符号对语言传播效果的否定,这个姑娘的真实身份和行为动机在这种矛盾关系中得到了印证。由此可见,电视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对于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探寻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④补充功能

这里的补充功能是指,在电视传播中,非语言手段与语言手段不同步,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表现不同的事物信息,各自独立,互相分离,却又有机地围绕着或阐述着同一主题。非语言符号所传达信息对语言的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有利于观众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电视传播非语言符号的补充功能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电视中表现两个对话,不是一个镜头死死对准一个说完再对准另一个,而是采用正反打拍摄手法,以听话者的表情和画外的讲话声来表现听话者的情绪变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有声画面的信息量,既听见谈话内容,又看见谈话效果,还知道说话的分量和听者的面部反馈信息。在这里,作为非语言符号的听话者面部表情变化,与有声语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内在关联性。

另外,对于某些突发事件,记者可能无法采摄到现场实况,则可以通过报道词讲述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而利用画面反映事过境迁的一些实地景象或附近居民的动态,通过当时事发地的环境信息,与电视有声语言(报道词)形成互补,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

精英电视文化小议 篇12

一、上层建筑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一直以来, 我国主流电视文化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政治原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各省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政治部等官方倡导的电视文化都可以纳入主流电视文化的范畴。而在将来, 上层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仍决定着我国电视节目的题材, 但将由精英的电视人才对这些题材进行加工制作, 为广大观众展示精英电视文化。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电视剧 (4部) :《恰同学少年》 (23集) (湖南省委宣传部) 、《延安颂》 (40集) (广电总局) 、《插树岭》 (24集) (吉林省委宣传部) 、《亮剑》 (36集) (北京市委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上海市委宣传部) , 四部作品中有三部是主流电视剧, 其比重之大, 不言而喻。如《雄关漫道》、《八路军》等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优秀的主流电视剧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 看过获奖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主流电视文化正在进一步的向精英电视文化靠拢, 即中国主流电视文化已经逐步在摆脱说教式的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如主流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等作品, 在展示事件本身的同时更加注重电视作品的制作水平, 向更具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的精英电视文化迈进。

二、制作人员素质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什么是精英电视文化, 什么是大众电视文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已经模糊了界限, 其实所谓的精英节目中也有被时代淘汰的, 而大众节目中却不乏精品。决定一个节目质量的优劣除了节目定位等、制作水平之外, 较为重要的就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

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种类较多, 主要有导演、摄像、主持、化妆、服装、演员、嘉宾等。如古装剧中出现电线杆子、现代服装等的问题就不复言了。笔者以江苏卫视《人间》栏目中的一期节目《丈夫离婚了, 我却不知道》为例, 谈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些看法。

《丈夫离婚了, 我却不知道》这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夫妻二人均在外地打工, 每年都有回家探亲, 妻子也经常给双方父母打电话问候, 但妻子在2007年春节回家时发现丈夫以自己多年了无音讯为由向法院申请办理了离婚手续, 而法院已经判决双方离异, 自己却不知情。

(一) 典型的真人秀节目

《人间》栏目的制作模式, 先在演播室采访当事人, 然后插入实地的采访片段, 最后请另一方当事人上场, 双方进行对质。主持人让双方各抒己见, 场面火热, 嘉宾在节目现场的大吵大闹也就成了节目收视率的保障。

事件中的女子与自己的前任公公在节目现场毫无休止的吵闹, 争论的重点是丈夫是否在未离婚前已经再婚 (重婚) 。男方的父亲在节目现场一直否认男方重婚, 节目组也未能找到男方当事人展示直接的证据, 只是采访到男方的同事说其已经在春节期间请假回家结婚, 还准备生小孩。证据在这里显得如此单薄无力, 争吵成为节目的主体。

(二) 如何保护弱者

保护弱势群体是媒体的职责, 笔者将女方归为弱势一方的原因是女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婚。法院未经调查做出判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地村政府是在知道该女子每年回家的事实的基础上出具了女方长期杳无音信的证明;当地派出所未经调查出具了女之长期杳无音信的相关证明。

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度不够, 不停皱眉, 很少发言, 事态发展随意。“我的儿子不是娶不到, 你不是嫁不掉……”这段话不仅是男方父亲在节目中多次提到, 还被节目组邀请的律师所“引用”, 笔者认为这件事对于女方来说已经不是能不能再嫁人的问题, 而是男方有了第三者之后有意回避法律责任而设计了女方, 律师的引用显得极不恰当。节目中提到了和谐社会, 劝女方息事宁人, 但和谐社会不是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 让强势者逍遥法外。

(三) 普及法律知识

律师出招放在节目尾声, 一方面是想对女方有所帮助, 另一点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法律知识, 这是大众媒体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在这一事件中除了男方应该负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外, 事件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失职也十分明显, 这是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表现, 即使不作为重点, 也应该有所涉及, 而律师仅是在节目中提到女方可以告男方重婚。这种从单一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节目是缺乏深度的。

三、观众素质决定精英电视文化

电视产业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济利益的干预,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将更多的决定电视栏目的存亡, 而精英电视节目又进入无人欣赏的怪圈。我国电视观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审美意识也各不一样, 因此, 根据不同的收视群体, 我国的精英电视文化也应该是多种层次的, 应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优秀文化, 应使人的精神层面得到陶冶, 使人的思想得到提高, 只有让“精英文化”走向大众, 精英电视文化才能生存。

开播于2001年7月9日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 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 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坚持“《百家讲坛》, 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 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重拳出击, 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 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湖南卫视是我国省级电视台中少有的成功典型, 也是众矢之的, 但就其2007年推出的真人秀栏目《勇往直前》却有极大的号召力, 每期节目都有企业或个人捐助一所希望小学, 将严肃的慈善活动与娱乐融为一体, 没有过多的说教, 让观众觉得做慈善是快乐的, 这就是一个大众化的精品栏目。

策划人杨东平在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论坛上提到:要让电视文化朝着更全面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需要更多的精英参与到对电视文化的创造中来。因此要大力提升中国电视文化的质量急需精英人才的出现。精英人才通过在策划、制作等方面影响官方文化的表现形态, 促进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从而提高中国电视文化的品味和境界, 即做好精英电视文化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电视文化水平。

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精英电视文化与大众电视文化的界限很模糊, 其实所谓的精英文化中也有被时代淘汰的, 而大众文化中也不乏精品。笔者认为决定精英电视文化与电视节目定位、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等都有关系。

关键词:精英电视文化,精英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黑特.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J].现代传播, 2001年第4期.

[2]赵会权、杨梅.电视文化审美中雅俗共赏与分赏[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8月第23卷第3期.

[3]王玉红、罗忆.新疆电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新疆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剧译制现状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12月第14卷第4期.

[4]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命题的提出及思考[J].现代传播, 2007年第1期.

上一篇:成矿模型下一篇:城市营销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