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2024-07-14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共7篇)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1

一、前言

方言是指同一语言中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以来, 相关特殊行业如播音员、主持人、导游、教师等职业都要求有相应普通话等级证书才能上岗。但是在普通话覆盖区域越来越广泛的同时, 部分方言电视节目却悄然兴起。那么方言电视节目的存在是否合理?它与地域文化传承有何关系?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合理定位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方言节目的特色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 在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很多具有相应地域特色的方言。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 人们对于物质追求渐渐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方言节目正式迎合大众的普遍心理同时结合浓郁的地方文化兴起的一类节目。

例如, “央视小品王”的称号近年来一直被赵丽蓉老师和赵本山老师获得。赵丽蓉老师的作品中, 充斥着浓厚的天津方言, 同时迎合大众, 将很多地域类幽默感与地域方言融合, 同时经过语言类处理达到通俗易懂, 渐渐被大众接受。赵本山老师的作品当中充满了浓郁的东北文化, 多年来人们认为东北人粗犷、热情、幽默。赵本山老师在作品中, 通过对相应语言细节和聊天方式的放大化处理, 结合东北方言特有的腔调, 在春晚小品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在各省台、地方台, 通过结合方言来进行地方新闻播报、杂谈、曲艺、娱乐、综合等各类节目。例如, 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闽南语频道音乐选秀栏目《唱歌拼输赢》、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等很多节目在当地收视率居高不下。

1.方言节目中的语言魅力

笔者通过对多种节目的调查并且分析了各地观众的反馈意见, 总结出方言节目的魅力不外乎以下三点:

(1) 方言节目能够富含亲切感

语言专家对语言的风格进行了分类, 如有的官方正式、有的诙谐风趣、有的认真庄重等。方言类节目一般采用当地方言, 方言是随着当地文化传承而传承的, 在当地方言都有着一种家的感觉。正是这种家的感觉, 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放松、随行的感觉, 观众们能够更轻松随意的接受电视节目中的讯息。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巨大, 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轻松的环境, 方言类节目正好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 进而被大众接受。

(2) 方言节目利于增强自豪感

方言, 作为一种伴随当地人出生到成长之间的语言。往往凝聚了当地人的家乡情结、故乡自豪感等, 当地人在讲方言、听方言的过程中, 有一种在使用“属于自己的语言”的感觉。方言节目中, 大多数以谈话形式来进行。所以, 在使用方言过程中, 能够更容易的产生情感的沟通, 甚至可以说方言是情感的最佳载体。观众在收看方言节目时, 能够通过情感沟通自然的不如节目内容, 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这也是方言节目的魅力之一。

(3) 方言能够传达特殊含义

通过我国学者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发现, 在地域文化中, 部分特殊词汇、物品等无法用普通话准确传达意思, 往往使用方言词汇能够更好的体现词语的意思。所以地域文化和方言之间应该是一种紧密依附、相辅相成的状态。

2.方言节目中的覆盖局限

方言节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外地观众无法接受方言节目、策划方言节目难度大等。方言节目应该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素材, 通过相应的趣味性改编来实现方言节目的合理定位。

三、地域文化在方言节目中的传承

1.注重地域的文化积淀

在我国,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 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方言类节目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 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地域文化传承过程中必然依附相应地域方言, 一个地方艺术的传承必须根植于地域方言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 方言类节目主要从语言形式、语言行为和语言内容上来表现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

2.强化节目中的文化保护

当今社会在极力保证一些非物质文化的消亡。部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已经随着当地方言的灭亡而灭亡了。我们应当在推行普通话的进程中对相应地方方言进行保护, 因为我们在对方言进行保护的同时也是对地方文化、艺术等进行传承保留着载体。

3.加强节目的形式多样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方言节目在其他地区进行流传。其中包括电视剧、语言类节目、访谈类节目、娱乐性节目, 等等。这些语言类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 不仅对相关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进行了宣传, 同时也为我国民族融合和地域融合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契机。在方言类节目的播出过程中, 通过方言中提到的一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外地观众对当地的文化多样性会有深一步的了解。所以笔者认为, 加强方言类节目的推广不单单是一种提高收视率的手段, 同时也能为我国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总结

笔者通过对方言类节目和中国地域文化传承的分析和探讨可得出一个结论: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它对地域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积极作用和载体作用。同时笔者也发现, 在多年的传承过程中, 无论是方言还是地域文化都发生了一些根据新时代特征的改变。这些改变体现在方言类节目当中, 就是充分结合了当下的流行趋势。

方言类节目的出现, 为电视台和相关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客观上, 方言类节目也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载体, 通过传承和传播的过程, 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进行融合的同时了也进行了发扬。这对我国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是一种积极影响。只要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对方言类节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方言类节目能够承载着地域文化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东.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动因研究[J].新闻界, 2012, (3) :23-26.

[2]杨学明.从《有话日日倾》看方言电视节目[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1, (9) :28-29.

[3]肖簪.试论方言电视广告价值及传播策略[J].魅力中国, 2012, (32) :21-22.

[4]王美雨.论影视剧中方言词的应用——以方言词“浪”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 2011, 31 (3) :133-134.

[5]陈静静.公共空间重塑与地域文化表达——昆明中轴线的重建及其媒体话语[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2, (3) :96-100.

[6]李肾斌.简论广播电视节目用语的娱乐化现象[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1) :83-86.

[7]郑珺.屯溪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83-86.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2

溧阳市职教中心范勇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据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逐渐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文而化之,化自身,然后化家庭,然后化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现代语就是感悟、感染、感化。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诗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古诗文常见的三类文章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看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而孔子明确了以“爱人”释“仁”,突出了“仁”在诸多德目的主导地位,并以“仁”为中心,探讨“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仁”与“勇”、“智”的关系等等。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其实是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不把对方作为人来看待,不从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根本谈不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利民也是爱人的主要方面,这就扩充了“爱人”的内涵。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1

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为促进中国文化建设,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二十四人举行过一次正式的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所谓儒学现代化就是对固有的内容做现代的解释,从而使他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或者说,从其能发挥现代作用的方面加入现时代的世界学术文化之中”,又说:“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偷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人文教育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生性豪爽,重视友情,留下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直抒生死隔离,思念难忘之情,吐露死者幽冥的凄苦,生者世间的辛酸,情深意挚。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三)明清小说海纳百川

有意思的是,尽管小说地位历来不及诗词散文,可是在中国社会,一个受过初级以上教育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间,这些小说的普及率更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在普通的中国人的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社会观里面,笔者相信可以随处轻易地发现传统小说的影响,且其影响未必就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要小。举一个例子,《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开篇有一首词,这首词从来不曾入选任何一本词选,但词中所隐藏的历史观——那是一种对人世的悲凉感触与历史循环论的自然而然的混合物,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所刻下的痕迹,未必会比任何一本著名的史书小。至今仍在生活中活跃的熟语,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可以和这首词的基调相印证,或者说,它们其实就是同一个观念的不同表达而已。即使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小说也是中国文化里的活跃因素,在中国普通大众包括读书人中间一向有着很高的普及率和很深的影响。毫无疑问,谈到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决不能忽视小说。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全新的一页,给小说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视野,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部部具体作品,而是中国传统小说从发轫到成熟、衰落的完整过程,以及小说与社会、与文化其他领域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了鲁迅,传统小说也就变成了我们和中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我们会从小说里读到我们的前人和前世,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曾说过“《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就拿选进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举例,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文化。而众多人物的华丽登场,更透视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至尊至贵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

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我们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重要环节。我们与学生一道读《论语》,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们与学生一道读唐宋诗词,读得热血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闲适恬静;我们与学生一道读明清小说,读成忧国忧民,读成海纳百川,读成世事练达。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五十六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民族文化。自然,每个民族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都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蒙古族文化又如宝石一般,耀眼而夺目。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生活在漠北大草原。她的活动区域东至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北与贝加尔湖毗连,南与万里长城相接。她从山谷走向草原,由丛林狩猎民成为草原游牧民,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地域、气候、植被、生产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有别与农耕文化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成为人类最辉煌的文化类型而令人瞩目。也正是因此,我们现代人应该懂得保护和传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

《民语新词》中说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她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想发展传承蒙古族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有其他民族绝无仅有的蒙古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但是,现在蒙古族这些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却很少被人熟知。一提到蒙古地区,人们只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面;一提到蒙古人,人们就会联想到粗犷、“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印象,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发明、创造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如此,现在会唱蒙古族歌曲,会跳蒙古舞的人少了,传统的体育活动逐渐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变成了只有在重大节日中才得以一见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的传统文体娱乐活动的功能开始退化,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了解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传统的技艺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样的发展境况会不由得让我们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担心。

蒙古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又一次告诉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势在必行。那么究竟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呢?又是什么能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呢?我认为应当充分利用电视,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让电视传媒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服务,从而促进蒙古族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二、电视传媒为传承蒙古族文化保驾护航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类播出出版”。从《决定》中的这一句话也可清晰看出电视这一媒介是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该利用其有效性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

(一)从传播媒介说电视

电视与报刊、广播相比,能更生动形象地再现蒙古族古老的文明与文化。报纸和杂志是一种纸质媒介,读者必须通过对印刷符号的文字解码才能获得信息。如果不识字的人即使面对再好的报纸,也如同看天书一般;即便是有文化的读者也需要将纸质媒介中的文字进行转化,并借助文字想象出相应的画面。再说说广播,它是单纯地以声音为媒介传递信息,不免使人产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感觉。而电视媒介恰恰集报纸、广播这两种媒介的优势于一身,并且改善了报纸的那种静止状态,成为像现实生活一样逼真传神的画面。

如果你翻阅相关资料查询“什么是电视媒介”,你就可以清晰地知道“电视是集合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电视媒介的种种优势告诉我们充分利用电视这一媒介,将会促进保护、传承蒙古族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内蒙古卫视就恰当有效地利用了电视这一媒介,其中品牌栏目《蔚蓝的故乡》就是最好的例子。《蔚蓝的故乡》是一档以草原文化为核心,展现北方地区自然风貌及各民族人文风情的文化类栏目。《蔚蓝的故乡》于2004年的5月1日开播,独创性地推出了以《蔚蓝的故乡》为总标识,下设7个子栏目的大型系列栏目,历经5年的发展,《蔚蓝的故乡》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栏目。

其中有一期《蔚蓝的故乡——蒙古族舞蹈之安代舞》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族的歌舞文化。风情北方,英雄草原,古老的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草原文化,孕育出了灿烂的舞蹈文化,而流传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是蒙古族舞蹈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内蒙古卫视巧妙地利用电视这一媒介,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我们走进安代舞,走进蒙古族文化,原来只是听说“在广袤的草原上,有歌的地方,你就一定能听到长调的声音;有舞的地方,你一定能看到翩翩起舞跳安代的姑娘”。这一次,我通过电视酣畅淋漓地领略了蒙古族舞蹈魅力,不仅了解了有关安代舞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渊源,更让我对蒙古族舞蹈文化流连忘返!

电视把伴随着声音的形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草原风景有声有色,草原人物栩栩如生。电视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可以使活灵活现的形象直接跃入观众的眼帘,使观众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又回味无穷。也就是说,电视能产生一种更加直接而且更加有力度的接受效果,是电视让我感受到:安代舞凭借着它强烈的感染力,歌词明快,舞步好学,没有时间、年龄、地点限制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蒙古族人民的加入,他们随编随跳,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种自然、清新、随心的优美舞蹈,在三百年的时空移动中传播着自然与美,也传承并延续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我想说,蒙古族如此悠久的歌舞文化需要我们子孙后代去保护、去传承。而《蔚蓝的故乡》这一栏目用事实向我们证明:电视这个大众媒介,正是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从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说电视

电视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将蒙古族古老的文化美轮美奂地重现于我们。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曾经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与草原、与大自然又是如何相处的?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又让人们无暇去翻阅书本查看究竟!因而蒙古族人民创造的草原文化很难在现代得以保护和传承。然而,让我们欣慰的是,电视这一大众传媒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电视的大面积覆盖可以让信息迅速传播,而且活生生地展现给上万的观众。让人看到了许多以前根本看不到人物、情景、天光水色、风土人情等,听到了许多以前根本听不到的声音。

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这一品牌栏目正是利用了电视传媒的优势,让我们轻松地跨越时空,见识到蒙古族古老的草原文化。其中有这样一期节目《蔚蓝的故乡——草原文化访谈录》,节目利用电视媒介充分调动和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形式的传播符号,既有视觉的文字符号,又有听觉的语言符号,还广泛使用文字符号,以视听结合的刺激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因而,这一期节目成功地为我们讲述了蒙古族人民与草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原来在很久以前,蒙古族人民就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他们十分热爱自己赖以生存的草原。节目中讲到,在七百年前,蒙古族首领蒙哥汗在他的登基诏书中这样写到:“要让有羽毛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收猎人的箭和套索的威胁,自由自在的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声所骚扰,流水也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

节目还用原景重现的形式为我们真实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蒙古族人民为了草原植被的修养恢复,选择季节性围牧,每当倒牧场时,他们在起程前总要先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好灰烬坑灶后方可离去。可见他们是多么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美好的品质、这样优良的传统正是需要我们现代人保护和传承的蒙古族文化。

试问:如果不是电视传媒为我们生动再现,类似这样年代久远而又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怎能被人熟知?又何以得到保护和传承呢?电视传媒将蒙古族古老的草原文化动态而直观地展现给观众,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每一位看了节目的观众都为蒙古族文化赞叹不已。《蔚蓝的故乡》又一次用事实向大家证明,电视媒介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蒙古族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她独一无二,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各种方法传承蒙古族文化。我个人认为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是传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种,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拥有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视听兼备、辐射力强、覆盖面积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让它为少数民族的传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关方方.内蒙古汉语卫视:展示民族风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

[3]和顺华,刘剑文等人.今日民族[J].2012年第9期,民语新词.

[4]波·少布.蒙古风情[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4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特点

(一)普通话标准

普通话标准是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当前电视节目越来越重视对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要求,考核、录用的规则越来越严格。以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选拔大赛》为例, 每四年举行一届,通过搭建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才的国家级竞争平台,力求选拔出一批具有文化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人物个性鲜明的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为我国电视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力量。各省市地方电视台也陆续举办类似的选拔,对参选人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通过这样的选拔来确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以保证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二)“接地气”

1.用方言进行主持

使用普通话进行节目主持是成为一个主持人必备的条件,也是进行节目主持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关键。因此主持人用方言主持的民生类节目也受到了观众们的关注和喜爱,如成都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方言对于研究和弘扬民族民俗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应该得到保护、继承、发扬和发展。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度的问题,发展方言电视节目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2.适当加入网络新词

随着网络文化的推广,网络用词普及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电视节目也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会经常引用一些网络热词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例如“给力”“屌丝”“神马都是浮云”“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 这些网络热词的运用不但活跃了节目的气氛,也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三)过分迎合受众的消费诉求

当然,目前有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现象。有些主持人一味迎合受众,在节目中使用不合时宜的言语,更有甚者以挑逗性的语言、动作来刺激受众的感官;有的主持人片面追求节目收视率,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以弱智化的言行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和暂时的情感欲望,使传播的文化传承、人文教化功能沦落为娱乐功能;[3]有些主持人在节目中过度表现自己,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抬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与电视节目传播的初衷相违背。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与文化传承间的关系

电视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传承功能,可以理解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电视节目主持人就是用语言将电视媒体的这一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与否与文化能否得到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普通话发音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很多多音字、形声字、会意字等, 汉字因为读音、偏旁以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涵义。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语言的传播者,更应该对汉字的发音提高警惕。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一级应达到的水平是: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语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汉字的读音完全掌握,不能在节目中出现错误读音,如蝙蝠(biān fú)读成(biǎn fú),给予 (jǐyǔ)读成(gěi yǔ),着想(zhuóxiǎng)读成(zháo xiǎng),仍然(réng rán)读成(rēng rán)等,这些错误读音如果不加以纠正就会随着传播范围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处于识字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种误导,最后甚至会出现“对的变成错的”的闹剧,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网络流行语和方言的使用过度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如“土豪”“女汉子”“你造吗”“酱紫”“我伙呆”等,这些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波及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出现不知道这些词语就会受到他人嘲讽的现象。电视节目与时俱进的表现之一就是使用网络流行语,这样可以增加节目的亲和力,拉进电视与受众的距离。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电视节目为了追求亲和力而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一方面会降低电视节目的档次,另一方面则会使受众产生误解,对一些词语的用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本土化效果采用方言主持,这使得电视节目更加“接地气”,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主持所使用的方言与百姓所说的方言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有些方言是和汉语的使用规则相违背的,如果搬到节目上使用也会给受众造成混淆,影响汉语的传承与发扬。

(三)语言使用中的倾向性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电视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适当加入评论性语言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增加节目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展现主持人的理论修养。电视节目主持人将自己深刻的见解融入到语言表达之中,从而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为受众提供更有效、更有品味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使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为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尽到自己的责任[4]。但是主持人在表达自己见解的时候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倾向性,表达见解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做到不偏不倚,否则就会影响受众的认知。例如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论,主持人不能直接将自己的喜好表现出来,不能直接用肯定或者否定的言论来进行评判,这样受众会认为这是节目的态度,并无条件的相信, 对史实产生误解,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主持人一定要根据史实,有理有据的进行评论,切忌主观性。

三、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的策略

文化传承工作重要而复杂,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窗口和桥梁,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电视媒体因为广泛的传播范围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它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也可以将错误无限制放大,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体的“新闻发言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更为紧密,语言的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期测试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是电视节目能否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关键,因此电视台或者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对电视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进行测试,可采取集中测试或者分批测试的方式,可采用授课、比赛、考试等形式进行,并对合格者颁发证书或奖杯作为凭证和鼓励。同时要设立明确的奖惩机制, 对于表现合格者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合格者则进行必要的惩治,甚至可将普通话合格与否纳入到精简的标准中去,作为是否裁员的凭证之一。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主持人提高对普通话的认识,督促主持人不断学习,说好普通话,主持好节目,充分发挥主持人文化传承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功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

(二)加强主持人的传统文化修养,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俗语说,通过言谈举止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语言包含着说话者的目的、志向、情感、精神……[5]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文化修养尤为重要。主持人不但代表着所主持节目的形象,更代表着所在的电视台,其作用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和知识。如果主持人的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不但会贻笑大方,影响节目和电视台的形象;更严重的是给受众造成误解,所产生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主持人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看书、多学习,争取成为一个“杂家”,多行业的知识都应该知晓,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对事件或者人物做出评论时才能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有思想、有内涵的进行表达,才能更好的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三)提高主持人的辨别意识,有针对性的使用网络流行 语或方言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注意结合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这一点值得肯定。电视节目注意与新媒体结合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表现,也是在目前强大市场竞争压力下的一个新出路。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节目主持人应该对网络流行语提高辨别意识,对文明规范、表意新颖、容易理解的词语可以使用,如“给力”“土豪”等,这些词语可以增加节目的灵活性,也有助于受众对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是对于那些表意不清、难以理解、有失文雅的词语则应该拒绝使用,如“我伙呆”“累觉不爱”等,这些词语与汉语使用规范严重不符,不但受众难以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方言亦是如此,主持人要使用规范、符合传统习俗的方言,不使用那些违背使用习惯和风俗习惯的方言,以免给受众造成误导,这也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有利的影响。

用方言主持节目是电视节目本土化、接地气的一种直接表现,对于那些年纪大的受众来说,方言比普通话更容易接受,可以拉近节目同受众之间的距离,扩大目标受众的范围。但是主持人在使用方言进行主持时要注意方言的使用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一定要在对当地习俗有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使用方言,而不能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这样没有掌握方言精髓的主持收到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5

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 兰华贵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内核。它既包含着内涵深刻的本质意义,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发展的动力、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我们畲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畲族乡中心小学的历史赋予和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为了探索学校教育渗透畲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教育成长的影响。我们学校于2010年4月向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立项了《依托畲族文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一年来,我们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

首先要坚持辩证和历史的观点对待畲族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对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和精华部分要毫不保留、全面彻底地传承和弘扬,对落后和糟粕部分要绝不吝惜、大刀阔斧地批判和摒弃。继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是为了作秀,更不是为了赢得外界的一时之热闹,而是将本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精神内核传承给学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品质。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之间寻找结合点,探索实现两者平衡发展的实践。

二、将畲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硬件建设的亮点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校园建设的硬件方面尽力将畲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亮点。学校教学楼正墙上的校标由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设计,以“学”字为标志原形,结合畲族装饰图案,选取畲族代表性的色彩红、黄、黑作为标志色彩,标志简练动感,充满朝气,突出体现了我校是畲族学校的特色。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校旗、校歌也由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宁德市民族歌舞团分别创作完成。教学楼的走廊上,布置畲族历史、畲族文化、畲族民俗、畲族服饰、畲族文艺等宣传壁画,学校还在学生的餐厅建设,寝室、教室和楼梯的布置,以及学生活动场所的栏杆等硬件建设方面,都着力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建设的亮点。

三、将“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园硬件建设,是实现办学目标的物质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而学校的办学特色、理念和目标就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我们把“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作为办学特色,也是努力建设的校园精神。

“民族性”是最基本的办学特色。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特质。我校600余名师生中少数民族占了近30%,因此,必须将“民族性”作为我们最基本的办学特色,并以此为出发点和突破口确立办学理念、加强校风建设、更新思维方式和培养民族情感。

“实验性”是因为我们学校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两者之间寻找结合点和平衡点将要进行长期的实验,有许多的理念需要更新,更有艰苦的实践需要探索。探索畲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学之间的有机整合,探索学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信心的方法与途径。

“综合性”是彰显我们学校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学科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情感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开放性”是体现我们必须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开放办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民主观念、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强化学科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功能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决定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过程,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与创新的任务,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求所有科任教师必须结合学科实特点和教学内容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借以确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例如:林雪玉老师指教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中,将畲族的传统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等融入教学情景之中;音乐教学中可以选用本民族的民歌开展教学等等。我们还开发了畲族校本教材《畲家情缘》。教材分低、中、高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让畲族文化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收到较好的成效。例如,康厝中心小学教师孙晓丽在福安市第二届民族学校校本教材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歌是山哈传家宝》不仅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全体听课老师,让师生在快乐中度过,深受与会专家、领导的肯定。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

学校经常组织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把活动作为载体,作为表现形式,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之中,作为活动的实际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实践。学校将畲族的体育运动项目畲家拳作为体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学校还成立福安市畲族民歌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即会唱一首畲歌、会讲一些常用的畲语、会讲一个畲族故事、会打一套畲拳、会跳一个畲舞。唱畲歌、跳畲舞、穿畲族服装等也是我们学校长期坚持和经常开展的主要活动。学校以畲族学生和畲族教师为主,创作了一系列节目,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比赛和演出,并取得过金、银、铜奖的优异成绩。例如,学生歌舞节目《山哈童谣》晋京参加第八届全国校园文化艺术节获银奖,雷雪杰等3位同学参加中国畲族民歌节(与著名歌手周华健、高胜美等同台演出)获得“全国畲族优秀歌手”称号,师生表演唱《爱唱歌言》参加“第三届中国畲族民歌节”大赛荣获铜奖,激发了学生学习畲文化的热情。教师小合唱《歌是山哈传家宝》荣获“中国长三角、中国澳泰、金港名都杯(华东地区)”青年歌手大赛荣获铜奖,教师畲歌小合唱《茶山情歌》参加“第二届中国畲族民歌节”民歌大赛荣获银奖,应邀参加了“紫荆龙情在广西”五省一区文化交流大型电视晚会、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宁德调研文艺晚会、福建省文化厅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第四届福建艺术节音乐舞蹈杂技展览、宁德市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文艺晚会等,学校编排的各类畲族节目还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促进了畲文化传习活动的对外交流。同时学校组建50多人合唱队,拓宽畲歌传唱的广度,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称号。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6

一、地方电视台要定期举办当地传统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命运的发展。要发展国家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地方电视台就需要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活动,以此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地方电视台可以利用传统的文化节日举办一些蕴意深厚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文化的活动。如,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元宵节观灯会、赛龙舟、猜谜语、制作糕饼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扩大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地方电视台还可以加入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当中去,将现代化的文化习惯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结合,积极组织民众参加。例如,村里在举办婚礼的时候,选用的是传统的婚礼仪式, 新娘可以穿红旗袍、坐花轿,村里的青年了解传统婚礼仪式,同时,还可以就可以全面见证新郎与新娘爱的誓言。地方电视台通过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可使得更多的青年了解到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进而实现传统文化习俗的有效传承。再次,地方电视台要积极开展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比赛活动。比如,开展石木雕刻、陶瓷制作、草编竹编等传统手工艺活动,对表现优秀者给予电视直播,让其有显声扬名的机会。开展此活动, 不仅仅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将这些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下去。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地方电视台通过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则能够有效展现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魅力, 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传统文化,进而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地方电视台应积极展现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 地点、场所

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也不例外。而地方传统文化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则需要充分展现自己本身特有的文化魅力,而通过电视台积极展现、宣传具有传统文化的地点、场所,则能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力量源泉,地方电视台应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中的各个设施,如,文化长廊、古代文化遗址、古文物等存放传统文物的场所、载体,积极地对这些地方加以展现、宣传,以此来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此外,地方电视台还可以在这些传统文化所在地,开展一系列大型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所在地,又能够使得民众便于参加,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地方电视台在做这些活动的同时,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所在地的建筑以及文物等加以保护,不得允许任何人肆意破环。这就需要一些保护传统文物的专业人才以及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来担当此工作,最好是为此制定一份制度,对每一个擅自破坏的人,必须要给予严厉的惩戒。由此,就可以在不损坏传统文物的前提下, 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所在地、场所进行展现、宣传,从而为地方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进而切实把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三、地方电视台要邀请本地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 人士参加电视台节目

如今,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只把一些像博物馆之类的东西保存起来,也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隔离。所以,要想做好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必须要探索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而地方电视台通过邀请本地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士参加电视台的节目, 则是传承本地传统文化的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地方传统文化名人才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核心主体,而邀请一些名人参加节目,多讲讲其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关于宣传本地传统文化的活动。同时,在这些名人做节目的时候,电视台必须要做好对名人的保护工作,使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传承人。但是, 只靠文化名人的讲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得靠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讲解,主持人讲解得力,才能提高传统文化节目的档次和地位。这就需要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能够灵活地掌控节目现场;如讲解得不得体,反而会使节目变得低俗,进而降低节目的收视率。地方电视台通过邀请当地文化名人参加电视节目,可借助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来感染更多的人,从而来更好、更快地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必须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这样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具有更好地发展前景。

四、地方电视台应积极参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系列 活动

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上的享受,而是更侧重于追求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由此,使得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得到彰显,而要使当地传统文化不被遗失,代代相传下去,地方电视台就必须积极参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投入到其活动的各个方面。[3](P99)例如,地方电视台应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监督那些为获取利润而争抢古建筑,造成古建筑损坏或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而刻意建造大量的仿古建筑的商人。所以,地方电视台要加大力度,时刻关注传统文化所在地的古建筑,以免它们被损坏。除此之外,地方电视台要投入到当地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去,由此积极开拓思维,努力创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同时,电视台还可以将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影视娱乐结合起来,以此拓宽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地方传统文化,只有保持好自己本身独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必须要把握好当地传统文化本身的文化特色,以特色的彰显来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地方电视台应不断创新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活 动的节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总是致力于追逐一些新的东西,而往往忽略了原本最初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本性, 这也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因此,为了使得地方传统文化不被遗失,一方面要积极宣扬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还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而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不断对当地传承传统文化活动的节目进行创新。例如,地方电视台在邀请一些名人参加节目时,不一定非要找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名人,还可以亲自下村, 直接找那些基层的民间文化精英,并在当地开展一期视频节目,这样做可以使节目变得更加形象化,更加贴近生活。同时,地方电视台也可以采访一些已故名人的后代, 通过采访他们,找寻那些曾遗失的记忆,以此,来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吃、穿、住、行中存在的一些文化习俗,则要加大力度进行宣扬。比如,在吃的方面,地方电视台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节日举办一期制作当地小吃的比赛。如,可以借助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借助中秋节举办制作月饼比赛等等。地方电视台通过举办这些比赛,既可以调动民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大范围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其实传统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礼仪与道德,才是真正被人们忽略的一些东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人趋向于一切从简。就举办婚礼而言,以前人们结婚, 在各个方面都特别讲究礼仪的完整性,而如今举办婚礼, 则是匆匆吃一顿饭便了事。另外,还有一些人故意篡改传统的文化理念,目的也是为了赚取利润,这样做肯定会获取一部分收入,但是,他们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长此发展下去,则会使得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失去其自身特有的魅力。所以,地方电视台应全力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在保留节目娱乐性的同时,要严格保留传统文化所独有的内涵。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该丢,所以,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礼仪加以保护与传承。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今,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地域色彩非常浓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各种地方文化交融共存,汇入了传统文化的滚滚洪流。因此,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各个地方的热切希望。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作为地方上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地方电视台应在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中有更大作为,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宣传与传播传统文化,努力将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电视剧中的文化传承 篇7

教学领域内的“显”与“隐”早见于课程研究关于“显课程”和“隐课程”的讨论, 前者指学校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形式课程”, 有固定教材、规定内容、明确目标, 是可以量化测验和评价的课程形式;后者指透过学校的制度、组织、师生交互作用、社会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规范等的陶冶, 是一种暗默的“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武术教学由于“内外兼修”的特点, 在“显”和“隐”方面矛盾突出, 一方面要进行踢、打、摔、拿、击、刺等身体动作形式的授受;另一方面又有心、神、意等内在心智活动的训练, 既有规定的礼仪要求, 还有引源于阴阳、太极以及五行等东方传统思想的理论, 单纯的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划分武术教学难以将其剖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但是从武术文化的结构来看, 物质要素和制度要素是可见的, 精神要素是内隐的, 不易察觉的, 我们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 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大胆的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 前者侧重于武术活动存在形式上的内容, 是看得见的部分, 文化层次上的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显然包含其中;后者是武术活动内在的精神、价值及思维方面的内容, 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部分, 文化层次的精神层次即是这部分内容。显形武术与隐形武术示意图如下 (图1) 。

2 武术教学活动中武术文化的“显形传承”和“隐形传承”方式

我们将武术文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解离为“显形”和“隐型”两种比较直观的形态后, 就为我们分析教学活动中进行武术文化传承的方式提供了思路, 为回答“如何传承”和“怎样做”提供了方向。

2.1 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的“显形传承”方式

武术教学的显形武术内容, 就是武术文化显形传承的内容和结果。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的各种风格不同, 技法不同的拳种、器械、技击方法等技术体系的内容, 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武术教材等, 就是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物化传承, 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可以进行检测, 评价。我们把这种直观形象的武术文化传承方式称为武术文化的“显形传承”, 通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和方法, 起到育体育智的作用, 还能通过武术礼仪、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2 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的“隐形传承”方式

学生习武的过程, 也是解读武术文化的过程, 武术文化中的思想和内容, 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性格、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诉诸于生活实践中, 这种传承, 事关文化精神层面, 传承的正是武术文化最深层、最本质的“隐形”内容,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传承”, 这种通过“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过程, 就是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隐形传承”方式。学生在身体参与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融入文化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实现武术教学在育德, 育心方面的教育价值。

2.3 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的统一

武术教学通过“显形传承”传承了武术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内容, 保证了武术的技术体系在教育过程中的物态基础和持续发展;“隐形传承”传承了武术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 是武术文化构成要素中核心, 本质的内容;两者有各自的特质特性, 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互相制约, 互相推动的, 保证了武术文化传承的整体性, 在武术教学活动中, 这两种方式的文化传承必须统一, 缺一不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武术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内容由来已久, 武术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内外兼备”等融通精神, 和现代人、现代社会和谐思维的基点相吻合, 体现在我们教学中, 就是借武术教学将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形成学生“人化”的价值和理想。武术中儒家“仁”的思想, 我们可以借以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公正、诚实、仁爱的理性良知。武术中蕴涵的关于健康机理、保健原则、锻炼原则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申, 为健康教育服务。

3.2 建议

我们培养的是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单纯对中国传统文化下位的武术文化做挖掘性传承, 是不能承担教育要适应现代化要求和为现代化服务的重任的。学校是人接受文化教育的场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必须在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中转化与再生, 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过程, 最终将其纳入世界文化体系中。武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武术文化, 还要让相关文化融入学生个体中, 帮助学生在面对现代社会时持有积极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审美意识等, 这是武术教学中文化再造和组合的过程, 也是文化发扬的过程。

摘要:本文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 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 提出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具有“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 武术教学是在二者辩证统一条件下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武术文化,教育传承,显形,隐形

参考文献

[1]旷文楠, 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上一篇:奥斯威辛集中营下一篇:产后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