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特点

2024-06-22

电视传播特点(精选12篇)

电视传播特点 篇1

近年来,电视传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场报道的方式已经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具有重要的地位。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实际上就是记者在事件所发生的地点,通过摄像机向观众传播新闻事件的发生内容。此时的记者会扮演多重角色,如采访者、目击者等,这种报道方式将事件发生的画面和语言结合起来,准确及时地把事件传达给观众,以此吸引观众。现场报道的传播方式大大吸引了观众,它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等。因此,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报道格局发生了变化,电视传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应用这种现场报道的方式,抓住它的传播特点,充分发挥其播报新闻的优势。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特点

(一)具备时效性

新闻价值学中认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传播出去的时间之间是呈反比的,所花的传播时间越短,那么事件的价值就会越大。而现场报道具备时效性的特点。时效性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新闻报道过程中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应,这段所花的时间就是时效性。通常情况下,非事件性的新闻的时效相对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更长。新闻行业追求时效性,并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以此提高效率,做出吸引观众的新闻报道,相关人员针对电视新闻的流通过程和传播技术进行了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也更加便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通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新闻行业必须重视新闻时效性的提高,只有紧跟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以前,主要是先对新闻事件发生人进行采访和拍照,然后再写成文字进行解说,再通过新闻播报者播报出来,整个过程的时效性大大降低,现在则是采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方式,让观众有了一种同步感。

(二)现场报道具有针对性

采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新闻事件的内容,此时的记者会扮演多重角色,如采访者、目击者等。现场报道将事件发生的画面和语言结合起来,准确及时地把事件传达给观众,以此吸引观众,这种报道方式的针对性比较强,同时报道的信息量也很大,记者可以在采访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但是,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要十分注意,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特点和深度,做到一针见血,抓住重点,将采访的关键放在事件本身上,紧扣主题,语言要简洁不要太冗长,表达必须做到清楚明白,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因材,作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者,必须加强锻炼自己的口才,具备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将事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三)现场报道具有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备很多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具有现场感。这种方式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会带来一种真实感和参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比较大的活动都会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增加了其魅力,营造了一种现场感,不仅如此,一些突发事件也会采用这种报道方式,如汶川大地震,现场播报给人们带来了现场感,让许多人感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与时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中,必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如果要获得很强的现场感则离不开现场播报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它既可以作为采访者还可以作为参与者,以此来增强其中的现场感,这样就会增强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信任感,让观众感受其中的氛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记者就必须在新闻报道和采访中掌握一些技巧。

(一)带入真实情感采访

记者必须将自己的真实感情带入现场中,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的心情会跟随事件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记者可以进入事件发生的现场,感受到当时的情形,记者的情绪就会被带动。面对这样的情况,专业的记者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慌张,平静和真诚地面对镜头,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将新闻播报给所有观众。真诚是所有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因为只有真诚地报道才能够获得观众的信任和喜爱,同时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靠度,真诚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最高境界。

(二)合理应对突发事件

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合理报道新闻,不能夸大事实和隐瞒真相,记者应当客观地分析新闻事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把握好新闻价值。现场报道的记者把握报道尺度,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准确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也是作为一名专业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尊重受访者

电视新闻报道一定不能让受访者感觉到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样会使采编出的新闻受到影响。一定要尊重受访者,尊重群众,通过深入群众和下基层的方式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受访者内心深处,电视新闻报道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在尊重受访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把真实现象展现出来。

三、结语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等,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现场直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广泛,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记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掌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特点和技巧,将更有意义的现场报道展示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廉伟.关于新闻播音方式的新思考[J].现代传播,2012(05):84-85.

[2]李珂.电视新闻播音的“播”与“说”[J].今传媒,2013(05):128-129.

[3]张妍妍,宋坚.关于新闻播音的播讲方式研究——浅谈“播新闻”和“说新闻”[J].企业家天地,2010(06):204-205.

[4]信永华.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创新[J].管理观察,2015(28):148-150.

电视传播特点 篇2

新媒体传播第一文库网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具体如下: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拓展:

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

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地方新闻传播特点研究 篇3

关键词:地方新闻;传播特点;地域特色文化

对于地方新闻传播过程来说,其首要研究内容为新闻的传播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地方新闻不仅指的是地市州盟一级的机关报刊和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心理,还包括省级城市中心报纸和中央报纸中的地方新闻办。

1 地方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一,地方性原则。地方新闻传播中的地方性指的是生活习俗特色、语言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环境特色和地域特色等方面与其他新闻类型存在的差异,所以,地方新闻传播过程应符合地方性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保证其所制作的新闻更加符合地方观众的需要,更具有亲切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地方特色。

第二,新鲜性原则。对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过程来说,因其距离新闻发生的现场更近,因而地方新闻具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性优势,然而,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是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若新闻采编过程遇到较大的困难,则采编人员会畏首畏尾,导致新闻信息的流失;第二是缺乏求新意识,缺乏提炼和挖掘新闻的能力,不愿抢新闻;第三是新闻的传播条件受到限制;第四是新闻传播版面有限,导致新鲜性流失。因此,地方新闻采编人员应主动提高其提炼和挖掘新闻的能力,抓住新闻的新鲜性,提高地方新闻的传播质量。

第三,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其与新闻信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脱离了客观性的新闻就失去了真实性。地方新闻传播过程的客观性原则,需要从下述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是在客观性报道中融入指导性新闻,尤其是地市级报纸通常为机关把,因而其基本功能为新闻的指导性,而要避免盲目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对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应用方法进行准确把握,也就是应保证地方新闻传播过程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具体性。

第四,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所有新闻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新闻传播权威性提高的基础,因而真实性原则对于新闻工作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地方新闻传播也应遵循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新闻的传播影响力较小,且传播范围有限,因而读者的层次较低,新闻批评能力较差,所以,地方新闻传播中的真实性观众也通常不会进行认真思考。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也是地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越小,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小,接近性也是观众对新闻价值进行客观衡量的基本标准。不论新闻传播媒体是怎样的级别,都应符合真实性原则,否则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2 地方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批评更加困难。由理论方面来看,舆论监督、批评和正面宣传三者之间并非相互对立的,然而,在实际进行批评报道时通常会面临较大的阻力与障碍,与省级和中央新闻媒体相比,地方新闻的传播存在更大的困难,因而所需的勇气也更大。由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有限,并需要与新闻当事人直接联系。部分批评新闻稿件刚刚出现,便会招致相关当事人的反对,有些当事人甚至会直接动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施加压力。一般情况下,与基层越接近的媒体,其传播批评稿件的难度也会越大,这也是地方媒体较少出现批评性报道的主要原因[1]。

第二,参与性更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深入,群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观念也在逐渐加强,且很多的观众都希望通过屏幕或是报纸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新闻。大量地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的出现,都为群众参与新闻传播过程提供了可能。乡镇企业目前也逐渐成为了地方新闻的主要关注对象。群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广播电视所发起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卡拉OK、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2]。

第三,服务更直接。地方新闻传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由地方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来看,其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涉及商品供应、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县级以下的广播台站中,气象报道是一项基础性且十分重要的服务项目。天气预报也成为了大部分农民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首要关注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旱灾害信息、病虫害防治及发展情况、技术指导等也都是农民的主要关注点[3]。

第四,宣传更有力。在舆论导向和思想宣传方面,地方新闻与观众距离更加接近,因此,只要其符合新闻事实、观点积极争取,则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树立更强的权威性。由电视广播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因而更加易于被人所接受、相信和关注,所产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在报道人均收入、交通治安、市场物价、经济形势等新闻时,相关的数据和事例越贴近当地实际,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4]。

第五,要求更严格。在地方新闻传播過程中,新闻信息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高,所受到的检验也更加严格。由于地方性新闻更加接近受众,甚至是很多受众亲眼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因而也要求新闻具有更加严谨的真实性,一旦出现新闻信息失实的现象,则会立即被受众所发现甚至批评[5]。

第六,受众最关心。因为地方新闻更加贴近受众的真实生活,甚至是受众所亲身经历的,因而其新闻内容更加受到受众的关注。全省性或是全国性的普通性新闻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远低于本县或是本地区社会法制或治安、违法违纪查处案件、伪劣商品曝光、市场供应以及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新闻;人们对于本地区劳模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的劳模;当地受众对于文化和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方面新闻的关注也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相同事件。

3 总结

综上所述,地方新闻传播过程应符合地方性原则、新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等基本的传播原则,且具有批评更困难、参与性更强、服务更直接、宣传更有力、要求更严格、受众最关心等基本特征,受到这些原则和特征的影响,地方新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会对其传播效果、质量、方法和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红.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思考[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3334.

[2] 信险峰.论网络新闻传播特点[J].新闻传播,2012,1(4):146147.

[3] 冯宇飞.试论报纸的“易读性”及误区规避[J].新闻战线,2003,1(9):123124.

[4] 刘玉刚,李守松.地市报如何以当地新闻打天下[J] .青年记者,2006,2(10):3536.

电视传播特点 篇4

新媒体电视就是一位数码科技为基础, 以网络为依托, 不断的扩充电子影响和传播的途径。新媒体电视是建立在数字电视基础上的新媒体, 其主要包括移动电视、IPTV、户外新媒体以及数字电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媒体电视新载体的电子影响, 探索新媒体电视的内容在形态上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 本文所指的电视节目就是和传统电视节目有着密切联系的电子影像。

一、新媒体电视内容形态的演化

(一) 新媒体电视内容发生平移

近年来, 随舍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视频和节目也越来越多,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市场。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和3G和4G网络的建设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这些移动设备观看节目。为了适应当下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大量的电视节目内容也发生了平移, 由传统的电视机向手机、网络以及地铁等新载体直接转移。根据近年来的相关资料调查显示, 为了适应大众化的需求, 满足大众化的需要, 公共媒体也在逐渐实现向个性媒体的转变。IPTV与公交移动数字电视之间也发生了变化, 大众媒体也逐渐的向分众媒体过度。

(二) 新媒体电视内容平移的原因

传统的电视节目内容发生了平移, 逐渐出现在了移动公交数字电视、手机以及网络中, 发生这中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传统的电视节目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在实质上是为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而服务的, 这就不能满足大众对电视节目多样化的要求, 因此, 是传统电视节目向新媒体过度的需要。其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国内电视垄断市场被打破, 新媒体电视内容平移, 是新媒体电视从技术到内容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最后, 是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选择,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观众对电视节目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现内容的转移, 可以满足观众观看便捷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电视的内容也出现到公共场合, 如大型商场、公交车等的平移, 还有具有独立电视的飞机、办公室, 卧房、书房, 还有个人移动设备的平移。

二、对新媒体电视影像传播特点的分析

(一) 自我表达全的矛盾境遇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 人们在享受和利用影像语言来表达自我的同时, 其自我表达的内容也存在很多合法和不不合法的间隙, 更有的失去了自我表达的主导权, 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中各种观点和事件的影响。人们表达权的自由,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英阶层在公共影像中的垄断地位, 促进了大量新意见群体的大起大落, 社会阶层的交织运动也越来越频繁, 许多像“凤姐”、超女快男、达人秀的草根明星浮出水面。另一方面, 网络传播的自由和直观的影像语言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文字世界, 并激发了社会公共空间价值空间的价值冲突, 例如“艳照门”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 造成了种种舆论冲突。

随着电子影像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多, 各种观点和行为的变化也日趋倾向于电子影像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观点。这些都是新媒体影像发展的基础, 也是新媒体电视内容形态变化的重要力量。因此, 在未来的新媒体电视内容中, 更多层次和更多领域的真实生活场景将成为其主导的力量, 是其内容的主体。

(二) 深度地激发了潜在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 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恶化要求也越来越明显。信息需求属于人们的潜在需求, 利用新媒体电视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的需求最开始是潜在的, 通过各种事物的引导和在偶然的情况下被激发出来。主要是通过朋友家人以及各个网站的连接恶化广告, 使得人们得到信息上的满足。从潜在的信息需求逐渐转变为了显性的信息需求。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 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和网络用户的年龄有关系, 以60岁作为年龄的划分, 60岁以上用户显性视频需求量不高, 网络信息和用户年龄、了解网络时间的长短以及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存在一定的联系。

(三) 商业利益边界的重新构造

点对点的互联信息网络是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构造, 从理论上来看, 通过深入的动态比较, 可以消除互联网信息上不合理的价格差异, 大幅度的缩减了商人之间的交易环节和减少了交易的成本。例如土豆网络视频一样, 纯粹的追求自娱自乐, 形成了一定具有商业免疫的视频信息传播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市场上也催生出了一大批的创新者, 凭借手机定位信息载体, 构建视频开发体系, 满足客户对视频的要求。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媒体电视传播载体更加广泛。面对于此, 电视媒介领域中的既得垄断利益者要提供自己的市场地位, 就要积极响应点对点的互联网传播模式, 追求客户内在的需求, 改变传播的经营理念, 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 2009.

[2]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3]周建亮.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局域网病毒传播方式特点 篇5

局域网(LAN)中文就是局部区域网络的简称,英文全称是Local Area Network,它主要是指在小范围内由服务器和多台电脑组成的工作组互联网络,属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个分支,由于通过服务器把网内每一台电脑连接,因此局域网内的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同样也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通道,局域网病毒传播方式特点和途径: 1、由于局域网很大的一部分用处是在共享资源方面,而正是由于共享资源的数据开放性,造就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性。 2、由于有些服务器属于低端服务器或者干脆是由普通pc改制而成,在性能上不是很强,因此各电脑在通过服务器和外界数据传输时,一旦服务器感染外界病毒,所有需要经过服务器的数据也会被顺带感染,进而造成整个网络感染病毒的情况,

3、局域网最大的特点就是网内计算机的数据快速、便易的传递,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任何与该电脑数据传递都必会感染病毒。 4、如果局域网中其中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又通服务器来进行信息传递,就会感染服务器,现在局域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就会感染病毒。 5、网络使用者对病毒的安全意识不强,因此会造成经常性的病毒感染。 正是由于局域网内应用上这些独特的特点,造成局域网内的病毒快速传递,网内电脑相互感染,病毒屡杀不尽。

网络受众的特点及传播功效 篇6

2008年9月,三鹿集团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曝含三聚氰胺,致各地数百受害婴幼儿患肾结石,被网络称为“结石门”事件。次日,《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网文神秘曝光,并快速流传于网上,文章直指百度涉嫌向三鹿收取300万元“新闻公关”保护费屏蔽负面信息,使网民无法搜索到更多有关内容,人们称之为“保护门”。

本文拟就“结石门”、“保护门”和“最牛钉子户”等媒介事件,看网络受众的特点和作用。

一、网络受众的特点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网民除了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等方式接受信息外,还可以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个人博客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在这种新式的信息传播活动中,网民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信息,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或对公共事件自由表态,相互之间能够灵活沟通和交流。

网络进行的是网状的传播。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对我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传播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将传播分为五大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统媒体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工具,而网络则是融合了多种类型传播的新式传播媒介。当一条信息面对众多网民进行传播时,这是大众传播;当网民直接与信息发布者或另一网民进行交流时,这是人际传播;当具有相同爱好或目标取向具有共同点的网民在特定的网络空间里进行小范围交流时,这是群体传播;当某个企业或部门通过自建的网站对内或对外发布信息时,这又是组织传播。由此看来,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进行的大众传播已有明显不同,它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是“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①

正是网络的这些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受众和传统受众有很多不同之处。那么何为网络受众呢?网络受众,可诠释为网络传播所面向的无名个体与群体。其与传统的纸制媒体或电子媒介的受众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可以是隐匿的,这样其传播活动很少受到限制。

2、受众身份的双重性:

传统媒体传播呈现一种明显的单向流动性,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网络传播中,受众不但可以自由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更重要的是,受众不只是接受信息的受者,还可以充当发布信息的传者。网络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3、受众身份的互动性:交互主体

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是受众——传者之间的纵向的意见反馈。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极其方便地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网上交流方式,与作者和编辑进行沟通,及时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其二是受众——受众之间的横向意见交流。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也可以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对某一事件的意见看法“贴”到BBS、论坛、博客或者播客上发表,与其它网民一起讨论。

尼葛洛庞帝预言,受众甚至可以跨媒体将自己需要的内容再组合成一份报纸(或其他类型的媒体),形成个人的报刊(电台或电视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众化传播。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变化,网上订阅、视频点播、BBS、论坛、博客或者播客,以及信息推送等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网络受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自由的交流信息。

4、受众身份的个性化自我表达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而获得和形成的外在行为模式。社会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职业、财富等。每一个个体都会拥有多个身份,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角色丛”。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中,人们必须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这些场景的特殊要求。网络赋予人们的是一种“虚拟角色”。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个体的角色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与以前的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不同的是,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地自我表达的平台,任何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等,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别人分享。在网络受众的身上,客体身份与主体身份交融起来。网络极大地体现了网络受众的主体性。“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②

受众的角色会随着媒介变化而改变。与以往的传统媒介不同,网络这种双向型、去中心化的媒介为受众主体构建机制的重新构筑提供了种种新的可能。在网络世界里,网络受众大多会脱去压抑自己原生态的面具,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尽显自己的锋芒和个性,扮演着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这样网络就给他们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他们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塑造全新的自我。他们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或不便向他人吐露的纯属自身的真实、重要、隐秘的私人细节和内心想法显示出来,摘下现实生活中虚伪的面具,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本身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往往更彻底地揭示出人的本性。③

5、受众法律意识缺失带来的弊端

网络传播中,受众的多元化和隐匿性为不安全信息甚至有害信息大开方便之门。发泄的快感和各种政治、经济势力利用舆论企图的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心理和目的进行违法犯罪信息传播,一些无法考证的传闻、流言、诽谤、虚假信息便泛滥开来,很容易引起接收者的非理性、情绪化,盲目地认同和跟从传播,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传播失控。例如作为受众一部分的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网络为恶,黑帮分子可以利用网络贩毒,敌对分子可以利用网络制造动乱,黑客出于各种目的攻击不同的网上结点,随意修改网上信息,导致信息虚假,从而引起传播失控。这些缺乏法律意识的行为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德国批判学派的哈贝马斯(Habermas.J)曾说过:“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④所以,探讨网络传播的控制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时下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网络传播的法规,但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有待及时跟进、完善。不妨借鉴一下一些国家对于影视管理的分级制度,对网上的一些言行、图片等的尺度,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也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立法在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时要考虑到网络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传统媒体的做法。网站作为一个信息发布主体,自然承担着文明办网的主要责任,所以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网站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网络受众的功效

1、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动。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已成为推进我国信息公开与舆论开放的重要力量。

2007年2月26日,“最牛钉子户”的照片首先是由网络受众发到猫扑、天涯等网站,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并被好事者戏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新民周刊》,2007年3月28日)。4月2日下午到晚上,从协议达成、事件当事人杨武撤出,到拆完房屋这一段时间内,人民网、新华网重庆频道和华龙两江论坛直播了拆迁过程。网络直播“最牛钉子户”拆迁过程的消息,随即被其他媒体纷纷转载。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来看,尽管“最牛钉子户”的报道由传统媒体唱主角,但网络媒体不仅提供了最初的新闻来源,而且扩散了传统媒体的有关报道,还进行了网络直播。这一典型个案表明:网络媒体在推进我国信息公开与舆论开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网络受众打破地域限制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在百度“保护门”事件中,有网民发文《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其内容大体是这次事件中,2008年8月11日,在这封信中称:现有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给予百度以一个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即可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通过百度难以搜索到广告企业的负面讯息。信中更强烈建议,在“肾结石”事件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应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元(保护政策最低费用)的框架协议,这样,小网站有关三鹿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再加上其他公关努力,此事件即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信息一出震惊了整个网络,很快传统媒体就对此进行了报道。

不久,又在网络上传来了“竞价门”事件。在天涯杂谈一个《牛人揭秘:百度是这样保护三鹿等大客户的》的帖子引起数万网友的关注。2008年11月15、16日,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第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竞价排名黑幕。这是百度继涉嫌“三鹿门”之后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17日,百度声明致歉,并要整改这一服务。

网络受众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挖掘了事实的真相,维护了受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我们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受众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是新闻事业生存的需要。而了解受众的变化,不管对传统媒体网站来说还是对商业网站来说,都是经营好网站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网络受众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2)

②刘吉,金吾伦等.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78.

③刘京林.大众心理传播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④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OL].wwwd.oubanc.omg/roup/topci/

1032890/30K2,006-05-08

⑤符号:《“异地监督”的妙用》,《今晚报》, 2002年6月14日。

电视传播特点 篇7

1“三网融合”及相关概念阐释

“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从实现方式上看, “三网融合”是指相同的服务和内容可在广电网和电信网上被提供, 同时, 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配合, 从而实现业务融合。“三网融合”实现后, 广播电视网不仅是单一的提供电视节目, 更可以提供互联网和语音通信业务。相对互联网和电信网络而言, 三网融合后可以更好地发展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业务, 共享广播电视网丰富的节目资源。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台、电视台 (或社会上的其他制作机构) 为播出和交换而录制的表达一定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的视听作品。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图像、声音和文字。通常广播电视节目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四大类。广播电视节目要确保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呈现的新特点对于我们破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有积极的意义。

2“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新特点

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体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 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影视公司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主体。广播电视节目“三网融合”后, 明确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可以制作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而且新媒体形态接连出现, 新技术手段不断普及,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制作的门槛降低, 对象化制作大量涌现, 专业、业余界限日渐模糊。

首先, 非广播影视类媒体机构积极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内容的创作。如新华电信网络有限公司, 由新华社创建, 其开通的新华电信宽频网内容有四个部分:新闻频道提供国内外新闻专题片, 人物频道以名人访谈为主要内容, 财经频道主要报道国内上市公司状况, 这三个频道的节目全部由新华社自己采访制作;科技频道主要是购买了美国ESPN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节目, 实现24小时滚动播出。从国际影响看上看,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目前已经成为各大通讯社中影响最大、市场前景最令人看好的业务之一。报纸也是“三网融合”后节目制作的主体。

其次, 新媒体运营商已经积极涉及自主开发节目的领域, 其内容制作方面的针对性、个性化、灵活性比较强。比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主要门户网站都有自己的网络节目品牌;移动、联通等移动通信服务商自主制作彩铃彩信、短视频、微电影等。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在移动电视平台上播出多个自己制作的信息服务类节目, 公交车上播放的节目也是由影视公司专门制作。

再次, “三网融合”后, 普通公民已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主体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很强。便携音视频采集设备的普及让个人不必付出太多成本即可获取音频和视频;个人电脑上一些针对初级用户设计的视频编辑软件使得一般用户不需经过专门训练就可以对原始素材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而网络的无所不在则为用户展示自己的作品提供了免费、快捷、即时的平台。

2.2广播电视节目播发途径多元化。

“三网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媒体, 如数字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广播、网络电视、网络广播、微视频、IPTV、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维客、虚拟社区等形形色色的新的媒介形态。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 过去只在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有了多种传播平台和播出终端。如网络电视, 一种基于Web站点的网络视频传播媒体, 它将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通过手机、计算机、电视机、公共交通、户外大屏等多种终端播发内容;IPTV (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 , 它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为主要传播终端, 通过互联网协议向家庭用户提高视频节目;移动电视通过公交车、私家车、游船等移动交通工具接受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还有网络与移动媒体上的微视频, 节目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断等, 它通过PC机、手机、DV、DC、摄像头、MP4等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2010年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 (以下简称网络春晚) 可谓是广播电视节目播发途径多元化的典型体现。“网络春晚是由北京电视台联合新浪网和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一场为期七天的系列晚会, 网络春晚通过借助电视、网络、手机三种渠道首次实现了‘三屏合一’的收看方式。新浪网视频版块在进行春晚 (电视版) 直播的同时, 也在新浪网演播室开辟了第二现场, 先后邀请各界名人做客、访谈, 并与第一现场的实况之间进行适时联动, 延伸了春晚有限的舞台空间。另外, 北京台官网‘BTV在线’也参与了本次春晚的同步直播。而北京移动用户可登陆移动梦网首页, 点击‘2010网络互动春晚’专题进入观看与北京卫视同步直播的春晚节目。此外, 移动用户还可通过手机视频免费收看春晚节目的直播。”

2.3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态多样化。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 借助于数字技术, 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态由单一媒体播出平台的纯节目形态向交互式播出终端的节目形态转化, 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一类是融合式的节目形态。包括传统的节目形态通过新技术带来全新的表现形式, 如一些电视台吸收网络FLASH技术, 通过动画形态呈现文艺节目, 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也包括跨媒体节目形态的融合, 它以电视媒体为传播平台, 以电视的表现形式来承载其他媒体的形态资源, 产生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第二类是交互式节目形态。“三网融合”背景下各类IP互动网络的广泛使用, 拓宽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程度, 使原有传统电视媒体单向的传播演变为双向和多向传播。目前节目的交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互动参与, 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参与到节目当中。如现在很多选秀或者竞赛类节目就充分利用手机的融合和运用, 即由观众发短信来决定比赛选手的名次的做法, 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增加了节目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建构了良好的传受双方的平台, 很大程度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现在这种融合了多媒体形态的参与式节目越来越多。二是互动点播, 观众自主选择希望收看的节目, 并定制相关节目。现在的数字交互电视、IPTV等都有互动点播功能。它可以提供即时点播的电子政务、股票、天气、交通信息等信息服务, 也可以提供在线点播、在线游戏等娱乐服务, 实现多业务融合, 使受众能够选择大量个性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这种交互式的节目形态在互联网更加丰富, 仅就网络新闻来说, 交互方式有实时新闻排行榜、新闻留言 (网友评论) 、网上主题论坛和网上新闻调查等。实时交互性这个特点, 使得网络媒体得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加工手法等对传统平面传媒的媒体议程设置产生实质性影响。”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延伸, 发布平台由一元集中向多元分散。面对传媒新秩序重构下的各种各样的传播主体, 传播渠道以及海量的传播内容、全新的传媒产品等新特点, 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夏冰, 韩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进路[EB/OL].人民网, 2010.

[2]张建敏.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5.

[3]丁俊杰, 张树庭, 李未柠.视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创新初探[J].现代传播, 2010, 11.

[4]戴雅楠.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创新策略[J].企业导报, 2009, 3.

[5]傅雪鹏, 彭洁颖, 任天铮.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8.

[6]胡丹.浅析三网、融合的法律规制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7]赫蔚.广电新业务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思考[J].广播电视信息2010, 8、韦乐平.三网融合的思考[J].电信科学, 2010, 3.

①夏冰, 韩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进路[EB/OL].人民网, 2010-11-04.

论战时传播的特点 篇8

针对性强

战时传播的针对性主要指的是战时传播的目的性非常强。战时传播虽然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但信息交流绝不是战时传播的主要目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林指出:“一切军事战争、经济的战争, 也都是心理的战争。因为投降的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各种战争的手段, 都用以改变心理, 从抵抗的意志, 到服输的意愿。” (1) 战时传播作为心理攻击的重要手段, 在议题的选择、议程的设置等方面, 都必须围绕战争的需要进行, 加强针对性, 密切配合军事行动展开。美军《心理作战条令》明确指出:“心理作战的全部目的在于, 在外国团体中鼓动情绪, 影响其态度或行为, 以此支援美国的目标。为此, 心理作战旨在影响外国政策的制定、决定的做出、控制的能力、指挥的能力、战斗的意志、服从的意志和支援的决心。”例如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针对阿拉伯民族年轻人性格容易冲动的特点, 在巷战过程中发动阵前宣传攻势, 大骂伊拉克战士贪生怕死, 是胆小鬼、是缩头乌龟, 很多伊拉克战士听后火冒三丈, 按捺不住冲出掩体欲与对手一决雌雄, 结果成为美军的活靶子。

单向性强

传播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交流、传播与沟通。然而, 战时传播的主要目的却在于“说服”传播对象。它强调的是运用各种传播技巧影响传播受众的心理, 从而实现控制对象行为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战时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传播, 还不如说是一种宣传。在拉斯韦尔看来, “所谓宣传, 其实就是思想对思想的战争。” (2) 它指的是“通过重要的符号, 或者更具体但是不那么准确地说, 就是通过故事、谣言、报道、图片以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 来控制意见。” (3) 因此, 战时传播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它不需要与传播对象进行信息交流, 而是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对某一观点反复进行宣传, 对传播对象进行精神信息轰炸, 最终达到影响、操纵受众信仰、态度和行为的目的。在战争过程中, 为了确保自己的舆论优势, 甚至可以“封杀”对方的声音, 来达成传播的单向性。如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伊拉克广播、电视、互联网进行干扰, 使其传播媒体不能正常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 甚至对巴格达的通信指挥中心和新闻大楼进行轰炸, 使伊拉克政府和军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 美军对伊拉克军民空投了成千上万的收音机, 但这些收音机只有一个频道, 只能收到美军设定好的频道。这可谓是战时传播追求单向性的典型案例。

组织性好

战时传播的组织性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传播自身所具有的组织力不同。传播的组织力指的是媒体对受众的作用, 而组织性指的是政府、军队对媒体的组织行为。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也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但组织性最好的无疑是战时传播。如美国等西方媒体平时追求的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并在表达民意、监督政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 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然而一旦战争爆发, 政府就会动员一切媒体力量, 统一传播行动, 为赢得战争服务, 所有媒体必须自觉与政府、军队保持步调一致、口径一致, 否则就会受到攻击或惩罚。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 “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我们的外交事务中出现两种声音”。 (4) 政府是绝对不能容忍媒体拥有所谓“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如在伊拉克战争中, “半岛”卫星电视台新闻频道曾经播出了被俘美军士兵和5名战死士兵的录像带,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首先转播了这一消息。美国政府马上采取强硬手段, 严禁美国电视新闻网播放该录像带。此后, 包括哥伦比亚电视台在内的所有美国广播电视台都没有再播放美军战俘的录像带。

手段多样

“兵者, 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5) 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手段, 战时传播自然也就具备了“诡道”的性质。例如威慑、恐吓、伪装、造谣、欺骗等一些在平时看来是违背传播道德, 甚至违法的手段在战争时期都具有了合理性而被普遍使用。“二战”时期, 德国在进攻荷兰的过程中, 就利用所谓的“第五纵队”四处散布谣言, 说德国早就在荷兰潜伏了大量的间谍、特务, 这些人可能就生活在你的身边, 使得人心浮动、猜疑四起、人人自危, 整个社会陷入巨大的精神恐慌, 最终导致互相猜疑, 甚至自相残杀, 精神防线不战自溃。同样是在“二战”期间, 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功偷袭珍珠港, 也离不开媒体高明的“障眼法”。1941年12月5日下午, 也就是日本发动偷袭的前三天, 3000名身穿鲜艳蓝制服、腿裹白绑腿, 戴有“大日本帝国海军”标志的日本水兵在日本皇宫、明治神宫、靖国神社、朝日新闻社和东京闹市区游览参观。12月7日出版的《朝日新闻》晚刊, 以《三千海军勇士来社参观》为标题对此作了报道, 并刊登了水兵们参观报社的照片。日本的其他报刊和广播电台也对此进行了大肆报道。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 这一派和平景象竟是日本为偷袭珍珠港放的烟雾弹。

技术先进

马克思说:“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 某些经济关系, 如雇佣劳动、机器等, 怎样在战争和军队等中比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发展得早。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关系在军队中也特别显著。” (6) 战争之所以比和平发达得早, 主要是因为战争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死存亡, 而军事技术的先进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出于自身安全保障的需要, 人们总是毫不犹豫地将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成果首先用于军事领域。传播领域也概莫能外。例如我国古代的狼烟烽火在那个年代就是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 是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技术。而现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介——网络, 也首先产生并用于军事领域。随着传播在现代战争中地位的与日俱增, 各国军事传播技术研发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美国在二战结束后, 不惜斥巨资进行心理技战术的研发, 仅1983年拨款就达2.56亿美元。目前, 美军除特种作战司令部所属空军第193特种作战联队拥有6架可播放调频、调幅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EC-130E/RR广播电视飞机外, EA-6B电子战飞机、无人驾驶宣传飞机等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军事传播设备也已相继列装部队。此外, MC-130、HC-130、A-6、F-16、B-52等飞机都可用于散发传单, 进行战时舆论宣传。

攻击力强

英国著名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指出:“一个战略思想家, 应该着眼于‘瘫痪’敌人, 而不是如何在肉体上去消灭他们。就战争的较低阶段来说, 在战斗中杀死一个人, 只不过使这支军队损失一个士兵而已, 但是一个神经受到震撼的人, 就可以成为恐怖病菌的传播媒体, 足以造成一种恐怖现象。在战争的较高阶段, 如果对方的指挥官在心理上受到震撼,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心理上受到压迫, 那么这个政府所拥有的一切作战力量也有可能被抵消。这正如下述一种情况, “两只手都麻木或瘫痪了, 刀剑必然会从掌中掉落下来”。 (7) 战时传播就是实现心理“震撼”的最佳利器。例如1940年4月, 德国在入侵挪威前, 为了彻底摧毁挪威领导层的抵抗意志, 别出心裁地在挪威驻奥斯陆的大使馆为挪威的军政首脑和一些工商业巨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电影招待会, 放映的是一部关于德军运用“闪电战术”迅速击溃波兰的纪实性电影———《火的洗礼》。这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德军空前强盛的军力, 令在场的挪威人胆战心惊、意志崩溃, 失去了抵抗的决心。第二天早晨, 当德国陆战队在奥斯陆悄然登陆时, 竟然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最后德军不费一枪一弹闪电般占领了挪威全境, 创造了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奇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美国出兵海地时, 通过卫星电视直播其军队集结、飞机起飞、舰船起锚等情况, 对海地进行心理威慑。海地军政领导人塞德拉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场面后, 就立即签字投降。

风险性大

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具风险的活动。当传播被用于战争时, 它就是战争的一部分, 自然也就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是战时传播与其他传播的一个重要区别。这里的风险性, 不仅仅指记者深入前线报道, 要冒负伤、甚至牺牲的风险, 更是指在战争中, 各种传播机构和人员都成了军事打击的目标, 这不仅包括散发传单的飞机, 也包括各种大众媒介机构, 甚至连记者也成了被绑架、暗杀的目标。以科索沃战争为例, 为了封锁南联盟的声音, 北约将南联盟的新闻机构、人员和设施都列入军事打击的目标, 多次对其进行大规模轰炸。1999年4月10日, 北约首次轰炸了南联盟一座广播电视发射塔, 4月16日, 南联盟电视转播中心的数据卫星地面站被摧毁, 4月23日, 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大楼被炸, 导致电视台所有节目中断, 6人死亡, 多人受伤。整个科索沃战争期间, 北约向南联盟新闻机构投掷了1000多枚炸弹, 造成16名南联盟新闻工作者死亡, 大部分电视台和转播站被毁, 财产损失达11亿美元。此外, 还有包括中国记者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未来得及撤出科索沃的其他国家的记者也被“误炸”、“误伤”。

注释

1[1]林波[美]:《美国军人心理学》, 湖南师范学院教育系, 1984年版, 第16页。

2[2][3][4]哈罗德·D·拉斯韦尔[美]著, 张洁、田青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3页, 第22页, 第34页。

3[5]《孙子兵法·计篇》。

4[6]《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 (第一卷) , 北京:战士出版社, 1981年版, 第341页。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篇9

1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1.1 用户的广泛性

首先, 手机媒体具备很高的便携性, 它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过程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无需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送短信、查看新闻等。手机常被誉为人类的第六器官, 它就像一把大手, 牢牢地抓住了用户, 因此, 手机媒体有着忠实的用户群。

其次, 在手机出现以前, 信息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 很难实现互动。比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传呼机, 也只能是单向的传播方式, 并不能实现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人们通常是看到传呼机上的信息后再到处找公用电话进行回话。直到手机的出现, 才使得这种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单向性的传播方式转变成为了“互动性”与“多对多”的传播体系。用户可以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享受到传播的互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沟通上的便利。比如在一通电话中, 人们很容易沟通、交流, 可以即时了解到对方的反应、态度以及通话气氛。不仅如此, “多对多”的传播特性, 也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而得到实现。比如手机版的微博, 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 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 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不同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第三, 分众性的优势也在手机媒体中显现无遗。其中以手机报为例, 手机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各种风格的手机报。比如有偏好图文类报纸的用户, 可以订阅图文类的手机报;喜欢纯文字新闻样式的用户可以订阅文字版的手机报。还可以从报道的内容上分, 比如动漫、地方新闻、奇闻异事等内容的手机报。在奥运会期间, 奥运专题类的手机报就为关心赛事又不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赛事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使用户真正享受到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

1.2 功能的强大性

手机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 手机不仅可以为老年人定制大屏幕、大按键、操作简单的老年人手机, 还可以为商务人士制作外形典雅大方、功能齐全的商务机, 除一般的手机功能外, 还可进行网上炒股等操作, 全键盘设计输入快捷, 可为商务人士节省不少的时间。更可以为年轻人设计外形新颖, 娱乐功能较强的手机。无论男士还是女士, 老人或是孩子, 都可挑选到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手机, 手机功能极强的灵活性也是深深吸引着手机用户的原因之一。

在十几年前, 呼机、电话、上网、广播、mp3、mp4、报纸、杂志、游戏, 这些名词只是在各自的领域里独自发展, 直到手机的出现, 才将这些功能整合成一个整体, 可以在同一个终端上实现操作。满足了人们工作、休闲、娱乐一体的需求。就连计算器、闹钟、相机、图册、存储设备这些功能也都被整合在了手机中, 成为了手机中的一个功能。最重要的是, 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GPS定位, 还可以充当地图导航。随着3G网络的普及, 用户更可以使用手机刷卡, 手机又充当了钱包的功能。可以说, 只有用户想不到的, 没有手机做不到的。手机媒体的发展潜力也是其传播优势的根本。

1.3 手机媒体的兼容性

手机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 是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延伸, 它集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特点, 但是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 也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

(1) 对于报业来说, 当电视夺走了大量读者的今天, 报业的发展似乎已经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例如, 信息的传播中, 消息的即时性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传统的报纸需要经过排版、审核、印刷、发行等复杂的过程, 在即时性上就输给了电视。而报纸与手机的结合, 恰恰使自身的缺点变为了优点。通过手机, 手机报可以随时编辑新闻信息, 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受众, 其传播速度远远快于电视的传播速度。新闻消息的即时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2) 就手机媒体对于广播行业来说, “手机广播”将步入大众生活。随着科技在手机中的不断发展, 手机的开发商将广播的功能插入了手机当中。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信息, 还可以用作收音机, 通过手机来收听广播节目。这无疑是手机媒体送给喜欢收听广播的用户的一大礼物, 更是广播与手机媒体的双赢。

(3) 手机与电视的结合, 是媒体融合下的产物。手机电视的出现, 不仅为用户提供方便, 还可以利用手机的便携性随时随地收看到自己喜爱的节目, 达到了娱乐性的效果, 更为媒体资源的节约做出了贡献。

(4) 手机与网络的完美结合。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 方便、快捷。手机网络出现前, 网络似乎只能与摆在桌子上的电脑联系在一起, 网络与手机的融合, 改变了网络的无法移动性, 成为了移动网络。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 在手机用户中逐渐蔓延开来, 并且形成了无处不网络的态势。

2 手机媒体在发展中遇到的弊病

2.1 虚假与不良消息传播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 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流言的可怕在手机媒体的传播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不制止就必然会危害社会。手机扩展功能的逐步研发, 必将利弊共存、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屡屡被侵犯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认知, 但如何有效制止仍是值得和必须探讨的。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 人们都有社会赋予的角色, 言语和行为都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人们的角色意识强烈。而一旦处于隐蔽状态, 约束力的缺失必将导致个性与欲望的无限升级, 就会导致信息难以控制, 加速不良庸俗信息的泛滥。中奖、推销、迷信、色情等五花八门的不良信息成为手机媒体的“毒瘤”, 由于不良信息不易抗拒、部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入侵”令人防不胜防。由于手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拍照, 所以由此引发的偷拍导致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更值得注意的是, 手机媒体的文化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 在年轻人中影响很大, 对于年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也是急需各级部门解决的。

2.2 侵犯个人隐私权

许多不法分子在作案工具上打起了手机的注意。通过手机中的拍摄功能进行犯罪活动。在韩国的法律中, 明令禁止在浴室中使用手机的拍摄功能, 并且手机的拍摄功能必须设置声音。其次, 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也很容易被泄露, 不法分子通过变卖用户的个人信息来赚取不义之财。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2.3 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来规范手机信息传播的市场, 但是, 在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监管的实现却很难。其次, 随着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手机作品的制作内容以及版权的归属也应该有所规范、有法可依。

2.4 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的技术发展在不断的成熟中, 但是手机发展上也有无法克制的瓶颈。比如, 手机屏幕的尺寸问题, 屏幕的局限性使得用户在观看手机电视时容易产生视力疲劳, 而且, 由于手机屏幕的局限性, 使得手机电影作品的创作、屏幕的表现也收到了局限。

通过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市场调查等研究手段, 我们会发现, 一种新的媒体迅速代替了其他旧的媒体, 其重要原因就是, 新媒体不仅包含了旧媒体的内容, 而且该媒体又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要。

手机媒体对其他传媒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手机媒体的影响力和潜力并不只表现在用户数量的庞大上, 更具重要意义的是, 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体现在它对其他传媒形式的冲击上。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终端, 它同报纸、广播电视 (大众传播社会平台) 以及网络媒体 (分众传播社区平台) 相比, 其明显的不同在于它的个性化、精短化和实时化, 正如在其他研究调查中所显示的, 手机媒体“更多地体现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 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所以手机媒体的互动性更为强大, 形式也更为灵活、更为多样化。

手机已经从之前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 在与互联网结合后, 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多元化的功能, 突破性的创新使得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最方便、最快捷、最具普及性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 当手机从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时, 手机媒体的发展就不可避免, 并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何坦野.新媒体写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电视传播特点 篇10

一、根据受众要求合理地安排新闻主题

1. 内容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 受众群体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善, 生活阅历也在逐渐的丰富, 对新闻消息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新闻的发布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这样才能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的阅读兴趣, 使新闻得以有效的传播。

2. 新闻信息丰富多样, 多姿多彩。

受众群体多种多样,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要想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就要让新闻信息尽可能的满足众多人的兴趣爱好, 只有这些受众全体对新闻感兴趣, 他们才会去阅读, 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特点。

3. 注重信息的美观与排版, 从视觉上培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兴趣。

图片的运用, 文字的排版都要富有想象力。因为随着受众群体学历文化水平的提高, 他们越来越关注到视觉的享受, 通过眼睛来发现美, 即使是发布过于陈旧的文章, 拥有美丽的排版, 便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 从而开始新闻的阅读, 并进行有效的传播。

4. 多渠道传播, 增加受众面。

传统的渠道包括报纸, 杂志, 现在伴随着网络的盛行, 网络新闻已经成了现在受众的主流媒体。因此在选择媒介的时候, 应牢牢的抓住网络这一新兴媒体, 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另外还要抓住移动媒体终端,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低头族”——一直使用手机来获取新闻的人群。通过QQ, 微信, 手机报, 微博, 博客等便利的传播渠道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5. 便利有效的服务。

这个主要是指, 要让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走入受众群体的生活中, 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媒介发布消息,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从而达到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以及新闻发布的时效性

1. 新闻发布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新闻之所以被关注, 是由于人们要了解近几日或者是当天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新闻的选材上, 一定要注意选材的及时性。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群体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消息。

2.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在发布新闻时, 发布的所有的新闻观点一定要能被广大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和认同。

另外不同的新闻要根据关联性以及时效性进行区分, 不要在重要的版面布局不重要的新闻消息。

3. 加强新闻消息与受众群里的互动性。

新闻的撰写不能仅仅为了传递新闻而撰写, 还要让文章富有互动交流性, 既能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 还应该赋予受众群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如果读者能够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自然而然的就能促进新闻的实效性传播。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 每篇文章都允许读者对新闻消息自由的发表言论。

4. 增加新闻的原创性。

新闻消息的发布最忌讳的就是抄袭, 因为抄袭所带来的也许就是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三、让新闻发表与受众舆论紧密结合

没有舆论的新闻不能算是一篇真正意义的新闻, 没有探讨的消息也不能算是一则有效的消息, 因此要将新闻消息的发表与受众的舆论探讨相互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能分析受众群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发表新闻, 更可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保证新闻消息的实效性传播。

1. 努力建立适合的稳定受众群体, 利用这些有效的稳

定群体进行传播, 这样就可以一传十, 十传百, 让新闻消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

2. 增加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占有量, 保证同一则新

闻既能在传统的报纸, 杂志上刊登, 同时又能在网络媒体上发布, 扩大阅读人群。

3. 加强对受众群体的心理研究, 通过研究他们的心

理, 在组织新闻以及回收反馈的时候就取得更加丰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04)

[2]石健.今报纸副刊对非互联网区域的文学传播——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团结报》副刊为研究主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

[3]曹怀明.媒介变局中的文学传播生态——以报纸和互联网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05 (03)

农民政治素养与电视传播 篇11

现状分析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行为能力。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普遍缺乏民主锻炼,政治素养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主选举非理性。村民选举方兴未艾,有着深远的寓义,然而村民选举面临着种种非理性现象,如不少农民不知道作为一个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不懂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政治选举,往往盲目瞎选;有些农民对选举不信任或缺少客观的分析,以个人好恶、印象为转移,不能严肃对待选举;有的在乡村中的宗族势力或人情等的压力下,以关系而非才德来选举;有相当数量农民的选举行为具有随大溜的从众性。

利益表达意识欠缺。与城市受众相比,农村受众利益表达意识非常欠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的制度性参与并不顺畅,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一般保持沉默,而不会选择与政府作对。但是,当农民利益受损特别严重时,“愈来愈多的农民开始自己组织起来,不是设法走进制度性参与,而是走向暴力性的非制度性参与”。①即在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是诉诸法律,而是诉诸武力,引发了不少暴力事件。

民主政治意识淡薄。现代公民意识要求广大农民以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去主动关心国家政治事务并参与进去。我国宪法也早就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在广大农民心中,仍然以为政治是当官者的事,与老百姓无关,缺乏现代公民意识。他们没有把政治参与当作一种目标来追求,而是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

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是确保农村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也是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农村伤害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引发了大量的严重刑事案件,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民主监督意识弱化。我国现阶段农民民主监督意识普遍弱化,不少农民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只是忙于自己挣钱,对村务不关心,对依法治村制度不太了解,法律意識淡薄,权利与主人翁意识不强,几乎没有对干部实施民主监督的意识。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少去关心村务公开栏,部分对民主监督问题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则认为在操作上有困难等原因,政治热情不高。

原因探讨

电视媒体目前在农村覆盖面最广、到达率最高,以其形象直观、传播速度快、寓教于乐、感染性强等优势,深受广大农村受众的欢迎。然而,电视不是万能的,其功能的发挥并非天马行空,可以任意而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只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农民政治素养的提高也是建立在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而政治意识总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探讨农民政治素养培育或提高的因素不能脱离我国农村的历史与社会现实条件。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仍处于温饱状态,并且还有数千万农民仍没有脱离贫困处境。因而,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他们关注的多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农民政治意识的发展。此外,农村的市场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农民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这种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严重地造成了农民的“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说,电视媒体推进村民自治、提高农民政治素养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文化因素。农民的政治意识受教育程度的制约,文化的落后不利于先进的政治观念在农村的传播。尽管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体对于农村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于农村居民政治观念的影响是以他们的理解程度、分辨能力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我国农民文化素养的缺乏会使他们对于基本的民主政治观念缺乏有效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

历史因素。中国的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的历史,再加之现在农村生产力仍不发达,因此,传统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我国农民仍有深远的影响,如单调、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农民眼光狭隘、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竞争的意识和活力;传统的封建礼教压抑人性,淡化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长期处于奴性状态等等。②电视媒体如何充分认识历史因素对农民政治素养的影响,如何引导农民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文化,是电视涉农政治传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对策建议

造成我国农民政治素养较为低下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大众媒介的角度来探讨,在以舆论导向推进农村民主自治建设、关注农民的权利、唤起农民民主意识方面,媒介的宣传力度显然不足”。③如何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重视并充分发挥电视在培育农民政治素养方面的功能及其导向作用,是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重视农民受众的主体地位。在当前一些电视涉农政治报道中,不少记者往往是站在传者本位或官方视角进行采写的,“传播者在传播诉求上并没有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传播动机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④

因此,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应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在涉农政治传播中,重视农民受众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正确引导并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地参与政治,迈出自己掌握命运的一步,培养独立的公民政治人格。

改进政治信息传播方式。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在涉农政治传播方式上要彻底摒弃高深晦涩、呆板枯燥的说教方式,变过去“自上而下”的灌输观念为“自下而上”的服务理念,真正从农民视角、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传递与解读政治资讯;要加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民主知识、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应尽可能同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经常涉及的矛盾、纠纷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宣传教育效果;要多探索符合农民口味的报道风格和样式,注意拓宽题材范围,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参与性与互动性,如可以增设论坛式的节目,针对农民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农民在参与和互动中学习政治法律等知识;可以在报道中尝试性加入娱乐元素,如通过FLASH、情景剧等方式;可以寓政治教化于戏曲曲艺、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中,使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素养。

加强涉农政治信息内容的建设。电视媒体应针对我国农民政治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涉农政治信息内容的建设。首先,要重视农民基本民主政治观念的传播。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政治的目的正是保护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这就会造成他们对于政治的不关心和缺乏责任感及归属感。因此电视媒体应加强农民对民主、权利观念的认识,而这些最基本的政治观念是不可能由农民自身产生的,它们需要电视媒体等从外部启蒙和输入;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的政治知情状况。因为政治参与和政治信息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电视要增强对党务和政务活动的报道,进一步增强政治透明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努力满足农民的政治知情权。

加强电视采编人员自身的建设。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广大农村的受众对电视涉农政治信息或节目,多半看不懂或不感兴趣。为此,有学者提议,电视部门应与高等农业院校合作,定期开办适宜的不同层次的初、中、高级农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培训班和研修班,提高电视媒体部门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质量。⑤这样的建议很有道理,“打铁还须自身硬”,对电视采编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等教育培训工作,的确能提高其制作对农节目的水平。然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电视从业人员要重视涉农政治传播的功能,重视农民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要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改进传播方式,增强政治信息传播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农民的参与度,真正实践“三贴近”,方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农民政治素养培育及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功能。

注释:

①②马英虎、陈娜:《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化建设》,《黑河学刊》,2006(4)。

③方晓红:《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关系研究》,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2005)。

④张宁、方晓红:《加强农村传播,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体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记者》,2002 (12)。

⑤谭英:《农村公民人文科学素养的电视信息传播导向研究——从农民的视角》,《科普研究》,2007(1)。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外媒特点与传播解析 篇12

外媒概况

要谈到驻华记者的情况, 则需先知道世界媒体概况。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 辅之则是语言和文化。因此, 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媒体仍在世界首屈一指。美国的报纸区域化比较明显, 如世界鼎鼎有名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其实是两份区域报纸, 但其影响力覆盖到全球。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美国也有一份全球知名的财经报纸, 即《华尔街日报》。这份报纸位于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 以报道财经新闻见长。在新闻业界, 《华尔街日报》的写法是必学的专业技能。所谓《华尔街日报》写法就是要把枯燥的数据、政策等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进行表现。我国现在很多财经报道, 其实是《华尔街日报》写法的翻版。

美国的杂志也是十分的发达, 这是美国媒体的一大特点。像国内新闻业界熟悉的密苏里新闻学院, 便设有专门的杂志专业, 这点和国内有点不一样。美国知名的新闻杂志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 其中《新闻》周刊曾经在中国办过中文版。经济方面则有三份杂志影响最大, 即《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

我国对外媒的进入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加上外媒的定价普遍比较高以及语言的因素, 导致外国报纸在中国发行极少, 更不可能做中国版。而广电涉及频率和电波资源的分配, 历来是世界各国监管最为严格的媒体类别, 外国电视台不能进入中国百姓家中, 只有少部分高档消费场所可看到。

由于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大的问题, 海外的时政类报纸基本没有直接进入中国。不过, 监管相对宽松的经济、时尚生活类杂志进入中国的则比较多。像《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均在中国创办了中文版。这三份杂志的编辑方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财富》杂志关注大型企业, 《福布斯》关注富豪, 《商业周刊》侧重信息。

外国杂志进入中国, 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在香港注册, 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口, 然后直邮给读者, 《财富》、《福布斯》均是如此;二是和中国的机构进行合作, 如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的时尚生活类杂志便是如此, 他们将版权卖给中国的合伙伙伴, 进行合作经营。

美国的媒体在中国影响比较大, 英国、日本、港台地区的媒体也表现活跃。英国的《金融时报》在中国比较抢眼, 其创办的中文网网罗了不少中高端商业人士。日本以全国性媒体为主, 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这样一流的报纸在本土发行量高达1000多万份。但是, 日本的媒体在世界上影响普遍比较弱, 这和日本国际政治地位低和日文并不在全球普及的缘故相关。日本也有少量媒体进入中国, 但主要是生活时尚类媒体通过卖版权的方式和中国机构进行合作。

港台地区的媒体与中国大陆关系最为紧密, 但是由于政治因素, 台湾媒体在大陆影响普遍比较弱。而香港的媒体也是乏善可陈, 除了凤凰卫视因特殊的背景受到内地人士欢迎外, 其他媒体在内地少有影响 (如表) 。

关注点及问题

海外媒体的中文版读者群以中国人为主, 少部分文章会发在母版上。因此, 国内的政企如果想影响海外人士, 中文版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传播效果。事实上, 海外媒体只能聘用海外人士, 他们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由总部派驻过来, 这些记者往往有一定的任期, 到时间就调换, 像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便是如此。有些外国媒体还十分刻意将自己的驻外记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换, 目的在于防范记者因对当地产生感情, 影响报道的公正性;二是职业驻华记者, 这些职业驻华记者并不是由总部派任过来的, 而是在中国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资深媒体人, 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所服务的媒体机构。

在日常工作中, 外媒记者之间所关注的话题差异性比较大, 但一般都会关注其自身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或者居民在中国的状况。如台湾的记者比较关注台商的报道, 在每年的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上, 港台记者所提的问题多半和当地相关。

中国方面对驻华记者的采访限制日益宽松, 从2007年1月1日开始, 外媒记者可自由到各地进行采访, 突破了以往地域的限制。不过, 中国的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普遍对外媒记者的采访不感兴趣, 甚至直接拒绝。

笔者分析认为, 外媒驻华记者之所以在中国会受到冷淡, 原因比较多, 但主要有两条:一是对外媒存在普遍不信任, 这点在政府官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官员不愿意接受外媒记者采访, 因担心外媒会曲解其意思, 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接受采访的价值不大, 因此外媒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大。为此, 在很多地方政府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官员在无法推辞外媒记者采访要求的情况下, 往往会要求外事部门陪同采访。此外, 外媒对中国有很多的负面报道, 这也让很多宣传主管部门头痛, 也使得不少国人不愿意和外媒驻华记者接触。

由于中外新闻理念不一, 导致两者存在较大的隔阂。外媒记者在中国曾一度是不受欢迎的人士, 地方政府或者企业避之不及。中国的媒体主基调是讲主旋律, 多宣传政府的业绩, 少批评政府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媒体理念则恰恰相反。为此, 外媒看到中国对批评报道的强烈不满往往会感到不理解和喊冤。

对策与建议

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后, 国内大量的企业需要走向国际。与此同时, 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影响海外, 要实现这两个目的, 依靠海外媒体的报道则是重要路径, 其中先影响驻华记者则是省时省力的办法。对此, 笔者有三点建议。

心态平和开放, 满足对方需求。驻华记者在中国开展工作, 最头痛的是中国的信息不透明以及采访难度大。他们其实非常愿意和中国的政府或者企业打交道, 以拓宽自己的新闻来源。因此, 公关人员如果抱着平和、开放的心态和这些记者交往, 就会减少因误会而产生的摩擦。而且不少驻华记者的中文水平不错, 加上有新闻助理的协助, 语言并不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提升专业水平, 影响对方取材。海外媒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能凭国内的经验和海外记者打交道。因此, 公关人员首先需要先熟悉和了解海外媒体的状况,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如台湾的媒体有统派、独派、中立派之分, 大陆的政府或者企业邀请台湾媒体记者采访时则要格外谨慎。

在了解海外媒体的概况之后, 还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和话题。如日本记者关注周正龙假虎事件, 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要透过这个案例来介绍中国的司法流程。

海外媒体在中国获取新闻素材的方法与中国的记者基本一致。但驻华记者有个特点是, 多数的驻华记者有自己的新闻助理, 帮助他们收集新闻线索和联系采访, 而新闻助理一般是中国人。因此, 我们要影响外媒记者, 不妨先影响这些新闻助理。因驻华记者的选题往往是需要先经过新闻助理这一关, 新闻助理对中国比较了解, 也熟悉海外媒体的需求, 这是快速找到报道切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熟悉游戏规则, 尊重对方感受。海外媒体对记者的管理普遍较为严格, 其驻华记者不会存在国内较为常见的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状况。海外媒体的记者进行新闻采访, 不能接受红包、礼品甚至是邀请方的食宿安排。如笔者认识一名新加坡记者, 她曾到南京就苏州工业园区采访了江苏省长, 采访结束后谢绝了省政府的住宿安排, 自己掏钱找住宿。

欧美的记者普遍不喜欢参加中国企业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但港台以及日本的亚洲记者则比较喜欢, 这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为此, 如果自身不是大公司或者大机构举办重要的新闻发布会, 在邀请欧美记者的时候则需要认真掂量。此外, 海外媒体的记者普遍没有把稿件给采访对象确认的习惯。海外媒体类别比较繁杂, 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媒体有自己的特性, 需要我们熟悉他们的游戏规则, 尊重对方的感受,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上一篇:声乐表演的美学思维下一篇:农户小额信贷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