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小额信贷试析(精选4篇)
农户小额信贷试析 篇1
1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现状
目前四川农户小额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二是如小额贷款公司这样的商业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但基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商业性, 对贫困农户基本不放贷, 导致其业务发展有限。目前的大背景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小额信贷实施主体机构, 其小额信贷业务发展非常迅速。
四川农信社自成立以来, 发放贷款数量占各项贷款总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农户小额信贷截至2014年年末, 四川农信累计发放涉农贷款4548亿元, 较年初新增694亿元, 同比多增67亿元。
2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及时准确地找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 对预防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意义重大。
2.1 外部风险
2.1.1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不规则变化所产生的现象, 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者生命安全的风险。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 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不强。而且缺乏必要的风险转移机制。近年来, 四川省农业因灾而绝收面积逐年上升。
2.1.2 市场风险
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 导致以农产品销售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借贷农户的收入出现不稳定, 进而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形成小额信贷市场风险。由于农户在选择农产品时, 具有从众心理, 使得农产品种类相对集中且趋同, 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低等原因, 必然导致同种产品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 农户收入减少, 小额信贷风险增加等问题。
2.2 农户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 是指由于借款人没能按期偿还贷款而给贷款发放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 (见表2) 。
2.3 银行操作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引起的, 会造成间接或直接损失的风险。对于农户小额贷款而言, 操作风险主要是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或寻租行为等形成的风险。
3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3.1.1 建设自然灾害抵御工程
(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抗旱排涝能力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 提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是重点, 增强防洪和供水能力是主要出路。重点整治响水滩水库、大黑龙滩水库、白桥水库等病险水库。
(2) 助力地方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加强动物、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检验监督工作、控制扑灭工作, 完善动物、植物病虫害防治物资保障系统, 加快动物防疫体系、植保工程等工程建设。
(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因地制宜, 立足中大型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型农机产品的发展, 不断提高耕、播、管、收、运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3.1.2 实行农业保险制度
为建立农业保险合作机制, 信贷机构可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可以开办农业保险的地方保险公司合作, 结合当地实际, 针对因不可抗的自然灾害, 导致农户不能偿还贷款的情况, 设计不同的农业保险。
3.1.3 强化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支持力度。作为农业大省, 四川省应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政府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时, 政府应根据农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求得均衡价格和数量, 进行收购。防止“谷贱伤农”, 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农户信用风险管理
3.2.1 建全农户资信档案
(1) 首先要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其次, 对于符合贷款条件去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户, 进行诚信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设定该农户的信用等级, 并录入农户资信档案系统。
(2) 对农户信用档案实施电子化管理, 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银行、部门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设立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的维护、管理等由人民银行负责。单位、个人查询应提出申请, 由人民银行提供查询服务。
(3) 实施农户信用状况公示制度, 增强农户信用观念, 树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4) 开展对恶意逃废贷款的公示活动, 创建举报失信农户有奖制度, 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及舆论谴责, 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3.2.2 加强贷款跟踪检查
在贷款发放后, 为及时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所贷款项的流向, 信贷机构应做好贷款后的跟踪检查, 并及时建立台账。信贷机构要派遣信贷人员下乡进村, 对每个贷款农户进行回访。同时, 还要向贷款农户所在村组干部和邻居进行走访, 核实贷款农户所述自身情况是否属实。
3.3 银行自身风险管理
3.3.1 提升业务素质, 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提高四川信贷队伍准入标准。选人和用人机制要公平、公正, 以期选拔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 不断充实队伍。
二是加强四川信贷人员的培训工作。由省级政府部门组织并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业务知识, 提升综合能力。并组织相关考试, 考核信贷人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是提升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信贷机构可开展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 为信贷人员敲响警钟, 杜绝信贷人员产生操作风险, 从根本上防控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3.3.2 规范业务操作, 实现全程监督
一是规范农户贷前信用评级。
二是加强贷中审核, 审核贷款人的资格及手续是否齐全。
三是强化贷后管理。贷后管理环节及贷后检查至关重要, 通过跟踪监督检查贷款情况, 制定完善科学的贷后管理责任分解机制, 实施有效合理的不良贷款清收方案, 保障贷款及时足额收回。
四是创建审贷分离约束机制, 制定和实行“审、贷、查”三岗分设、定岗定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 2010 (9) .
[2]朱欣乐.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12) .
[3]尹泽东.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科技, 2011 (02) .
[4]丁业震.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农村经济, 2012 (12) .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西藏,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西藏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与其他省市的最大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机构是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它是在充分考虑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西藏只有农业银行这一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由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和农行西藏分行联合设计推出的、适合西藏实际的、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农村信贷产品。以贷款证为载体的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与全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同步开展, 但充分考虑了西藏地域辽阔、县及县以下只有农业银行机构这一实际情况, 1999年开始在部分县试点, 2001年全面推广。截至2007年12月底, 全区分布有387家乡级营业所, 乡镇覆盖面为71.27%, 平均每16个村民居委会一家营业所;共计发放贷款证355 257本, 发证面 (户覆盖率) 达89.51%, 实际使用率87.10%;累计发放贷款余额总额80.9亿元, 年均环比增长速度为117.43%;年平均回收率为99%;全区共评定出47个信用乡、27个信用镇, 820个信用村[1]。
自2001年西藏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以来, 该业务迅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西藏农牧业贷款发放的主要途径, 在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农牧户小额信贷余额快速增长。贷款余额由2002年末的3.29亿元增加到2008年6月末的28.71亿元, 增长了8.73倍。2002—2007年小额信贷年均增长50.26%, 远高于同期西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均增速12.94%的水平。目前, 农牧业贷款的比重已占西藏金融机构贷款的近1/4, 已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的50%。另一方面, 农牧户小额信贷高效开展, 农牧民诚实守信, 贷款运行质量高, 2007年末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其他贷款, 农牧户小额信贷工作稳步、高效开展, 有效满足了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信贷资金需求, 成为信贷支农支牧的重要形式。该种信贷方式在帮助西藏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并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2]。
二、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取得的成效
一是贷款凭证发放面快速增加。据统计, 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发放面由2002年的42.31%增加到2007年的89.51%, 上升了47.2个百分点;2002—2007年, 小额贷款客户数量以年均26.4%的速度递增, 从95 891户增加到309 434户;贷款卡使用率从2002年的25.13%增加到2007年的87.1%, 上升了61.97个百分点。有差别的“四卡”面向不同收入的农牧户, 既使农牧民合理的信贷需求得到了满足, 也有效地遏制了高利贷在西藏农村地区的生存空间[2]。
二是信贷还款率高, 降低信贷风险。自2001年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正式推广以来, 平均还款率在98%以上, 一些小额信用贷款开展比较好的地区, 不良贷款甚至为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宣传活动, 结合西藏实际, 加大藏文内容的宣传,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还款信用, 降低了小额农贷的信用风险。据统计, 西藏信用村比重已占现有村落的20%。
三是促进农牧民增收, 农牧区经济发展。西藏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176元, 相比2001年的1 404元, 增长了126%。农牧户小额信贷的发放促使运输、藏猪藏鸡养殖和多种经营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手工业、家庭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2]。
三、西藏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 经营商业化与政策性扶贫性质相混合
一方面, 农行西藏分行根据信用记录、收入和劳动力状况等条件, 将农牧户的资信分为“优秀”、“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除了“较差”资信等级外, 其他资信等级分别发放“金卡”、“银卡”和“铜卡”, 并获得相应的贷款。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 300元且有不良信用记录, 即为资信等级“较差”, 这部分低收入或相对贫困农牧户被排除在小额信贷之外, 该部分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10%。以1 300元作为区分资信等级的通行标准, 这反映出其追求商业可持续的目标取向。另一方面, 由于西藏的特殊性, 农行西藏分行的政策性功能相对较强, 除了承担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小额信贷外, 还承担扶贫贷款、安居贷款和粮食收购贷款等。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实际偿还能力和预期收入的前提下, 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期限, 积极支持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据统计, 截至2008年11月底, 全区农牧民小额信贷余额达29.54亿元, 农行西藏分行累计发放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14.43亿元, 贷款余额达11.16亿元, 占农牧民小额信贷的37.78%[2]。
(二) 信贷资金投向单一, 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 西藏的农牧业生产大多仍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 在资金方面的需求量不大, 且多为生活性消费需求, 生产性消费的比重小。近年来, 农牧民的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房屋改扩建等方面。自2003年以来, 由于“安居工程”优惠信贷政策的激励, 极大调动了农户的贷款积极性, 而这一激励具有外生性且并非经常性经济抉择。若大部分农户享受了“安居工程”优惠信贷政策, 农户的贷款证实际使用率将进一步降低[1]。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 农牧民居住相对分散, 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不能保证这部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三) 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信贷资金来源不足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利益调节造成趋利性分流。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获利空间小、资金需求量也小, 使得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利润空间较大的非农业部门, 如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借贷, 农牧民子女求学, 还有资金分配和使用各环节中的截留、挪用等等。另外, 由于西藏农村的交通条件限制, 存款利率的吸引力不高, 使得农村资金不能有效转化为银行存款。在离乡镇较远的农村地区, 农牧民家庭收入一般都以现金存放、方便使用。在西藏部分地区, 农村资金的比重也很大。如在西藏林芝, 虽然某些农村地区离乡镇较远, 但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多元化, 除基本的种养殖外, 还有旅游、运输、林下资源采摘等, 这为农牧民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四) 信贷风险高, 风险分散机制未建立
1. 自然风险。
西藏独特的地形特征及气候条件, 导致了自然灾害频仍, 并且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及灾害损失重大等特点。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 一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都可能使农民彻底陷入困境, 风险随之会波及到农村金融业。如2009年6月2日西藏巴青以西那曲发生雪灾造成8万多头牲畜死亡, 7百多间房屋受损。
2. 市场风险。
由于西藏交通、通讯条件不发达, 市场经济体制落后, 农牧民获取信息不对称, 不能有效预测市场前景, 极易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 以致影响农牧民的还贷能力, 从而有可能给当地的小额农贷造成损失。
3. 信用风险。在发放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 存在信息不对
称问题较为严重, 小额信贷发展缺乏安全保障。虽然在发放贷款之前, 农户都经过了信用评级, 但是贷前、贷后的信息不对称, 缺乏相应的舆论监督, 这样农户往往会在机会主义动机的引导下采取损害农行的行为, 如改变信贷资金的用途或拖欠借款, 甚至拒绝还款。这都将影响农行向农户发放贷款的意愿。
四、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一) 明确商业化定位,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户小额信贷是基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村信贷服务水平, 增加农户收入和农业发展的信贷投入, 简化贷款手续目的而提出的, 其主要表现为金融活动性质, 需要靠制度性的商业化运作才能持续下去。而政策扶贫功能可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来完成, 其表现为社会活动性质, 以非金融方式持续经营。近年来,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除了运用储蓄存款外, 很大一部分贷款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并享受利差补贴, 政策性功能明显, 扶贫意向明确, 这直接导致西藏农户小额信贷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目标的模糊定位, 成为滋生贪污、腐败和亏损的载体。因此, 农户小额信贷应明确定位于商业性目标。
(二) 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 实现信贷资金投向多元化
西藏农业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农户收入的高低。因此, 通过农户小额信贷为农村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 还应加强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由单一的种养业向农副产品加工、运输、教育、消费等多领域转变, 积极引导农牧民资金使用流向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牧民的有效增收。
(三) 扩大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
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农村吸纳的存款:二是来自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随着西藏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农牧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农牧民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1 258元, 2008年已达到3 176元, 2008年较2000年增长252%[3]。农村地区农民存款也呈上升趋势, 但是受利益驱使, 从农村吸纳的资金源源不断向外流出。
(四)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合理分散信贷风险
由于受多重风险的影响, 风险的分散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其次,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组织的建立,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使单个农户团结起来应对外部的侵害, 保护自身的利益, 减少市场变动带来的损失;最后, 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在信用监督体系中, 除了基本的道德舆论监督外, 法律是信用机制的有效补充和保障。通过加强法制宣传, 培养农牧民的信用意识, 提高信用观念, 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 以此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贡秋扎西, 德吉央宗.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02.
[2]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EB/OL].西藏人民政府网, 2008.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及对策 篇3
一、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从全国的情况看, 自1999年试点以来, 在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下,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开办的信用社数量, 农户贷款的数量和农户贷款面等指标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2002—2005年这几年中, 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状况。近几年, 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总量仍然不断增长。2007年,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超过9000亿元, 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大约是8000万户, 覆盖面占2.4亿农户的33%左右, 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左右。截至2010年9月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涉农金融机构共为1.27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并对其中8037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 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达7254万户, 贷款发生额超过2.95万亿元, 贷款余额1.24万亿元。目前,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总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贷款额度总体偏小。
目前农信社的贷款额度根据信用等级来决定, 一般在5000—23000元之间, 这种小额度的扶贫贷款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实际经济需要, 做到了借得到, 用得上, 还得起。但对于农户大额资金需要, 尤其是生产性需要而言, 额度又明显偏低。
2、主要面向低收入农户。
低收入农户比那些富裕农户更需要资金,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市场经济中, 信贷资金向低收入农户传递, 常常会遇到很大阻力。低收入农户机会成本低, 劳动时间价格低, 又借不起大银行、金融机构的高额度贷款, 才会为得到小额信贷而接受各种约束和比较繁琐的程序。
3、小额信贷采取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信贷方式。
特别是不需抵押担保, 而且是采取小额贷款, 分期还款等方式都适合于贫困农民借贷。小额贷款有利于扩大贷款范围, 使所有农户都能借上钱。分期还款, 可以减轻农民一次性整还的负担, 及时收回农民手中零散资金, 再用于连续放贷, 滚动发展。
二、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1、自然风险。
农业是弱势产业, 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 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 各地气候异常, 灾害频繁发生, 小灾变大灾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减弱, 严重侵蚀了农业经营利润。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还没有普遍开设, 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除了数量极为有限的救灾款外, 缺乏其他补偿措施。因此, 农户若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拖欠贷款也就成为必然。
2、市场风险。
首先, 产品的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 农民在种养殖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并且绝大部分农民在品种的选择上缺乏主见, 往往“跟风走”, 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 价格下跌, 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 农民收入因此而降低。其次, 市场信息不对称, 不充分。农业信息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随着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 其在农村经济中理应成为农户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决策依据。然而, 由于市场基础设施及“软件”十分落后, 农业市场供求信息极其缺乏, 农民无法获得及时、充分的市场行情。这对农户至少造成以下两个不利后果:一是农户为了规避风险, 不敢将资金投向竞争性农产品的生产;二是中间商利用其与农民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拿走本应该属于农户的那部分利润, 农民的收入进一步降低。再次, 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不健全。就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而言, 可供选择的规避年段有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 然而, 农户却无法信任。这是因为:第一, 广大农户的素质低, 即使有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 农户也不知道如何参与;第二, 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闭塞, 农户无法即使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即使想利用金融工具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避险, 也无法做到;第三, 对于绝大部分农户而言, 都是小规模生产, 单个农户的交易成本很高, 并且由于农户是一家一户生产, 农产品品质不可能高度一致, 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合约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使农户的风险无法得到转移和分散, 农户不得不被动承受市场所带来的一切风险。最后, 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与工业品的生产不一样, 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 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 因此, 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 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 进行“流水线”作业。同时,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 收成的好坏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有市场行情左右, 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信用风险。
在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 信用风险时有发生,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新到存在的最大风险。与担保抵押贷款有所不同, 担保抵押贷款在发放贷款时, 贷款人向抵押权人提供财产作为按期偿还贷款的保证, 在抵押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时, 抵押权人有权处分抵押物, 小额信贷是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 信用社凭借款人的承诺提供贷款。而信用是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 属于道德素质范畴,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期中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特别在农村, 社会信用制度极不健全, 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常常有到期不还款的现象。并且由于政策宣传部到位, 一部分农户习惯性的认为, 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 是不用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 不要白不要, 从而想方设法地争取贷款到期后却不愿还款。
4、操作及管理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讲,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 而且费时费力, 操作必须严格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 不深入调查核实情况, 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交给村社干部代劳, 使农户小额信贷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放轻管;二是管理不到位。
5、利率风险。
我国的小额信贷大体上执行五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一是以金融机构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利率水平;二是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利率水平;三是趋向于较高的商业利率水平;四是名义零利率水平, 但实质上是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利率的利率水平;此外, 还有极个别项目是无息的。从实际执行结果看, 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 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由于小额信贷不同于商业批发式贷款, 其操作成本极高, 这就使小额信贷在贷前就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
三、化解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
1、强化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机制。
农村信贷机构要结合实际, 制订出相对统一、便于操作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 并有效实施, 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贷前应加强农户资信评定。要根据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 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 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 确定贷款额度, 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贷后应加强管理和监督。信贷机构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 疏于管理。信贷机构要经常深入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 防止“冒名顶替”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挪作它用问题的发生, 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 真正发挥其功效。人民银行要严格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管, 在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同时, 确保小额信用贷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2、加强农村信贷机构自身建设, 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 信贷机构要有相应的考评制度, 通过界定意外风险损失的标准和范围, 对农户小额不良贷款的产生, 分清主客观原因, 客观、公平地对待小额贷款风险, 做到既要鼓励信贷员放下包袱, 大胆放好农户小额贷款, 又要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信贷机构要加强员工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要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鼓励优秀人员, 淘汰落后人员, 从而使从业队伍安全高效运行, 减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产生。小额信贷机构所采用的必须是合适的利率, 才能吸收更多的贫困人群加入到小额信贷的活动中来。反过来, 有了大量的客户, 又给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了广阔资金消费市场, 可以使机构的贷款本金充分运作起来。在制定小额贷款利率时, 必须考虑影响利率的几个因素:合理的运营操作费用, 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贷款的损失风险;借贷资金成本, 包括客户的存款或从其他机构筹资拆借等作为贷款资金来源的成本;获得与其他机构相似的利润水平;通货膨胀率。总的来说, 适宜的利率政策是机构盈利的基本保证。
3、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降低信贷风险。
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整合业务操作流程, 严格职业操守, 规范业务行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 查遗补缺, 充实完善, 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 一套业务流程, 一套规章制度”, 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对已贷农户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偿还本息等情况要建立台账, 建立跟踪监控制度, 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要根据检查情况, 重新调整农户的信用等级和贷款期限额。使这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反映实情, 取得实效。
4、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是普通农户, 农户项目的成功率是影响小额信贷安全的最关键因素。而农户由于技术和信息缺乏等原因, 项目失败的几率较高, 从而导致贷款到期无法偿还。国内许多实践也表明, 农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 还需要更多与资金配套的其他服务, 如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因此, 农村信贷机构在主要解决农户生产资金运行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 给农民低费或免费提供社会服务。从长远来看, 这样做会使农村信贷机构与农户获得双赢的效果: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农民有了吸纳技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农村信贷机构的业务得到拓展, 资金结构会进一步优化。
5、提高认识,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实施小额农贷+保险模式。
实行风险管理, 首先要求农村信用社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通过教育和引导, 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和经营者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 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 规范自身的竞争行为, 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整治农村信用的环境。
总体来说, 小额信贷是一种由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发展而来的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 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放式。通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既对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支持作用, 也为相关金融机构拓展了资金投放渠道, 改善了自身的经营效益。这样一件利国惠民又能惠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事, 值得努力做好。
摘要: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开设之初就因其手续简便、惠及面广、对解决农户小额资金需求有其独特的作用, 深受农户喜爱。但截至目前, 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就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脉伏、葛大江:信贷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明睿、韩雯等: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及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09 (22) .
[3]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2006.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小额信用贷款,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
一、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一) 小额农贷政策效应风险
1. 小额农贷政策认识上的误区。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广大农民群众在接受此项服务的过程中, 对农村信用社推行的小额信贷在政策掌握上出现了偏差, 认为农村信用社推行的小额信贷这一举措, 是为了扶贫老百姓, 信贷资金是由国家支持, 把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当作政府部门的扶贫款和民政部门的救济款, 不管是不是搞生产经营, 只要能贷到款, 就尽量贷, 只要贷到款, 就不想还。
2. 小额农贷传导工具中的滞缓。
农民和农业的问题很严重, 国家的思路是依靠农村信用社来支持解决。但是, 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包袱就很重, 加之我们西部大部分经济与农村金融尚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是落后的农村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农村金融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 构成了农村金融与地方经济相互制约的怪圈。
(二) 小额农贷经营风险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大的风险。与抵押担保贷款不同, 抵押担保贷款以“物的”作对价性交易, 还本付息在贷款提供之时便有了着落, 价值品 (物的) 在握已将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消除。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 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 属道德品质范畴, 变数很大。
2. 操作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讲,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 而且费时、费力, 操作必须规范严格。而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 不深入调查核实情况, 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交给村社干部代劳, 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有的风险意识不强, 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办事, 忽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回避村社干部的支持、配合, 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查核定工作缺乏社会监督。
3. 管理风险。
一是重放轻管。有的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小、风险分散, 有风险损失也不大;有的片面强调工作进度、贷款面和投放额。二是管理不到位。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 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其滋生风险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 其管理主要依靠信用社自身。农村信用社受管理水平限制, 弱化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管理。
4. 市场风险。
小额农贷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主要是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风险。随着农产品流通和交易的范围扩大, 大量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 都有可能引起某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 从而引起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大幅度的价格下降, 就有可能给当地的小额农贷造成损失。
5. 自然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投向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 而传统的种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弱。因此,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农信社就面临着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这也是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中产生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
6. 信息风险。
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对金融工具的普及与创新的要求远差于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是作为基本贷款对象的农户, 其资金投入、产出的规模及过程不具备核算的统一性和财务收支指数化特征, 信用社在与农户的信贷资金交易中存在农户信息隐蔽性的问题。其次是农村信用社缺乏对农村经济特别是分散化农户贷款能力的完全掌握, 从而可能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机会丧失。
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经营手段单一, 贷款效益低
1.支持的个别贷款项目因无可持续发展潜力, 信贷资金投入后, 难以达到预期效益, 进而将风险传导给承贷农户。多数农户经济收入单一, 少有积蓄, 一旦项目出现风险, 往往坐以待毙, 更无力偿还贷款。
2.未建立小额农户信贷的业务互动发展模式, 对客户资源拓展没有形成继发优势, 对负债等其它业务亦未发挥联动效应, 全部效益来源仅局限于贷款的利息收入, 综合回报率较低。
3.小额农户贷款一直以来统一执行期限基准利率, 未引入成本效益测算定价制度, 风险与价格对等的定价原则很难体现, 这既不利于对贷款实行分类管理, 也不利于实施扶优限劣的客户政策, 同时影响了贷款效益的最大化。
(二) 业务操作不规范, 配套机制不健全
1.盲目扩大小额农户贷款的适用范围, 向从事农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等非农户群体发放此类贷款, 却未按借款人身份补充相应的限制条件, 亦未提升贷款担保方式, 而延用的联保方式对借款人约束力不强, 易产生道德风险。
2.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多数独立采用三至五户联保的担保方式, 由于联保人兼具贷款人的身份, 其自身债务及担保项目早已超出经营收益的最大支付力, 担保的实质效力低;若其中一人出现未按期偿付贷款本 (息) 的情况, 其他联保人因担心即便自己还贷也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而故意欠债不还, 因此产生恶性循环, 使当地的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3.目标客户超出经营行管辖范围, 增加了贷后管理的难度及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对贷款的监管效力, 使客户的动态信息到达不及时, 导致银行对风险的应对滞后。如:某地以季节性销货为主的游商较多, 每年固定3-5个月在本地收购农产品销往外地。其经营项目及规模虽符合农行小额农户贷款条件, 但这部分客户流动性较强, 一旦出现不可控的经营风险, 或滋生逃废银行债务的想法, 银行很难及时掌握情况。
4.缺乏便于操作的贷款监测及预警机制和贷款的责任约束及考核机制。由于农户人数众多、居住分散, 部分经营行对小额农户贷款未实行真实有效的动态管理, 日常及定期的到户检查落实不到位, 导致风险预警、防范滞后。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和考核奖惩办法, 各操作环节的经办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不强, 贷款行为随意性较大, 从而产生操作风险。
三、风险防范及对策
(一) 加强领导, 强化内部管理
1. 坚持原则, 操作规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以农户信用和还款能力为前提, 以《贷款通则》、《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操作管理实施办法》为准则, 贯彻“一次核定,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 随用随贷”的管理原则。建立严格的农户贷款制度, 明确信贷人员职责和工作程序, 在详细掌握农户的基本情况下, 准确把握贷款额度, 对额度较大的要经过详细调查和集体讨论, 记录备案;建立公开制度,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方法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进行, 防止小额农贷过程中漏洞的产生;将事中分笔调查审批改为事前集中调查审批, 办法切实可行, 操作程序严谨科学, 使农村信贷管理方式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减少和防止信贷随意性、随机性和技术风险。
2. 依法经营, 抑制非法行为。
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因而在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的同时, 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 依法合规经营, 抑制非法行为, 防止少数农户和一些不法分子钻小额信贷政策的空子, 趁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小额农贷之机, 贷款后又以高利息转手放民间高利贷, 从中非法谋取利益, 阻碍了国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重大举措。
(二) 完善管理机制, 科学防范风险
1. 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国内许多实践也表明, 农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 还需要更多与资金配套的其它服务, 如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与农信社一起, 为农民低费或免费提供此类服务, 使之成为小额信贷制度应有的要素。另外, 农业自然风险的客观存在, 要求建立一定的风险补偿机制, 政府可以运用一部分财政资金, 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调节基金, 用于在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弥补农户由此带来的损失, 平滑农户的现金流, 提高还款率。
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督和管理, 积极争取与当地政府的支持, 加强与法院、公安、工商等执行部门的配合, 加大力度打击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违反信用原则、恶意逃废债的行为。二是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机制, 建立稽核监督制度, 加大稽核力度。内部稽核监督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信用社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小额农贷进行稽核,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稽核, 使贷款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追究要实行上追一级。在追究农村信用社当事人和负责人责任的同时, 还要追究上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 对在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过程中, 凡是未发现问题, 或知情不报, 或相互勾结的, 一定要严肃处理。
(三) 实施小额农贷+保险模式
有鉴于农信社“小额农贷+人身意外保险”的实践, 可以将该新金融产品继续扩大, 变成“小额农贷+保险”。作为金融创新, 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 市场操作并不成熟。但这一产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功效有目共睹。对农信社而言, 它消除了贷款的部分后顾之忧, 偿还安全得到保险公司的协议保障, 实现了信贷的“零风险”。对农户而言, 由于保险为其带来了显性的信用增值, 使其极大地增加了取得贷款的可能性。对保险公司而言, 它开拓了三农保险的广阔市场, 盈利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因而一个合理的“小额农贷+保险”市场的形成基本上协调了三方盈利, 有助于达到“三赢”的效果。
因此, 小额农贷顺利展开的宏观环境是:农信社、保险公司、农户、地方政府相互协调的过程。一个新的小额农贷市场要健康稳定的发展, 离不开这一大背景。因而介入小额农贷市场的四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构建以下模型。即农信社发挥主导, 保险公司、农户积极参与, 地方政府调节配合协调。
(四) 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是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决定小额信用贷款质量的关键。因此, 一是要健全资料档案, 农户资料反映要真实、全面、准确, 逐项认真审查核实, 尽可能避免失实资料入档, 这是做好评级的基础。二是明确评级责任。农户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 并签字负责;农户信用贷款及还本付息, 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 避免因不负责导致评级失误。三是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 评定农户信用等级, 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 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五) 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
通过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有利于减少小额信贷的资产风险。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 可以有效防范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和工作差错造成的法律、信用风险。档案电子化管理发展将会更加准确、及时、方便地提供有关农户信息, 使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有效遏制信贷风险。
(六) 发展资金借贷, 疏通融资渠道
国家应给予农信社更宽松的融资环境, 拓宽农信社的融资渠道, 降低农信社的资金成本。如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 下放财政性存款的管理权;增加支农再贷款;将邮政储蓄资金合理引入信用社体系等。
目前, 在大多地方实行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统一调度资金的基础上, 应逐渐扩大范围, 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 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 邮政储蓄存款应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并应当考虑将邮政储蓄机构的转存款以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形式按比例返还农村, 或者可以考虑撤消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机构。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资金应逐渐由中央银行“集中收购”转为进入市场融通, 可以通过同业借贷的方式, 转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使用, 也可以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债券。
(七)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对农户授予的信用额度的评级, 主要依据农户的富穷来定, 就是看前几年及将来的年收入、家庭固定资产, 同时一定要请了解情况的负责任的村干部参加, 依靠政府领导, 组成有乡村干部参加的信用评定和贷款额度核定小组, 逐村逐户进行, 张榜公布结果。
二是把支农政策作为创建社会信用的基点。把政策引导作为开展社会信用创建的出发点, 把信用创建活动视为建设良好的业务发展外部环境的前提, 借助、配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创建“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参与和提供信息、技术交流、传播, 大力推进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园区, 促进家庭经营改变“低、小、散”的弱点, 提高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水平, 使农户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构筑在坚实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余红莲.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若干问题研究[J].2003, (5) .
[2]赖建华.对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研究和探讨[J].2004, (5) .
[3]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J].2004, (5) .
[4]杨临春, 魏灿秋.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J].基层工作研究, 2006, (1) .
【农户小额信贷试析】推荐阅读:
农户小额信贷08-05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07-22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11-05
浅析农户小额贷款产生的风险及防范措施11-07
农户投资行为试析07-05
农户生活07-14
农户参与07-16
农户模型07-19
农户补偿05-10
退耕农户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