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施肥(共4篇)
农户施肥 篇1
摘要:结合重庆市铜梁县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和承担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 根据近几年对农户施肥情况追踪调查结果, 重点从农户施肥现状、测土配方施肥对农户施肥的影响、农户施肥情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通过连续几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的开展, 项目区农户肥料选择、搭配和比例日趋合理。
关键词: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评价,重庆市铜梁县
种粮农户施肥情况直接影响肥料利用率, 这不仅是粮食种植的关键技术, 同时也是影响我国肥料资源和环境安全, 特别是施肥中N、P、K的用量和比例直接影响肥料利用率。为此, 结合重庆市铜梁县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和承担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 根据近几年对农户施肥情况追踪调查结果, 重点从农户施肥现状、测土配方施肥对农户施肥的影响、农户施肥情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1 铜梁县测土配方施肥农户施肥现状
主要从水稻、玉米和“麦—玉—薯”等3种种植模式进行分析, 分析农户施用肥料的品种、数量、时期和方法等情况, 并对施肥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
1.1 水稻 (调查农户258户)
铜梁县农户水稻施肥情况见表1。 (1) 化肥用量。667 m2施纯量化肥15.3 kg, 其中N9.8 kg、P2O53.0 kg、K2O2.5 kg, 比例是1.00︰0.31︰0.26。有机肥667 m2施481.5 kg, 其中按N0.4%、P2O50.3%、K2O0.6%等含量进行量折, N1.9 kg、P2O51.4 kg、K2O2.9 kg。 (2) 施肥方式。“底肥1道清”有43户, 占16.7%;底肥+1次追肥 (分蘖肥) 有200户, 占77.5%, 底肥+1次追肥 (分蘖肥) +1次追肥 (穗肥) 仅有15户, 占5.8%。
肥料种类见表2。 (1) 供N。尿素7563.4×0.46=3479.16 kg, 占总量的53.8%;碳铵3125.6×0.17=531.35 kg, 占总量的8.2%;复合肥660.20×9.8-3479.16-531.35=2459.45 kg, 占总量的38.0%。 (2) 供P2O5。过钙8073.3×0.12=968.8 kg, 占总量的48.9%;钙镁磷肥978.8×0.12=117.5 kg, 占总量的5.9%;复合肥660.2×3.0-968.8-117.5=894.4, 占总量的45.2%。 (3) 供K2O。氯化钾887.6×60%=532.6 kg, 占总量的32.3%;复合肥660.2×2.5-532.6=1117.9 kg, 占总量的67.7%。
从上述分析可知, 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前农户的化肥用量总体超标 (包括有机肥) ;但施肥方法简单, “底肥1道清”和“1底1追”占近95%, 造成肥料流失严重。肥料品种以单质肥料为主, 复合肥只占38.01%, 且N︰P2O5︰K2O=1.00︰0.31︰0.26, 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后提出的N︰P2O5︰K2O=1.00︰0.50︰0.40的比例差距甚远, P2O5和K2O不足造成N资源严重浪费且污染环境, 粮食生产能力未科学有效地发挥。
1.2 玉米 (调查农户209户)
铜梁县农户玉米施肥情况见表3。 (1) 化肥用量。667 m2施纯量化肥21.32 kg, 其中N15.53 kg、P2O53.55 kg、K2O2.24 kg, 比例1.00︰0.23︰0.16;667m2施有机肥2215.4 kg, 其中按N0.4%、P2O50.3%、K2O0.6%等含量进行量折, N8.7 kg、P2O56.6 kg、K2O13.3 kg。 (2) 施肥方式。“底肥1道清”有11户, 占5.3%;底肥+1次追肥有198户, 占94.7%, 其中底肥+2次追肥 (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有142户, 占67.9%, 底肥+3次追肥 (苗肥、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仅有16户, 占7.7%。
注:施用的有机肥为猪粪 (按鲜基计量) 。
肥料种类见表4。 (1) 供N。尿素4046.08×0.46=1861.2 kg, 占总量的38.2%;碳铵7426.52×0.17=1262.5 kg, 占总量的25.9%;复合肥313.89×15.53-1 8 6 1.2-1 2 6 2.5=1 7 5 1.0 1 k g, 占总量的3 5.9%。 (2) 供P2O5。过钙422.87×0.12=50.7 kg, 占总量的4.6%;钙镁磷肥117.7×0.12=14.1 kg, 占总量的1.3%;复合肥313.89×3.55-50.7-14.1=1049.5 kg, 占总量的94.1%。 (3) 供K2O。复合肥313.89×2.24=703.2 kg, 占总量的100%。
从上述农户种植玉米统计数据看, 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前, N、P、K用量和比例都不合理, 造成肥料流失严重。从统计局发布的年报数据看, 玉米单产只有300 kg/667 m2左右, 玉米生产能力没有完全发挥。
1.3“麦—玉—薯”模式
从表5~表7可以看出。
(1) 化肥用量。667 m2施纯量化肥39.72 kg, 其中N23.33 kg、P2O57.35 kg、K2O9.04 kg, 比例是1.00︰0.32︰0.38;667 m2施有机肥2651.8 kg, 其中按N0.4%、P2O50.3%、K2O0.6%等含量进行量折, N10.6kg、P2O58.0 kg、K2O15.9 kg。
(2) 施肥方式。 (1) 小麦。“底肥+追肥”有439户, 占100%, 其中“底肥+2次追肥”有35户, 占7.97%; (2) 玉米。“底肥+追肥 (攻苞肥) ”有439户, 为100%。其中“底肥+2次追肥 (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有228户, 占51.94%, “底肥+3次追肥 (苗肥、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仅有33户, 占7.51%。 (3) 红薯。不施肥的有43户, 占9.8%, 只施1次追肥有257户, 占58.5%, 2次追肥有139户, 占31.7%。
注:施用的有机肥为猪粪 (按鲜基计量) 。
注:施用的有机肥为猪粪 (按鲜基计量) 。
综上所述, 在铜梁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前, 通过对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后发现: (1) 农户在肥料品种、数量和使用比例上不合理, 绝大多数农户纯N用量超标严重, 磷、钾不足, 而作物产量遵循“木桶效应”原理, 即作物以“外界提供的营养元素占作物本身所需该元素的比例最小”为标准形成产量, 因此铜梁县农户的重N轻P、K的施肥习惯, N、P、K三元素比例不合理, 从而造成N肥浪费严重, 据统计, 铜梁县每年粮食生产浪费的纯N约1000 t, 折尿素约2200 t; (2) 农户施肥方法不合理, 一次性施肥的农户还较多, 同时, 在旱地作物上发现很多农户将肥料进行表施, 这些现象均会造成肥料易流失于水体和大气中, 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3) P、K肥用量不足造成粮食减产, 据统计, 按合理比例增施P、K肥的农户比一般农户增5%以上, 铜梁县2007年因P、K肥用量不足造成粮食减产总量约2万t。上述浪费和减产折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经济损失4000万元以上, 因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势在必行。
2 铜梁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后农户施肥情况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通过连续3年对农户种植习惯的追踪调查, 主要从农户施肥习惯方面, 包括选择的肥料数量、品种, 以及种植过程中施肥次数、施肥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肥料品种选择
从表8可以看出, 复混肥和尿素的使用量变化不大, 碳铵使用量减少, 而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增大, 反映出N、P、K比例日趋合理, 水稻施肥从1.00︰0.30︰0.23变化为1.00︰0.40︰0.38;玉米施肥从1.00︰0.31︰0.27变化为1.00︰0.42︰0.44;“麦—玉—薯”模式施肥从1.00︰0.30︰0.23变化为1.00︰0.40︰0.38。
2.2 施肥次数变化
从表9可以看出, 农户施肥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分段施肥和看苗施肥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底肥均施, 但追肥的农户数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 水稻只施底肥的情况从20.13%减为4.81%;施分蘖肥从79.86%上升到95.19%;施拔节肥和穗肥从0上升到16.85%。 (2) 玉米和“麦—玉—薯”2种种植模式, 其中玉米种植的情况为只施底肥的从39.82%降到14.44%, 施苗肥从0上升到5%, 施拔节肥从60.0%上升到85.6%, “攻苞肥”从55%升到80%。小麦变化不大, 基本上是“1底2追”。红薯2次追肥情况从85%升到100%。
2.3 施肥方式变化
根据走访农户的结果, 水稻模式底肥均为深施, 追肥撒施占95%, 喷施占5%;“麦—玉—薯”模式底肥基本深施覆土占90%, 淋施和表施约10%, 追肥以淋施为主, 占95%以上, 表施约5%。单产水平见表10。
2.4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铜梁县连续3年农户种植习惯和农资市场情况, 即纯N按2007年5.0元/kg, 2008和2009年5.5元/kg, 纯P2O5和K2O按2007年5.5元/kg, 2008和2009年6.0元/kg的标准进行成本计算;统一按照当年粮价 (红薯产量已折为原粮) 进行统计分析, 只考虑粮食产量和肥料费用, 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均与同一农户进行比较, 且要求常规施肥的成本与配方施肥的田块一致进行种植。其他收益和费用不进行考虑。结果列于表11。
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比较:
(1) 水稻。2007年收益增加755.90-736.70=19.2元/667 m2, 增加2.6%;2008年收益增加958.99-890.59=68.4元/667 m2, 增加7.7%;2009年收益增加1042.40-948.35=94.1元/667 m2, 增加9.9%。
(2) 玉米。2007年收益增加603.48-483.80=119.68元/667 m2, 增加24.8%;2008年收益增加709.95-568.48=141.47元/667 m2, 增加24.9%;2009年收益增加776.82-609.42=167.4元/667 m2, 增加27.5%。
(3) 麦—玉—薯。2007年收益增加1493.50-1047.10=446.4元/667 m2, 增加42.6%;2008年收益增加1698.40-1207.10=491.3元/667 m2, 增加40.7%;2009年收益增加1796.00-1121.00=675元/667 m2, 增加60.2%。
从比较可以看出, 随着连续实施配方施肥项目, 种植水稻、玉米和“麦—玉—薯”等比常规施肥667 m2效益更高, 增收效果显著, 虽然这与粮食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 但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从表8~表11可以看出: (1) 2007至2009年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开展, 农户肥料中P、K比例逐年提高, N肥每667 m2用量基本保持一致, 产量变化显著, 水稻比常规施肥增产30%以上, 玉米增产幅度最高, 在60%以上, “麦—玉—薯”种植模式增产在40%以上。其中2008和2009年是对配方进行验证, 所以配方肥对产量影响变化不大。 (2) 农户施肥方式得到改善, 水稻施肥方式“1底1追”成普遍现象, “1底2追”的比例提高了很多。玉米施肥次数和方式变化较大, 表施现象基本消失, 同时施肥的次数增多, 分阶段供肥, 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 因此产量提高显著, 增长60%以上。“麦—玉—薯”种植模式的情况差不多, 通过改良了肥料N、P、K的比例和施肥方式,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一般增产都在40%以上, 效果显著。
3 小结
通过铜梁县连续几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的开展, 项目区农户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提高, 从选择肥料上, 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搭配上有所改进, 无机肥内N、P、K之间的用量和比例得到改良, 水稻从1.00︰0.30︰0.23变化为1.00︰0.40︰0.38;玉米从1.00︰0.31︰0.27变化为1.00︰0.42︰0.44;“麦—玉—薯”从1.00︰0.30︰0.23变化为1.00︰0.40︰0.38, 肥料比例日趋合理。
永胜县农户施肥情况调查与分析 篇2
1农户施肥现状分析
永胜县种植的作物品种复杂多样, 至2012年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8万hm2。其中, 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为:水稻9333hm2、玉米12667hm2、小麦2333hm2、油菜800hm2、薯类2667hm2等。全年施用化肥量大约6200t (折纯) 。其中, N 3800t、P2O51900t、K2O 500t, 平均耕地施用化肥11.4kg/667m2, 其中, N6.67kg、P2O53.3kg、K2O 0.8kg, 比例为1:0.5:0.1。耕地施用有机肥450kg/667m2。
通过对永胜县种植户施肥情况做的问卷调查, 了解到, 目前农民所施用的氮肥主要为尿素、碳酸氢铵;磷肥品种多数为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美磷肥;钾肥多数为硫酸钾。还有一部分农民施用BB肥, 施肥方式为撒施、穴施和沟施。
2据调查, 永胜县农户习惯施肥情况
水稻施纯氮 (N) 量平均在16kg/667m2左右, 施纯磷 (P2O5) 量平均为5kg/667m2左右, 施纯钾 (K2O) 量平均为0.3kg/667m2左右, 施用养分比例为N:P2O5:K2O=3.2:1:0.05, 平均产量500~720kg/667m2左右。
玉米施纯氮 (N) 量平均在23kg/667m2左右, 施纯磷 (P2O5) 量平均为8.5kg/667m2左右, 施纯钾 (K2O) 量平均为0.8kg/667m2左右, 施用养分比例为N:P2O5:K2O=2.7:1:0.09, 平均产量350~600kg/667m2左右。
小麦施纯氮 (N) 量平均在9.2kg/667m2左右, 施P2O5量平均为9.5kg/667m2左右, 部分施钾肥用户, 施纯钾K2O量平均为1.8kg/667m2左右, 施用养分比例为N:P2O5:K2O=0.98:1:0.2, 平均产量300~350kg/667m2左右。
马铃薯施纯氮 (N) 量平均在9.2kg/667m2左右, 施纯磷 (P2O5) 量平均为8.5kg/667m2左右, 部分施钾肥用户, 施纯钾 (K2O) 4kg/667m2左右, 所施养分比例为N:P2O5:K2O=1.1:1:0.4, 平均产量1800~2100kg/667m2左右。
水稻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0~40kg/667m2, 增产率2%~7%, 新增纯收益20~80元/667m2。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1.5kg/667m2左右。玉米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20~50kg/667m2, 增产率8%~11%, 新增收益40~100元/667m2。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5kg/667m2左右, 减少投入15元/667m2。小麦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5~30kg/667m2, 增产率5%~12%, 新增收益30~60元/667m2。马铃薯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00~150kg/667m2, 增产率5.5%~9%, 新增纯收益150~300元/667m2。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4kg/667m2左右。由此可见, 配方施肥对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效果, 农户施肥结构趋于合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大力推动了永胜县农业提质增效的快速发展。
摘要:农户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具体应用者, 通过收集农户施肥情况数据, 进行多农户施肥现状的分析, 是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果与技术准确度的重要手段, 也是反馈修正肥料在不同作物上科学施肥的重要环节。
农户施肥 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户,行为引导,治理
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签署了总理/首相联合声明,2005年11月8日正式启动中英两国可持续发展对话,成果之一是实施“改进养分管理,减少非点源氮污染,改善农户 生计”( Improving Livelihoods on Farms by Reducing Non -point N Pollution through Improved Nutrient Manage-ment) 合作项目。该项目实施期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资助强度为20万英镑。主要参加单位有英国洛桑国际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该项目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为理念,以氮肥合理施用为宗旨,在保证粮食产量不降低或产量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引导农户生产行为以降低氮肥用量,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项目参与主体包括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地方推广人员、农民专业组织以及农户,其目的是通过多方协作与沟通,为陕西关中地区农民设计出合理的施肥方案,并在当地组织实施,最终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将该技术体系向陕西省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推广和扩散。经过三年的实施,对农户施肥行为进行引导产生的影响如何?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成效如何? 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就农户施肥行为引导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1 文献回顾
伴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各种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高速增长,由此引发农业污染问题日益升级,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对农业污染的研究和治理。Hurt[1]估计了在密西西比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经济影响,认为在达到控制目标的同时要使得经济影响最小化。Bouzaher[2]等人将数据库元模型与区域农业经济决策模型结合,研究发现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免耕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农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Ward[3]对英格兰南西部一个村庄的农户生产和污染控制行为进行调查,认为农村社会变化为农户带来了一种新的路线方针,并且影响农户对环境的意识。此后,一些学者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经济手段,如: 化肥投入税与责任制结合手段[4]、化肥投入和环境税收[5]、污染排放和环境税收[6]、污染排放和产出税收[7]、土地使用税和化肥投入税[8]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最主要的贡献者[9]。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排放来源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无法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对面源污染进行测量,以及难以确定单个污染者的贡献和具体污染责任者,更难以制定税收或法律等奖惩机制进行引导和约束[10,11,12],使其成为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难题。孟雪靖和尚杰[13]认为政府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应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向平安[14]对洞庭湖地区的调查发现,如果设计好氮肥税,从全社会福利角度考虑,在洞庭湖区对氮肥征税将利大于弊。目前我国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政策都是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无法贯彻执行[15],经过多年各方面研究的积累,学者们关注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农户行为引导的重要性。张维理[16]指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少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方式的农化技术服务体系,缺少针对中国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支撑。李海霞等[17]分析了农户施肥行为,调查发现,很多农户有强烈的愿望接受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而且有73% 的农户表示有这方面的支付意愿。巩前文等[18]对农户施肥量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户是否接受科学施肥技术培训或指导对农户施肥量的决策有正向影响。更有学者提出应通过行为引导提高农户科学认识和使用配方肥的能力,让微观农户自觉调整生产行为, 以达到控 制和治理 农业面源 污染的目的[15,19,20]。
国内外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但大多数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强制命令型或经济激励治理机制及其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关于引导农户施肥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影响的研究不足,而且以往文献结论处均提到农户行为引导的重要性,但缺乏实证分析。本文试图以中英项目为研究对象,考察项目实施中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农户施肥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影响机理,以期为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微观治理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2 农户施肥行为引导的影响理论分析框架
农户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拥有化肥施用的决策权,既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者,又是农业面源污染损失承担者。假设农户都是风险中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则其利润函数表达为:
( 1)
其中,P是农产品的售出价格,C ( y,Fa) 为在农产品产量为y时投入化肥量为Fa的成本函数,L ( Fa) 是农户化肥投入量为Fa的损失函数。整个生产过程中,价格P是无法由农户控制给定的,因此农户会追求在产量y达到最高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生产成本C ( y,Fa) 以及在化 肥投入损 失L( Fa) 。事实上,合理施肥可实现降低化肥量的同时产量损失L ( Fa) = 0,但实际调查中,大多数农户只是简单地认定化肥投入量与产出量成正比。这意味着在没有外界引导的影响下,农户会对降低化肥量的行为产生损失期望,从而阻止农户降低化肥施用量的行为; 若加入正确引导并影响农户认知,则农户对于降低化肥施用量的行为不会产生损失预期,并且降低化肥投入意味着减少生产成本,则农户必然会愿意降低化肥施用量。
考虑外界引导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假设其它影响因素是固定不变的,例如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等,则农户实际化肥施用量可以表示为:
( 2)
其中,通过行为引导可改变的化肥施用量为Fi;专业机构依据作物生长和环保因素在区域内确定的最佳施肥量为Fb; 行为引导影响程度为δ。
当农户对环境保护、土地肥力及作物生长各阶段合理施肥缺乏认知时,会根据自己或周围村民及朋友的经验来确定化肥施用量。当前,多种因素使农户认为化肥使用越多,效果越好,从而导致化肥过度施用的情形愈演愈烈。若加入行为引导并假设其影响率为100% 时 ( δ = 1) ,农户化肥施用量会达到最优水平Fb; 当没有行为引导的影响,农户固执地认为“肥料越多产量越高,环境保护是别人的事情”时 ( δ = 0) ,其化肥施用量等于Fi+ Fb。在一些经济较发达,行为引导相对滞后,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区Fa远大于Fb。
3 农户施肥行为引导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3. 1 模型说明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实际化肥的施用量Fa取决于最佳施用量Fb和行为引导后的化肥施用量的变动,是一个连续型变量,因此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行为引导对农户实际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模型一般形式如下:
( 3)
Fa为化肥平均施用量,α为特定的常数项,i表示不同的解释变量,β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Xi表示影响化肥平均施用量决策的因素,ε表示随机扰动项。
3. 2 变量选择
( 1) 被解释变量。本研究中使用每亩实际施用纯氮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这是由于被调查农户耕地面积大小不一,种植作物、化肥品牌及类型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选取农户平均每亩施用纯氮量Fa表示实际化肥施用量,每亩平均纯氮量为各类化肥含氮量总和除以耕地面积。化肥含氮量折算系数为尿素46% 、碳酸氢铵17. 7% 、复合肥15% 、磷肥8% 、腐酸6% 、二铵18% 。
( 2) 解释变量。根据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农户化肥施用行为调查数据的分析,将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三类:
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户的性别、文化教育水平及务农年限对化肥施肥量影响不显著[9,18],本文只引入农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总收入以及拥有耕地总面积这四个特征变量。预期农户的年龄越大其化肥施用量越小,因为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辅以农家肥的传统施肥方式,较难接受新事物; 预期家庭人口总数与化肥施用量成正比,通常家庭人口多则需要更高产量来维持生活,在“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的错误认识引导下,可能会导致化肥施用量增加; 家庭总收入与化肥施用量关系较难预先判定,调查发现,某些以非农收入为主的高收入农户,对农业采取粗放经营,倾向于依靠增施化肥提高产量; 而另一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高收入农户,则更愿意科学使用化肥; 一般说来,农户种植规模越大,农户耕作经验越丰富,技术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科学施肥,因此预期农户耕地面积与单位化肥施用量成反比。
农户种植特征变量。包含农户种植作物类型、是否使用农家肥、是否使用机械务农以及是否根据化肥价格来决定化肥施用量。调查区域主要有小麦、玉米和猕猴桃种植类型,不同作物种植类型化肥使用差异较大,在该地区,每亩平均化肥使用量依次为猕猴桃玉米小麦; 农家肥与化肥使用具有替代关系,预期施用农家肥与化肥使用量呈负向关系; 一般情况下,使用机械务农能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因此预期使用机械务农能减少化肥施用量; 在生产过程中,若农户考虑化肥价格决定化肥施用量,则农户将使用更少的化肥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因此预期此变量与化肥施用量成负相关性。
农户施肥行为引导措施。包含农户所在村庄是否执行“中英项目”、农户是否参与项目活动、是否愿意参加化肥培训以及乡镇是否设有专业培训人
活动,则会了解更多关于合理化肥施肥知识与方法;若农户愿意参加化肥培训并且能够获得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就能合理使用化肥,从而减少施肥量,因此预期农户行为引导措施对农户化肥使用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与化肥施用量成反向关系。
变量选择及赋值说明如表1所示:
3. 3 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次调查采用入户调查方式,于2012年5月至7月在杨凌示范区及泾阳县共9个行政村发放380份问卷,实际回收347份,最终有效问卷331份。在9个行政村中,崔东沟村和官村自2007至2009年实施过中英项目。
样本地区主要以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为主,部分农户套种猕猴桃、西红柿等蔬菜水果。样本农户家庭平均人口数为5. 6人,其中平均农业劳动力人口数为2. 44人,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家庭人口数平均为43. 57% ,农户平均年龄为52岁,农业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教育平均水平略高于小学文化程度。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平均为3亩。表2为调查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4 分析结果及讨论
本文以调查问卷数据作样本,采用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SPSS17. 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农户的耕地面积、是否使用农家肥、机械务农、考虑化肥价格决定化肥施用量、种植猕猴桃和小麦、农户所在村庄是否有执行中英项目、是否参加过任何一种中英项目行为引导活动、乡镇是否有专业培训人员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显著。
续上表
变量名称系数T值
种植小麦- 3. 804***- 85. 557种植玉米20. 5801. 482
农户施肥行为引导措施
所在村庄有执行中英项目2. 151**9. 322参加过中英项目行为引导活动- 2. 032**- 10. 009乡镇有专业培训人员- 2. 840***- 13. 543愿意参加化肥施用培训班14. 0381. 636
注: ***,**,*分别表示1% 、5% 和10% 的显著性水平。
( 1) 在农户个体特征变量中,耕地面积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表明耕地面积越大,单位氮肥施用量越少,这与预期一致。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化肥支出占家庭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较大,农户在做出施肥决策时,更加关注化肥及其劳动力使用等投入成本。相反,小规模生产农户因其化肥支出占家庭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较小,不太在意化肥支出成本,为获得较高的产出,更多地依赖于化肥投入。农户家庭总收入与平均含氮量呈非显著性负相关,表明农户收入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肥施用量依赖。在我们调查的村庄中,大部分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总收入较高的家庭,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而农业经营性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30% —40% 左右,他们的收入更多的依靠非农产业获得,农业只是他们经营的副业,自然收入越高的家庭对化肥施用量依赖越小。相反那些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获取收入的农户,把增加化肥施用量作为增加收入重要的途径,表现出对化肥施用量较高程度的依赖。
( 2) 在农户种植特征变量中,农户使用农家肥、使用机械务农、种植猕猴桃及小麦对化肥施用量有显著影响。农户使用农家肥对化肥施用量有负的显著影响,并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相同,这表明在实际中,农家肥对化肥施用具有替代关系,但替代效果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农户农家肥施用量越来越小。另外,农户使用机械务农也是影响化肥施用量的重要因素,此变量系数为正并通过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使用机械务农会增加化肥施用量,可能的原因是农户使用机械工具在施撒过程中存在浪费及机械残留,导致化肥施用量增加。在作物种植类型中,猕猴桃和小麦对化肥施用量有负的显著影响,特别是小麦的变量系数通过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这两种类型的作物与其它作物相比,需要较少的化肥投入量。
( 3) 在农户施肥行为引导措施中,农户所在村庄有执行中英项目的系数为正并通过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农户参加过中英项目行为引导活动系数为负并且通过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在执行中英项目的村庄里,农户参与率低,多数农户往往只看到了在项目示范田里庄稼良好的长势和收成,没有注意到造成这一结果的合理施肥手段,而导致在自家田地里施用更多化肥来达到与项目示范田一致的效果。另一方面,农户若参与了中英项目任何一种行为引导活动,则化肥施用量( 平均含氮量) 会减少10公斤每亩,这证实了正确的外界引导对农户施肥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农户所在村庄有执行中英项目的系数为正,而农户参加过中英项目行为引导活动系数为负,这看似矛盾的结果其实反映了中英项目在对农户行为进行引导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传播不到位的现象,从本文调研数据也可以发现,50% 的农户听说过中英项目,参与率仅为19% 。乡镇是否有专业培训人员变量也对化肥施用量有负的显著影响,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乡镇里设有专业培训人员,当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化肥施用或品种选择问题,能够更迅速地获得专业培训人员帮助及相关化肥使用的科学知识,从而使得化肥施用行为更加理性。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耕地面积、种植类型、使用农家肥、机械务农、村庄是否执行中英项目、农户是否参加过中英项目行为引导活动以及乡镇是否设有专业培训人员对农户化肥施用量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
( 1) 通过对中英项目在中国3年实施后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外界引导对农户施肥行为有重要影响,这意味着教育机制能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微观治理机制时,除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对农户生产行为调节和约束作用外,也应重视教育机制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功能。
( 2) 行为引导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取决于农户的参与率、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但现实中存在农户对引导参与率低下的问题,需加强对农户参与意愿和行为激励方面的研究; 在实施各种具体行为引导措施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对农户进行引导,重视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传播广泛性。此外,应重视乡镇专业培训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乡镇专业培训人员与农民进行双向沟通的便利性,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结合起来,改变农户生产行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户施肥 篇4
我国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 决定了大部分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户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有很大的自主性, 但大部分农户的知识水平和农业生产常识有限, 造成了农业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情况严重。
1. 研究背景
化肥是种植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不容忽视的是, 化肥的投入一方面迅速和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化肥施用可能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潜在的危害, 尤其是过量施用化肥 (特别是氮肥和磷肥) , 将会引起土壤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负外部性, 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 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过量施肥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作为农作物的主要生产者, 农户能够独立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进行决策, 其施肥决策行为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产效果, 而且会影响到农业环境保护等问题。正因为如此, 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无助于回答以下问题:农户粮食作物施肥是否过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过量程度以及区域特征如何?影响农户施肥决策的因素有哪些?其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如何?过量施肥农户降低粮食作物施肥量的态度、意愿如何?哪些经济管理政策可有效控制或缓解目前农户过量施肥的问题?总之, 目前对我国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和管理者、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主要投资者———农户的施肥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已非常迫切, 这些研究对促进粮食增产、资源节约和降低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收入、教育程度、农户风险意识、商品率等农户内在决策因素以及农业推广服务、农资价格、种植条件以及种植体系等外在因素对农户的施肥决策关系重大。基于此,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决策主体———农户意愿出发, 以陕西省商南县为案例区, 在农户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产量和利润最大化理论, 系统研究影响农户施肥决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及其决策机制, 一方面从实证角度摸清农户施肥决策机制, 掌握农业生产主体行为对面源污染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引导农户合理施肥提供政策依据, 促进资源节约型粮食生产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 研究区现状及研究方法
(1) 样本区基本状况。
本研究调查的样本区为陕西省商南县, 位于陕西东南隅、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 总面积2307km2, 浅山丘陵地貌。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3个社区, 总人口23.8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1.17万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1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0元。
该县是长江主要支流丹江的源区, 因全境普遍的浅山丘陵地貌, 使得农业带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河谷、低地和缓坡地带。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78%, 而农民收入却不及城镇居民收入的1/5, 农业生产是农民主要收入途径。农业发展中滥用化肥情况严重, 同时河谷缓坡农业生产使得水土流失严重, 过量施用的化肥伴随着水土流失, 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甚至影响了丹江的水质安全。
(2) 主要调查方法。
笔者于2007年以陕西省商南县16个乡镇中的城关镇、富水镇、试马镇、赵川镇、粱家湾镇作为主要的调查区域, 按照当地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中、低的标准选取不同的村、农户,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共抽样调查200户农户, 研究主要采用访谈、调查问卷、小型座谈会等方式, 逐户进行调查, 每个农户的访谈时间为2-3小时, 受访者包括户主、其他家庭成员。着重调查这些农户自身状况、农业生产情况、区域农业政策等可能影响农户施肥决策的因素, 并对农户化肥的施用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
(3) 数据处理。
以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为分析基础, 结合调查区域实际, 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着重对农户粮食作物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过量程度等数据进行分析, 并建立多元分析模型, 探讨农户受教育程度、当前收入状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当地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户化肥施用的影响程度。
3. 农户粮食作物施肥现状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 农户施肥现状分析。
针对商南县200户农户粮食作物施肥量现状统计分析, 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农户在化肥种类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200户农户施肥种类、施肥量的统计分析中发现, 农户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很少施用有机肥, 施用干粪、清粪和草木灰等传统有机肥的农户占样本总量比重8.7%左右。粮食作物基本上都施用化肥, 且在农户施肥中选择肥料种类也不尽相同, 磷肥使用占调查样本的92%, 几乎100%的农户在粮食作物生产中都投入尿素, 农户在复合肥和碳铵的选择上在不同的年份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由于它们是近年来引入和推广使用的, 价格波动明显导致使用量的差异。
(2) 农户粮食作物施肥量现状。通过对样本农户2007年冬小麦施肥量和施肥次数的统计, 化肥养分含量按肥料包装的养分计算。发现小麦基肥以磷酸二铵、尿素和土杂肥为主, 部分农民施用复合肥, 追肥以施用尿素和碳铵为主。农民习惯的肥料投入中氮肥用量最大, 磷肥次之, 钾肥较少, 氮肥施用的比例达到100%, 但磷肥、钾肥部分农民是不施用的。
(3) 农户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在对农户施肥量的详细统计、分析中发现农民施肥的随意性较大, 过量施肥的现象普遍存在, 以小麦对氮素的需求为例, 样本农户平均投入的化肥氮量为243kg/hm2, 远远超过文献中报道的合理施肥量120~179 kg/hm2的范围, 大部分农户长期以来把化肥作为农业增产的主要生产资料, 农户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粮食作物生长期的需求, 过量程度不等。在对样本农户2007年小麦施肥量过量情况调查统计中发现, 施用化肥不过量的农户只占样本的5.50%, 过量程度在20%以上的占到74.00%, 过量程度在40%以上的也达到了28.50%, 可见过量施肥现象不仅普遍存在, 而且化肥过量施用量也很大。
(2) 影响农户过量施肥因素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 不同类型农户施肥状况不同, 影响农户过量施肥的农户主要因素有:
(1) 农民年龄, 文化教育程度低等个体特征。在广大农村, 近年来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 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都是年龄较大、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中老年农民。在调查中发现, 当前商南县的农民中, 90.50%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 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分别占调查总人口的15.6%和22.7%, 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43岁。
在农业生产中, 大部分中老年农户根本不了解作物的生长机理, 对作物每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元素也不清楚, 这就导致了他们施肥决策的盲目性。在调查中发现, 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过量施肥的农户比例降低, 且过量施肥程度也减轻;随着年龄增大, 过量施肥的农户数量增加, 且施肥过量程度也呈递增的趋势。
(2) 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是施肥方式的主要决策原因。经调查, 农业生产经验是指导农民播种、施肥、收获的根本依据, 61%的农民选择“凭经验”确定施肥量。农民对于施肥, 缺乏科学的指导, 一般不会根据土地营养元素状况、作物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施肥, 而普遍将生产经验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依据。对于作物施肥次数、施肥量都十分盲目, 缺乏科学的指导。除了凭经验施肥外, 根据肥料的包装说明、经销商的建议和看别人施肥也是农民常用的方法, 分别占了19%、9%和8%, 科技人员的指导比例非常小, 仅为2%。
(3) 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直接影响着化肥的施用种类和施用量。化肥等农资产品的市场价格对农民选择化肥以及化肥的施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化肥价格上涨, 施肥量明显减少, 而且不同种类的化肥由于价格的差异, 也可能产生替代效应。复合肥有着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优点, 对于平衡施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的价格较高, 农民的施用比例只有64.32%, 且随着复合肥价格上涨, 施用量下降最为明显。而对于尿素等养分含量单一但价格较低的化肥, 农民的施用量却较多, 且施用量随价格的变动不太明显。
(4) 土地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土地肥沃, 营养元素含量高, 少施肥同样可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而土地贫瘠, 农户就必须以更多的化肥投入作为农业增产的基础, 农户为了使贫瘠土地增产, 一般在缓坡地、丘陵梯田比河谷的平地每亩多施3kg左右的尿素, 0.5kg的磷肥。
(5) 有机肥的施用量。调查中样本农户只有8.3%施用有机肥, 一般将有机肥和尿素作为底肥施用, 且施用有机肥的土地一般都离农户家距离较近易于运输。施用有机肥的土地, 化肥的施用量有明显减少, 一般都平均少施化肥3kg/亩。有机肥料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 而且肥效长, 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 促进微生物繁殖,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来源。而目前在广大农村, 在粮食作物的生产中几乎已经不再采用有机肥。
(6) 农村合作组织功能。农业合作组织是以农民自愿的形式组织和成立的农民自治组织, 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调查的15个行政村中, 只有两个村合作组织, 而且该县合作组织都主要为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服务, 目前还没有关于粮食作物的自发性的农村合作组织。如果农村合作组织功能健全, 就能够为农民提供播种、施肥等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那样农民就会合理、科学施肥。
(7) 农业生产政策变化。农业生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农民施肥行为。例如农业生产补贴、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农民的施肥决策。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1) 过量施肥状况普遍存在, 农户缺少科学施肥的知识储备。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 化肥过量施用问题广泛存在, 所调查的农村几乎不再施用有机肥, 调查的所有农户长期以来都把化肥作为保证粮食增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化肥施用过量程度在20%以上的农户占了样本比重的74.00%, 过量程度在40%以上的也达到了28.50%, 可见过量施肥现象不仅普遍存在, 而且化肥过量施用量也很大。
(2) 影响农户的施肥决策的因素众多。农户的个体特征, 农资产品的价格, 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政策等是影响农户施肥决策的主要因素, 其中农户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是引起农户过量施肥最主要的因素。
(2)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养。加强农村教育不仅要加强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 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他们的农业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培训、观看农业生产的相关视频等形式普及农业知识, 为农民的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2)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监管。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 导致化肥、塑料簿膜这些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而且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严重受挫。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监管, 通过调控等手段控制化肥价格的上涨。
(3) 加大“测土施肥”力度。根据土壤的质量情况以及农作物对化肥养分的实际需求进行施肥是化肥需求中最科学的办法。但我国“测土配方”推广的范围还不到整个耕地面积的10%。因此, 要加大“测土施肥”的推广力度, 促进农民科学合理施肥。
(4)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 加强农村基层农业推广站的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另外, 在技术推广中,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如田间试验、视频讲座等, 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施肥。
(5) 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组织, 健全组织职能。农业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对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政府要引导农民成立形式多样、功能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浩然, 张林秀, 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6 (6) :2-10.
[2]张绍冰.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8) :110-111.
[3]高祥照.中国肥料使用现状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 2000.
[4]马骥.中国农户化肥需求行为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