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贷款(共12篇)
农户贷款 篇1
基本概念
农户建房贷款是指云南省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村居民户在农村购建房屋的融资需求发放的贷款。
贷款对象
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辖区内, 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农村居民户。
且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信用状况良好, 无不良行为和嗜好;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且有合法、可靠且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
3.一定的自有资产, 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贷款用途
新建、翻新房屋;购买村社统建房;政府列入补助范围的农户地震安全工程建房及加固房屋;有偿受让农村房屋。
贷款额度
农户建房贷款最高限额为100万元。
农户贷款 篇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为了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服务水平,加大支农信贷投入,简化信用贷款手续,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开办的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适用于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长期存在下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将日益强烈,而农户分布广、户数多且单个规模小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相应的零星分散、额度小、总量大的金融服务与之相适应,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服务的重点是广大分散的农户,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于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如何在改进服务的同时又能够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既能够贷得出,又能够收得回,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营的新的信贷方式。
一、小额信贷之利农户小额贷款是近几年在农信社广泛开展的一种信贷业务,但就我国现在的金融市场情况看,小额农贷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它可以拓展信用社业务,帮助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帮助为数众多的个体经商户加速发展,并创造数倍于己的社会效益,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小限制了其发展。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本于农户的信誉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一般贷款金额较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户贷款需求量加大,而许多农信社却没有适时调整信用贷款额度,农户只能选择其他贷款金额较大的担保贷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
2、贷款期限不尽合理。许多农信社在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期限一般为一年,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不一,如林果业生长周期长达二至三年;鱼类养殖分为淡旺季。贷款期限的单一化就加重了农户还款难度,没有体现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
3、投放积极性不高。部分信用社片面认为农户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经营成本高,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收益有限,因此,在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上存在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
4、信用等级评定不够深入。一是在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部分农信社的信贷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还款来源等情况调查了解不深入,仅凭个人的主观印象或根据当地村干部推荐便予以评级授信,调查和授权授信偏离实际情况。部分农信社建立的农户经济档案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农户家庭的资产、负债、收支以及信誉状况,尤其是资产、负债更是流于形式,使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片面追求评定面和小额贷款的推广面,放松了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和标准,忽视了信用户的评定质量。
5、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由于小额信用贷款没有担保作为还款保障,主要依赖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证,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安全系数稳定性相对较差,而且有些信贷人员调查不够深入,还有存在部分农户逃债、赖债行为等现象,从而进一步恶化农村信用环境,导致风险不断积累,给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工作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6.对小额信贷是一种金融服务方式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不少人仍然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
贷是扶贫手段而不是金融服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信贷资金供给在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不积极,依然希望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扶贫拨款;而信贷资金的需求者则是想办法多贷款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扶贫,造成农户把小额农贷与赈灾款、扶贫款、救济款等混淆起来,有的农户认为小额农贷款是无偿的,看到别人贷,自己也要贷,产生“不贷白不贷”的攀比心理。
7.忽视质量,片面追求小额农贷的推广面和推广速度,存在盲目单纯完成任务的现象。在广大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小额信贷工作后,农村信用社从上至下把小额农贷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确定了两个百分之百的指标(即调查面100%,评级面100%),部分信用社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图虚名,忽视小额农贷的质量,极易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8.小额农贷“农转非”。因农村信用社部分工作人员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有的甚至内外勾结,导致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出现一些“鱼目混珠”和“农转非”现象。表现之一是“张冠李戴”贷款,即非农业人员借用农户的身份证件,借用农户之名骗取小额农贷。其二是“化整为零”贷款,即非农人员冒用多人身份证件,套取小额农贷,或是同一农户多次在信用社立据贷款,形成支农资金“垒大户”。其三是“偷梁换柱”贷款,即非农人员联系一个或多个农户,获取小额农贷后,转移贷款用途,用于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在小额农贷到期收回时,极易产生用钱的人不还款,立据的人不认账,引发经济纠纷,悬空信用社贷款,造成信用社资金损失。
二、建议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支持“三农”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因此,农村信用社在今后的小额农贷推广工作中,应做到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改进管理,努力防范风险,扎实有效推进。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虽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但也应看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村信用环境的培育发挥相当大的作用,整个农村信用环境要是建设好,对以后信用社开展各项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进行广泛宣传,将小额信用贷款的办理程序和要求宣传到辖区的每一个农户,让其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推动小额信用贷款又好又快发展。
(二)及时总结,适时调整。要及时对农户小额信用开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就一些条件应针对各地区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等,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三)因地制宜,分类开展。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对不同资信情况农户的贷款方式:对经济实力强、信誉高、从事生产项目效益好的农户,尽量对其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经济实力较差、有实干精神、从事生产经营效益一般的农户,也可小额度地发放信用贷款;对超过小额信用贷款限额、借款者本人又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农户贷款,可采取农户联保贷款;对于市场前景难以把握的较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的大额资金需求,要发放有担保的贷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四)积极沟通,协力配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和贷款回收、贷后检查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有利条件,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做到依靠但不依赖。同时在工作协调,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后续管理等方面注重发挥其作用,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运切实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
(五)做好管理,防范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本于农户的信誉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虽然简化了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民办贷,但贷款风险系数较高,因此,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后,要切实深入借款农户,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贷款的真实使用情况,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一旦发现信用贷款转借他人、移用等不正常情况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包括取消信用户资格、强制收回贷款等,以有效控制信用贷款风险。
(六)建立考核,奖罚分明。农户的信用是动态的,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动,因此,个别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产生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应参照本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平均比例确定一个适当的不良贷款比例及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以调动信贷员开展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发表日期:2009年5月31日出处:福建省联社泉州办事处作者:黄智星
(七)树立小额农贷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扬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把这件利党、利国、利民、利社的好事、实事全面贯彻落实。
(八)加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影响农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应从“农业稳、国家稳”的大局出发,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农村信用社优惠政策,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和支农积性。一是给予财税优惠政策。国家财政应建立专门的小额农贷风险补偿基金,对小额农贷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税务部门可减免,返还小额农贷营业税,小额农贷不能与其他贷款同等按贷款利息收入的5%征收营业税,通过减免,返还小额农贷营业税,促进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多予”。二是扩大农村信用社呆账核销自主权,及时核销小额农贷呆账,以利于及时处置小额农贷损失、减轻损失、减轻包袱。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以利于农村信用社运用杠杆作用,筹集更多支农资金。
农户如何申请小额信用贷款? 篇3
所谓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以农户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金额一般为1万~3万元,最高可达5万元。
1. 借款人条件:①农村的农户或个体经营户,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信用观念强,资信状况良好;③从事土地耕作或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可靠收入;④家庭成员中具有劳动生产或经营管理能力的劳动者。
2. 贷款用途及安排次序:①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贷款;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个体私营经济贷款;③农机具贷款;④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
3. 資信评定及贷款额度确定:①农户向当地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②信贷人员调查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掌握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并提出初步意见;③资信评定小组(由信用社理事长、主任信贷员、部分监事会成员和有一定威信的社员代表组成)根据信贷人员及所在地社员代表和村委会提供的情况,按优秀、较好、一般3个等级评出等级,再确定贷款额度,核发贷款证。
4. 贷款的发放与管理:①对已核定贷款额度的农户,在期限和额度内,农户凭贷款证、户口薄或身份证到信用社办理贷款,或由信用社信贷人员根据农户要求到农户家中直接发放,并要填写借据;②对随意改变用途、出租、出借和转让贷款证的农户,应立即取消其小额信用贷款资格;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
5. 贷款期限与利率: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周期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因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绝收的可延期归还;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结息方式与一般贷款相同,到期本息一次结清。
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篇4
1、增强了农户信用观念, 促进了农村信用关系的改善。在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 (镇) 过程中, 信用社将“信用度”作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唯一标准和条件, 通过公开评定信用等级和发放贷款证, 将“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的信用观念重新加以确立和弘扬。同时,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也有效地遏制了农村高利贷的蔓延, 正确引导了民间借贷。
2、密切了与地方党政和农民的关系, 激发了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信用社工作的积极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 (镇) 的创建, 充分体现了农村信用社支农的服务宗旨, 得到了地方党政和农民极大的欢迎。
3、改进了员工的工作作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行和信用村 (镇) 的创建, 促使信贷员转变坐门等客的做法, 树立营销贷款的思想, 主动深入农村, 贴近农民, 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底, 逐户写出信用等级评估报告, 核定信用金额, 积极开展送贷、送技术、送信息上门活动, 改变了过去等储上门, 等贷上门的官办作风, “挎包银行”精神得以恢复和发扬。
4、强化了信贷管理, 有效地防范和分散了信贷风险。在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 将集中调查, 公开评审和分散发放相结合, 信贷员深入一线调查摸底, 资料评审具体, 增强了贷款的安全性;村干部和社员群众参与监督, 公开评审, 使农户贷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具体化, 增强了贷款的公正性, 有效地控制了跨区, 多头贷款, 人情贷款及信贷人员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 强化了对贷款的监督和管理。此外, 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充分体现了信用社“宽、小、快、高” (贷款面宽, 额度小、周转快、效益高) 的信贷原则, 防止了因资金过度集中而诱发的信贷风险。
二、制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镇创建的瓶颈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 (镇) 的创建为支持农民增收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小额农贷运作中, 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 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投放。
1、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 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存有偏见。一是对小额农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信用社不少员工把农户小额贷款简单理解为信用社内部调整信贷结构, 甚至是应付“差使”的权宜之计, 没有上升到小额农贷是端正信用社经营方向, 巩固生存阵地, 促进业务发展, 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二是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内涵理解过于狭窄。三是对农民群众的信用状况认可存在偏见。信用社少数员工认为农民信用程度差, 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大。加之目前, 农村信用社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谁发放贷款, 谁负责收回, 到期收不回的轻则扣工资, 重则下岗清收。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 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主要原因, 一是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 个别农民存在恶意欠贷的行为。二是少数地方政府对如何利用小额农贷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三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小额农户贷款多、额小、面广、工作量大。一个信贷员平均要面对2000多户贷款农户, 一年之中, 对贷款农户走访次数屈指可数。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信用等级的评定多是依靠村委会提供的情况, 而一些村干部不负责任的行为, 难免会造成信用等级的误差, 从而影响到逾期贷款的回收, 制约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镇创建的有效途径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一是认识要有高度。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小额农贷推广和创建信用村 (镇) 工作。二是宣传要有广度, 要让农民家喻户晓。三是要积极寻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防范化解贷款风险之间的平衡点, 以支持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 在现有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的基础上, 面向广大农民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营销活动。
转变观念, 消除偏见。一是要正确理解农户小额贷款的内涵, 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发放的范围, 由单纯为农民发放生产方面的小额贷款扩大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养殖、加工、运输、经商、助学等各方面的贷款要求。二是要消除对农民的信用偏见。要看到绝大多数农民是讲信用的, 只要多加强与农民群众联系, 建立联系户制度, 达到加强了解, 沟通感情, 增进信任, 消除偏见支持工作的目的。三是抓激励机制, 促进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
规范程序, 强化管理。一是深入调查, 规范建档。农村信用社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 要采取合法手段、有效方式对农户的生产经营, 家庭收入, 财产及债务, 个人品行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建立规范的农户资信档案。二是公开民主, 增强透明度, 保证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三是统一标准, 合理授信。四是便民利民, 手续简化。五是落实责任, 加强管理。六是对信用户、信用村 (镇) 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农户贷款使用、归还情况跟踪监督和考核, 以及对信用村 (镇) 有关指标的定期监控, 根据农户资信及信用村 (镇) 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密切配合, 确保效应。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创建信用村 (镇) 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很强, 工作量大, 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也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信用社作为业务部门, 既要凭借村组干部的组织功能, 又需要村组干部的信息功能, 离开了这种行政支持是难以推行和长期巩固的。因此, 一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作。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部门, 村、支两委的关心和支持, 努力克服农村信用社业务量大, 信贷人员少的矛盾, 切实提高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性, 确保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良性循环。二是地方政府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信用社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业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农村信用社加大不良资产的清收和盘活力度, 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农户贷款申请书 篇5
贷款调查报告
***于2011年10月24日向我行申请3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我行客户部调查员对该客户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借款人基本状况
借款人***,男,28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88。
二、借款用途及收入来源调查
借款主要用于购买温室大棚,借款人****长年从事温室大棚种植,年销售收入7万元。
四、还款来源调查
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以种植温室大棚所产生利润收入作为此笔贷款的还款来源。
第二还款来源,借款人以赵现荣坐落于*********街坊住宅房作为该贷款抵押物,建成于2003年,建筑面积67.17平方米。房权证第200812284号;产别:私有房产。抵押物位于*******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升值空间较大,具备较强的变现能力。
五、结论
经调查,借款人****信誉良好、为人正直、品德良好、具备偿还能力,还款来源也较为充足,并已在我行开立存款结算账户,符合我行个人短期经营性贷款条件,可向其发放贷款3万元,贷款方式为抵
押,期限一年,利率执行***%,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
调查员:
有关农户贷款个人信用资质的审核 篇6
关键词:农户贷款;信用资质
一、指标海选
将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客户信用评级方法[15]、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户信用评级指标等纳入海选指标[16],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梳理,建立农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囊括重点指标。根据下列四个有效性和便易性的原则删去部分指标。
二、指标原则和分类
指标的一次选择和二次选择都将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真实性、有效性、便易性、合法性。现将指标分为五类:
1、借款农户基本状况类。真实体现借款农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家庭结构。通过对借款农户基本状况的分析,贷款机构可准确梳理借款农户类型,为以后的贷款管理提供依靠。
2、偿债能力类。偿债能力,静态的讲,就是用借款农户资产清偿企业债务的能力;动态的讲,就是用借款农户资产和经营过程创造的收益偿还债务的能力。
3、经营盈利状况类。准确体现借款农户的财务状况,用于评估借款农户未来资产。其是贷款标的增值的根本,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
4、宏观环境状况类。在与“三农”相关的产业中,贷款标的易受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影响,贷款机构应根据机构自身状况和当地实际情况对贷款标的进行评估。
5、信息真实性评估类。借款农户为了获取更多便利,可通过虚增收入,多计应收账款,隐瞒重要事项等手段进行信用信息舞弊。贷款机构为了保证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必须严格审查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信息舞弊行为,贷款机构有必要也有义务将这种行为在农户信用评级表中体现出来。
三、指标权重
对指标进行打分的目的是消除数据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海选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种。
定量指标可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现金比率等越大越好的指标统称为正向指标。支出收入比等越小越好的指标统称负向指标打分方法,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控制在某一区间内为好的指标采用最佳区间指标打分方法。
1、正向打分。正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借款农户的信用情况越好的指标,例如保证人员实力等指标。
2、逆向打分。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小,借款农户的信用情况越好的指标,例如支出收入比等指标。
四、指标具体内容
(一)基本状况
1、个人基本信息。借款农户的个人信息分析不仅应对社会信誉情况、健康状况等重点信息进行分析,也应包括对年龄,居住情况,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的区分。贷款机构也要查看借款人过往的信用记录,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2、借款农户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分层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照学历水平区分借款人,包括本科及以上、大专、高中及其以下三层。另一种是按照专业技能划分,包括有特殊技能和无特殊技能两层。
3、借款农户的家庭与产业状况。借款人的偿贷与其现期负担和预期盈利能力有高度相关性。考虑到子女的教育和婚嫁对借款农户都将是一个数目不小的预期投资,资信较好的借款农户应有较少的供养人数和子女相关费用。如果借款农户家庭中有其他的具有良好资产的人,也是对远期偿贷的一种保证。
(二)偿债能力
指标计算方法类型
家庭资产/定性
经营活动现金流负债比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负债总额*100%正向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100%逆向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区间评分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区间评分
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总总收入/劳动力人数正向
家庭资产:农户家庭资产规模越大,说明可用来抵押的资产越多,这些资产也能够降低其提供贷款所带来的风险。
经营活动现金流负债比:反应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比重大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低,现金流入结构较合理。农户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和供应活动。为了提高收益,经营大户常常集销售,生产于一体。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并不会增加借款人短期的偿债压力,但在资产出现问题时会给借款人带来极大风险。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是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周转速度。
速动比率:由于种种原因农户的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因此把农户的生产性存货从资产中减去后得到的速动比率反应短期偿贷能力更具有可信度。如果速动比率较高,说明该农户倾向于持有更多的流动资产,对生产性投资有很强的谨慎心理。如果速动比率较低,说明该农户倾向于持有更多的固定资产或长期投资,资产使用效率高。家庭人均纯收入:贷款机构不应仅衡量收入数目的大小,更应该注意到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为了使信用指标评分表适应当地区特点,贷款机构应根据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按照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当地平均水平的百分比进行评分。在平均水平200%(含)以上满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当地平均水平60%以下的零分,60%—200%之间按照区间进行分数均分。
(三)经营盈利状况
存货周转率:一般情况下,在流动资产中,农户的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因此,必须重视对存货的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示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先进的平均天数。采用按月加权平均方式。
利润增长率:是反映和考核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该指标越高,表明借款农户的经营状况越好。
流动资产周转率:通常来说,该指标数值越高,借款农户对其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但是指标值只是一方面问题,信贷员也应注意各资产的组成结构,特别是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资产的评定。
(四)宏观环境状况。包括政府支持力度、技术支持力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然灾害的偶发性四种因素。
(五)信息真实性评估。包括个人信息真实性,财务状况真实性,经营成果真实性。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对上文提及的各项信息以及指标需要进行实地的采集工作。笔者认为其主要信息源包括以下:
1、村民居委会。居委会成员多数都是当地村人,对于村里大多数的人的家境、品行、不良嗜好、往来借贷等有较多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信贷员也可与生产队长多进行沟通。
2、个人消费记录。信贷员可在当地超市、家电卖场、附近饭馆等进行调查。农户购买大部分消费品都是通过这些场所,信贷员可通过调查农户购买商品事档次,频率,是否赊账评估该借贷人的信用。
3、农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销售商。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农户购买这些农资通常都是需要赊账的,如果农户很少赊账,相对而言经济状况较好;对于经常拖欠或者不还的农户,资信状况一般较差。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篇7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截止2011年底, 全国农户小额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43%。目前, 农村地区信贷投放产品种类主要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
然而在实践中, 推广农户小额贷款却面临诸多难题, 如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 对于银行农户小贷的推广、管理、清收任务面临巨大挑战;又如农民法制观念薄弱、合作意识淡薄, 借款人既是联保小组的成员, 同时也是担保人, 若出问题, 互相推脱, 存在潜在违约风险;还比如对农户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 易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又如信贷资产难以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 加重银行经营风险。与此同时, 大量违规问题的渐趋凸显, 折射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 特别是风险防控机制的薄弱与失灵。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问题成为摆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深入研究风险控制的运行机制、努力探索风险控制的有效路径, 有助于解决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难题, 有助于实现银行业机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有助于缓解农户信贷需求,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净化农村金融生态,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的现状
(一) 农户联保、评级授信制度
农户小额贷款大多采取联保形式, 即根据农村地区缺乏抵质押物的实际状况, 采取多户农户联保、总额控制的信贷模式, 约定联保体内农户成员在一定周转期限内授信使用、按期还款, 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农户评级授信是指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为放款额度提供参照依据, 保证贷出资金的安全性, 主要包括对农户的财务状况、生产情况、贷款用途以及偿贷能力等项目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二) “三查”流程、柜台领取制度
“三查”流程是指发放贷款前进行调查、发放贷款时进行审查、发放贷后对贷款使用情况及还款能力等进行检查等一系列制度, 有助于贷款人全面掌握借款人实时状况,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柜台领取制度是指为了防止农户办理完贷款申请、审批手续后, 在发放贷款时由他人代领, 甚至出现银行内部员工自己或联合外部人员做假贷款手续冒名贷款等现象, 从而影响贷款的发放质量。
(三) 奖惩结合、信息公示制度
奖惩结合制度, 一是针对农户的奖励与惩罚。如采取“一户不还, 全村不贷”的方式, 用熟人法则来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 增加其违约成本。二是针对银行客户经理及相关责任人的奖励与惩罚。
信息公示制度是指将借款农户信用评定等级、借款情况、还款情况等在农村社区向公众公告的制度, 特别是通过对恶意赖账人员的“关注”构成一种社会压力与监督机制, 规避贷款农户的道德风险。
(四) 不良催收、风险补偿制度
不良催收制度针对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时间比较集中、到期也比较集中的情况, 暂不采取书面提示或电话催收的方式, 而是由每名客户经理“包片到户”, 而是挨村逐户对贷款农户进行催收。
风险补偿制度主要依靠由农业保险公司开办各类农业保险, 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保险, 应对农户可能出现的风险, 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成为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之一。
三、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农户联保、评级授信制度的风险分析
农户联保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联保责任不落实。农户对联保贷款的制度及流程缺乏了解, 对自己所承担的联保责任一知半解, 极易出现农户不愿代偿“他人”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户匹配不合理。经济实力较强农户“强强联合”, 弱势农户则因“马太效应”、越来越弱;三是道德风险难防范。多户贷一户用、家庭成员互保等欺骗性行为产生的风险难以控制。
评级授信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信用等级评定随意性较大, 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联保贷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二是农户授信额度未实行差别管理, 从事传统农业与养殖业、农副业、运输业等农户之间因资金需要不同而呈现出的区分度不高。
(二) 三查流程、柜台领取制度的风险分析
“三查”流程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贷前调查工作不够细致, 缺乏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核实;二是贷中审查工作流于形式, 过度依靠“贷前调查”;三是贷后检查工作行为缺失。对于贷款发放后的使用情况、以及借款农户的收益情况, 缺少分阶段的调查、核实。
柜台领取制度的风险分析:由于这一制度执行过度依赖于临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执行决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关系较好、或领导授意而影响其制度约束力, 致使稽核、检查等事后监督依然较难发现违规行为。
(三) 奖惩结合、信息公示制度的风险分析
奖惩结合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 由于对于农户的奖惩制度灵活不足、操作不便, 无法真正地将授信额度与优惠利率挂钩, 因而无法调动农户的诚信覆约动机。另一方面, 客户经理为了绩效奖金而完成任务, 从而分散了相当多的精力, 难以集中精力做好贷后管理。
信息公示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 因为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居民较多, 农户贷款涉及农户众多、信息公示项目繁琐, 客户经理无暇抽出时间进行公示;另一方面, 由于传统文化及乡土人情观念, 广大农户对于公开自身贷款情况心存顾忌, 甚至心存憎恶。
(四) 不良催收、风险补偿制度的风险分析
不良催收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 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主观意识淡薄、清收手段失效、跟进措施乏力等情况。另一方面, 诉讼清收成本较高, 耗时费力, 且在清收过程中极易出现对银行和法院的不利局面。
风险补偿机制的风险分析:一方面, 经济负担是限制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 致使农户因为投保费用过高或周围人不投保等因素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另一方面, 各金融保险机构对商业保险业务所带来的丰厚利益相对倚重, 而对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保险则缺乏推广动力。
四、完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农户小额贷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 因此其风险控制机制应从农村信用环境、授信审批环节、信贷开展模式、约束激励机制、业务操作流程、贷后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 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多方联动, 寻求全方位系统性完善。
(一)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 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宣传活动让农户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及金融知识, 增强其法制意识与信用意识。另一方面,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农户信用诚信体系, 制订信用村、户细化考核方案, 建立农户信用贷款档案。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一是畅通监督举报渠道,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鼓励违规违纪检举行为, 并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二是采取法律强制措施提高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使客户意识到违约、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 利用农户之间生产、生活区域集中、典型示范效应明显的特点, 提升失信惩戒制度的示范警示作用。
(二) 科学合理授信审批, 区别联保授信额度
科学合理授信审批。提高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透明度, 科学核定贷款额度。一是进行农户基本信息采集, 力求全面、真实、准确。二是科学评定, 区别对待、真实确定、差异化管理, 坚决杜绝无根据授信、雷同授信、过度授信的现象。
区别联保授信额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联保贷款的支农作用,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条件适当调整授信额度。设定联保小组总体授信额度上限, 而对单户授信额度适度放宽, 在对农户住房、农机具、生产经营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综合评定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额度。
(三) 推行阳光信贷模式, 引入社会监督体系
推行阳光信贷模式。一方面, 公开业务操作流程, 通过业务咨询台, 让客户了解信贷产品及流程, 引导其科学选择信贷产品, 增加贷款透明度。另一方面, 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时, 由客户经理签订《“阳光服务”承诺书》, 切实把信贷工作置于社会和客户的监督之下, 从源头上防范道德风险。
引入社会监督体系。在每个片区考察有威望与责任心的“模范”群众, 挑选聘请相应的社会监督员, 发挥熟人监督的典型示范作用, 拓宽信贷监督渠道, 扩大社会监督网络。与此同时, 制作信贷人员便民卡片, 走村入户进行发放, 力争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四) 建立动态激励机制, 构建有效约束机制
建立动态激励机制。探索开发“大联保”贷款模式, 以农户、自然村、农业合作社为单位组成“大联保体”, 合理安排放款节奏与进度, 通过采取利率优惠等措施扩大市场推广率, 进而形成整体规模效应。
构建有效约束机制。执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 建立信贷员约束机制, 执行贷款终身追究制和损失赔偿制度, 并按信贷操作流程对违规违纪贷款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履职评价, 对发放违规违纪贷款的信贷人员实行严格问责。
(五)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严格规范操作环节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一是开展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与考核, 实行岗位达标, 持证上岗, 实现“宁缺毋滥”、“优胜劣汰”;二是加快信贷人员循环, 确保在农户小额信贷岗位配备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信贷人员。
严格规范操作环节。一是贷款调查环节严格执行“双人”实地调查制度, 了解掌握借款人的人品信用、资产负债、贷款需求、还款来源等情况;二是贷款审查、审批环节加强对借款人及担保人身份真实性进行二次核实, 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三是贷款发放环节严格执行柜台付款与内勤审核制度, 防范产生顶名贷款;四是贷后检查环节对于首次、半年贷后检查均由非经办客户经理进行, 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六) 创新监控技术手段, 探索有效催收途径
创新监控技术手段。一是引入“贷款指纹验证系统”, 将客户指纹与其基础信息相关联, 确保借款人、担保人、还款人的身份真实性;二是将交易信息、业务凭证的影像、视频、音频等同步传输至“后台集中授权中心”;三是开发上线信管系统, 重点对贷款投放总体情况、投放进度、投放异常情况进行监测。
探索有效催收途径。一方面, 全面公告催收,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发布信息, 在借款人、保证人住所或单位张贴公告等形式, 依法取得债务清偿主动权。另一方面, 执行清收奖励, 对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内部职工及外部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保证全员及社会参与清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许松涛.农户联保贷款制度需要完善[J].中国金融, 2011 (10)
[2]刘志英.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控制研究—基于新疆玛纳斯县、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的农户调查[J].南方经济, 2008 (8)
[3]焦瑾璞.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4]王乃彬.浅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J].科技广场, 2006 (10)
[5]李锋.“三关”控制农户小额贷款风险[J].现代金融, 2011 (9)
曲靖市农户贷款供求状况调查 篇8
近年来曲靖市农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户贷款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市农业贷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农户贷款占比更高,因此我们选择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样本。通过对农户贷款覆盖率、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农户贷款增长率等综合指标分析,在全市9家县级联社中,我们选择农户贷款供求平衡较好的罗平县农村信用社,供求失衡明显的沾益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农户情况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农户贷款供求矛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曲靖市农户贷款概况
(一)曲靖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总体情况
单位:万户亿元
数据来源:农村信用社统计报表
2009年9月末,曲靖市有农户136万户,全市农村信用社核定贷款证100万户,占农户数的74%;建档农户107万户,当年新建9万户;贷款农户108万户,占农户数的79%,较2008年底略有降低;2009年1~9月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4.5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21亿元,9月末农户贷款余额94.3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0亿元。
(二)所选样本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情况概述
2009年9月末,罗平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0.2亿元,农户贷款余额8.8亿元,同比增加0.7亿元,增长9%,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6.2%,贷款农户11.3万户,农户贷款覆盖率91.1%。同期,沾益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9.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7.2亿元,同比减少0.6亿元,下降7.7%,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6.7%,贷款农户6.1万户,农户贷款覆盖率67.8%。
单位:万户亿元%
数据来源:农村信用社统计报表(三)样本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2009年1~9月,罗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亿元、16.2亿元和17亿元,占比为:29.7:34.3: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45元;沾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亿元、26.4亿元和9.2亿元,占比为:22.3:57.6:2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95元。
(四)样本地区农户贷款满足情况简述
从表二数据直观分析,罗平县农户贷款覆盖率高,农户贷款增长快、占比高,但占比呈逐步下降趋势。从实际情况看,罗平县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户贷款需求特点是额度小、笔数多,满足情况较好。沾益县是曲靖重要的工业基地,区位优势也明显强过罗平,农民增收渠道多,收入相对较高,对小额农户贷款需求较少,大额农贷需求又得不到充分满足,农户贷款供求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影响农户贷款供求平衡的原因分析
从曲靖市农户贷款总体情况和样本地区个体情况看,农户贷款增长趋势明显,但有向大户集中的趋势,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状况地区差异较大,从供需结构看,农户贷款供求矛盾比较明显。
(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农户贷款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户生产性支出一般不需要向金融机构借款,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生产性支出占农户总支出的比重较小,靠自身积累和亲友借贷基本上可以满足,小额农户贷款需求较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农业生产支出占比较高,而农民现金收入较低,亲友间借贷较为困难,向金融机构借款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经济结构不同,农户贷款需求的状况也不同。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和生产经营多元化趋势明显,扩大生产和经营性投资支出逐步增多,信贷需求额度较大,期限要求也更为多样化。在单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地区,农民在满足生产支出的基础上,消费性支出的资金需求增多,额度适中,期限多以短期为主。
(二)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制约了金融资源配置
曲靖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一直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以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为主,较少参与商品经济活动,加之农业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是保障温饱,增加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扩大生产要求不强,经营性投资不多,不需要也不适应举债来参与商品经济活动,制约了农户贷款需求的扩大。此外,由于土地资源刚性约束,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能增加,农村劳动力呈无限供给状态,即使边际收益下降到零以下也得继续投入而不可能被替代,这也使任何资本投入增加都推动成本上升,导致收益下降,于是资金要素不仅不会进来还必然流出农业。
(三)农村金融体系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村金融边缘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资金配置长期表现为“大财政、小银行”的模式,后来较长一段时间施行“大一统”和“专业化”的银行体制。金融体制设置长期重工业、商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随着商业银行经营重点转向城市,农村金融过分强调和依赖“形似神异”的合作制,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农村金融主体单一,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缓慢,边缘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2. 逆向金融脱媒现象严重。
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逆向脱媒现象严重,表现为金融活动脱离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狭小的熟人特别是亲友范围内进行,对在小范围内及时解决小额资金需求作用明显,但长期脱媒会使农村金融活动更加僵化和低效,农户资金的安全性也存在较大风险。从沾益县农村信用社了解的情况看,2000元以下的农户贷款笔数只占农户总笔数的10%左右,可见逆向金融脱媒在低收入农户群体间占比非常高,反映出一方面正规金融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农户偏好无成本或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3. 金融排斥性的客观存在。
由于长期以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取向的转变,在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下,部分农户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机会,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进入门槛限制、目标客户选择、提高资金价格、有选择的市场营销使部分农户难以接近金融资源,此外部分农户认为申请获得金融支持的可能性很小,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从而把自己排除在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这使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间相互排斥,金融排斥性的存在对农户贷款的供求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国家政策对农户贷款供求的影响较大
1. 短期内惠农政策对农户贷款需求影响较大。
国家政策对农户贷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免除农业税和增加种粮补贴使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部分农户的综合直补金额达到千元以上,对生产性支出的信贷需求减少,而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在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同时,催生了大量的消费信贷需求。新农村建设系列措施的实施,如曲靖市正在推进的“866”工程,使农户在生产、生活环境改造方面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农户需要筹措部分资金,农户贷款需求相应增加,特别是住房改造方面的贷款需求增加较多。
2. 财政贴息和财政担保能有效扩大信贷供给。
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财政贴息和担保的措施,引导信贷支持扶贫开发、特殊群体发展、创业致富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由于财政提供贴息和担保,金融机构的权益有相应的保障,故扩大信贷供给的意愿强烈。
(五)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策略与农户贷款需求多样化趋势不适应
1. 金融啄序导致农户贷款供给不足。
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必然会出现金融啄序的现象,即首先向其认为的风险最小或同等风险下可得利润最高的客户提供信贷或其他金融服务。这种现象在我们选择的两家信用社中表现得都比较明显,在工商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主要业务都集中在企业,农户获得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在企业较少的边远地区也存在啄序,农村信用社将重点客户锁定在个体工商户和高收入农户,贷款额度一般都在3万元以上,小额农贷所占比重较少,中低收入农户获得的支持有限。
2. 利率水平偏高对农户贷款需求有所抑制。
由于农民收入有限,对资金成本比较敏感。贷款利息收入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村信用社出于利润考虑,农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过大,资金成本过高致使部分农户难以承受,一定程度抑制了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取资金的意愿。
3. 金融机构网点撤并和人员不足使部分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
曲靖市农村多以山区为主,农户分布区域较广,据农村信用社反映以前其有驻村信贷员,对当地农户情况比较了解,信贷发放快捷便利,但随着管理调整,人员集中、网点撤并,网点设置大部分只到乡镇一级。人员不足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一个基层社一般只有3~4名信贷员,一名信贷员要管理几十平方公里内的几千户农户,难以应付,外勤业务也逐步被取消,农户只能到柜台办理业务,距离远、时间长、手续繁杂,部分农户进而转向了民间借贷。
4. 开拓市场的主动性不强。
处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传统意识影响和垄断地位的优越性,对市场的开拓意识不强,主动宣传营销不够,不断创新适应当地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的动能不足。其提供的金融服务要么农户不了解,比如部分农户对信用社发放的金碧惠农卡由于不了解而不接受或不会使用;要么与农户实际需求不适应,比如沾益县信用社提供的农户信用贷款的额度、期限规定与农户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矛盾突出。
(六)农户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抵押担保难仍是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查农村信用社不良农户贷款发生的原因发现,恶意拖欠的现象十分少见,农民守信意识较强。农村信用社不愿意放贷的主要原因是农户收入来源不稳定,农民收入主要依靠销售农副产品,在农业保险几乎没有和农业生产仍然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还必须面对市场风险带来的冲击,收入极易波动。大多数农户也不具备合格抵押品,公职人员担保也难以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很多额度大的农户贷款难以满足。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多元化的农户需求
针对当前农户贷款需求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向多元化需求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区别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放贷结构并适度放宽基层信用社贷款权限和授信额度,适当增加农户创业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村消费类贷款等非传统类贷款的比例,有利于刺激农户贷款需求。
(二)适当调整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设置
在当前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设置中,有片面追求安全、追求利润的倾向,往往越是落后、越需要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地方,机构撤并、降格的力度越大。在一些边远山区,由于机构撤销,部分农户办理业务要走上数十里山路,十分不便,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农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此类地区的机构和人员;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减免此类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税收,以弥补其亏损。
(三)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培养农村客户群体
由于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农村观念陈旧落后,其所谓的无需求其实多为隐性需求,农村信用社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应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农户了解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政策和业务,知道怎样和农村信用社打交道,真正把农村信用社作为自己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困难的靠山,逐步更新观念,消除金融排斥性,以寻求正规金融的支持,一方面增加农户贷款需求,一方面也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金融电子化发展要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
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多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交通、通讯不便,长期以来,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员通过背包下乡、走村串户,以便捷的方式方便了广大农户。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由于片面强调安全因素,在其信贷管理系统中不支持外勤业务,农户贷款只能翻山越岭到农村信用社网点办理,极其不便。
(五)加大对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员的激励机制
基层信贷员长期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农村第一线,条件待遇及承担的风险与城镇一致,不利于调动其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根据辖区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进行分类,对边远地区农村信用社、分社在待遇上给予适当补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加大业务拓展力度,通过便捷的服务,客观上也能够起到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作用。
(六)着力解决农户大额贷款的担保抵押困难
一是适当降低门槛,不要因为规范管理而片面照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一套,农村有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与城市、大企业等同而论。二是可建议乡(镇)政府牵头,以财政、农业管理部门为主,集中一部分目前分散使用的财政性支农资金和开发性资金,建立农户大额贷款担保基金,专门为农户大额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建议县、乡政府组织国土、房管、司法等部门,着手研究农户抵押物品品种及合规合法性,简化抵押手续,降低相关费用。
(七)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鉴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欠账和一段时期内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金融政策的制定应当体现对农村地区的倾斜,采取经济、政策措施重点鼓励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和搞活农村金融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逐步缩小城乡金融差异。当前应注重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一是积极引导现有金融机构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工作;二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引导财政资金、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三是采取经济与行政手段结合的方式,促使资金回流农村。
摘要:由于农户贷款供求不平衡矛盾突出,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受到了抑制。本文旨在从农户贷款的供求状况入手,查找影响农户贷款供求难以平衡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及对策,并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思考,以期从体制上寻求农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农户小额贷款信用评价模型研究 篇9
在现有研究当中, 综合评价的赋权方法大致可分为主观赋权、客观赋权、组合赋权三类方法。主观赋权法是通过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 根据经验及主观价值判断各指标重要程度的方法, 如AHP[1]、G1[2]、G2[3]等方法。客观赋权法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它的基本思想大都是:样本数据差异越大的指标, 包含的信息量越大, 越能体现评价对象的差异, 该指标的赋权就越大, 如复相关系数法[4]、熵值法[5,6]等。组合赋权方法是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组合赋权的思路一般有两种:一是主客观赋权的偏差越小越好;二是使组合后的权重能够使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异最大[7]。然而, 各种主、客观赋权法之间是否可以随意组合, 组合后的权重是否真的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 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一、模型构建
(一) 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目的:将指标数值转化为[0, 1]之间的数, 消除单位和量纲的不一致。
设:xij-第i个指标第j个样本的标准化得分;vij-第i个指标第j个样本的原始数值;n-样本总数。根据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则有:
根据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则有:
区间型指标是数值越接近某一特定区间、信用状况越好, 并且在这个特定区间内、信用状况最好的指标。
设:q1-指标最佳区间左边界;q2-指标最佳区间右边界。根据最佳区间指标的打分公式, 有:
(二) 单一赋权方法
1. G1主观赋权法
G1法是对AHP的改进, 避开了AHP中的缺点, 而且该方法无须一致性检验。
G1法的步骤:
Step1:确定指标的序关系。
Step2:专家给出相邻指标xi-1与xi重要性程度之比ri的理性赋值。
Step3:若专家给出了ri的理性赋值, 则第l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G1法权重αl为:
Step4:由权重αl可得第l-1, l-2, …, 3, 2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i-1-第i-1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G1法权重;ri-专家给出的理性赋值;αi-第i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G1法权重。
2. 指标难度赋权法
设:Di-第i个评价指标的D值;-第i个评价指标在所有评价对象中的最大值;x軃i-第i个评价指标的均值;δi-第i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差。则第i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为:
(三) 组合赋权方法
在评价得分矩阵计算方面, 对于由n个评价对象, m种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得分可以用如下矩阵Z表示。
其中, zij-第j种评价方法对第i个评价对象的评价得分, i=1, 2, …, n;j=1, 2, …, m, n≥3, m≥3。
设:zij-第j种方法评价中第i个评价对象的得分;z軃j-用第j种方法评价得到的n个评价对象得分的均值; (z ij-z軃j) -第j种方法的第i个评价对象得分偏离第j种方法m个评价对象得分均值的程度;sj-第j种评价方法得到的n个评价值的标准差;z*ij-标准化后的第i个评价对象得分偏离均值的程度。则:
标准化后的矩阵Z*的m个列向量z1*, z2*, …, zm*为正向指标, 取值越大越好。为了体现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 引入调整权重系数λ= (λ1, λ2, …, λm) T, 即选取由λ权重系数调整后的评价得分的方差最大。调整后的评价得分如式 (11)
λT的作用是使得第i个评价对象调整后的得分 (λ1z*i1+λ2z*i2+…+λmz*im) 与所有n个评价对象的新得分 (λ1z*11+λ2z*12+…+λmz*1m) , (λ1z*21+λ2z*22+…+λmz*2m) , …, (λ1z*n1+λ2z*n2+…+λmz*nm) 的均值的偏离程度 (方差) 最大。
调整后的评价得分的方差为:
因为z1*, z2*, …, zm*是标准化处理的数值, 所以式 (12) 最右边的, 式 (12) 两边同乘 (n-1) , 即
令H= (Z*) *TZ, 矩阵H为z1*, z2*, …, zm*的协方差矩阵。根据最大限度的拉开评价对象的级差的差异原则, 求解λ的问题转化为如下的规划问题:
(四) 评价方程
设pj-第j个农户小额贷款的评价得分;wi*-第i个指标归一化后的组合权重, xij-第i个指标第j个农户小额贷款的标准化得分, 则:
(五) Spearman合理性检验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是一个非参数性质 (与分布无关) 的秩统计参数, 用于检验不同赋权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是否一致。
二、农户小额贷款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 样本选取
农户小额贷款评价指标体系来源于文献[8], 包括基本情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联保情况、宏观环境等6个方面的14个指标。通过式 (1) - (3) 对14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打分, 打分后的数据详见表1。
(二) 赋权结果
1. G1法主观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某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农户小额贷款金融业务管理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客户经理等34个专家进行座谈和调研, 确定了14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比值。通过式 (4) - (5) , 计算14个指标的G1法权重αi, 列于表2第4列。
2. 难度赋权法权重的确定
通过式 (6) 计算第i个评价指标D值Di, 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难度赋权法的权重结果γi, 列于表2第5列。
3. 极差最大化组合权重的确定
将表1的指标打分后数据和表2两种单一赋权结果代入式 (7) - (14) , 得到组合权重, 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结果列入表2第5列。
(三) 评价模型的建立
将表2第5列的权重wi*代入式 (15) , 得到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方程为:
式 (17) 就是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方程。指标标准化得分越高, 评价得分si越高, 信用状况越好。
(四) 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检验
根据表1第1-1471列的指标数据和表2的权重结果, 利用式 (15) , 计算得到四种权重对应的农户小额贷款信用得分, 并以此为依据可以得到1471笔农户小额贷款借据的信用评价排名。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三种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排名进行检验, 得到不同评价结果的秩相关系数, 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 组合权重与其他两种赋权方式的评价结果一致性最高, G1法主观赋权结果的一致性最差。
三、结论
级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 通过修正权重计算新的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 解决了不同单一方法的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问题, 也解决了评价结果区分不明显的问题。与其他单一赋权结果相比, 极差最大组合赋权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最高。
参考文献
[1]Sadeghi M, Ameli A.An AHP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Energy Subsidy among Socio-economic Subsectors in Iran[J].Energy Policy, 2012, 45 (6) :24-32.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刚, 周立斌, 曹宏举.基于理想排序群组G2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与实证[J].科技与管理, 2010 (3) .
[4]Zou Z H, Yun Y, Sun J N.Entropy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Weight of Evaluating Indicators in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8 (5) :1020-1023.
[5]L W Lan, W W Wu, Y T Lee, Exploring an Objective Weighting System for Travel&Tourism Pilla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9) :183-192.
[6]Ali Shemshadi, Hossein Shirazi, Mehran Toreihi, M.J.Tarokh.A Fuzzy VIKOR Method for Supplier Selection Based on Entropy Measure for Objective Weight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 (10) :12160-12167.
[7]孙莹, 鲍新中.一种基于方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6) .
农户贷款 篇10
一、文献回顾
Myers and Mailuf ( 1984) 考虑在信息不对称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下, 设计了一个投资决策均衡模型, 提出了著名的啄序理论 ( Pecking order theo- ry) , 该模型表明了企业融资行为的几方面解释, 其中包括企业倾向于依靠公司内部融资, 如果需要外部融资的话, 企业则会倾向于债务融资, 最后才会选择权益融资。相对而言, 农户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十分严重, 根据Barry等 ( 2000) 对来自伊利诺伊州农场的面板数据的拟合结果发现, 对于那些存在更大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农场而言, 内源融资成为了农场主面临资金需求时首选的方式。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二元供给特征下, 农户面临着正式机构和私人借贷两种不同的渠道。农户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Bell等 ( 1997) 对某些发展中国家农户从不同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调查得出, 非正式贷款的利率要远远超出正式贷款的利率, 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农户首先会争取正式机构的贷款, 如果还不能够满足需求, 才会去求助于非正式渠道。他们利用在Punjabi调查的数据, 通过经济计量估计, 发现大部分借款者和非借款者在正式金融机构受到配给。在此前提下, 学者们给出了两个部门共存的解释。Bhattacharyya and Kumbhakar等 ( 1997) 指出, 非正式机构充当了正式金融机构“溢出”需求的接受者。由于正式金融机构面对的是数量众多的分散农 户, 从而在信息搜集上所花费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对城镇客户的费用, 并且此类正式金融机构掌握的当地 ( 借款者) 的信息是有限的, 所以在信贷交易中必须得依靠抵押担保物来解决内在的“道德风险”和 “逆向选择”问题; 而非正规贷款者却有着极大的优势, 非正式金融活动时常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 他们掌握着更多的当地信息资源, 可以不必为担保物花费更多的监管费用, 有些生活在同一个社区, 使得放贷人可以利用更好的信息甄别农户的信誉, 监督其行动, 甚至可以通过社会压力或者延期还款等方式有效控制农户的违约行为, 因而对抵押机制的依赖不强, 能够有效地接受正式部门的“溢出”需求。Boucher and Guirkinger ( 2007) 进一步论证了贷款是具有风险成本的, 如果农户是风险规避的, 保险市场又是不发达的, 正式金融机构则会要求农户提供抵押担保物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 这对于那些没有支付意愿的农户而言, 他们则会转而寻求非正式融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 非正式部门不但缓解了“数量配给”, 同时改善了“风险配给”。Kochar ( 1997) 、Mushinski ( 1999) 等则强调非正式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他们指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地区, 农户获得正式部门的贷款需要支付较多的交易成本, 甚至需要额外承担更多的成本, 诸如向工作人员送礼等; 而非正式放款人往往与农户生活在同一个地区, 对借款人的信息了解比较全面, 交易成本几乎为零, 从而使得农户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贷款。
对我国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成果亦部分验证了上述理论成果。何广文 ( 1999) 、史清华和陈凯 ( 2002) 、朱守银等 ( 2003 ) 、霍学喜和 屈小博 ( 2005) 、黄祖辉等 ( 2007) 、刘莉亚等 ( 2009) 对农户的调查发现, 农户频繁地参与正式与非正式借贷交易, 其中民间借贷是满足农户借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 ( 通常在60% - 80% 左右) , 多数民间借贷 ( 来自亲友) 是免息或者极低的利息, 生产性借贷和生活性借贷都占到了较高的比重。而对于农户的融资偏好顺序这个基本问题, 现有文献较少涉及。马晓青 ( 2009) 、马晓青、朱喜和史清华 ( 2010) 、马晓青和黄祖辉 ( 2010) 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户融资偏好的调查研究发现, 样本地区农户的第一选择是亲戚朋友借款, 次优选择为正规金融机构, 银行排在信用社前面成为第二选择, 在最不情愿的选项中选择了高利贷。从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发现,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户借贷发生频率、借贷规模、资金来源和用途方面及农户家庭收入、户主的文化程度、年龄等个性因素和特征以及农户借贷动 机两大方面的研究。农户在参与正式与非正式借贷交易过程中, 非正式渠道成为农户的首选, 而且在我国农村金融中, 消费性借贷行为和投资性借贷行为同时存在, 两者很难加以区分。学者们指出, 由于受到政府利率水平的控制, 加上利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资金用途等方面很难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 因而非正式金融渠道成为农户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很多关于农户融资问题的研究中, 农户的融资偏好都被假定具有特殊性,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由于各种原因 ( 历史的、文化的或社会的) , 严格偏好于“关系融资”的中国农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正规金融制度的 “基因不合” ( 陈雨露等, 2010) 。那么现实中农户的融资偏好是否如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一样, 是与正规金融“格格不入”的? 不同社会经济发育程度的地区, 农户的融资偏好是否具有差异性? 为此本文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国外关于融资偏好顺序理论的结论, 是在假设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提供的服务除利率水平之外其他因素全部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的。如果考虑到其他因素, 农户的融资偏好或许就会有改变。第二, 现有分析很大部分是基于农户实际发生借贷行为而得出的, 它是农户借款需求与金融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能完全反映农户的融资意愿。从这一点而言, “融资偏好”和实际的融资顺序存在差异, 因为前者是一个意愿的融资顺序, 而在外部条件的约束下, 意愿的融资顺序和实际的融资顺序并不总是一致, 这也就意味着农户融资偏好不仅仅是要通过实际观察到的农户的融资顺序来反映, 农户的融资意愿更具有说服力和研究意义。第三, 以往研究中, 并没有出现《林权证》这一抵押物, 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实施后, 也未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变化进行过研究。所以, 在缺乏明确抵押物的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 将《林权证》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 成为农户融资的金融工具, 将会对林区农户融资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 非正式融资除了在抵押、交易成本、执行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以外, 还具有重要的保险功能。我国的学者有研究指出, 农户在面临疾病、学费等支出时常常求助于非正式融资 ( 王芳, 2005) ; Udry ( 1994) 对尼日利亚村庄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而国内对于保险功能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以农户融资需求调查分析为基础, 进而考察农户的融资偏好顺序, 通过增加《林权证》这一新的抵押物, 研究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下, 农户融资需求的变化及林权抵押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通过农户的直接评价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但能够更为直接、准确地反映出资金需求主体的融资意愿以及对于不同渠道信贷服务的认可程度。
二、数据描述
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的605户农户家庭进行的细致的专题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598份。调查问卷涵盖了农户在2009年的收入、消费、林地及林权、一般信贷及林权抵押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尤其是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的详细信息。丽水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 2008年全市GDP仅为全省GDP的2. 4%, 人均GDP为全省人均GDP的52. 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4. 5% 。丽水市又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 全市有林业用地143. 4万hm2, 林木蓄积量4425万m3, 森林覆盖率77. 6%, 森林绿化率80%。其中集体林136. 7万hm2, 占林业用地的95. 3%。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在林业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实施, 将影响农户的融资偏好, 使得本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但是鉴于样本数据只代表农户经济状况, 尤其是信贷状况的一部分, 并不能代表所有农户的信贷情况, 这也是本文研究中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借款交易
共有400个样本农户在调查年份有过信贷交易, 占样本总数的66. 9%。从融资渠道的频率来看, 当农户需要借款时, 在多数情况下 ( 69. 75%) 求助于正式金融机构, 而且完全求助于正式机构的农户比例相当高。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一种正式的融资渠道, 其在正式融资渠道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8. 64%, 可见, 林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户的融资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融资规模来看, 正式借款的平均数额达到12万多元, 而非正式借款的规模约为6. 6万元, 其中通过林权抵押获得贷款的平均规模约为10万元。这可能是由于与亲友等民间借款人相比, 银行、信用社等正式金融机构拥有更多资金, 因而当农户的资金需求较高时, 比如为了扩大生产、商业投资以及买房等, 无法通过民间渠道解决时, 更多地求助于正式渠道, 其中林权抵押贷款的总额达到了1906. 75万元, 占据了正式融资总额的一半左右。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 正式融资渠道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说明: ( 1) 林权抵押贷款属于正式融资渠道; ( 2) 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不同类型的农户其融资目的具有差异性。钱水土和陆会 ( 2008) 在对温州农村三县 ( 市) 15个村庄的调查中发现, 农户的融资需求已经由过去传统农户“非生产性和应对自然风险”的主要融资目的开始向 “生产性投资化”的融资目的转变, 调查中的商业性融资行为 ( 如经商办厂、购买房产等) 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从本文的数据统计来看 ( 见表2) , 在借款目的方面, 所调查农户主要将借款用于生产性用途, 比例超过了50%。在生产性借款中, 主要用于工商业 ( 做生意、办厂和投资) 的借款占到了总笔数的52. 47%, 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用于传统投资用途 ( 如林业、购买农资、购买农机具等) 的借款占到总笔数的37. 64%, 表明在农村地区, 农业生产对于农户生活还是起到重要的作用。消费性借款的用途比较多样, 为造房子、婚丧嫁娶等农户家庭的传统大事进行的借款占到总笔数的60. 96%; 因为遇到灾难、疾病等收入受到冲击时而进行的借款占到总笔数的25. 24%; 生活周转等应付日常开支的借款占到了11. 43%。
说明: ( 1) 借款用途为多选, 因而所有融资目的的借款频次 总和超过借款笔数; ( 2) 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农户在面临不同的融资目的时, 其求助的融资渠道也大不相同。Feder等 ( 1992) 指出: 正式借款满足投资性需求, 非正式借款满足消费性需求。根据本文所调查地区的数据统计, 在需要为子女上学融资的农户中, 仅19. 44% 完全求助于民间渠道, 80. 56% 完全求助于正式机构。这与Feder研究的结果大致是符合的。送子女上学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发达地区农户通过融资, 也为子女的学费获得了一定的解压空间。在传统投资用途融资的农户中, 12. 40% 完全求助于非正式机构, 72. 99% 完全求助于正式机构; 而为消费性用途融资的农户中, 只有36. 67% 完全求助于非正式机构, 有63. 33% 的农户求助于正式渠道。显然在本文的研究中, 正式渠道是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主要途径, 而非正式放款人在满足农户部分消费性资金需求的同时, 也为农户生产性资金需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正规融资方式, 其初衷是为了帮助农户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的问题, 因此, 对其贷款用途也做出了具体规定, 即农户的实际贷款用途必须与合同中规定的贷款用途相一致。在调查中发现13. 68%的农户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信贷资金。而从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目的看, 农户借款主 要是用于 生产性用 途, 其比例高 达71. 67% , 在生产性借款中, 主要用于种养业的借款占到了45. 71%, 其次是工商业, 其借款比例达到34. 76%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浙江地区的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目的是多样化的, 农户利用获得的贷款进行多样化的投资, 从而增加其实际的收入; 同时, 在增加了林权抵押品后, 较好地满足了农户的融资需求, 又保障了金融机构资金交易的安全性。
说明: 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所得。
以上分析基于农户的实际借款交易, 简单总结如下: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 正式与非正式部门各自承担了重要的任务, 但两者的服务对象、服务特点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成为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 不仅服务于农户的传统生产投资资金需求, 而且对于农户的工商业经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平均规模相对较大, 对农户的抵押、期限都有较严格的要求, 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新的融资方式, 较好地满足了农户的融资需求; 后者更多地服务于农户的消费性资金需求, 平均规模相对较小, 在抵押、担保和期限等方面的要求十分灵活, 很好地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
2. 农户融资偏好顺序
正式与非正式渠道各有特点, 那么农户究竟遵循什么样的偏好顺序呢? 农户的实际借款交易取决于农户自身的资金需求与放款人的资金供给, 无法直接反映出这种偏好, 因此在本文的调查中进行了一项意愿调查, 让农户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亲戚朋友、银行、信用社、高利贷、台会、其他民间金融组织进行优先次序排列。此项问题总共获得413个有效答案, 在这413个样本农户中, 将亲戚朋友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有170户, 占到41. 16%; 将信用社、银行等正式融资渠道作为解决资金需求首选的, 占到了样本的总数的58. 84%, 而其中获得过林权抵押贷款的农户有191户, 表明林权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以上统计分析表明, 农村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完善, 随着林业金融制度的创新, 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正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地服务于农村地区, 特别是在满足广大山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方面, 逐步开始显现正式金融机构的作用。
三、农户融资偏好的计量分析
1. 计量模型
以往研究认为非正式融资渠道是农户的主要选择, 基于浙江省丽水地区农户融资需求的调查统计分析, 发现选择正式融资渠道的比例超过了50%, 起到了主要作用, 而其中林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户融资偏好是否产生显著影响, 需要通过计量分析来研究, 寻找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考虑到农户的偏好是二元选择, 因此对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主要采取Probit方法, 即运用概率单位推测农户与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之间发生信贷关系的因素, 考虑到林权抵押贷款的加入对于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 令Y代表农户的融资偏好意愿, 若首选正式渠道取值为1, 首选非正式渠道取值为0, 令X代表影响农户融资偏好顺序的因素, 建立以下模型:
方程 ( 1) 代表的是农户对于林权抵押贷款正式融资渠道的选择偏好, 其中Y*表示农户选择林权抵押贷款渠道的净效用的潜在变量, 如果Y*> 0, 即农户更愿意选择林权抵押贷款渠道进行融资。ε代表非系统性的随机干扰项。由于选取的变量较多,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 在变量的选择上, 本文遵循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变量或不相关的若干变量的原则。
2. 假说及变量选择
根据已有的研究以及对调查问卷的整理, 将影响农户融资偏好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部分。
( 1) 家庭禀赋。林权抵押贷款是农户特别是林区农户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而农户家庭禀赋则是其获得林权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家庭禀赋是指农户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天然所有的及其后天所获得的资源和能力 ( 孔祥智, 2004) , 包括成员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社会网络、资源可得性和家庭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本文选择林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劳动力受 教育程度、户均拥有林地面积、外出务工、农户信用可获得性 ( 是否有成员担任村干部等因素) 作为解释变量。其中: ①林权抵押作为正式的融资渠道, 其政策目标是服务林业生产经营, 增加农户收入。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较大, 说明农户对于林业生产经营的依赖性较强, 且会积极通过林权抵押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 由此可见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融资偏好会产生影响, 使得农户更倾向于正式融资渠道。②由于银行、信用社等正式机构不能完全掌握借款农户的私有信息, 他们会更多地利用收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对农户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价。不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农户预期较难得到正式渠道的服务, 从而选择非正式渠道。林权抵押贷款是以《林权证》中所载明的林地面积和林分质量等来衡量农户偿还能力的, 因此户均拥有林地面积会对农户的融资偏好产生影响, 使得农户倾向于正式融资渠道。③在外打工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方面, 打工收入相对稳定, 这样的农户可能更容易得到正式机构的信任; 另一方面, 在外打工的农户具有现代金融的认知, 能够更熟练地使用银行等现代部门提供的服务, 从而会对其融资偏好产生影响。本文认为农户家庭中有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会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融资偏好产生影响, 使得农户倾向于正式融资渠道。④农户家庭中有成员担任村干部等因素都使得农户与银行、信用社等正式机构的关系更密切, 获取信息的成本会相对较低, 从而更容易得到正式机构的服务。由此本文提出农户家庭中有担任村干部的家庭成员会倾向于林权抵押融资渠道。
( 2) 生命周期。农户家庭的经济行为受到生命周期规律的影响, 尤其是户主年龄结构的影响。当农户家庭人口负担较低时, 农户的经济收入会有较快增长, 处于财富积累的上升阶段; 而农户家庭人口负担较高时, 农户的经济收入增加乏力, 处于下滑阶段。一般而言, 户主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不同年龄阶段的户主, 其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具有差异性。正式金融部门总是希望找到偿债能力较强的农户, 农户生命周期的变化, 很可能会影响正式部门在贷款时的决策。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出台, 使得农户不管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家庭资金需求问题。而非正式放款人不会因为农户处于生命周期的低谷而拒绝放款。总体而言, 户主年龄越大, 其对林权抵押贷款这类正式融资渠道的偏好意愿就越低。
( 3) 贷款用途限制。国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在农村金融抑制条件下, 农户选择正规金融渠道或非正规金融渠道与其贷款用途有关 ( Feder, Lau, Lin and Luo, 1992) 。贷款用途与利率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用于生产性还是生活性用途对借款利率影响不显著 ( 韩俊、罗丹、程郁, 2007; 王琅, 2008) 。我国林权抵押贷款属于正式金融渠道贷款, 贷款是以生产性目的为主。集体林区农户相对贫困, 贷款用途限制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应该有影响, 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农户的融资偏好, 但是否会使得农户更倾向于非正式融资渠道尚需实证检验。
( 4) 政府政策性信贷补贴。有关利率是否过高的问题, 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有的研究认为正式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过高, 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 从而使得农户 更偏向于 非正式渠 道 ( 韩俊等, 2007) 。也有些研究成果显示, 利率因素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不明显。农户可以接受现行的利率, 甚至认为农户在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考虑的是贷款的方便程度和安全性, 而没有考虑贷款的成本———利率因素 ( 张军, 2000; 何广文、李莉 莉, 2005) 。林权抵押贷款属于正式融资渠道, 一般贷款利率都是金融机构规定的, 利率的降低终究是有限的, 而政府政策性信贷补贴的推出将有助于降低农户的交易成本, 使得农户有可能倾向于正式融资渠道。
( 5) 正式金融部门的分布程度。农户所在乡镇银行和信用社的数量代表着当地正式金融部门的发展状况。林区农户居住相对较分散, 交通不便, 这使得正规金融部门服务林区农户的交易成本上升, 同时使得农户自身获得贷款的交易成本也增加。若农户所在乡镇拥有银行或信用社的分支机构或代理点, 则农户有可能更倾向于正式渠道。
根据上述内容, 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全部根据598份实际问卷调查所得的农户信息进行指标编制和数据化处理, 各个变量的标识及含义解释如表4所示, 变量的基本统计如表5所示。
3. 实证分析
表6列出了实证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 户均拥有林地面积、户主年龄、贷款用途限制、政策性信贷补贴和所在乡镇是否有银行等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余主要变量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注: 显著性标注: ***: 为在 0. 01 的显著水平下, **在 0. 05 的显著水平下, * : 为在 0. 1 的显著性水平下。
从表6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判断:
( 1) 在丽水农村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中, 林业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农户通过林业生产经营赚取的收入远远不够其家庭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支出, 农户家庭只有通过外出打工、经商等其他渠道, 才能有效地满足其家庭支出。虽然林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外出务工对农户偏好林权抵押贷款这一正式融资渠道具有正效应, 但是并不显著。
( 2) 户均林地面积对农户偏好林权抵押贷款有显著的正效应。林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户能否获得林权抵押贷款, 户均拥有林地面积反映了农户林地资源的丰富程度, 林地面积越大, 农户越具有林权抵押贷款的倾向, 从而有利于农户进行林业生产经营。
( 3) 户主年龄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偏好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农户, 其生产性需求逐渐减弱, 主要以生活性消费为主; 而且年龄较大的农户对于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认知程度较低, 甚至会出现抵触情况。因此, 户主年龄越大, 其对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偏好就越小。
( 4) 贷款用途限制对于农户偏好林权抵押融资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林权抵押贷款用途限制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 实现林农收入的增加。林地作为林区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源, 势必使得农户在林业生产经营上进行较大的投入。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正式融资渠道, 其政策目标是服务于林业生产经营, 增加农户收入。而现实当中农户为了获得林权抵押贷款, 认同了贷款用途主要用于林业生产, 其目的是通过《林权证》的抵押来得到资金以帮助促进生产经营。从这一方面而言, 贷款用途限制变量无疑存在一定的缺陷, 并不能很好地监督农户是否真正将获得的贷款用于林业生产。
( 5) 政策性信贷补贴对于农户偏好林权抵押贷款具有显著的正效应。Komicha ( 2007) 认为影响农户在正式机构和非正式机构之间做出选择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两个市场的利率应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正式机构的金融产品, 其利率的高低会对农户是否贷款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政府政策制定的利率与市场决定的利率相比, 缺乏灵活性, 较为固定, 有时甚至存在较高的利率。政府政策性信贷补贴就是为了降低农户的贷款成本, 提高农户的贷款积极性而推行的, 降低贷款成本实质上就是降低了农户的贷款利率, 为农户贷款创造融资便利, 所以政策性信贷补贴提高了农户进行林权抵押贷款的可能性。
( 6) 所在乡镇是否有银行对于农户偏好林权抵押贷款具有正效应, 但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林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方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 甚至出现供给垄断的情况, 农户只有向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才有可能得到贷款, 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没有条件放贷给农户, 这使得农户无法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外的正式机构获得贷款。乡镇单一的金融机构布局限制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发展, 使得广大农户的贷款选择性降低了。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户信贷的问卷调查, 发现69. 75%的农户在面临资金需求时会求助于正式渠道, 这与国外学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对农户借款交易的分析发现, 林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户的融资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服务于农户的传统生产投资资金需求, 而且对于农户的工商业经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户获得林权抵押贷款额度较大。总体而言, 林权抵押贷款的推行, 较为有效地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
对农户融资意愿的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 户均拥有的林地面积、户主年龄、贷款用途限制、政策性信贷补贴是影响农户通过《林权证》抵押获得贷 款的主要因素。林地面积作为林权抵押中贷款额度的衡量标准之一, 其大小对于农户获得贷款具有显著的影响, 面积越大, 农户越有机会获得贷款; 山区农户林业生产经营普遍, 对于林业生产的投入也相对较大, 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贷款用途限制对于农户林业生产而言, 起到了政策的导向性作用; 政策性信贷补贴降低了农户的贷款成本, 对引导农户利用手中的“绿色资产”获得资金, 满足其部分融资需求起到了催化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从农户实际借款交易数据来看, 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林权抵押贷款这一新的融资工具, 对农户获取资金, 解决其生产生活资金短缺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 对农户融资偏好选择的意愿调查中, 将信用社、银行等正式融资渠道作为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中, 林权抵押贷款在正式融资渠道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8. 64%, 表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际开展具有一定的成效, 同时也表明农村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完善。随着林业金融的创新, 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正规金融部门在服务于农村, 特别是在满足广大山区农户的融资需求方面, 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林权抵押贷款实施过程中, 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应该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单个农户在获取融资政策信息上处于相对劣势, 且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而通过村集体经济, 特别是通过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取融资政策信息, 一方面可以解决正式金融机构面对分散农户的信息和交易成本等问题, 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信息切实有效地传递给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 从而能够积极地引导农户盘活其森林资产, 获得所需的资金。
摘要:《林权证》作为农户对其所拥有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合法凭证, 使得山区农户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抵押物。作为一种正式的融资渠道, 林权抵押贷款无疑会对农户的融资偏好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地区3县 (市) 598户样本农户融资偏好的调查, 发现一半以上的农户在资金需求时首先会求助于正式渠道, 其中林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户的融资偏好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户均拥有的林地面积、户主年龄、贷款用途限制、政策性信贷补贴是影响农户偏好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因素。
农户贷款 篇11
农行辽源郊区支行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把贷款支持“三农”视为社会责任。在小额农户贷款投放过程中,将防控贷款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自2008年11月份以来,该行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350户,901.1万元。其中:参加人身意外保险贷户347户,贷款额755万元,保费额4.8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万元。
该行在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之初,客户经理到每一个农户家中,均按相关政策向贷户宣传尽量购买一份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分散转移风险。但贷款开办前,农户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贷款还要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农民客户认为:农行是在给客户附加条件,加重客户贷款成本。为提高农户参加保险的认知度,该行的客户经理在强化自身保险知识掌握的同時,还与农民分析贷款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及存在的可能性,直到农民客户能够理解农行是为了客户利用好金融政策,通过小额信用保险化解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客户经理的积极宣传,使农民客户真正理解农行是为其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在贷款发放时,纷纷主动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今年2月25日,辽源市经济开发区所辖的兴国村农民郭建军办理小额农户贷款2万元,并购买了一份2.2万元的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3月21日,该客户为本村五保户家修善住房时,不慎从房顶摔落当场意外死亡。该行主管行长得知情况后,率领两名客户经理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及时调齐了保险及信贷的相关资料,与辽源市阳光保险公司联系,在主管行长和客户经理的共同努力下,辽源市阳光保险公司于4月6日,给客户郭建军理赔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金2.2万元,使该笔贷款于当日全额收回,并将剩余的1700元返给客户家人。通过此事,该客户的家人及联保小组成员都非常感谢农行。他们认为是农行为其减少了损失,同时保住了贷款农户的信用。至此该行在当地农民客户中赢得了声誉,许多新增信用的贷户纷纷主动参保,贷户办理小额保险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农行贷款的安全性实现了双重“保险”。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探究 篇12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落实国家政策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户服务的办社宗旨, 立足农村、以农为本, 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在完善农村金融, 促进农业发展发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施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完善, 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简化农民贷款手续,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因此, 探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将辖区内农户分为不同信用社等级, 并据此给予不同贷款额度, 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并迅猛发展, 并占据了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适用于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其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 而且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加大了支农信贷投入, 提高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服务水平。
(二)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分析
目前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广泛, 主要解决农民生活、生产贷款, 又有经商、个体企业贷款中的资金问题, 信用户凭贷款证 (信用证) 办理贷款。信用户的评定根据信用状况、家庭现有资产, 以及收入状况为依据, 不同的等级可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金额, 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伴随着农村信用社而存在。在此间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政策调整和信用社的信贷体制调整, 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其覆盖面积和所发挥的实际功效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户的具体发展需要。
三、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户小额信贷制度在“期限、额度、利率”设置不科学
一是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 同农业的产业周期不匹配。信用社的农户小额贷款期限较短, 最高为一年, 而且普遍为1—3月发放, 10—12月到期, 与农副业生产周期产生冲突, 资金周转缓慢, 当年贷款必须当年回笼, 未设置一个同贷款项目实施周期吻合的收本收息周期。二是贷款的授信额度低于农户期望的额度。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 信用社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降低信贷风险, 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度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小额农贷的具体额度虽然有所上调, 但整体水平偏低、地域性差异大。小额度的贷款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 抑制了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三是贷款利率过低。小额信贷奉行福利主义, 缺乏金融手段, 难以较好的弥补所需成本及损失。一旦政府补贴撤出, 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 导致无法为农户提供可持续服务。
(二) 操作流程存在问题
一是农户贷款档案不完善, 摸底情况不真实, 导致冒名贷款。一份真实、合规、完整的农户贷款档案是贷款评级、授信的出发点, 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根基。二是客户级别评定、授信不准确, 授信额度与实际信用额度不相符。在发放贷款中, 对客户的评级、授信过高, 严重超过了其所能承担的信用额度, 造成了贷款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局势, 严重影响着贷款质量和可持续性。三是贷款到期农户抵触偿还采取“转贷”方式。调查表明,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中, 多数为到期后“转贷”。更严重者不按合同正常结息, 最后拒绝还款。经过多次“转贷”, 自己为信用社结息比贷款本金都多, 情绪抵触, 干脆不再偿还贷款, 因此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性提高。
(三) 信贷队伍管理水平低
信贷队伍不完善, 宣传不到位, 农民文化水平低, 信息渠道闭塞, 导致农户对信用贷款业务不了解。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淡化小额贷款的政策性, 从自身利益及风险考虑, 推广动力不足, 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承担风险与利益不对等, 积极性难以保证, 从而信贷工作难以进行。
四、防范措施
(一) 分类对待, 灵活制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及利率
一是在贷款额度上, 对农户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 满足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授信额度分类做适当的提高。贷款超过授信标准, 可采取联保、担保、抵押、质押等贷款方式。二是在贷款期限上,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 可适当延长个别贷款期限到3年, 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三是小额贷款利率应依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按对农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确定贷款利率, 对信用好的优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方式, 而对信用评级较差的农户实行高利率。
(二) 严格操作流程
一是对辖区农户或个体种养殖户逐户摸底建立信用档案, 严格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和资料归档四个阶段对农户信用等级认定, 并按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配以授信额度。二是贷款用途必须合理。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 如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种子、饲料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个体私营经营用款;购买农机具, 如:耕牛、抽水机、脱粒机及其他小型农用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款等。三是贷款使用后的跟踪监测以及贷后评价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更新以往的信用等级评定记录。完善的操作流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有效的降低风险率, 做到此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完善操作中的疏漏
一是培养专业信贷人员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贷款人员档案并核实, 分析贷款评级及授信额度的准确性。拒绝骗贷, 以防冒贷。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如评级制度、授信制度、贷后管理制度、贷款收回责任制度等, 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 把好贷款关, 确保贷款合法、合规, 合同内容完善、要素齐全, 确保每笔贷款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明确贷款收回责任人, 要杜绝“借新还旧”及其它方式贷款转办, 彻底消除部分客户抵触还贷的思想。四是提高信息化建设, 改进信贷管理水平, 建立市场—信用社—农户—信用社—市场的信息渠道, 进一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五、结语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的管理机制, 走上正规、快速发展的道路,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立足“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实施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势、新政策的浪潮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操作规程以及推广过程方面要做出新的改革。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作用以及发展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户小额贷款,村信用社,存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艳灵.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农户贷款】推荐阅读: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07-22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08-29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养殖贷款管理暂行办法10-15
农户生活07-14
农户参与07-16
农户模型07-19
农户补偿05-10
退耕农户05-14
西部农户05-31
农户市场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