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2024-11-05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精选8篇)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篇1

农户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为解决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资金以多种方式发放的贷款。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主渠道,在贷款发放、使用、管理、回收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没有优质的信贷资产质量,农村信用社实现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笔者针对农户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出如下浅见。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达成共识。农村信用社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大农业”观念,才能增加对农户的贷款投放。当前思想观念没有达成共识。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末,宽甸联社项目电报反映农户贷款余额为 59,573万元,占各项贷款的64%,实际农户从事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等的贷款5,300万元被列入农村工商业贷款管理。最近人民银行出台宏观调控措施,抑制贷款过快增长,为抑制非农户贷款的投放,从事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的农户贷款受到控制。

(二)提高农户贷款增量受到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户贷款的格局被打破。农业银行回归农村市场;邮政储蓄在发放农户小额质押贷款的同时,搞宣传调查,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过渡;宽甸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按贷款基准利率的70%上浮;其他商业银行对农户贷款按贷款基准利率的30%上浮,并借助实现了通存通兑的优势,抽走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

(三)信贷员的道德风险难以根治。宽甸联社深化改期间,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89个,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操作程序。员工学习、掌握其制度容易,实际操作却出现偏差。改革试点以来,宽甸联社按照制度规定,追究违规贷款责任人13人,普遍存在道德风险。

(四)信贷队伍的合理配置存在难题。宽甸联社现有信贷员92人,普遍年纪偏大,现在发放贷款手续严密,创新贷款品种涉及的知识增多,适应能力有限;新招聘的大学生人生地不熟,短期内难以适应信贷工作。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宽甸联社对21个信贷员因贷款到期未收回,收缴保证金20.9万元偿还了贷款,导致一部分信贷员存在“惜贷”心理。

(五)农户贷款隐藏的风险难以及时化解。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是守信用的标志,但是有的借款人在旧的贷款尚未清偿的情况下,向信贷员申请为其办理一笔新的贷款,用以清偿旧的贷款。“以贷还贷”对信用社维系借贷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信用社对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加大。

二、解决的办法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管理,要以提高贷款增量为前提;防范贷款风险为保障;实现“同生共赢”为目标。解决的主要办法:

(一)按照“大农业”口径统计,真实反映农户贷款状况。

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为已任,从而在深化改革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据了解,国家财政还将出台对农村信用社的优惠政策。加强生态保护、提高产业化升级、改善民生条件等,是“十七大”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需要农村信用社保持敏锐的政治头脑,拓宽支农领域,并按照“大农业”的范畴,对农户贷款进行管理,真实反映农户贷款状况,借以提高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

(二)降低信用社资金成本,减轻农户贷款的经济负担。

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纯收益主要来之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据统计,宽甸联社2007年9月末实现各项收入5,918万元,其中利息收入5,426元,占各项收入的92%,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过低。当前农村信用社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一是实现通存通兑业务。省联社成立后,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实现通存通兑业务是当务之急,尽快解决汇兑不畅的问题才能夯实发展根基。二是降低资金成本。优化存款结构,吸收低成本存款;拓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在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收益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才有能力按农户贷款用途、金额大小、约期长短,把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适当降低。非农户,非农业贷款利率适当提高,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标准。

(三)对农户贷款加强防范和监控,严防信贷员道德风险。

1、开展信贷回访工作。一是检查贷款质量,看有无顶名、冒名等违规贷款,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案件发生;二是全面了解农户的真实情况,掌握客户需求和对服务的满意度,以便于改进支农服务,稳固占领农村市场。

2、实行信贷员包片工作轮换、移交制度。信贷员管辖的贷款户较多,业务发生频繁,包片时间过长,容易利用人熟、地熟优势,隐蔽风险贷款。实行信贷员包片工作轮换制度,一是可使信贷人员不敢轻易发放违规贷款,从而达到抑制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作用。二是通过轮换、移交使信贷员违规操作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暴露无遗,县联社可集中精力查处。三是可以防止信贷人员经管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促使接管的信贷人员较快地开展工作。

3、对信用社主任实行问责制。对交流的信用社主任,过渡期两个月,过渡期间为负责人,对交流前的信用社正常贷款审核认定,未造成信贷风险,符合调离条件的,由联社人力资源部、信贷业务部对其办理正式交接手续;对因贷款造成风险免职的信用社主任,实行“三不政策”:不聘用、不调动、不交流,就地承担化解风险的责任。“宁其伤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确保贷款安全。

(四)对信贷员实行流动管理,做到人才使用和储备并重。

流动管理是要对信贷队伍建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为保持信贷队伍的相对稳定,可以招聘家住本地农村,没有工作的大专生或高中生从事信贷工作,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做到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信贷员的工作能力。

(五)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化解潜在的贷款风险。

基层信用社对借款人“借新还旧” 的贷款,要报县联社贷款审察委员会审批,掌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基本正常;二是借款人要先归还部分贷款本金和全部欠息;三是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除自然灾害外,对借款人再次要求办理借新还旧的,原则上不予办理,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建立这种信贷退出机制,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的分析

农村信用社在机构设置和资金投向上,已经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以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信用社经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夹江县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坚持以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截止2006年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773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1361万元,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17.6%。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发放的贷款分别有1250户,600户、540户、610户形成不良贷款,随着核定额度的增大,单户不良贷款平均余额分别为0.25万元、0.38万元、0.44万元、0.57万元,呈逐年增加趋势。如果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势必影响整个贷款质量的提高,对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阻碍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步城镇化,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信贷支农重任。但是,由于认识程度不同,部分地方党政部门一味要求信用社大量投放贷款,忽视了对农村信用环境的创建,导致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恶化,出现 “小户看大户”、“群众看干部”的现象,且部分干部的失信使得信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信用社因人力有限,客观上导致客户经理对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还款来源、借款用途的真实性等情况调查了解不深、不细,仅凭个人的主观印象、农户自身的陈述或当地村社干部的推荐便予以授信,使贷前调查和授信偏离实际情况,出现了小额贷款发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因地域分散、金额小、笔数多,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后管理松懈,存在潜在风险。

(三)片面追求小额贷款的核定、评定面,放松了贷款核定、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和标准,忽视了小额贷款核定质量和信用户的评定质量。

(四)信用社信息闭塞,农户及其家庭经济、信誉等信息历史状况较难掌握,以致出现其家

庭成员曾有挂息又发放贷款现象的。

(五)农户联保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户需要较多资金却又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的贷款。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户联保贷款的可行性较差,一是由于农户家庭之间的富裕程度不同,较富裕的农户,不愿为其他收入水平低、底子薄的农户联保;二是农民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承担贷款偿还连带责任,相互缺乏信任;三是联保小组成员一般全部都向信用社贷了款,一旦有一个或多个小组成员经营失败,出现风险,其他的小组成员观望成分较大,很难实现通

过法律手段追究连带责任。

(六)借款由其家庭成员办理,或借款人借款后长期不归,其家庭成员或其他人代理借款人办理手续,出现风险后,信用社依法清收“举证困难”,不利于维护债权。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近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说明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有九亿农民,“三农”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富裕和繁荣就只能是局部现象。作为地方政府,应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为主要工作方向。从目前农民的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担负起支农工作的重任,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配合信用社工作,为信用社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逐级负责,推动信用评定制度的建设,即乡镇向县级政府签订责任书,村两委向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把支持信用社工作纳入其考核。二是积极做好舆论导向,通过法律、教育等手段,协助信用社作好对一些“钉子户”、“赖债户”欠款的清收工作,保护信用社债权。三是各级党政、村、社干部起好带头作用,归还自己或亲属在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动员起亲朋积极归还在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贷后检查和贷款回收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其中调查摸底是基础,是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农户基本情况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客观公正,决定着贷款发放、使用与回收的风险评估及其控制。因此,在工作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当地乡、村级行政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和管理村民事务的有利条件,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做到依靠而不依赖;二是要在工作协调、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后续管理等方面注重发挥引导作用,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运切实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三是要对客户经理责任落实,考核指标要细化、量化,使其增强责任心

和工作责任感。

(三)为了真实了解农户家庭经济、信誉等信息状况,避免因时间长,人员变动后信息掌握不清。目前电子化信息档案内容和信息查询系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和准确掌握农户的信用状况。

(四)坚持审慎经营、风险管理原则,提高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原则。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小额农贷及时发放,不符合条件的贷款须从严控制。要因地制宜、因管理水平高低并严格按照农户真实的经营、资产、收入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定,进行授权管理,责权明确,防止帮贷、转移用途而造成风险隐患。

(五)目前,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管理中,办理借款的授权方式,只是核定时由家庭主要成员在核定表中签字。部分借款办理时借款人未出具相关的授权委托手续,构成“代理”或“表见代理”要素缺乏,并且核定时如果属村社逐户填表,其家庭主要成员签字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债权实现的存在严重风险。针对目前借款人外出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利于不良贷款的下降工作。在一个核定期内核定或第一次发放贷款时,信用社应要求借款人和家庭主要成员到场,出具亲笔签名盖章的委托书和承诺书,由信用社专档保管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很多,且往往是各种风险原因彼此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不易区分。考虑到方便研究的因素,笔者通过参阅大量书籍和专业文献,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信贷风险通行的划分标准,将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借款人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二是信用社自身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三是其他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

1、借款人原因

借款人原因主要是借款人由于道德原因对信用社进行欺诈获得贷款,或借款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a.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这种欺诈通常是借款人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蓄意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是向银行提供过于乐观的、甚至虚假的财务信息,以通过制造假象来蒙骗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从而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经营或生产环节。如果经营能够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主观上也不愿因为拖欠信用社贷款而留下不良诚信记录,即使在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还愿与信用社合作。

b.借款人恶意欺诈。借款人恶意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且贷款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

这类欺诈行为主要是企业以正当经营为由,骗取信用社贷款。贷款到手后移作他用或进行非经营性使用,或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且通常是通过利用、拉拢或腐蚀信用社信贷人员达到其目的。因这种“主观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都会造成损失。还有很多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和交易,捏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套取信用社资金后抽逃。

(2)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b.对市场和行业变化缺乏适应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迅速也是惊人的。例如电子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已经缩短到了3-5年,有的行业产品淘汰的速度更快。如果没有盯住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在明天或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丧失市场份额和偿债能力。

c.管理薄弱。借款人往往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或经营管理水平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经营亏损或破产。还可能发生管理层为了短期利益侵害企业长期利益、为了股东利益而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些都会给贷款带来风险和形成风险损失。

2、信用社自身原因

在X信用社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中,虽然由于借款人原因所引起的不良贷款占比较大,但却同信用社自身审查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内部人员存在道德风险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由于内控管理和防范工作的严重缺位、个别信贷人员将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不能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当贷款由逾期形成坏帐后,又往往不能及时地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行债权保全,导致X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2]

(1)操作原因。

a.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不严: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是贷款业务的首要环节。X信用联社个别经办人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和警惕性不高,在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详细;对贷款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对有瑕疵的材料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核实,等等。为今后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

b.贷后管理流于形式。近年来,X信用联社的信贷业务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5年间贷款总额增长了两倍多。由于各类贷款客户众多,也使相应的贷后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烦杂。往往存在着资料移交配合不力,档案管理不规范,抵押物审查不规范。经常会出现抵押物的贬值的问题,甚至是资料丢失等情况。并且,由于个人贷款资料的不连续和不全面,导致X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迟钝,不能快速反应采取措施。另外,X信用社的在贷款业务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人力严重不足。贷款经办人员几乎每人手中都有数百上千笔贷款,工作过于繁重,以致贷后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跟上,更谈不上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经济及家庭变化的情况。当风险来临时,信用社往往处于被动状态。[2]

(2)道德原因。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的粗放式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控风险防范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导致X信用联社内部个别人员有寻租的机会。有些道德缺失的贷款经办人员为了私利,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不指出,或者教唆贷款申请者开假证明假报表、故意伪造相关材料,以骗取信用社信贷资金。还有个别领导,通过职权指使或施压给基层贷款部门和信贷人员,对不合规定的企业或高风险项目进行过度授信。

(3)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管理体制特殊、历史包袱沉重,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也严重制约了信用社发展的步伐。目前,很多信用社还没有从原来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里走出来,X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

首先,管理层思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各级领导风险内控意识淡薄,对内控机制建设也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没有达成共识。

其次,内控制度不系统。对于信用社内部的风险控制,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统一的管理制度,很多工作无章可循,员工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操作。

另外,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该社于2009年初刚刚完成“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但与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样,有其形而无其神,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4)人力资源缺乏。

a.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几经更迭,先后由农行、人行、银监会,直到现在的省联社管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封闭状态。X农村信用联社职工的构成,大部分是原来的农行和人行的子弟,县级以下信用社和储蓄所的职工也都是农民或农民子弟,通过正规招聘的职工不到总职工数额的3%。同时,信用社还存在着高中级管理人员属地化现象严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的问题。

X农村信用联社现有职工200多名,在学历方面,截止到2008年底,中专科以下人数占大多数,占比达到78.5%,其次是专科学历人数,占比达到17.6%,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仅占3.9%,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历结构明显不合理。职称方面,无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6%,初级职称占比达43.9%,中级职称占比达14.6%,高级职称人员仅占总职工人数的5.9%。

b.职工培训质量不高。目前X农村信用社岗位技能培训也存在一定问题。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供求不平衡,针对性不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整体、轻个体;重统一、轻个性。

培训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教学互动性不强。并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只注重条例和具体做法的培训,忽视了员工理论基础不高的现实,以致于很多学员听不懂、理解不了,进而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相当一部分职工对培训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积极性差、态度不端正,基本上都以及格为目标、以不被开除为底线,浪费了信用社大量的培训资源和时间。

3、其他原因

导致X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除借款人和信用社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政府不当干预、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因素和市场变化。

(1)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干预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特别是1999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3]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追求政绩往往帮助当地企业从信用社获取大额贷款,部分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保证按季付息和逐年归还本金。[4]这类贷款往往缺乏真实的资产作为抵押,政府官员的任期结束或调往其他地方任职后还款也就失去了保证。

(2)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因素。

一些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因素,也是形成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首先,同其他任何贷款主体一样,借款人的生老病死往往影响到其贷款是否能继续得到偿还。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普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夫妻双方的共同收入,当借款人或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方因疾病、意外伤害导致死亡或终生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和还款能力时,借款人或借款家庭的常常会有按期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发生。

另外,由于自然灾害、气候突变等不可抗力因素,也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或收成不好,给农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以至于无法按期还贷。

(3)市场变化。

市场变化造成的不良贷款的案例只要集中于农户贷款。其原因只要是农户对市场行情的错误估计和盲目跟风,造成某种种植物供大于求或品质较低,导致大量产品滞销或低价处理。例如今年我国四川的“蛆橘”**,就造成了有些地区就出现了橘子两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的现象。果农的损失可想而知,自然无法按期还贷。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非常迅速,有些企业往往也存在“短视”行为,例如过于乐观的估计市场或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的问题,但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在“借款人原因”中已有所论述。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篇2

农户建房贷款是指云南省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村居民户在农村购建房屋的融资需求发放的贷款。

贷款对象

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辖区内, 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农村居民户。

且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信用状况良好, 无不良行为和嗜好;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且有合法、可靠且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

3.一定的自有资产, 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贷款用途

新建、翻新房屋;购买村社统建房;政府列入补助范围的农户地震安全工程建房及加固房屋;有偿受让农村房屋。

贷款额度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篇3

摘 要: 选取2011年陕西省渭南市14个小额贷款公司和337个样本农户的截面数据,运用ISDF模型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但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小额贷款公司员工文化程度、服务态度、贷款便利程度、利率水平和政策宣传均正向影响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支农低效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支农目标偏移现象。针对以上结果,分别从小额贷款公司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农户;生产技术效率;ISDF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6-0096-07

引 言

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一直制约着农村发展,一方面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撤并网点使得农户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只能依赖农村中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大型的商业银行扮演着“农村抽水机”的角色,使得大量农村资金逃离了农村金融体系。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金融供给的严重不足以及自身的特殊性,势必要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以满足当前“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5月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为了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坚持小额、分散为“三农”服务的原则。陕西省2006年在户县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9月通过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等一系列政策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央一号文件(2013)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贷款需求。那么作为新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效率如何?小额贷款公司服务质量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有何影响?不同小额贷款公司所贷的农户生产效率是否有差异?通过研究这些可以更好地帮助小额贷款公司分配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为农户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依据。

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文献来看,乔世君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分析,指出技术效率存在南高北低的趋势[1]。田伟等通过SFA分析发现全国油菜主产区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水平普遍不高[2]。屈小博采用SFA对陕西省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分析,指出教育、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正效应[3]。李谷成等运用SFA对湖北省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和信息化建设对其产生正向影响[4]。霍学喜等通过SFA分析陕西省等10个重点苹果生产县指出种植户明显存在技术无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5]。石慧运用SFA指出中国八大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改进不明显且为负增长[6]。王芳运用ISDF模型对中国不同区域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分析指出技术效率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7]。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SFA方法从大区域内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技术无效率影响因素也是从农户自身角度出发,对于农户自身以外的因素较少研究,那么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对农户效率有没有影响就值得进一步探讨。由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控制其投入要素,因此选用投入导向型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ISDF)相比较于SFA方法研究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更为有效。在借鉴已有的基础上,从小额贷款公司的角度出发,对各公司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和可能会影响其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文章选取投入导向型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ISDF)模型来分析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影响因素,是因为其在SFA模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它能同时有效估计农户随机生产前沿和技术效率损失;另外相对于产出,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对投入要素有着更强的控制力,选用ISDF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对小额贷款公司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借鉴全炯振ISDF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公司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分析[8],假设每个农户有N个投入向量[x=(x1,…,xN)∈RN+]和M个产出向量[y=(y1,…,yM)∈RM+],ISDF模型可以表示为:

模型中所涉及到的指标具体定义如下:k表示第k个样本农户(共337个);产出指标选取农户的农业收入(y1,万元)和非农业收入(y2,万元),这是目前统计农民收入较为全面的指标,y1包括农户种植、养殖等收入,y2则包括农户务工、个体经营等收入(由家庭总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额表示);投入指标方面,农业资金(x1,万元)用农户当年的生产费用(种子、化肥、大棚投入等)表示,非农业资金(x2,万元)用除农户民居住房以外的经营房产、交通工具以及其他设备等表示(按当年价值核算),土地(x3,亩)用农户的实际耕作面积表示。

为了准确衡量小额贷款公司服务质量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选取员工平均文化程度、农户对小额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贷款员工服务满意度、贷款的便利程度和贷款利率水平5个影响因素,z1表示员工平均文化程度(1初中及以下,2高中,3大专,4本科, 5本科及以上);z2表示贷款政策了解程度(1说不清,2不了解,3听说过,4一般,5很了解);z3表示贷款服务满意度(1说不清,2不满意,3基本满意,4满意);z4表示贷款便利程度(1说不清,2不方便,3方便);z5表示贷款利率水平(1说不清,2利率较低,3利率适中,4较高)。

二、 数据来源与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数据由课题小组在2012年7月对陕西省渭南市1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农户调研所得。其中农户样本的选取标准以当年在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80%以上为准。总共获得384份农户样本数据,其中有337份合格样本,各小额贷款公司所贷农户的样本数据为21~30份不等,样本数量差别不大。

(二)计量分析

先计算出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效率,再以小额贷款公司为样本单位对其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分析。

1.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效率分析。在借鉴张振海的基础上[9],选取各小贷公司所贷农户的人均农业收入(Y,万元)为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分别用农户贷款额比例(X1,%),农户贷款余额(X2,万元),贷款农户数(X3,户)和公司员工人数(X4,人)分别表示农村贷款资金配置情况、规模、深度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程度。

(1)1、5和8小额贷款公司的DEA效率值为1,与其他公司相比是完全有效的,并且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表明当前公司的投入结构合理。当综合效率为1且投入产出松弛变量为0时表明要达到现有的产出至少有一种投入无法减少,或者在现有的投入条件下产出无法增加。

(2)其他的小额贷款公司相对无效(0.122~0.981),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和产出松弛变量。在这些无效的公司当中有的是由规模效率引起的(2、3和14),从松弛变量来看投入产出比例合理,投入量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只需等量的增加投入并对规模进行改进就能使DEA效率提高;另外的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引起的(4、6、7、9、10、11、12和13),其中公司13的DEA最低(0.122),只有在改进投入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改善其投入规模才能提高效率。

按照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理论上来讲公司注册资金越多,对农户的贷款方面应该更有实力,但结果显示注册资金越多的公司DEA效率反而低。研究还发现在效率最低4个当中,有3个公司的注册资金量是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6、12和13,注册资金都在5 000万元以上;而在DEA完全有效的公司中,除了5的注册资金为6 500万元外,其余的都只有3 000万元;低效率公司的贷款额比例与后者持平甚至略低,表明其存在支农目标偏移现象。

2.小额贷款公司所贷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因素分析。从表2和表3得出:

产出情况方面,14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农户的平均农业收入最高的能达到10.745万元,最少的仅为0.8万元,而非农业收入最高能达到8.462万元,最少的也只有0.969万元。其中有10个样本公司所贷农户的非农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这表明目前农户家庭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占据主导地位,农户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源化。其中差距最大的公司2非农业收入是农业收入的2.4倍多,这是由于该公司处于渭南市临渭区内,农户贷款对象主要为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大多数农户已经从事了第二职业。

投入情况方面,非农业资金的投入明显高于农业资金,最大的差距达到了14.38倍(公司4),巨大的投入差距促进了非农业收入所占比例的进一步提高,非农业收入的增加会进一步反向推动着农户更多投资于非农行业。另外在数据中还发现非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大高于非农业收入,这主要是问卷调查中非农业资金的投入指标包括了除居住房产以外的经营性房产、交通工具和相关的机械设备等,由于这些投入指标价值是具有延续性,而调查中的非农业收入仅限于当年的收入,因此就不难理解出之间的差距较大的原因。

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方面,14个样本公司中员工的平均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均值介于高中和本科(2.760~3.762)之间;对贷款政策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样本1农户平均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达到了一般了解以上(4.381),而样本12的却在不了解以下(1.4);贷款服务态度方面,最高的达到了基本满意以上(3.4),不满意的达到了8个(1.727~2.350),说不清的为2个;有3 个公司农户表示贷款方便(2.80~2.952),而大多数贷款公司农户表示不方便;贷款利率方面,绝大多数认为利率适中,只有3个样本公司的所贷农户认为利率偏高。以上反映出小额贷款公司除了贷款利率方面,在贷款政策宣传、员工素质以及办事效率上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了进一步分析出各个样本公司所贷农户层面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运用ISDF模型对其进行技术效率分析(见表4)。

估计结果:使用软件Frontier4.1程序对ISDF模型进行极大似然法估计,从结果中可以看出γ为0.712 9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复合误差项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小额贷款公司所能控制的技术非效率,而随机误差变异只占到0.287 1。

产出方面,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系数分别为-0.058 1(10%)和-0.097 5(1%),说明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的影响,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每增加1%,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将分别提高5.81%和9.75%,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大于农业收入。

投入方面,农业资金和非农业资金的系数分别为0.015 9(1%)和0.073 4(1%),表示农户的农业资金和非农业资金每增加1%,就会分别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提高1.59%和7.34%,非农业资金投入所带来的效率提高明显高于农业资金,与王芳所得出的农业资金所带来技术效率提高大于非农业资金结论不符[7]。这也符合理论预期,随着农村交通建设的日益完善,城乡的经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有能力但资金较少的农户会选择周期短和收益较高的非农行业工作,这促使着农户更多的在非农业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因而会出现非农业资金投入所带来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业资金。

在导致农户生产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员工文化程度(10%)、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10%)、贷款服务满意度(1%)、贷款便利程度(1%)和贷款利率水平(1%)5个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都为负,说明了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因素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都能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贷款服务态度、贷款便利程度和贷款利率所带来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大大高于前两者,合理的解释为:首先农户本身收入水平有限,在社会中也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别人而言更关心的是贷款利率的高低和服务态度,以此来判断是否需要从该机构贷款,收益能否按期偿还贷款;影响最大的贷款便利程度是因为农户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繁琐的贷款程序会让农户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更希望快捷、简单的贷款流程,毕竟农户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贷款;最后员工文化程度和贷款政策的影响较低可能是这两项不是农户所能控制的,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并且不会对农户生产产生直接影响。

由表6得出各小额贷款公司所贷农户的均值并未发生较大的波动,幅动区间在0.694~0.814之间;各公司内部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明显,最高值能达到0.946,而最小的仅仅只有0.423,就贷款农户个体来说在生产技术效率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效率和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结合起来发现完全有效的公司1所贷农户的技术效率只有0.694,而低效率的公司13所贷农户的技术效率却有0.770,表明两都之间并未有太大的联系。这并不符合理论预期,理论上来说两者都是以农业收入来衡量的(人均农业收入和家庭农业收入),它们之间应有着正向的联系,合理的解释是一方面这与所调研的地区范围有关系,较小范围农户的生产习惯类似导致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均值差异并不大,而农户之间的差异则来源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对农户金融扶持的时间和力度上还不够,而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利用陕西省渭南市1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337份农户的2011调研数据,采用ISDF模型研究发现:(1)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但农户个体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公司支农效率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并没有关系。(2)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服务态度、便利程度、利率和政策宣传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都有着正向影响,除了贷款利率认为比较合适外,农户对其他的服务质量评价都不高。(3)小额贷款公司支农差异较大,大部分都处于无效和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支农目标偏移现象。

基于以上发现,给出如下建议:(1)小额贷款公司要秉承着为“三农”服务原则,持续加大为农户提供帮助,这样既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公司培养一批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农户。(2)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系统性培训,提升其相关业务能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人缘和地缘优势,深入到农户中宣传相关贷款政策,发挥其机制灵活、服务简捷等特点,使得农户更愿意选择公司相关业务。(3)小额贷款公司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支农效率,另外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防止由于“资本逐利”所带来的支农目标偏移。

参考文献:

[1] 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3):1116.

[2] 田伟,李明贤.基于SFA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1):5557.

[3] 屈小博.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734.

[4] 李谷成,冯中朝,占绍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08,25(1):3542.

[5] 霍学喜,侯建昀.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产出弹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7580.

[6] 石慧,孟令杰,王怀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波动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8(3):2033.

[7] 王芳.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3):5564.

[8] 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9] 张振海.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7):8288.

由表6得出各小额贷款公司所贷农户的均值并未发生较大的波动,幅动区间在0.694~0.814之间;各公司内部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明显,最高值能达到0.946,而最小的仅仅只有0.423,就贷款农户个体来说在生产技术效率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效率和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结合起来发现完全有效的公司1所贷农户的技术效率只有0.694,而低效率的公司13所贷农户的技术效率却有0.770,表明两都之间并未有太大的联系。这并不符合理论预期,理论上来说两者都是以农业收入来衡量的(人均农业收入和家庭农业收入),它们之间应有着正向的联系,合理的解释是一方面这与所调研的地区范围有关系,较小范围农户的生产习惯类似导致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均值差异并不大,而农户之间的差异则来源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对农户金融扶持的时间和力度上还不够,而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利用陕西省渭南市1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337份农户的2011调研数据,采用ISDF模型研究发现:(1)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但农户个体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公司支农效率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并没有关系。(2)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服务态度、便利程度、利率和政策宣传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都有着正向影响,除了贷款利率认为比较合适外,农户对其他的服务质量评价都不高。(3)小额贷款公司支农差异较大,大部分都处于无效和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支农目标偏移现象。

基于以上发现,给出如下建议:(1)小额贷款公司要秉承着为“三农”服务原则,持续加大为农户提供帮助,这样既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公司培养一批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农户。(2)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系统性培训,提升其相关业务能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人缘和地缘优势,深入到农户中宣传相关贷款政策,发挥其机制灵活、服务简捷等特点,使得农户更愿意选择公司相关业务。(3)小额贷款公司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支农效率,另外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防止由于“资本逐利”所带来的支农目标偏移。

参考文献:

[1] 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3):1116.

[2] 田伟,李明贤.基于SFA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1):5557.

[3] 屈小博.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734.

[4] 李谷成,冯中朝,占绍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08,25(1):3542.

[5] 霍学喜,侯建昀.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产出弹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7580.

[6] 石慧,孟令杰,王怀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波动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8(3):2033.

[7] 王芳.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3):5564.

[8] 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9] 张振海.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7):8288.

由表6得出各小额贷款公司所贷农户的均值并未发生较大的波动,幅动区间在0.694~0.814之间;各公司内部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明显,最高值能达到0.946,而最小的仅仅只有0.423,就贷款农户个体来说在生产技术效率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效率和所贷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结合起来发现完全有效的公司1所贷农户的技术效率只有0.694,而低效率的公司13所贷农户的技术效率却有0.770,表明两都之间并未有太大的联系。这并不符合理论预期,理论上来说两者都是以农业收入来衡量的(人均农业收入和家庭农业收入),它们之间应有着正向的联系,合理的解释是一方面这与所调研的地区范围有关系,较小范围农户的生产习惯类似导致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均值差异并不大,而农户之间的差异则来源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对农户金融扶持的时间和力度上还不够,而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利用陕西省渭南市1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337份农户的2011调研数据,采用ISDF模型研究发现:(1)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但农户个体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公司支农效率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并没有关系。(2)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服务态度、便利程度、利率和政策宣传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都有着正向影响,除了贷款利率认为比较合适外,农户对其他的服务质量评价都不高。(3)小额贷款公司支农差异较大,大部分都处于无效和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支农目标偏移现象。

基于以上发现,给出如下建议:(1)小额贷款公司要秉承着为“三农”服务原则,持续加大为农户提供帮助,这样既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公司培养一批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农户。(2)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系统性培训,提升其相关业务能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人缘和地缘优势,深入到农户中宣传相关贷款政策,发挥其机制灵活、服务简捷等特点,使得农户更愿意选择公司相关业务。(3)小额贷款公司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支农效率,另外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防止由于“资本逐利”所带来的支农目标偏移。

参考文献:

[1] 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3):1116.

[2] 田伟,李明贤.基于SFA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1):5557.

[3] 屈小博.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734.

[4] 李谷成,冯中朝,占绍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08,25(1):3542.

[5] 霍学喜,侯建昀.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产出弹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7580.

[6] 石慧,孟令杰,王怀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波动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8(3):2033.

[7] 王芳.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3):5564.

[8] 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学习心得 篇4

架起信用之帆

2015年6月9日联社组织的信贷培训班的学习,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通过这次对全省新制定的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及信用乡镇、村组评定管理办法的学习,使我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我就本次学习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没有抵押担保作为保障,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些原因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向农牧户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二)宣传不到位,各阶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认识有偏差。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对风险的顾虑,淡化了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性。一是农村信用社虽然定位服务于“三农”,要求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然而农村信用社又是金融企业,又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二是少数信用社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社在信贷投向上重工商轻农业、重大额轻小额、重盈利轻服务,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三是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一样,有过分依赖抵押担保方式等第二还款来源防范信贷风险的趋势,对信用贷款认识不足,对农牧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调查了解少,因而注重发放抵押担保贷款,忽视信用贷款。四是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存有偏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二、纵深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建议。

(一)区别对待,灵活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和期限。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投放,对在农区经营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可以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其资金需求,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在贷款额度上,应根据不同农户的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满足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2、在贷款期限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与用途,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贷款期限。按照农户需要的时间发放贷款,适当时可发放中长期贷款,以有效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相对较高的特色农业的农户贷款,适当增加中长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种。

(二)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与农村信贷保险制度,为农村信用社建立良性金融生态环境。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一项国家支农信贷政策,具有较大的政策风险,对这一政策推广后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由谁来承担,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农村信用社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与良性金融生态环境。农业的受自然条件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决定了其脆弱性。因此,应建立保险制度,由农户、信用社、保险公司签订信贷保险契约,对农村信贷实施再保险,以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发生。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阶层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认识。

1、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小额信贷长期健康发展。一是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制作宣传板报、发放小册子,向农户宣传贷款条件、贷款手续及贷款优点,使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牧户及时了解国家的信贷政策、原则和操作程序,认识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富民政策。二是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以服务“三农”为本,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农牧区谋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连接农民的一个纽带,也是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应积极建立有效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长效机制,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三是实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农信社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信用等级差的坚决不予贷款支持。同时,在规范信贷行为,加强信贷管理和信贷约束的基础上,完善信贷激励机制,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对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产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与工资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覆盖面,又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

2、提高农民信用观念,让其了解农村金融政策。一是加强对企业及个人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信用观念,为改善社会信用状况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氛围。二是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为增加农业产业化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强法律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律环境。四是广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让辖区每一个农民了解农村金融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借款申请书 篇5

湖南XXXXXX支行:

我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乡镇(街道)村组。配偶(或其他共同借款人)姓名,年收入元,家庭总资产元,家庭负债元。我们因(借款用途)需要,申请借款(大写)万元,借款期限个月,还款来源是。我们推选为代表办理借款手续。作为共同借款人,我们承诺对推选代表在你行的借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承诺按申请用途使用借款,按期清偿借款本息。借款未还清前,不论我们关系发生任何变化,你行均可依据借款合同从我们的账户中扣收贷款本金及利息,我们对此决不作抗辩。

借款申请人:

共同借款人: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篇6

[作者: 中山联社 蒋纪华点击数: 2116更新时间: 2009-12-21]

农村融资难可以说由来已久,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难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起步早,但发挥的效果有限,农信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制度建设长期不顺畅,存在10年之久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1999年被国务院统一取缔。进入2000年,在农村推行信用村建设和小额贷款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农信社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大多数信用社恢复盈利能力,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农村金融需求仍然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值得深入探讨农信小额贷款难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农户小额贷款的历史供给研究

(一)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据统计,我国现约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至少有1.2亿户,而且“三农”资金缺口每年约在l万亿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6月13日发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非正规金融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消费支出,这是未能充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例证。

(二)农户小额贷款难题的历史渊源。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贫血”的根本性原因。在长期重点扶持工业政策的指引下,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长期存在,引导农村资金不断流向工业和城市。同时由于农户数量多、金额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先天不足,农户小额贷款开展缓慢,即使有国际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推动,由于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从规模和效益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都不尽人意。

(三)中国小额农户贷款实践历程。根据张转方教授的研究,我国小额信贷最早从1981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内蒙古8旗开展的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开始,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主要在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由国内非政府组织操作,多采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下的“小组贷款”形式(可见对孟加拉国尤努斯银行的借鉴由来已久),由于大多数项目没有后续资金,小额信贷不可持续。第二阶段是项目扩展阶段,由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导“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扶贫贴息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户,由于“造血”功能的缺失,项目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但过多侧重于“补贴”性质,贷款还款率低,财政压力大。第三阶段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农信社为主导,在新用户和信用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第四阶段是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阶段,在银监会推动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小额贷款体系日趋完善。

二、小额信贷的国际考察

表1:格莱珉银行历年主要经营指标

(Key Information of Grameen Bank in USD)

1995-2007年(单位:百万美元)

指标 1995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利润 0.37 1.03 6.12 7.00 15.21 20.00 1.56存款 94.77 162.77 227.66 343.52 482.92 634.28 758.9

贷款 294.77 218.04 274.04 331.76 427.25 475.74 529.544 存款/贷款 32% 75% 83% 104% 113% 133% 143%投放贷款 333.17 271.99 369.32 435.10 611.74 726.97 731.49贷款累计额 1404.60 3667.52 4180.21 4615.31 5227.05 5954.02 6685.5贷款会员(百万)2.07 2.48 3.12 4.06 5.58 6.91 7.41覆盖乡村数量 35,533 41,636 43,681 48,472 59,912 74462 80678雇员数量(人)12,420 11,709 11,855 13,049 16,142 20885 25283支行数量 1055 1178 1195 1358 1735 2319 2481

数据来源:格莱珉银行官方网站 http://,笔者翻译。

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模式有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其中,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简称GB)由该国的经济学博士尤努斯创建,又称“穷人银行”,以帮助穷人脱贫为己任,同时提供给书培训、教育等社会服务,具有福利主义的倾向,96%以上贷款者为农村妇女,单笔金额小,在5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贷款者村民小组,相互监督,降低违约风险。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达到了16%~20%。实行“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的组织结构,该行贷款会员数量不断扩大,2007年会员数量741万人,覆盖孟加拉80678个乡村,支行2481个,聘用员工25283人,存款7.59亿美元,贷款5.30亿美元,累计实现贷款66.86亿美元,连续9年实现盈利。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BRI)主张走商业化的道路,更注重盈利,贷款在300美元以下,不需要任何抵押,300美元以上的贷款,可以用汽车、土地等物品作为抵押。贷款利率为年利32%(可浮动)。

可以看出,两种银行模式具有以下相似点:认为穷人也具有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获得贷款的权利,而且穷人也是讲信用的,无偿的慈善会抑制穷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贷款可以实行比较高的利率。

三、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大量的研究结构表明,全国各地大部分农户普遍难以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学者认为,目前民间借贷的比重很大,约占农户借款的70%左右。制约农户小额信贷难的因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额贷款机构缺少全国统一的机构。GB和BRI的组织结构非常相似,都有全国总部、大区分行、地方支行和小的营业所,不同的机构职责不同,总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监管、人事管理、外部关系协调等大的方面,越靠近基层,更多负责业务的具体操作。在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中,缺少全国统一的组织架构(农业银行更多地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无论是农信社,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都各自为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和管理办法,虽然经营灵活,但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培训和管理,防范风险能力往往偏弱。

(二)偏低利率导致小额信贷资金的短缺性供给与非理性需求。想要发挥出小额信贷的效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小额信贷业务利率由国家管制,虽给予相关优惠,但仍相对较低。这将导致很多问题:一是低利率不能弥补成本,资金供给减少,导致小额信贷不能可持续发展。二是低利率导致大量的需求,同时产生高违约率。借款者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白送”的礼品,可

图1:利率管制下的小额信贷需求供给曲线

以不按期归还甚至根本不必归还,从而造成低还贷率。三是低利率往往使贷款难以达到真正贫困者手中。因为低利率使部分借贷者有利可图,产生了经济寻租。最终表现为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没有得到满足。如图所示,市场均衡的需求和供给决定了一个市场均衡

价格:利率R0和信贷量Q0,此时的市场利率是偏高的。在政府对小额信贷利率进行管制时,利率降低为R1(R1< R0),而市场的需求数量上升到Q2,市场供给数量降低为Q1,Q2—Q1的差额就是市场未满足的数量。

(三)小额信贷的客户定位存在偏差。由于利率的管制,发放微型贷款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成本,因此,金融机构选取的客户对象范围狭窄,多为家庭较为富裕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而广大急需贷款的较贫困家庭往往不能提供所需的担保或抵押而获得不到小额资金支持。GB和BRI开展的微型额度贷款,约合几百元人民币的贷款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就很少能够看到。从根本上讲,之所以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微型贷款,一是由于利率的管制,贷款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获益;二是由于对穷人缺乏信任,不敢发放无担保贷款。

四、破解难题的制度建议

(一)树立“穷人也讲诚信”的理念。近年来,农信社真正支农贷款余额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对缺乏抵押物的农户诚信状况没有信心。只有让农户意识到,小额信贷不等同于扶贫贷款,它是以还本付息为首要条件的,而不是对农户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额信贷的良性、商业化运作。

(二)合理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农村金融市场贫血,小额信贷就缺少资金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金融市场。

(三)适当调整小额信贷利率水平。由于我国对于高利贷仍相当敏感,而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明显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被认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于小额贷款来说,如果无法采用高利率,小额贷款模式实际难以与民间非正规的发达的信贷进行竞争,其经营往往难以持续。如何规范小额贷款的高利率行为是关键。对此,可以借鉴南非《高利贷豁免法》做法。南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超过21%是违法的。但是,对于5 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不管利率是多少,到小额贷款管理机构登记并缴纳一定的登记费即可。只要登记就被认为是合法的。针对我国实际,可确定一定的贷款额度,在额度以下,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而超过额度则要实行商业银行的利率。既防止利率过高,又要防止部分机构化整为零,冒名发放小额贷款。

(四)明确小额信贷客户的范围。与国外的GB和BRI模式有区别,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已大幅减少,因此小额信贷的客户标准不仅包括贫困线以下人口,还应将从事家庭养殖、小作坊生产的农户纳入进来,同时小额信贷的资金额度应适当提高。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探究 篇7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落实国家政策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户服务的办社宗旨, 立足农村、以农为本, 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在完善农村金融, 促进农业发展发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施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完善, 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简化农民贷款手续,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因此, 探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将辖区内农户分为不同信用社等级, 并据此给予不同贷款额度, 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并迅猛发展, 并占据了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适用于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其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 而且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加大了支农信贷投入, 提高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服务水平。

(二)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分析

目前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广泛, 主要解决农民生活、生产贷款, 又有经商、个体企业贷款中的资金问题, 信用户凭贷款证 (信用证) 办理贷款。信用户的评定根据信用状况、家庭现有资产, 以及收入状况为依据, 不同的等级可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金额, 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伴随着农村信用社而存在。在此间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政策调整和信用社的信贷体制调整, 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其覆盖面积和所发挥的实际功效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户的具体发展需要。

三、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户小额信贷制度在“期限、额度、利率”设置不科学

一是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 同农业的产业周期不匹配。信用社的农户小额贷款期限较短, 最高为一年, 而且普遍为1—3月发放, 10—12月到期, 与农副业生产周期产生冲突, 资金周转缓慢, 当年贷款必须当年回笼, 未设置一个同贷款项目实施周期吻合的收本收息周期。二是贷款的授信额度低于农户期望的额度。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 信用社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降低信贷风险, 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度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小额农贷的具体额度虽然有所上调, 但整体水平偏低、地域性差异大。小额度的贷款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 抑制了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三是贷款利率过低。小额信贷奉行福利主义, 缺乏金融手段, 难以较好的弥补所需成本及损失。一旦政府补贴撤出, 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 导致无法为农户提供可持续服务。

(二) 操作流程存在问题

一是农户贷款档案不完善, 摸底情况不真实, 导致冒名贷款。一份真实、合规、完整的农户贷款档案是贷款评级、授信的出发点, 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根基。二是客户级别评定、授信不准确, 授信额度与实际信用额度不相符。在发放贷款中, 对客户的评级、授信过高, 严重超过了其所能承担的信用额度, 造成了贷款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局势, 严重影响着贷款质量和可持续性。三是贷款到期农户抵触偿还采取“转贷”方式。调查表明,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中, 多数为到期后“转贷”。更严重者不按合同正常结息, 最后拒绝还款。经过多次“转贷”, 自己为信用社结息比贷款本金都多, 情绪抵触, 干脆不再偿还贷款, 因此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性提高。

(三) 信贷队伍管理水平低

信贷队伍不完善, 宣传不到位, 农民文化水平低, 信息渠道闭塞, 导致农户对信用贷款业务不了解。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淡化小额贷款的政策性, 从自身利益及风险考虑, 推广动力不足, 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承担风险与利益不对等, 积极性难以保证, 从而信贷工作难以进行。

四、防范措施

(一) 分类对待, 灵活制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及利率

一是在贷款额度上, 对农户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 满足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授信额度分类做适当的提高。贷款超过授信标准, 可采取联保、担保、抵押、质押等贷款方式。二是在贷款期限上,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 可适当延长个别贷款期限到3年, 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三是小额贷款利率应依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按对农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确定贷款利率, 对信用好的优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方式, 而对信用评级较差的农户实行高利率。

(二) 严格操作流程

一是对辖区农户或个体种养殖户逐户摸底建立信用档案, 严格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和资料归档四个阶段对农户信用等级认定, 并按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配以授信额度。二是贷款用途必须合理。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 如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种子、饲料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个体私营经营用款;购买农机具, 如:耕牛、抽水机、脱粒机及其他小型农用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款等。三是贷款使用后的跟踪监测以及贷后评价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更新以往的信用等级评定记录。完善的操作流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有效的降低风险率, 做到此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完善操作中的疏漏

一是培养专业信贷人员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贷款人员档案并核实, 分析贷款评级及授信额度的准确性。拒绝骗贷, 以防冒贷。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如评级制度、授信制度、贷后管理制度、贷款收回责任制度等, 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 把好贷款关, 确保贷款合法、合规, 合同内容完善、要素齐全, 确保每笔贷款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明确贷款收回责任人, 要杜绝“借新还旧”及其它方式贷款转办, 彻底消除部分客户抵触还贷的思想。四是提高信息化建设, 改进信贷管理水平, 建立市场—信用社—农户—信用社—市场的信息渠道, 进一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五、结语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的管理机制, 走上正规、快速发展的道路,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立足“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实施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势、新政策的浪潮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操作规程以及推广过程方面要做出新的改革。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作用以及发展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户小额贷款,村信用社,存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艳灵.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问题;对策

一、当前小额农贷业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风险大。睢宁县现有人口138万人,土地230万亩,其中农村人口128万人,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2008年农村和城镇人均收入分别约为4000元和1万元,是全省扶贫县之一。由于农民的收入低,其偿债能力十分低下,贷款还款来源也十分有限,决定了三农业务风险比较大。

2交易成本高。该县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约80公里,现有16个建制镇和14个农村集贸中心,在地理分布上较为分散,加之小额农贷金额小、笔数多,到农村办理业务带来巨大的交通费和人工费支出,单位业务的作业成本比较高。

3信贷员恐贷。由于该县农业银行多年来脱离农村市场,现有人员大多不了解农村市场,一些信贷员怕农民还不起贷款,存在着恐贷、惜贷心理,制约了小额农贷业务的发展。

4审批周期长。与农村信用社相比,该县农业银行小额农贷的优势是利率低,但因为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脱节,满足不了客户的时效性要求,因而受到客户的冷落。

二、小额农贷业务风险的成因剖析

1农民收入水平低,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种植业收入。农民除自身消费一部分外,将剩下的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取一部分收入;二是养殖业收入。农民养殖家禽、家畜拿到市场上出售。三是打工收入。劳动力多的家庭,年轻人到常年到外地打工或利用季节空闲就近打工获取收入。四是在农村从事商贸流通业或小制造业,如开小商店、小饭店、小药店、小农资门市,或开办面坊、油坊、板材厂、食品厂等微型企业,大多数规模比较小,没有或很少雇工,基本上除了挣够一个人工资,没有多少利润。

2农民可支配的财产少,缺乏足值有效的抵押物,造成第二还款来源没有保障。目前,由于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政策,农民对承包地和房产只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权,没有处置权,不能进入市场买卖流通,无法变现,因此也不能向银行抵押,无疑进一步增加小额农贷的风险。

3农业风险大。一是市场风险。一般针对农业经营户的放贷对象多为经营非粮食类种植、养殖业,如反季节蔬菜、瓜果、养鸡等,而蔬菜、瓜果、鸡蛋等的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风险较大。二是异常事件风险。如旱、涝、病、虫等灾害都可能对种养业造成灭顶之灾,使农户血本无归。

4无法获取农民的民间借贷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税务部门也没有实行严格的个人资产负债及收入支出等财务申报制度,农民在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负债及担保信息缺失,造成个人的负债情况不好把握。往往存在一些客户,表面看来资产很多,有房有车,生意兴隆,但殊不知其对私人还存有大量负债,甚至是非法集资,有的到了严重资不抵债境地,给银行贷款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三、完善小额农贷业务的可行性对策

1定位目标市场。选准市场和客户,严把准入关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展小额农贷的关键环节:一是明确客户定位。将农贷对象定位于在那些在农村品德正直、头脑灵活、有经营意识和创业意识、精明强干的种养大户或从事工、商、服务业的农村企业上。二是明确用途定位。在贷款用途上,要坚持支持生产经营的原则,对看病、子女上学、盖房子等消费性需求,要慎重。三是要明确调查重点,把好客户准入关。在客户调查上,应强调对客户的个人思想品德、在本地的名声、信誉的调查。

2创新担保方式,降低风险。目前可供探索的担保方式有4种:农户联保、有担保能力的自然人担保、公司担保、抵押等。对农村小额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可审慎选择农户联保,也可多采用有担保能力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个人担保、担保机构担保、企业担保等方式。待土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流转市场发展成熟的时候,可偿式开办承包地和宅基地抵押担保,降低风险。

3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操作流程,将产品与客户需求有效对接。一是扩大授权,多给下级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小额农贷管理上,将权限下放到基层,将县域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农户和非农户贷款进行整合,以适应客户需求。二是实行先授信、后贷款方式,在授信期限和额度内,可循环贷款,实现一次授信,多次贷款,随到随贷,从而缩短贷款审批周期,吸引客户。

4拓宽营销渠道,减少交易成本。目前主要由客户经理直接到客户家里做现场调查来办理农贷业务。由于农户在地理空间上比较分散,客户经理来往的交通成本、人力成本非常高。为此,一方面,要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步伐,增加转账电话、POS、ATM等自助设备的投放,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等电子银行渠道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雇用中介代理业务等间接渠道。利用本地人互相了解、知根知底的优势,在农村寻找一些品行端正、经济实力雄厚的客户或组织,让他们推介客户,并负责贷款收回。在管理和考核上要按照激励相容原理,按贷款收回情况给予代理一定的费用作为补偿和奖励,从而减少调查作业成本,并解决农行对客户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上一篇:投资学报告下一篇:感恩妈妈优秀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