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小额信贷

2024-08-05

农户小额信贷(精选12篇)

农户小额信贷 篇1

1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现状

目前四川农户小额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二是如小额贷款公司这样的商业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但基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商业性, 对贫困农户基本不放贷, 导致其业务发展有限。目前的大背景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小额信贷实施主体机构, 其小额信贷业务发展非常迅速。

四川农信社自成立以来, 发放贷款数量占各项贷款总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农户小额信贷截至2014年年末, 四川农信累计发放涉农贷款4548亿元, 较年初新增694亿元, 同比多增67亿元。

2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及时准确地找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 对预防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意义重大。

2.1 外部风险

2.1.1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不规则变化所产生的现象, 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者生命安全的风险。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 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不强。而且缺乏必要的风险转移机制。近年来, 四川省农业因灾而绝收面积逐年上升。

2.1.2 市场风险

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 导致以农产品销售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借贷农户的收入出现不稳定, 进而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形成小额信贷市场风险。由于农户在选择农产品时, 具有从众心理, 使得农产品种类相对集中且趋同, 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低等原因, 必然导致同种产品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 农户收入减少, 小额信贷风险增加等问题。

2.2 农户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 是指由于借款人没能按期偿还贷款而给贷款发放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 (见表2) 。

2.3 银行操作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引起的, 会造成间接或直接损失的风险。对于农户小额贷款而言, 操作风险主要是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或寻租行为等形成的风险。

3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3.1.1 建设自然灾害抵御工程

(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抗旱排涝能力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 提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是重点, 增强防洪和供水能力是主要出路。重点整治响水滩水库、大黑龙滩水库、白桥水库等病险水库。

(2) 助力地方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加强动物、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检验监督工作、控制扑灭工作, 完善动物、植物病虫害防治物资保障系统, 加快动物防疫体系、植保工程等工程建设。

(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因地制宜, 立足中大型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型农机产品的发展, 不断提高耕、播、管、收、运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3.1.2 实行农业保险制度

为建立农业保险合作机制, 信贷机构可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可以开办农业保险的地方保险公司合作, 结合当地实际, 针对因不可抗的自然灾害, 导致农户不能偿还贷款的情况, 设计不同的农业保险。

3.1.3 强化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支持力度。作为农业大省, 四川省应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政府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时, 政府应根据农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求得均衡价格和数量, 进行收购。防止“谷贱伤农”, 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农户信用风险管理

3.2.1 建全农户资信档案

(1) 首先要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其次, 对于符合贷款条件去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户, 进行诚信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设定该农户的信用等级, 并录入农户资信档案系统。

(2) 对农户信用档案实施电子化管理, 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银行、部门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设立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的维护、管理等由人民银行负责。单位、个人查询应提出申请, 由人民银行提供查询服务。

(3) 实施农户信用状况公示制度, 增强农户信用观念, 树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4) 开展对恶意逃废贷款的公示活动, 创建举报失信农户有奖制度, 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及舆论谴责, 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3.2.2 加强贷款跟踪检查

在贷款发放后, 为及时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所贷款项的流向, 信贷机构应做好贷款后的跟踪检查, 并及时建立台账。信贷机构要派遣信贷人员下乡进村, 对每个贷款农户进行回访。同时, 还要向贷款农户所在村组干部和邻居进行走访, 核实贷款农户所述自身情况是否属实。

3.3 银行自身风险管理

3.3.1 提升业务素质, 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提高四川信贷队伍准入标准。选人和用人机制要公平、公正, 以期选拔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 不断充实队伍。

二是加强四川信贷人员的培训工作。由省级政府部门组织并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业务知识, 提升综合能力。并组织相关考试, 考核信贷人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是提升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信贷机构可开展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 为信贷人员敲响警钟, 杜绝信贷人员产生操作风险, 从根本上防控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3.3.2 规范业务操作, 实现全程监督

一是规范农户贷前信用评级。

二是加强贷中审核, 审核贷款人的资格及手续是否齐全。

三是强化贷后管理。贷后管理环节及贷后检查至关重要, 通过跟踪监督检查贷款情况, 制定完善科学的贷后管理责任分解机制, 实施有效合理的不良贷款清收方案, 保障贷款及时足额收回。

四是创建审贷分离约束机制, 制定和实行“审、贷、查”三岗分设、定岗定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 2010 (9) .

[2]朱欣乐.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12) .

[3]尹泽东.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科技, 2011 (02) .

[4]丁业震.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农村经济, 2012 (12) .

农户小额信贷 篇2

[日期:2008-04-23]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运行不仅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但是,仍存在三大主要矛盾阻碍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本文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在于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 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 000亿元,获贷农户5 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 885个,信用乡镇1 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1 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产品。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 58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 9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增盈减亏33.86亿元。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与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

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1.2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山西省临汾市农户自2001年以来,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办起了几十个333.3~2000hm2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药材基地,建成了果蔬保鲜中心,组建了销售中心。通过企业建基地、小额信用贷款扶植农户进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户也不会因贷款难而丧失追求农村新的经济增加点的机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武汉新洲区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 000多万元,蔬菜1 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汤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 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 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2.1 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 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由19 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有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2 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2.3 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其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但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笔者曾对浙江省某市的一家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 900万增加到2004年的3 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4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3.1 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

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

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3.2 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了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都是与商业保险不同。

3.3 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

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

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小额农贷模式 农户贷款 比较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农村资金外流、农民贷款难等成为影响金融支农扶贫工作的难点问题,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际上,以小额信贷帮助社会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在我国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商业性金融和非金融机构以及依靠捐赠基金设立的扶贫经济合作社。

二、国内外农户小额贷款模式分析

笔者主要结合国内外农户小额贷款的最新进展,对目前国内存在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户小额贷款道路。

目前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本文一一进行分析:

(一)农户联保小组发展模式

采用该模式,借款人可以遵循“自愿组合、诚实守信、共担风险”的原则组成联保贷款小组申请贷款。联保贷款小组一般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一是联保成员不低于3户;二是联保成员间不是夫妻及两代内的直系亲属关系;三是联保成员的居所或主营业务所在地应相对集中。采用联保小组担保的,每个借款人只能参加一个联保小组,在联保小组成员贷款全部清偿前,不得退出联保小组;联保小组成员出现不良贷款的,在不良贷款清偿前停止对小组所有成员发放贷款。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就是采用的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声誉机制来约束农户行为,降低农户信用风险,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其优势在于一个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互相监督,进而降低监管的成本,大大降低主观违约的风险。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客观不能还款的情况,极易形成坏账。印度的实践表明由于内部的压力一些农户拆借民间高利贷去还账,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这种模式往往还加入了诸如“弹性贷款计划、养老金账户制度”等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制度设计。

(二)“信用村+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指农户小额贷款的机构通过评定信用村实现对农户的批量发卡,对信用村农户的金融需求给予信贷倾斜政策。吉林舒兰市农行是该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其优势在于:一是可充分发挥村级行政组织的作用,由其协助做好贷款的调查、管理和收回工作。二是可推进农村整体诚信环境建设,促使村领导和大多数村民为维护荣誉、方便贷款而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可密切农行与村社的关系,形成信用村后,有助于占领市场,进一步发展其他业务。但只有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经济比较发达、农村干部意识比较超前,信用村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三)“协管员+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组长、老党员、老班干部)模式,指在运作农户小额贷款的过程中,,将村里“五老”认定为协管员,由“五老”组成诚信评议小组,在贷前农户准入时提供信息,甄别、推荐贷款对象;贷后协助管理、防控贷款风险。该模式是由湖南农行率先提出的:“五老”群体生在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民,有的是行政领导,有的是群众领袖。利用他们的威望和群众基础,为农行贷前提供农户信息、为农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为农行加强贷后管理提供支持,就能够比较好地减轻基层网点客户经理的工作,提高贷款效率。但这种模式的效果与“五老”的素质以及外在激励措施力度密切相关,不同的素质,发挥的效果也参差不齐。

(四)“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指银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对龙头企业的订单农户发放贷款支持其生产,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银行与企业、农户签订三方协议,保证贷款资金、农产品收购资金在指定的账户内封闭运行,龙头企业支付给农民的收购款项优先偿还贷款本金。“公司+农户”模式的贷款业务质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担保龙头企业的信誉和保证能力;二是贷款农户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该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宣城市农行农户小额贷款,该行与龙头企业、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将过去农户和银行、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关系,转变为银行、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小额贷款这个纽带,采取三方协议合作方式,实现了农户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难,信息不称问题。

(五)“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户”模式

农户一般没有房产、机器设备等适合做抵押的资产,这使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户贷款时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有第三方为农户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将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保证保险是指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需在约定的条件和程序满足时方能获得赔偿的一种保险方式,其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就是贷款合同的借款方和贷款方。借款人为获得贷款,须与银行、保险公司分别签订贷款合同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宁波市人民政府首先开展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对象为向试点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的农业养殖大户、初创期小企业和城乡创业者。借款人融资成本由银行贷款利率、保证保险费率及附加性保险费率3部分组成。试点期间,银行贷款利率不超过同期基准利率上浮30%的水平,保证保险费率和借款人意外伤害险费率合计最高不超过贷款本金的3%。试点第一年,银行与保险公司暂按30%:70%的比例分摊贷款本金损失风险。但该创新模式还只在少数地区试行,且贷款机构仅限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能进一步扩展到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则将大大提高农户小额贷款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户有机会获得小额贷款,将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结合起来快速改变其贫困现状,提升农户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小结

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亟需解决现实问题,国内外的大量例子都证明了金融手段在解决农村问题上不可替代的效果,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额农贷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小额农贷的新模式。作为一名经管专业的学生更要积极的去关注国家发展的面临的问题,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尝试去提出些解决的建议,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毅,李睿,孙长江.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外部风险因素分析——以哈爾滨市农村信用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西藏,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西藏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与其他省市的最大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机构是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它是在充分考虑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西藏只有农业银行这一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由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和农行西藏分行联合设计推出的、适合西藏实际的、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农村信贷产品。以贷款证为载体的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与全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同步开展, 但充分考虑了西藏地域辽阔、县及县以下只有农业银行机构这一实际情况, 1999年开始在部分县试点, 2001年全面推广。截至2007年12月底, 全区分布有387家乡级营业所, 乡镇覆盖面为71.27%, 平均每16个村民居委会一家营业所;共计发放贷款证355 257本, 发证面 (户覆盖率) 达89.51%, 实际使用率87.10%;累计发放贷款余额总额80.9亿元, 年均环比增长速度为117.43%;年平均回收率为99%;全区共评定出47个信用乡、27个信用镇, 820个信用村[1]。

自2001年西藏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以来, 该业务迅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西藏农牧业贷款发放的主要途径, 在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农牧户小额信贷余额快速增长。贷款余额由2002年末的3.29亿元增加到2008年6月末的28.71亿元, 增长了8.73倍。2002—2007年小额信贷年均增长50.26%, 远高于同期西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均增速12.94%的水平。目前, 农牧业贷款的比重已占西藏金融机构贷款的近1/4, 已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的50%。另一方面, 农牧户小额信贷高效开展, 农牧民诚实守信, 贷款运行质量高, 2007年末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其他贷款, 农牧户小额信贷工作稳步、高效开展, 有效满足了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信贷资金需求, 成为信贷支农支牧的重要形式。该种信贷方式在帮助西藏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并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2]。

二、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取得的成效

一是贷款凭证发放面快速增加。据统计, 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发放面由2002年的42.31%增加到2007年的89.51%, 上升了47.2个百分点;2002—2007年, 小额贷款客户数量以年均26.4%的速度递增, 从95 891户增加到309 434户;贷款卡使用率从2002年的25.13%增加到2007年的87.1%, 上升了61.97个百分点。有差别的“四卡”面向不同收入的农牧户, 既使农牧民合理的信贷需求得到了满足, 也有效地遏制了高利贷在西藏农村地区的生存空间[2]。

二是信贷还款率高, 降低信贷风险。自2001年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正式推广以来, 平均还款率在98%以上, 一些小额信用贷款开展比较好的地区, 不良贷款甚至为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宣传活动, 结合西藏实际, 加大藏文内容的宣传,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还款信用, 降低了小额农贷的信用风险。据统计, 西藏信用村比重已占现有村落的20%。

三是促进农牧民增收, 农牧区经济发展。西藏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176元, 相比2001年的1 404元, 增长了126%。农牧户小额信贷的发放促使运输、藏猪藏鸡养殖和多种经营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手工业、家庭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2]。

三、西藏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 经营商业化与政策性扶贫性质相混合

一方面, 农行西藏分行根据信用记录、收入和劳动力状况等条件, 将农牧户的资信分为“优秀”、“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除了“较差”资信等级外, 其他资信等级分别发放“金卡”、“银卡”和“铜卡”, 并获得相应的贷款。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 300元且有不良信用记录, 即为资信等级“较差”, 这部分低收入或相对贫困农牧户被排除在小额信贷之外, 该部分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10%。以1 300元作为区分资信等级的通行标准, 这反映出其追求商业可持续的目标取向。另一方面, 由于西藏的特殊性, 农行西藏分行的政策性功能相对较强, 除了承担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小额信贷外, 还承担扶贫贷款、安居贷款和粮食收购贷款等。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实际偿还能力和预期收入的前提下, 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期限, 积极支持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据统计, 截至2008年11月底, 全区农牧民小额信贷余额达29.54亿元, 农行西藏分行累计发放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14.43亿元, 贷款余额达11.16亿元, 占农牧民小额信贷的37.78%[2]。

(二) 信贷资金投向单一, 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 西藏的农牧业生产大多仍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 在资金方面的需求量不大, 且多为生活性消费需求, 生产性消费的比重小。近年来, 农牧民的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房屋改扩建等方面。自2003年以来, 由于“安居工程”优惠信贷政策的激励, 极大调动了农户的贷款积极性, 而这一激励具有外生性且并非经常性经济抉择。若大部分农户享受了“安居工程”优惠信贷政策, 农户的贷款证实际使用率将进一步降低[1]。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 农牧民居住相对分散, 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不能保证这部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三) 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信贷资金来源不足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利益调节造成趋利性分流。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获利空间小、资金需求量也小, 使得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利润空间较大的非农业部门, 如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借贷, 农牧民子女求学, 还有资金分配和使用各环节中的截留、挪用等等。另外, 由于西藏农村的交通条件限制, 存款利率的吸引力不高, 使得农村资金不能有效转化为银行存款。在离乡镇较远的农村地区, 农牧民家庭收入一般都以现金存放、方便使用。在西藏部分地区, 农村资金的比重也很大。如在西藏林芝, 虽然某些农村地区离乡镇较远, 但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多元化, 除基本的种养殖外, 还有旅游、运输、林下资源采摘等, 这为农牧民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四) 信贷风险高, 风险分散机制未建立

1. 自然风险。

西藏独特的地形特征及气候条件, 导致了自然灾害频仍, 并且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及灾害损失重大等特点。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 一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都可能使农民彻底陷入困境, 风险随之会波及到农村金融业。如2009年6月2日西藏巴青以西那曲发生雪灾造成8万多头牲畜死亡, 7百多间房屋受损。

2. 市场风险。

由于西藏交通、通讯条件不发达, 市场经济体制落后, 农牧民获取信息不对称, 不能有效预测市场前景, 极易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 以致影响农牧民的还贷能力, 从而有可能给当地的小额农贷造成损失。

3. 信用风险。在发放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 存在信息不对

称问题较为严重, 小额信贷发展缺乏安全保障。虽然在发放贷款之前, 农户都经过了信用评级, 但是贷前、贷后的信息不对称, 缺乏相应的舆论监督, 这样农户往往会在机会主义动机的引导下采取损害农行的行为, 如改变信贷资金的用途或拖欠借款, 甚至拒绝还款。这都将影响农行向农户发放贷款的意愿。

四、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一) 明确商业化定位,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户小额信贷是基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村信贷服务水平, 增加农户收入和农业发展的信贷投入, 简化贷款手续目的而提出的, 其主要表现为金融活动性质, 需要靠制度性的商业化运作才能持续下去。而政策扶贫功能可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来完成, 其表现为社会活动性质, 以非金融方式持续经营。近年来,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除了运用储蓄存款外, 很大一部分贷款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并享受利差补贴, 政策性功能明显, 扶贫意向明确, 这直接导致西藏农户小额信贷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目标的模糊定位, 成为滋生贪污、腐败和亏损的载体。因此, 农户小额信贷应明确定位于商业性目标。

(二) 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 实现信贷资金投向多元化

西藏农业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农户收入的高低。因此, 通过农户小额信贷为农村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 还应加强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由单一的种养业向农副产品加工、运输、教育、消费等多领域转变, 积极引导农牧民资金使用流向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牧民的有效增收。

(三) 扩大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

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农村吸纳的存款:二是来自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随着西藏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农牧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农牧民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1 258元, 2008年已达到3 176元, 2008年较2000年增长252%[3]。农村地区农民存款也呈上升趋势, 但是受利益驱使, 从农村吸纳的资金源源不断向外流出。

(四)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合理分散信贷风险

由于受多重风险的影响, 风险的分散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其次,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组织的建立,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使单个农户团结起来应对外部的侵害, 保护自身的利益, 减少市场变动带来的损失;最后, 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在信用监督体系中, 除了基本的道德舆论监督外, 法律是信用机制的有效补充和保障。通过加强法制宣传, 培养农牧民的信用意识, 提高信用观念, 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 以此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贡秋扎西, 德吉央宗.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02.

[2]西藏农牧户小额信贷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EB/OL].西藏人民政府网, 2008.

农户小额信贷 篇5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在全国风风火火推广以农户为住的贷款发放对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些支农,惠农的政策,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有效管理,奉贤防范以及应对措施推到了风口浪尖,现就当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奉贤及如何防范谈一谈看法。

一.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

随着小额贷款的不断发展,其未来走向逐渐显现。首先,低收入客户不仅需要传统的小额贷款,对全面的金融服务也有很大需求,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将逐渐过渡到微型金融。其次,传统的小额贷款被称为“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因其首先关注社会发展,并通过员工激励和严格财务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将会被以商业可持续性为首要目标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所取代。第三,关于小额信贷行业监管原则的一致意见将会形成,不断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监管制度,但对于其的利率管制将会逐步放松。最后,小额贷款通过帮助贫困人口和中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将会发挥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作用。

从2000年起,进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制度化建设第三阶段。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的农村有着最为完善的网络,是农村最重要的转账服务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农信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并以可能成为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

二.农户小额信贷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审查不严格

办理贷款手续时审查失误,造成责任落空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办理农户贷款手续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只凭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印章办理手续。表面上看似乎手续严密、完善,实际上因农户贷款证一旦转借他人、被他人盗取、骗取,就形成冒名顶款。在联户担保贷款中,也存在担保人未到场,其印章、签字、手印全由一人操办,并未真正完善担保手续。这些贷款一旦逾期,极易导致责任落空而形成贷款风险。

2.贷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比较容易取得,一些工商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在通过正常渠道难以获取贷款的情况下,以企业负责人、会计、内部职工等个人名义,以农户贷款的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方式向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用于企业开支使用,一旦企业无能力归还贷款或破产,就形成纠纷难断的贷款风险。

贷款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一方面农户贷款额度小、对象广、分布散,行业杂,而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力量不定,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到期清收。另一方面,有的信贷人员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的模糊认识,认为农户贷款是人在帐不烂,所以农户贷款逾期也不及时催收,加之管理部门对农户贷款贷后检查不到位,有的信贷员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千元或万余元,因此造成贷款逾期不闻不问,借款农户下落不明,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3.信贷人员不负责任

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审查不严,有些借款人假借他人之名与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或保证合同,致使贷款最终无法追回。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

4.部分农户信用观念不强,容易引发信贷风险。

由于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纷纷逃废信用社债务,受社会信用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总是挖空心思钻法律滞后的空子,千方百计逃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如有的贷款农户贷款后全家外出打工,致使贷款到期通知单无法按期送签,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因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而败诉或不得已而申请撤诉。有的农户甚至在信用社上门催收时还以种种方式抵赖,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要人情关系,一旦贷款到手,宁可逾期加息也不愿意到期主动归还贷款。如果对这部分农户的贷款催收措施软弱,将间接地助长农村信用社环境的恶化而造成贷款风险。

三.农户小额信贷的特点及风险

1.自身具有灵活性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信誉作担保,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贷款员证实行“一户一证”,信用农户贷款时只需持本人身份证,印章及贷款证直接到柜面签定借款合同和借据办理贷款,不再通过信贷员的贷时审查,既方便了农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2.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流动性

随着国家对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不断加强,农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农户小额信贷承载主题的农民大规模流动,由于务工地区分散且流动性大,经营项目多样,贷款借用地域分离农村信用社对起贷款常常会遇到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使用难监控,具体效益难掌握,到器贷款难清收,分享贷款难处置等问题。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大的风险。与抵押担保贷款不同,抵押担保贷款以物的作对价性交易,还本付息在贷款提供之时就有了着落,抵押价值品已将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消除。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当前,在经济商品化比较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2.操作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操作必须规范严格。而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社人手少压力大,有的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依靠村组干部代劳,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有的风险意识不强,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办事,忽视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回避村组干部的支持、配合,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调查核定工作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对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而言,一是存在行政干预的矛盾。二是人为拔高农民的信用等级,抬高信用贷款核定额度,甚至将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农户推荐为信用户。三是转贷现象时而发生。有的基层组织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成落实乡村债务的途径;有的农户因自己不讲信用得不到贷款或者为获取大额贷款,到处找人顶替贷款,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此成为“三角债”。3.自然灾害风险

小额贷款的对象基本上农民,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4.道德风险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5.政策性风险

由于农民在申请贷款时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可靠的换款保证,其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靠外出务工,换宽的主要来源也是务工,难以有效的担保,低压,起还款保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农民虽然有还款保证物,但是有相关规定。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一旦逾期,难以实现维权,形成政策性风险。6.承诺风险

由于对农户的评级,授信,放款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区分不清,而农户评级是否被社会承认,缺乏明确的饿法律依据,农户信用登记评定的作用十分有限。造成了评上了信用等级,就要无条件授信和放款,评级决定一切,把信用这个基本条件和放款混为一谈,至于农户是否真正有贷款需求,项目是否合理,效益是否良好,收入是否稳定,贷款数额是否恰当。用途是否真实,是否自贷自用等贷款比知情况无法考证,导致农村信用社本末倒置被动放款,被农户牵者鼻子走,从而印发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缺陷上的承诺风险。

四.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五.如何应对及防范措施

1、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既可以减少信用社支出,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同时又可以减轻农业负担。再比如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无法防范的,农民目前的弱势问题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和完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应建立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

2、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对农户评信结果应在村公务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发放贷款证过程中,应由信贷员送证到农户手中,严禁将农户贷款证交由村干部或农户代表代送,以防止丢失、涂改、乱收费等现象

3、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

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强化内控建设,消除风险管理的漏洞。在强化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主任的责任,严格贷款审批手续,落实借款人,担保人与信贷员三见面制度,核实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性,确保借款手续合规有效。

4、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

贷后检查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因为贷款一经发放,其使用权即转移给借款人。因此,贷后必须深入贷款农户进行检查,检查贷款资金是否用于农户生产,是否被挪作他用,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收回贷款措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5、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农村信用社一些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首要原因。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严格规范贷款操作,对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完备、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违章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在贷款运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要严加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6、建立信贷公示制度,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社会监督。

农户小额信贷 篇6

【关键词】农户信贷;市场;需求;调研

1.调查目的及意义

维护农民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三农”问题,一直是各地政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重要工作之一。向农村注入信贷资金是支农惠农工作的重点。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的不断推广和农民对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资金的支持。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于2010年5月27日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向农户贷款的成本,有利于农户的贷款发展。

然而,一系列的农户贷款政策是否真正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农户的的贷款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有待于考量。本人基于农户贷款需求的视角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并进行统计计量分析,了解重庆市北碚区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户生活性贷款和生产性贷款的现状、特点以及农户贷款的需求及满足情况,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对策分析。

2.调查内容及对象

本小组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重庆市北碚区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户的贷款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菜市场、街道、农户家里等农户比较集中的地点,对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总收入,过去及目前的贷款情况和今后的贷款意愿等。

发放的调查问卷有100份,有效问卷86份。

3.调查情况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及结论分析

3.1模型的选择

这里主要根据问卷调查中的问题结果设计了一个关于“ 影响农户贷款需求的因素”分析模型。我所建构的模型考虑的是:给定农户的基本情况以及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的难易程度的前提下,农户是如何进行贷款需求决策的。因此,采用二元离散决策的Logit模型进行分析。

为了得到回归用的模型,先设计一个农户进行贷款需求决策的模型如下:

其中Y是决策变量(即是农户贷款需求决策的最低效用指数),当Y=1,农户就对贷款有需求意愿;当Y=0,农户就没有贷款需求的意愿。Z是农户基本情况的一个列向量,包括可能影响农户贷款需求决策的各种因素。e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代表被模型忽略的但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其它因素的总体效果。β是代估系数行向量。

假设Y代表農户的信贷需求决策,Y=1,表示有信贷需求;Y=0,表示没有信贷需求。在给定农户基本情况Z的前提下,其需求可能性P表示为:

在对农户信贷需求可能性函数(2)进行估计时,采用最小二乘估计

3.2变量的设定

农户的借款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里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状况和问卷结果数据,从以下角度选取了变量:

3.2.1年龄(ND):把年龄由小到30岁、30岁到40岁、40岁到50岁及50岁以上依次赋值1、2、3、4。

3.2.2家庭人口数(JD):1、2、3、4、5、6(包括6以上)。

3.2.3家庭年总收入(SD):根据问卷中的分段选项:10000以下、10000-20000、20000-30000、30000-40000、40000-50000、50000以上,分别取每段的中值:5000、15000、25000、35000、45000、55000。

3.2.4户主文化程度(WD):把文化程度由低到小学、初中、高中与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分别赋值1、2、3、4、5。

3.2.5抵押担保问题是否困难的程度(DD):从不同意、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2、3、4、5。

3.2.6贷款手续是否复杂的问题(XD):从不同意、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2、3、4、5。

3.2.6对非正规金融的选择(FD):设置为虚拟变量,1表示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0表示不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

3.3估计的结果

3.3.1回归结果

根据上述选取变量,模型结构如下:

3.3.2回归模型结论分析

(1)家庭总收入作为农户重要的资金和还款来源,体现了一个农户家庭的富裕程度,越是富裕的农户越是倾向于对贷款的需求,出于消费性贷款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想法或则生产性贷款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想法。当然了,总收入的高低作为重要的还款来源,使得这一部分收入高的农户有一个可靠的资金实力作支撑,因此,贷款需求会强于其他农户。

(2)户主的文化程度可大致体现在农户对银行信贷服务的认知度上,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户对贷款的政策以及贷款的申请程序等一无所知,更是没有对贷款的需求。而文化程度高的农户,信息灵通,见识广阔,往往想借助贷款进行投资生产。

(3)农户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选择,很明显的对正规金融的贷款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说明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对策建议

4.1经济现行的需求追随模式才能形成中国较落后村镇金融的良性循环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明显显示出农户的收入对贷款的需求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前农户的贷款发生率低下而贷款需求旺盛,主要在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脚步。根据“需求追随模式”强调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先于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而又由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得出,只有当经济有一定程度,金融机构才得以形成。虽然在目前中国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已经在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体系,然而,农户对它的利用率并不高,说明了不只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出了问题,更在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农户收入提不上来,没有一个良好的还款来源保证和一定的余额资金供其进行其他投资性生产,如果使他们的贷款需求得以真正实现,又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呢?

因此,在西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首先应进行村镇的经济建设,发展经济,并同时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提供其发展的充裕资金支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经济循环模式。

4.2在继续发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大力开展与“三农”相关的业务,扩大涉农业务的范围,加大支农力度。结合当前农户贷款由生产性贷款转向非生产性贷款及消费信贷比重上升的特点,金融机构要不断地适应农户贷款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适合农户贷款需求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给农户贷款更多的便利,使更多的农户能够在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

4.3积极探索开发抵押担保新产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缓解抵押担保贷款难的压力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自身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坚决贯彻国家的“三农”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自身在农村的业务。首先,可以开展多家农户联保贷款。其次,针对农户拥有的担保品少的状况,在抵押担保品上,可尝试开展林场、土地承包权、农用车消费担保贷款,农作物收成、养殖产业担保贷款,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账户担保贷款。最后,完善抵押担保品市场。

4.4简化手续,降低农户贷款的时间成本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及对策 篇7

一、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从全国的情况看, 自1999年试点以来, 在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下,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开办的信用社数量, 农户贷款的数量和农户贷款面等指标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2002—2005年这几年中, 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状况。近几年, 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总量仍然不断增长。2007年,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超过9000亿元, 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大约是8000万户, 覆盖面占2.4亿农户的33%左右, 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左右。截至2010年9月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涉农金融机构共为1.27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并对其中8037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 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达7254万户, 贷款发生额超过2.95万亿元, 贷款余额1.24万亿元。目前,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总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贷款额度总体偏小。

目前农信社的贷款额度根据信用等级来决定, 一般在5000—23000元之间, 这种小额度的扶贫贷款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实际经济需要, 做到了借得到, 用得上, 还得起。但对于农户大额资金需要, 尤其是生产性需要而言, 额度又明显偏低。

2、主要面向低收入农户。

低收入农户比那些富裕农户更需要资金,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市场经济中, 信贷资金向低收入农户传递, 常常会遇到很大阻力。低收入农户机会成本低, 劳动时间价格低, 又借不起大银行、金融机构的高额度贷款, 才会为得到小额信贷而接受各种约束和比较繁琐的程序。

3、小额信贷采取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信贷方式。

特别是不需抵押担保, 而且是采取小额贷款, 分期还款等方式都适合于贫困农民借贷。小额贷款有利于扩大贷款范围, 使所有农户都能借上钱。分期还款, 可以减轻农民一次性整还的负担, 及时收回农民手中零散资金, 再用于连续放贷, 滚动发展。

二、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1、自然风险。

农业是弱势产业, 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 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 各地气候异常, 灾害频繁发生, 小灾变大灾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减弱, 严重侵蚀了农业经营利润。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还没有普遍开设, 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除了数量极为有限的救灾款外, 缺乏其他补偿措施。因此, 农户若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拖欠贷款也就成为必然。

2、市场风险。

首先, 产品的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 农民在种养殖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并且绝大部分农民在品种的选择上缺乏主见, 往往“跟风走”, 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 价格下跌, 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 农民收入因此而降低。其次, 市场信息不对称, 不充分。农业信息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随着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 其在农村经济中理应成为农户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决策依据。然而, 由于市场基础设施及“软件”十分落后, 农业市场供求信息极其缺乏, 农民无法获得及时、充分的市场行情。这对农户至少造成以下两个不利后果:一是农户为了规避风险, 不敢将资金投向竞争性农产品的生产;二是中间商利用其与农民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拿走本应该属于农户的那部分利润, 农民的收入进一步降低。再次, 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不健全。就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而言, 可供选择的规避年段有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 然而, 农户却无法信任。这是因为:第一, 广大农户的素质低, 即使有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 农户也不知道如何参与;第二, 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闭塞, 农户无法即使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即使想利用金融工具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避险, 也无法做到;第三, 对于绝大部分农户而言, 都是小规模生产, 单个农户的交易成本很高, 并且由于农户是一家一户生产, 农产品品质不可能高度一致, 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合约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使农户的风险无法得到转移和分散, 农户不得不被动承受市场所带来的一切风险。最后, 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与工业品的生产不一样, 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 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 因此, 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 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 进行“流水线”作业。同时,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 收成的好坏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有市场行情左右, 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信用风险。

在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 信用风险时有发生,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新到存在的最大风险。与担保抵押贷款有所不同, 担保抵押贷款在发放贷款时, 贷款人向抵押权人提供财产作为按期偿还贷款的保证, 在抵押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时, 抵押权人有权处分抵押物, 小额信贷是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 信用社凭借款人的承诺提供贷款。而信用是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 属于道德素质范畴,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期中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特别在农村, 社会信用制度极不健全, 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常常有到期不还款的现象。并且由于政策宣传部到位, 一部分农户习惯性的认为, 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 是不用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 不要白不要, 从而想方设法地争取贷款到期后却不愿还款。

4、操作及管理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讲,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 而且费时费力, 操作必须严格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 不深入调查核实情况, 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交给村社干部代劳, 使农户小额信贷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放轻管;二是管理不到位。

5、利率风险。

我国的小额信贷大体上执行五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一是以金融机构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利率水平;二是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利率水平;三是趋向于较高的商业利率水平;四是名义零利率水平, 但实质上是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利率的利率水平;此外, 还有极个别项目是无息的。从实际执行结果看, 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 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由于小额信贷不同于商业批发式贷款, 其操作成本极高, 这就使小额信贷在贷前就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

三、化解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

1、强化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机制。

农村信贷机构要结合实际, 制订出相对统一、便于操作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 并有效实施, 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贷前应加强农户资信评定。要根据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 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 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 确定贷款额度, 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贷后应加强管理和监督。信贷机构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 疏于管理。信贷机构要经常深入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 防止“冒名顶替”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挪作它用问题的发生, 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 真正发挥其功效。人民银行要严格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管, 在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同时, 确保小额信用贷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2、加强农村信贷机构自身建设, 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 信贷机构要有相应的考评制度, 通过界定意外风险损失的标准和范围, 对农户小额不良贷款的产生, 分清主客观原因, 客观、公平地对待小额贷款风险, 做到既要鼓励信贷员放下包袱, 大胆放好农户小额贷款, 又要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信贷机构要加强员工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要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鼓励优秀人员, 淘汰落后人员, 从而使从业队伍安全高效运行, 减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产生。小额信贷机构所采用的必须是合适的利率, 才能吸收更多的贫困人群加入到小额信贷的活动中来。反过来, 有了大量的客户, 又给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了广阔资金消费市场, 可以使机构的贷款本金充分运作起来。在制定小额贷款利率时, 必须考虑影响利率的几个因素:合理的运营操作费用, 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贷款的损失风险;借贷资金成本, 包括客户的存款或从其他机构筹资拆借等作为贷款资金来源的成本;获得与其他机构相似的利润水平;通货膨胀率。总的来说, 适宜的利率政策是机构盈利的基本保证。

3、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降低信贷风险。

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整合业务操作流程, 严格职业操守, 规范业务行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 查遗补缺, 充实完善, 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 一套业务流程, 一套规章制度”, 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对已贷农户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偿还本息等情况要建立台账, 建立跟踪监控制度, 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要根据检查情况, 重新调整农户的信用等级和贷款期限额。使这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反映实情, 取得实效。

4、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是普通农户, 农户项目的成功率是影响小额信贷安全的最关键因素。而农户由于技术和信息缺乏等原因, 项目失败的几率较高, 从而导致贷款到期无法偿还。国内许多实践也表明, 农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 还需要更多与资金配套的其他服务, 如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因此, 农村信贷机构在主要解决农户生产资金运行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 给农民低费或免费提供社会服务。从长远来看, 这样做会使农村信贷机构与农户获得双赢的效果: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农民有了吸纳技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农村信贷机构的业务得到拓展, 资金结构会进一步优化。

5、提高认识,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实施小额农贷+保险模式。

实行风险管理, 首先要求农村信用社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通过教育和引导, 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和经营者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 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 规范自身的竞争行为, 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整治农村信用的环境。

总体来说, 小额信贷是一种由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发展而来的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 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放式。通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既对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支持作用, 也为相关金融机构拓展了资金投放渠道, 改善了自身的经营效益。这样一件利国惠民又能惠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事, 值得努力做好。

摘要: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开设之初就因其手续简便、惠及面广、对解决农户小额资金需求有其独特的作用, 深受农户喜爱。但截至目前, 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就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脉伏、葛大江:信贷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明睿、韩雯等: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及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09 (22) .

[3]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2006.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小额信用贷款,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

一、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一) 小额农贷政策效应风险

1. 小额农贷政策认识上的误区。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广大农民群众在接受此项服务的过程中, 对农村信用社推行的小额信贷在政策掌握上出现了偏差, 认为农村信用社推行的小额信贷这一举措, 是为了扶贫老百姓, 信贷资金是由国家支持, 把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当作政府部门的扶贫款和民政部门的救济款, 不管是不是搞生产经营, 只要能贷到款, 就尽量贷, 只要贷到款, 就不想还。

2. 小额农贷传导工具中的滞缓。

农民和农业的问题很严重, 国家的思路是依靠农村信用社来支持解决。但是, 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包袱就很重, 加之我们西部大部分经济与农村金融尚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是落后的农村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农村金融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 构成了农村金融与地方经济相互制约的怪圈。

(二) 小额农贷经营风险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大的风险。与抵押担保贷款不同, 抵押担保贷款以“物的”作对价性交易, 还本付息在贷款提供之时便有了着落, 价值品 (物的) 在握已将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消除。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 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 属道德品质范畴, 变数很大。

2. 操作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讲,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 而且费时、费力, 操作必须规范严格。而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 不深入调查核实情况, 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交给村社干部代劳, 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有的风险意识不强, 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办事, 忽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回避村社干部的支持、配合, 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查核定工作缺乏社会监督。

3. 管理风险。

一是重放轻管。有的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小、风险分散, 有风险损失也不大;有的片面强调工作进度、贷款面和投放额。二是管理不到位。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 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其滋生风险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 其管理主要依靠信用社自身。农村信用社受管理水平限制, 弱化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管理。

4. 市场风险。

小额农贷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主要是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风险。随着农产品流通和交易的范围扩大, 大量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 都有可能引起某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 从而引起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大幅度的价格下降, 就有可能给当地的小额农贷造成损失。

5. 自然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投向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 而传统的种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弱。因此,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农信社就面临着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这也是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中产生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

6. 信息风险。

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对金融工具的普及与创新的要求远差于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是作为基本贷款对象的农户, 其资金投入、产出的规模及过程不具备核算的统一性和财务收支指数化特征, 信用社在与农户的信贷资金交易中存在农户信息隐蔽性的问题。其次是农村信用社缺乏对农村经济特别是分散化农户贷款能力的完全掌握, 从而可能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机会丧失。

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经营手段单一, 贷款效益低

1.支持的个别贷款项目因无可持续发展潜力, 信贷资金投入后, 难以达到预期效益, 进而将风险传导给承贷农户。多数农户经济收入单一, 少有积蓄, 一旦项目出现风险, 往往坐以待毙, 更无力偿还贷款。

2.未建立小额农户信贷的业务互动发展模式, 对客户资源拓展没有形成继发优势, 对负债等其它业务亦未发挥联动效应, 全部效益来源仅局限于贷款的利息收入, 综合回报率较低。

3.小额农户贷款一直以来统一执行期限基准利率, 未引入成本效益测算定价制度, 风险与价格对等的定价原则很难体现, 这既不利于对贷款实行分类管理, 也不利于实施扶优限劣的客户政策, 同时影响了贷款效益的最大化。

(二) 业务操作不规范, 配套机制不健全

1.盲目扩大小额农户贷款的适用范围, 向从事农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等非农户群体发放此类贷款, 却未按借款人身份补充相应的限制条件, 亦未提升贷款担保方式, 而延用的联保方式对借款人约束力不强, 易产生道德风险。

2.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多数独立采用三至五户联保的担保方式, 由于联保人兼具贷款人的身份, 其自身债务及担保项目早已超出经营收益的最大支付力, 担保的实质效力低;若其中一人出现未按期偿付贷款本 (息) 的情况, 其他联保人因担心即便自己还贷也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而故意欠债不还, 因此产生恶性循环, 使当地的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3.目标客户超出经营行管辖范围, 增加了贷后管理的难度及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对贷款的监管效力, 使客户的动态信息到达不及时, 导致银行对风险的应对滞后。如:某地以季节性销货为主的游商较多, 每年固定3-5个月在本地收购农产品销往外地。其经营项目及规模虽符合农行小额农户贷款条件, 但这部分客户流动性较强, 一旦出现不可控的经营风险, 或滋生逃废银行债务的想法, 银行很难及时掌握情况。

4.缺乏便于操作的贷款监测及预警机制和贷款的责任约束及考核机制。由于农户人数众多、居住分散, 部分经营行对小额农户贷款未实行真实有效的动态管理, 日常及定期的到户检查落实不到位, 导致风险预警、防范滞后。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和考核奖惩办法, 各操作环节的经办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不强, 贷款行为随意性较大, 从而产生操作风险。

三、风险防范及对策

(一) 加强领导, 强化内部管理

1. 坚持原则, 操作规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以农户信用和还款能力为前提, 以《贷款通则》、《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操作管理实施办法》为准则, 贯彻“一次核定,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 随用随贷”的管理原则。建立严格的农户贷款制度, 明确信贷人员职责和工作程序, 在详细掌握农户的基本情况下, 准确把握贷款额度, 对额度较大的要经过详细调查和集体讨论, 记录备案;建立公开制度,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方法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进行, 防止小额农贷过程中漏洞的产生;将事中分笔调查审批改为事前集中调查审批, 办法切实可行, 操作程序严谨科学, 使农村信贷管理方式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减少和防止信贷随意性、随机性和技术风险。

2. 依法经营, 抑制非法行为。

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因而在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的同时, 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 依法合规经营, 抑制非法行为, 防止少数农户和一些不法分子钻小额信贷政策的空子, 趁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小额农贷之机, 贷款后又以高利息转手放民间高利贷, 从中非法谋取利益, 阻碍了国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重大举措。

(二) 完善管理机制, 科学防范风险

1. 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国内许多实践也表明, 农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 还需要更多与资金配套的其它服务, 如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与农信社一起, 为农民低费或免费提供此类服务, 使之成为小额信贷制度应有的要素。另外, 农业自然风险的客观存在, 要求建立一定的风险补偿机制, 政府可以运用一部分财政资金, 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调节基金, 用于在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弥补农户由此带来的损失, 平滑农户的现金流, 提高还款率。

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督和管理, 积极争取与当地政府的支持, 加强与法院、公安、工商等执行部门的配合, 加大力度打击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违反信用原则、恶意逃废债的行为。二是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机制, 建立稽核监督制度, 加大稽核力度。内部稽核监督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信用社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小额农贷进行稽核,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稽核, 使贷款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追究要实行上追一级。在追究农村信用社当事人和负责人责任的同时, 还要追究上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 对在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过程中, 凡是未发现问题, 或知情不报, 或相互勾结的, 一定要严肃处理。

(三) 实施小额农贷+保险模式

有鉴于农信社“小额农贷+人身意外保险”的实践, 可以将该新金融产品继续扩大, 变成“小额农贷+保险”。作为金融创新, 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 市场操作并不成熟。但这一产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功效有目共睹。对农信社而言, 它消除了贷款的部分后顾之忧, 偿还安全得到保险公司的协议保障, 实现了信贷的“零风险”。对农户而言, 由于保险为其带来了显性的信用增值, 使其极大地增加了取得贷款的可能性。对保险公司而言, 它开拓了三农保险的广阔市场, 盈利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因而一个合理的“小额农贷+保险”市场的形成基本上协调了三方盈利, 有助于达到“三赢”的效果。

因此, 小额农贷顺利展开的宏观环境是:农信社、保险公司、农户、地方政府相互协调的过程。一个新的小额农贷市场要健康稳定的发展, 离不开这一大背景。因而介入小额农贷市场的四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构建以下模型。即农信社发挥主导, 保险公司、农户积极参与, 地方政府调节配合协调。

(四) 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是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决定小额信用贷款质量的关键。因此, 一是要健全资料档案, 农户资料反映要真实、全面、准确, 逐项认真审查核实, 尽可能避免失实资料入档, 这是做好评级的基础。二是明确评级责任。农户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 并签字负责;农户信用贷款及还本付息, 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 避免因不负责导致评级失误。三是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 评定农户信用等级, 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 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五) 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

通过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有利于减少小额信贷的资产风险。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 可以有效防范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和工作差错造成的法律、信用风险。档案电子化管理发展将会更加准确、及时、方便地提供有关农户信息, 使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有效遏制信贷风险。

(六) 发展资金借贷, 疏通融资渠道

国家应给予农信社更宽松的融资环境, 拓宽农信社的融资渠道, 降低农信社的资金成本。如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 下放财政性存款的管理权;增加支农再贷款;将邮政储蓄资金合理引入信用社体系等。

目前, 在大多地方实行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统一调度资金的基础上, 应逐渐扩大范围, 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 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 邮政储蓄存款应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并应当考虑将邮政储蓄机构的转存款以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形式按比例返还农村, 或者可以考虑撤消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机构。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资金应逐渐由中央银行“集中收购”转为进入市场融通, 可以通过同业借贷的方式, 转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使用, 也可以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债券。

(七)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对农户授予的信用额度的评级, 主要依据农户的富穷来定, 就是看前几年及将来的年收入、家庭固定资产, 同时一定要请了解情况的负责任的村干部参加, 依靠政府领导, 组成有乡村干部参加的信用评定和贷款额度核定小组, 逐村逐户进行, 张榜公布结果。

二是把支农政策作为创建社会信用的基点。把政策引导作为开展社会信用创建的出发点, 把信用创建活动视为建设良好的业务发展外部环境的前提, 借助、配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创建“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参与和提供信息、技术交流、传播, 大力推进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园区, 促进家庭经营改变“低、小、散”的弱点, 提高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水平, 使农户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构筑在坚实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余红莲.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若干问题研究[J].2003, (5) .

[2]赖建华.对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研究和探讨[J].2004, (5) .

[3]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J].2004, (5) .

[4]杨临春, 魏灿秋.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J].基层工作研究, 2006, (1) .

农户小额信贷 篇9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小额信贷的试点, 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 小额信贷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成果, 在解决我国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等方面, 发挥过显著效果。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到, 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甘肃是我国由来已久的落后省份。2011年上半年, 甘肃省生产总值仅为1573.61亿元, 位居第27位。如何发展经济, 使广大的农民脱贫致富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小额信贷有利于缓解资本匮乏, 促进经济发展。因此, 对甘肃小额信贷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2010-2011年间, 赴甘肃省天水、定西等10个地区实地走访调查, 面向各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负责人共发出问卷55份, 收到有效问卷47份;面向农户共发出问卷321份, 收到有效问卷307份。调查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各区域有效问卷份数占比与各区域的金融信贷机构网点数占比基本一致。

在掌握了大量详细的一手资料后, 通过对当地农村信用社的调查, 结合县联社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进行客观的分析, 并且采用座谈会的形式了解了大量的信息。

二、甘肃省农户小额贷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农民对小额信贷政策了解不够, 宣传效果欠佳

调查结果显示, 74%的农户都有借贷现象, 且有些农户借贷非常频繁, 但只有少数村民对哪些地方可以办理贷款, 贷款期限及申请条件, 优惠政策等有所了解。有的农民将小额信用贷款与财政救济扶贫款混为一谈, 认为收入不理想就可以不用还款或随意推迟还款, 这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宣传力度不足是有关系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贷发展。

(二) 贷款力度疲软, 农户贷款供求缺口较大

农户小额信贷比例不高, 同时信贷放款与农民实际需求差距也较大,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贷款期限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 当前的贷款期限与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 也与农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甘肃当地许多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为1-3年, 加之因难以推销或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很多已贷款的农户希望延长贷款期限, 但是农村信用社多数资金当年回笼, 因此信用贷款期限的不合理性使许多农户对小额信贷望而却步。

2、贷款范围狭窄

调查表明, 农户的长期消费, 特别是住房消费或子女读书的消费, 是一次性大额消费支出, 农民收入和积累一般难以完全承受, 必须通过贷款实现。然而大部分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发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贩运上, 以上提到的长期消费很难获得贷款。

3、服务质量差

一方面, 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每人担负着5个-6个自然村的信贷服务工作, 由于人手少压力大, 许多小额信贷把重要的基础工作交给村支书, 加上政府干预, 不少地区小额信贷已经严重偏离信贷规律和准则, 不能及时便捷地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要。另一方面, 由于农户受信息不灵, 技术水平不高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选择项目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信用社只提供贷款不能够提供信息和技术等其他服务, 导致农户微利或亏本, 投入资金难以收回, 从而造成信用社效益偏低, 支农效果不佳。

4、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低, 缺乏专业人才

调查中发现基层农村信用社拥有包括函授等自学性质在内的大专、本科学历的员工不及10%, 很多基层农村信用社因为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差难以招募到业务发展急需的人才, 并且在业务量大的时候, 有关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处理, 这意味着整体的素质处于较低水平。

(三) 发展方式缺乏持续性

1、小额信贷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一方面, 由于我国政府严格监管存贷款利率, 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上限的管制下, 获得的利息收入无法补偿成本。另一方面, 许多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扶贫基金, 数量有限而且品种单一, 国际上常见的吸收存款, 基金储蓄等形式在我国比较罕见或没有。

2、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一, 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低, 通常只覆盖一个乡镇, 而且品种单一, 缺乏现代规模, 导致业务人员不能对先进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很好的运用, 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盲区和潜在漏洞。第二, 很多农村信用社对来自利率波动等方面的风险都没有相应的整体化思路, 并且已设立的决策机构和监察机构不少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往往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中在一两个人手里, 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三, 由于信贷队伍有限, 需求者遍及乡镇各个角落, 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 每个信贷员有数百笔业务, 因此工作效率低下, 风险增大, 使营运成本增加, 收益降低。第四, 存在资信评定不严的现象。农户信用等级差是造成发放贷款条件苛刻的主要方面, 然而, 贷款中银行管理人员人为提高熟人的信用等级而降低放贷门槛导致资信评定不严。不少地区纪律松弛, 对熟人放宽准贷条件, 放款讲人情与逾期款增加的情况屡屡发生, 从而加大还款的风险, 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增加埋下隐患。

(四) 风险控制问题

主要包括市场风险、银行内部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操作风险:第一, 市场方面“盈利低难收回”使农村信用社陷入流动性偏低的困境, 调查中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对象是农户, 他们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在遇到自然灾害时, 波及整个地区, 违约风险剧增, 联保机制形同虚设。第二, 银行内部方面, 受较低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局限, 业务人员难以把握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对潜在损失, 内部风险的风险评估欠佳。第三,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等也是重要方面。作为资金的提供者想方设法了解借款人的信息资料, 而作为资金的借入方却千方百计隐瞒对借款的不利信息, 形成了借贷者信息高度不对称, 交易结果势必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直接影响到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偿还结果。第四, 加之由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检查激励机制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导致的操作风险, 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流动性, 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三、针对上述调查现象提出对策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让广大农民了解小额信贷, 农村小额信贷才能真正实行起来, 否则措施搞得再好, 宣传不到位, 农村小额信贷仍然难以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宣传主要通过政府和银行两方面来实现:第一, 政府方面。一是确保政令畅通, 保证中央的政策快速、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地方。二是明确主管部门, 政府应该明确具体部门来负责了解、总结、分析、管理小额信贷业务。三是积极宣传政策, 政府应该积极宣扬贷款政策, 改变农民盲目地抵制贷款, 认为贷款利息高、还款难的片面想法。四是倡导第三产业, 政府应该积极地倡导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对贷款的需求。第二, 银行方面。一是面向农户宣传小额信贷,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人员应当实际深入基层走入田间地头, 深入民间了解农户需求并推销小额信贷的系列产品, 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推行农户贷款证, 关注发证率和使用效果。二是增加贷款网点, 由于我们调查的有的储蓄所还没开办小额质押贷款, 建议网点的开设不能滞后于农民的需求。

(二) 加大放贷力度, 满足更多需求

1、延长贷款期限

农村信用社可适当进行贴息政策, 同时打破过去“春贷秋收”模式, 尤其针对于甘肃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周期、性质和特点, 放宽还贷期限;应调整投放渠道, 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较好的项目。

2、适度放宽贷款范围

针对贷款范围狭窄的问题, 要在今后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发放中, 贷款向农户建房、子女上学以及农户消费等其他方面逐步倾斜, 特别是对现在在农村比较突出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恰恰是小额信贷应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一些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在某种程度上, 小额贷款对教育的支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改善农村基本面貌。

3、建立小额贷款农户的预报信息, 实施零距离服务

第一, 全面建立客户经济档案, 及时了解掌握农户和个体私营业户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所需资金情况, 匡算出资金缺口, 从而在农业贷款的支持上实现需求情况早预报, 计划早安排, 资金早落实和农户早受益的局面。第二, 把过去的远距离、跨区域服务转变为零距离、面对面服务, 改进服务方式, 要发扬“挎包银行”精神, 送贷上门, 深入田间地头或农家庭院办理放贷手续。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使大家愿放贷款。第三, 把单一的“送资金”变为“送资金, 送信息, 送科技”, 对“三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 充分发挥信用社资金、信息、科技优势, 并建立联系客户档案, 实行上门服务, 发放贷款, 传授科技知识, 提供致富信息。

4、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针对人员素质过低的问题, 应采取相应措施, 各小额信贷机构应努力拥有一支受过良好培训、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较高的专职人员队伍。国家政策方面, 应进一步积极鼓励高端人才深入基层, 支援农村金融建设;农村信用社内部不仅应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强化整章建制;还应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处理业务的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水平。

(三) 针对发展方式可持续性的相关措施

1、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一, 政策上允许并鼓励小额信贷机构向同业批发资金。第二,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小额信贷机构可淡化政府干预,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扶贫, 进行商业运作, 进一步引入并完善现代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第三, 可以适时通过发行短期金融债券、股票进行融资。

2、完善管理体制

第一,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得到利用和重新配置资源,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 随时可能遇到不同程度, 不同性质的震荡和压力。必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提高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 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水平并随时准备进入中国的国外金融机构, 农村小额信贷必须立足于当地农村, 放眼周边, 面向全国, 增强市场适应力。第二, 进一步严格农户资信评定机制, 将评定结果与后续放贷紧密挂钩。要将信用评级落到实处, 进一步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的评定, 提高农户诚信意识。同时,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贷款程序, 避免“走后门”现象, 法院、政府、银行三部门也应严格监管, 坚决打击逃废债务的行为。

(四) 健全风险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防范, 转移和补偿机制。一方面, 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基金, 分散和规避以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 引入农业意外保险制度, 将农业风险部分转移给保险公司, 同时建立并完善小额贷款政策保障制度、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增强农民御灾能力。

摘要:甘肃省于2002年正式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在近十年的推广过程中, 其发放规模及覆盖面均呈现扩大的势头,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户“贷款难”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章根据实地调研结果与相关资料, 分析了政策宣传效果、农户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风险控制四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并提出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农户的有效需求、培育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健全风险保障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商务印书馆, 1966.

[2]、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 篇10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特点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基本做法是:首先, 由乡、镇的农村信用社牵头, 乡、镇政府协助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 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其次, 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 农村信用社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建立农户贷款档案, 并根据不同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发放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证;最后, 取得贷款证的农户, 在需要时就可以持贷款证和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证限额以内的贷款 (不同信用等级贷款证上的可贷金额是不同的) 。

农户小额信贷除具有一般小额信贷所具有的贷款额度小、手续简便、以信用形式发放等特点外, 与其它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在贷款机构、资金来源、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用途和贷款目标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由农村信用社负责, 而国际上农户小额信贷大都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其它信贷组织提供;在资金来源上, 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是依法吸收的存款和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 而国际上的农户小额信贷则由非政府组织捐助资金和转让资金、各类银行和信用社的存款等。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央行支农再贷款使用中存在问题。

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支农再贷款。在实际工作中, 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是普遍存在支农再贷款的期限较短, 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矛盾。二是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数额管得过死, 支农再贷款逾期罚息过重, 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负担。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逾期罚息按日利率0.5‰计算, 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逾期罚息为日利率0.3‰。还有一些农村信用社贷规定款利率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 而是不加区分地实行统一的高利率标准, 忽视了浮动利率的弹性功能, 将农户小额信贷利率一浮到顶, 就是将人民银行规定的法定利率向上浮动50%作为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高额贷款利率使不少农户因投入资金利润低而打消了向农村信用社申贷的念头, 违背了中央银行的初衷。三是农村信用社占用人民银行数额不少的再贷款, 存在支农再贷款被挪作他用的现象, 如对外拆借、弥补亏损、证券投资等。

2. 内控机制不健全, 农户小额信贷存在较高风险。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服务农村、扶助农民, 其涉及的风险更多。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 面对当前农产品经营结构呈多元化分布的格局, 他们并不局限于“大田生产”, 还种植经济作物、花卉和从事特色养殖等, 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往往超过农村信用社所规定的贷款额度, 农户小额信贷无法解决农村资金紧缺的问题。当前, 农户小额信贷只是实现了贷款对象的分散化, 但贷款发放到不同农户的手中以后, 往往农户们会不约而同地将贷款集中投放于某一项目, 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致市场风险, 进而引致信贷风险。同时, 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 机构人员相互监督流于形式, 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执行不力, 责任追究不到位, 致使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成了滋生信贷员以权谋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土壤。

3. 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不完善。

由于核查农户信息的手段缺失, 缺乏统一而客观的评价标准, 部分参与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或村组干部在评级过程中有明显的偏向性, 照顾关系、缺失公平, 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收集的农户信用状况资料不齐全、不准确。有些地区信用评级缺乏会审和复审, 不根据持证农户贷款到期偿还情况和信用程度适时调整, 对农户小额信贷偿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 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质量。由于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大, 农村居民高流动性, 致使农户信用档案建设非常困难, 也给了不法分子冒名顶替、假名贷款等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 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点多面广、金额小, 农村信用社的跟踪管理不力, 一些农村信用社只强调给农户发放贷款, 但贷后检查、跟踪管理工作却未及时跟上, 对农户不按规定使用贷款和贷款证相互借用等情况缺乏必要的监控。

4. 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居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入股建立起来的合作金融组织, 但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 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困境。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入再生产后, 不仅存在市场风险, 还存在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 却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的退出 (破产) 必将牵动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牵动着整个农村的稳定。目前, 部分农村信用社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转, 主要是传统体制下国家信誉仍在起作用, 人民银行仍是其后盾。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领域市场程度的深化,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必将考验农村信用社的生存能力。此外, 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盲目地将大量的资金贷给乡镇企业, 而大多数企业又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资失误等原因形成了不少坏账。1996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脱钩”, 一些地方的农业银行把一部分“双呆”贷款强行转嫁给了农村信用社;1997年以来, 农村信用社又接收了大都成为呆账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 不良资产继续增加。与此同时, 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也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少的呆坏账, 使其负担更重。

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

如果农村信用社现存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必将制约它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12月22日,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的政策, 首次提出了“村镇银行”的概念, 并在随后公布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试点方案中, 允许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12月31日银监会又正式批准了邮储银行开业, 其基本定位于以微型和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特色, 旨在覆盖农村金融市场的中高端客户。因此, 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监测考核, 健全内控机制, 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真正实现集约化经营, 缓解当前农村金融体制和“三农”问题的矛盾。

1. 采取有效措施以消化历史包袱。

自2003年8月开始的8个省 (市) 的试点和2004年8月以后全面推动的农村信用社改革, 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 国家给予了四项扶持政策。一是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二是从2003年起至2005年底, 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它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 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 对试点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 比目前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三是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由人民银行安排一部分专项再贷款。四是在民间借贷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 允许农村信用社利率灵活浮动, 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1~2倍范围内浮动;不对农户小额信贷利率上浮, 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 (不超过1.2倍) 上浮。四项政策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亏损并减轻了经营成本, 有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实力, 为其进一步开展农户小额信贷, 抑制民间借贷的不良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历史包袱问题, 长期制约了它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应总结试点经验, 逐渐向全国农村信用社推广。

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监管力度。

强化对农户小额信贷监管力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要明确监管工作的重点, 重点监督农村信用社是否合规、合法经营;监督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是否贯彻农户自主申请、自主运用、自主还贷的原则;监督农户小额信贷的流向, 使之真正用于农户, 防止出现支农再贷款被挪作他用的现象;监督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全过程。二是银监会要深入基层信用社, 采取以现场监管为主、非现场监管为辅的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 使支农再贷款能以农户小额信贷的形式缓解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操作过程, 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

3. 调整支农再贷款的管理政策。

由于中央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管得过死,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因此, 央行要因地制宜, 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发放支农再贷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 对于存款来源少、支农负担重的农业大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 央行应在现阶段针对这些地区实际的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缺口继续增加支农再贷款投放额度。还要合理安排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和罚息。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期限受支农再贷款发放期限的制约, 央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只有根据生产经营周期来确定, 才能有效保证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符, 使农户小额信贷实现良性周转。

4.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机制。

一是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登记机制。农户向农村信用社进行信息披露, 信用社对农户的家庭构成、经济状况、主营业务收入、资金需求等详细资料核实后建立信用档案;农村信用社在核实农户资料的基础上与村委会、村党支部成员和信用评估小组对农户的道德品质、社会信用、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定, 补充农户的信用档案内容。二是规范农户的信用评估机制。由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 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 在基本指标值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浮动幅度, 农村信用社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自行确定;信用评估小组可将农户档案资料套用评估标准以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 评估工作要系统化和规范化, 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和质量;通过加快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及时将农户贷款纳入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 有效解决农户小额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

5.建立农村信用社业务保障机制。

农户小额信贷 篇11

摘要:文章从农村金融信贷困境的角度分析农户信贷难的成因,对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机构外部性问题对农户信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信贷;金融机构;外部性

一、引言

按照现代金融经济学的观点,农户信贷投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的资本形成和资本配置过程,而这两个过程的运行机制及其效率。取决于金融制度安排。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深化程度较高,已建立健全了农业信贷资金市场体系、供给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些为保障农户的信贷投资需求满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因为面临种种问题。农户不得不对自己信贷投资需求在数量、结构和偏好等方面做出“非意愿”的决策。

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国家也始终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对金融经济广泛而深刻的管制。这使得我国金融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与国家经济市场化进程表现出“不完全一致性”,金融市场化滞后于经济市场化。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似乎是相对完善的,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都有分布。但从实践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着“市场分割”、“局部寡占”、“城市化偏好”等缺陷。导致其分布密度和服务覆盖率低,致使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或被实际扭曲,市场效率难以迅速提升。

二、农户信贷困难与金融机构服务缺位的矛盾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而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原有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针对农户的贷款业务越来越少;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过窄。职能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虽然被喻为支农“主力军”,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其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苛刻的贷款条件。过高的抵押、担保要求使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取得所需资金,出现了农户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的困境。关于农户贷款难题的成因,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农户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导致农户不良贷款和违约频繁发生,从而引发正规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迫使其厌恶农村投资环境而加快撤离农村。这种外部性约束形成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农户的贷款困境。如Xie Ping、Xu Zhong、ChengEniiang、Shen Minggao(2005)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RCCs)进行了总体概括。指出贫穷落后地区往往陷入一种怪圈: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单位资本收益低下。储蓄利率水平很低,较低的投资水平。导致地方经济缺乏动力。农户的信贷状况也很不理想。中国银监会(2007)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我国农村与城市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与城市人均贷款相差近8倍。史清华(2006)的研究表明:在农户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与农户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关系,农户经济越好银行越支持,否则越不支持,温铁军(2004)指出了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朱喜、李子奈(2006)通过对2003年约3 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较为准确和客观地评价了我国农户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这严重的信贷约束,他们从正式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非常困难。

但是,除了正规金融机构远离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户金融信贷服务缺位的外部性约束外,农户对于贷款的认知偏差、在贷款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是否也是制约农户贷款困境的又一主因,也有学者从行为金融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Ribble,W,Leigh(2006)剖析了中国湖南省的农村合作基金(RCFs)失败的原因。认为由于某些农户的知识水平局限和认知偏差以及懒惰等不思进取的态度,会导致其投资项目的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张荔、田岗(2006)的研究发现,当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遇到困难时(比如婚丧嫁娶和生病),他们会动用生产性资金来予以弥补。这种对于贷款使用的行为偏差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约束。任宝明、张克军(2003)的研究发现。乡镇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的积极性。但是这些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撑。其说服力尚显薄弱。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在我国现有的5 500万贫困农户中,有约4 000万户没有得到过正规信贷服务,而在民间金融市场上,却有近2 000亿元的信贷量存在,除去其中少量属于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的信贷活动外,大部分属于国家禁止的非法高利贷。这一高一低是否反映我国贫困农户信贷的真实状况,贫困农户信贷难的内在原因在哪里,在我国农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现阶段如何解决我国农户信贷难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乃至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农户的信贷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金融活动。通过对农户信贷行为及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可以建立良好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有助于农户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也有助于化解农村信贷风险。如果贫困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能力扩大1%,其收入将增长O.8%。在改善信贷服务环境,通过建立有利于贫困农户信贷风险补偿、扩散、转移的信贷服务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金融信贷支持。

三、金融机构外部性约束对农户信贷困境的影响

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动对农户贷款有外部性效用。对农户的生产经营产生有利的影响是正外部性,而金融信贷服务缺位等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负外部性。本文将这种负外部性界定为外部性约束(External Con,straints)。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涵义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负外部性。本文用外部性约束表示金融机构的某些不当行为给农户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此种约束不仅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甚至可能陷入一种贫穷恶性循环的怪圈。

据中国银监会(2007)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我国农村与城市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与城市人均贷款相差近8倍。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2个,30%以上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集中分布在县城,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

足3个,另外还有3 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金融机构网点。只设有l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 231个,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贷款额在5 500元左右,而城市人均贷款额近4万元(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还是相当严重。

如果能够解决农户的信贷困境,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变传统农村的社会交流和网络环境,如Lisa Young Larance(1998)通过调查BangladeshGrameen Bank(GB)在农村的投资,研究了农村贷款人的日常活动是否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在GB一个中心的观察,发现非政府金融组织(NGO)的信贷活动改变了传统农户的金融行为。小额农户贷款的社会意义与其经济意义一样重要,通过小额农户信贷可以使农村妇女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借助于贷款的机会。可以帮助农户建立社会资源网络,改善农户间的的社会交流与资源共享。

现实的情形是:实际农户的信贷状况不容乐观,这种外部性约束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如Anjini Kochar(1997年)基于市场信贷模型和预测模型,通过对印度农村家庭在正规和非正规信贷部门贷款情况的调查,发现因为印度较低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差距。导致农户实际获得的贷款配给比率远低于模型所假设的比率,大多数农户无法得到贷款。因此,信贷在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情况也类似,如叶敬忠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性因素,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资源流向了较为富裕并掌握着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而普通的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农户间由于收入等资本的差异造成了贷款过程中的偏差。

政府的金融管制和风险收益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金融信贷受到抑制,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农户信贷的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农户的信贷困境。史清华(2006)的研究表明:在农户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与农户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关系。农户经济越好银行越支持,否则越不支持。从某种意义上,金融信贷的不对称格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温铁军(2004)指出了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银行的商业化体制改革要求银行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判断其经营行为,商业化的正规金融机构不可能适应农户高度分散并且兼业经营的信用需求,农户的资金需求一般具有分散、小额化、周期长、风险高、不易监督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和农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户也不可能拿出详尽的贷款报告给银行。此外,农户没有资产抵押条件,即使可以用土地抵押。银行也难以收回这种隐含农民社会保障的抵押品。

朱喜,李子奈(2006年)研究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配给行为,研究通过对2003年约3 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描述了农户贷款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的相互作用,较为准确和客观地评价了我国农户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这严重的信贷约束,他们从正式金融机构融资非常困难,政府的干预和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缺乏。一方面,政府的利率控制减弱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户在贷款的过程中的“信号缺失”加剧了正式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得大量具备有效贷款需求的农户也被排除在正式金融服务之外,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信贷配给的短缺。

四、政策与建议

本文对农户信贷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推出各种的农户小额信贷工具,从当前农户的信贷环境可以看出,非正规金融如此活跃,是因为他具有正规金融不具备的优势——是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而银行可扬长避短,采用团体借贷,组成的团体之间有连带的责任,相互之间信息透明,基于声誉和连带责任的类似模式本身就可以构成一种激励。

2,从模型可以看出农户的作假成本在农户信贷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尽量提高农户的作假成本,相应的增强银行的识别能力。同时从银行向农户提供的最优贷款的函数式看出,要提高基本贷款额的比例,降低银行对于资金证明的偏好,因为前者是通过农户与银行建立长期信贷关系所累积下来的信用确定的。受声誉的影响。可靠性较大,能够降低风险。

禄劝县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状况调查 篇12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 禄劝县域开展小额信贷的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禄劝农村信用社自2000年开展农户小额贷款工作以来, 得到了人民银行、省、市联社的大力指导和帮助, 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是按照人民银行下发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进行操作, 发放金额单户控制在5, 000元以内。2006年5月参照省联社下发的《关于印发云南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 制订了《禄劝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施行) 》, 并根据县内经济发展状况, 将单户发放金额控制在1万元内。

截止2008年6月末, 全辖开展小额信贷的16个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档案32, 405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110, 698户的29%。发证农户29, 076户, 其中贷款农户18, 145户, 占农户总数的16%, 贷款余额5, 752万元。评定信用等级农户4, 681户, 信用村33个。

调查显示:农户发证率在40%以上的社有5个, 30-40%的社2个, 20-30%的社4个, 20%以下的6个社, 最低为4%。

农户贷款满足率达到70%的只有九龙信用社, 达到30%的有两个社即乌蒙社和马塘社, 其余均在20%以下, 10%以下有6个社。

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开办初期和发展过程中, 农村信用社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和规范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顺利开展。为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顺利开展, 从县联社到各基社, 充分抓住信用社改革契机, 利用会议、电视、广播、制作宣传单、墙体广告等形式, 大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服务宗旨、原则和管理方式以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好处, 使广大人民群众熟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制订了《禄劝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办法》、《禄劝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 详细规定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客户条件、借款用途, 期限与利率、发放程序与管理、责任与考核等内容, 使各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章可循。

3.认真做好建档和发证工作, 确保发放资产质量。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规程和基本要求, 各基社组成了以基社负责人为主任、信贷员和各村委会、村小组负责人为成员的建档、核贷工作小组。深入一家一户对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经营情况、资产情况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 并由家庭户主签名, 领导小组成员签字后, 建立农户“家庭资产情况登记表”, 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为农户核定贷款限额。

4.加强监督, 明确责任, 杜绝违规操作。为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质量, 县联社信贷计划、监察稽核部门经常深入基层社进行检查、指导。认真按照《禄劝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 对不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操作的进行严肃处理, 特别是在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档案、催收工作中严格要求严格考核,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完成较好的基社主任和信贷员给予奖励, 违反规定的给予处罚。

二、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原因

从调查情况看, 禄劝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起步是好的, 但后期发展却没有持续推进, 除撒营盘镇、九龙乡、皎平渡乡、团街乡、翠华乡、茂山乡等6个乡镇发证超过2000户外, 其余乡镇大都保持试点状况, 发展极不平衡。信用社从2000年开始推广小额贷款, 到现在农户建档面仍只达到29%, 农户总体贷款覆盖面还比较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发展动力

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退出以及农行乡镇网点的撤出使县域金融资源得到相应整合, 但随之而来的是服务主体的缺失和竞争机制消失。目前每个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 而且县城以下大都只有一个营业机构, 在可以满足其机构保本盈利的情况下缺乏拓展市场动力。

(二) 由于信用社自身机制制约了农户小额信贷推广

信用社从2000年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但这一创新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经营机制, 比如在整个信用社经营中这部分业务应占多少比例, 或者应逐年达到多少或者全县普及, 没有形成经营管理者的共识, 致使业务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三) 从紧的货币政策相对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增长

近几年我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不断增加, 但由于规模基数较小而且业务偏重于承接城区原建行和工行留下的市场空间, 使县城以下贷款增量明显减弱。以6月末比较, 县以下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增加1612万元, 仅占同期信用社全辖新增贷款的7.60%, 联社营业贷款比同期增加19583万元, 占92.4%。近两年的贷款增量中, 大多是社团贷款、住房贷款、票据贴现, 农户贷款增量减少, 加之规模受限, 使信用社不得不将信贷资金用于国库券等有价证券投资。

(四) 人民银行推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后没有形成相应持续性的作用机制, 保持小额信贷长足发展

(五) 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有待突破

长期以来, 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自身的市场经营主体意识和区域经济发展意识、仅以保本经营和相对盈利为经营目标, 在县域金融资源相对整合的情况下, 资金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 农村金融市场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意见和建议

结合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情况, 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农村信用社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明确树立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的重要作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结合禄劝农业大县的特点, 把农户小额信贷作为支持“三农”的突破口, 积极改进金融服务方式, 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 增加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要简化信贷审批, 改进信贷授信和评级, 创新农村建设、消费等信贷品种, 积极培育信贷支农新的增长点, 把金融资源优势变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 全面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

3.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小额信用贷款应成为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方向。农村信用联社要做好辖内信贷资金余缺调剂, 发挥统一法人和机构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村信贷市场, 广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工作, 并形成业务增长机制加以考核, 使农户小额信贷形成长效机制,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上一篇:无人机遥感平台下一篇:定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