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融资(精选8篇)
农户融资 篇1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户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但农户融资瓶颈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 理论界对农户融资需求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对农户融资供给的研究较少, 本文致力梳理涉农金融机构农户融资供给的制度安排并作出适当评价。
1 农村信用社农户融资制度变迁及评价
1.1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及管理制度的变迁
第一阶段:1979年2月—1996年8月, 产权模糊阶段。1979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划归农业银行管理, 是行政主导型的合作金融组织, 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控制权占优。
第二阶段:1996年8月—2003年6月, 合作制金融阶段。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 地方政府退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控制。
第三阶段:2003年6月至今, 股份制改革阶段。在产权制度上, 否定了单一产权模式, 允许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 内部运行机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内部管理体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
1.2 农村信用社农户融资制度安排——农户小额信贷
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专门针对农户贷款的金融产品和贷款制度。2001年, 国家以农村信用社为载体, 专门针对农户制定了小额信用信贷政策——《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自此农户有了正式的融资供给制度。
1.3 简短评价
1.3.1 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缓解农户融资困难局面但力度不够
从2001年至今, 小额信贷的发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年底, 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发放454亿元, 至2011年年底发放1600亿元。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着支农不足的问题, 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全市小额信用贷款占比不到9%, 且呈下降态势 (见下表) 。
1.3.2 农村信用社实施小额信贷的动力不足
小额信贷融资制度过多地强调现代融资制度在农村的推进, 强调农户的被动适应, 忽视了农户与农村的基本特征。作为权力中心的决策层虽然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努力矫正农村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 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函数与政府的目标函数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对窗口指导缺乏实施的动力机制。
1.3.3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仍需深化
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参照现代商业银行模式, 强调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倾向于把信用社改革为现代商业银行, 进一步弱化了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的本质, 致使其资金运用逐步脱离“三农”, 因此,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仍需深化。从国外经验看, 合作金融是支持农户融资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 农村信用社原有的合作金融发展之路已难以继续实施, 完全走商业银行模式又容易造成脱离“三农”。因此, 可借鉴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把农村信用社打造为服务当地社区的小型金融机构。
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户融资制度及评价
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户金融业务
亚洲金融危机后, 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重组, 收缩县级及县级以下机构, 据统计, 1998—2002年年初,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311万个县级及县级以下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 截至2010年年末, 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23.1%, 其中农户贷款仅占5.1%, 农村信用社是农户贷款的主要机构, 其农户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的76.9%。由于工行、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后主要面向城市和企业, 本文着重分析农业银行的农户贷款。
2.2 农业银行农户融资制度的变迁
自1979年以来, 我国农业银行农户融资制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银行的重建及与农户融资关系的建立 (1979年) 。1979年3月, 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恢复建立。1980年年初, 农业银行首次提出对承包到户的农民发放贷款, 开始对单个农户家庭进行融资。
第二阶段:农业银行的专业化改造及农村信贷体制的建立 (1980—1993年) 。1980年8月, 农业银行实行专业化与企业化改造, 可以根据国家宏观信贷政策, 自主决策信贷数量、对象、结构与期限。在农村信贷管理体制上, 形成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农村信贷管理办法。1986年, 农业银行开始承办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性业务。
第三阶段: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及农户融资的淡出 (1994—2006年) 。1993年12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 农业银行走上了商业化的改革道路。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 (及县以下) 机构,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后, 农业银行逐步精简或撤销了业务量小、长期亏损的县 (市) 支行及营业网点, 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展开城市信贷业务的竞争, 农户融资制度的供给出现了明显的短缺。
第四阶段:农业银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及农户融资的重新提出 (2007年至今) 。2007年以来农业银行把服务“三农”重新提上日程, 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径, 致力于开拓“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 以“三农”金融事业部为组织保障, 以惠农卡为载体, 开始了服务农户融资的新起点。截至2010年年末, 农行“三农”贷款在全行占比提升到30.4%, 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392亿元, 惠农卡发卡总量6186万张, 惠及2.4亿农民, 农户小额贷款余额973亿元, 为573万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贷款难问题。
2.3 简短评价
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挑战。①风险挑战。农业生产的弱质性造成农户的低收入和收入的不稳定,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风险性考验。②成本挑战。大型商业银行为“三农”客户提供贷款, 需要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业务,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成本考验。③适应性挑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信息相对闭塞, 开展“三农”金融服务需要采取“点多面广、分散经营”的业务模式。这与大型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管理集中化改革模式存在较大矛盾和冲突。④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方式值得探讨。大型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功能定位, 肩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会造成股东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冲突。
3 邮政储蓄银行农户融资制度及评价
3.1 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阶段:1986—1989年, 邮政储蓄的起步阶段。邮政储蓄只办理储蓄业务, 其吸收的存款缴存人民银行使用, 由人民银行支付代办费, 农户成为邮政储蓄的净资金提供者。
第二阶段:1990—2003年, 邮政储蓄的迅速发展阶段。邮政储蓄资金依然存于人民银行, 但人民银行需要支付利息, 邮政储蓄余额不断攀升,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流。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 邮政储蓄的改革发展阶段。成立邮政储蓄银行, 开办资产业务, 如2006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开始试点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邮政储蓄资金开始回流农村。
3.2 简短评价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及其资产业务的发展, 壮大了支农金融机构阵营, 缓解了农户融资困难局面, 截至2010年年底,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县及主要的乡镇, 拥有储蓄网点3.6万个, 汇兑网点4.5万个, 其中在农村地区分布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从业务开办至2010年年底, 邮储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累计发放贷款1500多亿元, 占全部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的70%。邮储银行的逐步发展壮大, 给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力量。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融资制度及评价
4.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
2006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首次提出要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政策实施以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局面。截至2011年年末, 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726家, 贷款公司10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 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 贷款余额3915亿元。
4.2 简短评价
央行、银监会提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农村金融新政实施以来, 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以设立,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需求。但总体而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诸多困境, 农村金融服务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农村金融新政策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
4.2.1 与农户金融需求不匹配
按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独立法人,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因此本质上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这种特性决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面临“三农”贷款同样存在着与大型商业银行一样的难题。因此本文认为, 要利用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契机, 恢复农村互助合作金融, 把单纯的资金互助合作社改造成生产资金互助合作社, 大力发展土生土长的农村互助合作金融;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税收、奖励、贴息等方式, 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对农户的支持作用。
4.2.2 扶持对象偏离“三农”
贷款对象偏离农户, 如河南固始天骄村镇银行农户贷款仅占7.1%。贷款投向偏离“三农”, 以河南信阳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例, 涉农贷款仅占55.7%, 其余均投向工商企业。
4.2.3 监管制度不合理
根据现行规定, 只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才能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 民间资本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 这种以银行为主体的准入规定, 阻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可贷资金不足的困境, 虽然政策规定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但在实践中这一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机制。
5 农户金融供给的总体评价
5.1 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缺乏对农户融资问题的重视
在过去“机构观”改革思路指导下, 中国大力发展了各类农村金融机构, 为农户设计了正式融资制度, 但农户融资的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融资问题未给予充分重视。我国农户融资制度的变迁属于典型的强制性变迁, 体现为“司法中心”的强制实施主义, 农村金融独特的制度特征没有得到体现, 过于强调农户的被动适应, 忽视了农户、农村的基本特征, 这为农户融资制度供求偏离埋下了隐患。实际上, 解决农户融资难的关键不在于机构设立的多少而在于设立的机构是否符合农户融资的需求指向。
5.2 农户融资制度供求非均衡
我国农户融资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非均衡, 农户金融供给明显不足。
5.2.1 正规融资渠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 农户融资主要依赖非正规融资渠道, 与农户融资意愿相背离, 从长远来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正式融资制度终将成为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 因此, 如何提升正式融资制度的效率成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根本。
5.2.2 正规融资渠道面向农户的金融产品设计不合理
正式融资制度对农户的特殊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往往倾向于将农户当做一个完整的企业来看待, 信贷条件过于苛刻, 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专门面对农户开发的贷款品种, 但运行中发现存在农村信用社实施动力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5.2.3 正规融资渠道的供给主体单一
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导致贷款权限上收, 贷款业务转向城市, 商业银行县以下的网点机构基本上没有贷款发放权,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离农。农村信用社基本垄断了农村信贷市场, 这种垄断制度安排和农村信用社不透明的贷款操作方式, 剥夺了农民融资选择权。
5.2.4 农户融资交易成本过高
从农户融资制度安排本身来看, 交易成本的降低是核心。交易成本降低对提高融资制度效率的传导机制是:交易成本降低→覆盖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农户融资路径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样本[J].中国农村经济, 2011 (8) .
[2]马永强.中国农户融资现状与民间借贷偏好分析——来自全国农户借贷调查问卷[J].经济学家, 2011 (6) .
[3]贺琼书.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的调查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 .
农户融资 篇2
【关键词】 农户; 信贷需求; Logit模型
引 言
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歧视性金融制度安排下(林毅夫,2004),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农村金融抑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现存的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农户的金融行为特征及农户对融资制度的需求,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何广文、李莉莉(2005)认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极其低下,农户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资金。熊学萍、阮红新(2007)认为影响农户的融资意愿和实际贷款数量的因素有:耕地面积、经济活动类型、年龄和文化程度,其中耕地面积、经济活动类型的影响力最大。钱水土、刘芸(2010)实证分析得出了农户融资需求旺盛,农村资金供给缺乏的结论。
以上研究大多局限于对现存金融制度下农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农户的融资行为及其未来的融资需求的研究。本研究以河北省传统农区——保定市部分农户为调研对象,在获得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对影响农户融资需求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根据模型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指出了其政策含义。
一、调研农户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保定市的唐县、清苑、满城、高碑店、安新、博野若干村庄进行问卷发放和访问调查,样本农户平均年龄42.6岁,女性110人,占25.88%,男性325人,占74.12%。其中,调查农户中有村干部39人,占8.97%,107人为农信社社员,占24.60%,有19户加入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占4.8%。调查农户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仅为3.77亩,60.87%从事如烹饪、开车、修理、缝纫、木匠、泥瓦匠、理发等工作。农户兼业经营补贴农户家庭生产生活性资金需求在农村成为一种常态,调查农户家庭平均人口4.05人,237户农户家庭有家庭成员外出打工。
二、农户融资行为及特征分析
(一)农户借贷参与行为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有过借贷行为的为217户,占样本量的54.8%;没有借贷行为的为179户,占总样本量的45.2%;过去两年没有申请过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占样本总量的81.82%,由此可见农户过去两年中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比例不高,而且农户申请借款被完全满足的仅有36.11%。这体现了金融供给的滞后性,以及涉农金融工具开发的缓慢性。
(二)农户借贷特征
为了研究农户的借款特征,本文从借贷频率、借贷规模、借贷渠道、借贷用途、借贷成本五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户的借款频率集中于每年1—3次;从借款规模上看农户的借款规模主要分布在3万元以下,占样本总量的98.69%。从筹资渠道上看,农户筹资主要集中于农信社和私人无息,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0.9%和67.25%,多数涉农金融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借款成本看,无论是从时间上衡量还是从花费上比较,从正规金融的筹资成本都比非正规金融的筹资成本高,正规金融借款平均误工天数1.85天,平均花费53.71元,而非正规金融的这两类数据分别为1.21天和14.59元。
三、农户未来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一)农户借贷意愿
从全部样本来看,45.08%的农户未来两年没有借贷需求,54.92%的农户未来两年有借贷需求;如果正规金融机构能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贷款服务,有58.02%的农户倾向于向银行、信用社贷款,远远高于实际参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比例。
(二)农户未来金融需求特征
对于农户未来金融需求特征,从农户期望借贷规模、农户期望贷款用途、农户期望贷款期限、农户期望借款渠道、农户期望年利率、农户期望借贷方式、农户期望还款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1.农户未来金融需求呈上升势态
从期望规模上看,农户期望借款规模集中在3万元以下的占样本总量的71.67%,3万元以上的占样本总量的28.33%;而样本农户的实际借款规模大多集中在3万元以下,约占样本总量的98.68%,这表明农户期望的借款规模要比实际的借款规模大,农户未来金融需求呈上升势态。
2.农户未来消费金融需求不足
从期望借款用途上看,消费金融需求约为60.34%,主要用于建房、婚丧及孩子上学方面。由于农户是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单位,在现实中生产资金和消费资金互相挤占,农户生产资金的缺乏很有可能是消费增加所致。因此实际用于消费的借贷比例要高于以上数字。未来消费金融需求期望借款比重为60.34%,说明信用社等涉农正规金融机构应该开办针对农民的消费信贷,满足农户消费需求。
3.农户未来借款期及年利率水平预期
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户未来更倾向于短期借款,3年以下期限预期借款占样本农户的72.92%,频数为175。原因可能在于金融机构中长期的涉农金融产品有限或农户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中长期借款多依赖于无明确期限的友情借贷。在期望借款年利率方面,占样本总量88.51%的农户期望借款年利率为5%,农户预期较低的利率水平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农户之间的借贷是互助性的,贷方以零利率或低利率为支付成本获得了未来行使同样成本借款的期权。
4.农户期望借款渠道及还款渠道保障
从样本农户期望的借款渠道上看,农信社和亲友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合计占样本期望借款渠道的90.9%,具体情况见图1。其原因在于在正规涉农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深入到农村,其他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网点;亲友借贷成为主要渠道受低交易成本和正规涉农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抑制的双重影响。从还款渠道的调研数据上看,农户的还款渠道主要集中于非农收入和打工收入,两者占样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8.51%和23.83%,而农业收入作为还款渠道所占比例仅为样本农户的27.66%。
5.农户期望的借款方式以信用借款为主
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户期望的借款方式中信用贷款占样本总量的85.96%,频数为202,远远高于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累积比率16.17%。导致上述借款方式预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户除了自身房屋、农具及农产品外,基本没有能用作抵押的有效物品,况且上述物品价值较低且在风险处置时很难落实,而担保机构也难助力;另一方面在于金融部门的抵押品范围狭小。
四、农户融资需求的二元Logit模型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选择
本文选择二项分布的Logit模型对影响样本农户信贷需求的因素进行估计,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
+β16X16
(二)变量定义
模型中变量设定:因变量:对问卷设计中的问题“你在过去两年是否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你在过去两年是否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的回答作为被解释变量,如果回答为“是”,则赋值1;如果回答为“否”,则赋值0。自变量:(1)农户户主的特征(P):年龄X1,文化程度X2,是否有技能X3,是否村干部X4,是否农信社社员X5;(2)农户家庭特征(F):家庭人口X6,家庭土地规模X7,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X8,家庭年纯收入水平X9,家庭净资产X10,家庭有无大于10 000元的重大花费项目X11;(3)农户金融认知水平(K):是否知道当地的存贷款利率X12,对贷款服务的评价X13;(4)农户所处的环境条件(E):是否山区X14,交通状况X15,当地经济发展水平X16;(5)常数项:β,是用0和1虚拟变量矩阵表示的常数项。
(三)计量分析结果
利用Eviews软件对农户融资需求的二元Logit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1。
农户的信用社社员身份(X5)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对农户信贷参与和信贷获得均产生正的影响,但对农户信贷获得的影响更大。农户的年龄(X1)、受教育程度(X2)、有无手艺或技能(X3)、是否村干部(X4)对农户是否参与正规金融信贷活动和是否获得正规金融信贷的影响都不显著。
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服务的评价(X13)对农户是否参与正规金融信贷活动、能否获得正规金融贷款在1%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正的显著影响,而农户是否知道当地的存贷款利率对农户信贷参与和信贷获得的影响不显著。
农户家庭净资产(X10)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农户是否参与正规金融信贷活动、能否获得正规金融贷款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而农户的家庭人口(X6)、农户家庭经营土地面积(X7)、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X8)、农户家庭纯收入水平(X9)和农户家庭是否发生大于10 000元的重大支出(X11)对农户是否参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影响不显著。农户所处的环境条件对农户是否参与正规金融信贷活动、能否获得正规金融贷款的影响均不显著。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加大对非农信社社员农户的组织和信贷支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信贷供给创新力度;强化对农户金融知识启蒙教育;重塑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农村信用征集工作。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J].经济前沿,2004(8) .
[2] 熊学萍,等.农户金融行为、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制度需求指向研究——基于湖北省天门市的农户调查[J].金融研究,2008(8) .
[3] 熊学萍,阮红新,等.农户金融行为与融资需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4).
[4] 钱水土,刘芸.融资需求视角下的农户金融行为——以浙江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0(3).
[5] 黄健.农户金融需求变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对湖南省834户农户和56位县长的问卷调查[J].金融经济,2010(5).
[6] 熊学萍.农户金融信用度及其征信制度指向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8).
农户融资 篇3
河南信阳五云茶叶 (集团)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出口要求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品线, 打造信阳茶叶产业化示范基地, 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加工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问题。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茶叶行业的整合, 提高茶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有效提高茶农收入和种茶积极性, 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 信阳茶产业现状
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 气候温暖湿润, 光照充足, 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叶作为信阳乃至河南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已成为信阳市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也是竞争力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近年来, 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信阳市茶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茶产业也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 成为信阳市调整林业结构, 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的重要板块。
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总量稳步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信阳茶叶生产发展迅速, 茶园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50万亩, 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 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 2011茶叶产量已达3.6万吨, 实现产值40亿元。
2. 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信阳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浉河区、光山、商城、固始、新县和罗山6个区县, 其中以浉河区最多。6区县面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0.48%, 可开采面积占全市可开采面积的96.30%。
3. 规模化种植发展迅速。
信阳市规模化茶园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 所辖10个县区均产茶, 涉及112个乡镇、1240个行政村。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00多家, 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 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429家, 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50多户, 茶叶龙头企业34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 茶馆茶楼近200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 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8个, 茶叶专业合作社122家, 其中师河区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茶叶专业合作社21家。现有茶农95万人, 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
(二) “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 是集国家、集体、农户三者于一体, 实行供产销一条龙, 农工贸技一体化, 振兴农村经济的一种形式。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 实行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有机结合, 进行一体化的经营, 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的优势。
(1) 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2)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 (3) 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 (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 (5)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收益和保护农民利益。更重要的是,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节约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更利于稀缺的货币资源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
2.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
近年来, 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 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 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发展, 涌现了一批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 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产销衔接, 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 逐步提高了茶产业的水平与竞争力。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建设的河口村、白马山村等基地 (3万亩) 项目, 以种植茶叶为主, 同时在茶园中进行立体开发, 科学套种油茶、银杏、板栗等。实现年产绿茶鲜叶720万斤、红茶鲜叶750万斤、油茶45万斤、银杏21.6万斤、板栗28.8万斤。对流转的3万亩茶园, 根据空间分布、利于管理等因素划分为60个各占地500亩的标准化种植茶园。并运用生态生产方式, 整理茶园土地, 建设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打造标准化生态茶园, 为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等生态茶叶产品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合理开发茶区自然资源奠定基础。按土地流转方式流转当地共计3万亩茶园, 由企业进行集中标准化种植管理。对失地茶农的安置实行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 根据茶农意愿, 灵活采用就业安置模式、资金安置模式、土地换保障安置模式等多种方式。
二、信阳市林权融资现状
(一) 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1. 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开办情况。
为解决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 信阳市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了林权流转机制, 出台了《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开启了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之路。
目前全市已完成确权730.6万亩, 占805.7万亩集体林地的90.7%, 已完成发证421.76万亩, 占总面积的52.3%。其中, 浉河区已完成林改面积139.4万亩, 占总任务确权面积146.7万亩的95.03%, 涉及林改86551户, 确权86551户, 确权宗地数为113885宗, 集体林改任务基本完成。
信阳市10个县区成立了林权交易中心、林权评估中心、林权资本化服务中心、林权储备中心“四合一”的林权流转服务中心, 开展林权价值评估到林权交易、储备以及资本化运作的一条龙服务, 初步构建了林权流转体系, 建成了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信阳市委、市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惠农政策, 一是对首次办理林权证的林农只收取工本费;二是林权抵押登记、过户只收取工本费。社会评估机构目前暂按评估价值的1%收取评估费用。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林农的积极性, 越来越多的林农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林改的好处。
2. 茶产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贷款抵押品难以满足融资条件。传统的茶产业包括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等链条, 目前产业上游已延伸到茶树育种和良种培育, 下游正逐步向茶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茶文化产业延伸。从调查情况看, 信贷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链, 目前茶叶种植主要为当地农民, 个人家庭资产较少且多处于偏僻农村, 一旦银行放贷, 收回风险较大;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生产加工厂房和设备, 设施简陋、价值低, 且土地多为集体用地, 难以满足银行融资要求;茶叶生产不同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不需要过多的固定资产投入, 茶叶公司虽然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 但总量不大, 难以满足大额资金融资需求;而茶叶零售商店多为租赁经营, 也同样面临资产是否足值, 抵押品是否有效的问题。目前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部分茶叶公司最主要的资产就是林地使用权和茶林所有权, 但以茶园为主的经济林办证率仅16%, 且产权关系不明晰。
(2) 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强, 周期性需求特征明显。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公司通常在茶叶上市季节大量收购和储备生产所需原材料, 尤其是每年的3、4月份春茶采摘季节, 要集中收购全年销售所需春茶原材料, 是资金需求的最旺盛季节。而夏秋茶因产量小、价格低, 原材料收购资金需求相对较小。每年的二季度, 春茶产品销售约占全年茶叶销售量的60%, 是现金回笼的高峰期, 其次是春节期间的销售资金回笼, 占比约20%。因产业化的深入推进, 茶叶生产和销售能力的持续增长, 部分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公司对银行信贷资金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需求特征。
(二)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土地流转情况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采取土地集中租赁方式, 达到其经营管理的目标。由企业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同时也与村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
这种模式的土地流转以资本为主导, 以推进现代茶园建设为目的, 在政府的产业规划与支持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 大规模成片地从农民手中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流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以引进现代林业项目为契机, 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现代林业, 增加农民收入。该方式可满足大规模土地流转的需要。
(2) 建立了规范的流转机制与程序。这种流转模式一般把土地流转与林业项目开发引进相结合、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 实行流转与开发并举, 农村和农民共惠的土地流转机制。
(3) 项目科技含量较高。生态茶园建设起点较高, 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实现集约化经营, 发展现代林业和林下经济。
本项目中, 企业与村委会达成以下协议:村委会将茶园一次性流转给五云集团, 流转期限为70年。五云集团要在村民签字完毕后一个月内与村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五云集团对所属的茶园进行分级划等, 依次作价, 其中一等茶园价格22000元/亩, 二等茶园价格20000元/亩, 三等茶园价格18000元/亩, 四等茶园价格16000元/亩。在正式流转合同签订完毕, 林权证办好后付50%, 余款在办好证后六个月内全部付清。信阳政府已同意五云集团进行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建设, 逐步使该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贷款情况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了河口村、白马山村等基地3万亩茶园林权经营权, 在信阳市林权交易中心办理林权抵押登记手续。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将《林权抵押登记证明书》等资料向银行申请5亿元借款, 银行委托林权评估中心对抵押林权进行评估。经过调查、审批环节后签订了抵押贷款合同书, 同时在林权交易中心办理了《林权他项权利证明书》, 直至放款。
1. 政策扶持。
2008年, 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 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 该规划要求茶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 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要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着力推动产业升级, 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推进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建设。2009年4月22日,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批复, 信阳市将在农村土地流转、农村资金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等8个方面大胆探索, 试验、创建出一套崭新的体制和机制, 给林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2. 信贷支持。
依据建总发 (2010) 2号《中国建设银行2010年信贷政策与结构调整方案》政策相关内容:加大对现代农业、低碳经济相关行业中成长性和经济效益良好子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信阳市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综合农业示范区, 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加以发展。河南信阳五云茶叶 (集团) 有限公司是信阳茶行业的龙头企业, 该公司拥有的“龙潭LONGTAN及图”商标, 已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也是信阳毛尖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对该项目的经营定位为优先支持类客户, 符合信贷政策, 并且授信30亿元额度以支持该企业发展。
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林权融资方式的分析
林权抵押贷款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林农和林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林权抵押贷款一方面不仅盘活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使林木资产成为“流动的资本”, 成为可以随时变现的“绿色银行”, 从而有效推进了林权制度改革, 突破了林业发展体制瓶颈, 使集体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林权抵押贷款找到了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其解决的不单是林业的融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金融信贷在农村中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抵押物, 为破解整个“三农”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示范效应, 其对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紧张, 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矛盾, 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进行林权融资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节约型农业,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解决富裕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进行林权融资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2.公司具备龙头作用, 在当地经营规模或产业特色上有优势;3.基地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尤其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帮助;4.经营状况、信用良好, 取得的林权经过权威机构评估得以认可。
由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公司和农民基于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的、自愿性的、民间性的组织, 所以它的建立和发展应该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 要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循序渐进, 而不能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法来强制推进, 要尽量避免基地组织行政化、封闭化的倾向, 尽可能地保持其自愿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色。此方式的运作一方面要规避经营上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规避土地流转和林权变更的法律风险, 尽可能减少纠纷。由此可见土地流转问题是融资的前提和核心。在实施土地流转中, 应遵循“平等协商、自愿、依法、有偿、有序”的原则, 遵重农民意愿。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林业用途的前提下, 流转双方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规范运作, 根据当地实际, 确定最佳流转规模和形式, 同时为银行及融资机构规避信贷风险。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其中林权融资一直以来是林权改革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林权抵押贷款, 使林权价值得到充分认可, 为林农贷款和创业致富开辟新途径, 为林业发展和林业融资指引新方向, 使银林共同驶向发展的快车道。信阳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将从土地流转取得的林权进行抵押贷款, 探索出林权融资的新模式。
关键词:林权融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R].2008.
[2].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9-05-26.
[3].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R].2010.
[4].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Z].2004.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把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批复[Z].2010.
[6].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Z].2009.
[7].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Z].2006.
农户融资 篇4
关键词:农户,融资需求,影响因素,融资可获得性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在国家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我国农户开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得到加快发展, “三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农户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融资需求,因此,稳定而有效的融资渠道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户在融资过程中,由于自身资产的局限性,可提供的有效抵押品种类较少和范围较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金融机构往往对农户贷款设置严格的贷款条件和复杂的贷款手续,对农户贷款普遍存在 “慎贷”、“惜贷”、“恐贷”现象。我国农户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其融资获得性较低,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将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农户融资需求,提高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有必要切实了解农户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
在现有文献中,国内外学者们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研究体现在融资需求的现状、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Greenspan和Stieglitz研究发现农户融资需求 量是相当 大的。〔1〕何明生、帅旭、王曙光、王东宾、李长生、张文棋等人也认为我国农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2〕〔3〕Franz认为农户的融资规模和单笔借贷规模都在上升。〔4〕何广文、韩俊、周宗安、王芳和罗剑朝等人认为农户家庭收入、农户资产状况、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等因素会对农户正规借贷需求产生重要影响。〔5~8〕刘西川运用TobitⅢ模型,研究发现利率会显著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9〕胡金焱、张博运用Probit模型,认为农户储蓄水平、收入水平、负债水平是影响农户信贷需求及其资金来源渠道的重要因素。〔10〕Pal认为农户工资收入会减少农户对正规贷款的需求。〔11〕Kochar采用联立方程估计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并考虑其他非正规贷款渠道对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12〕
另外,国内外学者们对农户正规贷款可得性的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Morduch、Petrick、李锐、朱喜、卢亚娟,张龙耀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户普遍面临着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问题,导致农户获得正规贷款的可得性较低。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农户正规借贷市场参与程度低的原因,并认为非农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正 规信贷可 得性有正 的影响。〔13〕孔荣、易小兰等人认为农户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水平、家庭生产经营总支出等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有显著影响。〔14〕程恩江、刘西川认为小额信贷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户所面临的正规信贷配给,从而提高农户正规贷款可得性。〔15〕
可见,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而没全面地反映农户其它渠道融资的可获得性,事实上,非正规金融也是当前农户外源融资的主渠道。因此,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湖南省125家样本农户为例,研究当前我国农户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选用合理的指标对农户融资需求和融资可获得性进行衡量和反映。依据农户最近一年来是否需要融资来判断其是否有融资需求,“是否有融资需求”包括有融资需求和没有融资需求两种情况。另外,用农户实际获得融资总量占期望融资总量的比例来衡量农户整个融资的可获得性,不仅包括正规信贷,也包括非正规金融。农户融资可获得性包括没获得融资、获得部分融资、获得全部融资三种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实证方法,分别运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验证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其他因素等对农户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为从根本上破解目前我国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困境、满足农户庞大的融资需求寻找思路。
二、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和典型抽样法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常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湘西自治州作为调研地区。为了使样本农户更具普遍性,本文选择了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地区的望城区、宁乡县和常德地区的汉寿县、石门县以及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县、花垣县的农户作为调查对象。2015年1月,课题组对三个地区130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乡镇,与农户就生产、融资等情况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并逐一填写问卷,使本研究在掌握第一手农户融资数据,有利于对研究结果给出更加客观的解释。此次调查获得的有效问卷共125份,有效率为96.15%,其中长沙地区43份,常德地区42份,湘西自治州40份。
(2)样本农户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情况
从被调查的125家样本农户的融资基本情况来看,有借贷需求 的农户有87家, 占样本总 数的69.6%;没有借贷需求的农户38家,占样本总数的30.4%。可见,农户融资需求强烈。
在有融资需求的87家样本农户中,没有获得融资的样本农户有14家,占比16.1%;获得部分融资的样本农户58家,占比66.7%;获得全部融资的样本农户15家,占比17.2%。可见,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问题。
2.变量选取
(1)因变量
1农户是否具有融资需求。本文采用意愿调查法来获取农户融资需求信息,并以农户最近一年以来是否需要融资来判断其是否具有融资需求。2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本文以有融资需求的87家农户从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实际获得融资额度占期望融资额度的比重来衡量农户融资可获得性。
(2)自变量
根据已有前期相关研究与课题组调查所取得资料发现,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其他因素等可能影响农户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其中:
1农户基本特征,包括农户年龄、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基本特征对农户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农户年龄越大,说明农户自身积累资金可能会越多,对融资需求的可能性会越小。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产经营能力与创新能力越强,同时会更容易掌握借款条件与程序,能够提高农户融资可获得性。
2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包括家庭经营类型、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及农户家庭劳动力数。不同农户家庭经营类型,农户融资需求可能不一样。一般而言,农户家庭年收入越高,对资金需求越小,即家庭年收入与农户融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农户家庭年支出越高,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增多,农户对资金需求会越大,即家庭年支出与农户融资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对融资需求及融资可获得性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3其他因素,包括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农户社会关系情况和离最近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越高,越了解其借款条件及借款程序,农户越可能会产生融资需求,同时农户融资可获得性会越高。农户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农户融资可获得性。另外,农户离最近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会有利于减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农户融资可获得性。以上各变量的定义与赋值,详见表1。
3.变量描述性统计
将所有样本农户与具有融资需求的样本农户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融资需求的样本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营类型、家庭年支出、家庭劳动力、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农户拥有社会关系高于所有样本农户,说明具有融资需求的样本农户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年支出相对较大、家庭劳动力人数相对越多、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政策的认知程度相对越高以及农户拥有社会关系相对更多。而具有融资需求的样本农户的农户年龄、家庭年收入、离最近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都低于所有样本农户,说明农户年龄越大,其融资需求越小;拥有更少的家庭收入的农户,其融资需求可能性越大;同时农户家离最近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越近,说明其农户融资需求可能性越大。
三、实证分析
1.农户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农户融资需求包括有融资需求和没有融资需求两种情况,可以分别用1和0表示,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离散变量。而且,农户融资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选用二元Logit计量模型是分析农户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的最佳模型,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1)式中,Pi表示第i个农户具有融资需求的概率,yi表示第i个农户是否具有融资需求,xi为解释变量,α是常数项,βi是解释变量的系数,i=1,2,3,……,n。农户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及检验结果见表2,模型一为全部变量纳入模型的最初估计结果,模型二为全部变量显著的最终估计结果。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 来看,模型一、模型二的LRstatistic分别为40.20、37.89,均通过了1%的检验,因此模型一和模型二整体是显著的,说明模型是有意义的。
在农户基本特征中,农户年龄在模型一中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模型二中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农户年龄对农户融资需求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越大,说明农户一方面可能已逐步通过自我积累筹集到相对充裕的资金,满足农户发展的需要,对外部融资没有强烈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农户年龄逐渐增大,其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劳动技能会因为技术进步等因素而难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其创业精神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弱,保守经营的理念越来越强,而不愿意通过 “外债”来寻求农户的更大发展,从而也降低了外部融资需求的意愿。
在农户家庭基本特征中,农户家庭年收入在模型一、模型二中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农户家庭年收入对农户融资需求有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总收入较高的农户,可能有着足够的流动资金,所以,其农户融资需求也就较小。农户家庭年支出在模型一、模型二中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农户家庭年支出对农户融资需求有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年支出越高的农户,农户融资需求就越强烈,同时也越有可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因此,这类农户也就越可能具有融资需求。
注:“***”、“**”、 “*”分别表示在1%、5%、 10%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变量不存在或统计不显著。
此外,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在模型一、模型二中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融资需求有正向影响。农户越了解借款申请条件与申请程序,就越可能有农户融资需求。其原因在于,对借贷政策认知程度较低的农户可能会比较主观地认为,向借款人申请贷款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等严格的融资条件,所以,有部分这类农户可能会认为以其现阶段的家庭条件即便是申请了贷款也贷不到,因而放弃了申请,表现在总体上就是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越低,就越可能不具有融资需求;反之,农户认知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认为他符合借款人的贷款申请条件,相应地,也就越愿意尝试向申请借款,从而其融资需求越大。
2.农户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Tobit模型可以称为样本选择模型、受限因变量模型,是因变量满足某种约束条件下取值 的模型。在农户融资过程中,部分农户从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实际获得的融资总量等于他们期望的融资总量,其融资可获性为1;还有部分农户实际获得的融资总量小于他们期望的融资总量,其融资可获性介于0和1之间;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农户没有获得任何数额的融资,即实际获得的融资总量为0。可见,因变量———农户融资可获得性的取值是连续的,但是受到某种限制,属于限值因变量,满足Tobit模型的适用标准。因此,本文选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左边审查为0,右边审查为1,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式 (2)中,yi为因变量,即第i个农户融资可获得性;yi*是潜在变量;β代表左截取点,α代表右截取点,其中,β=0,α=1;xi为解释变量,即影响第i个农户融资可获得性的主要因素;λ为回归系数;ξi为随机误差。农户融资 可获得性 的Tobit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见表3,模型一为全部变量纳入模型的最初估计结果,模型二为全部变量显著的最终估计结果。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一、模型二的似然比检验结果分别为105.49、104.54,均通过了1%的检验,说明两个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模型有意义。
注:“***”、“**”、 “*”分别表示在1%、5%、 10%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变量不存在或统计不显著。
在农户基本特征中,农户受教育水平在模型一中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模型二中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有显著影响。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获得融资的可能性越高。其原因在于,农户文化程度可以反映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与创新能力,影响农户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而且文化程度还能反映个人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户更容易了解与掌握借款程序和其他贷款信息,更容易获得融资服务。
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在模型一、模型二中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有正向影响。农户越了解借款人的借款条件与借款程序,就越有利于帮助农户提高获得融资的可获得性。
农户社会关系情况在模型一中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模型二中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农户社会关系对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有显著影响。即说明农户社会关系越好,比如有亲戚朋友为乡镇以上干部或者金融机构领导,则农户更容易获得融资。农户社会关系可以反映出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情况,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农户可以利用社会资本来减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提高农户融资可获得性。
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在模型一中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离最近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对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有显著影响。离最近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越远,交通越不发达,贷款人对农户越不了解,越难以获取其相关信息,监督成本也越大,越不愿意向其贷款。对农户来说,他们没有像企业那样有规范的财务报表等硬信息,贷款人对其贷款与否更多的是凭借对农户状况的各种 “软信息”的了解。对贷款人来说,他们在选择贷款客户时,往往会选择农村金融机构周边的农户,因为距离农村金融机构越远的农户,凭借 “软信息”来对其经济状况尤其是偿还能力的观测和判断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增加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息沟通成本,并且加大金融机构的监督难度。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首先,目前农户普遍有着强烈的融资需求,但难以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存在着资金短缺现象,即农户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难题。其次,农户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融资需求有着显著影响。农户年龄与农户融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农户年龄越大,农户融资需求越小。农户家庭年收入与农户融资需求也呈负相关关系,农户家庭年收入越高,农户融资需求越小。农户家庭年支出与农户融资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家庭年收入越高,农户融资需求越大。而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越高,农户融资需求越大。最后,农户受教育水平、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农户社会关系情况、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对农户融资可获得性有着显著影响。农户受教育水平与农户融资可获得性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融资可获得性越高。农户对借款政策的认知程度越高,农户越了解借款条件与借款程序,农户融资可获得越高。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与农户融资可获得性呈负相关关系,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越近,农户融资可获得性越高。
2.政策建议
(1)加强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更新经营服务理念,承担起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的普惠责任,通过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实施贷款流程再造、简化贷款程序等改革,为农户开发与提供所需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户巨大的融资需求,提高农户融资的可获得性。另外,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地扩大试点抵押品的种类和范围,实施交易型信贷技术创新;或者不断地挖掘与利用农户的社会关系、农户自身的信誉等 “软”信息,利用地缘、人缘优势,通过关系型信贷技术为农户发放借贷资金,有效地缓解当前农户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帮助农户有效地提高融资可获得性。
(2)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户收入和资产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农户融资需求必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必须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当前农户实际的融资需求出发,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在农村地区的优势,促进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农户融资需求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并不断地完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与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融资问题研究 篇5
一、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起步, 农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庞大, 然而现有的农户融资渠道相对较少, 这使得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这主要表现在:
1. 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少。
据调查,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很少, 有些乡镇甚至只有一家金融机构。除此之外, 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后, 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定位, 撤并了大量边远农村的分支机构。上述情况表明, 在相对偏远的地区, 农村居民还满意享受到满意的金融服务。
2.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最近几年, 资金“农转非”非常普遍, 一方面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定位的改变, 其将自己的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大中城市进行发展, 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进行商业化改革, 省级联社运作模式继而使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大量资金慢慢向大中城市转移, 这就导致了事实上的农村资金外流。
二、农户贷款难的影响因素
由于农村经济本身具有弱势性,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其他主客观的影响非常大, 并且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才支持, 因此风险较大。下文将主要从银行和农户两个主体来探讨农户融资困难的影响因素。
1. 银行方面。
当前,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融资的问题很多, 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银行方面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银行内部人员的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基层信贷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 信贷制度建设不完善等方面。例如在信贷建设方面, 银行往往存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欠规范;农户贷款无具体的业务操作办法等问题。
2. 农户方面。
影响农户融资的第二大因素来自农户本身, 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薄弱, 农户融资一般不具备相应的资信, 并且自身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 这些主、客观因素都直接、间接地导致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来自自然灾害、市场竞争激烈等。主观因素主要来自客户的管理水平低、农户缺乏创业资本。 (2) 农村民间借贷及农户之间的借贷行为较为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急需资金支持, 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出现大量闲散资金;民间借贷具有信息优势、成本优势。
三、发展农户贷款的建议
1. 制定促进农户贷款发展的优惠政策。
农户融资难跟农户自身的因素存在很大的关系, 因此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1) 优惠的财政政策。为了确保农户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融资, 政府机构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对金融机构经营农户贷款给与优惠的税收政策, 例如对经营农户贷款的所有金融机构给与税收优惠;政府可以按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税率政策。 (2) 对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遭受的损失给与财政补偿。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包括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 承担部分信贷风险, 以及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损失给予补偿。 (2) 优惠的金融政策。政府在提供充分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 还可以弄金融政策上给予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从准备金、拨备、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 加强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支持力度。
(1) 建立健全农户贷款经营机构体系。农村经济发展工程中, 农户的融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因此必须协同不同的金融机构, 联动不同的机制保障农户能够顺利的融资。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不同层次农户融资的有序性, 引导商业性金融加大农户贷款的发放, 发展面向农户融资的小型金融机构。 (2) 创新农户贷款经营模式。农村景荣竞购在经营过程中应当扩大对农民本身的额支持, 并且不断的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同时深入了解农户的不同需求, 从而针对农户创新经营模式。经营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比如灵活的利率;多样化的贷款模式;灵活的还款方式等等。
3. 加强对农户贷款的风险防范。
(1) 实行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急需政府的大力扶持, 并需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促使农户贷款良性循环。同时在社会运转过程中, 建立农业保险立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机构、再保险机构、部分投保对象的强制保险制度等。 (2) 建立健全农户贷款担保制度。因为农户贷款一般没有相应的抵押贷款, 因此一般很难进行融资。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帮助农户取得一定数额的贷款。同时推进信用担保制度的法制建设, 加强对农户贷款担保的政策性支持, 并强化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建设。 (3) 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电子信息化建设, 提高金融管理能力。
农户贷款具有金额小、笔数多、地区分散等特点, 传统的业务操作模式工作量大、效率低, 已经不再适合现代金融服务手段的要求, 因此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电子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应当加快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尽快实现信息共享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农户信息。 (2) 农户信息应及时更新。 (3) 推广和配备维护专业人才。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然而, 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重重阻碍, 其中首当其冲的应属农户融资困难。本文立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融资困难的现状, 在分析问题的主因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以期实现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农户,融资,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崔永花.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融资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8) :12-13.
[2]胡喜珍.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未知, 2011, 6 (1) :1-8.
[3]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7) :18-23.
[4]曹力群, 温铁军.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中国农村金融, 2011, (7) :1-8.
农户融资 篇6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实践证明, 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并不仅限于如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总量, 更重要的是要从农村经济主体的切实需要出发, 深入了解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行为特征。农户是农村金融市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主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它也是农村金融市场中最难以获得外源融资的需求主体。
近年来国内关于农户融资问题的理论研究, 大多以分析农户的融资需求及融资行为为主。如何广文 (2003, 2004) 、农村金融课题组 (2005) 、陈斐、康松 (2007) 等通过对农户金融行为的考察, 认为现阶段农户融资的目的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 融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综合特征;何军、宁满秀、史清华 (2005) 从民间融资的角度出发, 认为由于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以及民间金融的日渐活跃, 农户的融资行为更多地体现在对于民间融资的选择上;马晓青、朱喜、史清华 (2010) 通过对陕西、宁夏、河南、江苏以及云南等五省180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结论指出农户的融资行为更加偏好于非正规融资渠道。尽管这些研究结论较为丰富, 但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 缺乏对农户融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因此,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考察并分析农户的融资渠道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市场将极为有利。
二、样本农户融资渠道偏好及其特征分析
(一) 样本分布及选取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对江苏省淮安市的抽样调查, 重点围绕该市下辖的金湖、盱眙、洪泽以及涟水四个县的农村地区展开。根据课题组所具备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 本次调研采取分层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 对所要进行的调研样本按县、乡 (镇) 、村、农户的层次依次选取, 在遵循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差异化的假设前提下, 将每个层次的调研对象划分为经济水平上、中、下三个等级, 并按照这一划分各选取一个样本作为下一层次样本选取的范围, 最后对所选取的三个经济水平不同的行政村进行农户的随机抽样。在此方法下, 此次调研发放《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情况》问卷共计300余份, 其中有效问卷共255份。
(二) 样本农户融资资金来源的调查与统计
根据对有效回收问卷的分类整理, 2010年, 被调查的样本农户中共有166户表示自有资金难以维持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资金需求缺口, 这部分农户约占样本总数的65%, 而仅有剩余的89户农户表示该期间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东部农村地区尚且如此, 不难窥见目前我国其他大多数农村地区, 农民家庭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仍较普遍, 因此必然使得其中大量的农户要借助外部资金的支持。然而据统计, 本次被调查对象中仅有51户农户表示所需资金完全得到了满足, 约占资金需求缺口农户总数的31%。与此相反, 在无法获得足额资金供给的农户中, 甚至有农户表示即使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 也没能完全填补资金需求缺口。这说明, 农户融资困难在当下仍是一个不争的严峻事实。
表1显示, 正规融资、非正规融资、既有正规融资又有民间融资的农户分别占有资金需求农户总数的23.89%、47.59%、29.52%。显然, 民间融资渠道是解决大多数农户亟需资金问题的最主要来源。那么由此是否可以推断农户偏好向民间组织或个人进行融资呢?笔者认为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选择必然存在一种优次顺序, 至于这种优次顺序具体怎样、具备怎样的特征, 下文将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三) 农户融资渠道偏好及其基本特征
在系统地分析农户融资渠道偏好之前, 笔者认为有必要假定所有的被调查农户都是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学说的, 即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优次选择行为都是受利己意识的驱使。
图1根据调查问卷中数据绘制而成, 主要反映了当农户有融资需求时各种渠道优先被选择时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 农户融资渠道偏好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向亲朋好友融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普通关系的私人融资→村镇银行→民间高利贷。若将上述七种融资渠道归为正规融资和民间融资两类, 则会得到民间融资稍偏好于向正规金融渠道融资, 这与由表1所推测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性的。但据大多数农户表示, 之所以最偏好于向亲戚朋友融资, 主要是因为很难从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 实属无奈之举。笔者认为, 除了隐性成本“人情债”的存在, “面子”问题也是农户不愿向亲戚朋友融资的主要原因。因此当被问及“假设从各种渠道中获取融资资金的难易程度相当, 您愿意从哪种渠道进行资金融资”时, 统计结果显示, 向农村信用社融资的农户数量是向亲朋好友融资的农户数量的三倍多, 为样本农户总数的53.61%, 这是大多数农户最倾向于优先选择融资的融资渠道。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没有农户愿意优先选择民间高利贷, 这是由于在各融资渠道融资难易程度相当的情况下, 选择民间高利贷将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我们将两种情形下的融资渠道农户数量综合比较, 绘制成图 (如图2) 。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在假定条件下, 农户意愿融资渠道偏好由强至弱的顺序为:农村信用社→向亲朋好友融资→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普通关系的私人融资→村镇银行→民间高利贷, 这与农户实际融资渠道的偏好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偏离。通过进一步分析, 农户实际融资渠道偏好体现出两点基本特征:
特征一, 非正规融资渠道中的农户选择偏好呈现“圈层结构”特征。根据费孝通先生关于农村社会关系呈现“差序格局”的观点, 农户向亲朋友好友融资资金, 无论从便利性或者“人情成本”等角度来考虑, 都不会舍近而求远, 因此在所有的非正规融资渠道中, 农户融资渠道的偏好程度基本上是按照彼此关系的近远而由强至弱, 呈现“圈层结构”的特征。
特征二, 农户实际融资渠道偏好是一种被动选择。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现实中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优先选择是在综合考虑主客观条件下所做出的理性的、最易获得资金需求满足的选择, 是一种受各种条件制约下的选择。
三、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实际融资渠道偏好的因素
(一) 二元选择模型的构建
前已述及, 在现实中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偏好严重背离了初始意愿下的融资渠道偏好路径, 即农户实际融资渠道偏好于向亲朋好友融资, 显然这是一个对融资渠道偏好的二元选择问题。为此, 我们将通过二元选择模型 (Binary Choice Model) 对影响农户融资偏好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令二元选择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 Y*为被解释变量, 表示农户偏好民间融资的总效用;Y表示农户的借贷渠道偏好。当Y*>0时, 表示农户偏好正规融资, Y被赋值为1;当Y*≤0时, 表示农户偏好民间融资, Y被赋值为0。X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表示影响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潜在因素。另外, ε是与X相互独立的非系统性随机干扰项。
(二) 变量的选取
据调查, 在实际融资过程中是选择正规融资还是选择民间融资, 首要关注融资成本和融资的难易程度, 而这两项因素决定于资金供给方的放贷要求和农户自身所具备的相关条件, 进一步对其分解后得出模型所需的解释变量 (见表2) 。
(三) 模型估计结果
在利用E-views (5.0) 统计软件中的BINARY-Binary choice probit方法对该模型做线性回归估计之后, 通过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并查询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表, 进而就可以得到各显著性解释变量的影响因子。计量估算结果详见表3、表4。
四、实证结论及其分析
由上表的估算结果发现, 除了户主年龄没有显著影响之外, 其他解释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户融资渠道的偏好起到了显著性影响作用, 这基本上符合了前文经统计性分析所得出的理论预期。
第一, 无论是正规融资还是民间融资都与融资利率水平、融资的抵押担保问题密切相关, 这两者对农户融资渠道的偏好起到了负向的显著性影响作用。当融资利率不断上升或者需要抵押担保条件时, 农户就越来越偏好民间融资, 并且偏好的程度可以由表4中的影响因子大小所反映。显然, 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中, 利率水平和抵押担保条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融资利率水平是衡量农户融资成本高低的主要指标, 但并不是唯一指标, 因为严格地来说, 农户的融资成本应包括筹资费用和农户融资资金的使用成本。
第二, 与王玉峰、蒋远胜 (2011) 所得出的结论类似, 融资资金的用途对农户融资渠道偏好有显著性影响。资金用途决定了资金需求, 进而由资金需求缺口间接决定了农户对融资渠道的选择, 因此可以认为农户对融资渠道的选择是引致需求, 决定于融资资金的用途。回归系数易知, 随着资金用途的紧急性增强, 农户就越偏好民间融资方式。
注:表中**、***分别表示99%、95%的置信度。
第三, 农户文化程度的高低、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户自身所具备的客观条件, 实证结果表明, 这两者对农户融资渠道的偏好有显著影响。但由表4显示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农户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对农户偏好正规融资的影响因子超过了50%, 也就是说, 农户文化程度越高、家庭人均收入越高, 农户越加倾向于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若农户的文化程度或者家庭收入水平没有达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要求, 必然将被排斥在正规融资渠道之外, 从而只能惟一地选择民间融资方式。
第四, 户主年龄的估计系数不显著, 这说明了户主的年龄对于是偏好民间融资还是偏好正规融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农村社会关系中, 年龄大的农户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较之年龄小的农户要多, 仅就这点而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 农户很有可能逐渐地偏好于民间借贷。但对于正规借贷而言, 目前至少没有论据能够充分证明农户年龄的大小影响到他的偿债能力。
因此综上研究指出, 融资利率水平、抵押担保条件、融资资金的用途、农户的文化程度及其收入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偏好。进一步分析认为, 之所以这些因素对农户的融资偏好具有显著性影响, 其根本成因在于金融支农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 使得许多农户要么承担不起融资高利率成本, 要么就达不到正规融资的“苛刻”抵押担保条件, 从而导致农户只能求助于民间融资。也就是说, 目前我国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选择大多是一种受压抑的、被动的行为偏好。
摘要:本文基于对江苏省淮安市25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构建二元选择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中的Binary probit方法进行估计, 结果表明:融资利率水平、抵押担保要求、融资资金用途、农户文化程度以及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变量对于农户融资渠道的偏好产生显著性影响, 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支农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
关键词:融资渠道偏好,正规融资,民间融资,二元选择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广文, 欧阳海洪.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半月刊, 2003 (11) .
[3].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02) .
[4].农村金融课题组.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南方金融, 2005 (04) .
[5].陈斐, 康松.掌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生产力研究, 2007 (01) .
[6].何军, 宁满秀, 史清华.农户民间融资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39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
[7].马晓青, 朱喜, 史清华.农户融资偏好顺序及其决定因素——来自五省农户调查的微观证据[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04) .
农户融资 篇7
关键词:农户,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机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营行为高度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和统一开放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多种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活动异常活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种农民自发性的组织创新模式, 以产业链条为纽带, 以经济合约为基础, 在带动农户走向市场的同时, 可以增强单个农户在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势力。[1]但是, 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来看, 在促进农户融资方面, 应有的功效没有发挥出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信贷约束, 其原因除国家长期以来城市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之外, 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使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能对接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则可以促进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对接, 在以生产、购销和信用为纽带将众多农户联结在一起的同时, 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制度、经济等优势为其成员提供贷款担保, 不但使担保难问题得以解决, 且通过合作组织互联性交易实现对贷款发放的回收, 确保贷款安全, 其组织模式对农户信用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有效解决当前农户融资难问题。[2]
一、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现状及陷入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1.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现状
笔者所在课题组先后对陕西省洛川县石头镇、秦关镇、旧县镇、黄章乡、朱牛乡、凤栖乡、杨舒乡、老庙镇进行了考察调研。走访果农123户, 获得有效问卷117份。以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为例, 大致情况如下:
(1) 洛川县果农的投资需求和借款欲望非常强烈。从对农户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117户有效样本农户中有75户明确表示在现有利率水平下, 有向他人借款的需求 (包括正规金融机构) , 即64.1%的农户表明因缺少资金支持而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 缺乏抵押担保是阻碍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最主要因素。有103户农户认为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有47%的农户表示不会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原因是缺少正规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 而找不到合格的担保人, 正规金融机构是不会向他们提供贷款的) , 有51.3%的农户认为阻碍其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最主要因素是“需要抵押担保” (见表1) 。
(3) 民间借贷仍然是满足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需求最主要的渠道。由于正规金融机构需要抵押担保, 所以, 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在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其需求时只好转向了非正规融资渠道。在融资渠道上, 有7户选择了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 有75户选择了亲朋好友、民间金融机构等非正规融资渠道 (见表1)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洛川县果农资金借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果农的借款欲望非常强烈, 但是, 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品, 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从而转向了非正规融资渠道, 形成民间借贷繁荣的局面。
2.洛川县果农陷入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 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农业贷款具有较高风险, 同时, 由于农户贷款额度小, 借款人分散, 贷款评估、审查和监测交易成本高, 不确定因素较大, 致使正规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资金供给难以满足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欲望, 金融机构则往往采用信贷配给手段, 从而使得借款人面临信贷约束, 贷款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3]由此可以看出,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及担保人, 使得绝大多数农户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进而转向非正规融资方式, 也就是说, 担保和抵押贷款在农村还难以成为融资的主要渠道。
因此, 有没有抵押与担保成为农民能否获得贷款的核心问题。应该说, 抵押与担保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给正规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并且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而将违约损失降到最低, 因而抵押品设置可以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4]但是, 从我国农村目前的情况来看, 抵押与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首先, 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 按照现行的《担保法》, 耕地的使用权不具备抵押效力, 农户的住房不能办理房产证, 也不能作为抵押品。而除此之外, 农户所拥有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财产由于价值评估麻烦且难以变现, 大多数都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为合格的贷款抵押品。[5]其次, 农村担保机构规模小、数量少, 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抵押担保需求。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放宽农户小额贷款的条件, 对信誉较好、无贷款拖欠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 不必要求提供抵押担保, 但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金融机构在实际贷款发放中常常因农户缺乏抵押担保品、风险较大而不愿发放信用贷款, 因此, 农户依旧难以获得贷款。[6]由此而言, 现行的农村住房、土地制度, 实际上大大地削弱了农民的融资能力, 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7]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融资担保的理论依据
1.第三方担保的引入
由于农户缺乏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 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惜贷”局面, 因此, 在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引入起中介作用的担保人, 有助于制约农户的道德风险, 减少不确定性。[8]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 构建以服务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 在参与金融交易的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引入一个传递信号的第三方担保,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抵押品缺乏的困境。对贷款人而言, 第三方担保所起的作用与抵押品类似, 当借款人违约时, 其为银行提供了补偿损失的额外渠道;对借款人而言, 第三方担保向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可以有效缓解农户在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时融资担保能力不足的困境, 进而达到促进金融交易的目的;[9]此外, 第三方担保的引入还可以在借贷双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加快信息在“农户——担保人——金融机构”之间的横向传播, 有利于缓解借贷双方信息非对称的困境。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也表明, 第三方担保对于缓解农村信贷融资约束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图1可知, 农户由于信用不足, 对其贷款的风险VA已经超过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线VC, 信贷交易无法实现。此时, 如果引入第三方担保, 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其成员农户的担保人, 农户的信用资源增加, 信贷风险将由VA下降至VB, 风险水平降低到银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而促成信贷交易。通过这种机制, 农户不但可能获得银行贷款, 而且贷款利率将随风险的下降由RA降至RB。[10]第三方担保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信用担保通常还能促进信贷交易的有效运行, 其经济分析的基础在于该组织的担保对于风险水平的调整, 影响信贷的交易量和交易水平, 从而实现市场均衡。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融资担保的可行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遵循自愿、互利、民主等原则, 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 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为一体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11][12][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 以现代西方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为指导, 结合我国实际, 为解决农户个体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它不触动家庭经营体制, 不影响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 会在新的层次和意义上深化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2]
可以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担保的这种做法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提高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也决定了它可以成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信贷的金融联结中介, 起到为农户融资提供担保的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融资担保的法律保障。
目前,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开始实施,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在法律上得以明确, 可以预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正规金融机构通过与专业合作组织的良好合作将培育出更优质的客户, 增加农村信贷的供给, 同时, 对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促进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提供融资担保具有内在动力。
成员的生产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层次,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发展是建立在成员的生产经营发展的基础上, 离开了成员生产经营的发展, 合作组织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即是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其成员解决生产经营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进而促进成员生产经营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发展才会有基础。换言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有向其成员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内在动力。[14]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提供融资担保的经济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自身的投资是合作组织最早的资金来源, 也是其发展壮大的最初物质基础。除了成员缴纳的会费和股金之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公积金制度和红利、盈余挂账的办法来筹集资金。为了扩大股金数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鼓励成员将盈余分配所得留在社内, 转为股金或存款的形式。[15]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提供融资担保的制度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其成员提供融资担保, 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信用机制为保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通过合作社原则为内核的制度安排, 把其成员联合在同一组织体系之内, 在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发展的机制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共谋发展, 民主管理, 相互监督, 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帮助, 从而形成一个信用关系非常强的组织体系, 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成员提供融资担保可以降低、避免其还贷上的道德风险。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担保的实践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 笔者试图将这一组织模式引入到洛川县苹果产区, 使其成为该地区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从而促进洛川苹果产业的发展。
首先, 在洛川苹果产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产业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形成的, 而洛川所具有的苹果产业优势完全可促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 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 是以苹果为特色主导产业的农业县。洛川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种植面积50.8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71%, 2007年, 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56万吨, 产值12亿元;从事苹果经销的企业和大户320多个, 中介经纪人达2000多人;各类果品储藏、加工设施完善, 这些优势使得在洛川苹果产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其次, 在洛川苹果产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地缘及业缘优势。地缘是以共同或相近地理空间 (环境) 引发的特殊亲近关系, 如同乡关系和邻居关系等, 地缘是血缘与姻缘意识于人和物的泛化。由于具有地缘关系, 农户相互之间相对比较了解, 如在洛川苹果产区构建专业合作组织就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节省了合作组织的组建成本;此外, 在洛川苹果产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具有业缘优势。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洛川地区苹果种植已经成为其主要的产业, 从事苹果生产经营的农户数量巨大, 其日常的技术、销售经验等的交流已经形成相应的关系网络, 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会更加容易。
第三, 在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时, 农民的合作意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原来各农户是单独找技术、找市场, 现在则由于一个村或几个村都从事同一行业, 集群优势凸显, 最新种植技术实现共享, 名声在外的产品有人找上门收购, 既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商誉, 又增强了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且可以直接增加成员农户的生产经营收入。[5]从笔者所在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农户已认识到分散的家庭经营很难适应统一的市场, 并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如117户有效样本农户中就有38户农民家庭认为农业生产的最大风险是价格风险, 从调查结果来看, 农户的合作意愿也比较强烈。
四、结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担保的这种模式是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解决自身融资难题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的担保模式。与商业性、政策性担保相比, 这种担保模式不以盈利为目的, 仅以向组织成员提供服务为目标, 追求社区或社会效益, 参与者较多的是难以获得商业性、政策性担保服务的金融地位卑微者。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第一,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担保, 形成贷款发放逐村连片的特点, 非常有利于发展具有产业集群色彩的农村特色经济带 (如专业组、专业村、专业镇等) , 提高农业、农副产品和乡村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 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部分成员具有养殖、种植、销售等专业技术或经验, 通过合作组织的媒介作用, 可以将技术经验传授给更多农户, 可以引导成员农户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 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并在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担保的过程中, 使集群化色彩的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更强。[5]
第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担保使得社会交换博弈的参与者之一——农户转变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其成员。对其成员而言, 拖欠不仅意味着失去再次贷款的机会, 更意味着失去在合作组织中的声誉, 得到的社会惩罚明显大于普通担保形式。具体来说, 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成员之间实行的是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各个方面的合作, 如果贷款成员蓄意违约, 就会造成其信用形象低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就会对其敬而远之, 他就有可能丧失与其他成员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的合作机会, 导致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无立足之地, 最终被迫退出专业合作组织, 这时的损失不仅是融资方面的, 还祸及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 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模式下其成员蓄意违约的损失更大, 进而激励合作组织成员及时还贷, 从而增进合作组织的集体福利。
农户融资 篇8
1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变迁过程。
1.1 1978—1993年:以 (农) 行 (信用) 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第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银行, 成果是恢复了农业银行并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1978年之前, 我国没有真正单独为农村服务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 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 只是储蓄动员的机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亿多农户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原有的城乡合一、动员储蓄的金融供给主体无法适应这种变化。1979年, 国务院出台政策恢复了农业银行, 并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 农村信用社走上“官办”道路。但农村信用社变革的结果与政策初衷并不一致, 1984年国务院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 恢复合作金融的“三性”原则 (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 , 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存贷业务占当时农村金融市场的六成以上。但由于行政色彩日趋浓厚, 恢复“三性”未能得到有效落实。1996年农信社的存贷比由1984年的0.41下降到0.22, 农信社从农村“抽血”的局面初步形成[1]。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融资需求, 民间借贷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时的中央政府肯定了民间借贷的作用, 农村合作基金会得到政府的批准而大量成立。
1.2 1994—2002年:“三驾马车”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首先, 1994年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承担从农业银行剥离出来的政策性金融业务, 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政策性金融供给主体。其次, 中国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最后, 重新赋予农村信用社“民办合作金融”的性质。1996年,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会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按照改革的设计意图, 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性贷款, 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 农村信用社则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农户贷款, 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分工合作、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
但改革的结果与政策意图大相径庭, 表现为商业化了的农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管理的考虑不断“离农”;农发行业务范围不断收缩, 政策支农作用的发挥极为有限;服务“三农”重任大部分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 农信社兼有商业信贷和政策信贷的双重责任, 但因其自身存在的体制缺陷及资金来源有限的约束, 难以完成“一农支三农”的艰巨任务。
这一时期, 国家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还改革了城市信用社, 将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同时, 国家对民间金融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持社会稳定采取各种措施打压民间金融, 突出的表现就是1999年撤并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
1.3 2003—2005年:农村信用社重构
“三驾马车”改革实践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农村信用社成为唯一坚守农村阵地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 因而第三轮改革的重点是农村信用社。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法人为单位, 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 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给省级政府, 成立农村信用社省 (市) 级联社。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 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职能由人民银行转入银监会。农信社的新一轮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农村信用社多种产权制度得到确立, 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在整体亏损10年后首次实现赢利。
1.4 2006年以来: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 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年末, 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 其中村镇银行726家, 贷款公司10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 充实了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扩大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截至2011年年末, 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 80%以上是用于“三农”和小企业,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 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 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日渐活跃, 推动了邮政储蓄的改革发展。2007年5月, 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 只存不贷的历史宣告结束, 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等服务农村的业务已在全国铺开, 作为一家新兴的全功能商业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锁定“支农支小”、“以小搏大”的特色发展之路。截至2012年2月末, 邮储银行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的贷款累计投放超过8800亿元, 惠及农户、小微企业580多万家[4]。
2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是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辅助、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供给体系。这种供给体系总体来看较合理,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农村合作金融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不够, 实施小额信贷的动力不足, 省级联社政企合一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一致, 尚未形成“权、责、利”相统一的机制, 股权结构非农化倾向严重[5]。 (2) 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面临挑战[6]:一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造成农户的低收入和收入的不稳定,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风险性考验。二是大型商业银行为“三农”客户提供贷款, 需要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业务,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成本考验。三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信息相对闭塞, 开展“三农”金融服务需要采取“点多面广、分散经营”的业务模式。这与大型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管理集中化改革模式存在较大矛盾和冲突。四是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方式值得探讨。大型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功能定位, 肩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会造成股东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冲突。 (3) 农业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业务范围不明确, 农业银行还承担着的扶贫贷款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经营非效益化倾向严重, 业务运行成本较高[7]。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支农效果有限, 实践中扶持对象偏离“三农”现象较为严重。
3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思路与对策———基于农户融资需求的视角
3.1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总体思路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 这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自下而上的诱致型制度变迁路径背道而驰。内生于农村金融中的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是农村金融组织诞生壮大的重要制度之源, 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结果是农村金融市场融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融资制度缺乏效率, 农户的融资利益和需求被严重忽视。不过, 我们欣喜地看到, 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中, 政府逐步重视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新的改革思路能够为我们创新农村金融组织, 构建以小额信贷为基础, 进而满足广大农户融资需求的新农村金融体系框架提供政策背景, 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与农户融资制度供给的现实, 决定了小额贷款应当成为农户融资金融体系的基础。但小额贷款与银行商业化经营原则不相吻合, 小额贷款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运行中存在着天然的低效率, 且农户与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该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 因此发挥小额贷款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小额信贷的微观运行机制, 降低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要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机构, 提高小额信贷量的支持作用, 同时, 政府的保障作用不容忽视, 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保障作用、财政税收的激励作用以及农村物权、土地流转的支持作用, 构建起农村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鉴于当前存在农村信用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垄断地位, 出于竞争和效率角度考虑, 适当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有利于培育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提高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认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优化的空间, 应当建立起“以小额信贷为基础, 以政策性金融为保障, 以商业性金融为支撑, 以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支持”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3.2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对策
3.2.1 整合小额信贷资源, 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基础作用
完善的小额信贷体系应该包括:生产资金互助合作社、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 (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扶贫小额信贷[8]。其中, 生产资金互助合作社主要服务合作社内的农户, 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非合作社内农户和农业大户, 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服务贫困农户。
(1) 构建生产资金互助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生产资金+资金合作”的生产资金互助合作社, 在生产合作的同时加强资金合作, 一方面促进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扶持真正的互助合作金融, 进行资金互助, 有效解决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难题。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 生产资金互助合作社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服务对象直接定位为农户。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资金需求量大的个体生产经营户, 而生产资金互助社服务对象就是社内农户。二是管理成本低。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外生于农村经济不同, 生产资金互助社内生于农村经济, 借贷信息对称, 交易成本低。三是机制灵活, 手续简便。与农村信用社相比, 生产资金互助社是建立在合作制原则之上的农民自己的农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现在的农村信用社, 没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机制, 没有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 没有盈余返还的分配办法, 实质上是一个官办的商业金融机构。而生产资金互助社完全符合“进退自由、一人一票、盈余返还”的原则, 更受农户欢迎, 更具市场生命力。
(2) 积极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农村金融组织, 能够发挥小额信贷作用, 满足农户“小额、分散”资金需求特点, 解决农户融资难题。一是坚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三农”贷款的比例不低于70%。但在实际运营中,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结构大多达不到这个比例, 多用于满足城市居民和非农小企业小额信贷需求, 脱离了农村金融组织属性, 甚至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直接设立在地级市内, 如河南省信阳市万家灯火小额贷款公司。因此, 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首要任务在于还原小额贷款公司是农村金融组织的本质, 服务对象限定于“三农”, 且“三农贷款”比例不得低于规定的70%。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在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时, 要坚持其农村金融本质, 要求其设立在县及以下区域, 同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保证贷款结构达到要求。二是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 对于扶持“三农”效果好的公司给予奖励, 用市场引导的方式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明确市场定位, 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9]。三是开辟后续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 吸收社会捐赠资金和扶贫资金, 鼓励股东扩大投资, 以进一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实力, 提高其服务“三农”的能力。
(3) 在农村的国有大银行设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小额信贷专营机构或建立农村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在农村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大银行设立小额信贷专营机构, 明确其支农服务方向, 可以进一步弥补现有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弱的问题, 最大限度满足农户融资需求。为防止资金脱离“三农”, 要规定专营机构涉农小额贷款余额不得低于总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
(4) 完善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制度, 满足贫困农户资金需求。小额信贷扶贫是面向贫困农户的政府扶贫贷款项目, 是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改革信贷扶贫机制。发展壮大小额信贷机构, 以小额信贷扶贫。二是引导小额扶贫贷款坚持商业化、可持续性经营的方向, 减少行政干预。坚持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模式, 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三是将贷款贴息转为贷款担保。以财政贴息资金为基础, 以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助, 在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 用于贫困农户贷款担保和贷款风险损失补偿。
3.2.2 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保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应专注于从事农业政策性业务, 少从事商业性业务, 其商业性业务应集中在为农户提供长期信贷。
(1) 拓宽政策性金融内涵。我国农业发展银行进行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 但其政策性的作用还主要体现在粮、棉、油流通企业的支持和补贴方面, 对于政策性银行应从事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业务尚未开展, 难以体现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地位。下一步, 农业发展银行应着力发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条件, 为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2) 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范围。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不同, 我国只有一个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仅要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 还要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目前, 农村土地承包已经从30年不变进一步明确为长久不变, 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逐步体现, 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长期贷款, 为农户生产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3.2.3 改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撑作用
(1) 加快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的改革。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发轫于农村的大型商业银行, 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 “三农”和县域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蕴藏着巨量的金融需求。积极抢占“三农”和县域金融市场是农业银行建立独特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农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等任务, 制定专门服务方案, 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不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 确保“三农”和县域的新增贷款占其新增存款的比例持续保持在50%以上。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尽快在农业银行县级机构设立“三农事业部”, 保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源, 专注于服务“三农”, 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形成完整的、单独的“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 简化业务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
(2) 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方向———社区银行。目前, 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有很多争论。有些官员和学者指出, 农村信用社应该组建省级银行模式, 建立起“大型区域银行+分支行”的经营模式, 有些主张设立农村商业银行, 然后做大做强。本文认为, 目前, 大型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市场相对饱和, 农村信用社如果组建大型银行, 现有的经营管理能力无法与成熟的大型银行竞争, 必将面临较为突出的市场竞争压力。目前, 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问题较为突出, 急需小银行的支持。基于此, 我们认为,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应该是立足小型银行, 专职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 既不要重组为大型区域银行, 也不要立足于做大做强, 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鼓励农信社成为服务所属农村地区的社区银行。
(3) 规范和扶持村镇银行发展。一是废除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为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设立村镇银行, 应放宽村镇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 允许非银行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控股村镇银行。二是村镇银行设立区域限定在乡镇及以下地区。现有的村镇银行大多设立在县及县以上城市, 脱离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轨道。因此, 设立村镇银行时, 监管当局要限定其在乡镇及以下地区。三是村镇银行应办成单一制银行。如果村镇银行建立总分制银行体系, 随着资本和地域的扩大, 就不会热衷于支农, 也不会热衷于小额贷款。四是政府扶持。首先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是政府积极推动村镇银行的设立。政府在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直接参与, 能起到示范引导和鼓舞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当前, 政府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上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服务, 仅是提供一些原则性与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五是明确支农义务。本文建议, 单笔流出农村的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同一非农贷款人贷款达到一定比例、非农贷款总量达到一定比例的需要报告监管部门备案, 监管部门以此作为评价村镇银行的依据。监管部门应制定出详细的评估标准和相应的奖惩机制, 资金流出农村过多的机构要受到处罚, 甚至勒令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六是完善融资机制。当前, 村镇银行资金实力不足, 制约着其支农能力。应建立起大型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之间的融资机制, 一方面可以解决村镇银行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大型银行参与农村金融服务与开辟新的信贷业务提供平台。
3.2.4 着力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发挥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作用
(1) 完善和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征信和使用范围, 改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二是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 组建和发展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多元化的贷款担保机构和担保组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股、做大做强政府主导组建的政策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大力推动农户联保、互保、保证等担保方式, 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三是加强农村诚信宣传和诚信建设。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建设。各级政府应在保护银行债权方面营造有利环境, 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 提高失信成本,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 增强服务功能,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规范流转行为。搭建流转平台, 在县域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 培育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 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建立土地流转价值评估机构,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丰富流转方式, 鼓励引导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政府部门要做好森林资源的勘察、确权、登记工作, 保证林权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建立林权流转交易中心, 推进林业专业评估机构建设, 为林权抵押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林权证登记管理部门要简化林权证办理手续, 降低相关费用。三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宅基地、房屋有偿流转制度。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明晰宅基地产权, 但要注意杜绝把耕地转为宅基地进行抵押的行为。建立规范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 在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能够依法规范流转的前提下, 作为贷款担保物进行抵押贷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 变迁的基本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这与农村经济体制自上而下的诱致型制度变迁不吻合。同时体系还存在着合作金融功能定位不明确、商业金融支农面临着风险与成本挑战等方面的问题,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还存在着优化的空间。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构建“以小额信贷为基础, 以政策性金融为保障, 以商业性金融为支撑, 以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支持”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即通过整合小额信贷资源来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基础作用;通过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保障作用;通过改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来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撑作用;通过着力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来发挥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制度变迁,体系优化
参考文献
[1]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人民网.银监会:2011年年末已组建村镇银行726家[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GB/17168038.html.
[3]中国金融网.包容性增长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探析[EB/OL].http://www.zgjrw.com/News/20121126/home/916309323400.shtml.
[4]人民网.邮储银行累计投放三农、小微企业贷款超8800亿[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money/GB/17747153.html.
[5][7]张永波, 程晓娟, 史保金.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10 (3) :112-116.
[6]何学松.农户融资供给制度变迁及评价[J].中国市场, 2012 (35) :55-57.
[8]贾蕊.优化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问题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