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散养(精选4篇)
农户散养 篇1
目前农户散养奶牛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选购奶牛不要只注重价格, 而忽视其品种和生产性能
目前, 有些牛场或牲畜交易市场的奶牛生产性能较差, 因而价格相对较低, 这些奶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适应环境, 或因某种疾病影响正常的生产性能。
选好奶牛品种是农户养好奶牛的基础。养殖户在购买奶牛时, 首先要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鉴定奶牛的纯度, 不能贪图便宜, 要从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选购。主要从以下方面挑选:年龄要年轻, 膘情要适中, 头面要清秀, 肢蹄要良好, 后躯要宽平, 乳房要伸展, 分布要均匀。同时, 农户要到有种畜经营许可证、信誉高的奶牛场进行选购, 选购时还要查阅奶牛的有关系谱档案、病历档案、防疫档案等相关资料, 选购系谱清晰, 性能优良, 无病史, 防疫良好的健康奶牛。
2 圈舍设计要合理, 场地利用率要高
农村养殖奶牛有的因陋就简, 利用废弃的旧房舍, 或搭建简易的牛棚, 没有科学论证, 没有专业人员设计, 因此, 所建牛舍不合理, 采光不好, 通风不良, 供水排水不便。牛舍结构简陋, 食槽设计不当, 运动场地与牛舍面积不成比例, 造成很大的浪费或奶牛不能很好地运动, 影响正常的生产。
奶牛场的选址要遵循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远
投入多的系统工程, 康大集团在全力打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兔繁育体系,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正在面临着资金不足、资源缺乏等诸多挑战。从兔群饲养管理到健康控制, 从育种素材的选择到专门化品系选育和配套的每个环节均包含许多重要技术问题和难题, 如何进行有效地管理和产业化发展等都将是主要难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建议如下:
6.1设立肉兔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扶持肉兔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对养殖场 (户) 采用的良种按只提供补贴, 同时积极推动种兔扩繁场建设, 对年提供合格种兔一定规模以上扩繁场给予补贴;发展符合商检备案要求的肉兔养殖小区, 扶持发展肉兔养殖“专业示范镇”或“专业示范村”。离交通要道、有充足水源、便于粪便处理等原则。不搞重复建筑, 要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因此, 在牛舍设计上, 从牛栏、牛槽、牛床、过道、饮水槽、运动场、挤奶台以及舍内通风等方面都要非常重视, 力图减少奶牛对环境、气候的应激。农户养殖以10~20头的规模为宜, 同时, 粪便处理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农户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牛场的粪便、污水要按照有关法规, 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 防止重复污染, 以保证奶牛健康、高产和奶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3 日粮搭配要科学, 粗、精饲料比例要合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搭配粗、精饲料, 才能满足奶牛生长、怀孕和泌乳的营养需求,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性能。但是, 多数农户缺乏必要的奶牛营养需要的基础知识, 错误地认为精饲料越多越好, 结果导致奶牛发生代谢性营养疾病。
奶牛的饲料大体可分为七大类: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1) 青绿饲料富含生物学价值较高的蛋白质, 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幼嫩多汁, 适口性好, 但能量相对较低, 饲喂时必须配合其他能量饲料。 (2) 青贮饲料是将新鲜的青饲料切碎装入青贮窑或塔内, 隔绝空气, 经微生物厌氧发酵, 制成的一种具有酒曲香味、适
6.2规划解决标准化规模兔场养殖用地养殖用地已成为目前发展标准化规模养兔场的瓶颈, 各级政府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 落实养殖用地, 满足用地需求, 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 统筹解决好肉兔规模养殖用地问题。对于符合政策的规模养殖用地, 尽量简化审批并及时给予办理有关手续。
6.3政府部门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平台由于大部分养殖户缺少启动资金, 康大集团在推广标准化养殖过程中已投入2000多万元为养殖户发展标准化养殖提供扶持, 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户规模化需求, 市政府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平台, 解除资金缺乏给养殖户带来的发展障碍。
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饲料。这种饲料保持了青绿饲料原有的一些营养成分外, 还增加了一些有益生物菌株, 进而提高饲料利用率。 (3) 粗饲料主要包括青干草、壳秕类饲料等。粗饲料在日粮中占很大比例, 但由于粗饲料纤维粗硬, 适口性差等原因, 影响奶牛的采食量。因此在饲喂前, 粗饲料要经适当加工调制后再饲喂。这样可以改变原来的饲料体积和理化性质, 便于奶牛采食, 提高适口性, 减少饲料浪费, 提高营养价值。 (4) 在奶牛饲养中, 常用的能量饲料为谷物饲料、麸糠饲料。一般情况下, 谷物要加工粉碎后进行饲喂, 粗粉比细粉好, 压扁最好。这样便于消化、吸收, 提高利用率。 (5) 蛋白质饲料包括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微生物蛋白质饲料和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蛋白质饲料要按其分类, 结合各自的特性进行处理, 按量饲喂。 (6) 矿物质饲料对家畜的健康, 正常的生长、繁殖、生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产奶牛来说, 光靠天然饲料中所含有的矿物质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粮中补给。 (7) 添加剂类饲料主要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每种饲料对奶牛都是非常重要的, 奶牛在不同生产时期对饲粮的要求是不同的, 农户在饲养奶牛时要根据奶牛个体情况分别对待, 参照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标准, 对日粮进行科学搭配, 以满足奶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日粮的搭配, 首先要满足奶牛对干草等粗饲料的需求, 然后适当搭配精饲料, 粗饲料占到日粮的75%左右, 粗饲料要经过加工调制 (青贮、氨化、微贮、发酵等) 后饲喂。精饲料要根据产奶量的增加而增加, 一般为4:1, 即产4kg奶加1kg精饲料, 并要合理搭配添加剂饲料。同时, 要结合当地现有的饲草资源, 合理开发种植一些优质牧草饲料, 以提高养殖效益。有条件的农户还可以吸收外国的一些养殖先进经验, 尝试利用全价日粮饲喂技术。
4增强防检意识, 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奶牛健康与否, 防检是关键。多数农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都知道奶牛生病应及时医治, 却不注重防疫检疫, 不注重环境卫生, 不注重消毒, 不注重定期保健驱虫致使奶牛出现种种疾病。造成投入增加, 产出降低。
养牛应对环境、场地、用品进行程序化的消毒, 在传染病多发季节, 要增加场地消毒次数。要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根据本地区疫病发生情况, 按计划定期请兽医人员给奶牛注射疫苗, 同时注意饲料、饮水卫生, 控制与外界人员及用品的接触, 以防患与未然。养牛户应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夏季应注意驱除蚊蝇等吸血昆虫, 这样可充分发挥饲料效能, 保证牛体健康, 充分发挥产奶潜力。
5 制定行之有效的挤奶、干乳程序, 提高产奶量
多数养殖户认为, 奶牛在泌乳期为增加产奶量而加强奶牛的饲养, 过分看重精料的增加, 造成营养过盛;而干乳期不挤奶, 对营养要求低而大幅减少精饲料用量, 随意降低营养成分, 结果导致奶牛营养失衡、代谢紊乱、体弱、产后出现瘫痪、胎衣不下、乳房炎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喂养条件有利于牛奶的分泌和排出, 也便于奶牛的管理。为了保证奶牛的正常生理和营养需要, 要做到定时饲喂、定时挤奶、定时运动,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确保干乳时间, 加强饲养管理。在奶牛饲养中, 干乳时间要充足, 饲养管理要科学。一般情况下, 奶牛产奶到第10个月末, 即进行干乳, 要停止挤奶, 保证干乳期在60d左右, 让母牛休息, 以利于奶牛产犊, 再次泌乳。干乳期同样要重视奶牛的营养, 以利于奶牛在下一次泌乳期内发挥更大的产奶性能。干乳方法有:逐渐干乳法、快速干乳法、药物注射干乳法等, 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干乳期内仍然要使奶牛增加运动, 刷拭牛体, 防暑防寒。
6 及时淘汰劣质奶牛, 提高养殖效益
近年来, 因奶牛价位居高不下, 多数农户对年龄大而受孕低、产奶少的奶牛不想及时淘汰, 造成生产成本高, 产奶量低, 经济效益低下。
奶牛的可利用年限大致为10年, 超过8年, 奶牛的生产性能开始下降, 不但表现在泌乳量上, 而且表现在发情迟缓、受胎率下降、新生犊牛体格小等方面。因此, 农户要采取措施适时淘汰,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人员浪费。同时, 为了保证养殖规模, 要选购生产性能好的奶牛及时补栏, 争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7 选用良种公牛配种, 加快遗传进展
多数养牛户对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不太了解, 有的则请不到授精技术人员, 而使用杂交公牛或性能低下的公牛本交, 有的农户甚至用黄牛配种。由于所用的奶公牛未经过严格选择, 更未经过后裔测定, 其后代的生产性能难以超过母亲, 至于黄牛配种所产的杂交母犊, 更不能做奶牛用, 经济上得不偿失。
养牛户应该用良种公牛配种, 或找技术好的授精人员用经过后裔测定的良种公牛的冻精液配种, 这样可大大加快奶牛的遗传进展。
(收稿日期:2011–09–01)
浅谈农户散养犊牛腹泻的防治 篇2
1 案例
1.1 案例1
2010年5月中旬, 辽宁省庄河市仙人洞镇五道沟村胡沟屯多数犊牛腹泻病例。经统计, 该村当时共存栏犊牛14头, 有11头发生了腹泻, 发病率达78.6%, 经与当地兽医沟通后得知, 养牛户在圈养母牛过程中, 一冬一春牧草和饲料的供给不足, 营养状况较差, 奶水不足, 因此全屯多数养殖户从附近定制牛奶 (鲜) 喂犊牛, 发病的犊牛饲养户对奶温及奶喂量控制不好, 导致群发性腹泻。症状为粪便有异味, 颜色异样, 呈暗绿色或乳白色。有两头犊牛已经严重脱水, 体温低, 且其中一头出现便血及站立不稳。
笔者现场指导兽医自配口服补液盐, 每头犊牛饮1500~2000毫升。口服补液盐的配方为:氯化钠1.5克, 碳酸氢钠2.5克, 氯化钾1.5克, 葡萄糖20克, 温开水1000毫升。不能自饮者可以静脉输液:6%低分子右旋糖肝250毫升、生理盐水250毫升+氢化可地松100毫克、5%葡萄糖+维生素C10毫升、5%碳酸氢钠250毫升。给犊牛一次性静脉注射。轻者每天补液1次, 重危症每天补液两次。同时每次在牛奶中添加3~5片磺胺咪, 1天3次, 经过1周治疗, 死亡1头, 治愈10头, 治愈率90.9%。
1.2 案例2
2009年12月, 庄河市步云山乡万巨村崔店屯发生了多只犊牛腹泻事件, 经了解, 病牛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达40℃, 精神沉郁、喜卧, 食欲减退或废绝, 数小时后发生腹泻, 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白色, 恶臭, 混有粘液、气泡或血液。发病后期体温计本正常, 肛门失禁, 后躯粪便污染。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腹泻。治疗用肌肉注射氟苯尼考, 按犊牛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 每天注射3次, 连续注射3天。部分用黄连素。共治愈13头, 治愈率100%。
2 体会
坚持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补充体液防止病犊脱水。注重抓住“早”和“足”两个环节, 即早补液补足液。
适时禁食。犊牛发生腹泻后, 应适时禁食8~24小时, 一切液体均由静脉供给, 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回复。
为了减轻毒血症, 应该早期、短程、大剂量应用糖皮质类激素类药。
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首先做好保温工作, 保证吃到初乳, 其次做到“四定”, 即喂奶做到定温、定时、定量、定饲养员, 并保证饮乳卫生和饮乳质量, 保持定期消毒, 补充维生素E等。
农户散养 篇3
1.1 试验方法
在全县规模养殖场中选择设施设备较完善的规模养猪场4个和能繁母猪养殖经验丰富的养殖农户1户为试验单位。选择每个养殖场饲养的大长二元杂F1空怀能繁母猪5头分别为试验Ⅰ、Ⅱ、Ⅲ、Ⅳ组;选择能繁母猪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户饲养的大长二元杂F1空怀能繁母猪2头为对照组。猪场4个, 养殖经验比较丰富、散养农户作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对比试验测定。分析规模养殖场与农户能繁母猪配种、产仔及成活情况。
1.2 试验点选择和试验设置
1.2.1 试验单位选择
选择设施设备较完善的德卧镇团山堡靖星猪场 (能繁母猪养殖规模300头以上) 为试验Ⅰ组试验单位、兴隆镇当朝村鑫兴隆养殖场 (能繁母猪100头以上) 为试验Ⅱ组试验单位、栖凤办坡云社区绿源生态养殖场 (能繁母猪150以上) 为试验Ⅲ组试验单位、招堤办山岔社区继坚总源养殖场 (能繁母猪100以上) 为试验Ⅳ组试验单位;选择较有经验的栖凤办坡云社区上坛组张道林养殖户 (能繁母猪10头) 为试验对照组试验单位。
1.2.2 试验设置
在每个试验单位分别选择大长杂二元杂经产母猪各5头 (年龄为2~3周岁) 为试验母猪, 选择对照组农户大长杂二元杂经产母猪2头 (年龄为2~3周岁) 为试验对照母猪。测定相同品种、相同年龄阶段、相同饲料配方但在不同饲养管理方式能繁母猪的生产性能情况。饲养管理方式:试验组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常规设施设备配置及饲养管理, 对照组按传统养殖模式饲养管理, 试验期2年。
2 试验结果
2.1 试验结果记录
通过2年时间的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详情请见能繁母猪生产性能对比试验记录附表。
2.2 试验结果分析
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年平均受胎产仔达2.1胎, 农户1.9胎, 养殖场比农户高9.18%;规模养殖场平均窝产仔数达9.28头, 农户8.5头, 养殖场比农户高9.16%;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产仔窝均初生重14.75kg, 农户为10.63kg, 养殖场比农户高38.76%;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产仔30日龄断奶成活率为93.85%, 农户为85%, 规模养殖场比农户高8.85%;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产仔30日龄窝均重为128.37kg, 农户为66.39kg, 规模养殖场比农户饲养高61.98kg。
3 结论
农户散养 篇4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已经经历了一个散养农户大规模退出的阶段。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4年,全国养猪场(户)数由10792万个(户)下降到5211万个(户),降幅达51.71%。其中,年出栏量低于50头的生猪散养农户数量由10678万户降至4940万户;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中,约157万户转向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量为50头以上),剩下5581万户全部退出生猪养殖。散养农户退出决策主要受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养猪成本上升、价格波动太大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非农就业代替养殖的风险分散作用。[1]早期学者认为农户进行生猪养殖的目的在于分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2]但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农产品供应日渐充裕,随着农产品需求弹性降低,养殖的分散风险作用降低,农户偏向进入收入更高的非农部门。[3]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诱导农村劳动力转移。[4]钟甫宁等认为提高农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是扩大非农就业机会;[5]朱红恒、[6]严斌剑等通过相关实证指出非农就业程度提高将迅速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这些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倡导、农户偏爱退出生猪散养。另一方面,农户认为农业生产仍然有利可图。农户进入非农部门后,[7~10]汇款提高了农业收入,从而增加了农户继续从事生猪散养的可能性,那么农户认为生猪散养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从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生猪散养决策无论退出还是继续,对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都具有正向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成为政府的导向和农户的多数选择。为了进行相关验证,我们特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H1:生猪散养退出决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总收入水平,(1)且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如果未退出将降低其家庭总收入水平,反之亦然。如果该假设得到验证,说明退出决策的确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
H2:生猪散养退出更能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且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如果未退出将降低其工资性收入,反之亦然。如果该假设得到验证,说明退出决策将强化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从而印证利用汇款而继续生猪散养的行为对强化效应存在挤出。
我们将借助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校正样本选择偏差,实证检验生猪散养决策对不同农户家庭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针对性提出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构建
我们讨论的是生猪散养决策(退出与继续)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为便于讨论,将家庭人均总收入及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家庭收入水平指标,借鉴明瑟[11]提出收入方程,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提出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incomei表示第i个农户家庭的人均总收入或人均工资性收入;Xi表示影响农户收入的变量矩阵,包括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等;βi表示变量的系数;raise表示农户生猪散养决策,raise=1表示退出生猪散养、raise=0表示继续生猪散养;α表示退出生猪散养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影响的估计系数;εi表示随机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农户生猪散养决策变量raisei不能被视为外生变量,这是因为:农户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是否退出散养;还可能存在不可观测因素同时影响农户生猪散养退出决策和家庭收入水平,导致raise变量在方程(1)中内生。对于这一决策行为,通常可以通过一个“潜变量”来概括该行为的净收益,那么生猪养殖决策的净收益可表示如下:
其中raise*表示农户进行生猪散养决策带来的净收益,当raise*>0时,散养农户选择退出生猪养殖,即raise=1,反之则散养农户选择继续生猪养殖;Z表示影响农户净的可观测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地理位置等;φ表示可观测变量的系数;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退出和继续生猪散养行为决定了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因此退出和继续生猪散养的家庭收入水平方程为:
其中,income1i为选择退出生猪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income0i为选择继续生猪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究竟属于income1i还是income0i取决于方程式(2),那么采用OLS估计β1和β0将受到样本选择偏差的影响。借鉴Lee[12]提出的以一个遗漏变量来处理样本选择问题,构建协方差矩阵如下:
上述协方差矩阵中,;σμ表示决策方程误差项的标准差;分别为对应收入水平方程(3)、(4)误差项的标准差。将上述误差之间的相关性考虑进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中去。表达式如下:
在方程(5)和(6)中,λ1i和λ0i表示逆米尔斯率(theinverseMillsratios),源自于不可观测因素所导致的选择偏差;δ表示具有零均值的误差项。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利用Lokshin&Sajaia[13]提出的方法,采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中,未经过校正选择偏差的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与决策选择方程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采纳组,未采纳组,ρ具有一定的计量意义。首先,如果ρ在一定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存在不可观测因素影响导致选择偏差,当且仅当同时考虑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因素时才能得到估计一致的结果。其次,如果和具有不同的正负性,说明农户选择采纳先进养殖技术是基于自身家庭的比较优势;如果同正,说明偏差对采纳组来说是正强化,对未采纳组来说是负强化,如果同负则反之。最后,如果,说明存在消极的选择偏差,即低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更倾向于采用技术。反之,如果,说明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
三、数据来源及相关变量说明
1. 数据来源
文中所使用数据为我们在2014年1月至2月、7月至8月间在生猪养殖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川省,利用随机数表法进行抽样,分为四个步骤:抽取样本县、抽取样本乡(镇)、抽取样本村、抽取样本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样本户无人在家则不对其开展调查,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问答形式。累计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60份,有效问卷550份,剔除与研究内容无关的继续生猪养殖且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的农户,以及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但无效的问卷,最终得到543份有效研究数据。
2. 变量说明
家庭收入水平,文中选用家庭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收入水平变量。家庭人均总收入为家庭总收入与家庭总人口的比值;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务工总收入与家庭总人口的比值。农户家庭总收入是指受访家庭所有成员的务工、务农或者其他职业获得的报酬,主要包括:农业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商收入、各项补贴收入、财产性收入、其它收入等的总和。农户决策变量为虚拟变量,1表示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用“退出组”表示),0表示散养农户继续生猪养殖(用“继续组”表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掌握技能等。通过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样本中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家庭人均收入为26427.25元,有60%的农户已经退出生猪散养(见表1)。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标准差。
表2报告了不同决策下农户对应变量的均值及其差异,得出退出组农户的收入水平高于继续组,差异值为2746.11元。退出组相比于继续组农户,具有如下差异:户主更年轻、更健康;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曾经从事养殖业的人较多,但现在从事养殖业的较少,且养殖技能掌握较差;家庭规模更小且家庭劳动力数量更少(不包括生猪养殖);离乡镇更远但离乡村公路更近;生猪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以下简称:生猪养殖收入占比)差异不大。从表面来看,退出组和继续组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部分可观测变量的差异还很显著,但并不能说明仅仅是这些差异导致了退出组和继续组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因为还可能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的变量,例如非农就业积极性、风险偏好、个人才能等等因素,会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差异。
四、实证与检验结果
1. 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及模型内生性检验
(1)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利用农户生猪散养决策模型估计的结果(结果见表3,Probit模型),预测退出生猪散养概率,并将其作为raisei变量的工具变量,借鉴2SLS估计方法检验生猪散养决策变量是否为内生变量。进行该检验之前应当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因此,先对工具变量进行识别力检验,结果显示Kleibergen-PaaprkLM统计量为16.77,其p值为0.00,即表明在1%的统计水平上强烈拒绝不可识别的原假设,证明采用工具变量后模型可以被识别。通过对工具变量进行弱工具变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F统计量为18.70(大于10),其P值为0.00。尽管Shea'sPartialR2较小,为0.04,一般还是能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为谨慎起见,我们采用更为严格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弱工具变量,估计结果与2SLS估计结果完全一致,(2)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不存在弱工具变量”。
(2)模型内生性检验。不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异质性问题,OLS回归(为了减弱异方差,对家庭人均收入取自然对数,下同)可以得到生猪散养决策对家庭收入水平影响无偏一致的估计结果,结果见表3(OLS模型列),退出生猪散养行为降低了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尽管统计水平不显著。考虑到有些变量可能同时影响农户决策行为和家庭收入水平,因此检验退出散养行为的内生性,基于上述工具变量,结合2SLS估计方法估计结果,结果见表3(IV模型列)。结果显示生猪散养决策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检验,表明控制其他变量,退出生猪散养行为将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杜宾-吴-豪斯曼内生性检验(Dubin-Wu-Hausman内生性检验,DWH检验)在1%统计水平拒绝了原假设(DWHχ2=7.02,P值为0.008),表明退出生猪散养决策是家庭收入水平模型的内生解释变量,这将导致OLS结果估计不一致,引起生猪散养决策的符号发生变化。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
2. 对H1的讨论
表4报告了选择方程、退出组、继续组的模型估计结果。选择方式估计结果显示,当前涉养殖业情况、曾经涉养殖业情况、家庭劳动力数量、养殖技能、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至少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具体来说当前从事养殖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退出生猪养殖,而曾经从事养殖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继续从事生猪养殖,这就造成一个“围城”现象。这可能由于养殖户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形成“围城”现象。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的开支越大,越倾向于退出生猪养殖转向非农就业;具有生猪养殖技能的农户较为倾向继续生猪养殖;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继续生猪养殖。其余变量影响不显著。
为了验证假设1,我们主要关注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和ρ1μ的取值及显著性。首先,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取值为正,且统计水平显著,且退出组比继续组的值更大。这表明退出组的家庭收入水平的确比继续组的收入水平高。其次,ρ1μ的统计学意义显著(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的确存在选择偏差,如果不校正选择偏差,将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估计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如果采用传统的回归估计不能得到无偏真实的结果。且ρ1μ<0,表明如果退出的农户选择不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综上来说假设1得证,即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其家庭收入水平将提高。
3. 对H2的讨论
为了验证H2,我们主要关注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和ρ1μ的取值及显著性。首先,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取值为正,且统计水平显著,且退出组比继续组的值更大。这表明退出组的家庭平均工资水平的确比继续组的收入水平高。其次,ρ1μ的统计学意义显著(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的确存在选择偏差,如果不校正选择偏差,将导致农户家庭福利水平估计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如果采用传统的回归估计不能得到无偏真实的结果。且ρ1μ<0,表明如果退出的农户选择不退出其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将下降。综上来说假设一得证,即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其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将提高。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
注:***表示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受限于篇幅,其他部分未列示,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利用四川省543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平均处理效应估计考察农户退出生猪散养行为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
一是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影响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且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更倾向于退出生猪散养。
二是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收入水平。
三是目前仍在进行散养的农户,如果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生猪养殖帮扶型政策应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农户在面临政策引导时,往往会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做出自认为理性的决策,但这些决策实证分析结论为非理性,例如农户退出生猪散养是最佳决策,但仍有农户从事生猪散养,且这样的农户退出家庭收入将下降。因此,引导性政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制定,达到目标明确、定位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