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增收

2024-11-04

农户增收(精选9篇)

农户增收 篇1

雀鸟村位于雷山县方祥乡之西部, 雷公山脚下, 距县城41公里, 距方祥乡政府驻地6公里, 平均海拔1558米, 国土总面积31610亩, 耕地884.01亩, 其中中低产田达644.07亩, 可开发利用荒山荒坡5135亩。该村处于雷公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 全部属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是贵州省100个一类重点扶贫乡镇的重点扶贫村之一。全村有8个村民组218户927人, 全部都是苗族。全村劳动力511人, 外出打工127人。在2007年以前, 全村还有贫困人口470人, 其中极贫困人口210人, 占总人口的14.1%, 人口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贫困面较大, 贫困程度较深。

该村因地处高海拔,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低, 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 该村结合地域特点, 大力发展养殖业。位于山区, 地理位置偏僻, 畜禽基本上是“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的肉产品具有品质优、风味特、肉味香、口感好、营养高特点。农户长期以来当地有着养殖黑毛猪、本地土鸡的习惯, 为此, 该村做出大力发展本地黑毛香猪, 土鸡生产决定, 通过几年的努力, 农民逐步走上了特色养殖脱贫致富之路。

1 党支部带动大家搞养殖

几年来, 雀鸟村村党支部一班人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始终围绕“五个好”的工作目标, 不断拓宽工作思路, 提高工作水平, 全力推行“一户一技能”。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 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 近百名党员、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技术、信息等优势, 积极活跃在山上、田间地头, 带领全村村民苦干实干,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畜牧业。雀鸟村出现了以杨兴华为首的黑毛猪养殖示范户饲养黑毛猪200头, 出栏200头、收入20万元。罗安成为首的林下养殖鸡示范户5户年存栏土鸡2000只, 出栏1000只, 收入4万元。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 雀鸟村的黑毛猪养殖、土鸡养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而带领全村人民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

2 抓扫盲、培训, 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雀鸟村位于边远山区, 农民文化素质差, 科技、商品意识淡薄, 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 村党支部经过认真讨论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 包括走出大山到外面取经。

⑴利用“两基”迎国检机会, 狠抓扫盲工作, 分别对文盲、法盲、科技盲进行系统培训。他们首先挨家挨户动员, 做通“三盲”人员的思想工作, 然后到乡政府请来各专业教员进行文化知识、农村政策和法规、农业适用技术等培训。该村成年人基本扫盲率90%, 脱盲率为80%,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 大中专生18%。

⑵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 年开展20期培训班, 培训人数821人次, 获得有关农业技术员资格近176人。

⑶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畜牧业示范基地) 为培训地点, 变课堂讲授为实地操作参观学习培训, 以提高培训效果。

⑷组织党员到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西江镇脚尧村等先进村寨参观学习, 增长见识, 同时组织养殖积极户、专业户参加州、县养殖科技培训。

3 坚定思想, 走创业求好、拼搏求快的发展之路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指导下, 村两委一班人及全体党员自全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 进一步强化对村情民意的认识, 切实理清发展思路。以2009年初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示范村为依托, 结合乡提出“双万”增收计划, 即每农户参与规划实施两项产业, 并确保每项产业年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 利用雀鸟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 创建了畜牧业示范基地 (生态黑毛香猪示范区、绿色禽类示范区) 。在大力发展林下养鸡、黑毛香猪养殖的同时, 大力发展优质果品种植、茶叶种植、中药材种植、山野菜种植等生态农业, 形成了“茶+畜”、“畜+果品”、“畜+沼气+果品”等养殖业与种植业多种形式结合的良性动态发展的态势。

4 多措并举促销售

⑴注册自己品牌, 利用办节机会向外宣传、推介。方祥乡在国家工商部门先后商标注册黑毛猪腊肉、雀鸟香辣辣、圣岭野生天麻酒品牌。同时利用办节机遇向外界推介本地特色产品, 比如:在2009中国·雷山苗年, 方祥乡的黑毛猪腊肉、雀鸟香辣辣、圣岭野生天麻酒均被“2009中国·雷山苗年”组委会指定为接待用品, 并在11月10日至12日的展销中创收5.87万元, 签订定单12.8万元, 实现了名优绿色农特产品走向市场的飞跃;“方祥高排芦笙队”在2010年中国·雷山苗年既西江鼓藏节大巡游中, 以最具特色的方祥高排芦笙和苗族服饰走在队伍中赢得了众人喜好。在开幕式表演中, 他们以精湛的舞姿、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受到了各地嘉宾的高度赞扬, 圆满地完成了宣传方祥高排芦笙, 宣传方祥传统文化的任务。

⑵及时将产品通过贵州省农经网实现销售。2009年产品在网上实现交易8.5万元, 2010第一季度实现产品网上交易6.5万元。3月11日, 远在北京的某酒店4位客人专程到方祥乡, 一次性购买了黑毛猪5头、黑毛猪腊肉50件, 方祥黑毛猪腊肉从深山走出省内走向北京。5月20日贵阳一客户深入方祥一次性购买土鸡300只, 直销省会。2010第二季度网上交易4.7万元, 第三季度实现网上交易3.5万元, 第四季度实现网上交易6.9万元, 产品外销火爆。

目前, 该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努力, 形成了林下养鸡专业5户, 年存栏3000羽, 年出笼2000羽, 收入4万元。全村黑毛香猪年存栏448头, 年出栏400头, 收入40万多元。2010年, 雀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特色养殖业黑毛猪、土鸡纯收入首次达到415元, 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农户增收 篇2

为全面加快推进全镇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打赢精准帮扶这场攻坚战,镇党委政府以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为基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建立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不遗余力做好每一户的帮扶工作,确保完成既定目标。

一、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动态调整,全镇认定低收入农户xxx户、xxx人。截止到xxxx年底,全镇已基本完成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x户因系统核销保险原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越线达标),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速在xx%以上。半年来,继续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机关各科室、各行政村等多方力量,积极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效果,对已脱贫低收入户进行动态监测。截止目前,未发现脱贫农户存在因灾因病返贫现象。

xxxx年完成低收入项目一个:神山果树补植(补植核桃树、农药化肥发放),目前项目已完工通过验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尽管在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细细分析,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农户自身素质的.限制。

全镇低收入农户自身素质普遍不高,且低保、五保户所占比例较大,绝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孤寡救助群体,仅有少部分可通过就业进行帮扶,剩余部分均需通过社会救助方式予以解决,因此仅凭镇级自身财力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是技能、资金等要素缺失,帮扶渠道单一。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低收入农户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转移就业技能,创业帮扶渠道严重缺乏。部分农户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劳动技能单一,只能从事农业耕作或者以简单的零工为生,整体收入水平低下。

传统农户增收问题现状及分析 篇3

近几年, 农户收入不断增加, 但是纯收入增速后劲乏力, 疲态已渐显, 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入困境。 传统农户在区域发展中问题日显突出, 主要表现在:

1.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规模日益扩展, 在地域上挤压、抢占边缘地区农村的耕地, 用于修建公路、开发房地产、商业街以及修建公园等场所, 这些都造成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

1.2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 传统农作物产量基本停滞不前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户文化程度依然较低, 对有关的耕种技术基本都是老辈经验,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机械化程度仍很有限, 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缺乏竞争力。

1.3 农户生产经营水平低

首先, 农业生产受天气的影响较大, 若遇天气异常很可能导致粮食减产减收, 农户虽有一定的防范措施, 但是只能算是“抓虾米”, 不能从根本上或是大范围内操作, 风险相当大。 其次, 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少, 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基本上处于初级产品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产品深加工, 成为农户增收有效途径。

1.4 传统农户收入来源构成比重变化较大, 增收渠道单一, 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频繁“游走”

曾经兴起的乡镇企业对转化农户生产方式, 增加农户收入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但近年来, 由于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 吸收当地农户就业能力已大大减弱, 农户除了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 无法有效地通过其它途径及方式来获得额外的收入。

2 农户增收遇到的挑战及增收放缓的主要因素

2.1 农户创业创收能力不强

2.1.1 农户专业知识缺乏是制约农户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对3000 户农户调查分析:一是年龄整体偏大,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在45 岁以上占68.9%, 且多为50 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和妇女。 二是文化素质偏低, 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26.7%、47%、14.4%。 三是创收能力偏弱。 由于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观念滞后等, 自主创业创收能力不强。 在当今科技技术实现高速发展后, 为满足当前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大量需求, 农户在农业生产上无法再停留于传统技术之上, 需结合时代及技术的进步学习新型生产技术, 并良好的将各项新型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及运营当中, 而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来说, 学习这些具有较高的挑战性, 难以跟随市场需求将新型技术及品种应用于生产当中, 无法将其化为生产力。

2.1.2 农业优秀企业缺乏带动力。 当前, 作者调查的许昌县优秀企业已有近百家, 但是, 这些企业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生产规模有限, 因此带动力较为薄弱。 二是企业与农户缺乏紧密联系, 无法实现利益共享的发展需求。 三是优秀企业存在粗放运营的发展现象, 现代经营理念差, 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2.2 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依然很有限

我国农户收入增幅减缓除受农户自身因素外, 还受国家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影响。

2.2.1农业信息资源、科技、金融等支持体系不健全, 农业开发及利用率过低, 无法跟上及满足当前农业市场的发展速度及需求。农户因自身因素限制, 再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对农业生产缺乏重视, 无法对农户生产及产品更新提供针对性的有利信息, 使得原本就以分散运营模式的农户只能凭借以往的运营经验来经营新的市场, 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与风险, 出现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 部分农户还面临资源投放难以回收, 增收无从谈起。总结整体因素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农业公共技术储备, 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 农户培训缺位, 为农户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 部分地方农业科技在推广上仅停留于表面工作, 未将科技作用做到良好宣传。农村农户在养老及医疗以及教育等保障体制上还尚不健全, 农户在这三方面支出负担依然过大。另外, 由于农业生产存在的特殊性, 其生产在周期及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周期问题以及自然因素问题等, 都会给农户生产带来市场及自然的双重风险, 而以分散运营模式的农户在降低该风险的能力上还十分薄弱,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户收入的增长问题。虽然国家取消农业税, 但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2.2国家宏观收入配置存在偏差, 导致农村增收问题面临不利的经济市场环境。在当前农业市场中, 虽然政府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并出台相关政策, 但因农业产值利益过低以及受传统重工轻农的思想引导, 导致各项政策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农业资源大量流失及政府缺乏有力投入等现象。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我国近三年在农业生产行业中的总投入共计为4421.6亿, 占据其财政资金的6.5%, 跌破了历史最低标准。

2.3 市场在不断变化, 多数农户不能根据运营需求规划农业生产

2.3.1 农产品供应市场出现变化, 农户增收存在约束。 当前, 农产品在市场供求上面临区域性供求矛盾及全国性供求问题, 其已从原本的农产品总量矛盾发展至结构矛盾方向。 调查显示, 近几年农业产品生产中, 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得到有利突破, 农业产品未得到品种更新, 虽然产品在量的需求上有所增加, 但由于品质结构还停留在基础阶段, 其优质产品还十分稀少, 因此在农业市场上其农作物的卖价较低, 导致农作物出现增量不增收的现象。

2.3.2 农户的商业意识难以延伸,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一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户的生产经营过于分散, 导致农户在运营过程中缺乏直接针对性, 无法在农业市场中形成有利竞争优势, 使得农户增收受到影响与阻碍。 二是农产品流通不畅。由于农业市场较为分散, 市场信息缺乏稳定渠道, 农产品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部分农产品出现了过季滞留现象, 使得农户收入缺乏稳定保障。

3 传统农户收入增长仍大有潜力可挖

尽管农户增收困难不少, 但促进其增收的潜力也不少, 只要充分把握好, 收入高速增长仍然可期。

3.1 农户转岗就业潜力较大

据统计, 许昌县常年务农人口占农村人口46.4%, 人均实际种养面积0.11hm2。 通过推行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率等措施, 农业从业人口还可减少30%, 大约37 万劳动力将转岗就业, 每年可新增务工收入60 多亿元, 人均增收1000 余元。

3.2 政策转移增收仍有较大上升幅度

中央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 各级财政向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户政策转移收入势必大幅增加。 目前广东等发达省市农户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3%以上, 而作者走访的许昌县仅占1%左右, 农地、宅基地、林权和房屋等财产的资产价值尚未体现出来, 只要政策措施到位, 农户财产收入还可翻一番。

4 解决对策

4.1 健全农业土地经营机制, 将农业资源使用权进行灵活管理, 逐步形成土地有效流转机制, 促进规模化经营

在针对农业土地使用权开展推进工作时, 政府需遵循分类指导原则, 听取尊重农户意见, 维护农户权利利益, 提出农户之间实行转包及互换土地策略, 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 提倡与创建当地土地流转机构, 打造农业土地租凭市场, 并鼓励各个农村组织以入股方式投入其中, 帮助农户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要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逐步推开,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实现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

4.2 着重调整农业结构, 完善结构不足之处, 这是农户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条具备高效保障的实现途径

当地政府需跟进市场发展方向来进行合理规划, 并根据市场导向, 结合当地农产品资源, 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融入当下的生产科技技术, 着重针对农产品品种及结构开展优化工作, 大力促进产品的整体优化, 以此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第一, 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稳定农户增收主渠道。 许昌县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养业仍是农户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第二,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立足资源比较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 着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等, 拓展农业功能, 促进农户增收。

4.3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树立整体产品营销理念, 科技是支撑, 质量是保证

精心培育产业龙头, 引导农户着力打造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 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同时, 要建立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加强对农产品采后处理的检验工作, 保证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 全力推行农产品绿色流通通道。 要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 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缩短农产品交易空间和时间, 减少流通成本, 促进农产品快速便捷交易。

4.4 提高农户整体素质, 加强农户转产转业培训

从农业基础入手, 针对农业生产当前的薄弱之处如农业技术、 农户技术水平以及农技宣传等开展多个周期的培训工作, 使农户生产技术得到切实提升, 突破农户人群的保守思想, 将其融入现代科技技术当中, 引进新型栽培技术, 并针对农户开展相应的科技知识培养, 并将市场导向的重要性进行说明, 全面提高农户人群的文化水平。 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 打造“劳力品牌”。

4.5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农户就业渠道, 增加农户收入

市场变化, 仅靠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渠道已无法满足当前农户的增收需求, 因此, 当地政府需扩大农业发展方向, 采取城乡经济合作的方式来推动农业整体发展, 并大力支持当地工业界发展, 以稳定基础作为乡村发展目标。 同时, 农村需从传统的土地经营中走向社会经营, 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4.6 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锲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农村医疗合作保健建设应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工作, 针对农户以往存在的看病难问题, 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医疗建设, 并着重改善农村卫生院的基本设施及条件, 为农户看病提供完善设施。 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业务和技术指导, 确保农户有病看得起。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 基层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关注度, 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户素质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户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4.7 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强化农户增收保障

要从制度上、法律上、财政上等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一是建议尽快启动实施农户收入倍增计划。 建议借鉴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经验, 尽快实施农户收入倍增计划, 出台具体意见和方案, 农户人均收入过万元。 二是建议尽快出台农业地方补贴政策。 上海、浙江、广东等地都出台了地方农业补贴政策。 三是推进农业财政投入增长制度化、法制化, 引导农户从农业市场中增大收入。 同时, 加强对当前十分落后农村地区的设施投入, 根据生产需求引进先进设备, 增进当地的农业收入。 另外, 还需将农业设施及产业以及科技等投入纳入财政预算, 并对其到位的比例、时限等制定相应的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加以保证, 以创建“三农”工作良好的法制环境。

4.8 开发农业网络营销

信息时代最大的优势在于, 信息的传播途径已呈现开放式的传播模式, 并且传播速度十分迅速, 农业可借助这一优势, 将农产品及当地农业特色融入网络平台, 使农产品实现多渠道的营销模式, 这不仅是当下农村突破传统营销手段的重要途径, 也是未来农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农户实现增收点的重要领域, 因此, 我们需抓住市场机遇, 将农业发展拓展至更多平台。

5 结语

农户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未来的发展、稳定, 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 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在现有状况基础上, 尽快消除影响农户增收的因素和阻碍提高农户收入的问题, 走出农户增收缓慢的困境。 趁机建立并提高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互信度, 建立真正和谐的城市边缘区、 建立和谐的中国农村。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如何实现农民增收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农户收入增加, 但是与其他群体相比, 农户的收入仍十分有限, 差距甚至在拉大, 如何实现农户的有效增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农村与区域性发展对如何实现农户增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户,增收方式,转变意识,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伊宝德, 刘耀.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03 (3) .

[2]黄玉梅.新形势下农民增收措施分析[J].农业考古, 2010 (6) .

[3]龙桂华.我国农民增收问题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 17 (12) .

[4]杨虹, 肖利.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大连农民增收问题探讨[J].大连干部学刊, 2012, 28 (3) .

[5]刘洋.农村与区域发展中的农民增产、增收问题[J].才智, 2012 (31) .

[6]彭国强.甘肃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 2002 (3) .

农户增收 篇4

1.合法化≠正规化:转变政府观念,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在促进和引导民间金融为农户收入增长服务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合法化与正规化的关系。为此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与国有金融体系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坚持“市场运作,民间互助”的原则,由市场机制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自主成长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谋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收益”三者的有效统一。

2.联动化≠替代化:完善监管机制,引导其合理多元发展

在对待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发展关系上,正如任森春(2005)等认为联动性远比强调两者的替代性似乎更有效。促进两者的组合贷款,鼓励互相参股、兼并,提高竞争效率,逐步实现利率的高度市场化。联动化不仅体现在其合理扩张中,也体现在监管安排上,实现对民间金融监管与正规金融监管的联动化。

参考文献:

[1] 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胡金炎,张乐.民间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评述[J].金融研究,2004(7).

[3] 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8(10).

农户增收 篇5

2008年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就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多次召开专门会议, 研究发展枸杞产业问题, 并从枸杞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模式、补助政策、贷款等方面扶持枸杞产业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和教育, 调动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广大群众纷纷加入到枸杞产业的发展中来, 2006年不到千亩的种植面积, 2010全市枸杞种植总面积已达3.84万亩, 初步形成了能够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新产业。通过大力推广宁杞1号、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枸杞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枸杞单产和产值大幅度提高, 2009年枸杞亩产较2008年增加72%, 2010年枸杞产业的整体产量产值呈现了大幅增产增收的趋势, 枸杞产值达7 400万元, 较2009年增加产值5 900万元, 增长率达393%, 产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7.59%, 2010年全市枸杞逐步进入盛果期, 有1 021户枸杞种植户销售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其中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有218户、20万元以上的有58户, 46户农户致富后购买了轿车, 1 278户农户通过枸杞产业走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科技增收作用明显。

大格勒乡菊花村农民赵有华, 今年43岁, 全家4口人, 现种植“宁杞1号”枸杞21亩。老赵所居住的菊花村, 耕地面积有1 545亩, 枸杞种植1 341亩, 全村54户以种植枸杞为主。2009年, 赵有华在市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 被评选为格尔木市示范县项目枸杞产业科技示范户, 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 他认真学习与应用枸杞种植技术, 解决了自己枸杞种植的实际问题, 实现了增单产、增面积和增总产“三增”, 2010年他种植的枸杞单产较2009年增加40%, 产值达15万元, 纯收入达10万元。在枸杞产业技术指导员樊梁栋的支持下, 老赵不但种好了自己的枸杞, 而且还及时召集平时找他学习枸杞种植技术的20户农户, 采取传、帮、带的形式, 示范应用枸杞种植技术。

与此同时, 老赵带领5户农户用120亩枸杞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金园枸杞种植合作社, 发展有机枸杞, 全部使用植物源农药统防统治枸杞病虫害, 并总结了技术的要领。在技术指导员樊梁栋精心的指导和老赵的示范带动下, 5位农户的120亩枸杞也喜获丰收。周边农户亲眼看到老赵带领的5位农户应用科学技术实现了省工、省力、省成本、增产的“三省一增”目标, 他们主动找到技术指导员樊梁栋和示范户赵有华家, 要求学习、应用枸杞种植技术。作为科技示范户, 赵有华不但自己靠科技种枸杞、靠科技致富, 还积极按照科技示范户的要求, 率先行动, 宣传科技入户、普及农业科技的意义, 积极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以已之长, 传授农业新技术, 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枸杞生产, 引导辐射户掌握应用新模式、新技术。他运用平时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 通过传、帮、带, 引导周边农民枸杞生产, 形成以户带户, 以户带村、共同致富。为充分发挥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他不但帮助指导本村农户枸杞生产, 还积极主动、无私地帮助邻村的枸杞种植户, 真正起到了的科技示范带头作用, 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示范户。

格尔木市枸杞产业发展除了地方政府重视技术推广工作、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六项制度带动技术指导员积极性、推行“双重管理、以市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外, 枸杞产业基地示范作用也非常明显。全市现建有枸杞示范基地2个, 示范、展示宁杞1号品种520亩, 其中有机枸杞280亩, 通过引进、试验展示宁杞1号枸杞的丰产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及时改进传统栽培技术, 培训枸杞产业科技示范户, 普及枸杞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 指导枸杞种植户按照枸杞丰产栽培种植技术规程进行生产, 完善了枸杞生产技术, 提升了枸杞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水平。2年来, 基地共进行观摩培训41期2 000人次, 带动农户2 000户, 累计带动种植面积1.6万亩。根据2010年大格勒乡菊花村枸杞示范基地采摘跟踪调查结果, 基地4年龄枸杞平均亩产干果为200千克, 平均每亩增产50千克, 增产33.33%。示范基地种植户的收入比2009年增长明显, 干果按每千克40元售价计算, 基地平均亩产200千克, 亩产值达8 000元, 总产干果4.82万千克, 总产值达192.8万元, 按扣除30%成本算, 亩效益为5 600元, 基地总效益达134.96万元, 基地平均每户净收入达9万元。格尔木亿林科技公司有机枸杞基地2010年平均亩产75千克有机枸杞干果, 每千克售价按240元计算, 该基地每亩销售收入达1.8万元, 总收入达504万元, 按扣除40%成本计算, 总效益达302.4万元, 基地示范效果相当明显。

农户增收 篇6

一是发展林下养殖。到2012年, 出栏林禽2.5亿只, 其中土鸡2亿只, 建成年出栏2万只土鸡的示范园100个。发展林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营销大户。发展林下养蜂, 新增蜂群50万群。发展肉牛60万头、山羊250万只、肉兔2000万只, 存栏奶牛3万头, 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

二是发展林地种植。推广桑菜、果菜、林菜套作模式, 发展榨菜3.3万公顷, 建立高山反季蔬菜基地3.3万公顷, 高档特色食用菌产区0.3万公顷。发展调味品产业及林下小杂粮生产。到2012年, 实现产值50亿元。

三是培育林果产业。大力发展晚熟柑橘, 新建果园3.3万公顷、改造低效果园1.3万公顷, 总面积达到16.7万公顷, 建干果林4万公顷、油茶2.7万公顷。到2012年, 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是振兴林业产业。实施农村森林工程40万公顷, 新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27万公顷。建设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12万公顷、中药材1.3万公顷、生态有机茶4.7万公顷。到2012年, 实现产值140亿元。

五是开发森林旅游。突出森林生态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 建成森林公园40个。到2012年, 实现产值100亿元。

农户增收中的扰动因素分析及应对 篇7

关键词:农户,增收,扰动因素,应对

众所周知,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仍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的现实, 关注农户增收问题则成为应有之义。随着近10多年来工业反哺农业, 以及城乡统筹试点的开展。农户平均收入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 并从去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农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了城市水平。面对这一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正因农户平均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城市居民户, 从而才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也正因如此, 针对农户增收中的扰动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便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所谓“扰动因素”可以理解为, 制约农户增收的一系列因素的总和。其中, 不仅包括认为因素, 还包含着诸多市场和自然因素。然而, 在建立问题的应对措施时, 笔者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并且, 对于诸多市场和自然原因则不纳入本文讨论的范畴。

鉴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农户增收途径探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 由于农业生产要受到自然力的长时间作用, 这就为他们的从事副业创造了条件。在此启发下, 本文将传统种植以外的收入来源统称为增收途径。结合我国农户现实, 他们的增收途径可概括如下:

(一) 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是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年主要的收入来源渠道, 这也导致了广大农村人口结构的空心化现状。之所以将个体外出务工也算作农户增收途径, 实则在于对农业亲缘关系依旧牢固的现实反映。因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民工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里的外出务工包括: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两种形式。

(二) 自主创业

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自主创业现象也逐渐增多起来, 创业内容包括:特种养殖、流通加工、建筑施工等诸多方面。之所以将自主创业纳入到增收途径之中, 在于农户在耕地并为丧失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创业, 必然是在从事传统种植和创业之间进行了机会成本的理性比较。

(三) 兼业劳作

兼业劳作是我国农户增收的早期形式, 也是目前大量存在的增收途径之一。兼业劳作一般存在于兼业户中, 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一般高于所在村社的平均水平。其形式如:保持着耕作传统, 但也经营像“农家乐”、“住宿”这样的家庭产业。

当然, 根据经典作家的启发还可以无限细分增收的途径组成。但是, 以上三个方面却成为当下最为常见的途径来源。

二、基于增收途径的扰动因素分析

结合以上三个主要途径, 其中的扰动因素分析如下:

(一) 针对外出务工的扰动因素分析

外出务工所获得收入的形式属于城市经济范畴, 这一范畴便与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建立了联系。在此基础上所存在的扰动因素包括: (1) 制度因素。目前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歧视性政策, 这种政策在收入上表现为: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发放不按时等。 (2) 经济因素。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随意裁减员工, 从而导致农户收入来源中断。 (3) 产业因素。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 工作岗位对于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 这就直接抑制了农村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和收入增长期望。

(二) 针对自主创业的扰动因素分析

有关自主创业的扰动因素包括: (1) 融资渠道不畅。关于农户创业的融资渠道不畅早已是个老问题了, 之所以还未完全解决主要仍在于金融创新的滞后。对于涉农创业而言资金循环速度明显较慢, 这就增大了农户周转资金的需求总量。 (2) 政策扶持不够。自主创业本身也是解决当地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而当地政府往往只是口头鼓励这种行为, 却很少从提供政策倾斜的角度来扶持。 (3) 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农户自主创业所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利走向市场, 才能实现资金的回笼目标。然而, 缺少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支撑, 他们的产业销售渠道呈现出狭窄的态势。

(三) 针对兼业劳作的扰动因素分析

从我国过去农业政策的价值取向来看, 是反对形成兼业户的。理由主要归因于, 对农业生产的可能破坏方面。在这一价值判断的推动下, 县域政府长期一来对于兼业劳动的农户采取消极的态度。具体来说, 便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乡政府的态度则较为积极。这也形成了扰动因素之一。

三、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针对外出务工的应对措施

从国家层面来看, 主流意识已要求给予农民工同工同筹的待遇, 并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进行了固定;与此同时, 还应从增强农户自身劳动技能水平上下工夫。不难理解, 惟有苦练内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 乡镇应大力开办免费的技能培训班。通过多样化技术的传授, 才提升农户的增收水平。

(二) 针对自主创业的应对措施

目前, 农户自主创业的挑战来源于资金和市场两大方面。因此, 县域政府应通过建立政策性创业基金来针对性的扶持农户创业;同时, 充分挖掘自身公权力的功效, 为农户产业担当品牌代言人的角色。当然, 涉及到农村金融创新问题已被大量论述, 这里就不在论及了。

(三) 针对兼业劳作的应对措施

应发挥专业农社的管理、协作功能。通过确保正常的种植业不荒废的前提下, 形成兼业产业的集团化经营。如, 乡村旅游项目中的餐饮住宿业, 便可以如此实现规模化经营。

综上所述, 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1]童海洋.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三权"融资改革创新[J].重庆经济, 2012 (1)

论兼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增收 篇8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全方位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 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很可能削弱农户竞争力, 影响农户收入。如果政府顾及众多农户的生产能力, 就难以制定和全面实施较为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 这又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诸多隐患。因此, 如何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增收应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从生产组织方式的角度对中国农户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析, 进而提出协调农产品安全管理与农户增收的对策建议。

二、农户按组织方式分类及其特征

根据生产规模、技术实力、文化意识、生产结构等差异, 可将我国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分为小规模农户、农业大户、农户联合体以及“公司+农户”的农业准企业等四类。

(一) 小规模农户

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2月27日完成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 2006年末,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 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 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全国农 (畜) 户约为2亿户, 小规模农户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此类农户的主要特征包括:1.生产规模普遍小, 技术能力较差。农村居民家庭除自己消费外, 平均每人出售的主要农产品数量较少, 平均经营规模较小, 这也决定了农户在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都没有实力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2.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获取信息渠道窄, 市场判断能力较弱。农户经营的“羊群效应”普遍, 缺乏对市场的预测能力。3.以生产低端农产品为主, 市场地位低, 收益波动较大。上述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农户主要生产一些低投入、低成本、低收益的农产品。而且农户分散, 在市场谈判中无法形成合力, 种养殖环节的收益相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 波动性大且无法保证盈利。4.普遍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由于知识文化和技术能力的缺乏, 农户往往可能在无意中造成农产品安全事故。又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都缺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认识, 因而一些已经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常常被无意地忽略。5.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影响范围有限。由于其农产品大多局限于本地消费, 已经发生的或者潜在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波及范围较小。

(二) 农业大户

它是指以农村“能人”为主体, 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 形成农业生产、加工、购销及涉农服务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农户。中国目前大多农业大户仍以种、养殖等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加工、销售能力仍不足, 但生产的基本目标已扩大为自足、扩大再生产并盈利。统计上常常包括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此类农户的主要特征:1.生产规模有一定程度提高, 产品结构改善, 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大户生产扩大, 并提高了各种高投入、高收益农产品的比重, 竞争能力得到一定提高;2.技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由于规模的扩大, 具备一定的能力购置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运输设备, 因而也促进了专业化生产;3.见识或知识文化水平提高, 具备一定程度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农业大户大多具有较丰富的见识, 或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因此对现代意义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大学生开始进入农村创业, 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4.大多仍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和处理能力,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制约, 仍无法完全控制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农业大户广泛分布于农村和城市近郊, 而政府对其监管力度相对较弱, 因此一些“黑窝点”就可能出现在这类生产者中。由于监管不严、惩处不力, 一些农村“能人”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身体健康;5.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影响范围扩大。农业大户生产能力较大, 不法农业大户的存在也使得农产品安全生产形势恶化。

(三) 农户联合体

农户联合体是指主要由农户自愿组织起来的, 非政府、营利性的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主要包括:1.农户联合 (合作) 经营组织。是实行多个农户共同作业, 或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这突破了家庭组织的范畴, 但是绝大多数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2.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自助合作经济组织, 包括各种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各种农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各种自助性服务, 许多合作社也从事经营性业务, 但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组织形式不规范、功能不健全。

组织中农户的主要特征包括:1.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 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这类组织常常以1个或多个农村“能人”为带头人, 以一定数量的农村社员为成员, 对市场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显著提高。2.生产规模较大, 组织结构松散, 规模效应不明显。此类组织相对松散, 持续的扩大再生产投入很难得到保障, 且有各自为战的情况, 虽有一定的聚集效应, 但总体规模效应并不明显。3.组织内部协作增加, 农户技术能力增强。这类组织以联合互助为目的之一, 因此很多传统农户的技术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4.存在社会资本, 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较强。这类组织由一些空间上临近、相互熟悉、地位平等的社员组成, 存在社会资本, 农产品质量监督成本较低;农户联合体的生产过程可能并非统一, 但通常具有统一的销售, 因此任意一个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未来销售, 从而成员之间的质量监督就有了动力。总之, 这类组织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强, 成员恶意制造不安全农产品的可能性降低。5.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不足, 仍无法完全控制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 农业准企业

主要是指“公司+农户”组织。它以企业为核心, 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企业特征。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公司等方式结成紧密型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 农户内化为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外部交易关系转化成了内部经营管理关系。在对外部的经营活动中, 常常以企业的名义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准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

其中农户的显著特征包括:1.具有一定规模, 出现规模经济效应, 农户收益有了保障。由于广阔的市场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公司生产规模和竞争力都有明显增强, 因此农户的销售收入有了保障。2.农户生产技术水平显著增强。由于农业企业拥有更专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设备, 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专业技术指导。3.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以及一定的相应技术设备和处理能力。中国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农畜企业的监管方面, 企业以相应安全标准和自身拥有的技术能力对农户进行管理和指导。其中一些龙头企业为获得各类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扩大市场份额, 主动地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因此也加强了农户的安全生产管理。4.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影响范围较广。这就主要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态度和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

三、兼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增收的对策

(一) 调整农户生产组织结构,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等潜在的有利条件

1.鼓励农户参与或组建各类联合 (合作) 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农户通过“抱团发展”可以扬长避短, 增强抗风险能力;而且由于社会资本的存在, 组织内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成为可能。2.鼓励已有的各类有条件的农户联合体或农业大户组建农业企业。通过建立现代生产经营组织, 可以争取国家更多的信贷和政策支持, 并有利于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还有利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实施监管。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农村发展“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保障最终农产品的质量, 并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二) 调整农户生产结构, 提升农产品品质

以安全农产品替代不安全农产品, 逐渐走特色农产品、科技农产品之路。着力推动农业产业质量安全、效益提升、结构优化, 提高农产品品质与竞争能力。由于受到大多数农户自身条件的约束, 有关部门应给予农户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包括市场、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试点示范, 逐渐推广一些合理的做法, 保障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销售要求。切忌在缺乏科学调研、规划的情况下, 盲目强制农户转产。

(三) 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前提下, 扶持农户抱团发展, 实现规模化生产

1.在农村中逐步推广产品认证结合制度。对于在城市里上市销售的农产品, 应首先考虑逐步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对于在农村上市销售的农产品, 应首先建立定点销售制度和抽检制度;同时鼓励农户, 通过“抱团发展”、注册企业等方式, 注册商标、申请产品认证, 逐步实现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推广。农村市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不宜操之过急, 要依据各地农村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以及其他农村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有序推进。

2.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前提下, 扶持农户或农户联合体规模化生产。过去一些生产者不顾市场反映, 盲目扩大生产, 虽然能降低成本, 但却制造了产品积压。由于大多产品无法达到欧美食品进口标准, 产能扩大后不能很好地同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结果反而是效益下降。当前条件下, 扶持农业规模化生产, 需要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有条件的农业大户或农户联合体, 可以实施较高级的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一手抓国内市场, 一手开发国际市场。

(四) 建立农户安全生产补贴制度

由于农户或农户联合体通常不具备品牌优势, 因此同等情况下安全农产品与非安全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 存在着明显的成本方面的劣势。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共产品”性质, 为了鼓励农产品安全生产, 可考虑适当引入国家补贴制度。对于主动申报安全生产状况并经过检验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农户或农户联合体, 由国家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 给予一定的成本补贴, 以保障农户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农产品安全生产补贴制度既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生产, 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安全生产获取国家补贴, 可以避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额外利益的风险。

(五)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经济实用技术的研发

除了研发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检测的高端技术外, 为保障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权利, 还应着力研发一些经济适用技术。由于经济实用技术的利益可能并不明显, 因此需要由政府出资并牵头, 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 引进、改进或研发价格适中且实用易用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检测技术。而后再由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将该类技术在农村中广泛推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户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六) 对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问题的培训

1.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收入关系、安全生产责任感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农产品生产相关利益等三方面。第一, 要培养农户对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文化, 了解不安全农产品的潜在危险, 了解到相关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改变单纯追求产量和片面“质量”的不良生产文化。第二, 使农民充分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收入的关系, 尤其是在长期收益上的关系。第三, 培养农民对农产品生产行业的责任感, 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机感。第四, 培养农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争端, 切实避免农民经济利益流失。

农户增收 篇9

一、理论分析

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增收中所起的作用, 理论界已经有了较多的论述, 如王爱松 (2003) , 江时强、张秀生 (2007) , 隋志坚 (2007) 等学者都研究认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正面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对农民增收发挥作用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供求结构的不断变化, 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却日益加剧。农民虽然具有了理论上的市场主体地位, 却仍旧不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前者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合理流转来实现, 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实现。事实表明, 短时间内实现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 有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农业的纵向一体化。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和中介带动农户的“公司+农户”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如农户的弱势地位明显;缺乏机制约束等等。造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绝大多数龙头企业或中介与农户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 他们的利益联接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大多停留在一般的市场合约基础上, 难以在市场波动时联合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植于广大农民之中, 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作用, 形成规模经济, 逐步推进产业化升级, 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值, 它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地位和竞争实力, 也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性保障。

(三) 有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从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农民自身的素质是其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合作制的运作, 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等方面得到锻炼, 这既有利于农民科技意识、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育, 又可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进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四) 能够建立市场信息传递的桥梁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上不仅仅表现为劳动互助、生产合作、资金互融、资源共享, 而且能很好地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服务, 使分散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提供农业种植信息和市场信息, 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面积和产品结构, 顺应市场变化, 避免盲目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增加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

(五) 有助于政府政策的高效实施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架起了联结政府与农民的桥梁。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 国家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生产补贴等方面都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 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 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体现出政策在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和市场竞争力, 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分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从理论上来说是受到生产资料投入、技术更新和制度创新的影响。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非农用地逐年增加, 直接导致我国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但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却逐年增加, 这说明耕地数量的投入增加并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 农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也并非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 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很容易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展开。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我们建立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式中:Y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Xi表示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下标i表示不同的解释变量;等式右边的c为特定的常数项;μ为随机扰动项。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制度因素主要影响了农民的参与市场的程度, 重点考虑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制度创新对农民参与市场的带动作用;同时, 我们假设技术因素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为此, 我们对变量做出如下选择:因变量Y表示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绝对值 (剔除了价格影响因素) ;自变量X1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 (%) ;自变量X2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比重 (%) ;自变量X3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 (%) ;自变量X4表示任一样本2006年末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户数的比重 (%) ;自变量X5表示任一样本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村比重 (%)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年鉴》 (2007年) 中的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变量数据均来自官方发布的数据资料。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7) ;自变量数据主要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数据真实可靠, 详细数据见表1。其中, 自变量的基本情况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三、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中的最小二乘法 (OLS) 对方程进行估计, 其计量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显示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决定系数R2为0.796, 即被解释变量变化的79.6%部分能够由解释变量解释;对方程检验, F=19.545, P=0.000, 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分析如下:

第一, 乡镇是否拥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在1%水平上显著, 且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正向的, 即某省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所占比重越大, 越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 某省2006年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比重对农民增收是在10%的水平上显著的, 但其增收作用是反向的, 这和我们感性认识不相一致的。这可能与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是全省的数据有关, 因为每个省农民的素质是大不一样的, 而农民技术培训主要是一些基本技能, 也包括一些形式主义培训, 经济较为落后省份虽然开展的培训多, 但其作用却不显著, 因此, 从数据上看, 农民技术讲座并没有对农民增收起到正向作用。

第三, 某省2006年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对农民增收在1%水平上显著, 但作用方向是反向的。这与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但仔细分析也不无可能。因为“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一些地方发展并不理想。公司对农产品压价, 不履行合同, 转嫁风险等现象大量存在。一方面, 农产品的剩余利益几经盘剥, 到农民手里, 已是所剩无几;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差, 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却仍然不断威胁着农户。另一方面农户的违约行为也不容忽视 (周湘峰, 2007) 。

注:OBS是样本观察值个数;***、**、*分别表示变量系数通过了1%、5%、10%的显著性检验, sig是变量系数为零的假设成立概率

第四, 某省2006年末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户数的比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较为显著, 且影响方向是正向的。这与变量X3的影响方向似乎正好相反, 但两者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变量X3是村级数据, 掩盖了农户的微观数据, 两者会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 即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越多, 不一定参与的农户就越多, 这与农户的参与率有直接的关系。可见,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才越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五, 某省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村比重对农民增收是正向的, 且极为显著。农民获取技术指导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本村技术人员请教;二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农户会认为农技人员手把手教的效果最好, 也最愿意接受, 因此, 在本村拥有技术人员更有利于农民增收。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某省2006年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 (X1) 、某省2006年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比重% (X2) 、某省2006年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 (X3) 、某省2006年末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户数的比重% (X4) 、某省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村比重% (X5) 等5个重要因素, 且不同因素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各不相同。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 本文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 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体型组织建设。政府各级部门要扭转“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能促进农民增收”的片面观, 减少政府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干预, 注重组织质量, 避免盲目追求组织数量, 使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实体型发展。

第二, 民办、民营至关重要。目前,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官办色彩比较重, 众多报道和文献都反映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难以体现“民办、民营、民受益”。因此, 在今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改和再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财政支持的作用, 避免官办、官营再度发生。

第三, 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逐步发展为农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如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指导、农资专业采购等等, 使农民在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能够更大程度的受益。

摘要:文章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水平, 结果表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袁惠民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创新农村经营体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

[2]、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5) .

[3]、汪良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 2007 (7) .

[4]、迟福林.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农民组织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74) .

[5]、张朝兵.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3) .

[6]、周湘峰.“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 2007 (8) .

上一篇:多探测器成像控制系统下一篇: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