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增收(共4篇)
稳粮增收 篇1
摘要:根据实施玉米战略, 取得粮食稳步增长, 农民年年增收的实践经验, 经过增产增收原因的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巩固和发展玉米生产的规划、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玉米战略,稳粮增收,措施建议
玉米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高产作物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粮食, 又是饲料, 还是工业原料, 更是农牧区老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玉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人称其为“黄金产业”。近年来, 随着山西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 玉米依据其充裕的资源禀赋, 独特的开发潜质和强劲的比较优势, 已成为吕梁市的两大农作物之一 (另一为小杂粮) 。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发展战略资源和农村基础增收产业, 玉米生产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老百姓的青睐。大力实施玉米战略, 稳步提高玉米生产水平, 对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壮大畜牧产业, 拉动相关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吕梁玉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1 玉米面积产量双增加
吕梁市玉米种植面积在2000年突破6.67万hm2, 2008年再跃台阶, 突破了13.3万hm2, 达到13.77万hm2, 占粮田面积的比重由上世纪的16%提高到目前的40.53%。总产由2000年的1.8亿kg提高到2008年5.1亿kg, 所占比重也由2000年的32%提高到2008年的60%以上。尤其在2007年, 吕梁市遭受持续半个月的降雨, 大部分秋粮作物基本绝收, 唯有玉米面积产量双增加, 且产量占到粮食总产的64.3%。玉米以占全市40%的面积拿到占全市60%的粮食产量, 雄居全市粮食作物首位, 在抗灾救灾、稳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双推广
近年来, 吕梁市各级农技部门大力开展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到目前, 全市玉米优种使用率达到100%, 主推品种达到20多个, 是全省种植品种较多的地区之一。一批新技术得以推广运用, 如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宽窄行种植、精量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覆盖还田、免耕硬茬播种、深松浅旋、机械播种等等, 有效地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2008年全市实施的玉米丰产方项目, 已投入资金300万元, 共建立丰产方18个, 面积达到0.5万hm2。尽管当年遭受了严重的伏秋旱灾, 但通过综合运用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 玉米丰产方平均单产仍达到7 695 kg/hm2, 比大田增产28%, 平川水地最高单产达到9000 kg/hm2。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使全市玉米单产水平较上世纪末提高了80%, 有力地推动了吕梁市玉米战略的实施。
1.3 玉米产业产品双起步
近年来, 吕梁市玉米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 全市有玉米饲料加工企业50多家, 年转化玉米50万t, 有淀粉、酒精加工企业3家, 年转化10万t。而且随着市场对玉米需求度的增大, 吕梁市玉米的生产、转化、销售等都蕴藏着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尽管吕梁市的玉米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一些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 对玉米的生产有极大的影响。2008年夏季的伏旱, 导致玉米产量锐减, 损失在四成左右。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流失面积约14 515 km2, 占总土地面积的68.8%。严重的水土流失, 使大量土壤养分损失, 耕地肥力下降, 直接影响着玉米产量的提高。三是土地条件较差, 旱作农业占主导地位。在全市国土面积中, 山区占77.8%, 丘陵占14%。大部分耕地无灌溉条件, 只能依赖自然降雨, 而且近年来水利灌溉设施损毁严重, 许多水地已经失去了灌溉的条件, 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巨大障碍。四是玉米种植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 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撂荒现象, 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多, 劳力季节性短缺严重, 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比较突出。
2 吕梁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 从北纬58o到南纬35o~40o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生态区, 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高原等不同条件下。吕梁市地处黄金玉米带, 发展玉米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实施玉米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2.1 较好的种植基础是玉米产业稳步推进的保障
一是自然气候适宜。吕梁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无霜期150~180 d, 降雨量400~500 mm, 尽管13个县 (市、区) 地理条件各不相同, 但都有适合玉米种植的区域, 就现有条件而言, 吕梁市适宜种植玉米面积达20万hm2, 所以仍有6.67万hm2的种植潜力。二是种植历史悠久, 品种资源丰富。吕梁市一直有种植玉米的习惯, 多年的实践, 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并形成了一定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许多优种都有示范基地, 选种经验丰富, 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潜力巨大, 玉米的规模种植基础扎实。三是增产潜力大。今年文水诚信种业公司采用常规技术试种的0.27 hm2大丰26号玉米新品种, 单产高达14 220kg/hm2, 远远超出了其他玉米品种。
2.2 良好的比较效益是玉米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玉米作为高产粮食作物, 种植技术成熟简单, 投入不大, 且有较高的比较效益。一是玉米产量高于其他作物。玉米单产较小麦、谷子、大豆等其他粮食作物分别高3 000 kg/hm2和2 250kg/hm2左右, 扩大玉米生产就等于增加粮食产量, 就等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近几年的情况看, 玉米对全市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二是玉米生产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粮食作物, 其综合效益居各种粮食作物之首。按前两年平均值算, 玉米、小麦、谷子、大豆、马铃薯等作物1 hm2收益分别为4 500元、1 200元、2 700元、2 250元、3 900元等, 玉米最高。通过实地种植效益调研, 正常年份, 吕梁市平均1 hm2产量可达6 750 kg/hm2左右, 纯收入4 500元以上, 而小麦只能达到1 500元左右。三是玉米的抗灾能力较强。近年来, 吕梁市在秋粮的成熟期经常阴雨连绵, 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大, 只有玉米一枝独秀, 产量较为稳定, 这充分体现了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玉米产业日益壮大的引擎
2.3.1 现代畜牧业发展离不开玉米产业的支撑
玉米是“饲料之王”, 100 kg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135 kg燕麦、120 kg高粱或150 kg籼米;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 每2~3 kg可育肥1 kg肉;另外玉米秸秆等副产品还可制成青贮饲料。近年来吕梁市畜牧业发展较快, 增势强劲, 牛、猪、羊、鸡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推广舍饲圈养, 扩大规模养殖, 加之封山禁牧等措施, 对以玉米为主的饲料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3.2 新型玉米工业产品的开发离不开玉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玉米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玉米营养丰富, 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 脂肪含量高于小麦、大米和小米, 含热量高于小麦、大米及高粱, 还有多种人体必须的维生素, 素有“黄金粮食”、“长寿食品”之称。在边远地区, 玉米是重要的食粮。在城市及较发达地区, 玉米是调剂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食品机械和加工工艺的发展, 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随之产生, 并进一步制成了面条、面包、饼干等。另一方面又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原料。诸如玉米可生产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酱油、白酒、酒精等。玉米子粒中的淀粉含量达70%以上, 从中提取的淀粉是食品、医药、制糖、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玉米秸秆中提取的糠醛是制造尼龙的主要原料。玉米还可以大量生产乙醇汽油, 是石油等能源的重要替代产品。
2.3.3 沼气的推广离不开玉米产业的发展
沼气作为一项安全便捷的环保能源, 可以取代煤和电, 实现农民减支增收的目的。而玉米秸秆是沼气能源的重要原料, 随着近年来吕梁市大规模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 对玉米秸秆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间接推动了玉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 2003年至2007年吕梁市共发展农村沼气户37 218户, 按每户8~10 m3沼气池每次需秸秆400 kg计算, 吕梁市每年仅沼气就利用秸秆29 774 t。
3 实施玉米战略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玉米生产在全市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 玉米存在明显优势, 其经济效益高、抗旱性强、种植技术简单、易大面积推广种植等等, 而且玉米作为畜牧业的饲用原料、玉米工业的加工原料对推动吕梁市饲料企业、加工企业有着其他农作物无可替代的作用, 强化玉米在吕梁市粮食生产中的战略位置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促进粮食稳步增产, 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要提高对玉米种植户财政直补的力度, 尤其对大户要进行重点扶持。二是要重点扶持玉米龙头企业的发展。
3.2 因地制宜做好玉米区域规划
实施玉米战略, 要通过整体规划, 规模发展, 着力打造四条玉米种植带。一是平川四县 (市) 水地玉米种植带, 要充分利用这一区域地势平坦, 光热资源丰富, 水利设施较好的优势, 建设发展6.67万hm2以玉米为主的套种作物高产高效区。二是平川边山旱垣区种植带, 主要集中在汾阳、孝义2市的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这一区域土层较深, 施肥水平和耕作技术较高的优势, 建设1.33万hm2机械化旱作农业区。三是以兴县、临县、柳林、石楼为主的西山黄土丘陵区种植带, 通过农田基本建设, 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等技术, 提高土地的抗灾能力, 使该区玉米单产保持在6 000 kg/hm2以上, 着力建设3.33万hm2玉米低产田改造增收区。四是岚县、方山、中阳、交口、兴县、临县等高寒冷凉地膜玉米带, 通过地膜覆盖、玉米品种改良等技术手段避免冻害袭击, 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建设2.67万hm2抗灾避灾玉米种植区。要严格按照产业区域布局规划, 积极发展食用、饲用、青贮、加工玉米, 建成品种不同、功能各异的玉米产业基地。要推进农牧一体化进程, 把玉米优势向畜牧优势延伸, 使玉米基地与畜牧基地叠加, 实现农牧互补、双赢的目标。
3.3 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
没有规模就很难实现产业化, 没有产业化, 无论从企业还是消费者来看, 都缺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吕梁市下一步玉米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基于吕梁市土地分散、数量少、土地产出效益不高的现状, 文水、孝义等县、市的一些玉米生产大户和合作组织, 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积极实践和探索玉米规模经营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4 加大玉米生产的科技推广力度
玉米种植离不开科技的作用, 科技在生产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山西省忻州十里后村玉米示范田采用调控肥补贴技术选择最佳比例施肥, 单产达到15 015 kg/hm2, 比常规施肥增产87.4%。四川宣汉在今年的山地玉米种植中推广“耐密抗逆品种、缩行增密增穗、盖膜定距精准移栽、一次性施肥”等超高产种植技术, 0.078 hm2玉米超高产田单产达到1 181.6 kg,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科技对玉米生产的巨大作用。吕梁市各级政府也要积极组织推广适合当地增产的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 建立示范基地, 做好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不断挖掘生产潜力, 着力提高玉米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快玉米深加工的步伐。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7页)
3.5 稳步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
目前, 吕梁市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已在平川四县 (市) 实施, 示范面积3 000 hm2, 但还远远不够, 它仅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 潜力还很大。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 不仅是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吕梁市推动玉米战略的现实选择。一是目前玉米播种和收获已有成熟的技术可以推广, 玉米机械化生产基本上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玉米机械化生产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 提高玉米产量,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机械化精量播种可以省种22.5 kg/hm2左右, 增产15%~20%, 机收可减少损失3%~5%。三是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多, 很多地方劳力季节性短缺问题已经显现。而玉米精播可提高工效50倍, 节省了间苗用工。玉米机收和人工作业相比, 生产效率可提高近30倍;机收比人工收获平均节约成本225元/hm2左右。四是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可以改变玉米传统生产方式, 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还可以促进秸秆的有效利用,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几种稳粮增收的高效种植模式 篇2
一、菜—稻—菜模式
1. 番茄—水稻—无筋四季豆
番茄品种选用瑞丽或903, 水稻选用冈优158, 无筋四季豆选用太空无筋豆。
番茄10月上旬播种、11月初假植, 12月至1月大棚定植, 4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收获。水稻4月中下旬播种育秧, 5月中旬移栽, 8月中下旬收获。无筋四季豆9月上旬直播, 11月份收获。
该模式可实现水稻平均亩产600kg, 亩产值1 620元;番茄平均亩产2 000kg, 亩产值6 600元;无筋四季豆平均亩产1 500kg, 亩产值3 000元。是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复合模式, 为我区主要种植模式之一。
2. 水稻—西葫芦—青菜
水稻品种选用宜香优99E-4, 西葫芦选用比优特, 青菜选用优选宽叶青一号
水稻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育秧, 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 8月中下旬收获。西葫芦8月下旬直播, 10月初上市。青菜9月下旬播种育苗, 10月底定植, 次年2月收获。
该模式可实现水稻平均亩产610kg, 亩产值1 647元;西葫芦平均亩产2 200kg, 亩产值达4 840元;青菜平均亩产45 00kg, 亩产值1 440元。此模式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 既可实现粮食增产, 又能满足企业对原料的需求, 也是我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之一。
3. 极早熟豇豆—水稻—西葫芦或 (萝卜)
豇豆品种选用成豇七号, 水稻选用川香优6203, 西葫芦选用丽玉六号或萝卜选用蜀萝九号。
豇豆1月底大棚穴盘或营养杯育苗, 2月中旬前后大棚定植, 4月中旬至5月上旬收获。水稻4月中旬播种育秧, 5月中旬左右栽插, 8月下旬收获。西葫芦9月初直播, 10月中旬上市。也可水稻收后播种期萝卜, 萝卜9月下旬播种, 次年1月收获。
该模式可实现水稻平均亩产550kg, 亩产值1 595元;极早熟豇豆 (成豇七号) 平均亩产1 500kg, 亩产值3 600元;西葫芦平均亩产2 200kg, 亩产值4 400元 (或萝卜亩产5 000kg, 亩产值1 600元) 。该模式早熟豇豆也可改按种植甜玉米。
二、稻—菇模式
水稻品种选用冈优188, 双孢蘑菇选用2796。
水稻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育秧, 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 8月中下旬收获。水稻收获后, 立即备好种植蘑菇所需原材料, 双孢蘑菇10月初播种, 11月上旬至次年4月收获。
该模式可实现水稻平均亩产650kg, 亩产值1 755元;双孢蘑菇平均亩产1 500kg, 亩产值9 000元。
三、晚稻—蔺草模式
晚稻品种选用冈优725, 蔺草选用宁波一号。
蔺草4月上旬一段育苗, 8月中旬前后两段育苗, 11月底至12月移栽, 次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晚稻6月初播种, 6月底至7月上旬移栽, 10月中旬左右收获。
该模式晚稻平均亩产500kg, 亩产值1 350元;蔺草平均亩产3 000kg, 亩产值6 000元。
四、杂交水稻制种—中药材 (泽泻) 模式
杂交水稻制种于3月上中旬父本播种育秧, 4月底至5月初母本播种育秧, 5月中旬移栽, 8月初收获。泽泻7月上旬播种, 8月上中旬移栽, 次年1月收获。
该模式可实现亩产父本150kg、杂交种子200kg, 父本亩产值400元、杂交种子亩产值3 500元, 合计杂交制种亩产值3 900元;泽泻平均亩产200kg, 亩产值2 500元左右。
五、水稻—草莓模式
水稻品种选用冈优188, 草莓选用丰香。
水稻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育秧, 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 8月中下旬收获。草莓9月上旬种植, 11月采用大棚或小拱棚设施栽培, 11月中下旬至2月中下旬收冬草莓, 3月中旬至4月中旬收春草莓。
稳粮增收 篇3
1 岳池县基本县情及农业基本情况
岳池县地处四川省东部丘陵区,2015年底,幅员面积1 457 km2,耕地面积4.83万hm2(田3.93万hm2、土0.9万hm2),全县总人口118.03万,其中农业人口103.8万人,有劳动力59.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 470元,是四川省的丘陵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岳池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豌豆、葫豆和油菜。
2 岳池县在促进农业稳粮增收工作中作出的努力
一是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2.55万t,自2007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蔬菜总产达到72.76万t,新植柑橘0.07万hm2、葡萄、草莓等小水果0.03万hm2,新建中药材0.112万hm2,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标准示范区4个、0.287万hm2。二是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69家、家庭农场40个、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家、种植大户212户,建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三是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2015年完成55个蔬菜和食用菌产品省级专项监测,抽取农产品样本6 340个,合格率100%。
3 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弱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水利设施配套不够、耕地平整度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村级公路及生产便道配套不够等问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1]。岳池县全县有40%左右的耕地基础设施老化,水土流失面积为1.33万hm2左右,占土地面积的28%,有2.67万hm2中低产田土需要改造,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
3.2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但规范运行的少,土地流转机制尚需引导规范,现代农业经营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尚需探索完善[2]。农业主导产业大而不强,重生产轻深加工、农产品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观光休闲带动农业增收的农业拓展功能尚需加强,以市场带动生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4 对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的工作建议
4.1 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稳粮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建设[3]。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4.2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为农业稳粮增收提供人才基础
加快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4.3 着力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农业稳粮增收筑牢制度基础
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4]。二是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4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为农业稳粮增收厚植发展基础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5]。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5 结语
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有针对性的在发展策略、投入力度等方面不断改进,令稳粮增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更具可行性。
摘要:近年来,岳池县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粮食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加强产业发展。但在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小等多种因素制约,给粮食稳定和农民增收带来较大难度。首先阐述岳池县基本县情及农业基本情况,分析岳池县在促进农业稳粮增收工作中做出的努力,研究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提出了几点工作建议,旨在进一步促使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稳粮增收,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状态。
关键词:稳粮增收,农业大县,主要问题,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张涛,孙秀艳,等.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川省的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12):11-16.
[2]韩长赋.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农村工作通讯,2016(1):10-19.
[3]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扎实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5(1):86-105.
[4]张红宇,孙涛,孙秀艳,等.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川省的调研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5(10):3-7.
稳粮增收 篇4
1 关于“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农业工作
“十二五”以来, 在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省“五大规划”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着力加快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步伐, 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垦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
“十二五”期间, 垦区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严格贯彻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深入实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按照稳稻玉、扩豆薯、强经饲、提品质、突绿色、增效益的原则, 扎实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稳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使垦区农业在高起点、高基数上连续获得丰收, 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6.12万hm2,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2.54万hm2, 分别比2010年新增6.01、12.25万hm2, 增长2.1%和4.4%;预计实现粮食总产220.65亿kg, 同比新增38.85亿kg, 增长21.4%;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7807.5kg/hm2, 同比新增1072.5kg/hm2, 增长15.9%。围绕国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设目标, 大力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 全局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36.13万hm2, 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9.47万hm2, 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创建单位63家, “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展到10大类80余个品种。垦区涌现出一批如胜利农场有机水稻, 绥滨、普阳农场富硒有机大米, 五九七、庆阳、延军、二九一农场水稻大棚二次利用发展食用菌, 肇源、宝泉岭、庆阳农场有机“鸭稻”、“蟹稻”, 双鸭山农场高效棚室蔬菜, 荣军农场有机杂粮等先进典型, 引领和促进了垦区种植结构优化, 职工持续增收。
1.2 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向好
以发展“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 紧紧围绕现代示范奶牛场和小区牧场化建设、乳肉兼用牛项目推进、苜蓿产业发展“三项”重点任务, 积极争取国家、省畜牧政策资金, 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2015年在23个农牧场新建千头现代示范奶牛场53个, 引进国外良种奶牛2.69万头。推广中德以奶牛高产模式, 启动了规模奶牛场高产攻关活动, 共有4个牧场奶牛平均单产达到了9t以上。宝泉岭管理局白羽肉鸡生产加工一体化项目全产业链投产, 现饲养5.4万套祖代种鸡, 40万套父母代种鸡, 去年屠宰肉鸡2000万只。坚持以养定种的原则, 在松嫩平原实施草原改良项目, 建设了6667hm2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苜蓿应用技术, 提高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模式, 实现粪污转化还田, 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有机结合。2015年末, 垦区奶牛存栏15.3万头, 肉牛存栏4万头, 生猪存栏79万头, 家禽存栏100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9.3、3.1、49.2万t。
1.3 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加强
“十二五”以来, 垦区基本建成“四大”水利工程体系,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7.87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65%, 比2010年净增32.13万hm2。已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103.22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36%。2015年, 垦区深刻把握水利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的新形势,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配套资金投入, 严格标后监管, 强化督导落实, 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水利投资51.5亿元, 基本建成了绥滨、二九○、饶河、兴凯湖4个灌区项目和江萝、勤得利、八五九灌区一期工程, 全面启动了青龙山灌区青龙河总干渠及一期骨干渠系工程建设, 可新增地表水灌溉控制面积12.80万hm2。积极配合开展三江治理项目建设, 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达标工程已全线开工。圆满完成了2014和2015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实施,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33万hm2。积极配合开展“三江连通”工程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实施准备工作。统筹推进了中小河流治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等各项水利工程实施。全年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13.2亿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6.93万hm2。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4个。建设财政补助项目18个、贷款贴息项目1个、农业部部门项目1个。林业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完成造林绿化4413hm2, 完成全年计划面积的110.4%, 其中新增造林953hm2。林业经济稳步发展, 呈现出红松果林、榛子、核桃秋等多品种共融的生态经济林建设新局面。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以各管理局局直和农场为中心的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基础, 提升了建设水平。垦区有7个农场和1个管理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有45个单位被评定为省级五星、四星级管理区, 2个管理局和9名同志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1.4 农业装备保障能力持续升级
坚持加强现代农机装备,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30.9万kW, 比2010年增加259.3万kW;农业机械化率达98.6%, 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2015年农机更新总投入20亿元, 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亿元, 新增国内外各类机械3万台件。重点推广了大功率深松、免耕精量播种、四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大型智能化浸种催芽、玉米秸秆处理等十几项新机械和农机新技术。肇东农用机场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北大荒通航农用飞机保有量已达92架, 全年完成农业航化作业面积152.15万hm2。垦区松花江园区、宾西产业园两个省级农机产业园区主要农机制造企业预计完成销售收入4.7亿元, 园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150万元, 实现销售利润3077万元。完成农机跨区作业面积201.20万hm2, 直接收益4.25亿元。加强粮食收储设施和购销体系建设, 粮食收储能力达到2528万t。争取和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和粮食综合直补资金20.52亿元, 补贴种植户29万户。拨付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资金3.79亿元, 平均补贴907.50元/hm2, 补贴大豆种植户6.8万户。通过积极争取先后启动了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219个, 确保了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在垦区全覆盖。目前, 垦区余粮销售已达1918.8万t, 占商品粮总量的93.6%。
1.5 现代种业稳步快速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国办发〔2013〕109号) 文件精神, 垦丰种业按照“三化”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整合国内种业资源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国布局的“育、繁、推”体系框架已经形成。围绕种业发展目标, 加强政策引导, 强化改革创新, 以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 整合垦区内外种业资源, 全面完成对垦区与种业相关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人才、资源及业务整合, 垦区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努力推动北大荒垦丰种业成为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和全国最具竞争力种业, 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支撑。全年垦区种子销售总量达到23.8万t, 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利润4.5亿元。种子机械化加工率、标准化包装率、包衣率和良种覆盖率已连续12年实现了100%。水稻、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主要作物区域内安全供给率达到100%。
1.6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依托内外技术力量, 发挥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院所等技术优势, 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墨西哥艾特尔公司、中化公司等技术合作, 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强化新技术集成组装和示范, 着力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改良、效益提升、环境改善等生产技术瓶颈。垦区稻米适口性研究与示范项目在优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成果。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优良食味粳稻选育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填补了垦区优质香型水稻品种选育的空白。农业“三减”行动计划效果初显, 实施“三减”示范面积1.31万hm2, 与常规相比化肥减量达到5%, 农药减量3%;利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支持资金2300万元,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80.33万hm2。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17万栋, 占总数的47.6%, 种植食用菌、蔬菜等面积7000hm2, 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有效提升了垦区科技支撑能力, 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75%, 比“十一五”时期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垦区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向依靠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转变缓慢;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明显, 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依然占绝对比重, 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比例偏低;在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弱, 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职工持续增收压力不断加大。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加以解决。
2 关于“十三五”时期及2016年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垦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对农垦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准确把握新要求和新期望, 深刻领会新思想和新观点, 以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 全面加快农业转方式, 调结构, 促改革, 稳增长步伐,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 也是垦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 以稳粮增收调结构, 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 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政策、法治支撑, 推进绿色发展, 确保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200亿kg以上, 实现职工持续增收, 努力开创现代农业建设新局面。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2.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实现职工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市场导向和消费导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促进农牧融合发展。一是以发挥比较优势为重点,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按照东部管理局灌区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和西部管理局水土资源条件, 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 稳定并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依据农业部“镰刀湾”地区调减玉米的部署, 减少普通玉米种植, 杜绝第四、五积温带玉米越区种植, 扩大专用品种玉米、饲用玉米、有机鲜食玉米面积;按照区位优势和自身基础, 大力发展优特作物, 扩大杂粮、杂豆、白瓜子、蔬菜、甜叶菊、双青豆、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种植;按照“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的要求, 积极发展青贮玉米, 加快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 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二是以提质增效为目标,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 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 促进农作物品质提升。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 一手抓标准化生产, 一手抓执法监管, 加快推进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 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三是以农牧结合为核心, 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牧结合模式, 示范推广“鸭稻”、“蟹稻”、“鹅玉”等生态种养模式, 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调, 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牧结合, 实现融合发展。四是推进水稻大棚二次利用。借鉴水稻育秧大棚种植木耳等食用菌的成功经验, 抓好产销衔接和订单生产, 加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应用, 拓宽职工增收渠道, 促进职工收入持续增长。
2.2 发展现代畜牧业, 实现质量效益同步升级
以发展“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 突出抓好“规模奶牛场9t工程、苜蓿产业发展和肉鹅基地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一是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以繁为主, 质效优先的原则, 加大奶牛性控繁育技术的应用, 实现进口奶牛初产牛全部应用性控冻精配种, 确保年底存栏达到设计标准。因地制宜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 加快奶牛养殖小区实施牧场化改造, 抓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推进规模奶牛场9t工程。积极推广DHI技术, 成母牛参测数量力争达到2万头。二是提高松嫩平原苜蓿基地生产水平, 组装苜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扎实抓好牡丹江、北安管理局试点场苜蓿扩种任务落实, 抓好2万hm2青贮玉米种、管、收、贮工作。大力推广苜蓿草应用技术, 提高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三是持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采取“养、防、检、治”综合措施, 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支持养殖大局 (场) 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畜禽屠宰行业监管工作,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到2016年末实现奶牛存栏17万头、肉牛存栏4.5万头、生猪存栏90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11.1%、12.5%和13.9%。
2.3 夯实农业基础, 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扎实推进重点水利工程、生态高标准农田、农业技术装备等项目建设, 巩固提升农业综合产能, 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一是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把握大型灌区建设这一核心任务, 全力推进三江平原青龙山灌区一期工程建设, 积极配合完成三江连通项目前期工作。积极配合推进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项目实施, 启动庆丰农场界河护岸工程建设, 全面提高主要江河防洪标准。搞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有效提升农业灌排能力。统筹建好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类水利工程, 全年力争实现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00万hm2、防洪除涝面积3.33万hm2,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万hm2。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74亿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6.67万hm2。继续对八五六农场灌区等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对延军农场等11个农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三是加强农机化建设。农机更新计划总投入20亿元, 购置更新装备各类农业机械2.2万台件。推进肇东机场建设项目, 确保项目年底全面竣工。扎实推动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 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发展。实现农用飞机航化作业153.33万hm2, 农机跨区作业力争达到266.67万hm2,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8%以上。四是加强林业建设。完成造林绿化4000hm2, 营造生态经济林667hm2, 完成防护林更新1333hm2。进一步推进垦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试点工作的进度。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 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8‰以内, 林政案件结案率达到98%以上。
2.4 强化科技创新, 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转化能力,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增强现代种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国办发〔2013〕109号) 精神, 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种子法》, 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 选育推广一批特色鲜明、优质稳产、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强化种子管理职能, 加大种子市场管理专项行动力度, 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全年种子销售总量25万t, 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实现利润4亿元。二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转化能力。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 重点加强水稻振捣提浆机插、水稻超早钵育机插、旱作免耕栽培技术等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大力加强有机水稻、富硒水稻、苜蓿半干储模式等各类生产典型经验的示范和推广, 进一步探索节本增效技术模式。三是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远程病虫害诊断、远程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智能测产、农机智能指挥调度、农资物流智能配送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实现设施环境精确监控和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精量控制,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5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利用, 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 切实改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 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发展道路, 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安全, 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一是大力实施农业“三减”行动。坚持测土配方施肥, 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 扩大有机肥使用, 促进化肥减量;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优先采用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示范推广, 坚持科学用药, 精准施药, 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落实“三减”示范面积3.33万hm2, 减化肥5%以上, 减农药3%以上。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实行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 开展畜禽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与综合利用试点示范, 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利用国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资金1400万元, 推广秸秆腐熟剂使用7.33万hm2, 开展酸性土壤调理剂进行盐碱地改良示范2000hm2。三是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坚持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措施集成运用, 推进节水农业发展。要从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 从节水、节肥、节药、节电、节油等多环节入手,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6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树立现代大农业的概念, 充分发挥垦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 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 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 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一是加强基地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按照市场化机制, 支持实力强、信誉好、联系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构建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拉动、新型经营主体联动的经营机制, 推进订单生产、产销衔接、加工转化, 助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形成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融合联动发展的局面。二是打造农产品流通新载体。充分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 以绥化管理局“大农网”为基础, 着力推动要素集聚优化, 重点打造农产品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载体。支持新型主体到城市开设直营店、连锁店、配送直供店。大力组织农产品上网营销, 加大对平台建设、网店开设、在线交易、网络客服培训的支持力度, 开展农产品同城、同区域配送, 加快“局淘”、场淘”快速发展。三是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垦区旅游资源优势, 重点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圈, 环水、沿山休闲观光农业区, 沿江风光带、沿路风情带、北大荒农耕文化带的“一圈二区三带”休闲观光农业群。按照《黑龙江省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要求, 扎实推进重点措施, 继续抓好19个农场 (小城镇) 和42个管理区示范单位建设, 推动垦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实现示范单位达标50%以上。
2.7 深化农业改革, 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