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共11篇)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1
冯家庄村集体增收新思路
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关于怎样提高农民收入?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面临以上问题,冯家庄村委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首先,加强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村的投资环
境,发挥村干部的优势,鼓励他们招商引资,以此来带动我村的经济发展。
二、鼓励我村各个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他们的发展提供
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此吸收我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
三、定期对我村村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社会的发展使
得越来越多的村民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村要组织村民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使得村民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增加自己的个人收入。
四、实行帮扶制度,组织动员我村党员帮助有困难的群
众,实现以点带面的局面。
五、利用我村的区位优势,鼓励我村村民自己经营小项
目,为这样的村民村委会为他们提供各项便利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2
农民收入变化是“三农”工作的综合反映。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大致经历了超常规-稳定-高速-滞缓-快速五个阶段:1978~1985年为低基数超常规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1986~1992年为平稳增长阶段。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 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1993~1998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农村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 由数量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农村务工经商人数进一步增加。1999~2003年为滞缓增长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供求矛盾突出。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农产品价格低, 农业亟需产业升级, 农民收入增长点不突出。2004~2010年为快速增长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
二、当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市场价格的拉动和各级工作的推动下, 农业现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 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11:1扩大到2010年的2.37:1。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而农业自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小。综合分析, 制约农业内部增收的因素, 总体表现为量小、面散、优势不突出, 具体表现为“一小、二弱、三低”。
“一小”即土地流转规模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农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率和劳动生产率低, 影响农民务农收入的提高。
“二弱”即农业竞争能力弱和农村生产要素弱。一是农业竞争能力弱。连片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少, 规模小, 农业品牌知名度低, 缺乏竞争优势。二是农村生产要素弱。当前, 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特别需要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支撑, 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相对弱化。农村劳动力高文化、青壮年、男劳力多数外出务工, 农业从业者低素质化、老龄化和兼业化严重。据抽样调查, 在家务农的农民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4%, 50岁以上的占74.7%, 80%以上是妇女。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 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 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农民的钱主要用在子女上学、看病、盖房、结婚等方面, 很多农民因此无力发展生产。全市农民人均不足0.6亩土地, 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 靠土地增收的难度加大。
“三低”即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低。由于国家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同时, 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 农业结构调整缓慢, 特色农业不突出, 一个农民一年种粮收益不及外出打工的1/20, 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突出。农资价格不断上涨, 农民生产成本年均攀升10%以上, 基本抵消了惠农补贴带来的实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粮食面积增加的余地有限, 单产提高的潜力有限, 农民仅靠土地效益提高增收的空间有限。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 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很少, 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但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 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状态, 农业服务“一公里瓶颈”没有突破。基层农技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 知识老化, 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水平较低, 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 投资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历史阶段,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是一项系统工程, 靠单一的措施已经不能保障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只有系统地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 才能使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
(一)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发展农业内涵促增收
一是抓好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 集中抓好一批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对重点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 进行重点扶持, 定期调度督查, 通过典型示范作用, 带动面上工作开展。二是突出中心城区核心。三是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尽快制定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目标考核等相关管理办法, 加快组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 促进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二)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调整优化结构促增收
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优我特”的思路, 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一是加快主体功能划分。二是推进基地规模化。三是开展“农业特区”试点。在特色农业重点区县、乡镇, 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 进行重点支持。启动实施畜牧业振兴计划, 增强畜牧养殖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增收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加快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工程。二是加快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能够有效解决“人散”、“地散”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引导农民“抱团”发展, 增强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依托高等农业院校举办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训。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 规范内部运作机制, 完善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成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 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内部资金互助。三是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推进劳动力转移促增收
只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才能提高农村资源人均占有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一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收靠就业, 就业靠技能, 技能靠培训。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质量不高、政出多门的实际, 整合资源, 统筹力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实效性。要从当前的短期培训向技术教育转移, 对不能升入高等院校而将走入就业道路的农民子女进行免费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新生农民工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二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拓宽农业就业渠道。三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 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让农民享受平等待遇, 能够在城镇住得下。
(五) 加快农村改革, 激发发展活力促增收
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二是推进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增加“三农”信贷投放。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重中之重,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对于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霄鹏, 于宛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05) .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3
关键词:农村:畜牧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94-1
1我县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龍江县辖14个乡镇,158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耕地520万亩,草原140万亩。龙江县既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也是黑龙江省畜牧业大县。全县肉牛饲养量34.47万头,肉羊90万只,生猪127万头,家禽饲养量超过1000万只,奶牛存栏达到了3.61万头,畜牧业已经发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增大。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7.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人均牧业收入实现了95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畜牧业对于加速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及县级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二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绩突出。全县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三是畜禽品种不断得到优化,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通过繁育改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全县良种覆盖率不断增大。猪、牛的改良面分别达到80%、30%以上。四是畜产品安全得到管理。认真贯彻畜牧行业法规,动物检疫、饲料、兽医、兽药等执法环境和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2舍饲型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对舍饲养殖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个别养殖户还没有认识到发展舍饲的重大意义,只是片面认为搞舍饲成本高、收入低,麻烦费时、费力,不愿意搞舍饲。
2.2舍饲型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县里每年都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增加牧业贷款额度,但鉴于畜牧业发展的周期性特点,畜牧业中长期贷款明显不足。且缺口很大。
2.3县内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就目前看,我县的几家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低,拉动力较弱,滞缓了舍饲畜牧业的发展。
2.4畜牧业合作化组织进程较慢
全县原来有两家小型企业,心甜乳业和鹤山乳业,由于处于“单打鼓独划船,提篮小卖走市场”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没有真正承担起“龙头”带动作用。
3发展对策
3.1加强引导,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
大力推广舍饲养畜技术,使舍饲养畜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必须搞好宣传引导,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开展“走千家,入万户”活动,帮助农民群众认清形势,掌握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使群众充分认识舍饲养畜的好处,在全县上下形成普遍的共识。同时,要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大参观、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到舍饲养畜典型大户中参观学习,让养殖大户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群众坚定发展舍饲畜牧业的信心和决心。
3.2改善发展环境,在扶持力度上下功夫
一是要出台政策。要制定适于舍饲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切实的抓好贯彻和落实,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对发展舍饲的场、户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发展。二是要增加投入。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畜牧业贷款额度,特别增加3—5年的中长期贷款,重点用于扶持站点建设、标准化畜舍及基础母畜购进及购买牧业机械等,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同时,鼓励养殖户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舍饲畜牧业的发展,为舍饲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3明确主攻方向,在培育优良品种上下功夫
一是确定当家品种,明确改良方向。肉牛以西门塔尔和夏洛来为主攻方向;肉羊以肉毛双高的德国肉用美利奴为改良方向;奶牛以年产鲜奶10—12吨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快优质种羊生产步伐。要充分利用靠山种羊场和胚胎移殖中心的种羊资源,广泛采取胚胎移殖和纯种繁育技术,加快种羊生产速度,迅速扩充我县优质种羊数量,为全县肉羊实现全改良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改良技术。要在搞好标准化站点建设的基础上,广泛推广牛羊冻精和鲜精改良技术,要全部使用特一级优质冻精,达到全冻配、全改良的目标,不断提高我县牲畜的优良品种率。
3.4强化龙头企业,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
要壮大舍饲养殖队伍,迅速扩张舍饲养殖量,为龙头加工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加工原料,进而使企业与养殖户两者之间有效对接,相互促进和拉动,形成更加紧密地供销联合体,实现利益的双赢。相关部门要帮助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壮大与发展;龙头企业也要在壮大与发展的同时,更新设备,改善工艺流程,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使产品提档升级,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占有份额。
3.5积极推进,从加强领导上下功夫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4
确保实现农民增收六大目标
一、提高认识明目标。围绕2009年全镇要实现异地搬迁农民人;帮助 位农民转移就业;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 个;帮助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或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民低保人数比上年扩面 %;帮助 位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工作目标,该镇把提高此项工作的认识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是班子研究成合力。定期召开党政班子会议,全体班子就如何实现腊口镇六大增收目标进行专项传达、研究和部署,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其次是干部动员抓声势。在全体干部会议上进行具体部署和贯彻,切实把“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作提高到全镇今年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的高度上来,形成了声势,营造了氛围。再次是各村制定规划明目标。各村按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开好三大会议,即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党员大会,并根据六大目标建立详细规划。目前,该镇此项工作实施进展顺利,现已转移农民就业 人,其中异地转移 人,现已解决就业岗位 个。
二、明确责任抓落实。一是成立组织。镇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中层干部任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六大增收目标的总体工作规划、实施和督导。二是细化分工。根据考核要求,把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的各项指标 1
分解成六大组,由分管领导牵头,各片和各职能办公室负直接责任,做到齐抓共管、职责清晰、目标明确。三是合力攻坚。在成立镇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抽调各办公室的骨干力量组成攻坚组,对在具体的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联合攻坚,重点突破。同时,把攻坚组和各个责任组的成绩相互挂钩,直接计入年终考核,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农民增收。
三、完善措施求实效。一是强化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监督小组,采取每月、每季、半年督查的方法全面掌控农民增收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二是建立联合攻坚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工作难点,镇党政班子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共同帮助解决;突出农民增收重点,发展一些短、平、快的增收项目和转移劳动等切实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椪柑、油茶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柑桔总面积达1.7万多亩,预计总产量2.7万吨。充分发挥浙南山茶油厂建在本镇的优势,着力发展山茶油,全镇油茶面积3万亩,产量370吨,抚育面积3000亩。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心香”、“紫心”蕃薯种植,面积达500亩,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120余亩。加大对柑桔种植实用技术培训,加大低效桔园改造力度,今年完成大坑柑桔低产改造试点工作(试点面积25亩),全镇改造面积500亩,开展各类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次2300多人,及时向农户发布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1000多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业合作组织8家,发展农产品营销队伍15支,培养柑桔营销员34人。特别是今年,积极争取县里优惠政策,帮助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5
管理工作自检查报告
县综合检查组:
按照年初签订的责任,现将古敢乡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管理工作自检自查报告如下:
本责任书总分100分,自评分99分。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自评分10分)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47元,比去年9.98%。(自评分10分)
二、农业增加增长(自评分5分)
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9.2%。(自评分5分)
三、种植业(自评分20分)
(一)主要农产品增长(自评分5分)
(1)粮食产量计划5920吨,实际完成5957吨,超出县委政府下达指标的0.6%。
(2)马铃薯产量14万公斤,超出县委政府下达指标的7.69%,商品率达38%。
(二)科技推广(自评分4.5分)
1、完成专型及特色玉米良种推广5600亩。
2、完成旱作多样性优化种植4200亩。
3、完成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4000亩。
4、完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9000亩。
5、完成土壤配方施肥及专用肥推广5200亩。
6、完成商品蔬菜基地建设1200亩。
7、完成水稻多样性栽培3000亩。
(三)农机推广(自评分3分)
全镇2006年完成机耕面积4500亩,机播300亩,农机培训完成16人,拖拉机验收率达96%。
(四)全镇绿证培训完成150人。(自评分1.5分)
(五)完成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50人。(自评分1分)
(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74元。(自评分3分)
四、畜牧业(自评分17分)
(一)产量增长指标(自评分4分)
完成肉猪出栏14418万头,肉牛出栏1200头,肉羊出栏1890只,完成肉类总产量1483吨。
(二)收入增长指标(自评分2分)
今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354万元,畜牧业总收入1191万元,畜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2%,总收入比上年增长9.2%。
(三)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40元。(自评分2分)
(四)畜牧科技推广(自评分7分)
1、畜种改良:完成畜种改良1800头。
2、饲草饲料:完成青贮饲料推广2120吨,氨化饲料推广
560吨,工业饲料推广210吨。
3、大河乌猪开发:完成大河乌猪推广196头,饲养优质母猪1260头,提供优质仔猪2.03万头,完成大河乌猪母猪规模户8户。
(五)畜牧兽医执法(自评分1.5分)
县乡产地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面达100%,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面达100%,兽药抽检达2批次,饲料抽检达3批次。
(六)畜牧科技培训人数完成420人次。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自评分4分)
1、参与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数户1750占总户的53%(除烤烟)。
2、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收入比上年增长15.6%以上。
3、近期完成产业示范项目实施计划。
4、扶持农头企业经费达70余万元。
六、扶贫重点工作(自评分7分)
1、完成下达的安居工程任务54户,并全部验收合格。
2、完成重点扶持村2个,其中市级1个、省级1个。
3、完成贫困人口解决温饱任务1050人,巩固温饱1823人。
4、严格按照财经制度,实行“三专一单列”和“报帐回补”。
七、乡镇企业(自评分6分)
1、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
2、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8%。
3、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4%。
4、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以上。
5、上缴税金比上年增长10%以上。
6、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16%。
八、林业工作(自评分10分)
1、完成退耕还林2526亩,合格率达100%。
2、封山育林和珠防工程造林县未下达任务。
3、完成义务植树9株。
4、完成造林样板500亩,造林合格率达100%。
5、完成了历年退耕还林权证发放。
6、认真履行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责任,中央公益林建设区域达到了“八无”目标。
7、森林病虫害发生2000亩,防治2000亩,防治率达100%。
8、完成国家公益林建设29900亩。
9、按规定配足各项林业经费,应配经费3万元,已配3万元。
10、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未下达任务。
九、水务工作(自评分12分)
1、完成水利工程基本建设30件,投资174.113万元,完成蓄水25万立方米。
2、全年未发生水库、坝塘垮坝、渍坝事故。
3、2006年以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未发生小
(二)型及以上水库跨坝,溃坝事故。
4、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2件。
5、完成水保方案完成1件。
6、加强水资源管理,督促辖区内的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依法取水、用水及入河排污的设置申报和审批。
7、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债人饮工程项目。
8、足额拨付工作经费。
9、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水利纠纷和水事案件。
10、督促有关单位足额按是上缴水资源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11、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十、财政支农资金(自评分3分)
1、财政支农资金可比口径增长率达8.6%以上。
2、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100%。
3、中央、省、市安排的支农资金全部按时定额拨付到位。
十一、减轻农民负担(自评分5分)
1、认真执行贯彻落实农业税免征政策,未发生违背政策行为。
2、认真落实减负“四项”制度。
3、认真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4、积极做好农民群众信访案件处理,认真开展专项大检查
工作。
5、严格执行《富源县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规范了“一事一议”活动。
自评分99分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与措施论文 篇6
一、近年来,我国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普遍陷入了困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不足
新形势下,农民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面对市场,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农民对市场规则和专业化经营的认识与了解不够深入,无法随机应变;另一方面,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变动消息,导致其分析判断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二)缺乏健全的集体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有句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的约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各种纰漏,使得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农村可以通过民主决策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财务审计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置于一定的资产管理监督体系之下。
(三)集体资产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集体资产总量的增加以及资产形式的多样化。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大吃大喝,对集体资产的铺张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私自挪用、占用集体资产;再加上管理不规范,集体资产常常被低价转让或变卖,同时损毁和贬值问题严重。总而言之,资产的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农村集体资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农村集体资产的归属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权制度得到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在管理中往往都会造成产权不清晰现象,一旦因此而发生纠纷,农村集体资产归属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难题。在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产权意识淡薄,很多的集体资产更是缺乏有效的登记,资产归属的不明确一方面会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有人恶意占有资产的现象。集体资产最不明确的往往都是一些资源性资产,既没有有效地管理,又何谈产权登记,长此以往界定不清,自然会产生纠纷。
(五)集体资产管理人员问题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很多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人员都不愿到农村就业,所以进入农村工作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低素质、低水平、低能力的问题。就算有些农村健全了其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但在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下,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影响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几个要点
(一)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成熟,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从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着手,让集体资产的管理能够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要做好集体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资产的进出、增减情况以及登记账簿等日常工作管理环节,管理人员要做到一丝不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
(二)明晰集体资产产权
在农村发生的纠纷中,产权纠纷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明晰产权可以有效减少纠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管理过程中,对产权的归属问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不得违反。针对存在争议的资产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公平合理划分,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
(三)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高低与农村资产管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来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能力不足的就会起严重的阻碍作用。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只有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培训,才能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同时,要大力引进先进人才,为农村的管理增添新活力,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管理机制可以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同时着手。其中,加强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督。内部人员的办事态度和工作效率对管理工作的好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奖惩制度,在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同时也能起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加强外部监督则主要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应该对农村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调查,监督农村的各项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减少因监管不力带来的损失。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农村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但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申雨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1.01:36-37
[2]冯卓,詹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探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2:93-96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7
1 平房区奶牛经济合作组织现状
首先对平房区畜牧业方面奶牛生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平房区现有两镇、11个村、28个自然屯, 奶牛饲养是目前农民在畜牧业方面增收的一个主业, 饲养奶牛比较集中、发展形势比较好的村有平房镇的哈达村东岱家屯、平房村的平房屯、平新镇的韩祯村、平乐村。在调研工作中发现这几个村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农民们自发形成的“奶牛合作社”在农民致富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关键作用。东岱家屯位于平房区的最东端, 全屯现有农户75户, 人口230人, 耕地面积1350亩, 人均占有耕地5.87亩。目前全屯奶牛养殖户35户, 占全屯总户数的47%, 存栏奶牛220头, 户均3头牛, 日产鲜奶2吨多, 每月仅奶资收入就达15万元。仅奶牛一项年可增加收入近100万元。在以奶牛大户的牵头带动下, 养殖户自发地组成了奶牛互助合作社, 经过区、镇有关部门的扶持、引导,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合作组织的章程, 为奶牛合作社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和各种服务, 在维护奶牛户利益、推广青贮技术、良种繁育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韩祯村陈家屯农户156户, 饲养奶牛280头, 奶牛养殖户63户, 全部种植了青贮玉米, 其中32户建设了永久性的青贮窖, 陈家屯青贮事业发展好, 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农民对科学饲养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是他们的合作组织的团队作用, 建设青贮窖、窖贮青贮是一项团队合作的工程, 非一家一户所能完成的, 在村民代表的带头示范、帮扶指导下, 全屯奶牛养殖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青贮事业中来, 通过奶牛合作社的牵动作用, 陈家屯的奶牛养殖青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他象平房村、黎明村、平乐村、高潮村等养殖奶牛数量比较集中的村屯, 都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奶牛经济合作组织, 在为村民服务、谋取经济利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奶牛合作社”的缺欠
虽然平房区的奶牛合作组织在奶牛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的“经济合作组织”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加入WTO后, 国内外农业同台竞争, 其竞争的实质就是农业经济主体之间和经营规模上的竞争, 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状态, 没有自己的产业组织, 不可能在世贸组织原则约束下与国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农场竞争, 即使在国内经济市场上也常常处于被动的生产经营, 在市场的大潮中随时会被倾覆。由于粮食市场价格上扬, 饲料价格上涨, 农民在饲养奶牛行业中获取的利润下降, 增收步幅减慢。由于奶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个别收购鲜奶的二道、三道贩子在不正规的鲜奶收购点压质压价, 克扣农民, 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 个体生存的农户无力去与大市场、大公司集团、以及具有一定资本的个体经营户竞争, 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放弃养殖奶牛, 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奶价偏低、饲料价格过高、再加上饲养条件始终无法改善、饲养规模停步不前, 部分农户只得放弃饲养奶牛, 还有相当一部分奶农徘徊观望, 对养殖奶牛增收失去了信心。平房区的奶牛合作社是比较低级、幼稚的一种自发的农民合作组织, 它在市场上不具有任何占有份额, 在市场交易中总是处于被动不利局面, 无法分享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 因此只管“生产”仅享受生产中的产品带来的利益, 而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 其他方面带来的更多的利润, 广大农民没有享受到, 因此, 与发达的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相比, 我们的农民付出的相对要多, 收获得相对要少得多。与国际接轨, 提倡引导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农民自愿参加为其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合作社, 使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加工、流通、金融等各项领域进行合作, 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我国、我区农民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 也是国际合作社发展的共同经验。
3 发展新型农村奶牛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
有了一系列国内、国际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以及平房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进程, 因此,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尽快形成规模经营, 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 势在必行。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 要“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胡锦涛同志也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更加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 就是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中央1号文件更加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政策。这些重要论断和政策, 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合作组织的程度, 不仅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而且也是推动农民有效进入市场的关键, 同时也是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需要;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需要;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需要。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8
[关键词] 经济政策指令;国家宏观调控;科学与效率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
1 引 言
1.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纵观近年来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增长状况,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农业经济增长总体环境良好,这为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前景。第二,农业生产稳产增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它在经济增长中基础性、稳固性的作用。第三,投资仍将稳定增长。第四,消费迈向新台阶。
由这四个特征,可以明显看出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能简单明了地判断出农业发展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作出的贡献与其发展潜力。
1.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广与深入,农村地区经济在党和国家统一指挥和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发展之重要性能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自古以来提供人类所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料以及发展其他产业的先决条件。第二,农业发展是社会整合与分工,国民经济及其他各生产部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给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2 农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本地区部分农村实际工作的总结,目前家庭生产经营的模式,政府若再延续以往指令的做法明显不再奏效。作为指令性工作典型的工作方法之一——乡镇工作者喊口号抓工作,在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面临难以为继的境地。可谓“明知已非计划经济却计划性地抓,明知已变市场经济却不好好抓市场。”
笔者具体分析一下指令性做法所表现的四个方面。
2.1 不当指令
首先,从基本经济政策方面,用计划经济已经过时的方法抓市场经济。比如:在年初偏强制性地下达种植某种特定农作物的指令,或者要求一年度达到一定数量的农作物产量,但农民或户主往往更倾向于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利益决定生产方向,这样政府所下达的政策指令最后变成了无效口令。这样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户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本应该在农户中所应有的威信,一旦涉及更加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事件,政府指令却失去了效力。
2.2 缺乏效力的中间环节
这一问题根据客观现实来看,往往出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指令与政策的下达环节。处于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因为各方面原因往往过多地注重对上级部门负责,一方面又忽视了对农户个体的责任,导致原本偏离科学性的指令更加远离效率与针对性,同时因为中间传达环节不同程度上缺乏合理规划与有效组织,最终使得到达农户手中的指令缺失该有的效力。
2.3 跟风跑的不良风气
在现实案例中却出现了政府部门忽视必要自然条件,单纯追求生产效益而盲目跟风开展农业生产。这在根本上是不科学,违背正常农业发展规律,并最终损害农民利益以及影响农业经济的最终发展的。
2.4 缺乏头绪的工作方法
纵观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现阶段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步入一个面向市场,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寻求领域内结构最大优化与实际运作效率化的阶段。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来,如何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有步骤性地转变到发展现代化市场农业,科学化现代农业,效益化生态农业的轨道上来。这显然是我国各个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区域都面临的最优道路与挑战。而现实情况却是,面临有着强大发展机遇同时包含强大内部结构的现代化产业,如何下手,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以及如何牢牢抓住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从开始转变到最终顺利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欠缺一个科学性、前瞻性与利益长久化并重的发展计划。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根据以上所列出的问题,经过客观的分析和考虑,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不难发现。
3.1 政府政策的转变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各方面职能持续转变,政府机关各部门也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与改良。不同程度上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原有的干涉性与指导性削弱,各项行政指令以及审批步骤业已减少或者取消。原来个体农户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大大减小。而农户因为普遍上的个体化存在导致对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地获取,加之农民专业知识的缺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科学专业的农业生产与上市等信息的流通,使得各种有效的生产方法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采纳。
3.2 现有制度的必然结果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的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它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全面改革开放在农村经济中的有力成果。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农户单单注重个人家庭经济,而忽视集体经济利益,这样使得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户组成的农村经济区域体难以整合已有的资源,难以规模化的实现整个区域宏观上经济的发展进步。
4 解决措施
以上我们系统化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工作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所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现实与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尝试着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与措施。
4.1 政府政策科学性
首先我们从政府政策方面着眼,政府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指令性手法,通常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作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决策,往往能从一开始就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前提与稳固的保障。要成功地做好政策规划与调整,首先应当充分做好对市场前景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动态。其次应当有机地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专业科学理论知识使政策科学化。同时也应当注重农业与各个其他产业的结合,形成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农业经济与其他经济领域互相促进吸收的格局。
4.2 沟通与理解
同时,我们应当考虑以往政策指令下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变单向指令为客观建议,让政府工作人员融入农民群众之间,切实体会弄明利益,与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共寻良方。把区域宏观经济目标变为个体农户所能理解接受,并能积极采纳的实际行动。
4.3 专业知识的培养
从知识技术方面看来,我们并不缺较为先端的专业农业研究成果。我们所要做的事一方面大力发展各项农业研究,培养更为尖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使得科技成果及时,有针对性地传达到农民群众手中。
4.4 注重交流与服务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仍然在于上级政府与下级民众沟通的过程。我们政府与各级工作人员应当从各个途径,变“管理强制”型为“服务交流”型。只有政府部门与群众间切实做到了和谐的沟通与双向的交流互动,政府的优良政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功效,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切实地体会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只有群众个体获得了自身利益,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才能富有效率,卓有成效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于晓颖,高翠敏.农村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96.
[2]王庆国.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2002.
[3]陈东旭.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刘瑾. 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3(12).
[5]程晓梅. 农村经济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9).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 篇9
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政府工作中也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也要对自己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规划,而且还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障农民的利益,重视经济发展和建设,积极进行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有关的工作,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避免任何混乱,重视实践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
要保证职能高效行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往往要考虑政治,法律,例如,審计,解决边界纠纷,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管理的专门法规更少。这也导致了他们以往的管理困难,无法实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应有效行使权力,相应的立法工作是必要的。
3.3提高施工管理
为提高农村和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直接与部门的人员,职责和工作的任务重,如果进行更多的管理现状和管理团队之间的协调,这会影响部门工作。所以,团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站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注重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政府整体水平,保持稳定,确保成员在团队中积极工作。从各方面加强队伍的能力,在团队建立高质量和适用性的团队。
3.4加强农村经营治理
农村经营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焦点,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的管理,各级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然不足。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农村的经济、安全、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要求下建立新的监督机制,具有重要意,能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强化审计功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财产的安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确保共同的合理的流动性和财务会计的发展。重点建设培养懂生意经的,有奉献精神的员工,严格执行认证制度。
3.5提高经济管理的法规
提高经济管理制度,是优化管理流程方法、促进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经济管理工作要确保其合理性,实现有效的经济管理权力的行使的工作。
3.6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
首先,选择一些大学生或选择对公共服务与经济管理能力高度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第二,积极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明确责任,确保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才能确保经济的恢复,并且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这些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去走探访田野、村庄,灵活的理解当地的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农业状况,从而更好的实现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的政策和程序。
4结束语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现在我们面临一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完成也很不容易,这需要很大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创新,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J].北京出版社,.
[2]戴蓬军,邓浩淼.推进农业产业化[J].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农业经济,,2.
[3]周敬伟.贫苦农民增收的创新对策.农业经济,.2.
[4]吴迪.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
[5]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着力破解村集体增收难题 篇10
去年以来,镇立足农村土地这一共性资源,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深挖土地潜力,探索建立以“清理一户多宅、清理多占责任田、清理无偿使用集体‘四荒’地,规范引导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流转”村集体增收模式,拓宽了村集体增收的渠道,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新路子。截至目前,镇全镇36个村通过“三清一流转”新增村集体收入370余万元,12个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由6个增加到15个。
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开展三项清理行动壮大村集体收入。围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该镇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了“一户多宅、乱搭乱建、空闲地清理”清理工作,在清走垃圾和违章建筑的同时,也为村里腾出了土地资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这些土地的价值,该镇综合考虑土地的规模、位置等因素,进行了分类处置。一是连片地集体发包。对依法清理拆除违规建设后腾出的面积较大的连片土地,由村里依法收回,因村制宜进行发包。孙李辛村通过拆除20多座违规旧房屋,清理出连片空闲地26亩,公开竞标后村集体收入年均净增6万元。截至目前,全镇共清理“一户多宅”741户,拆除违章建筑280处2万余平方,清理出空闲地617处5万余平方。二是建筑物有偿使用。对村内空闲地上建设房屋、车间等建筑物的及多占的宅基地,在不影响村庄规划的前提下,经村“两委”、村民代表会研究通过后,签订承包合同,按每平米1-5元标准有偿使用。三是小块地分散经营。对群众房前屋后、村内道路两侧的小地块,由村集体统一种植经济苗木,建设“绿色银行”。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岗”,由党员自主认领进行日常管理,收入归集体所有。通过集中开展土地清理,有效遏制了村内土地产权不明、管理混乱、随意处置等问题,让闲置的“废地”变成发展的“宝地”为村级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南宋村通过土地清理,不仅还清了遗留的100多万欠款,还净增村集体收入15万元。
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通过开展责任田和集体“四荒”地清理增加村集体收入。由于历史遗留、人情关系等方面原因,各村普遍存在着“人情地”、“党员地”、“关系地”,同时路边、沟边、湾边、村头等集体“四荒”地也被村民无偿使用。对这些土地,村集体没有任何收益,成为村集体“隐性”资源。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镇结合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彻底清理各类“隐性”土地,严格按照经营权证上的实际亩数进行规范,对多占的林地、责任田由村集体统一收回或者收取相应的承包费;折成土地被企业征用的,按照经营权证实际土地亩数进行补偿,多余部分收益收归集体所有。通过集中开展土地清理,有效遏制了村内土地产权不明、管理混乱、随意处置等问题,让闲置的“废地”变成了发展的“宝地”,拓宽了村集体增收的渠道,为村级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南宋村通过土地清理,不仅还清了遗留的100多万欠款,还净增村集体收入15万元。截至目前,全镇共清理出“隐性”土地资产800余亩,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70万元。
农村教育: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 篇11
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占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大学生数为4%,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以我国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161364万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者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742%(这部分劳动者从农业转移出去的人数量最多),其中18—25岁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834年,7408%的人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是全部劳动者中受教育年限最长的。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者中,3542%的人为文盲或认字很少,这部分人将长期留在农业生产中。
(二)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教育不公平问题。城市居民除了承担自己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以外,就不再直接承担任何其他费用,而且非在校学生父母的纳税人也不再直接承担任何义务教育费用。但是在农村,除了学生家长必须缴纳学校杂费等,所有的农村人口还要以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捐集资等形式负担义务教育的费用,而这几种资金是农村学校基建和公用经费的主要来源。
(三)大、中城市与县、乡镇、村之间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同时又因为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欠发情况相当严重,即使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予以制止情况下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又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四)最近3年,“教育乱收费”一再蝉联“价格投诉冠军”。权威人士指出,乱收费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形同虚设。法律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在2003年已危及中国超过3亿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利益。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就当前教育收费水平而言,广大农民等弱势群体均表示“吃力”。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将近50%的受访者表示“有些吃力”或“非常吃力”,有42%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完全承受不起”。
(五)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把全国人民分成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进城的农民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和子女教育的权利,难于落地生根。
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人力资产存量绝对很低,以小学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与城镇及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就更为显著。
二、农村教育现状的负面影响
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构成“民工潮”大军的农村劳动力也有近7千万人。能否顺利地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农民增收是否能实现的关键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城市出现大量失业劳动力,但同时某些专业的人才和熟练工人仍很缺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民进城选择合适的工作将越来越困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消化器官”的乡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放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只能干些粗、重、脏、累的工作,甚至连这样的工作也找不到。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345个村的调查,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高中程度的占1310%,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占27%。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
三、解决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大力提高对农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
为了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是要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二是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式。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要防止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错误做法。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农村的税费,不足之数由上级政府拨款补助。但是,这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各地经常有挪用教育经费、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形,非常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根据粗略的估计和测算: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工资的费用。现在中国农村的小学教师有380万人,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保证这些教师每月500元的收入,即一年6000元,那么需要经费232亿人民币。每月500元工资在东部发达地区可能不够,需要东部发达地区的政府再补贴一点;在中西部地区每月500元的工资基本能够稳定小学教师队伍。全国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有223万人,如果中央政府财政保证每月800元的收入,这个工资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应该能够稳定教师队伍了,东部地区同样需要地方政府再补贴一点,总的费用是214亿人民币。两项加起来是446亿人民币。2002年中央和地方合起来的全国财政总收入是18913亿人民币,446亿只占到23%,财政上是能够承担得起的。即使这笔费用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2002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是10390亿人民币,也只占到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43%,也是中央政府承担得起的,因此由中央落实义务教育的精神,用中央财政来支付义务教育中最大的一笔即教师费用,是完全可行的。做到这一点,才是名正言顺的义务教育,才能够稳定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解决进城农民子女的公平受教育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措施】推荐阅读:
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5-31
农村集体建设06-10
农村集体财务08-21
农村集体财产09-30
农村集体资产11-04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09-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10-0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07-04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