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财产

2024-09-30

农村集体财产(共3篇)

农村集体财产 篇1

农村一直是国家关注与扶持的重点,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出促进“三农”发展的经济政策。农村集体财产关系广大农民的利益, 是基层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早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加强农村集体财产管理的制度。可见农村集体财产管理的好坏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非常重要。

一、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集体财产数量不清

农村集体财产按照政府要求, 应该定期清查, 但基层乡镇存在清查工作并不彻底、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表现为在集体财产管理中有的账实不清, 一些财产没有账面记录或在账面上存在的记录的财产而实际并没有实物资产。此外, 有的在进行集体财产统计时, 未将村办企业占用的农村土地等资产纳入到财产管理范围。因此在集体财产核算源头上就缺乏数据的可靠性, 当发生财产增加或减少时不能及时在资产账户中进行调整, 导致财产数量不清的问题。

(二) 对农村集体财产管理认识不够

认识不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人员对财产管理的认识不够, 缺乏增加集体财产的收益的热情, 认为集体财产管理主要是村干部的事情, 自身管理意识不强。此外在财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村集体财产是本村的事情, 财产管理如何并不影响自身政绩的考核, 更谈不上职位提升问题;同时在财产管理上, 担心因自身管理不善而导致村集体财产亏损的发生, 因此在管理上大多数管理人员的态度是维持现状。二是村民参与农村集体财产管理的积极性不够。作为村集体财产的主要股东, 村民负有参与管理集体财产和监督财产管理的责任。但在农村, 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缺乏管理意识的限制, 村民对集体财产管理存在盲目性, 村民对集体财产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 更谈不上积极参与问题。村民过多关注村集体财产是否盈利以及分配问题, 而不是注重参与集体财产管理问题。

(三) 民主决策、监督工作不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集中制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则。依据规定, 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 由村委会组织村民投票进行讨论, 并通过透明程序做出决策。但在实际操作中, 在进行投票决策前, 村委已经有了初步想法, 并无意有意地暗示村民进行有选择的投票, 使得民主决策形同虚设, 走过场是村集体财产管理决策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部分村干部, 无视程序的要求, 在决策制定后进行公布, 对实际涉及的内容或发生变化的部门并不进行详细说明, 缺乏村民监督。

(四) 农村集体财产流失问题严重

实际操作中, 在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上部分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力擅自变更财产性质, 如通过开办村级企业形式把村级财产进行入股, 而在入账记录上漏记或少记投入金额, 或通过其他形式不断蚕食集体财产;同时在管理上由于监督力度不够, 可能会发生管理人员连同村组干部贪污、私自占用集体财产问题, 从而引起集体财产丢失问题。此外, 在集体财产运用上, 管理者缺乏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 难以有效驾驭集体财产, 实现财产的增值。

二、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 缺乏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由于缺乏竞争和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很难提高村集体财产管理者的积极性。村干部作为基层组织的管理者, 并没有正式的国家编制, 工资收入低, 工资无法满足日常开支需要, 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其他经营生产活动, 村干部离任情况时有发生, 甚至在贫困村会出现无人竞选村组干部的现象。即使竞选成功, 但村干部多数农民出身, 往往自身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对村集体财产管理重视不够, 管理疏松。

(二) 国家关于村集体财产的法规不完善, 工作执行力度不强

虽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发展问题做了规定, 但一号文件作为总的指导思路, 在具体实施上与村镇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在关于村集体财产所用问题上, 虽然规定村集体财产归村集体所有, 但村集体内部分配问题并不明确, 同时乡镇政府在对村集体财产管理上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无法在制度上达到约束村级干部行为的作用。此外, 在政策上虽然中央做出明确规定, 但在村镇对农村集体财产扶持的优惠政策工作执行力度不强。在产权制度改革上, 国家并未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界定, 对产权改革后所形成带有股份制性质的法人地位也未做出明确规定。

三、改善农村集体财产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村集体财产数量的清查工作

在村集体财产数量清查上, 不仅要对资产进行清查, 也要对负债进行查实。首先要对经营性财务进行清查, 在清查方式上主要为合同的审查, 要对签订的合同针对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存在权力包、是否严格执行问题进行清查, 通过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对违反规定签订的合同要依法律规定予以变更或撤销, 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达到保护集体财产的目的。其次要做好账实清查工作, 要结合实际财产量、种类以及价值核对账面资产, 对漏填或多填的财产及时更正, 对已有的财产要做好明细记录和发生时间记录, 根据财产的性质妥善分类, 对分类不清的应依据集体财产管理规定进行划分, 维护集体利益。

(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管理村集体财产管理意识

村集体财产不仅是财产管理者的责任, 也是村民的责任。在具体措施上, 针对激励机制缺失问题, 乡镇政府应该结合各村情况, 通过物质激励和政绩考核相挂钩的方式, 依据村集体财产所获收益建立阶梯式的奖励机制, 若村集体财产管理者通过管理实现集体财产收益的大幅增加, 则管理者收益分配比重也会相应上升。同时村组部首先要做好带头作用, 要认识到村集体财产管理的重要性和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规范集体财产管理行为, 通过村集体财产的内部分配增强村民的参与集体财产的管理意识, 做好奖励工作, 若村民在参与村集体财产管理上所做的工作越多, 则根据工作量进行额外的村集体财产收益的奖励。如某村有1000万村集体财产, 年末获得利润200万, 其中拿出50万作为额外奖励, 150万按村集体财产内部划分的比例进行分配, 依据村民及管理者的贡献, 管理者与村民都获得了额外收益, 从而可以激发村民和村集体财产管理者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 规范民主决策流程, 加强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是村处理本村重要事务的主要方法, 通过政治教育培训增强村级干部的政治素养, 同时要有明确的民主决策投票流程, 村级干部应尊重村民意愿, 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村集体财产进行有效管理。在民主监督上, 一方面乡镇政府应加强监管, 根据村集体财产内容落实监督制度, 不定期对村集体财产账户和财产进行清查, 并组织专门人员下村抽查村集体财产管理工作, 并要求各村定期上报村集体财产管理现状。同时要加大村务公开栏对村集体财产的宣传, 使村民对村集体财产违规问题有大致的了解。此外要为村民提供举报平台, 可以设置专门的举报热线为村民举报提供便利。如在进行村投票选举时, 村委会增添了村务监督机制, 并设专门人员对村务活动进行监督。

(四) 提高村集体财产管理人员水平

在提高水平方面, 一是乡镇政府应重视集体财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当前村集体财产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析,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要结合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并在培训结束后要有相应的考核内容, 强化村级集体财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此外, 应抓住大学生下乡当村官的机遇, 引入财产管理人才, 通过人才的引进为村集体财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但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注重人才素质问题。如某村引入一大学生村官, 但该大学生因为工资低却没有为村财产管理做出任何贡献, 平时在县城打工, 从而不会促进村集体财产管理工作的改善。

四、结语

农村集体财产有效管理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不仅要加大农村集体财产管理的扶持力度, 各村也应该规范财产管理流程, 全员参与, 创新村集体财产管理制度, 引入如信托等财产管理方式,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摘要:本文以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为主线, 针对村集体财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 并分析了其内部原因, 最后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体财产,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翠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财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 .

[2]柯江.福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王秋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农村集体财产 篇2

刘盛贤这种在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时挺身而出的精神,是他在日常工作中认真细致、恪尽职守的表现。刘盛贤同志入厂工作八年以来,工作认真,遵章守纪,是众口皆碑的好员工,制止偷砖事件更是最大限度的折射出一名企业员工舍身保护企业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主人翁精神,反射出刘盛贤同志爱厂如家的高尚品质。我们企业为有这样的好员工而感到自豪。

连日来,热电公司全体员工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学习刘盛贤同志这种对集体高度负责的精神。当集体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要勇敢的站出来。敢于同一切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斗争。学习刘盛贤同志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思想品格,争做维护企业利益的卫士。为利华益集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平凡寓意伟大,一丝亮光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人人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企业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以刘盛贤同志的事迹为契机,从小事做起,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热电锅炉车间

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分析 篇3

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经验表明, 当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 财产性收入就会逐渐成为居民新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 2007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 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十一五”期间是广东向人均GDP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截止2007年末, 广东农业人口3894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8%。因此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

财产性收入的一般定义是, 指家庭拥有的动产 (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 、不动产 (如房屋、土地、收藏品等) 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利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租金、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储蓄性保险投资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其他投资收入和其他。其中, 房屋出租、集体经济项目和土地征用所获得收入是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1、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纯收入增长速度。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4元, 比2003年增长38.7%。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 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呈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13元, 比2003年增长69.6%, 这一增速不仅大大高于居民人均纯收入38.7%的增长速度, 也超过同期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62.9%) 和经营性收入 (4.4%) 的增速, 仅次于转移性收入 (88.8%) 。

2、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不断攀升。2000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仅为2.0%, 到了2003年比重迅猛升到4.5% (见表1) 。2007年, 这一比重升至5.6%, 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这反映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变大, 说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正成为提高广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来源。

3、财产性收入增幅大幅波动。受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的影响, 近年广东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率呈现大幅波动状态。2003-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幅分别达到31.9%和33.9% (见表2) 。2005年因为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减少, 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 为-32.3%。2006年虽然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不多, 但集体股息、分红和租金上涨, 人均财产性收入比2005年增长32.1%。2007年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多, 人均财产性增长速度变为41.5%。

房屋、集体经济项目、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特点

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房屋租金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构成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2007年间, 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租金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这三项收入占人均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6%-88%。

1、外来人口聚居带动房屋出租收入成为财产性收入的主体。广东农村居民的房屋租金收入一直是财产性收入的主体, 2003年该项收入占财产性收入的26%。到了2005年这一比重增长到45.3%, 2007年由于其他财产性收入增长, 租金收入比重回落到33.8%, 但仍然是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房屋租金收入比重高的原因:广东是外来人口的聚居地, 尤其是珠三角,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外来人口占了常住人口的一半, 这些地方的房屋出租非常活跃。如:2006年广东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 东莞农村居民户均拥有住宅面积达到252平方米, 其中用于出租的住宅面积就占了1/3。在珠三角, 房屋出租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

2、土地收益波动大。土地是农村居民安身立命的财产, 土地收益包括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由于广东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城市化发展快, 土地收益增长迅速, 2003年土地收益占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是33.8% (见图1) , 2004年达到41.3%, 但到2007年这一比重又下降到26%。

从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来看, 2003年前后, 广东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区、大学城和高速公路, 土地征用力度大, 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 占财产性收入比重为34.8%, 原因是2004年政府采取有力措施, 全面清欠自1999年以来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款, 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比2003年大幅上涨。2005-2006年, 为了防止农村耕地大量流失, 国务院出台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广东也出台《广东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开工管理若干规定》, 从程序上、机制上规范了建设工程征地拆迁行为, 农村居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有所回落。同时,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征地补偿利益, 2006年广东制定了《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 据有关部门测算, 最低保护标准比原征地补偿标准提高23.5%。2007年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比重又上升到20.3%。

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持续平稳。2003-2007年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占人均财产性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6%-7%左右的水平, 成为农村居民比较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近几年, 广东各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法规,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5年, 广东发出《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上市流转, 意味着广东农村土地使用权流传进入了市场化阶段。根据省农业厅有关数据显示, 2007年广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22万亩 (比2003年增加约100万亩) , 占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4.4%, 其中, 农户自发流转的面积146万亩, 占34.6%, 经农户同意并委托集体统一流转面积276万亩, 占65.4%。土地流转涉及农户202万户, 占家庭承包户的18.2%。

3、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稳定增长。一直以来, 集体经济项目的股息和红利是广东农村居民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来源。尤其是珠三角农村地区利用地缘优势, 形成出让集体土地、建厂收租、物业租赁为主的集体经济模式。2003年, 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收入占人均财产性收入比重的23.5%, 2007年升至33.6%, 在财产性收入比重中仅次于房屋租金收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良好经营, 2007年人均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达到105元, 比2003年增长1.4倍。

财产性收入的比较分析

1、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2003-2007年, 广东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均高于农村居民, 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比从2003年的1.6∶1提高到2007年的2.1∶1, 差距逐渐扩大。广东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大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不如城镇居民快。虽然广东农村居民的2007年人均财产性收入比2003年增长69.6%, 却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17.2%的增长速度。二是城镇居民财产性收益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是房屋出租、集体经济项目和土地, 城镇居民则靠股息红利和房屋出租来增加财产性收入, 但城镇居民的房屋租金较高, 2007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房屋出租收入达到329元, 还高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三是城镇居民投资渠道相对较广。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多, 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日益显现。城镇居民除了进入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获得财产性收入外, 城镇居民的利息收入也较高, 2007年人均利息收入占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7.3%, 比农村居民的利息收入比重高出6.6个百分点。其他投资如买卖邮票、收藏品交易等也逐渐成为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2、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居于全国前列。

2007年,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128元, 广东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 优势比较明显。从全国31个省市来看, 广东农民居民财产性收入列第四, 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浙江 (见表3) 。与排名第一的北京相比,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只有北京的1/3。但与排名最后的甘肃相比, 两地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比是13.6∶1。

相比同样是经济大省的浙江,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要略低。但两省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各有特点。与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体不同, 浙江近十年来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为主, 约占财产性收入的一半, 2003年达到50.8%。浙江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比重高主要得益于城市化发展、道路交通建设和工业小区建设等, 尽管近几年比重回落到30%以下, 但仍高于广东。而房屋租金虽然不如广东高, 但近年增长相对稳健, 2007年占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27.7%。

3、不同收入人群的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差异。

2003-2007年不同收入分组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变化并不一致。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基本维持在1%-2%之间 (见图2) , 只有高收入户比重超过7%。高收入户的收入高, 有更多的资金投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而低收入户在满足日常温饱后剩下的现金并不多, 因此财产性收入十分有限。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存在问题

1、财产性收入比重过低。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 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虽然近年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较快, 但比重还非常低。在构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四项收入比重中, 2007年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56.9%和32.7%, 而财产性收入为5.6%, 仅高于转移性收入。即使是2007年高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也只是11%。在发达国家中,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 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达到40%, 仅次于工资性收入, 有90%以上的美国人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

2、财产性收入更多流向高收入群体, 形成新的分配不平等。广东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近几年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但增长的不均衡性也日益突出, 少数高收入者获得绝大多数的财产性收入。2007年, 高收入户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383元, 而最低收入户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只有31元。5年来, 高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快于低收入户, 2007年高收入户的人均财产性收入比2003年增长81.7%, 增加622元, 而低收入户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只比2003年增长69.7%, 增加13元。

3、农村居民资金存量少, 投资渠道狭窄, 限制财产性收入增加。长期以来, 广东农村居民收入落后于城镇居民,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3.15∶1, 浙江仅是2.49∶1。农村居民除去生产、生活必要花费后, 用于投资的剩余资金不多, 因此农村居民的资金存量速度不如城镇居民, 资金财产性收入无法像城镇居民可以涉及股票、基金和保险等多样化。农村居民的资金投资主要局限在储蓄方面, 由于储蓄的投资收益很低, 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利息收入只占财产性收入的0.7%。即使是股市非常火爆的2007年, 农村居民的人均股息收入也只有6元, 其他投资方式如储蓄性保险投资收入、收藏品投资收益等更是少之又少。

另外目前广东农村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不健全, 交易手段落后, 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很难延伸到农村乡镇, 股票、基金、保险等投资方式仅触及发达地区的农村或者城市周边的郊区农村。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民理财的项目, 农村居民能够参与交易的金融商品相当有限。

4、外来劳动力转移影响房屋出租收入的稳定增长。不少农村居民房屋是用于自住, 农村居民出租房屋现象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 主要是租给农村流动人口, 也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他们对房屋档次和房屋装修, 摆设等没有过多的要求, 属于低消费水平, 因而租金收入量也较小。但随着产业升级, 一部分低素质的劳动力逐渐往内地迁移, 加上城市建设禁止摩托运输后, 这些地区的外来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出租房屋也逐渐闲置, 影响农村居民的出租房屋收入。据广东调查总队调查, 2008年上半年东莞黄江镇袁屋围村受产业转移, 城市禁摩的影响, 全村约1/3的出租房子闲置。

5、土地财产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土地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 在现有的条件下, 其财产性收入效应尚不能充分体现。目前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实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能使部分劳动力摆脱土地的束缚, 可以集中精力去外地务工、经商等, 转移到二、三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农村居民土地流转之后依然有后顾之忧。另外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 部分劳动力素质较低, 导致农民自发转移空间较小, 不少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度日, 也制约了土地流转的效益。二是土地征用补偿。城市化过程中, 政府不可避免要大量征用农用土地, 征用的土地被置换成农村居民的长期生活保障收入和一次性补偿收入。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不规范, 农村居民获得征用补偿费偏低, 影响土地财产性收入。根据2007年广东调查总队对珠三角失地农民调查显示, 失地农户收入略低于未失地农户, 土地征用的补偿款不能完全弥补他们在农业方面损失的收入。

6、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存在隐忧。尽管广东农村居民的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持续增长, 但形势不容乐观。原因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源于单一集体经济模式, 由于产业升级、企业转移, 过去集体经济靠出让土地、建厂收租、物业租赁变得发展趋缓、后劲不足, 部分地方超分配严重、集体经济收支失衡、积累减少等问题日趋显现, 甚至出现负增长。在珠三角一些农村, 集体分配收入、房屋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各约占农村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 当村集体的经济项目不景气, 农村居民得到的股息和红利也会减少, 甚至影响农村的稳定。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数量。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前提条件是“有财可理, 有资可投”, 即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拥有量。目前广东农村居民的收入、拥有房屋财产、资金存量都与城镇居民有较大的距离。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劳务收入和家庭二三产业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个主要渠道。另外, 完善法律制度, 保护农村居民的私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政府还要制定相应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防止财产性收入大部分流向高收入群体产生一种“富者愈富, 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2、创新金融体系, 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 针对农村居民理财的特点, 加快创新适合农村居民的理财产品, 使交易品种多元化, 让农民得到较为丰厚的投资理财收益。如增加储蓄型、养老型或理财型保险等。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构建多元化、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

3、完善农村房屋出租市场, 并对出租房屋进行适当改造和升级。虽然外来劳动力减少对农村房屋出租带来不小的冲击, 但是广东房屋租赁市场还是前景看好。有关部门应该规范农村房屋租赁行为, 对郊区房屋租赁采取规范的合同交易制度, 保障双方权益, 促进房屋租赁市场有序经营, 确保农村居民合法获取房屋出租收入。同时, 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对出租房屋的设备和装饰进行改造和升级, 提高房屋档次, 扩大出租人群。

4、健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从法律上理顺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关系, 完善农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将被征地农民保障费用纳入征地成本, 并采取多种措施做好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构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建立土地中介组织和规范流传程序, 促进农村居民土地流转。

5、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适合当地实情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就地升级转型, 稳定物业经营。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 鼓励集体经济适时实行“退二进三”, 发展收益较高的商业物业。三是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或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住宅、商铺、市场、工业园区实行专业化管理。四是加快城市化发展,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薛玉琴.增加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对策.经济纵横, 2007 (12)

[2] 陈晓东.江苏省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分析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3] 王岐红, 陈善步.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4] 肖红华, 刘吉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

上一篇:夏季养猪技术下一篇:课堂注意力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