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2024-09-06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共12篇)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1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 农村集体资产日益增长, 农村集体“三资”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兰州市城关区通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落实财务公开, 推行民主理财, 强化审计监督等举措, 不断改革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 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农村在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存在,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资金管理混乱一是库存余额过大。少的村数十万元, 多的村达上百万元, 且“白条子”借支和不合理开支单据抵库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私设小金库。有的村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延迟入账, 以不合规开支或虚假开支抵顶收入的方式, 造成集体资金“体外循环”。三是村干部调整频繁, 交接不及时, 出现“断头账”。四是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招待费、租车费、业务联系费、赞助费名目繁多, 数额逐年上升。五是政策性资金很难专款专用, 个别地方出现挤占、挪用现象。

㈡集体资产监管不到位有的地方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会计核算不规范, 没有系统的资产台账, 造成管理责任不明, 直接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有的村在“三资”管理中, 尤其在资源性资产发包、租赁、变卖等方面没有实行规范的招投标或公开竞价制度, 个别干部暗箱操作, 随意处置。

㈢集体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管理混乱多数村集体承包合同没有完整、规范的台账资料, 没有使用统一文本。有的在工程项目发包时没有进行资产评估, 也没有进行公开招投标, 人情合同、口头合同大量存在;有的村“干部换合同、变合同”, 随意性大, 合同严肃性难维持, 合同纠纷多, 有的合同承包期限跨度长, 承包费收取难度大, 还存在以其他费用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入支出均不入账的现象。

㈣民主管理不规范一是民主管理不强, 氛围不浓, 有的地方“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流于形式。二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有名无实, 长期不理财, 变成了村干部“御用”工具, 失去了监督作用。三是村务公开不到位, 公开时间不及时, 内容不完整, 导致公开和监管形同虚设。

㈤村级债务居高不下多年来, 由于村级垫交税费、拖欠干部工资、非生产性支出过大、超前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资金短缺靠高息贷款等原因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增加, 个别村账外债务未纳入账内核算, 不少村办事靠举债, 工作凭“脸面”。沉重的债务负担, 制约了村级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㈠进一步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内控制度

1. 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长效机制。

要坚持清理与规范相结合, 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实现“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一是建立完善定期清查制度。定期进行清产清查, 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源以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做到账实、账款相符。二是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收入管理和票据管理, 明确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加强对农村集体收入、资金来源的管理, 防止集体收入资金“体外循环”, 从源头上遏制私设“小金库”问题的发生;严格管理使用支农惠农资金、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以及扶贫资金;进一步推进村干部岗位报酬发放合理化、规范化, 落实民主理财规定, 建立举债管理制度, 有效化解债务, 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完善资产资源评估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或出让经营的, 要实行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 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资源, 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 应当进行资产资源评估。四是完善三资登记管理、专项资金审批限额控制、定期清查、经济合同、工程项目等环节的监管细则, 强化债权债务管理的规范和监督, 建立形成“三资”规范化操作规程, 从而构架起较为规范的“三资”监管制度体系, 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 加强征地补偿费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

建立土地补偿费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监管制度,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按照“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严格审批程序, 按规定进行分配使用, 定期将征地补偿费的收支、分配使用等情况及时逐笔、逐项地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公布, 接受群众的监督, 确保征地补偿费的保值增值。

3. 强化合同管理,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招投标和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建设项目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 坚持做到招投程序、合同签订、合同执行三到位。工程项目的实施应当编制项目计划书和预算, 把好施工资质审核关,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对重大项目应当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 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同时, 项目建设资金要全额纳入财务核算, 按照工程项目结算要求, 结算票据上除了需要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审批人及民主理财小组签名外, 还应当提供工程项目施工合同以及招投标过程相关资料, 并将招投标和项目施工全程公开, 接受群众的监督, 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4. 建立农村“三资”网络信息监管平台。

建立农村“三资”网络信息监管平台, 对全区各村的“三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区、街、村三级全方位监管, 设置便民电子查询触摸屏, 实现村务公开网络化, 这是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一项新的工作。通过实行农村“三资”网络监管, 从源头上遏制了村级财务混乱、经济合同不规范、集体资产变相流失等现象, 最大限度地预防腐败。

5. 规范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

认真落实中央纪委等四委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会[2010]4号) ,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规范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已经实行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的, 要着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规范代理服务工作流程, 坚决防止和纠正截留、挪用集体资金、私设账外账逃避监督等问题。没有实行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实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的全面委托代理服务。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基础上, 按照程序合法、手续齐全、服务规范的要求, 拓展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的范围, 逐步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纳入委托代理服务的内容。

6. 抓好村 (社区) 会计的教育培训。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推行从业资格准入制和聘任制。一是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加强村财经委员的培训教育, 凡从事农村财会事业的人员必须通过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是财会人员聘任制。建立农村财会人才储备机制, 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大中专毕业生, 鼓励他们通过培训、自学, 掌握专业技能, 取得从业资格, 一旦在换届选举中当选, 由街道予以聘任。

7.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有条件但还未开展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村, 要加强调查研究, 有计划地开展试点工作;暂不具备条件的村, 要摸清底数, 完善制度, 强化监管。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实行股份制改造, 建立健全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确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 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进行联合和合作, 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 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㈡不断强化农村“三资”监督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 区委是关键、街道是基础、农民群众是主体。建立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 农经、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 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监督检查, 推动工作落实。区政府要把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之中, 细化工作内容, 落实工作责任, 严格责任追究。

2.加强民主监督。一是公开要及时。村级情况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 集体财务往来较多和条件许可的村, 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去向、大额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到户明细等, 根据需要随时公开, 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二是内容要具体。凡是上级和村民要求公开的财务项目, 都要按照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层次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及时向村民公开, 不能遗漏和隐瞒。三是程序要规范。四是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 要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 并且决议要公开、实施结果要公开。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定期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报告“三资”运营情况, 听取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

3.加强审计监督。农村经营管理站要按照《甘肃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实施办法》的规定, 进一步健全村级财务管理责任制, 强化审计职能, 实施村主要干部离任、任期审计和年度财务审计,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三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 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进行专项审计, 同时加大对支农惠农资金、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以及扶贫资金的审计力度。审计结果及时公开, 对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 抓好纠查整改落实, 做到财务运行各个环节都有人把关、有人负责。街道经济办要认真履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两大职能, 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运行的监督管理, 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村主要干部要认真履行村级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严格按照要求, 规范操作。其他村干部和出纳要相互监督, 真正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4.抓好制度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有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监督管理成效显著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 对工作不落实的及时督促整改, 推动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严肃查处贪污、挪用、侵占农村集体“三资”的案件, 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各项制度落实, 切实维护农村集体权益和农民合法利益。

(编辑张顺全)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2

孙泽宇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我国农村集体组织“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工作被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不断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工作内容,开始实现从单纯抓财务管理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转变,从重点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转变,从注重指导集体直接经营资产向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工作在不断深入。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农村“三资”管理在当前农村得到了普及。引人注目的是,在农村“三资”管理进行如火如荼的过程当中,农村管理信息化技术也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得到了相当范围的普及。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平台的使用,使平衡记分卡中指标体系的取数更为便捷,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村集体组织的绩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的定义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简称三资监管)是现阶段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农村“三资”监管体系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三资”监管。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所有制的组织载体,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主体和维护农民集体经济权益的组织保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资”监管是指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并形成较成熟和完善的机制来约束、监督和管理资金、资产和资源。文献中绝大部分是对资产和资金监管的研究,在资源监管的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通过加强三资监管,有利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有利于村级集体三资的全面有效管理,实现各种资料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增值、增效;有利于消除干群之间的各种矛盾,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农村基层廉政建设;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步伐。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国60余年来,我国村集体组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诸如政策上、制度上、人事上、收入分配上等方面。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法人地位。目前,全国人大尚未制定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获得法人地位,限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无法取得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无法开具符合市场要求的税票,限制了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不清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成员的构成不清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没有设立成员名册,没有为其成员颁发证书。二是成员资格的获得不清晰。新增农嫁女、新生子女、政策性移民等新增人口的成员资格得不到权威的确认。三是成员资格的退出不清晰。生产生活都已经脱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特别是举家进城落户的农民工,没有合法、规范的方式能够变现其成员资格所具有的经济利益,退出集体经济组织。四是成员的权益不清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只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笼统的、抽象的所有人,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具体实现方式不甚清晰。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自上世纪80年代初解散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在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运营管理方面,一直没有立法和政策上的突破,也未出台指导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的示范章程。在具

体实践中,推行的是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粗线条管理方式,公开内容不全面、不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中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集体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了村干部经济。

4.村集体组织传统的绩效考核在导向上以业绩考核为主要指针,导致在农村出现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盲目投资成风、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村集体绩效评价体系在当前环境下的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着农村基层的政权建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财务管理方面

1.基层领导干部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个别乡镇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对村财务的指导、培训力度不够;有的村干部认为干部政绩主要看能不能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在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时不以身作则,对群众反映的财务问题敷衍了事甚至置之不理。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会计政策变化更大,而农村接受新财务政策的速度相对滞后。农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知识更新相对更慢。

2.空壳村很多。我们调查中发现无集体收入的村占村总数的7O%左右,无力为当地群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村级财务管理无从谈起。取消农业税之后,用于村级公共服务的开支没有了资金保证。乡镇政府除了支付给村干部微薄的工资和少量的办公经费之外,一些必要的开支无法处理,公共事业的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3.会计账目不规范。我们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财务是“包包账”、“笔记本账”,少数村无账无据,建在村社干部的心里,凭大脑记忆,或心里想象;财会人员变换时,财务没正规交接,有的村社干部离任几届后,还管理着村社集体账务;会计制度没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记账方式还是主要形式,不能完全反映村级组织的经济活动,无法真实体现往来账目和应收应付款项。

4.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和城郊存大量资产不入账,存在资产流失隐患。如:部分村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通过土地置换或用征地补偿费、工作经费抵土地出让金等形式形成大量的土地资产,这些土地资产未通过账面付款,形成巨额账外资产;部分村用置换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与他人联合开发商住房,建成后分得的房产未在账面反映,变成账外资产;还有的村办企业被注销后,其投资建造的许多房产及土地没有及时收回,变成账外资产。

5.弄虚作假,隐瞒招待费用开支。目前农村村级财务支出中招待费用实际发生数额大、比例高,许多村采取种方式隐瞒招待费用开支。

6.财务管理较薄弱,违规违纪事项屡有发生。一是入账原始凭证不规范,漏洞较大。调查发现村级财混乱,不利于村级组织财务制度建设。务中普遍存在使用“白头收据”代替正式发票,特别在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使用大量“白头收据”.而且连码的工程结算单、工程协议等原始资料都没有,这不仅使对方单位偷逃国家税收,而且“白头”凭证真假难辨,在财务上形成巨大漏洞。二是多头开户普遍存在,公款私存屡有发生。集体存款多头开户,甚至采用个人名义存款,在土地被征用的村表 现尤为突出,而且往往大量公款私存发生的利息存放帐外。三是制度没有健全。村虽然建有财务管理制度,但不够健全。有的地方多人管钱、管物,先用钱后审批,无论该不该开,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审批人签字;也有的管钱、用钱、审批一个人、一支笔,用钱不公开,给乱开据滥开支留下空间。重点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决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制度未能真正执行,村社乱挪乱用,坐收坐支现象突出。

7.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必要内控制度。一是民主理财流于形式。目前农村虽然在大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活动,但在具体财务问题上还是“一把手”说了算,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村干部将村集体沿街店面房出租给自己家属未收房租;有的村书记由企业

老板兼任,经常向村里借款却未付利息等,集体资产收益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内部管理控制薄弱。调查发现许多村在工程项目、房产出租、征地拆迁等方面未签订合同,有的即使签订合同但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为日后经济纠纷埋下隐患。三是票据管理不够规范。一是收入票据数量控制不严;二是核销不及时;三是作废收据控制不严,容易造成收入的流失和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8.财务监管失控,违纪查处不力。政务、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走过场,公开内容不真实、不及时,形式单一,时间短暂,应付了事,不全面。群众参与财务管理、进行财务监督的面不大,民主监督障碍多,法律监督不到位,执纪执法部门对财务监管面不宽。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乡村社干部违纪现象普遍存在。少数村干部向农民收费打白条,未在村入账,有的干部调离原单位多年仍未结清财务账目。有的乡村干部乱表态、乱开支,“张口政策”、“笔上生花”、“先斩后奏”。违纪人员处理面不大,被处理人员也是“避重就轻”。由于违纪查处不力,震慑不大,导致了财务混乱,不利于村级组织财务制度建设。

9.资产管理不到位。一是多数的村集体资产无台账。据调查发现,集体资产中向村级企业进行的投资,有的以现金方式注入,有的以固定资产方式投入,但都只能从企业财务账上看得到支出,却看不到资产如何管理、使用的记录,更不要说提折旧日后更新了;集体经济组织有多少资产也无登记或等级不全,在企业注销时也不作任何资产处置,集体资产不了了之或严重缩水。二是集体资产的承包、出租不规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而且土地资源利用率越来越高,鱼塘、村办企业、“四荒”地等相继实行了承包经营和出租使用,但在发包和出租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上交承包金、租金的方式不规范等现象。三是专项资金缺乏管理,而且不正当使用。主要表现在专项资金不实行专户储存,不按规定使用,而是用于行政管理费、公益事业费等开支,甚至用于干部报酬或被平调使用,在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上尤为突出。征地补偿费应该主要用于被征土地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上。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村非但没有将村集体所获得的征地补偿费合理分配给农民,甚至连村民小组和农户应该得到补偿也不按标准发放,使村民和集体利益受到很大损失。四是应收账款资金沉淀,农户内部往来成呆死帐。集体资产被个别村民或外单位占用,导致集体利益严重受损。大部分村没有制订应收应付款管理制度,以至于应收款沉淀,甚至形成呆死账。五是收支不平衡,挥霍浪费严重。国家每年年末拨付给村的转移支付款大多数村在资金使用上主要包括部报酬、管理费用、福利费用以及一些其它支出,费用开支无计划,往往拨的款不够用;村每年收取的予留地承包金以及渔塘、四荒等承包金大部分没有用在生产性支出上,支出不合理,挥霍浪费严重。

(二)民主管理方面

1.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第一,在公开的内容上不完整、不细致、不具体,重大支出不做专项公布,搞选择性公开,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则公开不细或不公开。第二,在公开的形式上不规范。有的村财务公开在无遮拦的墙壁上用粉笔书写,一场雨后就模糊不清;有的公布在村民不经常去的偏僻地方,或者公布地点不确定。第三,在公开的时间上不规范。一般村级财务至少每季度应公布1次,且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但有的村没有按照要求执行,公开的时间随意、短随意,上级来检查就公开,不检查就不公开,应付了事,极不负责任。

2.民主理财未实行。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的要求,凡关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重要财务事项,如集体资产的出租发包、集体收益的使用、村干部报酬、“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重大建设承包方案等,都必须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依照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民主决策。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仍置民主理财于不顾,不实行民主理财,少数人说了算,或个别人说了算,使集体资产使用缺乏有效监控,造成决策失误,使集体资产受损。

(三)审计监督方面

1.审计监督无力度。由于乡镇行政干预等方面原因,基层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方面做得不够,使得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目趋严重,甚至出现违法、违纪案件。有的乡(镇)虽然在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起得作用。

2.监管机构不健全且工作职责不明确。一是个别乡镇监管机构未及时建立,也没有制定工作职责,出现问题互相推诿;二是乡镇虽然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监管中心和村级集体资产招投标委托中心,但资产、资源清查后数据还未全部录入,进度太慢,真正有开展招投标工作的为数不多。

3.监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三资监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少工作人员难以适应工作的全面开展,村级报账员持有会计证上岗的也较少。

4.公开不及时且公开内容笼统。一些村由于结账不及时,只是无法按时公开;加上三资网络监管平台所设置的公开表语群众要求公开的项目不相适应,即使公开了群众也无法看懂公开的内容。

5.三资网络监管平台程序编制不完备。一是现行使用的财务软件中收益与收益分配表等某些报表程序与会计制度要求存在偏差;二是各乡镇使用的宽带不同网速缓慢经常影响数据传送及上级对其实施监督。

四、关于农村三资监管新政策的概述

(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近年来,许多村开始开展以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改革 以合作制为母体、将股份制引入村经济合作社产权制度建设,按照“清产核资、摸清家底,量化资产、设置股份,配置股权、发放权证”的步骤,将统一经营的集体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按人口和劳动贡献等要素折股量化,按人头决策、按股份分红,从而把村经济合作社改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取得了 四个方面的明显成效:1.创新发展了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增强了集体经济生命力。改革传承了合作制的公平,引进股份制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集体所有从单纯“人的联合”提升为“人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改变了“人人所有,人人无份”的集体资产所有权虚置状态,集体资产从抽象的“集体所有”向具体的“集体所有”演进,集体成员的主人翁地位有效强化,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提高;集体治理借鉴吸纳了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在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形成既集中又民主的制衡机制,其决策效率、执行效率、监督效率明显提升。2.创新区分了社员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提升了人口迁移自由度。通过把社员改造为股东,以股东的形式“固化”村经济合作社社员权,从而改变植根于户籍之上的社员资格确认和延续机制,推动社员的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股东资格以财产权益关系为核心,不因其户籍或居住地的变化而丧失,股东权实行“生不增、死不减”、可继承、可转让(社内)制度,破解了以往社员流动“人户分离”的社会问题,社员的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在迁移流动中得以有效分离,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除了一大体制束缚,有力促进了人口自由流动和真正城市化,提高了城乡融合水平。3.创新实践了农村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把民主原则与法治精神贯穿于改革全过程。从改制调研、统一认识,到方案制定,从清产核资、资产量化,到股东代表选举、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选举,及章程的制订,广泛征求意见、民主讨论决策、及时公开公示,做到复杂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民主化、民主问题合法化,确保改革体现全体社员意志、成果惠及全体社员。同时,按照股份“应享全享、可享尽享”的指导思想,化解了村社长期积累的一大批矛盾纠纷和厉史遗留问题,保障了农嫁女、农转非、戤社户(自理口粮户)、蓝印户口、小城镇改革户籍迁移等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股份权益,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促进了农村社会共建共享、和谐发展。4.创新理顺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关系,开辟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新渠道。通过改革,明确

了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具体依据和操作规范,较好解决了以往“不分配,群众不满意;简单少数服从多数分配,社会不和谐”的两难矛盾,以制度化的形式开辟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新渠道。在农村社区转为城镇社区的地方,改变了以往因农民“非农化”导致集体经济一分了之的做法,为农民社员真正融入城市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和持续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来源。

(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是指在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在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各行政村与乡镇“三资”监督管理服务中心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在代理服务中心设立统一的银行帐户,由服务中心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一是规范村级“三资”管理秩序,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在农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上,真正实现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调动了他们参与村务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后,村级经济活动逐渐步人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既规范了村干部的从政行为,又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有效地控制了村级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杜绝了公款私存、白条抵账、支出无度和集体资产跑、冒、滴、漏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遏制了基层腐败现象的发生,推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也强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四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村级财权和事权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监督管理,使村集体的各项收支置于“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之中,“三资”管理更加规范严格和透明,干群之问的误解与矛盾容易得到消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群众集体上访明显减少,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比较研究

有关各地的“三资”监管的模式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描述各地的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以及取得的成就;第二种是找出问题以及提供解决方案。

(一)各地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比较

根据各地文献的说法,吉林省全省明确责任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完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证。整个创新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搭建“三资”管理民主定事平台。二是开展代理服务,加强“三资”监管。在确保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全省68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统一实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三资”管理效能,制定配套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加强“三资”管理的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四是健全群众评价机制。各行政村普遍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监督小组,对村干部年初承诺的“三资管理兑现情况开展民主评议。而吉林省梨树县在开展“三资”代理服务的同时对全县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清查摸底。并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号召。一是以“三资”清查为突破口。强化规章制度建设。二是以人员培训为基础,强化代理机构的组织建设。三是软硬件建设两手抓。强化“三资”中心的体系建设。四是采取“行权”与“事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五是代理不越位,服务不增负,强化保障机制,实现常态化运转。

山东省临沂市为了加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性质,切实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三是

全面实行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四是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五是加大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六是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3

关键词:农村;三资;交易平台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21

1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1.1 规范制度建设

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保证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实现农村集体“每一平方资产、每一寸土地”都能在“阳光”下公开交易,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经充分调研和论证,出台建立规章制度、办法等,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资产交易规则、交易评标守则以及一系列交易流程。

1.2 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为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指导和监管,需要经镇党委、政府批准,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局内设立农村经管站,具体负责集体资产交易活动日常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下,可以搭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系统,通过专用光纤与全镇所有村(居)委会实现联网。

1.3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全过程“阳光”操作

建设交易平台,可以有效将部门监督、群众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实现从事后静态监管向实时、全程、立体式的动态监管转变。为确保集体资产公平交易,需要取消村级自行交易的权限,规定所有交易不论交易标的多少均需在镇经管站监督下进行。镇农村经管站對每项交易从立项到交易进行全程的跟踪,每次交易现场,农村经管站工作人员必须临场监督交易,并进行录像和照相。对一些重大交易,须邀请镇纪检、镇人大代表等进行指导监督。为使交易“阳光”操作,除在镇政府网站、社区公布栏发布交易信息外,还需要建立农村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可以为每个村配备一台液晶显示器,安装在政务大厅显眼处,通过镇的操作平台专门用于发布农村集体资产公开招标交易综合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1.4 强化科技手段对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实行网络监管和掌控

一是结合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交易平台系统进行特殊设置,将村级集体对平台数据的修改权限进行限制,一经录入不得随意修改。如需修改,必须向经管站提出申请,经审批后由镇经管站来完成修改操作。同时,新出租资产完成公开交易流程,签订经济合同后须报送经管站进行资料归档备案,合同数据由村级录入,但合同确认由经管站核实后操作;二是为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软件公司经常对各村(居)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完善;三是完善农村经管、财政等部门沟通机制,强化协作联动。交易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实现与镇财政结算中心数据共享,通过与结算中心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双方服务器的互访,对集体资产合同数据和财务收支数据进行相互核查,尤其是对于应收未收款的统计跟踪,保证对集体收益及时足额入账;四是实行农业、规划、国土和林业等部门联批制度。对于新开发的资产交易项目,尤其是涉及到用地出租的,应将立项资料呈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咨询,确保交易项目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五是加强与镇司法所协作,确保依法办理交易。镇集体资产公开交易所涉及到的合同样式均经过司法所多次审查修改。在完成交易后须将草拟好的合同再次送到司法所进行审定,出具法律意见书,核实无误后方可签订,并进行司法备案。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合同有效、合法,避免为村集体留下合同纠纷隐患。

2 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加强交流

加强与各村(居)委会的沟通,认真听取农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不断完善相关的交易程序和办法。

2.2 做好宣传工作

采取各种宣传措施,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农村集体资产实现“阳光”交易的重要意义,从行动上进一步支持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工作。

2.3 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需进一步优化及完善相关功能

交易平台建立起来后,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交易平台运行速度有所减缓,部分功能操作不方便,需要进一步优化;系统部分的查询功能、统计功能需要进一步扩展。

2.4 运用科技手段,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建立,能够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公平、公正、公开”交易,同时也能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的主要矛盾集中在集体利益受损或者利益分配不均上,村“两委”干部往往成为质疑、指责的对象,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建立富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集体资产、资源的出租经营放置在“阳光”下进行,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举牌价高者得的方式确定承租方,同时接受广大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双重监督,一方面使得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使群众明白,干部清白,提升了农村干部在村务工作中的威信,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为建设和谐农村共同努力。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4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乡镇监管机构不健全, 人员配备不稳定

一是经管工作在乡镇一级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管理职能之一, 但乡镇经管站与乡镇合并后, 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 机构不健全, 开展工作靠“事在人为”, 导致经管工作职能在乡镇一级得不到到强化, 工作被动、处理问题没有权威。二是乡镇农财人员编制不足, 流动性较大。多数乡镇财务管理人员都是临时调配, 多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手, 流动性较大, 工作依赖以老带新、临时辅导, 缺少专业培训, 造成工作不连续、不到位。三是监管机制不健全, 监督不力。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人员大部分配合政府包村开展中心工作, 业务上不能独立, 对所代理的村组账务工作只能抽时间去干, 造成对村组账务工作不力, 监管不到位。

(二)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上还不到位

一是账务运转不及时。村级账务虽然已由三资委托中心代理, 但由于人员不足, 工作不固定, 大部分村组记账条据也不能及时传递, 代理会计一年只能集中记账一两次, 造成账务运转滞后, 不能执行财经记账制度。二是资金管理不规范。在账务记载上存在漏记、少记和瞒报收入, 专款不专用, 坐收坐支的现象。有的村收款不开具统一收款收据, 开支白条入账;有的报销凭证不够规范, 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极易使群众对一些财务问题产生质疑, 引起群众不满。三是有的村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后不及时决算、或者决算了因资金短缺没有付款而游离在账外, 属于固定资产的也没有登记入账, 造成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

(三) 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 发展乏力

一是多数村集体由于园区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 使村级负担较重, 绝大部分村没有持续的发展村级经济收入来源, 不能有效的化解, 有的村违规收费, 以缓解村级费用支出, 群众意见较大。二是个别村组换届时会计人员不稳定, 债权债务交接手续不清, 造成了资金断流, 只有总数, 没有明细, 存在“家底”不清, 资产存量不实的问题。

(四) 农村集体“三资”监督不力

一是大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 不为群众说话, 看领导意图行事;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整体业务水平低, 对一些支出是否合理, 单据的真伪识别等把握不准, 难以发现帐务中存在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二是个别村干部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民主意识淡薄, 村级财务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不够规范。公开内容笼统不具体, 群众只能雾里看花。

(五) “三资”网络监管平台运行效果不佳

实行村级委托代理制后, 对乡村两级的农村集体“三资” 引入网络化监管, 极大的提升了管理工作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乡镇从事“三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少、业务培训不够, 在登记录入中进度慢、业务不熟悉, 致使平台信息更新慢、不完整, 质量不高。上级主管和业务部门也不能有效利用“三资” 监管平台真正实行实时监管,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致使 “三资”网络监管平台运行效果不佳。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

(一) 理顺机构体制, 健全人员配置

一是要提升监管机构地位, 配齐人员。农村财务管理属农经部门的主要职能, 但农经部门属事业性质, 缺乏执法资格, 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影响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应提升其机构地位, 健全组织, 落实人员, 为监管工作开展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泾川县将原县农村经营管理站更名为县农村经营管理局, 升格为正科级建制, 以提高其权威性。并对乡镇农财人员做到专职专责, 定人定岗,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二是强化设施基础, 提升工作效率。县乡政府部门应多方筹集资金, 为乡镇“三资”委托代理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使基层“三资”管理机构达到有固定工作场所、有专职业务人员、办公设备齐全, 为实现村级“三资”管理规范化、网络化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加强培训, 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对从事“三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全面进行业务培训, 同时还应对乡村干部讲解涉农政策法规等知识等, 以提高各级干部的工作能力。

(二) 清产核资, 摸清集体家底

要使村级“三资”管理实现规范化, 首先一定得核清底子, 摸清家底。“三资”底子清理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在具体工作中可先行试点, 分类处理。泾川县立足“一个试点”, 即各乡镇在清产核资开始时, 为了确保质量, 先选一个村开展试点, 取得经验后全面展开;注重“三个突出”, 即工作开局突出一个 “快”字, 工作推进中突出一个“细”字, 工作机制突出一个“实” 字;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五统一、三公开”, 即坚持统一宣传培训, 统一全面调查摸底, 统一“三资”所有权界定, 统一登记台账, 统一规章制度, 坚持集体家底公开, 集体收支公开, 集体管理制度公开, 对“三资”存量结构、分布与效益情况进行了拉网式的盘查清理。通过清产核资, 对财务混乱村进行彻底清理整顿, 对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 有效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摸清了集体家底。

(三) 锁定债务, 强化债务监管

村级债务是制约村级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应对现有形成的债务锁定基数, 避免再继续发生新的债务, 并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寻求正确的化解办法。泾川县在对全县215个村的债务债权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实, 对清理核实结果以村为单位, 按照债务债权的成因, 分门别类, 造册登记, 建立了台账, 锁定了债务基数。并积极按照“找准原因、区别对待、分类处理、依靠群众、规范操作、逐步消化”的原则, 采取“清收债权、 盘活资产、核销减债、清理高息、增收节支, 争取资金”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断化解旧债。建立了群众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健全了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村级债务动态监督制, 监控债务变动趋势, 有效遏制了村级债务增长势头, 为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 监督审计, 督促规范运行

农村“三资”委托代理以后, 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所代理的村级账务按期运转, 规范运作。多年来, 泾川县始终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审计监督工作, 督促检查各乡 (镇) 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代理业务运行情况、 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 监督整改存在问题, 确保其规范运行。 同时, 县委县政府还组织牵头开展全县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清查整顿工作等活动, 均有效保证了“三资”管理规范化运行, 促进全县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逐年上台阶。

(五) 整章建制, 建立长效机制

实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制, 要在深入实际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完善一套更为系统、完整、操作性强的农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农财代理工作机制, 进一步修定完善农村村、组财务管理有关办法、制定完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招投标管理等规章制度, 对农村财务审批限额、票据管理、支出报帐程序、村干部工资发放、差旅费报销标准、办公费开支、临时用工补助标准和涉及“三资”方面的招投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健全民主理财制度, 进一步强化财务公开时限与质量, 保障群众对村级经济收支情况的知情权, 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以便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 便于农民参与管理和民主监督, 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六) 强化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管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5

标签:财经2011-09-04 06:51 星期日.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的意见》(沪纪【2011】59号)精神,加快推进、完善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网络化监管平台建设,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手段,我们在市农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顺应科技防腐新形势,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从源头上遏制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完成硬件设施建设、系统运行调试。试点乡镇完成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完成合同、数据录入,已进入“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操作,并从9 月份起进入日常操作。同时区、镇两级层面的查询监管系统也已建立试点,能查询相关镇、村各功能模块操作的动态数据。9 月份起,我县将全面推开,争取到年底全县村级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实现正常运行。

一、全县资产概况

岛域总面积为1411平方公里,18个乡镇270个村,现有常住人口69万人,年末耕地面积75万亩。2010年社会增加值194.4亿元,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54.1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556元,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61.5亿元。截至2011年5月底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63.65亿元,其中货币资金10.6亿元,固定资产19.76亿元。全县集体资源总面积71.6万亩,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68.72万亩,集体所有建设用地2.88万亩。

全县自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级财务公开,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村级会计全面实行委托代理,财务核算电算化,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全县实现了全覆盖,“三资”管理正实现网络化监管。

二、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建设做法

1、学习“三资”管理文件精神和加强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一致认识到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政务、村务公开,落实广大农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确保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2、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2009年下半年起到2010年上半年,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严格按照清查、评估、整改、公示、登记“五步法”,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做到了先清账内、后清账外,先清资金、后清资产资源,不漏一村、不漏一项,彻底摸清底数。在村级“三资”清理登记完毕后,及时地报经乡镇审查,再由各村向群众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由村委会负责人、村纪检委员、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清查人签字盖章后上报,并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明细台帐,为网络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夯实工作基础。本次清产核资中共清理不实资产总额9405.4万元,不实负债6408.2万元,使2997.2万元的不实所有者权益得到了清理。

3、出台文件。县 纪委、财政、科委、农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2011】31号。明确了副县长挂帅,县纪委副书记和县农委袁刚主任为组长等成立联席会议,明确分工和工作经费保障渠道。本平台并融合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管理平台、涉农资金补贴监管平台,查阅终端将接通到相关部门。

4、健全例会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求确定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联络人员等,并根据需要,召开了3次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专题会议、协调会议、例会等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的组织和推进等工作。

5、软件调试。金安易软件公司派出专业人员上门听取情况,并根据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在调试过程,市县镇村公司相互密切配合,体现了工作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6、数据录入。根据监督的要求,除自动生成相关报表数据外,另外录入了经济合同,现场采集照片等资料。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工作目标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要求,在2011年12月底前,建立覆盖全县所有县乡镇、行政村的监管网络,融合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流程管理、报表分析、预警提醒、网络公开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实现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科技手段为支撑的“制度+科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新模式,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并将需要公开的信息,通过“农民一点通”系统向集体组织成员公开,最终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

2、、业务培训。从现在起,各乡镇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的操作,举办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建设业务培训班,熟悉“三资”监管软件系统的架构、内容、操作流程,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3、数据录入。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镇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各乡镇、行政村,将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数据、文本、工作流程等信息录入监管系统,并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与县(区)政府网站或纪检监察网站相链接,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和实时监管。

4、开展检查。县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要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数据录入情况,分乡镇、分行政村、分科目进行全面复核,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同时,全面运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检验网络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运行质量和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完善。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5-2

农村集体资金和资产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农村集体资源是国家赋予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近年来,按照上级要求,我市以《合同法》、《吉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全面清理,纠正存在的问题,盘活现有存量,建立监管体系,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了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举措

1.1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农村“三资”管理行为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农村“三资”管理制度的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为此,我市针对变化了的新形势,结合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具体做法:一是调查研究。以强化村级“三资”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就如何寻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如何保证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级“三资”的有效监管、建立农村“三资”保值增值机制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切实可行的举措。二是典型引路。按照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镇村的认定标准,培植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建设比较规范的典型镇村,并将其成功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形成典型材料,广泛宣传,以点带面。三是统一制度。结合农村基层的实际,制定了财务开支审批制度、集体资金联签会审管理制度、“三重一大”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集体资产评估经营管理制度、农村三资代理服务实施办法等制度。

1.2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水平

早在2001年,我市就实行了村账乡(镇)代管制度。实践证明,村账乡(镇)代管制度是管理农村“三资”行之有效的办法。近几年来,我市根据代理记账的特点,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代理行为,坚持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四权”不变。一是签订规范的代理协议。农经部门按照全市统一协议格式,与村签订书面代理协议,明确乡(镇)、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落实村报账员、乡(镇)代理记账人员的职责。二是规范账务处理程序。在账务处理上做到先理财,后入账。三是指导村级建好相关台账。为便于村级管理集体“三资”,村级建立健全了现金日记账、集体资产及资源台账。四是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电算化核算工作,保证农村集体“三资”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3 创新审计方法,强化农村“三资”财务监督

我市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坚持每两年轮审一次。为保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我市要求各乡(镇)站要做到审前有审计通知、被审计单位有承诺书、审计过程中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束后有审计报告、违规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纪委并有查处结果,努力提高审计的实效性。具体从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开展市对村的抽审,由市农村审计站对经济总量大、村营收入多的部分村进行审计。二是开展乡(镇)农村审计站对村的直接审计,将债务重、来信来访多、征地补偿费多、村干部离任多的村,作为农村集体“三资”审计的重点。三是指导各乡(镇)农经中心搞好乡(镇)对村的“三资”管理情况审计,每年每乡(镇)审计的面不少于本乡(镇)总村数的30%,重点审计村集体资产收益情况、“一事一议”资金的收支情况、村集体统一经营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收支情况、征地补偿费收支情况、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收支情况。

2 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探索

2.1 强化制度落实,理顺“三资”管理体制

当前关键是抓好制度的落实。一是严格执行财务收支预算方案。村级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从管理资金、村统一经营项目等方面,制定落实当年的年度收支预算方案。预算编制以后,村级要按照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确保年初的村级预算落到实处。二是巩固和完善村级财务乡(镇)代理制度。对村交乡(镇)代管的集体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三是规范村级收款票据的管理。各村必须使用我省统一制定的收款收据进行收款。四是严格执行财务收支审核审批程序。财务事项发生时,必须取得或填制有效的原始凭证,由经手人和证明人签字并注明用途,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再经村主管财经领导审核签字盖章后,乡(镇)代理记账员与村报账员办理凭证交接。五是切实加强村集体征地补偿费的管理。要对征地补偿费进行专账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平调挪用。六是全面公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情况。要做到定期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经营收益情况等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信息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特别是“三重一大”事项要做到随时公开。

2.2 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夯实“三资”管理基础

一是村级要健全村集体资产收益台账、征地补偿费收支台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使用情况等台账,全面反映村级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种类、数量及经营使用情况。对“三资”变动情况要及时进行登记,保证账实相符。二是规范合同管理。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当采取公开招标、竞价的方式确定经营者,并依法签订承包、租赁书面合同,并报乡(镇)农经中心备案,严禁口头协议。村级要按合同规定及时、足额收取集体资产、资源经营收益,不得随意减、缓、免。对于经营合同数额较大的,农经中心等部门要事先介入,强化监管。三是加强收入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收入管理,保证承包金、租金、资产变价款、征地补偿资金、捐资款、上级补助款等村级资金收入按时足额进入村级账户。村级不得以任何个人或集体名义设置账外账、小金库,搞体外循环。

2.3 全面推行“村章乡管”做法

对村民委员会公章、财务专用章的管理使用实行“一书、一柜、一簿、一档”委托管理。即“一份协议书”,“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同村民委员会签订村级印鉴委托代管协议书;“一柜存放”:设立村级委托代管印鉴专柜;“一簿登记”:设立村级印鉴使用管理登记簿,对村级每次印鉴的使用进行登记审核,登记内容包括印鉴的使用日期、用途、事由、经手人、经办人;“一档立卷”:对村级印鉴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材料进行存档立卷。同时为各村统一刻制村民委员会介绍信专用章,方便村民办事的需要。

2.4 规范监管程序,落实“三资”管理责任

严格执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凡是涉及集体资产、资源出租、承包、转让等行为的、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一次性动用村集体资金数额较大的、因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增加债务的、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编制、调整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结果公布等“六步工作法”进行操作。集体资产、资源处置过程中,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杜绝暗箱操作,较大资产、资源处置应按照招投标或公开拍卖方式确定经营者和买受人。禁止村“两委”干部利用职权压价发包、出租和出售集体资产、资源。集体资产产权发生转移变更时,必须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确定价格。对未按规定履行程序、未按公开招标、竞价方式进行资产和资源处置、合同手续不完备、随意开支以及其他违规行为,并造成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及其收益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村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作者简介:林海慧(1968-),女,舒兰市铁东街道农经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7

1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情况分析

目前青海省农村三资监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在各项工作流程方面也渐趋规范,促进了三资管理中心的有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青海省一些农村已经建立了多个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中心、会计委托代理记账服务中心等机构,主要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查、登记、管理。一些农村建立了相应的县级监管部门,完善了农村三资监管体系,并要求各记账中心人员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一些农村完善了相应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了财务网络监管平台,并对相应的村级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进行了规范[1,2]。

2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集体三资管理认知不足

很多农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认知不足,忽视了对集体三资进行管理。三资管理主要包括对资源、资金以及资产的管理,在村级干部方面,一些农村干部在进行三资管理时,大都偏向于资金管理,忽视了资产管理;由于集体资源管理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农村干部为了减轻自身负担,没有将集体资源纳入管理范围。由于干部岗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些新上岗的干部对以往的三资监管情况不够了解,也没有将集体债务情况、资产变更情况以及相关结算情况纳入自身工作范围,致使三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隐患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3,4]。

2.2 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农村在制定相应的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时,缺乏创新意识,盲目参照上级部门相关规定进行设计,致使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存在多种缺陷,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虽然农村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涉及的范围较窄,致使实际操作中不具有较好的执行力,可操作性不足。由于各类制度不完善,一些集体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在资产评估、集体项目招投标、预算执行等多方面都出现了较多问题。

3 建议

3.1 应用三资管理委托代理模式

许多村民和基层干部对集体三资没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农村干部又疏于管理,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委托代理模式进行三资管理,通过委托代理以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相应资产的合理配置。在对委托代理模式进行应用时,有关部门必须对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委托代理服务各项标准,加强各种服务体系之间的联系,包括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心等服务主体。有关部门还需对农村集体债务、经济合同等内容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农村三资的专项管理力度,从而更好发挥出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的作用,提高农村三资的管理效果。

3.2 应用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模式

服务中心模式注重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强调将多种监督方式适当结合,从而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水平。有关部门在对服务中心模式进行应用时,须建立相应的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服务中心相关功能进行完善,并提高三资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三资管理各项目的监督,促进各种操作项目的规范性。由于三资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有关部门须有效发挥出村民的作用,对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从而确保三资管理效果。

3.3 应用三资管理多级规范模式

多级规范模式注重三资管理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以保障集体资金、资产的安全。在多级规范模式下,如果集体项目的支出额达到相应设计标准,则需要经过服务中心审查、村民检查、会议通过等多项环节才能对该项目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确保收支明细的准确度及规范性,维护三资管理效果,保障农民效益。

4 结语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三资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三资管理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有着较大的意义。虽然农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三资管理问题依然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农村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三资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处理好各种资产问题,维护农民的经济效益,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锦,雷容华.霞浦县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91.

[2]黄云开.浅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1(3):97-98.

[3]吴文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1-2.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8

一、“三资”监管的工作成效

1. 创新工作机制, 规范监管行为。

2003年起, 晋江市全面实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 不断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创新, 实现村集体资产管理侧重点逐渐从资产、资金向资产、资金、资源覆盖。一是组建监管机构。成立市、镇 (街道)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领导机构, 在镇一级组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村集体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中心”。通过明确各自管理职责, 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成立“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 取消原村级会计、出纳人员, 在镇、村两级分别设置代理会计和报账员, 基本实现农村财务核算与监督管理手段相统一。依托镇 (街道) 村建办成立“村集体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中心”, 规范村建工程招投标管理, 最大限度杜绝工程招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二是出台规范性文件。先后下发《晋江市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的工作方案》、《晋江市村级财会代理服务暂行办法》、《晋江市村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晋江市村干部工资补贴管理办法》、《晋江市村级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晋江市关于规范村级建设工程招投标业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及会计代理、报账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明确集体资金活动监管各个环节的内容、范围和手段, 确保集体资金活动、资产管理规范有序。三是清产核资。制定下发《晋江市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及集体经济合同清查工作方案》, 编印相关清查表格, 组织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及集体经济合同进行全面清查, 采用“先账内后账外、先查账、后查物, 先易后难”等办法, 力求全面摸清集体资产资源存量, 界定权属, 明确产权, 理顺关系, 搞好登记, 逐步实现建章立制, 滚动管理。四是网络监管。2005年以来先后运用太阳、金安易、世纪之村等财务管理软件, 全面实行村级财会电算化核算、网络化监管, 实现财务核算由手工记账向电脑记账、网络管理转变, 有效提高财务核算工作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

2. 严把重点关口, 落实管理责任。

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监管, 我市以开展清产核资, 以整肃集体资金为突破口, 着重把好资金领存、票据管理、审核审批等关口。一是通过对原来一村多套账、多银行账户的问题进行集中整顿, 明确集体资金账户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一村一套账一银行账户”、“收支两条线”和备用金限额管理制度, 确保资金运行规范。二是通过实行强制干预银行账户管理, 由镇、街道代理中心指定人员参与银行账户印鉴管理, 村级领款时要通过指定人员加盖印鉴方可支取, 特别是对大额取款, 要填制《项目经费开支计划书》, 预先报批。三是通过落实财务审批制度, 明确审批权限, 入账凭证由村务监督小组参与审核, 逐笔确认盖章, 按月编制《理财报告表》后, 送镇、街道代理服务中心进一步审核入账。四是通过建立重要票据领用、管理、使用、核销和稽查制度, 规范财务票据的使用。严格限制报刊杂志征订、误工补贴发放等费用超标行为, 全面取消村组招待费, 最大限度杜绝自制凭证、违规凭证入账。通过赋予各个环节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 明确各自工作职责, 加强资金活动的把关控制, 最大限度提高集体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 加强检查监督, 提高运行质量。

一是民主理财。对于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切身经济利益的事项, 特别是项目投建、资产处置、福利发放等涉及大额资金收付问题, 都要求组织村 (居) 民听证, 经村 (居)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方可决定或组织实施。据统计, 几年来全市累计召开民主决策听证会1 100多场, 听证事项1 350多项, 办结听证事项1 210多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确保了各级财政专项资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及时到位。同时, 全市聘用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员400多名, 不断拓宽集体资金监管覆盖面。二是财务公开。建立村级会计报表、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表的对外公开制度, 明确各个环节工作时限, 建立村级财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 最大限度推动财务公开工作。自行设计三联式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账簿, 报账员于每月报账后, 把其中一联作为公开资料对外张贴, 让农民群众看清、看懂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 大大提高了村集体资产、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确保财务公开真实、完整。三是日常监管。通过财务网络软件, 及时发现村级财务核算、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基层完善管理手段, 规避集体资金管理风险。加强村级大额资金支付的控制, 特别是对于工程建设, 采用由镇、街道村级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心集中招投标等办法, 规范招标管理行为, 提高集体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

4. 精心组织实施, 开展离任审计。

一是制订方案。成立市纪委、组织部、财政局、农业局组成市村级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络小组, 下设办公室, 以市委办、政府办印发《晋江市村级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晋委办[2012]30号) 。各镇、街道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 制定下发工作方案, 明确审计对象、范围、重点、要求等相关事项, 抽调纪委、组织、财政、农业等熟悉财经业务的人员组成审计工作小组。据统计, 全市共组建审计工作小组35个, 参与审计工作人员116人。二是组织培训。为认真贯彻《泉州市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泉农[2012]36号) 文件要求, 深入推进工作开展, 根据《泉州市农业局关于举办农村经济业务培训班的通知》 (泉农明传[2012]9号) 要求, 全市统一组织19个镇 (街道) 具体参与审计工作人员78人, 集中培训, 通过学习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相关法规、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等, 进一步充实业务操作知识, 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 采用审计培训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共享的方式, 让业务操作人员熟悉整个审计过程, 事半功倍推进工作开展。三是加强指导。确定审计期间, 审计工作中, 要求各镇、街道严格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步骤、程序组织实施, 努力做到依法依规、规范有序。账务审查业务完成后, 每村一份审计报告都经报送镇政府审核把关后, 向村一级征求意见, 修改定稿后下发至村, 与村两委召开会议进行反馈, 并将审计报告对外张贴公示。审计期间, 市经管站还会同相关部门, 到各镇、街道巡回检查审计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指出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尽快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同时, 要求按照规范程序, 向群众公开审计情况。四是重点审计。采取市镇联合审计方式。深入村级了解整个财务收支过程, 掌握村级财务制度行情况, 采取查阅账簿和实地询查方式, 盘点锁定报账人员备用金、然后审核会计资料、最后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提出整改意见, 要求限期整改。对于群众信访重点的村, 按照申报审定程序, 委托会计事务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独立审计, 审计过程履行规范程序, 注重会计资料真实性审查, 客观公平指出财务管理方面不足的方面, 并将审计报告在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张贴, 接受监督。通过村级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有效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建设。

二、“三资”监管的存在问题

虽然晋江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践,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一是镇 (街道) 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 原经管站的职能与人员分离, 大部分原经管人员分流上岗, 造成管理脱节。由于监管不到位, 村一级另设套账、转移资金、收入坐支、资产流失、承包纠纷等问题时有发生。镇、街道代理会计均为临时聘用人员, 待遇较低, 更换频繁, 造成村级财务管理队伍不稳定, 力量也薄弱, 极不利于会计的核算管理工作。受村级资产保管人员时常变更、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 登记、管理难以完整、到位。二是部分村级资金管理难到位, 个别地方出现依托老人协会、校董会、基建组等社会团体另设账目, 一些村级市场摊位收费、环卫集资、联防捐资、角落工程建设项目等依托老人会、自然村、村民小组管理、核算, 部分上级拨给的补助资金、村财负担的部分资金直接转入这些组织机构, 使这些资金得不到妥善监管。一些村级爱心慈善捐助站自行开设银行账户, 独立设置套账核算, 监管不到位。三是村级工程强制按照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管理, 招投标委托代理费、规范设计、预算及建设环节应缴纳的相关税费, 在一定程度上让村级本来缺乏的建设资金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四是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执行难。从各镇、街道反映的情况来看, 属村级工程建设、土地补偿款发放、土地使用权转让等事项, 部分村 (社区) 未能按照规定流程图履行民主决策程序, 因每召开一次村 (居) 民代表会议、党员代表会议都需发放误工补贴款, 没有村财的村 (社区) 根本无法召集相关人员来参加, 民主决策执行不尽到位。

三、今后“三资”监管的工作思路

1. 健全配套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

要按照“村组管理、民主监督、市镇审核、共同把关”的总体要求, 不断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监管体系。一是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当地民情的规章制度, 明确村集体资金运用等环节的监管责任和工作权限。加快探索自然村、村民小组、村筹办的股份制公司等经济实体的“三资”规范管理模式。建立收益分配制度, 让村民共享集体经营效益。二是创新资金管理模式。逐步推行镇、街道财会代理服务中心代理会计职业化管理, 引导代理会计人员工资、待遇保障纳入财政管理范畴, 稳定工作队伍。三是加强村级工程招投标监管工作。加强对已出台的《晋江市村级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确保村级项目工程招投标工程有序、有效。四是建立资金体外循环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干部涉及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坚决杜绝资金体外循环行为。

2. 延伸监管网络, 加强资金监控。

建立村级网络报账管理系统, 引导村一级通过财务软件登记资金收支情况, 实现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与报账员网上对账、实时监督。结合村级组织内部网络, 把财务资料按月导入网络系统登记管理, 实现财务资料内部公开, 让监管机构通过网络实时查阅资金管理现状。在强调村集体做到“一村一账户”, 规范资金管理的同时, 继续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土地征用补偿款、专项建设资金、补助资金等, 通过会计专户核算, 杜绝资金平调、挪用等问题的发生, 严防资金管理风险。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村级财务检查、审计工作, 确保资金管理到位。

3. 拓展工作思路, 提升审计质量。

针对目前我市村级离任审计工作现状, 基本上都是以财政所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主, 通过短期培训, 采取各镇 (街道) 集中审计为主, 其审计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稳妥有效拓展新思路, 逐步探索改革村级离任审计工作制度。一是采取市级制订交叉审计方案, 由各镇 (街道) 纪委带队、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作为业务支撑, 选择届中和换届两种方式交叉审计, 通过量化各种指标, 衡量各种财务制度履行情况, 出具审计报告, 并加大整改力度, 推进审计破旧陈新发展;二是由市级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和文本格式, 制订审计统一流程, 统一规范标准, 然后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 聘请具备一定资质的几家中介机构, 对全市各镇 (街道) 所辖村 (社区) 进行统一审计, 同时将审计费用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作为审计专项工作经费, 以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摘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 (以下简称“三资”) 监督管理, 是当前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如何管理好农村集体“三资”, 有效化解农村信访矛盾, 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晋江市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监管工作, 出台一系列规范村级“三资”管理办法, 大力促进“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 推动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9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基层集体财务管理主要以委托代理形式展开,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对农村财务管理做出规定, 为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正规性和透明度, 部分地区开始引入网络监管制度, 利用先进的网络科技实现财务信息的规范化、公开化。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财务规定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由于缺乏专业的集体“三资”代理人, 规章的执行力与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造成很大困扰。人员配备不足及教育培训的缺失, 使得计算机网络监管制度无法彻底落实, 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受村干部影响较大。总而言之, 当下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重重问题。

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具有农耕占地面积大、农业人口多等特点,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区域差异。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经验的缺乏, 基层部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还处于摸索阶段, 本文将目前“三资”监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为四点, 即:监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到位、集体经济底子薄、网络监管不到位。

(一) 监管机构不健全

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 专门监管机构设立较晚, 早期关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一般集中于乡镇一级, 由乡镇工作人员兼任或代理, 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负责人, 导致“三资”监管机构的存在“徒有其名”。少数从业人员的工作覆盖面极广, 只能选择性地处理必要工作, 无法深化、细化具体工作。近年来, 由于乡镇一级“三资”监管的弱化, 加之部分农村财务人员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监管机构的发展。“三资”监管多为兼职人员, 在工作中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 且缺乏权威性。除了人员流通性较大、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外, 基层监管机构也欠缺专业的培训体系, 财务人员的专业学习几乎完全依赖师徒之间的“传帮带”, 传统的培训方式使行业过分依赖经验, 专业性不足。

(二) 财务管理不到位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基本问题是对农村集体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但在我国多数地区, 村级账务通常由三资委托中心代理, 代理会计往往采取集中记账的方式, 账务的及时反馈性较差。农村财务管理受编制限制, 面临人手不足及从业者流动性过大等问题, 基本上不具备执行正规财务记账制度的条件, 村内账务资金流动由少数村干部决定, 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着收款收据不规范、报销凭证不统一、少记漏记、村建设工作的资金预算结算不规范等问题, 容易产生财务纠纷和呆账坏账, 或是诱使少数村干部利用公职以权谋私。

(三) 集体经济底子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建设及各项制度设立都处于初级阶段, 受机械化水平及多数地区“人多地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发展处于基础建设阶段, 虽然各地区在农村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及特色生态园区打造等方面投入较大, 但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及长期收支不平衡, 使得很多农村面临着债务问题。部分地区为调和收支矛盾, 出现向村民收费弥补亏空的现象, 加大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激起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不满。也有部分村干部热衷于打造“面子工程”, 导致地方真实资产数量很难确定, 而会计人员的流动频繁使基层账务出现频繁交接, 导致一些问题逐渐累积。此外, 农村集体经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 具体情况很难把握。

(四) 网络监管不到位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引入网络监督管理制度, 通过信息录入、及时公开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账务的清晰度和透明度, 在理论上可以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但在实践操作中, 农村账务管理从业人员少、稳定性差, 导致网络监管平台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人员的更替也会造成从业者平台的操作熟悉度和信息更新速度都存在问题, 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而普通民众对集体“三资”监管的了解较少, 缺乏公众参与的网络监管平台开始沦为形式主义, 没有达到理论的预期效果。

三、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完善策略探讨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是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 在明确现阶段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非常必要, 对基层财务工作的展开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针对上文提出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五条完善策略。

(一) 理顺监管机构

针对目前存在的监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 地方政府应当优先理顺监管机构的设置和运转, 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 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能, 并根据岗位设定保证人员配备数量充足, 尽可能减少或杜绝兼职。加强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职能认识, 以保证监管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执法力度, 确保“三资””管理工作能够发挥真正作用。在具体工作划分上, 应制定明确的规章细则并将责任落实到人, 保证政策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加大对监管机构的投资力度, 强化设施配备建设, 提供专门办公设备、办公场所和专职人员, 使监管机构更加正式规范具有权威性。

其次, 对村干部进行相关培训, 由专人讲解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涉及的相关法规知识, 提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力, 实现村级规范化、网络化管理。

最后,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针对农村资产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做出要求, 制定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对涉及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和村级干部的专业水平作出明确规定, 提高其工作能力。

(二) 清查集体资产

实现管理系统化的第一步是核查资产基数, 有效整理和盘点历史遗留问题, 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制定制度化、法规化的策略, 以试点形式实施方案。对农村集体“三资”的所有权和受益者进行明确划分, 统一台账、公开信息, 对现有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保护民众利益。

(三) 做好债务监管

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相似, 农村集体的债务管理问题同样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这极大地限制了基层经济的发展。因此, 确定目前的债务数量、控制债务规模, 并根据地域特色寻求平衡方法, 是积极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 全面核实债务分别造册, 采取相应措施化解旧债、盘活资产, 增加债务追责制度并发动群众展开监督, 启动联合监督体系、实施动态监控等。

(四) 加强监督审计

在“三资”管理委托代理过程中, 应当保证账务的顺利运转和规范化操作, 加强监督审计, 帮助落实政策, 以专业眼光发现农村财务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五) 完善各项制度

理论联系实际, 制定出具体完备的政策, 将方案全面制度化, 对账务、投资、债务、工资等作出详细规定。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完成相关审批业务、用工补助等, 实现监管的透明化、轨道化。

总而言之, 实施新农村建设、制定财务计划、完善财务交接制度以避免交接问题和基层党员干部腐败, 杜绝可能出现的财务审计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在鼓励农民群众通过学习参与到监管过程的同时, 通过完善审核预算发展农村经济,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可不断提升对“三资”的监督管理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宁.浅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6) .

[2]朱志林.莆田市秀屿区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 2012 (12) .

[3]庄清顺.浅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促进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对策[J].现代农业, 2015 (03) .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10

当前我国农村“三资”监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 形成了健全的工作结构, 并比较重视培训指导, 在工作流程方面也日趋规范化, 通过财经制度的完善来推动集体“三资”管理中心建设, 我国农村“三资”监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以惠安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为例, 该县建立了多个会计委托代理记账服务中心、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中心、村级工程招投标服务中心, 专门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的清查、登记、录入、管理, 统一协调 “三资”监管各项工作。在组织领导方面, 惠安县政府从2002 年开始将村集体账交由乡镇集中代理记账, 在2007 年建立了村集体财务集中记账月报制度, 并在2009 年开始实施严格的村集体财务网络监管制度;在领导机构方面则专门成立了县级监管部门, 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农村“三资”监管体系。 在培训指导方面, 规定各个记账中心人员以及村级报账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 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农村“三资”管理的具体方法, 加快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重视各个记账中心的检查督促, 指派专业人员深入乡镇村“三资”管理一线, 严惩各类违规违法管理行为, 全面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工作程序方面, 为“三资”管理工作建立了严格的规范机制, 不断完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 加快财务网络监管平台的建立, 规范村级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所有原始凭证必须注明具体用途, 经过村民理财小组等认真审批后方可交由乡镇记账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重视各类工程建设的规范化, 村集体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所需资金以及相关设备费用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表决通过, 并由乡镇记账中心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展招标活动。在财经制度方面, 形成了严格的月度报表报送制度, 在各个记账中心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并由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制定出台《 惠安县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暂行规定》, 从制度角度约束“三资”管理中的财务活动。

二、农村集体 “三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在村乡镇会计代理记账服务、财务收支审批管理、资产资金资源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 一) 村乡镇会计代理记账服务中心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很多县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村“三资”监管机制, 并在辖区内建立了相应的村乡镇会计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但是记账中心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编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村乡镇会计代理记账服务中心管理混乱, 任务分配不明确, 既要承担各类记账业务, 又需要负责村集体经济审计任务, 工作任务繁重, 人员编制明显不足, 但是记账员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 另外, 记账服务中心存在重业务轻监管的问题, 以账记账, 难以真正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作用。

(二) 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财务收支审批管理的不规范, 各级监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职能转移后的沟通机制缺失, 被核算村集体负责人对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存在抵触情绪, 导致代理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相关票据的真实性也无法进行核实。 另外, 在职能转移后, 记账中心的账目往往按每村一套账务做账, 这也使得业务量显著增加, 收支报账等内容未审核就进行填写, 集体资产财务报告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 三) 资产、 资金、 资源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作为农村集体 “三资” 监管的主要对象,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力度明显不足。 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混乱, 集体建设用地的去向、用途、收益、年限等事项未按正常程序公开, 土地流转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管;二是资源、资产的产权界定缺乏详细的规定, 各个单位建设用地无法办理过户手续, “四荒地”被改造耕种后无法明确纳入承包合同中。 三是村报账员常出现报账不及时的问题, 严重影响乡镇会计记账中心的财务工作进度。 四是某些违反规定的支出屡禁不止, 导致虚假账目, 有不少地方出现了村班子成员集体贪污等现象。

三、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结出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村级“三资”集体管理工作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由镇农财服务中心代管, 但是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较少, 且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各级经营机构职能逐渐弱化, 从事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 这也是影响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管不力, 群众监管乏力, 民主管理意识单薄, 农民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集体资产监管流于形式;村组织内部监督不力, 导致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资产非法挪用等行为屡见不鲜;村镇财务队伍不稳定, 基层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 记账中心缺乏综合管理, 导致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重视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网络化监管、建立民主决策程序等四个方面, 提出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一) 高度重视,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三资”监管的重视程度, 加强组织领导。 乡镇政府需要抓好农村“三资”监管的政策宣传、信息咨询和服务指导, 不断提升报账员、记账员的专业素质, 开展严格的资格审查, 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乡镇党委、政府应切实提高组织领导水平, 建设专业化“三资”监管队伍, 提升管理人员待遇, 并为监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进一步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组织领导。

(二) 深入改革, 创新管理方式

乡镇政府应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改革, 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土地资产、资源的动态监管, 依据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及时处理闲置资产。扩大监管范围, 消除管理盲点, 将村小组“三资”全部纳入委托代理服务范围内, 对债务进行控制与化解。 按股分配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 严禁侵占、哄抢、私分、破坏等不法行为。 村干部应加强任期内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三) 创新技术, 推动网络化监管

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服务平台, 推动网络化监管。 将各村账务、资产情况、资源状况、合同管理情况、项目招标进程、物资采购等内容录入信息平台, 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动态管理。 县、乡镇两级政府应借助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对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的抽查监管, 及时发现“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从而实现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目的。

(四) 扩大宣传, 建立民主决策程序

乡镇政府应扩大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并参与到“三资”管理中。通过有线电视、互联网、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宣传, 鼓励村民对本村集体财务账目提出质疑, 并可要求相关负责人对财务问题做出解释。 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大额固定资产购置与处置等列入村级重大事项, 建立民主决策程序, 强化权力约束, 重视程序监督, 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

五、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三资”监管在村乡镇会计代理记账服务、财务收支审批管理、资产资金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力量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重视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网络化监管、建立民主决策程序入手, 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彬.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层管理, 2015 (04) .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11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5-1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职能不明

管理方式方面。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加上农村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乡镇及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职能受限,农村“三资”的支配和管理基本上由村干部说了算,存在村官腐败问题;管理职能方面。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农村“三资”管理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各级农经管理部门,但在很多地方各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履职过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缺位和越位等问题;审计检查方面。各地普遍未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有关部门常规审计范围,缺乏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很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期未进行审计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揭示和纠正。

1.2家底不清

资金管理方面。对村级集体的一些自有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管理非常松散,坐支或账外结算的问题突出,资金核算不完整;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台账,特别是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公益用房、倒闭后集体企业资产、社会捐赠资产等,未纳入账务核算和台账登记管理;对国家政策性补助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未进行权属划分,造成权属虚置;资源管理方面。对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未进行完整详细的登记管理,经过多轮对外承包后,有的改变了性质,有的资源价值缩水,有的长期被私人占用,损害了集体利益。

1.3管理不规范

民主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村都绕过理财小组直接办理“三资”事务,村民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村官一言堂”问题严重;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一些村往往对一些重大和群众敏感的问题进行回避,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交易管理不规范。一些村对集体房屋、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资产、资源的开发、承包、流转以及处置时,存在程序不合法、过程不公开、收入不入或少入账等问题,尤其是合同签订和文书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突出;传统方式不科学。由于农村集体“三资”构成情况复杂、分布范围广泛、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传统手段管理难度非常大。

2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建议

2.1理顺职能,明确责任

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差异性大,对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村自管”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集体自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三资”管理的合法性;对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乡代管”模式,由乡(镇)设置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履行对村级“三资”的代管职能;明确和细化各部门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的职责。村民委员会是农村“三资”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农村“三资”管理的组织者,农经部门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主要对农村“三资”履行会计指导服务和财政监督职能。各部门应设置农村“三资”专门或兼职管理机构及人员,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统筹协调推进。

2.2界定范围,摸清家底

资金管理方面。将上级所有转移支付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经营各项收入以及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全部纳入账务核算,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资金管理、账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完整;资产管理方面。将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卡片账,详细记录各类资产的保管、使用、处置、收益等情况,做到产权明晰、责任具体、账实一致;资源管理方面。将村集体所有分为收益性和非收益性资源,建立资源管理台账,详细记录资源名称、资源面积、经营方式、经营单位(人)、经营收益、合同编号、合同到期日等情况,确保资源发包、流转、收益等规范、公正、透明;债务管理方面。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债权债务人、金额、性质、收回、偿还情况等,避免因债权债务引发矛盾,维护债权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2.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设立村务公开栏,按照形式专栏化、内容通俗化的标准,对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项目建设、一事一议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设立群众监督意见箱,及时收集、掌握群众意见,根据意见或建议及时整改。建立农经、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纠正、查处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资产资源公开交易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等,应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法定程序进行,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公开协商、公开竞价、招标投标。并将合同作为重要文书档案归档管理,村民代表和上级有关部门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所取得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建立农村三资现代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选拔机关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充实到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村集体财务会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人员及各级农村“三资”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村“三资”管理队伍。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篇12

一、三资监管取得的主要成果

1. 村组会计账务处理逐步规范

2013年1月前德化县18个乡镇都成立了村集体会计代理服务中心。202个村 (社区) 都建立委托代理运行机制, 通过这几年的运作, 村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现象取得根本性的扭转, 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68笔, 5.75万元, 退回手续不完整的373笔, 75.44万元, 退回票据不规范58笔, 5.03万元。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日趋完善

2013年前德化县各乡镇成立“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中心”, 组织对各村资产资源进行逐项清查, 逐一核实、造册登记, 由村民代表会议审核后在全村公示, 确定无误后录入“世纪之村”网络管理平台, 实行电算化动态管理, 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 清查登记已全部完成, 相关数据已经滚动管理, 通过核实掌握了全县三资的现状, 摸清了全县村集体三资的家底, 解决了部分村的债权债务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清查登记集体资产34805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19960万元, 库存物资7.04万元, 投资3050万元, 债权5687万元, 负债5970万元;资源方面总面积267.62万亩, 其中林地247.9万亩, 耕地19.01万亩, 水面0.71万亩;清理经济合同708份, 合同金额6570万元, 全部履行合同406份, 部分履行278份, 未履行24份;同时各乡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制定资产资源转让、变卖、出售、报废、发包或者入股等办法, 规定了入股投资等评估、处置办法, 逐步规范了集体三资操作流程, 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有效地防止了资产流失和资源损失浪费, 为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奠定了基础。

3. 资产资源阳光运行有效落实

各乡镇成立“村招投标委托中心”, 逐步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流程阳光运行、阳光操作的程序。村集体经济活动透明性持续增加, 有效地促进了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仅2013年1月至12月全县处置工程建设及物资采购项目167个, 其中公开招投标95个, 签订合同33个, 增加集体收入130多万元, 节约资金40多万元。

4. 委托代理制度延伸取得突破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 全县建立了推广组集体三资监管体系, 城关两镇已经把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延伸到村民小组, 南埕、三班、雷峰等乡镇已延伸到组或自然角落, 为组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注入了强心剂, 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二、当前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1. 三资监管机构运转不规范

“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和招投标委托中心”不规范, 一些村级资产资源处置、工程建设项目没有纳入乡镇三个监管中心进行管理运作, 造成“世纪之村”网络平台无法体现监管集体资产资源运行处置的现状和动态, 部分乡镇的季度三资监管情况统计报表没有及时上报汇总, 造成三资管理台账管理不能到位。

2. 三资管理制度未健全, 集体的资源家底不清

在业务上处理不规范, 导致资源账上不实不清, 部分乡镇村存在对资源产权界定的主观随意性, 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隐形耕地等被无偿占用时有发生, 少数村干部不明“家底”, 也不想弄清“家底”, 以趟混水摸鱼。

3. 三资合同政出多门, 签订格式缺乏规范性

德化县三资合同文本不规范, 有些合同标的随意性大, 条款不明确, 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公平对等, 有的甚至是口头合同;还存在着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 有的搞暗箱操作, 滋生了腐败的温床, 任期内的村干部只图安宁, 不愿惹麻烦, 甚至有个别村级干部存在着随意侵占村集体资产资源, 群众敢怒不敢言, 致使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流失, 造成村民利益受到损失, 更谈不上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

4. 村级集体一事一议, 筹工筹劳有待进一步规范

实行财政奖补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 原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 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 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在实际操作上由于某些村级为了方便, 只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采用简单的办法按人头或按劳力分摊筹工筹劳, 对那些困难户、低保户、二女户等政策上应减免照顾的没能做到, 致使村民有意见反映强烈, 好事没能办好。

5. 三资监管工作涉及面广, 村务公开上榜不够到位

从目前的情况看, 个别村由于村干部对村务公开思想意识淡薄, 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达不到规定要求, 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比较突出, 这是造成村民上访的缘由之一。

三、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对策和建议

1. 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三资监管

德化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十分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 通过召开会议、下达文件、现场指导等形式对这项工作强调重新部署。鉴于人事变动, 要及时调整了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了专项经费, 巩固充实了乡镇会计委托代理中心、乡镇招投标服务中心、乡镇“三资”监管中心等三个专职监管机构。由县纪委牵头, 指定县农业局专人挂片负责镇、村招投标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等部门人员对各村资产资源管理与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由乡镇组织委员牵头乡镇党建办、办公室负责做好乡镇、村党务村务公开工作, 为这项工作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2. 健全三资监管制度,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严把代理“三关”

一是事前审批关。严格执行开支限额审批制度, 规定各村开支在500元以上经村两委集体研究决定、事关全村利益的大额收支要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议;办理报销时经办、证明人员签名完整, 大额支出村主任、村书记联名审批签批。二是严把资金关。规定各村资金收入要及时存入银行账户, 杜绝坐支现金的现象;报账员领用货币资金时, 填制资金领用审批表要有经办人、村主任、镇挂片领导及分管领导签批, 连同村委会会议记录一并报会计代理中心审核后方可办理。三是严把票据审核关。县、乡镇要切实加强会计代理中心建设, 配强会计代理中心工作人员, 明确工作职责, 落实办公经费。乡镇三资监管中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把关, 敦促各村的村务监督小组将审核过的票据及时报送会计代理中心再次审核后才能结账, 发现票据不合法、不规范的拒绝入账。

3. 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保值增值

一方面加强监管, 确保保值。在资产资源全面清查的基础上, 登记造册, 并录入“世纪之村”管理系统, 加强跟踪监管, 确保资产保值。一方面是加强运作, 推进增值。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指导农村耕地依法有序流转, 并积极探索林地规模化流转机制, 创建规模化经营农林场, 精心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 依据《德化县农业农村“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奖励暂行规定》, 围绕德化县“三黑三黄”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打造绿色原产地品牌优势, 拓宽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的渠道, 有效提升了资源保值增值的能力。

4.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规范管理集体三资

上一篇:改进D-S证据理论下一篇:中国布局国际标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