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2024-06-15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精选12篇)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1

1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常见问题剖析

关于农村土体集体土地的登记,在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中提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复杂,加上相关使用权制度建设滞后,以致土地登记受到诸多不必要的限制。其中在所有权主体、所有权内容、所有权登记发证技术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所有权主体问题。关于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界定,在各项法律、通则、条例中,规定了国有土地和集体主体的标准,至于集体主体所有权登记确权的操作方法,暂时尚未有明确的依据。譬如《土地登记办法》中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申请代表身份,其中提到两类主体,一是村民委员会,二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法定代表人,但假设村民委员会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存在,但具体由哪方主体确权登记,没有明确规定。再如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如何申请,才能够具备所有权登记的资格等。在目前的法律、通则和条例中,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将影响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意义。

(2)所有权权利内容问题。根据“物权法定”的原则,在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之前,每宗土地权利内容的明确,是保证登记合法性,并减少土地纠纷的重要前提。至于权利内容一般有两种确定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法律规定,第二种方法是在合同中,在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由双方当时在和合同中商榷约定。作者认为土地所有权权利内容,集中于收益和处分两个方面,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现实约束的问题,这两项权利内容始终不明朗,譬如所有权主体分配土地的方法、土地收益的获取方法,以及哪些所有权行为是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等,都有待进一步规定。

(3)所有权登记发证技术问题。在土地登记发证之前,需要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制图,确定土地的界址、宗地界址资料、界址空间位置等,尤其在宗地图制作的环节,必须耗费足够经费争取先进技术的支持。就目前农村集体土体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技术现状分析,调绘的界限局限于村一级,并且未能掌握更新的土地详查图件资料,即便土地已经变更,也没有及时在图件上更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区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时比比皆是,正面要求我们尽快突破土地登记费用的约束,应用较为先进的登记发证技术,方可满足变更调查的土地登记需求。

2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问题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土地产权的维护、土地纠纷的消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和。为此,作者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2.1 所有权主体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在《民法通则》第74条、《土地管理法》第10条、《农业法》第11条、《土地登记办法》第11条,都有了相关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所有权主体的界定,应重点思考“如何选择何种类型的组织,成为农村集体土体所有权的拥有者”。作者建议:首先根据地域范围,选择农民组成的集体,或者农村的群体,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这里的“地域范围”,可理解为自然村和村小组,将其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的基本单元,譬如自然村为单位时,全体村民为土地所有者,在村民之间实行承包土地的分配和调节,而以村小组为单位时。全体村民组成的村集体为土地的所有者,具体可根据所在地域客观情况而定;其次是分离集体土地登记相关的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其中包括委托权、法定授权等,必须严厉禁止村民委员会干涉所有者的土地财产权利,同时在日常事务中,凡是重大的事项商议,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全部成员都必须参加,这样才能够与土地管理的民主建设相吻合;最后是限定土地所有权成员的资格,包括资格条件和资格丧失的界定,譬如出门就业或者求学时,不能有相应的所有权权利。

2.2 所有权内容

所有权内容的界定,主要包括集体土地的限制和所有者权利的规定,前者在《宪法》第10条、《矿产资源法》第2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8条、《土地管理法》第2条等当中,有几项主要的条款,后者仅在《土地管理法》中,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内容体现,至于农民集体所拥有权利的内容,以及所有者权利的内涵,同样是土地所有权中举足轻重的内容。作者建议分别从集体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个方面解读,为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可采用“两权分离”的方法,重新定义土地所有者如何获取土地的收益。《宪法》指出集体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是由个体农民组成,如果我们未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作为集体财产的集体土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为此自然需要规定农民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相应的分享权利,基于该视角界定,表示农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收益权,等同于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权的保护,此时自然能够避免假借集体名义违规共享土地收益分配的情况,适时在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时,集体土地的处分权利、程序、方式和限制等,将更加趋向于科学合理。

2.3 所有权登记发证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时,没有提出“集体经济组织”的情况,作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赋予农民集体组织结构和法定代表人的资格,在所有权登记和发证期间,农民不再是松散的单一主体,而代表全部农村集体的利益,此时土地证书发放的对象,以及由何方主体保管土地所有权证书,都要具备合理可行的申请方法。作者建议:对于组织形式不健全的农民集体,其土地的所有者,界定为村委会,村委会在土地所有代理权的范围内,代表村民进行土地所有权证书的保管,但在代理权之外,土地的收益、分配和处分,则归全体农民集体所有。在此就能从成本理论角度解读,集体土地所有者的登记发证,采用“一村一证”的方法,能够奏效地节约成本,并规避权限不明而导致利益纠纷问题的出现。至于那些组织形式健全的土地所有者权利,则应该由法定代表人和指定组织机构进行登记申请,这一点在《土地登记办法》中,已经有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就毋庸置言,仅需保证登记申请所提交的资料符合要求即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规范中,提出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方法,但在实际当中,作者发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复杂,加上相关使用权制度建设滞后,以致土地登记受到诸多不必要的限制,其中在所有权主体、所有权内容、所有权登记发证技术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方法,但考虑到不同区域土地登记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因此以上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时,需紧扣具体的土地登记工作情况,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桦,蔡建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104-105.

[2]汪鹏,刘燕,陈展图.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研究进展[J].创新,2010(5):104-106.

[3]王兆林.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作用与存在问题探析[J].创新,2011(5):55-58.

[4]周惠红,邓建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技术路线及流程[J].大观周刊,2012(39):7-8.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2

第三十九期

XX县国土资源局 2012年7月 19日

州检查组检查我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2012年7月19日早上,州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州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XX同志、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州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XX同志带领检查组一行督查XX县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情况。

XX县政府在政府六楼会议室召开XX县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汇报会,各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负责人和县国土资源局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会上,县政府副县长XX同志就目前卓尼县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情况做了汇报,并表态,我县一定坚决按照州上的统一部署,尽快投入工作,顺利完成农牧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各项工作。检查组在听取县政府工作汇报的基础上,详细查阅了有关文件资料,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XX局长对XX县目前工作作了肯定,并且指出要求:一是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务必完成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以点带面,突破重点,全力推进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度。三是把握原则,破解难题,全力完成农牧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四是注意方法,把握程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有力逐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3

关键词:确权登记;实施方案

1、引言

所谓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就是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以下简称“三权发证”)。这是为了全面厘清农村权利关系而确立的政策法规,法规的确立有助于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三权发证工作概况

(1)三权发证工作目标

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有着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工作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依据《地籍调查规程》要求,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原则,依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以现有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属性进行彻查,并且将其纳入到地籍调查体系中去,这是发证工作的主要依据;二,建立健全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将集体所有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基础地理,影像图和土地登记发证数据纳入其中,形成现代化的农村地籍数据体系;三,遵守国家相关发证工作规定,明确农村范围内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并同步开展地上房屋及其设施的调查工作基本要求。在此过程中以维护农民权益和尊重事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三权发证工作原则

从本质上来讲,三权发证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影响方方面面,应该秉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标准化原则,也就是说数据信息应该在统一标准基础上形成数据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二,准确性原则,也就是说数据信息应该保证是与实际情况相互吻合的,因为数据信息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不能因为发证数据的失误对农户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三,协调性原则,也就是说国土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硬件、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统一性,土地使用权和房屋(附属设施)地上数据的关联性,使得各数据彼此之间可以很好地兼容,有着比较理想的协调性最佳;四,阶段性原则,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涉及面比较广泛,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个阶段的目的不同,工作重点也有所不同,应该在不同阶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三权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从三权发证工作的特点出发,完成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等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多个阶段:政策制定、方案出台、宣传发动、经费落实、资料收集、地籍测量、权属调查、内业上图、数据汇总、数据库建设、公示公告、形成确权发证成果、成果应用等阶段。主要工作流程如图:

在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处理工作对象是不同的,需要注意的环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国家政策和发证标准为依据,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三权发证工作的准备阶段

中央出台三权发证工作政策法规,往往需要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积极响应,依据实际国土资源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如实地将上级的工作任务执行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一,深入学习中央关于三权发证工作的文件精神,为开展各项工作打下基础;二,健全三权发证工作组织体系,保证各项工作都有人去落实;三,搜集整理资料信息,一般采用最新航摄影像1:5000或1:2000正射影像图作为开展三权发证工作的外业调查底图资料。四,明确各个部门,各个行政机关的权责,成立协调机构负责整个发证工作的方案制定,基层行政单位负责执行具体的发证工作。

(2)三权发证工作的宣传阶段

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需要在前期做好一系列的宣传工作,以保证全面提高登记发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积极召开县域专题会议,以保证各个环节都可以切实地将工作执行到位;二,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发布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公告,及时地传播到负责单位,社区范围内;三,基层单位应该积极强化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参与到三权发证工作过程中去;四,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三权发证工作的社会氛围。

(3)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阶段

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阶段,是一项关键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先行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驗,并遵守先易后难,有重点,有步骤的去执行。对于那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应该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方案,从实际出发,保证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客观事实,这“三尊重”原则,保证权属依据信息的准确性,符合要求,公示无异,将其落到实处;二,对于发证过程中的难题,应该积极组织专家小组,依据基本政策要求,稳妥地开展发证工作,避免其对于发证工作进度造成负面影响,更不能引发社会矛盾;三,严格做好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质量。

(4)三权发证工作的验收阶段

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过程,牵涉到农户的根本利益,在三权发证工作验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以保证做到做实做好。一,依据实际情况,做好基层补差补缺工作;二,各个基层领导小组应该建立有效的验收组织体系,对于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成果进行验收;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验收规范,规避发证工作出现缺陷,以保证发证工作质量和效益;四,积极建立有效的资料验收程序,保证依照具体规定,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nlc202309021557

4、三权发证工作方案实施策略

就我院承担过此项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执行主体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二,组织领导能力不佳,农民配合程度差;三,经费保证体系不全,财政拨付滞后的僵局;四,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影响工作推进。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

(1)树立正确的三权工作观念

主要途径有:一,深入学习中央和省级单位文件精神,将其作为开展三权发证工作的依据;二,积极将三权发证工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在农村社会范围内,使得其深入理解三权发证工作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地方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将其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健全组织体系,制定监督政策,强化调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树立正确的三权发证工作的观念。

(2)加大三权发证工作的投入

三权发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权属利益,常遇矛盾纠纷也是政策障碍,我们应该积极预见县域财政的实际情况,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住宅基地丈量工作,绘图工作,权属调查工作,证书表格印制工作,业务培训工作,工作复杂程度,数据库建设工作要统筹兼顾,预算合理,使用得当。

(3)树立三权发证的法治观念

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一,积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开展宣传工作,使得行为主体意识到三权发证工作需要在法制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二,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于违背要求的行为进行核实,发证工作必经依法依规,界址清晰,面积准确,四方认可,公示无异议的秩序下进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权发证工作的实施涉及面广,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进行探析。对于行政部门来讲,秉持上级文件精神,切实的将各项工作执行到位;对于公众来讲,积极了解三权发证工作的重要性,参与到三权发证工作实施中去。我相信,随着工作中实践经验的积累,三权发证工作质量和效益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清利. 地籍测量教学中的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实践[J]. 大众科技. 2005(06)

[2] 徐勇,李健,江韦希,张纯.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日常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 地理空间信息. 2011(03)

[3] 王发荣,丁锐,刘学. 当前城镇地籍调查面临的问题及处理建议[J]. 国土资源. 2010(03)

[4] 王发荣. 当前城镇地籍调查面临的问题及处理建议[J]. 西部资源. 2010(02)

[5] 赵乔贵.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記发证主体确定问题研究[J]. 地矿测绘. 2004(01)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4

专家认为,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鉴于《意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尤其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触及现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对其出台须持积极审慎的态度。

会上, 专家们围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主体、技术手段和标准、范围、程序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并从法律政策层面和技术方法层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 尽快修改完善《意见》。

部地籍司负责人在会上解释了《意见》形成的思路和原则, 他说鉴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十分复杂, 通过一个《意见》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 《意见》定位在“面上推进工作、点上留有余地”。《意见》主要就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政策措施, 把一些更具体的局部地区的问题留给地方解决, 允许地方细化政策。同时, 目前解决的主要是研究得比较成熟、看得比较准的问题, 对一时还看不准的, 留待下一步解决。部地籍司负责人解释, 根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和中发[2010]1号文件要求, 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应当“是谁的就发给谁”, 属于村一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应当确权发证给村一级农民集体;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 应当确权登记发证给村民小组一级农民集体;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应当确权登记发证给乡 (镇) 一级的农民集体。实际中, 属于村集体、村民小组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是比较清楚的。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这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是对土地权利归属的确认而不是调整。任何“一刀切”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发证到村或到组的做法, 都是与法律政策不相符的。考虑到历史原因、村民小组机构不健全等现实情况, 《意见》规定以中央1号文件“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为原则要求, 同时允许对于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 而村民小组组织机构不健全的, 可以由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登记、保管土地权利证书, 给地方留了空间。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5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流;分布式网络架构

1引言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现阶段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登记发证工作,面对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手续较为烦琐,历史遗留问题多,任务量大等困难,很多地方并未建立一套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工作效率较低,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97号)指出“以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枢纽型网络中心城市,高度重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地籍调查(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调查)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地籍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避免传统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手工作业造成的工作量大、环节多、质量和效率低等弊端,本文在广州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平台建设中引入WebGIS、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工作流(Workflow)、分布式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在集成海量GIS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多项平台组件,实现了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与统计、登记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功能,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业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

2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采用多层结构模型,分为数据层、平台层、服务层、用户层,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总体技术架构,其中数据层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层,依据农村集体土地相关法律法规及地籍数据库建库标准规范,涵盖了基础底图数据、权属调查数据、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历史注销数据等;平台层为系统的运行支撑层,通过数据库管理、工作流中间件、数据交互、地图服务、GIS功能服务、后台管理等平台组件实现服务层相应功能;服务层主要包括GIS基本操作、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与统计、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功能;用户层主要包括市级地籍管理部门、区级地籍管理部门、技术服务单位等[2,3]。

3数据库建设

本系统数据包括基础底图数据、权属调查数据、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历史注销数据。其中基础底图数据包括线划地形图、正射影像、土地利用现状、行政区划、地籍区(子区)等数据;权属调查数据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集体所有权确权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等数据;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包括国有土地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争议地等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包括电子登记簿、登记发证信息、办理过程信息等数据;历史注销数据包括已注销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等数据。

4功能设计

本系统除具备一般GIS系统基本操作功能(图层管理、定位查询、地图标注、地图浏览、鹰眼、数据编辑、空间分析、打印输出)外,另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需求,还具备以下功能[4,5]:

4.1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

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功能采用C/S架构,主要流程有:(1)宗地界线导入:可将外业调查的宗地红线导入,系统将其与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其他红线等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依据拓扑规则告知是否存在有压盖或有缝隙等情况,并且根据国家规定的宗地编号规则进行宗地代码的自动生成。(2)地籍调查信息调入:系统根据统一的地籍调查表格式提供属性录入界面,并可直接基于GIS服务组件从权属调查数据库中读取相应宗地属性信息,(3)数据审核:录入的宗地界线与已登记发证集体土地红线、国有使用权红线、批准书红线进行叠加分析并显示可供修改的分析结果,对录入的地籍调查信息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对未填的必填属性进行警示,如图3所示。(4)成果输出及结案:经审核通过后的宗地界址及调查信息,由业务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打印输出功能进行宗地图及地籍调查表等相关表格的制图打印输出,调查成果数据将同时被锁定结案,由“工作库”自动迁移至“成果库”,提供给土地登记业务

4.2土地登记发证

针对集体土地三种权利类型(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系统支持国家规定的土地总登记、初始、转移、变更、注销、他项权、异议、更正、换证等不同登记方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土地登记办法和流程,系统提供从案件受理、调查成果调入、初审、公告审批、公告、审核、审批、缮证、发证等全流程的办理功能模块,基于工作流(Workflow)中间件支持各环节业务人员在系统进行流程办理和发送,将已登记发证的宗地实时更新到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库中,并将已注销或已变更的宗地移至历史注销数据库,系统同时提供了灵活的自定义工具以满足日后业务扩展的需要.4.3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和《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土地争议调处方法和流程,系统提供了涵盖从地籍调查到窗口收件、业务申请受理、调查取证、调解、处理、送达、归档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整个流程的办理模块。在通过外业地籍调查获取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位置、面积、判断案件的利害关系人、类型、性质的基础上,将土地权属争议缘由书、指界书、权属界线套图等外业调查成果汇总整理后调入系统数据库,通过GIS服务和工作流(Workflow)中间件,实现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业务案件在各环节的电子办文、流程审批及相关调处资料输出打印等功能。

4.4专题查询与统计

(1)专题查询功能:包括案件信息查询、案件进度查询、历史回溯查询、自定义查询等方式,并支持查询信息以工作报表形式输出,其中案件信息查询和进度查询可按相关条件查询案件地籍调查信息、办理意见、办理环节等;历史回溯查询支持以空间位置为轴,以变更时间为序列,回溯查询某一宗地或区域内的一系列变更情况;自定义查询可供用户自定义选择土地登记业务数据和权属数据的重要字段(如地号、坐落、权利人名称、图号等)的某个或多个字段自由组合查询。(2)专题统计分析功能:根据集体土地登记发证项目管理和监管的需要,针对登记发证不同环节提供了挂起案件、注销案、业务量、缮证量、入库档案、土地登记簿、土地归户卡、业务进展情况等多类专题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梳理形成各类工作台账。(3)自定义统计功能:将土地登记业务数据及权属数据中可分类字段(例如登记种类、行政区划等),数字字段(发证面积等)提取出来,用户可对分类字段进行自定义过滤条件设定,对数字字段进行数量统计项设定,统计出用户所需的统计内容。

4.5档案管理与利用

在业务办理完成后,系统支持对案件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信息、收件材料、打印输出的图表等中间成果及结论性信息按标准目录进行归档,实时生成电子登记簿、归户卡等,并支持档案扫描件上传。通过配置不同角色权限,提供差别化档案利用方式。

5关键技术研究

5.1基于ArcSDE空间引擎的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

本系统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包括线划地形图、行政区划、地籍区(子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像、不同类型权属调查、集体土地发证、历史注销等矢量及栅格数据,非空间数据包括宗地属性信息、档案文件、扫描文件等,数据呈现出空间对象的多语义性、数据存储结构的多样性、获取的多途径性、时空多尺度性等特点。针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本系统基于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结合Oracle关系数据库的方式来管理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库,ArcSDE将客户端对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拓扑数据的查询、添加、修改等相关操作转换成关系操作,以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存储空间数据[6,7],大大节省了空间与属性两类数据库间不断重复的连接操作,在提升农村集体土地海量数据库存储效率的同时,也有效保证了众多用户同时进行的日常数据访问、处理等并行操作,确保了系统在数据存储、访问、交互等方面的高效及统一。

5.2基于工作流(Workflow)技术的一体化业务办理

工作流(Workflow)技术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核心技术,对整个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进行监督、控制、协调及跟踪。其中,工作流指的是一类能完全或部分按照设定规则自动执行的业务过程,在业务过程中,信息数据按指定的规则进行流动,实现不同组织间的协调工作,以达到业务的总体目标[8,9]。本系统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了集体土地登记案件在不同职能岗位间的传递,使登记发证信息在系统设定的环节中无缝衔接,案件受理、任务分配、信息录入、图形辅助审查、办证初审、公告、审核、审批、缮证发证、归档管理等每一项业务办理即是一个工作流的实现,由系统实现设定的节点构成,每一个工作节点与不同业务功能模块相关联,由节点通过中间组件实现对所关联业务功能模块的调用,实现了把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一体化办理。根据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工作特点,以工作流技术服务于业务流程管理为主线,以GIS组件实现数据库管理及图形操作为技术基础,实现了工作流与GIS的有机集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5.3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的数据交互

分布式是以网络上分散分布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数据库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计算模型,其技术核心内容在于运行在不同主机、不同地址空间上的对象能够实现相互数据通信和交互[10]。本系统作为全广州市的集体土地发证系统,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类型的不同登记种类发证,具有业务流程复杂、数据访问量大且频繁、涉及部门人员众多等特点,为保障登记发证业务的顺利开展,系统采取中心城区服务器集中部署在市局,外围区局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分别增设分服务器,系统通过消息中间件提供的队列机制方便地实现市、区两级服务器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互,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换、网上审批等业务提供支持,有效减轻了网络负载,确保了系统高效运行。

6小结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进地籍管理信息化及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环境下,将WebGIS、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工作流(Workflow)、分布式网络架构等技术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系统,通过图形辅助管理及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和统计、档案管理及利用等功能,在高效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业务工作的同时,也有效实现了农村地籍的图属一体化管理,推动了农村产权登记发证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为土地管理各项业务提供了准确、实时的登记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赵卫平.浅谈面向“城乡一体化”的县级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7):173~175.

[2]张荣,刘洋.广州亚运地图网站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2011(7):77~81.

[3]陈士城,刘晓春,刘旭等.基于Flex和ArcGISServer的WebGIS框架设计与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4,66(2):109~110.

[4]唐军.基于WebGIS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6):116~118.

[5]邓明兰.中山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7):145~148.

[6]许朋朋,黄路平.基于ArcSDE的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5,34(4):90~92.

[7]王雷.基于GIS的数字绿化系统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5):120~121.

[8]冉慧敏,潘伯鸣,郭云嫣.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测绘,2015,38(4):34~36.

[9]阮柏林,王晶,刘蕊等.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业务信息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J].应用科学学报,2015,33(4):429~437.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6

一、农村集体土地的现状及确权登记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三农”问题内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农村的集体土地确权问题尤显突出,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权能没保障,损害农民利益。二是当前农村宅基地乱占滥用现象严重。三是不利于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给农村的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土地产权登记发证宣传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土地的资源和资产属性更加显现,人们普遍关注城区及其周围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淡化了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忽视了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土资源系统既要加强对乡镇和基层村组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对普通群众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土地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产权意识,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土地产权。

三、全面查清土地权属状况,依法妥善处理好权属主体

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土地产权的权属状况。对于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要依法确认给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乡(镇)政府代为行使;对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要依法确认给村内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内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民委员会代为行使;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要依法确认到每个土地使用权人;对已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村并居等工作的区域,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和权属关系,妥善做好确权登记工作,确保不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

四、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积极稳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

土地权属争议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证据收集难度大,特别是原始资料不完整甚至缺失,保存下来的一些证据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也难以保证真实性。对于这些问题和纠纷要认真对照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以及各省市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指示精神,秉着“尊重历史,注重现状”的原则,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依据法律法规,充分听取权利各方的意见,查看双方提供的证明材料,主动协调,妥善解决。

五、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资料,强化地籍调查

对于在以往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登记资料,在甄别其合法性、规范性、完整性,弄清每宗土地权属、地址、面积、用途、现状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作为本次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依据。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形成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图件资料,可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现场标定和测量依据。对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及调查成果不能满足此次所有权总登记发证要求,需增设界址点的,可按原《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确定的界线和走向由各方法定代表现场指认和设置界标,并作为原协议书的补充,用于此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已办理土地登记发证的国有农场和其他国有土地,可直接以登记确认的界址为依据,确认相邻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属界线。

六、协调联动,开展试点,以点带面稳妥推进

通过基层国土所积极与乡镇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协调沟通,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切实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和界址认定等工作。可首先在每个乡镇(办事处)选取1~3个经济基础较好、班子较强的行政村或居委会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试点村,总结工作经验,研究相应的土地确权登记政策。对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推进工作中诸多的难点问题,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逐一确定集体土地产权归属主体。

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发挥土地登记成果的作用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困境 篇7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土地产权,土地登记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意义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是一切有关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总称。依据《土地登记办法》 (2008年) , 集体土地使用权, 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 (不含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 保护权益, 促进和谐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可以依法确认农民集体长期而稳定的权利及其范围, 保障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需要。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 可以进步确认土地权利, 减少长期存在的土地权属纠纷, 化解因纠纷引起的矛盾, 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二) 保护耕地、行为自觉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工作, 可以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地位以及农民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关系, 将农民与土地财产紧密的联系起来, 激发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从而在机制上将保护耕地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为顺利实现2020年18亿亩耕地保护的目标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夯实基础。

(三) 城乡统一、奠定基础

土地登记是地籍管理的重要部分,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是土地登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镇土地登记相比,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相对滞后, 严重影响了全国土地登记的进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不仅可以优化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 而且是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历史

1949年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大概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 发放阶段 (1949-1955年)

该阶段为农民私有土地房产所有权证发放阶段。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30条“土地改革完成后, 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的规定, 下达了《关于填发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指示》。土地改革之前的土地契约, 一律作废, 并予销毁。

(二) 停滞阶段 (1956-1983年)

1956年至1983年为第二阶段, 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几乎停滞。从1956年开始, 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进入人民公社阶段, 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以下简称《六十条》) , 农民私有土地产权逐步被集体土地产权代替, 中国农村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三) 初始登记阶段 (1984-1998年)

1984年至1998年底, 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初始土地登记阶段。1984年5月开始, 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5年, 国家取消了对农村土地登记的收费, 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土地登记被迫中止。但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形成的多项成果为下一阶段打下了基础。

(四) 全面开展阶段 (1999年至今)

1999年至今, 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全面开展阶段。1999年, 国土资源部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 其中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被列为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从1999年正式启动, 截至2005年, 全国已开展了12个省、自治区, 27个县、市 (区) 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试点工作。

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现状

根据《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供的数据, 截至2005年末, 国有土地使用权累计初始登记发证3493万本, 覆盖率达到85%;集体土地使用权累计初始登记发证16451万本, 覆盖率达到73%, 集体土地所有权累计初始登记发证118万本, 覆盖率达到51%;累计调处土地权属争议12.3万起。截至2008年1月15日,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率已达86%,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率已达到5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包括宅基地使用权) 登记率已达到73%。截至2009年8月底,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累计初始登记发证超过1.6亿本, 覆盖率超过75%, 集体土地所有权累计初始登记发证137万本, 覆盖率超过65%。《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设定了量化指标, 到2010年, 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 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土地登记工作的重视以及决心。

四、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困境

(一) 主体代表不明确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规定是明确的, 但是对于所有权主体的代表, 不论是《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 还是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 似乎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以《土地管理法》为例说明,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0条,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定主体有3个种类, 即“村农民集体所有”、“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 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 这些都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 产权权能受限制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相比较, 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国家可以通过强制手段, 如征收, 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成国家土地所有权, 而少有国家土地所有权通过某种手段变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也同样受到限制, 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相比较, 处分权和收益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 影响了权利人的财产权益在市场中的体现, 导致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

(三) 经费严重不足

1995年, 中央取消了农村的土地登记收费, 农村的土地登记工作没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成为了制约这项工作的重要症结。关于这笔资金的承担者, 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各执一词。财政部门认为, 土地登记事务本是地方性事务, 应该由地方财政负担。有的地方政府负担了这笔费用, 但是大多数的地方政府不愿意负担这笔费用。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乃是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导致的, 土地登记缺乏激励机制, 故土地登记率不高。

(四) 技术问题

土地权属的确认需要土地权利客体, 即土地的界址的清楚。界址资料个获取主要是通过地籍调查, 界址的空间位置的表示需要通过制图过程来完。也就是说, 土地登记的精确性体现在其表示其空间位置精确性的图件上, 即宗地图件资料的精度。在土地登记经费约束的情况下, 要同时保证调查成本和宗地图件资料的精度是一个难题。土地登记技术的采用上不仅要受到经费的约束, 而且土地登记队伍的素质状况也不容乐观。

(五) 积极性问题

在现行的土地管理的体制下, 土地登记的效力不强。目前,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行政力量推动, 土地权利证书在征用土地和对违法案件的查处中, 对土地权益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未能引起农民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应用的重视。因此, 对于大多数农村老百姓来说, 登记或者不登记对他们来讲没有太多的意义。

五、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建议

(一) 明确主体代表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代表, 必须应该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特点, 依法合理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和成员资格, 是规范集体土地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因此, 必须以现有的法律为基础,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 在稳定农村大局的前提下, 尽快出台相关的规定, 进一步明确各类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备的条件, 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行使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等。

(二) 明晰产权权能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为所有权的一种, 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我国几十年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践证明, 土地产权改革的核心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 这是切实可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的关键在于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通过土地产权立法, 并结合《物权法》的要求, 逐步扩大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处分权能, 在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形成清晰而有保障的产权边界, 为农民依法利用和保护其土地财产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 经费筹措多样

无论是要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或农村集体产权所有者的任何一方负担土地登记的费用, 都是不尽合理的, 这就必须扩宽土地登记的经费渠道。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发证的经费筹措上,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土地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二是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三是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行收费政策, 地方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从其收取的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费中划出土地所有权登记的专项配套资金。

(四) 技术问题

在技术上, 可以主要采取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实地调查, 确定土地的界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 2009年完成, 查的主要任务包括, 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 包括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并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 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资源互联共享。

六、结束语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 可以确认土地权利, 减少因土地产权问题引起的土地纠纷, 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提供基础, 也为保护耕地, 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籍管理体系, 形成一体化的地籍管理系统提供基础。虽然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的进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农村土地产权代表不明确, 产权的权能受到限制, 土地登记的经费不足, 由经费不足导致的技术问题以及农民对土地登记的积极性不高等, 本文均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吴学瑜, 刘帆, 范清东.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国土资源, 2010 (2) .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8-10-12.

[3]、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J].国土资源通讯, 2006 (13) .

[4]、PeterHo.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5]、谭峻.我国集体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农村经济, 2010 (4) .

[6]、钟太洋, 徐忠国, 肖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国土资源, 2002 (5) .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8

一、开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的重要性

(一) 开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是维护物权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 房屋物权的生效有三种途径:一是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房屋登记机构依法登记, 发生效力;未经登记, 不发生效力;二是因合法建造的房屋, 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三是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 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 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这三种途径, 归根结底都必须进行登记, 因此房屋登记制度是保护财产权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法律制度。

(二) 开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既符合上级要求, 也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是上级有要求。2008年丽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集体土地住房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 (丽政办发[2008]78号) 就提出:“土地、建设部门要积极做好集体土地住房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权属登记和发证工作, 为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奠定基础”。2009年, 丽水市委的[2009]4号文件明确了任务, 市政府办公室为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 专门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房屋登记工作的通知》 (丽政办发[2009]53号) , 通知对农村房屋登记工作目标任务与实施步骤、职责分工与工作要求、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 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 就是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二是群众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对房地产权利认识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 目前房屋登记工作主要是针对城市国有土地上开发建成的土地房屋进行登记。长期以来, 在集体土地的建设房屋仅限于宅基地登记, 而没有进行房屋登记, 农民辛辛苦苦建起的住房只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要, 却没有充分发挥其权益的作用,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外地有经验。浙江省一些市县如舟山、义乌等地也开展了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 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集体土地经济的发展。

(三) 开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城乡统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将房屋登记制度扩大到农村, 实行城乡统一管理模式, 适应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实现城乡互动, 人口互迁。农村房屋依法得到流转、处置, 可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引导他们向城市中心镇和集中社区集聚, 推动村庄整合, 促进城乡统筹。同时实施这项制度, 还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的房地产市场, 发挥房地产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 这对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做好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措施

(一) 加大宣传。

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具有政策性强、覆盖面宽、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的特点, 要精心组织, 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开展更为广泛的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权利人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房屋登记程序、登记内容和必收要件, 从而使登记工作得到推动。

(二) 现场服务。

在开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时, 坚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展现场服务, 即下村现场受理、调查、测量、公告、发证, 不让农民朋友多跑路。同时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以耐心、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取得农民群众的认可, 使这项工作得以扎扎实实地开展。

(三) 减免办理。

集体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工作是政府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 在惠及百姓的政策上有重大突破, 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 群众只要符合登记条件的, 即可办理房屋登记。

(四) 提高效率。

为了加快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进度, 确保按时、按量、高标准完成任务, 要认真梳理房屋登记流程, 简化办证程序, 缩短办证时间, 提高服务质量, 及时研究解决房屋登记中的难点问题, 高效率完成各项工作。

(五) 规范操作。

集中开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的进行, 一要明确登记原则;二要严格登记程序;三要确保全面推开;四要严肃工作纪律, 确保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9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源,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数据入库

1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

1.1 建库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在数据处理和建库过程中, 应确保工作资料真实可靠、工作流程合理有序、工作方法正确适当、工作结果符合实际, 保证建库工作科学合理。

(2) 规范性原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建设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各项行业规范, 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数据满足不同应用系统的调用, 便于检索查询, 提高工作效率。

1.2 数据库内容

我们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三方面:即行政区、行政界线和坡度图等;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四个方面:即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以及地类界线等;土地权属数据包括三方面:即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我们在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优化的时候, 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选择建库单位, 以此对属性数据结构表等内容可进行扩充。

2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县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库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即为建库准备的方案等、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入库和成果汇交。

2.1 建库准备工作

2.1.1 人员的准备

在建库准备工作上, 我们需要明确人员的负责事项, 这样便于管理项目。而各级调查机构还要定期对建库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1.2 设备的准备

(1) 硬件准备。计算机, 相关的输入输出设备 (刻录机、扫描仪) 以及复印机、传真机等设备, 从而在硬件设备方面保证采集数据的质量。数据库软件采用微软的Access数据库及Excel电子表格。

(2) 软件准备。此次建库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规定, 统一采用苍穹数据库建库软件。

2.1.3 数据源的准备

(1) 调查底图及调查界线资料。

1) 外业调查底图;

2) 调查界线:采用二调库的县界;

3) 控制面积:采用二调库的行政辖区控制面积。

(2) 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1) 土地权属资料。

a.以往调查编制的权属界线图;b.以往调查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c.县级 (含) 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登记资料;d.政府最新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界线的图件、说明及有关文件等确权材料;e.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资料;f.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g.建设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

2) 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资料。

(3) 外业调查资料。

a.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b.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数据采集原则

(1) 合理继承原则。合理继承原则是指为了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的延续性,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完善登记。 (2) 简便易行原则。简便易行原则是指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 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简单易行的技术流程和处理方法, 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 奠定数据库建设的基础。

2.2.2 内业工作

2.2.2. 1 数据采集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类型: (1) 矢量数据的采集。根据外业调查底图, 将权属调查成果上图, 补充和完善数据库中宗地、界址线、界址点数据层确定权属界线。 (2) 属性数据采集。为了提高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类属性及图斑属性等可通过注记点合并、空间位置赋属性的方式进行。属性数据采集完成后要进行校验和逻辑错误检查。 (3) 行政界线与权属界线。1) 县界以2011年变更数据库县界为依据, 地籍区界, 地籍子区界原则上仍以2011年变更数据库乡 (镇) 村界为依据, 村级界线偏差较大的可按实际界线调整并确认。2) 权属界线原则上以初次确权登记资料为依据, 确属变化的应以相应的文件或图件进行调整。

2.2.2. 2 数据拓扑

(1) 各要素无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碎片多边形、悬挂点或伪节点等图形错误; (2) 数据拓扑关系正确, 面要素应闭合, 各相邻实体的空间关系可通过完整的拓扑结构描述; (3) 公共边线或同一要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型特征时, 保证位置的一致性; (4) 地类图斑边界须与地类界线对应重合。

2.3 数据入库

2.3.1 数据入库前的质量检查

在数据入库前, 应根据规范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检查, 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应予以返工, 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具体包括: (1) 空间数据的分层检查。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检查空间数据的分层是否正确、数据是否齐全、数据格式是否符合入库要求。 (2) 文件命名检查。文件命名是否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3) 数学基础检查。检查空间数据的坐标系和投影是否符合建库要求, 各分层数据坐标系和投影是否一致;将图廓点、公里格网点、控制点等坐标按检索条件在屏幕上显示, 并与理论值核对。 (4) 矢量数据逻辑一致性检查。矢量数据的一般性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有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公共边重复、悬挂点或伪节点、碎片多边形等;矢量的专门拓扑关系检查内容包括:拓扑关系是否存在, 多边形是否闭合, 各相邻实体的空间关系是否可通过完整的拓扑结构描述。 (5) 属性数据结构的检查。主要通过属性值特征检查属性值的正确性, 主要内容包括字符合法性检查、非空性检查、频度检查、范围检查等;由专业质量检查员检查属性值的正确性;专业质量检查员检查分幅、行政区、权属区的面积汇总数据的正确性, 对误差超限的数据应责成作业员自查。

2.3.2 数据建库

2.3.2. 1 基本要求

(1) 以项目区为辖区建立莎车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库; (2) 按地籍子区组织数据,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 3°分带。

2.3.2. 2 建库方法

以经过自查、互查、初审核实形成的1∶1万集体土地调查图件为基本资料, 经矢量化、拓扑造区、属性数据采集后, 进行同类文件拼接, 形成以地籍子区 (村) 为单位的各种统计数据及图形数据, 经检查验收并修改完善后, 交甲方使用。

2.3.2. 3 面积量算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面积采用苍穹软件以椭球面积计算方式完成, 土地权属界线与2011年数据库图斑界线经复核未发生变化的可直接利用图斑面积计算, 不在重复量算, 面积计算采用平方米, 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 保留两位小数。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库的初步实现, 主要为各级政府制定、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政策, 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的基础资料;实行土地信息产业化, 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9]13号.

[2]TD/T 1015-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

[3]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10

准备工作具体包括组织准备、宣传动员、资料准备、技术培训4个版块。其中组织准备指的是为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的有序进行成立相应的登记发证领导小组来指导工作;宣传动员则是针对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了解不足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广播宣传、村干部访问等来宣传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性,以此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为后续工作奠定稳固基础;资料准备则是收集第2次农村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基本农田调查数据库、农村集体土地以登记发证的成果资料、村民据点分布资料等;技术培训则是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集中学习相应的法律制度和作业技术,以此来保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践不会出现偏差。

2 申请登记

为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能够依法进行,因此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到县国土资源局或者乡镇国土资源所领取对应的土地登记申请书,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填写,连同法人身份证明书、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土地权属证明等资料上交县国土资源局或者乡镇国土资源所。

3 土地权属调查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流程中土地权属调查环节包括土地权属状况调查核实、界址确定、绘制草图、填写调查表等内容,对土地权属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将其按照一定的要求制定成调查表,为后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提高重要的数据参考,例如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申请资料和土地权属调查表结合相关规定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审核,只有符合条件的才能够进行登记。

4 数据库建设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立相应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对于登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当前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专业数据库建设软件如北京苍穹数码测绘公司开发《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系统》正是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发的一个专业软件等。对此可以结合实践工作状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建设软件。在专业软件选定之后,将对农村土地权属的调查结果和地籍测量数据以及各种土地登记表、卡、册等建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系统数据库,有数据库自动生成地籍图、土地所有权分布图等资料。

5 登记发证

这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关键环节,全面的所有工作流程都是为这一环节服务的。一般来说,如果前期准备工作、申请登记工作、土地权属调查核实工作、数据库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只需要严格按照《土地登记办法》中的相关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登记人员填写土地登记簿和归户卡,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证》,在电脑中完成资料归档工作即可。

6 工作成果检查验收

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工作经验,为后面工作提供借鉴;为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如此方能够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三级验收则主要指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技术之后要经过县级自验、市级初验和省级验收3个环节。

总而言之,在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总结工作经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调查方法对于提高登记发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汪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县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汤国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核调查工程实验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7).

[3]刘连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确权相关问题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2011(8).

农村房屋土地权属登记效力问题 篇11

张某,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某村村民,一直居住在该村并系户主。1994 年4月8日,该村村委会组织村民住房核查登记工作,并指派同村村民曹某对张某的住房进行核查登记。曹某在未经张某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该处房产的户主变更为张某的女儿,将家庭人口由4人变为2人。张某对此毫不知情。直到2006年12月20日,因张某房屋被拆迁需要签订补偿协议,张某方知自己的户主身份被剥夺了。张某无奈,遂向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变更户主登记。

二、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準;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3.各省市均制定了《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专门规范农村宅基地的审批、使用等。

三、法律适用分析

1.书写起诉状时案由的选择。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 号),本案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案由:所有权确认纠纷和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从张某对自己住房所拥有的所有权角度出发,村委会将其户主涂改为其女儿,则在形式上变动了该房屋的所有权人,从而,产生了物权争议,张某当然有权要求确权。从张某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个角度出发,其户主身份被村委会涂改,权益受到了侵害,当然有权要求撤销村委会的该行为。鉴于张某并未失去对该房屋的实际控制,在书写诉状时,选择了后者。

2.村委会涂改行为的定性。严格的说,村委会这个行为并未对张某造成实质侵害,理由是,村委会涂改户主姓名之后,在事实上承认了张某对该房屋的所有权,在拆迁补偿协议中也明确了张某的所有人身份,那么,村委会这个行为至多只是一个程序瑕疵。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张某的户主身份关涉其他方面的权益,村委会擅自涂改不妥当。

如上所述,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张某及女儿(已婚)实际拥有两处宅基地,但是户主都是张某,依法应当变更户主,但是,户主的变更并不能必然导致张某丧失对房屋的所有权;况且,张某有权对两处房屋作出选择,村委会无权强行涂改。

3.村民多处宅基地的处理。村民实际拥有多处宅基地,应当要求其让出其居住房屋之外的其他宅基地。但是,宅基地上的房屋,应当作价补偿,而不能强行拆除,这种补偿可以是宅基地的新的使用人,也可以使拆迁单位;而且,村民有权选择自己多处宅基地中的一处作为自己的居住场所。

4.村民权益保障。村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权益是多方面的。可是,住房及宅基地问题是核心权益之一。目前,我们国家尚不承认村民对宅基地的所有权,仅仅是保护其使用权。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村民拥有自己的房子,却只对房屋赖以存在的土地拥有使用权。而且,宅基地的使用权还要受到限制——一户只能一处。那么,《物权法》所能保护的也仅仅是村民的房屋而不是宅基地。

农村集体土地登记 篇12

GNSS RTK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NSS测量技术。GNSS双频接收机是基准站建立完善的重点设备, 能够对卫星进行持续观测, 并且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利用无线电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准确性。GNSS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还能够接收基准站数据信息, 通过仪器内置能够使基准站数据资源的精确度提升, 计算出相应三维坐标。GNSS RTK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立登记上能够实现高效工作效率, 其中对测量时间较短, 不需要其他远程工具进行辅助。

1 GNSS RTK在所有权测绘中的应用

1.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精度要求

根据技术设计及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测绘执行TD/T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的一级、二级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测绘精度要求较高。

1.2 GNSS RTK的测量要求

基准站在选择过程中应该注重设置关键点, 保证GNSS天线15°以上无大片障碍区阻挡卫星信号, 这样能够保证基准站周边地区没有阻碍物, 同时还要远离微波站等电磁波辐射源。针对基准站架设的问题主要考虑已知点与未知点两个方面。根据架设地点实际情况制定灵活措施, 避免基准站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基准站架设未知的选定工作一般都是经过细致测量之后在未知点上进行架设。同时在移动站作业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周边环境问题, 避免周边有树林或者高压线等。卫星要保证五颗前提下进行, 这样才能够使移动站顺利进行工作。由于GNSS RTK的稳定性和精度随移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为了保证精度, 在测量时应缩小作业半径, 通常小于5km。由于GNSS RTK获得的是WGS-84坐标, 需要转换为国家坐标系。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测量面积较大, 一般使用布尔莎七参数。求取七参数时控制点应以能覆盖整个测区为原则, 最好均匀分布。GNSS RTK测量农村集体土地的时候应该在法律规范下对农民享受的权利进行维护。对非法占有土地的人进行处罚。同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发证工作在法律上应该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通过有效措施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分配,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 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要依法进行土地确认, 保证农民权益不受到侵害同时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 可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状况, 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可以有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 防止乱占滥用耕地, 有助于保护基本农田, 同时也有利于其他产权制度的确立。GNSS RTK在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1.3 GNSS RTK在所有权界址点测绘中的应用

此次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采用GNSS-RTK测量界址点时, 施测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利用GNSS-RTK碎部点采集方式, 直接采集界址点, 其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2) 利用GNSS-RTK, 每个界址点都采集两次数据, 测完一次后需要重新初始化, 再进行第二次测量, 两次测量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大于±5cm, 否则应查明原因, 剔除超限点, 重新测量。

(3) 对村内部隐蔽的界址点, 可采用间接方法求得, 可使用内插、外插、距离交会、直角推算等方法。距离丈量应使用检核过的钢尺丈量两次取中数。用直角推算法时, 严禁用短边推算长边;用距离交会时, 条件边不少于3边。

1.4 GNSS RTK精度检核及分析

由于每个界址点均独立观测两次, 统计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位置较差, 来检核GNSS RTK的精度。随机选择均匀分布的260个界址点, 两次测量平面坐标较差统计, 按照同精度观测方法求取GNSS RTK界址点测量的中误差为±3.2cm。可以看出, GNSS RTK测量精度较高, 可以满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2 提高GPS RTK测量精度的措施

GNSS RTK能够有效缩短工作半径, 并且随着测量精度提升在基准站距离上也随着降低。在作业过程中有效控制GNSS RTK将会使工作半径移动发展, 同时要保证距离在5km左右。对GNSS RTK中参数进行转换并且控制位置分布情况, 这是提升精度的关键。将GNSS RTK测量精度进行有效控制将会使参数在转换过程中实现高等级制点, 这样才能够保证观测区控制点均匀分配。在移动作业的时候进行检核控制点评定测量精度, 同时对参数进行转换, 正确分析内在问题。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利用RTK定位技术对观测点进行三维定位。同时在这种工作模式下, 突破基准站数据链将获取坐标信息进行传输, 充实流动站信息数据。流动站中数据链发送到基准站中, 利用GPS进行观测, 根据观测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及时分析, 制定厘米级定位结果。静止状态下的流动站转换为运动状态主要是利用固定点初始化实现动态作业。同时也可以直接开机, 这样动态环境下的信息数据收集更加全面。未知数固定之后进行的历元解读需要有四颗卫星进行相位观测,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厘米级定位流动站, 这样才能够保证精度准确性。RTK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其他领域, 能够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 这关系到农民根本利益, 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农村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进行确认, 尊重农民切身利益, 是我国农业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在土地产权制度建立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相应材料不完善, 因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涉及方面较大, 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此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上应该认真对待, 灵活解决, 这样才能够统一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3 结论

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点测绘中采用GNSS RTK技术, 受气候、通视条件、地形和季节等因素影响和限制较少, 只要参数设置正确, 当地人员认真指界, 就能快速地高精度完成界址点测量工作, 数据安全可靠, 没有误差积累, 在系统的有效覆盖范围内精度均匀, 作业速度快, 劳动强度低,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省了费用, 特别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这类作业区域范围比较大、作业点比较分散的工程中, 其优势更明显。

参考文献

[1]贾复生, 葛俊涛.HNGICS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及精度分析[J].矿山测量, 2013, 4:45-47.

上一篇:生态补偿价值下一篇: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