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2024-09-11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精选9篇)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1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经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晰并且相对封闭,其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受到限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集体经济收

益管理不规范和监管不到位,使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收益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引发农民不断上访。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昌平区坚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公认等原则,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和实践资产股份化、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管理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促进了发展和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

×年上半年,昌平区在东小口镇白坊、狮子营两个集体经济实力强、又不稳定的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年月、××年月、××年月启动了第二批个村、第三批个村和第四批个村的改革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余个村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一、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和队伍,筑牢工作基础。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区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区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名干部组建了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到改革村指导工作。镇级成立相应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成立清产核资、人口清查等工作组。村级“两委”班子在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在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对所有参与改革的区、镇、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先后组织次培训会,培训达余人次,并适时组织实地考察学习,使其全面、准确掌握改革的有关政策、操作规程等。

(二)清产核资,摸清底数。由驻村工作队、镇(街道)、村经管财务人员和村党员代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清产核资、人口清查工作组,对村内账目和全部实物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土地、树木、较大固定资产及出租出借物等)逐一进行清理、核实;对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村民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入社原始股金进行核查,并登记造册。将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每户原始股金清查及核实结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和政策规定进行核实、完善后,再向村民张榜公布;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再进一步核查,核查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布给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底数。

在完成改革的个村进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中,累计清查资产万元,清查土地亩,重新确认可量化净资产万元。

(三)制定方案、量化股权。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和演变过程。然后,由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老股金处理、集体净资产量化配股、股东界定、奖励政策提出方案,对历史遗留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拟定解决办法,起草成《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发给村民,使村民对照《意见》自己测算股份,一般三个月。在村民理解、熟悉《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对《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按政策规定,研究解决办法,政策没有统一规定的交村民代表或村民讨论、表决,确定解决办法,并向全体村民公布。在对《改革意见》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改革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做到改革方案、方法公开、公正、可操作性强。

在股权设置上,扣除原始入社股金按原始股倍返还后的集体净资产用于量化股权,设集体股和个人股。其中:集体股不超过,为集体组织成员共同共有,其收益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处理遗留问题、村级事务管理及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必要的社会公益性支出;个人股主要由户籍股和劳龄股组成,户籍股按人口平均量化配股,劳龄股按劳动力的劳龄配股,同时设独生子女奖励股,使集体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四)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公司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经济合作社董事、董事长、监事、监事长选举办法》、《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召开股份合作制创立大会,通过《经济合作社章程》、股东按本人持有股份选举产生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及董事长、监事长,如需要设置总经

理,由董事会聘任。然后,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发放股权证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二、取得的初步效果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性尝试。它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村相适应的新型生

产关系,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

(一)变农村集体资产的抽象所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按股所有,并受益,使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后,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按股份量化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将村集体资产形成的收益逐年按股份分配下去,使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利益。据统计,××年,昌平区完成改革并已经进行分红的个村,分红总额万元。其中分红最多的白坊村共发放红利万元,村内股东个人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户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狮子营村徐士荣由于旧村拆迁前房宅已卖,没得到补偿,生活困难。产权改革后××年全家分红万元,他说:“要不是产权制度改革,我就要饭去了。”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破除了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真正体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二)使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得到有效保全,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使各村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理清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账,处理了呆坏账和不良资产。同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收款进行了追缴,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清了家底、除了包袱。如狮子营村通过清产核资就追回欠款万元,处理不良资产万元。

(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步改革,理清了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方式不断创新,执政能力不断加强。

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建立起机构制衡或机构加职务制衡的机制,使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了由支配人、财、物的经营者变成服务、监督的掌舵者,党支部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需求,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要求,进行引导性服务、监督、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是依法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法律的规定,村委会严格尊重股份制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不再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而是集中精力搞好全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发展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化解村民矛盾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

(四)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从体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农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经过改革,建立了既相互配合又有制约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使干部处在企业股东、监事会等的监督之下,把财权、事权合理分解,使权力真正掌握在农民群众的手中。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土地出租、购置较大固定资产、公益性工程等)均需经股东们表决同意,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只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支配村集体资产的集体股部分,而且按年初计划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预案定向支出,用后公布帐目,使他们在各种有效的监督之下只能将权力用来为股东服务,而无法以权谋私。在已经完成改革的村,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当选的董事会成员及村两委班子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自觉廉洁自律。改革完成的村用于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较改革前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五)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村民主动参与,几套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民变成股东后,比以往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用股份制改造共有的集体所有制,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企分开,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互制衡监督,又密切配合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后,以往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村民和“两委”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形成了为加快发展的合力。

(六)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地生活来源,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通过设置独生子女奖励股,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老人按照劳动贡献拥有相对多的股份,解决了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推进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村干部和农民股东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新型农村管理体制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昌平区将从方面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改革前和改革中,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解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基层干部、党员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熟悉规律,学会方法,切实增强领导、组织、推动改革的意识。在改革完成后,及时举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干部培训班。

(二)加大对改革村的指导和监督。区镇有关部门加大对试点村的指导和监督,督促改革村认真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民主监督。区经管部门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运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镇经管部门审核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年初预算方案、平时预支分红方案、年终收益分配方案。通过对改革村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改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良性运营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

(三)结合改革实践,逐步研究涉及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组建农村体制改革课题组,结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后村经济组织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期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程序和模式。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2

截至2014年11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已全面结束, 共涉及12个乡 (镇、办事处) , 69个村, 829个村民组, 总户数33 660户, 共撰写土地确权简报27期。经一榜、二榜、三榜公示和三级档案农户确认签字共计33 660户;导入系统33 660户, 颁证33660本, 颁证率达98.9%。全区原承包总面积7 721.15hm2, 现核实面积合计9 614.25hm2, 丘块数为372 275, 其中, 田5 536.32hm2, 238 150丘, 土4 078.53hm2, 134 125块。2014年11月14日全区所有土地确权档案经验收合格全部移交区档案局, 档案共移交924卷。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三个到位”, 推动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到位。我区成立了“三权确权”工作领导小组, 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牧科技局, 明确分管农经的领导亲自抓, 抽调专人专职负责确权工作。为抓好这项工作, 区里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 农牧科技局所有班子成员实行联系挂乡开展工作指导。二是强化宣传培训到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黑板报、横幅标语、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宣传农村土地确权的重要性和确权的范围以及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办法, 切实做到让广大农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使群众积极、主动参入到确权工作中来, 为顺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时安排农村土地确权区级业务骨干培训会, 让参训人员成为土地确权工作的行家里手。协助基层开好乡 (镇、办事处) 、村和组干部业务培训会, 切实增强他们的政策理论与操作水平, 督促开好村民组群众会。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到位。2013年的农村“三权确权”工作纳入了区政府的当前重点工作的绩效考核。区两办督查室随时掌握各乡镇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情况, 并实行周督查, 旬通报, 季调度制度, 扎实推进工作的开展。

2.2 把握“三个注重”, 确保了确权登记工作优质高效

一是注重政策把关。出台“三个办法”, 集中解决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急需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等问题。聘请参加过一、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有经验、懂政策的老同志到办公室工作, 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 保证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注重工作质量。指导基层充分利用二轮承包的成果来开展这次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对一些推进工作较好作法进行总结推广, 确保全区各乡镇整体推进, 平衡发展。三是注重解决问题。各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了确权颁证工作纠纷调处工作组, 对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处, 确保“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乡, 矛盾不上交”。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采取由乡镇办事处牵头, 区农牧科技局、区法制办共同参与的办法加以解决。

2.3 保证土地确权进度和质量, 实行“一督、二审、三追踪”

“一督”即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开展以来, 为了保证该工作的顺利开展, 土地确权办除了与区“三权办”参加的督查外, 还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表格内容进行进度打分评比, 对进度慢的乡 (镇、办事处) 进行通报批评;“二审”即对各乡 (镇、办事处) 送审的档案进行逐户审核, 对出现错误作出标记, 要求乡 (镇、办事处) 将区、乡、村三级 (三份)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同步修改, 档案合格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打证工作;“三追踪”即土地确权结束后对所发证情况进行追踪, 主要根据各乡 (镇、办事处) 的发证台帐, 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否发放到户。

2.4 突出“三个促进”, 发挥了确权登记工作的综合效益

一是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开展, 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2013年以来, 共完成农村土地流转3 333.33hm2。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 扎实推进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扶持培育了一些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开启了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2014年坝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15年瓦屋现代优质高效粮油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园区建设;2015年桐木坪、六龙山、灯塔三个乡列为市级园区;其余所有乡镇列为区级园区。二是促进了农村要素激活。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把农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源”, 是缓解农村发展“贫血”, 助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区产权交易中心的成立, 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 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生产和资金集约化利用。目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322户, 涉及融资2 968万元。三是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或者土地流转, 获得耕地租金收入, 还可以通过土地抵押融资, 用以发展各种生产, 获取经济收入, 也可以通过到农业园区企业打工, 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获得务工工资收入, 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获得收入。近几年, 我区和平园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 2014年和平乡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超过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50%以上。

3 下一步工作

一是确权登记颁证完成后, 要继续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明确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 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转让、互换、变更、抵押等登记制度。

二是对农户毁损或遗失的农村土地承包证进行更换和补证。

三是根据各乡 (镇、办事处) 的发证台帐, 进行对发证情况进行抽查, 对打证后未发证到农户的情况进行追踪。

四是查缺补漏, 尤其排查外出务工人员的承包地未登记情况。

参考文献

新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初探 篇3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改革基础

成立组织保障运行。新乡市成立了市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上下协同、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充分调研把握实际。新乡市深入试点进行了认真调研,了解各试点的经济状况和农村集体资产现状,为有序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

制定文件指导工作。经反复论证并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意见,新乡市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性操作意见》。

(二)创新改革模式,健全工作机制

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员资格界定办法经民主讨论确定。在股权设置方面,部分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试点,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行按份平均共有;部分试点以家庭土地股份为基础,折股到每个成员;个别集体经济薄弱的试点,成员界定后按人平均折股,待集体有收入后再按股分红。

规范流程执行到位。新乡市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做到认真仔细、程序到位,在试点改革方案制定、资产清查、人员资格确定、股权设置等各个实施阶段做到张榜公布,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

加强指导强化考核。县(市)、区和有关乡镇分别抽调工作人员,具体督促指导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同时,进一步细化目标,将改革试验工作的实绩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

分批试点推进。新乡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充分考虑各社区改革基础条件,分期分批开展试点,确保改革成效。

二、新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

(一)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通过股份量化,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理顺了分配关系,每个人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看得见,算得出,维护了集体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权,农民(股东)真正成为了集体经济的主人,激发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提升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贯穿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过程,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改革后,社员(股东)增强了对集体资产运营的关心度,通过社员(股东)大会或代表会议制度,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

(三)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改革后,社员(股东)更加关心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管理者来讲,增加了压力和动力,积极主动盘活资产存量,增加经营门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进而通过股份分红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部分试点已经开始分红,增加了群众财产性收入。

(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

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日益频繁,丰富了农村市场的交易行为,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保障农民流动后在原集体经济组织中的经济权利,有效促进农民“经济人”和“社会人”身份的分离,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整体来看,新乡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成员资格界定难、资产评估费用高、个别基层干部态度消极等,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如改革后的农村股份制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取得问题、税费负担过重问题等,直接影响到农村股份制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出台省级以上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指导意见,为基层提供政策依据。建议出台省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明确由县级或者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免费向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组织证明书,以解决其市场主体地位问题。同时,研究出台对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实现“让利于民”。省级以上出台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相关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操作程序、具体政策等。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加快我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度,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根据县镇两级关于产改工作的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革任务落实情况

从这次自查情况看,我社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都十分重视,先后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门动员部署会议和推进会、培训会,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开展改革政策精神宣传;逐步到组摸清核实各组资产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截至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社区集体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基本情况如下:

1.资产总额2,445.65万元。(社区资产总额1,776.48万元,组级资产总额665.97万元)

包括:货币资金296.78万元、应收款项1.00万元、农业资产27.28万元,固定资产2,120.57万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562.57万元、非经营性固定资产1,558.00万元)。

2.负债总额220.15万元。(社区负债总额220.12万元,组级负债0.03万元)

包括:应付款项55.34万元、专项应付款164.81万元。

3.所有者权益共计2,225.50万元。社区所有者权益总额1,556.36万元,组级所有者权益总额665.94万元)

包括:资本8.98万元、公积公益金2,148.20万元、未分配收益68.32万元。

目前,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程序规定,已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并对清查、核实登记结果进行了表决。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工作保障情况

我社区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委员***、老干部***和监督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草案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方案》,制订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各项制度,及时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

(二)加强培训宣传,营造改革氛围

召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培训会及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培训会,对各村民组长、党小组长、妇女组长等进行了政策及业务培训。邀请了*****会计师所的****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解读,通过公开信、宣传手册、宣传条幅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使老百姓明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工作程序,从而更好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

(三)组织了四个工作组赴组调查摸底,筑牢基础,按照“五不漏”原则,深入到农户,深入到田间地块,核实本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情况、各户宅基地情况和承包耕园地情况、公益设施占地和自留地情况,为下一步确权颁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群众参与,据实确权,坚持原则、群众满意,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坚持了民事民办、民事民定,对产改工作中出现的纠纷矛盾问题,社区及时组织人员对矛盾纠纷进行了调处,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100%,既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又确保了农村产权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组历史遗留问题多、利益难调和等原因,工作人员有畏难情绪,工作推进较慢;

(二)部分乡(镇、街道办)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仍然承担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未严格实行岗位分离。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5

为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集体“三资”监管,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根据《中共石城县委办公室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城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石党办发〔2017〕14号)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重要思想,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保护严格、监管有力”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正确、改革增效原则。既要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保护农民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

(二)坚持民主决策、程序合法原则。一要民主自愿,将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益作为基本原则,充分给予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要加强指导,规范操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三)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根据村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途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努力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最佳机制。

(四)坚持广泛协商、稳步推进原则。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稳步推进。

(五)坚持根基不变、保持稳定原则。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能突破原有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范围,必须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户承包经营等权属不变、土地用途不变、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变;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将基层矛盾纠纷就地解决,杜绝集体上访事件。

三、目标任务 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管理保护农民利益为基础,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明晰产权主体,理顺收益分配关系,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益,建立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合作运营机制。

(一)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探索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具体办法,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边界不清的问题;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制度,集体经济组织要编制成员名册,并报乡备案;依法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含集体林地、草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好农民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

(二)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开展以清产核资、明确债权债务、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收益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的集体资产范围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山岭、山塘、水库、水利设施、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以及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在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对集体资产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和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民主监督管理,防止被少数人控制、侵蚀集体资产、侵吞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和资产评估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探索政经分设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方式。

(三)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主要是指将集体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成员;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应落实到位;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应选择有条件的村组开展试点;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抵押、担保权应在制定相关办法的基础上慎重开展试点。

1.对于占有权,要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落实到户,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管理制度,以户为单位向其出具股权证书,作为成员占有集体资产股份、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有效凭证,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实际占有权;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台账管理制度,将集体资产股份的登记、变更、交易以及成员名册纳入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归档管理,并报乡备案。

2.对于收益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制定经成员认可并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收益分配制度,明确收益分配范围,规范收益分配顺序,确定收益分配比例,对收益分配中集体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性质、用途等作出具体规定,把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分配权落实到位。

四、程序内容

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健全制度,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条件退出、抵押、担保、继承权,使农民依法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集体主体治理及运营上,既体现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又不完全走公司化改制的路子;乡、村联动,分级谋划,共同参与指导。

(一)成立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干群参与、积极稳妥推进;党委书记要亲自挂帅,承担领导责任,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1.乡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站、办、所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等相关工作。

2.各村相应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驻村领导任组长,驻村干部任第一副组长,村支部书记、主任任副组长,村其他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村民代表为成员,负责改革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制定方案。乡、村根据各自情况相应制订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并有序组织实施。

1.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小组制定《龙岗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制定《村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主要包括改革目的、范围、拟采取的形式、实施步骤和改制后股份经济实体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内容。

(三)宣传培训。乡、村同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集体资产权能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消除干部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1.会议动员。乡、村分别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实施改革的村组进村入户走访,通过召开村组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民座谈会等形式,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宣传动员到位。

2.组织培训。乡举办培训班,主要培训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操作规程、档案管理等内容。

(四)清产核资。由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村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所辖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范围和数量进行区分,盘查定性,分别登记造册;对账内账外全部资产、债权、债务及资源等进行核实确认;对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权益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固定资产等实物性资产进行实地盘查,对往来款项须经当事人(单位)证实;清产核资后的登记簿册要广泛征求意见,经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后张榜公示。

(五)“三资”量化。清产核资后的经营性资源和资产要进行折价量化,作价的原则和方式由村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根据所辖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大多数成员意愿确定,借鉴周边县市的经验成立村内评估委员会,集体讨论评估方案。

(六)成员界定。由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村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联合组成清人分类小组,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可以通过区分原始、法定(如婚姻、收养关系,政策性迁入)、申请等方式界定或取得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农转非、大中专毕业生、服兵役等人员户籍不在册对象的调查登记,切实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同时严防界定成员资格“两头占”,确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编制成员名册后张榜公示,建立成员登记备案制度,集体资产股份的登记、变更、交易以及成员名称纳入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平台归档管理。

(七)股权配置管理。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权设置宜简化不宜复杂,原则上只设个人股,不设集体股;股权分配对象及其配置比例要通过合法的民主程序因地制宜确定,以户为单位,配置到每一个成员,出具股权证书,作为成员占有集体资产股份、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有效凭证;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配置股权可以实行永久性静态管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按每若干年(至少六年以上)重新配置一次的管理模式,在规定的期限内,实行“一户一证、分户不增、并户不减、增人不增、减人不减,配置到人、可继承、可赠与”,原则上不得转让和退股提现,确因特殊情况必须转让的,只允许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并且受让方占有的股权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权的20%。

(八)集体治理运营。实施改革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要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及时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参照现代企业管理运行体制,因地制宜,实行按股分红、话语表决权平等(一人一票或制定规则推选代表表决);在程序上完成法人注册手续,完善章程、制度和机构设置,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机制。

1.制定组织章程。及时制定相应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章程,规定开设银行账户、统一凭证账簿、规范财务流程,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2.成立股东大会。成立并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审议初步制定的股份合作社章程,包括年度财务预决算和收支分配方案,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以及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公共开支费用和股东收益分配的具体比例由理事会提出。

3.组建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经乡政府初审、县农粮局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颁发组织批准书,依据组织批准书向有关部门办理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依规设立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乡政府负责进行监管,保障其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

(九)全面总结验收。一是档案整理,改制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对村、组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决议、人口调查登记表、实施方案、股东清册等纸质与影像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后分别报乡政府备案;二是总结验收,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改制村、组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步骤

(一)总体安排。我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水庙村试点,在试点的成熟经验基础上今年将在全乡全面铺开。

(二)时间安排。2017年8月中旬组织召开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2017年10月底前完成水庙村试点工作并总结验收;2017年11月在全乡各村铺开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11月底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12底完成总结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部门协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各村、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沟通协作,通力支持配合,形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合力;乡指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及时对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乡农业综合站负责改革试点日常工作,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试点工作全过程监督、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职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二)强化指导服务。乡农经站和相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要承担起试点工作的具体业务指导,积极主动帮助基层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指导做好归档工作,加强对改制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列入乡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工作台账和半年分析通报制度,督促推进日常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充实农经队伍,切实履行职责,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强化督查跟踪。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隐匿资产等违纪违规行为,确保公开、公正、公平、阳光运行,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对资产处置不当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等社会矛盾的,视情追究相关人员及领导责任,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和资金,责成责任人如数退赔,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五)落实事后监管。乡政府要加强对改制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监督管理,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督促改制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公开规定;改制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自觉接受农经站的指导和监督,真正落实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民主评议等制度,并以有利于集体成员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如实公开各项财务和相关事项;同时,在乡党委统一领导下,明晰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关系,实行“政经分离”,正确妥善处理村党组织、村委会、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三者之间的关系,村“两委”主要承担本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主要承担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工作。

七、附则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 篇6

2013年以来,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思路,以“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资源被有效激活,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农民收入快速显著增加,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面上推开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穷则思“变”

赵家峁村属典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貌,面积7.8平方公里,耕(林)地5300亩,人均8.4亩。全村4个村民小组、171户575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杂粮、马铃薯、林果等。多年来,赵家峁村一直以传统小农经营为主,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耕地闲置荒芜,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三空”现象十分严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6650元,农民收入80%来自外出务工。2013年6月,赵家峁村村民、优秀共产党员、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春平,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时起,张春平和他的支部一班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拉开了赵家峁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一)资源变资本。张春平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谋划村上的产业发展,准备建设设施果蔬基地和现代养殖区。但他很快发现,发展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都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而赵家峁村的耕地全是二八分的“绺绺田”,住房也是东一家、西一家,分散零乱,零散的土地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这一现实,张春平多次召集支委会、村委会、党员大会进行讨论,挖空心思找对策、想办法。经过充分思考和论证后,张春平决定先做两件事:一是响应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迁项目的号召,拆除滩大饼式的旧村庄,修建新民居,让大伙住上好房子。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村里零散的耕地、林地和撂荒地折股量化,流转到村上统一经营。这两件事实施后,村上原有的沟沟峁峁里的绺绺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块地,土地面积大幅增加,价值也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大幅提升,为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资金变股金。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村上动员村民用现金入股,但条件是入多入少采取自愿,决不强求。在张春平的带动下,村上很快又筹集到400万元资金,成立了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润园、丰景两个种养合作社。2016年底,农民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的资金达1310万元。

(三)农民变股民。2015年,移民搬迁项目完成后,村民集中搬迁到新居,村上打算把农户原来的老房子改造后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为了把大家的各项权益划分清楚,村“两委会”经过反复商议,决定把土地、人口、劳动贡献、资金、旧房产等要素都转化为股权(其中,土地股占38%,人口股占22%,劳动贡献股占5%,资金股占23%,旧房产股占12%),并把这些股份量化到户,这样每个农户手里就有5项股权。2015年3月1日,村上决定将10月1日定为基准日,留半年时间给村民准备,并确定只要是基准日前户口在本村的都是股民,基准日之前核定的人口既是股民也是村民,基准日之后的新增人口只是村民,不享受分红,只能通过继承和转让来获得利益。“变”出奇迹

“三变”改革后,村民的热情空前高涨,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悄悄返回村庄,一个充满活力的赵家峁村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6年初,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成立,农民按股分红,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目前,村上已建成40亩设施果蔬、150亩葡萄、150亩山地苹果,以及30亩酥梨为主的设施农业和时令水果采摘区,同时还建起了35亩现代养殖小区和300亩葡萄酒加工基地。2016年,村集体产值达到600万元。

(二)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赵家峁村按照“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的思路,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老家记忆、难忘乡愁”为主题,开发了多种乡村旅游项目。2016年7月,“一山一水一片绿,宜居宜业宜旅游”的美丽乡村初步形成,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水上游乐、河滩烧烤、农家体验等娱乐设施全面向游人开放,其中王震将军1947年转战陕北驻扎过的老院子,成了游客争相游览的热点场所。现在,每到节假日,驱车前往赵家峁村的游客络绎不绝,仅去年“十一”黄金周,游客数量已突破5万人次,5天时间旅游收入超过7万元,单日游客最高峰值达到2万人次,农家乐和特色餐饮等营业收入超过6万元。

(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赵家峁村已建成112套美丽农居,卫生室、警务室、老年活动中心、医务室、敬老灶等设施应有尽有。现在,村上的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劲足”的良好局面,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现在的赵家峁村人人是股东,人人按股分红,集体经济充满活力,农民已由村民转变为股民和产业工人双重身份,不仅有股份分红收入,还能通过在村上的园区、旅游区打工挣钱,增加工资性收入。2016年,村民在园区、旅游区务工率超过80%,工资性收入达到50多万元,户均1万多元。短短3年时间,赵家峁村集体资产已逾千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比3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200元。

由“变”带来的启示

赵家峁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省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最大亮点,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小岗村精神”在黄土高原的生动实践,是一个离城市较远的纯农业村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大尝试,其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总结推广;赵家峁村通过这次改革,破解了山区土地零散、贫瘠撂荒、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难题,所取得的成果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启示之一: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决定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赵家峁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尽管有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但推进改革的主体是农民,是以张春平为首的“两委”班子的主动作为,是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是一种“内生动力”起了主导作用,这种自我觉醒表现出的创造力、生命力更为强大。

启示之二:深化农村改革必须配好村级组织带头人。“将熊熊一窝”,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张春平,就不可能有赵家峁村的今天。赵家峁村的改革刚开始时,群众思想认识五花八门,反对的、迟疑的、观望的样样都有,面对这一状况,张春平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利用广播、宣传栏、横幅、标语等载体,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并且组织50名群众代表专程到袁家村、马嵬驿、茯苓小镇考察学习,让群众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在面对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的条件下,张春平不是被动等待或观望,而是积极主动找出路、想办法。正是有了张春平的带动和引导,赵家峁村“两委会”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得到了充分调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进。

启示之三:党委政府是村级组织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在赵家峁村的改革发展中,榆阳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多次到村上调研,在充分肯定村上做法的同时,多次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家峁村的这场改革中,区委、区政府为村上争取到各类财政支持资金达2190万元,为赵家峁村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类项目的按时落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启示之四:农村集体经济完全可从“无”到“有”。昔日的“空心村”,谁能想到今天会成为人们蜂涌而至的好去处;昔日的破败景象,谁能想到会有今日的华丽转身;昔日背景离乡的打工族,谁能想到会纷纷背着行囊、携着老小,返回村庄创业就业,这一切都来自于产权制度改革,来自于“三变”变出的奇迹。赵家峁村的改革充分说明一个事实,农村资源只要被激活、被充分利用,就会“点石成金”,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近两年,在我省的很多地方,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没有集体经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没法搞。”赵家峁村的实践证明,产权制度改革恰恰是集体经济启动的关键一步,不但穷村弱村可以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而且完全可以改成功。启示之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贫困人口长期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2013年6月以前,赵家峁村是省级贫困村,有150户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近90%。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后的今天,全村贫困户减少到5户,其中3个是智障人口,另外2个是孤寡老人。可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壮大起来的村集体经济,不但可以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而且可以同步致富。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7

一、当“产改”遭遇“高速城市化”

A区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 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其中属“198”规划范围 (非建设区域) 的集体土地有2万8千多亩, 涉及4个街道22个社区、132个组、8万余名农业人口。在成都市刚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时, A区就提出了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管理体制3个方面与中心城区全面接轨的发展思路, 并着手探索“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土地利用集约化、集体经济股份化、农民市民化”的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城乡共同发展的局面开始出现。

产权制度改革之初, A区进入成都市第二批试点。按照“土地均属‘198’郊区农村用地范围, 二轮承包相对规范, 近期不稳定因素较少”的原则, 确定了试点社区。紧接着出台相关文件及具体管理制度, 健全了工作机制, 明确了目标责任, 并抽调人员进驻试点村。

尽管已有先期试点的经验, 区党委政府又高度重视, 精心安排, 但推进仍然十分艰难。首先遭遇到的是基层干部的不理解, 甚至抵触。城区显得谨小慎微, 除了A区外, 整个城区产权改革的路都走得较为缓慢。究其原因, 与城区近年来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分不开。

成都市一、二、三圈层城市化进程有较大的差异。一圈层的5城区 (含高新区) 城市化率在2007年已达到85%, 二、三圈层则分别仅为25%和17%。而各主城区在城市化高速推进过程中, 政府或老百姓从增收角度出发, 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做法。主城区在“198”规划农用地范围内运作的项目颇多, 土地流转殆尽, 而“产改”需要在已经绘就的城区图纸上重新修改, 这势必引发现存利益链条的连锁反映。

二、A区在产权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 如何把握稳定目标与“确权”必然引起的利益调整的矛盾

A区作为成都城市化步伐最快的区域, 其进程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推进的, 与现在一号文件要求的“确权赋能”, 让农民自己作主在指导思想上和工作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有的甚至还有冲突。过去, 政府可以“代民作主”,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因此, 有为了政绩需要而忽略老百姓自身意愿的情况。但一旦确了权, 让农民自己作主, 可能会出现影响稳定的局面的问题。因此, 寻找历史与现状、稳定与改革的最佳结合点, 是对城区政府与涉农社区居民共同智慧的考量。

(二)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确给谁的困惑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质上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涉及到村与村、村与组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利益分配。权利确给谁, 谁才是有法律依据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载体, 是“确权”工作首先要面临的问题。A区以村为单位将土地大部分流转, 采取重新组建村一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方式, 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载体。但合作社与原有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与生产队 (组) 的分配关系, 都需要进一步理顺。

(三) 目标式推进的速度要求与具体工作繁杂性的冲突

农村土地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历史性变革, 虽然“确权”规定了相应的政策依据, 前期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各地农村及各家各户的情况千差万别, 特别是城市近郊最近十多年土地、人员及房屋变化都非常大, “确权”工作遇到的问题非常具体和繁杂,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耗费较长时间。其间, 还夹杂着村组、家庭及个人利益的分割;管理体制、条条块块之间的矛盾、部门利益的制约等等。这些与目标式推进的时间要求又有所冲突。这种目标式推进的方式难免不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代民作主”仍难以避免。

(四) 宣传组织工作难度大, 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

近年来, 城市近郊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 农村各类因拆迁、内部管理、二轮承包不完善等因素引发的问题凸现, 不理性的情绪也在一部分城郊农民中有所蔓延, 聚众闹事、斗殴、上访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 在拆迁安置未全部结束, 原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制的进程中, 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相对有些弱化, 在这种情况下, 组织居民参与改革工作难度较大。基层干部一是担心改革会不会让已有的问题更加复杂, 使一些以前不怎么突出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二是由于对城区“确权”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更适合不清楚, “确权”以后会怎样未知因素较多, 收益预期不明朗, 感到动员工作不好做。

(五) 缺少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说, “确权”是一个法律认定、规范的问题。对于这次“确权”涉及到的许多问题, 都需要寻找法规和政策依据, 而现行的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也制约着“确权”工作的进程。

三、几点思考

(一) 从A区“产改”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A区“产改”出现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以行政手段方式推进城市化而积累的复杂矛盾, 症结应根源于“代民作主”的历史沉疴。

目前A区遇到的问题多是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在推进“三个集中”上, A区先行先试, 走在了5城区前面。但从一号文件精神来看, 当初的土地流转与一号文件精神是不相符的。一号文件精神实质是要还权于民, 对老百姓“确权赋能”, 因而是又一次深刻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事实上, 以前的流转实质上是由政府代民作主, 通过一种非市场化的行为 (因为没有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 与开发商协商, 以行政议价的方式达成的各种项目流转协议。这种政府“代民作主”的城市化推进方式, 已经对A区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从土地由资源变资本来看, 过去那种土地资本化方式没有真正体现土地的应有价值,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所谓的流转, 使得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农民并没有主动参与到土地的流转中来, 没能通过土地的经营, 提高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 也没能充分分享城市化带来的成果。更重要的是, 即使是得到了好处的农民同时还助长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不良风气;开发商担心手中的资产不牢靠, 以致产生短期行为,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一些项目还不能盈利时, 政府还得贴付租金。而农民则形成了一种对政府的变相依赖。因此, 只靠政府推进, 没有市场作用, 没有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参与, 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从长远来看, 对政府、企业、农民谁都不利。如果再不改革, 城市化的进程将会越来越被动, 城乡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社会将不可能和谐。

(二) 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产改”模式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

“确权”作为一种手段, 在城区, 可以看作是城市化推进工作的一部分 (重要手段、城市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 “确权”后城区土地的规模化流转, 主要是为城市化筹集资金和创造物质条件 (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条件) , “确权”是要加快涉农社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 促进农民变市民;而二、三圈层“确权”以后土地的流转重在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业的产业化, 现代化, 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自主意识, 使更多农民向其他行业转移和向城镇聚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减少农民的同时, 实现农民增收, 并促进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因此, 城区的“产改”与二、三圈层模式应有不同。

就A区来说, 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先行一步的原因, 也决定了其“产改”与二、三圈层完全不同, 它是在已经完成了的图纸上重新修改 (“产改”在流转环节要做的工作, A区前些年就做了, 现在只是需要按照“产改”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而这幅画的各个部分又联系很紧, 形成了一条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 修改哪部分都会引起连锁反映。因此, 不能像二、三圈层那样, 采取线型发展的改革思路, 而必须将“产改”看成一个系统工程, 许多工作部署都得要与前期工作紧密衔接。因此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产改”模式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 还权于民, 让民作主要奠定好“确权”这个基础

“确权”是整个“产改”的基础。只有确了权, 法律法规赋予农民的土地、房屋等要素的权益才能真正还给农民, 恢复农民应有的自主权。

还要再来一次“确权”的原因在于:

第一, 从二轮承包至今, 农户实际承包土地的面积、地块也随之变动, 当时签订的承包合同和发放的经营权证已失去了实际意义。

第二, 尽管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是一种带有私人财产性质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的行使并不充分。

与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比较, 此次“确权”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农民土地房屋的产权权能, 赋予农户对承包土地的长期经营权、抵押权、有偿退出权和流转权, 使农民的土地房屋真正成为一种同时具备占有、使用和收益等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担保物权的带有私人财产性质的物权。可见, 此次“确权”与二轮承包在制度设计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改革意义非同凡响。以“确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房屋制度改革是革政府自身的根本, 是提高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举措, 是根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环节, 必须认真对待。

(四) 处理好“还权”与“赋能”的关系, 帮助农民用好土地自主权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农民, 农民处置自己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权利, 即担保、抵押、流转的权利, 是一项很重要的权利。行使好这项权利, 让其真正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收益, 还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因为行使权力时做出的任何选择都会有相应的风险, 规避风险、放大收益没有对规律的了解和驾驭能力是不行的。中国农民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 在还农民土地自主权的同时, 还需要帮助农民提升能力。

一是应当大力扶持农民自组织, 以抗衡强势的公权和资本对农民的剥夺。“确权”只是农民能够行使自主权的一个前提条件, 强化农民行使土地权益的主体性地位, 还应该鼓励农民以自身土地权益为基础, 重走合作化道路, 做实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这种合作组织应当是农民自愿组成、真正体现农民愿望的、农民自己的组织, 使土地权益的实现和权益保护能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模式, 建立以土地、劳动力、资本联合为纽带的农业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二是形成规范的交易平台,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改变政府在征地卖地中的权力格局, 打破政府的征地垄断权。

三是要尽快修改完善与土地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规范农村土地的管理制度。要健全法律体系, 为农民土地维权提供便捷通畅的行政和司法救助渠道。

四是要有完善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 健全基层民主, 强化村民自治。

总之, 只有在“确权”的同时, 通过“或保护农民或组织农民或武装农民头脑或增强农民经济实力”等方式来“赋能”, 农民的土地权益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摘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举措, 其核心是对农民“确权赋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努力摒弃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代民作主”工作方式,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产改”模式, 逐步化解“产改”难题, 通过“产改”, 真正赋予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关键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高速城市化,代民作主,确权赋能

参考文献

[1]、张英红.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思考[J].南风窗, 2002 (5) .

[2]、张元忠, 张红霞.富民:向终极目标挺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与启示 (三) [N].四川日报, 2007-07-05.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8

1.生态脆弱区集体林区制度改革的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林权到户,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特别是干旱山区的农民可以从广种薄收的土地转向开发价值较高的林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立责权利分明的林业经营制度,增强广大农民林业生产积极性,促进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市场主体,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和谐发展,促进现代林业大繁荣大发展。

2.生态脆弱区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实际问题

由于林地林木“不值钱”,经济效益低下,干群参改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操作不到位,致使摸底调查程序从简,调查数据不够详实准确,给今后林改配套政策落实留下隐患。

政府监督没能及时跟进,特别是乡镇政府对村级工作监管不力,容易出现乱摊乱占乱卖林地、非法套取国家生态补偿基金等现象,导致群访,激化干群矛盾,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有的地方领导仍持保守态度,认为“分林既毁林”,左顾右盼,不积极跟进。承包合同制定不合理,年限过短,责权利不明确,农民无法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农民利益受损失。

政策導向不明确,一哄而起,把国有林场、乡办林场的集体权属林地划分到户,给国家林业资产造成流失。

开发商借机盘地,打着发展林下经济的幌子“捡便宜”,林地用作它用,变相吞噬林地。

政府职能服务滞后,如宁夏林改实施三年了,全区没一家评估机构,各县都没成立林权服务中心,没有林权交易平台,林地流转仍无法进行。

政府倡导发展林下经济,但没有去真正完善和改进林权使用制度,经营者的权益难受保障。

3.林权制度改革应采取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措施

林改成败,关键在领导。林改工作涉及社会面很广,没有多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就会出现上下推诿扯皮、职能部门配合不力等问题,宣传培训,舆论先行。通过大力宣传国家林改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改革中来。同时注重林改工作人员政策、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林改工作富于创新,与时俱进。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通过签定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把林改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年终考核范围。

严肃纪律,规范操作。各级干部和具林改工作人员,要严肃纪律,凡违规操作的,坚决从严处理。力行阳光林改工作,坚决执行林改结果“五公开”—会议内容公开,表决结果公开,林改数据公示,纠纷调处公开,优惠政策公开。

重视信访,维护稳定。各级政府对出现的问题,要依法加强协调,合理疏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规,认真接待信访,及时调处林权纠纷。

加强督导,保证质量。各级政府对林改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督导,计划进度,注重质量,严格检查验收,确保不留隐患。

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篇9

摘 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集体资产量化和资产股权化,主体是农民,农民参与和决策是根本路径。新型农村产权组织可以形成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两类组织,对于福利保障类组织给予包括不征农民股份分红税在内的税收优惠。应该鼓励生产经营组织与所有盈利企业一样敢于承担风险、谋求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产权

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

1.改革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问题喀什地区改制后建立的大部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是社区经济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区经济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具备公司法人资格,难以进入市场。社区股份合作社虽然允许在工商管理部门,但不能作为投资主体设立公司、兴办企业,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少数按《公司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集体经济组织,由于股东登记人数为50人以内,而实际入股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般都超过1000人以上,不少股民只能成为“隐名股东”,名不正,言不顺,长此以往,会影响农民权益。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问题。改革前,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所得的收入不用缴税。改革后,入股农民的红利所得须缴纳20%的个调税,影响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改革后喀什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部分以物业出租为主,要缴纳7种税费,综合税率达到36%左右,农村集体经济实体难于承受。

3.改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大多数以楼宇租赁等依附于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得以发展的。但随着城市开发空间的减少和产业的转型,不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加之集体建设用地缺乏自主开发权,原工业用地转为六类商业用地,必须招拍挂,集体经济组织根本无力拿到。此外,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红利分配的期望值很高,与周边村攀比思想严重,对集体经济组织造后劲不足的问题成压力。从长计议,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缺乏空间。

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与发展方向

1.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具体运行的模式,但是进一步推动农村产权改革,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集体产权组织的性质,以及与农业集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村集体资产的福利性特性。(1)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组织的性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组织的出现,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力。但是不能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可以完全取代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制度;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完全替代村民自治组织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可以由按份共有取代共同共有的所有制形式。为什么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不能按份共有?首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土地资源为天然形成和具有公共性特点,可以根据确立使用权益,按户经营,但是不能按份共有所有权。其次,为了保护全体社区内农民的利益。与自给自足时代的农民不同,面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民是弱势群体,必须抱团面对。再次,为了保护社区内弱势农民的利益,如果按股份大小拥有集体财产的所有权,社区内的弱势农民就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产权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单独的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以及它们的集合均可以成为产权。按份共有如果只是指与集体经济经营有关的产权是正确的,如果是指集体经济的所有权是错误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本质正如《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所提出的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革最大的贡献不是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而是放开了它的使用权,在维持集体资产为区域内全体农民所有的前提下,将使用权或者说经营权和收益权与其分离出来,成为与市场化运行相匹配的产权,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2)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福利性质。与其他产业比,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因而表现为弱势产业,以及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有限性和我国人均耕地的稀缺性,决定着我国农业还具有较大的福利性。虽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农民的福利会不断增加,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的生产资料承担着农村福利功能。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村,这种福利功能的占比会小一些,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不富裕的农村这种福利功能的占比会大一些。喀什地区不少改革村给予尚未到达年龄,或者婚嫁的农民适当的持股标准,就是考虑这些农民的福利。而不少村改革后并没有在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起色,其原因也是由于有沉重的福利功能的包袱,不敢承担市场风险的结果。

2.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弄清楚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就可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架构设计。(1)正确处理好农村集体产权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的关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相交织,构成了我国农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依然属于全体农民,农民平等享有权利,不因持有经营产权多少而有权利大小。村民大会依然应该是行使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的权利主体,作为农民自主组织的村委会依然是农民履行所有权的委托代理人,依然负有组织和监管所有权的职能。一方面,农民自主组织的村委会必须尊重农村集体产权组织市场运行的主体地位,不应该干预农村集体产权组织的具体经营;另一方面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村委会从此只存在社区行政管理职能的观点也不正确,对于集体产权组织的最终所有权的委托人,村民自治组织依然具有对于集体产权组织的监护权。认为建立了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此可以“散伙、歇搁”等错误认识完全错误。(2)协调好农村集体资产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的两重性。喀什地区不少改革村落,在股权份额设计时较好处理了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两者的关系。但是没有根据这种特点设计好产权组织运行模式。农村集体资产具有的生产经营的功能,要以增长发展为主;农村集体资产具有的福利保障的功能,要以稳定为主;前者要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后者需要回避风险。现在许多产权组织,在市场机遇面前,常常徘徊、困惑,束手束脚,不敢大胆发展经济,就是将两方面功能混淆一起的原因。其实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组织可以采取母公司和子公司双层结构,即在改革后产生的新组织基础上,根据生产经营和福利保障不同的要求形成不同的子公司。其中福利保障型的子公司投资于诸如楼宇、租赁等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生产经营型的子公司要谋求更大的发展。(3)国家宏观制度要接纳、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公司法需要考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特点,现行的公司法参照的是西方的公司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中诸如有限公司一般均会超过50人限制的新情况,不可能在西方公司体系中解决,因此需要根据新情况加以修改。福利保障型的子公司与一般经营公司不同,主要维持农民的福利,应该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农民的股份分红不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此需要做具体的制度设计。当然作为生产经营性的子公司,应该与其他盈利性公司一样征收企业和个人税收。此外,还应该考虑出台《农村集体组织法》,为我国农村集体组织和产权制度建章立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上学期10机自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会计员工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