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2024-06-03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通用10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篇1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西航港街道办事处 朱礼学

一、房屋与宅基地确权主要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探索,西街办在大力宣传和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村房屋与宅基地确权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层面: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农村房屋面积测绘标准,因此房屋面积认定尺度不好把握。

(二)、政策层面:

1、在过去农房建设过程中国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法规对农房建设的层高、建设设计、报规、报建等进行规范,而本次确权对三层以上房屋要求出具规划、设计、质检方面手续,这样操作很难。农民要求不论是哪一年修建,不论层高是否超过3层,修建过程中是否正规设计、正规报建、质检都要求确,否则拒绝确权。

2、国土法规定一户一处宅基地,人均用地指标为35㎡,由于历史原因辖区存在一户两处宅基地和人均宅基地超过35㎡,超规定指标用地修建的建筑物怎样确权。

3、家庭成员中有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怎样确定其房屋的所有权或共有权。

4、担心因宅基地人均超过35㎡上修建的房屋被强拆而拒绝房屋确权。

(三)、房屋与宅基地确权面临具体问题及确权对今后拆迁工作的影响

1、农民要求房屋不论宅基地是否超过人均用地指标35㎡(或一户多处宅基地),有多少房屋就要求必须确多少,否则拒绝确权,如果全确,未来拆迁成本和难度会加大。

2、过去因为没有强调宅基地的使用权界定,因此农房拆迁后,宅基地自动回归集体经济组织,有关征地拆迁土地赔偿所得这一块全归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人均分配。产改后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如果其宅基地将来被征用,被拆迁人可能要求其宅基地征地补偿全额归其所有,这对已拆部分农户不公平。

3、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组成复杂(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房屋建设主要由家庭成员中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额或部分投资,因此家庭成员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要求成为产权所有人或共有权人,否则拒绝确权。一旦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房屋所有权或共有权人,今后如果房屋被拆,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房屋所有权或共有权人可能要求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样享受房屋安置,这与现行拆迁补偿政策相悖,这给未来安置带来极大困难。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层面:

本次农民承包地丈量是手工丈量,而今后所有征地勘界均委托专业测绘队伍采用GPS测量,这二者之间必然存在较大差异,未来这些差异怎么处理?

(二)、历史沿革层面:

1、部分社区居民组(社)部分土地已被征用,而已征用部分土地补偿款已由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分配,未被征用的部分土地实际承包人要求确权到户,并长久不变,且依法取得耕保金。这将给已失地部分农民带来极大不公;如果未被征用部分平均分配给所有集体经济成员,权证颁给谁,耕保金怎样发放?

2、因过去引进开发项目或政府出让集体土地,土地已下清但未依法征用的土地,集体土地是否确权,所有权确给谁?

3、198地区过去是农业用地,现大部分已由集体经济组织出租兴建成厂房。因为土地利用性质改变,既不能确为农用地给原承包人,又不可能确为集体建设用地,且因为原有土地界线已破坏,无法勘界分割给各社,该类集体土地无法确权。

4、部分土地因镇与镇、村与村、社与社之间界线有争议而无法确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篇2

1 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上, 大部分成员甚至一部分村管理人员有一些错误认识:认为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分家产”, 就是把集体资产“分净吃光”,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产权制度改革后的红利也要全部分到成员手中, 不考虑产权的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如果不加以引导, 就可能会使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1.2 改革后的合作组织管理水平不高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村, 大多参照了股份公司的组织治理结构, 但普遍存在民主管理程度不高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表现在二个方面:

1.2.1 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原来的村两委成员, 缺少相应培训, 缺乏高效的管理团队, 往往沿袭改革前的管理模式, 管理上相对封闭, 管理和决策效率相对较低, 不能很好地发挥新的合作组织的长处。

1.2.2 组织内其他成员的股利分红大多还是以福利的性质体现, 从而弱化了激励机制, 无法有效地调动起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2 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2.1 要坚持实事求是, 不能搞一刀切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强制性推动, 不能搞一刀切。一般情况下,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应率先在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且集体经济收益持续向好的村进行。要坚持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 不搞一哄而起。

一般认为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集体资产中经营性净资产需要达到相当的规模;二是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比较强, 收益能够逐年提高;三是保证农民群众能够从改制中得到相应的实惠。

2.2 要搞好宣传发动, 实行民主决策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改革前, 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 使之明确改制的方向、目标、意义, 增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 营造良好的氛围;改制过程中, 从方案的制定到每一个工作步骤、操作程序及各项决定制度的提出, 都要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广泛讨论, 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切实做到民主、公正、公平、公开。

2.3 要明确方向, 注重维护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从根本上说,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以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营体制相适应的运营机制和分配机制, 进而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据此, 在改制中, 一方面要防止简单化和形式主义, 要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 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要通过改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的新机制, 保证和促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防止加重农民负担, 要通过改制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2.4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有较多的土地和经营性资产, 并且其他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村, 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对资产进行量化, 对股权进行分割和配置, 使得村级集体的资产由集体所有, 明确为全体村民按份共有, 使全体村民成为真正的股东。为了稳妥起见, 可以借鉴已经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的地方的经验, 制定规范性的文件, 先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实践经验, 对规范性文件和操作步骤进一步完善, 然后再逐步推开。

2.4.1 多种方式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一是鼓励村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商业街区的开发。鼓励村级以联合或者入股等形式, 参与商业街区等营利性项目的开发建设, 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 通过联合开发建设一些稳定的经营项目来获取较高的经营性收入。二是探索和拓宽农村集体用地的新途径。落实好农村宅基地置换、建设用地流转和相关的优惠政策, 鼓励村级将非农建设用地以租赁、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 获取较高和较稳定的经营性收入。

2.4.2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运营。

要促进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离, 向职能分开、财务分开方向发展。在如何完善其管理和运营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转变为现代企业, 具体说来, 需要参照公司制的管理办法, 改革现有的一人一票为一股一票表决制, 建立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机构和职能, 提高经营者的管理自主性和积极性, 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决策、监督和分配制度, 达到高效运行, 公平分配的目标。

2.4.3 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健康发展。

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制定并完善帮扶政策和措施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是一项系统工程。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事物, 很多人对它缺乏必要的了解, 如果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培训, 很可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出现不必要的漏洞甚至违法行为。

在改革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提高认识, 加强指导和培训, 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资金的帮扶和配套、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 积极主动地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解决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要在改制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 注重研究解决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较好地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完成后, 要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对红利的分配上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 保证红利分配合理, 为以后的发展预留必要的资金, 避免把红利分净吃光情况的出现, 保证新的组织形态能够正常运转。还要加强财务监管, 与内部监督相结合, 保证村集体经济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爱明, 魏晓洁, 王德海.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变迁对策[J].农村经济, 2012, (5) :127-129.

[2]花照顺, 周岳胜, 庄洪伟.产权制度改革之奎文经验[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8) :33-34.

[3]林建华.山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 2012, (15) :49-50.

[4]刘爽, 郭舒缓, 李志伟.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研究[J].农业经济, 2012, (2) :39-41.

[5]苗新建, 孟全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3) :1-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篇3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推进方式:从“三自一引”到“三化创新”

2012年,内江市完成了5个试点村的农村产权改革,共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五类权属证书8214册;2013年,在24个乡镇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406个村、4294个村民小组、26.8万户;2014年,即将启动47个乡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2014年全部完成。

方法一:推行“三自一引”,凝聚改革共识

深入发动,让农民“自愿改”。内江市先后召开村民院坝会1800余次,发放宣传单、年画、春联等100万余份,并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让广大农民知晓“为什么改、改什么、改了有什么好处”,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公开”是农民自愿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村民议决,让农民“自主改”。内江市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所有村、组均民主选举产生了议事会、监事会,组建了指界小组、丈量小组、调解小组,测绘由村民到场、指界由村民确认、确权方案由村民议决。“商量着来”是农民自主自愿改革的基本方针。

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农民“自治改”。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纠纷调处机构,将农村产权改革中的矛盾问题交由群众互相协商、自主解决,充分尊重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直面矛盾”是农民自治诉求下推进改革的必经之路。

狠抓基层党建,由支部“引导改”。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将村级工作经费由每年1万元提高到每年2万元,进一步加强对村、组议事会、监事会的指导,规范运行机制,促进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把握农地产权改革方向的重要抓手。

方法二:推行“三化”模式,实现农民的财产收益

承包土地股权化。农民自愿以承包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合作社对农户按承包地面积和人头配发股权并发放股权证、按股分红。

实例:农民自愿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合作社对农户按承包地每亩1股配发股权2765股,按户籍人口每人1股配发股权2668股,共5433股,并发放股权证、按股分红,从而实现了承包土地股权化。

集体资产股份化。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村集体和村民小组自愿将山坪塘、集体建设用地等作价入股,公司将股份按人头配发给农民并发放股权证,经营收益按股分红。

实例:内江山坪塘182亩作价入股91万元(910股),集体建设用地167亩作价入股835万元(8350股),集体经营性用房2500平方米作价入股400万元(4000股),闲置房产1300平方米作价入股130万元(1300股)。公司将股份按户籍人口配发给农民,经营收益按股份分红,从而实现了集体资产股份化。

农村资源资本化。引进市场主体,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合作,进行乡村旅游或特色产业开发,收益分成。“三化”模式实现了农村生产方式也从分散向集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既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股份分红、务工收入,又缓解了改革中有户无地的矛盾。

实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与重庆林圣公司合作开发乡村旅游,林圣公司用现金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用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经营利润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分配至村、组,再由村、组分配给农民,从而实现了农村资源资本化。

方法三:推行农业BOT机制,给予农民致富的预期

内江借鉴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推行农业BOT(build-operate-transfer),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由政府补助土地租金,引导企业集中成片流转土地,建成了万亩无花果基地,前五年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农民代为管护,五年后企业将盛产的无花果无偿移交给农民自主管理,并对农民按保护价收购,从而避免了土地流转对农民的挤出效应,实现了农村发展、农民受益、企业得利的多赢局面。

实例:在测实测准土地面积、明晰土地权属、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内江市引进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成片流转承包土地栽植无花果。第一年政府补助土地租金的100%,第二年补助80%,第三年补助60%,第四、五年由业主支付土地全部租金。从第六年起,由业主将盛产的无花果树(无花果盛产期一般为15年)无偿移交给农民。同时,由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出资20%、农户出资80%共同成立专业合作社,并由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按保护价予以收购。目前,已集中成片栽植无花果10200亩,年产鲜果10000吨,果干、果脯、果茶5000吨,初步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推广思路: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思路一:以激活农村资源为目标,突出市场经济在启动农地产权改革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内江市通过实测和入户调查,全面把握了农村土地、人口现状。2014年已经开展产权改革的村,二轮承包登记的耕地面积为61.4万亩,本次实测面积为86.1万亩,测涨了24.7万亩,解决了诸如“产量亩”、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等问题;全市通过交易平台流转承包土地6055亩、流转金额2280万元,4832亩承包土地挂牌公告待流转,有效激发了农村潜在的发展活力。

因此,内江的经验从推广的意义上看,启动、完善土地交易市场是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激活存量与增量资产的钥匙,这是可以推而广之的重要经验。

思路二:以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农业新村建设,实现宜居宜业并就地转移农民

内江以农村产权改革为契机,建设规模适度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建成尚腾新村、赵家坝、四方村、平安寨、群乐人家等7个新农村综合体和219个新村聚居点,初步形成了一批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幸福美丽乡村,留住了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民,这对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

因此,从四川的角度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富裕农民、发展农民、留住农民作为根本着眼点,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关心的居住、兴业、发展问题,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思路三:以土地产权改革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内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既注重产村相融,推动农村生产方式从分散向集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又带动农民实现了土地租金、合作社股金、管护薪金等多重增收。比如,通过在威远县推行农业BOT,形成了无花果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培育壮大了特色产业,既让农民学到了种植技术,又提高了“四项”收入;在市中区、隆昌县推行“三化”模式,创新了农户和集体资产权益实现新方式,增强了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因此,只有土地产权改革让农民增收,并形成合理预期,才能让相关改革经验在四川其他地区推广的过程中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篇4

关键词:土地产权制度 探析 规模经营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的农村土地制度漏洞颇多,要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意义十分重大,而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持,金融的融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很大益处。从金融学的角度提出诸如本文提到的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改革成立农业公司,转变现有分散、零碎的农地经营方式;通过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在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深加企业等,把金融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增长。

2、农村土地制度的比较研究

2.1、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理论

2.1.1、农村土地制度的概念

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1.2、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容

农村土地制度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农村土地制度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具体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与配制制度,农村土地收益制度,农村土地利益及动力制度,农村土地组织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有可能存在交叉,但正是通过这些制度的密切配合,通畅运行,农村土地制度才能发挥其作用。

3、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3.1、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的政策过程

3.1.1、建立基于农村所有制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以1951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为标志,全国各地开始普遍发展互助组和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1.2、逐步完成所有制转变的农业合作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开始由初级社和互助合作向高级农业合作社“阔步迈进”3.1.3迈向“大集体”的人民公社。

3.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及前瞻

中国采取的是一种“迂回”的替代性方式,即采取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渐进路径。正是这种创造性的制度变迁催生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令世人瞩目的历程。然而,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也带来了诸多现实困境。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郊土地迅速升值,农业补贴的增加也使得远郊土地大幅升值。土地的增值导致了大量土地纠纷,由此土地产权不明晰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

4、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4.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4.1.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归属不明晰。《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民集体”如何准确定位未做明确规定,虽规定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内涵是农民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都平等地拥有对集体土地的“人人有份”的成员权,但不拥有按份分割农地所有权的权利。

4.1.2、所有权效力的相对性和权利内容的不完全性。与国家土地所有权相比,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受到相对保护,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所有权,国家对其用途、流转、处置进行严格的管制。

4.1.3、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尚不够明确。法律性质看,农民土地承包权一开始就以债权的形式出现的,不利于农户对抗乡村集体干部随意调整土地、更改土地合同的侵权行为。《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和“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这就使得土地承包权中隐含了物权的一些排他性特征,但现行法律并没有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明确界定为物权。

4.2、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问题的原因透析

4.2.1、立法失范。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涉及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相关规定表现出含糊不清、相互矛盾或严重背离社会现实等问题。另外,根据该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由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难以得到物权法的保护

4.2.2、行政介入。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矛盾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的政治操纵和强势介入。

5、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政策

5.1、立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现当前土地制度创新的条件人不完全具备,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土地流转在思想上还难以被农民完全接受,因此,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转变农地经营方式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然要顾及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地域差异性,不能脱离农村现状片面追求理想化模式,否则易于滋生变革中的盲目性行为,影响农村稳定,不利于土地制度变革的进一步深化。

5.2、明确农地产权主体

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所有权存在多元主体,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边界不清,农地所有权主体存在交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转变农地经营方式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就需要明确界定农地所有权主体。

6、结语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篇5

一、基本情况

镇现有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61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农业人8913人,确权后耕地面积1.15万亩。80%的农户以种植人参为主营业收入,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作物为主。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629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我镇在2018年5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成立了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主管镇长为副组长,各站办所长和各村村支书、村主任为成员的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划分工作成员责任清单,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并下发了《镇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6个村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出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熟悉业务的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在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发动宣传、组织培训

在镇区内和各村屯发放了宣传单1000余份,悬挂条幅12处,辅助农村大集、入户等形式对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进行了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召开培训会,全镇6个村村支书、村文书参加了会议,并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村干部业务能力,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3、清产核资阶段

此次清产核资,镇共计6个村28个组,按照县产权办工作部署,镇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报县级备案后,积极组织和安排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代表会议,讨论并制定村级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初步方案,成立村级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小组。镇6个村分别成立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组,经过各阶段公示后,制定了村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并报镇级备案。

4、清产核资清查结果确认阶段

2019年1月,全镇6个村对清产核资清查结果进行了三次公示之后,召开村民会议或户代表会议,对清查结果进行决议,并将决议结果上报镇政府,镇政府对决议结果进行了批复。

5、成员界定阶段

组织各村进行各户调查摸底,并填写调查摸底表,此项工作6个村已完成。召开村民大会或户代表会议制定村、组《成员界定确认办法》,现已经过村民大会审议或户代表大会方式通过,各阶段都进行公示。共界定成员2903户,人口8389人,全部登记造册。

6、股权设置

镇根据县产权领导小组下发的《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和股权量化指导意见》下发了《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和股权量化指导意见》,6个行政村根据指导意见经户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各村的股权设置和股权量化方案。根据清产核资结果,全镇6个行政村都有经营性资产,经过各阶段公示,核实量化经营性资产817.0871万元,6个行政村基本都设置了集体股和成员股,集体股约占20%,成员股约占80%,没有其他股,共设置经营性资产成员股数16385股。资源性资产只有东泉村设置了集体股和成员股,集体股占20%,成员股占80%,并且小组内设置了成员股,不设集体股。其他5个行政村均都设置成员股,未设集体股,每人1个股。

7、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股份经济合作、登记赋码

根据《县关于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意见》精神,经过申请成立合作社、提名候选人、政府批复,经户代表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履行各阶段程序后,6个行政村成立6个行政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工作全部完成。经过县农业农村局审核通过,并颁发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农户的股权证书正在打印中,共计2903本,预计7月底或8月初全部发到农户手中。全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档案整理工作正在整理当中。

三、存在问题

1、经费不足。产权制度改革时间长,工作量重,国家、省给的工作经费少,对于产权改革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很多经费无处落实,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

2、工作量大。村级工作量成倍增加,而村干部人数有限,又因文化水平所限,导致一些工作很难及时的完成,特别近几年的精准扶贫、环保督查、党建、扫黑除恶、河长制、人居环境整治、低保核查、土地确权、村集体经济、资产改革、农药双减半、轮作补贴、经济普查、危房改造、征地拆迁、防火、防汛、纠纷调解等,而每村只有村干部6人,参与实际工作的也只有2—4人(年龄大的都不会电脑),很多工作都是村文书自己在干,所以说这是现在村级工作中存在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3、工作受季节性影响

整个资产改革过程中,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代表会议,村民外出打工人员过多,而且在农忙时很难找到人,村是都是留守老人,召开会议难度大,又由于2020年的疫情,很多会议都是村民代表会议后又入户征求意见签字的。

四、资产改革工作的建议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实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关到每个村民的利益,涉及到政策面广,一旦政策指导不到位,会引起农民的群体性上访,还需要县级资产改革业务指导部加强对乡镇业务后续的指导,经常组织业务学习,便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

五、下步工作打算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篇6

X镇辖区总面积X.X平方公里,距离市区X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现约有X人口。截止目前,全镇X个村,全部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占总数的X%,确认成员X人。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我镇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副书记、分管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X个行政村均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

按照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镇长主要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思路,进行前期工作、清产核资工作、成员认定工作、股份量化和股权设置工作、成立合作社工作等五个阶段的工作,保证我镇的工作进度与质量。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

X.前期工作。通过发放传单,召开会议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册、村务公开栏等载体,向广大村民宣传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统一思想认识。

X.清产核资工作。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帐内、帐外的全部资产、债权、债务及资源等进行彻底的清理、核实,确认量化资产。对固定资产等实物性资产进行实地盘查,对往来款项须经当事人或单位证实。

区分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对得到确认的清产核资结果,要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张榜公布后报镇备案,全镇已全部完成清产核资系统录入工作。

X.成员身份界定。在成员身份界定中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充分考虑外嫁女、入赘婿、义务兵、在校大学生、移民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坚持以户籍登记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村规民约为参考,以民主评议为结果的原则,结合村情实际,提出股东资格认定办法,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X.股份量化和股权设置工作。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折股量化的农村集体资产。对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资源性资产的折股量化范围、折股量化方式等具体事项,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股权和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将集体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量化到人、落实到户,以户为单位向股东出具股权证书,作为其占有集体资产股份、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有效凭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其持有的集体资产股份依法享有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股权管理原则上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静态管理制度。因特殊情况而需扩股、缩股或调整的,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 篇7

(一) 主体模糊

《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未赋予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 (或企业) 作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人地位。况且, 村、乡 (镇)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行政机关没有分离的运行机制, 村、乡 (镇) 集体土地财产如何从经济上体现, 值得深入研究。

(二) 稳固性差

首先, 农村基层组织建制调整频繁。每一次行政建设调整, 都带来土地产权界定的困惑:原“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等是否要随着建制的调整平调、充公、易主?如果不是, 那么原来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如何落实产权?其次, 在同一“农民集体”范围内, 其成员组成也是一个动态集合, 死亡、婚嫁、“农转非”等因素也会影响“农民集体”成员结构。进而言之, 农村土地产权固定地落实到人很难。第三, 承包土地内部调整频率大。主导因素是征收土地带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土地调整。有资料显示, 我国约有3/4的土地规模变化与全村范围的土地再分配有关, 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家庭分立以及村庄适应农户人口增长等因素构成其他变化。行政权力干扰和非市场交易制度, 是土地产权不稳定性的根本动因。

(三) 产权残缺

第一, 土地承包经营期限无权自主确定。《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 《物权法》第126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明确“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 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年, 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因此, 作为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的物权人——“农民集体”, 无权自主确定发包土地期限。

第二, 农民没有对外发包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土地管理法》第15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 必须报乡 (镇) 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 农村土地不能作为财产进行交易、抵押、继承。《土地管理法》第63条、《物权法》第184条、《担保法》第37条等均有这方面的规定。没有充分市场交易的物权, 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物权, 与国有土地比较, 同地不同权, 弱化了农民土地物权。

第四, “农民集体”成员土地产权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说到底是归“农民集体”组成成员所有, “农民集体”成员是产权主体。但“农民集体”中个体成员的产权地位又是脆弱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 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 转为非农业户口的, 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 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换句话说, 如果农民脱离“农民集体”这个大家庭, 必须无偿放弃原来的财产拥有权。

第五, 土地承包经营政策与市场经济相悖。《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 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 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土地管理法》第36条规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这些规定, 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要求相悖。2005年重庆稻谷、小麦和玉米等3大粮食作物的每亩净利润分别为157元、-104元和58元。谷贱伤农。当土地出现超地价值甚至是负价值时, 种地成为农民的一种包袱, 必然出现抛耕荒芜现象。

二、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设计

笔者主张, 农村承包地仍然实行公有制, 在现有产权制度基础上强化和明晰“农民集体”所有, 给农民限制性物权;对农村宅基地, 应给予农民完整的物权, 实现农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统一。

(一) 承包地产权设计

1. 明确界定“农民集体”范围。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限于村民小组或农业社层次, 从法律上赋予村民小组或农业社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法人资格。对于原两个及其上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向涉及的农业社分发共有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证 (类似于房屋所有权证中公摊建筑面积的权属证书) 。乡镇级集体所有土地逐步将其资产价值量化, 以货币方式分配到各所有权主体。以后, 乡镇级企业用地一律使用国有土地或租用村社集体建设用地, 不再纳入乡镇级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

2. 强化农民承包地用益物权。

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3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使用权证……确认土地使用权”。修改后, 县级政府不仅对农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发放土地使用权证, 对农民承包地也颁发土地使用权证, 两种土地使用权证分别注明不同的土地用途, 严格进行用途管制。此举有利于弥补《土地管理法》第11条只规定对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发使用权证的缺陷, 实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发证全覆盖, 建立完整的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制度。

3. 放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废除相关法条中有关集体土地对外承包行政审批规定。只要是土地产权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一致同意, 在没有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 集体经济组织向任何人发包土地, 无须行政审批, 只需要按程序进行使用权登记备案。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以家庭承包方式发包土地期限, 可以确定采取设定底限和上限的方式, 给土地产权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自主权。

4. 增强农村承包土地稳定性。

其一, 严格限制乡镇村社建制调整, 上收村社建制调整审批权至省级政府。确需调整的, 对其土地产权本着自愿的原则确定是否合并, 如果原产权人不同意合并, 可视为重组家庭的“婚前”财产进行确权登记管理, 不得擅自平调、充公。其二, 建立征收土地谈判、评估、仲裁和养老保险制度, 土地使用权人参与征地价格谈判, 征地费用中安置费归土地使用权人所有, 土地补偿费归土地所有权人所有;征地仲裁由法院承担, 执行两审终审制度;强制推进征地养老保险制度, 失地农民与城镇退休人员一样, 可以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从法律上明确, 征地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再调整承包土地。

5. 建立农村土地有偿退出机制。

建立有偿退出机制或财产补偿机制尤为必要。退回宅基地、承包地补偿标准, 可以授权县级政府根据区位条件等因素制定标准, 承包方超过补偿标准提出无理要求,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单方解除承包合同, 申请上级政府依法注销土地使用权证, 强制收回土地。

6. 适度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

在不改变基本农田用途和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 允许基本农田休耕, 允许利用基本农田种植果树和挖塘养鱼。

(二) 农村建设用地产权设计

1. 农民宅基地物权化。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的政策福利, 按照福利均等的原则, 给农民享受标准内的宅基地赋予完全所有权, 颁发农民宅基地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 让农民的房屋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 可以出租、买卖、抵押、赠与、继承。对宅基地物权化政策出台前祖辈遗留或以其他形式获得的超过宅基地享受标准的, 仍界定为集体所有土地, 发给使用者土地使用权证, 纳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对购买、赠与、继承等方式获得持有宅基地所有权证书的宅基地, 纳入私有财产管理, 不影响农民享受宅基地福利政策。

2. 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措施。

国家应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 废止禁止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法律条款, 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 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则、条件、审批程序、收益分配及权属管理办法。

(三) 其他问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思考;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57-01

随着近年来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文章有不少,本文尝试着梳理各位学者的意见。

一、产权

对于产权,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西方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产权做了不同的解释。德姆塞茨(1989)从产权的功能来定义产权,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与它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1]诺斯(1991)则从行为性的角度来研究产权,他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力。”[2]既强调了产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主体排斥他人的关系,又强调了产权的功能化行为——排他性行为。英国学者巴泽尔(1997)从法律角度理解产权,认为它是“人们对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3]。巴泽尔认为产权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制度规则,是人们用来确认资产权利的一种方式。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1987)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4]即一方面产权是在国家强制实施下,保障人们对资产拥有权威的制度形式;另一方面,产权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人们对资产能够拥有权威的社会强制机制。由此来定义产权,可以将产权理解为由政府强制和市场强制所形成的两方面相互统一的权利。菲吕博腾和佩杰维奇(1994)對产权的定义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指出产权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并把产权视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权力,是人们在使用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社会性质的关系[5]。总的来说,产权就是人们对自己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而产权制度就是关于财产权利划分的规则和人们行使财产权利的行为准则。

二、农村产权制度

农村产权制度是调节农村各种各样财产关系的制度总称,由于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集体经济是最突出的经济特色,因此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是农村产权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管理和经营制度、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主要产权包括所有权、承包权、经营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等多项权利。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我国的农村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农村产权制度的界定。李胜兰(2004)从两个方面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了划分,一是农业生产,其产权制度的核心主要是土地。二是非农业生产,其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乡镇企业。李胜兰认为,农地产权是农村产权制度演化的主线,正是由于农地产权发生了变化,才引发了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演变,在这过程中出现了社队企业,并逐渐演变成为乡镇企业。由此看以看出,农村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农地产权制度[6]。温铁军(2005)从资源环境对产权制度的制约,以及国家制度的变迁对产权制度的影响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将农村产权制度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以及乡镇企业产权制度[7]。

二是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刘华富(2008)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无缝对接,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8]。厉以宁(2008)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宅基地管理制度。”[9]厉以宁指出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又是因为受到了现行的农村产权制度的制约。

三是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佚名(2013)提出当前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依然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家庭经营承包权的分离,从而降低集体所有权实施的成本,并通过建立新型的经营体系来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0]。科斯和王宁(2013)指出,建立新型经营体系的基础是农民流转承包经营权,但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政府要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培育市场,充分发挥要素组织功能。同时,要建立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11]。谭渊(2013)在西方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历程,提出要想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流转制度、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以及完善与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2]。刘可(2014)认为目前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权交易规则制定滞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等,所以必须要尽快修订法律、完善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

上述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我国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德姆塞.产权论[J].经济学译丛,1989(7).

[2]道格拉斯 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2l.

[3]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阿尔钦.产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5]E.菲吕博腾、S.佩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一个近期文献的综述[M].上海:三联书店,1994:204.

[6]李胜兰.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38、44、53、54、55.

[7]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5:95、37、37、43、345

[8]刘华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内容及功效分析[J].天府新论,2008,(12):45-50.

[9]厉以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6.

[10]佚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2-25.

[11]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徐尧,李哲民,译.上海:中信出版社,2013:189.

[12]谭渊.都江堰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篇9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新阶段、新形势下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农村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形式的重大突破,是我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三化两区”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着“加大力度、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区领导提出的“抓两头、带中间”推进我区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我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以我区长阳镇为例:作为房山区新城发展的重点区域,长阳镇的城市化进程一直保持领先水平,随着集体土地开发流转增加,村级集体增收渠道拓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2007年底,村级集体净资产达到475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突破11000元。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长阳镇注意把握和处理新社员与老社员、现有成员与转居、转工人员的关系。按照“谁投资、谁所有” 的原则,对1956—1983年形成的集体资产,在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一次性现金处置,最高处置金额为6650元。按照“以农业户口为依据量化基本股,以是否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依据量化土地股、以劳动工龄为依据确定劳动股”的原则,将评估后的集体净资产量化为集体股、个人股两部分,其中个人股由土地股、基本股和劳龄股组成,改制村可量化资产最高的超过了2000万元,股东最高持股金额达到24760元。

再以良乡镇夏庄村为例:2001年夏庄村进行了北京市远郊区县首家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按照“撤村不撤社、转居不转工、资产变股权、社员变股东”的思路率先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于2002年10月正式注册成立了房山区第一家农村社区股份制企业———“北京夏庄亿高德科贸中心”。

近几年,改革的成效凸显,一是体现在集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二是体现在社员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改革初期,2003年夏村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成为良乡镇有史以来第一个税收超千万元的村,2004年又比2003年翻了一番,实现税收2041万元,在房山区466个村中仅次于韩村河村,排在第二名,2009年底已实现税收3亿多元。改革后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保留发展平台,通过开发房地产、组建工业园招商引资等项目的积极经营,实现了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

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一是股份分红逐年增加。2002年底,夏庄村第一次分红每股24元,最多的一人可分到1000多元,到2009年底,每股长到160元,最多的一人分到6560元,最多一户可分到二万多元;二是村民福利大大提高。夏庄村集体出资安装天然气,补助取暖费,设立独身子女培养教育费,设立奖学金,设立独生子女母亲奖,设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这些福利性开支随着经济的发展夏庄村将逐年增加,让群众切实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公益事业发展。夏庄村投资建设文化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市民学校、足球场、篮球场等文化体育实施。组建了秧歌队、文艺队等文娱组织。通过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使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篇10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和有关法律法规精神,本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基础,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目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集体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本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本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把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建为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并赋予法人地位,有效解决农村集体产权虚置的弊端,进一步明晰产权,股权量化到人,实现成员按份共有。

二是维护农民权益。要坚持农村集体资产归全体成员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努力使农民通过改革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三是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区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选择具备条件的村进行改制,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稳步推进。

四是实行民主决策。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改革方案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并进行民主讨论,改制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把公开、公正、公平精神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

二、改制重点和工作要求

(一)工作重点。本市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重点:一是城市(镇)化进程较快地区的村,特别是对即将撤制的村,各区县应制定具体计划,抓紧推进改制工作;二是村级集体净资产达到1000万元,有长期稳定收益,改制条件较好的村;三是村级集体净资产1000万元以下,各区县认为条件比较成熟,确定为需要改制的村。

对暂不具备改制条件的村,要根据中央提出的“搞好清理财务工作,把集体资产管理好、利用好”的精神,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的主要任务是:清核资产,明晰产权,登记产权,建章立制。清产核资完成后,应向区县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产权登记。

(二)工作程序。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下列工作程序:

一是建立班子。改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在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领导下,建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组织实施改制工作。区县和乡镇也要组织相应的班子,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

二是制定方案。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拟定改制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时,乡镇人民政府和区县主管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指导监督。改革方案必须张榜公布,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区县主管部门备案。

三是清产核资。在区县、乡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由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清产核资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要区分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实施清产核资时,如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要求进行资产评估的,可按有关规定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要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确认。清产核资结果要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并上报乡镇主管部门备案。

四是股权设置。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股权和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将集体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股权设置原则上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参加劳动的时间为依据,股权量化的范围和对象可参照本市有关撤制村、队时处置集体资产的政策确定。可设立一定比例的集体股,主要用于村公益事业开支,集体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对集体股使用情况要建立监督机制,并实行公示。对撤制村原则上不设立集体股。为保证公平、公正,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量化股权时,不设立增配股。改制后,为发展集体经济需要,需设增配股的,应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权可以继承,但不得退股。改制后,为确保农民保留长期的集体资产收益权,股权在一般情况下不得转让,但如遇村民死亡等情况,可以通过规范、合法的程序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转让。

五是收益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应按集体与成员拥有股权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在收益分配后,应做好审计工作。改制后集体经济组织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必须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通过。

六是建章立制。改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相应的章程,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法人治理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并制订好相关议事规则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三)明确有关政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统一名称为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并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由工商管理部门核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名称中可以标注股份合作等字样,以量化折股的净资产总额核定成员出资总额。各区县可制定相关改制激励办法,调动村改制的积极性。此外,市农委、发展改革、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有关具体操作办法,支持各区县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三、加强对改制工作的领导

(一)认真开展思想动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必须调动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为此,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宣传改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关政策法规,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思想教育和积极引导的工作方法,做好不同对象的思想工作,讲清政策,明确权利和责任,防止简单化和少数人说了算,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精心组织操作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做到改革方案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民主讨论;有关实施方案必须交集体成员广泛讨论,充分听取意见,取得广大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改制方案必须取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和认可,履行规范的操作程序;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试点,然后稳步推进;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规定,注意政策连续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上一篇: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下一篇:英语演讲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