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

2024-09-13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精选5篇)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 篇1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再部署和整改

工作安排

一、再动员再部署工作

(一)、时间安排:7月10日——7月12日

(二)、工作内容及要求

1、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对下一阶段林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2、对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时间作出具体安排。

3、抽调人员组建驻村工作组,确定包村、组干部。

4、7月12日召开全镇村民小组长以上干部参加的林改工作再动员大会。

5、制定切合我镇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整改提高工作

(一)、时间安排:7月13日——8月12日

(二)、工作内容及要求

1、对全镇前一阶段的林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自查。

2、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凡宣传工作未到位的应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重新进行宣传。做到:(1)每个自然村有2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

(2)每个行政村有一块宣传专栏;(3)每户农户家要张贴一张县委、县政府下发的《致全县林农朋友的公开信》;(4)出动一辆宣传车巡回宣传。

4、凡未召开村民或户主会议的村组,要补开村民或户主会议,并要严格按照“两个三分之二”和“四签两不准”的要求进行操作,做到充分尊重民意,实行民主决策,根据“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意愿决定本村、组的林改形式,并落到实处。

5、对未进行一、二榜公示的要进行一、二榜公示。

6、梳理排查山林纠纷,对跨县区和跨地市的山林纠纷进行登记汇总上报。

7、对已完成的外业勘界勾图进行核实,接界人未签字的必须签字。

8、开展与邻县区交汇处的林地所有权拼图工作,并协商解

决插花山的确权发证工作。

9、将整改完善后的林权登记申请表送县林改办进行输机。

三、确权发证工作

(一)、时间安排:8月12日——12月31日

(二)、工作内容

1、进行发证前公示三十天。

2、对三榜公示后存在问题进行重新核实并进行输机更正。

3、对数据库与内业资料再次进行校对、审核。

4、做好林权证附图工作,做到图表地一致。

5、填制林权证,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颁发。

6、对林权档案进行整理归档,按上级有关规定分级存放,指派专人管理。

(三)、工作要求

1、林权权利人对宗地号和面积确认后,村小组、村委会、镇政府三级要签署意见,经县林业局审查,对符合颁证条件的予以受理。

2、县人民政府在批准林权登记申请材料的同时,由镇政府将原林权及证明收集后统一上交县林改办,予以注销。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 篇2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明确产权是获取经营效益的保证。林地是林业经营的基本生产资料, 林权是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二者从根本上决定了经营者的收益预期和投资积极性, 所以在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方面要以明晰的产权为前提, 坚持利益驱动原则。“人有恒产, 则有恒心”。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就是要以民为本, 还权于民, 让利于民, 体现民有、民投、民营、民享。在林地产权方面:一是要以土地承包法为依据, 进一步完善杯地承包制度。由各级林业行政部门具体负责, 规范林地承包行为和承包过程,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广大职工, 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企业长期稳定而又有保障的林地承包经营权, 做到“山林有其权、林权有其主、林主有其利”;二是要解决好建设林地与保护林地的矛盾, 尽量通过盘活林业存量土地等措施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 尽可能减少占用林地;三是要充分利用地价、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对不同土地的需求, 适当维护林业的比较利益, 加强对林地用途的管制, 以确保林地不能随意改变用途。

在林木产权方面:一是要坚持“谁种, 谁有, 谁投资, 谁收益”的政策, 通过法律加强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制定新的采伐管理制度, 坚持分类经营原则, 商品林的采伐要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 公益林的采伐应从严管理, 对于外资、私人投资营造的商品林则可以实行采伐计划单列;二是要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进行不同的经营形式, 以便于加强林木产权的保护, 即划分为公益林、商品林和兼用林等三种类型, 对公益林要管死, 对商品林要放活, 对兼用林要管严;三是各级林政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主体经营的林木的保护力度, 对随意变更承包合同、盗伐林木、非法破坏和哄抢林果等侵害承包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要坚决打击, 依法查处。在环境资源产权方面: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 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也是如此。虽然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明确, 但是生态效益消费具体受益对象和征税标准很难明确, 建议可以由国家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给予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或提高补贴, 来间接保护非公有制林业产权, 比如, 提高造林补贴费、减少林木采伐税和销售收入应交纳税等。也就是把国家看作环境资源受益者, 通过国家的补偿来体现环境资源产权的价值。

2 加快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经营流转

在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的前提下,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可以依照《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将其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进行流转, 可以真正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方向流动, 优化森林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调动森林经营者和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使之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提高科学经营森林的强度, 促进森林经营规模化、集约化, 从而达到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流转必须依法、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 不得改变林地所有权的性质, 不得改变林地用途或者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不得改变公益林地性质, 流转的期限不应超过林地的使用期的剩余期限。非公有制营林者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出租入股合作或者租赁等方式进行林地使用权流转, 但必须事先进行资产评估, 签订流转合同, 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 并获得批准, 及时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经营者的权益, 同时避免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受到损失。

目前, 在理论上, 关于公益林及其林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流转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但在从近年来流转的实践着, 部分地区己经将其纳入可以流转的范畴, 如湖北一些县市将公路、农田林网、堤防、城镇单位的绿化林等由乡镇、村、组、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用以规划、栽植后, 承包给个人抚育管理, 或者是直接拍卖给个人经营, 并且在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且, 目前国有林区公益林和商品林在地域分布上互相交错, 限制公益林的流转不利于森林资源按照分布区域统一经营管理。再有, 部分区划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属于生态区位重要的宜林荒山荒地, 允许流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加快这些地区生态建设步伐。笔者认为在对森林资源现状不造成破坏和影响的前提下, 就可以允许对公益林进行流转, 并可以利用公益林的森林景观价值, 搞生态旅游活动。但是, 非公有制营林者是以市场价值来衡量经营活动的, 大多不愿意投资于公益林业, 因此, 国家或者是林业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公益林经营者一定的优惠。

3 改革林权登记工作

目前的林木产权在法律上是完备的,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一是原来颁发的林权证书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林权登记工作跟不上, 林权证还没有全部发放到私有林经营者手中。因此, 为了进一步依法稳定产权, 切实保护好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消除林区社会不稳定因素, 必须改革林权登记工作, 确保林权管理工作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有利于调动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解决这一问题对非公有制营林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来说:

首先, 要全面开展林权换证工作, 使林权登记制度化。对所有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林权证进行重新的、全面的更换, 即把所有人所拥有的森林、林木是商品林、公益林的问题在林权证上载明;对经营的林地的种类、面积、责任人作详细而明确的记载。同时, 要将林权登记工作形成一种工作制度, 按照制度化、经常化的要求来建立林权证的领证和换证的工作机制。

第二, 找到林权登记工作滞后的原因, 研究加快林权证发放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 如:对商品林或者对非公有林优先发证;也可以将商品林的发证与商品林采伐限额改革联系起来进行。同时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活立木交易和市场的各项规范, 把取得林权证作为活立木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 通过森林、林地、林木流转获得林地使用权的经营者要积极主动地向林权机关申请林权登记, 只有申领林权证的经营主体, 才能依法获得法律的保护。

摘要:明确产权关系, 加强对非公有制林业产权的保护。应该说, 明确林地和林木产权关系, 确保产权主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是关系到非公有制林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核心问题, 它对于调动非公有制林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大胆投资, 放心经营, 并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长远规划, 确立长期经营目标, 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 有必要做好产权关系的界定工作, 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产权的保护力度。林地、林木产权界定不明晰, 责任不明确, 利益不直接,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成为制约当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必须紧紧抓住产权改革这个核心。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 篇3

一、林业“三定”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省林业的快速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就实行了“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省又开展了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工作,着力解决林业“三定”的遗留问题,进一步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山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对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落实经营主体的愿望更加强烈。面对林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和各项政策,紧密联系第一轮山林承包期陆续到期的实际,着力把山林延包工作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来抓,并于2006年初开展以“延长山林承包期、发放林权证、规范林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山林延包工作。目前,全省山林延包工作已全面完成。全省共完成换(发)林权证面积8657.5万亩,其中集体所有8258.8万亩,占95.4%,国有398.7万亩,占4.6%。在集体所有面积中,责任山2619.2万亩,占31.7%,自留山1878.9万亩,占22.8%,集体统管山3760.7万亩,占45.5%。通过山林延包,进一步明晰了林业产权关系,依法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推进了林权规范流转,优化了森林资源配置;统一了山林权属资料的归档保存,建立了林权管理制度基础;调处了大量的山林纠纷,维护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调整,林业产权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林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不断巩固。据最新清查结果,2004年与1979年相比,全省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达到1217.7亿元,位于全国前茅。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和调整,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合乎林区生产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意愿,不仅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而且有效调整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统筹了城市与农村的利益,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浙江现代林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是整个农村改革领域的扩展和深化。目前,我省林业产权主体已基本明晰,经营主体已基本明确,但林权制度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各项配套改革有待全面推进。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示要求,坚持林农多得实惠、生态受到保护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要创新林权管理制度。清晰明确的林权关系是是林业各项改革的基础,将林权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完善林权登记管理,积极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作用,与公益林补偿、林木采伐申请、流转、抵押等林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林权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向社会提供林权信息,使林权管理统一、规范、科学、公开。要加强林权纠纷调处,充分发挥乡村调解机构和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调处机制,促进林区和谐稳定。

二要创新林业管理机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森林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林业经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森林资源流转机制和林权交易市场,有序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山林资源生产经营环节向种植能手集中,向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配套制度建设,积极培育林业产权交易市场,搞活经营机制。要积极探索并加快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步伐,提高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资产的能力,拓展信贷支农的渠道,激发林业创业富民的活力。

三要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和产权清晰的基础上,以林农自愿为原则,组建新型林业经营实体,提高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广大林农通过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和转包经营等方式,明确权利和责任,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和培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林农参与市场的能力。

四要加强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振兴山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和各方面的利益,政策性很强,操作难度较大。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机构,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准确把握政策,正确引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全省山区经济实现新发展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浙江实际来看,山区、林区的人民群众是我们要重点惠及的部分,关键是要发展山区经济,而林业正是发展山区经济、推动山区人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進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各项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努力把更多适宜发展生态经济的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为山区致富、林农增收提供可靠保证。

一要切实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从我省山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林字牌,大力发展竹、木、林、花、果、茶等具有山区特色的林业产业,积极开发森林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走出山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山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要积极为山区群众提供创业平台。山区经济要有新发展,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要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山区农村综合改革,破除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解决山区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更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引向林业、引向林区、引向林地,不断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延伸林业生产经营的范围和领域,为广大林农提供创业平台,富裕广大林农,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路子。逐步完善基本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林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引导林农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经营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工作,为山区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要加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林农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强山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山区基地作业道建设,努力降低林农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 篇4

孙彪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制定了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了我市集体林产权制度的改革。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现状

1998年以来,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商品林和非公有制林业的通知》下发以后,我市集体林产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商品林建设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形势已见雏形。至2004年底,全市集体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明晰到户的面积为340.98万亩,占全市集体林业用地总面积665.96万亩的51.2%,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近几年通过改革分权到户的集体林面积为268.58万亩,具体是:管护承包面积96.1万亩,经营承包面积72.76万亩,招标、拍卖、协商出让面积99.72万亩;1983年林业“三定”工作中分包到户的自留山和责任山面积72.4万亩。

二、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解决的是制约林业快速发展的生产关系问题,改革后的利与弊,是显而易见的。

(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突出成效

通过改革,将山林所有权明晰到户,调动了林权所有者投资营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推动了林业发展。

1、改革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营林生产的积极性

过去山林归集体所有,在村民谁都有谁都没有的情况下,营林生产与群众利益结合不紧密,造林靠政府发动,村民则是出工不出力,致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普遍偏低,年年造林不见林,林地资源利用率、收益率极低。通过林权改革,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晰到户,建立起合法稳定的承包、租赁关系,增强了村民及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生产的信心。

在造林绿化方面,我市近三年来完成造林96.27万亩中,非公有制投资造林就达45.8万亩,占全市完成造林面积的47.6%。仅2004,我市非公有制造林就达20175户,完成造林面积27.28万亩,占我市造林面积的88%,超百亩的有141户,超500亩的有5户,超千亩的有2户。昌图县林业局职工韩庆华,通过林地承包方式在朝阳、大兴乡承包宜林荒沟1100亩,投资155万元,营造新品种杨树80万株,现平均胸径已达12cm;铁岭县造林大户刘德信,在完成自有自留山、责任山造林的基础上,于1998年起,又通过承包或转包的方式承包林地550亩,营造杨树10万株,目前平均胸径已达18cm,价值500万元以上。宽松的林业政策,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造林大户的涌现又带动了周边的群众。通过林权改革,非公有制造林已逐步成为造林的主体。

2、林业产业长足发展,地方经济又增新亮点

首先,非公有制造林进程的加快,为苗木花卉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市以靠山乡为核心的苗木花卉基地面积已增至9.5万亩,年产商品苗3.7亿株,人均增加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0%。其次是逐年递增的森林资源为木材精深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继香港独资浩远木业落户铁岭后,沈阳文成木业也看准铁岭的原材料优势,来铁岭落户。目前,全市650家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年产值达3.5亿立方米。三是闲弃的经济林资源再现生机,为铁岭创造出了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自明清以来,铁岭榛子一直被视为榛子中的精品,但由于过去体制上的制约,野生榛林呈弃管状态。通过承包、拍卖改革,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看准了野生榛林开发的潜力和经济优势,积极通过承包经营等方式投资野生榛林复垦,使野生榛林再度发挥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我市榛林垦复目前已达到18.7万亩,年产成品榛子280万公斤,并已成功地申报了榛子原产地保护标识,铁岭榛子被列入国家原产地保护,创出了“春园”、“铁榛”等名牌榛子产品。铁岭县榛园垦复大户佟宝华,承包榛林0.7万亩,年产榛2万公斤,年收益达到50万元。四是林业立体开发成效显著,林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山林处处有黄金,沟塘处处都是宝。沟塘养林蛙,林下育山参在我市已蔚然成风。我市人工、半人工养殖林蛙户已达500多户,开发林蛙养殖沟1100条,林蛙储量达1.9亿只,年产商品蛙1000万只;我市以开原市黄旗寨乡和铁岭县白旗寨乡为代表的林下参开发面积猛增,目前已开发林下参、细辛3万亩,香菇、木耳等食用菌1万亩,刺龙芽,大叶芹等山野菜12万亩,年产值6600万元。

3、林业两滥案件明显减少,森林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山林改革实现了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山林权属和群众利益紧密结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已经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森林资产成为公民的自有财产。目前,我市凡是已经开展林权改革、分包到户的森林资源,都形成了山山有人管,林林有人护,人人都是护林员的可喜局面。盗砍滥伐林木、滥征乱占林地案件明显减少,幼林地内砍柴、放牧现象也有所收敛。

4、科技兴林有了新进展,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二次渐伐、林下更新红松等耐荫树种,尤其对于油松等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的树种,通过二次渐伐实现天然更新更是理想的经营模式,这样不仅不影响林地的经济产出,而且还可以缩短林业的生产周期,对实现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双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但多年来,这种经营方式始终得不到广泛推广,集体林经营单位从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出发,一直看中剔光头的皆伐方式,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林木资产与群众利益结合不紧密。通过改革,密切了群众与森林资源资产的关系,林权所有者从真正意义上将森林资源当作自己的长远利益来谋划,不仅在营林采伐中杜绝了“拔大毛”现象,而且二次渐伐、冠下更新的有利于森林资源长期利用的经营模式也得到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地讲,也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

1、个别地区存在无序转让、假招标的现象,低价出售集体山林,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2、个别地方未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少数人将山林低价出售;还有个别村民委员会未经小组同意,擅自将小组的山林转让出售,导致村民不满。

3、个别地区转让没有经过评估,程序不规范。

4、林木采伐制度不配套,林权所有者收益权落不实,导致个别地方对林权制度改革不感兴趣。

5、个别村民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重眼前轻长远。

三、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坚定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

林权制度是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规范、保护严格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内在要求,是林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对加快全市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市土地利用现状是“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林地与耕地面积持平。但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林业产值不足农业的十分之一,其原由就是林业所有制关系成为制约林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条件业已成熟

国家、省政府为全面开展集体林产权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林地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对“两权合一、统一经营”的林业产权制度实施改革为承包经营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今年初省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5〕13号)对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也提出明确要求。最近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内、外及我市既往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一是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群众热情高。二是改革后尽管个别地区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了不利于林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如果考虑细致、组织周密、阳光操作,对盘活林业资产、加快林业发展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三是福建、江西两省和我省的本溪市开展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说明,通过改革,明晰林业产权关系,落实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解放了林业生产力,调动了群众营林生产积极性,不仅林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而且也加快了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快速推进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周密安排,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出成效

1、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社会牵扯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工作难度大。为保证此项工作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建立起以市委牵头、市政府操作、各部门参与的领导机制,以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奖惩并重的责任监督机制,由各级纪检、监察和林业部门组成巡回监督组,随时掌握林权改革的动态。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面对和处理好改革中的“两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从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实际出发,以这次“林改”为契机,继续搞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一是严格保护公益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公益林承担着维护生态的重要功能,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公益林的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允许遭到破坏。二是放活商品林,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今后对于自留山的林木、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林、新造商品林的采伐,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同时,要给林木所有者更多的自主权。第二,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总体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把稳定放在第一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认真处理好山林纠纷,严格执行改革方案,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对借改革之名,进行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认真查处,严厉打击。对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改革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要把林改政策和决策权交给群众。

2、方案先行,分区施策,依法操作

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上,我们定位为: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实现林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递增为目标,坚持“明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明确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落实到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鼓励森林资源依法合理流转,保护非公有林权所有者的合法财产权,真正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改革中,我们要谨防“四种倾向”。一是防止简单化倾向。就是把林改简单地理解为“一分了之”、“一卖了之”、“一包了之”,这种做法是对改革的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损害。二是防止绝对化倾向。“绝对化”就是思维上的一种僵化,表现在工作上“千篇一律”,方法上“一刀切”、“一种模式”或照抄照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地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改而有序,分而有为”。三是防止浅表化倾向。“浅表化”就是经验化,经验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但只凭经验,不讲理性和科学就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四是防止短期化倾向。就是既要全力抓好当前的改革,注重针对性、突破性、操作性,又要有战略眼光和思维,突出前瞻性、战略性、政策性。不搞急功近利,不留任何改革的“后遗症”。

在分区施策、方案制定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村民意愿和森林资源自然条件两大因素,宜分则分、宜管则管、宜包则包,不搞“一刀切”。首先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充分听取群众对改革的呼声,改革方式可以因村而异,多种多样,如分林到户,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拔等,只要改革后有利于发展森林资源,不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群众满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哪种方式,就采取哪种方式。其次为避免在改革中造成集体林资产的流失,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改革中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必备环节,凡未经评估而作价流转的一律无效。第三要充分考虑到森林资源自然条件的差异和改革后林业的发展前景,严格依法依规操作。一是对在以往林权改革成果重新把关,凡是公平、合理、符合政策规定、经过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合同齐全的,均予以维护;凡程序不健全、合同不完备的,要经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重新表决,予以补正或废止。废止的要列入本次改革。二是分区施策,依法守规。从林业区划上看,我市现有公益林347.7万亩,商品林429.6万亩,这次改革中,对公益林主要采伐管护承包的方式,经营者依法享有公益林补偿,并可以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林下资源开发,如林蛙养殖和种植林下参;商品林则力求分权到户。从森林资源分布区位上看,我市分为东部山区和中西部平原区,东部山区以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中西部以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为主。东部山区采取均山、均利的方式分片到户、分包到人;因中西部农田林网无法分条、分段,则采取整带、整网眼地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落实到人。三是保证改革后实现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从今年起,今后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均签订限期更新责任状,预收造林更新保证金(按每亩700元收取,其中:整地保证金每亩500元,造林保证金每亩200元),造林更新保证金建立专户,统一支付。

3、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创建适应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交易平台

这次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林业由传统的集体所有的封闭经营模式向社会化办林业的开放式经营模式转变的开端。改革后,在社会多主体的普遍参与下,森林资源资产的转让、转包、继承、抵押、担保、入股、信贷等业务将大量增加,林业生产经营模式、理念也将发生重大变革,林业管理的任务将更为繁重。为适应这一重大变革,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强化宣传,让林业的社会参与者普遍知晓林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切实提高林业生产各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做到严格依法经营、依法办事。二是建立起完善的与集体林改革相适应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流转程序、流转范围,严格森林经营中林木的采伐设计、审批、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伐中监督、伐后验收、运输证的发放、迹地更新等环节的行政管理,以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永续利用。第三为满足社会涉林各主体的服务需求,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以有利于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林权登记发证、资产评估、林业投资咨询、营造林技术服务等在内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采取“一条龙”的服务方式,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石岗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再动员 篇5

1.1 产权关系受约束

我国的林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2种产权,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 经营者就不具备林地的完整权能, 这项不完整的全能需要采取政策措施进行规定;林业要发挥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需要政策来规定;在处理林木时必须受到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林地管理制度的约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产权制度的复杂性, 产权关系受到了政策的约束, 对林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受到法律、政策的规制和约束。

1.2 经营形式和行政隶属体现产权归属

林业产权因为多样化的林业经营体制而呈现出多种形式, 根据所有权及其纽带关系, 可以将林业产权分为国有、集体、承包、租赁和拍卖5种形式;根据政策规定来划分, 可以分为自留山、责任山、集体统管山3种类型;根据行政隶属和林木所有, 可以划分为国有林、社有林、村有林、组有林和个人所有林, 此处的国有林为县以上政府拥有, 社有林指产权隶属乡镇所有。对于隶属国有的林地、林木和森林, 隶属哪一级政府管辖, 该政府就拥有该林地林业所有权及其派生的权力。而对于林地承包者来讲, 只能拥有对林间副产品、林下产品的采集利用权。

2 林业产权制度存在问题

2.1 法律政策限制了权利主体, 收益权容易受到侵犯

当前我国林地的产权制度非常明晰, 然而权利主体较为模糊, 很多法律政策架空了林地权利主体的权利, 具体的林种权被有关部门制约, 森林、林木受到森林采伐限额限制, 集体经济组织无法处分林权, 只有县一级政府才有权处分。当前对林权权利人的处分权没有具体落实, 现有的法律、政策限制了森林、林木的转让、拍卖、采伐利用权, 在层层控制和审批制度下, 使得处分权流于形式。我国的林业税费负担沉重, 林业税费种类繁多、不规范, 缺乏林业税费的优惠政策, 侵犯了所有者的权益。

2.2 权、责、利复杂不统一

林权制度中对权、责、利的规定错综复杂, 各种权益相互交织。较为显著的就是林地的承包经营, 林地的所有权归集体, 而承包人只有林地使用权, 可以转让使用权。其中对于使用权的转让有规定, 需要2/3以上的集体组织成员或代表同意才可以, 也就迫使承包者放弃承包合同, 由集体组织来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这与法律规定的承包者享有转让权有所不同。而在承包山的林木所有权转让方面存在更加复杂的权责利问题, 这是由于林木与林地是一体的, 使得林木购买者不能享有林地的占用权, 导致了承包者的林木转让权不能实现。

2.3 林权纠纷

我国的林业政策经过多次变化, 增加了农村林权争议、纠纷问题。林权证存在不规范现象, 导致了边界纠纷问题。在经过林权变动后, 一些农村未能及时对林权登记手续进行变更办理, 导致有关部门处理问题较为复杂。

2.4 人为因素影响产权交易

我国现有的法律政策限制了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产权交易上, 集体林地并不完全拥有处置权。在承包责任制下, 山林承包是“谁造谁有”、可以转让的, 由于在林木与林地不能分割的限制下, 使得林木交易不能占用林地, 导致不能自由买卖活立木。当前的产权交易在本质上属于对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的租赁。乡村集体所有者对活立木交易进行强力控制, 无法实现活立木的交易。

2.5 国有林场的所有者缺位

国家所有的林地、林圃名义上属于国家产权, 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无偿占有国有林地, 使得国有林地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 存在责任和权利模糊的情况, 没有明确指出谁是出资人、谁是经营者、谁是监管人, 各种权利主体关系紊乱。总体来说, 存在政企、事企不分的情况, 国有林地长期缺乏监管。

3 林业产权制度深化改革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林业法律体系

健全、清晰的林业产权制度, 能够保护公民法人的林业财产所有权, 有利于依法治理林业产权。由此, 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在《物权法》中对林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进行明确规定, 规范林地承包权的法律制度, 明确保护林地承包权中完整的物权; (2) 对自留山、自留地的林地使用权进行规定, 产权所有者拥有永久的使用权, 而责任山应有长期使用权, 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名义所有权; (3) 在法律条款中明确界定“私有林”含义, 将私有林受纳入法律保护范围; (4) 用法律形式固定自“三定”以来那些成熟的政策, 明确规定法定经营主体, 使得所有权能够稳定下来, 将林业经营权搞活, 保证农户的林业收益权和对林地、林木的处置权得到落实; (5) 对于私有林和林地承包权允许自由处置, 可以进行抵押、担保、转让、继承; (6)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法律, 不得抵触侵犯限制所有者的经营行为[1]。

3.2 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全面开展林业新“三定”

将林业产权关系和市场主体用法律制度进行规制, 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由此, 可以通过召开全国林业会议, 对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使得山林权属、经营主体、公益林都得到规范和明确认定划分, 在原有林业产权基础上, 明确划分规定林业财产权, 既能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延续, 又能调动农村农户发展林业[2]。

3.3 规范政府行为, 强化产权保护

林业产权制度要落实, 需要政府对林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给予支持, 不能有干涉行为, 制定的行政审批制度要符合市场规则, 不能与市场规则相违背, 尽量不加重林业经营者的税赋。此外, 需要依法维护好地方经济与治安环境, 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维护其合法权益。

4 结语

在已有林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林业产权制度的深入改革, 分析我国林业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而解决林业产权纠纷、矛盾隐患, 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进而使得林业能够发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对我国当前的林业产权制度特点进行阐述, 分析林业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法律政策限制了权利主体, 农户收益权容易受到侵犯, 林权制度中的权、责、利复杂不统一, 林业政策变动带来林权纠纷, 人为因素影响产权交易等。据此提出深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依法治理林业产权, 通过林业新“三定”明晰财产关系, 调动农户投入林业的积极性, 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来保护产权行为。

关键词:林业产权制度,特点,改革,权利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兰会, 孔越, 郑海鹰.权属结构对森林资源采伐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S2) :404-407.

上一篇: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下一篇:如何贯彻落实新党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