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多元化改革

2024-10-16

产权多元化改革(精选7篇)

产权多元化改革 篇1

集团的多元化产权改革是企业的资产、组织结构或者企业的经营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往往导致了人员结构的调整,劳动合同的变更不可避免。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会引发员工的思想状态的一些变化,他们对集团公司的观点和态度也有所变化,这说明了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在给员工与集团公司经济利益关系、角色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集团公司与员工之间思想的变化。

一、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前后员工思想的变化

在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过程中,主要触及的问题就是通过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解决集团公司的富余人员,集团公司中原有的员工群体将重新得到分化。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产权多元化改革路径明确,改革者即员工被动接受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措施和安置;另一种是产权多元化改革处于无序状态,上下信息不明,员工怨言较多,包括集团公司的管理者对未来都不明确。

1. 产权多元化改革之前员工思想的特点

(1)集团公司与员工关系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形式。集团公司强调员工是集团公司的“集团公司为家”。员工往往认为集团公司是属于全体员工的。在他们眼中,进入了集团公司,在这里工作,就意味着成为集团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有了这种集团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思想,员工就不仅仅是在向集团公司提供劳动力,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当成是其中的一员。

(2)员工对集团公司高度忠诚。产权多元化改革之前员工对集团公司具有很高的忠诚度,辞职率相对较低。

(3)经营者与员工的地位平等。产权多元化改革前,集团公司的经营者是所有员工的代理者,其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带领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完成管理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不太需要考虑集团公司的盈利及回报。

2. 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给员工思想带来的影响

产权多元化改革给集团公司和员工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和角色上的变化,他们之间的思想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产权多元化改革后的思想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员工对未来预期不确定,工作稳定感消失。产权多元化改革使集团公司和员工双方尤其是员工原有的心理平衡打破,以前类似于终身雇用制的工作稳定感不再存在。改革后,员工与集团公司之间已经变成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对此,员工普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测,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稳定感。

(2)员工思想变化为交易型占主导。Robinson等人(1994)的研究认为,组织中的思想包括两种主要成分:交易型成分和关系型成分。交易型成分更多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而关系形成分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性的交互关系。产权多元化改革前,员工与集团公司之间是一种长期关系,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员工,其思想构成都是关系型占主导。相比之下,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后,尤其是员工经过身份置换,这种关系可能是不稳定的、短期的,因此他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倾向于当前和自我,具体的经济条件(如工资水平、福利等)成为刺激他们工作投入程度的主要诱因,从而产生了从关系型向交易型转变的思想变革。

(3)经营者与员工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后,有时是员工经过身份置换、领取补偿金后,员工与集团公司之间成为雇佣关系,而经营者则成为集团公司所有者的代理人,代表所有者经营管理集团公司,监督员工劳动,经营者拥有对员工的“生杀大权”。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者为了完成利润目标,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导致解雇员工、削减开支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经营者与员工不对等的地位,必然引起他们之间原有思想的坍塌,进而影响到产权多元化改革后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

(4)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带来了不确定性。对集团公司来说,产权多元化改革是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不仅仅是集团公司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到员工身份、地位、价值取向等诸多改变。员工对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集团公司对员工做出的承诺的可信度都带着疑问。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是不利于集团公司的产权多元化改革顺利进行以及后续经营的,它动摇了原来的思想的基础。

二、应对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员工思想策略

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作为深化集团公司内部改革的战略举措,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员工在面对这项前所未有的变革时,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在集团公司组织的引导下,端正心态,才能在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不难看出,集团公司的员工在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需要从思想上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 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员工应该面对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现实,不能用传统的观念衡量现实,要站在集团公司的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彻底转变观念,把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作为事关集团公司生死存亡的抉择,进一步提高对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思想上彻彻底底的接受产权多元化改革,支持产权多元化改革。

2. 增强信心,克服消极情绪

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作为深化集团公司内部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特别是员工的切身利益,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员工作为集团公司的主体,要正确对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要从集团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克服悲观、失望,甚至对立的消极情绪。

3. 勇于奉献,多做贡献

任何改革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集团公司不进行改革,就会面临被市场经济淘汰的危险。没有了集团公司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员工的生存基础。因此,特别是在集团公司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过程中,作为集团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有勇于奉献的精神,把集团公司的兴衰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把理解、支持和参与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为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做贡献。

三、应对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企业行为策略

集团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案来缓解产权多元化改革对员工思想的冲击,增强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近年来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的员工心理援助项目无疑是为产权多元化改革集团公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

1. 员工心理援助项目

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它是由组织利用自身资源或者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多种形式的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思想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员工心理援助项目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在以下方面:①处理那些会对工作业绩产生影响的工作、个人问题及挑战;②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③减少工作事故;④降低缺勤率和员工周转率;⑤提升工作间的合作关系;⑥管理意外事件的风险;⑦树立组织关心员工的形象;⑧吸引及保留员工;⑨减少员工抱怨;⑩帮助解决成瘾问题;(11)提高员工士气和积极性;(12)为业绩分析和改进提供管理工具;(13)证明对员工的关心态度;(14)帮助直线经理确认和解决员工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仅仅在一些大型集团公司中引入和运用,如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西门子合资)、IBM中国、联想集团等。通过这些集团公司的运用,能够发掘出更加适合我国集团公司和员工的内容和帮助形式,使这项旨在通过帮助员工来提高集团公司绩效的项目更加为我国的员工所接受。

2. 实施方案

(1)专业咨询人员的配备:集团公司一方面通过对内部长期从事员工思想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指导培训,使他们成为集团公司实施员工心理援助项目的内部EAP专员;另一方面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签订协议,寻求外部专业机构力量的介入,确保该项目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2)把脉与评估:针对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造成员工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措施和环境因素;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评估,查究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对员工进行职业思想测评,尽可能寻求最佳的“人岗匹配”,并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对产权多元化改革集团公司中的年轻、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员工尤为重要。

(3)宣传和推广:集团公司在做好产权多元化改革政策宣传的同时,也要搞好思想的宣传。利用海报、集团公司杂志、自助卡片、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员工对思想的正确认识,鼓励员工在遇到思想困扰问题是积极寻求帮助,力争将员工的思想问题在刚出现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降低其不良影响。

(4)全员培训:对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涉及到的全体员工和管理者进行培训。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咨询式的管理者等一系列培训,一方面帮助员工掌握提高思想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其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也让管理者掌握员工思想管理的技术,能在员工出现思想困扰问题时,及时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进行缓解和疏导。也要尽可能让即将分流出产权多元化改革集团公司的员工也多参加培训,离开集团公司,成为独立的社会人,让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消极情绪。通过培训,既可以帮助他们在思想上保持积极的状态,也可以让他们更多的感受的集团公司对他们的关爱,并没有因为分流而被集团公司所弃之不顾。

(5)改善集团公司环境,提高文化氛围:一方面,改善工作硬环境——物理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的软环境,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消除可能引发问题的诱因。

参考文献

[1]朱静、王鲁捷.要重视企业并购中的思想重建【J】.江苏商论,2005(7)

[2]邹苏.思想: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纽带【J】.理论界,2005(3)

[3]钟金松.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J】.有色金属工业,2004(3)

[4]白露、赵国俊.以职工持股为重点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初探【J】.山西统计,2006(9)

[5]钱伟荣.集团公司产权改革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2版

电力多经企业产权多元化探索 篇2

1.1 过于依赖主业, 缺乏独立生存和市场竞争能力

电力多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业的行业保护和行业优势来维持, 这种优势和保护造成了多经企业经营上依附内部市场,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布局雷同, 绝大部分都是由主业派生或在其羽翼下成长起来的“电”字产业, 产业化程度不高, 产品技术含量低, 低档次的产品多, 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 能够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产品比重很低。产品销售依赖主业, 在开拓市场、创造品牌上打不开局面, 整体经济实力薄弱, 难于抵抗社会大市场的风浪冲击, 在面对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2 经营成本高

由于创办电力多经企业为电力职工谋福利的目的, 利润基本上年年分光, 资本积累过少或几乎没有, 企业负债过高, 资金成本大。多经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高、劳务成本大, 服务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由于体制机制原因, 造成多数企业成本无管理, 劳动无考核, 物耗无定额, 质量无检验, 设备无人管, 大量生产能力被闲置浪费。

1.3 观念陈旧, 思想僵化, 企业缺乏活力

多年来, 电力多经企业职工形成了狭隘的电力“系统”观念, 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均围绕主业进行, 在管理上沿袭照搬主业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变化, 适合公司高效运作的体制和机制, 内部的经营机制与市场机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多经企业的人事权、决策权集中在主业, 经营者有责无权、有权无责, “责”、“权”、“利”不对等, 缺少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 主观能动性不能得以正常发挥。多经企业内部几乎不存在激励机制, 平均主义仍占上风, 企业用工基本上是终身制, 人浮于事, 不思进取, 软、懒、散, 挤牙膏现象明显, 责任心缺乏, 职工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机制低效, 管理方式简单, 管理流程不畅, 企业文化薄弱, 管理创新不足。

1.4 发展思路、目标定位不明确, 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着眼于安置一些人员, 解决职工收入分配来源的想法比较普遍, 企业主观上满足现状, 对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没有把发展多种经营真正提升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来运作, 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打算。

以上这些问题, 基本上是当前电力多经存在的共性问题, 既有长期积累的, 也有现实因素造成的, 究其产生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产权不清晰, 股东身份不明确

电力多经企业成立之初多数是集体企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阐释, 财产是集体的, 但集体由个人组成, 到底财产属于谁, 其实谁也不属于, 谁也不知道拥有多大资产, 承但多少责任, 更不用说谁来关心企业的经营好坏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电力多经企业已改制成民营企业, 由全体电力企业职工平均持股, 职工持股通常以持股会或委托股东代表投资形式, 公司股东会都是由职工持股会和委派的股东代表组成的, 公司股东会形同虚设, 他们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没有真正的利益关系。股东实质上是虚拟股东,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实际股东缺位, 真正的所有者无法依法行使职权。

1.2股权结构较为单一, 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

多经企业的股份绝大多数都是由电力职工内部股组成, “一股独大”, 形成了单一的上级决策体系, 就是内部人控制的股份制, 使得所谓的董事会听不到不同意见和声音, 形不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也难于改变延承主业的体制和机制了。

1.3多经企业的领导体制不顺

多经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多数是主业的领导兼任或由主业领导层任命, 多经企业的重大决策实际上都是主业领导的决策, 包括多经企业的经营班子也由主业领导层任命或实际指定的, 随主业领导的变化而调整。多经企业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分配权和经营管理权, 经营机制僵化, 决策者、经营者职责不清, 说到底企业经营的好坏谁都没有责任。

2 电力多经企业产权现状

目前电力多经企业产权主要由五种经济成份组成, 分别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法人投资、外资及职工个人投资。电力多经企业产权构成, 集体资本和电力职工个人资本所占比重较大, 国有资本、社会法人投资、外资等其他资本比重较小。在电力多经企业形态上, 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二种一元化的企业形态占绝大多数, 但从当前电力多经实际情况出发, 本人认为这二种一元化企业形态均不太适合当前电力多经发展形势, 集体企业易造成经营机制僵化, 内部人实际控制;民营企业因电力职工持股, 与主业关系说不清、道不明, 存在利益输送嫌疑, 生存的法律和政策空间日趋狭窄。

3 产权多元化具体实施

现在国际上基本上不太赞成产权结构一元化,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后强调的就是产权多元化。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已经提出, 我们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产权结构多元化。根据国家现行的政策导向,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产权多元化, 既有利于多渠道筹集资金, 有利于分散风险, 有利于各股东间的相互制约, 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体制和机制的转变, 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 有效地避免“一股独大”、“一言堂”、“内部人控制”等弊端产生。在具体实施产权多元化时, 应结合电力多经现有产权状况, 分别把握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国有资产产权问题

根据当前国家抓大放小政策, 对于比重较小的国有资本建议退出多经企业, 这样做法符合当今电力体制改革关于电力主辅分离的要求, 电力企业主辅分离最根本的就是要剥离电力企业和多经企业的资本纽带关系。对于国有资本数量较大, 多经企业一下子没条件收购的, 应予逐步退出。国有资本在处置过程中应按规范程序操作,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应按评估价作底价, 通过中介机构向社会拍卖。若条件不成熟, 又不想错过改制时机, 也可以定向有偿转让给电力多经企业内部职工, 但处置国有资产的价格不得低于评估价, 否则处置价格必须先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批同意后才能处置国有资产。

3.2 集体资产产权问题

建议集体资本在电力多经企业相对控股, 并非一定要占股50%以上, 简单而言就是相比其他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大些。在当前, 设置数量相对控股的集体股, 适当发展集体经济既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 也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规范主多经济关系内在的必然要求。实施集体资本相对控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多经企业必须具有一定总量的集体资产, 具有相对控股的实力;集体资产产权必须界定清晰;集体资产管理机构明确, 管理制度健全。

操作方式:对集体资产总量较大的、资产质量较高的单位在主多规范“五分开”过程中, 操作比较主动和便利, 可以用集体资产收购一些具备优质资产的职工投资的有关多经企业, 达到相对控股并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目标。而对于集体资产总量较小的单位, 目前必须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 增加总量, 提高质量, 为逐步收购创造基础条件。

3.3 电力职工持股问题

根据激励理论, 为更好地调动多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 尽量使电力多经企业职工持有一定数量股份, 成为电力多经企业真正主人, 多经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 又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 既是职工又是股东, 使劳动者的愿景与企业的目标一致, 把职工、集体、企业利益三者融为一体, 更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多经企业职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同时应确保电力多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销售、技术骨干“持大股”。对企业经营者较好的激励方式就是股份和基于长期业绩的股票期权 (说到底也是股份) 。目前, 多经企业管理人员持有股份与主业人员差不多, 对他们的考核激励力度很小甚至没有, 因此管理人员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和责任性。管理人员持大股会使管理者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利益, 促使管理者自觉地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股份制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 由于股东和经理层追求目标和利益的不一致, 产生了代理成本, 公司代理成本最小的情况是管理者拥有公司100%的股份, 因为只有此时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是完全统一的, 管理者为公司所挣每一块钱都是为他自己挣的, 同理, 管理者花费公司每一块钱和花自己的没什么区别。但当管理者只拥有公司的部分股份如70%时, 情况就完全不同, 此时管理者为公司挣一块钱等于就给自己挣七角钱, 而花公司一块钱也就等于只花自己七角钱, 理性的管理者会尽量给自己挣钱的同时又尽量从公司支出费用。这样, 代理成本就随之产生了。在管理者完全不拥有股份时, 这种代理成本达到最大值。因此, 从该理论理解, 减少代理成本的有效方法就是让管理者多持股, 使管理者的利益更多地与公司的利益相一致, 从而来提高公司的效益。

电力多经企业应该逐步退出电力主业职工的股份, 但如何来清退当前电力职工持有股份, 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国资委已于2008年9月16日下发《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 要求国有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1年内转让所持股份, 或者辞去所任职务。目前电网企业已经清退省市地方电网企业中层以上领导的股权, 关于电力企业职工持有的股份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逐步得到清退, 否则, 只有采取提高多经企业职工的持股比例来相应降低电力主业职工的持股比重, 以此来提高多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3.4 外来股份吸收问题

适当吸收外来股份, 比如社会法人资本 (包括战略投资) 、外资入股。可以引进外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 利于股东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 对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改善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均有好处。吸收外来股份时应注意被吸收的股份必须是规范的股份, 同时必须考虑所引进的股东能否促使本企业管理、技术或经营业务的提高, 实现资源、技术、能力和信息等方面的整合共享。

根据以上四方面问题分析, 电力多经企业实施产权多元化, 其合理的股权配置结构应是集体经济相对控股和电力多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骨干“持大股”、职工持有一定数量股份、社会法人资本 (包括战略投资) 、外资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产权多元化改革 篇3

关键词:产权多元化,实现途径,国有企业

目前, 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而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既有利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又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 同时从体制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已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 截止到2006年, 已进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的国有企业已达到7 6.35%, 国有股份均值为69.85%。

一、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几种途径

(一) 转让国有资产

所谓转让国有资产就是通过协议的方式将上市公司的全部国有资产或部分国有资产作价转让给其他国内企业法人、外资法人机构或企业经理层。转让国有资产已成为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主要途径。自2002年6月二级市场国有股减持叫停之后, 国有股协议转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转让规模迅速扩大, 并且受让主体较之原来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民营企业收购和管理层收购及外资收购是最重要的三种方式。

1、民营企业收购。

从国有资产转让的现状来看,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股权转让的主体, 其实我国的民营化进程从90年代初期就已从广度和速度上初具规模。全国民营企业1992年有2.5万余家, 年收入达297亿元, 上缴税金12亿元;2006年发展到25万多家, 年收入达10.84万亿元, 上缴税金12000多亿元。

2、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 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和控制权结构, 使企业经营者变成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继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资本之后的第三大“国退民进”方式。

3、外资收购。

目前向外资转让国有股的规模还较小, 但一些外资机构已开始关注国有股权转让,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 外资收购国有资产将会有长足的发展。2002年10月,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获准收购深发展部分股份, 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11月1日, 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外资收购国有股扫除了障碍。外资收购国有资产有助于吸收国外的资金, 利用国外的技术、管理模式和销售渠道, 有利于极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 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优先股是相对与普通股而言的, 是指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方面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票, 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混和证券或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有价证券。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规定每年不仅优先分得股息还可以参加红利分配, 国家不再直接委派管理人员参与日常管理, 只委派国有资产代表进行独立监管。这种方式与国有股转让相比较而言属于一种过度性手段。它是将国有股转化为一种不流通的有价证券的前提下相对地提高了其他性质产权的比重, 从而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状, 实现国有产权多元化。

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实现途径的比较分析

国有资产转让和转化都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实现产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其中管理层收购和转化为优先股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各方面的关注。以下是对这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 MBO的比较优势和现存的障碍

1、MBO的比较优势。

(1) 通过MBO使企业经营者变成所有者除了能够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即“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外, 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促进中国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按照张维迎的观点, 企业家产生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结合。在中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中, 一方面资本所有者是行政机关, 它本身没有行为能力参与市场交易, 就算可以也不可能像民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一样行使所有的权利和承担全部的责任;另一方面经营者虽有经营能力却没有资本所有权。通过MBO可以使经营能力和资本所有权统一于经营者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从而造就中国的职业企业家阶层。 (2) MBO能够对经理层起到较好的长期激励作用。当经理仅仅是一个代理人只拥有企业的管理权而不拥有相应的剩余所有权时, 经理人员是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去的。因为这样做对于他自身而言是没有太多的好处的, 他的努力并不能增加他的个人利益。而当经理层一旦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他在拥有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他的利益与公司、股东权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就实现了经营者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在这种状况下经营者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3) MBO是将国有资产转让给企业内部的经营者, 与其他方式相比由于经营者对企业更加了解, 而且对企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因此, 在产权转让后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更符合国家实行产权多元化的初衷。

2、现阶段实行MBO的障碍。

尽管MBO作为一种新的股权转让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 但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MBO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 没有任何一个实体对国有资产真正负责, 因此, 无法为国有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转让价, 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国有资产流失浪潮;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经营者无法筹集到实行MBO所需的巨额资金;经理人自身定价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都是政府委派的情况下, 如何才能判定到底谁有资格购买国有资产呢?

以上这些难题无法解决, MBO在中国实行的效力就要大大折扣, 但我们仍不能否认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MBO是改善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之一, 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 优先股的比较优势和现存的障碍

1、优先股的比较优势。

(1) 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转让的几种方式不同, 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是通过改变国有股的属性,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 不涉及到国有资产定价卖出的问题,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由于资产低估及内部人控制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 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可以直接领取固定比例的股息, 投资风险大大低于普通股,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有了保障。 (2) 为实现股市的全流通提供了一个平稳过渡的机会。长期以来国有股减持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1年6月13日, 国务院出台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 通过以市价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在此以后的一年里, 中国股市持续走软, 股市市值跌去40%。2002年6月, 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 停止国内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由此可见利用上述办法对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将国有普通股转化为优先股后, 公司可以从每年的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积累逐步赎回优先股, 逐步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 最终将公司变为公众公司, 平稳实现国有股减持的目标。

2、实行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的障碍。

优先股固然具有多方优点, 但作为产权多元化的一种新的方式, 在实践当中还需进一步探索。首先是设计优先股的模式问题。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选择, 最终是要把它转化成非国有普通股或债券。那么, 在设计优先股的模式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其次, 大优先股东的特殊权利设立问题等等都有待解决。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MBO和优先股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实际当中, 我们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途径, 而不要搞一刀切或盲目跟风。对于那些政府确实要放手的小企业, 可以通过国有资产转让来彻底改变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将所得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领域, 优化资源配置;而对那些目前尚不能彻底“卖掉”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优先股来过渡, 待到时机成熟再进一步采取适应的措施, 从而科学合理地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洪建刚.中英MBO对比分析及我国MBO风险规避研究[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 (04) .

[2]、颜蕾.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07) .

[3]、刘向前.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 2003, (10) .

[4]、刘美玉.国有企业实行MBO的风险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3, (07) .

[5]、王曙光.优先股在公司治理中的比较优势[J]经济论坛, 2003, (10) .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分析 篇4

一、特别人权, 知识产权理论的分析

知识产权赋予一定的人权意义, 其是一种伦理的假设, 在学术研究范围内, 知识产权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 但是知识产权具有人权的性质, 这是所有学者认可的, 在人权理论中, 要根据语境对知识产权进行分析, 从而能够展现出对知识的看中以及对创造活动的肯定。在对人权进行定义时, 要结合相关的人权公约进行分析, 从而能够为人权提供理论的依据。通常情况下, 人权指的是人在生存中必须拥有的权利, 但是这些权利现在还没有清晰的概括。任何一种权利都可以上升到人权的高度, 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人权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人权是神圣的, 是不能剥夺的, 所以美国《人权宣言》中将人权当作最主要的权利, 在法国的《人权宣言》中定义人权主要有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财产权指的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的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世界人权宣言中, 规定人权指的是人们单独的财产权和共有的知识权。

在人权的范畴去研究知识产权, 要分析几个问题。首先, 知识产权能否视为人权, 尽管人权在各个法律上的内容是相同的, 但是, 相关的论点差异却是非常大的。在启蒙思想中对财产权和人权关系的描述, 认为知识产权是人权, 是不可剥夺的。但是, 在资本主义式的财产权中, 是将财产权和人权分割开来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具有人权的性质的, 还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作为人权来保护是非常正当的。

在知识产权中分析人权的意义, 通过对人权理论的分析, 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是可以肯定的, 在普遍人权的社会要求中,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权力, 知识产权是受到保护的。在国际中, 注重对任何国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能够促进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通过解决知识产权和其他产权之间的冲突, 将知识产权归为基本的人权, 根据国际人权组织的相关理念, 知识产权和人权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对知识产权规范的严格与自由, 隐私权和信息数据权扩展之间的矛盾, 在处理知识产权和人权的过程中, 因该分析只是产权和人权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在对权利的冲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法益优先保护。

二、知识产权的管理科学分析

知识产权的属性属于一种无形资产,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无形资产在固定资产的范围内, 是一种不以实体为主的形态。在使用管理学的方法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时, 分析知识产权中的各个要素, 将不同的要素综合运用, 形成一种无形的资源利用, 在各个环节上实现流通, 在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和评价的过程中, 应该对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在对财产和资产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 在分析知识产权时应该考虑到其属性的问题, 无形资产在管理中是比较复杂的, 这是我国在财产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其资产项目的种类非常多, 而且, 通过对管理学的分析, 资产要通过个人或者以组织的形式管理, 在对货币计量时, 能够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有经济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实体的资产和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

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过程中, 在对知识形态划分中, 应该分析资产的各个要素, 将知识产权作为主要的对象来分析。无形资产是不同的行业都需要的资源, 其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甚至有些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例比有形资产还要多。在国际上, 无形资产是单项资产中价值最高点额资产, 而且无形资产主要是通过提供经济技术实现的。在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中, 无形资产的经营是主要形式,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期, 知识产权是一种软资产, 能够创造社会财富。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 企业的固定资本已经从属于企业的知识财产, 很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也将知识产权视为重点, 技术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从而能够通过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制定, 但是, 对于消费者而言, 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经营战略, 而是产品的质量, 所以,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通过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

在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通过对财产权利的管理, 实现对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运用, 实现企业创作性的经营, 主要是对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权利的保护。在对资信类的财产权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这类财产主要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和形象的保护, 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进行分析。在对企业特许类的财产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分析企业和组织具有的资格和特权, 运用法律的形式将这些特权保护。这类财产有别于其他的财产类型, 其是由机关单位授予的。在企业进行无形化资产的管理中, 应该考虑不同的知识产权的特征, 然后制定完善的制度, 才能够确保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应用。通常情况下, 企业在对无形资产管理中, 能够分析不同知识产权的特征,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 从而能够完善自己的品牌特点, 提高自身的信誉度, 从而能够形成企业的优质品牌, 依靠科技的进步, 从而能够使各类资产的效益发挥出来。

三、知识产权的政策科学分析

从国家的角度去分析, 知识产权是一种建立社会制度的工具, 在保护知识产权时, 私人财产权应该如何保护直接与国家的发展情况是有关系的, 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 从而能够将制定制度的过程科学化, 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的分析, 从而能够分析知识产权在立法上的规定, 体现出国家的政策立场, 能够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看政策的作用, 在对知识产权法律政策革新时, 能够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去分析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

知识产权是国家政策的主要构成, 其本质属性是政策的科学性, 知识产权的制度, 是以国家为主的, 通过对政策和制度的合理配置, 能够使知识产权具有归属的一种制度, 通过法律和条例的方法约束知识产权。无论知识产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其都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方式, 能够使个人和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权利, 使公共利益能够最大化的实现, 这些特权能够帮助个人或者组织实现目标, 知识产权和物权的性质是一样的, 其都是具有私权的性质, 但是只是产权有能够超越私权的范围, 具有公共化的特征。对知识产权的财产进行分配, 能够促进创造者和传播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得明确, 知识产权能够对政策进行科学的评价, 能够促进制度的发展, 根据经济学的分析, 任何的制度在产生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成本的, 在对知识产权的制度进行分析时, 提高财富的增长, 是重要的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较好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中, 不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没有或者欠缺相关知识产权制度, 不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制度制定直至执行的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缺乏经验, 这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要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并落实到政策制定直至执行上。这样, 发展中国家也能找准位置, 发展自有知识产权, 从而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在很多的民事权利制度中, 知识产权是最有技术含量的, 著作权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其能够推进文化创新,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专利权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更新。商标权能够解决市场上商品销售容易混淆的问题。现在, 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 从民法学角度出发, 从经济学和人权理论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不同视角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的知识产权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不仅仅要对有形资产进行管理, 而且还要对多种形式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所以, 在管理的过程中是比较复杂的, 从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知识权利各自本身的特性出发, 进行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分析, 可以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产权多元化改革 篇5

一、各种面积的关系

按国家现有政策规范规定, 各类房屋面积的关系如下:

[成套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成套房屋建筑面积]=[产权面积]

二、建筑面积有关概念

(一) 按数据来源分类。

房屋建筑面积的计算按边长量取的数据来源不同分为如下两种:1、预售建筑面积:根据房屋建筑设计图纸上设计尺寸计算所得的房屋建筑面积。2、竣工面积:根据竣工房屋实测边长或使用与竣工房屋实测边长相符的建筑设计图上尺计算所得的房屋建筑面积。

(二) 按计算范围分类。

1、总建筑面积:指房屋外墙 (柱) 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有上盖, 结构牢固, 层高2.20M以上 (含2.20M) 的永久性建筑。2、成套房屋的建筑面积:指具有独立产权的分套 (或单元) 使用的房屋的建筑面积, 其建筑面积为其套内建筑面积与分摊共有面积之和。3、套内建筑面积:由该房屋的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旭台面积三部分组成。4、套内使用面积:为套内房屋使用空间的面积, 以水平投影面积按以下规定计算: (1) 套内使用面积为套内卧室、起居室、过厅、过道、厨房、卫生间、厕所、贮藏室、壁柜等空间面积总和。 (2) 套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 (3) 内墙面装饰厚度计入使用面积。5、套内墙体面积:是套内使用空间的维护或承重墙体或其它承重支撑体所占的面积、其中各套之间的分隔墙和套与公共建筑空间的分隔墙体按水平投影面积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6、封闭式阳台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非封闭式阳台按水平投影面积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三) 按房产权属状况分类

1、共有建筑面积:也称公用建筑面积、指各产权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的内容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此班警卫室等。2、产权面积:指产权主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 房屋产权面积由县级以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确权认定。3、销售面积:指对房屋进行买卖等转让交易活动时, 参与计算房价的建筑面积。

三、公用面积的种类

1、设备用房:设备用房包括配电房、水泵房、水池、风机房、镉炉房、空调机房等;2、管理用房:物业管理用房、警卫室、消防控制室、通讯控制室等;3、通道:穿过房屋的通道、门房、走道、楼梯等;4、市政设施用房:包括垃圾转运房、变电房、一级供水泵室、人防工程用房等;5、公共活动储藏用房:包括公共车库、公共储藏室、娱乐室、公共活动场所等;6、结构面积:外墙中线以外部分, 结构转换层、不计入套内的排风孔、垃圾道等。

在上述公共面积中, 包括被分摊的公共面积和不被分摊的公共面积。不被分摊的公共面积包括:1、设计用作有防工程的地下室、设计用作消防工程的避难室 (层) ;2、栋内不协议分割的公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3、作为公共娱乐休息的场所;4、供社区交通用的穿过房屋的通道;5、设在栋内的市政设施用房和社区管理用房。

不被分摊的公共部位, 应视作独立权属单元计算其建筑面积。

四、国标《房产测量规范》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的一般原则

1、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以幢为单位进行。非本幢公用面积不在本幢分摊。2、产权各方有合法建筑面积分割文件或协议的, 按其文件或协议进行分摊;无建筑面积分割文件或协议的, 按套内建筑面积占该幢楼各套房产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的比例进行分摊计算。3、为整幢楼服务的共有建筑面积, 由该幢楼各套房屋分摊;为局部范围服务的共有建筑面积, 由局部的各套房屋分摊。4、多次分摊共有建筑面积的, 分别计算分摊系数, 并按从整体到局部, 从区间到区内的顺序 (原则) 分摊。5、共有建筑面积分摊后, 不划分各套房屋分摊所得共有建筑面积的界线, 任何人不得侵占或随意改变原设计的使用功能。共有建筑面积分摊情况复杂, 实际工作中应以共有部位的设计功能结合使用范围为基础, 按照有关分摊计算具体规定进行分摊计算。

根据《房产测量规范》中的分摊原则进行分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谁使用, 谁分摊”, 而应当用减法, 先把商场的商铺和过道等作为套内面积进行整栋的分摊, 算出整层的销售面积, 再用这个面积减去各商铺的套内面积, 余下的均为公用面积, 作为第二次分摊计算。

又如商住楼中住宅的专用电梯 (电梯贯穿非住宅和住宅, 但非住宅不使用且设计上也没有门) , 以前按“谁使用, 谁分摊”的原则这种电梯只能摊给住宅, 但我们曾经遇以过一个楼盘, 非住宅部分有8层, 8层以上为住宅, 那么位于非住宅部分的这8层住宅专用梯全部摊给住宅是不合理, 因为按照国标中划分功能区也很容易把这样的专用电梯划归住宅功能区, 但没有下面8层非住宅, 住宅就不会多这8层的分摊,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将该房做为一个整体, 将位于下面8层的住宅专用梯进行整栋分摊, 住宅部分的电梯再由住宅分摊。这将会使得面积测算工作和登记工作更加方便, 也能有效地减少因使用范围难以确定带来的纠纷。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在现在许多建筑中, 采用了裙楼、多个塔楼为同一使用功能, 裙楼为另一使用功能, 首先按上述原则划分为多个子功能区, 在此功能区内进行共有面积的分摊, 然后在逐个塔楼内计算分户建筑面积。

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给我们房产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高层建筑, 平面布局不规则, 共有面积错综复杂且相互交叉, 必须科学合理地认定共有面积, 降低面积计算误差和共有面积引起的分摊误差。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提高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测算精度。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篇6

知识产权制度包括有知识、技术以及科学等方面因素, 在涉及到著作权的同时也同文化教育以及文化传媒等产业具有密切的关联。同时, 由于其内容包括有人权、管理学以及民法理论等方面, 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做好其研究与把握。

二、民法理论视角下分析

在民法范畴里, 知识产权具有私权性的特征, 但是它与不动产、动产性质所有权具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 在民法中要求的规范以及指导原则都适合应用在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同私权机制, 而既然其属于私权性质, 同其具有对应的公权性质也存在。之所以将知识产权同私权性质进行结合, 不仅是知识产权同不同主体间的平等权利关系具有密切的特征, 同时也属于私人权利性质范围当中。同时, 其也同私人主体间具有紧密的利益关系, 并非是其他人共享的权利范畴。

在实现私权界定中知识产权的划分过程中, 着重提倡了知识产权在民法理论中的重要从属地位, 同时也积极保护了对知识产权创造人、获得人的合法权益。同时, 其在基本权利方面同其他物权也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都属于民事权利范畴。而对于其管理流程、救济机制以及申请程度等, 也是以权利获得人为中心开展的, 即在该制度属性当中, 主要是对权利作用进行发挥, 并对权利决定义务功能进行强调。对于在民法理论当中对知识产权的分析来说, 可以说是其向着私法权力发展的表现, 如果将其应用在产权当中, 国家对其也具有干预以及约束的作用, 而在私法权力性质方面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三、人权理论视角下分析

在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中, 其本身是否可以作为人权制度进行应用可以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在学术界中也没有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否定。目前, 该领域相关人士在是否能够将产权作为人权方面存在不一样的观点。部分人认为, 在知识产权中对人权性质的蕴含即两者在权益方面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对其思想进行研究的重要渊源。根据目前劳动财产权研究可以了解到, 知识产权具有人权性质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权利要求, 而且具有不可剥夺的性质。同时, 也有学者认为, 将知识产权归结到产权以及私权性质当中, 更是对于人权性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发展权方面属性意义。而在反对方面, 则基本是从其道德性以及普遍性方面进行阐述。

在该种情况下, 在实际对人权以及知识产权间关系进行界定时, 则需要从两者冲突性质方面积极入手进行研究, 即同知识产权权益相比, 人权需要对“法益优先保护”的原则进行遵循, 即要求知识产权需要能够对国际领域上产权公约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 并避免同国际人权规则要求存在违背现象。而在权力冲突方面, 需要能够按照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协调, 可以说, 知识产权在性质方面都能够实现人权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知识产权所具有的私人财产性质也是对该权益进行协调的重要条件。

四、管理学理论视角下分析

在管理学理论中, 知识产权可以被视作资本形态中的一种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体系中也具有无形资产相关内容, 但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存在实体形态的资源类型。知识产权的这种特殊性质, 使我们在对它进行研究时, 也需要对其在流通以及创造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规律进行探讨。

知识产权的财产权利方面研究, 主要包括下两方面研究内容:第一, 以知识类为核心的权益类型, 其包括有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无形资产要素等。知识产权可以被视为经济成果标记, 包括有专利权、商标权以及著作权等方面;第二, 信用资产的权益研究, 其包括有形象、信誉等性质因素。而如果对市场机制相关因素进行考虑, 其形象以及信誉等因素则将同市场主体的项目质量、市场份额以及生产能力等具有关联;第三, 特许性质财产权益。包括有责任主管单位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资格授予以及政策优惠要素等。

企业在实际对无形资产进行经营时, 需要先对不同技术形态的产权特征进行考虑, 在此基础上, 对无形资产效益进行放大的管理, 同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企业在实际进行这部分资产的运营时, 也需要重点做好产品服务以及市场信誉等方面的维护, 通过对这部分无形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发挥为企业的长效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公共政策视阙下分析

从国家角度对知识产权属性进行分析, 也可以将其定义为我国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工具类型。对于知识产权来说, 其在实际发展中可以通过结合我国相关政策要求, 实现一系列未来发展的政策部署。在该视角下, 公共相关政策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对社会实践以及政治决策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以及强调。通过对知识产权学术可靠性的分析, 不仅能够对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相关立法政策主张进行反映, 且能够通过该数据为未来知识产权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有人认为, 通过对公共政策推进以及改革, 能够为我国发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从目前知识产权相关目标的设定角度看来, 在对知识产权政策进行实施后, 其主要是为了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行壮大而服务的, 对于知识产权下政策目标的实施, 也是一种从全局角度入手的安排以及部署。通过这部分内容则可以了解到, 通过国内知识产权在相关知识状况方面的评估, 能够有效对我国公共政策目标进行实现, 且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产生影响。

六、结束语

可以说, 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来说, 无论在何种角度, 都需要在充分联系我国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以此在对目前经济政策、知识产权功能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为我国产业发展推动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冯晓青, 刘迪.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实证研究——对1673份专业版调查问卷的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7) :34-37.

[2]董涛.“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研究论纲[J].知识产权, 2013, (5) :155-156.

产权制度改革刍议 篇7

一 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产权的含义,目前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以下三点含义却是共同的:第一,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排他性的权利,并且该权利必须是可以平等交易的法权,而不是不能进入市场的特权。第二,产权是人们关于与财产的存在与使用而引起的相互之间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基础性的准则。第三,完整意义的产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种权利束,并且这个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但呈现一种统一结构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对产权给出如下定义:一般地说,广义的产权即为财产权,这种财产权是由国家法律或政府制定规则确认并加以保护的、关于财产的存在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运动而发生的、可以契约来组织进行市场交易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社会行为关系的权利体系。简言之,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关于财产运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和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对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在其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都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

二 国内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作了些有益的探索,下面以供水行业举例。供水行业隶属于国有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国有制企业,结合供水企业的性质与特点,先来看看我国北京、上海和深圳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再分析一下遭遇到经营困境的哈尔滨市供水企业的解决对策。

(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北京公司99年经过改制,建立集团公司以来,改革的总体思想突出盘活存量资产,开展资本动作,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把企业做大做强。他们发挥大企业的优势,投资19344万元,先后并购了京郊4个县级自来水公司,使日供水能力增加15.3万吨,供水管网504公里,总资产增加3亿多元,集团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

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总资产18亿产权转让50%,改国有独资为产权多元化。他们按国际惯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中介机构,公开招商,选择合作伙伴。法国、英国等4家水务参加竞拍,法国威迪通用水务以23亿元取得转让产权。

深圳自来水公司按照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方向进行资产重组,建立水务集团。

改革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一个城市的大局看,缩短了改革时间,节约了改革成本。第二,促进供水企业从单一的城市供水向综合性水务产业的跨越,企业的实力增强,发展空间更大,对以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第三,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在技术上与自来水同属一个专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很多共性,合并后统一经营管理,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统一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四,经营污水处理有利于研究开发中水回收技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以应付未来可能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发展策略

看过以上我国几个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为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发展指明了出路。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积存了不少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而这些问题在社会与经济转型时期日益显得尖锐和突出,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这是导致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大的障碍。多年计划经济和供水行业自然垄断性质养成了“饭来张口”的观念,没有认清经济体制转型后的新形势、新环境。二是政企不分。企业不能完全行使本来赋予一个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供水企业扮演着特殊的身份,具有双重主体性。供水企业无法完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与独立运作,其水价也不是以市场价格来定位。三是产权不清,产权结构单一,投资渠道不畅。这注定投资结构的单一性和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性。四是经营模式落后,管理不科学,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模式落后,没有引进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资本运作困难,企业缺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供水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缺少科学决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普遍还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大多数人都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五是供水价格不到位,企业建设发展资金严重缺乏。供水价格是一个棘手的方面,但是其约束条件相当复杂,其中,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深层次的关键因素,它决定着供水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企业赢利能力和赢利前景都形势不妙,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政府确定水价,不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也不是以生产成本为基准,而是以市民是否有意见和不影响社会稳定等因素作为主要依据。导致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管理等运行费用。深圳与上海的做法为哈尔滨市供水企业改革树立了成功的范例。结合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实际状况和国内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哈尔滨市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别进行为宜。磨盘山和沿江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在建大项目已建成,不存在改制,形成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新体制与新机制。制、供、排水是哈尔滨市供水企业的主业,主战场不能丢,应该像深圳、上海那样采取出让部分股权办法,由我们控股。这里应当明确一种思路,引入战略投资伙伴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入新的机制,吸引部分发展、改造资金。积极探讨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资产运作模式。

三 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顺产权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引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产权明晰、职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其实质不仅是单纯解决了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而是包含了两条重要原则和内容:一是责任制,二是社会化。

首先,所谓产权责任制,就是要改变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人负责的状况。强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要改变政府对国有资产负无限责任,而实际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无人真正负责的状况。

其次,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表明,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早期的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通过股份制使它早期的个人资本、私人资本、家庭资本社会化,从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也就是使得它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重新获得生命力。

财产要有责任制,不是只有私有制才需要明确的责任制,公有制也要有明确的责任制。现在的国有财产就没有责任制,无人真正负责。政府部门都要去干预企业财产,结果企业没有责任,政府也没有责任。要想做到政府不管企业,前提是政府不再是所有权的主体,至少不再是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国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经济中不再为主体。

供水企业改制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形式:

特许经营: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及考核的协定,把经营的责权利,用一种法律文书落实到企业,目的是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实现政企分开,形成激励机制。

股份制:现有国企改革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国家成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若干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当代理股东,由这些代理股东持有那些经营性企业的股票,然后派董事、监事,在股票市场上操作,这样就模拟了一个股票市场。但它可能在产生两个缺陷而无法满足预期和初衷。一是它不能保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择到经营岗位上来。二是国家作为股东也无法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国有资本转债权,非国有资产转股权。其好处如下:一是解决了经营者选择机制。二是有利于国家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三是有助于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四是债务融资的单位成本低于股本融资。

逐步推选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业主负责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以上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证明供水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问题。如何有效地理顺产权制度是供水企业改革的“牛鼻子”。

供水企业,由于其独家经营的垄断性,消费者(用水户)对自来水这一产品的不可选择性,销售对象亦即供水范围的地域局限性,以及自来水生产和销售量受水资源条件和节约用水政策制约,受城市规划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来水产品不可能直接参与商品销售市场的竞争,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也不可能因此去鼓励用水,争夺用户。因此,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只能综合利用主客观两方面的优势:理顺产权制度,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率去实现。

产权制度改革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供水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改造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供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必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戈.深圳市盐田区供水企业产权重组模式探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学报,2003(7).

上一篇:重症腰间盘突出下一篇:有声思维法